陶渊明《移居》赏析

2024-07-23

陶渊明《移居》赏析(精选12篇)

陶渊明《移居》赏析 第1篇

移居 其一,移居 其一陶渊明,移居 其一的意思,移居 其一赏析 -诗词大全

移居 其一

 

作者:陶渊明  朝代:晋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赏析 第2篇

移居二首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译文】

从前想移居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

听说这里住着许多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晚。

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

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

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

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

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

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

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

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

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赏析】

其一

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吟味全诗,每四句是一个层次。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古人迷信,移居选宅先卜算,问凶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凶险则不移居。但也有如古谚所云:“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左传·昭公三年》)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凶,而在乎邻里之善恶。诗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向往南村,卜宅不为风水吉利,而为求友共乐。三、四两句,补足卜居的心情。诗人听说南村多有本心质素的人,很愿意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的时代,对充满虚伪、机诈、钻营、倾轧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却又无力反正,只能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自给。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清高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现。

中间四句:“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兹役,指移居搬家这件事。“弊庐”,破旧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新居。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终于实现的时候。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遮蔽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不必一定求其宽敞。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在对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都表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孔子打算到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居住,有人对他说:那地方太简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杜甫流寓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愁苦中仍然热切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刘禹锡为陋室作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其鄙视官场的卑污与腐败,追求高洁的品德与志趣,在审美气质上,和陶渊明这首诗有相通的一面。

最后四句:“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具体描写得友之乐。邻曲,即邻居。在义熙七年(4)所作《与殷晋安别》诗中,诗人说:“去年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知殷晋安(即前所说殷景仁)当时曾与诗人为邻。诗中所说的友人,多是读书人,交谈的内容自然不同于和农民“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限于农事(见《归园田居》),而带着读书人的特点和爱好。他们一起回忆往事,无拘无束,毫无保留地交心,他们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畅游学海,追求精神上的交流。诗人创作《移居二首》时,正值四十六、七岁的中年时代。这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时期。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愿意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和读陶渊明归田以后其它作品一样,《移居二首》给人的感受是鲜明而强烈的:诗人厌恶黑暗污浊的社会,鄙视丑恶虚伪的官场,但他并不厌弃人生。在对农村田园、亲人朋友的真挚爱恋中,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生命的归宿,心灵的慰安和休息。高蹈、洒脱而又热爱人生,恋念人生,独特而亲切的情调,情趣与理趣共辉,陶渊明其人其诗的魅力,首先来自对人生与自然的诗意般的热爱和把握。

陶渊明《移居》赏析 第3篇

开头八句写“归”之因。开首两句旗帜鲜明地宣告了自己的本性:不适俗, 爱丘山!对于世俗社会的庸俗虚伪难以适应, 对于山水田园的自然美好喜尚有加, 亦即出山入仕本非素志, 酷爱田园才是真情。作品起笔很远, “适俗韵”前缀加“少无”, “爱丘山”前饰以“性本”, 只有从少年时代、人生之初写起, 才能说明他厌弃世俗、喜爱自然的思想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接着两句一转, 痛悔自责前半生违逆本性入仕为官。“误落”表明诗人对过往人生道路的彻底否定, 大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之慨。“尘网”见出诗人对庸俗险恶官场的鄙夷憎恶:“尘”点其庸俗污浊, 不得本真, “网”点其束缚严密, 不得自由。“三十年”不是几次出仕时间的累计, 而是着意夸言时间之长 (官场居然耗去人生半辈子光阴) , 突出痛悔程度之深。接下来的“羁鸟”“池鱼”之喻有两重意思, 一是形容自己身在官场的痛苦处境, 如同关进笼中的鸟, 不能自由飞翔, 如同禁锢小池的鱼, 不能随性浮游, 深受束缚, 憋屈难忍。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的诗人, 亦如“羁鸟”“池鱼”痛苦不堪、失去生机。二是强化自己回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恋旧林”“思故渊”是鸟和鱼的本性, “羁鸟”无时不在向往能自由飞翔的“旧林”, “池鱼”也无时不在憧憬能随性浮游的“故渊”, 正像鸟恋旧林、鱼思故渊一样, 诗人迫不及待地想挣脱“尘网”束缚, 回到美好的大自然, 透一透新鲜空气, 放飞自由的心灵。正因为如此, 下面顺理成章地写到回归园田。“开荒”“守拙”点题, 言从此回归园田。“开荒”即“躬耕”, 让人想到“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叹, 诗人离家出仕多年, 田园自然荒芜, “开荒”一词不仅具有农事意义, 更意味着久违的自由生活已重新开始。“南野际”点出园田所在——庐山之南广阔的田野, 山南向阳, 故此“南野际”给人的感觉不仅是宽广, 而且是温暖。此层最后一句关合诗歌篇首两句, “守拙”上呼“少无适俗韵”, “归园田”上呼“性本爱丘山”。“守拙”表面看是谦词, 实际上却有倔强内涵, “守拙”是对自由个性的坚守, 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抗争。“归园田”就是为了守住自己的本心, 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这两句伏应转接, 承上启下, 既收束了“误落尘网”思念田园之苦, 又引出下文对田园生活的歌咏。

中间八句写“归”之地。“方宅”四句扣住“园田居”简述自家庭院的风光, 是近景的静态描绘。那是真正的“园田居”:园在田中——住宅四周环拥十余亩农田, 屋在园中——八九间草屋参差坐落其间。“方宅”句言园田面积, 写平面, 暗示有宅有院;“草屋”言家宅形制, 写立体, 暗示整中有散。枯燥的数字一经诗人化入诗中, 就被赋予无限活泼的生命力, 透露出诗人散适淡泊的心境。“榆柳”为乡村习见之树, “榆”“柳”连出, 概言树密树多, “荫”不仅写了树枝繁叶茂, 而且暗示了树的高度, 否则是无法“荫后檐”的。“桃李”既写出果木之多, 又暗示了桃之红、李之白, “罗”言桃李不是一棵两棵, 而是连成一片, 堂前明艳的红白相间, 与后面沉暗的通体一绿前后辉映。明黄文焕说此处写得“语俗而意愈雅”, 乍看平淡无趣, 细揣意味无穷。屋前桃李有花, 竞艳争芳;屋后榆柳有荫, 清凉爽心;院外禾稼茂盛, 绿色片片, 绚丽与素淡交掩成趣, 无不显现出田园风光的淳美清新, 房屋主人生活的简朴安详、情绪的快慰满足溢于其间。诗歌又由农家庭院的令人惬意写到山村环境的令人惬意, 接下来四句从近景转到远景, 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推拉, 勾勒出悠远苍茫的乡野背景。“暧暧远人村”是诗境的横向展开, 日落黄昏, 远远望去村落显得若隐若现, 模模糊糊;“依依墟里烟”是诗境的立体突出, 村落做晚饭的炊烟轻柔袅娜, 徐徐飘升。“暧暧”、“依依”两个叠词运用尤见功夫, “暧暧”二字显现了日光逐渐昏暗的动态, 还暗示了诗人透过暮霭遥望远村的神态;“依依”两字展现了炊烟徐徐飘散的动姿, 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完全不一样, 有静缓优柔之美。“暧暧”“依依”虽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辨, 但不可互换, “暧暧”是写黄昏中远处村庄的总体轮廓难以清晰呈露, 着眼于模糊而安详的静态, “依依”是写夕阳下远村炊烟的飘浮之状率皆若隐若现, 着眼于模糊而舒缓的动态。这两句远景写意, 传神地勾画出黄昏乡景, 晚霞静静地铺洒在田园大地, 村落显得格外宁静, 给人平静祥和之感, 令人不觉神往陶醉。在这冲淡静谧之境中, 诗人又添几声鸡鸣狗吠。“狗吠深巷”是远闻之声, 深巷吠声受到阻隔曲线传递, 给人悠远之感, “鸡鸣桑树”是近闻之声, 树颠啼声畅达无碍直线传递, 给人嘹亮之感, 这两句远近相应, 虚实结合, 以声状静, 静中有声, 更把日落后村庄的宁谧和谐衬托得淋漓尽致。狗与鸡是乡村中最常见的家禽家畜, 鸡犬之声给作品增添了淳厚古朴的乡间风味, 这与“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相似而有别, 山林蝉鸟鸣叫是人迹罕至的虚寂, 表达的是隐逸高士的情致, 村落鸡鸣犬吠是人迹烟火的宁静, 表达的是归田之人的趣味。以上八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 构成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相与为一的诗意境界。

结尾四句写“归”之乐。由绘景转入叙事, 由状物转入写人。“虚室”与“户庭”对应, 既指故园空闲寂静的居室, 又指诗人悠然常闲的心境。“无尘杂”, 是说户庭安静, 无车马喧闹, 无俗人打扰, 无杂事烦心。“有余闲”, 是说心宽意舒, 空间任己支配, 时间任己安排, 行动任己自由。诗人虚静的生存态度和自由的生活目标, 通过“无”、“有”的鲜明对照得到突出强调。最后两句总括全篇, “久”遥呼“三十年”, “樊笼”遥呼“尘网”“羁鸟”, 再比官场为“樊笼”, 足见诗人痛恨之切、决裂之绝。“复得”照应“归”, “返自然”照应“爱丘山”, “自然”与上文“性”相映, “返”点明“魂兮归来”的乐趣。“返自然”既指归耕田园, 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又指回到原来的自然本性, 过上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返自然”——生命与心灵的回归——是点题之笔, 有力地揭示了诗作主旨。黄文焕在《陶诗析义》中说, “返自然”是“诸篇之总纲”, 也可以说“返自然”是诗人人生理想, 是这一组田园诗的主旋律, 是陶渊明一生的主旋律。

《归园田居》其一在艺术上典型地体现了陶诗的特征。其一, 拙而实巧的章法。诗作的结构看起来径情直遂, 从归之因写到归之地, 再写到归之乐, 以“归”字一线贯穿, 但自然而不平板, 整一而显工巧。写归之因揉直使曲, 写归之地由近及远, 写归之乐由境到心, 每层富于变化;它的巧体现在题文高度和谐, 前面着重写“归”, 中间着重写“园田”, 最后着重写“居”, 合起来就是“归园田居”。其二, 写意融情的画面。诗中纯用白描, 随意点染,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看似偶然的排列组合, 却构成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和谐画面, 其中融入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和归隐田园的舒畅快乐, 自然与人生浑然一体, 实境与心境水乳交融, 画面见情见性, 神韵品咂不尽。其三, 淡而有味的语言。不见雕镂之工, 毫无粉饰之词, 仿佛信笔写来, 句句明白如话, 形象贴切生动, 对偶自然天成, 富于音韵之美, 素淡中见绮丽, 浅易中寓丰腴, 质朴中藏深味。

附:《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的《移居(二首)》评析 第4篇

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人所熟知,尤其是那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作,往往呈现出宁静、优美、淡远的境界,成为陶渊明自然适意的人生观的最佳注脚。我们熟知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世外高人的形象。然而陶淵明过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他在《饮酒》(其五)已经明明白白地说是“结庐在人境”,而《移居》二首更着力描绘他与朋友乡邻的真诚而自然的友谊。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温馨的友情生活,所谓的适意自然生活便是跛足的、不完整的。陶渊明所向往的自然生活,不仅在于融入农村的自然环境,更在于建立健康真诚的人际关系。陶渊明的返归自然,其深层原因即是厌弃官场或者所谓的上流社会的虚伪丑恶。“自然”既是与人为对立的物质性因素,也是与虚伪相反的精神性资源。

阅读全诗,我们大概知道陶渊明要搬到南村来,其目的不是要挑一个什么大的豪华的院子来居住,他知道南村这个地方住着很多心地善良的老乡,他愿意和这些老乡度过每一个白天和夜晚。这种想法不是临时产生的,很多年以前就这样想,如今终于如愿,搬来了南村,他很高兴。陶渊明内心想的是,房子不求大,只要能摆下床就够。他想的是,邻居能常来他这里相聚,大家畅所欲言就比什么都好。遇到好的文章,大家又可以一起欣赏,这样的日子多好啊。

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农务”“力耕”这些词的叙述,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的田园牧歌。我们不禁要问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乐趣?这种乐趣在诗中是如何淋漓尽致地表现的?作为一个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对山水田园生活确实是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和追求,他笔下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和令人羡慕。《移居》虽然写的是人们之间的日常生活,但是从“相呼”“斟酌”“披衣”“言笑”等这些词语的描写来看,显然更多的想要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人际关系。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尽情地展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相呼、相饮、相思、相言、相笑等情景,令人向往。诗歌开初,陶渊明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活场面:在春秋两季,有很多的好日子,作者经常同一些志趣相投的人士登高赋诗。登高赋诗显然不是一般的农民所做的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搬来南村,显然还是有一帮志趣相投的人士做伴的,所以,他并不孤单。他们在一起自由地敞开心扉,赋诗言志,忘却了尘网之苦,获得精神上的最大慰藉。

接着,诗人又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活场面:朋友相互过门,互打招呼,大家聚在一起,品酒谈事。“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自得。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之间亲切的招呼声,他们之间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好像就在我们眼前。农忙的时候,他们各自回家做他们自己的事,闲的时候,他们又披衣相访,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永远都不会感到厌烦。这种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抛弃的。诗人认为,这是多么舒适惬意的生活,哪像官场上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所以无论如何,诗人也是不愿意放弃这种农耕生活的,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生活的真正认识。

我们可以看出此诗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诗中给我们展现了四个场景: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有室内生活,也有室外生活;既有躬耕的辛劳,同时也有赋诗言笑得畅快。正是这些活生生的生活场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搬去南村后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息。除场面描写外,诗中也运用了典型细节。比如,“过门更相呼”,“相思则披衣”,都是细节描写。

陶渊明《移居》赏析 第5篇

导读:

移居是作者退隐后从田园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写的诗作,体裁为五言古诗。其原文如下:

移居二首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移居其二阅读答案:

1,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解析:这一题既考查了思想内容,又考查了表现手法。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他对田园生活是抱有一种向往和追求的态度,所以,他笔下的田园生活一般都是美好的。从这首诗来看,他描写的是人们之间的日常生活,从“相呼”、“斟酌”、“披衣”、“言笑”等描写来看,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其“白描手法”从语言的质朴中不难看出。

移居其二翻译:

【其一】

从前想移居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

听说这里住着许多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晚。

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

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

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

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其二】

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

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

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

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

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

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移居其二主旨: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的诗歌。

移居其二背景:

这组诗写于公元410年(晋安帝义熙六年),当时作者46岁。根据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与郭维森《陶渊明年谱》,公元405年(义熙元年)弃彭泽令返回柴桑,住上京里老家及园田居。公元408年(义熙四年)六月,陶渊明隐居上京的旧宅失火,暂时以船为家。两年后移居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移居二首》当是移居后不久所作。

移居其二字词解释:

⑴南村:各家对“南村”的解释不同,丁福保认为在浔阳城(今江西九江)下(见《陶渊明诗笺注》)。卜宅:占卜问宅之吉凶。这两句是说从前想迁居南村,并不是因为那里的宅地好。

⑵素心人:心地朴素的人。李公焕注云:“指颜延年、殷景仁、庞通之辈。”通,名遵,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之庞主簿。数:屡。晨夕:朝夕相见。这两句是说听说南村有很多朴素的人,自己乐意和他们朝夕共处。

⑶怀此:抱着移居南村这个愿望。颇有年:已经有很多年了。兹役:这种活动,指移居。从兹役:顺从心愿。这两句是说多年来怀有移居南村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⑷蔽庐:破旧的房屋。何必广:何须求宽大。蔽床席:遮蔽床和席子。取足床席:能够放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取了。

⑸邻曲:邻居,指颜延之、殷景仁、庞通等,即所谓“索心人”。据他的《与殷晋安别》诗云:“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见殷景仁当时曾是他的邻居。抗:同亢,高的意思。抗言:抗直之言,高谈阔论或高尚其志的言论。谈在昔:谈论古事。这两句是说邻居经常来访,来后便高谈阔论往事。

⑹析:剖析文义。魏晋人喜欢辩难析理,如《晋春秋》记载:“谢安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陶渊明也不免有这种爱好。所谓析义,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趣,与一般分析句子的含义不同。这两句是说共同欣赏奇文,一起剖析疑难文义的理趣。

⑺“春秋”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⑻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⑼农务:农活儿。相思:互相怀念。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⑽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厌:满足。

⑾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将:岂。将不胜:岂不美。兹:这些,指上句“此理”。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⑿纪:经营。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移居其二赏析:

【其一】

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吟味全诗,每四句是一个层次。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古人迷信,移居选宅先卜算,问凶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凶险则不移居。但也有如古谚所云:“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左传・昭公三年》)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凶,而在乎邻里之善恶。诗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向往南村,卜宅不为风水吉利,而为求友共乐。三、四两句,补足卜居的心情。“素心人”,指心性纯洁善良的人。旧说指殷景仁、颜延之等人。数,计算。诗人听说南村多有本心质素的人,很愿意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的时代,对充满虚伪、机诈、钻营、倾轧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却又无力纠正,只能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自给。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清高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现。

中间四句:“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兹役,指移居搬家这件事。“弊庐”,破旧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新居。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现在终于实现。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遮蔽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何必一定求其宽敞?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在对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都表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孔子打算到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居住,有人对他说:那地方太简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杜甫流寓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愁苦中仍然热切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刘禹锡为陋室作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其鄙视官场的卑污与腐败,追求高洁的品德与志趣,在审美气质上,和陶渊明这首诗有相通的一面。

陶渊明 移居其二阅读训练 第6篇

春秋多佳日,

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

有酒斟酌之。

浓务各自归,

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

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记,

力耕不吾欺。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两项的是:

A、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的意思是与友人边吟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解析]

阅读全诗,通过“农务”、“力耕”等词,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的诗歌。

“过门”相访的,一起“斟酌”的,“相思”的,“言笑”的,都是乡亲邻里——农民兄弟,而且诗人和乡亲邻里互相串门、一起饮酒、围坐谈笑,关系十分融洽和睦,全诗的.的基调是快乐的。

理解把握了这首诗的大方向,马上就可以解答第1小题了。A、B不符合本诗的题材特点和思想情感的大方向,所以是错误的。C项的理解和本诗的感情基调相背,也是错误的。再依据注解,可以明确判定D、E为正确。

其实,这时第2题也已经基本解决,只需要在文句表达上“斟酌”一下就可以了。

诗的一二句是开端,说自己要赋新诗;然后先描述生活,再抒发情感。所以答案就在“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六句之中,只要加以分析归纳就可以解答了。

即作者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一种纯真质朴的友情,一种自然而美好的人际关系(和官场截然不同),因此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温暖(意思对即可)。

陶渊明《移居》赏析 第7篇

移居洞庭

 

作者:L信陵  朝代:唐 重林将叠嶂,此处可逃秦。水隔人间世,花开洞里春。

人类能移居火星吗 第8篇

为什么人类对火星始终充满向往? 因为就目前的观测情况看, 火星是最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二家园的地方。 尽管火星上的温度是零下200℃, 但在所有太阳系的行星中, 火星的环境与地球最相像。 火星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一半, 那里还有相当于地球上三分之一的重力和百分之一的大气浓度。 最主要的是, 探测器已经发现了在火星冰冻的极点和地表下面有水存在。 每两年,火星会靠近地球一次,今年夏天,火星来到了距离地球5576万千米的地方,这是6万年来它距离地球最近的一次。

祖布林说:“人们很想知道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火星也许是解开这个问题的关键。 在火星上,即便是只能找到原始状态的微生物, 那也意味着类似人类的生命不只存在于地球上。 ”

行星协会主席路易斯· 弗雷德曼说, 人类想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火星最吸引我们的地方在于它很可能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缘起和归宿。 ”“并且,火星是我们目前知道的人类有机会移民的唯一地方, 人类将以此证明自己不会永远待在地球上;如果我们不能往火星上移民, 那么地球可能就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我们将不得不再次审视人类和地球的关系。 ”

陶渊明《移居》赏析 第9篇

移居西湖作二首

 

作者:齐己  朝代:唐  体裁:七律   火云阳焰欲烧空,小槛幽窗想旧峰。白汗此时流枕簟,

清风何处动杉松。残更正好眠凉月,远寺俄闻报晓钟。

只待秋声涤心地,衲衣新洗健形容。

官园树影昼阴阴,咫尺清凉莫浣心。桃李别教人主掌,

烟花不称我追寻。蜩螗晚噪风枝稳,翡翠闲眠宿处深。

陶渊明《移居》赏析 第10篇

山馆(一作移居

作者:杜甫朝代:唐 南国昼多雾,北风天正寒。路危行木杪,身远宿云端。

《移居》其二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11篇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两项的是:DE

A、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的意思是与友人边吟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解析]

阅读全诗,通过农务、力耕等词,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的诗歌。

过门相访的,一起斟酌的,相思的,言笑的,都是乡亲邻里农民兄弟,而且诗人和乡亲邻里互相串门、一起饮酒、围坐谈笑,关系十分融洽和睦,全诗的的基调是快乐的。

理解把握了这首诗的大方向,马上就可以解答第1小题了。A、B不符合本诗的题材特点和思想情感的大方向,所以是错误的。C项的理解和本诗的感情基调相背,也是错误的。再依据注解,可以明确判定D、E为正确。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解析:这一题既考查了思想内容,又考查了表现手法。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他对田园生活是抱有一种向往和追求的态度,所以,他笔下的田园生活一般都是美好的。从这首诗来看,他描写的是人们之间的日常生活,从相呼、斟酌、披衣、言笑等描写来看,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其白描手法从语言的质朴中不难看出。

阅读答案:

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相呼、相饮、相思、相言、相笑等情景,尽情地表现出来。

赏析:

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

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这登高赋诗,也自是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趣。登高之时,一有良辰美景为之助兴,二有素心人相伴,他们自由地敞开心 扉,赋诗言志。在赋诗中忘却尘网之苦,获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这是一个生活场面。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了。这又是一个生活场面。他们农务各自归,但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紧接上两句,写闲暇时的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说,这种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不能轻易地抛弃它。将,即岂的意思。胜,美好。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南村生活的感慨。表面上平平淡淡,而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慨叹: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这种生活是多么惬意,而官场上有的却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有此对比,所以诗人才说:无为忽去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两句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层次,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就是这两句诗,使全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诗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只要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可以看出虽然诗人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时也过着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躬耕,实际上他不仅没放弃躬耕自资的生活,而且认识到了衣食固其端。他知道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证的。这两句诗可说是《移居二首》的灵魂,没有它,什么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共同的躬耕自资 的生活,正是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是他们欢乐的根源啊。

建立健全我国的移居税收制度 第12篇

关键词:富豪移民,税制改革,移居税收制度,遗产税

我国正成为全球最大的移民输出国, 这一状况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将会导致财富大规模外流, 对社会大众心理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对此, 我国的移居税收制度应当有所作为, 因而需要在探讨基本原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我国的移居税收制度。

一、移居税收制度的基本原理

移居税收制度, 是指一国税收制中所有关于移居规定的总称。一国的移居税收制度总是分散在各独立税种和相关规定中的, 并不是独立的税种。因此, 无论将移居税收制度称为“移居税”还是“弃籍税”, 抑或是“离境税”, 都是有问题的。探讨移居税收制度的基本原理, 就是要回答“公民移居他国为什么应当缴纳相关税收”这一问题。

自由迁徙是基本的人权, 各国政府都不得限制或禁止本国公民移居他国, 一国的移居税收制度当然不是限制或禁止本国公民移居他国, 而是旨在防止本国正当的税收利益因公民移居他国而受到损失。一个公民移居他国之所以应当缴纳相关税收,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 公民移居他国相当于出售其全球财产。一国公民一旦移居他国, 他与该国的法律关系马上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其身份就从本国公民变成了他国公民, 其财产也就从本国财产变成了他国财产。这相当于本国一位公民将其全球财产出售给了他国一位公民, 其全球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即资本利得自然应该缴纳所得税。这是移居税收制度的一大类别。这里关键是移居他国所引起的财产法律关系的变化无异于出售行为, 只要这样的行为发生, 其资本利得就已实现, 就应缴纳所得税, 而不论其财产的出售对象为他国公民, 还是本国公民。移出国之所以有权对这笔资本利得征收所得税, 是因为在该公民移居之前这笔资本利得已经产生, 属于该国的应税收入, 而移居行为使这笔资本利得难以实现。因此, 这一类别的移居税收制度仅仅是维护了本国正当的税收权益, 而不是要阻止公民移居他国。

其次, 公民移居他国相当于发生财产赠与事由。就遗产税而言, 公民移居他国相当于发生了财产赠与事由, 即相当于本国公民将其全球财产赠与了他国公民。这是使遗产税征收不能的事由, 即移居使移出国不能等到该公民死亡后再征遗产税。解决的办法是, 像赠与税的征收那样, 在这些事由发生时提前征收遗产税。这同样是因为移居者在移居前已经产生了应纳遗产税的利益, 提前征收遗产税是为了维护本国正当的税收权益, 而不是要阻止公民移居他国。

最后, 一些公民移居他国只是为了避税。一些公民移居他国只是为了从高税国移居到低税国或避税地, 以摆脱高税国的居民身份, 免除向高税国负有的无限纳税义务, 即移居只是避税策略, 与移出国仍然保持着实质的经济联系。解决办法主要是移出国有条件地要求移出居民继续承担无限纳税义务, 以打击避税, 维护本国正当的税收权益。

对于法人而言, 因为没有生命, 谈不到死亡, 不应缴纳遗产税, 所以法人的移居便没有提前征收遗产税的问题, 但移居税收制度的其他理由仍然是成立的。

二、移居税收制度的国际经验

目前, 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移居税收制度。德国1972年公布的《涉外税法》规定, 凡移居到避税地的前德国公民, 若从其移居的当年算起, 往前10年中有5年是德国税收上的居民或公民, 只要税务当局根据规定条件认定其与德国保持有实质的经济联系, 在未来10年内仍视其为国内的税收居民, 就其全球所得向德国政府纳税。瑞典1966年实施的《市政税法》规定, 一个瑞典公民在移居他国后的3年内, 一般仍被认定为瑞典税收上的居民, 仍要在瑞典负无限纳税义务, 除非他能证明自己与瑞典不再有任何实质性联系。意大利1999年出台的一项反避税措施规定, 凡意大利居民移居到一个避税地国家或地区, 即使其名字已经从市政户籍登记处删除, 仍要被认定为意大利居民, 继续向意大利政府负无限纳税义务。美国所得税法第877节规定, 如果美国公民以避税为目的放弃美国的公民身份, 则该纳税人必须像美国公民一样再向美国政府负担10年的纳税义务。芬兰、挪威、西班牙等国也有类似规定。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还对移居者没有实现的资本利得课税。对于采用临时离境方式来避免达到法定居住天数的避税方法, 有的国家采用对短期离境不予扣除计算的对策, 有的国家则采用将前一、二年实际居住天数按一定比例加以平均, 来确定某个人在本年是否达到居住天数标准。

为防范法人避税性移居, 美国、英国、爱尔兰、加拿大等国在同时采用注册地标准和管理机构所在地标准判定法人居民身份外, 还规定如果本国居民公司改在他国注册或总机构、有效管理机构移到国外从而不再属于本国居民公司时, 该公司必须视同进行清算, 其资产视同销售后取得的资本利得, 要在本国缴纳所得税。美国《联邦税收法典》还规定, 本国居民公司若要在清理后并入外国居民公司, 必须在183天内向税务当局证明该公司向外移居没有规避美国税收的意图, 否则公司向国外转移将受到法律的限制。

可以说, 即便是这些移居税收制度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 也主要把移居税收制度视为限制避税性移居的制度, 对非避税性移居中的税收问题还是重视不够。事实上, 这些制度也主要是在实践中被动的对税收漏洞的弥补措施, 还不是在理论指导下的主动行为。而且, 即便是避税性移居制度, 到今为止, 似乎还没有哪个国家将公民移居他国视为财产赠与事由而清算遗产税。正因如此, 才使大量的富豪从避税性移居制度发达的国家移居到不征遗产税的国家。比如, Facebook的联合创始人萨维林放弃美国国籍, 移居到不征收遗产税的新加坡, 其真实动机就是为了避免缴纳遗产税。世界各国都刚刚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 经济萎靡, 财政困难, 不得不向富人增税, 以共度时艰, 但是这一漏洞却使富人竞相移居他国以逃避高税负。据报道, 从2008年起的3年时间里放弃美国国籍的富豪增加了近8倍, 美国2013年上半年放弃公民身分或绿卡 (永久居留权) 人数至少达1800人。根据政府资料, 只第二季就有1130人放弃身分, 已超过去年全年的932人。因此, 可以预期, 世界各国填堵这个大漏洞, 将公民移居他国视为财产赠与事由而清算遗产税的日子, 将为期不远, 这是形势所迫。

三、建立健全我国移居税收制度的主要策略

如果说我国根本没有移居税收制度, 自然是不客观的, 毕竟, 国税法有关于纳税人临时离境不扣除其在本国居住天数的规定, 但也似乎仅此而已, 至于其他的移居税收制度, 只是作为一种知识, 只能在《国际税收》课堂或教材中了解一下, 离现实似乎很远。问题是, 这一状况, 使我国政府面对来势迅猛的移民潮, 不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国正当的税收利益大量流失而束手无策, 反而在事实上鼓励着富豪们在充分享受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发财致富后携带巨额财富移居国外, 无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和共同富裕, 也使我国税负结构调整难以进行。因此, 建立健全我国的移居税收制度, 让富人移民担负起应有的成本, 势在必行。

建立健全我国移居税收制度应当采取适当的策略。

首先, 提高认识。要充分重视移居税收制度基本理论的研究, 明确认识建立健全我国移居税收制度的正当性和紧迫性, 增强推进我国移居税收制度建立健全的自信心、主动性和抗干扰能力, 提高宣传普及我国移居税收制度的水平, 营造良好的建立和实施移居税收制度的氛围。

其次, 全面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移居税收制度只是一种税收管理技术, 与各国政治制度无关, 具有普适性, 作为移居税收制度的后发优势国家和最大的移民输出国, 我国应该全面学习和借鉴各国经验, 集各国之长, 同时建立像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那样对移居他国的自然人没有实现的资本利得课税的制度;建立德国、瑞典、意大利、美国、芬兰、挪威、西班牙那样有条件地延长移居他国的自然人无限纳税义务的制度;建立美国、英国、爱尔兰、加拿大那样对移居他国的法人视同清算, 究其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征收所得税的制度;建立像美国那样本国居民公司移居他国, 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向税务当局证明其向外移居没有规避我国税收的意图, 否则公司向国外转移将受到法律限制的制度。

再次, 通过对税法相关条款做明确性解释的方式实现目标。移居税收制度仅仅是一种清税制度和反避税制度, 并未新增移居者的纳税义务, 这些制度都是相关税种法的题中应有之义, 应该能从相关的税种法中推导出来。因此, 我国没必要, 也不可能制定出台专门的法律, 只需要通过对个人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条款做明确性解释, 就能建立健全移居税收制度。这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阻力并提高速度。

最后, 设计遗产税的移居征税条款。有一种阻挠我国遗产税开征的理由是, 我国遗产税的开征将会加剧我国的富豪移民, 但根据前面的分析, 遗产税本身就应该将公民移居他国视为财产赠与事由而清算遗产税, 这是目前遗产税普遍存在的大漏洞, 世界各国深受其害, 必然会尽快将其填补, 我国的遗产税也应该设计这样的条款, 以避免对我国富人移民的逆调节, 以缓解而不是加剧我国的富豪移民。

参考文献

[1]朱青.国际税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陶渊明《移居》赏析】相关文章:

《移居》原文及赏析08-11

移居的造句05-13

陶渊明止酒赏析06-11

饮酒其五陶渊明的注音及赏析08-28

假想陶渊明06-06

陶渊明号什么08-19

与陶渊明同行作文06-16

陶渊明饮酒诗翻译06-16

陶渊明 桃花源记07-05

高二关于陶渊明作文07-07

上一篇:值得高中生摘抄的美文下一篇: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