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2024-07-03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精选8篇)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第1篇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

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3、培养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

4、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趋势;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 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真正认识了地大物博的祖国。其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还繁衍生息着众多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出示课件 :众多的人口,并让学生自读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众多”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看课本第11页第一行,请大家齐读这一行。

展示课件:12.95亿(2000年),占世界1/5。

利用课件图片和举例,让学生体会我国人口最多。

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呢?这与我国的人口增长不无关系。

出示课件:人口的增长

通过观察 动画“我国人口增长图”,分析以下问题。

1.从公元初到1860年前(1958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

2.从公元初到2000年,我国人口有几次人口增长高峰?哪一次增长的更快?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后,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自中华大地有人类以来到1858年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说是比较慢的。但到1858年后,这条曲线的坡度开始急剧加大,这表明我国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这就是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高峰。到1949年以后,人口曲线可以说呈直线上升。

为什么1949年后我国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呢?

我们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主要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造成的。解放后,人民解放进入了安定祥和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一时期,祖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从而使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而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还保持较高水平,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1970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间某些年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人口总数1875万。从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到1999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0.88%。出示课件:对比中国、叙利亚、阿曼,思考为什么我国自然增长率最低,而年净增人口却最多?

师总结:同样的人口增长率,人口基数越大,增长的人口越多

出示课件: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根据课件提示,作完活动题1。

出示课件:如何应对我国的人口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出示课件:实行计划生育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出示课件:我国 计划生育的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思考:如何控制人口数量呢,看活动2,体会“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1代人.”

二、人口东多西少。

过渡:前面我们分析了我国人口普查出人口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数量多少分布的问题。

同学们知道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中哪一个省人口数量最多?哪一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最少?我们山东省的人口数量是多少?人口总数在5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有哪几个?)

观察图1.12,找出人口最多的省和人口最少的省.(除特区外),山东省多少人?

(学生回答:河南省最多,为9667万人;西藏自治区最少,为270万人。自己省的人口数量是9125万人。)

由于不同省份面积大小的差异,单纯看人口的数量,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到底是多还是不多,那么,请大家讨论以下,为了比较不同地区人口的多少,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师总结:通常用人口密度的数值来进行比较。

定义: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上的人口数。

公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

课堂练习:活动1.教师总结答案.由表格看出,我国东部的江苏、山东人口密度大,西部的新疆、西藏人口密度小。观察我国人口密度图。(教师出示课件)

请大家看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基本分布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略)

从我国人口密度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一些省区的人口密度更大,每平方千米可达500—600人;西部人口密度较小,多数地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0人以下。可见,我国人口的分布是东多西少。

如果我们将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连一条直线,可以看出,这条线以西地区面积占57%,但人口占6%,以东地区面积占43%,人口占94%。所以,我们称这条直线为我国的人口地理界限。

那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是世界平均的多少倍呢?

教师出示课件: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学生思考:P15活动题。

教师提示: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东部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人口集中。而西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能够养活的人口也少。所以,不能将东部人口大量迁移过去。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善西部条件,发展西部经济来吸引东部人口的迁移。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我国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和人口政策三方面问题。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虽然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净增人口数仍很庞大,因此计划生育工作仍不得放松,同时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当堂训练] 做填充图册

《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简单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2、.知道我国的民族政策和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3、学会阅读“中华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4、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意识,形成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点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征

2、了解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开学第一周布置学生收集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饮食、服饰、音乐、体育、传统节日等方面的资料(图片、文字、音像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宋祖英的《爱我中华》,学生跟唱。

师:你从歌曲中感悟到什么?

师:是的,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民族大家庭”(板书:多民族的大家庭)

师:出示课件:图片1.14民族大团结

(二)进行新课:

56个民族

A.民族的构成师:同学们,我们生病去医院看病挂号时,都要填一份病历,老师这里有一份《扬州市通用门诊病历》,(投影出示)看一看,你会填吗?填时有没有发现一个共同的地方?

师:是的,在民族一览中几位同学填的都是“汉族”,同学们,是汉族的,请把手高高举起来。(老师跟学生一起举手)

师:我发现同学们和老师都是汉族的。汉族是我们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而其他民族人口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

师出示课件:“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

师:同学们,你知道在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多少个少数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师:

1、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个省级行政区?

2、我国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由哪些?

3、人口最少的民族是哪一个?有多少人口?

师引导生读书P、16第一段和P.19表格回答。

B.灿烂的民族文化

师承转:同学们都会说会写汉文,英文,那么有谁会说会写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师:那么请大家对照图1.15,认识几种少数民族文字。然后师播放藏族、壮族人语言视频。生:交流、体会

师:这些我们不认识的字母和听不懂的话就是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少数民族不仅有语言文字,还有独特的风俗、文化。下面让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前去我国五个大的少数民族旅游,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课前将全班同学分成五组:壮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苗族,每组由组长分配组员按要求各找一个相关材料,然后大家合作交流,再推一人做导游展示成果。)。

【演一演】介绍五个民族的主要居住地、服装、民居特色、风俗、体育 舞蹈等

导游一:壮族组

(广西、云南;裤角稍宽 围裙 包头巾 唐装 ;依山傍水而居木楼;烤乳猪 玉米;三月三歌节;铜鼓舞 春牛舞;抢花炮 打篮球赛马)

导游二:藏族组

(西藏、四川;长袖 宽腰 大襟;住房建于高地、向阳、近水源处;

献哈达;沐浴节 雪顿节;踢踏舞 集体舞;:赛马 射箭)

导游三:蒙古族组:

(内蒙古、辽宁;首饰长袍腰带靴子;住蒙古包 ;吃喇嘛糕手把羊肉;马奶节 那达幕大会;筷子舞马刀舞摔跤)

导游四:维吾尔族组

(新疆;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 ;土坯材料拱形门窗;手抓饭 羊肉串;开斋节;山羊舞鹅舞;秋千、摔跤)

导游五:苗族组

(贵州,湖南,云南;包头帕 大襟衣配长裤 爱绣花 蜡染;住宅用竹条编织,屋顶盖草; 搬家;龙舟节;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扳手劲)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介绍的非常热烈,在课前搜集的资料形式多样,图片、文字、光盘各种各样,下面让我们一起评选一下吧!发动学生评选最佳导游奖,并发给学习用品给予鼓励。

结论: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他们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更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那么你了解我国有哪些民族政策吗?

C.我国主要民族政策

请学生自读书上16页和19页相关内容,搜找信息,加深认识。

生:略

师课件明确后结合实际补充讲解:比如汶川地震受灾的羌族学生转学到我们学校,四川移民到我们这里安家落户,我们不但不能歧视他们,还要帮助他们;**喇嘛借佛教到处搞藏独,新疆街头的针刺百姓事件,我们不能保护,要打击。高邮的菱塘回族乡是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它有保护文化风俗权,有自治权发展经济,该乡目前已走在了全省经济前列。

民族的分布

师承转:同学们,我们这里有回族分布,那其它民族又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大家仔细看看民族分布图(图1.17),并结合P、18第一段内容说说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生抢答后师课件显示分布特点)

哪种民族的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哪里?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有多个民族居住的省、自治区吗?

生:略

(三)齐唱歌曲,深化感受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为我国是一个光辉灿烂的多民族的大家庭而骄傲,今后我们各民族要团结起来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贡献。最后,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来齐唱《大中国》。

(四)课后探究

课后请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自由组成小组探究其它民族的风土人情。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增长折线图,并以此来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通过读我国人口密度图,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面积、人口数量的差异,提高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资料和图表的阅读、分析,初步学会运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的国情,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教学难点: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交流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内容,讨论交流解决生成的问题。

2、图表法:指导学生学会读坐标图和分析数据资料,图中曲线变化的趋势,初步学会运用资料分析地理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小品《超生游击队》,引发疑问。

师:视频中的人物在躲什么?同学们知道吗?

生:计划生育。

师:为什么我国有计划生育呢?

生:因为我国人口很多。

师:回答的很好,上节课了解了辽阔的疆域,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我国的人口。板书: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师:我国到底有多少人口呢?(ppt展示)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中国人口13.41亿,世界人口约63亿,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也就是说,世界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假如可能的话,全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能环绕地球赤道40多

圈。以上这些都说明了我国人口众多,可以称为人口的“超级大国”,不愧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板书:人口最多的国家

师:大家请看这是我国1953到2010年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曲线,大家可以看到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正在逐渐降低。然而在后面的这张图片上,中国的对世界人口的贡献率仍有13%,这是为什么呢?这正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率虽然降低了,然而每年新增人口都在1000万左右。

板书: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那么中国如此多的人口是怎样形成的呢?(ppt展示)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师:大家仔细看这幅图,想一想为什么,1949年以后,我国人口为什么出现高速增长?某某同学起来回答一下。

生:略

师:很好,为什么会出现高速增长呢?主要是因为,(ppt展示)

新中国成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平均寿命延长,生育率提高,死亡率下降;人口迅速增长

师:请同学们思考,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大家可以想想生活中的事情,哪些和人口过多有关?

生:略

师:看来大家平常很喜欢观察。我国人口很多,虽然人力资源也是宝贵的,但要维持人的生存,还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老师简要介绍几个方面:(ppt展示)交通压力大,粮食供应不足,饥饿贫困,住房条件差,就业困难,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破坏严重。(ppt展示)师:如何应对我国的人口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于是有了课前大家看到的小品里面的计划生育。(ppt展示)

板书:人口国策——计划生育

师:人口的增长应与经济发展相一致,与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人口的基本国策。请同学牢记它的主要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ppt展示)

师:大家请看书上13页的这张图片,晚婚5年,100年可以少生一代人。那样可以节约好多资源,减轻我国的人口压力。

师:计划生育开展的这些年,我国少生4亿多人。4亿多人不只是个数字,如果他们每人给某位同学1块钱,那么这个同学将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计划生育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第二课时

导入: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那么我国这么多的人口是怎样分布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板书:(标题)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师:我想问问同学们中午到我们食堂吃饭的时候,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特别拥挤。

师:那么为什么会这么拥挤呢?有谁可以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呢?

生:(略)

师:(复述)其实就是当我们所有同学都涌进食堂的时候,食堂的人口数量就很快增加,这样就使食堂这个区域的人口显得很稠密,所以我们就会感到拥挤,对不对。那么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在七年级时讲世界人口时用一个什么词儿来表示一个地区的人口的稠密与稀疏呢?哪位同学来告诉大家?

生:人口密度。

师:对,那就是人口密度,我们来回忆一下人口密度的概念。(ppt展示)

并复述加深记忆,那么他的公式是

板书:人口密度=人口数/面积

师:那么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千米134人,而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千米39人,也就是说我国的人口密度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3倍。而且这个数据在即将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将会继续增大。可见我国的人口问题确实很严重。了解了我们国家的平均人口密度后,我们再来计算一下我国的几个省区的人口密度。(ppt展示)

省份

江苏

湖南

青海

西藏 2000年人口数(万人 面积(万平方千米)省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7438 6440 10.26 21.18 725 304 7 2 51872.23 26212

2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的怎样一个现象呢?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知道这四个省区的地理位置是从东到西依次排列的对不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呢?

(我国东部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都比西部大)当然,只看这几个省区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说,但是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所以我们不能说这就是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两幅图来验证一下。

大家翻到教科书的14页,看“中国人口密度”图。从图例我们可以得知颜色呈红色且较深的区域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而颜色较浅的区域或呈蓝色的区域是人口密度较小的区域。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图上那条醒目的线,也就是从我国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

冲。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条线以东的地区都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尤其在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又特别的大,每平方米可达到500-600人。而在这条线以西的地区都是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多数地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0人以下。那么我们前面得出的东部人口密度大于西部的结论就是正确的了。

那么人口数量又是不是东部大于西部呢?请大家看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PPT展示),找出我国的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行政单位有哪些(河北,江苏,安徽,四川,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在地图上的位置,可以看到几乎这几个省区都在黑河至腾冲线以东,只有四川有一小部分在这条线以西,而像青海,宁夏,新疆,西藏这些西部省区的人口都在2000万以下。这也就充分验证了书上【PPT演示】(东部地区面积占43%,而人口却占94%;西部地区面积占57%,人口却只占6%)的结论。由此可见我们前面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对不对。

其实这也就是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板书:(东部的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数量少,人口密度小)。在这里我们把黑河至腾冲这条线叫做我国的人口地理界线,它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30年代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师:那么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人口分布现象呢?有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的来说一说自己的见解。

引导(其实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当然自然水平的差异要让我们学习了第二章我国的自然环境就很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那么其实最重要的还是经济水平的差异。就像我们中午饿了要到食堂吃饭一样,广大西部地区的居民为了寻求好的发展也同样要到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寻找更好的机会。从这里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东部地区人口增长快并不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快,而是西部地区的人口大量涌向西部。怎么样才能改善我国这种东西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呢?我们的书上给出了两位同学的观点。那么你更赞成谁的观点呢?希望大家下去思考一下,我们下节课再讨论。板书设计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一、人口最多的国家

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人口问题 影响衣食住行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人口国策——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二、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第3篇

1.通过唐山工业集聚事例的分析, 让学生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 明确工业联系的三种方式及其意义, 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2.通过学生阅读自学和对比分析, 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情感价值观

1.让学生根据工业地域形成的有关知识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让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教学难点

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唐山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 随着清代晚期“洋务运动”的兴起, 清光绪三年 (1877年) 唐山设开平矿务局,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办矿挖煤。1938年唐山正式建市, 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创造了很多中国工业的第一, 同学们说说看唐山创造了哪些中国工业的第一?

学生举例。

教师以幻灯片展示总结:中国的第一座近代煤矿———唐山矿、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 (山) 胥 (各庄) 铁路、中国第一座铁路工厂———胥各庄修车厂 (唐山机车车辆厂前身)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第一家采用机械化生产水泥的工厂———启新洋灰厂 (启新水泥厂) 、中国第一袋水泥———启新洋灰厂生产的“马”牌水泥、中国第一件建筑卫生陶瓷诞生在唐山陶瓷厂……

[新课教学]

一、工业集聚和分散

知识点1.工业联系

活动一:请同学们打开唐山地图, 以同桌为单位, 找到唐山主要的工业部门并做标记。

第一梯度提问:同学们都找到了那些工业部门?唐山工业分布有何特点?

学生:唐山以煤炭、钢铁、电力工业部门为主, 它们分布比较集中, 集中在唐山的东北部。

第二梯队提问:为什么它们集中分布在唐山的东北方向?

学生:钢铁生产需要煤炭、电力, 电力也需要煤炭。它们彼此靠近可以降低成本, 提高利润。

教师引导:用我们课本上的话说, 就是这些部门间存在生产上的联系, 靠近分布可以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从而降低成本, 提高利润, 获得规模效益。同学们还能例举一些由于存在生产上的联系而集聚在一起的工业部门吗?

学生举例。

第三梯队提问:根据我们学过的工业布局, 你认为这样分布是否合理, 并说明理由。

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5分钟, 把结论写出来, 选派一名发言人。

参考答案:不合理, 唐山位于东亚季风区, 煤炭、电力、钢铁这些大气污染的工业分布在市区内, 容易造成大气污染, 应该外迁。

活动二: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 阅读材料, 找出开发区内分布有哪些企业, 思考这些企业分布在一起的原因。

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

定位于建设沿海国际次级大都市目标的唐山, 正在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三大主体战略, 构筑大都市, 建设新唐山。

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 (唐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属于唐山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依托利用市区的多种资源, 如医院、宾馆、学校、电力、水利、交通等。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 营造了良好的供水、供电、供热、供煤气、通信、通路、排污、排雨水、平整工地等“八通一平”投资硬环境。优化服务环境,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 已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自身优势。截止到2004年底, 开发区企业总数已达到600余家,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70余家, 涉及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焊接产业、汽车零部件、生物制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重点领域。

目前, 以日本松下电焊机为代表, 以小池酸素、神户制钢、金生机能焊接切割设备及焊材为框架的中国焊接与切割产业基地已基本形成, 以爱信汽车零部件、北内唐齿、亚特重工、关东机密为框架的汽车零部件基地也初具雏型。

引导学生认识到众多企业集聚至开发区是为了利用共同的基础设施。

总结:除了生产上的联系和共用基础设施, 工业间还有信息的联系, 如计算机联网。这种联系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将越来越重要。例如, 通过互联网的信息, 我们可知哪个地区的哪个工厂或市场需要哪种型号的产品, 从而可及时生产这种产品, 以满足其需要。得知某种产品供过于求, 我们也可及时调整产品, 使企业少受损失。现在, 我国正在转向市场经济的轨道, 这种信息的联系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下面我们一起完成表格:

知识点2.工业分散

承转:在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而集聚的同时, 另一些相互协作的工厂之间则出现了分散的现象。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 完成表格。

二、工业地域的分类

承转:随着工业的集聚, 生产规模扩大, 人口不断增加, 为了方便众多工人生活, 工业集聚区开始配置服务业和其他工业, 例如医院和学校, 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开滦医院, 开滦一中, 唐钢医院, 煤炭医学院等。

教师点拨:在发展过程中, 之前的唐山工业地域便扩展为工业城市。清光绪三年 (1877年) 唐山设开平矿务局,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办矿挖煤。随后发展了钢铁、电力等部门。1938年唐山立市。唐山被誉为“钢都电邑”。

在我国类似的城市还有:大庆、克拉玛依———石油城;汽车城———石堰。

知识点1.工业地域的分类

唐山有许多特产食品, 如棋子烧饼、麻糖、刘美烧鸡等, 如果当初我们唐山大力发展这类食品企业, 会不会成为烧饼城、麻糖城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 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两种情况, 并举例说明。对课文提出的“钢城”“汽车城”和“糕点城”“糖果城”的存在与否作出科学的解析, 并分析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 写出结论。

知识点2.核心工厂区位变化

材料1:

2007-2-10电:在国务院、北京市、河北省的大力支持下, 首钢搬迁调整工作顺利推进, 目前给予首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方案已基本明确, 京唐钢铁厂可望在2月开工建设。

材料2:

每冶炼1吨钢所需要原料的变化 (单位:吨)

结合材料分析, 思考钢铁企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 (略)

教师点拔:发育较高的工业地域, 由于它是围绕某个大型工业企业而发展起来的, 而在不同的时期, 影响这个大型工业企业的区位因素也在发生变化, 最终使得工业地域也随之变化。例如, 钢铁工业区早期指向煤炭区位 (英国的伯明翰、德国鲁尔区) ;20世纪初因冶炼钢铁使用的焦煤量大幅度下降而指向铁矿区位 (我国的鞍山、马鞍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由于技术的进步, 巨型运矿船的出现, 世界上很多钢铁工业区规划建设在港口, 既便于运输原料, 又接近消费市场 (日本的福山、意大利的塔兰托、我国的宝钢等) 。

[课堂小结]

“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 第4篇

《众多的人口》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问题是目前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2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人口现状及分布情况,了解中国人口的特点以及中国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政策;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绘图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分析人口分布图;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认识国情教育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我国的人口分布;我国的人口政策。

[学法分析]

本节课属于人口基本知识,若平铺直叙,难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应充分利用照片、录像等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阅读图表、描绘图表,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为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小组学习、讨论、比赛(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班级分成8组,每5~8人一组),引导学生团结协作,互教互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用具]

中国人口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活动]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这是怎么回事?小组内探讨:不同情况下的妈妈和子女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让各小组的代表畅所欲言,教师归纳。)

[过渡]这就是人口问题,它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之一。今天我们就研究一下我国的人口问题。

[课件] 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

[课件]播放“世界人口排名前五位的国家(2000年)”图表。

[课件]播放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2000年)”图表。

[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中国人口众多,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截至2000年12月底,已达到12.9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根据2000年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合作做一幅反映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的扇形图,比一比,看哪一组做得更好。

环节二:板书——“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过渡]要研究我国的人口问题,得先学习一个概念并且了解近几百年来我国的人口变化情况。

[课件]展示小资料《人口自然增长率》。

[课件]展示从1691-2000年中国人口数据表。

[活动]根据上表提供的我国人口增长数据,要求学生绘出1691年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曲线图,观察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各小组进行探讨研究,比一比,看哪一组绘制的曲线图更好,问题分析得更细、更准、更好。

[问题小结]通过观察,由学生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①我国人口基数过大。1949年为5.4亿,2000年达到12.9亿。

②增长速度过快。由绘图可知,解放后,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用了51年时间,人口就增长了1.35倍,达到12.9亿。

③新中国成立以前人口增长缓慢。

[提问]新中国成立前为什么人口增长缓慢,解放后却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小结]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战争、灾荒频繁等情况,人口增长缓慢。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

[提问]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根据参考提示,列举实例说明。(学生分组讨论。)

[课件]人均教育经费少,教育设施落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实例补充]生活垃圾多,住房条件差,就业压力大……

[课件]播放一组反映生活垃圾多、住房条件差、就业压力大、交通拥挤的照片和录像。给学生以感性上的认识。

小资料(一)(见表一)

小资料(二)(见表二)

[问题小结]人口的急剧增长,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我国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21%的人口;我国的许多资源和工农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排名都是靠前的,但是人均拥有量或人均产值却都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提问]由于人口过多、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资源、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对此,我国采取了哪些对策呢?(小组讨论。)

环节三:板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问题小结]我国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我们要积极地宣传这一基本国策,使我国的人口得以控制。

[课件]展示一组“只生一个好”的图片。

[课件]展示小资料:第45页《人“口”和人“手”》

[课件]展示小资料:第47页《关注老龄化问题》

[问题小结]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容忽视。

[提问]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1%,10亿人口与1 000万人口的两个国家每年各增加多少人口?为什么得出的结论差别这么大?

[问题小结]1.前者每年增加1咖万人,后者每年增加10万人。2.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形成了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另一方面,在我国的一些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超生现象还时常发生,所以以实行计划生育来控制人口数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常抓不懈。

[提问]解决人口问题是不是只控制人口数量就够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表见解。)

[问题小结]提高人口的素质和控制人口数量同样重要;科教兴国、发展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战略。

[课件]显示图表:“中国每十万人中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数。”

让学生了解我国教育水平的现状及近些年的发展情况,明白要把人口过多的沉重负担变为人力资源的紧迫性。

[学生活动]在黑板上画一幅中国版图,让学生在上面选择一处居住地,并说明理由,然后用自制的小旗代表自己选的居住地,贴在版图的相应位置上。

[提问]同学们的选择地有什么不同?小旗在图中的分布是否均匀?

[问题小结]小旗在图中的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

[过渡]我国人口的分布是不是也和小旗的分布大致相同呢?但我们在了解我国人口分布之前先学习一个重要的概念——“人口密度”。

[课件]显示人口密度“计算表”。

[学生活动]算一算、比比看。

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中国人口分布图”:你从图中看出我国人口分布的规律了吗?人口大部分分布在什么地区?用彩笔将图中人口地理界线描实,观察线两边的人口密度有什么差别。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表见解。)

[问题小结]我国人口东南部稠密、密度大,西北部稀疏、密度小……

[课件]播放反映东、西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反差大的录像片。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对我国的人口特点、人口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学习。努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改变人们的生育观,人口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杨楚珊中学)

众多的人口 第5篇

第3课众多的人口【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 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理解人口政策的重要性。3、 知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理解其原因。【教学重点】我国人口分政策的内容,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教学用具】我国人口分布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新课导入:前面学习了我国的行政区划,今天学习我国人口的情况,(提问)关于我国的人口情况,你了解多少、 2、阅读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图,找出属于亚洲的国家。 阅读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的规律。板书:一、人口最多的国家 讲解: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增长不平均,建国前速度慢,建国后速度快。 结合课本14页插图,讲述自己的体会 板书:二、计划生育 阅读课本,找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和人口政策的内容。 (强调)这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特别注意不能混淆概念,要准确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 (转承)那么,我国人口分布是否均匀呢?可以回忆世界人口的分布。 讲解:沿黑河——腾冲一线,可以把我给分成两部分,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大家考虑一下这样分布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来考虑。 总结:我国人口众多,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西部地区需要大力开发。结合自己的情况发言,世界人口最多,东多西少。亚洲: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欧洲:俄罗斯,北美洲:美国,南美洲:巴西。非洲:尼日利亚结合课本垃圾成堆、开垦坡地、住宅占地,讲述人口多了造成的危害。读课本,知道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政策包括三个方面:1、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3、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观察中国人口密度图,找出黑河到腾冲一线。看两测人口密度的区别。回忆世界人口分布原因,干旱、寒冷等。结合课本提示,给出答案【作业设计】分析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众多的人口》学案2 第6篇

学习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总数与增长趋势。

2、会运用人口密度图指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

教学难点:简要分析人口分布的成因

一、学前准备

1、人口大国: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__亿,是世界上人口__的国家。

比例: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__以上。

2、读P.11图1.9,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人口增长。

3、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

相适应,我国政府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人,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倍多。

5、读图1.11(P13),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度大,人口密度小。从黑龙江省__市至云南省__县一线,此线东部人口__,西部人口__。

6、读图1.12(P14),我国人口最多的省区是__,其次是__;面积最大的省区是__,其次是__。

二、探究合作

1、人口过多,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2、读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P.11图1.9),回答问题

a、___年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以后人口增长开始加快。从___年到___年人口增长几乎是呈直线上升态势。原因是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

b、人口迅速增长后,从___年开始人口增长速度放慢,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12页图1.10,说说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有什么影响?

4、根据读图填下表

面积人口人口密度

江苏

山东

新疆

西藏

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能不能把东部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使人口分布均衡呢?

三、学习体会

1、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四、自我检测

1、选择题

1)、下列省区人口最稀疏的是()

A、新疆B、湖南C、江苏D、黑龙江

2)、下列有关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0﹪

B、东部人口密度小,西部人口密度大

C、我国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D、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多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经济发达

B、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C、因为人是生产者,所以我国提倡多生人口

D、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北多南少

4)、在世界上我国属于()

A、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B、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

C、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D、民族数量最多的国家

5)、目前我国每年新增人口仍然很多,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人口死亡率低

C人口出生率高D人口基数大

五、拓展探究

众多的人口教学案例 第7篇

祝多国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再充分利用地图和学生搜集的生活中得材料,教会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并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人口数量、构成、分布,国情与国策的内容。教材主要说明了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人口东多西少,并通过图表和对数据资料的呈现表明了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并联系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以具备初步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渴求发现问题并用以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来获得成就的心理

四、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的人口数量,突出特点,人口密度。

2、了解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这一基本国情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和解决措施。

3、知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人口过多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六、学生完成下面的任务

任务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读图1.9及p11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占世界人口 以上。是世界上人口________的国家。

2、我国人口增长最突出特点是,给社会 和_________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实施了 基本国策。

3、完成课本活动1,举实例说明人口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写出三条)任务

二、人口东多西少:

读图1.11及P12文字完成下列内容:

1、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 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 ________。

2、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面积占 __,人口占 ;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土地面积占 _,人口占。

3、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是黑龙江省的 ___到云南省的。

4、分析计算14页图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______人口密度最小的是__________。不算两个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_____,人口最多的省区是_____,最少的是____。

5、完成课本活动P13活动1,通过对比,试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差异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

差异特点: 原因:

七、分组讨论

1、小组内互换互判导学案

2、组长归纳本组出现的问题。

3、小组进行展示: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人口分布差异原因

八、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采取教师点评和小组之间互评方式。

九、教学反思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第8篇

1950~2050:百年中国人口转变与人口红利走势

在人口学上,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与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在这两个指标下,相关权威统计也表明,1950年~2050年百年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阶段性转折变化。人口抚养比从1950年到1964年保持持续上升趋势,由61.0%上升到79.4%。1964年是中国人口抚养比变化的第一个转折点。越过该点后,中国人口抚养比持续下降,这种下降主要来自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这种态势一直保持到2013年左右。2013年之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老年抚养比迅速上升,并在绝对水平上超过少儿抚养比,使得总抚养比开始出现第二个转折点。

与此对应,就业比呈现反向变化趋势,在1964年到2013年期间持续上升,之后则逐步下降。中国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大大减轻了人口抚养负担,提高了人口结构的生产性,通过丰沛的劳动力供给和生产性人口结构带来的高储蓄率,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源泉之一,即所谓的人口红利。

按理,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进入可以收获人口红利阶段。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遭受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中国未能抓住人口转变的有利时机,将潜在的人口红利转变为现实的人口红利。

改革开放以来,在比较优势战略指引下,中国充分发挥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测算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抚养比下降对中国储蓄率的贡献率大约在7.5%左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在1/4强。如果把未来剩余的人口红利也计算在内,人口转变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贡献约为1/3。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转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由人口红利阶段转为人口负债阶段。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劳动参与率下降及其带来的劳动供给减少,以及储蓄率下降带来的物质资本积累低增长,这些因素将共同导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

“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老龄化社会加速形成

中国人口转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出生率保持在30‰以上。加之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使得各种急性传染病很快得到控制,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57年的10.8‰,人口增长出现了第一次增长高峰。

1958~1961年是中国人口发展非正常时期。由于方针政策失误加上自然灾害,人口再生产的自然演变过程被中断,死亡率异常上升,1960年达到25.43‰,出现了人口负增长。此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逐步推开,在死亡率保持低水平的情况下,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20‰以上下降到1998年的10‰以下。

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人口基本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预测表明,中国人口数量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高峰,此后,人口总量逐步下降,由低水平增长阶段过渡到负增长阶段。

持续走低的生育率加剧了中国人口结构的老化,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在人口生育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的情况下,人口低增长最终会带来劳动力供给的低增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劳动力需求。伴随着劳动年龄人口从相对比重下降到绝对数量下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必然带来工资率上升,从而诱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问题,对中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银发浪潮来袭:继续“竞次”还是走向“竞优”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6年,农村劳动力迁移数量占乡村劳动力总量的比例从16.0%上升到27.5%。2005年,可供转移的农业劳动力总量约为4357万人,剩余规模和比例远不像人们认为的那么大。同时,40岁以上的农业劳动力数量占1/3以上,再加上女性劳动力的比例高,迁移的概率相对较低,农业中可供转移的人口数量就更少了。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进入了转折时期,劳动力不会像过去那样无限供给,企业扩展招聘新的劳动力,就需要通过改善劳动保护和相应的工资调整,才能解决其用工需要。中国经济结构正在经历的调整和升级,意味着需要更加关注劳动者素质、创新与科技进步等因素,以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就是讲经济发展方式要从过去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血拼“竞次”(race to the bottom)阶段转向“竞优”(race to the top)阶段。

从中国经济发展受到的制约因素来看,人均自然资源缺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能源、矿产等供给对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增长本身就会诱发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换句话说,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需要从依靠投入扩展转向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

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假使在相应技术可获得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通过教育、培训、卫生保健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也就无法完成。在工资高速增长带来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的情况下,如果中国原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而新的人力资本优势又没有形成,这样就会陷入“未富先老”的窘境。

生育之辩:船大惯性大,掉头要趁早

除了通过教育和培训大力提升劳动者素质,还需要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适度调整,以保持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对稳定。但是,关于生育政策调整问题,学术界争论很大。反对调整的学者认为,中国现在人口基数很大,老少边穷地区人们的生育意愿还很高,政策一调地动山摇。

中国现行生育政策到底要不要调?从国际经验来看,从经济起飞到走向成熟、再到后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的结果是家庭规模越来越小、结构越来越单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已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中国的情况也大抵类似。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家庭人口规模逐渐缩小。城市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养育成本的提高,动摇了很多人的生育意愿,新生代农民工的婚育年龄普遍比上一代推迟,生育率今后也不会很高。

从人口转变的角度看,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已由过去的金字塔形变成目前的橄榄形,人口老龄化加速后,还将变成倒金字塔形,可生育人口的比例在不断缩小。从人口学角度讲,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反映一个妇女一生中生育子女的数量)要维持在2.1左右,才能保持人口的动态平衡。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总和生育率在2.2左右,高于人口更替水平所要求的总和生育率,但后来就不断下降。依据人口普查数据推算,目前约为1.2。考虑到婚育年龄推迟等人口结构性因素及漏报等问题,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在1.6~1.8之间,照此下去,人口数量负增长局面会加快到来。

值得警惕的是,生育规律的作用和低生育率的惯性非常大,而生育政策的调整,往往又要经历一代人或几代人才有可能见效果。船大惯性大,掉头要趁早。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更需要尊重人口发展规律,审视现行生育政策。如果我们现在就着手,还可以未雨绸缪,把生育率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否则一旦错过机会,以后即使想调也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

科学发展观呼唤科学人口观

早在1957年,著名学者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时,对中国人口问题明确提出三条根本解决途径:积极发展生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非常难能可贵,他启发更多人深入思考一个当时有着6亿人口的大国到底存在怎样的人口问题。只可惜,在此后的反右倾、大跃进、“文革”中,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一再受到批判,直到1979年才得以拨乱反正。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此后几十年,“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成为妇孺皆知的口号。

近几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深入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构建与科学发展观相吻合的面向未来的科学人口观已经迫在眉睫。因为,在老龄化社会加快到来的今天,综合考量人口数量、结构、分布、质量等因素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远比单纯考虑人口数量来得重要;综合考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的相互作用,远比单纯就人口谈人口来得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揽子科学的人口政策。

当前,我国人口转变正处于收获人口红利后期阶段,大约会持续10年左右。在这个阶段,我国劳动力绝对数量会持续上升,此后则会逐渐下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最大限度创造就业机会,实现最大化就业,收获尚存的人口红利。但是,在现行生育政策框架下,随着“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全面形成,第一次人口红利终究要消失。

上一篇:我们的社区的教学方案下一篇:中班社会活动向白色污染宣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