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疆伽师县扶贫开发的几点思考

2024-06-25

对新疆伽师县扶贫开发的几点思考(精选7篇)

对新疆伽师县扶贫开发的几点思考 第1篇

对新疆伽师县扶贫开发的几点思考

摘要:伽师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少数民族人口高度集聚区。本文通过对伽师县扶贫开发意义、开发现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思考建议,对促进伽师县区域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伽师县;扶贫开发;存在问题;思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10-0-01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将新疆南疆三地州确定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伽师县位于新疆南疆三地州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中,隶属于喀什地区,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少数民族人口高度集聚区。伽师县属典型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稀少,光热丰富,气候干燥。全县现有耕地面积86万亩,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一、伽师县扶贫开发现状

1.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伽师县是全国粮棉生产基地和稀有果品生产基地,享誉“中国伽师瓜之乡”、“中国杏之乡”、“中国酸梅之乡”的称号。目前该县形成了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矿产冶炼开发和纺织五大支柱产业发展为主,以伽师瓜、林果业、设施农业、畜牧和劳务输出“五大特色产业”,以特色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的格局,农民增收渠道向多元化发展。,伽师县生产总值31.09亿元,年均增长19.25%。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年均增长4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6.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2%。全县森林覆盖率13.2%,城镇化率达到9%。

2.扶贫开发现状

近年来,伽师县紧紧依靠特色资源优势,以“五大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体系为驱动,扶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农民人均纯收入3910元,年均增收297元、增长17.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60元,比上年增收1687元。―年10年累计实施扶贫项目172项,使 15520户77600人摆脱了贫困(按照当年确定的脱贫标准),解决了1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有82个重点村达到了“五通”“五有”“五能”整村推进验收标准。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效。

二、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受伽师县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脆弱、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诸多因素影响和瓶颈制约,县域经济总体发展速度缓慢,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三产结构层比例次低,农牧民贫困程度十分严重,扶贫开发攻坚工作面临极大挑战。

1.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艰巨。伽师县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艰巨。全县13个乡镇中,有重点贫困乡8个,重点贫困村190个。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170608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50.1%。

2.自然条件恶劣,农牧民因灾返贫危机较大。伽师县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为活动的干扰破坏,土地沙化、盐碱化率高达90%以上,土壤肥力极低。加之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形势十分严峻,农牧民因灾返贫危机较大。

3.资源严重匮乏,自我发展能力弱。伽师县平均降水量仅有54毫米,为蒸发量的1/40。地下水水质较差,淡水资源奇缺,人均综合生活用水不到国家最低标准的.五分之一。绿洲面积小,人均耕地2.3亩。同时,各行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高技能人才尤为匮乏,农民劳动技能掌握较少,思想观念陈旧,自身素质和发展条件低。资源严重匮乏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最主要因素之一。

4.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化程度低。伽师县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落后,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全县还有60%以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大沙漠边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支撑能力弱,给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困难。工业经济总量过于偏小,市场化进程缓慢,招商引资外部环境相对劣势,城镇化水平较低。

5.维护社会稳定任务十分艰巨。新疆和南疆三地州是民族分裂破坏活动、非法宗教活动和暴力恐怖犯罪活动最为猖獗的地区,反分裂斗争形势严峻,维稳工作十分艰巨。

三、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建议

为加快推进伽师县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促进当地经济跨越式发展,伽师县要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做强县域经济为核心,加强园区和基地建设,推进“三化”进程,延长产业链,形成多元产业结构体系。

1.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做精做强伽师瓜、红枣、西梅等特色林果业产业,打造喀什地区乃至全疆知名的优质粮食、棉花、特色林果、特色种植和特色畜牧产品生产基地。

2.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建设。重点推进矿产资源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纺织业、建材业、民族特色手工业、进出口生产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3.充分发挥丝路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维吾尔族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力度,鼓励发展维吾尔族传统织布技艺、陶烧制技艺、手工技艺刺绣、地毯等手工业品规模化发展,扩大知名度,打造特色品牌。

4.着力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改善,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创造发展条件。以社会保险、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建设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城乡各项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实施“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科技培训”等战略,切实解决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社会服务发展不均等问题。

5.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实施生态扶贫战略。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思路,加强生态林保护与建设、草地植被保护与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盐碱化土地治理、沙漠化、荒漠化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2篇

一、新标准给扶贫开发工作带来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经历了农村体制改革扶贫(1978—1985年)、大规模区域开发扶贫(1 986—1 993年)、“八七”扶贫攻坚(1 994—2000年)、实施《纲要》扶贫开发(2001年至今)这四个阶段,成效举世瞩目。扶贫标准是各个阶段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保证贫困人口生存权、发展权的条件。我国在2007年前有两个扶贫标准,第一是1986年制定的绝对贫困标准,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06元的农村人口视为扶贫对象;第二是2000年制定的低收入标准,为人均年纯收入低于865元。此后,这两个标准根据国家经济增长情况和物价指数变动逐年进行调整(见表一)。2007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标准分别为785元和1067元。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低收入线作为新的扶贫标准,并提高到人均1196元。从支付生存成本向支付发展成本转变,是向弱势群体进行社会财富再分配的需要。在新的扶贫标准下,扶贫开发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一是扶贫范围的新变化。

扶贫标准的提高,意味着扶贫范围扩大。扶贫开发的对象从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调整为1196元以下的全部低收入人口。这样,全国扶贫对象为4007万人,占全部农村人口的4.3%,增加约2310万人,扶贫面扩大近1.6倍。

二是扶贫功能作用的新变化。

新阶段扶贫开发将对新标准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扶贫开发的功能已由解决温饱、增加收入,拓展为减少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

三是扶贫战略格局的新变化。

由于扶贫标准提高后的贫困人口成倍增加,在现行体制下仅仅依靠“专项扶贫”还远远不能弥补发展的欠账,远远不能弥补日益扩大的发展差距。以专项扶贫为导向,实行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正在形成。

四是农村扶贫政策的新变化。

实施新的扶贫标准后,扶贫开发将进入开发扶贫与低保救助“两轮驱动”的新时期。低保是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兜底性”的制度安排,而扶贫则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扶贫与低保是今后我国完整扶贫战略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扶贫开发首要任务与工作重点的新变化。

新的扶贫标准下,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已由2001年的《纲要》提出的“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调整为“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同时,明确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二、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新挑战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在中央强农惠农新政策的带动下,修水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扶贫标准的提高,我县扶贫事业迎来新的机遇。一方面,国家将出台更为有利的扶贫政策,投入更多的扶贫资金,使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实施扩内需、促增长、保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扶贫开发创造更好的环境。机遇难得,挑战也同时并存,主要是:

1、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按照新的扶贫标准统计,修水县农村贫困人口有124412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7.84%,贫困发生率比全省高13.84个百分点。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57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0.6%、全国平均水平的49.6%;比全省21个重点县平均水平低106元(居第18位)、比全国592个重点县平均水平低287元。修水县作为全省扶贫开发主战场之一的位置更加凸显。

2、农民增收困难,发展差距拉大。

在产业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是当前修水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困惑。蚕桑、茶叶、畜牧、药材等特色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高效经济林园相对不足,整体效益目前发挥不够,农民增收少。在农村内部,全县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贫困人口的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23:1,2009年为2.8:1。在城乡之间,200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41:1,与2002年的2.82:1相比,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3、致贫因素复杂,返贫机率较高。

自然灾害频繁依然是我县农村致贫返贫的主要因素之一,如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大量人员返贫。同时,因病、因学、因市场风险等致贫仍然突出。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贫困地区农民工回流,失业一人、返贫一户。传统因素和新增致贫因素交织在一起,增加了扶贫工作的不确定性,致贫因素更加复杂。全县每年减少贫困人口大约在1.5万人左右,而常年返贫人口至少在1万人左右。

4、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要素支撑不足。

现有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偏僻分散,经济基础薄弱,生产生活条件差,扶贫开发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马太效应”,使农村资本、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中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贫困地区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严重不足。全县有1个乡镇没有通油路,61个行政村没有通公路,299个村的公路未硬化。还有3.2万人居住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深山区。有5.9万人口饮水困难。

5、农民文化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弱。

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贫困的家庭,越没有能力让他们的后代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改变自己贫困状况的能力就越缺乏,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就越渺茫。全县贫困劳动力文化程度为小学以下者的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8个百分比,具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具有中专、大专文化的劳动力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三、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

当前,修水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和全国一样,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适时调整工作重点,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过去,我们搞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放在“一个基本”上(图一),即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这对于改变贫困乡村面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证明,穷人稀缺的不仅是财富,更重要的表现为创造财富的能力。农村贫困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贫困人口缺乏相应的自我发展能力。因此,今后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由仅仅关注“一个基本”转变为关注“三个基本”,即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产业建立、基本素质培养。

1、突出改善民生,实施基础设施扶贫。

一是继续将扶贫工作纳入政府民生工程。让贫困人口既享受扶贫“特惠性”政策的优惠,又获得强农惠农“普惠性”政策的好处,通过双向优惠政策的叠加扶持,加快脱贫步伐。二是抓好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区域开发上(将几个或更多扶贫开发重点村尽量连成一线形成片区开发),使乡与乡、村与村有效连接,通过加强乡村公路建设、基本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来改善贫困区域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抓好以教育、医疗卫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努力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四是抓好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建设。结合贫困村“三清三改”,使沼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五是抓好以改善深山区群众人居环境为重点的移民搬迁扶贫,解决深山区人口生存和发展问题。

2、突出发展致富,实施产业化扶贫。

脱贫致富的关键是增收,增收的途径在产业。一是扶持龙头企业。对能够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给予贷款贴息支持。二是建立主导产业。根据修水县实际和市场需求,选定蚕桑、茶叶、药材、畜牧等主导产业,覆盖人口要达到50%以上,提供收入要占农业收入50%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0%以上。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到重点村中的产业发展项目比例要逐步达到50%以上。三是建设核心基地。开展“村企共建”活动,鼓励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建设核心产业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带动贫困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四是搞好土地流转。要充分利用好农村政策,对农民外出打工人员多的地方,要做好土地的流转工作,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的效益最大化。五是引导金融服务穷人。要创新扶贫贴息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的倍增机制,扩大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范围,使金融在贫困农户产业发展、生产能力提高、收入增加等方面等发挥作用。

3、突出提高能力,实施人口素质扶贫。

修水县随机调查表明(表二,2007年),收入水平一般与劳动者的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呈正比关系,素质低是收入低的原因,收入低是素质低的结果。这说明提高人口素质,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因此,要把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作为重要工作。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提高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特别要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对“两后生”(中、高考落榜贫困生)主要以中长期培训为主,返乡农民工和存量贫困劳动力主要以短期培训为主,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谋生技能。同时,加大蚕桑、茶叶、药材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技能培训,探索组织劳务输出与就地转产就业相结合的新路子。

四、努力探索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机制

目前既是扶贫开发工作形势最好的时期,也是对扶贫工作要求更高、任务更重的时期。基层重点县必须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在基础数据收集、基本政策研究、基层举措探索上做更多、更细、更扎实的工作,全面推进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贫困户识别机制

如何科学准确、简便易行地识别扶贫对象,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建议新阶段识别贫困户的标准为“收入靠种粮,住的土坯房,大病拖、小病扛,供不起儿女上学堂”。在此基础上,采取标准公开、村民评议、村两委确定、上级核准的步骤进行。同时,要加强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尽快做好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以此制定产业扶贫、“雨露计划”、搬迁扶贫、贷款贴息、互助资金等分户扶持措施,确保扶贫政策真正到户到人。

(二)建立和完善“大扶贫”参与机制

今后要继续切实落实党政一把手扶贫责任制和部门扶贫责任,发挥扶贫部门跨部门协调职能,以专项扶贫政策为导向,实行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发挥贫困群众扶贫主体地位,共同推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对投入到重点县的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支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由省政府下文从政策上明确规定一定的比例,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互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集中投向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贫困村,真正形成扶贫资源的整合机制。

(三)建立和完善扶贫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扶贫项目的监管。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专家论证、科学决策”的原则,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公选扶贫项目,把与贫困群众关系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项目选出来,建立扶贫项目库。二是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对扶贫资金实行全程跟踪管理,认真执行资金报账制、使用公示制、工作审计制,对到户的补助资金一律实行“一卡通”兑现到户。

(四)建立和完善工作评价机制

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扶贫开发工作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责任明确的扶贫工作评价体系,公正地评价各个部门的工作成绩。新阶段扶贫工作考核必须建立在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申报的《2010—2020年扶贫开发纲要》的基础上,以各单位扶贫开发年度计划为依据,形成一个全县年度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考核标准及细则。并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抽调人员检查考核,进一步强化部门的参与度和工作职责,真正形成“大扶贫”的考评机制。

(五)建立和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对新疆伽师县扶贫开发的几点思考 第3篇

国土资源管理在扶贫开发中大有可为

保障扶贫开发合理用地需求。“十一五”期间,湘西、怀化、张家界、邵阳等地共获审批用地67.7万亩,确保了托口水电站、宝庆电厂、张家界荷花机场、邵怀高速、常吉高速等31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时落地,满足了吉首、怀化、张家界、邵阳、茶陵等21个国省开发园区用地需求,怀化、张家界、邵阳三市主城区面积分别从“十一五”初的39、34、42平方公里扩展至55、44、57平方公里。

促进扶贫开发地区矿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先后部署重点整装勘查项目区10个(全省共18个)、投放省级探矿权242个(全省共436个),大力推进煤、铁、锰、有色、页岩气等重点矿种勘查,取得了一批重大找矿成果,建立了一批能源资源战略接替基地。深入开展资源整合工作,做大做强了一批集探采、选冶为一体的大型矿业集团,推动了湘西、怀化等地矿业经济的发展。

支持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目前,已在扶贫开发地区成功申报并开发建设了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新宁崀山、古丈红石林、龙山乌龙山、涟源湄江、湘西凤凰等8个国家级地质公园,以及新邵白水洞、安化雪峰湖、通道万佛山等10个省级地质公园。地质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带动了旅游产业迅猛发展。2011年,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怀化、张家界、邵阳4市州以及永州市江华、江永两县)旅游总收入达422.65亿元,较2005年增长3倍多。

加强耕地保护与建设。2001年以来,累计在扶贫开发地区投入中央和省耕地保护资金33亿元,整治土地167万亩,守住了扶贫开发地区的口粮田,实现了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目标。

狠抓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将扶贫开发地区列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控区域,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87处,保护群众2900余户28500人,避免财产损失近5.6亿元。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全面完成贫困地区3000余个矿山的地质环境调查工作。

发展扶贫开发地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累计安排资金近6000万元,大力实施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测绘专项,成功实现扶贫开发地区航空影像等地理信息全覆盖。

推进对口建设扶贫工作。自2000年组建省国土资源厅以来,省厅先后确定通道、新田作为对口扶贫工作县,每年派驻扶贫工作组,在用地保障、土地整治、地质找矿、打井找水、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层国土资源部门能力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资金项目支持和政策指导。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地区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要服从服务于“四化两型”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大局。保障和服务发展是国土资源工作的神圣使命和永恒主题。湖南新一轮扶贫开发实施纲要确定的48个重点工作县,国土面积、人口分别是全省的53.1%和33.4%,但仅实现了全省16.8%的GDP,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8%。发展基础和条件薄弱,仅武陵山片区就有23个县市区没有通高速公路、44个乡镇和2956个行政村没有通沥青路、6554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可以说,这一地区正处于加快区域发展、推进扶贫攻坚的关键阶段,也是土地要素需求最为旺盛、矿产资源消耗最为集中、地质资源开发最为迫切的时期。国土资源工作必须立足实际,着眼全省,分类施策,按照“四化两型”建设和扶贫开发的要求,科学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和资源开发,形成全省一盘棋的国土资源管理格局;要拓宽视野,创新思路,开源节流,千方百计保障科学跨越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要统筹规划,绿色开发,切实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要加强管理,严格保护,有序推进各类地质资源开发利用;要深化改革,优化服务,夯实基础,切实增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能力,构建完善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努力使特困地区国土资源工作顺应发展的趋势,符合发展的规律,满足发展的要求。

要坚持节约优先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受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地区耕地资源整体匮乏、土地利用相对粗放、资源开发水平不高。推进这些地区国土资源管理,必须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走出一条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新路子。特别是要以对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个平衡,守住群众的口粮田;要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大力发展节地型城市、节地型产业,以最少的土地要素承载尽可能多的经济总量;要着力提升矿产开发利用水平,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瓶颈。

要坚持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俯瞰武陵山、罗霄山等连片贫困地区,大多属于限制和禁止开发区,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在土地、矿产、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成本。要落实土地用途管控制度,严格保护耕地、林地、湿地等生态用地,充分发挥土地的生态功能;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逐步引导与区域主体功能不相符的产业有序转移;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严把矿山环境准入关,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努力实现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要妥善处理地质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把地质资源的独特性和旅游开发的差异性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地质资源利用、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要妥善处理资源开发与权益保护的关系。要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切实保障群众参与权、知情权与监督权,确保群众共享资源开发利用成果;要理顺税费管理制度,不与百姓争利,不与市场争权,将土地、矿产、地质资源收益更多留在贫困地区和当地群众;要加强国土资源要素市场建设,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严格执法监察,严肃查处各类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促进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要畅通群众利益诉求通道,妥善调处矿地、矿农矛盾和土地权属纠纷;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营造风清气正的用地用矿政务环境。

立足国土资源实际,全力支持集中连片扶贫开发

建立完善国土资源规划管控机制。一是建立国土资源规划协调机制。在宏观层面,要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在武陵山、罗霄山片区内的省际衔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化规划的总体管控作用;在中观层面,要加强特困地区国土资源规划与环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相关规划的对接;在微观层面,要强化片区内各市州、县市之间规划的统筹与衔接。二是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滚动修编制度。要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扶贫开发规划的衔接,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三是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村工作。统筹村级产业发展、耕地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一是推行差别化用地政策。加强节约用地考核评价,对节约集约用地成效突出的地区予以计划指标奖励。支持开发园区适时开展扩区、调区、升级。对尚未设立开发园区的市县,支持设立工业集中区并享受省级开发园区用地优惠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二是加强城乡土地统筹管理。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灵活应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稳妥推进集体建设流转,逐步完善宅基地退出机制。三是推进张家界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四是积极支持扶贫搬迁工作。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与建设。一是将土地整治与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创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申报与实施机制,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优良种植基地,为发展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创造条件。二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大资金倾斜力度,确保每年投入扶贫开发地区的耕地保护项目资金不低于省级安排资金总量的三分之一。以资水、沅水、澧水等主要河流为重点,推进流域性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实施娄邵盆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工程,抓好“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县”建设,争取2015年前在扶贫开发地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50万亩以上。三是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提高耕地开发项目投资标准,加大新增耕地后期管护投入,鼓励扶贫开发地区有序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允许区内节约补充耕地指标在省域内有偿、有序流转,拓展财源。

大力发展绿色矿业。一是切实加强基础地质工作。优先部署并尽快完成区内1:2.5万航空磁测、1:5万区域地质调查、1:20万重力调查等基础地质调查工程,查清区域内基本资源底数。二是建设一批矿业经济基地。以锰、铅锌、页岩气、铁、钒等矿种为重点,部署一批整装勘查项目,力争找矿重大突破。支持湘西、邵阳、怀化等地依托本地优势矿产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资源综合加工能力,建设大型矿业经济基地。三是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产学研结合,优先部署节约与综合利用项目,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切实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全面推进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工作。争取在2015年前全面查清区内地质灾害状况和发育规律,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勘察,加快推进重点矿区1:1万矿山地质环境普查。二是推进重点地质灾害治理和搬迁避让。加大中央与省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一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三是创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机制。编制市县两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健全矿区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地下水系变化防控机制。四是加强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利用。支持崀山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支持湘西州整合红石林、金钉子等地质公园及地质遗迹,打捆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加快发展测绘地理信息事业。一是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加快区内基础地理信息获取和更新速度,确保每年更新一次覆盖主城区、分辨率不低于1米的影像。尽快实现“一县一图”全覆盖。二是加快数字城市和数字景区建设。开展张家界、崀山、红石林等景区三维动态地图制作,促进景区数字化建设。三是加强基层测绘队伍能力建设。为县级测绘队伍配备RTK、手持GPS等测绘装备,提高基层测绘队伍能力。

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能力建设。一是完善人才支持政策。建立完善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定期培训、人才交流等制度。二是完善财务支持政策。土地整治、地灾治理、基础测绘等专项资金向片区倾斜,并取消市县配套要求。加大专项工作省级统筹力度,对国家和省部署的重大专项工作,适当加大省级资金补助力度。支持扶贫开发地区县市设立国土资源信访积案排查化解专项资金。三是加大装备建设力度。力争在2015年前完成市县金土工程建设。支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改善执法装备。四是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设立特困地区国土资源所建设专项资金,力争在2015年完成国土资源所办公场所建设和软硬件设施配套。

完善国土资源支持扶贫开发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跨区域的国土资源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湘黔鄂渝赣五省市国土资源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商扶贫开发中的重大国土资源管理问题,增强区域国土资源政策协调性。二是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分别建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国土资源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三是加强扶贫政策宣传教育力度。让各级国土资源干部职工带着感情自觉参与扶贫开发工作,让特困地区对国土资源政策家喻户晓,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政策的自觉执行与支持。

对新疆伽师县扶贫开发的几点思考 第4篇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扶贫开发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创新方法,破解难题,不断加大组织领导和投入力度,围绕“四个强化”狠抓工作落实,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

(一)强化精准识别,解决“帮扶谁”的问题

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做好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首要环节。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扶贫对象识别标准、 方法和程序,全市逐村逐户进行了精准识别。全市共识别出农村贫困人口12337户31286人,其中扶贫低保户4682户16028人、 低保户4844户12091人、五保户2811户3167人。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 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组织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经过群众评议、入户调查、 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步骤真正把低收入贫困户识别出来。基本完成了贫困农户信息采集和录入全国扶贫开发软件管理系统工作,为鹰潭市今后实施扶贫对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动态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强化工作举措、狠抓精准帮扶

鹰潭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提前两年实现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印发了《市直帮扶单位20152018年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细表》,对市领导及市直单位2015-2018年挂点结对帮扶贫困户和定点扶持贫困村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82个市直帮扶单位承担了定点扶贫任务,共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608户5632人,分别占鹰潭市扶贫低保户数及人数的34.3%和35.1%。编印了4000本《精准扶贫工作资料汇编》,做到市、县、 乡三级帮扶干部人手一册,进一步明确了扶贫工作职责和责任人员。余江县出台了“1+6”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即在县委县政府出台一个总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县农业、教育、人保等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确保扶贫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三)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

鹰潭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熊茂平任组长。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全局的首要任务,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科学确定发展规划和项目,在全市形成了帮扶发展、合力脱贫的工作格局。召开了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精准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议精神,安排部署鹰潭市的精准扶贫工作。明确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是实施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要求县(市、区)制定更加详细、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 全面落实责任。组织部门出台鹰潭市创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380名贫困党员发放一定的救助资金;人社部门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为34个贫困村,购买3年平均每个村购买3个卫生保洁岗位,每月每人780元,既促进贫困农民脱贫,又提升了贫困村的环境卫生。

(四)强化工作考核、提升帮扶水平

鹰潭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建立帮扶责任制,进一步强化督查考核,制定出台扶贫工作考核办法,建立一季一调度,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考核的调度督查考核制度。不断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加强扶贫资金使用和政策执行监督管理,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对贪污腐败现象实行“零容忍”。

二、存在问题

鹰潭市仍有12337户31286人贫困人口和34个贫困村(16个省级扶持贫困村、18个市级扶持贫困村),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增收渠道不宽、抵御风险能力脆弱等现象。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患有长期慢性病的占30.7%、患有大病的占9.7%,因病致贫的比例比较高,脱贫难度较大,全市扶贫开发任务依然繁重艰巨。

三、几点建议

(一)用好六大政策,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一是实施产业扶贫政策,力促民富。积极发挥国家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的产业扶贫政策,统筹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林业产业发展、 土地整理等方面政策资金,大力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提高贫困群众的产业参与度和受益率, 完善“公司 + 基地 + 贫困户”、“合作社 + 贫困户”模式,让贫困群众更好地参与产业发展、更多地受益于产业发展。二是实施搬迁扶贫政策,惠及民利。对交通偏远、不宜居住的贫困村和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 科学制定搬迁计划,稳步推进搬迁工作。做好移民搬迁后续保障,确保搬迁群众生活有保障、致富有门路,真正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好一方群众,实现一方人脱贫”,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三是实施教育扶贫政策,提升民智。健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体系,保证贫困家庭孩子上得起学,接受公平、 有质量的教育。四是实施就业扶贫政策,激活民力。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贫困群众,分类制定和实施教育培训计划, 进一步增强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的素质和能力。对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贫困户,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组织引导就业等方式,实现转移就业、脱贫致富。五是实施保障扶贫政策,改善民生。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 功能,统筹实施各项救助制度,强化对丧失劳动能力处于重度贫困农户的重点保障,确保“应保尽保”;探索开展大病医疗商业保险,降低因病致贫风险;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解决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难题。 六是实施基础设施扶贫政策,秀美民居。通过有序实施贫困村村庄整治, 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狠抓精准帮扶,推动扶贫攻坚取成效

根据扶贫对象致贫原因、家庭具体情况制定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 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抓好产业扶贫、保障扶贫、安居扶贫三大工程,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使贫困家庭主要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真正实现“拔掉穷根”。二是制定项目计划。督促指导乡镇根据扶贫村、贫困户建档立卡情况,建立项目清单和具体项目实施计划,统筹申报和落实扶贫项目计划,以确保项目信息与扶贫需求的有机衔接。三是细化扶贫方案。制定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细则,明确扶贫开发的十项重点工作,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有序推进。四是推动产业发展。围绕“因村选产业、因户定项目” 的思路,通过贴息贷款、产业直补、 扶贫互助资金等途径,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力争做到每村有一个主导产业,每户有一个致富项目。

(三)加大扶贫投入,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一是各级财政部门要紧紧围绕提前两年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努力拓宽扶贫资金投入渠道,着力形成投入持续增长机制,根据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情况,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包括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产业扶贫资金) 主要用于扶持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二是在综合扶贫政策框架下,加强精准扶贫规划与行业规划的衔接, 处理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它涉农资金的关系,加大扶贫资源整合力度, 用好用活财政支农政策,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以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及移民搬迁为平台,以扶贫资金为“粘合剂”,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 的原则,将发改委、财政、扶贫、农业、水利、交通、林业、民政、教育、 卫生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整合起来, 集中用于扶贫开发工作。充分发挥资金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三是抓好政策落地,落实贫困地区公益性建设、 投资项目、生态保护、转移支付、扶贫捐赠、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建立扶贫开发与其他支农资金的有效整合机制。

(四)强化部门协作,凝聚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对新疆伽师县扶贫开发的几点思考 第5篇

【关键词】精准扶贫;新局面;业务考核

一、概述

昌都市地处三江上游、青藏高原边缘沟壑山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近年来我市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5年年初至今,扶贫投资22500万元,城乡推进项目180个;涵盖蔬菜种植、经济林种植、藏猪藏鸡养殖、奶牛养殖、灌溉水渠、乡村公路等面上扶贫项目77个;2011年至2013年建设贫困户安居工程3200户。但是还存在扶贫开发不平衡、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贫困县、乡、村发展规划不尽合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资金投入不足、贫困县乡面貌改变不明显等情况,还有就是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对扶贫工作认识不到位。面对现实,昌都市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精准扶贫的思想由浅入深,在全局上精准用力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宏伟目标,贯彻中央“两个一百年”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重要思想、适应昌都扶贫开发新形势的需要。昌都市根据扶贫实际情况,应落实市政府提出的“六个一批”扶持原则即:产业扶持一批、能力提升就业一批、搬迁安置一批、低保兜底一批、医疗救助一批、能人带动一批,以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为工作对象,以增加贫困农牧户的收入和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为目的,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责任制。深入实施基础设施改善、富民兴昌产业培育和社会事业提升三大工程,突出“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强化组织领导、典型引领、项目支撑、人才保障、改革推動五个保证。特别是围绕中央、区党委扶贫开发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入到贫困村、贫困户充分研究,制定灵活的扶贫攻坚规划。全面实现精准扶贫。到2020年稳步实现全面小康,基本达到小康各项主要指标,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目标。

三、精准扶贫的力量由弱变强,在领导力上精准用力

为了更加扎实推进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昌都市应该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市直属部门、自治区驻昌都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昌都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挥部。通过工作力量的进一步充实加强,形成“上下衔接、协调联动、聚力推进、精准扶贫”的工作格局,确保每个贫困村、贫困户都有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负责。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需对自己联系的贫困村、户进行多次复查核实,看是否有因机构变动、人事调整造成的“漏扶”贫困村、户,及时协调帮扶户得到帮扶。创新帮扶方式,各级牵头单位充分发挥牵头总抓、组织协调作用,积极协调帮扶力量,使帮扶工作由点到面,整市推进,强化市在扶贫攻坚中的主体责任,统筹协调工作队的力量,使责任单位与扶贫村、户规划有效衔接,形成工作合力。

四、精准扶贫的标准由低变高,在基础上精准用力

识别贫困对象是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工作,也是关键工作。要按照区、市部署,县、乡镇、村要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在确定贫困户的工作中要让群众广泛参与进来。要坚持“农户申请、社内评议、村民复议,入户调查、村级评议,乡(镇)审核”、两到三次公示,一次公告,实名建档、动态管理”等多个步骤。全面进行公开公示、健全完善表册材料,对一些逐步脱贫的农户实行贫困消名,把一些后来因灾害、疾病、残疾等原因致贫的农户纳入新的扶贫对象,做到全市精准帮扶全覆盖所有贫困户。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把优质扶贫资源向最贫困的村户倾斜,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用在刀刃上,必须把大水“漫灌”式扶贫向精准“滴灌”式扶贫转变,有效放大精准扶贫的整体效应。

五、精准扶贫的方法由粗变细,在落实上精准用力

昌都市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能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关键在于扶贫方法措施细不细、实不实。要提高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做到全方位帮扶、在帮扶过程中做到全程监管,及时启动市、县、乡镇三级联网的精准扶贫大数据信息系统建设。对贫困人口逐村、逐户分析,分析贫困原因、录入脱贫指标,分类制定帮扶方案,建立横向的“任务清单”。根据贫困村、户的基础条件、发展水平、致贫原因、脱贫状况等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对建立贫困档案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应该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规划,实施差异化的帮扶措施,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对已经脱贫或基本脱贫的村、户,应调整帮扶重点和精力。在保持原有的帮扶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应以日常指导为主,进一步帮助、提升、完善、巩固成果,防止返贫,做到帮扶“目标精准”。

六、各级干部的作风由虚变实,在考核考评上精准用力

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相结合,要用真扶贫、扶真贫的具体行动来检验是否落实“三严三实”的成效。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效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主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考察内容,作为评先选优、选拔任用的主要依据,强化监督检查、完善制度办法,引导党员干部到扶贫工作中锤炼作风、增长才干。

建立督查工作帐,实行地厅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镇、牵头单位盯重点,采取跟踪督查、随机抽查、定点检查等方式,对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得力、工作不扎实、效果不明显的干部和牵头单位集中督查或召开现场推进会,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先期进行整改落实。通过严格的考核和约束机制,有效的转变领导干部作风,确保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及自治区、市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罗凌.关于精准扶贫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乡村发现,2014(04).

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6篇

睢宁县是省级重点贫困县。双沟镇在县扶贫办指导下通过近些年来持续扶贫攻坚, 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一是贫困面广量大, 贫困程度不好把握, 受制于全镇经济收入总量偏小, 财力薄弱, 需要建设和发展的社会民生工程太多, 可投入扶贫开发资金十分有限等诸多因素制约。截止2014 年底, 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 000 元的贫困人口虽已基本消除, 全省新一轮贫困标准正在调研制定中……, 下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将持续推进。扶贫工作总的形势来讲依然很艰巨, 绝对消除贫困人口任务任重而道远, 扶贫工作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新的任务主要表现在扶贫成本不断提高、 扶贫难度不断大, 一些贫困村及非重点项目区域, 普遍存在脱贫项目缺失、产业规模小, 无业主和组织带动, 产品缺乏品牌效应, 无市场竞争力, 辐射力、带动力不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项目安排自主性相对较弱, 不能完全实现缺啥补啥, 导致一些经济薄弱村基础项目安排不足, 产业发展仍滞后, 未能充分发挥扶贫项目资金效益。扶贫对象户收益甚微或无收益, 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扶持, 未真正实现脱贫。

2 存在问题及根源

为顺利实现双沟镇提前三年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我镇进一步加大了扶贫攻坚力度, 着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发展扶贫产业, 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但在实施过程中, 扶贫工作精准度下降一直困扰我们实际工作。总结如下:第一, 扶贫项目立项容易实施难扶贫项目往往需要镇级配套, 因乡镇财力有限, 多是施工方垫资, 经验收合格后方可申请资金拨付.且项目按照程序应公开招投标, 因手续繁杂、时间常, 施工单位不愿意承接项目。 例如有些扶贫项目启动资金不足, 绑住了很多贫困群众产业脱贫的手脚。第二, 扶贫项目与扶贫对象户脱节严重, 扶贫工作过于注重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 低收入户得不到真正受益。扶贫方式有待改进。要实现两个转变, 即把部分扶贫项目的“ 锦上添花”变为“ 雪中送炭”, 把“ 政绩工程” 变为“ 民心工程”。真正做到真扶贫, 扶真贫, 扶贫项目划大为小直接到户, 让低收入户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第三, 是扶贫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群众知晓率较低。部分群众对扶贫项目与民政救助帮困分不清, 等靠要思想严重。究其根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群众意识淡薄;二是扶贫资金监管力度不够。

3 精准扶贫应着重应解决的几个方面工作

3.1 “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做好建档立卡基础工作

切实扶贫工作作风, 就要真正明白扶贫的真正意义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精准扶贫, 不能“ 手榴弹炸跳蚤”, 少搞一些“ 盆景”, 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 扶贫工作不能流于形式主义, 深入调查研究很有必要,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深入到基层一线、深入到群众去, 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 才深入了解农村扶贫开发对象实际情况, 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对象包括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 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基础工作对扶贫开发工作尤为重要。俗话说“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做不好, 其他扶贫工作无从谈起。

3.2 “ 精准”辨症贫困原因, 分类管理、稳步推进

通过实地调研, 认真分析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贫困户生活生产情况, 找出贫困原因, 为精确配置扶贫资源提供最可靠依据。就双沟镇实际情况而言, 主要致贫原因基础条件落后;自然资源缺乏, 产业基础薄弱;家庭成员老、弱、病、残, 缺少劳动力;缺资金, 无项目;文化素质低, 缺少劳动技能等等。只有搞清致贫原因的基础上, 分好类, 才能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 真正做到缺什么补什么、有的放矢, 积极稳妥逐步推进。

3.3 “ 精准”扶贫突破口, 增强贫困户“ 造血”能力, 开发式扶贫

在对象准、情况明的基础上, 认真编制年度扶贫规划和扶贫实施计划, 根据各村情况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和扶贫目标。根据致贫原因和村民代表大会确定的群众实施项目意愿, 确定各经济薄弱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具体建设内容和各贫困户的具体帮扶项目。可对精准扶贫分三个层级进行项目安排, 即首先是解决生存保障问题, 切出一部分资金优先解决贫困户的吃、 穿以及保障贫困人口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其次是解决发展条件问题, 在确保贫困户生存的前提下, 切出一部分扶贫资金来建设贫困村基础设施, 为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奠定基础第三是解决发展途径问题, 即在解决了贫困户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 剩下的扶贫资金用来发展增收产业。突破基础设施瓶颈, 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 关键落脚点是特色产业促增收, 变“ 输血式扶贫”为“ 造血式扶贫”, 做到扶一片成一片, 扶一片富一片。

3.4 “ 精准”扶贫措施, 深入推进结对帮扶行动

各地在精准扶贫措施上做了许多有益尝试, 比如有的地方采取“五落实”、五帮扶措施”就值得推广, 所谓“五落实”, 即落实对象、落实政策、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目标, “五帮扶”即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智力帮扶、安居帮扶、贫困村整体帮扶, 以达到脱贫目的, 其最终就是实现精准扶贫。这就需要深入开展结对帮扶行动, 把精准扶贫这一关键措施落实好, 这样做能够充分挖掘扶贫资源, 整合财政扶贫、以工代赈、社会扶贫等方面扶贫资金用于经济薄弱村村建设。

3.5 “ 精准”金融资源配置, 积极 探索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融资扶贫

如何精准资源配置扶贫要扶到点上, 扶到根子上, 降低贫困发生率是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金融扶贫模式不失为是一种有益尝试, 它有利于解决低收入农户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现象, 成分发挥信贷资金经济效益, 在关键时刻能够对低收入农户起“拉一把”的作用, 以切实解决低收入户实际困难。这是件实实在在帮扶措施, 低收入户摸得着、看得见、直接受益, 也是低收入户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扶贫方式。故政府应在这个方面下功夫, 不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组织机构上、贷款流程上或是担保扶助上都应积极探索, 大力引导各类金融组织参与扶贫开发上来。目前融资扶贫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最大的困境就是低收入农户获得贷款担保难, 导致银行不敢放贷, 主要原因是怕承担违约风险。所以探索设立专业性扶贫投融资主体或专业扶贫担保公司来解决这一难题应是一个好办法, 这样就能够彻底消除银行顾虑, 更好为贫困片区投资开发及低收入户获得贷款提供信贷支持。个人认为这也是今后扶贫开发应积极探索主要方向。

摘要:随着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 扶贫面不断收窄, 扶贫形式及内容日趋复杂, 扶贫任务日益艰巨, 扶贫开发已驶入了的“深水区”, 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扶贫开发工作主旨就是帮助扶贫开发对象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实现脱贫致富。实施精准扶贫是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攻方向, “精准扶贫”顾名思义即“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 实行精准扶贫, 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如何发挥精准扶贫“定位仪”和“瞄准器”的作用至关重要, 采取精准识别、精准辨症、精准实施和精准脱贫等一系列措施, 畅通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让贫困户真正得实惠, 获收益, 才是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我镇扶贫工作实践就精准扶贫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作如下几点思考。

对新疆伽师县扶贫开发的几点思考 第7篇

【关键词】内地新疆中职班 钳工教学 教学策略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有幸接收了第一批内地新疆中职班学生,共96人,分汽修和电子两个专业。其中汽修专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第一学期开设钳工课。笔者担任了汽修专业钳工课的任课教师,有幸与这些新疆的孩子们朝夕相处。通过一年多以来的新疆班钳工教学,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1.学生的语言

虽然这些新疆的学生在来内地前,已经或多或少地学习了一些汉语,但是通过与他们短暂的交流,笔者发现他们的汉语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2.学生的知识水平

通过与负责新疆班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沟通,笔者发现内地新疆班的学生,基础知识很薄弱。

3.学生的学习特点

语言交流的障碍,直接导致课堂上学生很难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讲台上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目瞪口呆。因此,相对于比较难理解的理论课,学生更喜欢操作课。笔者所教授的钳工课,就受到学生的欢迎。

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之后,笔者降低课程要求,丰富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增加趣味性比较强的教学项目,制定了相对比较适合新疆班学生的教学计划。

二、让学生了解课程重要性,为教学做铺垫

笔者教授的是汽修专业的学生,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们汽修专业学习钳工有什么用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首先带他们到汽修车间观摩了汽修专业学生工作的过程,然后介绍了汽修专业(尤其是汽车维修、汽车钣金、汽车喷涂)的特点,那就是很多工作都需要动手操作,需要熟练使用工量具,科学合理的拆装机器等。钳工课恰巧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拆装配机械,合理使用工具、量具,会看图识图,认识金属性能,学会矫形能力。通过这样讲解,学生认识到了学习钳工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培养学习兴趣,重视前几节课的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钳工教学中,笔者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首要工作,既要让学生了解钳工专业技术性强、有前途,又要让学生觉得贴近生活,简单易懂,还要打消他们眼中的钳工工作过于辛苦,没有价值的错误想法。

因此,在上钳工教学的第一节课时,笔者并不是忙于给学生上理论课,而是带了很多工件到教室,这些工件是往届学生的实习作品。笔者在带这些工件到教室的时候,为了保持一份神秘感,特意用报纸包起来,课堂开始,教师把工件一件件摆出,让学生说说这些工件的名称。最初,拿出来的是一些日常可见的物品,例如:螺钉、螺母、划规、呆板手、錾口锤体等,并发下去让学生们传看。很多学生对这些东西并不陌生,当笔者肯定他们的答案正确时,大多数人都流露出得意之色。而当他们知道这些工件是师兄们自己做出的时候,他们更惊叹不已。最后笔者把凸凹体、锉配六角体、四方体、内外卡钳等锉配件拿出来让他们辨识,他们就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候笔者详细讲解这些工件的名称,需要用到哪些钳工设备与钳工操作技能,怎样做才能达到工艺要求,如何才能做到满足加工精度与配合的难度等等。最后再引出关键话题,那就是:上好每一节理论课,实习课不怕苦不怕累,按时完成实习任务,同时多思考多练习,当然,笔者还会顺便把实习时的安全注意事项交代清楚。下课时,还有的学生拿着这些工件仔细研究,更有学生意犹未尽,学生开始对课程产生兴趣。

第二节课,教师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让他们看《状元360》栏目中的超级钳工争霸赛,让他们了解钳工的技术运用。如在鱼缸上磨铁丝、气球上钻纸、目测配钥匙、手锯钢花等技术性高而又有趣味性的比赛项目。看完节目,多数还沉浸在刚才的画面中,激动的心情还很难平静,除了赞叹声,更多的是讨论什么时候才能达到那些钳工师傅的技术程度。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钳工课程兴趣浓厚,激发他们的学习意愿,为以后的学习打好的基础。

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有效教学

笔者学校,从2011年开始在全校开展了从传统课堂到生态课堂的教学改革,课堂环节基本上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重视对学生及小组的考核,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课堂效率。在新疆班的学生中,汉族和回族的学生因为汉语较好,在学习上相对于维族的学生就显有优势。针对层次不一的特点,笔者也在新疆班的钳工教学中引用了小组教学模式,既照顾各层次的学生,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首先,以一个钳工工作台为单位,把学生分为4人一组,每组推举一位组长。利用组长会说汉语和维语的优势可以给较差的学生用维语辅导功课,做到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掌握课堂中的知识。同时小组长根据课堂表现,工件的质量好坏,纪律的好坏等综合考虑,展开评比。班主任针对每一个月学生个人和小组量化分数进行考核、奖励。

同时,改变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课堂技能操作姿势的训练,在传统的钳工教学中,学生的操作练习都是在实习室里完成;而笔者的钳工教学,学生的一部分操作练习是在教室中完成的。首先,笔者会以同桌学生为单位,让他们互相检查对方,初步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姿势练习后,然后通过小组长的不断纠正、组员们的不断练习。最后,让各小组选一名学生到讲台示范操作姿势,由全班同学选出“学得快的学生”。通过竞选活动,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对待,努力掌握正确操作姿势。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展示自我和点评他人,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制定丰富的教学项目,在趣味中展开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做机械式的动作或是呆板的工件,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抵制情绪。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对制作工件做了适当的调整。每当做一些较复杂或是容易疲劳的工件,或是在提前完成了工作任务时,就安排学生做一些技术性要求不高,而学生又感兴趣的工件,如制作F1赛车、开瓶器、刀口角尺等,或是让他们自由发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趣的纯手工制品,没有过高的技术要求,还可以自己设计,这些既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在趣味中掌握知识技能,一举两得。

总之,针对内地新疆学生,影响钳工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笔者在此通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抛砖引玉。摆在我们新疆班专业任课老师面前的困难还很多,要真正找出适合他们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在每一点滴教学中善于收集、提炼和大胆的猜想及在实践中验证,才能更好地促进内地新疆班汽修专业学生钳工教学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绍青. 任务驱动与方法的内涵[J]. 中国电化教育,2006(7).

[2] 章振周. 基于任务驱动课程模式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 职教论坛,2007(4).

上一篇:描写家乡季节的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小学工程招投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