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悟读,误读?

2024-09-22

孔子《论语》悟读,误读?(精选3篇)

孔子《论语》悟读,误读? 第1篇

孔子《论语》误读?悟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和“乐”在这里和现代文不同,都是通假字,“说”“乐”都通“悦”。据说二者字义还有差别,“说”指的是内心的愉悦和满足,而“乐”是表现在外的快乐、喜悦。古人写错字也太离谱了,错得还十分有理。

三个句子构成的排比句,能没有递进的意思吗?第一句讲学习之道,第二句讲求学之道,第三句讲的是为学之道。学习到的知识寻找时机去使用,在运用中获得提升和更深的理解,这种愉悦和满足是渐次获得的,有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一份快乐是淡而弥久。朋友从远方来,应该不是为了享受你的招待,而是为了与你共同探讨学习,在交流的碰撞中彼此收获,那种快乐自然要发自内心,溢于言表。越是远方的朋友,学习背景不同,受到的同一种文化的影响不同,在思维上应该能发生更多的碰撞,产生更多思维的火花,所以朋友还是远方的好啊。做学问,总是会有学问上的意见相左,或者理论分歧,不因为这种分歧而厌恨、生气,孔子已经能达到有容乃大的境界,这样的人当然是君子,有德行的人,伟大的人。

学习有三种途径吧:实践-学而时习,交流-有朋自远方来,包容-人不知而不愠。快乐和平静的态度更是学习必不可少的积极情绪。

孔子《论语》悟读,误读? 第2篇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 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

何伟俊在《〈论语〉里住着的孔子》中说:“这里的‘无所争’, 并非墨守成规、无所作为和不思进取、不求上进, 而是一种境界。 君子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孜孜以求, 而不会在细枝末节等具体利益上和人争夺。 如果一定要竞争的话, 也是彬彬有礼, 尊重对手, 从容对待结果的。 孔子以古代的射礼说明君子的竞争。 比赛前相互作揖登场, 比赛结束后下来喝酒。 竞争成为一种对过程的享受。 这样的竞争礼仪, 表现的是人与人相互尊重的内在要求。 ”

我们读传统文化、经典诗文不是为了回到传统的时代中去, 也不是为了在今天制造出一个古雅的“传统”生活, 而是为了使我们今天真实的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文化。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论语》一出口就是一个“学”字, 这是整个中国人世界观的体现, 也最能够体现孔子的世界观, 孔子就是一位学习到老的中国人。 中国人对待人的本能和学习的态度体现在这样一种世界观里:学习要在生活中被激活, 本能也是在生活中才被激活的。 学习的不是知识, 不是能力, 学习是在生活中把知识和能力激活以后, 获得快乐。 学习的价值观体现在人的世界观里。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它讲的是中国人的人生观。

在人生空间里, 除了自己的血缘关系、婚姻关系之外, 还有一种社会关系。 只有当社会关系出现之后, “人生”才会出现。 人要有朋友, 要有社会关系, 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人生。 而面对这个社会关系, 人应该怎么样? 人应该真诚, 应该拥有孩子一般的纯真。 唯有如此, 你的社会关系才是纯良的, 你才能获取一种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指的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你只有是你自己的, 做好自己, 才有价值。 因此, 你是你自己的, 做好你自己, 才是人生的目的。 至于别人知道不知道, 与你无关。 你不必因别人知道或不知道, 而“愠”或“不愠”, “乐”或“不乐”。 所以“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 在我看来是指到了人性的根本处。 也就是说, 你为谁而活着? 你为别人而活, 那么, 别人的一丝波动, 都会成为你人生改变的原因。 而独有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方能够坚守自己。

其实人生无非就是两样事, 一个知己, 一个知人。 知己者方能坚守自己, 知人者尤可体味他人。 我觉得这才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是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 由此, 人在价值观上极为重要的是君子之心。 这个君子是人的价值标准, 所谓君子, 就是“人不知而不愠”的人。

从“求知心”启程, 让纯真的“童心”贯穿行程, 以“君子心”告别人生的旅程。“求知心”与“童心”都在诱发着人们的好奇心, 每一天的人生都是新的, 每一个崭新的朝阳又都是前一个绚烂的夕阳的延续, 日子如此, 知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每读一遍《论语》都会与孔子相遇一次, 每一个人每读一遍《论语》都会与自己“想见”的那个孔子相遇一次, 每个人在不同的地方读《论语》都会遇见不同的孔子。 作者伟俊的《论语》里住着的孔子, 是“活”在那个语文老师读书班里的孔子。 虽然, 在这部书稿中, 伟俊只告诉了我们钱穆、林语堂、李长之、杨伯峻、李泽厚、李零、金安平他们遇见过的孔子, 但在伟俊的脑子里, 也遇见过孔安国、何晏、皇侃、邢昺、朱熹和刘宝楠、康有为他们遇见的孔子。 伟俊是一位踏实的人, 他总是习惯于说自己想得很清楚的东西, 一如他想得很清晰的这个孔子, 一经他的叙述便格外鲜活了起来。

(选自2015 年3 月6 日《大众日报》, 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何伟俊解读《论语》, 有自己的哲学定位———《论语》是历史的《论语》, 而非《论语》的历史;有自己的传递模式———非知识的灌输乃志趣的调动; 有自己的风格特征———缘情与问智融合、感性和理性交织, 引领读者穿行于心灵和生命的世界。

[读有所思]

是谁误读了孔子 第3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孔子《论语》悟读,误读?】相关文章:

孔子《论语》有感07-03

孔子的论语读后感作文07-27

孔子学院07-05

孔子教学09-12

孔子译文08-28

孔子家语05-25

孔子弟子思想08-11

旅游孔子学院09-22

孔子伦理思想06-05

读书名言 孔子06-28

上一篇:雅思写作中常见的词汇问题,你有吗?下一篇:鼻炎食疗怎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