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综合教案 托班区域活动的初探

2024-06-19

幼儿园综合教案 托班区域活动的初探(精选16篇)

幼儿园综合教案 托班区域活动的初探 第1篇

托班区域活动的初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发达,我们幼儿园迎合了社会的需求与家长的愿望,根据2—3岁的幼儿已有了初步的交往能力,“家”已不是他们唯一的生活场所,于是托班教学也慢慢地盛行起来,因为这里有更加宽敞的空间供他们翻滚、这里有更多的小朋友和他们交流。因此根据刚入学的托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来说,教师预设的活动和集体活动宜少、宜短,教师应以个别教育为主。而区域活动正是一种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它不仅能够让教师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发展水平、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照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更强调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价值,使幼儿的天性得到满足,潜能得以发挥。因此在孩子们入托一个月后,我们开始尝试在托班展开区域活动,主要通过创设丰富的区域环境,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发展。

一、“家”氛围的区角创设。

对于刚刚离开父母入托的孩子,他们的依赖父母的心理还是比较大的,如何让他们喜欢幼儿园、喜欢这个新鲜的环境?这就需要把环境设计成具有浓厚的“家”氛围来吸引幼儿。具有“家”氛围的设置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帮助幼儿更加适应与喜欢幼儿园,甚至会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由于托班孩子进入幼儿园生活的时间还不长,生活经验的缺乏和行动能力的不足,引导他们参与活动区的创设还需要一个时间段的等候,我们两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1、区角的格局如家一般。

首先我们把区角布置得比较有家的感觉,有高高低低的色彩鲜艳的柜子、有漂亮的小床与沙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设计了具有个性化弧线状的桌椅等。我们根据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划分了几个活动区。例如“温馨小屋”、“小小运动房”、“小手坊”、“玩一玩”“陶艺区”等多个活动区域,而投放于各个区角的材料以“安全”(托班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极差);“量多”(为减少孩子之间的冲突);“多用”(一物多用,可利用价值高)为原则。

2、灵活地根据幼儿能力发展水平和兴趣增添区角。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行动能力的加强,我们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和学习兴趣,逐步逐个地增设了新的区角。托班幼儿由父母的喂养一下子要自己学会用调羹吃饭,这需要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于是我们开辟了生活训练区,制作了非常漂亮、形象地小动物的头像和小宝宝的头像,用物体代替食物,再摆上许多调羹。孩子们在喂养“小动物”、“小宝宝”的游戏过程中既发展了小肌肉动作,又练习了正确拿调羹的生活技能,同时也体验到了家一般的乐趣。

又如印章画、手指点画、手掌印画等美术活动的实践经验活动后,我们看到孩子们对色彩的喜欢非常地迫切,于是活动延伸就自然地摆放到了我们立即为幼儿开辟的玩色区中,提供红、黄、蓝、绿等颜料及印章、画纸等材料,让孩子自由选择方式作画,这样既达到了活动的目的,又让幼儿在活动中增加了同伴之间的友谊。如“照照我的脸”、“颜色宝宝的家”角都是根据集体教学的需要创设的。幼儿通过去“照照我的脸”这个活动区的照镜子游戏进一步巩固认识自己脸上的五官、各种各样的表情。进行颜色分类活动时,我们设计了一个较大型的教具“颜色宝宝的家”,任由幼儿去尝试探索正确的分类方法,集体活动结束后,我们把它放文档仅供参考

入活动区内,让那些有兴趣的幼儿再次操作,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掌握知识。作为一名托班的幼儿教师应更多地通过日常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能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点,随时更换增设新的区角,这样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因为区域活动关注的不是知识的本身价值,而是幼儿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性品质的发展。

3、交往能力的提高在区域活动中的体现。

幼儿离开父母,来到一个新鲜的环境,迫不及待地融入这个新的集体,如何让幼儿与同伴们更和谐地交往呢?根据托班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独自游戏,为提高幼儿间的交往能力,我们尝试开设了“我们共同的玩具”这一区角,幼儿可以玩从家里带来玩具,资源共享。每天允许带一件,并可以与同伴交换着玩,同时介绍自己的玩具的玩法。不仅提高了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增进了幼儿间的交往。同时在这个区域中我们还提供给幼儿许多没有固定玩法、可以组合的材料,如七巧板、各种形状的七彩泡膜等。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相互合作、自由组合,做做玩玩。在孩子们的自主性活动中我们寻找到孩子身上的无数“闪光点”、孩子们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二、动态性活动材料的投放。

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我们努力将发展目标、活动内容、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经验体现在所提供的材料之中,使幼儿通过操作主动获取多方面的经验。

1、材料的投放要考虑个别差异。

投放材料既要从本班整体水平和实际情况出发,又要考虑每个幼儿的不同的发展水平,使每个幼儿都有适合的、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如在“温馨小屋”这一区域中我们准备了许多幼儿平时穿的已小的衣服锻炼幼儿穿衣服、扣纽扣的能力,我们放置的木板宝宝和衣服大小不一,且衣服的纽扣数量、形状各不相同,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

2、材料的投放应注意递进性和层次性。

递进性体现在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层次性要体现出幼儿须达到的这一阶段水平。以拼板游戏为例,一开始我们准备了孩子们较为熟悉的水果类简单拼板(3—4块),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班内幼儿基本都能快速地组拼正确,立即投放了一些较为常见的动物造型拼板,拼板的数量也增加到6—7块;同时又照顾水平较高的幼儿,放置了颜色较多,数量为8一10块拼板。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去选择活动材料,使每一个孩子在不断地成功后向更高层次发展与提高。

3、利用家长资源参与材料收集。

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而请家长和幼儿参与收集所需的材料更能激起幼儿游戏的兴趣、更有效地达到活动目的。如,我们在创设生活训练区的喂养角时,喂养角的材料都是通过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请孩子回家收集废旧的饮料瓶和包装袋,喂小动物、小宝宝的食物(蚕豆、小石子、树叶等)也是家长带领孩子共同搜集的,这不仅激发了孩子的活动兴趣,也让家长更多的理解我们的教师。

4、投放的材料要力求多样化、有利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材料的多样化主要是指完成目标的形式要多样,材料的功能要多样,材料的品种要多种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同时投放的材料应注意幼儿的创造性思维。①、提供的材料要给幼儿留有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些成品与半成品结合的物品和材料。

②、提供的材料要设置一定的障碍,让孩子想办法解决。如前面提到的拼板游戏。③、充分利用原始材料和废旧物品等。如泡沫做的桌椅、盒子或瓶子做的娃娃等。

三、区域活动中的组织与指导。

托班幼儿刚刚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区域活动对他们来说是陌生而又新鲜刺激,于是我们常常会看到孩子们在区角里忙忙碌碌的但没有目的性的玩。我们教师初步的找了一些针对性的方法:

1、无声示范的行为艺术。托班幼儿拿到任何一件物品,总是急于摆弄。所以一开始我们并不强求突出区角的功效。而是先将区角开放给幼儿,等他们自主摆弄得差不多了,我们再选择那些最基本、最必须、最主要方式介绍给孩子。由于孩子在前一阶段操作摆弄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通过教师的讲解后,孩子就能摆弄得更自如,并且能创造性地运用。例如在“建构区”中,我们投放了大量的积塑后,并不急于将拼、插的基本方法传授给孩子,只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操作。刚开始,没有一个孩子知道将积木插起来变成某个造型,他们只是单纯的把这些积塑当做成品玩具进行游戏,把积塑充打仗的游戏或把积塑当成勺子用来喂娃娃吃饭等等,这似乎有别于该区角的设置意图,但也是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我们给予充分的尊重。几天后,教师参与到了孩子们的打仗游戏之中,故意默默地在孩子面前用几块插塑插漂亮的花,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纷纷效仿,渐渐地这些插塑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好看的“花朵”、“煤气灶”、“公共汽车”、“新型手机”等。

2、循序渐进地开放区域。

托班孩子在得到一种活动材料或玩具后,喜欢通过他们的各种感知觉和身体动作,不断尝试、模仿、操作。加上托班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极短,兴趣非常容易转移,刚开始时我们只开放一个区域就已足够,如果一下子全部开放,对于还没有规则意识、自制力又差的托班孩子情况就会时有发生,不仅会影响活动的组织开展,常规的建立,而且对于孩子相互间的良好交往也有弊端。在建立了基本的活动规则后,就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决定开放区域的数量了。

3、特殊标记引领幼儿的规则意识。

每次的区角开放,都会出现某个区角“撞车”事件,而某个区角又会特别的冷清。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在区角的进口都会设计小脚丫的形状,有几个小脚丫进几个小朋友。并且初步采取轮流玩的制度,合理的管理区域活动,使每个区角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让每个孩子都留恋“家”一般的区域活动!文档仅供参考

爱护小手

活动目标:

1.知道爱护小手,不玩尖利的东西。

2.知道手划破后简单的处理和保护方法。

重点难点:知道哪些东西尖利不能玩

活动准备:手受伤的小熊玩具

活动过程:

1、出示小熊玩具,通过故事导入:“今天小熊在玩的时候可不小心了,弄伤了自己的手,它自己很疼,都快哭了!”

讨论:

(1)这个小熊的手怎么啦?(出血了)

(2)好好的小手怎么会出血呢?(被东西划破了)

(3)什么东西会把手划破?为什么?(玻璃片、针、铁钉、铁丝、剪刀等。因为这些东西很尖,很锋利。)

(4)启发幼儿回忆:自己的手有没有被划破过,手划破了有哪些不方便。

2、讨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手不受伤。(平时不玩剪刀、小刀、针、玻璃片、铁片等尖利的东西。)

小结:我们周围有很多东西,有的是很尖的,有的是很锋利的,如果我们去玩这些东西,就会把手划破,给自己带来危险和许多不方便。所以小朋友们不要去玩这些东西,以免我们的手受伤,影响我们的活动和生活。

3.讨论怎样保护、处理小熊(或自己)受了伤的手。

(1)如果手不小心被划破了,能不能用没有洗过的手去捂伤口?为什么?(不能,因为没有洗过的手有细菌,会使伤口感染、化脓。)

(2)手受伤了怎么办?(如果擦伤了皮,要先清洗伤口,然后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严重的要找医生处理。)

(3)手包扎后还要注意哪些事项?(不能把伤手浸在水里,不能随便揭掉包布,要按时找老师、医生换药等。)

小结:如果我们的小手已经受了伤,就更要好好保护,这样才能使它快快恢复健康,为我们服务。

幼儿园综合教案 托班区域活动的初探 第2篇

本周的主题是奇妙的声音,那为了找声音,了解声音,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收集了许多能发出声音的物品(如:钥匙、纽扣、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各种各样的瓶子便是其中之一,我们把这些瓶子放入了区角内供幼儿发现和探索,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各种各样的瓶子能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来,那除了在瓶子上找到声音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

一次,我发现东东和冰冰两位小朋友那着瓶子在比谁的瓶子漂亮,兴趣十足。这不是瓶子可以再利用的价值吗?抓住幼儿的这个兴趣点,把这些废旧的瓶子投放到美工区,让幼儿学习用多种方法来装饰瓶子,来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等,而这些经过幼儿装饰的瓶子还可以放到娃娃家装饰,也起到了美化的作用。这次活动的重点区是彩瓶子世界,3个层次:一是幼儿愿意在废旧的瓶子上随意的进行涂鸦;二是幼儿能利用教师提供的辅助材料去装饰瓶子;三是自己设计制作来装饰瓶子。

二、活动目标:

1、孩子们能够积极快乐的在区角里玩。

2、学习利用一些辅助材料装饰废旧的花瓶。

3、孩子的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材料准备:

娃娃家:娃娃家的餐具、娃娃、凳子、桌子、食物等

美工区:印染屋:各色颜料、宣纸、抹布

娃娃食品店:烂泥、饼印、抹布、颜料等。

糖果加工厂:泥、糖纸、糖果盒等。

打扮瓶娃娃:瓶子,利用橡皮泥、颜料、纸、线等将你的瓶子打扮的很漂亮。

生活区:喂一喂:根据小动物的嘴形喂它们吃相应形状的饼干。

串一串:利用各种各样的管子串链子。(要求能看图片有序的串)扣一扣:扣鱼鳞、扣桃花等、卷袜子(卷成一个小蜗牛)

建构区:各种积木、管子、各种罐子

表演区:各种服饰、装饰品、各种头饰、提供敲击手套

语言区:放置教师录制的“幼儿园的一天”(如:吃饭、洗手、玩玩具等环节)磁带,听辨不同的声音。与主题相关的挂图、故事带等,供幼儿复述和表演。

益智区:钓鱼(点数配对)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这是什么?(瓶子)那么,你觉得这些瓶子漂亮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让瓶子变的漂亮点呢?(幼儿发表)

教师小结:原来让瓶子变漂亮有这么多办法啊,那么今天就让瓶娃娃到美工区和我们做游戏吧!

(二)交代要求,幼儿进入活动区游戏

1、上次益智区的小朋友把钓起来的小鱼放错了家,所以今天请玩钓鱼的小朋友,看清楚它身上有几个点,应该住在哪个家。

2、生活区的喂一喂小动物,上次小动物吃的肚子疼了,原来小朋友喂错了,要记得给小动物吃的饼干要和小动物的嘴巴形状一样。

3、幼儿自选区角进区活动。

4、教师指导重点:

(1)观察美工区打扮瓶娃娃的幼儿是否会利用各种材料进行装饰。

(2)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教师给予适时的帮助或者引导。

农村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初探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兴趣

近年来, 根据新纲要的宗旨, 幼儿园中区域活动的地位直线上升, 不仅幼儿园争相模仿, 园外也有大量研究。但园外的研究和我们对于幼儿集体教育的认识略有不同:园外的研究以单纯的活动区教育为主, 因此很少在他们的开放教室中见到集体教育活动;而因为我国国情的不同, 我们在开放教室中会采用集体教育和活动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喜欢和需求, 自己去自由选择、展开、并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 来达到让自己快乐和满足的目的。在这种主动活动过程中, 可以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也会表露出幼儿们的个性与天性, 并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因此, 在当前的幼儿学习方法中, 区域活动是当中最有效的一种, 也是日后改革的一个方向。

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依托于操作材料、情境的创设, 一方面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 区域活动开展涉及到教师要有目的地、创造性地去寻找、投放大量的材料, 因此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农村, 既受到资金的限制, 师资力量也较薄弱, 如何根据实际开展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呢?经过我们的活动开展, 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会孩子玩区角, 养成好的区域活动常规

在农村, 区域活动是个新鲜的话题, 要教会孩子玩区角, 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 对材料要进行分期分批次的间接投入, 其中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 而不是把材料一次性的全部投入, 逐步开放区角, 第一周我们开放了阅读区, 这个区在平时幼儿常有进行, 我们先与幼儿一起讨论制作怎样的进区卡, 制作好后, 我们教孩子怎样使用这个进区卡进区, 教师与幼儿商量, 大胆让孩子们去参加区域创设, 去布置活动的场所。在这一周里, 我们分组进行阅读, 分组指导;第二周我们丰富了阅读区的材料, 并加设了科学区, 用同样的方法进行, 并且对每次的活动进行小结, 记录幼儿的操作过程。

其次, 每次的区域活动教师都要进行活动评价, 以强化他们的好常规。老师对每次的活动进行小结评价, 记录幼儿的操作过程, 对表现出色的幼儿进行奖励。活动结束时的评价很重要, 可以指出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为下次幼儿的游戏提出活动建议。同时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的建立, 乃至自信心和个性, 都可以通过评价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二、提供的材料要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参与兴趣, 避免区域创设形式化

我们幼儿园通过开会、学习等方式, 让大家集思广益, 力求为幼儿创设出合适的活动场所, 这无疑是教师们认识到了开展区域活动重要性的体现。我们幼儿园添置了实木区域柜, 但这也把室内分割成了众多的空间区域, 而教师们完全不顾幼儿们的意愿和兴趣, 完全凭着自己的喜好进行规划和布局, 这样孩子们自然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区域活动中来, 由此反而造成了华而不实、有而无用的尴尬效应。久而久之便出现了某些区域的设置成为了摆设, 鲜有人玩的无奈后果。我们地处农村, 许多东西都是幼儿感兴趣的、爱玩的, 并都是随手可得的, 如夏天来了可以带孩子们去河边捡石头;秋天来了就去果园摘果子, 并收集地上的落叶、树枝、野花、稻草等材料带回来, 引导幼儿们将收集到的这些材料投放到相应的区域中, 从而更好地点缀活动区, 丰富其中的材料。

三、要基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 针对本班幼儿的真实水平, 有目的地投放、准备材料, 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

活动区域的材料投放不能由着教师们的性子来, 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感受和兴趣, 并针对其中的个体差异进行有效的布置。而且不能出现一放就是一两个月, 缺少经常性的变化, 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总而言之, 材料的投放不仅要考虑孩子们的兴趣爱好, 注重他们的年龄特点, 以激发他们自主想象能力和操作性, 还要投放一些存在难易差距和程序性的材料, 让每一阶段的目的更为明确, 教育的层次也更为分明。

除此之外, 还有根据近期的教育目标的不同, 和孩子们的实际发展水平有意识地选择和投放一些材料, 让创设活动区更有计划性。如大班学习《青青竹子》, 我们地处农村, 有很多农村资源可以利用, 我们相应地为幼儿准备了很多实物, 如:竹子、竹笋、笋干、竹筒、竹板、簸箕、竹椅等, 让幼儿认知, 还提供了竹蔑, 让幼儿编织成笼子、圆竹球。另外我们还利用竹片制作了数学活动《8以内数的分合》的操作材料, 在竹片上写数字 , 让幼儿操作8以内数的分合, 从而在操作活动中去发现竹子的秘密, 认识竹子的用处。又如学习《物体的浮与沉》, 我们为幼儿准备了脸盆、铁钉、小木块、纸张、塑料、泡沫等物品, 让幼儿在实验中发现哪些物品是可以浮在水上, 哪些物体会沉下去。通过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 可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个性化教育, 让他们在区域活动中学会彼此合作和共同探索, 这可以用来补充并延伸共同性教学活动, 从而让幼儿得到发展, 得到提高。

四、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进行适当的指导, 不能放任自流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常有以下三种现象:幼儿游戏, 教师无所事事, 在做自己的事;想对幼儿的游戏过程进行指导, 又无从下手;指导过程目的性不强, 对幼儿发展没有帮助。那么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该如何做呢?

第一, 举个例子来说, 如在动手区让幼儿探索用竹蔑片进行纺织的方法时, 教学重点是让幼儿去发现不同的纺织方法, 但经常出现幼儿观察很长一段时间, 都是在一前一后的重复运动, 幼儿的热情也渐渐消失, 这个时候教师们就应该适时地站出来, 指导幼儿进行其他尝试性的工作, 如编成圆球、垫子……这种时候的参与才能让幼儿探索结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们不要全面关注幼儿的活动, 在幼儿出现困难时, 也不要急于进行介入, 而是应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 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 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在幼儿经过自主探索后, 再进行相应的指导。

第二, 从表面上看, 活动区是幼儿自主活动的场所, 跟教师无关, 但实际上活动区的教学要求教师们具备更高的指导技巧, 要把握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时机, 不能太过, 也不能不少, 只有充分拿捏准确才能对幼儿的发展起促进性的作用。如幼儿如果没有向老师求助的时候, 老师就不要主动去教, 也不要时常去赞美和表扬, 更不要用无关的语言打断幼儿的工作, 只有在幼儿活动发生困难、缺少玩具材料、发生纠纷时教师才介入。

第三, 指导时要留有余地, 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去学会, 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幼儿, 使幼儿失去探索的机会。如果幼儿活动兴趣不大, 应分析其原因, 通过改进材料来提升幼儿兴趣。总之, 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基础上, 巧妙地引导活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初探 第4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价值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的,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和管理的课程。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并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来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经过十多年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又成为改革推进的难点,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往往由单一的学校很难有效解决,切实加强地方的指导性,实行综合活动课程区域推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题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题体系,强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破了学科知识和学科框架的束缚,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注重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具有其独特价值。

1.回归学生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从学生个体整体人格以及整体生活发展而形成的新型课程,它要求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来源于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课程来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回归到生活本身。

2.回归教育本质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传统的学科课程注重学科知识中的逻辑性,旨在使学生有效获得精准的学科知识,追求学术性与严密性是传统的学科课程的价值取向。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却是人,也就是身处教育当中的学生,其教学目的不是培养专业人才而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教育课程学习回归到“育人”的本质上来。

3.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理应是培养人才的一项社会活动,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却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国家实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其重要的突破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发现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这种平台的设置为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从而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

2002年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亮点登上历史舞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传统教育大市的广州市也进行了很多积极实践,其中番禺区对全区中小学进行了“课程研发、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整体设计与规划,通过“行政推动、模式驱动、片区联动、教研带动”的工作方式,切实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开设,并且在各学科课程中融入结合实际、结合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科研引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第一步在于课程的科学研发,而课程研发离不开科研的指导,科研的指导不仅包含课题的科学研究,还包含教学研究以及教师培训研究。番禺区为了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域发展,先后开展了有关区域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和有关区域性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在总课题的带动下开展子课题的研究,使全区的中小学都参与其中,极大地提升了全区中小学的科研能力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也注重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培训研究。改变以往教研部门、科研部门和培训部门各自分离的情况,将“教学—科研—培训”融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制订研训一体的培训计划和校本培训计划,激发教师科研和教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益。

2.行政推动

在具体的课程管理中只有实行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开展。为了整体规划整个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番禺区颁布了《广州市番禺区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下辖的各片区根据《指导意见》和各片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办法》,各学校再根据《实施办法》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从指导意见到实施办法再到实施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

在做好组织工作的同时,要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政策支持并加强监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复杂性要求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保障该课程的顺利实施。在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监督工作,规范各学校具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建构课程实施的“433模式”,即课程实施的“4个步骤”、主题活动的“3个单元”、课程评价的“3个层面”。

3.资源统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难点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限的,开发资源的能力也有待提升,单个学校很难从实际上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遇到的问题,只有进行区域的资源统筹,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通过相关的调查,我们知道番禺区的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困境就是资源不足,需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和学习交流平台。

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需要教育信息技术的支持,更需要课程资源的共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新兴事物,它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课程标准、教材,于是更加需要资源的统筹共享,要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资源包,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具开发性和互动性,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评价监督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科学评价可以有效激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通常的课程评价包含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学校的评价,主要从课程管理、课程实施和实施效果三个维度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是能反映课程实施全貌的一项课程指标,要用整体全局的观念对活动课程进行评价,它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事后环节,而是贯穿于活动课程实施的始终,要实行多元主体下的过程性评价,不仅仅针对结果,而是对学生在整个综合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成长进行评价。

科学的评价模式要求我们注重评价反思作用,任何没有反思的评价都是没有意义的。有反思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成长。正是由于评价所具有的特殊功效,在评价指标的编制上要选择能激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指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更要关注学生自身获取的体会,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并做好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番禺区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成果展评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评选活动,将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班工作评价方案。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6).

[3]殷伯明.研究性学习区域推进策略研究[J].网络科技时代,2007(5).

[4]万伟.试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幼儿园托班综合活动教案 第5篇

活动目标

1.知道邮递员叔叔是帮助我们传递信件、报纸、《婴儿画报》的人,我们喜爱并尊敬他们。

2.学说:邮递员叔叔辛苦了。

活动准备

与邮递员联系,请他到班上来配合开展教学活动。

活动过程

1.邮递员叔叔以送《婴儿画报》的形式进教室。

小朋友们欢迎邮递员叔叔,自由地看看、说说:这是谁?叔叔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

2.了解邮递员工作。

邮递员打开邮包,把里面的信、报纸及《婴儿画报》拿出来托儿看看,说说:这些是什么?邮递员叔叔是干什么的?

学说:邮递员叔叔辛苦了。

3.欢送邮递员叔叔离开幼儿园。

活动二:歌表演“邮递员来了”

活动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边唱歌曲边表演。

2.喜欢和尊敬邮递员叔叔。

活动过程

1.回忆邮递员叔叔送《婴儿画报》的情景。

2.学唱歌曲。

3.在教师歌声伴唱下,做骑车、按车铃动作。

4.边唱边表演。

活动三:涂色“邮筒”

活动目标

用绿颜色油画棒进行大面积地涂色。

活动准备

画好邮筒的作业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1.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活动。

2.托儿练习大面积涂色,不涂到线外。

活动四:数学游戏“实物配对”

活动目标

感知2以内的数量,学习实物与数量配对。

活动准备

数字“1”、“2”实物卡片。

活动过程

1.数数“1~5”。

2.听口令会用手指做出相应的数量。

3.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学习2以内的实物与数量匹配。

活动五:儿歌“小邮筒”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喜欢朗诵儿歌。

2.读准“吃”(chi)、“裳”(shang)的字音。

活动准备

邮筒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邮筒,让托儿自由地说说邮筒的颜色和用途。

2.教师朗诵儿歌。

3.托儿学念儿歌,纠正发音。

4.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邮筒。

附:[[]儿歌]

小邮筒

小邮筒,嘴巴大,四方信件都吃下。

幼儿园综合教案 托班区域活动的初探 第6篇

活动目标:

1、能辨识妈妈眼镜、头发、衣服等特征。

2、尝试抛接球,体验亲子游戏的快乐。

重点难点:

能辨识妈妈眼镜、头发、衣服等特征,体验亲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各种小球、小围裙。

2、歌曲如《我的好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等。

3、请妈妈自带围裙和能遮住面部的物品,如面具、纱巾等。

活动过程:

1、玩“找妈妈”的.游戏。

——请妈妈用遮挡物遮住眼镜一下的部位,提醒宝宝根据妈妈的眼镜、衣服和发型等特征去找妈妈。

——引导宝宝找到妈妈后,搬椅子请妈妈坐或和妈妈坐在一起。

2、请宝宝和妈妈一起玩一玩“打麦”的游戏,感受热闹的气氛。

3、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等背景音乐,请宝宝和妈妈穿上围裙,玩“袋鼠抛接球”的游戏。

——引导宝宝把球抛给妈妈,妈妈拎起围裙接球,再把球抛给宝宝,宝宝用小围裙接住。

幼儿园综合教案 托班区域活动的初探 第7篇

活动目的:

1、通过观看木偶表演、讨论等活动,让幼儿学会与成人走失后简单的自救办法。

2、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布置一个公园的场景,木偶。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看木偶表演《去公园玩》。

2、提问:

(1)刚才谁去公园玩?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情?亮亮为什么找不到妈妈?

(2)引导幼儿回忆木偶表演里的情景大胆回答。

3、再次观看木偶表演,组织幼儿讨论:

(1)问:他应该怎么样做才不会和妈妈走散?亮亮找不到妈妈时应该怎么办?

(2)鼓励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帮助亮亮找到妈妈。

(3)启发能力强的幼儿分析同伴提出的各种设想,看看哪种自救办法最好。

4、第三次观看木偶表演,将幼儿想出的好办法运用到木偶表演中,让亮亮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5、提问:

以后我们跟爸爸妈妈出去玩时要注意些什么呢?(让幼儿小议)

(1)、小结:教育幼儿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

(2)、活动延伸

请家长配合,让幼儿知道自我保护的常识,并经常提醒幼儿不要独自到离家较远的地方

幼儿园综合教案 托班区域活动的初探 第8篇

一、调查研究, 明确思路, 区域推进课程实施

(一) 调查研究, 摸清现状, 在对话和研讨的过程中推动课程发展

对中小学下发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走访, 客观分析学校课程实施层面存在的问题:将这门课程搁置、没有实施的学校占到一半以上, 部分实施该课程的学校“学科化”“形式化”现象严重;学校领导存在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到位, 课程开发能力较弱等问题。

(二) 加强管理, 建章立制, 在指导和构建的过程中保障课程实施

在区域整体推进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初, 加强管理, 建立分工明确、分层管理体系尤为重要:第一, 教育局层面:制定政策, 监督、检查、评估;第二, 教师发展中心层面:课程规划、业务指导、教师培训;第三, 学校层面: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实施该课程。

二、教研指导, 跟进培训, 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以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师培训为主要任务, 在推进和引领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面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

(一) 专题讲座, 普及课程理念认识

根据调查研究了解到的本区课程实施的现状, 教研员首先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 进行全区范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普及工作;在通识培训的基础上, 教研员帮助每所学校挖掘课程资源、搭建框架、制定相关制度、组建实施网络、筹备组织课程的实施, 着力体现学校特色。

(二) 座谈研讨, 携手推进课程实施

我们依据自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的程度, 组织主题是“向同道者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当于学科教研活动的座谈会, 能够做到及时准确了解、总结学校近期课程实施的主要情况, 各校间相互学习经验、研讨问题解决策略, 交流典型案例、课程实施感受, 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 跟进培训, 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由于区域面积小、学校数量少, 所以, 教研员能够在帮助学校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采取了较有实效的培训方式——跟进式案例实践培训。以主题活动为单位, 教研员与一线老师们共同经历:主题生成、制定方案、活动实施 (学生方法指导) 、成果形成及展示、生成新主题五个阶段。这种贴身式的培训服务大大提高了一线老师克服课程实施中各种困难的信心、提升了综实教师的综合素质, 促进了区域课程的常态、有效实施。

(四) 组建骨干教师团队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 我们在多种培训的基础上, 尤其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 组建了“骨干教师团队”。校长和教师本人签署“诚信承诺书”, 明确学校在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必须提供的保障以及骨干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确保课程主研队伍的稳定性。

三、发掘资源, 形成特色, 积极探索区域化开发途径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们认识到: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有效实施, 必须注重挖掘学校特色文化、成就学生个性发展。因此, 我们探索出围绕“三大板块”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途径。

(一) 学科整合板块

各学科课程学习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很多重复交叉的现象, 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教学有机融为一体、整合实施。具体策略是:通览研究教材——挖掘筛选整合点——设计整合主题活动方案 (研究最邻近发展区,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领域)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收集整理资料形成案例。这样一方面, 把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组织形式、学习方式以及评价应用到学科学习中;另一方面,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参与主题式研究活动的经验, 运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 也进一步丰富了课程资源、提升了实施质量。

(二) 校园生活板块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实践课程, 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我们将四大指定领域与学校各种活动整合实施, 不仅有效保证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而且也大大促进了学校活动的质量。

(三) 家庭社会板块

“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设置的一种崭新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形态, 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二者存在共同的本体论。

因此, 我们在开发、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候, 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拓展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增大了课程资源。

四、搭建平台, 展示交流, 促进课程走内涵发展之路

为了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我们定期组织研讨会、推进会、展示会等活动, 采用“经验介绍”“案例分享”“开放式访谈”“讲我的教育故事”“写参会感受”等多种形式, 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地展示一线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进行主题活动研究的全过程, 达到区域内经验分享、研讨构建、互学互促、展示交流、校际合作的目的。

为了提高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探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操作模式, 展示广大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 我们编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法指导课教师参考用书》《北戴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专刊》供大家学习。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近几年还先后承办了省市级课改现场会, 2008年被评为河北省首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区、2009年被评为秦皇岛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先进县区, 综合实践教研员在“省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场研讨会”上做了区域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经验介绍, 并被收录在《河北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资料与经验选编》中, 在全省推广。几年来, 我们全身心投入到区域整体推进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策略的研究中, 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牵引教师和学生行为变化, 区域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管理等体现区域、学校文化特色的要素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推动了区域、学校的整体改革。

参考文献

[1]欧益生, 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实践与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托班益智区域活动教案 第9篇

2能在唱唱跳跳中体验活动的快乐

教学准备:实物西瓜一只并打扮成西瓜娃娃;西瓜、苹果胸饰各20只;录音机和录有《我是一只大苹果》旋律的磁带

教学过程:(一)出示西瓜娃娃,激起托儿兴趣

1提问:谁来了呀?我们和西瓜娃娃打个招呼吧!

西瓜娃娃是什么颜色的?它长着什么?

依次让托儿摸摸、抱抱、亲亲西瓜娃娃

2送西瓜娃娃回家

西瓜妈妈的宝宝不见了,她很着急呀,请小朋友帮个忙,

帮助把西瓜娃娃送回家吧!

(二)歌表演《我是一只大苹果》

1音乐响起,教师边唱边表演《我是一只大苹果》

2提问:谁来了呀?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和苹果娃娃打个招呼

3托儿贴好苹果胸饰和教师一起随《我是一只大苹果》的旋律唱唱跳跳

幼儿园综合教案 托班区域活动的初探 第10篇

设计意图:

托班孩子对简单的形状已有一定的认知,如圆形、方形、三角形,而且很多孩子喜欢拼图游戏,于是,我们设计了“立体拼图”游戏,为孩子提供了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材料及制作:

●在加固的纸板箱四周画上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多边形,一个面画一种图形。

●用美工刀将图形形状镂空,将镂出来的图形放起来。

●在镂空处边上和镂出来的图形上分别贴相同的小动物粘纸。

玩法:

1.找图形:根据镂空的`形状找对应的图形拼上。

2.找动物:通过找对应的动物,尝试将图形拼回原先的位置。

建议:

1.绘制图形的时候尽可能大小差异明显些,以适应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

2.图形不要画成正圆和正方,以引导孩子学习适当旋转纸板方向将图形拼上。对能力相对弱的孩子给予一定的帮助。

幼儿园托班综合教案 第11篇

1、在撕撕玩玩彩纸中,感受彩纸的色彩和数量不同。

2、在想象中,体会快乐的情绪。

活动准备

红、黄、绿、蓝纸条若干;一次性塑料杯人手一只

活动过程

一、彩纸象什么?

1、(出示彩纸条)宝宝,看!这是什么?(五颜六色的纸条)看!老师在干什么?(抖动)那你们看看这抖动纸条象什么?(象花象烟火等)

2、(拿一张纸条边撕边示范)瞧!我把纸条变成什么了?

3、我们在过节和高兴的时候,就把它撒到空中,(把准备好的彩色小纸片撒向空中)哦!过节啦!好高兴啊!

二、撕纸条

1、你们想高兴吗?你们想过节吗?桌上有许多彩色的纸条,你们可以把它们变成小纸片,越小越可以飘起来哦!撕下的小纸片要放在一次性杯中。

2、来吧小宝贝们!幼儿撕纸,老师指导,小纸片放在杯中。

三、过什么节

1、做完了吗?做完的宝宝到我身边来!我们来过节吧!我们过什么节呢?(六。一等等)好!过六。一接啦!(幼儿抛纸)过节啦!过节真高兴啊!

2、刚才,我们过了***节,开心吗?

四、找颜色纸片

1、宝宝,你们看,地上都是小纸片。(举起红色小纸片)你们能找出这种颜色的小纸片吗?找到了?包红色纸宝宝送回家吧!(同样方法找黄、蓝、绿)

2、看!你们手上的一片纸宝宝,放在一起就变成多少纸宝宝呀?(许多纸宝宝)

3、(出示黄纸片)这是黄色的纸宝宝,哪些东西是黄色的?(小鸡、香蕉等)对,宝宝真聪明!它们呀!都穿着黄色的衣服呢?

4、依次红色、蓝色、绿色。

幼儿园综合教案 托班区域活动的初探 第12篇

一、问题的提出

“家文化”无论是在外延还是内涵上, 都应该是“爱的文化”。研究者在本园对家文化经过多年的实践, 全面推行了幼儿园“家”文化。“家文化”办园思想的提出, 到构建幼儿园“家文化”理念的确立, 到形成一种凝聚人心、规范言行、共谋发展的全园一致认同的内在价值观, 形成人本发展的办园思路。

“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人文关怀, 倡导人性化管理与服务, 应该充满人情味, 幼儿、家长和教师在园应能感受到家的温馨、体验到家的自主、感受到家的关怀, 享受到家的和睦。

托班幼儿期是从家庭走向学校的人生第一站, 因此, 对于2岁多的孩子, 他们对幼儿园会充满陌生感和无形的距离感, 甚至出现情绪的焦虑。而研究者尝试将幼儿园物质环境、心理环境打造成家的文化, 营造像家一样温馨的氛围, 给予像家一样温暖的呵护, 打造像家一样温情的乐园, 这对于托班幼儿顺利完成入园过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托班幼儿正处于角色游戏的萌芽时期, 他们能够做出一些假装的动作, 如用水杯假装喝水, 闭眼睛假装睡觉等, 但这些动作皆是由物体引起, 大多是模仿成人对他们做过的一些动作, 并不是真正的角色意识。因此, 在“家文化”的指导下, 让托班幼儿尝试通过角色游戏促进其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于刚刚进入集体生活的托班幼儿, 利用角色游戏促进他们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托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现状

研究中发现, 托班幼儿对角色游戏有着天然的兴趣。如温馨的娃娃家布置好了:有桌子, 椅子、小推车、布娃娃、锅、碗、勺等等, 幼儿个个会迫不及待地冲进去。但是到了娃娃家, 每个人拿着玩具都在敲打摆弄, 不知道谁是爸爸谁是妈妈, 而且玩具掉得满地都是。尽管如此, 他们游戏的兴趣还是很浓, 常常玩了不愿意走。角色游戏对托班幼儿有着各种挑战。

第一, 喜欢角色游戏, 易与现实混淆。托班幼儿非常喜欢玩角色游戏, 哭闹的幼儿只要进入游戏区, 情绪很快就能平静。但他们经常会把游戏情节当成现实生活来表现, 如小医院游戏中扮演护士的幼儿打针要拼命地将针头扎进病人的身体里才肯罢休;理发师在洗头时, 一定要将洗发精挤出来。

第二, 角色意识不强, 以自我为中心。托班幼儿对角色扮演的认识较浅, 游戏中常以自我为中心, 经常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如娃娃家的爸爸烧好饭不是喂给娃娃吃, 而是搞笑地往自己的嘴巴里送, 小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抢着给病人打针。

第三, 游戏内容单一, 游戏语言简单。托班幼儿对于教师投放的材料还不会进行游戏主题的建构, 只能停留在对材料的摆弄上。如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各忙各的, 妈妈只管抱孩子, 爸爸只顾烧饭, 彼此之间少有合作。游戏中幼儿一般以自言自语为主, 与同伴交流很少, 语言间的交流也多见短句。

第四, 游戏时间短、兴趣易转移。托班幼儿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 一般对一种角色的兴趣只有5至8分钟, 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将兴趣转移到他人的游戏中去, 显著的表现就是从一个游戏区跑到另一个游戏区。

三、家文化指导下托班幼儿角色游戏

1. 区角创设

温馨、温暖的区角创设是托班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前提条件。温馨舒适的区角环境布置, 合理的区角数量安排, 都直接影响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

第一, 内容的选择围绕“家”的环境。教师在设置区角时首先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 创设符合幼儿需求的区角游戏。托班幼儿年龄小, 生活经验单一, 角色游戏一定是幼儿家庭以及家周围的生活场景再现。如娃娃家、小医院、理发店、超市、公共汽车等都比较适合他们。设置好的区角不是一层不变的, 还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第二, 数量的设置紧扣“家”的特质。托班幼儿好模仿, 同一性质的游戏要同时创设几个, 以满足幼儿进行平行游戏的需要。娃娃家可以设置3至4个,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不同家庭功能区域的区分, 如餐厅、厨房、客厅、书房等等。此外, 区角的数量要能满足班级幼儿人数的需要, 在开展游戏时每个区角里要能容纳2—3名幼儿。这样既可满足幼儿交往与相互学习的需要, 又便于教师观察与指导。

第三, 设施的装置体现“家”的自由。区角中设施的设计要合理, 最大限度地方便幼儿自由活动, 否则会间接影响到游戏的开展。区角中设施放置恰当, 可以促进幼儿的游戏;反之, 则会削弱幼儿游戏的兴趣, 影响游戏的效果。如娃娃家小床的高度要适合幼儿照顾娃娃, 太低幼儿总是弯着腰, 太高幼儿够不着。理发店的水池高度要适合幼儿坐在椅子上洗头, 太高幼儿的头不能对着水池, 太低幼儿会很累。

2. 材料运用

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 幼儿就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的。在家文化的指导下, 托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应该关注游戏材料的特性。

第一, 注意相同性, 避免“家庭纷争”。由于托班幼儿具有好模仿、喜欢平行游戏的年龄特点, 所以同类区角中投放的材料要一致。如果几个娃娃家中有不一样的材料, 幼儿的好奇心和模仿心理, 就一定会促使他们把每种玩具尝试把玩一次。他们不会认为这是别人的东西, 只要是自己喜欢的, 就要拿过来看一看、玩一玩, 矛盾也随之产生。相反, 如果大家的材料都是一样的, 幼儿就会把兴趣放在怎样使用材料上, 通过平行游戏相互学习和模仿, 从而促进其游戏水平的提高。

第二, 注意实用性, 避免“家庭浪费”。托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 材料要贴近幼儿生活, 易于幼儿操作和模仿。如幼儿对吃饭、洗漱的生活情节比较熟悉, 教师要有目的地给娃娃家投放一些碗、小勺, 使喂娃娃吃饭更加逼真。一些日用品如牙刷、牙膏、护肤霜、沐浴露、小毛巾等, 可以让幼儿自觉地开展洗漱游戏。材料要注意安全、环保, 让幼儿理解“节约”是一种好习惯。

第三, 注意递进性, 增强“家庭秩序”。托班幼儿的游戏情节比较简单, 如果教师一次提供的材料太多, 幼儿反而会出现不知如何操作、胡乱摆弄的现象。所以材料的投放要注意逐层递进, 这样既易于幼儿操作, 又可以让幼儿在材料的不断丰富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促进游戏主题的发展。如:厨房可以先提供蔬菜和菜刀模型, 让幼儿学习加工;再添加锅碗, 掌握烹饪秩序后, 再增加入菜单进行配菜, 再逐渐过渡到售卖等, 从而不断丰富幼儿的游戏主题。

3. 教师指导

教师应当以民主的态度来对待幼儿, 像母亲般, 善于疏导而不是压制, 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而不以权威的命令去要求幼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促进其个性发展。

第一, 游戏前的“家庭谈话”。 (1) 轻松的介绍。游戏区创设好之后, 教师通过家庭式谈话向幼儿介绍各个区域的名称, 让幼儿知道每个区角的位置、材料的使用方法、游戏规则等, 为进入区角游戏做好认识上的准备。如抱娃娃时不要抓住娃娃的手或脚用力地甩;洗发精都是空瓶子, 不能当成真的;烧过的菜要放到篓子里, 别人正在玩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过来, 要得到同意后才能使用等。在介绍材料的过程中, 教师除了讲解还应该通过适当的演示和个别幼儿尝试操作, 让幼儿在具体直观的观察中, 获得对材料使用和游戏玩法的前期经验。 (2) 全面的铺垫。角色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模仿和再现。幼儿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游戏的开展。教师要有目的地丰富托班幼儿的生活经验, 帮助幼儿更好地在游戏中反映现实生活, 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以下三种方法效果明显:一是看录像。通过观看录像, 集中交流, 让幼儿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这种方法省时省力, 能有效地帮助幼儿提炼生活经验, 适用于行动不便的托班幼儿。二是实地参观。带领幼儿到附近的理发店、公交站台实地参观, 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生活中人们的工作, 结合教师的现场讲解, 幼儿印象会更加深刻。三是家长协助。充分发挥家长的力量, 是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的有效方法。如请医生爸爸来园助教;请家长带孩子外出参观;在家引导孩子观察烧菜等。

第二, 游戏中的“家庭互动”。 (1) 语言的引导。游戏初期, 托班幼儿更多的是独自游戏, 不会扮演角色, 更谈不上主题的开展。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引导, 逐步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如:宝宝哭了谁来照顾?饿了谁来做吃?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幼儿逐步地学会角色的分配和扮演。此外,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幼儿感兴趣的事情, 及时引入游戏中。 (2) 角色的介入。托班幼儿无论从语言发展还是从生活、社会经验上都是相当的匮乏和有限, 他们喜欢游戏, 但活动的内容又十分单调, 经常是沉浸在玩具材料的摆弄之中。教师适当地介入, 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游戏的内容和情节, 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扮演技巧发展。如:教师以幼儿的身份参与到整个游戏中, 并和所有的幼儿扮演同一个角色, 或与幼儿互换角色来想出主题并合作玩出延伸的主题。

第三, 游戏后的“家庭分享” (1) 示范式讲评。游戏后教师的讲评, 能及时地对幼儿的游戏进行引导和提升。由于托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教师的讲评宜采用示范演示法。可以将游戏材料放置幼儿面前, 模拟幼儿游戏中的语言和行为, 将幼儿的游戏过程进行再现。也可让幼儿现场演示, 再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评价。这样的讲评既形象生动又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如托班幼儿游戏后, 常会留下一堆玩具。讲评时教师可以先示范整理, 慢慢过渡到让幼儿自己整理, 帮助他们养成收拾玩具的好习惯。 (2) 记录和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各不相同, 每一位幼儿游戏行为的背后都反映了该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的基础上, 还要及时地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 分析原因, 思考解决的方法。如个案观察记录和区域观察记录, 既能全面了解个别幼儿的发展过程, 也能了解某一区域中的游戏状况。若游戏中幼儿已经能够较好地独自扮演角色, 就需要进一步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合作。发现幼儿对现有材料已经失去兴趣, 就要及时调整添加新材料等。

摘要:托班幼儿正处于角色游戏的萌芽时期, 对角色游戏充满兴趣, 但游戏中角色认知、角色分配等难点对他们来说也充满挑战。该研究在幼儿园“家文化”理念的指导下, 以托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的现状为出发点, 针对幼儿角色游戏中区角创设、材料运用、教师指导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家文化,托班幼儿,角色游戏

参考文献

[1]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2]李淑贤.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5.

幼儿园综合教案 托班区域活动的初探 第13篇

2、喜欢参与粘贴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绿色,黄色,红色小樱桃图片各一张。

2、自制红色、黄色、绿色樱桃树各一棵,树上贴上双面胶。

3、自制若干红、黄、绿色小樱桃。

活动重点:

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

活动难点:

将颜色正确匹配。

活动过程:

一、认识小樱桃(出示樱桃图片)

1、导入: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带来了许多的图片,你们觉得漂亮吗?哪里很漂亮?

(幼儿自由讲述)

2、老师觉得这里有红色的很漂亮,你们觉得漂亮吗?你认识它吗?在哪里见过它呢?它的名字叫什么?

3、它的名字叫小樱桃,来我们一起说说c看,“小樱桃”,小樱桃的家住在长兴,它可是我们长兴的宝贝。

二、感知小樱桃颜色的变化

(看图片)我们一起看看,小樱桃可厉害了,从绿色的小樱桃,慢慢的变成了黄色的小樱桃,再慢慢的长大了,变成了红色的小樱桃,小樱桃就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从绿樱桃,变成黄樱桃,再变成红樱桃,厉害不厉害呀?(快给小樱桃拍拍手)

三、认识绿、黄、红三种颜色

1、你们看,老师也要来变魔术了,变,变,变,哇,变出了这么多小樱桃。沈老师厉害不厉害呀?厉害啊,(快给沈老师拍拍手)

2、我们一起看看小樱桃有哪些颜色呀?老师请出一个小樱桃看看,这是什么颜色的小樱桃?(绿色的)现在请绿樱桃休息一下,再看看这个樱桃是什么颜色的呢?(黄色的)咦,这是什么颜色的啊?(红色的)

3、我们一起和小樱桃打个招呼吧!(小樱桃你好!小朋友们好!)沈老师请小樱桃先去休息一下,等等和我们做游戏。

4、老师要变魔术了,看看变出了什么呀?这是一棵樱桃树,说说看“樱桃树”,看看是什么颜色的樱桃树呀?(绿色的)对了,它穿了一件绿色的衣服。

5、再看看这棵樱桃树穿了一件什么颜色的衣服呀?(黄色的)真漂亮。

6、咦,这棵樱桃树穿了一件什么颜色的衣服呢?(红色的)你们真棒!

7、学说:“一颗绿樱桃,一颗黄樱桃,一颗红樱桃”。

四、初步学习颜色匹配,游戏小樱桃找朋友

1、你们看看(图片),这些樱桃树上长满了什么呀?(小樱桃)真漂亮。

2、可是,老师的樱桃树上有没有小樱桃呀?(没有)樱桃树让我们小小班的小朋友帮它们结上好看又好吃的小樱桃,你们愿意吗?(愿意)

3、听清楚了樱桃树都有它们自己喜欢的小樱桃,我们一起来听听绿樱桃是怎么说的,“我是绿樱桃树,我的好朋友是绿樱桃,小朋友你们要把绿樱桃送给我噢”。听到了吗,它的好朋友是谁呀?(绿樱桃)

4、听听看它是什么颜色的樱桃树?“我的好朋友是黄色小樱桃,因为我是黄樱桃树”。再听听看它是谁呢?“我是红樱桃树,我喜欢红樱桃”。

5、想一想,绿樱桃树上贴上什么颜色的樱桃,(绿樱桃)黄樱桃应该送给哪棵樱桃树,(黄樱桃树)红樱桃树的好朋友是什么颜色的樱桃呢?(红樱桃)

6、现在沈老师给每一个小发一个小樱桃,拿到了小樱桃,请你看看,想一想你的小樱桃是什么颜色的,说一说:应该把他送给什么颜色樱桃树呢?(请3至5个幼儿说说)

7、哇,你们真棒,都知道自己手中小樱桃的好朋友了,现在沈老师请你们轻轻的走上来,把你的小樱桃送给樱桃树,好吗?(幼儿贴樱桃)

五、检查贴樱桃的结果

1、小樱桃都贴到樱桃树上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樱桃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吗?

2、咦,这棵樱桃树是什么颜色的?(绿色)看看上面都是它的好朋友吗?(不是)为什么它不是绿樱桃树的好朋友,(它是红樱桃)我请小朋友把它送到它的好朋友的树上,现在这样对不对呀?(对)你真棒!

小结:

(1)哇,我们的樱桃树上都结满了好看又好吃的小樱桃,你们开心吗?(开心)

(2)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樱桃,还知道了小樱桃小时侯是绿色的,慢慢长大变成黄色的,等到长大成熟了就变成红色的了。还帮助小樱桃找到了好朋友,你们真能干,快给自己拍拍手,现在小樱桃要回家了,“小朋友再见”,“樱桃树再见”。

活动反思:

托班综合活动肥皂宝宝教案 第14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几种常见肥皂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2.乐于参与活动,尝试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情境创设“肥皂宝宝的家”、幼儿人数相等的舒肤佳香皂、洗衣皂、旅游皂。

2.小熊、小猪、小狗教具等。

3.白板课件、电视机、电脑等。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活动

1.猜猜是谁的家?

2.变魔术请出来。“叽里咕噜变,叽里咕噜变,好朋友,好朋友快出来!”

3.这位好朋友是谁?今天肥皂宝宝邀请我们去它家做客,谁愿意去做客?我们去别人家里做客时要注意什么呢?

二、引导、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感官进行观察认知。

1.引导幼儿观察各种肥皂

2.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感知肥皂。

3.交流发现。

谁来说说你的.肥皂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这些肥皂宝宝的形状、颜色和气味都不一样呢。

三、认识三种常见的肥皂。

通过课件出示三种不同的肥皂,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述,教师小结提升。

1.香皂

这个肥皂宝宝叫什么?香皂都有哪些样子的?闻上去会有什么气味呢?你们喜欢用它洗手吗?怎么用香皂洗手?为什么要用香皂洗手?

总结:香皂宝宝的本领可大呢,它能把我们手上的脏东西、细菌洗掉,这样我们小朋友吃东西时就不会把病菌吃进肚子里,身体就很健康了。

2.洗衣皂

这个肥皂宝宝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本领呢?洗衣皂还有什么颜色的?那你们喜欢洗衣皂宝宝吗?为什么?

3.旅游皂

咦,这个肥皂宝宝的个子怎么那么小呀?你在哪里见过它呢?旅游皂的本领大不大?旅游皂不但可以在宾馆、饭店使用,我们坐火车、汽车时带在身边用也很方便呢!旅游皂真好,能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哦!

总结: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位肥皂宝宝,他们是香皂宝宝,我们经常用它来洗手;洗衣皂宝宝能把衣服洗得又白又干净;旅游皂宝宝一般在出门旅游时使用。你们喜欢它们吗?

四、游戏操作

1.请幼儿按肥皂的用途进行分类操作。

(1)帮助小熊。

(2)帮助小猪

(3)帮助小狗

五、欣赏艺术肥皂

播放课件动画,引导幼儿欣赏并感受艺术肥皂的美。

六、结束活动

托班综合活动剥花生教案 第15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以及花生的好处。

2.培养幼儿动手剥花生,锻炼肌肉的发展。

3.体验剥花生的乐趣,品尝花生,懂得劳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花生若干,教师的知识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本月我们的主题是好吃的食物,今天呀,张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关于食物的谜语,一起来猜一猜吧!

二、猜谜语,引出主题

师: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有谁知道是什么吗?(引起兴趣)师:哦,对就是花生。你们真聪明!表扬一下自己

三、出示花生,介绍花生的`生长过程以及作用。

师:现在,张老师这里有很多的花生,我给每个小朋友一颗,你可以用去触摸,眼睛来观察,然后请你来说说花生是怎么样的?

师:有谁愿意来说说了?

师:小朋友刚刚通过眼睛、手等了解了花生,知道了花生的壳、颜色……那又有谁知道花生是怎么样来的呢?它的生长过程?(幼儿各抒己见,老师补充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再完整总结概括。)师:花生有很多作用,小朋友可能不怎么知道,现在听我来讲一讲吧!(1.利用家长资源,在课后让小朋友搜集有关与花生的知识。2.以后在自然角进行种花生,让孩子学会照顾。)

四、剥花生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很多花生的知识。现在,我们一起动手来剥花生,你可以看看里面有多少宝宝呢?(先讲解剥法再独立完成,巡回指导。能力弱的幼儿,个别与家长交流。)

五、品尝花生

幼儿园综合教案 托班区域活动的初探 第16篇

一、兴趣是参与活动的动力

我们都知道,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当人们对某一样事情感兴趣的时候, 往往会倾注十二分的精力去完成, 而幼儿亦如此。对他们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终生兴趣和艺术修养, 而不是培养“音乐家”、“舞蹈家”, 因此, 培养孩子听音乐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利用晨间活动和离园活动时播放固定的音乐。

对于托班幼儿来说晨间活动是孩子们在早上入园时的一个自主活动时间, 学期初的幼儿刚离开家人来到幼儿园, 心里还是有焦虑的情愫, 这时候我们播放欢快的音乐, 如《我爱我的幼儿园》、《找朋友》等歌曲, 有助于调动孩子积极性, 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培养乐观的情绪。通过一天的幼儿园生活, 幼儿在离园时我们播放《我是乖宝宝》音乐, 让幼儿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体会歌词的意思, 进一步感知自己在幼儿园的快乐和喜欢上幼儿园的情感。同时音乐的播放有利于幼儿学习哼唱歌曲。

2. 音乐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中。

我们幼儿园是以音乐为特色的幼儿园, 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每一个活动环节都通过播放不同的音乐来提示, 在洗手时我们播放《洗手歌》;在进餐时我们播放轻音乐;在孩子们准备睡觉时候播放《摇篮曲》……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孩子们听到这些音乐知道这个时候自己应该做什么, 音乐在这时既是美妙的享受, 又是无声的指令。在每次玩区域活动的时候我都会放李查德钢琴曲, 孩子们听到音乐就知道该是到了玩区域游戏的时候了, 在优美的乐声中, 孩子们玩着自己喜欢的游戏;当区域活动结束该收拾玩具时, 我又会放另外一首钢琴曲《星空》, 轻快、走楼梯 (孩子们自己取的名字) 式的爬音, 暗示幼儿要快点收拾玩具、整理区域角了, 收拾快的幼儿已经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欣赏音乐, 而还没整理好的幼儿边听音乐边收拾玩具, 显现的是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在日常的生活中, 随时都有音乐相伴, 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为他们的感知和欣赏做基础。

二、利用多种手段来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 并鼓励孩子用动作来表现音乐

托班幼儿模仿能力非常突出, 为了使幼儿对音乐的节奏有更好的理解, 刚开始在播放音乐时, 我引导幼儿用拍手、点头、拍腿的方法来增强节奏感, 教师在示范时用夸张的动作和脸部表情引起幼儿模仿的兴趣;有的歌曲能根据歌词来创编动作, 那么我就鼓励幼儿来模仿, 比如在学习音乐游戏《小动物捉迷藏》时, 通过观看动画小鸡、小猫、小鸭、小狗藏在不同的地方, 让孩子们进行模仿, 既学会了一些方位词, 又因为模仿小动物的基本特征而对游戏活动表现得很积极。同时利用每天早上晨间操, 观看中大班哥哥姐姐做操, 鼓励孩子们进行模仿。在唱“小手拍拍”时, 我边唱边鼓励孩子和我一起指五官, 孩子们在这种律动游戏中不仅认识了五官和身体其他部位, 而且又好玩又锻炼了孩子的运动能力和节奏感, 像这样的游戏有许多, 如《合拢放开》、《小手爬爬》、《五官歌》……再如, 在唱《幸福拍手歌》时, 让孩子们合上节拍拍手、肩、点头等等, 我启发孩子:“还可以指哪呀?”孩子们虽然不说, 但却用动作来表现, 他们有的拍脚、有的拍腿、有的甚至拍拍小屁股。动作的模仿直接让孩子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三、情境创设为幼儿的活动参与做铺垫

音乐活动的情境创设是对一定教学内容进行形象性描述或对其环境的设置、模拟以及创设出与之相匹配的场境, 以激发幼儿的情感和思维, 使幼儿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实体验, 从而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一种氛围和状态。在具体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音乐情境, 使幼儿更快地进入音乐意境, 受到音乐感染, 同时受一定材料的影响, 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在组织音乐游戏《小娃娃》的活动前, 我请幼儿从家里带来了自己喜欢的小娃娃, 以妈妈的身份来哄娃娃睡觉, 同时在娃娃家投放小摇篮和小花被,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体现妈妈哄娃娃的方式。比如在《猫和老鼠》的音乐游戏中, 为了体现游戏的趣味性, 给幼儿带上小猫和老鼠的头饰, 引导幼儿想想小老鼠们应该怎样走路才不会惊醒小猫;如果猫醒了又该怎么躲避猫的攻击。而猫要适时的装出伸懒腰、打哈哈的动作, 增加小老鼠行动的惊险性。孩子们在捉捉、躲躲、藏藏中感受了游戏的乐趣。

四、教师的积极鼓励和肯定会让幼儿情绪高涨, 参与更积极

孩子都需要正面引导, 不管做什么, 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会让孩子感到更加的自信。记得我在组织《小蚂蚁搬豆》的游戏时, 当幼儿唱到“回洞请来好朋友, 抬着一起走”的时候, 我的本意是请两个小朋友合作抬豆豆 (靠垫) , 但许冬圣小朋友却自己一个人背着豆豆走, 我问他:“你怎么不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抬豆豆啊?”他说, 我力气很大, 我一个人背得动。我马上给予肯定“你真是世界上力气最大的小蚂蚁!”其他幼儿也学者着他的样子, 背着豆豆玩。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是要靠平时点滴积累的, 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活动的乐趣, 体验音乐带给人的愉快情绪。通过这一年的观察, 发现孩子们对音乐有很强的感受能力, 一听到乐声就会情不自禁的舞动起来, 很多幼儿都会自己创编动作, 希望孩子们把这种对音乐活动的爱好带到学习其他本领中去, 愿孩子们更加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幼儿园教师教育丛书——幼儿园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陈淑琴.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3]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5]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西游记知识点下一篇:网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