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阶段性论文)

2024-07-21

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阶段性论文)(精选5篇)

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阶段性论文) 第1篇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我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体验的深浅这一角度出发进行论证,得出“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这一结论。

关键词:音乐 欣赏 感情 体验 基本 要求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quot;觇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① 他还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指Waldstein)钢琴奏鸣曲--引者注)的同样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他。“②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6砸衾肿髌犯星槟诤奶逖椋紫缺硐治行陨系闹苯犹逖椤1热纾颐窃谔揭皇桌智氖焙颍哉馐桌智泶锏母星椋ㄋ蚴强炖值模蚴潜У模蚴强犊ぐ旱摹ⅰⅰⅰⅰⅰ⒌鹊龋窘枳约旱母行跃椋匀坏夭鲆恢痔逖椤U庵职樗孀乓衾指兄匀徊母星樘逖椋褪俏颐撬档母行陨系闹苯犹逖椤?nbsp;

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音乐主题:

例3快速地

郑路、马洪业:《北京喜讯到边寨》

① 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中译本,第107页。

② 同上书,第104页。

我们自然会从这个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的快速而又活跃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

而当我们听到下面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

4慢速地

《江河水》

当在钢琴上响起了下面这个在左手持续不断地上下滚动的音型衬托下,由右手奏出的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动机时:

5肖邦:《c小调练习曲》

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

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我在为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我为学生们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变奏段落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1)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

(2)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

(3)充满深沉的情绪。

(4)悲哀、哀怨。

(5)远方的倾诉。

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德沃扎克在这首乐曲中所抒发的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与身在异乡所感到的孤寂与愁苦的感情,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

然而,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我在课堂上放了宋代郭楚望的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主题呈示段落的录音之后,照例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却作出了各种不同的回答:

(1)叙述某种痛苦。

(2)忧郁而充满一种力量。

(3)典雅而明快的情绪。

(4)喜悦。

(5)酒狂。

这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情体验,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很少接触古琴音乐,对古琴音乐还不能正确地进行感知,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体验乐曲的感情内涵。

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这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quot;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①

当然,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而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正如我国古典音乐论著《乐记》所说?quot;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②。但是由于

①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263页。

② 见《乐记》中的《乐本篇》。

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却不能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

由于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据,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在标题音乐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器乐作品的感情体验中,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不予注意,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乐曲的感情内涵,特别是它的社会意义的。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艺术相结合,这种做法早在音乐发展的原始时代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中就已经开始了。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

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如果学生们通过理解认识的作用,了解到这部协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国时写的作品,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倾诉了他对远隔重洋的祖国和亲人的深切怀念,那么,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就会对这部作品的感情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又如,对贝多芬的《爱格蒙特》所写的十段配乐中的序曲,不了解这部戏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是十六世纪荷兰人民所崇敬的英雄,对他所领导的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和争取独立的斗争也毫无所知,那么也就很难体验到这部序曲中戏剧性的感情变化:痛苦的呻吟、激烈的反抗、悲壮的颂歌和胜利的狂欢。如果欣赏者能够充分发挥理解认时的作用,对这部戏剧的内容和人物形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那也必然会对乐曲的感情内涵有更深刻的体验,而这是单凭感性体验所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对感情体验的这种进一步的要求,却并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能够作到的。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作者在创作他们时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记述,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象通常所说,欣赏者是处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之中,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呢!这样判断一个欣赏者是否能够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而是要看要看欣赏者是否对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受情有所体验了。当然,我们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说明,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综上所述,我认为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换句话说,欣赏者要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欣赏者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当然,我又认为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音乐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个欣赏者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因此,我们可以再从另外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角度去论证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欣赏者的主体活动,欣赏者意识中的乐曲,必然渗透着他自己的主观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感情体验完全一样。也就是说,音乐欣赏活动中主体与客体(欣赏者与被欣赏的乐曲)的关系是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希望大家能对我提出的问题感兴趣,能同我一起探讨。本篇论文的写作,我得到了郭星辰老师与郗力红老师的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

[1] 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M].104-107.[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实践论》[C].263

[3] 《乐记》[M]

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阶段性论文) 第2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感情体验,基本要求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 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 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 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 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 他们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

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 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 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 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 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 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 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 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例1:慢速地《江河水》当在钢琴上响起了下面这个在左手持续不断地上下滚动的音型衬托下, 由右手奏出的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动机时:例2:肖邦:《c小调练习曲》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 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

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 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 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 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 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 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 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 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 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在为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 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 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 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

例如, 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 为学生们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变奏段落的录音, 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 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1) 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 (2) 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 (3) 充满深沉的情绪。 (4) 悲哀、哀怨。 (5) 远方的倾诉。

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 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 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德沃扎克在这首乐曲中所抒发的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与身在异乡所感到的孤寂与愁苦的感情, 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然而, 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 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例如, 在课堂上放了宋代郭楚望的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主题呈示段落的录音之后, 照例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 五个学生却作出了各种不同的回答: (1) 叙述某种痛苦。 (2) 忧郁而充满一种力量。 (3) 典雅而明快的情绪。 (4) 喜悦。 (5) 酒狂。

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 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 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 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 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 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 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 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 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

当然, 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而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 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 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 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 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但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 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 却不能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 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 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 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

由于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封理解的根据, 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在标题音乐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 因此, 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器乐作品的感情体验中, 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不予注意, 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乐曲的感情内涵, 特别是它的社会意义的。

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 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 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 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艺术相结合, 这种做法早在音乐发展的原始时代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中就已经开始了。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 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 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

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 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 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 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 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 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 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 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

例如前面提到的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 如果学生们通过理解认识的作用, 了解到这部协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国时写的作品, 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倾诉了他对远隔重洋的祖国和亲人的深切怀念, 那么, 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就会对这部作品的感情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

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 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 作者在创作他们时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记述, 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 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因此,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 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

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象通常所说, 欣赏者是处于”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之中, 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 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呢!这样判断一个欣赏者是否能够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 而是要看要看欣赏者是否对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 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 如果做到了这一点, 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受情有所体验了。当然, 我们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重要作用, 而是要说明, 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 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参考文献

[1]布克 (P.C.Buck) .《音乐家心理学》[M].104-107.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实践论》[C].263

浅谈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第3篇

【摘 要】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元素的一种心理活动.在这个复杂的心理活动中,情感体验有着相当大的人文意义,在音乐欣赏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本文就音乐欣赏谈谈自己对情感体验的看法。【关键字】音乐 作品 欣赏 情感 体验一、情感体验及其特点音乐是人们的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生活和体验中非常感性的东西,是一种心里和感觉体验。这种情感具体体现在音乐作品的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织体和曲式等所呈现的各项特性中。当我们听到这些特性,并对这些特性的表现力、感觉力作出情感反应时,就可以体会到作品所要呈现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生命意义。这种通过对表现生命意义的特性进行观察和反应而获得的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感悟,被称作“情感体验”。音乐是感性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情感的交流工具,人们通过音乐这种感性的表达方式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升华自己的情操。音乐中的情感体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音乐是人类情感的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它所唤起听众的情感体验,有别于一般日常生活中通常所体验的其他情感,也有别于科学活动和社会道德活动中所产生的一切情感,而是更深层的、更深刻的、更具有社会性内涵的心里触动。同时,人们不会通过这种情感体验的产生而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而是当情感进入人们心中之后,把自身的情感记忆和精力投射到这些幻觉情感之中,被这些真实和强烈的幻觉情感所打动。2.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是人们的意识对音乐作品的特性的直接参与。音乐通过精致细腻的表现形式,艺术而生动地转换为乐音结构,给人以听觉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和审美愉悦。例如当人们在聆听某个音乐作品时,能感觉到使音响富有表现力的那些音乐元素散发出的特性:旋律、节奏、节拍、和声、音色、音区、织体、曲式等,并能观察到它们在作品中的音乐意义和独特魅力。通过沉浸在感觉到的音响当中,分享了包含在那些音响中的感觉意识,从而作出相应的情感反应。二、要准确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社会很多学者和专业人士对音乐是否能表现情感这个问题历来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观点,我们既不赞同那种认为音乐不表现情感,和音乐以外的任何内容的自律美学的观点,也不赞同认为音乐中并没有情感,只是因为欣赏者在欣赏时,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到音乐当中,才有情感体验的移情论的观点。音乐是一种善于抒发情感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因此,进行音乐欣赏首先要求欣赏者能够准确、深人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对音乐作品能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情感活动与音乐作品当中所蕴涵的情感产生一致的共鸣时,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三、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是进行情感体验的前提音乐作品是人们进行欣赏、审美过程的对象之一,而构成音乐作品、表达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创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段,都是以音乐的运动形态为展现基础的,这种运动形态的特点是在时间和运动中展开的,它主要表现为:节奏的张驰、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音色的明暗等基本音乐要素,其中以节奏作为整个作品的骨架支撑发展成旋律线,再由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元素的构成而变幻万千的运动形式,这种运动形式也称为音乐作品的物理结构,它是音乐欣赏信息的提供者。对音乐作品进行情感体验,只有首先细致了解音乐作品的物理结构形式,融理性知识于音乐感性体验中,才能使作品与欣赏者的情感交济,并使两者情感共鸣的产生成为可能。四、体验者丰富的文化修养和生活经历是进行情感体验的基础首先,丰富的文化修养有助于欣赏者对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把握得更为准确和深刻。我们知道,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是对于音乐欣赏中产生正确情感体验的基本要求,而这种情感内涵往往又可以通过其他一些音乐之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和认识的依据。比如,该首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和背景,词曲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等,这就要求欣赏者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培养较高的艺术修养。具备哲学、心理学、伦理学、艺术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才可能透过作品间接地了解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熟悉各种作品中的人物或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现的社会现实意义。例如,上文提到的《江河水》,若仅仅只从乐曲的音调、节奏及旋律中去感受一种悲凉愤恨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刻了解了作品所表現的那段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旧中国劳动妇女深受盘剥、欺压的凄惨境遇,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乐曲所表现的悲愤心情是旧社会中国劳动妇女在恶劣社会条件下悲惨遭遇的情感抒发,是对旧世界黑暗势力和旧社会腐朽制度的泣血控诉……因此,文化艺术修养程度的高低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其次,丰富的人生阅历也能更加有助于音乐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领会,因为音乐作品源自于生活,是音乐家的真实生活体验与音乐语言神奇的相结合的艺术产物,人们在直接现实的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发生各种深切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常常伴随着思索在人们的记忆深处留下痕迹,当音乐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与欣赏者的实际生活体验有了“类似性”时它就能唤起欣赏者深藏心底的记忆和真切的感受,使欣赏者敏锐地深刻地感受到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并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而这种情感的共鸣的产生不是没有缘由,而是欣赏者在与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和积极碰撞的结果。所以欣赏者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感知丰富的生活细节,才能以高层次的心灵直觉去真正领略、体味各种音乐作品所包含的精神意蕴,并从中领悟人生的各种意境和道理,使自己的人格获得新的升华。参考文献:[1]柯克.音乐语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周海川 音乐与人类[J]音乐和美术的世界 2008-7

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阶段性论文) 第4篇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例如:

肖邦:《c小调练习曲》。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

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我在为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我为学生们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变奏段落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1)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

(2)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

(3)充满深沉的情绪。

(4)悲哀、哀怨。

(5)远方的倾诉。

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德沃扎克在这首乐曲中所抒发的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与身在异乡所感到的孤寂与愁苦的感情,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

然而,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我在课堂上放了宋代郭楚望的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主题呈示段落的录音之后,照例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却作出了各种不同的回答:

(1)叙述某种痛苦。

(2)忧郁而充满一种力量。

(3)典雅而明快的情绪。

(4)喜悦。

(5)酒狂。

这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情体验,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很少接触古琴音乐,对古琴音乐还不能正确地进行感知,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体验乐曲的感情内涵。

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当然,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而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

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如果学生们通过理解认识的作用,了解到这部协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国时写的作品,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倾诉了他对远隔重洋的祖国和亲人的深切怀念,那么,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就会对这部作品的感情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又如,对贝多芬的《爱格蒙特》所写的十段配乐中的序曲,不了解这部戏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是十六世纪荷兰人民所崇敬的英雄,对他所领导的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和争取独立的斗争也毫无所知,那么也就很难体验到这部序曲中戏剧性的感情变化:痛苦的呻吟、激烈的反抗、悲壮的颂歌和胜利的狂欢。如果欣赏者能够充分发挥理解认时的作用,对这部戏剧的内容和人物形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那也必然会对乐曲的感情内涵有更深刻的体验,而这是单凭感性体验所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对感情体验的这种进一步的要求,却并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能够作到的。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作者在创作他们时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记述,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象通常所说,欣赏者是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之中,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呢!这样判断一个欣赏者是否能够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而是要看要看欣赏者是否对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受情有所体验了。当然,我们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说明,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综上所述,我认为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换句话说,欣赏者要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欣赏者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当然,我又认为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音乐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个欣赏者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因此,我们可以再从另外的角度去论证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欣赏者的主体活动,欣赏者意识中的乐曲,必然渗透着他自己的主观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感情体验完全一样。

参考文献

[1]布克 (P.C.Buck) 《.音乐家心理学》[M].104-107.

浅谈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第5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200—02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音乐主题: 例1,快速的音乐,郑路、马洪业:《北京喜讯到边寨》,我们自然会从这个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的快速而又活跃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而当我们听到下面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 例2,慢速的音乐《江河水》,当在钢琴上响起了下面这个在左手持续不断地上下滚动的音型衬托下,由右手奏出的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动机时。例3,肖邦:《c小调练习曲》 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

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我在为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我为学生们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变奏段落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1)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

(2)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

(3)充满深沉的情绪。

(4)悲哀、哀怨。

(5)远方的倾诉。

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德沃扎克在这首乐曲中所抒发的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与身在异乡所感到的孤寂与愁苦的感情,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

然而,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我在课堂上放了宋代郭楚望的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主题呈示段落的录音之后,照例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却做出了各种不同的回答:

(1)叙述某种痛苦。

(2)忧郁而充满一种力量。

(3)典雅而明快的情绪。

(4)喜悦。

(5)酒狂。

这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情感体验,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很少接触古琴音乐,对古琴音乐还不能正确地进行感知,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体验乐曲的情感内涵。

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情感,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情感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情感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情感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情感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这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当然,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情感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而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音乐中的情感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正如我国古典音乐论著《乐记》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但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情感的同时,却不能把情感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情感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情感表现的内涵。

由于音乐中的情感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据,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器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中,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不予注意,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乐曲的情感内涵,特别是它的社会意义的。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艺术相结合,这种做法早在音乐发展的原始时代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中就已经开始了。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情感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情感内涵的体验。

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情感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情感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情感内涵的正确把握。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如果学生们通过理解认识的作用,了解到这部协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国时写的作品,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倾诉了他对远隔重洋的祖国和亲人的深切怀念,那么,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就会对这部作品的情感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又如,对贝多芬的《爱格蒙特》所写的十段配乐中的序曲,不了解这部戏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是十六世纪荷兰人民所崇敬的英雄,对他所领导的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和争取独立的斗争也毫无所知,那么也就很难体验到这部序曲中戏剧性的情感变化:痛苦的呻吟、激烈的反抗、悲壮的颂歌和胜利的狂欢。如果欣赏者能够充分发挥理解认时的作用,对这部戏剧的内容和人物形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那也必然会对乐曲的情感内涵有更深刻的体验,而这是单凭感性体验所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对情感体验的这种进一步的要求,却并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能够作到的。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作者在创作他们时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记述,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情感。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如通常所说,欣赏者是处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之中,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呢!这样判断一个欣赏者是否能够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情感表达出来,而是要看欣赏者是否对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欣赏者的情感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受情有所体验了。当然,我们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说明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上一篇:学习黄大年精神的总结下一篇:遥感技术基础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