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和谐课堂优秀教学论文交流

2024-05-11

小学语文和谐课堂优秀教学论文交流(精选9篇)

小学语文和谐课堂优秀教学论文交流 第1篇

“课伊始,趣亦生”

——导入新课研究

谭坪小学 崔瑞瑞

新的课程改革呼唤语文和谐课堂,我觉得和谐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始终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的。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在课伊始就紧紧的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堂课只要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新课导入的方式林林总总,精彩纷呈,下面我粗浅地谈谈自己在导入新课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以题猜文导入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会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以题猜文”法导入新课,效果很好。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这一课时,我在上课开始即出示课题,先让学生读一读课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题目猜一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如果这个题目由你来写你会写什么内容。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学生说文章肯定会写夜莺的歌声很美妙,很动听;有的同学说文章会先写夜莺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写人们很喜欢夜莺的歌声;还有的学生说文章会写夜莺会唱些什么歌„„这时,我话锋一转:文中所写的内容和你们想得一样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认真读

起来,读书热情极高。以题猜文导入法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创设情境导入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感情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不少是文美情真的佳作,对于这样的课文的导语设计,我们教师要选准切入点,引“生”入情、入境,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如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中,课前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有关桂林山水的精美图片资料。上课时我先告诉学生:桂林山水向来有“甲天下”的美誉,下面咱们就一起去欣赏桂林的秀丽风光;接着我就播放课前准备好的图片资料,同时加上我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仿佛把学生带到了那个“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情境中。图片看完了,学生还沉浸在那美丽的画卷中。此时,我相机引导:刚才我们只是看到了桂林山水外在的美,我想同学们一定还想用心去体会桂林山水内在的美,那就赶快读课文细细品味吧!一时,教室内书声琅琅。

三、设置悬念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这就是说:

学生只有在强烈懂得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设置悬念的导入方法恰恰能符合这样的要求。如在《和时间赛跑》一课的导入中,我先板书“赛跑”两字;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两个字你能想到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说想到了运动会上运动员们赛跑、体育课上和同学赛跑;接着我又板书“和时间”三个字,让学生读课题:和时间赛跑。这一下,学生的疑问立刻出来了:谁和时间赛跑,人怎么跟时间赛跑,人能跑得过时间吗„„对于学生的疑问,我没有着急回答,而是微微一笑:看来同学们的小脑袋里问题还真不少,要想解决问题就好好读读课文吧!就这样我运用富有诱发性的语言,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造成悬念,激发起学生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融入林清玄的精美散文中。

四、渲染气氛导入

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文情并茂的课文,我经常用优美、充满激情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使之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收到“言简而意深”的效果。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先简单介绍抗美援朝战争,接着用深情的语言叙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的英雄,在这些英雄当中就有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出示课题),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读课题);让我们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再读课题);让我们更深情、更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再一次读课题)。这样课伊始即进行激情渲染,深情铺垫,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感情埋下了伏笔。

五、借助多媒体导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中介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学生的认识对象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去寻求答案,获得知识。如我在教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课时,因为学生都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战争了解得不多。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课前我精心制作了一组课件。课堂上,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战争图片、低沉哀伤的背景音乐、红色醒目的文字说明,让学生对战争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书、体会感情就可谓水到渠成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就如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醒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小学语文新课的导入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的艺术,语文老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掌握导课的方法和技巧,认真探讨导课艺术,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导课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导课的作用,真正实现“课伊始,趣亦生”。

小学语文和谐课堂优秀教学论文交流 第2篇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永年滩头联校 赵现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交流展示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展示自我观点,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将成为现代人主要的素质表现。因此,培养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以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还能正确的判断对方观点是非走向、运用最有效的方法同对方沟通,从而达成一至看法的这一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的“合作”就是要求学生在一个学习群体体中通过“交流展示”来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设计好“交流展示”这一课堂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研究本环节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学生展示交流的方式的选择,学生参与的流程指导、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合作”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自主学习模式中“交流展示”环节是贯彻《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中是最关键的一环,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展示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在具体的教学时,我们教师缺少可操作的具体方法,虽然各地都在探索各自的自主学习模式,但从具体的文献资料中却很少有自主学习模式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策略,特别是展示交流环节,具体的流程怎样安排,教师怎样做体现自己的主导地位,怎样去评价指导学生的展示交流,展示交流环节与自主学习的其他环节的互动关系怎样体现。都是目前我们在新课堂教学中筮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及具体方法

1、我们滩头联校的语文教研组在推广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在“展示交流”环节的困惑。该环节完全不同于传统课堂,老师参与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参与的少了,正常的教学无法进行,教师在该环节应怎样体现自己的主导地位,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语文教研组所有老师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我们滩头联校语文教研组成立以赵现军为组长的课题组开始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交流”环节的教学策略。2、2013年3月我校提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交流’环节的教学策略”课题研究申请,获得立项。课题组立即组织研究并编写了《开题报告》,课题组根据各个成员的特长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工,明确了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确定了研究的方法,使课题研究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

3、2013年4月课题组召开了4次研讨会,就各自研究的内容及研究结论在教学中运用的反思开展研讨,形成研究成果,指明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使我们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在教学中实践,在动态中优化,最后在4月末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各个参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展示交流”环节的教学有序开展,教师的指导策略基本形成,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很好的体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展示交流中轻松愉快的完成了学习目标,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题组成员就自己研究的方面形成了阶段性的成果,赵现军完成了论文《小学语文课堂“展示交流”环节的教学流程》、赵永法完成了论文《小学语文课堂“展示交流”环节与其他环节的互动关系》、赵文娟完成了论文《小学语文课堂“交流展示”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高素芳完成了论文《小学语文课堂“交流展示”环节的评价策略》、陈丽敏完成了论文《小学语文课堂“交流展示”学生的表达语言指导》。4、2013年5月课题组根据4月份研究成果,组织课题组成员上了了四节观摩课,观摩课上,做课教师从课堂的流程上,教师的指导评价上,学生的展示交流语言上,无不体现出我们的研究成果。课后观摩教师对这几节课评价道:课堂上学生展示交流的有广度、有深度、有热度,学生的能动性得以极大地发挥,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教师恰当的表现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堪称“无师课堂”。随后我们课题组又组织成员再次反思,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形成对策,为下一步的研究找到方向。5、2013年6月课题组进入结题阶段,课题组成员就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再次反思,查阅资料寻找依据,形成最后的研究成果。赵永法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进行了调查完成了《“交流展示”活动对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影响》的调查报告,赵文娟完成了论文《小学语文课堂“交流展示”环节教师地位浅论》,高素芳完成了论文《小学语文课堂“交流展示”环节的评价的应用》,陈丽敏完成了论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策略》。基本上完成了课题的既定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完成了对“展示交流”环节的基本流程设计

1、在课题研究实验的过程中,形成了“展示交流”环节教学的基本流程,使老师掌握了在课堂上按照怎样的步骤来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展示,对应知而未知的知识通过交流来掌握,并且使知识交流过程在有限的课堂时空内得以高效有序的完成,从而打造一个高效课堂。在设计“展示交流”环节流程时,既要使学生全员参与到“展示交流”这个环节中,又要他们获得的知识最大化,我们就侧重于把“展示交流”的重点放在小组内展示这一环节中,这样班内几个小组同时进行,节省了展示的时间,又给了所有学生以展示机会,即使学困生有了释疑解惑的机会,又使学优生有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完成“惑”与“学”的交流。全班交流我们侧重于对共性问题的展示交流。注重点拨学生在全班展示交流过程中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使学生通过全班交流这个环节圆满的完成学习目标。

2、“展示交流”环节设计的亮点是“师生单独展示交流”这个环节,这是在课堂教学不能满足特殊学生需求的一个补救环节,在这个环节通过个性学生与老师单独交流,解决其存在的特别问题,满足其特别需求,激发其特别的学习欲望。

3、在这个流程中我们还设计了评价环节,运用教师评价指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来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来能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运用学生互评来使学生完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伙伴关系,来使学生学会欣赏与赞美,学会探讨与沟通。运用学生自评来使学生学会反思与总结。

4、通过对流程的设计使我们很快老师完成了由“讲授型教师”转变成“指导型教师”,缩短了教师转型的历程,为尽快适应新课标,进入新课堂奠定基础。

5、通过对流程的设计也是学生尽快使用老师的新教法赢得时间,是学生明确在课堂上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了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欲望和热情。

(二)完成了“展示交流”环节与其他环节的互动关系的探讨

1、“展示交流”只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环节,他必须与其他环节互动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发挥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展示交流”环节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深入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根据目标运用“读、思、画、查、批”的学习方法完成与文本的交流,即自主学习,为“展示交流”储备知识和构设疑问。在此基础上的“展示交流”才会有广度、有深度、有热度。同时“展示交流”环节通过学生在课堂的积极表现,赢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赞誉,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又促使学生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课前的自主学习中去,所以“展示交流”与“自主学习”这两个环节是互为促进的关系。

3、“展示交流”环节必须有“课末检测”环节做保障,“展示交流”环节的成果怎样,要靠“课末检测”检测效果,看其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为下一步教学指明方向,同时“课末检测”环节又促进“展示交流”内容向着教学目标靠拢。从而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

(三)构建了教师在“展示交流”环节的主导地位

1、确定了教师在实现主导地位的三个步骤,即引领时代、参与时代、无师时代。教师在向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指导者的过程中必须分步进行,不可一蹴而就,本课题通过研究和教学实践,科学地确定了这三个步骤。

2、探讨了教师在实现主导地位的三个时代的指导内容,在“引领时代”教师主要从小组的构建、学习内容的设置、学习的流程和方法、展示交流得流程和方法、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展示语言的编排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引领,使学生逐步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展示交流方法、评价方法,为成为课堂的主体走出第一步。在“参与时代”教师主要通过参与学生的小组展示交流,以一个小组成员的身 3

份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同学的学习过程,展示交流过程。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去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展示交流中怎样去做,实现个性化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在“无师时代”学生已经能高度自主地去完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得学习过程,并且班级的组织生活以高度自治,教师这时要以关注个体、个案为工作要点,那些学生还不能适应自主学习,就要单独交流辅导,那些学生觉得课堂展示交流不够尽兴还有兴趣点,教师就要私下沟通交流,帮助其拓展兴趣点,开阔其视野。课堂教学中好的学习方法及时推广,不好的苗头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既实现了学生整体的学习目标,又使那些有精力、有兴趣的同学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拓展更开阔的事业。

3、教师主导地位的研讨为教师尽快适应新课堂提供了基本策略,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方向,提出来从一个观察者开始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思路,指出教师从“知识与技能目标、个体学习、合作学习、同伴关系、学科情感”五个维度来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运用一定的分析工具来为我们教师实现主导地位提供科学的信息。

(四)提出了评价这种教学方式

1、教师的主导地位很多时候是通过评价来体现的,用评价来代替说教更具有针对性,更利于学生接受。

2、通过多种方式的评价,是学生能深刻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能认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激发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的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五)注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1、在“知识交流”这一环节中,学生是以口头表达为主的交流活动,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有较高的要求,用高度概括、生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展示内容,用礼貌、得体、周到的语言来和同学交流不同的看法,用铿锵有力、有理有据的语言与同学争辩,是我们课堂中的经常现象,这得益于我们创造了宽松有序的展示交流得环境,在这样的课堂上让学生想说、敢说、自信地说。

2、老师掌握了引领、指导学生语言表达的方法,在引领时代,老师设计出来最基本的表达语言样本供学生参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课堂语言的表达方法,在参与时代老师通过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在无师时代老师又重点指导着学生的语言表达。

(六)有力促进语文教学成绩的提升

课题组在本学期的研讨有力的支持了教学工作,课题组成员积极的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工作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成绩,如四年级(2)班作为实验班在县组织的期中检测中语文成绩无论是优秀生数还是及格生数、平均分都远远超过对照班四年级(1)班。见证了课题研究的效果,还有五年级一班在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态度、学习的自主性、课堂秩序、学习成绩等方方面面都 4

超过对照班五年级二班。

(七)有力的促进了教师成长

在课题研究的促进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得可喜的成绩,我课题组的五名教师在本学期都作为总校的骨干教师,参加总校的教研活动,有四人为教研活动上了公开课,教改课,都以新颖的教法,高效的学习效果赢得了全总校老师的赞誉,成为学习的榜样,赵永法老师在两次在总校例会上做《课改报告》,更是体现其较高的专业素养。课题组成员全部获得“创建新课堂能力达标”证书,为我校赢得“首批创建新课堂示范学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五、研究结论

通过本课题组的一学期研究得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交流”环节教学策略》的研究是一个科学的命题,研究的成果基本解决了课题设定的研究目标,使得师生教学方式得到优化改善,教学调控达到最佳状态,大大提高教学过程的可控性,减少课堂上学生被动的现状,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而富有高效。

六、思考和展望

小学语文和谐课堂优秀教学论文交流 第3篇

一、构建语文和谐课堂的基本认识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结合体,二者极度融合,形成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师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得到保证。

(一)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最高准则,“以人为本”“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首先是成人,其次是成才。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平等性。在“教”与“学” 的和谐统一、持续发展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促进智力的发展、提升解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注重学生个性化可持续发展。

(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要着眼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追求应试的态度,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师生合作共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进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个性人格,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去体验。 教师要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每一次的课堂经历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历程的一部分。

(三)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培养健康快乐、和谐发展的人”应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众所周知,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根本途径,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品位的核心。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学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但我们仍看到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新颖的教学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并存的格局,似乎还缺少一些重要的东西, 特别是务本求实的和谐育人的思想依然缺失。因而,我们要紧紧围绕课程改革,立足校本,聚焦课堂,开展构建和谐课堂活动,让“聚焦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成为教师教学研讨的主线,成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主题。

二、构建“和谐课堂”的基本实践

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同样注重人的社会属性、人本属性,提倡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同时又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自我感受和自我价值的提升。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光掌握知识,还要注重自我发展。

(一)情境交流激起兴趣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最好情境。将生活的元素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结合教材中的生活因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整合教学资源和生活资源,不断生成课本中没有的生活元素,补充学生的知识世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观察、学会探究,进一步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促进师生教与学的联动与和谐。

例如对一年级孩子们进行拼读巩固练习时,为了使孩子们不感到枯燥,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可以带来孩子们熟悉的、喜欢的、爱吃的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食品、玩具等,让孩子们拼读音节词语,与实物相配,孩子们会很感兴趣。

(二)探究体验挖掘潜能

小学生潜能巨大,尽管思考问题的深度、力度比较肤浅,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很有帮助。因而,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老师绝不替代; 必须由学生自己去观察的,教师要坚决督促;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 动员生生之间反复操作;学生动手实验的项目,绝不敷衍了事;每一项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综合归纳得出结论。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练习“说说写写”:未来的交通工具会是什么样的 ? 教学要求是通过想想、画画、说说,让学生探讨未来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样的,并写一段话。这一问题的解决是通过想、 说、画、写的方式完成,将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二者进行整合和补充,不仅培养学生动脑、动眼、动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

(三)游戏活动培养能力

喜欢游戏是少儿的天性。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将匹配的游戏活动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化无声于有形,既学习了知识,又满足了学生做游戏的兴趣。在游戏中,学生充分运用感性的形体、语言和直观的照片、道具等,动态的、活灵活现的展示教材内容,开展饶有趣味的游戏,借助轻松愉快的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进一步学习掌握知识。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单一教学形式, 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小稻秧脱险记》教学时,教师要挖掘课文的故事性,充分利用课文的可表演性,组织学生上演课本剧,绘声绘色地设置童话故事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致,师生互动起来,学中玩, 玩中学,玩中思考,玩中创新,看是一锅粥,课堂闹哄哄,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来进行施教,其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四)宽松氛围发展个性

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标极力倡导的。只有在自由平等的宽松环境下,学生才能够产生学习的动机,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中去。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本着学生为本、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学生的需求,信任学生的能力,放下架子,以组织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教学相长,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取决于老师的传授方法学生是否容易接受、 领悟,老师是否理解学生的表达意图。同时,取决于老师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神态表情、友善的动作等,这些都有利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尊重、宽容、欣赏,实际上就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它是由师生在课堂上教与学共同创造的。

摘要:目前,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积极的变化: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注重其全面发展,关注和谐课堂的构建。“和谐课堂”的构建强调以人为主体,课堂上活动主体是每一个学生,当学生的兴趣、潜能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与发展,这样的课堂就是和谐的、符合师生所期望的课堂。

追寻流畅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交流 第4篇

笔者长期在农村小学任教数学科的教学,根据多年来参与课堂教学的实践以及参加各级观摩、教研、调查活动的情况分析。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总体上对课堂交流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虽然有部分教师意识到了数学交流对数学学习的作用,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这种尝试由于缺乏科学的研究与指导,存在不少误区,更无从谈起在课堂上进行流畅和谐的数学交流。

一、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的“软肋”

1.交流流于形式。

有的教师进入某个教学环节时,往往按照课前预案创设问题,然后宣布小组合作交流,而学生们在教师的指挥下也煞有介事地进行着交流,看似非常热闹,在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时,发言的学生也可以做到有条不紊。整个交流的过程其实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学生基本上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走,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较少,交流流于形式。这样的合作交流学习的实效性到底有多少?显而易见,在这样的学习中,形式化和表演化的成分更多。

2.交流网络封闭。

不少数学课堂教学中,交流信息流向表现为狭窄的“教师一学生”,常常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习惯性地举手。教师指名后学生说给教师听,教师再把说的内容抛给其他的学生,让大家思考其正确性,最后教师补充、讲解。信息交流网络处在一种不开放、“踢皮球”式的点点对应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生师间、生生间、组组间的双向甚至多向互动。

3.交流缺乏时空。

不少教师的“教”完全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即使安排了交流的环节,也“唯恐”出现各种“离题”的意外,在学生间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时不得不及时“刹车”,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无从谈什么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了。

4.交流时机不当。

课堂交流应根据内容需要,把握有利时机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交流的时机既可以是预设的,也可能是课堂上“闪电一瞬间”随机产生的。往往有的教师对于非重点问题花很多时间,而对于重难点问题或学生产生的智慧火花,却担心因为学生的交流浪费了课堂时间而不敢让学生充分深入地交流,表现出一种该交流时不交流、不需交流时却交流的不协调状态,缺乏“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勇气与智慧。

5.交流技能薄弱。

如果教师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交流方法的指导,那么也就无从谈学生的交流技能,直接导致学生常常不会交流。比如,学生不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能从别人的发言中提炼要点等等,导致课堂交流的失效。

二、改进策略

如何改进上述“软肋”,实现数学交流的流畅和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一)营造和谐氛围——实现流畅和谐的数学交流的基本点

建构主义者认为:“为了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逐步达成共识。”课堂上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和谐、开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才会成为一种可能,成为一种需求;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做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这样才会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来表现自我,同时在无形中也产生了一种力量促使学生愿意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如一位教师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教师问:“你们会计算8+4吗?”随后就有学生举手回答:“老师,这道题我小时候就会算了。”大部分学生都认同他的说法。这时,一个男生胆怯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是用小棒数出来的。”其他学生哄地一笑,说道:“这题也要摆小棒才能算出来?”男生听后低下了头,脸红红的。教师随后说:“老师也是这样想的,能不能说说你的想法?”男生低声地回答道:“我是在8的基础上又数了4根小棒。”教师高兴地说:“你真棒,真勇敢!”教师刚说完,学生中传来了另一种声音:“老师,我也有一种方法……”

在上述案例中,当其他学生嘲笑这位男生时,教师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学习的自信心。如果没有教师这种平易近人的态度,肯定没有后来那么多学生的各种计算方法。只有通过师生双方的平等交流,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和谐发展。

(二)培养交流的意识——实现流畅和谐的数学交流的触发点

问题是交流的源泉,是师生进行数学交流的纽带。要提高学生数学交流的意识,教师要先培养问题意识。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要提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探究和交流的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兼顾适度性,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肤浅,最好产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述自己的思路,大胆质疑和交流。

如在“百以内的加减法”练习课中,教师出示了一张“游乐园价目表”,如下:

师问:“假如妈妈给你50元钱,你怎么玩?玩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首先,学生围绕“怎么玩”展开了讨论:有从经济实惠出发选“花轿”的,有从刺激出发玩“太空船”的,还有玩2个项目、3个项目的。对于“花钱”问题,针对每种玩法,分别知道了“剩下的钱”……在对“玩了三个项目,还有几元钱”的计算完成时,有些组提出“为了玩得尽兴,把50元用完”;有些组则提出“用过了头怎么办”。因此,课堂上高潮迭起,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在短短几分钟里。由于教师合理设计问题情境,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交流中来。

(三)丰富交流的形式——实现流畅和谐的数学交流的兴奋点

课堂交流形式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交流的兴趣,更可以提高交流的质量和参与面。交流形式要多样化、网络化、交互性。交流可以是师生间,包括教师和学生个体、学生集体间的交流,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更可以组织进行小组与小组的辩论交流。在数学交流时,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主动权,教师通过学生对

问题的表述,了解其思维过程,掌握其存在的问题。在小组交流中,还应注意各层次学生的合理搭配,教师适时指导,防止放任自流。

如一位教师教学“简便计算的复习”时,学生在市场买菜情境下生成了算式“2.5×18”,之后教师放手让学生探究,充分交流算法,鼓励学生间、小组间进行交流、竞赛。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你觉得这种算法可行吗?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们能理解他的想法吗?”“再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通过多个层面的交流,帮助学生在交流中知己知彼、区分异同、增长能力。顺利达成掌握多种口算方法的目的。

(四)把握交流的契机——实现流畅和谐的数学交流的切入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进行合作交流?如何把握好每一次合作交流的契机就尤显重要。笔者认为课堂交流一般应安排在以下这些环节:沟通知识之间联系时、处理教学重难点时、知识容易混淆时、需要展示思维过程时、探究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等等。

如学习“算24点”一课,在教学例题时,教师让学生们充分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和争论中自己得出一些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四人组成小组来进行比赛,比一比谁计算的最快,想到的方法既简便又多。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发现者的位置上,促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行探索与交流,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扩大交流面。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的意见得到了展示,又使他们在交流中获得思维的碰撞,发现计算的方法,在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中不断地反思和吸纳,使知识得到真正的内化。

(五)运用积极评价——实现流畅和谐的数学交流的催化剂

在组织交流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通过评价增强学生参与交流的乐趣。在评价交流活动时,可以让学生之间开展互评,让每个人谈自己的成绩与不足,谈其他人的成绩和长处,明确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增强参与交流活动的成功感。通过参与交流中的表现和收获,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通过交流活动不仅展示了自我,而且弥补了自身的许多缺憾和不足,从而使交流活动不仅是一个交流思想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兴趣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交流思想给予肯定,对交流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地疏导、鼓励,进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人交流的内容,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及时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合作学习后的交流时,代表小组进行交流的学生,不仅要汇报自己的观点。还要概括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集体探究成果,也可以提出疑难问题向同伴和老师请教。在交流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倾听,以便对交流的内容进行评价,并对他人的发言提出质疑或补充不足,培养学生边听边想、先想后交流的习惯,提高交流的水平与交流的效果。

(六)培养交流能力——实现流畅和谐的数学交流的着力点

数学交流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交流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交流的技能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不仅是课堂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教师必须用心渗透在每一节课中的一个内容。笔者通过对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研究发现。开展有效数学交流,学生必须具备以下交流能力:

1.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教师首先要行为规范,在班级中创造文明的人文环境。其次,引导学生心平气和的交流。当听别人发言时,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内在思维逻辑、表达的重点、要阐明的问题以及在表达过程中包括语法等在内的错误,或者与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同时,在他人陈述观点时不插言。在情绪上f眼神的关注等)予以配合,不独占交流时间,最后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评价,这样才能使交流有序、有效地进行。

2.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会在合作中交流自己的想法,是数学交流顺利开展的保证。数学合作交流中往往出现新的“一言堂”现象,部分学生受性格、学业水平等的影响,难以加入到和谐的互动学习中去。在倾听别人发言时,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还要学会对话,通过对话把交流引向深入。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进行对话提问:一是质疑型提问。如:“你讲的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说得更清楚些?”二是反驳型提问。如:“如果是这样,用你的方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三是补充型提问。如:“前面我想的跟你差不多,但是后面我是这样想的……”

3.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合理地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从中受到启发,使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小学语文和谐课堂优秀教学论文交流 第5篇

方里学区 俱春艳

什么是高效课堂?怎么做才能达到课堂教学中的高效?我想结合我校语文高效课堂的相关做法,谈谈我的一些看法。虽然比较粗浅,但的确是我和我校语文老师们在高效课堂教学实施中总结的第一手经验材料。

我先说说我校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语文老师们共同探讨,我们根据课型商讨出精读课的“一导四读”、略读课的“一导四习”模式。“一导四读”的流程是:导课、初读感知、精读感悟、深读延伸、诵读积累;“一导四习”的流程是:导课、熟悉阅读提示、预习检查、分组学习、练习延伸。因为是我们自己根据教学经验总结的模式,所以教学比较得心应手,自我感觉可以达到语文高效课堂的标准。同时,我从三方面汇报这种高效课堂模式运用中总结的经验。

一、导课精妙,能抓住人心

导课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课,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根据县教研室的相关精神和自己教学摸索,我认为导课时间应该把握在3分钟之内。我校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提到了这样几种好的导课方法,和大家分享分享。开门见山导入、课题质疑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激趣导入、根据单元训练主题导入、旧知迁移导入。

总之,“教无定法”,一堂课的导入设计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程度随机应变,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课,即:能够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要三好

(一)尊重学生,教态亲切,平等待人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对一个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

(二)课堂提问要整体优化

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

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基本可以从课堂设问的性质和方法上做出评价。提问应掌握火 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

课堂提问的作用是相互的,但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学活动的协调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仍然是为教学这一活动服务的,其受益者仍然是学生,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对学生的作用,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我觉得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3、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 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三)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三、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语文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同时,当堂检测胜过千言万语的传经解惑。科学家研究,老师讲三遍让学生做一遍远不如,老师讲一遍让学生练习三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 第6篇

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逐渐深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的表现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进了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开阔了视野,掌握了知识,在互动交流中沟通变得更为融洽,师生、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推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渗透。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进行了分析。

一、创设互动的氛围,提高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的过程就是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首先要建立起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大胆的展现自己,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教小学语文识字的教学中可以先将课文中的生字讲解后,请学生来领读课文,这时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不同的组别进行连读练习,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表达力,这种氛围是教学变得轻松活泼,学生在争着学的氛围中,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意识,互动交流的畅通把学习变成了一种乐趣。

二、适当的鼓励,促进互动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细节的把握,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学生的性格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同样是问题有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疑问,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化,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与学生一起共同制定一些课堂的奖惩方法。如对大胆发言的,发表不同意见的,表达真实感受的,帮助同学解答疑问的等同学给予奖励,对不尊重同学,嘲笑别人错误的同学进行批评,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在教学《火红的枫叶》时,读完课文,班里一位不大爱说话的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树叶都是绿的,为什么枫叶是红的呢?课文印错了吧?”听到他的发问,首先表扬了他,然后认真地讲解枫叶的变化过程。看到他那专注的神态感到欣慰,鼓励学生向他学习积极思考的精神。

三、通过疑问,增加交流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会产生疑问,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利用问题进行互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疑问可以开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利用疑问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在教《我的影子》一文时,课文内容提到了光学知识,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不能很好的理解,有的学生问:我为什么有影子?有的学生问:影子有多大,别人踩了我的影子我还能动吗,面对学生提出的各式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真切的感受一下对影子的感觉。学生们在阳光下看着影子,争相说着自己的看法,这时适时的向学生提出问题“太阳在我们的上面,影子在哪里”“太阳在左边,影子在哪里”“在树荫下,影子呢”等问题,学生们抢着回答,在疑问中学到了知识,这种带着疑问式的互动交流方式很好的展现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如《浅水洼里的小鱼》,请学生开展小组内讨论交流。品味小男孩努力地救鱼的词句。问:你从哪些词语知道小男孩努力地救鱼。有的学生:从“他走得很慢”,知道他怕把鱼儿踩死和生怕漏掉任何一条小鱼。有的学生:我找到“不停地弯下腰”,知道他会很累,但他没有停下来,没有放弃。有的学生说:我找到“用力地扔”,知道他是多么想小鱼儿能顺利地回到大海里快乐的生活师。同学们通过互动讨论,都成了学习的小主人。

四、融入情境,提高交流互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在情境中开展充分的想象力,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情境教学提高了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主动探索学习内容的能力,增强了对语文课程的理解能力和对内容概括总结的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如在学习《推敲》时,在学生熟练的朗读课文后,先将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环境,当学生还回味在故事里时,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有的学生演贾岛,有的学生演韩愈,还有的学生表演门,学生之间的互动表演提高了对学习的热情,更有学生在表演推和敲的动作时,旁边的同学配合着发出了推和敲的声音,令观看的学生忍俊不止。这种情境的方式很好的诠释了课文的内容,师生,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合作,提高了教学的互动性。

五、敢说敢做,培养交流互动

小学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样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有话可说,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个性发展,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精心设计课程计划,利用情境教学与设疑、鼓励等教学方法相互结合的方式,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敢说敢做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思考,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口语交际课《应该帮助他们》,教师可根据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看图,角色说演。创设情境是为了双向互动,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双向互动仅有

一、两次是不够的。教师可提出“假如你在路上遇到了一位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是不是只有残疾人需要帮助?还有哪些人需要我们帮助?你会怎样帮助他们?”等问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双向互动中学会帮助他人。一年级语文教材教法解读1

总之,互动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搭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通过互动式教学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了,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使课堂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小学语文和谐课堂优秀教学论文交流 第7篇

一、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所以,我每天安排一名值日生到讲台上作值日报告,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锻炼学生的胆量;要求学生每天根据老师当天所给的话题写一篇小日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学生的情感,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丰富的情感和激情。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当然,用什么样的语言、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我们老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拿写作教学来说吧,以往我总是罗列的说了一堆要求后就让学生去写,学生没兴趣也写不出来,最后常常应付的交一些抄袭来的作文给老师看。为此我开始想办法,怎样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呢?通过摸索与实践,我发现:让学生在玩中去学,他们会很感兴趣,而且亲生经历了事情,他们也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例如在教学保护环境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对学校进行一个小调查:数一数学校有多少棵树?多少垃圾桶?出现在校园里的最多的垃圾有什么?让学生在校园里去观察,去发现。然后我又结合美术课,让学生分小组制作一个环保警示牌,让学生在玩中动手动脑。当我让学生写作文时学生就有材料可写了。

三、以普通话训练为主线,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推广普通话,抓好普通话训练是我校的一贯主张,对老师要求必须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也要求学生在学校要说普通话;但是农村学生大多都讲方言,不能很好的说准发音,有的不好意思讲,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教学时要用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交流也要用普通话。不仅如此学校时常开展一些朗诵比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抓好普通话训练,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必将推进农村小学语文课改工作。

四、灌输学生同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理念

每个班的学生学习程度都各不相同,有学习能力强的,也有学习能力差的,于是我常常灌输学生同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理念,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小组,小组内有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我还在班上选取几名较为优秀的学生当小老师,放手把一些简单的问题拿给他们,让他们去给同学们讲解。

以上就是我在新课改实施中的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我知道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一定会虚心学习,认真钻

小学语文和谐课堂优秀教学论文交流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谐愉快,教学情境

一、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其理想效果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共同实现的,教学改革的首要的任务是要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的师道尊严习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对数学难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去探索一些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构建研究探讨性数学课堂,可以实施趣味化数学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 在利用多媒体实施趣味化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做教与学的引路人,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督导工作,要大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实践,鼓励学生不局限于从书本去获取知识,在学会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在课外书籍或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过程中可以获取相关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让学生在相互探讨交流过程中积极探索, 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对新知识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爱听好听的, 不爱听刺耳的,虽然是“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还是应该多鼓励,在他们有成绩时、有进步时多鼓励,让学生有自信心,信心足了,学起来就有劲了,觉得自己不是一事无成的人。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会给教学产生良好效果。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 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所谓,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在课外,教师也应该放下架子,增强爱心,尽可能与学生多沟通, 多指导帮助学生。无论在生活方面还是学习方面,教师都应该和蔼可亲地与小学生相处,多关心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 这样时间长了,自然会激起小学生对老师的爱,由此可以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标。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有效实施语文教学活动,以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为重点,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在有一定的参与群体和认识程度的基础上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可以较好地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趣味化信息,具有集趣味性、娱乐性、文学性为一体的欣赏和寓教于乐的价值,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在扎实课程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把工夫下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在此要特别注意,必须强化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品质,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与欣赏过程中,教师的素质起关键作用。尤其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主要是完成语言基础的训练和指导工作,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文化情境建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通过创新发展的教学行为来体现,包括语言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语言、有效学法的指导和教学效果检测反馈等,而这一切都需要有充满人文情趣的课堂教学环境来实施,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学生与老师平等,尤其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才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实效。让语文教学成为孩子们今后成长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正确评价应该更加关注实际效果,其评价的标准应该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目标,主要考虑教师能否有效引导学生开拓形象思维能力,看教师是否能够充分把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加关注小学生的语言自主表达能力的提高,看每一个班级的整体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是否得到提高,探索创造性的语言教学实践活动,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而不断努力。大量事实证明, 教师对小学生所作的评语、尤其是在课堂上当众做的评价语言会对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影响,教师一定要慎重对待。 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不要以为是面对的小学生,就随便批评,不注意话语的准确性,不讲求评价的科学性。

四、营造适宜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培养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正确理解教师知识传授的接收效果和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与创造力的激发的相互促进关系。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建构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固定认知结构。有了具有人文情境化的和谐课堂教学氛围,孩子们就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小学生有自己的权利、尊严、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氛围的构建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有关方面的教育专家指出,构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学生与老师平等。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们丰富想象力和勇于创新的最佳阶段,是唤起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期,语言方面创造力的启发和培养,指的是为小学生创设能够即时被鼓励,有效促进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发展空间的形成,构建良好人文环境与和谐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挖掘同学们富于创造性的语言表达智慧,打破传统教育教学影响模式下的教师完全给予,而学生只有认真听课、被动接受的局面,进一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最关键的问题是在语言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文化修养充分利用教材中文学语言的魅力,从心灵深处感化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实事求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孩子们掌握语言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教得实,学得更实。

结束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构建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一方面要改变长期以来一向强调的 “师道尊严”习惯,构建老师与学生平等、和谐的关系,努力做到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氛围;和谐教学课堂

是和谐校园的中枢和目的,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是促进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风景线。新的基础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正是从关注人生的高度出发注重课堂师生的互动,将教学过程视为动态生成。期望达到的效应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在师生互动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何构建和谐的教学课堂呢?

一、转换语文教师的角色并加强理论学习

1、角色的转变。从《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论来看,现代语文教师角色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更为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与学生彼此平等的沟通对象。语文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不是单纯的教师,也不是单纯的学生,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教学的中心人物。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教育教学的意图、策略等影响学生,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让学生享有独特体验、持续发展的权利。

2、加强理论学習,将课改新理念武装在语文教师的头脑中。语文教师是战斗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教研人员。毕竟理论上要差一些。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因此语文老师不仅应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统一安排下的相关的培训活动,同时还在学校、教研组组织下结合自学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的精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等课改理念,有选择有重点地学习理论著作。

二、了解学生情况,变通教法

由于课堂效益的归宿在学生,如何让学生学会,学好和会学是教师课前准备的关键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备学 生”。备学生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法设计,既不能低传学生,做大量无用功,又不能高传学生,导致大量学生学不会。了解学生的学情不能靠教师当然,不能用教师的水平和思维取代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应该坚持观察,多调查,多分析。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索好的教法,让学生明白你要讲的知识,理解、把握本课的重难点,这样的教法是有效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形成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一起探讨,共同解惑,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学实践充分表明,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和学生一起游戏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上完课不要立即转向就走,多和学生聊聊,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间与学生平起平坐。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对学习具有很高的积极性。

四、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五、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课堂

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是指教师在课堂内给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方式培养的课堂,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为基础,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学生自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课堂学习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施新课改的有效途径,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培养研究型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排斥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往教师的权威宣传窒息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过去教师对学生产生的疑问处理不当扼杀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的鲜明特征正好符合新课改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借助创设探究情景来展示学习目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探究冲动的行为,最终解决学习目标,还要注重开辟学习和应用知识机会的校外课堂,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从生活和社会中广泛搜集信息资料进行创新学习,从中发现问题、产生质疑,发现问题和产生质疑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动力,每一个新问题的提出和设法解决就是一轮认识上的提高和能力上的增强,教师在探究性的教学中,不仅要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从而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加强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

上一篇: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真题下一篇:班主任老师在家长会上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