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愉悦阅读短文答案

2024-08-13

阅读的愉悦阅读短文答案(精选19篇)

阅读的愉悦阅读短文答案 第1篇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2.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

3.在阅读中,我们如何获得自由,享受快乐?

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从这篇文章中,你获得了怎样的阅读启示?

阅读的愉悦阅读短文答案 第2篇

答案2. 卑贱

答案3. ①一生短暂,热爱生活;

②不惧环境恶劣;

③坚守岗位;

④与地不争,与人有益;

⑤辛勤工作;

⑥美化环境;

⑦从不炫耀;

追求愉悦的阅读 第3篇

一、“以情导入”, 激荡学生进入“悦读”的热望

要让学生进入“悦读”的境界, 就要进行平等、友好的对话, 就要有适合这样对话的平台,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角色的作用,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创造出师生都喜闻乐见的话题, 努力构建师生对话的平台。想一想, 如果我是学生, 我会……教师需以童心去阅读、去感悟, 与文本 (作者) 进行心灵对话。或精心设计导语, 诱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或以设激趣, 唤起学生主动探究———与作者对话;或以童眼看世界, 以童心 (这一起点) 读 (体味) 课文, 领悟出阅读教学中师生交互活动的亲和力, 尤其珍视自我阅读的“第一感”, 将心 (师) 比心 (生) , 以情 (师) 唤情 (生) , 找出阅读教学对话的话题。这样, 学生有了阅读的热望, 就为师生对话奠定了最直接的切入点, 如导读《草原》, 对《草原》中那“蓝天白云、小丘碧草、骏马大牛, 一碧千里”草原的美。如果我们不能感悟、不能体会, 情感不能随文而动, 又怎能指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祖国山河的优美呢?我们如果能借助现代教育手段, 将草原之美“物化”成“多媒体课件”, 为课堂对话提供具体可感的平台的话, 课堂阅读教学时, 师生就能进行平等、友好的对话, 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 学生的情感随文而动, 就会愉快地去感悟、去体会草原之美、祖国山河之美!

二、“情随境移”, 伴着学生体验“悦读”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特别细心地关注孩子的发展来创设教学情境, 落实教学目标, 进行听、说、读、写、口语交际等训练。有时, 在熟读课文, 知晓课文主要内容后, 有意安排读写与口语交际的综合训练。例如, 教学《草船借箭》时, 我与学生商量, 师生自选角色 (有时也有意安排某一孩子担任某一角色) , 进行人物对话;教学《田忌赛马》时, 我组织学生召开答辩会, 评点文中人物, 热情鼓励这些孩子所述的意见;教学《迷人的张家界》时, 我有意启发并指导这些孩子将文中的美景以导游词的形式向大家进行宣讲 (让这些孩子享受尊重与成功的感觉) ……总之, 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的训练, 在不拘一格的形式里, 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 在心情舒畅的心境之中得到落实。

三、“缘文会友”, 实践“悦读”的交流与升华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 不应是接受型的同构解读, 而应是批判性的异构解读 (张庆《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第11期) 。“为迁移而教”, 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迁移能力, 教会他们将习得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独立地、广泛地应用于新的学习情境, 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倡导学生实践批判性的异构解读, 应积极地鼓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因为“想象是人生的血肉, 若没有想象, 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骸骨 (贝鲁泰斯语) ”。

表演为阅读教学创设了很好的情境。让学生自编自演, 自演自说, 这样才能说出真情实感。当然, 可表演的题材很多, 例如教学《新型玻璃》 (人教版) 时, 我让这些孩子自选某一“玻璃” (角色) , 在弄懂这一玻璃特点的基础上, 举行“招商会”, 以我是某某“玻璃”、我有某某特别的性能来介绍玻璃特点;教学《学会做客》、《学会道歉》、《说话要注意姿势》 (苏教版) 等, 这些都是可以自演自说的内容。除此之外, 还包括一些课文内容, 尤其一些童话故事, 也是一些很好的表演和说话题材, 例如:《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等。这些题材,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续集表演和说话训练, 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说话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儿童的情感就像‘小河水’, 要它漾起波纹, 荡起浪花, 就需要外力的作用。” (李吉林语) 我们的教学实践必须落实“情感”, 将文中之情、课中之情尽可能地, 如蜻蜓点水、似微风轻拂的交流、对话……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学生从阅读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阅读时, 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 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

和谐的阅读创造愉悦的课堂 第4篇

关键词:慧眼:阅读自由;慧思:个性化阅读;慧心:阅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8-079-1

一、慧眼——体验阅读的自由

1.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学生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童真、童趣、童心,他们用价值尺度来取舍阅读内容,因而,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阅读内容。比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老师不一定按教材安排的事情发展的顺序带领学生读,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感人场面去理解、去揣摩。这样,由于内容是自己选定的,每个学生的阅读态度都将是积极的,有利于受到感情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自主选择阅读方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如教学《荷花》第2~3自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读一读,想想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通过思考,有的学生说其准备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有的说准备和同桌比赛朗读,看谁读得好。还有的说想围绕“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展开学习,解决这个问题,这一部分也就读懂了。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愿望,鼓励他们根据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

3.自主选择学习的伙伴

为彻底解放学生,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合,共同探讨问题,合作解决问题。除了要经常鼓励学生说:“老师,这句话我读不懂,我想请教××同学。”“老师,这个问题我不明白,能和××同学一起探讨吗?”还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寻找合作伙伴的机会。如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组织学生上网学习前,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国际互联网到底奇妙在什么地方?它有哪些用途呢?你想跟谁一起上网探究呀?”学生可以选择好朋友,也可以选择老师。这样,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阅读实践。

二、慧思——嗅出真情的源头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常出现老师给学生圈地的现象。拿到一篇文章,教师或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或在字词、分段方面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让学生阅读。殊不知这样做,阻碍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真正个性化阅读,教师在阅读课上应该多一些开放式的提问,给学生一块广阔的天地,从而激起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欲望。

我在上《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吗?”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我便从“你”字出发,进行开放式提问。学生各自以独特的眼光发现和欣赏丛林中的美丽。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对文本的解读都有其不同的方式。一时间,课堂成为学生各自表达与交流的乐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我在文中获得的知识与信息、我在思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的思索、我对作者思想的评价、我最喜欢的词句、我欣赏作者哪些写作方法”等。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这样的阅读过程体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使阅读教学中的人本思想得以充分体现。开放式提问、交流,点燃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导火线,使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如火花般灿烂。

三、慧心——悟出人生的滋味

1.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阅读。如学习《村居》一文,理解“草长莺飞”这个词语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他们中有的借助插图理解,有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而有的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去理解。我尊重他们的理解方式,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接着我又设计了拓展思维的情景:假如你在这样的春光下,你会做些什么?学生更是争先恐后地说开了,学生就这样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再创造能力。

2.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见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我在教《烟台的海》时,学生阅读完课文后交流感受和疑惑。有位学生提问:一般的写景文都是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顺序来写的,但是,作者却从冬天开始写起,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结果,他用自己的眼光去阅读分析,问题独到。此时,我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反而鼓励学生通过更深入地阅读来寻找答案。面对五花八门的回答,我的评价是:你说得很有道理;你的猜测很有可能是对的……在阅读中,个人的体验和感受都是不同的,我们应给孩子无限大的时间和空间去思索,去体悟……

3.用不同形式呈现阅读体验

短文竹子的阅读答案 第5篇

2.用途 生命力 顽强生命力

3.建筑材料 造纸原料 编织竹器 药用 竹笋可食

4.松竹梅

5.“春风一过,它就像……强大生命力。”(我想……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6.反问句 不屈不挠,自强不息

短文诚信的阅读答案 第6篇

17.城市公交车是城市文明的窗口,本文通过简述一个发生在公交车上的故事,折射出了人们不同的精神品质。请认真阅读文章后,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一故事内容。(2分)

18.“我”与故事中的小女孩有三次相遇。这三次相遇按时间顺序概述,分别是:(3分)

我的外公阅读短文答案 第7篇

外公,你还记得吗?你的外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看看下面的我的外公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体会一下作者的外公。

我的外公阅读短文答案

我的外公,60出头,已是满头银发了,还挺着一个啤酒肚,一副学者的气魄。他十分勤劳,不仅对工作很负责,而且还对我很好。

每天一早,外公便到建筑社上班去了。他是一个工程师,整天都坐在办公室里搞设计。要是附近哪家要造房子了,他们肯定会找到我外公。难怪大家都称外公为土专家呢。

外公不仅在工作上非常认真,而且对我也很好。如果我有什么问题请教他,他肯定尽量帮我解决。

那次,市教育局、市科协等四个部门联合举办了一界“恩施市中小学科技大赛”。我准备做模型沙发。做的纸沙发长、宽、高分别是50、50、80厘米才合适,而且不能用胶布,因为用胶布是很丑的。学校的老师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个好法子来。放学后,我来到外婆家对外公说了这件事,外公答应我一定想办法。

傍晚,外公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他家讨论做这个沙发。我们来到外婆家,外公说:“这个沙发我已经有些眉目了。坐垫用一张纸,靠背用一张纸两个扶手各一张,共四张纸。”我说:“外公,坐垫下面应该放一个‘井’字架,这样才牢靠。”爸爸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就这样,我们一直讨论到9点多才回家。

第二天,我把讨论的结果告诉了老师。老师又作了修改。之后,我们做了一个大模型,这个模型做得非常棒!

后来,我们参加比赛,获得了一等奖。这里面,外公也有一份功劳哩。

我的外公学识渊博,又是设计专家,他真是我的好榜样啊!

1、这篇短文共有_____个自然段。

2、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画出这句话。

3、短文先总的写了外公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写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表达作者对外公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八

2、他十分勤劳,不仅对工作很负责,而且还对我很好。

3、十分勤劳,不仅对工作很负责,而且还对我很好;

外公因工作负责被大家称为土专家,以及他帮我做模型,并使我的模型获了奖;

赞扬了外公是我学习的榜样。

让学生畅游在愉悦的阅读教学中 第8篇

一、批注, 俯拾散落的珍珠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过程中, 让学生动笔批注, 在圈、划、品、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用散句短语的形式, 记写在文本旁边或是字里行间。

案例:苏教版第十二册《黄果树瀑布》教学片断。

在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之后, 教师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跟随作者的笔触, 自由漫步在黄果树瀑布景区, 在你欣赏的地方留下你的足迹, 写下你所见所闻所感。

二、续编, 放飞自由的思维

文学作品意和象相结合, 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 来展现丰富的意象, 阅读, 就是将抽象的语言符号, 还原成具体的形象画面。而文本自身所蕴涵的许多的不确定因素、空白点, 都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好的语言实践切入点。通过想象描绘自己脑海中的意象, 既是对文本形象的丰富, 也是语言的再创造。

案例:苏教版第十二册《牛郎织女》教学片断。

教师挖掘文本中空白点, 创设了“精心照料”、“低声倾诉”、“林中欢笑”、“夫妻夜话”这四个话题,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进行课文续写。

有位学生以“夫妻夜话”开展想象, 创编课文:

夜晚, 月光皎洁, 微弱的星光点缀着夜空。晚风吹来了丝丝凉意。就在这时, 牛郎牵着织女的手, 来到了牛棚旁。让老牛为他们作证, 因为老牛是他们最亲的朋友。牛郎望着织女, 深情地说:“织女, 我会好好照顾你的。虽然, 我们的生活会比较辛苦, 但是我绝不会让你受一点儿苦, 因为你放弃了仙家的身份, 和我这个凡人在一起, 所以我……”织女用纤细的手, 把牛郎的嘴捂住了, 说:“嫁给你, 我心甘情愿。身为人妻, 怎能不为丈夫受点苦呢, 这样我会自责的。”“织女!”“牛郎。”他们俩个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老牛开心地笑了, 它为他们真挚的爱而感到高兴。晚风又吹了起来, 把它的祝福, 化作点点看不见的白沙, 在牛郎和织女这对恩爱夫妻的身旁显现, 然后又悄悄地走了。月亮也钻进了云层, 睡着了, 星星眨巴着眼睛, 有些困了, 可是, 牛郎织女心中的爱却没有一点疲倦, 而且永远不会熄灭。

三、拓展, 触发智慧的火花

生动的语言来自于文质兼美的文本, 但生活这本书更是孩子灵动话语的不竭源泉。描写春天的诗文佳篇, 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 通过课堂上的阅读, 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然而, 阅读是吸收的通道, 表达则是个人积累的外化形式, 没有倾吐的动机与愿望, 积累的好词佳句就永远只是苍白的语言符号, 沉寂在孩子记忆的角落里。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打破严严实实的教室四壁, 向生活开放, 在大自然中“阅读”, 自然的灵气会触发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智慧的火花。

案例:《雨中校园》即兴写作三部曲

那天, 正值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 学校后花园的邑学畔池在雨中显得宁静, 却又无比喧闹。我让孩子们分成小组, 走进雨中的校园, 用心去看、去听。然后每人写下一段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雨中校园景色。

第一部曲:走进校园, 用心感受。孩子们有的靠在窗口, 凭窗俯视, 有的索性撑起花伞走进小花园。短短十分钟后, 孩子们回来了, 开始静静地写下自己的感受。教室里沙沙的落笔声, 和着窗外细雨溅落畔池、滑过青草的声音, 显得和谐, 美妙。小片断写好, 组长负责将组内同学的片断收齐, 仔细阅读, 然后编上序号, 哪个在前, 哪个在后。

第二部曲:高手打字, QQ传稿。请班级中打字速度较快的几个同学, 把每一组零散的文稿整理成一篇。通过QQ传给我。

第三部曲:小组修改, 集体欣赏。将成篇的稿子发给小组, 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修改。最后, 由组内推荐一名朗读出色的同学, 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

虽然, 这次的即兴作文是片断的描写, 每个学生只要只言片语就可, 然而, 从整个过程来看, 孩子们从亲历中学会用心观察, 从合作修改中, 学会准确的用词造句, 从聆听赏析中, 感受多角度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整个过程就是运用积累的语言, 锤炼表达的方式, 真真切切的言语实践过程, 我们说, 过程远比结果有价值得多。

让早期阅读愉悦孩子的生活 第9篇

【关键词】早期阅读;环境;能力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的环境。”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口语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开阔幼儿视野,启迪智慧、陶冶性情。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习惯,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

幼儿园应当为幼儿创设并引导幼儿接触一定的阅读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进行早期阅读训练,培养早期阅读兴趣。

1.在班中设立阅读区、图书角,提供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物。当各种各样的图书呈现在孩子面前时,对他们无疑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能大大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阅读区的地上铺设彩色软垫,放上柔柔的靠背,幼儿可以选择坐着、靠着,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看书,就像在家一样舒服、自然。

2.为幼儿创设感知积累和主动探索汉字的环境。教师的桌椅门窗、活动区的物品、自然角的植物、动物,我们都用电脑打印成文字卡片悬挂或张贴于材料物品上,让孩子们见物的同时就能见到与之对应的汉字,激发幼儿认识汉字的主动性、敏感性。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根据早期阅读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开展多渠道的阅读活动,使每个幼儿的阅读能力在自身的水平上获得进一步提高。

1.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培养幼儿阅读的最佳方式。抓住这一特点,老师和幼儿分享阅读读本时,在阅读过程中老师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感受故事情节,模仿角色。动画片活动以后,我则让幼儿讲讲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情节或某一片段,如观看了动画片《猫和老鼠》后,我就问幼儿:“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一段?”“我最喜欢小鸭子学游泳这一段。”孩子们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在阅读延续活动中,我则为幼儿提供头饰、木偶、桌面玩具等,让幼儿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引导幼儿有表情地学说角色间的对话。幼儿对游戏的浓厚兴趣,会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阅读也产生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去。

2.通过“小舞台”活动培养幼儿阅读能力。

定期进行“小舞台”交流活动,让幼儿将阅读内容通过情境表演、讲故事、小品、续编创编故事等形式表现。通过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也增进了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获取更多的阅读信息,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采取集中式阅读和随意式阅读的方式。

采取相对集中阅读,教师予以集中指导;随意式阅读是指比较分散的阅读方式,幼儿选择阅读材料后,可三三两两、自由、分散地到小型活动区进行阅读,教师可观察个别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指导,解答幼儿在阅读中困惑,指导幼儿将自己阅读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的同伴,使幼儿的理解、想象、概括、倾听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4.在大图书活动中,我经常鼓励幼儿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作品,并学习评价别人的讲述,如请一名幼儿凭着自己的理解讲完故事后,教师则问:“你认为她(他)哪幅图片讲得很好,哪幅图片讲得最逼真?”在此过程中,不同水平幼儿的语言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早期阅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园同步进行阅读培养,能大大地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这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幼儿阅读的过程中,认真做好“讲、看、听、引”四个方面,这是保持幼儿阅读兴趣和热情,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保证。

1.讲:包括家长讲和幼儿讲。家长和幼儿一起选择合适的图书,共同阅读幼儿感兴趣的图书,帮助他们理解阅读内容。通过参与幼儿的阅读,让幼儿慢慢感受和了解书中的故事,了解书本文字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建立基本的文字概念,学习基本的阅读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看: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色彩鲜艳的低幼读物,而且还应引导幼儿观看一些动画片之类的与视觉刺激有关的多媒体材料;也可教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与符号,如在逛街时带幼儿认识马路上的交通标志、商店名称、马路路名等等,这些都是早期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听:孩子故事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慢慢地就有了自编故事的欲望。这时家长应耐心地听孩子讲述他的小故事,而且也别忘了对他进步的肯定。幼儿家长讲完一个故事后,也可同孩子交流一下读后感。交流时家长要注意倾听,及时帮助孩子引导话题,使之紧紧围绕主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孩子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4.引: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家长应以游戏方式、玩具形式引导幼儿自由地去阅读书籍,并适当地进行复述、推测和假设结果,分析人物观点,讨论图画内容,使幼儿成为主动的阅读者,帮助幼儿学会创造性的使用书面语言符号。闲暇时,家长应多带幼儿去图书馆或书店,让幼儿感受到那种浓厚的读书气氛,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为阅读活动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总之,“早期阅读”对幼儿潜力的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幼儿正在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候,让幼儿形成阅读的习惯与能力,让幼儿能够独立阅读各种图文并茂的书籍,能够自己与书对话,成为自主阅读者,我想对于孩子的一生也是受益非浅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颁发《幼儿教育指导纲要》,2004年

[2]张明红.《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语言教育》

[3]英国教育专业作家艾登.钱伯斯.《阅读环境——大人如何帮助孩子们享受图书》

《梳头的学问》短文阅读答案 第10篇

①每天梳头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为什么古人总是说要天天梳头?因为梳头实际上就是在梳经络。

②您看头的侧面全是胆经,有20多个穴位,您都不用找,就这么一梳,哪块有点疼,就证明哪块有阻塞,您就反复地揉它,不知道那个穴叫什么名字沒关系。因为您一梳头,胆经上的20多个穴位就全部一网打尽了。

③开始梳头的时候,您会发现,长期头痛或者胆囊不好、有乳腺增生这些胆经阻塞方面问题的人,头上一定有相应的阻滞点。经络是连着的,下面有堵的地方,它上面也堵。

所以您这么一梳,就会发觉某处有疼的地方,用大拇指一点一揉,会发现里面还有一些结节、疙瘩的东西,这时,您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揉开了。

④每天梳头多少次为好呢?坚持每天300次就非常好了。有人说我有的.是时间,梳3000次怎么样?那当然更好。头不怕多梳,您就記住,梳头好处大了。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气血都是奔着头上来的,头就怕堵住了,一堵住什么心血管疾病、脑梗塞之類的问题就全来了。您把头一梳,头部一清爽,这些问题就全解決了。所以梳头是能消百病的妙法。

⑤有人说:我不敢梳头,因为头发本来就少,还老掉。我说:越是这样的人,越得多梳。为什么?您別怕掉头发,因为,凡是用手指肚一梳就掉的头发,它根本就是在头上面浮搁着呢!您不动它,睡觉起来后也是一床,您不如干脆先給它弄下来就完了,剩下的头发就个个都是精英了。这就跟种花似的,您得把那些枯叶剪下去,別让它也跟着一块吸收营养,最后剩下的那些才是茁壮的。

⑥还有人说:我也不敢梳头,我一梳头就白花花的跟下雪似的,全是头皮屑,沒法梳。他觉得越梳头皮屑越多。其实,如果能坚持每天梳头至少300次,连着梳1周,您再梳的时候就会发现已经沒什么雪花了,而且梳完以后会看到滿手都是油污汙的。这说明您把堵塞在毛孔上的这些黑油(中医讲的湿气、痰浊)給梳出来了,这样当然就不长头皮屑了。

⑦梳头不但可以治疗脫发,还能治疗白发和头发无光泽。当头发浓密起来后,就证明您的气血越来越足,肝肾的功能提高了。另外,有的时候我们想补补肝、补补肾,但往往直接补不到,效力达不到这个地方,怎么办呢?诸病於內,必形於外,人体的里面和外面是有通路的。誰是它的通路?头部就是它的通路。您经常梳梳头,就跟肝肾通上了。人不可能头发很浓密而肝肾却很弱,这是絕不可能的。头发浓密了,肝肾的功能也就提高了,这是一体的两面,只要提高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提高了。

⑧梳头时,除了头两侧,正面也要全梳。头的正面是膀胱经,是专门抵御风寒的。有的人经常容易感冒,就是风寒老進来的原因。您把膀胱经多梳梳,就不容易患感冒了。

还有的人总觉得头暈,脑供血不足,什么原因?

是督脉堵塞住了。督脉这條中间线,下至尾骨,与肾经相通,上行巅顶百会穴,如果时时保持通畅的话,不但您不会得老年痴呆,而且会越梳越精神。

1.第②段中因为您一梳头,胆经上的20多个穴位就全部一网打尽了这句话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2.第⑥段和第⑧中画线处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各自的作用是什么?(4分)

3.梳头有哪些学问?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4分)

4.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梳头实际上是在梳经络,头的侧面全是胆经,有很我穴位,一梳头,哪块疼就证明哪块有阻塞。

B.头是诸阳之会,如果堵住,心血管疾病、脑梗塞这类的问题就都来了,多梳头就能句完全解决。

C.坚持每天梳头至少300次,连着梳头1周,把湿气、痰浊给梳出来,就能治疗老掉发的毛病。

D.依据诸病于内,必天于外的理论,一个人如果头发稀疏就证明他的肝肾功能非常虚弱。

参考答案:

1.(4分)不能。①这句话说明了梳头能把胆经上的穴位全部梳到;②句中的一网打尽,比喻新颖,生动形象。(观点1分,内容2分,表达1分)

2.(4分)第⑥段:打比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第⑧段:举例子具体明确,说服力强。(方法各1分,作用各1分)

3.(4分)①梳头是梳经络;②梳头能够发现病症;③诚意要多梳全梳;④梳头具有保健作用。(每点1分)

我的同桌阅读短文答案 第11篇

(2)将要写错别字他学会了写“授”字

(3)①北京申奥成功 ②中国足球队出线 ③美国发生恐怖事件

2、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也不是没有一丝优点的。

3、(1)如雷贯耳 无巧不成书 目瞪口呆 哄堂大笑 绞尽脑汁 漫不经心等

(2)造句只要内容符合事实,语句通顺,不是病句就行。

儿时的冬天阅读短文答案 第12篇

儿时的冬天更像冬天,不似现在,季节是一张涂抹太多脂粉的脸,很模糊的。那时的冬天眉清目秀的,该冷就冷,寒风留着没有修剪的长指甲一下一下地往人的身上搓、捏、挠,把我们的小脸蛋都捏红了,手脚都划出血糊糊的裂口。

儿时的树也更像树,单腿直立,不像现在街上的行道树,老要倚靠着高楼。夜里伸来几只寒风枯瘦的手,轻轻地撕了几下,第二天就满地落叶。儿时的树裸露出跟我们肋骨一样嶙峋的身躯,树不加衣裳,反而把所有的衣服脱光,树不能跟我们一样去烤火,不知道在漫长的冬天它们用什么取暖。

儿时的冬天不穿袜子的,光着脚也能跑遍田野,还一边撒着白花花的霜。早上起来刚走出门,冷就捏红了我们的鼻子和两颊。我们和村前的那个老井一起呵气,一团雾气就缭绕在我们手指间,暖暖的。我们跑到池潭边,池水还在沉睡,身子缩紧着,不敢放出一丝涟漪。我们探手往枯黄的水草里一摸,就提上来一块碎裂的冰块,凉凉的,都凉到骨子里去了。我们看着通红的手逐渐变得青紫,冰块也慢慢融化成水,湿湿的,从我们指尖滴落。那是我们现在还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之一,儿时的我们用自己的体温让许多块冰转换为水,不似现在,在冷漠的人群中,我们有意无意地扮演一块拒绝融化的冰。

儿时的冬天是拖拉的,不只是因为我们买不起鞋子,整天穿拖鞋替寂静的冬天发出声音。那时的冬天象拢着袖管蹲坐在斑驳墙角的老人,晒着暖暖的阳光久久不愿离去。那时的冬天时间似乎特别漫长,仿佛曲折的村路拐了很多个弯,还走不出乡村的视野。不似现在的冬天,很舒服地坐在轿车内的`软座上,倏地在宽阔的道路上消失了。

儿时冬天的阳光很暖,晒在身上能透进心底。那时的心是透明的,仿佛是溪水,日光照的时间一长,水面的冰就解冻了,春天提前来到心头。那时的冬天是最空闲的时刻,庄稼早已收成,我们学农人在阳光下眯缝着眼睛,却不能象他们一样看见自己的过去。我们靠在门前,任阳光给我们灌浆,感觉自己象庄稼一样长出嫩叶、拔节。现在的冬天应该还有阳光,匆忙奔走的我们没空停下脚步,更不会让儿时的那轮太阳走进心底,驱散心头的寒意。

儿时的冬天全家人围炉而坐,火光照亮了脸庞,那聊天的话语也是暖和的,父亲的一杯酒就让一个冬天醺醺然。有时唱几句乡村歌谣,歌声扑棱着翅膀,在黑色的天空中飞得很远。

儿时的冬天也很短,一双破旧的解放鞋洗了几次,冬天就过去了;一件兄长穿小的棉袄一套,几个冬天就过去了。现在穿保暖内衣,夜里还觉得很冷;扎了领带,凉风还直往脖子里灌。现在的冬天不很冷,有时却直打寒战,捂着嘴巴打喷嚏,再找不到儿时在空荡的田野疯跑的痛快感觉。

儿时的冬夜连照明的月亮也很少看到,睡得早、香甜,窗外嘶哑嗓子的北风都无法吵醒。现在好不容易睡着了,却在梦中突然醒了,裹紧了丝被,寒意总是萦绕不去。取暖的方式多了,我们却很少感觉温暖。现在的冬天很短,感觉却很长。

阅读的愉悦阅读短文答案 第13篇

异象聚焦:

1. 命题时随意拓展, 与文本“分道扬镳”。如某校五年级期末考试, 出现了这样一道练习:

(2)将下列骈偶成语中的另一句写下来。

藏之名山,

得道者多助,

失之东隅,

精诚所至,

且不去分析此题的难易程度, 请思考一下此题与文本有何联系呢?阅读短文考查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定是先阅读文本, 再去解答相关问题。脱离文本, 随意命题, 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2. 答案不具确定性, 而作为考试恰恰需要答案的确定性, 需要命题者提供答案。如某校五年级期末考试将叶圣陶的名篇《稻草人》第3自然段引入了阅读短文。第三小题:

“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 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 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雀, 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这句话中的“小雀”指的是什么?A.小鸟。B.特指麻雀。

真不知此题能考查学生何种阅读能力。虽然命题者提供的答案是B, 但查阅资料后, 没有任何依据。

3.所选短文, 不具代表性。学生阅读理解, 既是一次阅读能力的考察, 又是一次温暖的阅读经历。“文质兼美”, 应该是其本质特征 (我们的课文也是如此) 。笔者所遇到的一些短文, 如《蠢狼》等文字浅显, 内容苍白, 没有美感可言。

4.将语文课程标准“置之度外”, 颠覆序列。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是具有序列性的。然而, 有些“阅读短文”有随意拔高之嫌。如在某三年级的考试中, 要求画出比喻句, 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在语文素养的序列中, 这明显是高年级的范畴。

现实回应:

命题时, 我们应该如何选文?

笔者认为, 试卷中的短文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来源于教材, 就是王荣生教授所定性的“定篇”。“定篇”本身就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学生的学习任务, 就是沉浸于这些诗文, 并按权威者的指示, 对那些被阐释过的诗文加以内化 (了解和欣赏) 。将之作为阅读理解内容, 就是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了作品。

第二类来源于课外阅读, 也就是王荣生教授定性的“例文”与“样本”。主要考察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 (具体请参照王荣生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一书) 而这些“例文”“样本”的选择, 是与教材文本紧密相关的, 至少里面所包含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应该是一致的。如文质兼美的散文, 具有典型的写作特征的科学小品文, 说理性的文章, 当然也有来自生活的新闻报道等,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相关文本的能力。

我们应该如何命题?

课标, 对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作了阐释, 它为阅读理解立下了标杆, 只有以它为镜, 才不致于“盲人摸象”。观照课标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的阐述, 笔者认为, 小学高年级阅读短文命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对于语文知识的关注。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语文知识支撑着母语的“学得”教育, 引导着学生语感的生成。对于阅读理解而言, “语文知识”应该是其中不可规避的一个体系。具体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淤看拼音写词语。

于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读音。

盂联系上下文, 填上 (选择) 合适的词语。

榆仿照例句, 写词语、句子。

虞给短文相应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愚填关联词语。

舆画出文中比喻句、拟人句等。

以上题目, 考查了学生语文素养结构中最基本的内容。另外, 有了具体的语言环境, 这比单纯的“看拼音写词语”“词语搭配”“选择关联词语”等之类的题目更科学、更简洁、更直观, 更能体现出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2.对于阅读技能的演练。

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是阅读教学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任务。由此衍生开来, 阅读短文也应强化学生的阅读技能。具体形式如下:

淤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于使用词典。侧重点不在于查词典的方法, 而在于对于理解词语及整个文本的帮助。

盂搜集处理文本信息。能否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源中快速、准确地捕获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并迅速判断信息的真伪, 已成为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 搜集处理信息是最为基本的阅读技能。

如短文《梦想永远在路上》,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型:

本文的主人公是。被誉为。10岁时, 他的梦想是, 20岁时, 他的梦想是, 30岁时, 他的梦想是……70岁时, 他的梦想是。他一直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 因为他认为。

这是对文本内容的回顾, 也是对文本主旨的挖掘。再比如短文《献给北川的橘子》, 其中第四题设计为:

根据文中的相关信息, 用通顺、简洁的话, 把下面的人物或地方介绍清楚。

A.“我” (本文作者) :

B.达沃斯:

这一题既考察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判断能力, 又考察了他们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可谓是一举两得。

榆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或者给中间内容填空及补充结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而结尾也常常是文本“画龙点睛”之处。“加上合适的题目, 补充结尾”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核心价值的把握。

填补文本中间内容, 也能考察学生能否整体把握文本。

形式之一:选择。

如:想一想, 下面的这段话应加在第自然段和第自然段之间。

上帝回答:“我创造了世界, 也创造了风雨, 创造了干旱, 创造了蝗虫与鸟雀, 我创造的是不能如人所愿的世界。”——《如果麦子没有考验》

形式之二:填空。

联系上下文, 在第8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一句合适的话。

到了收成的时刻,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农夫的麦穗里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

农夫找到上帝, 问道:“?”——《如果麦子没有考验》

虞考察概括能力。最常见的形式有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等。另外, 还有此形式的“变异”。如:

玛格丽特以自己的哪些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永远坐在前排》

愚理解关键词、句、段。如:

对文中的两个“绿手指”, 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联系上、下文, 作出回答。

A.美国某小镇有一位“绿手指”。

这一句中“绿手指”是指

B.但愿你我还能长出新的绿手指。

这一句中“绿手指”是指——《绿手指》

3. 对于文本语言的赏析。

关注语言形式, 已成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共识。在阅读短文中, 让学生赏析文本的表达效果, 则是对此共识的有力回应。

如:画出短文中的比喻句, 说说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表达效果如何?

4. 对于表达形式的观照。

观照文本的表达形式, 从而实现能力的迁移, 也是阅读短文命题的重要内容之一。

淤文中前面的情节有多处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仔细读短文, 为文中的两处伏笔找到与它们照应的句子, 分别用直线和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慈善的不是钱, 是心》

再如:于课文第三段说“妈妈虽银丝飘飘, 却心明眼睛亮”, 第四段又说“妈妈眼睛不好”这两处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5. 对于人文内涵的体味。

迈好四步,享受阅读的愉悦 第14篇

一、关注动力,在拓展中激发兴趣

由于从小受环境影响,很多外来民工子女在课外阅读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仅仅机械、刻板地直接要求,学生必然会产生较为强烈的抵触情绪。这对于学生长期的阅读实践来说,并不能起到形成终身有阅读能力的作用。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着较为鲜明的自主意识,喜欢在自我思维的支撑下,去享受属于自己的体验旅程。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起点,在学生的兴趣点上进行知识和阅读的推进、拓展。一旦孩子对某一种项目产生兴趣,学生自然就会生发出强烈的阅读动力。

例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文本中对法布尔痴迷程度的描写。学生已经从内在意识中对其产生了敬佩之情。此时,教师顺应着学生的认知思维,向学生推进了法布尔编著的《昆虫记》,学生则表现出较为浓郁的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在顺势出示了很多名人对这本书的介绍,学生兴趣更为高涨。通过后来学生的阅读实践来看,学生整个的阅读质量很高。这与教学中教师借助课堂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有着极大的关系。

二、聚焦方法,在指导中筑造能力

由于外来民工子女一直缺少相对系统的阅读实践,他们在课外阅读的经验和方法上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导致了效益的最低化。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于外来民工子女课外阅读的指导,理应从学生的阅读实践出发,给予其方法和策略上的帮扶。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从他们实际的区域特点出发,先为学生推荐情节性相对简单、趣味性相对较强的文章。在这类文章的阅读中,教师也要强化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收获,增强学生的自信。

例如在指导阅读《伊索寓言》这本书时,教师就紧扣这本书的特点,即以简短深刻的故事加上简明扼要的述理,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批注。而在阅读中,学生就不再仅仅关注书本的故事情节,而将内容更加关注到内容的形式上,从而更好地在认知文本的过程中形成自我的体验,增强学生的阅读效果。

在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时,教师则为学生设置了人物形象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结合某一人物的具体事件中感受人物的形象特点,从而更好了解一百零八将的特点,提升了名著的阅读效果。当然,不同特点的著作应该形成不同的方法。只有方法的不断注入,学生的收获才能更为自主化,才能真正提升外来民工子女的阅读效果。

三、树立标尺,在示范中明确方向

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榜样的力量至关重要。很多教师在推进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都意识到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因此,各种形式的亲子阅读已经成为当下伴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方式。但外来民工人员由于自身学历水平和认知层次的因素,加之他们本身忙于工作,缺乏自主的支配时间。要想让他们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具有较大的难度。鉴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家校沟通平台以及与家长的交流,力求在家庭中为学生营造良好、安静的阅读氛围,尽可能地与孩子进行共同阅读,从而让学生在内心意识中感觉到自己的阅读并不孤单,从而保障其阅读的持久性。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制作亲子阅读的卡片,对每天阅读的内容进行记载,并签上家长与学生两个人的姓名,从而将家长的阅读与孩子的阅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适时利用班级中的板报等阵地进行张贴与宣传。这样一来,学生和家长之间的阅读合作就更加明确,有效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动力,便可提升课外阅读的整体效果。

四、注重反馈,在督促中增强信心

每一种习惯的养成都不能奢望一蹴而就,必须经历长期的实践磨砺,才能更好地夯实学生的基础积累。学生本身就贪玩,缺乏一定的自觉性,而外来民工子女缺乏相应氛围的浸润、有效的长期督促,学生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的组织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消除家庭元素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有效的检查督促,激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从而提升外来民工子女课外阅读的整体效益。教师要引领学生以象棋中小卒子只能迈进一步的方式,引导学生坚实地走好每一步阅读之旅,从而聚沙成塔,在不断累积中夯实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课外阅读的整体效益,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短文济南的冬天阅读答案 第15篇

2、妙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上山腰上

3、比喻、拟人

天使短文阅读答案 第16篇

2、(4分 )(1)惊呆:生动地表现出商未央被震撼的神态,突出画作的感染力。(2分)

(2)公平:准确地表现出这些人对商未央有个低能儿幸灾乐祸,反映了他们的妒忌(狭隘自私)心理。(2分)

3、(4分) (1)善良、有爱心:收养了低能儿葵葵,给他慈父般的关怀。

(2)有宽广的胸怀(有气量):面对用傻儿子来作秀、炒作等指责,不作辩解。

(3)善于发现的孩子的潜能:发现画作、拍摄相片、给报社写文章等。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任意两点给4分)

4、(4分) (1)指低能儿葵葵。

(2)商未央夫妇待葵葵如亲生儿子,在他们心中葵葵就是天使。

(3)葵葵具有超乎常人的绘画天赋,就像天使。

短文天窗阅读答案 第17篇

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歌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远天之上,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一颗两颗美丽的星子也赶热闹似的映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幼年幻想的心域。

因有这一扇天窗,卧房里便舞动着游丝般的轻柔和温馨。母亲手摇蒲扇,缓缓地扇着,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惬意极了。她一边借着丝丝缕缕的亮光给我扇风,一边给我猜各样的谜语:“开嘛开白花,结嘛结四牛角。”我答是母亲在池塘里采的红菱,母亲便夸我聪颖。这还不够,母亲总是拗不过我的撒娇和对故事的喜爱。每每此时,她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天窗外一颗两颗水晶般的星子。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便娓娓地在我心间摇曳出莲花般的清润和痴醉。常常,母亲的声音融着天窗下的那片亮光,如小溪的流水潺潺地抚遍我的全身,溢进我的心坎。

江南多雨,尤其是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因为有了这扇天窗,更让我感受到万般雨意千般诗情。天窗外,夜色冥茫。月亮躲起来了,星星躲起来了。唯有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细雨如烟般笼着了鳞鳞的瓦片和一扇玲珑的天窗。童稚的心灵,透过那一方小小的天窗,遐想着偌大的夜宇舞起了巨幅绸缎,若是裁剪一匹让母亲为我做新衣裳,那有多好呀。想着想着,雨滴水润润,湿漉漉的,仿佛倏的一下钻进心里蔓延开来。雨点一滴一滴到天明,当晨光从天窗里泄漏时,新的一天又开启了。

仲夏,多雷阵雨。屋内,昏黄的灯苗闪闪烁烁的,把灯光里缝制衣服的母亲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好长。雨点如一名来自天界的乐手,水乡泽国便奏起了铿锵有力的天籁。听久了,听熟了,就能辨出,雨声如泉水般叮叮咚咚的,是奏响在玻璃天窗上的乐音。粗犷一点的是敲打在瓦楞上的鼓点。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纯天然的交响乐呢!雨势来得急也去得快。往往一首乐曲作罢,衣服上便留下了母亲细细密密的针脚。

记忆中,老屋的天窗总是与母亲的身影相伴;现在,它时常浮现于我的脑海,一些细节还那么清晰。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一窍仰穿,天光下射。”走在时光的深处,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那么就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让皎洁的月光,让灿烂的星辉,让诗意的雨声,让婉转的鸟鸣……都一一洒进心房。

短文天窗阅读答案

1.短文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

答:母亲陪我看星月;为我扇扇子;给我猜谜语,讲故事;为我缝衣服。(答出三点,意对即可)

2.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1)赏析下面句子。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2)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答: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声的美妙和我听雨的沉醉。或:运用叠词,使文句形象且有音韵美。(2)童年的生活经历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或:童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

3.说说短文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答:以天窗为题,交待写作对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天窗既指老屋的天窗,也指心灵的天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4.下列对短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屋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伴随着母亲的身影,让“我”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B.第②节选取蝉的歌唱、蛙声的欢快和星月的柔美,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夏夜图。

C.第③节“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中,“滑”字既写出风的轻柔,又表现母爱的温馨。

D.短文情景交融,通过雨景和月景的对比描写,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感伤。

答:D

5.短文末尾写“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 的天窗”,下列名著中就有能表现这一哲理的事例,请简要叙述一例。

《童年》 《名人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名著:《 》

事例:

答:示例一:《童年》 童年的阿廖沙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外祖母给予他无私的爱,使他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示例二:《名人传》 贝多芬面对耳聋的痛苦不幸,用创作音乐来为自己打开心灵之窗,最终成为不朽的音乐大师。

示例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双目失明,他以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克服重重困准,以顽强的毅力写作。

1.天窗短文阅读答案初中

2.短文天窗节选阅读答案

3.天窗 茅盾阅读短文答案

4.天窗节选阅读答案

5.天窗室阅读答案

6.天窗阅读答案

7.《天窗》阅读理解原文及答案

8.天窗阅读答案(附阅读原文)

9.晏子使楚短文阅读答案

阅读的愉悦阅读短文答案 第18篇

近年来的语文教学中, 我注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及课后练习, 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了学习中, 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一、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引导者, 因此课堂上, 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我在教学中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 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词句、段落慢慢品味。因为是自己选的, 所以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讨论得生动热烈, 写得有滋有味。

此外, 教学中我还经常引导学生, 让他们自己尝试确定学习目标, 进行自主学习。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 教师可以“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为突破口,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个句子, 你想知道些什么?有的说:“想知道他们的街道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教师可先肯定学生的思考, 再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想了解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 并带着确定的目标去学习。因为选择、质疑、解答以至于感悟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的, 所以他们的积极性比较高, 读得有情有感、说得有理有据、学得有滋有味, 收到了理想的阅读效果。

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体, 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因此, 教学要在更多的环节上, 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 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 学习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 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那就是最好的。教师也应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句话可理解成“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体验课文内容”。如对一段语言文字的理解, 既允许朗读, 也可以默读, 还可以讨论, 既可以背诵, 可以表演, 也可以边读边画, 还可以展开想象……学生有自己的理解方式,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另外, 由于学生个性和理解的不同, 在阅读中, 学生读到动情处, 有的喜欢大声朗读, 有的喜欢静静思考, 有的喜欢边读边画, 还有的喜欢把对文字的理解表演出来。因此, 我在教学中注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理解和感悟课文, 以不断提高学法的运用效率, 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 进而提高了阅读质量。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 教师问: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它俩谁说得对?然后,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这两个问题。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朗读体会的, 有无声默读思考的, 有几个人一个小组议论纷纷的, 有翻资料验证的, 也有向老师询问答案的。此时, 教师抓住契机, 相机指导、点拨、评述, 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课程改革以来, 小组合作被广泛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一般情况下, 小组成员组成都是由教师指定, 这样的组合固然可以体现一定的组织优势, 却忽略了小组内同伴合作的默契、互补与融洽。因此, 我打破了这种常规, 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况、具体的学习内容等选择自己所需要和喜欢的学习伙伴。在合作过程中, 学生时时感到新鲜和有趣, 学习变得轻松愉悦, 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劲头更高了, 学习收效也更大了。

课堂上,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 自主选择合作伙伴, 自愿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通过朗读、讨论、辩论、表演, 互相探讨, 合作交流, 共同解决疑问。如教学《将相和》一课, 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伙伴表演课本剧, 在教室中任选一块自己的天地, 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能。事实证明, 在这种学习模式下, 学习伙伴之间情感上的距离拉近了, 更容易爆发出思想上的火花, 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倡导学生自主选择课后练习

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 所以他们完成作业的水平和时间用量也就有所差异, 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时, 应允许学生在练习的数量、深度、形式上有一定的选择权力, 并依据学生学习的基础、接受能力的差异, 设计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作答的弹性练习。要求:在作业数量上, 体现一定的自由度;在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上, 放手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进行选择。如学习《秋天的图画》, 大多教师只是让学生把秋天的美景画下来, 而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愿意背诵的背诵;写一首小诗或编几句儿歌;画一幅秋天的图画;积累描写秋天的句子或词语……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充分发展个性和潜能, 增长见识, 形成能力。

让学生走进文本体验阅读的愉悦 第19篇

一、让学生在“读、说、问、议”中敢于动口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营造一种让学生“敢于动口”的氛围,通过学生的读、说、问、议等,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针对学生的读议、答问,要及时予以点评,并尽可能以肯定为主,以保护学生“动口”的积极性。

一是“读读”。即教师要尽可能少讲,多让学生自己读,主要通过默读、朗读、诵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感受、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二是“说说”。即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利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三是“问问”。即教师自己先走进文本,做好环环相扣的设问,并将适时提问作为关键环节,自然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及时启发学生思考。

四是“议议”。即教师选择文本中某一个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展开讨论、辩论、评论,以相互启发、加深理解。

例如,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教师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己读完文章后的第一感受。在学生所说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出乎教师的意料,七年级的学生所谈的感受不乏独到之处。有的说,感受到了母子情深;有的说,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情;有的说,感受到了妻子的贤惠;有的说,感受到了家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等等。在笔者的这堂公开课上,通过“读、说、问、议”,多数学生都能踊跃发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在“圈点、整理、写作”中勤于动笔

动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阅读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学生随手握一支笔,一边读议、答问,一边圈点批注、写写画画,以增强阅读实效。

一是圈点批注。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各种特定的符号在文本上圈圈、点点,并把字词解释、句段意思、写作特点和心得体会之类的标注,在边边角角的空白处简明扼要地随手记录下来。

二是整理笔记。这是笔者一个比较特别的做法,一般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听课笔记,而是要求学生凭着记忆或者根据课堂批注,在课下整理听课笔记。笔者认为,这不只是一个整理笔记的过程,还是一个加深理解的过程。

三是写作训练。教师根据文本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或自主选择完成诸如扩写、补写、续写、改写、仿写和写读后感等一系列练笔活动,通过拓展写作训练,促进学生认真思索,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归纳与写作能力。

在《散步》一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位学生在谈到读第一遍的感受时说:“我感受到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在教师问他为什么这么说时,那位学生娓娓道来:“在我读到‘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句话时,我立刻想到了我的妈妈,因为在我们家,无论何时何地,一切都是我妈妈说了算,而我妈妈只听我的。所以我认为,如果没有文中这位妻子的贤惠,一家人的一次散步未必能如此亲密。”他的发言竟引起了班上很多学生的共鸣:“我们家也是我妈妈说了算,而能左右妈妈意愿的只有我……”教师就适时地来了一个“推波助澜”,留下一道写作训练题,要求学生们课下以“如何发挥自己作用、创造温馨和谐家庭氛围”为话题写一篇练笔。

三、让学生在“怀疑、想象、体验”中善于动脑

怀疑、想象、体验的过程是一个阅读理解深化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倡导怀疑精神,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参与表演体验,从而协调学生各种感官活动,升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一是呵护质疑。阅读过程中的一切创新,都源于学生的质疑活动。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并呵护学生质疑的热情,使学生敢于怀疑、勤于怀疑、善于怀疑,比如用前文提到的及时正面点评的方式。在课下的阅读训练中,教师也要设置正面的激励办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质疑、发现、思索、创新。

二是鼓励想象。阅读离不开想象,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拓点生发,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想象,化抽象为形象,变概括为具体。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鼓励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围绕同一文本,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地解读,并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和感悟。

三是诱发体验。对于文本中遇到的一些原生词,教师不需要牵强附会地去进行字面释义,而是要善于诱发学生进入文本情境,用肢体“说话”,借助非言语信号展示自己的理解,使情境更加生动传神。例如,角色扮演是听说读写的整合环节,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后,还可根据文本情况,就地取材,设计一些课堂短剧,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和表现力,使其产生与文中人物情感的共鸣,并在亲身体验中加深感悟,得到启迪。

笔者在《散步》教学的总结课上,就利用了剩余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自告奋勇地选择角色,表演了一家人散步的课堂短剧,虽然时间不多,但是短剧所表现出来的家庭温情仍然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深深地感染了大家。从学生会心的微笑与默认的表情,教师欣喜地看到学生懂事了,看到了他们对责任、对父母的理解。

总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运作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接触知识、亲历过程、体验情感,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更真切,感悟更深刻。

上一篇:鸿门宴传奇观后感下一篇:2022年度第二学期社会实践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