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思想品德教育

2024-06-04

浅谈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精选10篇)

浅谈创新思想品德教育 第1篇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创新教育

南昌市洪都小学 邹文娟

邹文娟,女,2000年毕业于南昌师范学校普师专业,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新课题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政策与培训模式研究与实验》洪都小学子课题组成员。2002年被评为洪都小学“教坛新星”;2003年6月,参加“南昌市小学语文学科习作指导课教学设计”竞赛荣获二等奖;2005年4月,参加“南昌市基础课程课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大赛”,执教的《学习建议书》一课荣获一等奖;2007年6月,被评为洪都小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同年被评为洪都小学“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除积极参加校外的教学竞赛之外,她还多次撰写论文,提高理论知识,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2003年8月,她撰写的教育论文《以爱育人,以情优教》获洪都集团普教处论文比赛一等奖;2005年10月,撰写的《品读感悟,人文熏陶》在南昌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征集评比中,荣获教学设计一等奖;2005年11月,撰写的《培养学生诗文素养的教学策略与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南昌市第九届学术年会上荣获一等奖。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少儿时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时期,作为小学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努力做好创新的启蒙教育。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为了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下面就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谈谈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要注意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开发创造力一定要有好奇心这种心理因素,在青少年阶段,好奇心正是探索活动的前导和创造力发展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珍惜、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促使好奇心逐步由不切实际到切合实际,由对事物外部的好奇发展到对事物内部的好奇,由对表面现象的好奇到本质规律的好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进而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以创造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去探索规律,诱发创造个性。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由于小学生好胜心强,渴望独立思考得到结论。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来创设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答案。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时,我们可以带上一只指南针,让学生在下面传递观察,他们惊奇地发现会不管怎样摆弄,指南针始终指向南面,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既激发了他们对祖先的聪明才智的无比自豪感,又培养了青少年纯朴率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探索事物规律的求知欲望。

二、要注意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兴趣

兴趣对科学创造具有启动功能,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的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兴趣又是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条件,兴趣能使人入迷,入迷的程度越深,其聪明才智也就发挥得越充分。教师必须重视对青少年各种兴趣的培养。

学生时期富于幻想,心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向往和追求,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积极引导,并通过以身作则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活动,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学生来说,憧憬和兴趣会使他对获得新知和成功而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用生动且带有启发性的语言,联系实际生活,通过精心设疑、鼓励成功、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持续强化学生可能会逐渐消退的兴趣,使学生由兴趣引路,发展积极思维并形成较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切忌照本宣科,死板教育,在浇灭了学生学习思品课的浓厚兴趣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基础,增强想象力的关键在于不断地打破已有事物的形象,摆脱习惯性思维对自己的束缚,做到敢想、多想、联想、广想、深想、幻想,让创造性的思想随心所欲,自由奔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丰实的感性基础,才能促使学生大胆的想象,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善于激发和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因为学生只有在自由、广阔的想象时空里,思维才会更活跃,创新也才会有可能。

如讲到中国最高的建筑物,就会提到468米高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我先让班上去过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同学说说他们在263米高的观光楼上所看到的景物,有的学生说:“站在塔上,看到底下的黄浦江的江面变窄了,江上的行船变成一个个小黑点。”有的说:“从塔上往下看,会感觉下面的房子象火柴盒,远处的高楼大厦也变得矮小了,街上的行人、汽车变得象蚂蚁„„”这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假如现在你们突然长高,长得比电视塔更高,你会发现什么更有趣的现象呢?”这时班里像炸开了锅,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开:“如果阴天,我的眼睛会被乌云遮住”,“我走几步就从上海回到温州”,“我一伸手能象捉蜻蜓一样捉到飞机”„„学生一下子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下课了还余兴未尽。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要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

求同思维是天性,所谓“人云亦云”,大部分人的求同思维非常活跃。但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更为重要,只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路,才会有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就是依据给定的情境,能突破常规,从多个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思维方式,它具有独创性。作为教师要做到“教无定法”,在立足教学常规,对学生进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求同教育的同时,从实际出发,运用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克服刻板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思维能力,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提倡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

例如,在《司马光砸缸救人》一文中,讲到司马光与小朋友玩捉迷藏,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水缸里的时候,我们可以设问,“这时候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办?”有的学生说去叫大人来救人,有的说可以用绳子来救,有的说把水缸推倒,还有的说砸缸,答案各不相同。我们应当鼓励各种不同的想法,往往更好的方法就在各种异想天开中产生。我们不能局限于砸缸的方法,要给其他救人的方法以充分的肯定,保护学生萌芽中的宝贵的发散思维。

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生理机制上来看,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从小重视动手能力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能的开发。从人类的进化来看,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创造了人的手,手的发展又改造了人的大脑,人类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动手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绝不代替,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实践操作的机会,促进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与贫困山区学校结对活动时,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件玩具或其它礼物送给结对的小朋友,借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因为通过自己动手出来的作品,往往更显得珍贵。而且通过动手他们会考虑做什么礼物,怎么做,这样就会让他们思维活动起来,把脑筋调动起来,在制作过程中创造新意,达到锻炼创新意识的目的。

六、要注意运用赏识激励,维持学生创造的欲望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当学生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后,教师应当适时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培养学生形成自信、勇敢和勤奋的心理品质。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积极的想法和独特的设想,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取心,以赏识的态度,及时地真诚地给予鼓励,维持和巩固学生继续创造的欲望。例如在思品课中,可以结合课文,对发生在周边特别是学生群体中体现创新精神、勇敢精神、奋斗精神的事迹,与之比照,加以表扬鼓励,因为发生在身边的事更贴近生活,更有鞭策力,榜样作用更明显。在反复的赏识激励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创造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经常自然而然涌出的一种冲动。

七、要注意营造民主的氛围,保护学生激发创造的环境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心理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尤其是思品课,我们更应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把民主的思想身传言教给学生,对学生要温和、包容,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要有和学生共同学习创新的姿态,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呼声,允许学生申诉,如果学生的意见中有正确的部分,应该及时肯定并接受采纳。这样就会逐渐形成民主的气氛。民主气氛是教师进行创造教育的必备条件。这对于封建影响极深的民族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在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里,学生的大脑才会无拘无束畅想,才会迸发创新的火花。例如可以在教课过程中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发学生的争论,最后告诉学生不要迷信老师,要相信自己。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引导学生破除迷信,鼓励创新。

让我们时刻铭记江总书记 “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的讲话,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未来需要青少年去创造,青少年需要教师去培养,我们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造志向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浅谈创新思想品德教育 第2篇

甘金福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莲花中学)

摘 要: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实现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创新与提升,根本就要从提高角色转变意识,准确定位师生关系做起。教师要精心选择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结合教材知识点,努力开拓创新教法,并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思考、参与及质疑,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堂;趣味性;教学效率;教学模式;创新教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良好效果。下面是在教学中归纳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角色转变意识,准确定位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学,才能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个人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学习。

1.以学生为“演员”,当好学生的“导演”

改变教学观念,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来演老师来导,真正做到“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时间,给学生多创造一些活动的空间,给学生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2.以师生互动为基础,当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思想在课堂中“闪光”。学生群体中只有差异没有优劣,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需要我们去精雕细琢。学生日常的体态、仪表、举止、言谈等表现都蕴含丰富的内心世界,需要老师这双“慧眼”去识别,需要老师善于与每一位学生交流、合作,勤于与学生进行沟通,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3.以参与活动为基础,乐于做学生学习的同行者

新教材有很多活动课型,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它需要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乐于做学生的帮手,与学生一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共享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提高了教学实效,增加了师生感情。

二、精心选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1.依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模式

如,七年级教材中《挫折面前也从容》,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多地自己去体验情境教学模式;八年级教材中《财产留给谁》,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已有认识有一定的生活距离,需要老师在课前引导学生去收集、分析、处理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财产继承实例,在课堂中展示和学生一起探讨。

2.依据学生特点选取教学模式

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多于抽象思维能力,而后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在形象思维能力得到逐步提高的基础上,抽象思维得到慢慢发展。因此,所选取的教学模式当然有所不同。

3.依据课堂教学实际选取教学模式

教师应当依据课堂教学实际选取适当的教学模式,体验新教材的优势。如,八年级下册《生命与健康的权利》中“法律I卫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教材中先安排的是“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再说“公民的生命健康受法律保护”,从逻辑思路上不利于学生理解。

三、努力开拓创新教法,让学习与时俱进

教育过程是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教育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1.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增色

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或对教材的案例巧妙设问,激起学生的兴奋点;或对教材中的图片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或对教材中的名言警句引经据典,这些都是学生乐于学习、参与的素材。可以利用大量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可视频插播,可新闻浏览,可音乐精曲播放,可热点时政透视,都可以成为教师提高教学实效的亮点。

2.关注学生身边事,让事实说话

如,八年级下册法律知识学习,因其很多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对此可以这样处理:

将学生身边事引入课堂。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法律案例,以案说法,增强法律知识的生活化,从解决学生身边法律事入手,减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畏难心理。

总之,学生喜欢的,才是我们追求的,只要我们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地去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懈努力,就能扎实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新的课堂模式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浅谈创新思想品德教育 第3篇

一、环境诱发, 营造氛围

在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敢想敢说、善想善说, 这样他们对知识的获取将是积极主动的, 学生不但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而且能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再加上教师的鼓励和支持, 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践行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例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权益”时,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假农药给农民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的实例,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听到的有关损害消费者权益方面的人和事, 营造出适宜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大胆地想, 大胆地说,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实例的判断, 增强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

二、参与诱发, 乐在其中

教师的职责贵在于引导学生“会学”,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适合创新教育的先进教学模式, 主要内容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积极参与, 诱发学生创新。如学习“环境污染”这一内容时,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中对环境污染的观察, 分别讲述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也可以带领学生到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地点实际考察, 进一步总结出:防止环境污染, 全社会要关注, 要从自己做起等。通过教师引导, 学生自主参与, 让他们深刻理解所学内容,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鱼牛图”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思想品德课绝对不能上成教师单纯演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古板课, 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新知, 在体验中培养创新思维, 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三、设疑诱发, 开阔视野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巧妙设疑, 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使他们主动地探究和发现问题, 形成创新能力。正如古人所说:“于不疑处设疑, 方是进矣。”

如在学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 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 还可能激化”这一内容时, 可以如此设问:这句话是否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 剥削阶级的影响和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存在?并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回答问题, 回答的内容将是十分丰富的, 这样做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消费者权益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如此设疑: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我国现阶段假冒伪劣商品在市场中占大多数还是少部分?通过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我国正在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假冒伪劣商品不可避免, 但主流是好的, 正规产品在市场中占绝大多数, 希望同学们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但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 要依法维护;又可设问:“假如你是农民, 因到本县的农资公司买到了假农药, 致使3亩果园绝收, 直接经济损失达5万元, 找到农资公司, 答复是假农药不是本公司制造, 所以不承担责任。找到农药厂, 答复是请找农资公司索赔吧。你会怎么办?”先让学生开展讨论,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依照法律进行维权, 一个巧妙的设疑,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内容, 在设疑中诱发了创新思维, 提高了能力。

四、联想诱发, 情景交融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观察和分析, 产生联想、想象, 扩展视野, 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诱发新的看法和思想。教学中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 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 热爱生活。例如学习“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提出论题:“是登山还是征服”, 然后出示材料:2003年5月21日中国和韩国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 中央电视台直播了这次活动。有一位昆明观众打电话说:“云南有一座山至今还没有被人类征服, 希望登山队去征服这座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刘健宏马上说:“不是征服, 我们不能用征服这个词。”站在6000多米高处的本次登山活动总队长王勇峰说:“不是征服, 而是与山和平共处。”让学生根据上述材料展开自己的想象, 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活动诱发他们联想, 在联想中学, 在联想中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创新思想品德教育 第4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创新教育以身作则

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培养全社会创新精神,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施政的重要目标。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已成为学校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举措。

一、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首先自己要求创新,不要因循守旧,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独特教学风格。例如在学习公民的住宅自由不受侵犯的时候。我对学校中的一些领导为了了解学生有关情况,便搜查学生宿舍提出了了异议。学生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呼声很高。正好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一问题,不同的学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许多同学提出了很有创意的观点,在讨论中全面的理解了公民的住宅自由权。

其次,教师要对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创设创新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记得在学习初一思想品德《日新月新我常新》一课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了解自己”的目的,我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将教材进行了创造性地发挥,设计了几个活动进行交流,即:自己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小组眼中的我;家长眼中的我。对以上几个问题加以交流,通过交流就对自己有了一个清醒地认识,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同时也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创新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

二、营造创新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首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环节设置必须要有创意。例如,我在思想品课堂上常设计的一些教学栏目:“各抒己见”、“我的建议”、“畅想未来”等等。这些栏目的设计能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随时发现自己的创新灵感,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

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做一名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位置,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传统的教师“权威式”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了唯师是从,唯书是真的心态,闭锁了学生的情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像,扼杀了学生创新的火花,“民主式”的教学让学生自觉地、目标明确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从高尚的动机出发,最终达到了自我调节,自我安排,并经过教师的点拨与教师的教学协调配合。

再次,鼓励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敢于质疑,大胆发问,想自己所想,发自己所感。例如在学习,科教兴国战略时,针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实施问题,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你们学校有哪些地方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又有哪些地方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规定?为了学校未来的发展,作为学校的小主人,请你针对学校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一问题非常敏感,而且有许多问题是学校领导和老师不愿听到的,但学生非常想说出自己的心声。而且对学校的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有些学生提到了老师的体罚;有些学生提到了一些课程根本没上过;有些学生提到了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合理等等,而且为学校未来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些虽然听起来非常刺耳,但却体现了学生关心学校发展,向参加学校管理的肺腑之言,让学生敢说真话不是丢学校的脸和老师的面子,而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创造力,为了把我们的学校建设得更好。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的发展、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创新密切相关。创造性思维与知识积累不仅不对立,而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培养学生辐合思维为主。而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开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要开拓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采用严谨的学习态度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适时加强对思维方法的渗透,经常使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等思维方法,给学生示范。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加强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的训练,引导学生多向思考、一题多问。

四、拓展课堂,进行创新实践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教师必须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社会生活实际,在明理的基础上,适当采用“课外活动设计法”,“社会实践调查法”,“个案跟踪对比法”,“自我表现评估法”等延伸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范围,强化道德认识,优化道德行为。例如在学习完环境保护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学校周围的环境状况,我让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所发现的问题,向本地党委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向社会发出倡议。

五、竞争中合作,体验创新乐趣

首先,要竞争就要有自信心。记得在学习《勇于创新》一课时,课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我能行”的活动。从说到做,联系知识课和活动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经常使用“你能行”这种激励性语言,让集体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让每一个孩子从小说“我能行!”,从而满怀信心地参与竞赛。

其次,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竞赛活动。如辩论赛,演讲竞赛,小制作小发明竞赛,劳动技能竞赛,学习竞赛,特长展示等,让孩子在比赛中树立自信,在自信中尝到创新的乐趣,形成良性循环,为孩子长大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法律和道德的关系的时候,我和同学们一起辩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时,法律更重要,还是道德更重要。学生畅所欲言,谈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这样通过辩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创新思想品德教育 第5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而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式单

一、内容枯燥的弊端,这与新课程的理念不相符合。这就需要我们研究适合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来为课程改革服务。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启发式教学被广泛提及,启发式教学即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以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起点,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主动实践,达到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它既强调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既突出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又强调学生态度、情感和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本人从实际工作出发,认为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一、启发性提问

针对学生问题意识比较薄弱的现实,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与途径上,笔者着重从教师教学这一层面对如何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使之想问;教会思维方法,使之会问;采用灵活手段,使之乐问;讲究提问技巧,使之善问;培养质疑习惯,使之敢问;注重过程引导,使之勤问等六个方面,按照使学生想问——会问——乐问——善问——敢问——勤问的过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心得。最后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要从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教学氛围;坚持以人为本,开拓个性教学空间;注重教学方法,创设最佳教学情景;把握问题设计的原则,达到严谨、计划、实效等四方面的建议。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发挥思品学科应有的作用。

二、在情境中启发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启发、感染目的。在讲团队精神一课时,拿出一盘散沙和一些水泥,在演示中让学生知道“一盘散沙并无力,如果加上水和泥,凝固以后硬无比”的道理,并用一手指和五手指举排球做实验,创设一种“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眼目睹,耳有所闻,心有所悟。一根筷子和一捆筷子的对比。这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加深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浅谈创新思想品德教育 第6篇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李晓君

摘 要:对于我国的教育来说,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现代系统改革的大方向,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锻炼,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锻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所以,教师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际的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思想品德教育载体的使用 第7篇

浅谈思想品德教育载体的使用

本文阐述了思想品德教育裁体的`内涵,重点分析了思想品德教育载体的使用,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 者:韩立勋 作者单位:射阳县千秋小学,江苏,射阳,224300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2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载体 内涵 使用

浅谈如何创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第8篇

一、创新思想品德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品德教学是小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综合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虽然有较多的方法且具有一定优点,然而在实际运用中有的教学优点并不能有效突出,不利于教学开展。因此有必要创新小学思想道德课现有方法,发挥其优点改正其缺点,使之不但可以满足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要求,也和当下此课程发展实际情况相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必然需求。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在现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新,使其符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需求;(2)符合教学发展规律。创新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使其和教学发展规律相符,能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同时也能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变化;(3)教学质量。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思路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我国的义务教育方法一直处于“填鸭式”的机械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创新教学的实施能将学生从客体地位转换至主体地位,促使其掌握学习主动权,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创新思想品德教学的措施

(一)从多元化角度提升教学质量

1.创设教学情境

思想品德教材以叙述故事为基本线索,从故事中阐明道理,培养道德情感,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所以,讲解故事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效果。教师要上好思想品德课,就要掌握课程标准要点和教材重点,重点分析和研究故事情节、人物心理及思想感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性地反映教材中的情感,动之以情后便能晓之以理;或运用图画,使学生通过视觉观察,在明理动情的基础上,升华思想情操和品质。例如某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讲解《刻骨学习》一文时,学生会在学习初期懂得成才需顽强的毅力,教师在此时展示爱因斯坦、华罗庚、高尔基等名人画像,让学生学习画像上的精辟名言,如“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栩栩如生的画面显示了情境,如闻其声,让学生懂得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努力克服困难的道理。

2.树立榜样法

榜样示范法主要指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习,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体化、人格化抽象的道德规范和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使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范意识,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和教学目标以英雄模仿和领袖人物为典型,以此分析他们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运用榜样法必须注意模仿对象,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有针对性和突出性的典型,以起到引导学生践行的作用。在学习榜样时,应着眼把榜样从一种他律力量转化为小学生自律的力量,成为约束内在的动力;还要善于激起学生对榜样的仰慕之情,才能使外在的学习榜样转化为小学生心目中的榜样,随时警示自己的为人处世。

(二)引入导入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在于导入的好与坏。小学中年级教学事例型的课文时教师不能就事论事,要以事论理,抓住事例的精神实质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必要时可补充周围的一些经典事例,增强事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某教师在讲解《客人来我家》一课时,课前通过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一般礼节,并指出学生表演过程中的不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前导入还强调趣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一些先声夺人的导入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某教师在讲解《永远是朋友》一课时,就在课前运用小品的形式,以幽默诙谐的表演导入,让学生在轻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轻松,为后续教学开展起到了良好的烘托作用。

(三)积极联系实际,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及道德意志。传统的思想道德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一味地服务于未来生活,这种教学不仅隔离了学生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一定程度上与学生自身发展也相差甚远。因此,创新此门课程就要缩小其与学生的距离,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思想品德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当下社会现象变化速度极快,学生不可避免地生活在各种信息中,教师在授课时可适当引入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如某位思想品德教师在讲解《让世界充满爱》一课时,就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全世界援助为辅助材料,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学生面对这种材料也不会产生虚幻感,因为多媒体的普及,各种新闻都会及时出现在他们生活周围,这种教学方法比课文中的硬性数据更具有说服力。

三、结语

浅谈创新思想品德教育 第9篇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小学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确保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仍局限于课堂教学,在实践与应用方面缺乏创新,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

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按照大纲要求讲解课本上的知识,也不能简单地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注重創新教学模式,积极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和课堂教学,要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教师要组织多种社会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会和感悟教材内容,亲自实践课本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并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使小学生真正受到教育和启发,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质。

二、创新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缺乏独立的思想意识,认识和思考事情还不全面,因此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并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要有针对性。教学针对性就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改变不正确的认识和不良习惯,使学生步入正确的发展道路。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思想品德教师要认真分析事情成因,并结合事情的轻重程度对学生开展教育,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实际中,在对学生开展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正确认识、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使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

2、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多样化是指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不能局限于单一的一种形式,而是要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如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社会实践活动、专题班会、讲座或报告等。每种教育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运用价值,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3、教师要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小学生的思想不成熟但模仿能力很强,对事情或行为缺乏足够的分辨力,很难判断一个行为的好与坏,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行为模式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身体力行,对学生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对于学生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切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学生的好模范、好表率。对于课本上所讲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率先垂范首先做到,不然学生会效仿教师的行为,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创新性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策略

小学生的固有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时如果单纯地进行理论讲解,学生会感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以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1、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小学思想品德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要敢于打破场地界限,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或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社会的发展较快但教材的编排却相对滞后,因此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教案开展思想品德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教学过程和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既来源于课本又不照搬教材,要做到教学内容的灵动多变,既体现教材内容,又融入现实生活和时代内容,真正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

2、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要善于运用周围资源。例如利用学校的墙壁,在上面布置与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画或文字说明,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看见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美化了学校环境。此外还可以利用教室板报、展览角等教学资源,定时更换相关内容,实现与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思想品德教育。

3、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学生的好奇心较浓,教师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程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多安排一些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以便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实践,同时要善于运用身边资源,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2]孙萍.如何创新性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3(5).

浅谈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10篇

2010春教育管理(本)1053001205822郭世昌

摘要: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中学作为最主要的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阵地,要确定适当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开展活动,行为育人,构建思想品德教育网络,共同育人。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更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积极探索和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对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研究。我认为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

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是:“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和诱惑的能力”。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远的说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近的说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是坏,直接关系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性,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性。无组织无纪律,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防患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犯罪率逐年上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中学生当中不同程度的滋生;绝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少数中学生心理素质差,一遇到挫折就萎靡不振,这与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相矛盾,与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相违背。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 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树立法律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弘扬民族精神, 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这就决定了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贯穿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全过程。

二、强化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途径

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途径有许多,有的有时效性,有的没有时效性。我认为主要要强化以下几条途径:

(一)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教学不仅是实施知识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各门学科都应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例如语文课程可促使学生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历史课程可促使学生逐步了解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地理课程不仅能促使学生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养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习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课程,能通过对定理、原理、法则等知识的辩证分析,促使学生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音乐、美术课程可通过艺术教育手段启迪学生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从而促进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体育课程可促使学生培养不怕苦、不怕累,英勇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总之,各门课程是学校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形式,它能使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因此,要通过各科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感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道德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因素,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实际找准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点,上课时找准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效。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各科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健体的同时,受到教育和熏陶,从而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教师还要主动自觉研究所任学科的思想品德教育规律,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方法,并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文道结合。

(二)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说明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以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由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活动为代表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氛围,具有凝聚、调适和塑造功能。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在于它能树立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对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学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使他们精诚团结,形成团队精神。校园文化的调适功能在于它创造了融洽的文化氛围,消除了学生的孤独感、失落感,使他们的生活更为和谐轻松,更为高雅活跃。校园文化的塑造功能在于它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实现自我个性的潜能,把校园文化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体系,逐步完成世界观的确立和人格的发展。总之,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具有娱乐身心、陶冶性情、培养情操、塑造心灵的作用。为此,学校应创设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校的一切看作是育人的阵地。比如,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思想品德教育橱窗,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敬校爱校教育;使操场四周的围墙变成绘有各类启思益智壁画的文化墙,在醒目的位置修建庄严的升旗台,在显眼的地方写上校训、校风等,让广大师生逐渐培养起爱校、爱集体的情感。通过环境建设,让校园中的一切事物好像都在说话,让校园里的每个地方都起到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得到培养,良好习惯得以养成,情操得到陶冶。

(三)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初中学生由于年纪小,见识少,对于是非、善恶、美丑等还没有成熟的观念和切身的体会。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就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的标准。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世界观以及对学习、生活的态度, 对理想的追求, 也是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因此,学校必须特别重视思想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表率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 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 身教是无声的教育, 是最民主的教育, 也是一种最具体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它不带任何强制性, 完全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影响学生, 带动学生, 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因此, 作为教师必须重视和加强师德修养, 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理论水平, 从而使自己在开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为此,学校应重视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教师从思想到作风,从言行到举止,处处带好头,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对抽象的规范和要求有“范”可依,让学生在富于形象的榜样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这不仅增强了教师思想品德教育的可信度、吸引力和实效性,而且让学生在教师表率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师所期望的良好思想品德。

(四)开展活动,行为育人

课外教育活动由于范围广泛,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特点,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更能发挥特有的作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以及学生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为此,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多种主题鲜明的活动。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所受到的感染和陶冶,所受到的激发和磨炼远远超过单一的课堂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学校要一手抓课堂教学,一手抓课外活动教育,做到两手同时抓,两手都要硬,让课外教育活动真正发挥其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同时,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校外活动也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补充,同时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校外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少年宫、儿童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艺术馆、业余体校等,这些机构利用自己的专有场所和教育设施,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五)构建思想品德教育网络,共同育人

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初中生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一是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旨在提高家教水平和管理能力。通过开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们接受一定的家教知识、掌握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按国家培养目标、教育方针管理子女,教育好后代。二是建立思想品德教育基地。除了强化校内教育功能外,建立校外固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基地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化的途径之一,它有利

于受教育者直接感知社会的伟大,有利于学生用实践知识验证课本知识,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三是设立校外活动站。以居民小组或村委会为单位,按地域划分,设立校外活动站,聘请共青团、妇联干部、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工人、老干部、老教师和村长担任校外辅导员。这支校外辅导员队伍,平时可以帮助、指导家长管教孩子,收集社会、家长对学校的建议,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也把学校的阶段性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要求及时传递给家长,配合学校实施和检测学生在校外的道德表现。

三、充实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初中生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单独、孤立地进行,而应该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教育工作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深刻的思想品德意义。”也就是说,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应该充满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人人都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成为学校全体员工的行动。

(一)爱国主义教育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从学习历史入手,使初中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对自己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切的思想,热爱祖国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著名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

(二)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摇篮”,是培养各种人才的“基地”。在初中学校大家庭里,应该让初中生懂得:没有国家就没有集体,没有集体就没有个人。国家、集体是个人的坚强后盾。是个人利益乃至生命强有力的“保护者”。使初中生在理论上和时间上认识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必要性,培养他们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团结合作、善解人意、具有强烈的荣誉感及培养他们在集体中的竞争意识和正确估量自我价值。

目前,初中生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在社会与家庭的影响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他们往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个人主义的利益高于一切,常常是以“我”为圆心,以个人主义为半径,划来划去,离不开“我”的利益。他们目中无人,一味追求物质的最高享受,而望了别人,忘了集体。

要让初中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培养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服从集体的决定,遵守纪律,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珍惜集体的荣誉,为集体争光。在集体中团结、谦让、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做集体的主人。教育他们从小懂得班级、学校等都是集体,自己作为集体的一员,应关心、爱护、保护集体的利益,多为集体做好事,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会过民主生活,有事和大家商量。教育他们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整体。防止狭隘的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滋长。

要善于引导他们从关心班级小集体,逐步扩大到关心学校、社会和国家集体。教师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抓具体对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蕴藏着极大的力量,它对每一个人的思想、行为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良好的集体是培养初中生成为集体主义和其他良好品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培养初中生为人民服务的直接条件,初中生在集体里受到集体主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一起学习、生活、与人交往中,逐渐认识到自身价值和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的这一基本道理。

(三)社会主义、理想、道德、劳动等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等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社会发展规律、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职业道德、《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更好的激发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的热情;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珍惜学习机会,关心孝敬父母,体会父母的辛劳。

四、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学生的思想素质是学生的最重要素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非常重要,对思想品德教育结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认为主要突出以下四种方法:

(一)有理

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和不同情况,教师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因事因人而异,析事论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些以惩罚性的方法只是暂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短时间的限制,要做到扼制不良行为必须以理服人,只有以理喻而不是以力育才能达到教育学生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目的。

(二)有情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要使学生接受,只有情通才能理达。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情理中融入智慧与警策。

(三)有度

思想教育,与学生说理论事,要掌握不同的度。表扬,实事求是;批评,恰如其分;个别谈心与大庭广众有区,点到为止与条分缕析有别。

(四)有信

教师要有号召力,班集体要有战斗力,一定要慎虑做事,言而有信,提出的目标宜积小胜为大胜,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实现既定目标。

总之,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除了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矫正“指挥棒”的指向外,学校自身也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对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互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形成合力,才能更好促进中学生健康茁壮成长,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年东、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方法【N】、教育信息网,(2009)

上一篇:游威海西霞口作文下一篇:小学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