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2024-09-23

《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精选6篇)

《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第1篇

《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广告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现出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原研哉

用了一天的时间仔细看完了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之所以选择原研哉的这本是因为想对设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不仅仅是停于图形符号的表面。有句古语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美的声音就是听起来无声响,最美的形象就是看不见行迹”。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 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整本书传达给我的感觉便是如此。书中有一章节是“无中生有”主要是讲为无印良品做设计是的感受。书中有个词是对无印良品的评价就是“虚无”。我觉得原研哉的作品中都是用简单来体现复杂的事物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个词。

之所以研究“无”是因为现在的设计很多都陷入了一种怪圈。过分的想吸引人的眼球,过分的包装和华丽的堆砌已经成为设计的代名词。设计是什么,用食物打个比方,设计不是为了吃饱饭,而是吃好饭,愉快的吃饭。设计是改变生活方式的工具,并不是浮夸的表现而是实用的生活化的大众化的,所以将设计简单化,虚无化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原研哉在书中并没有多么的夸大设计的作业,设计的神秘感,这是我很欣赏的,很多书籍谈到设计会大篇的简述如何去设计才能成功,而原研哉把设计作为了一种生活,融入了生活。读完了之后会让人感觉设计其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你需要解决某件事情的时候设计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并且是有目的有意义的。

作者认为设计是自然的,概念的实现。从他设计的妇产医院的标识系统,松屋银座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运用白色和不同的材质。日本的设计很喜欢黑白灰,其实白色是可以给人无限遐想的颜色,正印证了那句“无中生有”。通过材质和颜色让顾客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感觉,设计并不需要多大的冲击力,而是看到之后会觉得这个东西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能让我门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仿佛我们置身其中,感受到设计对我们的影响。原研哉用了很多的例子来讲述“无中生有”的设计,这些例子大都是简洁的,毫无累赘的,如果不注意你或许不会知道这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缺是那么巧妙的融入了其中。

“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是原研哉常说的一句话。有时候我们很费力的去改变很多东西,却发现原来可能只需要改变一点点一切都会不一样。设计应该朝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面临很大的问题,绿色环保资源是面临的一个新的大问题。无印良品的成功说明了人们是需要空白的,太多的色彩和复杂占据了我们的眼球,我们心底里需要有一个空间可以供我们去思考,我想这就是简约设计的魅力所在。书中有提到过世博会的设计,世博会发展到今天似乎失去了原有的初衷,因为网络时代的发达,使我们不出门都能了解世界,所以世博会看似也没有多大的必要,于是成了很多国家花大手笔去打造一个超现代的繁荣的城市,定下一个抽象的主题然后不停的为实现这个主题的视觉化去努力,于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成为了一种负担。爱知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自然的睿智”。如果这个主题让很多城市来设计的话都会努力的表现出自然,绿色,把一切绿色引进到世博会来,可是何必这么麻烦呢,原研哉就想到何不把世博会搬到自然中。如此简单的问题换个场地或许不需要别的东西,主题就自然而然的呈现,好的设计不需要别人去说,自己就会说话。

读完了这本书,觉得自己曾经做的东西也很好笑,努力的想把自己的作品赋予一个灵魂,加上很多的故事,这样它好像才会更耐人寻味更有说服力。殊不知生硬的加上去的东西不仅不能达到效果,可能会起到不好的作用。有些东西太刻意去做反而失去了感受,依附于灵魂去做设计,而不是把设计加上灵魂或许更好。“无”并不是没有,而是有太多太多需要自己去感受,或许设计最后的发展便是无设计,皆是设计。

《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第2篇

读完《汽车设计》这本书,我收益很大。可能是因为我大学是机械专业的缘故,我读起这本书来很感兴趣,理解得也很深,因为我觉得它说讲的内容与形式与机械设计一样,都是公式的推导,实验的分析,曲线的绘制与分析等等内容。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图形的分析。这也许是得益于我是机械出身的吧!这本书让我弄明白了一辆汽车底盘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它涵盖了汽车产品的设计,分析与实验等比较全面的内容,这本《汽车设计》不像是《汽车理论》一样让人读起来很难理解,可以说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籍。下面我来谈一谈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见解吧!

我读的这本《汽车设计》是清华大学教授王霄锋写的,作者在汽车行业已经学习研究了三十几年了,所以他写的书是结合他本人经历来写的,很是经典。这本书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虽然没有涵盖很多内容,但是它讲的都是现代汽车行业所用到的基础知识,并对这些知识做了精简。这本书所写得内容有汽车总体设计、汽车零部件载荷与强度校核方法、离合器的设计、机械式变速器的设计、万向节和传动轴的设计、驱动桥的设计、悬架系的设计、转向系统的设计,制动系统的设计及汽车稳态操纵性计算等知识。这些知识在这本书上得到了非常详细的讲解。比如汽车转向系统中转向梯形的设计这个方面的知识讲的很全面,书上的插图及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很清楚。所以读完了这本《汽车设计》后,我非常了解我们地盘的设计。特别市转向系统这一块的知识。我读过好几本《汽车设计》相关书籍,可是就觉得这本写得好,写得全面,我在这里要感谢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谢谢他给我们讲的那么的详细。还有我要说的是,我从这本书中的公式推导中学习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去理解汽车是比较容易的。

《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第3篇

马克主义实践观是整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灵魂和集中体现, 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是关于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它要求我们, 想问题办事情, 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 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 提升认识, 发展认识, 进而指导实践活动。

做设计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理论依据, 在实践中检验设计的合理性, 进而设计出人们欢迎的作品。

二、包装设计概述

从字面上讲, “包装”一词是并列结构, “包”即包裹, “装”即装饰, 意思是把物品包裹、装饰起来。从设计角度上讲, “包”是用一定的材料把东西裹起来, 其根本目的是使东西不易受损, 起到保护产品, 方便运输的作用。今天所讲的包装, 已经不再是仅仅将产品包装好, 需要它能够满足保存和保护商品, 满足存储运输及携带方便及使用等功能, 同时还要起到促进销售的作用, 使所设计的包装符合特定受众群体的视觉欣赏角度, 以达到促进消费的作用。因此包装设计又是一门商业性艺术设计门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面对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迈进的国际形式, 包装设计要发展同样也是离不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 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或手段, 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一个好的设计, 必定会有这样的过程:第一, 设计之前首先构思方案, 进一步确定主题;第二, 方案确定后, 进行草图的绘制;第三, 根据所绘草图, 对市场进行实践考察、市场分析;第四, 根据实践考察结果, 进一步完善草图;第五, 实物的制作及后期完善工作。包装设计也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方式、运用适合的设计语言, 来完成整个设计的全过程。

1. 实践的目的性在包装中的体现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 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 同时把自己的目的意图在被加工改造的自然物中实现出来, 这个目的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在行动过程中, 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此目的。”包装设计同样是秉承这样的过程, 在进行包装设计之前, 设计师必定会对自己所设计的产品设立一个目的性的预期, 包括设计方案、实行程序、最终结果等。整个设计过程都是按照这样一个预期性的计划过程不断的进行的, 并在实践中完善设计方案, 最终创造出新的符合人类需求的产品。

2. 实践中主观能动性对包装中的作用

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为满足需求或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 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在包装设计过程中, 同样会受到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因为, 一切设计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的, 是设计师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这样的设计过程必定会收到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在包装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通过构思、确定方案、绘制草图、市场调查、完善设计、实物制作等来运行设计, 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 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对设计方案不断的修改——创新——修改——再创新, 最后得以设计出优秀的包装作品。因此, 作为一个合格设计师, 应秉承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 以人为本, 始终不渝地以广大消费者为出发点, 在设计艺术上精益求精, 在实践中检验设计的合理性, 检验作品会产生的社会效果, 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力求把最好的设计作品展现在消费者的面前。

3. 实践的创造性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又具有层次性, 既有创造性实践。创造性实践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层次, 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为本质的特征。而创造性又是发展的本质要求。

创造性实践对于包装设计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在包装设计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 例如材料的成本、印刷的难易、材料的塑型问题等, 当面临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时候, 只有通过创造性实践才能找到解决方案, 通过改变设计模式和修改不合理的方案, 最终找到解决方案, 从而使认识或者理论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设计出比预期效果更好的作品。因此, 实践不仅可以检验真理的正确与否, 同时还可以得出新的智慧, 得出新的解决方法。

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包装设计的关系

1. 实践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化历程中, 人们通过实践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同时, 促进了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革,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进步, 同时也对包装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各个时期生产力水平的不同, 人们的实践能力也各不相同, 由此生产出的包装容器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在原始社会后期, 因剩余产品的出现, 需要存储和交换, 原始先民通过实践, 制造出了原始形态的包装。它具备了包装保护产品不被损伤基本功能, 方便携带、使用等, 对包装设计的继续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进入新时期时代后, 人们把烧制出的精美陶器作为包装容器。它的造型富有韵律感, 线条流畅刚健, 装饰性强。商周时期以后,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 于是创造出了更具特色的包装容器——青铜器。青铜器的造型丰富多样, 被作为包装容器大量使用。进入汉朝以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经过不断的反复实践, 进而创造出了新的包装容器——瓷器。时至今日, 瓷器仍然是一种常用的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包装形式, 例如白酒、中药的包装等等。进入近代社会, 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能力的提高, 创造出了新的特殊材质的包装材料, 如玻璃、塑料、钢材等, 这些新的包装材料的研发, 同时促进了包装设计的发展。

2. 包装设计的发展对实践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 人类在不断的改造、征服自然界的过程中, 不断的加强、发展自身的各项能力。随着电脑技术的进步, 包装设计得到了多样化发展, 使设计对包装的功能性和形式美有了新的要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 人们对包装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包装方便使用、方便携带这些基础功能, 而更看重的是包装的审美性, 即外包装的装饰效果如何、外包装的造型设计是否符合产品的特点、造型是否新颖独特。例如一件礼品包装,

汉字系统在设计中的应用

秦丽清 (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首先介绍了汉字系统的定义及汉字系统的内蕴:模件系统和所指功能, 指出汉字区别于绘画的独特属性, 进而提出汉字系统的设计思想:儒家的中庸之道、美是和谐的思想和禅宗思想, 将这种设计思想应用于设计中, 使设计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最终结合案例分析汉字系统的思想在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汉字系统;设计;思想

一、汉字系统的概念

中国的文字即以五个由简而繁的层面构成的形式系统:元素、模件、单元、序列和总集。

汉字的基本元素即笔画, 是毛笔一一挥就形成的。【1】笔画经过加工重组就形成了模件, 所有汉字都可被分解为模件, 而不会有多余的成分剩余, 如果有那就是一个特例。单元有序排列就成为序列, 单元在序列中的位置是固定的, 如果变动那它的意义就会被打乱, 成为不可理解的文字, 序列的有机排列就组成了总集。

二、汉字系统的内蕴

1.汉字系统是一个模件系统

模件即可互换的构件, 用以在不同的组合中形成汉字, 也可单独成为汉字。比如在“說”“讀”警”“認”四个字中, 都有一个相同的部件“言”, 而这个部件也是整个文字的会意部分, 可以说是这个字的精神, 正是有了这些模件的存在, 汉字才能具有连贯性。如“廣”的简体字是“广”, “遠”的简体字是“远”“鈞”的简体字是“钧”, 无论字体如何演变, 模件还是会保持一致性, 这说明模件对于字体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性的部件。汉字系统是一个模件系统。

2.汉字系统的所指功能

“所指”最初是在语言学理论中提出, 索绪尔从语言学角度提出符号研究, 他认为语言学符号指音响形象和概念内涵组成前者行为称“能指”, 后者行为称为“所指”。【2】文字也可以说是一种符号, 文字的目的在于将话语转化为图形从而将其记录下来, 也就是说文字是为了给人传达信息, 是表意符号, 和字母不一样。字母是表音符号, 而非意义, 中国的文字记录的是词语的意义, 不是发音。

3. 汉字的独特属性

汉字不同于绘画, 文字能够持久。比如名画“蒙娜丽莎”, 经过历史摧残, 可能导致材料氧化或者挥发等, 就会难以保存开始的样貌。而文字不同, 当读到《诗经》中“美目盼兮, 巧笑倩兮”的语句, 会营造一种氛围, 好像让人马上浮现出一个绝代佳人的形象。文字能够超越自身价值, 营造一种意境, 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得意而忘言”, 这应该是文字的独特属性。

三、汉字系统的设计思想

1.汉字系统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怎样才能将几十种不同的笔画组合成上万个汉字呢?一种可能是可以采用简单的原则来建立系统, 如同数学坐标系中四个象限数字, 其中没有信息的重复。但是还有一个相反的情况, 所有

作为消费者, 其更看重的是这件产品的包装是否外观优美, 是否显得高档、贵气等等。于是呼吁设计师以当下的受众群体为特定对象, 在设计时不仅要注意包装的功能性、形式美, 同时要注意包装材料的新颖独特, 使包装更具个性化。于是激发人们不断的实践创新, 制造出更多材料特殊、印刷效果优良的材料及设备。新的材料的研发使包装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消费者对包装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 针对所提出的问题, 我们将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思想, 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市场的挑战, 不断的在实践中检验认识, 不停的的汉字都不同, 并且无共同元素, 设计这样一个的系统会变得很复杂, 而且将很难使用。

在这两种可能性之间, 有一条中庸之道:模件系统。格式塔心理学指出, 相似法则可减少设计的复杂性, 相似元素之间有相关性, 更易识别和记忆。【3】模件系统在变化中寻求统一, 符合儒家“美在礼乐”思想。

2. 汉字系统符合美是和谐的思想

古希腊美学思想是“美是整体的和谐”。模件在不同位置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如在“說”和“警”这两个字中部件“言”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目的是为了适应整体的结构, 使整体和谐。每个人在写汉字的时候, 都要做一个接一个美的审视, 目的就是要追求和谐。

3. 汉字系统符合禅宗思想

禅宗在美学上的主要精神在于:一、美在意境。二、美感在于妙悟。

禅的美学特征是不均齐, 简朴, 自然, 静寂, 脱俗, 幽玄, 枯高的一种流动之美。宗白华说, 中国的艺术有线条之美, 即飞动之美。【4】禅宗美学所说的流动之美就是宗白华所讲的飞动之美。

当人们在写汉字时, 如果是有意识的制造变化以使整体和谐, 那就变成了艺术, 也就是书法。康定斯基曾说过“经过抽象处理或本来就是抽象的形式点、线、等本身并无多大意义, 重要的是他们所具有的内在共鸣, 他们的生命。”【5】书法的内在本质其实就是一清雅的幅水墨画。它的艺术性在于它能够营造一种意境, 虚实相生, 朴素自然, 有流动之美感。

四、综述

汉字系统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历史的积淀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它的设计思想, 对于现代设计具有潜在价值。比如禅宗美在意境的思想对于设计就具有极大作用。再如有机形态在家具设计中也有所体现。飞动之美其实是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的体现。这个“和”指和谐, 是一种动态平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 这种融入是一种“神似”, 而非“形似”, 使中国汉字系统通过内在将中国元素的精神自然的体现出来, 才是彰显中国汉字元素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德]雷德候.万物[M].济南, 三联书店.2005

[2]刘富华.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M].吉林,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3[3][德]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J].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 上海人民艺术出版, 1981

[5]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 腾守尧译.成都, 四川人民艺术出版, 1981

作者简介

秦丽清, 城市设计学院09设计艺术学。

循环往复, 从而得到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实践, 从而设计出真正有价值的、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包装作品。

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依据, 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实践的原则。在包装设计中恰好秉承实践观的理念, 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方式、运用适合的设计语言, 来完成整个包装设计的全过程, 从而设计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包装作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包装设计,目的性,主观客观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局.《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 1999.7

[2]陈磊.《包装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7

《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3-0065-01

《体育教学》2013年第11期刊登了杨万铭老师的《读跨越式跳高教学设计有感》一文,该文是杨老师针对2012年第12期俞向阳老师的《水平二:四年级跳跃——跨越式跳高教学设计》的感悟,文中提出四个观点,笔者赞同第一、四点,但对其他两点存有疑义。

一、对“教学评价是否再多些”的疑义

杨老师根据教学设计判定俞老师不重视评价,并就本堂课提出了针对性的评价建议。笔者对杨老师提出的建议表示认可,但对杨老师根据教学设计判定俞老师不重视评价的方式有疑义。我们知道,判定教师是否重视评价不能凭教学设计,因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一般不会写评价语言。笔者翻阅《体育教学》上的教学设计,发现大部分教学设计都没有写评价。笔者曾在江苏体育教研网上观摩过俞老师的示范课,课的内容是脚内侧踢球,教学设计上也没写评价,但俞老师在课中采用及时评价、有声评价、无声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多种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俞老师的评价给观摩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看出,教学设计上没写评价并不代表作者不重视评价。当然,杨老师的质疑也给我们以启示: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在教案中的教师主导一栏认真撰写评价方法和内容等。

二、对“体能性练习是否可以增加”的疑义

俞老师在课的基本部分安排了跨越式跳高和“鲤鱼跳龙门”游戏。由于“鲤鱼跳龙门”游戏也是下肢为主的练习,因此,杨老师说余老师在课堂中未安排体能类练习,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他认为“鲤鱼跳龙门”游戏是跨越式跳高的练习步骤,不是本课的体能内容。二是“课课练”内容的安排必须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如主教材是跨越式跳高,“课课练”不能安排下肢为主的练习。这也是目前教师在选择“课课练”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课课练”内容的安排要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但不能机械贯彻,因为有一个前提,即主教材能否达成课的身体健康目标。如果主教材能达到身体健康目标,教师可选择与主教材锻炼部位不一样的“课课练”,否则,教师要继续采用与主教材锻炼部位一样的教材。俞老师根据跨越式跳高是新授课、场地器材少、分组多和练习密度小等特点,考虑到主教材达不成发展弹跳力的目的,精心设计了“鲤鱼跳龙门”游戏。该游戏是跨越式跳高的拓展,通过该游戏不仅能巩固跨越式跳高技术,还能发展跳跃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因此,笔者以为,俞老师的课不是没有体能内容,而是根据实际设置了体能内容,“鲤鱼跳龙门”游戏是她深思熟虑的结果。

【编后语】:有时“课课练”内容可以安排一些补偿性练习,例如对主教材起关键性突破技能重难点的身体素质练习,还可以将专业准备活动和课课练结合起来。主教材是篮球课,课课练可以是球性和身体素质结合的内容;主教材是垫上技巧,课课练内容是否可以安排垫上的一些拉伸、韵律操,并结合技巧中几个简单练习,以提高主教材教学的顺畅性和有效性。

对于设计中的评价问题,编者理解为,评价语言应该是提示语,提示给学生一个解决自身问题的“要领”和“秘诀”,应该在设计中提倡,这是一位教师教学技艺的体现,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悟”到教者之意图。

读《工业设计初步》有感 第5篇

读了这本书,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其实,作为一名刚接触工业设计的大一新生,我很惭愧地说,我对工业设计这一专业一无所知,该专业是学习什么内容的,将来时从事什么工作的,就业率高吗?就业市场好吗?甚至我可以确定有许多学生根本没听说过这个专业,老师也不例外。通过即将一年的学习和认知,我似乎对工业设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是很明确。我选着了这个专业,却不清楚自己该如何训练自己,培养哪方面的能力。

《工业设计初步》作为初步涉及工业设计的学生的一门引路教材,真的很适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我应该从哪方面培养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作为一名设计师有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技能和文化知识积淀。这本书从16个专题指引我们学习的方向。

工业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需要学生具备很多方面的才能,能够谈古论今,能够中外并蓄,土洋结合。我看过了很多书都介绍一些关于工业设计的专业性技巧与要求,大多数都要求工业设计师必备素描能力、立体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色彩考察,设计调查,材料认知训练等,本书也详细介绍了。这些我都不想说,也没有资格说什么,我离工业设计师太远了,还在起跑线上预备着,只能是努力做好准备。唯有第二章----《文化基础训练》让我有种想说的冲动。

工业设计的学生大多数出身理科,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比较薄弱。可是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工科的,没有必要学《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文科类的课。其实不是这样的,《大学语文》是每一个大学生必读的,作为炎黄子孙,首先要立足与本国的语言基础上进行交流,而语言又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基本工具。大学生普遍有个想法:只要把专业学好,定会有好的出路,就万事大吉。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一名设计师他很擅长制作产品,有很好的创新思维,却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给别人,那他只鞥孤芳自赏了。别人根本不理解他的想法,让观众怎么欣赏他?所以我觉得一名工业设计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对文化艺术的综合驾驭能力,表现为在产品的推广设计过程中能使用动人的语言描述和体贴入微的宣传攻势。

其实,我觉得无论任何人和任何专业都应该贯于人文思想教育,民主教育并接受全新思维,这样,对于将来的发展上百利而无一害的。因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好性情品格及思维方法是会影响自己一生的,但技艺可以“随行就市”,“现学现卖”。(本篇文章纯属个人想法,有不但之处请见谅,只是看到这本书,有感而发)

读《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感 第6篇

工作了十几年,每次在听同事的课时,会发现有些老师一堂课下来,会啰哩啰唆的提了好多问题,有些问题提的让学生无从下手,摸不着头脑。我也常常在反思自己的课堂设计:我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是不是也犯了这样的毛病。课堂设计到底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对这个问题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参加了乡村骨干教师培训,听了经志芹校长的《简约设计,高品质课堂的追求》的讲座,读了魏本亚老师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一书,我才恍然大悟。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无论采取什么方法,一定要重视教学内容,要删繁就简。不仅教学内容要精当,教学方式要精当,所提的问题更要精当。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其实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可以采取“一线串珠”策略,即指用一个核心要素将其他诸要素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核心的整体。也就是说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收束点,一切问题都围绕目标“串珠”。

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主问题”化,就是围绕本堂课要完成的目标,结合课文的内容,设计一两个话题或问题,让教学顺着“主问题”展开,在问题的探讨和解决过程中,逐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听了余映潮老师的《夸父追日》一文时,余老师在指导学生在精细的认读,精妙的朗读基础上,品读的环节中提出了两个问题:

1、从“渴”字中,我们能够品味出什么?

2、“弃其杖,化为邓林”这句话为什么好? 学生经过反复的阅读品味,得出了精彩的结论。

于是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也尝试了进行了简约设计和课堂上“主问题”化,力争获得别样的精彩。结果也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举例如下:

在进行《囚绿记》一文的设计时,我采取了如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

3、合作探究,走进文本

a.这曾经是一抹怎样的绿?作者此时对他怀有怎样的感情? b.作者为何要囚禁这抹绿色?仅仅是出于爱吗? C.为什么作者最后要开释这绿色的囚徒?

4、仿写,归纳课文:

这是一首赞歌!

一首歌颂常青藤的赞歌,歌颂他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一首歌颂的赞歌,歌颂他的精神!附:板书设计 囚绿记

爱绿——细腻多情 囚绿——孤寂抑郁 释绿——爱国情怀

又如在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2、预习检测

3、了解母亲的往事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本文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件事?母亲给你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合作交流。

4、品读母亲的眼泪

截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其中两件事写了母亲的眼泪,品读思考:找出描写母亲流泪的语句,并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5、认识母亲的时代

作者写这篇文章紧紧是为了怀念、赞美自己的母亲吗? 补充删节。

再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

2、解释重点词语

3、翻译句子

4、再读课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水清,环雅,凄清)探究活动一 寻小石潭之“清”

找一找小石潭“清”在哪里?以“这是的小石潭(含“清”的词语),具体表现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探究活动二 绘小石潭之“清”

你喜欢小石潭中的哪些景?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试着加以描绘。探究活动三 悟小石潭之“清”

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心情如何?文中哪些词句流露了这种感情? 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感情。

5、总结归纳:本文运用了写法,描绘了小石潭的,渲染了的气氛,抒发了情感。

通过这些主问题的设计,用主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课文内容的“珠”,串起了课文阅读探究与欣赏的过程。从而简化了教学头绪。

上一篇:《认识水果》教学反思下一篇:公司晚会节目串词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