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狮子和鹿》的教学设计

2024-09-17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狮子和鹿》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狮子和鹿》的教学设计 第1篇

《狮子和鹿》的教学设计

瑞明小学2017年11月20日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细长的腿。当遇险时,鹿的四条有力的腿救了它,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差点让它丢了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3、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一只漂亮的鹿

1、同学们,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小鹿姐姐)

你喜欢它吗?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交流。

2、鹿姐姐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师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通,读顺,并说说讲的是怎样一个故事。

2、检查生字、词语。重点是多音字的区分。

三、再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改变的原因

1、通过朗读我们知道小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态度是不同的,那么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又为什么讨厌腿呢?让我们来读读第1到4自然段。

2、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请你用——划出来。①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

②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你还能用哪些词来赞美它?

③当它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兴奋、惊讶)

④谁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

⑤用“多么┅┅多么┅┅”来说一句话。

我们的教室多么明亮,多么______!

我们的祖国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____________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再次指导朗读,突出“多么„„多么„„”

3、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用~~划出来。

①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

②选句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能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Ⅰ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Ⅱ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③小鹿说这句话时,有什么表情你注意到了吗?(噘嘴、皱眉)

你们什么时候噘嘴、皱眉?让我们噘着嘴,皱着眉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4、过渡:是啊,小鹿这时的心情是复杂的,它为自己美丽的角感到惊喜,却又为难看的腿感到不满。正当他没精打采地准备离开时,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他机灵地支起耳朵,不错,正是脚步声!鹿猛一回头,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向自己逼近。

(对学生)小鹿,小鹿,狮子来了,你会怎么做?

小鹿撒腿就跑,那它有没有逃出狮口呢?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①说说在逃脱的过程中,美丽的角带来了什么麻烦,而难看的腿起了什么作用?

难怪小鹿会说:“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②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5、师小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

四、课外链接:介绍《伊索寓言》。

【板书设计】

狮子和鹿

鹿角

美丽鹿腿

难看

险些送命

狮口逃生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狮子和鹿》的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每件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各有长短的道理。4.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难点:体会每种事物在不同环境中各有长短的道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巧设问题,激发情趣。

(课件展示:鹿)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喜欢它吗?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交流

2、鹿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这个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3、朗读句子,找反义词(美丽——难看;

送命——逃生)

师引:大家想知道鹿为何有这样的感叹吗? 那就赶紧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狮子和鹿》吧!

(设计意图: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善于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知道鹿为何有这样的感叹吗?”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根据要求读课文:

①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②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与同桌交流交流。

2、检查字词

(课件出示)匀称

珊瑚

精美别致

泛起波纹

撅起嘴

配得上

抱怨

逼近

犹豫

凶猛

甩在后面

一扯

挣脱

撒开长腿

(设计意图:在检查字词时,相机说说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或表演动作,以便理解词义,为感悟文本作好铺垫。)

3、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

1、鹿一开始欣赏自己的角,你从哪里读懂的?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啊!我的身体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俩束美丽的珊瑚!”

①、学生个别朗读,评价。

②、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你还能用哪些词来赞美它?③、当它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会有什么样的心情?(高兴)④、请你带上这种心情,来读读这句话。哪只鹿先来? ⑤、齐读。

⑥、老师发现句中“多么„„ 多么„„ ”强烈地表达了鹿对自己角的喜爱,我们也用“多么„„

多么„„”来说句话吧!

我们的教室多么明亮,多么______!妈妈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____________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设计意图: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指导,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能以读悟写,以读促写,为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写。)

2、鹿对自己的腿是什么态度呢? 你从哪儿读懂的?

(课件出示)“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①、谁能读好这一句,带着怎样的表情?(皱眉)②、学生朗读句子,齐读,个别读。

四、创设情景,感悟寓意

鹿前后对自己的角和腿有不同的看法,那是因为鹿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考验。学生闭眼听并想象,师朗读鹿狮口逃生的片段:

清清的池塘边,一头鹿正悠然地喝水,忽然它在水中发现了自己美丽的角就忘情地欣赏着。在远处的丛林中,有一只狮子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它。一场厄运即将来临,鹿猛一回头,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蹦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1)在逃生过程中,最让你紧张的是哪个场景? 学生交流。

2)讨论:角差点儿使鹿送命,干脆把它锯了,你认为怎样? 学生交流。3)感悟寓意:每种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各有长短。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蕴藏了深刻的道理,如何使学生在读文中明理,在读文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鹿逃生这个情景中,设计了“在逃生过程中,最让你紧张的哪个场景?”“角差点儿使鹿送命,干脆把它锯了,你认为怎样?”层层推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阐述了角可与敌人搏斗、可求偶;腿可逃避敌人等知识,角和腿在不同情况下都有各自的作用,理解寓意水到渠成。)

4)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四、师小节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狮子和鹿》的教学设计 第3篇

走进朱老师的语文课堂, 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 环环相扣, 情景交融, 师生的情感碰撞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听完课后, 回忆整理一下我的思绪, 认为朱老师的这堂课有这么几大亮点:

一、准确定位课时, 取舍有度

第一课时怎么教, 一直以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由于篇幅较长, 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初读课文、识字写字、读文体会、理解情感等众多训练点, 是很不现实的问题。

本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 朱老师在研读课文环节就大刀阔斧地舍去了海滩和海底的教学, 而是有重点地选择了海面、海底作为这两个部分的课文部分进行重点研读分析, 而将中年级段学习必不可少的重点字词教学在第一课时抓紧、抓牢、抓实。整堂课分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 导读课题

2.初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生字词, 重点指导学写“懒“字

4.品词析句, 研读课文海面、海底部分

5.课堂小结, 知识迁移

这样的安排, 使得朱老师的这堂课在课时定位上准确把握了第一课时知识训练点, 有目的地取舍教学内容, 课堂密度适中, 课堂效果甚佳。

二、把握教师角色, 尊重学生

1.巧用多媒体, 让文本离学生不再遥远

西沙群岛对我们的学生来说, 是一个极神秘、极模糊的地方。 课始, 朱老师就担任了一个教学引导者的角色。她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祖国地图, 让学生去寻找西沙群岛的所在位置。这样通过看一看, 找一找, 不仅填补了学生的这一知识盲点, 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可谓一举两得。课堂上, 朱老师不仅播放了西沙群岛的风光片, 而且用图片直观展示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 让学生恍若置身海洋之中, 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朱老师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年段特点及教师的角色定位, 用优美的语言做铺垫, 同时采用图片、简笔画板书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循循善诱, 确定教师主导地位

初读课文后, 朱老师就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谈一谈:课文描写了西沙群岛的哪几个地方呢?学生并没有按预设回答, 而是列举了西沙群岛的一些生物。朱老师并不是马上否定学生的回答, 而是顺势而导:对, 这些东西生活在什么地方呢?请学生在文中找一找, 很自然就引导学生自己在文中发现了课文所描写的几个地方, 再用简笔画板书出“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个地方, 直观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 在默读中思考,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明确了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 此时, 朱老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做到了低下头来做学问, 放下架子搞教学。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促进主动学习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如今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并掌握学习过程,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检验、自我评价, 实现学生自我探究学习语文的愿望, 从而使学习过程不断地得到优化。在朱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上, 大部分的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比如, 在初读课文时,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在品读第3自然段时, 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好好读一读, 这看上去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 但尽显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长此以往, 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就会形成于朱老师的潜移默化之中。

三、夯实基础知识, 有效运用

1.注重抓重点词品读课文

朱老师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 抓住了“各种各样”“懒洋洋”“威武”这三个词, 通过图片展示和动作表演的形式, 让学生感受到珊瑚的形态各异, 海参懒洋洋和大龙虾威武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 课堂的主宰是学生, 但并没有虚化或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如, 学生说到“海底的鱼多”时, 教师适时点拨:“从哪些词可以看出鱼多?”顺势而导, 因材施教, 学生自然而然抓住了“各种各样”“一半是水, 一半是鱼”“有的……有的……有的……”等重点词语, 从而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2.注重句式训练, 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必须秉持“以知识为基础, 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朱老师在本堂课上这一点是做得非常好的。就拿教学珊瑚这一环节来说, 朱老师首先用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像美丽的花朵”“像分枝的鹿角”, 这样轻轻松松就带领学生走进了文本。然后朱老师再出示四幅珊瑚图片, 帮助学生练习用“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说话, 学生都说得很好。在帮助学生理解海水呈现“五光十色”特点的原因时, 朱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等。此种方式, 又轻松地带领学生跳出文本, 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3.扎实落实识字教学和语言训练

朱老师在引导学生识字和进行语言训练等方面力求一个“精” 字, 训练精益求精。如, 课题中“饶”字的指导, 朱老师就花了心思, 采用与熟字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饶”字的字形;在生字词学习中注重同音字“参”“栖”的教学, 引导学生组词加以区分;重点指导了左中右结构的生字“懒”的书写, 教师先请学生观察“懒”字的结构, 在田字格中板演范写一个后再让学生临摹书写, 最后加以评价。朱老师匠心独运, 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字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识字经验学习生字, 指导学生逐步理解汉字的“音、形、义”, 识字教学精、准、稳。在理解“五光十色”一词时, 教师更是采用了换词比较、 图文结合等方式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

四、关注课堂生成, 有效延伸

1.注重情感体验, 落实“三维目标”

本课, 朱老师在教学海水和海底的两段重点课文时, 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范读、引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在朗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当学生没有信心读好海水部分课文时, 朱老师及时给予了一个壮着胆子举手的小女生鼓励, 送给孩子一个微笑, 带领全班孩子给她送去赞许的掌声, 给这个内向胆小的女生树立了自信, 同时也给其他学生以信心, 使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效地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授方法的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2.进行思维训练, 拓展文本空间

本课教学, 朱老师充分利用了文本资源, 引导学生朗读想象、 训练说话, 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如, 学习海底的生物鱼的一段文字时, 教师启发学生想象除了文本介绍的鱼的种类, 想象海底还有哪些形态的鱼。教师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有效地拓展了文本的空间,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将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加大了、挖深了、拓宽了, 课堂成了思维的训练场。

五、思考及建议

1.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对学生启而不发时教师该采取哪些策略予以应对

如本课:一生在教师一再启发谈谈海底还有哪些鱼时, 由于生活经验缺乏, 一时语塞。此时, 教师不应再采取启发式引导, 而是否可以考虑观察体验、组内交流或生生互助等形式, 避免一再的追问造成了教师的强势, 学生的弱势。

2.处理课堂生成时, 教师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

如, 在教师采用简笔画的形式板书海水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用箭头标出了光的照射方向及大海的剖面图时, 教师的讲解非常生动, 大部分学生都被吸引了, 只有一个孩子自告奋勇地告诉大家:这是光的折射使海水变得“五光十色”。此刻的课堂生成在教师的预料之外, 但学生补充得非常好, 应及时给予表扬, 还可以请他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再进行教师的补充介绍可能会更有效。

3.朗读指导可以再细腻一些

如, 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描写大龙虾和海参的句子时, 教师仅仅让学生观察大龙虾的样子和海参蠕动之慢, 甚至做一做动作来体会读一读。当然, 大多数学生能够读出感情, 个别读书有困难的学生却需要教师多关注, 多指导。此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朗读的轻重缓急方面做一定的要求, 或者给一定的示范, 不至于泛泛指导, 应让更多的学生准确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获得学习的体验。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狮子和鹿》的教学设计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狮子和鹿》的教学设计 第5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时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的态度。

难点:读懂课文,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课前准备:图片

媒体说明: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总第94课时)

预习内容: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师:在茂密的丛林中,住着许多动物,有狮子,有鹿。看到这两种动物,联想到什么?狮子的凶猛,鹿的美丽,不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童话故事《狮子和鹿》却要告诉我们一个新的道理,是什么呢?下面就看谁的读书本领强,能够自己读懂课文,领悟这个道理了。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大声读课文,找出多音字。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交流:一开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堪的腿,当狮子扑来时,鹿有力的长腿帮助他死里逃生,而美丽的角却让自己险些丧了命。

三、朗读体会,深化感悟

1.一开始,鹿觉得自己的角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欣赏、多么)

2.填上合适的词语:()的身段()的角

3.有感情的朗读。读出鹿的得意洋洋。你体会到此时鹿的什么心情?(自豪,他为自己有这么一对美丽的鹿角而无比的自豪)

得意,为自己尤如珊瑚似的鹿角而得意;开心,为自己有那么美的角而陶醉其中。

鹿看到那美丽的鹿角,其实,这是他看到了自己的什么呢?

自己的优点。

是的,鹿看到了自己的长处而欣喜不已,为自己感到高兴。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鹿自我陶醉的话语吧!(重点指导“啊”。1、读出惊喜。2、读出激动。3、读出喜悦。……一切的感情融于这个错综复杂的“啊”中。)

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起了波纹,此时他又看到什么,心情也起了变化呢?

读读描写腿的句子。

同学们,此时的鹿,他看到了什么呢?

那四条细长的腿。

那四条和他的美丽的鹿角不般配的腿。

看到了那四条让感到美中不足的腿。

也就是他的短处。

他的不足。

读出此时他的一点伤感。

读出他的感叹。

读出他的为自己感到的美中不足。

把你体会到的情绪,通过各自的朗读表达出来。

正在他抱怨之时,他又遇到了什么呢?

请继续往下读。

你读出了什么?

鹿遇到了麻烦。狮子在向他扑来。

于是鹿开始拼命地奔跑。

是什么让他脱离了险境?

生:那四条细长的腿。

生:那四条让他感到难看的腿。

生:那四条让他认为美中不足的腿。

……

在这紧要关头,是什么差点让他送了命?

那两只漂亮的鹿角,当他的鹿角挂在树丛里的时候,他此时会对鹿角说什么?

生:这该死的角,怎么在这个时候给我带来麻烦,气死人了。(埋怨)

生:我恨不得把你剪掉。(讨厌)

生:后悔身上长了那两只角。于是他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脱离了险境。

当他奋力奔跑逃离狮口后,他再次来到小溪边,又会说些什么呢?

请读读这句话,(“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说说此时的鹿他明白了什么呢?

原来光讲漂亮是没用的,要讲求实用。

原来身上每一样东西,对我说都是无价之宝。

原来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四、拓展阅读

《同步阅读》灰猫妈妈

五、拓展延伸

1.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感悟到的道理。

2.摘抄课文的好词佳句。

3.有感情朗读。

抓两个感叹句为契入点,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感受惊险的过程中,通过朗读来加深体会。在平和的环境中,他才自己欣赏到鹿角的美丽。而在危机时刻,是那四条细长的腿救了“我”的命。从而领会到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

板书设计

28狮子和鹿

鹿角鹿腿

美丽难看

差点送命逃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狮子和鹿》的教学设计 第6篇

狮子和鹿

石镜小学

汤丽萍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不同的态度。

2.通过研读课文,能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故事蕴涵的道理。3.通过多种阅读方法,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拉近距离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鹿”图,学生评价。板书课题,读题。

三、品读三句,体会改变

(一)、学习课文3、4段

1、理解小鹿对“角”的态度-----“欣赏”

指导朗读:“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2、理解小鹿对“腿”的态度-------“抱怨”-

指导朗读:“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二)学习课文5、6段

1、朗读句子: “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初步感悟小鹿对“角”和“腿”态度的改变,质疑。

2、自读故事,释疑。

3、复述故事,体验惊险。

四、积累运用、总结延伸

1、想象写话,提升道理

第二天,小鹿来到池塘边喝水,又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写话卡”写一写。

2、总结,课外延伸阅读

《狮子和鹿》其实是一则寓言,他选自古希腊著名作家的《伊索寓言》,里面有趣的故事还多着呢,希望大家能和它交上朋友,享受寓言带给我们的快乐!

附课文

狮子和鹿

丛林中,住着一只漂亮的鹿。

有一天,鹿口渴了,找到一个池塘,痛痛快快地喝起水来。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鹿忽然发现了自己倒映在水面上的影子:“咦,这是我吗?”

鹿摆摆身子,水中的倒影也跟着摆动起来。他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这么漂亮!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 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鹿开始抱怨起自己的腿来。就在他没精打采地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他机灵地支起耳朵,不错,正是脚步声!鹿猛一回头,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

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狮子和鹿》的教学设计 第7篇

《狮子和鹿》是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七组课文的一篇寓言故事,是动画片的再现,是发生在森林里的一次生命大逃亡。课文语言亲切朴实,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引人深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良好教材。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在生动的动画情境中,在自己读好文本的过程中体会寓意。在这节课里,我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用朗读这一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涵咏其中,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读文,在读中体会、思考,在读中受到思想教育。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有: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和新教材均要求: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呢?于是,我努力创设了乐学的氛围。上课伊始:欢快的音乐声起,一只漂亮的鹿从丛林里出来,蹦到池塘边。

1、同学们,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小鹿姐姐)你喜欢它吗?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交流。

2、鹿姐姐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放音,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3、学生朗读句子,师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读题。

由课件动画展示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书的欲望,使学生乐学,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能力。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我努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成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创设情境引入学文后,我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有什么疑难问题打上问号或写在预习本上。当学生读到“小鹿夸赞自己的角和身段” 这一环节时,让学生自读自悟后,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小鹿,站在池塘边,看到自己美丽的影子,也来夸赞自己一番吧;小鹿可能回家看到了爸爸,会怎样对爸爸夸耀自己?如果其他动物看到了小鹿,会怎么夸他呢?当学生读到“狮口脱险”时,先由我当解说员,让学生的脑海里随着我的朗读出现画面(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而后在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入故事,把“它”转换成“我”来说,合作演一演这个故事,最后全班一起向鹿爸爸汇报经历。当学生读到“美丽的角差点让鹿送了命,而难看的腿却让它狮口逃生”时,我又创设了一个情境:此时此刻,狮子会对它的角和腿说什么呢?学生踊跃发言。最后,在拓展创新环节,我又让学生讨论“鹿难看的腿有什么优点,美丽的角又有什么缺点?从鹿的经历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在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设计,事实上不仅一步一步引领着学生走进故事,还一步一步走进小鹿的内心世界:为小鹿的美丽而欢欣,为小鹿的脱险而庆幸,同时还无痕地使学生领悟文中的道理,真正做到浓浓语文味,郁郁快乐情。

三、在朗读指导中,使学生积累语言,感悟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通过多种多样、活泼灵动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使学生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从而积累语言,感悟道理。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例如这一教学片段:

师:小鹿开始夸赞自己的角和身段,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夸赞的?自己读课文的1——3段 生自由读

生:站在池塘边,看到自己的倒影夸的。

师:同学们,来到池塘边,看到了清清的水,像一面镜子,它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这么漂亮,情不自禁地夸赞——生接读:“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师:如果你就是小鹿,站在池塘边,看到自己美丽的影子,也来夸赞自己一番吧。生自己读——指名

师:是呀,小鹿的身材是多么匀称呀!它还有一对像珊瑚的角。展示珊瑚图片——生再齐读

师:小鹿可能回家看到了爸爸,会怎样对爸爸夸耀自己?

生:爸爸,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师:还可能对谁说?

生:对妈妈说。妈妈,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师:如果其他动物看到了小鹿,会怎么夸他呢?

生:我是小鹿的朋友,小鹿,你的身段多么匀称,你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生:我是小鹿的同学。小鹿,你的身段多么匀称,你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同一句话“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朗读训练时的形式是多变:最先是自己读——指名读——看了珊瑚图片,体会了鹿角的美后再读——创设情景,如果你是小鹿会怎样向别人夸耀自己的角——再次创设情景,如果你是小鹿的朋友,会怎样赞美它的角。粗略估计这句话孩子们读了不少于十遍,可他们还是乐于读,还想读。可见,教师已将朗读训练悄然无声地融入到了“狮子和鹿”的童话世界中,朗读中也体现了浓浓的童趣!又如这一教学片段:

师:是呀!同学们,这头小鹿回到家里,一定会把自己的遭遇告诉爸爸、妈妈。它对自己的腿、角也会有新的认识。开始的时候,它觉得——生接读“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师:可对自己的腿,它认为——生接读“哎,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师:经历了狮口逃生,他对自己的角深有感触地说——生接读“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师:就是这么一次死里逃生的险情,让鹿对它的角和腿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小鹿还会说些什么?

生:我在难看的腿的帮助下,逃离了狮口,我知道了难看的东西不一定一无是处。生:我真是糊涂,如果没有这难看的腿,我就成了狮子的下酒菜了。

生:我那美丽的角挂在了树枝上,差点让我送命,这也验证了美丽不一定是最好的。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第8篇

《狮子和鹿》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 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要只看到长处而看不到短处, 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 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教学时要抓住鹿前后的态度对比, 聚焦“狮子扑来”的险境, 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在“读文—体验—探究—发现”的教学过程中轻松、自主地识字、学文, 真实感受到文中所描绘的形象, 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狮子和鹿的图片) :请说一说你们了解到的狮子、鹿是什么样的动物? (生自由发言)

2.小结激趣。狮子是凶猛的食肉动物, 鹿温顺而美丽。请猜想一下狮子和鹿之间到底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自由发言)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狮子和鹿》,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急于学习课文的欲望, 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阅读提示, 明确目标

1.思考问题。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请齐读阅读提示, 边读边想:学习这篇课文, 我们应该弄清哪些问题?

2.明确要求。 (1) 阅读课文, 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再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2) 想一想:《陶罐和铁罐》和《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3.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此环节在学生自学前, 梳理出学习目标, 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又可提高学习效率。

三、循导自学, 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 (读一读, 画一画, 想一想, 议一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 学生轮流读, 开火车读, 齐读) (1)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 句子是否读通。 (2) 认读生字词。 (3) 理解词意。匀称难看抱怨没精打采灰心丧气

3.感知内容。 (1) 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回顾全文。看一看课文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 自由发言) (3) 填空。 (课件出示) 丛林中, 一只漂亮的鹿对着池水欣赏自己______的身段和_______的鹿角, 抱怨自己______的腿。当狮子追来时, 角让它_______, 而四条腿却让它_______。 (匀称精美别致细长、难看差点送命狮口逃生) (4) 讲述故事。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 简洁、清楚地讲一讲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 小结: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 一头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两束美丽的角, 抱怨自己细长的腿时, 狮子扑来, 细长的腿帮它脱离险境, 而美丽的角差点让它送了命的故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有的放矢地让学生阅读课文,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 通过填空练习降低学习的难度, 让学生能充分地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对比阅读, 领悟道理

1. (课件出示课文画面) 引导学生观察美丽的鹿, 找出鹿说的话。 (1) 多美的风景呀, 小鹿在干什么呢? (2) 默读课文, 找出小鹿说的话。 (3) 根据回答, 出示句子。“咦, 这是我吗?”“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 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 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唉, 这四条腿太细了, 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 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4) 齐读句子, 说说从小鹿的话里, 你知道了什么?

2.对比阅读, 找出变化。

(1) 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感悟鹿角的美丽。 (这只鹿啊, 喜欢自己美丽的角, 不喜欢自己难看的腿。)

(2) 朗读指导。“咦, 这是我吗?”“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 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 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唉, 这四条腿太细了, 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3) 同桌合作读第六自然段, 探究鹿腿的有用。找出腿帮助鹿逃生, 角差点送了鹿命的句子。

(4) 根据学生汇报, 出示句子, 指导理解, 朗读。

“鹿不敢犹豫, 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 不一会儿, 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 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 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 鹿用尽全身力气, 使劲一扯, 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 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 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3.交流互动, 提示寓意。 (1) 回答问题。学习了课文, 鹿的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发言) (2) 归纳小结。是呀, 危急时刻, 小鹿就是靠他有力、灵活、快速的腿躲过了一劫, 好不容易从狮口逃生的小鹿, 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 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课件出示句子, 学生齐读。) (3) 读了这篇课文, 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 (4) 讨论交流。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全班交流, 学生谈体会, 鼓励学生联系课文,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5) 提示寓意, 感悟道理。《狮子和鹿》的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 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 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以小鹿前后态度的变化为切入点, 让学生自读自悟, 通过抓重点语句,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感悟。使“读”成了学生积累语言, 理解鹿对角、腿态度改变的原因, 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

五、比较课文, 回味寓意

1.回顾课文, 寻找共同点。比较《陶罐和铁罐》与《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共同回味《陶罐和铁罐》的内容和寓意。《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 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 陶罐出土成为文物, 铁罐却化为泥土, 不复存在。铁罐很坚硬, 这是铁制品的优点, 但同时又具有会氧化的缺点。陶罐容易碰碎, 这是陶制品的缺点, 但同时又有不会氧化的优点。所以《陶罐和铁罐》的故事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 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 正视自己的短处, 相互尊重, 和睦相处。

3.分析比较。说一说《陶罐和铁罐》与《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4.归纳总结。《陶罐和铁罐》与《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都是童话故事, 都讲了一件具体的事, 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 而且课文表达的方法也相同, 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道理。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与交流, 发现《陶罐和铁罐》与《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表达的寓意相似, 表达的方法相同,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会用多种方法来阅读课文。

六、课外延伸, 激发兴趣

1.拓展延伸, 激发写话兴趣。 (1) 同学们, 《狮子和鹿》这篇课文写得多有趣呀, 爱漂亮的鹿喜欢自己精美别致的角不喜欢自己细长、难看的腿, 狮子的出现, 改变了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看法, 死里逃生之后小鹿懂得了许多道理。现在, 小鹿又一次来到池塘边, 又在倒影中看到了自己的角和腿, 你觉得这次它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 (2) 自由写话, 交流评价。

2.好书推荐, 激发阅读兴趣。同学们, 《狮子和鹿》这篇童话故事选自《伊索寓言》, 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 大家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去读读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 你会汲取许多人生的智慧, 变得越来越聪明。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狮子和鹿》的教学设计 第9篇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借助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大家请看微视频(借物喻人)。你还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狮子和鹿》的教学设计 第10篇

《狮子和鹿》

【设计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寓言故事。它是本册第七组的最后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专题展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较为全面地思考问题。《狮子和鹿》讲述了一只漂亮的小鹿起先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抱怨自己难看的腿,但经历了狮口逃生之后改变了想法。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能光看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因为故事浅显又生动,三年级的学生读懂内容是不难的,难点就在于如何通过朗读的深入,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另外,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先写鹿在池塘边欣赏美丽的角,抱怨细长的腿;接着写狮子扑来,细长的腿帮它脱离险境,而美丽的角差点让它送了命;最后写鹿在溪边感叹。全文情节紧凑,前后对比鲜明突出,语言丰富优美。在学习课文中还应引导孩子关注到课文表达的顺序。尤其是鹿狮口逃生的那一段(第6自然段)条理清楚,叙述生动精彩。在教学中应让孩子通过有层次的朗读和想象,体会作者是如何把鹿一波三折的逃生经历写清楚的。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匀称、抱怨、撒开长腿、挣脱”等词语,用联系语境、动作表演理解“欣赏”、“抱怨”“使劲一扯”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图画排序理清课文脉络,了解故事内容。

3、通过想象画面、情境朗读、体会内心等方法感受鹿逃生经过的惊心动魄,感悟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拓展阅读深化寓意。【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介绍《伊索寓言》。

二、谈话导入

1、切入课题:这节课,我们要去学习课文就是《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出现:狮子和鹿——齐读

三、初读,整体感知

1、师:把书翻到110页,请大声自由地朗读,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完一遍还可继续读,争取多读几遍。开始吧!

2、再读读课文,你能不能按故事的内容在学习卡中给三幅插图排排顺序呢?

(在黑板中贴出打乱顺序的三幅图)

(1)学生排序,教师巡回:如果排好了,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么排?

(2)好了吗,谁帮老师也排一排呢?请学生板演。

(3)问全体:大家都是这样排的吗?问:那你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排呢?

(在孩子说得时候,教师引导孩子说:你可以这样说“因为故事先写了„„”生说,教师将图画按顺序排列)

(4)同学们也按照三幅图这样的顺序说说这个故事吧,你也可以用上“先,接着,最后„„。”

(5)小结:同学们,刚才这样给三幅插图排序,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现在这个故事就在这三幅连环画中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走进第一幅画面。

四、再读理脉络,初步感受鹿前后态度的变化。

1、读第一幅画(1——4段),疏通字词。

师(指着图片):师读——丛林中,住着一只漂亮的鹿。谁接着往下读,生接读2、3、4(1)随机正音:匀称——请把这个词再读一遍,”称”在这儿是前鼻音,大家也来读一读。“——齐读。

(3)小结:是呀,课文的2、3、4段写的就是第一幅画面的内容。

2、感受欣赏

师:小朋友,故事中这只鹿,到底有多漂亮!我们也一起去欣赏吧!(贴:欣赏)——点红句子:“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1)谁来读一读鹿说得这句话。(2个学生读)点评:陶醉了!多美呀!(2)老师也想加入大家,一起合作读吧!——鹿摆摆身子,(3)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什么呢?

(3)师小结:是呀,它是多么欣赏自己精美别致的角呀!(贴:欣赏)

3、感受抱怨

师:可是,鹿在水中还看到了自己的腿,他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小鹿还你来说——点红句子:“哎,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1)小鹿你来说(2个)——和读的孩子交流,小鹿你为什么皱着眉?你呢?一副不高兴的样子?

(3)小鹿呀,你这样对自己的四条腿表示不满这是在——请小朋友说——出示词卡:抱怨,读。

(4)一起用抱怨的语气读一读——齐读

4、检查读第二幅画(5——6段)

接着往下读第二幅画面——随机正音出现词语:挣脱(是第四声,很容易读错——指名读——齐读)还有一个词——撒开长腿

(读)

5、检查读第三幅(7段)

师:是呀,鹿最后终于(狮口逃生)了(出示词卡,贴)。

6、聚焦最后一句话(出示)——他叹了口气,小鹿请你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小鹿请你说——(走进学生让孩子马上进入角色)小鹿一起说:——(齐读)

四、品读惊险,初明寓意

1、创设情境,对话引入重点段:小鹿啊,刚才你还在欣赏自己美丽的角,抱怨难看的四条腿,现在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2、原来是那逃生经历让你改变了的想法,那我们再一起读读那惊险一刻吧!(出示第6段)找到第六自然段。再读读这一段,这次呀,请你

边读边想,如果把这段话的内容也画成三幅连环画,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三幅画面?

3、交流:脑海中出现画面了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吗? 第一幅——出示画面,说:狮子出现了,一起读——点红文中第1句话,女孩子读。——狮子被甩在后面了(板书:甩)真是有惊无险啊!(那么,第二幅画面呢——生说第二幅角被挂住的画面——出示画面说:情况越来越紧急了,出现了——点红文中第2、3句话,男孩子读——角居然被挂住了(板书:挂),情况真是紧急呀!

第三幅,接着说——指名说——是呀,这一扯(板书:扯)终于挣脱出来了呀!一起读——你看,作者就是这样把小鹿逃生的过程一步一步写清楚的。现在你能用你的朗读再现这惊险一刻吗?先练练,一定能读好。

4、配乐(紧张 危险的声音)——师引读:正当鹿无精打采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他机灵地支起耳朵,不错,正是脚步声!鹿猛一回头,哎呀,一只狮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指名2人读(一惊)——接着读!(1、读得不好:狮子追来了,得赶快跑!

2、瞧,四条腿多么有力!狮子一下子被甩在后面了。这一刻,鹿在想:

(孩子说不出来,给词语——幸亏)

▲新的危机又出现了,接读: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指名读(1人)——哎呀,逃命的时候,角却被挂住了——这时,鹿又

想:

2——3人

▲怎么办?往下读——接读:眼看就要追上了——指名读——小鹿,快使劲一扯(师:多用力呀!)——赶快扯吧,狮子追上来了!(师:你急得满头大汗了!如果学生在笑:大家想一想,那一刻鹿还笑得出来吗,他的表情一定是——)带上这样的感受咱们也边读边做动作——齐读

▲整体读,哎,小鹿终于挣脱出,这逃生的过程真是

!(让人心惊肉跳、紧张、惊险,心都吊在嗓子眼了)把这样的感受带进朗读中,谁来读。(1)指名读——评:真是惊心动魄的一刻呀!(1个)(2)齐读:听,狮子追来了(音乐)大家一起读。

5、就是经历了这样生死大逃亡,鹿对自己角和腿的态度有了彻底的改变,难怪他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指名读

6、那一刻,鹿明白了什么呢?

(1)(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鹿明白了

(3个学生)

(2)老师听明白了,你们的意思是说(大屏幕中打出):美丽的东西不一定有用,难看的东西有时候很有用。

7、小结:这就是这则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寓意。

1、师:可是后来,小鹿又碰到了这样一件事情。(图+故事)拿出故事

纸读一读吧!

那一天,鹿在青青的草坡上吃草。一只凶恶的狼突然出现在它的身后。眼看狼就要扑上来了,慌乱中,鹿赶紧低下头,用尽全身的力气,用角顶了过去。狼连连后退。鹿撒开长腿就跑,不一会儿,就把狼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鹿又跑到了小溪边,停下脚步,一边喘气,一边休息。他叹了口气,说:“

。”

2、推荐班上一位小朋友读这个故事。

3、点评:鹿又一次死里逃生了!想想,这一回,鹿对它的角和腿又会有了怎样的想法?请小朋友也仿照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替小鹿说说心里话吧!(小朋友写)

3、指名交流——小结:大家体会得都不错。相信大家读这个故事,一定又有了新的启发。如果,和刚才的一则寓言合起来思考,你又明白了什么呢?老师相信,聪明的孩子你一定会带着问题去思考。

上一篇:三年级美术知识点汇总下一篇:开料部规范操作及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