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红色圣地-井冈山之旅

2024-07-13

行走红色圣地-井冈山之旅(精选10篇)

行走红色圣地-井冈山之旅 第1篇

行走红色圣地,感悟先辈精神,弘扬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寻找革命先驱的革命足迹,开展“重温历史,坚定信念”的“红色之旅”活动。在井冈山,我们先后参观了地势险峻的黄洋界哨口、朱德挑粮处,瞻仰了革命烈士博物馆、北山烈士陵园、雕刻园,参观了革命博物馆、毛主席旧居、红军造币厂,这些革命历史遗迹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和取得的丰功伟绩,使大家对中国革命及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性认识,深入领会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加深了对党的感情;更进一步了解了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的过程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在井冈山工作、生活的状况,更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更加充满了对毛泽东、朱德等革命领袖的敬仰与怀念。

巍巍井冈山,悠悠革命情。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断,被世人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天下第一山”。井冈山是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斗争,代表着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实现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井冈山风景秀美,山高林密,环境保护超过国家一级标准,有专家评议称:“井冈山兼有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峨嵋之秀的特色。”

红色井冈山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如果让时光追溯到1927年,我们的眼前会展现出这样一幅宏伟的画卷:毛泽东、朱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树立“工农武装割据”的旗帜,播下燎原神州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坐落在茨坪北岩峰上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是我们此行参观的第一站。在薄雾萦绕、高大的松柏若隐若现下,大家的肃穆、庄重之情油然而生。陵园内有纪念堂、碑林、雕塑园等,最为壮观的是在北岩峰顶巍然耸立着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它高达27米,意含1927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纪念碑前还设计建造了一尊“母亲”雕像,寓意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是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一路参观,最后在无名烈士碑前深深鞠躬,表达敬仰之情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逍遁”。在告别了革命烈士陵园后,我们前往井冈山著名景点——黄洋界。一路上,汽车在山间公路上飞驰,窗外,远处的山峰间云烟氤氲,亦真亦幻。黄洋界又名汪洋界,海拔1343米,因黄洋界经常浓云弥漫,好似汪洋大海一望无垠而得名。这里先前只有战壕数条、残墙几堵,如今已是绿荫蔽日。在绿树红花的衬映下,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红军哨口工事遗址更显庄严肃穆,是井冈山红色旅游的代表性景观。瞻仰历史,缅怀先烈,在黄洋界的保卫战烈士纪念碑下,我们拉起了党旗,留下了这庄严的一刻。

让大家感到惊喜的是,我们在纪念碑下遇见了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小丹同志一行。当朱书记得知我们是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继续教育(公开)学院的党员教师,在本学期作为创建先进党支部的活动之一而到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时,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开展先进党支部创建活动大加赞赏,勉励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党的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多做贡献,并欣然和我们一起拉起党旗合影留念。

随后我们参观了造币厂、毛泽东旧居。在展示红军当年艰难岁月的井冈山红军造币厂纪念馆里,以“工”字标志的工农兵政府自行发行流通的第一批金属铸币展示其中。现在人民币百元钞票选择井冈山主峰——五指峰为背景图案,就是为了表达对井冈山革命斗争和红军造币厂的纪念。

行程的最后是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坐落在当年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中心——茨坪,建成于1959年,是我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博物馆,1962年由朱德同志题写馆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一个全面陈列和宣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历史的综合馆。馆内陈列共有七个展室,分为序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恢复、坚持井冈山的斗争和弘扬井冈山精神等部分。在这里,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翔实的历史资料我们了解到了井冈山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面对历史画面和实地遗物,我们更是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井冈山的斗争风云和红军艰苦战斗生活凸显的井冈精神,更觉得应对照先辈洗涤自己的灵魂,净化自己的思想,珍惜今日的革命成果,踏着前辈的足迹,继承先辈的伟业与遗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嘹亮的歌声在耳边回荡,两天的参观学习很快就结束了,在回程的路上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都说,参观了井冈山革命老区,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年革命的艰辛,看着一双双草鞋,摸着一副副扁担,亲口品尝着粗茶淡饭,深有感触。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是在怎样的艰苦环境中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进行着建党、建军、建政等一系列伟大革命实践活动;更是深刻的体会到我们要弘扬井冈山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革命传统,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争当各项工作的排头兵。大家都表示在今后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为社会、为学校、为他人多做贡献。

在畅谈这次红色之旅的感受时,大家分别对这次活动作了总结。大家在发言中谈到:虽然这次活动路途远、行程紧,但我们从中深受的教育是宝贵的。作为新时代的党员,要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体现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在为教育事业的奉献中,要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思想理论水平,努力工作,困难面前不低头,挑战自我,更大程度的发挥党员的作用。

这次红色之旅活动不仅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是调动了我支部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意识,为我支部接下来的“创建先进党支部”之清远瑶族山区小学开展“帮扶支教”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行走红色圣地-井冈山之旅 第2篇

暑期“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报告

专业:应 用 化 学 班级: 化 101 姓名: 唐 流 洋

学号: 3100821033

第 1页 /共 5页

圣地延安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我以前只是从书本和影视上了解到延安的光辉历史,学习伟大的延安精神。都不曾真正走进革命圣地延安,亲身体会延安精神的博大。“到延安去”这个多么亲切令人神往的词语。这次在学校组织的“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活动中,终于让我踏进了延安这片热土,身临其境的感受了那改变中国历史的精神力量,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圣地延安,它本是一块平凡的黄土地,是中国共产党人改写了延安的历史。从1935年10月19日到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战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在革命的年代,延安这片土地吸引和激励着多少热血的青年人士投身革命的洪流中,他们把青春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但无怨无悔。如今它同样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发图强。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多年实践的结晶,是我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时代的精神,它属于过于、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就像普照着中国大地的光芒,将世代相传。

在延安,我们参观了路遥文学馆,延安大学校史陈列馆,杨家岭、枣园和王家坪等革命圣地,领略了巍巍宝塔山的雄伟气魄,走进了延

第 2页 /共 5页

安纪念馆。当我看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生活地方的一草一木,中共中央的办公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居是那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窑洞内那简朴得让人难以置信的陈设,聆听了解说员详实而又生动的解说,那一刻我震惊了,我深深体会到圣地延安的历史和精神是如此的厚重和伟大。就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再加上一张简陋的书桌,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正是他们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着中国革命的道路并取得了胜利。以致外国记者和蒋介石等到延安时感到十分震惊,面对破败的延安小城和这些近乎原始的窑洞,他们无法想象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等何以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保持旺盛的斗志,有效地指挥着战斗,并写出犀利、尖锐、文采飞扬的文章和著作。在延安纪念馆等盛放着革命时期用过的落后的武器,墙壁上挂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和历史的画面,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他们用这简陋的武器和自己的生命建立了我们的国家,让我能够拥有现在都市的繁华和经济的发达。什么让他们如此的强大和坚韧,那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和坚定地革命信仰。他们就延安精神最好的诠释者。

当我登上宝塔上,高瞻远瞩,深切领会了什么叫做“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既是中国革命的落脚点,也是出发点。它翻开了中国现代革命史,是我们红色政权的摇篮。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片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了”。延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圣地而永载史册。

第 3页 /共 5页

延安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来延安旅途的列车上,我们看着那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形,就能想象到革命时延安闭塞的交通和落后的经济。通过参观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居,那一洞洞原始的窑洞,还面临国民党的封锁,那是我们现在想象出当时条件多么的恶劣和艰苦。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毛泽东同志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一边生产一边打仗。成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我们的新中国。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延安时期就响亮的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贯彻实践。才会出现军拥民,民拥军,军民一家团结一致的大好景象。中国共产党正是这种本着为人民的奉献精神,对人民无限忠诚硬的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正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成功的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我党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是写到了党的旗帜下。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真是这种精神促使我党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

作为当代的一名青年,我想理想是人的灵魂,没有理想,人只是一具苍白的躯体;理想是人前进的灯塔,没有理想就没有追求的目标;理想是人奋斗的动力,没有理想,就会贪图安逸、安于现状。而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只有铭记《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把个人

第 4页 /共 5页

告 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一生才会有意义。有了远大理想他才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才会有不畏困难的勇气。中国革命的历史雄辩地证明,正是由于有一大批富有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共产党人,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

当我带着不舍和依恋离开革命圣地延安时,延安精神的种子已经在我的心里开始萌芽扎根了。延安之行,它让真切体会到真正的延安精神,它是那么的真切具体。让我明白一个人要有信仰,而且还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鞭策我的学习和生活,让我去不断的学习和感悟。在生活和学习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科学实践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思想和觉悟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我们个人理想结合在一起。

这次延安红色之旅社会实践结束了,但学习延安精神只是个开始,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我将更好好学我党的历史,学习我党的先进思想,提高自己思想觉悟。要用“一日三省吾身”的精神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革命精神。用知识和文化武装自己,好好学习,踏实工作,为祖国的建设和民族复兴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我期盼着再次踏入革命圣地--延安。这份眷恋将依存在心中,“几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楼顶宝塔上”。

行走红色圣地-井冈山之旅 第3篇

这部迄今为止已获包括第十二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大奖 (费比西奖) 、第四十八届塞萨洛尼基电影节最佳影片金亚历山大奖等多个国际奖项的影片, 是曾以编剧《爱情麻辣烫》、《洗澡》、《向日葵》入行的导演蔡尚君的处女作, 也是著名影评人顾小白转向电影创作的编剧处女作。

在独立执导这部以中国甘肃无边无际的金黄麦田为背景, 描写父子之间激烈而伤感的电影《红色康拜因》时, 导演蔡尚君在体会中写到:你可以说它是一部所谓的艺术片, 因为它非常关照现实, 非常强调整体的质感, 透露出生命最本真的灼痛与叹息。又因为与麦收、大地、迁徙、时代演变, 这些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所以一方面在影像上我们非常强调它的独特性, 即就是要非常写实, 又要蕴含厚重的诗意;另一方面它建立在牵连身心的真情实感的基础上, 富含此起彼伏的波折, 可以说是层层紧逼, 可以带给观众巨大的心理张力和强大的情感震撼,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 它又是一部比较好看的商业片。

确实如此, 影片在叙述亲情的同时, 又融入了大量类型片的元素, 如青春片, 公路片, 甚至还有悬疑片。在此基础之上, 导演注入的, 是对中国当下的社会现状的一些困惑和反思, 如对生我们养我们的大地及其守护者的抛弃, 如对底层个体的关照, 如对越来越物质社会中真情本质的寻找, 如对城乡之间差异的无力, 或者是命运中不可违抗力量的表现。也许一部影片对当下社会进程的现实意义是软弱无能的, 但《红色康拜因》就是给予了我们去探询的勇气, 并在艺术表现方面, 以公路片的主要类型模式, 利用残酷的现实主义笔调, 以及诗意的色彩与镜头渲染, 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关于亲情的故事。

“在路上”的行走模式

“康拜因”是英文Combine (收割机) 的中文音译。康拜因收割机曾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极为流行的新派词汇, 每到夏收农忙的时候, 无数台红色收割机奔走在中国广袤土地的大江南北, 收获生命的粮食, 收获命运的悲喜。尽管中国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已经成为过去时, 但事实上在每年的麦收时节, 仍然有大批开着收割机的社会底层大众, 为生活而奔波, 他们在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辗转流离, 与时代洪流, 个体命运和自然环境对抗, 并留下许多或喜或悲的生命体验。而我们的主人公们, 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份子。

影片以“在路上”的行走模式, 通过人物之间在行进时, 人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融入, 离间, 磨合和抗争, 作为矛盾聚集和爆发的焦点, 把旅程本身当作一场目的, 一段行程结束, 随之的矛盾也得到终结。无论是理解式的亲情相容, 还是重新审视对方, 窥破其秘密的难以宽恕, 或是重现现实残酷境地的又一次轮回, “在路上”都得到了新的调解。

倔强的儿子怀着对父亲的仇恨, 带着镰刀随着编号为18593的收割机与父亲以及村里的善哥一起踏上了麦收之旅。在四处的麦田收割中, 随着康拜因的不断行进, 父子关系一共发生了四次节律性的变化:儿子手工割麦以示抗争, 挡住了象征父权的庞大收割机, 学会驾驶后在心魔的鼓动下想要轧死父亲;收割机突发故障, 父亲手工割麦儿子见此情景上来帮忙, 此刻温情开始显现;父亲买通雏妓企图满足儿子的青春萌动, 却不料打破儿子初恋的纯真, 因此儿子以火烧麦田作为回报;父亲腰伤复发到村里看病, 儿子急得不肯吃饭, 这是本片最温馨的一刻。父子关系就是这样, 随着一路的交流和经历, 每次稍有和解的时候, 又会残酷地暗淡下去。从仇恨到温情, 从报复到温馨, 每一段路程都有一种完成使命的意味。在返程过程中, 父子俩同时换上新鞋似乎是和解的象征, 却不料父亲又奔向一个陌生的女人;在父亲决定搁置婚姻, 随儿子来到省城时, 儿子又决定要留下来;两年后儿子回到家中, 本是两人相对吃面的感人画面, 却在第二天儿子狠心偷钱中化为泡影。然而这一切都没有结束, 年迈的父亲日后如何生活, 年幼的儿子在省城又会怎样生存?“在路上”的最终命题隐含的并没有结束在收割机偃旗息鼓的那一刻, 而是随着生命的延续, 一直往下走, 或许这正是影片给予我们最真实的一道人生命题:生命不休, 行走不停。

“弑父”主题的反叛与传统女性角色的缺失

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分为三个意识层次: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又把人格结构区分为三个层次:本我 (Id) 、自我 (Ego) 和超我 (Super-ego) 。在此基础上, 他进一步认为, 在婴儿处于第三个阶段即男性生殖器崇拜期时会产生“俄狄浦斯情结” (恋母弑父情结) 。而在第三阶段之前的口唇期和肛门期, 幼儿基本上是自淫的 (auto-erotic) , 其性驱力主要是从自己的身体上获得满足, 不需要性对象, 但到了男性生殖器崇拜期, 性驱力就转移到了别人身上, 于是就发生了性对象的选择。对于男孩来说, 幼儿所选择的第一个性对象就是他的母亲。

影片《红色康拜因》的“弑父”主题, 从表面上看, 似乎暗合了弗洛伊德性理论的某些观点, 儿子因为母亲的死和父亲的不归而对父亲产生仇视心理, 并几次三番的想要谋杀父亲。但笔者更愿意将其中的感情纠纷理解为:因为父爱的不得, 所以宁愿毁之, 或者是利用可以对抗的力量, 来引起父爱的关照。

导演蔡尚君是偏爱表达父子之情的。之前他编剧的三部电影中就有《洗澡》和《向日葵》两部是描写父子之情, 如今第一次做导演又是选择的这个题材。以往中国电影史上对于父子矛盾的描写, 要么是走向继承, 如《那山那人那狗》、《洗澡》;要么走向谅解, 如《千里走单骑》;即使没有消除但至少没有体力上的颠覆, 如《向日葵》。而《红色康拜因》里的父子, 却既没有如弗洛伊德的杀父娶母的倾向, 也绝不同于其他国产片的脉脉温情, 而是一种又爱又恨, 夹杂着激烈情感的绝望。两人之间的对打, 从父亲教训儿子到儿子反抗打倒父亲, 似乎是表现了一种父子之间剪不断的血脉相连和个体生命之间的继承和延续, 只是这之间, 蕴涵的是无尽的伤害和刺痛。

影片除了表达父子之间的感情外, 传统女性角色的缺失也隐藏在影片深处。儿子的母亲, 一位苦心盼望丈夫回归的女人, 在等待中喝了药, 影片最后供桌上的照片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些哀伤的令人无可奈何的思念, 然而有那么多的, 像儿子母亲一样的留守女人, 还在苦心煎熬。还有那个女麦客, 她的生命就好像是在打一场擦边球:在年轻的时候被拐卖, 却没有人来帮助;生了两个娃儿, 安顿下来后, 却又被政府成功解救;回到家乡遭人白眼, 最后只得返回被拐卖的地方, 哪里都不是她的家, 一生都在不停奔走, 如果说李扬的《盲山》反映的是被拐卖妇女的一些经历, 那《红色康拜因》却对这种经历给予了一些更深入的思考。还有那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 本来玩世不恭, 认为只要赚钱供妹妹读书就可以了, 却在父亲的世故下泄露了职业, 接踵而来的羞辱和尴尬使她扼杀了与儿子之间纯真的感情, 并在烈日中又跳上了去城里的班车。最后是父亲工友的妻子, 父亲藏起她的抚恤金, 她却独自一人承担起所有的责难和痛苦, 在父亲忏悔的面容下, 她没有把眼光停留在过去的愤恨上, 而是希冀的望着她自己的儿子———

正是因为没有传统影片中所保留的, 温柔善良的, 能作为家庭支柱和精神动力的女性形象, 影片才能从另外一个侧面给我们展示了生活在广袤土地上, 那些形象各异, 却又充满人格魅力和性格特征的个性群体。影片使我们看到生活中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那一部分人, 在这里, 我们为其动容, 并因为其磨难而更加珍惜生活的可贵。

残酷的现实主义笔调

在影片的序幕中, 残酷的基调就已经定下:儿子将一只鸽子钉在麦田中插满鸽子尸体的稻草人身上, 手沾鲜血的意外迎来了进城打工五年、妻子去世都没有回来的父亲;接下来, 父亲到派出所得知自己的户口被儿子注销, 儿子见到父亲后恶脸相向;母亲坟前儿子把父亲烧的纸钱踢飞;吵打后儿子夜里企图谋杀父亲。这四个场景将父子的矛盾表现得紧凑而醒目。

之后, 随着收割机的行走, 父子之间的关系也呈现了有节律性的四次变化, 在每次和好的时候又向其背面转变, 本以为在最后结尾, 儿子买了补品回家看望父亲, 两人一起和和气气的吃面, 听着收音机的歌曲, 却不料第二天儿子偷了钱, 彻底破灭了我们对影片温情的期待。

父亲对儿子说:你全拿走吧!城里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心硬点, 别管我!而儿子只是犹豫了一下, 就把剩下的一百块钱全部拿走。此刻对于现实的残酷, 让我们觉得极其绝望, 没有了一般我们习惯的大团圆般的结局, 所有的都只是真正现实的表现。最后父亲的腰折了, 为了生活而折, 也只有在折了之后, 他似乎才能从儿子前进的道路上退下来, 自我清场掉, 似乎腰不折断, 儿子就无法长大。

而影片的另一个亮点, 在于以父子关系为切口和主线, 来表现中国当下农村最广阔的现实, 而这对父子就是其残酷现实中的一部分。在中国城市化进城中, 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打工, 造成了农村的“空巢”现象, 如刘君一的电影《留守孩子》就触及了这一问题。《红色康拜因》中, 缺失的父爱造成了儿子的仇恨和人性的扭曲, 进而劳动力的流失也产生了农民雇人种地的独特现象。此外, 影片中三个女人的出现, 又分别带出了另外三个尖锐的农村社会问题。整部影片关注农村问题, 以及城乡之间差异所造成的人们生存境遇的困惑, 利用残酷的现实主义笔调, 刻画了一副色彩浓烈的生命画卷。

色彩与镜头的诗意渲染

在当代电影中, 色彩最初级的运用就是叙述事物, 交代环境, 增强视觉形象。这种色彩的运用是从绘画、摄影等平面艺术中借鉴过来的。这里的色彩是视觉表达的一个因素, 它和影片中的形象等诸元素一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影片的框架, 影片中的一切情节和故事都是在这个框架中发生、发展的。这也就是说, 色彩是构建影片的基本要素之一, 如《花样年华》。此外, 色彩的运用还起了烘托影片气氛, 表达感情的作用。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也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 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 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如暖色调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冷色调的《双食记》等等。而色彩的更进一步运用, 可能就是其象征意义了, 如第五代导演的诸多知名影片《红高粱》、《霸王别姬》以及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三部曲。

《红色康拜因》的画面很美, 令人想起米勒的《拾穗者》, 浓烈、温润、大气。其中的色彩运用尤为令人赞叹。广袤的金黄色麦田成为影片的色彩基调, 辅以绿树、蓝天、碧湖, 而红色又是最显眼的:开镰时扎麦子用的象征吉祥如意的红绳子、雏妓的那件象征人类原始欲望的红色上衣, 而红色康拜因, 更像是所有公路片中的交通工具, 成为主人公精神的外化。影片中的色彩, 融合了简单原色的相加, 那些最原始的色彩在影片中, 不仅成为建构影片的基本要素, 起到烘托影片气氛, 表达情感的作用, 还蕴含了极富表现力的象征意味。

除色彩外, 影片中镜头的诗意渲染也是比较流畅的, 特别是镜头内部蒙太奇的巧妙运用。法国影评人巴赞有个著名的观点:若一个事件的主要内容要求两个或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 蒙太奇应被禁用。影片中有三处镜头内部蒙太奇:年轻女孩接电话:“你让小红陪你呗!”镜头后拉向左移动, 父亲坐在麦堆后面正好听到, 于是明白女孩身份;夜里儿子在麦田自慰, 镜头后拉向下移动, 父亲蹲在一旁若有所思;父亲偷偷给女友打电话, 镜头越过干草车, 儿子和善哥正好在后面。对于这部本身戏剧性并不是很强的影片, 三个镜头内部蒙太奇的运用, 不仅增强了情节的紧张度, 还因为其流畅的运用而加强了影片的抒情性意味。

色彩与镜头的诗意渲染, 为影片故事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元素, 但影片中的现实并没有被同化、损害、隐藏, 而是独立于它的本身。所以这部影片就成为了一部能够提出问题的片子。

结语

无论怎样, 老宋和勇涛在一路的收获中终于缝合了父子关系, 也完成了两代人的交替, 年老力衰的老宋留守家乡, 就像那被拐女人的重返, 把无奈写满人生。而勇涛踏上了进城之路, 开启了自己的农民工旅途。电影的结局极其令人心寒, 当年老宋昧着良心把工友的抚恤金拿去做了生意, 多年后老宋找到了守寡的棠花, 要以娶她来偿还良心债。而此刻, 勇涛的绝情, 使我想不出, 勇涛将会以什么来偿还这一刻。

最后, 勇涛在地里咀嚼又一次成熟的麦子, 远处的巴士在等待, 是对乡土的不舍, 还是决绝的告别?只是命运又开始新的轮回, 生命不休, 行走不停。

参考文献

[1]郝建著.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彭吉象著.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导论讲演.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0.

红色革命圣地之旅小感[推荐] 第4篇

11月19—23号,机关一行23人,在吴龙副局长的带领下前往红色革命圣地参观学习,我们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再教育,先后游览了江西省的三清山、龙虎山和井冈山,“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

(一)“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

——三清山之行

三清山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的道教名山,风景秀美。三清山有三座高峰,其中,最高的是玉京峰,海拔1816.9米,不仅是江西省的第五高峰,也是信江的源头。

我们分批乘坐南部索道登上玉女峰,向下望去,沟壑纵横、奇峰怪石,目不暇接。日出时分,云雾使千山万壑浓淡明灭、变换莫测,群峰竞秀、气象万千。山间栈道,盘山而筑,步步台阶,举步危艰。信步群山,奇峰怪石、古树名花、云海雾涛,映入眼帘。“老道拜月”、“观音赏曲”、“巨蟒出山”、“思春女神”、“玉女开怀”等等风景,美不胜收。欣赏美景的同时,大家不忘驻足拍照留念,无不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历经沧桑,形成了如此举世无双的花岗岩地貌。虽然辛苦,但是大家苦中作乐,也忘却了自己的腿疼、腰疼、膝盖疼,为了美景,辛苦点,值!

下山的途中,虽然膝盖和脚掌特别疼,但是想到我们的下一站——龙虎山,心里一下子又兴奋起来了。龙虎山,我们马上就相会了!

(二)“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之行

龙虎山也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的道教名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郊二十公里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川奇丽,河流灵秀,犹如龙腾虎跃,素有“神仙都会”、“洞天福地”之誉。龙虎山九十九峰,二十四岩,一百零八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中国丹霞地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我们沿着盘山公路乘坐巴士一路而上,首先驻足观看的是象鼻山,山如其名,宛如一头大象的长鼻耷拉在山间,栩栩如生,巍峨壮观,大家纷纷拍照留念。随后转观龙虎山下天师府,据说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我在感受道教文化的同时,学习道家修身养性之法。我们乘竹筏顺泸溪河而下,竹筏在水上,人在筏上,一路游来,山水悠悠,如诗如画。时而水缓,时而水急,泸溪河两岸更是翠竹成林,绵延数里。到一处山石较多处,我们下筏“寻宝”去了。两岸的山形,有的似蟠桃展现,有的似文豪思索,有的似大象吸水,活灵活现,妙趣横生。仙岩和水岩是龙虎山的精粹之处,碧水丹崖,秀逸超群,其中“十不得”景观,最令人叹为止观,即“仙桃吃不得”、“云锦披不得”、“尼姑背和尚走不得”、“莲花戴不得”、“仙女配不得”、“石鼓敲不得”、“道堂坐不得”、“玉梳梳不得”、“丹勺盛不得”、“仙菇采不得”。惟妙惟肖的造型加上神奇美丽的传说,令人流连忘返。

龙虎山不仅风光秀丽,龙虎山的崖墓更是中国一绝。崖墓葬是古越、僚人特有的一种丧葬形式,也是我国多种葬法中最古老、最特

别的一种丧葬形式。忽听一阵锣鼓声响,精彩的模拟悬棺吊装仪式即将开始。在距泸溪河30-50米左右仙女岩下,一具棺木已由船运至表演的岩洞下,通过绞车的转动,一口独木棺正离船徐徐上升,悬棺升至空中的一半时,表演者为游客加进了很多表演项目。当悬棺升至其中一个洞的平行位置时,进入洞中的表演者,便拴绳将棺木牵引到洞中,整个悬棺吊装表演就结束了。大家看后都有意犹未尽的感受,虽说这项表演只是想象古代悬棺吊装、安放的一种方式之一,却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而且为龙虎山旅游增添了一道举世无双的独特风景线。

(三)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之行

五百里井冈,绵廷起伏,巍峨壮观……它是很多中国人心中的圣地,更是见证中国历史伟大转折的一座不朽丰碑。21号晚上,虽然从龙虎山驱车6个多小时大家都倍感疲惫,但是在导游的安排下,吃完晚饭后,我们观看了大型情景剧《井岗山》。这是耕作在田地里的老百姓自己表演的节目,这也是除了旁白外全场没有对话的演出。但是,剧情却强烈地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让每一位观众感觉身在其中。整场演出过程中,我和其他观众一样,被动人的剧情感染,被再现的音响震撼。

22号早晨,旅游大巴载着我们向井冈山景区驶去。首先到达黄洋界哨口,这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1965年修造了黄洋界纪念碑,碑上刻着朱德的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当年红军的哨口工

事、红军营房。在黄洋界哨口下,导游指着山下一段崎岖小路说,毛泽东、朱德和井冈山军民挑粮走的就是这条路,“朱德扁担被藏起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随后,我们分别到了造币厂、大井毛泽东旧居。毛泽东旧居屋前有块大石头因毛泽东时常坐在上面看书读报、批阅文件,被人称为“读书石”,大家纷纷坐上拍照留念。接着我们乘索道观光了龙潭风景区。下午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下山“看广告”——购物去了。23号上午,我们观光完井冈山革命纪念馆就踏上了回家的漫漫长路。

五天的行程,欣赏美景的同时,让我接受了身心的熏陶和革命的洗礼。尤其在井冈山,了解了当年斗争的艰辛岁月,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激励。同时,井冈山大自然的山川美景,如诗如画般的秀丽风光也令我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还有以下几点感触:一是增进了干群的沟通交流。五天行程中,大家都放下了自己在机关里的身份,兄弟姐妹般的真心交流,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干群氛围,促进干群关系的进一步升华。二是加强了团结协作。大家在五天的时间里,同吃同住,登山过程中,互相帮助,你走不动了我搀扶你,你累了的时候我给你肩膀依靠,决不让一个人落下,也绝不丢下一个人。三是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跟着旅行团走,吃饭没有在家里和机关食堂里的伙食好,但是大家没用怨言和开小灶,通吃一桌饭,统和一锅粥,让大家牢记粮食来之不易,好好珍惜美好生活。四是进一步提升了坚持不懈、不放弃的工作态度。在登山途中,很多老同志由于膝盖不好,上山特别辛苦,但是没用一个放弃

井冈山红色之旅 第5篇

到达井冈山后我伴随着一路的赞叹和惊呼声,沿登山公路盘旋而上,赶往慕名已久的黄洋界,寻访革命前辈战斗的遗迹。赞叹的是这气象万千,林海云海一处;惊呼的是这峭壁千仞,山路如此崎岖。难怪毛主席曾经发出“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感慨。如今站在昔日地势险要、防守森严的黄洋界哨口,再也看不见战旗飘动,听不见呐喊声震天,但我身旁的炮台和身后横竖两块纪念碑,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几十年前军民齐心协力,以不足一个营击溃敌军两个团的历史佳话。黄洋界上最受欢迎的恐怕就是那门具有传奇色彩的迫击炮了。据介绍,当年它用仅有的一枚炮弹击中了敌军指挥部,让敌人误以为遇到红军主力而仓皇撤退。于是,众人都争先恐后的拍照留影。都希望体验一下红军战士当年争先恐后打击进犯敌人的劲头!

沿着山路目送黄洋界渐渐远去,我们下山来到了井冈山红军造币厂。房屋是简陋的,但当年发挥的作用是重要的,有点人民银行前身的味道。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可以穿红军军服留影,于是成就了一幅幅“珍贵”画面:好多“革命”旅游同志身着戎装,腰挎手枪,指点江山,目视远方,革命胜利之喜悦溢于言表。此外还有诸如首长阅兵、红军三女杰等多幅“珍贵”照片相继问世。

之后我们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并献了花圈。冈山烈士陵园坐落在高高的山峰上,由纪念碑、雕塑园、纪念堂、碑林四大部分组成。沿着长长的石阶,我们一步步向先烈的忠魂靠近。在纪念堂前,一行人神情肃穆地为红军英烈们敬献了花圈。仰望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近距离解读十九座栩栩如生的井冈山斗争英烈雕像,不由心生出无限的敬意和感叹——井冈山不愧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她孕育了多少革命的种子,才有新中国的诞生和今天的繁荣富强。

别以为井冈山只有革命纪念地而已喔,井冈山还有许多让你流连忘返的美景呢。第二天大清早我们就起床出发去欣赏井冈山各大美景。五指峰、水口、双马石、坪水山等,其中让我映像最深的就是位于茨坪西北7公里的龙潭风景区。这里以飞瀑碧潭、奇花异树著称,是井冈山最重 要的风景区。在这个长约2公里的山谷中,有好几处雄伟的瀑布。其中最壮丽的是碧玉潭,凌空飞泻,高达67米。与翡翠谷相连的景区名金狮面。这里多奇峰怪石。有回音壁、一线天、琴台、金龟击鼓等景点。双峰夹峙的一线天,仅有一线天空透阳光,高约百

余米,石阶梯道,宽度 只能容一人行走。这里的瀑布也颇具特色,如白龙瀑,是一种间歇瀑,瀑布落差达82米,水量不大,但隔几秒钟,就会“哗”的一声涌起几米 高的白浪,随即又趋平静。茨坪桐木岭哨口附近,还有一非常有特色的岩洞,因洞中常年栖息石燕(蝙蝠),因而名之为石燕洞。洞长达1000米,由七个大洞及一些小洞组成,最大的洞,高约60米,宽50米,洞中布满晶莹剔透,琳琅满目的钟乳石。井冈山上林木繁茂,有各类植物数不甚数,其中香果树、银杏、水杉、鹅掌楸、井冈杜鹃等,均属名贵珍稀植物。一般杜鹃花都是丛生灌,这里却能长成直径达2尺有余的大树,而且品种很多,可以说美轮美奂胜似仙境般。

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要学习井冈翠竹的精神,“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务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敢为人先,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思路谋求新发展,用新理念促进新跨越。当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企业,我们日常面对的,更多的是企业运营,是产品,销售,客户。但激烈的竞争拉锯、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类似于当年红军面临的状况。一个现代国有企业员工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呢?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培育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也正是我们企业需要的精神瑰宝。通过这次革命教育更要把井冈山精神发扬到底,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

井冈山红色寻根之旅 第6篇

——井冈山之行有感

2011年11月26日,怀着一颗无比激动,澎湃的心情,我随南昌大学软件学院东软实验班党支部的其他8为党员同志一起前往革命摇篮——井冈山,踏上了“红色寻根之旅”。

巍巍井冈山以“革命摇篮”,“天下第一山”的美誉闻名于世,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农村革根据地。从此,革命之火点燃祖国的大江南北,中国革命如火如荼的在各地展开。井冈山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了重要一页,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是毛泽东,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斗争中培育的,由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瑰宝,更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源头。

为期三天的红色寻根之旅给我上了一堂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课。在这节课中,有感叹黄洋界斗争中革命战士光辉的英雄事迹,有瞻仰烈士陵园里长眠的革命烈士,有亲身体验大井旧居,小井红军医院折射出革命斗争的艰苦,有领悟会师广场上两位伟人紧紧一握的深刻内涵。

在这堂课,我们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黄洋界哨口遗址,会师广场,大井旧居,小井红军医院等革命景点是我们最好的教材,而支部的老党员刘老师无疑是我们最好的讲师,沿途给我们几个学生党员细心讲解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我们认真听他娓娓道来,自叹党史知识的缺乏,同时也被那令人敬畏的革命事迹深深震撼。课后,我感触良多,满载而归,心灵受到极大地震撼,灵魂也得到了升华。

在井冈山的日子里,白天我们一起在山间树林追寻革命英烈的战斗足迹,透过雄险的山峰,磅礴的云海,我们放佛看到了当年红军艰苦征战的身影;通过瞻仰革命文物,我们放佛听到了“红米饭,南瓜汤。。的歌声”。晚上,我们坐在一起促膝谈心,忆往事,谈人生,聊收获,话理想,唱红歌。井冈山革命精神使我们对什么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幸福观,苦乐观有了新的认识,并都决心回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成就人生,做井冈山革命精神的践行者,让井冈山精神之火永不熄灭。

虽然在井冈山参观学习只有短短三天的时间,但那些日子自己总是处于一种冲动的状态,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洋溢着激情。置身于英雄们曾经战斗的井冈山,想到今天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自己便禁不住触景生情,泪水还是不是在眼眶中打转。

在井冈山,我们接触到,听到,看到最多的字眼就是共产党员,党组织,共产主义信仰。想到自己在大学期间便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内心便涌动着一股自豪感。可是,我也感到无比惭愧,共产主义信仰,党性修养对我来说似乎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我还对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义务还不都清楚,甚至一份党员档案材料就足以让摸不着头脑。井冈山茨坪的党员体验田,各景点处的党员责任段,党员模仿岗位让我感觉到自己对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认识还存在不足。

井冈山红色之旅随笔 第7篇

8月17日下午,离开新钢;乘着大巴,我们陕鼓集团一行47人向井冈山进发。由于是午饭后,大家都在小憩,我却没有一点睡意。踏上江西这片红土地,我的心一直在激荡澎湃,早就很想去看看革命圣地井冈山了。十五年前,我去九江游览了庐山,因时间关系没能赴南昌登井冈山,回西安后一直觉得遗憾。这次有幸参加集团党委、企业文化部组织的井冈山红色之旅,我十分高兴,终于圆了我十五年的念想。

在行驶的大巴上,同事们小憩过后醒来,随车的导游小陶开始讲解当年井冈山军民斗争的故事。第三次反围剿失利,敌人闯进了小井村,红军设在小井的医院中130名伤重来不及转移的红军战士惨遭杀害,留下姓名的仅13人。红军离开井冈山长征,途经一个村庄,800余名青壮年加入了红军,活着回来的仅仅13人。解放后活着的13名老红军战士,回到故乡务农,平淡的生活着,没向政府提出任何要求,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两个13人的巧合,展现了井冈山军民同仇敌忾的战斗历史。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撒热血,牺牲在这里。有些人留下了名和姓,有些则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来到井冈山,我们陕鼓红色纵队两个连的战士们领取了红军的军服,穿上军装追忆井冈山军民的斗争史,感慨万千。忆往昔、看今朝,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现今的生活,为企业、为祖国做出应有的奉献。

傍晚,我们来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这里观看了由井冈山革命先烈后代们编排的情景剧—井冈山。情景剧向我们展示了井冈山军民艰苦斗争的史实,“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的诗篇展现了革命者的豪情和井冈山军民的奋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在屠刀面前不屈服,坚持革命斗争的产物。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先后率领秋收起义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在这里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经历了向井冈山进军、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揭开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篇章,给中国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天清晨,我特意早起沿井冈山市区的街道环行,来到了茨坪北山“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斗争时期,几万军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站在陵园

大门外,看着松柏叠翠,庄严肃穆的陵园,一股敬畏的感觉油然升起。“敬”是对革命先烈怀有崇高敬意,“畏”是生活在和平年代我怎么能有安逸的心理。

上午,我们穿起军装、跨上背包,誓师大会后出发游览井冈山景点。参观了黄洋界哨所,1928年8月,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毛泽东为此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以志庆贺。随后参观了象山庵主席和贺子珍的故居,在象山庵外陕鼓红色纵队集结待发,准备重走红军路。

我们陕鼓红色纵队的一、二连排着整齐的队伍,顶着骄阳,走上了红军走过的路。行走在群山之间,山路弯多坡陡,天气又热,十分难走。但我们一、二连的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发扬红军不怕艰险、奋勇拼搏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唱着嘹亮的连歌,迈着整齐的步伐,互相激励着走完了红军路。陕鼓红色纵队发扬了红军精神,同时也体现了陕鼓同心协力、脚踏实地、永葆激情、与时俱新的企业文化。

井冈山红色之旅会给我留下了许多永远保存的记忆,将激励我不断地学习、进取!

写的不好请指正!

井冈山红色之旅感想 第8篇

基础地质一室

吴新伟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组织了广大拥护党组织的在职职工江西红色之旅活动。于是,2011年11月15日,怀着对无数位革命仁人志士的崇拜之心,带着对中国革命的敬仰之情,我们来到了井冈山。

井冈山,革命的摇篮,新中国的起源地,毛主席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远大理想!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我们前往井冈山,一路上欢声笑语,热情的导游表妹(当地称呼)重点提示在井冈山旅游有的项目是非玩不可的。“吃”就是吃当年红军吃的红米饭南瓜汤;“喝”就是喝红军茶,有一首歌名叫《请茶歌》,“同志哥,请喝一杯茶……”;“睹”就是睹境思人,睹物思情。井冈山有许多红军时代的遗迹以及红军留下的遗物,看到这些就像看到了当年的红军。听着这些如此诱人的话,我们的心不由自主地溢满了期盼。车上响着激昂有力的革命歌曲,车外就是八百里罗霄,五百里井冈,高山迭影,逶迤纵横,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时时可见深山处有白雾升腾,恍如仙境。

井冈山,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井冈山,是一个绿色的宝库。“四面重峦叠障,五溪曲水萦。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1960年访问井冈山时对井冈山发展的评价。井冈山--革命山--旅游山--文化山,被提名为天下第一山,“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绿色明珠流光溢彩”。井冈山,从红色中走来,如今,也正向绿色中前行。

在历时2天的行程中,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和对革命老区崇高的敬意,参观了黄洋界哨口、大井朱毛故居、小井红军医院、造币厂,瞻仰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烈士陵园等。一路上我们感受着道路的蜿蜒崎岖,每到一处,我们无不被每件历史实物及革命先辈英勇事迹所感染,脑海中不断浮现电影中革命先辈带领老区人民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动人场景;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江西苏区人民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15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位于茨坪西北17公里处的著名黄洋界哨口,这里海拔1343米,因黄洋界经常浓雾弥漫,好似汪洋大海一望无垠,故又名:汪洋界。一所哨兵营房孤立在山顶之上,里面光线很暗,依旧保持着陋拙的原貌,可见那时条件的艰苦。不远处就是黄洋界战壕,短短数十米黄泥挖出的土坑就是红军战士们以寡敌众,誓死坚守的阵地。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座凝聚了红军战士不灭血魂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高达12米,昂首挺胸的直立在黄洋界口。前面竖立着一块横碑,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下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站在黄洋界,遥望山下云雾缭绕,青翠叠嶂,吟诵“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霄遁”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旌旗猎猎、鼓角豪鸣、红军战士英勇杀敌誓保黄洋界的战斗场面。站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下,我们列队留影纪念。一路台阶走下去清晰可见朱德挑粮小道,当年朱德就是从这儿每天往返100多里路程,带领红军战士下山跳粮,留下了“朱德的扁担”佳话。

然后又来到了朱毛旧居,院内座落着数幢平房,黄墙黑瓦,土灶木床,俱已老朽。伟人已逝,唯有这些古物默默地在岁月的侵蚀下慢慢斑驳,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变迁。

小井红四军医院旧址是我们透过车窗外看到的,十分简陋,听导游介绍那是一座古老的二层木楼,颜色呈灰黑色,如浴火后的残体。当年,为了改善红军伤病员的医疗条件,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红军官兵们纷纷将平时发的伙食尾子募捐出来,军民们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在小井建成了这所杉木皮盖的屋面、全木质结构、上下两层共32间的红军住院部,取名“红光医院”,里面光线很暗,条件更是无法想象的简陋,可正是这里,医治了许许多多将士,使得他们能再上战场与敌厮杀。

接着我们参观了博物馆,那里展出了红军时期的烈士事迹及其遗物,井冈山一路走过的风风雨雨完整地在这幅浩浩卷轴之中重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一个全面陈列和宣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历史的综合馆。在这里,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详实的历史资料,我们了解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历史。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擎起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第一面旗帜,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井冈山开始,星星之火燃遍九州。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盘旋着山路,汽笛的声音再次在耳边想起,马上就要离开这红色的土地,但我们会永远铭记井冈山的精神。井冈山呈现出一片祥静,枪炮声早已远逝,那些曾经喷射着怒火的枪械,如今都锈成了烂铁片,存在那些玻璃橱窗里供人参观。青山无言,草木一年年葱茏,静观这人间的悲喜。短短百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如果没有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去改写历史,何曾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忆战火硝烟的年代,更应珍惜当下的和平宁静。

通过此次红色之旅,使我又一次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在今后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我们要好好珍惜、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一定要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弘扬井冈山精神,以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好本职工作,把井冈山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当中。这次红色之旅虽然短暂,但它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使新老同志进一步的进行了沟通,有效地凝聚了团队战斗力,更加坚定了我们工作的信心,提升了领导的向心力、号召力,为今后的工作、协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碰到困难在所难免,但就像毛主席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所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井冈山精神,我们永远铭记!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井冈山红色之旅感悟 第9篇

井冈山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革命旧址鳞次栉比。我们先后参观了毛泽东旧址、黄洋界、小井红军医院、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展览馆,瞻仰了烈士陵园,观看了井冈山实景剧。在革命烈士陵园,一种静穆的情愫在空中弥漫,对先烈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塑像的生平简介使我感受到了先烈们的年轻和伟大,一幅幅题字更突显后人对先烈们的感激与缅怀,雕塑刻画出每名革命志士的性格与神采。陵园庄重宏伟,傲立苍穹,像与世人诉说:“为了革命的伟大胜利,他们死得无怨无悔”。据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历经两年四个月,共牺牲了48000多名烈士,有32000多名烈士至今未找到名字,他们为了共产主义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红军剧场,江西人民用实景片的方式,记录和演绎着革命斗争的历程与艰苦,场景硝烟弥漫,炮声隆隆,重现了战争的惨烈,把观众很快地带入了当年残酷的战争场情,无不为当年的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舍小家顾大家的革命情怀感动得热泪盈眶。面对 “款子万难、粮食万难、伤兵医药万难”三大万难的境地,他们依然坚定革命斗争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念,与敌人顽强地斗智斗勇,提出了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坚持武装斗争、深入土地革命、反对经济封锁,开展挑粮运动、建医院、修哨口。

在山高路险的黄洋界,哨口、炮台、战壕及两座高耸云端的纪念碑,一个营的兵力阵守着这片热土,与敌军两个团的兵力的较量,最终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彰显了革命先烈们的勇敢与多谋的作战才能,无不让我在内心无比敬佩先烈们的智慧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在茨竹毛泽东旧居----大井,是伟人毛泽东和朱德同志当年居住的地方。从简陋粗劣的设施,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生活的艰难,吃用白水煮的笋子,没油没盐,喝南瓜汤、吃红米饭。在小井的红军医院,几张桌子几个柜子,几根木架上铺上稻草就是病床,几张凳子上铺上几块木板,就是手术台,几颗还保留下来的石头听说是伤员做手术时替代麻醉药忍痛的器材……

井冈山红色之旅 考察报告 第10篇

历史文化学院专业考察报告 井冈山红色之旅

2012年5月5日,在舒院长和学院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江西科技师范大学09级思想政治专业41名学生开展了为期两天赴井冈山革命圣地学习考察活动,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5月5日上午7:10全体师生踏上了井冈山考察的旅途,经过五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此次学习考察主要参观了龙潭,黄洋界哨口,红军造币厂,大井毛泽东故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茨萍毛主席旧居,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期间,大家都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克服行程的辛苦,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认真聆听导游、讲解员的解说。

一、井冈山的历史

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经过两年零四个月的艰苦斗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也同时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

二、考察的经过和感受

到达井冈山后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赶往第一个考察地点—龙潭景区,龙潭位于茨坪北面七公里处,有五潭十八瀑之称。身临其境我们感叹井冈山真是块红色的土地,绿色的宝库。在观看瀑布途中,大家轻装上阵都走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想当年红军挑粮上山时就是从这里经过,那需要多大的毅力啊!可想而知当时交通的不便和生活条件的艰辛。想想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接着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往了位于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黄洋界位于茨坪西北17千米处,海拔1343米,山势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这里曾是著名的黄洋界保卫站的的地址,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以不到1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军4个团兵力的疯狂进攻,创造了我军以少胜多的首个战绩,毛泽东同志在欣喜之余,挥笔写下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一词。现在还保留着那次战役时红军挖的战壕,站在黄洋界,身临其境,仿佛依稀听到当年隆隆炮声。

参观完黄洋界,我们乘车下山到了著名的红军造币厂,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实行经济封锁,根据地物价不断上涨,给红军和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根据毛泽东同志要解决现金困难和要使用根据地离开造币厂自己的货币的指示,湘赣边界工农兵创办了第一个红军造币厂,红军造币厂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为根据地军民铸造了大量银元,为解决根据地军民的现金困难起了重要作用。

离开造币厂我们来到了大井,1927年10月下旬,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首先就到达这里。他领导红军深入群众,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组织、武装群众、帮助群众进行生产劳动,解决实际困难,坐一坐曾经伴随毛主席思考中国革命方向的这块“读书石”,摸一摸那有着累累弹孔的残墙,看一看那在烈火中涅磐的两棵“常青树”,让我无限感慨!岁月悠悠,伟人们走了,战争和硝烟已离我们远去。然而,毛主席勤于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却是我们永恒的财富。

晚上漫步于茨坪天街,感受着它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的现代化气息,如今的茨坪是一座花园城市,非常清新美丽,是旅游和避暑的胜地,想当年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茨坪只是一个村庄,交通闭塞、房屋破旧、人民生活贫困,现在的井冈山人正靠良好的环境资源,以艰苦朴实作风,积极建设这个旅游城,逐步改变和提升着自己的生活。目睹了所有这些,真是催人奋进,大开眼界,感受到伟大祖国蒸蒸日上,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新鲜气息。

六日吃完早餐,我们早早的来到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待着它八点的开门,在博物馆门口合影的时候,一个老人家对我们说:“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毛主席打下的江山希望在你们手里得到更好的发展”。他简短的几句话却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身上也担负着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责任。进入博物馆,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带领下,我们重温了那段历史,在讲解员生动细致的讲解井冈山斗争史的五个过程中,了解了在战争中多少革命党人浴血奋战,为了革命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也让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体会到了革命胜利的来

之不易,当最后一个部分,星星之火,已形成燎原之势时中国的革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我们的内心也心潮澎湃。

参观完博物馆,带着满身的崇敬我们来到了同样位于茨坪的毛泽东同志旧居,这是座条件简陋的房子,从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便常在这房屋的右后间居住和工作。在这里,他代表井冈山前委起草了《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思想。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编红军草鞋的工艺,“红军草鞋”作为一个历史符号,它不仅是当年千万红军战士艰苦跋涉,浴血奋战的一个历史见证和象征,同时它也传递了在新形势下,中国人民将永远继承革命前辈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坚强决心!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了井冈山烈士陵园,井冈山烈士陵园由革命烈士纪念堂、碑林、雕塑园等组成,是井冈山革命纪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敬献花圈,向烈士们三鞠躬表达着我们对他们的崇敬。走进吊唁大厅,一块无字碑竖立在眼前,在它的周围,刻有两万多英烈的名字,抚摸着石碑,我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他们的誓死如归的精神,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三,考察心得

井冈山之行虽然短暂,但让我有了不虚此行之感,在考察期间,我们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了死难先烈,但更重要的是我领悟了一种精神——井冈山精神。1,对井冈山精神的内在有了更深的了解

没来井冈山之前我对井冈山精神的认识仅限于书本上、或者老师的讲解中,虽然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是不能深刻的体会。两日来的考察,当我们沿着昔时革命先烈留下的革命斗争踪迹,体味历史风云的岁月,怀想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时,精神上、心灵上一次次地受到强烈的震憾,亲身的感受让我们对井冈山精神的内在本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各种精神之源,它是毛泽东、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斗争中培育的,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瑰宝,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这种精神不仅在革命战争的年代里是我们克敌制胜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

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

一、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实践中拼搏奋斗

二、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在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发展新路中与时俱进

注重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勇于探索中国革命、军队建设和武装斗争的新路子,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

三、艰苦奋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戒奢戒侈、戒骄戒躁,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永葆革命的政治本色。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的需要,勇于吃大苦、耐大劳,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直至夺取胜利,这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取得井冈山斗争胜利的有力支撑。

四、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践行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同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地站在一起,完全为了人民群众谋利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同甘共苦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红军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正确的政策、模范的行动、铁的纪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取得了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从而形成了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永远要高举井冈山精神这面旗帜。继承、发展、弘扬井冈山精神就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创造,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形势面前为人民谋利益的指导原则。继承和发展井冈山精神正是要为人民谋得更多更大利益,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我们走向全面小康。井冈山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她已深深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继承、创新、发展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我们相信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不但不会被岁月的风尘所遮蔽,而且会代代相传,源远流长性熟悉。

2,井冈山精神催我奋进

此次井冈山红色之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和革命传

上一篇:张平宜事迹下一篇:基层挂职锻炼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