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诗歌-风范文

2024-06-26

初三诗歌-风范文(精选10篇)

初三诗歌-风 第1篇

初三诗歌-风

风,从江岸轻轻吹起

带着尘埃

告诉我

你已远走

那个时节

被打断的故事情节里

仍能感到疼痛的气息

流逝的岁月

许多牵挂檫肩而过

青春和妩媚

付出得那么多

当初的梦想

留下很多思考

子夜

冷月清清

我依然漫步江岸

林荫路

醉看江水浪花滔滔

泻千里

醉也悠悠

醒也悠悠

如今,我曾被

撕裂的.双眼呵

不再迷离

风,又从江岸

轻轻吹起

生命在江岸上的期盼里

逍遥

期盼在风轻轻的托举中

开花

今生

如果可以,就让我心

与江上扬起的浪花对接

如果可以,就让我心

与江岸轻轻吹起的风对接

初三诗歌-风 第2篇

窗外,秋风浅浅吟唱,轻柔地安抚着行将远走的落叶,青草也已褪色,将自己一生的年华化作朴素的行装馈赠给种子,没有声声叮嘱,亦没有暗泣幽怨,只是默默期盼,无比坚信。与秋风相约,将生命最后的寄托交付于秋风,携同自己的梦,寻找真正的归宿。

秋风瑟瑟,旅程终要开始,片片落叶踮起脚尖,心怀同一个梦想,随秋风飘舞在辽阔的天空中,孱弱的枯草正尽力摇曳着健听到身躯,仿佛在笑着,满足而幸福。

秋风,同载着无数生命与梦想激昂前行,如滚滚波涛汹涌而来,钻入山谷,淌过田野,跨越山岭。有秋风的足迹便有生命。当告别夏日的躁动后,待生命的繁华落尽后,生命没有停息。离歌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同过去之前还有过去一样,在将来之后依旧有将来,离别在延续,生命也不止。行道树似乎也在为此礼赞,张大双臂挥舞着,要以拥抱致以崇高的敬意。随着秋风的渐渐狂啸,行道树仿佛要拔地而起,那雄壮的气势让离歌在天地间激荡。

秋风萧萧,落叶也做好化身春泥的准备,种子也选好贫瘠之处作为安身之所。离别之后便是一场艰难而漫长的等待。这曲激昂曲折的离歌会在所有生命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如叶脉纹理般清晰,让他们在漫长的等待中多了一份执着与坚持,即便是冰冷的寒冬,也绝不屈服。

初三诗歌-风 第3篇

“语言和想象是诗歌的一对翅膀,它把诗歌之躯带往那永不可知的地方……”虽然,儿童诗在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还不大,但是,儿童诗特有的语言和想象,恰恰是语文素养中最具核心力的要素。太阳、石头和风是大自然中最具典型特征的事物,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熟知且对它们满怀深情。为了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促使其领会诗人超凡的想象和新奇的语言,我们分别选择了以这三者为主题的儿童诗组诗。

(1)“太阳”组诗:张玉庭的《多么好的习惯》、林焕彰的《日出》、林武宪的《阳光》、德国诗人费里德里克·迈勒克的《太阳》和《太阳喝醉酒》(佚名)共5首。诗人赋予了太阳鲜明的人物性格:爱洗海水浴的勤快小子、一睡醒就不停地踢着蓝被子的调皮孩子、喝醉酒不小心撞倒在山头后的醉汉等。学生阅读组诗,会感受到太阳的奇丽和人类对太阳的亲近。

(2)“石头”两首:德国诗人克里斯蒂安·莫根施特恩的《疑难问题》和王立春的《夏夜——门前的石头》。王立春的这首儿童诗展示的就是一出童话剧,大胆的想象不仅超越了《疑难问题》中石头会飞的创意,还赋予了石头生动与丰富的情感,石头们在夜晚跑去听老赭石头讲故事,清晨赶回来安坐在门前时居然还满身大汗的。在整晚的想象世界里,学生也会随同大大小小的石头穿越时空,领略夏夜的神秘。

(3)“风”两首:英国诗人斯蒂文森的《刮风的夜晚》和路卫的《别人谁也不晓得》。细细诵读“那个人骑着马儿飞跑/他骑着马儿跑过去,忽然/又骑着马儿飞快地跑回来”,会猛然醒悟:哦,原来诗人说的就是风啊,世界上也只有风会不厌其烦地跑过去又跑回来。《别人谁也不晓得》,用诗中的最后一句话作为题目,其意象很明确:孤独的人儿孤独的心。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1)感悟儿童诗想象丰富、语言新奇、充满情趣、富有节奏等特点。

(2)唤起内在的诗情,激发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儿童诗欣赏能力。

(3)感受诗人通过丰富、独特的想象赋予太阳、石头、风等自然万物以生命、个性和情感,激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

1. 感受“各异”的太阳

(1)引出“太阳”主题:请同学们先看一组图片(太阳),你看到了什么或你感受到了什么?

(2)欣赏“太阳”组诗:很多人都歌颂过太阳,诗人写过太阳,诗里的太阳更是变化多姿,富有情趣。打开1号作业纸,大声读读这几首写太阳的诗。

(1)你最喜欢哪一首或是哪一句诗,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

(2)来,读读你最喜欢的这首,读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结:太阳像洗澡的孩子,像赖床的顽童,像温柔的妈妈,像个醉汉,这就是丰富的想象,让太阳像人一样有了不同的个性、脾气和情感。如果,我们对自然万物都充满着想象,那世界会是多么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群文阅读“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这一环节以“太阳”为议题,六首不同国籍、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想象角度的儿童诗一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新奇感和冲击力激发着学生自主地、粗略地读。之后,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自由交流,激起了学生对阅读自然主题的儿童诗的兴趣。同时,学生思维的缰绳放开,渐渐步入读诗的境地。】

2. 领略“新奇”的石头

(1)略读《疑难问题》。

(1)有一位外国诗人这样写过石头(出示《疑难问题》),教师读:一个石子儿飞得这么远/这么高——/身上没有一点儿羽毛/这本事不服也不行/真是太奇怪了/石头居然能飞。

(2)学生自由读,思考:这个疑难问题是什么?这会是谁眼里看到的石头呢?(学生回答:这是孩子、宇航员、小鸟、伤心的人、快乐的人……眼里的石头)原来,诗人把石头想象成了没有羽毛的会飞的鸟。

【设计意图:石头较之太阳,其意蕴离学生较远,于是,先由一首短小、充满稚气的童诗,叩击想象的大门。“这会是谁眼里的石头”这一问,能荡起学生想象的涟漪,引学生与诗人一起,用诗人一般的眼睛去观察世间万物,于是,“石头”一下子活了,变得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了,学生读诗的情趣递增。】

(2)师生共读《夏夜——门前的石头》。

(1)出示第1、2节,指名读:你以为门前的石头也睡了么妈妈/我们的石头在夜里从来不睡/他有事情要做你说过那块石头是从山上来的/你说过山那边有一块赭色的老石头/我们的石头在白天/总是一动不动地坐着/他在想老石头/和那些笑话/(有时候我也坐在他上面想那些事)。

能猜猜石头夜晚去做什么事?(学生猜测)

(2)出示第3节,教师读,想象情境:到夜里我们的石头就站起来/往山那边跑/老赭石头要讲一整夜的笑话/那是听不够的/你听见静静的夜里有时传来嗡嗡的响声么/那是整个山谷都憋不住笑呢/所有的石头都去/(有三儿家门前的那个一笑准露出豁牙子)/那块刚从地里探出头来的石头笑得直从头上掉土/有的石头在山坡上打着滚儿/把肚子都笑疼了/草儿们笑得颤颤的/不时地给老赭石头献几朵花。

A.多么有趣的石头!这几块石头又是怎么笑的?(出示图1:石头蹲在大树下;图2:石头躺在小溪里;图3:两块石头碰撞在一起)我们也来像诗人一样,根据石头的形状写写它会怎么笑,要注意用最贴切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想象。

B.全班交流:请几位同学来读读你们的作品,大家听听,最精彩的笑属于哪块石头。

C.小结:诗人根据石头的形态特点,写出了它像人一样有不同的笑,赋予了石头人的动作、思想和情感,读起来真有趣。

(3)出示第4、5节,指名读:清晨我们的石头就匆忙地赶回来了/跑得满身大汗/等你看到他的时候/他早已坐成原来的样子了/不信你摸他全身都湿透了呢。

不管你信不信夏夜石头听老赭石头讲笑话的事情,但你佩服诗人吗?佩服她什么?

(4)小结:诗人把孩子们不愿意睡觉的顽皮性格加到石头上,这样的想象是独特的,还用精妙的语言表现了独特的想象,读起来情趣十足。来,让我们一起回味这个美妙的夏夜吧。(配乐分角色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一节课里要读一组一组的儿童诗”,意味着除了朗读、默读,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扫读、跳读、欣赏式阅读、猜测式阅读……这些阅读技巧,使学生逐步感知诗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的思想感情。从“猜猜石头夜晚去做什么事?”到尝试用诗人般的想象和语言来描摹石头的“笑”,层层渗透各种方式的阅读,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更能让他们感受“憋不住笑呢”等儿童诗语言的新奇和精妙。】

3. 品赏“独特”的风

(1)自主欣赏“风”:来读读这两首写风的诗,感受诗歌的想象和语言,为诗歌加一个恰当而又新颖的题目。(出示未加题目的诗歌:斯蒂文森的《刮风的夜晚》、路卫的《别人谁也不晓得》)

(2)小组交流,推荐一个最佳题目,写在纸条上,贴到黑板上来,全班交流。

(3)小结:读诗能让我们放飞想象,锤炼语言,能让自然万物变得富有生命活力,让我们感觉世界是多么美好,生活是多么有滋味。

【设计意图:要在有限的单位时间里读多篇文章,这决定了“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有别于阅读单篇文章,其中运用得最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比较性阅读。在对同主题的材料进行比较性阅读时,学生会不断产生疑问,又会有不同的发现,阅读的主动性会逐渐提升。两首以“风”为主题的诗,作家不同,国籍不同,呈现出各异的语言风貌:斯蒂文森的《刮风的夜晚》节奏明快,感情强烈;路卫的《别人谁也不晓得》感情含蓄、委婉。给诗取个合适的题目,就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多向的交流平台,充分展现每位学生对情感独特的把握和传达,这正是群文阅读课程的方向——“将阅读过程变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儿童与诗歌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他们的想象力、纯真的童心以及自然清新的语言表达等特性与儿童诗的很多特性是相通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让童心和诗意闪烁出更夺目的光辉呢?本次导读活动旨在阅读自然主题组诗的过程中,感受儿童诗的大胆想象和新奇语言,激发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具有开创意味且有成效的做法有三。

1. 在熟悉的情境中激发读诗的兴趣

小学生对儿童诗充满着新奇感,但也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因此,阅读材料的选择要以学生熟知的事物为描写对象,学生在阅读这些优秀儿童诗时,就会有与诗人心灵相遇的感觉,从而感受到诗的意蕴,领悟一些写法,更重要的是能发挥其潜在的诗心,唤醒其沉睡的诗意,并以最原始的童真童趣焕发出来。于是,在以自然为题材的儿童诗中,我们选择了太阳、石头和风这三种各具鲜明特征的事物,学生熟悉它们且对它们满怀深情,当这些相同主题、不同风貌的童诗都聚集在面前时,学生的诗性油然而生,阅读的兴趣就产生了。

2. 在自主的阅读中发现读诗的乐趣

学生具有天然的、潜在的想象力,读诗就是要让他们焕发出最原始的童真童趣,进一步发展想象力。同时,学生缺乏成人一般缜密的写作构思和成熟的语言技巧。因此,在组诗导读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现诗人的童心童趣童真,振开想象的翅膀;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感受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于是,我们采用自主赏读、师生共读、边猜边读、比较阅读、创想补白等阅读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学生一次次还原着诗人眼中的视像,一次次丰满着自己的想象,对于太阳、石头和风,因为扩充了想象的内涵,也就更容易领受语言的新奇和精妙。

3. 在分享的舞台上感受读诗的意趣

初三诗歌-风 第4篇

关键词:轻松诗;十四行体;拟人化;奥顿式的比喻

中图分类号: I10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5-0081-04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全国诗坛开始掀起了抗战诗潮。在现实生活的强烈冲击下,诗人的良知和社会使命感得到觉醒。在爱国主义情绪的激发下,诗人们开始用文艺去服务战争,表现战争。卞之琳也一改过去“小处敏感,大处茫然”的艺术姿态,加入了抗日战争的大合唱。“《慰劳信集》的写作,甚至成为诗歌‘转向现实的经典范例。从诗艺的角度看,《慰劳信集》的重要性不容低估”。这本诗集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大转折时期诗歌审美趋向的转变[1]。

1938年8月,卞之琳同何其芳、沙汀及其夫人黄玉颀奔赴延安。9月,在延安文艺界发起写“慰劳信”活动时,卞之琳为响应号召,用诗体写作了《慰劳信集》的第一、二首诗歌。随后跟随文艺工作团转入晋东南。1939年,回到抗战大后方,继续用“慰劳信体”写诗,促成一集,于1940年,由香港明日社出版。“慰劳”是当时的说法,相当于今日的“致敬”。卞之琳曾在《〈十年诗草〉重印弁言》中提到,《慰劳信集》是“公开‘给自己耳闻目睹的各方各界为抗战出力的个人或集体而作。都是写真事真人”[2]4。主旨也就是“宣传和歌颂全国上下八方齐心协力一致抗日侵略”[3]557。张曼仪曾评价道:“节奏的明快、语调的轻松,可能受到奥顿三十年代写的通俗歌谣所启发”[4]72。其实,《慰劳信集》不仅在节奏、语调上受奥顿诗风的影响,在诗歌内容、诗体选择、语言词汇,修辞手法上对于奥顿诗风都有所借鉴。

卞之琳在北大读书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奥顿的诗作。“是叶师第一个使我重开了新眼界,开始初识英国30年代左倾诗人奥顿之流”[5]187。20世纪30年代的奥顿诗作具有明显的左倾意识,诗歌取材于现实生活,喜欢用象征手法,且保持了若干现代派诗的特色。1937年奥顿去西班牙战场,写下了《西班牙,1937》。1938年来到中国抗日战场,回国后写下了《战时在中国作》(1)。奥顿既写严肃诗,又写轻松诗、打油诗、流行曲。语言精警、诗体花样繁多。卞之琳曾说:“他在30年代中、晚期所写的一些诗,我个人认为,还是最耐读”[6]573。以至于后来卞之琳在《雕虫纪历纪序》里提到:“后期以至解放后新时期,对我多少有所借鉴的还有奥顿中期的一些诗歌,阿拉贡抵抗运动时期的一些诗歌”[7]269。奥顿的确开辟了一条新路子:既有政治内容,又保留复杂的语言形式。《慰劳信集》也是朝这个方向发展的。

一、Wit之风的继承

在诗歌内容上,《慰劳信集》与奥顿三十年代中期以至下半期写的短诗与“light verse”是有关的。所谓“light verse”,狭义来说是“轻松诗”,凡内容与现实社会有关、笔调机智、幽默、诙谐、讽刺、别出心裁的作品都可归入此类;但奥顿对“light verse”的理解是更为广义的,他编过一本名叫“The Oxford Book of Light Verse的书”(1938),在序言里指出“light verse”是取决于作者的立场以及作者与读众之间的关系的:“当诗人感兴趣的事物和见到的事物跟读众大致相同,而读众又是一般大众,诗人便不把自己当作特殊人物,他的语言便会直截了当,接近口语”[8]8。奥顿认为这样一位诗人写出来的诗就是“light verse”。因此,他把只要是题材关于社会生活,包括音乐性很强的歌、童谣、小调、滑稽诗等都划入“light verse”的范围。所以,在他的概念里“light verse”不但可以是轻松的,也可以是严肃的。为了反映当前的社会现状,迎合大众读者,卞之琳也就借鉴了奥顿这一类诗歌。在平常生活和人物中传达庄严斗争的主题,寓诙谐机智于朴素描写之中。

在《给一位夺马的勇士》中,特务连战士童圣贤,在山西长乐村战斗中,看见敌军马匹遍布山沟,他飞奔而下夺马,竟安全地骑回来一匹马,而且还带回来一头骡子。“那头骡子,大概因为在枪炮声与混乱中吓昏了,看见那匹马被骑着急驰,也就拼命地跟了上来”[9]447。这场惊险的夺马历程,在卞之琳的笔下也显得轻松风趣。“山沟里顽强的困兽,夺他们的马呀,你着急,也得算功夫结了果,你扑下去骑转了一匹,马后就奔来一头骡”[10]95。

在《一位刺車的姑娘》里,一位农村妇女守在路边,一面为战士缝军鞋,一面放哨查岗:“别以为软心肠没气力,骑车的小流氓真发昏:‘要走就不停,看你办!看来你奈何他不成——车轮瘫下了人恍然,谢谢你闪电样一针!”[11]94。一件小事,由铺垫到突发事件的发生,随后产生了戏剧性的意外结果。姑娘用针扎破了骑车人的自行车轮胎,让他无路可走。作者用轻松的语调表现了主人公的尊严和抗战工作的责任心。卞之琳诗歌中的机智与幽默,语言的口语化,都在奥顿20世纪30年代的诗歌中可以寻找到蛛丝马迹。

卞之琳曾说:“我喜欢他的Rufugee Blue等一些light verse”……它们令我想起小时候在家乡听惯的一首江南民歌[4]117-118。《慰劳信集》中也有带有民歌风味的诗歌,比如《给放哨的儿童》:“交给了你们来放哨, 虽然是路口太冲要, 打仗的在山外打仗, 屯粮的在山里屯粮, 算贴了一对活封条。可是松了, 不妨学学百灵叫。”[12]90全诗共十节,两节一组,每一节最后一个字押韵:“条”与“叫”、“话”与“画”、“蝇”与“劲”等,一长一短,配合儿童查路戒备,休息时玩耍,一拉一放,表现了儿童活泼好动的本性。整首诗节奏明快,赋有音乐性。卞之琳也擅于从群众的口头语言中获取资源,加重诗歌的生活情趣。“不歇一口气”、“用胳膊比比劲”、“十里一歇脚”、“活该”……这些鲜活的口语、俗语给《慰劳信集》带来了轻松清新的格调。袁可嘉认为,《慰劳信集》“有时轻松的笔法和严肃的题材结合到好处,就出现新诗史上未曾有过的至今少人效法的新型政治抒情诗”[13]78。

二、十四行诗体的借鉴

《慰劳信集》不仅在内容上借鉴于奥顿“light verse”,在诗体上也有“奥顿风”。《慰劳信集》中四篇写人物的诗,都是奥顿式的变体意大利十四行体。奥顿的《给福斯特》、《蓝波》、《郝思曼》、《爱德华·里亚》等都采用了十四行体。例如《给福斯特》的脚韵排列为abab、cdcd、eff、fef,《蓝波》的脚韵排列为abab、cdcd、efg、feg。而这些脚韵排列都是十四行体所允许的。在《慰劳信集》中,卞之琳也采用了奥顿式变体意大利十四行体书写了当前军队将领和政坛人物。例如,第四首《给一位政治部主任》:“三点一线的冲锋战士:嘴上一块肉,筷上一块肉,眼睛盯住了盘里另一块”。写出了政治部主任幽默、风趣的特点,他用“三点一直线的冲锋战术”形容部队难得吃一次肉的情况;但是,他常常彻夜工作,“案卷里已经跋涉了一宿,‘起身号。那我要睡了。”[14]89主任听见“起床号”反而说“我要睡了”,表现了八路军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夜以继日的工作精神。

第十四首《给一位集团军总司令》:“竟受了一盒火柴的夜袭,你支持北方的一根大台柱!全与你发挥的理论相符,热炕是群众,配合了这一击”[15]103。这首诗写了一个偶发事件,卞之琳随朱德由延安去敌后,“正是寒冷的冬天,住户房东出于‘爱护到过火的热心把炕煨烧得过热以至把炕上的一盒“火柴”燃着,烧了皮大衣,毯子,棉军服”。“因为别无长物,所以部下笑话着‘救灾”[16]171。全诗在幽默的联想中展开,“仿佛冬寒里不缺少春信,意外里你也有意外的微笑。愿你能多多重复‘有味道”。表现了总司令朴素、乐观与群众、部下亲密的关系。以上两首诗都是表现了八路军“不以苦为苦,而反以苦制趣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十一首《给委员长》,这是卞之琳在“1938年秋冬间,偶见一本画报封面上有一幅‘蒋介石的照片,显得很苍老”[4]74而创作。这首以蒋委员长外貌入手,诗中上半阙八行写了几组变易意象:“霜容”、“丹枫”、“圆缺”、“月亮”等,下阕笔锋一转,眼睛“神采奕奕”,以不变驭万变,写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第十二首《给<论持久战>的著者》以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著作入手,以“手”贯穿全文。这只手可以“摆战局”、“下围棋”、“拿锄头”,最终以“打出去的手势”定格全局。王佐良认为:《慰劳信集》是一本似乎还未得到足够重视的诗集,特别指出这首诗妙用了“手”的形象[17]31。第十一首诗《给委员长》的脚韵为abab、 cdcd、 efe、 fgg,第十二首《给<论持久战>的著者》的腳韵则是abba、 cddc、efe、fgg。而最后这三韵都是用的近似韵,非正规韵,这恰是奥顿诗歌中惯用的方式。

三、语言与修辞的“反常态”

在语言词汇和修辞手法上,英语诗歌中用新奇的科学术语和意象来比喻习见的现象,可以造成反常和新奇的效果。奥顿虽然不是最早使用这种方法的人,但是,这种科学术语和工业意象的词汇常常充斥在他的诗歌里,造成了他的诗歌特色“是反讽的,间接的,非个人的,并且主要是反诗歌的。”[18]129比如:“观测者在瞄着他的仪器,观望到/无人烟的区域,有活力的杆菌/或巨大的木星完了”[19]178(《西班牙》)。像这首诗中的“仪器”、“杆菌”、“木星”等社会科学术语,在奥顿的诗作里比比皆是。卞之琳的《慰劳信集》中也有所体现。比如:“防止一切的病毒菌,你们决不让偷进;金丹、海洛因、白面、毒药、三寸长红线……小汉奸是鬼子的苍蝇”(《放哨的儿童》);“头顶上降下来毒雾与毒雨”(《修筑飞机场的工人》),等等。中国现代诗歌最早使用工业意象的,正是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卞之琳便是其中一个。此外,奥顿诗歌中常把抽象观念或者品质人格化,“声音在解释/爱的欢欣,爱的痛苦”[19]164(《太亲热,太含糊》)。“尽管心就像一个聪明的/魔法师或舞者/常常用奇妙的手法/欺骗着你”[19]149(《见证者》)。奥顿的这种拟人法,“乃是植根于其自身固有的文学传统。从乔叟到弥尔顿,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班扬的小说,抽象词的拟人法早已成为英语文学的修辞常格”[20]141。《慰劳信集》中也有这样的拟人化。“当心手榴弹满肚的愤火/按捺不住,吞没了你自己”(《地方武装的新战士》)。“谁叫梦魇鬼也做了噩梦;/牢牢压制下,钢轨忽然翻动,/生了腿,一条条离开了原位”(《给抬钢轨的群众》)。“把庄稼个别的姿容/排入田畴的图案”(《给西北的青年开荒者》)。奥顿常常把两个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以造成强烈的对比或尖锐的讽刺效果。比如:“那血液的歌,它变化莫测的行动/将会淹没铁树林中的告警,/将会消除这被埋葬者的惰性。(《我们都犯错误》)”[19]175这种比喻最大的特点,就是本体与喻体在字面上是毫无关系的两个事物,但经过诗人的精心安排,结合全诗的语境,方可品味出这种意象到底指的是什么。《慰劳信集》中也有这类“奥顿式的比喻”,比如:“黑夜如果是母亲,这里是子宫,/我也替早晨来体验投生的苦痛。”(《给一处煤窑的工人》)“你们辛苦了,血液才畅通,新中国在那里跃跃欲动”(《给修筑公路和铁路的工人》)。卞之琳对奥顿艺术手法的借鉴一直延续到晚年。

抗战的旅程对卞之琳来说是具有分水岭的意义,这些转折都具有了象征性。“如果说,在何其芳那里,‘延安之行的结果,是一个‘小齿轮融入了‘圣城的新生活,延安构成了‘出游的终点;那么在卞之琳这里,‘延安之行似乎更多是为了‘出去转一下接受考验,在出游中历练自我、扩张生命经验……‘延安也只是螺旋式人生行程的一站,通过扩张经验的广度,以获得心智更高意义上的‘成熟”[1]。在复杂的现实生活环境中,诗人应该更具有包容性的历史处理能力,来坚持诗歌的特殊性。《慰劳信集》是卞之琳在新的环境下接入历史的努力。“《慰劳信集》这本书,我自己经过半世纪的主观审读和客观反应,只从中仅仅删去了两首。”[3]559可见,卞之琳对于这本反映全民族共同抗日的作品是肯定的。《慰劳信集》也给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带来了诗歌新的审美观念。杜运夑回忆说:“一九四〇年,卞之琳先生从四川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他到西南联大时,其新作《慰劳信集》已陆续在香港大公报发表……卞之琳的新作给昆明爱好文艺青年很深的印象。”[21]86-87因为《慰劳信集》:“不仅在内容上完全打破了个人熟悉的生活圈子,改变了过去的题材,而且在读者对象以及如何运用娴熟的现代主义艺术方法,来处理具体的现实生活和感情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2]35。所以,《慰劳信集》无论对于卞之琳,还是现代诗歌创作的“转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可以联系到延安时期中国现代诗歌整体创作的轨迹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审美观念的转变,《慰劳信集》必然还有相当大的阐释空间。

注释:

(1)奥顿和衣修午德是在抗日战争之初1938年1月启程由香港、澳门到广州,经武汉往前线,七月底回英。奥顿的《战时在中国作》组诗收在与衣修午德合著的《战地行》中。

参考文献:

[1]姜涛.小大由之:卞之琳40年代的文体选择[J].新诗评论,2005,(1):

[2]卞之琳.《十年诗草》重印弁言[M]//卞之琳.卞之琳文集: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卞之琳.难忘的尘缘[M].卞之琳.卞之琳文集:中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张曼仪.卞之琳著译研究[M].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出版,1989.

[5]卞之琳.赤子心与自我戏剧化:追念叶公超[M].卞之琳.卞之琳文集:中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6]卞之琳.重新介绍奥顿的四首诗[M].卞之琳.卞之琳文集:下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7]高恒文.卞之琳作品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8]奥顿.The Oxford Book of Light Vers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

[9]卞之琳.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一年半战斗小史:长乐村战斗——粉碎九路围攻[M].卞之琳:卞之琳文集: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0]卞之琳.给一位夺马的勇士[M].卞之琳.卞之琳文集: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1]卞之琳.一位刺车的姑娘[M].卞之琳.卞之琳文集: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2]卞之琳.給放哨的儿童[M].卞之琳.卞之琳文集: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3]袁可嘉.略论卞之琳对新诗艺术的贡献[M]//袁可嘉,杜运燮,巫宁坤.卞之琳与诗艺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14]卞之琳.给一位政治部主任[M].卞之琳:卞之琳文集: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5]卞之琳.给一位集团军总司令[M].卞之琳.卞之琳文集: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6]陈丙莹.卞之琳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17]王佐良.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一个回顾[J].文艺研究,1983,(4):27-36.

[18]JOHNG, BLAIRE. The Poetic Art of W. H. Auden.Princeton, N. J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

[19]诗苑译林.英国现代诗选[M].查良铮,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20]江若水.中西同步与位移——现代诗人丛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21]杜运夑.捧出意义连带着感情——浅议卞诗道路上的转折点[M]//袁可嘉,杜运燮,巫宁坤.卞之琳与诗艺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0.

[22]唐祈.卞之琳与现代主义诗歌[M]//袁可嘉,杜运燮,巫宁坤.卞之琳与诗艺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Abstract:After 1938, Bian Zhilin poetry from the “quiet storage deep”turned to “naive and lively”. A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the poem of Bian Zhilin, Collection of Comforting Letters although to wit, humor and realism style known, but concentrated in the poetry, whether the contents of a poetry, verse, or language vocabulary and rhetorical use can see traces of Austrian Dayton poetry.

Key words: light verse; fourteen; personification; Auden type metaphor

孝传家风初三作文 第5篇

尽孝道,讲传承,一辈做给一辈看,一辈讲给一辈听,一辈跟着一辈学,一辈一辈传家风。

是否觉得爷爷奶奶在家总是很孤独?父母要上班,我们要上学,似乎我们一走,家就变得冷清了许多。自爷爷去世后,奶奶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她很少出门,也不怎么说话。我害怕这样她会变得消极,便总劝她:“奶奶要是无聊,去广场上跳舞,散散心吧。”奶奶却不搭理我,被我说烦了就会小声说:“我这个年纪身子骨跳不动了。”我也只得悻悻作罢。

我以为奶奶是自身性格就较内向,便只在日常做些小事来帮她,然后再投身学习。但去年过年时,我的思想与行为立刻转变。我们小辈的孩子都拿着手机打着游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打游戏”。操纵的人物“死”后,我百无聊赖地抬起头,却看见奶奶靠在沙发上,似乎想要与我们说说话,又怕没人搭理她。我的心里突然涌起心疼的.感觉,忙放下手机,转去问奶奶一些家常事,希望她开心起来。果然,奶奶似乎活力许多,兴致勃勃地讲起很多事。

描写风的初三作文 第6篇

旅行的第一站,我飘到了金黄的田野。我在稻谷之间的狭小缝隙徘徊,轻轻抚摸着它的“皮肤”,拉起它的柔嫩的小手,它伴随着我一起舞蹈。飘完了整个田野,我怀着不舍的情感,挥手与它们告别。

我再次飞上天空,这一次我来到了茂密的森林。我悄悄地来到了树梢,这儿有一个鸟巢,鸟妈妈正抱着鸟宝宝睡觉呢!我往下飘,飘到了一朵朵五颜六色的鲜花边,我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花香在我身旁打转,蝴蝶与我快乐地嬉戏。在树阴的笼盖下,我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树木像是在和我打招呼,我迷醉在这一片绿树成荫的森林里。可难过的是,我又必须得离开了。

我继续在天空中漂游,不一会儿,我来到一座工厂里。当我靠近这座工厂时,突然天空变了个颜色,原本蔚蓝的容貌换成了土黄色消瘦的脸。我飘进工厂,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大烟囱,烟囱顶端,一团浓烟缓缓升起,是它让天空抹上了“妆”。我不忍心再看下去,我便飘到了工厂生产仓,里面有许多人在工作,被砍伐的木头源源不断地送进来,我看见这些可怜木头,心里变得更难受了些。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原点,不一会儿,我便醒了。

这是一个梦,我在这个梦里,我看到了美丽的田野,这是农民们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田野,我也看见了大自然最漂亮的容颜,也是大自然应有的容颜!我更看见了现代工业生产的“样貌”,人们不断地吸取大自然的一切,让大自然“年轻”的外貌化成了病危的“老人”,人们啊,人们啊,人们啊!你们见过大自然最美的一面吗?

假如风有颜色初三作文 第7篇

第1篇:假如风有颜色作文

假如,风有颜色,那世界一定变得更美丽,更生动,更可爱。彩色的风和自然景色搭配起来,一定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假如风有颜色,春天的风应该是绿色的。花朵盛开,绿色的风吹向正在盛开的花朵脸上,啊!那五彩缤纷的花配着绿叶,肯定美极了!

假如风有颜色,夏天的风应该是浅蓝色的。因为天气很炎热,看到浅蓝色一定感觉到很清爽。要是有一阵蓝色的风吹来,就像是在游泳池中自由自在地游泳,那会多么凉爽呀!浅蓝色的风,吹过每个角落,会给动物和人类带来一丝丝的凉意。

假如风有颜色,秋天的风应该是金黄色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一阵金黄色的风吹来,像是一块块待收的麦田,又像一块块黄金,闪闪发光,金黄色的风吹进了每一个人的心里,使人心中感到了丰收的喜悦。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假如风有颜色,冬天的风应该是火红色的。有了一阵阵轻飘飘的火红色风吹来,不是觉得很暖和吗?从宇宙上看,地球一定非常可爱,风美丽的颜色忽隐忽现,会使地球非常神秘。

假如风有颜色,千变万化,色彩斑斓,会将世界点缀得更美丽、更生动、更可爱!

第2篇:假如风有颜色作文

假如风有颜色,世界会变得更美。

春天的风是绿色的。绿色的风吹向大树,大树就像一个个、一排排的棉花糖,真是可爱极了。绿色的风吹向大地,草绿了、花开了,青草是小花的纱巾,花儿好像一位公主。春风吹过地球,整个世界像个空气净化器。日记日记。c

夏天的风是蓝色的。蓝色的风吹向大海,大海被吹蓝了,就像蓝色的果冻,真是好大一块,我怎么都吃不完了。蓝色的风吹向天空,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我们被伞挡住了,所以外星人看不见我们。蓝色的风吹向人们,好像有一把透明的扇子在每个人身边,送来丝丝凉爽。

秋天的风是金黄色的`。金黄色的风吹向麦穗,麦穗像一颗颗金子,今年一定是丰收年。金黄色的风吹向柿子树,好像一个个红灯笼,诱得人垂涎欲滴!金黄色的风吹熟了果实,就像大自然给人们准备的一场盛宴,秋天真是个美食节!

冬天的风是白色的。白色的风吹向松树,给松树披上了晶莹透亮的围巾,真是太漂亮了!白色的风吹向大地,给大地穿上了雪的外套,白色的风把圣诞老人从烟囱里吹出来了,我希望每天都是圣诞节!

谢谢这些风儿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

第3篇:假如风有颜色作文

我希望春天的风是绿色,因为春天为人们带来了一遍生机。

看,小草披上了绿色的衣裳,桃花穿上了红色的裙子,树木吐出了嫩绿的新芽。假如风有颜色,我希望夏天的风是浅蓝色,看,小朋友都穿上了游泳衣游泳裤开始游泳,仿佛浅蓝色都容进了水里,好冰凉。假如风有颜色,我希望秋天的风是黄色,因为黄色让农民丰收了,看,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笑的多开心呀!假如风有颜色我希望冬天的风是红色的,因为冬天寒冷,红色代表太阳,有了太阳人们感到温暖了,看,人们都脱下了厚厚的棉袄。假如风有颜色,它一定是七彩色的吧?!

第4篇:假如风有颜色作文

假如风有颜色假如风也有颜色,那么她一定是色彩斑斓。春、夏、秋、冬,为我们演绎着精彩的表演。在春天,用她那双纤细又温暖的双手抚醒了娟娟流动着的溪流,唤醒了正在冬眠的小动物,促进着树上嫩芽的萌发。啊!春天的风是绿色的!在夏天,她的身影时显时无。倘若他在夏天出现,那她肯定有着雨宝宝的衬托每当那时,人们就会情不自禁的说道:“啊!真凉快啊!”呵!夏天的风是蓝色的!在秋天,风姑娘用她的那双巧手,为大地妈妈编织出数不尽的果实。枫叶孩子一看到这个情形,个个笑红了脸,在风的吹拂下一个个随风飘动。农民伯伯的脸上洋溢着欢快的微笑。哇!秋天的风是金色的!在冬天,风儿可是常客,她天天光临人间,使人有了一种莫名奇妙的亲切感。雪宝宝们,迫不及待地从风宝宝们搭成的梯子上滑下来,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雪花飘,风儿衬。”孩子们在雪地上追逐嬉戏,好不开心。这时,风姐姐就在一旁笑着,看着……呦!冬天的风是白色的……风的颜色在四季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四种颜色混在一起,就是风的色彩!

第5篇:假如风有颜色作文

假如风有颜色,我想世界会变得更加多彩。

假如风有颜色,我想春天的风是绿色的。一阵绿色的春风吹来,青的草,绿的叶,红的花,都像赶集一样聚拢来,小燕也乘着这般清风在绿色的柳条中穿梭。蒙蒙细雨沙沙地下着,那雨珠闪亮发光,映出一个绿色的世界,映出一个欣欣向荣的春天。假如风有颜色,我想夏天的风是蓝色的。酷热的夏天,太阳把地面晒得滚烫,小狗躲在垂头丧气的大树下热得直伸舌头。这时,如果有一种凉爽、惬意的感觉。天上飘着或浓或淡的蓝色云彩,地面上的人们像沐浴在蓝色的海洋里,工作起来多么轻松,哦,这清新的蓝色的风!

假如风有颜色,我想秋天的风是金色的。秋高气爽,山上枫叶如金,红艳艳的苹果,黄澄澄的橘子,它们掀开绿叶,笑眯眯地吮吸着秋风。村前村后等待收获的稻草好似一片金黄色的大海,泛起一排排金色的浪花。傍晚,火烧云上来了,大白狗变成金的了,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喂猪的老爷爷长了金胡子。假如你要问金色的秋风在哪里?就请看看我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吧!

初三诗歌-风 第8篇

关键词:初三语文;诗歌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14-01

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都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提高诗歌教学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任务。对此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提高初三语文诗歌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一、读品交错,激趣阅读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任何有效的学习,都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的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古典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沉淀,教学上简单的讲授,或“老师讲,学生听”,只能使本来就比较“难啃”的诗文愈加乏味。而教学中注重对诗歌诵读和品味,能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1、诵读时善于联想。学生在整体感知诗歌时,要注重原生态阅读,与文本的对话,发挥其对生活联想的空间。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教学中灵活运用朗诵更容易走进诗人的内心。诗歌的语言来源于生活,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可以更贴切地理解深刻的诗文内涵。以九年级下册的《关雎》为例,初中生对《诗经》这样的经典诗歌接触少,有些隐晦字词(如:窈窕、好逑)较难掌握。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诵,穿插一些词语的理解进行再朗诵,以加深对文本的真实体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已知的感知材料,结合自己的联想,要读出思恋男子那种追求美、追求健康、追求幸福的积极生活态度。反复诵读是学生感知全文的一个最直接的方法,诗歌课堂教学要读出韵味,读出本义,读出语文课堂的声色之美。

2、品味时巧用想象。诗中蕴涵着深刻的意义及情感,只有深入品尝,才能发现其“诗味”,提高学生欣赏的品位和审美的情趣。诗歌品读教学可分三个步骤:

首先,揣摩诗的意象。每一首诗都有其不同的意象,因此,品读诗歌要善于抓住意象,结合写作背景,还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不依赖教师的简单传授,改变学生这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探究和欣赏。

其次,赏析诗词佳句。在诗歌教学中最能激起学生思想火花的句子,就是有浓缩精华的名言佳句。它的使用率高,很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赏析佳句作为品味诗歌的突破口,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第三,再现诗的情境。读有所感,读有所获,这是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观念。

二、将诗歌教学与现代音乐相结合

自古以来素有诗乐一体之说,我们在看古装剧时,经常会听到我们熟知的诗词被唱出来,优美的音乐配以华美的诗词,起到了很好的渲染和强调的作用。很多学生觉得把古典的诗词与现代的音乐放在一起,有不伦不类的嫌疑。其实不然,很多看似不协调的两种事物放到一起,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的蕴味,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一方面教师可以以优美的音乐作为诗词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诗歌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实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诗歌的兴趣,提升了学生品诗的能力。

三、多媒体对诗歌教学的辅助

多媒体技术已在普遍使用,如利用它来提高学习效率,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 的传统教学,课堂容量太小,形式太单一,学生易生厌倦情绪。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这样的教学手段,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初三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等多媒体现代技术来教授诗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春江南》、《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诗时,教师用电脑技术将诗歌的作者、背景、内容、意境展示到大屏幕上。甚至诗歌的配音朗读、背景音乐、实时画面制作到屏幕上去。学生上语文课,就像在看电影、看电视一样。学生每次上课后,都会产生意犹未尽的感叹。

四、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初三语文诗歌教学过程中,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阶段,诗歌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浓缩,所以,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到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到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学生阅读、思考、探究等能力的方法,值得我们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运用。

诗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控,自由运用。对于我们这个”诗歌大国”,无论是存在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从未丧失生机的古典诗词,还是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现代新诗,都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消除学生应试、畏难心理,听说读写并重,进一步提高初三语文诗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列培.诗歌教学与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33)

[2] 陆 平.语文教学参考书功能之考察[D].课程与教学论.2005.06

[3] 杨东增.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09(2)

我的家风初三作文1000字 第9篇

家是难舍的亲情,是心灵的港湾,是充满了爱与责任的驿站。孩子只有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才能变得越来越优秀。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无时无刻不在体现家风的重要性。而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就是坚持不懈、勤俭节约、乐于助人……

我的家风初三作文1000字 第10篇

(一)以诚待人,言而有信

刚上一年级时,还不怎么懂得与人相处的道理。一次,我与小刚约好,周六他来我家,我教他手工课上没学会的那件手工。偏偏赶上爸爸有空,带我去游乐园玩,这让我很是犹豫不决,到底是和去游乐园爸爸玩,还是教小刚做手工呢?爸爸似乎看出了我的踌躇,在向我问清事情的原委后,他这样对我说:“以诚待人,言而有信。你答应了人家的事情就要做到,记住我说的话,真诚地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你将会得到更多的朋友。”我点点头,从此这八个字便永远烙在我心中。这便是一股真诚守信的家风吧。

(二)百善孝为先

渐渐的,我长大了,那是上四年级的时候,奶奶因年龄大了便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经常不记得吃药,她为此十分懊恼。细心的妈妈就贴了张便条在奶奶的床头上,提醒她记得按时吃药。尽管这样,奶奶有时也会忘了药放在哪里。妈妈便每天中午都打电话给奶奶,耐心地告诉她放药的位置。我常常很佩服妈妈的这一举动,妈妈就会说:“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的基本,哪怕一个人再好再好,不孝顺父母,一切都是空谈。因为没有父母,哪里有你。所以,就算奶奶再老,再健忘,我依然会耐心地帮助她。”家永远是温暖的港湾,它可以包容每一位家庭成员受伤的心灵。就像奶奶,尽管她已经老年痴呆了,但家永远不会排斥她,会接纳她,帮助她,这便是一股温暖亲切的家风吧。

(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爷爷是个大好人,村子里再没有谁像他这样乐意帮助他人的,不管是谁,只要是他遇见的人中有困难,他就会竭尽全力的帮忙,比如说:给家中困难的村民们送米;李婶家的母牛要生了,刚好李婶有事外出了,他就帮忙给母牛接生;还经常帮助忙不过来的邻居插插秧,耕耕地……一次,他对我说:“帮助有困难的人,自己也会感到快乐,就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啊。”听完爷爷说的话,我不禁联想到,助人为乐不正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吗?是啊,我要向爷爷学习,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下去,让世界开出更多美德之花……这便是一股团结友爱的家风吧。

上一篇:微信粉丝互动方案下一篇:语文竞赛后的感受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