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范文

2024-09-18

石漠化范文(精选6篇)

石漠化 第1篇

石漠化成因及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措施

刘剑波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读学士 学号:20102011)

摘要: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8省都存在的一种石质荒漠化现象,以贵州最为严重,石漠化面积逐年增加,大片的石漠化土地生产力极低,已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严重影响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南方山区的心腹之患。本文主要分析石漠化概念、成因、分布、对当地的影响、以岩溶地区如何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恢复当地生态环境,达到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关键词:石漠化 成因 威胁人类生存 水土保持措施 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

The cause of ston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measur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this region

JIAN BO LIU

(Undergraduate majoring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sic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Abstract: Stony desertification is a phenomenon appearing vast in south-east china.GUI ZHOU province is the most severe area.The deserted area is magnifying year by year,a large area of stony deserted soil is low yield.It has threaten the existence of human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uth east area.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ception , cause and distributing and the influence to those areas.And conclude the measure to work on i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ose regions.一、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逐渐形成石漠景观的过程。岩溶地区(喀斯特地貌)母岩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具有抗风化能力强的特性,所以成土过程缓慢,且所生成的土壤容易淋失,在我国西南8省,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又由于西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此地降雨量较多,且多集中在春季,所以在大量水的存在下,化学侵蚀量巨大,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喀斯特地貌,与此同时带来的后果是风化形成的物质溶于水中,很难形成土壤,所以在喀斯特地区,土壤极其珍贵,但是在人类出现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石灰岩地区大面积分布着这种冲刷完土壤后仅剩石灰岩母岩的光板地即我们所说的石漠化土地。综上所述在岩溶地区,土壤形成缓慢,且易流失,当土壤由于人为活动加速侵蚀后,极易超过允许土壤流失量。当地就会出现石漠化现象。所以要治理石漠化首先就要防治水土流失,讨论如何在石漠化地区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是治理石漠化的关键因素。

1.石漠化在我国的分布特征:为查清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为科学防治提供基础数据,2004年~2005年,中国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监测工作。监测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个县(市、区),监测区总面积107.14万平方公里,监测区内岩溶面积为45.10万平方公里。中国石漠化分布特征主要有:一是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二是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三是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四是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

2.石漠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石漠化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是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影响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据贵州省林业厅调查,50年代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2.5万km,60年代扩大为3.5万km,70年代末为5万km。1995年则高达7.67万km,占全省总面积的43.15%。每年流入长江及支流的泥沙114亿吨,流入珠江0.34亿吨,每年土壤流失量平铺在贵州大地上,厚度可达3至4毫米;石漠化的迅速发展,使得贵州耕地以每年11.4万亩的速度不断减少。流失的土壤造成河道淤积,影响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在多雨季节容易发生洪灾。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因植被稀疏、岩石裸露,涵养水源的功能衰减,迟滞洪涝的能力明显降低,增强了洪灾发生的可能性。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1998 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的重要原因之一。喀斯特石漠化引起的自然灾害灾种多、强度大、频率高、分布广,甚至叠加发生、交替重复。随着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呈现周期缩短、频率加快、损失加重的趋势。据研究,1951—1987年的37年间,贵州省农作物受灾年份就有34年,平均受灾面积70万亩/年,占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5%。1985—1990年仅旱灾一项累计受灾面积610万亩,平均每年101.6万亩,[1] 在喀斯特地区本来土壤形成过程就很缓慢,土壤本来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所以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其次造成的一系列的自然灾害,直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在土壤资源急缺的情况下,人地矛盾不断升级,当地人民不断开垦土地,又不断流失,又造成洪涝等自然灾害,这种恶性循环不断进行,不断增强。最终会导致毁灭性的破坏。所以进行石漠化治理是喀斯特地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从以上研究可得出下面结论:石漠化形成的主观因素是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坡坏了生态环境,因此治理石漠化,要从解决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入手,科学规划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调整产业结构,改进生产方式,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 1.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立足自然条件,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

岩溶侵蚀地区,分布有典型的地上和地下岩溶地貌,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也有发展旅游的潜在优势,开发石灰岩产业和保护典型岩溶地貌是在遵从自然规律前提下发展经济的有效手段。[2]在加强植被建设,是保持水土的首选措施,在喀斯特地区,通过野外径流小区实验,得到不同植被对水土保持效果作用的排序分别为经济林>人工草地>水保林。经济林中梨树>桃树>板栗。人工草地黑麦草>白三草。水保林中墨西哥柏混交林>墨西哥柏>杨树。以撂荒坡耕地为对照,经济林(梨树)的保水效果和保土效果均优于其他生物措施。陡坡(坡度>15。)种植农作物将导致水土流失量的增加,且多于撂荒坡耕地(杂草)。香樟、柏树、马尾松等水保林在坡度较陡时不再具有保水效果,而杂草的保水效果比较明显。因此,缓坡地带适宜发展经济林(梨树等),陡坡地带则适宜发展培育地带性草类。[3]所以在喀斯特地区在坡度>15度地区要严格进行退耕还林,在坡度较小地方发展经济林和人工草地的混合植被类型,在林地也可以适当放牧,增加林地的肥力。这样一来既有利于防止石漠化,有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且在云贵高原阳光充足,特别有利于经济林的生长,因此选择经济林和人工草地是个不错的水保措施。在陡坡地带则要严格采用人工草地。

2.加强对坡耕地的治理

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占总流失量的60%—70%, 在时间分配上,既受降雨的影响,也受作物布局、作物种类、生长季节和耕作方法等因素影响。暴雨季节,覆盖度高的作物比覆盖度低的作物具的更好的保土作用,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作物品种和降雨季节的情况,推行粮—粮、粮—豆、粮—油、粮—果等不同的间作和套作方式,增加坡耕地作物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6] 3.在山区加大坡改梯力度

坡改梯是我国整治坡耕地的传统方法,同时也是山区水土保持大力推广的方法。经多年的检测结果表明, 坡改梯减缓坡度后,减少水土流失效果达到24%~ 95%,平均为70%左右。同时可减少地表径流42%—47%。坡改梯加厚土壤后,通过蓄水保水, 既显著减少了降雨径流损失,也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4.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提高当地人忧患意思。

通过现代媒体,将水土流失,石漠化可视化传授给当地居民,加强水土保持教育,让群众志愿加入水土保持行列,转变当地居民长期以来以农耕为经济来源的观念,鼓励其学习种植经济林的技术。大力宣传石漠化的害处,增强当地人民的忧患意识。改变以往边保护边破坏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 黄秋昊,蔡运龙,王秀深.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07年2期:3-4 [2] 张洪江,吴发启,程金花,等.土壤侵蚀原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238.[3] 周素萍,张兴奇,张科利,等.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生物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果[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4):117-120 [6] 王世杰,胡顺光,贵州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4)

石漠化 第2篇

一、岩溶地区土地类型及面积

我市岩溶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槽坝地区、南部金佛山地区,面积183.91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47.1%。岩溶地区土地类型有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非石漠化三大类型。其中石漠化面积25.49公顷,占岩溶地区面积的13.9%,占全市幅员面积的6.5%;潜在石漠化面积52.47公顷,占岩溶地区面积的28.5%,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3.4%;非石漠化面积105.95 公顷。占岩溶地区面积的57.6%,占全市幅员面积的27.1%。

岩溶地区分土地类型面积图表石漠化13.9%非石漠化57.6%潜在石漠化28.5%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非石漠化

(一)石漠化土地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1.石漠化土地按地类分:林地9.07万亩, 占石漠化土地的35.6%,耕地16.23万亩,占石漠化土地的63.7%,未利用地0.19公顷,占石漠化土地的0.7%。

2.石漠化土地按石漠化程度分:轻度石漠化4597.6公顷,占石漠化土地的27.0%;中度石漠化11942.3公顷,占石漠化土地的70.3%;重度石漠化461.7 公顷,占石漠化土地的2.7%;极重度石漠化1.4公顷。

石漠化土地分石漠化程度面积图表强度石漠化2.7%极强度石漠化0%轻度石漠化27.0%中度石漠化70.3%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极强度石漠化

二、分布特点

1.南部金佛山绝大部分地区属岩溶区,且石漠化程度比较严重、北部地区属非岩溶区。

2.槽坝地区(石雷路沿线)属岩溶地区,且石漠化程度严重,其他地区石漠化程度较轻。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3.人为活动频繁地区石漠化程度重、人为活动少的地区石漠化程度轻。

4.耕地石漠化程度重、有林地石漠化程度轻。

5.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石漠化程度重、水土流失轻的地区石漠化程度轻。

石漠化分析

一、石漠化原因

石漠化是喀斯特山区客观存在的较为普遍和突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的顶级表现;导致石漠化的因素主要是喀斯特岩溶地质原因,生态十分脆弱。加上人为活动,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和不适当的耕作方式,加上喀斯特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

造成石漠化的原因很多,有洪灾、旱灾、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有人为因素造成,造成我市石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有:

1.毁林开垦:石雷路沿线人烟密集地区,因人多地少,七十年代大集体时,毁林开垦现象非常严重。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2.过度樵采:交通较方便的地方,由于人为过度樵采,造成土地石漠化。

3.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工矿工程建设无序采石、开矿、采沙等建设材料。

4.不适当耕作方式:如陡坡地耕作。

二、典型地区石漠化状况

我市土地石漠化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石雷路沿线的南平镇、南城街道办事处、东城街道办事处、三泉镇、水江镇。该地区由于是南川市工矿集中分布地,经济较发达,人多地少,人为活动频繁。土壤本身瘠薄,毁林开垦、不适当的耕作方式等造成土地石漠化相当严重。5个镇、办事处共有石漠化土地

11891.2公顷,占全市石漠化土地的69.9%;有潜在石漠化土地20726.0公顷,占全市潜在石漠化土地的59.3%。

典型石漠化土地,在当地叫“石碗轿”,土壤极其瘠薄。远看一片石头山,近看仅在像碗一样的石头里一点土壤。土壤严重侵蚀,水土大量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满目岩石嶙峋。我市有“石碗轿”土壤4200公顷。

三、石漠化动态变化

一方面,由于人为破坏,潜在石漠化正向石漠化过渡,轻度石漠化正向重度石漠化过渡。如在金佛山地区部分潜在石漠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化土地上,地上生长有林木、灌木或藤本,地表生长有地衣、苔藓等植被,石漠化现象表现不突出。但在南部地区部分潜在石漠化土地上,由于人为活动破坏(修路、樵采、采石等),其上的植物及其地被物受到破坏,正向石漠化过渡,如:三泉镇、大有镇。同时,在轻度石漠化土地上,由于过度的樵采,毁林开垦,不适当的经营方式(突出的就是陡度上耕作)等方式,使得石漠化程度得到进一步加重,比如:石雷公路沿线。

另一方面,部分石漠化旱地,由于近几年来先后实施了多种与之相关的工程项目,如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慢慢向潜在石漠化演变,石漠化程度也逐渐在减轻。在林地上,通过封山育林、限制采伐、人工造林等措施,石漠化程度也逐渐在减轻,向潜在石漠化的方向演变,从单项的效果观察,也取得了很好的实绩。但从一个流域或区域来看,石漠化土地治理效果不明显。

总之,虽然实施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工程,石漠化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由从一个流域来看,由于人为活动的破坏,石漠化仍然在继续加剧,从这次石漠化监测看,我市石漠化也非常之严重,全市石漠化已涉及到1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个国有场所,岩溶区面积122604.0公顷,其中石漠化面积17003.0 公顷,占岩溶地区面积的13.9%,占全市幅员面积的6.5%;潜在石漠化面积34971.2公顷,占岩溶地区面积的28.5%,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3.4%;非石漠化面积70629.8 公顷。占岩溶地区面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积的57.6%,占全市幅员面积的27.1%。

危害及治理

一、石漠化的危害

我市石漠化的直接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退化,耕地撂荒或废弃。在我市东城街道办事处、南城街道办事处、水江镇等乡镇的部分耕地,由于人为不适当耕作(陡坡地耕种),岩石裸露度高达60%以上,土层瘠薄(土层厚度不足20厘米),土壤已无法保持水分和养分,失去了土壤的性能,造成土地的严重退化。

二是生态恶化,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其间接后果加剧贫困化进程。

三是自然灾害频发,损失巨大。干旱、暴雨、泥石流我市频频发生,其根源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尤其是泥石流的发生,造成家园被毁、人畜伤亡的损失是巨大的。

四是大量泥沙淤积河床、库区,影响生态安全。石漠化的直接后果之一是易形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带来的后果造成大量泥少淤积河床、库区,造成我市部分山平塘荒废,水库、电站使用年限缩短,影响生态安全。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二、石漠化治理

石漠化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一个生态建设项目,又是一项重要的扶贫工程,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又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既有国家利益,又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根本利益,既是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而且从治理石漠化的技术手段来讲,它所采取的必须是一整套综合措施和办法。

我市石漠化治理主要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以解决喀斯特地区水问题为核心,确保群众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的需要;以坡耕地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解决群众的生存问题;加大预防保护的力度,杜绝人为的新的破坏;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加大沼气、电力建设的投入力度,解决能源紧缺问题;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等。为防治石漠化土地的进一步恶化,有效治理石漠化土地,主要应从生态、工程、其他三个方面进行治理。

(一)生态治理

对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中的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土地,进行禁伐、禁牧、封山育林、封山管护,加强保护管理,严禁一切人为的破坏活动。

(二)工程治理

对宜林地、无立木林地人工造林,因地制宜种植林木,尽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快绿化;对耕地、未利用地中的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土地,采取退耕还林、坡改梯、客土改良、择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坡面水系道路配套设施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减轻石漠化程度。

(三)其他措施

对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地区,还可进行扶贫开发、生态移民、能源开发(采用节能灶、沼气池等)、建立小型水利工程、节水保水蓄水工程等措施,减轻人对土地的依赖和对地上植被的破坏。

防治的对策及建议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修复生态环境,落实治理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有效推进我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把石漠化治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加强领导。要制定有力措施,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要落实治理经费,将治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要层层落实石漠化治理工作责任,层层签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订责任书,制订严格的奖惩措施,以保证石漠化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宣传,鼓励公众参与

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广大群众进行石漠化危害和生态建设的宣传,使广大市民知道石漠化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增强对石漠化治理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石漠化治理。要加强引导,采取有效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改变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改变乱挖滥采的坏习惯,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的良好风尚。要建立石漠化动态变化发布制度,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切实保护土地资源。

三、建立监测体系,科学制定治理规划

目前,我市已按上级要求完成石漠化基础数据的调查工作,但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面宽,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的监测治理。因此,应建立石漠化监测体系,随时监测石漠化土地的变化动态,以利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随时掌握石漠化土地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石漠化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编制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从战略的高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指导石漠化治理工作。要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做到长期、中期、短期相结合。短期目标应以治理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土地为主,解决缺水固土和生活能源问题,以改善生存环境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目的,兼顾富民增收;中期目标以治理中度石漠化土地为主,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与富民增收并重为目的;长期目标是实现西南岩溶区可持续发展和山川秀美的总体目标。

四、加大科技投入,实施综合治理

石漠化治理是一门新的科学,形成石漠化的成因很多,治理模式复杂,因而,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治理石漠化涉及科技、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畜牧业、教育、扶贫、计划、计划生育等部门;在学科上需要岩溶学、林学、农学、水文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的支撑;在技术上应把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社会措施等融合起来,既保护又开发;空间上以流域为单位,甚至要跨流域,因此必须实行综合治理,并联合有关部门、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等进行联合攻关。重点研究石漠化演变规律、不同类型石漠化土地的治理模式、适宜栽植的树种等。

五、调整产业结构,恢复生态环境

岩溶地区土壤瘠薄、持水性差,生物生产力低,加之人口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日益增加,人均占有粮食量低,从而加剧了土地的反复利用和不断的毁林毁草开荒,形成土壤肥力日渐低下、石漠化愈加严重的恶性循环。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从种粮为主粮不够,向少种粮食不愁吃、有钱花转变,而且保护了土壤,恢复了生态环境,所以,改变种粮为主的传统观念。抓住岩溶生态环境多样性的特征,选准适合各地岩溶土地化学环境的多年生经济作物,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通过产业化提高其附加值,带动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六、结合重点工程,因地制宜,加快治理步伐

对不同类型的石漠化土地,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治理。对石漠化土地中的林业用地,分地类采取不同的措施,对有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采取封山管护、森止采伐等生态措施,对疏林地采取补植和封山育林,对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营造一些适生树种,增加植被盖度;对石漠化土地中旱地采取退耕还林、坡改梯、保护性耕作、坡面水系道路建设、择土配方施肥等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减少水土流失,减轻石漠化程度,遏制石漠化发展。

对潜在石漠化土地中的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采取封山管护、森止采伐等生态措施,自然恢复森林植被,使潜在石漠化土地向非石漠化土地过渡。

对已经开工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水土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保持项目、国土整治项目、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等,要充分与石漠化治理相结合,进一步加强项目质量管理,认真搞好工程的实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同时,大力开展农村小水电、沼气池、改柴节能灶的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薪炭林和经济林,减少农村能源对资源的破坏。对一些生态环境极端重要、生存条件极端恶劣、自然资源极度贫乏、土地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在统一规划、认真进行社会经济论证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生态移民开发,防止这些地区因生存压力过大而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七、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土地石漠化主要是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因此,要认真贯彻林业、国土、水土保持、矿产资源开发、园林绿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森林、毁林开垦、非法占用耕地和林地、乱挖滥采矿产资源、损毁绿地的违法行为。要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律宣传,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尽量减少人为因素而引起的石漠化。

石漠化 第3篇

关键词:石漠化,成因,分析,造林技术,探讨

1 陆良县基本情况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 隶属曲靖市, 地处北纬24°44′~25°18′, 东经103°23′~104°02′, 北麒麟区、马龙县接壤, 东于罗平、师宗相连, 南与泸西、石林县毗邻, 西与宜良县相邻, 东西宽65.62km, 南北长62.8km, 全县国土总面积1989.59km2, 总人口676435人, 人均耕地0.8亩, 林业用地89657hm2, 境内最高海拔龙海山2687m, 最低海拔大莫古镇的回辉哨村1640m, 相对高差1047m, 纵观全区地势呈南高北低。

2 石漠化概念

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 是指在我国南方湿润地区, 碳酸盐岩发育的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 由于人为干扰活动造成植被持续退化, 同时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 (或砾石堆积) 而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3 陆良县石漠化情况

根据陆良县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 陆良县国土总面积198959hm2, 岩溶地区土地总面积143707.3hm2, 其中石漠化土地总面积64736.9hm2, 非石漠化土地面积78970.4hm2。石漠化土地面积中石漠化土地47708hm2、潜在石漠化土地17028.9hm2。

在石漠化土地中:极重度石漠化1359.4hm2、重度石漠化7223.4hm2、中度石漠化21497.5hm2、轻度石漠化17627.7hm2。

在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中按地类统计为:有林地27817.4hm2、疏林地4360.2hm2、灌木林地12222.6hm2、未成林造林地2213.6hm2、无立木林地2134.3hm2、宜林地1021.2hm2、旱地14633.4hm2、未利用地107.7hm2。

4 陆良县石漠化成因

4.1 岩溶地质构造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陆良县地质构造单元属杨子准地台, 处于黔、桂地台和昆明凹陷的结合部, 为滇东岩溶高原的一部分。境内由于构造运动强烈, 各时期海陆变迁大, 地层和岩性也比较复杂。太古界昆阳群地层和上古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出露。太古界昆阳群地层出露于坝子西部的牛头山隆起带和马街、召夸镇西部的终南山、杨梅山一带, 为深灰色或灰色硅质岩、火山岩、细砂岩及板岩互层, 部分地区有紫色砂页岩零星分布;上古生界的二迭系、石灰岩、泥盆系地层见于北部的竹子山、东部的龙海地区, 以及南部的召夸、大莫古和牛头山隆起的东襄阳边缘地区, 由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页岩组成, 玄武岩仅在龙海山2300m左右的地段和召夸镇与师宗县交界处有局部出露。除湖积淤泥外, 在山间洼地和江河两岸还留下了第四系残积层、坡积层和冲积层, 油泥土、砂砾组成, 为坝区、沟谷洼地的主要成土母质。形成岩溶地形的主要为上古生界并最为发育, 碳酸盐岩比重大, 占总面积的60%左右, 特别是纯碳酸盐岩的大面积出露, 为石漠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4.2 岩溶地貌特征是石漠化形成的势能基础

陆良县地处乌蒙山南部延伸带, 境内三面环山, 东有龙海山, 西有牛头山, 北有竹子山, 山脉中部为平坦开阔的大坝子, 南盘江从中迂回过境, 坝区的东西两边为山区, 东面龙海山突兀拔起, 由北向南延伸, 西坡陡峻, 坡度为30°~40°, 基岩裸露。东坡平缓向东倾斜, 到篆长河一带渐趋平坦, 碳酸盐岩地层广泛出露, 有峰丛、峰林溶蚀洼地、漏斗、石芽原野、落水洞等岩溶形态;西边山峦起伏, 沟壑幽深, 南部山丘孤耸, 类似丘陵;北始响水坝;南盘江自北向南迂回过境, 境内形成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相间的地貌, 是滇东北较典型的岩溶地貌之一, 地形地貌的山地性和地表崎岖破碎性是石漠化形成的势能基础。

4.3 人为活动干扰是石漠化形成的动力条件

陆良县是一个农业大县, 人口众多, 有总人口676434人, 人均耕地0.8亩, 畜业兴旺, 野外放养黑山羊237377只、绵羊17378 只、牛75101 只, 人类和牲畜的生存生活因素逐渐成为石漠化发生的主导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人口过快增长是石漠化形成的直接原因, 由于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地矛盾突出, 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负荷重, 压力大, 为了生存和生活过度开垦-土地退化-石漠化扩展已成为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因人口增加的成因模式; (2) 破坏植被和对土地掠夺式的经营, 乱砍滥伐, 滥垦滥耕, 铲草皮等行为使水土流失严重, 造成土地石漠化加剧; (3) 过度放牧是加剧石漠化的又一因素, 我县绝大部分地区的群众为了节约养殖成本, 牲畜的养殖仍处于传统的放养方式, 放养的黑山羊、绵羊、牛、马等对喀斯特地形中多年生长的石生灌丛植被危害极大, 一旦破坏, 植被很难恢复, 仅存的一点土壤会随着降雨逐步流失, 岩石裸露加剧, 造成土地石漠化。

5 陆良县石漠化造林技术

5.1 造林地块规划

陆良县石漠化试点造林地块规划在龙海山面山一带, 隶属马街镇、三岔河镇、板桥镇, 试点造林以乡镇为单位, 分三年实施, 一年实施一个乡镇, 造林地块规划原则为岩溶区, 岩石裸露面积60 %以上,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脆弱, 土层比较薄、土壤少、立地条件差, 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区域。

5.2 造林树种和林种的选择

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以及树木培育目的和适地适树的原则, 种植的主要树种为圆柏、华山松、芷柏、川滇桤木和少量的核桃和金银花, 林种设计为防护林3061.8hm2、经济林86.5hm2。

5.3 造林种苗质量要求

绿化造林, 技术是关键, 种苗是基础, 尤其在立地条件差, 石漠严重的岩溶地区, 种苗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造林成效, 为确保造一片成功一片, 种子必须由林业部门统一采种或购买, 本着就近育苗, 降低运输成本和运输风险的原则, 由造林承包单位在林业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 选择一块良好的圃地或指定的苗木生产单位育苗, 苗木出圃造林必须是经林业检疫部门检疫合格的Ⅰ、Ⅱ级营养袋苗, 苗高和地径视苗木品种而定, 华山松苗高10~15cm、地径0.1~0.15cm, 圆柏、柳杉苗高30~50cm、地径0.2~0.3cm, 核桃苗高60~100cm, 地径0.8~1.5cm。

5.4 造林树种混交设计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力, 提高成林后林分的抗病虫害、抗火险、抗自然灾害能力, 充分发挥林分的生态功能和体现林分生物多样性特点, 陆良县石漠化试点造林针阔树种的混交比例设计为8∶2, 混交方式根据地形和立地条件采取块状混交, 造林密度111株/亩, 株行距2×3m。

5.5 造林地整地

石漠地区造林整地很关键, 既要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又要确保原生植被被过度的再次破坏, 导致水土流失的再次发生, 选择合理的整地方式尤为重要。陆良县石漠化地区造林采取的是以人工开挖整地为主结合爆破整地为辅的方式整地, 整地规格为40cm×40cm×40cm, 整地的时间必须在造林一个月前完成。

5.6 苗木移栽

为确保造林成效, 尽快使造林地块郁闭成林, 在定植穴回填土壤时对每塘施复合肥0.4kg, 然后再将营养袋苗脱袋后进行栽植, 苗木移栽时做到土壤夯实, 苗正根舒、内低外高, 从而起到截流保水的效果。

5.7 抚育管护

抚育的主要目的是清除影响幼树生长的杂草, 促进幼树能健康生长, 抚育的时间是造林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雨季, 连续抚育两年。所以, 在造林之后, 一定要重视幼林地的管理,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护措施。一是安排专人管护, 与管护人员签定管护协议;二是采取各种宣传形式加大爱林、护林的宣传力度;三是林业部门加强对新造林地的监督和检查, 由部门向社会共同营造一个热爱林业、重视林业的良好氛围。

5.8 造林组织形式

石漠化地区造林由于造林难度大, 造林条件差, 仅靠当地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难以保证造林质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 陆良县石漠化造林是由政府采购中心向社会公开招标, 经过公开、公正、公平招标后, 交由有造林资质的专业造林单位负责施工。中标单位中标后, 由项目实施单位与中标造林单位签订相关的造林管护合同, 再在林业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的技术指导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下, 由中标单位严格按造林作业设计完成造林施工任务。

6 结语

石漠化地区造林由于土壤肥力不足、土层薄、岩石裸露面积大、施工条件不均衡, 仅采用常规的造林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的造林效果, 因此, 在石漠化地区造林的时候, 不仅要选择最为合适的树种, 整地时还要分片施策, 按地形和立地条件确定整地方法, 在三年的试点造林中共完成石漠化造林3158.3hm2, 其中防护林3061.8hm2、经济林86.5hm2。选择的造林树种有金银花、柳杉、圆柏、核桃、华山松、川滇桤木。采取的整地方法是营造防护林以人工开挖为主爆破为辅, 营造经济林用小型挖机开挖。经检查, 造林保存率均在85 %以上, 平均树高有1~1.5m, 这充分说明陆良县石漠化地区的造林试验是成功的, 造林技术是成熟的, 是可以推广的。

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近几年自然灾害如干旱, 霜冻较为严重, 新引进试种的金银花枝叶部分全部冻死, 部分川滇桤木也不同程度遭受冻害, 少量的幼苗因干旱而枯死, 给造林承包单位带来较大的补植工作量, 建议在将来的石漠化推广造林中应选择乡土树种为主要造林树种, 即能明显体现造林成效, 又能挽回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陆良县统计局.陆良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R].陆良:陆良县统计局, 2014.

[2]云南省林业生产工程规划院生态分院.陆良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昆明:云南省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院生态分院, 2008.

[3]王德炉, 朱守谦, 黄宝龙.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8 (6) :87~90.

[4]孙杰萍.陆良县土地沙漠监测及防治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 2006, 34 (23) :40~43.

[5]郭柯, 刘长成, 董鸣.我国西南喀斯特植物生态适应性与石漠化治理[J].植物生态学报, 2011 (10) :991~999.

[6]王世杰, 李阳兵, 李瑞玲.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J].第四纪研究, 2003, 23 (6) :658~666.

[7]袁道先.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的环境地质问题[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7 (5) :41~43.

一个石漠化山村的重生 第4篇

弄拉,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是李华安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弄拉曾经和许许多多山旮旯一样,被看成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因此,千千万万个像弄拉这样的山旮旯,在某种程度上贫困被视为“宿命”。为了摆脱贫困,数以万计的人选择举家搬迁,无奈离开养育他们祖祖辈辈的莽莽大山,期望由此脱贫过上幸福好日子。

然而,也曾想逃离的弄拉人最终选择了坚守,他们用半个世纪的时光伺候着他们的家园,让这个因树木遭受大量砍伐患上严重“地球癌症”——石漠化的山旮旯,“浴火重生”成为一个森林覆盖率超过90%的休闲避暑旅游度假景区,成为弄拉人脱贫致富的“金饭碗”。

“去年,我们在这个山旮旯‘捡到了1.19万元的人均纯收入,这个数目5年后有望超过5万元。”李华安在山顶观光平台上来回踱步,用数字比较着弄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008年,弄拉屯人均收入才3000多元,再往前,那更是少得可怜。”

曙光——

“喝红茶还是喝绿茶?要不每样都来一壶?这茶不错的。”李华政一边烧水一边笑呵呵地向客人推介他的好茶。听说有客来访,他早早就在明净的客厅里摆好茶具、果盘。

他家是一栋4层半“从地到天”的楼房,建筑面积达400平方米,电视背景墙、酒柜、皮沙发、茶几等,整齐干净地摆在客厅里,整套住房装修精致考究,实用不奢华。

李华政的家住在弄拉新村,位于马山县古零镇古零街上。这个新村占地5.3亩,规划总建筑面积2533.8平方米,为了更好规划建设弄拉休闲避暑旅游度假景区,由弄拉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计划将参与合作社的29户125人搬到这里来居住,包括李华政在内的第一批14户70人已经入住。

“以前的生活,简直不是一个‘苦字能形容的。”李华政将一杯热茶一口吸进嘴里忆苦思甜着说,“我住在弄拉时,不管怎么拼命,石缝里都长不出黄金,10分旱地一年收获的玉米不够一家人半年的口粮,家里的柴米油盐全靠我一个人外出打工,累死累活整个家庭年收入也就1万多元。”

如今,这个家庭慢慢从苦日子里走出来了。“现在,我在弄拉景区上班,月固定工资2400元。”李华政掐着手指盘算着说,他爱人在景区做零工,一天有100元收入,有时候一个月也能拿到2800元左右。加上从景区得到分红,他一家去年的总收入超过7万元,“我家现在5口人,去年人均收入1.4万多元。”

这就是弄拉由曾经赤贫的山旮旯嬗变为初现雏形的休闲旅游景区后,给乡亲们的回报。看到这片山旮旯辉映着脱贫致富的曙光,在县城有车有房的李华安和很多乡亲一样,选择回归守护经营这片自己曾经想方设法逃离的大山。

“去年,弄拉人的收入主要来自停车场、小卖部、宾馆等项目经营收入的分红,还有一部分是村民在景区内的劳务工资收入。”李华安说,等到景区各项设施建设完善收取旅游门票后,村民的收入将会大幅度提高。

让村民感到高兴的还有,许许多多大山人为了生计不得不远离家门外出打工的时候,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家园上班领工资。这个有着133人的旅游专业合作社,近60人在景区内上班,一个人一天最少能拿到70元的工资收入。每天早上,他们结伴从弄拉新村到弄拉去上班,晚上又有说有笑结伴回来,满满的幸福感洋溢在每一个人的笑脸上。

25岁的李富康刚刚从深圳打工回来。“我这次回来不想再出去了。”他说,自己家门口有这么好的就业机会,为什么还要跑那么远去打工呢?“我在深圳一个月有近4000元工资,但我还是想在弄拉上班。”

劫难——

弄拉人这个脱贫致富梦,得之于生态,也差点毁之于生态。

马山县位于红水河中段南岸,是典型的喀斯特大石山区。这里山多人口多,土地贫瘠致富路窄。直至今天,马山县依然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人口5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9.4万人。

弄拉所在地,四周石山林立,没有河流,没有沃土,地无三尺平,贫瘠的土地零零星星分布在山石嶙峋之中,“瓢一块,碗一块,一个草帽盖三块”。

清朝年间,因逃避兵荒马乱和灾害饥荒,几户人家从四川一路风尘仆仆迁徙来到弄拉。“这里山深林密,可以躲避战乱。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丰富的山林资源,山上果子多,就是在饥荒年代,只要背着篓子上山去,准能满载而归。”生长在弄拉的李荣光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他们先辈在这里安家落户的主要原因。

“1958年,到处大炼钢铁,200多个外面的人背着柴刀、斧头和锯子来到这里,连续砍了两个月,附近25个山头的树木都被砍得精光。”直到今天,弄拉人掀开无法尘封的记忆时依然痛心疾首,“就连村民屋里能拆出来的木头都被拿去炼钢铁了。看到山上的树木全被砍掉了,大家对着光秃秃的大山,眼泪都快流干了。”

山上树木没有了,裸露的山石无法涵养水分,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一年狠过一年,无情地蚕食着这里的每一片绿意与生机,曾经丰腴可人的弄拉变得日益清瘦贫瘠。山多地少,水荒粮缺,每家只有几分薄地的弄拉人面临着生存的大考验与大抉择。

他们想到了逃离。历经一番寻找与对比,他们还是选择了弄拉。弄拉人从此咬紧牙关就是脱几层皮也要恢复生态,让已然进入生存绝境的弄拉得以重生。

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和退路的弄拉人使出了狠招——禁刀进山。20世纪60年代,就在很多人还在为填饱肚子发愁的时候,这个山旮旯的人痛下决心恢复绿水青山。

从1960年开始,弄拉开始派出6名青壮年人,每天一大早就到弄拉的山林范围内巡逻,严防死守,不准任何人进山乱砍树木。

“那时是集体劳动,农民收入主要靠下地干活赚工分。弄拉的巡山人同样可以按天拿工分。”李华安说,当时,弄拉人把保护生态环境和下地种粮养家糊口看得一样重要。

为了保护山林,弄拉人在那个年代就制定了严格的村规民约。“哪个村民确实需要上山砍树的,必须先种下树苗。要砍一棵树,先要种下6株苗。另外,每户每个劳动力每年要种10兜竹子,多种不限。”现年72岁的村民李华勤说,到目前为止,他个人所种的竹子超过300兜。

“竹子长得快,两三年就可以卖掉,既增加收入,又能保护山林。”李华勤说,弄拉人管这种育林办法叫作“以短养长”,既能满足村民眼前的利益需求,又能维持生态的长久平衡。

他们除了种竹子,还逐渐发展适应石山地区生长的果树、木材、药材种植。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发展理念,维持着这个山旮旯每个家庭的柴米油盐,滋养着这里山间石缝的每一株绿草红花。

重生——

弄拉人苦苦守护3年后,这片已然陷入绝境的大山开始长出了新树苗,几乎绝望的人们终于看到了重生的曙光。到1992年春天,弄拉山上已经是一片苍翠茂密、野果累累。

“一年四季都有果,我家的野生枇杷就有5000公斤,野生葡萄也有500多公斤。”1992年,李荣光家里为了把山上的水果拉到山外去卖,专门到马山县水果办借汽车。

“那个时候,山里哪个农民开‘东风牌汽车拉过货?我们弄拉人就开这样的车把山上的水果拉出去。”李华勤说,生态改善拉动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弄拉年人均纯收入已超过2000元。

弄拉人觉得,他们用30多年的时光苦苦呵护,让这片已被宣布“死亡”的山旮旯得以绝处逢生,最大效益不是卖水果得了钱,而是换回了弄拉的好生态。这里植被覆盖面积不断扩大,涵养水源能力不断增强,干涸多年的山泉又叮咚作响,曾经“背井离乡”的猴子也回到了弄拉。

弄拉又一次以生机勃发和绿意盎然的姿态享誉大山内外,并被列为国家级药材自然保护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自然保护区。随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态重建示范区”和“弄拉岩溶动力学监测站、弄拉岩溶生态教学科研基地”的牌匾相继挂到这个山旮旯。

2008年,大旱席卷着半个中国,我国西南地区大部分大石山区成为干旱重灾区,弄拉却依旧是清澈山泉日夜流淌响叮咚,成为旱区罕见的“绿洲”。1998年和2008年,广西大部分地区遭遇洪涝大灾之年,很多石漠化严重地区山体滑坡,粮食绝收,弄拉却安然无恙。

“大旱之年无旱象,暴雨之后无水灾”的弄拉现象,引起从中央到地方广大新闻媒体的关注,一批接一批记者深入弄拉欲探究竟。

但是,守着森林覆盖率超过90%大山的弄拉人,慢慢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树木不能随意砍伐,退耕还林后,耕地不断减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弄拉需要多一条发展的路子。”李荣光脑子里转动着绝大部分弄拉人的共同思考。

在外闯荡“生意大江湖”多年的李荣光,向他的乡亲和盘托出他的看法,“我们不能把弄拉搬到城里去赚钱,我们需要把城里有钱人吸引到这里来消费。”李荣光他们想到了将“绿水青山”兑换成“金山银山”的途径——休闲度假旅游。

2008年,广西第一个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在弄拉成立,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量化入股的形式参与开发经营合作社,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他们要把这个山旮旯变成一个脱贫致富的“金饭碗”。

开始,弄拉人的想法是投入资金将这个山旮旯按照农家乐的模式进行改造。干着干着,弄拉人不愿这么干了。“野心”越来越大,他们在这个狭窄的山间竖起“中国·弄拉”的门楼,要把这片大石山建成一个休闲避暑旅游度假景区。

“我们经过商议,建设弄拉新村,把居住在里面的人搬出去,人畜混居在里面无法搞好旅游规划。”李荣光说,他们没有杀鸡取卵式的不顾生态环境大拆大建,而是一如既往精心呵护这里的每一片绿叶、每一道飞泉。“成立合作社之初,我们不允许村民放养牛羊、上山砍柴,合作社专门筹集了10万元资金补贴因这项规定给村民带来的损失。”

他们把原先坑坑洼洼的进山砂石路拓宽修建成水泥路,“人家山里修路,一般都是爆破后让石头随便往山下滚,我们为了保护生态,不让山体和树林受到破坏,开挖山石的时候都用膨胀剂,然后一点点地把石头挖开搬走。”

弄拉旅游基础设施基本上依山而建,千方百计避免破坏植被。“如果因为建设规划需要,砍掉一棵树必须在旁边补种一棵。”李荣光说,弄拉这两年引进大批黄花梨、红豆杉、罗汉松等树种,安排两个村民作为专职护林员每天对整个山林进行巡逻看护,“每人每天给100元工钱”。

他们不惜血本正在各个山头建设蓄水池,从山顶到山底、在山与山之间布有一个完整互通的水管网络,将山顶的蓄水引到山林的每一个角落,大旱来袭可以浇灌树木,火患来临可以浇灭大火。“因为有水浇灌,我们的树栽种一棵就能成活一棵。”李荣光自豪地说。

现在,初具规模的弄拉生态旅游已经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这里拥有1000个车位的停车场节假日都爆满,拥有50个客房的宾馆周末需要预约才能订到床位。

“我们的目标是把弄拉建成具有4A级资质的休闲避暑旅游度假景区。”李荣光说,“我们把规划项目建设完善收取门票后,村民收入会大幅度提高,5年内年人均收入达到5万元是没有问题的。”

石漠化 第5篇

继2005年第一次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以来,经过了五年的治理与保护后,于2011启动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工作,希望在05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本地区石漠化情况的描述。现将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流程做一说明,如下:

(1)数据准备 本期石漠化监测以2005年石漠化监测图斑数据为本底,结合2011年林保数据图层,生成2011年石漠化图斑层,并以2011年林保影像数据为底图,进行人工目视解译区划。

(2)建立解译标志库 分景建立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库,根据监测范围的地理气候和社会经济特点、遥感影像特征,选择不同类型的试验区,现地调查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状况、石漠化程度、母岩、土壤、植被及地形地貌等,拍摄与遥感影像数据时相接近的野外景观照片,与相同地点遥感影响构成对照相对,建立土地类型与遥感影像特征的对应关系,即根据不同土地类型在影像上的色调、光泽、纹理、形状、分布等特征,建立目视判读标志表。

(3)图斑区划 ①区划系统

与上期保持一致,为县(市、区)、乡(镇、场)、图斑三级。以县、乡为单位进行统计,以乡为单位对其岩溶土地进行图斑区划。监测范围内的所有岩溶土地都要进行图斑划分和调查。

②.区划范围

与上期监测保持不变,即对上期监测所确定的监测乡范围内的岩溶土地进行全面区划。凡有上期已监测岩溶土地的乡均为本期监测单位,监测乡内的所有岩溶土地均纳入监测范围,含前期未监测岩溶土地。

③区划方法

利用上期监测的图斑叠加到本期遥感影像上进行区划,原则上在原图斑上进行细分,界线允许小区域变动,但每一图斑均需对应前期的某一个图斑(前期的任一图斑也需对应本期的至少一个图斑)。区划时充分利用近期土地资源详细调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各种工程检查验收等资料,以确定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

与转移情况。

最小图斑区划面积为1hm2;条状图斑短边长度不小于50m。对于已采取人工治理措施的石漠化,最小图斑区划面积不小于0.2hm2;图斑边界线的走向和形状要与影像特征相符,允许误差不超过1个像元。

所有区划出的图斑,都要建立面状拓扑关系,图斑(多边形)不能重叠或遗漏。

(4)现地核实

在目视解译区划图斑结束后,要到现地对区划的结果进行核实,按照 “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的43项因子逐个核对。图斑界线与实地相符,面积误差在5%以内;土地利用类型、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石漠化程度、石漠化演变类型等主要因子不允许有错;其它因子与现地调查不符时,应就地改正。

(5)建立图斑GPS特征点。

分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状况和石漠化程度建立图斑GPS特征点,其数量不得低于全县图斑总数的5%。前期已建立GPS特征点的图斑,必须进行图斑GPS特征点复位;图斑GPS特征点数量达不到规定的,需新设图斑GPS特征点。复位点与新设点必须选择图斑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定位,采集与记载图斑GPS特征点现地信息数据,并拍摄典型照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与图斑空间矢量数据进行关联。图斑GPS特征点以乡为单位统一编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不重不漏。照片编号与特征点编号保持一致。

(6)根据现地核实结果,在计算机上对图斑再次进行修正。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第6篇

杜红松

(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

哈尔滨市

150000)

摘要: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如今石漠化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自然生活和生产劳动,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自然生态的发展变迁以及人类对自然的过多要求而造成的自然生态更新减弱。石漠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随之伴随发生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从而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消退以及 生态的退化。如今的主要预防治理措施包括生态、农业、工程等措施。1.石漠化的形成机制 1.1主要因素

1.1.1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1.1.2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过度樵采。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能源种类少,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别是在一些缺煤少电、能源种类单一的地区,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据调查,监测区的能源结构中,36%的县薪柴比重大于50%。

(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岩溶地区山多平地少,农业生产大多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陡坡耕种,广种薄收的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学的耕种方式,充沛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据调查,监测区现有耕地中15度以上的坡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20%。

(三)过度开垦。岩溶地区耕地少,为保证足够的耕地,解决温饱问题,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这些新开垦地,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露出。

(四)乱砍滥伐、乱放牧。建国以来,西南岩溶地区先后出现几次大规模砍伐森林资源,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如大炼钢铁时期大规模的砍伐活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的“以粮为纲”的政策等,使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由于地表失去保护,加速了石漠化发展。岩溶地区散养牲畜,不仅毁坏林草植被,且造成土壤易被冲蚀。据测算,一头山羊在一年内可以将10亩3-5年生的植被吃光。1.2成因机理

1.2.1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

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出现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基本原因。1.2.2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

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以贵州为例:全省山地面积占87%。丘陵占10%,而平川、坝地仅占3 %;全省地表平均坡度达17.78度。其中,大于25度的陡坡地占全省总面积的34.5%。大于15度的占34.9%,两者合计占69.4%。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加剧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1.2.3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 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1.2.4降水的影响。

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0%)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2.石漠化在中国的分布特征

石漠化主要发生地包括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个县(市、区)等极易形成岩溶喀斯特地貌的红壤地区,总面积107.14万平方公里,内岩溶面积为45.10万平方公里。3.石漠化的危害 3.1土地石化,耕地破坏 石漠化造成大量的土地石化,土地丧失肥力,不能再继续耕作、种植,这样大量的耕地遭到破坏,最终造成我国耕地资源的紧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3.2水资源的枯竭

石漠化地区植被稀疏,不能较好的涵养水源,造成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在这种严重缺水的情况下,人们会继续加快开采地下水。一方面,造成地下水短缺,引发地表下沉;另一方面,造成地表水分减少,加快石漠化的进程。3.3旱涝灾害频发,土地生产力下降

在石漠化地区,植被稀少,降水较多的季节。一方面,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比较弱,使得降水十分的不均匀,因而引发旱涝灾害;另一方面直接造成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了石漠。同时,雨水带走了大量的营养元素,使得土地生产力下降。3.4石漠化与贫困恶性循环

石漠化致使一个地区土地石化,耕地破坏,耕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一旦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基本的生活水平得不到保证,人们就会毁林开荒,企图生产更多的粮食,这样又可能引发二次石漠化。一旦石漠化加剧,人们就会继续毁林开荒,希望多生产一些粮食,结果却适得其反。这样他们就陷入了由石漠化引发贫困,再由贫困引发石漠化,再由石漠化到贫困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3.5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降低

一个地方的石漠化过于严重,一方面,会造成该地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失衡,人民生活贫困,接待游客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石漠化会导致该地区旅游价值的可观性降低,保存期减短。除上述的五方面危害以外,石漠化还会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地质结构不稳定,泥石流频发等。4.石漠化的治理 4.1治理原则

4.1.1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

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防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4.1.2以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为重心。

石漠化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络后,但不能以为的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应该合理的调节产业结构,利用地理优势发展适合于本地区第三产业,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分配好土地利用类型,减少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走适合于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4.2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主要是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禁啃禁伐制度、合理利用水源、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采石场。4.2.1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一方面,可以提高绿化面积,阻止石漠化的进一步扩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农民创收,例如,在石漠化严重的地区栽上花椒树 ,采用“以木克石”的方法,治理石漠化,农民既增加了收入,也治理了石漠化。植树造林应该选择合适的树种来栽种,这样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也可以有效的达到治理石漠化的目的。

4.2.2退耕还林还草

造成石漠化的原因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正是由于人们破坏林地草地才造成了石漠化,也只有退耕还林还草才能有效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减少石漠化发生的可能性。4.2.3 禁啃禁伐制度

地表植被是遏制石漠化的重要工具,只有保持地表的植被才能有效的减少石漠化的发生,实行禁啃禁伐制度是阻止石漠化再次或继续发生的根本性制度。4.2.4合理利用水源

合理利用水源,保持地表地下水分,才能有效供给地表植被,有地表植被的存在才能有效遏止石漠化的发展,同时,有了地表植被才能较好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石漠化。因此,合理的利用水源是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措施。4.2.5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用地,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生产生活,这样农民才不会去毁林开荒,才不会造成水土流失,造成次生石漠化。同时应该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地方实行严格的禁止毁林开荒制度,一方面可以保持地表植被,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遏制石漠化的具体措施,而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农民把更多的时间集中在农田的生产上,做到真正的精耕细作。4.2.5 采石场的建立

在石漠化发生极其严重已无法在进行生产耕作的小山区,可以在不影响周围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生活的条件下,将废弃的小山区用作采石场,待夷平后在进行土壤覆盖、植被恢复的等措施,这样可以节约用地并使其恢复生产力。但在开采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该小山周围生态保护,做好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措施,避免二次污染、二次灾害的发生。

上一篇:案例分析考试参考下一篇:企业认证、知识产权、经营资质证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