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雨过后的情景

2024-08-06

描写秋雨过后的情景(精选6篇)

描写秋雨过后的情景 第1篇

五律·无题

四季有更迭,绵绵无绝期。

江河尚不倦,岁月欲何之。

壮志难酬遣,忧怀更别离。

长歌恨未止,狂饮落花时。

五绝·无题

孤坟野草荒,无计遣凄凉。

风语听惆怅,凝眸向远方。

七绝·无题

江月春花不可留,轻愁漫过晚来秋。

风流年少岂堪忆,雪染人间尽白头。

五绝·无题

一镜年年照,应知镜已衰。

窗前仍落雪,默默染青丝。

五绝·无题

清宵依壁冷,灯火耀罗帏。

久望相思夜,千山大雪飞。

五律·妇愁

愁年疏雁字,遣日密吹箫。

惜照一轮月,蝉悲两地嚣。

清风衔旧梦,冷雨接残宵。

思汝行行泪,看花片片凋。

七律·烈士陵园感怀

风霜雨雪一肩扛,正道沧桑不可降。

百万精魂青竹骨,八年血泪女儿庞。

青山渐起蒸云气,旭日初升照大江。

丰华勿忘哀旧国,碑林过处自悲腔。

临江仙·酒浅难知真假

酒浅难知真假,言深方见炎凉。

人情只叹费思量,春来花簇簇,秋去叶光光。

世上逐流男女,谁跟谁是鸳鸯。

老牛嫩草卧西厢。雄风微细细,肌雪白茫茫。

描写秋雨过后的情景 第2篇

雨后,最先扑入鼻中的,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泥土气息。我刚一走进草坪,泥土气息就扑鼻而来,让我精神百倍。然而,凉爽的秋风更让人舒服。在秋风的怀抱中,我们走近了鱼塘。鱼塘的水一年四季都没什么变化,风吹来,依旧会泛起银光闪闪的层层涟漪,倒是柳树变了。远看,柳树不再那么年轻,那么嫩绿嫩绿的了。只见它那柔腻顺长的发丝已发黄,有的还泛着白。就因为这些,她很悲伤。虽然,树干也就是她的身体还可以继续存活,但是她不得不跟她这秀丽的头发说Good bye了。风吹来,她再也没心情跳舞了,只是终日低垂着头,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沉默寡言。

当我们踏上翠绿的草地时,发现原本刺得脚痒痒的感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像地毯一样柔软的感觉。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本生机勃勃的小草,今天都被秋雨打蔫了,地上还浸着一汪汪的水,踩起来“啪啪”地响。草地上,一片片黄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捡起一片,水立刻从叶面上滑落下来,“哗哗”落入泥土,这大概是落叶的泪水吧!落叶已泛黄,还有一些黑斑。准备凋落时,它肯定舍不得走吧?要不怎么会落泪呢?继续前进,莲花池以一副惨败的样子展现在我们面前。只见满池的莲叶,半黄半绿,几朵莲花,病了一般脸色苍白。花瓣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十足的残兵败将样。只有几朵还勉勉强强地站立着,其他的都把头浸在水里好像见不得人似的。唉,它们的苦衷只有自己知道。

一棵大榕树把我们吸引了过去。它高大无比,虽没掉多少枝叶,但是它胡子上的泪珠,足以让人体会它的心情。可怜的大榕树一定是不愿看到自己的树叶孩子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死去,我不免也开始同情它,轻轻帮它拭去眼泪。

描写秋雨过后的情景 第3篇

从作者精心描摹的景物之中体会其丰富的情感蕴藉, 是解读这篇佳作的关键。然而景物中所蕴含的情感往往含蓄而隐晦,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抓住关键的切入点, 则很容易被景物描写本身的意象组合和文学性语言的含蓄性、跳跃性所迷惑, 如雾里看花, 难以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指向。如在文章开头郁达夫这样概括北国之秋的特点:“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并不难感受到“清”、“静”的景物特征, 但对作者所选用的“悲凉”一词的理解则容易大而化之, 概念先行。

解读“悲凉”一词的意蕴, 不妨试着以下面的方式入手。

例如:秋日清晨一景“从槐树叶底,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朝荣) 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郁达夫特别强调了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最佳, 在画面中点染冷色调, 显得素雅卓绝。“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 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使作陪衬。”用作陪衬的秋草, 不能一丛, 要几根;不能繁密, 要疏落;不能宽厚, 要尖细且长。这样的构图类似中国绘画中的“留白”:遗白不施墨, 虚实相生。于错落中予人以无限遐想, 意蕴悠长。

再如:秋槐落蕊:“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并非落英缤纷, 而是无声无息, 只剩一点若有若无的触感。生命所曾有过的浮华热闹全都褪去, 最终只余下一点痕迹。即便是这点痕迹也很快就会“零落成泥碾作尘”, 随风飘逝了, 面对此景除了感受到“清”、“静”之外还有怅然若失余味袅袅的“悲凉”。

作者又进一步描绘“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竹枝绑作的大扫帚拂扫泥土地面, 留下水样的波痕, 观察之入微是工笔白描的笔法, 线描精细, 又有无穷变化。这一点“落寞”也如那一条条丝纹, 若有若无又能在读者心中萦绕不去。

郁达夫在文中说道“足见有感觉的动物, 有情趣的人类, 对于秋, 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 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可见, 作者笔下的秋超越了清雅的意境, 而是有更深沉的“悲凉”的意蕴的。这里的悲凉源自三个方面:

其一, 作者的个人性格和所处时代背景。郁达夫早年 (三岁) 丧父, 年少时随长兄远赴日本, 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也造就了他抑郁善感的性格。另外, 作者所在的中国已连年战乱, 郁达夫个人居无定所, 颠沛流离, 同时又眼见民不聊生的现状, 此时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 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同时期的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也有类似的情感流露。

其二, “悲秋”的传统。该传统从何而来呢?中国最早的悲秋诗篇要追溯到宋玉的《九辩》:“悲哉, 秋之为气也, 衰落兮, 草木摇落而变衰。”后人曹丕的《燕歌行》也有类似表现:“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秋日是万物萧索凋零的季节, 同为生命个体的人触景生情, 感怀生命短暂, 世事无常, 极易产生悲慨情绪。秋季因此也有了肃杀之气, 因此后世死刑常在秋后执行, 欧阳修《秋声赋》中提到“夫秋, 刑官也”, 更增其严酷之意。同时, 文人志士因有生命短暂之感, 更生怀才不遇之怨。

其三, 独特的审美趣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 写的也多是“静若止水的遁世文学”, 因此他以“悲”为美, 体现的是他个性化的审美观。凡事物给予人的美感大致可分两类“刚性美”与“柔性美”。高建群在《西地平线上》所描绘的落日之景是“雄伟的风景”, 是世间的“大美”。而郁达夫笔下的秋景是柔弱细腻之美, 二者虽悬殊却都能激发起阅读者的美感。刚性美如苍鹰如飞瀑如怒马, 柔性美如夜莺如静池如驯羊。一个是“金刚怒目”, 一个是“菩萨低眉”;一个是“骏马秋风冀北”, 一个是“杏花春雨江南”。英国诗人萨松的警句“我的心中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恰切地表现出人性中的这两种审美趋向。郁达夫旅居日本十年, 日本文化或多或少也给予他熏染。川端康成《花未眠》中提到, (凌晨四点的海棠花) 它盛放, 有一种哀伤的美, 传达了一种典型的日本传统审美观。而敏锐地捕捉细节, 精准地表达细节, 这样的能力和风格在郁达夫的很多作品中均有体现。

写秋雨过后的作文600字 第4篇

秋雨,你来了,你悄悄得来了,你带来了丰收的.希望;带来了一张张笑脸;带来了丰收的硕果;带来了满园的芳香;你带来了美丽的色彩;带来了五谷的味道;带来了满地的秋色;还带来了阵阵寒意。

雨交织着雾,天地浑然一体,在雾中,仿佛看见了农民的笑脸。秋雨落在菜地里,滋润着蔬菜,雨水落在白菜上,白菜更大了;雨水落在黄瓜上,黄瓜更绿了;雨水落在刚播种的小麦上,小麦发芽了。雨中,仿佛看见了农民来年丰收的希望。农民一年的汗水都汇集在秋雨中落在地上,一切都在无形中被淋湿了。

雨丝无声的落在水面上,猝然散开,有趣的形成了一簇簇素色的花,花瓣清亮透明。雨花一扫秋菊之妖冶,牡丹花之艳丽,只在水面上灿然一现,仿佛不胜害羞似的,随即又在水面上漾起一个小小的"酒窝”。

与夏雨相比,秋雨显得那么绵长。秋雨爱夜,在夜间它常常不知不觉地来到我们身边。清晨,雨停了。来到学校抬头一看,雨后的梧桐

叶出奇的鲜明。鲜明黄绿的叶尖上还悬着颗颗雨珠。一阵风吹来,瑟瑟落下,落在地上,落在我的肩上,带着几滴清凉,划过我的脸。傍晚,不知什么时候又下起了雨,我走在回家的路上,透过雨帘,那一排排路灯像隔着一层纱雾发出点点黄昏的光。一切显得那么朦胧,好似一副美丽的画。

秋雨过后句子 第5篇

二、秋雨瑟瑟,在雨中感受秋天的诗情画意,却有别样的情趣。

三、啊,秋雨把梧桐树的衣裳打黄啦,给秋天穿上了一身神秘的彩妆。

四、摊开掌心,一滴雨滴落下来,如你的名字被写在掌心,诉说无尽的思念和欢喜。

五、秋雨,无休止的下着,莫不是那老天也读懂了我的愁绪,替我悲伤,陪我泪流。

六、我爱这收获的秋色,更喜爱潇洒绵绵的秋雨!不单是她的清纯,还有雨中的那份意境!

七、秋雨多情,落叶,枯草,残荷,寂木,小桥,古巷,薄纱里,淡雾中,让人生出缕缕情愫。

八、秋雨低吟,缠缠绵绵。秋风中,晶莹的水珠在斑驳的黄叶上摇摇欲坠。心,悸动着,莫名的感伤爬了上来。

九、秋雨总是让人忆旧。春已去,夏已逝,华丽不再,似水流年。多少往事,如过眼云烟,让人留恋,让人怀念。

十、在秋风秋雨之飒飒中,我还是愿意敞开心扉,聆听这秋雨在喃喃细语,诉说着别样的心情,诉说着真诚与寂寞。

十一、孤身撑伞,徜徉雨中,漫步田园。沐雨,与雨交融,与水交谈,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感悟,多了一份真情。

十二、雨,依然静静的飘着,这一地的雨水,淋湿了我的回忆,淋湿了我的期待,淋湿了我的等待,流成无尽的忧伤。

十三、秋雨总是让人遐想。秋寒思暖,忆旧思远,秋雨中的梦,是多彩的,绚丽的,让人向往,让人神迷,让人思绪无限。

十四、秋雨,飘飘渺渺,淅淅沥沥,悠悠然然。古之文人,今之骚客,已写尽了秋雨的哀怨凄凉,诉尽了秋雨的伤感惆怅。

十五、穿过秋雨缠绵的季节,手指苍白,多情却又悲伤,是时光浸没的流年,像水一样漫过了四节,等待你迟迟未归的风帆。

十六、听着淅沥的秋雨不停地敲打着窗,心绪忽然有些莫名的惆怅,或许只有在这轻灵的秋雨声中,心灵才会得到一点点的慰藉。

十七、每次弹琴声响起,就像雨滴一样落在心间,那么轻柔却又是那么清晰,每次倚窗斜听,感觉到了秋雨时节的悲伤,下雨时的落寞惆怅。

十八、秋天的落雨总是让人找不到温暖,总带一丝丝的哀愁,忽然感到无尽的思念,思念曾经的过往,思念过往的神伤,思念神伤后的苦涩。

十九、这一场秋雨,滴滴嗒嗒,不停的,敲打着,我的思绪,敲击着,我的心房,躲不掉,逃不了。只好静静的,在夜更深的黑暗里,等待黎明。

二十、回忆随着秋雨的起伏而缓缓流动,错过了谁的时光,又回不到谁的过往,只有剩下了秋雨的悲伤,随着长空飘洒而下,最终将悲伤逆流成河。

二十一、秋雨是思念的,打开窗,独坐于书桌前,翻开书本里夹着书签那一页,心却回到了从前,望着细如丝线的雨,想着远去的你,缘来缘去回忆成殇。

二十二、秋雨,悄然无声的飘落着,像是无数蚕娘吐出的银丝,密密地斜织着,凄凉幽怨早已显露出来,她的雨帘是那样的密,为天地间挂上了一道珠帘。

二十三、梦总是让人向往的,伴着秋雨的梦却是令梦黯然失色。几分秋雨,几分愁,滴滴落下相思情,任梦在岁月长河里自由徜徉,总会被无情的秋水打翻。

二十四、秋雨绵绵应有尽,对你思念无穷时,一段风花雪夜在秋雨里徜徉,一场相遇在秋雨里携手走过,一份思念在秋雨里深藏,一生执着化作秋雨滋养你心田!

描写秋雨过后的情景 第6篇

关键词:契诃夫,鲁迅,情景描写,对比分析

鲁迅与契诃夫分别是中国和俄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们二人的作品对中俄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总结二者情景描写的相似之处, 深入分析其不同之处, 以寄这些研究能够让我们对两位文学家的作品风格及表现形式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契诃夫与鲁迅情景描写的相似之处

两位作家在描写景色时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周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结合来反映社会问题。或采用正面烘托, 或反面着笔, 都是用典型的情景描写来为整个文章打下感情基调, 为后面事情的发展, 人物的塑造打下基础。

情景描写的简洁性是契诃夫和鲁迅作品中另一共同的特点, 寥寥数笔、略施笔墨就把事情发生的情景描写得一清二楚。简单的情景描写有利于表达思想、深化主题, 其中包含了作者的无限的深意, 引人深思。

两位短篇小说巨匠, 总是通过对情景的刻画、事件发生背景的描写客观地表现出感情和看法来, 耐人寻味, 需要读者反复研读方能理解作者的用意。

二、契诃夫和鲁迅情景描写的不同之处

(一) 民族文化差异导致情景描写特点不同

俄国和中国是两个特色迥异的国家, 不论从文化上、风俗上、历史背景上都有着极大的差距, 这就造成了两个国家人民性格的不同, 以及作家作品上的差异。

契诃夫作品中情景描写都是俄国特有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情景描写充满了异域特色, 多粗犷、豪放、外向, 充分表现出俄国的民族特色。例如景色描写最多的《草原》, 小说中俄罗斯草原辽阔广大, 千姿百态, 草原上的气候, 千变万化。生活在这广阔的土地上的俄罗斯人具有吃苦耐劳, 善良纯朴, 思维广阔的俄罗斯传统气质。契诃夫借景抒情, 将草原美、人更美这一潜意识的情思渗透在整个作品和字里行间。作品开头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广袤、清新、生机勃勃的俄罗斯草原壮丽风光图, 然而, 笔调一转, 天气的转变, 赶走了清新、剥离了生机, 又让我们看到一个沉重压抑而又单调乏味的草原。

而鲁迅先生的情景描写极具东方特色, 描写的多是当时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 因为当时社会黑暗, 官僚腐朽, 所以描写的基调多是灰暗沉重。如《社戏》中对江南初夏的景致极尽诗意之美的描写。记忆中的儿时故乡曾经是那么的美好, 儿童是那样的快乐。这在当时黑暗的旧中国, 就像沙漠里忽现的绿洲、黑夜中闪烁的星光一样, 寄寓着鲁迅的一种热烈期望与渴求。

由于中俄两国地理环境, 文化风俗, 民俗国情有很大差别, 因此契诃夫和鲁迅作品中的情景描写存在很大差异, 各自体现其国家和民族的特色。从这些有特点的情景描写中我们也可以更多地了解中俄两国文化风俗和风土人情。

(二) 表现手法不同

由于汉语和俄语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方式有很大不同, 所以两位作家写作时的表现手法也必定存在很大差异。

鲁迅的作品是中国文坛上极具特色的, 第一:新鲜贴切的比喻和生动具体的事例相结合, 在情景描写中常常使用比喻、借喻、白描等创造手法。在《药》这篇小说中, 夏瑜牺牲后, 被埋在西关外靠着城根上的一块官地上。这里用“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比喻坟墓的形状和数量多, 揭露出反动派杀人如麻、不计其数, 表现出对反动派残忍血腥的控诉。而鲁迅作品中白描的运用更是比比皆是:那花脚蚊子飞舞着的临河土场, 那种着紫红桑葚、碧绿菜畦的百草园, 那摆放着曲尺形大柜台的咸亨酒店都是鲁迅用白描手法简单勾勒的场景。这些场景虽没有大量的环境渲染和氛围烘托, 却能简单明了地介绍环境的特点, 为人物的塑造和事情的发展做好铺垫。第二:爱恨分明的强烈感情。对可笑、可鄙、可恶的事物加以精炼、夸张, 予以辛辣的讽刺。例如《风波》中开头一段描写的是乡村黄昏时候祥和、宁静、欢乐的场景, 像一幅色彩鲜明的乡村生活图。但接下来的事情却恰恰相反, 人们因为剪辫子而烦恼不已, 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人们对革命的理解仅仅是剪辫子。这里用宁静祥和的情景来反衬后来的辫子风波, 讽刺了农民的无知、麻木, 也是对革命不彻底、脱离群众的批评。

契诃夫的作品多短小精悍, 简练朴素, 结构紧凑, 情节简单生动, 笔调幽默, 语言明快, 富于音乐节奏感, 不靠悬念吸引读者, 但自有一种震撼人灵魂的力量。

与鲁迅稍显晦涩的语言不同, 契诃夫的语言多是直白易懂, 并且作品风格也是简单明了, 没有冗长的说教, 而是通过简单却往往震撼人心的情节吸引读者、引人深思。例如《普里希别叶夫中士》, 这个作品中的故事复杂而且生动, 如果用叙述故事的方式可以写成逗人发笑的滑稽故事。但是, 由于是短篇小说, 所以契诃夫别出心裁的选取了审判这个场面, 把所有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都集中在这一个场景上, 把该叙述的内容都变成描写的方式, 这样在这篇三千多字的小说里刻画出一个高度概括的讽刺典型。

由此可见, 不同文化的影响, 不同语言的使用, 造成了两位作家的作品情景描写方面的差异。只有对两人作品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 才能更加深入研究两位作家的作品, 进而更好地研究俄中两国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姜丽娟.文坛‘孪生’作家鲁迅与契诃夫[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5 (1) .

[2]白焕玲.浅析鲁迅作品色彩词语的运用[J].文学教育 (下) , 2011 (4) .

[3]高远东.走进鲁迅世界[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幼儿古诗词下一篇:市科技局科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