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发展论文

2024-05-31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精选6篇)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 第1篇

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为人的行为准则。只有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能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才能在学生心中永驻其崇高的人师形象。

1教师要热爱我们所从事的事业,让工作快乐起来

我们热爱自己的岗位要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因为这个岗位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它是对教师生命的唤醒,是对教师生命过程的丰富,使我们从这一职业中获得生存和精神寄托,因此,我们从心里热爱我们的岗位,凡是学校安排的岗位,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优劣好坏之分,都是育人的都是伟大的。要从心里热爱自己的岗位,恪尽职守,尽职守责。我们爱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播撒爱心,收获希望,享受平和而又充实的人生幸福。首先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教师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能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判断是非曲直,就有了逆水行舟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不为金钱所惑,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和工作中。就会勇敢地面对现实,主动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干扰,不断改变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升华精神境界。我们还要勇于淡化功利意识。从某种角度上讲,功利意识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能催人上进,但如果过分处心积虑地在付出和回报之间企求更大的功利,就容易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便又成为制约人的进步和发展的消极因素。教师这个岗位没有显赫的权力和地位,没有丰厚的报酬,在社会上没有四通八达的关系网,有的只是默默地付出和奉献。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职业,教师的精神风貌和人格特征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关系着成千上万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教则安,爱岗敬业也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因为只有安心从教,才会认真探索教育教学规则,才会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无怨无悔,而且痴心不改, 让工作快乐起来!

2教师要热爱我们的学生,让工作快乐起来

教育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成长。而热爱学生正是教育的灵魂,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必然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不能只爱个别学生,而是爱全部学生。他们都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祖国未来的前途命运主要靠他们来把握。我们的教育对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能只关心个别学生,而应关心热爱全体学生,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对于孤儿、单亲学生,以及在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应该把特别的爱给这些特别的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是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为突破,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事业是一项灌溉的事业,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是一条流动的溪,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只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广阔的智力背景,才能在工作中一直保持着创造的激情和活力,在教育教学中能灵感泉涌。

教育事业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教育工作的性质与特点要求教师应具有相当程度的职业敏感,应跟随着时代奋力前进,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教师教学过程的重点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确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首先确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学会终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教死书的教书匠,而应该成为一个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就必须扮演好这一角色,就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用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是使自己的教育取得成功的法宝。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学,在实践中学,向同行们学,于反思中学,在与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中学,要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成为一种发展着的教学艺术。如此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提高自己的身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师工作不仅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项事业。每一位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爱我们的学生,爱终身的学习。教师的一生将是学习的一生、思考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同时也是有意义的一生、快乐的一生。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 第2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普遍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并且聘请知名专家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活动。但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主体性色彩,在专家引领的同时需要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认为,在引入专家培训促进教师发展时应注意培训方式及内容的设计,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专家的引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教师必须对专家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后应该进行反思,以达到教学创新预期。

一、影响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基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才能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从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目前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实际实际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少。由于受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很难走出校门,走出本地区去学习,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有的教师从教二十余年还从没有参加过县里组织的教学研讨会,更不用说到外地学习取经了。教师长年囿于学校的小天地中,难以撼动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对实施教学改革缺乏外围信息的支撑,难免会出现夜郎自大的现象,更有闭门造车之嫌。

第二,教学压力大,学习时间受限。在与教师们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学校主人制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占毕生相当大,教师们感到教学压力很大,总担心学生成绩上不去,担心被平行班比下去。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千方百计抓考试成绩,越抓越死,学生学习成绩反而进步不大,越是进步不大,教师抓得越紧——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通过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教学效益提高的途径便被弃置,影响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动力。

第三,组织有限的培训活动,难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每年都有地市级培训、县区级培训若干次,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层次越高的培训,受训的面也就越窄;一方面培训的内容并不连贯,培训效果受到影响。这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暂时的而不能持久,是零星的而不能系统化。教师专业发展除专业引领外,更需要系统的培训来支持。

第四,对专业发展的认识不够。与专业发展给教师带来的提高是综合性的,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虽是持久的但也并非立竿见影,不如教师紧抓一阵来得效益高,因此许多教师认为专业发展提高的是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次之,对专业学习与发展显得热情不足。譬如要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们就觉得很累,并且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成效慢。这就好比翻越山头一样,大家习惯了从山上的羊肠小道走,年复一年,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繁琐,但要让他们打一条隧道,可能一年两年完不成任务,效益一时难以显现,大家就不愿去做。因此,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其主动发展的积极性。

从以上几种因素的分析来看,前三条基本上属于外部因素,而第四条恰恰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教师自身的需要是其实现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使教师认识到位,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大提高,大飞跃。

二、设计专家引领模式,促进教师理论提升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专家的引领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专家的引领,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带动,一线教师则难以突破多年教学经验累筑起来的藩篱,专业发展的预期往往落空。但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的一点是专家的理论引领并不能解决教师的所有实践问题,至少是不能圆满地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弄清楚专家引领的作用的前提下,认真设计专家引领的模式,让一线教师能够获得最大的帮助。

当前活跃在教师培训领域中的许多专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很深入,但由于职业的缘故多远离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因此理论造诣往往高于对实践的理解。因此,引入专家培训的作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开阔一线教师的理论视野,使一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当前教育理论前沿的基本情况,强化教师的理论素养,使其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实践中不至于走偏方向;二是通过这些走南闯北的专家让教师了解全国各地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从面对自身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从而使教师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目前需要研究和突破的关键问题。

基于上述专家引领的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设计教师集中培训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专家队伍的阵容要有层次性。每次培训纯理论层面的专家培训要占整体内容的四分之一左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找培训内容应设计为二分之一,实践探索方面的内容占四分之一左右。这样就能够使教师既能很好的消化理论,真正达到引领的目的,同时实践探索的案例又能给教师的实践创造提供一个基本的蓝本,使教师在这个蓝本的启发下进一步拓展创造的空间,达到培训促进教师理论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效果。

二是要了解教师的需要。在组织培训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一线教师专业发展中急需解决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样能够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三是培训主题要明确。每一次集中培训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确定培训的基本内容和方案。在聘请专家时,我们要将培训设计解决和要突破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告诉专家,并与专家协商培训的基本方式,优化培训的过程。同时要协调不同层次培训者,使他们的培训做到前后呼应,尽最大可能地放大培训的成果。

三、引导教师独立思考,促进教师实践能力

许多教师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当作职业生涯,而非专业生涯,因此其教育教学工作往往被“降低为机械的习惯,降低为虚伪的、半心半意的例行公事”。①而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就要首先改变这种职业观念,进一步“将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探索的、发现的`快乐,使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②实际上,在这些教师中并非是大多数人一开始就出现了职业模式化倦怠,而是因为他们缺少引领,缺少独立的思考,缺少思考和研究的方法,才导致他们的教学成为“职业”而不是“事业”,成为“工作”而不是“艺术”。因此,我们在探索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的问题,绝不能忽视教师是实现其专业发展的主体,必须调协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我们实施对其不断引领的同时,要引导和鼓励教师不唯上,不唯专家,要对教育教学更多地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教育教学的乐趣和终极价值。

一是教师必须要学会理论思考。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如何自圆其说,都与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存在距离,只有老师消化了理论的精髓并渗透到实践中去,才能说是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较好的结合。但是,对于专家的前沿性理论,教师不是亦步亦趋地照搬,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实验与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接受的同时必须加上自主地独立的思考,从自己所理解的透彻的那一点入手,指导自己的实践。另外,并非所有的理论都是完善的,没有一丝缺陷的,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在实践探索中发现理论的缺陷并进行了弥补,我们才能说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做到了这一点,教师自身也就从职业教师变成了具有“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

二是要对教材与教学环节作独立思考。教材是教学的辅助性材料,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教材的地位已经从教学的“圣经”转变为教学的一种基本资源,仅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种参考样本。因此,要使教学改革取得重大的突破,还需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首先从对教材的崇拜中走出来,从研究者、使用者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取舍和改造教学内容。另外,许多教师都观摩了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模仿其教学过程,而是要揣摩其所以然,把握隐藏在其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精髓,才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但是,没有对别人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具体行为的独立地批判性思索,是难以达到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的。

四、经常性地进行总结反思,促进教学创新

学习他人的经验是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经常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具体地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才能真正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新的发展点和突破点。

首先,要充分认识自我总结反思的重要性。“只有那些善于施行‘自我更新’取向专业发展、具有较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较多地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其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莫过于“可提高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的反省认知,或者说教师专业发展反思意识与能力”。③从教育评价学的角度来看,能够及时反思和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一种成效显著的评价活动,因为这种反思直接来源于自身的批判性思考,所掌握的进行评价所需要的信息是任何一种他评的方式所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如果是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不是为了教师间那种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横向评比,我们不用担心这种自评会有虚假的成份存在,他们的反思和自评没有任何功利,除自身发展之外。

其次,要从过程性和阶段性两个方面进行反思。教育评价学认为,评价的类型主要有形成(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过程或某个阶段的总体评价)两大类④。这两种评价所承担的功能不同,一种是在过程中及时对自己的发展进程进行矫正和完善,一种是分阶段进行总结,集中把握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反思属于评价的范畴,是自我评价的重要方式和方法。教师对自身进行过程性反思,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促进教学进程趋向更加完善,从而实现教师平时的量变式发展和进步。总结性反思可以以半学期或半学年进行一次,着力对自己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作所为进行综合考察,得出发展的经验,集中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的发展找到突破口,从而实现专业发展的新飞跃。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 第3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教师介入,职业素养

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较强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环节, 可以反映出学生学思结合的能力。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 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各种英语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检验, 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习惯、科研创新意识和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有益实践。因此, 毕业论文写作是英语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育部于2004年明确要求“决不能降低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更不能放任自流”。然而, 这种硬性规定尚未看到明显的积极的效果。相关研究显示,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形式主义严重, 学术造假更是层出不穷。近年来, 这一现象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综观相关文献, 大多数研究立足学生论文写作的质量, 力图从学生身上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 而从教师层面进行的探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事物的视角不同, 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 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不同, 本文对学生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中教师的介入行为进行分析, 进而探讨所反映出的教师素养。

一、教师介入

“中介”这个概念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于1981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 儿童身边对他有意义的人, 尤其是父母、老师, 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被称为“中介作用”, 而这种有意义的人被称为“中介者”。以色列心理学家、教育家费厄斯坦在实践中印证了中介理论, 因而更适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研究中,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介入的主体, 而教师的介入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中学生介入的程度。教师介入, 即, 教师亲自参与到学生的实践中去, 具体行为包括向学生传授经验、指导学生进行前期设计和规划、建立并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的持续性发展。相关研究发现, 教师介入的程度和频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介入程度越深、频度越大, 教师就越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换言之, 教师介入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论文质量的好坏。因此, 学生往往渴望教师的合理介入。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合理的介入会赢得学生的欢迎和尊重。同时, “教学相长”, 论文指导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的过程, 也是教师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二、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指一个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职业道德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教师肩负着传授学生“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的重要责任。学生写作的过程, 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 尤其是在选题和研究方法等环节。因此, 写作指导基本可以反映教师介入的程度和频度, 检验教师的职业素养。作者认为, 具体到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 教师的职业素养体现在三个方面:师德素养、科研素养及管理素养。

三、从论文指导中教师介入反观教师职业素养

1、师生间的学术交流体现教师的师德素养

师德, 即,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综合, 师德素养在教师素养中起主导作用, 体现在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这一教学实践中, 教师得保证足够的时间投入、认真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合作的过程。论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合作的效度。有效合作的前提是双方事先充足的准备工作。在“有限的”师生交流中, 准备工作更显重要。目前, 大多数高校论文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有些院校甚至针对师生间的交流时间和次数设定了量化规定。然而, 实际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据相关调查, 师生见面次数少、交流时间短, 事先准备不足, 教师对学生缺乏情感鼓励。

首先, 教师的介入不够充分。目前, 在我国的大学建制中, 大学英语很少设立独立的院校或者部门, 往往都是隶属于外语学院或者外语系。外语教师既要承担外语专业课程, 还要承担大学英语课程。外语教师教学任务重, 工作量大。同时, 班大、人多已经成为目前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授课模式。这无疑造成教师的备课和批改作业等工作量加大。在呼吁个性化教学的今天, 学生英语基础的参差不齐更是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以上这些教学实际意味着教师在时间和精力方面的巨大投入。

其次, 师生间的合作效度有限。导师负责制的政策下, 学生论文写作脱离教师指导现象普遍存在。如上文提到, 外语教师工作量大、授课任务重, 难以实现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通常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电话或邮件等“背靠背”的便捷方式, 而这种便捷的联系方式往往使学生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很难满足学生对教师介入的多元化需求。学生对于教师介入的需求是多元化的, 涉及多方面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活动的意义所在、确定学习目标、定制学习计划、寻找科学的学习方法、构建自身学习行为、建立正面情感态度、接受挑战、认识变化、产生胜任感, 并及时作出反馈。

此外, 教师很少对学生施以正面人格影响。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 教师的人格不可避免地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在指导论文写作中,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积极主动、乐观进取的人格会给学生输入正能量。例如, 教师对学生的关怀、爱护和满腔热情的态度会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从教师的关怀、爱护中容易建立自信、自尊, 产生更强的上进心和更高的成就动机。教师对学生抱有适当的期望, 这实际上是更高意义上的关心、热爱学生。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抱的一定的期望水平对学生潜在智力的发挥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再例如, 教师好学、严谨、创新的学科态度会感染学生建立同样的学术态度。好学, 即, 不仅向书本学习, 还乐于向周围人、社会、自然学习;不盲目追随、敢于质疑、一丝不苟;不断探索教育规律、以科学真理研究并解决实际问题。

2、从学生论文选题与研究方法的指导反观教师的科研素养

科研素养是专家型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新时期的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 而应该努力成一个教育研究者。指导教师要有过硬的科研素质指导并帮助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 以确保论文的学术价值和科研质量。论文写作中, 学生遭遇的首要问题就是“选题”, 即, 论文的主旨和切入点。相关调研显示, 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往往太大、太泛、缺乏新意、理论支撑不足。如果没有教师的合理介入, 大部分的本科生是很难进行深入的理论梳理、有创意的理论探讨。同时,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 实证研究方法也是一块薄弱之地, 需要教师的积极介入。然而, 部分外语教师对此深深感到力不从心。

首先, 外语教师教育理论基础薄弱。优秀的外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该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开阔视野, 拓展自己的科研领域, 更好的为外语教学、外语研究服务。然而, 相关研究显示, 外语教师教育理论知识储备不足, 这是影响外语教师科研素养的根本问题所在。

其次, 外语教师培训机会少。参加学术会议、留学访学、教师培训等活动是教师了解相关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对于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影响。然而, 可以利用到以上这些发展机会的英语教师人数并不多。通常由于经费问题, 英语教师接受教师培训的机会不多, 而且大多数培训都是由出版社举行的一年一次的与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相关的暑期研讨会。即便是这样, 也只有不到一半的教师可以争取到这样的培训机会。至于访学、留学的机会, 更是少得可怜。

此外, 外语学科地位较低。外语学科往往在高校的学科体系、学科群中没有足够的分量, 远远比不上理科和工科, 也比不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学科在“部门之间的人际关系上”没有优势。另外, 外语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 很难做到产学研结合, 也造成了外语教师申报项目成功率的下降。学科地位失利, 在一定范围内也影响到了外语教师的科研成果的产出。

3、从论文剽窃与论文批改反观教师的管理素养

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 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教师良好的管理不仅是学生论文写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而且是提高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成功的管理是推进学生论文写作活动开展的有利因素之一。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 教师的管理素养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学生论文指导中的合理的程序化介入和干预。现在普遍认为, 绝大多数学生纯粹是为了毕业而完成毕业论文。通常毕业论文答辩与求职、考研都集中在大学最后一年, 在三者发生冲突时, 相当一部分学生视毕业论文为“鸡肋”, 敷衍了事、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到答辩前夕, 才匆匆、草草完稿。甚至有学生大量依靠网络灰色资源、下载拼凑毕业论文。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更需要教师的合理介入。

首先, 教师对学生怠慢、敷衍的心理干预不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 部分学生往往表现出怠慢、敷衍、急功近利的思想。对于态度消极、敷衍塞责的学生, 指导教师应该积极与之沟通, 帮助他们端正态度、提高认识、树立信心,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 教师对论文写作进度和质量的监控不力。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过程, 撰写毕业论文也是如此。论文的撰写一般分为确定选题、搜集资料、编写写作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等步骤。指导教师应该对论文工作的前期、中期和后期进行全过程动态监控, 督促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前期监控主要指教师对学生查阅原始资料、社会调查、开题报告等情况进行监控;中期监控指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考核、检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毕业论文的进度和质量;后期监控指教师对学生论文成果认真评阅, 重点检查有无抄袭情况以及检查外文翻译是否准确, 成果是否符合规范化要求等。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 也是对指导教师师德素养、科研素养以及管理素养的检验。固然, 学生的撰写是整个毕业论文工作的关键和中心, 其地位不可替代。然而, 作为全部工作的重要一环, 教师的介入和指导也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张超英, 徐凤信.毕业论文撰写中指导教师的作用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2) .

[3]孙琨懿.从教师职业素养反思我国教师资格制度[J].教育探索, 2005 (12) .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 第4篇

特级教师武云飞:许多从事体育教学的老师平时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教学、训练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谈起教学、训练方面的体会更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可要是让他们写成文章却很难,像是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因此如何写好论文也就成了他们难解的心结,这一弱点在经验交流、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时尤为明显,大大影响了工作的情绪,导致部分骨干体育教师心灰意冷,失去了信心,也直接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对此,大家称之为“论文难”现象。本人从自己写作的经历、体验出发,提出些个人观点,以供借鉴。

一、体育教师写论文难的原因

1文化原因

由于学生时代身负学习、训练两层负荷,时间精力受到限制,导致多数体育教师的文字功底普遍差些,工作后又没有养成看书读报、记笔记的习惯,对动笔无兴趣,更没有养成对教育教学活动、新鲜事物观察、反思、提取、记录的习惯,久而久之动笔写文章成了难题,做论文、搞科研的理想自然也就束之高阁了。

2时间问题

课改几年来,由于普遍缺乏专职体育教师,不少体育教师课务繁重,许多体育教师每周要上18节课以上,另外还要负责早操、大课间、课外活动,课余训练等,确实没有多少空余时间。繁重的工作搞得身心疲惫,也就挤占了写文章的体力精力。

3信心问题

由于现在论文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参评、投稿的体育教师日益增多,但能获高层次奖项的不多,能发表则更少。本来面向我们的专业杂志就少,一期只能发几十篇,而每种刊物每月的投稿量就有千篇以上,命中率当然就低,另外,一些杂志的审稿期较长,多数稿件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不少教师无法忍受长期的等待,自然也就失去写文章的信心。

二、体育教师写论文的理性思考

首先,要端正写文章的动机。目前,我们不少教师把写文章与评职称对等起来,明确地说写文章就是为了评职称。这其实是一种功利心态,以这样的心态去写论文必然是草率的、浮浅的。文章更缺乏深度和广度,不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帮助。我们一定要把写论文的动机定位于自己的发展,是对自己教育生涯的总结和反思。

第二,要理清写文章与时间的关系。写文章当然要花费时间、精力,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初写论文的老师更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来“打理”自己的文章,工作时间肯定不够,往往要搭上许多的业余时间。因此,要想写文章,不必抱怨没有时间,要想方设法抠时间。正如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还是有的。”有心人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我们平时要提高工作的效率,少闲聊、少闲逛、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多用些时间来看书、写作。想写文章的老师就不要怕牺牲自己的休息日,有时还要熬夜。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写论文的目标。每个老师都想让自己的文章获奖或发表,这既是对自己文章质量的检验。也是对自己科研能力的肯定,有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想,我们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期望,不必过分追求,因为写作的过程就是自己整理、提炼,总结、提高的过程,有时候不一定是成熟的论文,一些小随笔,甚至只是一些只言片语记录下瞬间闪光的想法,都可以帮助自己积累素材,丰富资料库。只有做好积累,要用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对多数教师特别是初学者来说,写作过程比写作结果更重要。

三、体育教师写论文的小技巧

要新。人不如故,文不如新。这是写文章的首要原则。一是角度要新,即论文选题的角度要别具一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就有不同的看法,如《体育教学》刊登的《“猫捉老鼠”游戏的十种变化》、《拔河的创新》。二是立意要新,要想别人没想到的,独树一帜,或者是深入前人的研究成果,求新求变。如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吕建锋老师2008年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的《巧用篮球、排球场地进行铅球技术训练》一文,一经刊发就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关注。三是取材要新,要紧抓当前的热点问题,如:学生安全问题、体育课评价问题、从学习理论课程理念层面向研究教材、探索课堂教学层面转化的问题等,我们提倡创新,鼓励突破,反对人云亦云,更反对不负责任、不求甚解的观点和认识。

要实。就是实事求是,主要体现在实践性和应用性上。论文是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而不是从若干二手资料中提炼出来的,是自己的经历的理论反思,是现实问题的反映。教学论文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让人读后感觉就是自己教学中遇到过的,有现实性,有启发性、有推广性。这样的文章,怎么能不让编辑和读者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呢?

要准。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紧扣主题、理清思路、说明问题,不要文不对题、不知所云。

要秀。一是结构要清秀。段落要清晰,层次要分明,重点要突出。二是题目要“作秀”,即题目用词恰当、立意新颖、有时代感,抓人眼球,且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如《多媒体教学让人欢喜让人忧》、《捕捉教学素材,讲求教学实效》、《地震震出应急意识的软肋》等,看论文的题目就很诱人,有一“读”为快的欲望。

要精。一般来说题目大了容易空洞,我们都是一线的教师,缺乏高深的理论知识,有些层面无力深入,写出来必然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要就一个问题说清谈透,哪怕抓住一个教学中的小问题。切中要害,解释本质,有独到的见解。就能作出一篇好文章。我们要写教学中的发现、身边的事情,不必追求长度、凑字数。应字字斟酌,字字珠玑。要做到文章骨肉丰满,先定题目,再定小标题,最后再填充丰富精粹的内容。

要审。成文后必须阅读几遍,先修改病句,使文章通顺;再看看是不是说明了想说的问题,观点是否明晰,论据是否充分。还要适当调整文章的结构,尽量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前后呼应,若自己感觉没有把握,可请文学功底好的老师给看一看,提提意见。

四、体育教师必须要做的

1学会阅读、勤于阅读、乐于阅读

我们不少体育教师流连于喧嚣的运动场,却“惧怕”安静,缺乏“坐功”,更疏于读书、懒于读书。岂不知读书是体育教师成长的力量之源。读书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更会让我们逐渐拥有开阔的胸怀,保持一颗健康向上之

心,给我们以笑看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方法。读书更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字功底,丰富我们的写作技巧,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阅读是写作的第一步,而且是不可逾越的一步。

那么,我们体育教师要读什么书呢?一读教育理论。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就要常读教育专著,提升教育理念,写作时才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合适的理论依据。同时要认真参加学校业务学习例会,把握本地的教学方向。二读专业理论。经常读体育报刊、杂志,增强专业底蕴。如《学校体育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等,学习季浏、毛振明等体育专家的文章,提高专业知识,跟上课改的步伐,经常摘抄、研究、体会别人的新教学理念,以备后用。建议我们体育教师每人要订一二本体育专业杂志,并要保存好,常读常思,仔细咀嚼、品味。三读美文。写好文章必须提炼自己的文字水平,那就要阅读精品文章。比如《读者》、《文摘》、《随笔》、《美文》等文学类杂志,既可加深文字功底,又可陶冶情操。

2学会捕捉论文的素材

寻找写作的素材是体育教师亟待要培养的能力,好多教师责怪自己没有写作的灵性,其实“灵光闪现”是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发现,思考和解决,灵性就在你的身上,只不过没有捕捉罢了。通常情况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获取写作的素材。第一,来于课堂,用于课堂。由教学、训练、活动等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产生想法,形成方案,到用于改善教育、教学,这都是写作的话题。第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参加培训,观摩各种公开课、评优课,产生思维碰撞,再换位思考,提出新的想法,第三,借鉴它科,引为己用,常读教育类刊物,如《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进行参考,从体育的角度论述个人的看法,第四,加强交流,开阔思维。利用外出机会和网上平台多和外地教师、专家交流,了解他们的做法,对比自己,提出新建议。第五,关注热点、提高认识。对于社会上、教育上的热点问题应深入思考,及时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率先提出个人看法。我想,无论多好的素材,如果不用心挖掘、勤于思考,都不会演变为好的文章,总之。论文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我们体育教师就要埋首于教学、训练的第一线,钻研教材教法,勤练专业技能,乐于与学生交往互动,亲身体验教育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才是真正的“做”文章。如果我们不爱岗敬业,不去留意身边的“小事”,闭门造车,即使写出了文章,也毫无实践意义。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 第5篇

九龙中心校 陶祝领

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一般是指教师职业规范范畴内的“非正常行为”,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也有人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是教师的职业伦理和道德偏离了学生学习榜样和模范的标准。师德是教师人格的直接体现,是教师素养的灵魂,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随着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的嬗变,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部分教师身上出现了为师不廉、厌岗怠业、非人道对待学生等形形色色的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师德失范不仅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阻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在师德滑坡已成为不争事实的新形势下,客观冷静地分析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形成的原因,对于改进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包括社会变革、教师教育、学校管理等多种因素。

一、社会变革中的观念冲撞以及行业竞争加剧是导致

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社会根源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是一种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但是,作为社会子系统领域内的失范行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成因又有其独特之处。

1.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体制混变”和“观念混变”阶段,而这种“体制混变”和“观念混变”是社会失范行为的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以权谋私,经济领域中的见利忘义,人际交往中的相互利用,种种不良社会现象对教师职业道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不道德的人产生于不道德的社会”,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他们在不断滑坡的社会道德状况的裹挟之下,也会随波逐流,不断放弃自己的道德坚守。

2.教师行业竞争增大。为了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我国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职务聘任制,并根据入学人口变动情况不断调整学校布局和师生比例,这些举措加剧了教师面临的竞争压力。竞争机制的引入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和工作压力,而过重的压力使许多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焦虑之中,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极大的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效果,许多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缺少耐心、易激怒、对工作没有信心、成就感低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二、教师教育的缺失是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1.教师教育基础差,继续教育不能满足需要。教师教育是影响教师素质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前,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缓慢,国家在师范院校的资金、设施及师资队伍投入上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受传统观念和教师待遇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这就导致师范院校的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由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许多边远地区只能聘用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的民办教师。虽然近几年我国在教师教育上的投入增大,师资队伍和生源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但是,教师教育先天不足的情况仍极大地影响教师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另外,知识更新速度的加

快和教学改革力度的加大,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但是,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在经济投入和时间安排上都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普遍缺少继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职后教育的不足造成许多教师在文化素质、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方面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我国正处于多层面、全方位的转型期,社会的转型也带动了文化教育的转型。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新教育观念之间的碰撞,教师的职业理想与现实的社会环境的冲突,教师职业竞争加剧,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不断提高等等,都给教师心理带来严重冲击。国家中小学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教师的检测显示,有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可见,沉重的心理压力使教师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但是针对教师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_T作在我国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心理健康是提高道德素质的前提,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落后,使许多教师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预防和解决,而教师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必然阻碍教师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

三、单一僵化的教学、评价和管理制度是滋生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温床

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是近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获得发展的重要动因。然而,僵化的教学制度、单一的评价制度、不当的学校管理模式不仅阻碍了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1.僵化的教学制度和重复的工作内容。教学工作的格式化和内容的重复性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在中国,“三尺讲台”意味着固定的工作岗位、相对稳定的学生和周而复始的教学内容。同样的环境、科目、教材、教学时间、教学进度和程序,周而复始的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和填报表格,教师像机器一样履行着固定的程序。这种缺乏自主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工作制度无疑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2.单一的考核评价制度。近几年,全国都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大多数中小学的学校管理仍然停留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价值取向上,不少学校把教师的工资、晋级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仍然做为教师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在日常管理中,有些学校只关注成绩和升学率,不注重教师日常行为的监督,对教师为提高成绩而对学生采用不人道的教育手段视而不见,甚至帮助掩盖,由此造成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的工作效果不取决于工作本身,而是以学生的表现和成绩来衡量,绩效评价的窄化导致一些教师形成“以分取人”的学生评价观,在教育中表现出偏心急功近利等不良行为;在教学中则形成“应试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与同事关系中,由于过分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而表现出相互猜忌、诋毁,甚至互相拆台。可见,单一的考核评价制度无疑是滋生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温床。

3.集权式的管理模式。教师作为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有较高的民主意识,他们有强烈的参与学校管理的需要。但是我国现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 第6篇

[关键词] 教师会议;教师专业发展;北京第一四○中学

中小学每学年、每学期都要例行大量常规性会议,如教育教学研讨会、班主任例会、领导班子会等。通常这类会议被当作事务性任务处理,管理者通过制订硬性工作要求甚至奖励惩罚制度,保障会议完成,但同时也造成了例行公事、草率应对等问题的发生,助长了敷衍塞责的工作态度与方式,形成了注重“会议”形式忽略“会议”内涵的消极“会议”文化。

怎样挖掘出学校常规性会议的内在价值,在完成这些工作的有限时空里,给教师、学生与学校创造尽可能广阔的发展空间,引领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创造并享受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和快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培育和成就,这是学校管理者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北京第一四○中学是“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32所项目学校之一,笔者以该项工程高校参与者身份担任了北京第一四○中学的校长助理。一年以来,我们北京第一四○中学的学校管理者在“稳定秩序、规范管理”的基础上,遵循工程建设的基本理念,适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质量提升、内涵发展”上,更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式、重建管理文化,从自身的管理工作做起,亲身尝试并引领着教师去体验、转变教育教学的工作态度与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所做的一个初步探索就是:开掘常规性工作会议的研究与发展内涵。

一、让教育教学研讨会真正起到“研究与发展”作用

和许多学校一样,北京第一四○中学每个学期都要在放假之初举行教学或德育研讨会。原来组织研讨会的基本方法是:教师任意选题,按规定时间交到教学处或德育处,两处管理干部阅读后,选出几篇优秀论文,作者在研讨会上发言;再挑选出一批较好的文章,打印成册分发给教师传阅。然而,这种做法的研讨作用十分有限。以来,我们先后对此进行了两次改变。

第一次转变是变任意选题研讨为有主题研讨,变一次性研讨为有预备会的研讨过程,变一批文章被传阅为每个教师都有文字被传阅,变几个人发言为人人有机会发言,变仅有个人观点为个人与团队均有观点,变关注“知其然”为关注“知其所以然”。

为使学校一年一度的德育研讨会研讨目标明确、集中,201月学校将研讨主题确定“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讨会前,学校先印制文集,把全体教师的文章或全文登载,或在“珠玉之言”栏目中摘录登载,使每一位教师的文章都受到关注和尊重;同时分年级组召开预备会,形成团队认识:“什么是习惯,怎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研讨会上,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各年级组的团体认识,提出“重新理解习惯”的研讨议题;然后分年级组讨论,各用3个词语表达出“宏观、中观、微观的习惯”概念,写成大字报张贴在会场前方,由各组发言代表阐释本组的认识。接着,笔者简要讲述“习惯培养”的理论要点,提出第二个研究议题“重新发现我们的经验”,各年级组分析、讨论、解读本组教师文章中所谈及的经验是怎样的培养策略,并由发言代表向大会介绍。最后,我们提出了凝重的思考与探索课题:“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上,教师的责任何在,贡献何在?!”

第二次转变是在坚持上述改变的基础上,继续变一次性研讨为系列可持续研究过程,变人人有机会发言为群体研究民主决策,变较为抽象的理性思考为融入情感的形象生动感悟。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年7月举行的教学研讨会。学校根据发展需求将研讨主题确定为“在研究中发展的决策方略――北京第一四○中学2007-校本教研工作思路研讨会”,参加研讨人员是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和班主任。

研讨会前,学校分别召开了教研组长会和参会人员的预备会,请大家思考:校本教研的概念、特点、作用,一四○中学的校本教研需求,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个人在校本教研中获得发展的优势、瓶颈、路径;请教研组长调查了解组员的想法,写出书面发言提纲。

研讨会上,我们首先通过一个小游戏让与会教师认识到:要想在研究中获得发展,管理者的基本决策方略不可或缺;同时,每个组每个教师都有个性发展需求,决策中必须尊重、适应。然后各教研组对4个问题展开研讨:校本教研与教师、学生、学校发展的关系,在校本教研中教研组的发展优势、发展瓶颈、发展路径。各组可以通过集体创意用形象的图画表达思想,绘制于纸上,张贴在会场里,由教研组组长或教研组代表向大会解读本组图画、图示的内涵。接着,会场掀起头脑风暴:“我为一四○中学的校本教研与发展献计策”,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建议。然后,“手拉手”学校北京回民中学的两位优秀教研组长为教师们介绍了他们的教研经验。最后,学校副校长做出精要总结,提出了一些校本教研思路。

研讨会后,教研组长再根据学校要求和大家的思考,在假期中草拟出本组的校本教研计划,开学后征求全体组员的意见修改计划;同时,召开教研组长主题研讨会――“北京第一四○中学校本教研方略的民主决策”,通过集体研究,不断反思调整本组和全校的校本教研本学期计划,制订学校年度计划,生成三年规划。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各级管理者的校本教研领导决策意识、领导决策能力以及民主生活态度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二、将班主任例会打造成为“研究与发展”的系统工程

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是众多学校的常规性管理工作之一。会议的主要内容往往是各项班主任具体工作的布置。班主任事务性工作的紧张劳累程度众所周知,然而工作的自我满意度和他人满意度却比较低下。普通初中学校班主任工作任务尤为繁重,很多纪律问题、常规管理问题牵制住班主任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工作效果却往往令人产生挫败、厌倦、焦虑等不良感受。学校管理者要想使班主任从班级管理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必须引领班主任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对待班主任工作,获得班级管理方面的专业化发展,班主任例会就是班主任获得专业发展的最可利用也最需利用的时间和空间。

为此,一四○中学进行了班主任例会的彻底变革。例会内容发生变化,由短期的事务性工作布置为主变为长周期、有计划、系统学习交流为主;例会上领导干部的角色发生变化,由具体工作布置者变为班主任工作校本研究的引领者;例会上班主任的角色特征发生变化,由具体工作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班级工作思想观点实践经验的主动交流者、研究者以及研究成果的表达者、分享者;班主任例会的时空效益发生变化,有限时空变成了可以无限拓展时空的校本德育研究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的具体做法是:在每星期一下午的班主任例会上,轮流进行班主任校本培训――班主任工作“系列讲座”和班主任工作“心语沙龙”――班主任系列讲座主题内容实践体会的表达与交流。这学期我们确定的班主任工作校本培训的“系列讲座”选题共有9个:《 班级标准化管理 》《 树研究之风、立规范之行 》《 班级文化与班级管理特色的创建 》《 班干部培养 》《 严重阻碍班级发展的个别生教育 》《 班级开放日 》《 班主任自觉意识的形成 》《 学生的心理健康 》《 学生德育评价 》。培训选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的,并结合《 2007年北京第一四○中学班主任队伍现状调研 》进行适当调整。在每次的班主任工作“心语沙龙”上,都由两名班主任讲述自己围绕培训主题和内容开展现实工作的案例,介绍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年级组长进行案例点评,在沙龙上,教师们畅所欲言,互通有无,常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通过一系列活动,绝大部分班主任的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群体交流班级工作的思维活水已经被搅动起来,每一位班主任都有了想要表达感受、分享经验的愿望,于是,学校适时提出“研究小问题,写好小文章”:每位班主任提出一个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小问题,例如,“学生不交作业怎么办”“ 学生不穿校服怎么办”“ 学生上课说话怎么办”“ 学生上课走神怎么办”“ 学生经常迟到怎么办”等等,把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写成三、五百字的小文章,分年级组设计版面,挂在“心语沙龙”会场墙壁上进行展示,形成“小问题研究墙”,然后分组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会后,学校归纳总结了大家提出和解决的问题,为“小问题专项分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心语沙龙”上的典型引路性发言是班主任在校本培训系列讲座指导下自主实践的成果,也是德育干部与班主任积极互动的成果。这些发言的产生过程正是骨干班主任成长的过程。尽管班主任例会改革时间还不长,但是班主任的工作理念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班级管理不断改善。有个班主任深有感触地说:“这样做班主任不累,事半功倍。”有的年轻班主任跃跃欲试,主动请缨,希望承担典型引路性的全校开放性的班主任工作任务,“小问题研究”过程中,班主任得到了锻炼。

上一篇:预备党员入党志愿书稿下一篇:跨国公司如何选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