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领导致辞稿

2024-06-15

新闻发布会领导致辞稿(精选8篇)

新闻发布会领导致辞稿 第1篇

尊敬的朱建平局长,冯圣中副所长,聂总,各位来宾,各位业界同仁:

大家下午好!

作为此次会议的合办方,我谨代表记忆集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时隔四年,曙光5000A重返世界超级计算机TOP10。今天我们相聚在深圳,一起见证中国速度。记忆集团很高兴参与曙光5000A这一国家863重点科技项目。同时也祝贺曙光5000A取得卓越成就。

曙光5000A超级计算机的成功打破了美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垄断地位,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发、生产、应用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曙光公司取得了这一历史性的突破,这是曙光的骄傲,也是民族的自豪。

记忆与曙光的大规模合作是从开始的。到现在记忆集团已经成为曙光公司主要的合作伙伴之一。记忆集团的内存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曙光各种架构的服务器上。记忆与曙光的合作领域已经从内存逐步扩展到一些板卡领域。,曙光5000A项目把曙光与记忆的合作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曙光5000A超级计算机全部采用记忆4G/Registered内存。数据交换核心模块Module II交换模块、MM模块、PT模块、SW模块等也全部在记忆实现加工。

能参与国家级项目,为民族科技的进步助一臂之力,这是对记忆的产品与服务的肯定。在未来,记忆集团将秉承一贯的高品质与优质服务,全力支持民族企业的发展。期待在未来与曙光的合作更加紧密、更加广泛。

最后,祝愿曙光5000高效能计算机顺利实现商用。谢谢!

[发布会领导致辞稿]

新闻发布会领导致辞稿 第2篇

尊敬的新区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

在这花好月圆,举国同庆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坪山新区政企沟通暨“智慧经服”企业服务平台上线发布会,这是新区“智慧坪山”建设的又一力举。在此,我代表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的全体员工对各位的来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节日的问候!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广泛而深入的运用,政企沟通的电子化、互动化、智能化的需求日益突出。中国电信致力于政府彻底转变传统的政企交流模式,建设交互式、智能化、快速响应的新型信息化沟通方式。中国电信与坪山管委会在战略合作关系下牵手的“智慧经服”项目,是“智慧坪山”的子板块。其整合中国电信在信息技术领导域力量,运用3G通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通过政府新型办公模式、服务模式、信息分享模式、企业诉求窗口,呈现随时随地、快速交互式沟通情景,加快“智慧坪山”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进程,实现新区的高效快速发展。

“智慧经服”企业服务平台,秉承“智慧坪山”建设内涵,搭建起政企沟通快速反应、双向互动、主动服务和科学决策的交互式移动平台,形成“融合、开放、无处不在” 的智慧型经服体系。其在线审批功能为企业带来极大的便利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赢得宝贵的决策机会;政务公开功能为企业快速提供帮扶政策等有益信息有助于企业全面及时地了解政府动态,便于企业经营决策;而“政企互动”功能便捷了政企的双向互动,建立了政府彻底、及时感知企业需求的绿色通道,为新区政府快速响应和服务创新提供现

实支撑。

新闻串稿带来同城新闻的低端化 第3篇

串稿带来的弊端

所谓串稿, 就是不同报社的记者之间, 为了新闻资源的共享, 或者为了不漏稿, 相互帮助而进行的稿件交换、改头换面以后刊登稿件的行为。即由到了新闻现场的记者采写, 并将自己已经写好的稿件通过电脑传送给其他求助的记者。当然, 在交换的过程中, 记者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默契, 就是以后相互之间比较牢固的帮助关系。

串稿的出现, 最早是因为一些记者由于不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而新闻如果不见报又面临着漏稿的问题, 所以在不同报社跑同一口的记者之间便出现了因友情而帮一把的做法。但是, 在早期的行为中, 不同报社记者之间主要还是出于友情, 而且被帮的记者在拿到别人提供的尚未刊发的初稿之后, 还想尽办法在别人的稿件基础上进行改写, 以便抹去串稿的痕迹。这样的串稿,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比较多地出现了, 一些报社也明令禁止这种做法, 倡导自己的记者必须在第一时间到现场采访, 如果做不到, 就采取深度报道的方式进行弥补。但是, 今天一些记者的串稿行为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 有的甚至成了新闻资源的把持和垄断者, 为了新闻的报道, 一些记者只能采用串稿的办法来解决。当然, 还有一部分记者是出于懒惰, 将别人的稿件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 甚至连一个字都不改就发稿了。新闻界媒体间的合作和帮助, 甚至是协作策划做大做强, 是有利于媒体间的良性发展的, 也是有利于受众利益的, 但是, 这并不是串稿行为, 而是整合市场资源, 达到分层细化和有益合作、共同发展、培育良好新闻市场的有效方式。

但是, 串稿的存在, 使得新闻的纯洁性受到了亵渎。其主要问题在于:

新闻同质化严重。在一些城市, 只要你留意, 随手拿起当天的几份报纸, 不仅仅是一些线上的稿子高度重合, 甚至一些突发新闻、社会新闻都严重重合。由于新闻文稿来源单一的问题, 使得新闻缺乏创新意识。所有的报纸都在一篇稿件的“克隆”下进行报道, 新闻信息的同一性就显得特别突出, 你有我有大家有, 而且稿件就像多胞胎, 对一个新闻没有任何差异地报道, 结果是, 在同一个城市的同类媒体中的报道差异性很小, 直接影响了新闻的丰富性、信息的多样性, 甚至还会出现重稿的危险性。

在笔者的记者生涯中, 即便是当时无法分身到现场, 从其他地方获得了一些信息, 也会想尽办法去补充采访一些新闻背后的新闻, 绝不采用以原来的信息和稿件写作的方式, 以避开新闻的雷同。

新闻资源不能得到深度挖掘。新闻串稿使一些记者懒惰起来, 依赖稿件提供者的信息, 只要完成任务, 不求深入采访, 结果可能会将一个很好的信息浪费掉。当比较资深的记者闻讯发生了新闻事件的时候, 一般都会有自己的采访设想, 也会因采访设想不同而进行深入调查, 看看新闻表象之后还会有什么东西。比如说, 某电力公司抓到了一个盗电者, 如果简单报道只需要一个消息即可, 但是如果采用联想思维的方式, 再加上多方搜集相关资料和认真的策划, 就有可能写成一篇有关电力偷盗与管理漏洞的深度报道。而串稿行为就不可能再去做与深度报道有关的事情, 只是为了发稿而发稿, 可能就会因为敷衍了事而将好的新闻资源浪费了。

其实, 只要记者稍微用点心思, 就可以写出不同内容的稿件来。一个经典的例子是:1980年5月21日, 新华社宣布, 我国向太平洋海域成功地试射了洲际弹道火箭。这是一件震动世界的大事。向来比中国发布新闻早的西方新闻机构, 这次由于是中国自己的新闻发布落后一步, 于是他们没有照发新华社的稿件, 而是采用了背景式专稿的方式, 将新闻的另一个面孔展现给了读者:背景新闻的魅力同样迷人。这篇稿件就是由合众国际社发布的新闻《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弹道火箭发射之后, 人们带有许多疑问, 也想了解新闻背后的新闻。合众国际社的报道在下面这篇报道中背景套背景, 不仅透露了钱学森不凡的经历, 由他主持火箭研究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功是不足为怪的, 同时也将他的夫人、父亲、来访的美国国防部长是他的同学等都在报道中透露了出来。这篇稿件真是背景新闻的写作典范, 老辣而独具匠心。

写作的文体受到限制。新闻的看点还在于文体的丰富性, 消息、通讯、特写、花絮、专访、特别报道、现场新闻、解释性新闻等, 用不同的文体方式向读者报道新闻, 或简洁的陈述、或现场细节的描述、或理性分析、或以讲故事见长, 每个文体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而串稿就限制了文体的多样性, 只能以第一个文稿的文体为基础, 如果不进行后面的采访, 要增加现场细节、人物特色语言、新鲜观点等都是不可能的, 那么串稿者也只有将就发稿, 结果是在某一天的同城报纸上出现严重的某条新闻文体同类化现象。经笔者观察, 串稿的新闻一般简讯、消息比较多, 而经过补充采访写作的其他文体比较少, 更不要说观察新闻、特写等现场感强的文体了, 这使得新闻文体的表现力减弱。

记者的采访权益受到的制约。一些记者对于串稿的问题非常反感, 他们经常提及的问题是有些记者甚至垄断了某个新闻源, 其他人只能从他们的手里获得新闻信息, 有点像“新闻霸头”的角色, 在这样的情况下, 其他记者的采访利益就会受到侵犯。一种现象是, 有些记者虽然也是出于善意的帮助, 但是由于其个人的水平和能力, 造成了新闻质量不高, 同时也影响了其他记者的创造性报道。另一种比较恶劣的现象是, 一些记者与某些行业和单位达成了某种默契, 只能报道什么, 不能报道什么, 他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约定, 更不要说涉及批评性报道了。当串稿出现, 这些行业和单位就会与某些记者因利益成为同盟军, 阻碍其他记者的正常采访。

某报一位曾经在社会新闻部工作的年轻女记者说, 她跑的一些容易出新闻的部门被个别记者“垄断”了, 每次去采访, 这些部门都希望她去问问那位把持了新闻源的记者。由于她不愿意这样去做, 结果只能慢慢丢弃了这块阵地。她痛苦地告诉笔者, 这样下去, 新闻哪里还能保证公正呢?当某些人控制了新闻源头, 无论是正面采访还是负面采访, 新闻正义的声音不就掺了杂音了吗!

受众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受众在订阅某家报纸的时候, 他们想得到的是此媒体与彼媒体在同一新闻报道中的不同信息、观点, 甚至因为当初喜欢上某报的风格才成为其订阅读者的。但是, 串稿行为却伤害了受众。当读者看到从其他报纸上也能看到一模一样的新闻时, 他们心里是比较愤怒的。三年前, 笔者在报社工作的时候, 遇到了一位老读者前来退报, 他说, 他看到订阅的报纸的新闻中与其他报纸的新闻85%是雷同的, 有的甚至是完全一样的。他说, 作为本地报纸, 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由于受制于采访条件, 所以有点雷同是可以宽容的, 但不能容忍的是, 在地方新闻的稿件中, 报纸是有条件做到与别人不一样的, 为什么就看不到比别人做得更好的新闻呢?

从上述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信号, 读者除了获取新闻信息以外, 他还有一个获得优质信息的心理需求, 更有一些读者是追求优质品质报纸的“面子”心理, 他所看重的就是订阅了优秀报纸而得到的心理满足。而串稿的行为恰恰伤害了这些读者的自尊心, 而一旦伤害了他们的这些需求, 要再次挽回他们对你的报纸的尊重就是比较有难度的一件事情了。

媒体发行市场受到威胁。受众在选择订阅报纸的时候不可能照顾到每一家报纸, 只会选择一家媒体, 那么对其他媒体来说就会受到发行量下降的威胁。新闻竞争虽然是在信息量、写作风格、报纸倾向等表象下的竞争, 但是新闻的深层竞争实质上是人的竞争。一个优秀新闻人的品质一定是具有独立意识的, 会想尽办法去现场获取自己想要的材料的, 是一个不怕辛苦的人, 这样的记者是不会通过串稿进行新闻报道的, 这样的记者采写的新闻就一定是有着阅读魅力的。一个媒体如果有了这样的记者群体, 一定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反之, 媒体的发行市场就会受到威胁。

提倡原创新闻, 以抵制串稿现象的继续蔓延

近年来, 一些报社提出原创新闻的问题, 其实是在当今新闻抄袭、串稿、剽窃状况下的无奈之举。所以, 原创新闻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讽刺, 但是它毕竟倡导了新闻的本质意义和对新闻人行为的约束, 以及对新闻采写的创新, 是应该大力支持和赞赏的。

原创新闻就是报社或者电视台等传媒机构从新闻第一现场真实采集并报道的第一手新闻信息, 并非是转载而来的新闻。这种新闻强调的层面是记者亲自采写的、第一次刊播的、未被转载的、本媒体独家拥有著作权的, 这些要素都显示了其首采、首播的地位, 同时也暗示了该新闻与某些新闻的不同之处在于并非转载的, 就是说没有经过二次“创作”后改变了新闻信息走向的, 是真实的, 即便是同城媒体都采写了同一个新闻, 那么“我的新闻”角度、写作文体、细节、观点一定是有区别的、是独特的。

记者最早叫访员、探访, 他们的任务是要探要访的, 自然是自己去访、去探, “跑新闻”、“脚板底下出新闻”。现代技术的发展, 当然为新闻工作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可以“资源共享”, 这是信息时代的一大特征, 但这个“共享”, 并不是简单地照抄照转照录和串稿。

提倡原创新闻的做法, 可以让记者把精力放到自己的领域, 而不再依赖他人提供的“原料”, 独立地去思考一些问题, 独立地运用不同的写作方式, 采写出有质量的报道, 以此来抵制串稿现象的蔓延。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机制完善, 提高报业的品质和竞争力

采编人员的作风直接影响着媒体荣辱观能否落到实处, 因此, 在媒体工作实践中, 我们要加强对采编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措施, 引导采编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考核上严格把关。根据作风建设的要求, 修订考核办法, 用考核作为杠杆, 确立正确的用稿导向。设立专职新闻督察, 收集各种渠道反映的问题, 对采编各个环节的作风问题、质量问题进行督察, 调查核实责任, 按规定执行处罚, 同时要加大监督的力度, 如发现串稿等问题, 一经查实, 坚决处罚。改进考评机制, 进一步增加好稿、好版面、好策划的含金量, 鼓励采编人员和部门主任求优求精, 摒弃盲目追求数量。同时, 在打分上, 对于独家稿件上升一个等级, 串稿降级打分或不打分。

建立比较完善的培训制度。加强采编队伍作风建设和职业素养, 要从学习培训这个源头抓起。目前采编工作中之所以容易出现串稿问题,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队伍年轻、经验少、政治上不够成熟。通过学习培训, 使采编人员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感、媒体荣誉感、新闻职业感, 做一个有新闻理想的人, 自觉做好把关工作。

完善《采编流程规则》。内容包括记者、编辑、主任、总值班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规则, 分发到每一个采编人员, 各部门组织学习讨论, 在报社修改出台后, 认真贯彻执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明确各个环节责任, 加大对编造虚假新闻、出现重大差错、串稿等的监控和处罚力度;尽量制止或者避免记者私下的利益同盟, 在采与编等各个环节做到有效控制。

总之, 为了控制串稿行为的继续蔓延, 减少串稿对新闻受众的伤害, 做到对新闻历史的尊重, 新闻工作者应自觉地在职业道德上进行“自律”和“慎独”, 以达到新闻采写环境的净化和提升, 作出让受众满意的新闻报道来。

摘要:要做到新闻报道真实、可信、可读, 记者就应该亲自到新闻现场采访, 获取第一手材料, 并且写出符合各自供职报纸的特色的稿件来, 同时还要避免同质化现象的出现。但是, 近年来, 在一些城市出现媒体间串稿的行为, 使得同城媒体新闻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一是降低了新闻的质量, 二是读者的利益受到了伤害, 三是记者采访权受到了制约。本文旨在分析这种现象的危害以及呼吁出台必要的管理措施。

领导不当“新闻明星” 第4篇

2003年年初,甘肃日报受到了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的表扬。阅评员认为,"今年以来,甘肃日报对本省领导活动的报道有明显改进","甘肃日报改进省级领导同志活动报道有变化,是个好开头"。阅评小组还以对省委书记宋照肃同志的活动报道为例作了说明。

长期以来,领导活动、会议报道过多,篇幅过长,一直是各级党报的弊端,甘肃日报也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报纸一版显著位置经常被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占据:领导出席的各种会议,参加的各种活动,发表的各种讲话,作出的各种指示,几乎都要见报。而且稿子越写越长,三四千、甚至四五千字的会议消息屡见不鲜。一版不够转二版,甚至转三版、四版,还经常配发大幅照片,政府部门的常规性工作信息也大量充斥报端,工作性报道满天飞。由此使得报道内容空泛,有用的信息减少,降低了报纸的可读性,影响了报纸的质量,读者很反感。每次报纸进行读者调查,大量的意见还是集中在对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过多上,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报纸的发行量。

尊重新闻规律,按照新闻规律办事,改进领导活动、会议报道方式的呼声越来越高。广大读者有这个强烈要求,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此非常重视。省委书记、省长每半年听取一次新闻单位的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先后于1999年10月、2001年12月两次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减少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对进一步改进新闻媒体对省上领导活动的报道提出了具体要求: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出席部门举办的会议和活动,原则上不作新闻报道。需要报道的,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负责把关,报经参加该会议和活动的领导同志同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观看一般性文艺演出,不作新闻报道。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省委常委下基层调查研究、考察指导工作、走访基层群众等活动,可以从工作需要出发进行报道,但报道篇幅要尽量简短,不使用"重要讲话"、"指示"、"视察"等字眼。由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的庆典、慰问等活动,可作综合性报道。要切实减少对一般性业务会议、庆典和礼仪活动的报道。不要把省上领导同志是否出席作为报道规格的标准。省委书记宋照肃多次讲话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要多宣传基层典型,多宣传群众的实践。在今年1月召开的新闻单位座谈会上,宋照肃指出,领导活动多、基层情况少,会议部署多、具体实践少的现象在当前新闻宣传中还比较普遍,特别是来自基层、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声音,在我们的媒体上体现的分量不够。他还要求,新闻记者能够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基层第一线去,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从那里发掘丰富鲜活的新闻资源,寻找生动感人、富有说服力的典型,不断充实我们的新闻宣传内容,提升我们的新闻宣传水平,增强新闻宣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省委主管新闻的领导也多次要求,要把好的版面让给群众、让给基层、让给新闻,领导不当"新闻明星"。

甘肃日报从领导到编采人员形成共识,希望报纸办得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生活,使更多来自一线的鲜活新闻跃然纸上。从2001年以来,甘肃日报也做了这方面的尝试。第一,省委副书记以上领导出席的重要会议和参加的重要活动发一版,其他省上领导,包括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等领导出席的会议和参加的活动上二版。第二,从会议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如记者在去年参加两次省政府常务会议,没有就会议报道会议,而是从中发现线索,进一步深入采访,就群众关心的西部大开发和甘肃营造"三个环境"(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干事创业环境)采写了两个一版头题。第三,改进领导活动和会议消息的写法。比如去年年初,省上四大班子领导给残疾人捐款,一改以往发消息、点一串领导名字的惯例,以《暖流》为标题,采写了现场感较强的新闻特写 。第四,对一定要报道的会议,不是就会议写会议,而是突出会议中读者最关心的实质内容,注重新闻价值。淡化会议的程序性报道,突出会议研究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当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时紧时松,抓一下能好一阵子,不抓又回到了老路上。在改进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形式方面,甘肃日报也有一定的压力。改进报道形式,不是所有的领导都认识明确,都能接受。有一些领导,把报纸作为指挥工作的工具,他们要做的事,都要登在报上,而且越详细越好。还有领导把登报当待遇,主持召开了一个会,要求报纸报道时安排的篇幅要大、要显著,否则,就会有意见。还有,领导认识了、接受了,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不一定认识清楚,能够接受。有的说,"领导出席会议作指示,是为了指导工作,不能把领导指导工作的东西写成花边新闻",要求版面,要求位置,要求字数,指示很具体。甚至还指责记者"怎么把领导讲话写成'新闻'了";有些组织会议的单位,认为淡化领导名单和会议程序就降低了会议的规格,埋怨记者:"我们发消息的目的是让大家知道多大的领导来了,领导来了多少,你这么写把领导都淹没了,报道还有什么意义呢?"由此可见,改进领导活动、会议报道方式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不仅仅是新闻单位一家的事,需要从上抓起,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抓出成效来。

尽管如此,但甘肃日报在改进领导活动、会议报道上还是进行了不断探索。今年一开始报纸就有了变化,例如中宣部新闻局新闻阅评小组肯定的1月1日发表的省委书记宋照肃给中科院院士拜年的报道,就重视内容的新亮点,不在标题上张扬,标题只有两个字《拜年》,文内却生动记述了宋照肃到院士家中促膝畅谈的情景,比较生动感人。这则报道,事先领导就让记者写成特写,稿子写成后,报社领导亲自修改润色,稿子见报后,社会反响很好。

在省"两会"召开之前,报社领导专门召集参加"两会"报道的记者,提出明确要求,要多写普通代表、委员,少写领导;镜头少对准领导,多聚焦普通代表、委员。对领导参加的会议和活动,也要改进写法。因此,在"两会"期间,按照以往惯例,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长、省政协主席参加审议和讨论,都要发照片。今年根据报社领导指示,从开始到结束,没有发一张领导的照片,见报的全是代表和委员审议讨论照片。对一些报道也作了改进,例如省委书记和民主党派政协委员座谈,以往都是三四千字的大消息,以领导讲话为主。今年写成了特写,采用对话方式,各抒己见,显得鲜活生动,没有报道领导同志最后来一段指示性发言。领导本人对稿子也很满意。还有,不在标题下列一大串参加会议领导的名单。例如1月12日一版头题消息《省委召开民主协商会》,副标题是就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及两院领导班子换届人事安排征求意见,未列参加领导名单。对省委书记以下的领导活动和参加会议的报道,也作了改进。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对以上改进都给予了肯定。

对元旦、春节期间,领导看望和慰问基层的一系列活动,在报道方式上也进行了改进。不像过去那样一路一路单发消息,而是把领导分8路慰问和5路看望的活动综合报道,在一个标题下每一路只有二三百字的简讯。

新闻发布会领导致辞稿 第5篇

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各位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光临赣州景通东风风行SX6新车上市发布会。首先,我谨代表赣州景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全体人员,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同时对长期以来关注与支持我们的新老客户表示衷心的感谢!

赣州景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1月,是东风风行在赣南地区最早一家集整车销售、售后服务、零配件供应及信息反馈四位一体的标准4S店,销售风行汽车景逸SUV、LV、XL、X5、X3,菱智M3、M5、M7、V3等家用轿车及商务用车。业务范围已经覆盖整个赣南地区。

为迎合目前国内SUV迅猛发展市场需求,东风风行推出了首款战略级产品——“加大号家用7座SUV”风行SX6,以“生活由我变,精彩更多面”为主张,兼顾了自我个性和家庭使用的双重需求,风行SX6都将给用户提供了最充分的选择,是目前7座SUV的担之无愧的实用之王。

新闻发布会稿 第6篇

各位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下午好!近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发38号文件。

为了加强信息的沟通,加强引导,促进市场主体开展正常的投资和经营活动,也为有效引导市场的预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人民银行、质检总局、银监会、证监会、国家能源局,建立了部门联合发布信息的制度。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也共同参与联合发布工作。这种部门联合发布信息制度,采用不定期的方式,向社会各界发布,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关信息。

我刚才已经说了目的,就是引导市场主体开展正常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引导社会的预期,保持经济、产业的平稳较快发展。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请来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熊必琳同志,围绕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这一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的问题。

下面请刘司长为大家介绍一下主要的情况。

刘丽华: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的朋友们,我们这次发布会主要是针对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信息发布会,关于背景情况和它的意义,实际上在10月16日,陈斌司长在中国政府网的在线访谈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制定出台和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在推动结构调整方面提出了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等一系列对策措施,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应该说,这三个季度以来,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情况有所缓解,产业发展总体是向好的。但从当前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事实上总体进展不快,各地区、各行业发展也不平衡,同时出现了一些领域的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问题,有的甚至还有所加剧。

针对这一背景情况,根据国务院的要求,我们会同工信部、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人民银行、质检总局、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抓紧组织力量对部分重点和热点行业的产能利用、市场供需及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多次召开了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地区和行业协会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个基础上起草了国务院38号文。8月26号,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对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进行了专题部署。

这个草稿经过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后,9月26日国务院以国发38号文件正式印发了有关意见,这是一个基本情况。

下面就针对38号文件涉及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大家关注的重点产业的情况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我以及我们产业协调司的副司长康菊霜同志就此做一一回应。

主持人 马文静:

谢谢刘司长。下面请媒体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的时候请报一下自己所代表的媒体。

答记者问: 香港记者:

请问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应对金融危机,很多资金都是去了这几个行业,是不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资金的流向不平衡?这样的产能过剩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刘丽华(康菊霜):

你提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大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实际上我刚才已经谈到了,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其中也包括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在贯彻落实一揽子计划当中,主要是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同时制订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包括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自主创新的一系列措施。应该说4万亿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个大家也看到了。

今年前三季度GDP在22号公布,平均达到了七点几,按照年初提出的保八的增长,基本上没有问题。但4万亿的一揽子拉动确实有一些建设项目的提前进入、工作量加大,这样使原来的一些产业可能会出现局部的需求加大。比如说钢铁,一般情况下,钢材的需求比例,建筑钢材占50%。由于4万亿的拉动,我们主要关注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及一些民生项目,这些项目相应来讲需要大量的钢材,同时也需要水泥,这使得我们原来的钢材需求结构从50%可能要提高到60%,这就出现了一个局部的对一些产品的需求增长比较快,这就是你关注的一些问题。

但是这和我们的产能过剩应该说没有根本的关系,比如说钢铁在应对金融危机之前,我们去年的钢铁产量是5亿吨,实际上产能已经是6.6亿吨,同时还有5800万吨的在建项目,这样加起来,我们产能要7亿吨还要多。这种产能显然已经是非常明显的过剩,这种过剩和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没有必然关联。谢谢!

华夏时报记者:

我看到很多政策在做修订,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投资项目核准目录也在做一些修订,我想知道最快出台的时间。谢谢!

刘丽华(康菊霜):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简单说就是国务院38号文件的落实问题。在38号文件中我们提出了九项措施,这九项措施已经明确分解到各部门,其中也有一句话是各司其职。比如你谈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这就是我们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正在抓紧制订,按照时间管理的要求,我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出台。你也知道,我们国家虽然是市场经济,但在很多体制机制上面,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特别是对行业的一些准入标准,随着技术进步也在不断调整。这些都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同时也要一些专家来把关,提出的标准必须是可行的、可操作的,这些是需要有时间。但有些是马上能够见效的,比如说九条措施当中有些是马上要执行的,相对来讲肯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出台这些措施。谢谢。

中国产业经济报记者:

我们在看到采取的应对措施中要做好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是否会发生国进民退的情况发生?如何处理抑制产能过剩和鼓励投资之间的关系?谢谢。

刘丽华(康菊霜):

第一,抑制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方面,在我们制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时候已经提出这项任务,这个工作主要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做,最近已经形成了初稿,在淘汰落后和市场准入方面有了一个新的标准。我想把淘汰落后和国进民退结合起来好象不大合适,因为“十七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这是我们政府坚定不移执行的政策。近几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民营准入的行业越来越多,所以淘汰落后产能和国退民进没有必然关联。谢谢。

经济观察报记者:

现提淘汰落后,很多行业都提的很多,但是您刚才提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新兴产业比较多,具体有哪些?我们现在是否有一些初步的考虑,能否讲一下?

刘丽华(康菊霜):

这个问题你问得有点大,说大了就是所谓的高技术行业,过去讲的六大行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学、海洋等,在这六大高技术行业中,我们已经在实体上有所发展的,比如说风电、多晶硅、煤化工,这些都是新兴产业。由于国家在一些新兴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包括创意产业发展上还不是完全匹配的,我们在逐渐完善,所以造成了对新兴产业行业信息的披露不够,所以就产生了局部过剩。我们这次建立发布制度,就是要保证对这些行业有更多的信息披露,让企业和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新兴产业是怎么回事。至于你说的新兴产业都有哪些,最近国务院领导专门召开了一个会议,对于后金融危机时期我们发展的新兴产业有哪些,专门有一个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也理出了一些思路。比如说新能源汽车,关于那个详细情况,请你在下一次信息发布会上提。谢谢。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原则里有一条是关于控制增量里面提到“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转移产能,形成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新格局”,这点应该如何去理解和实施?

刘丽华(康菊霜):

我们有一些过剩产能,应该说在国际上是比较成熟的。无论是消费量和产量在世界上都是第一的。比如说钢铁,尽管说我们的钢铁在高端领域上仍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总体上中国的钢铁产业在逐渐走强。对于国内的钢铁产能过剩,我们鼓励像这样的产业到境外去建钢铁厂,同时减轻国内在能源方面、环境方面的压力。实际上企业已经做了这些尝试,也包括我们的一些有色企业,现在也在走出去。这从总体上来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道路,中国也到了走出去的时候了。谢谢。

主持人 马文静:

新闻发布会主持稿 第7篇

女:各位来宾

男:各位家电朋友们

合:大家,下午好!

女:欢迎大家来到徐州国美新开门店-----火车站店、灌云店暨泛亚店新模式改造新闻发布会现场,在此,我谨代表徐州国美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家电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国美电器的家电厂商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男:首先请允许我隆重介绍今天参会嘉宾,他们分别是:

泛亚物业总经理-----郁斌强生先

(采销提供人员名单)

女:同时,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徐州国美的各位领导,他们分别是:

徐州国美总经理杜隆健先生

徐州国美业务总监张冰先生

徐州国美营运总监葛冀军先生

徐州国美3C业务总监薛松先生

徐州国美营运总监助理张兆琦女士

徐州国美业务总监助理范哲先生

徐州国美财务部经理陈大燕女士

徐州国美行政体系负责人汪世龙先生

徐州国美连发部经理郭丰先生

徐州国美广宣部经理薛陈陈女士

徐州国美装修部经理谢军先生

以及徐州国美业务体系各品类主管及业务们

男:好,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嘉宾和领导的到来!

女:让我们通过一段短片一起来欣赏徐州国美三店联动的、前所未有的壮举

女:一段奋进的短片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徐州国美的宏伟蓝图。

我们都知道,国美电器自1987年成立以来,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本着“商者无域、相融共生”的企业发展理念,通过不懈的努力,已经成为了全国家电零售连锁的领军企业。

男:是的,同样,国美电器进驻徐州以来,凭着不断追求创新的经营理念,打造出了以“规 模、管理、服务、价格、环境、”等为指标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短短几年间,我们一家 又一家门店也如雨后春笋,成功的遍布在了徐淮大地的核心商圈,国美品牌受到淮海经济 区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女:的确,尤其是这几年,在杜总、张总、葛总的带领下,徐州国美更是取得了一项又一 项骄人的成绩。伴随着徐州分部2011年“网络优化、开发、拓展”的工作重点,新开门店,门店改造,已经成为我们势在必行的举措!

男:为全力配合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加快公司快速转型的步伐。我们迎来了2011年元月28 日徐州国美连云港灌云店、徐州国美火车站店盛大开业,以及徐州国美泛亚店新模式改造隆重开业,三店联动,前所未有、震撼全城,正所谓强者独领风骚、徐州国美尽显光茫。女:徐州国美所取得的一系列骄人的销售业绩,与社会各界给与我们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正因为有了各位厂商的强大资源后盾,媒体的大力宣传,物业的后勤保障,才使得我们的销售节节攀升!在这里向你们道一声:谢谢!真诚的感谢你们为徐州国美付出的努力与辛苦!

男:好,今天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节日过后,我们大家能够齐聚一堂,相信我们杜总 和厂商也有很多话想借着今天这个机会说一说,接下来,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徐州分部总经理杜隆健先生上台讲话。

男:好,感谢杜总的精彩发言。

女:好的,下面同样有请我们的厂商代表上台讲话

先生上台发言。

先生 上台发言。

女:感谢各位厂商,其实我们通过几位总经理的发言我们也听出来了,其实大家的紧密协作、相互支持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美好愿望,那就是:共赢。

男:徐州国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相信在与各位厂商的精诚协作下,徐州国美定会在淮海市场上取上出色的成绩,回报社会,回馈消费者。

男:是的,徐州国美完全有信心在火车站店、灌云店以及泛亚店的新模式开业及改造中,再次创下新的业绩。

女:让我们共同祝愿,徐州国美如礼花绽放

合:色彩斑斓、五彩缤纷!

男:下面有请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举杯共祝-----徐州国美火车站店、灌云店、泛亚店三店联动,盛大开业!

女: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这就结束了,感谢大家的光临,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改革时政新闻中领导活动的报道 第8篇

早在2003年3月28日, 由胡锦涛总书记主持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就要求要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 并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方针。然而7年过去了, 地方时政新闻中领导活动报道改革的步伐仍然步履维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在一次演讲中疾呼:“时政报道不突破, 新闻改革难言成功。”那么, 时政新闻尤其是领导活动的报道该如何突破?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主动沟通, 敢于改革。一些领导活动的报道枯燥无味, 一些媒体记者甚至是专家学者认为, 领导秘书甚至是领导本人亲自审稿是导致新闻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其理由是领导在审稿时思考的角度和记者难免会有偏差, 一旦出现分歧, 就有可能违背新闻规律, 有价值的新闻也就有可能被轻率地删掉。毋庸置疑, 这的确是当前时政新闻报道中或多或少存在的客观事实。但笔者认为, 时政新闻群众不喜欢看, 上情不能下达, 这种局面并不是各级领导愿意看到的。今年的全国“两会”召开前,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要压缩领导同志的报道篇幅, 更多地反映代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结果今年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受到了代表委员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去年新上任的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也主动给媒体让出了空间。在今年的河南省“两会”上, 各级领导参加代表团审议的活动只是用标题新闻的形式一句话带过, 报纸把更多的版面留给了读者, 电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观众。

时政新闻得不到群众的认可, 作为媒体来说, 应该先从自身找原因。不敢改革, 怕担责任, 不求无功, 但求无过, 这是当前媒体在报道时政新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那么, 时政新闻该如何写?笔者认为, 媒体要主动沟通, 敢于改革。对于一些领导没有要求送审的稿件, 记者就应该按照自己的新闻眼光提炼新闻素材, 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来。而对于那些必须送审的稿件, 记者在写新闻稿件时不妨先按照以往惯用的思路写好一篇, 然后根据自己的思路再写一篇, 把认为最有价值的新闻写出来, 去掉那些官话套话, 力求稿件言简意赅, 生动形象。最后再把这两篇稿件一同送审, 并且和审稿领导沟通交流。我们有理由相信, 最有价值的新闻稿件是会得到领导认同的。这关键是取决于媒体自身如何打破固有模式, 写出好的新闻稿件来。

捕捉细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时政部主任、第八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张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 她非常注重捕捉领导活动中的细节。有一次普京总统邀请胡锦涛主席做客, 张晖就观察到这样一个细节:普京总统拿着鲜花等待胡锦涛主席到来时, 忽然跑到俄文翻译那里求证“您好”的发音。胡锦涛夫妇一到, 普京总统把鲜花献给胡夫人, 然后用不是特别标准的汉语说了句“您好”。这是一个小小的细节, 但可以看出普京总统的认真和务实态度。

在时政新闻中, 细节无处不在。只要记者留心, 就会发现很多虽小但能反映大问题的细节。只要抓住了这些细节, 新闻稿件就会一下子活跃起来。2008年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两年了, 废墟中那个已经僵硬却紧紧握住铅笔的小手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胡锦涛总书记那句“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仍然时时回荡在我们耳旁, 让人激情澎湃, 热泪盈眶。这, 就是细节的魅力。

去繁就简。一些时政记者在参加会议活动时, 一拿到材料就一头埋在材料里摘抄。这样写出来的新闻稿肯定是“什么会议在什么地方召开, 某某领导参加了会议, 然后便是一大段一大段的重要指示”。稿子不短, 但是让读者或者观众感兴趣的新闻要么就没有, 要么就埋没在大段的强调和要求里面。这是众多地方时政新闻记者犯的一个通病。作为记者, 遇到会议抓材料无可厚非, 甚至可以说有必要, 但关键是拿到材料后要挖掘其中的精华, 有价值的才拿来用, 没价值的要坚决舍弃。另外, 记者还要关注领导即兴的讲话。抓住那些闪光点, 挖掘那些有价值的信息, 去掉那些过多的强调要求之类的官话套话。这样写出来的新闻稿件紧凑而不冗长, 简单而不繁杂, 才会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兴趣。

抓住典型。时政新闻中, 领导的调研考察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类新闻一贯的写法是领导先来到哪些地方查看了什么, 后认真听取了当地领导的汇报, 然后就是几点要求和指出。其实, 这只能叫做领导的行动日记, 而不是新闻。真正的新闻应该是从领导的调研中找出典型的人和事或者经验来。

今年3月份, 笔者曾随同领导到某地调研。在调研的众多项目中, 其中有一个很具有典型性:某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 把土地集中起来租给一家公司种植大棚蔬菜, 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每年不但可以得到每亩500公斤小麦的补偿款、5%销售收入的提成, 而且还可以到公司打工。这一做法让农民的家庭收入一下子由原来的几千元提高到2万多元, 受到了农民的欢迎。这本应该作为一个好的典型经验来报道, 然而第二天电视台和报纸发出来的新闻却只报道了领导的行程和这个地方的情况总结, 然后就是领导的要求之类的官话套话。这篇新闻稿件篇幅不小, 但味同嚼蜡。其实, 在领导的调研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很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时政记者, 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素材, 把握住当前的政策倾向, 是不难发现一些典型的人或事, 做出鲜活的新闻来的。

上一篇:妈妈带我去太子湾玩作文下一篇:2024保健室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