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作充满乐趣的原则

2024-07-21

让工作充满乐趣的原则(精选8篇)

让工作充满乐趣的原则 第1篇

发挥技能

先评估自己所拥有的技能。许多人看自己,着眼点是放在过去的工作职称及经历,例如“我曾做过营销经-理”等;然而你我看自己的眼光,更该落在所拥有的工作技能上,例如“我拥有营销知识,还有极佳的人际关系技巧、活动企划及执行能力,以及媒体关系等等”。

对了,这么一来,找工作时不只看经-历,更应以这些技能,去寻觅合适自己的发挥空间。如此一来,在挑选转换的跑道时,就多了许多可选择的可能性,找到合适工作的几率自然上升。

梳理工作密码,乐在工作

有人问我:“别人说这份工作不适合我,我自己却不知该如何判断,究竟是否该换工作?”理想的工作该如何定义,的确是个大学问。

让自己乐在其中的理想工作,真找得到吗?当然可能。而且心理学家们认为,这其实是你我应该努力达成的目标。

要怎么做呢?当一份工作可以让人同时发挥技能、获得乐趣,以及感到有意义时,那就是一份你合适的职业。

获得乐趣

不妨利用时间多方接触尝试,找出自己觉得做起来会兴致勃勃的事儿,能将工作与乐趣相结合,乐在工作就易如反掌。

一位在职场多年的HR,发现自己非常享受为同事答疑解惑的成就感,于是去上了讲师培训课,更上层楼,现在已成为优秀的企业内训讲师。

现代女性与男性承担了同样繁重的工作,每日疲倦之余,是否忽略了自身的健康?不要忘了,只有健康才能让你焕发亮丽光彩!

让工作充满乐趣的原则 第2篇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 张艳丽

【摘要】小学体育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小学生的合作能力,促使小学体育课堂摆脱传统体育课堂的枯燥无味,充满“团结”的乐趣。

【关键词】体育课堂;小学;团结;合作

体育课程在小学课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体育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教学,在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促使小学体育课堂摆脱传统体育课堂的枯燥无味,充满“团结”的乐趣。

一、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为了让小学体育课堂充分“团结”的乐趣,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借鉴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技巧,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分享达到合作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把自己在体育课程中的所见所思分享给其他的小组,分享自己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在此前提下提高小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体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师除了课堂还需要把教学延伸到室外,充分发挥室外的教学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室外的大环境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意识的游戏,在设计游戏内容时可以参考娱乐节目中的游戏内容,把新颖的游戏和传统的游戏相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当下较流行的“数字抱抱”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每个人代表一定的数字,当主持人说出一个数字时,其他人需要抱在一起,使抱在一起的数字和主持人所说的数字相符。体育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可以借鉴,通过“数字抱抱”游戏锻炼学生的反映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收获友谊和玩耍的乐趣。教师在营造合作的学习氛围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需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公平、公正及合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合作氛围中畅所欲言,在温馨的大家庭中收获合作学习的快乐。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让学生彼此激励,彼此进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教学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体育教师需要结合体育教学的内容,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通过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促使小学生重视体育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从而获得合作交流、合作学习的技能,让学生懂得与他人合作的快乐和重要性。设计教学内容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并且在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和“团结”的`重要性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乐于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让小学生感受到“团结”的乐趣还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合作”并不是单独指学生之间的合作,还涉及到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扮演着示范动作的角色,学生通过模仿教师来完成基础的动作。因此,要想高效完成体育教学需求,学生和教师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教学方法,如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团队的整体协作能力。教师通过合作、尝试或者竞赛的方式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达到合作学习和合作教学的目的,最大限度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广播体操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在为学生示范动作的同时和学生互动,可以让表现好的学生与自己一起示范动作,和学生适当地开开玩笑,活跃课堂氛围。

三、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

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分组是十分必要的。小组相当于一部分学生的团队,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发展要求及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逐步让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策略,帮助学生在小组中实现价值。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就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特性,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小组里“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师需要针对合作教学的教学目的开展知识竞赛的活动,给出具体的竞赛范围,让学生能够在课下自己搜集资料,开拓自己的知识面,为竞赛做准备。通过竞赛活动可以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还能帮助他们在竞赛过程中夯实理论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围绕“体育设施的安全隐患”来设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归纳总结体育设施存在的具体安全隐患,这样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防微杜渐。教师还可以在不歪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教材内容,赋予教材时代气息,根据体育教材的具体内容巧设体育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体育十分钟”的具体活动,根据学生的课余时间,制定具体的活动目标。让学生至少选择一种体育活动,踢毽子,跳绳或者慢跑,从自己的课间抽出十分钟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体育十分钟”活动可以强健学生的体魄,缓解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小学生能够定时呼吸室外的新鲜空气,保证小学生能够时刻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开展丰富多彩的合作性体育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的同时感受体育知识的魅力,使学生借助体育活动能真正地爱上体育,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团结”的乐趣。

四、关注学生间的差异性

让小学体育课堂充满“团结”的乐趣还需要教师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集体荣誉和教学效率,在开展活动或者实施教学时会习惯性的排斥差生,导致其他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效仿教师的做法,在班级形成小团体,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当今体育教师需要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学优生排斥学困生的问题面前需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还需要激发学优生帮助学困生,使两者都能共同进步。

在体育课堂,不难见到很多个子矮小、身形瘦弱的学生,他们往往会因为身体缺陷而逃避体育课,避免自己在体育锻炼中受到同学的嘲笑。教师为了不使这些学生变得更加胆小怯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鼓励,告诉他们“你能行”。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逐渐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样学生会感受体育课堂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般枯燥无趣,而是充满魅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到“团结”的乐趣,是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作为体育教师,需要努力让学生通过合作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互相学习,在此前提下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商辉。浅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J].体育世界(学术版),,(2)。

[2]季昌士。合作精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1,(2)。

让工作充满乐趣的原则 第3篇

基于上述分析,人在从业的过程中,就不由自主地从属于这两种属性。因此,生存于社会中的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自己的职业,除了看到谋生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要从社会的角度去审视它,将自己的生存价值、生命价值与工作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体会出工作的意义,并从中找到愉悦和乐趣。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使人富有情趣、充满快乐的感觉。要是在工作中能找到这种感觉,这种人生不就使人充实、使人快乐了吗?

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最主要的本职工作就是搞好教学,现代教学工作有很强的特殊性,它不像传统的师承教学,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每位教师只是这系统中的一分子,但又相对独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体会到教学工作的细腻、丰富、富有活力,充满智慧和灵性。就整体来说,它涉及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等;就教师个体来说,它涉及到一个教师从熟悉、研究教材,到精心准备、制定计划,再进入到实施计划,在特殊教学情境中对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沟通、交流。而且这一过程需要不断重复,很难保证这种职业的新鲜感、神秘感能长久地保存。那么,怎样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真正的乐趣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的体会。

一、从更高的层次去认识教师职业

它的社会意义是为人民教育事业做贡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点和立足点,振兴国家的希望在教育。就我校而言,属国家关注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时期,职业教育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中等职业教育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教师危机感较大,职业信心不稳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以更高更宽的视野去看待自己的职业,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工作,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切记不要以狭隘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职业。

二、把搞好教学工作看作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在社会中的多种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充分说明了人由低到高的需要,其中生理和安全之需体现了生物属性,归属、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体现了人生价值的需求,说明人在社会中获得了爱(情感需求),有了归属感(家的感觉),被人尊重(人格体现),自己的智慧、才能、知识得到体现(自我实现)。这时人才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觉得生活的美好。在某种意义上,教学工作基本上都能满足这些需求。宁静而富有活力的校园环境本身就给人以温馨安全之感,职业的稳定性使人安居乐业,友情、亲情、爱情在其中自然发展;教学活动中既展示了教师的风采,又体现了一定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心理素养,并不断地向智慧挑战;这一切不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吗?不就是工作的意义和乐趣吗?

三、不断增强对本职工作的热爱

作为一种职业,教学工作具有长期性、重复性,只要不脱离岗位,就得日复一日地面对它。如果不保持工作的热情,不充满激情地去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具体环节,日久必会生厌,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低下,甚至消极怠工,差错频出,最后引出不好的结局,这样就毫无工作的乐趣可言了。因此,热爱自己的工作,寻找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并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是使教学工作成为一种乐趣的前提,若以前二点为基础,就更容易做到了。

四、善于探索和总结教学规律,使工作轻松、顺利

任何工作都是有规律的,教学工作也不例外,这个规律包括整个教学活动的程序和内在联系,但最重要的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一方要把握的规律是:创造和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友好,这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教学规律中的重心,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顺其自然,向好的方面引导;若能学会幽默,就更容易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了。其次是准确、流畅、生动的讲课艺术,包括教师思维的清晰、敏捷,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层次性、系统性和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以情动人的沟通方式,还有不胜枚举、灵活变通、切合实际的教学创新,以及板书的艺术性等。若是能将这些规律运用自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提高,学习态度会端正明确,能更好地与教师配合,工作将不再是负担和包袱,而是驾轻就熟、轻车熟路、使人愉快的事了。

五、把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呼唤。美好的心灵不仅给人以温暖、友爱,更能创造出美好事物,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在本职工作中,面对鲜活的生命,若能使自己的心灵净化,追求人类最理想的境界——真善美,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特殊的教学情境传递给学生,将会使学生倍受熏陶,在心灵深处播下美的种子,将来受益无穷。目前,积极的情感教学法是倍受推崇的一种,它要求教师把自己美好的真情实感融入教学中,去感化学生,引起心灵的共鸣;同时,教师自身从中将领略到无穷的乐趣,创造完美人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有过切身体会,体会到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事物的时候,确实能产生真情实感,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师情感的真切与友善,给你以真情的回报。

六、活化书本知识,拓宽知识领域

教学工作的主要职能是传授知识,同时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的知识水平是教学能力得以发挥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从知识上多下工夫,以巩固、提高专业知识为主,不断吸取新知识,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拓宽兴趣、爱好,以“求知”为乐,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将新旧知识纵横联系。比如,接受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后,要把熟悉教材看成自己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要把教材的知识结构活化在自己头脑中,变成经自己理解后的知识;同时以丰富的联想扩展知识的内涵,才能在讲解中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从中自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欣慰感,这种美好的感觉就是工作的乐趣了。

七、积极参加教学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

广义的教学不仅仅是上课,而且包含了学校举行的各类政治文化活动,活动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娱乐性,教师要积极参与,参与的过程本来就令人轻松、愉快;同时还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把对生活的热爱、广泛的兴趣爱好、多才多艺的师表风范展示给学生,充分树立教师形象和体现人格魅力;得到学生的敬佩当然也是教师的最大幸福了。

八、学会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境

教学工作虽是很高尚的职业,但它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致使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遇到困难和麻烦的时候,人的情绪也会应时而变化。如果把握不住,就会形成障碍,使人徒生烦恼,产生厌倦。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教学心态,面对工作中的麻烦和意外,要沉着、冷静、自信、乐观,善于控制不良情绪,提高应变能力,遇到问题学会运用智慧,巧妙化解,尽快稳定情绪,恢复良好心境;另外,教师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一定不能带到工作中,要在“课前准备”中尽量排除。教师的情绪变化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及整个课堂教学,只有保持心情舒畅,工作才会愉快。

让学习充满活动的乐趣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案例;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76-002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简单的统计分类整理,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教学片段及评析】

片段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显示:喜洋洋)

师:你们认识它吗?

生(异常兴奋):认识!

师:今天,喜洋洋给自己准备了各种形状的饼干作为它的早餐,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急不可耐)

(多媒体显示:喜洋洋每吃掉一块饼干的动画)

师:喜洋洋今天吃了哪些形状的饼干?

生:正方形、长方形和圆。

师:每种形状的饼干各有多少块?

(学生表现出很为难。)

评析: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低年级儿童年龄特征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喜洋洋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高涨。问题情境的创设,将教材静态画面动态化,统计内容随机化,旧知与新问题之间产生了矛盾,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产生主动参与的需要。

片段二:活动比较,优化记录方法

师:再让大家看一次喜洋洋吃饼干,你们选一种方法试一次,看哪种方法记录的又快又清楚。

(多媒体再次显示:喜洋洋每吃掉一块饼干的动画)

(学生记录,教师巡视)

师:饼干吃完了,看看你们是怎样记录的?

(在投影仪上展示三种不同的记录方法)

师:请小朋友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记录的?

生1:我是看到一种形状就画出这种形状的。

生2:我用上了分类法,正方形归正方形,三角形归三角形,圆归圆画在一起的。

师:这两种方法,你们觉得哪种看得更清楚?为什么?

生: 我觉得第二种方法看得更清楚。因为第二种方法能一眼看出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多少个。

师:请小朋友介绍一下第三种记录方法。

生:我是先画出三种形状,然后看到哪种形状就在哪种形状后面画“√”

师:比较三种不同的记录方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既清楚又方便?为什么?

生1:我觉得第三种既清楚又方便。因为画“√”比画图形更快。

生2:我也觉得第三种既清楚又方便。因为画正方形要三笔,而画“√”只要一笔。

……

师:三种不同的记录方法,第二种记录方法很清楚,而第三种记录方法不但清楚而且方便。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并通过比较和交流,体会到用画“√”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不但让学生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而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比较和选择。

片段三:实践作业,体会统计策略

师:喜洋洋刚吃完早餐,家里来了许多小客人,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多媒体显示:猫、狗、猪的画面)

师:都有哪些小客人?

生:猫、狗、猪。

师:喜洋洋可要忙开了,它要为这些小客人准备午餐了。不过不一样的小动物它们喜欢的午餐可不一样,那喜洋洋该准备几份猫的午餐,几份狗的午餐,几份猪的午餐呢?实际上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啦!

生:只要知道它们分别有几只就行了。

师:你们想不想帮喜洋洋统计一下啊!

生:(情绪很高涨)想!

师:谁先来说说你准备怎样统计?

生:先在纸上写好三种动物的名称,然后看到哪个动物就在哪个动物的后面画“√”。

师:开始统计了!

(多媒体显示:一个个小动物出现的动画)

师:统计好了吗?

生:好了!

师:谁来汇报一下?

生:猫有七只,狗有三只,猪有五只。

(板书:猫 √√√√√√√)

狗 √√√

猪 √√√√√

动物猫狗猪 一共

只数

(多媒体显示: )

师:咱们再把记录的结果填在这张表上。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

师:谁来汇报一下?

生:猫7只,狗3只,猪5只,一共15只。

师:现在你知道喜洋洋要准备几份猫的午餐,几份狗的午餐,几份猪的午餐了吗?

生:喜洋洋要准备7份猫的午餐,3份狗的午餐,5份豬的午餐。

师:从这张表里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猫和狗一共有10只。

生2:我知道了猫比狗多4只。

……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评析:“数学的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师设计“帮喜洋洋统计午餐份数”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数学的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也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师利用数学教材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并在思维的碰撞中发展思维,从而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教学反思】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统计》一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去体验、感知、感悟,初步学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转变教师的角色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也应随之转变。教师要努力地创设活动条件,灵活地选择活动,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要变管理者为协作者,变指导者为参与者,变居高临下为民主平等。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线索,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工处理教材。本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改编教材,创设“喜洋洋吃饼干”的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能自然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让英语学习充满乐趣 第5篇

英语是考研中的一道难关,其重要地位也是毋庸置疑。因此,学习英语,更多的是讲究方法而不是强行而为之。

我们都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千古不变的。没有兴趣,只能是很狭隘的去为了一个既定目的而奔波;但如果兴趣盎然,则会一路轻松,效果颇佳。喜欢看美剧或电影吗?想不想在第一时间就了解剧情的新发展?那就别等字幕了,自己去YOU TUBE上看原始视频吧!Gossip Girl,Lie To Me等等,好片任你选!喜欢看英文畅销小说吗?赶快去网上看原汁原味的全本演绎吧?喜欢听CD吧,那就好好研究歌词和曲调,到时候自己去神情演绎心仪的歌曲吧!凡此种种,你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或多或少会总和英语扯上关系。既然如此,何不以此为学习契机,扬帆攻克语言难关呢?兴趣为先,坚持下去,英语达人非你莫属!

另外,也可以去英文网站的论坛,发帖子,写文章;去外文期刊杂志的网站去读文章,扩展知识面,丰富英语国家背景知识,提高词汇把握空间,这些都可以对考研英语中的阅读、翻译及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兴趣永远是学习英语的最好途径。既然考研无法绕开英语,那就开心的上路!

不只为考研而学

如果对英语实在是无法投入兴趣,那么,就只能理性行事。英语,作为一门必考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其筛选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各种英语学习中,应试英语也许是与能力相隔最远的,因此要借考试之机提高语言能力,方法和技巧尤为重要。

首先,字词是基本元素。考研、应试,词汇是基础,就首要环节。有牢固扎实的词汇量作为前提,是重中之重。联想记忆法、阅读记忆法、实用记忆法都是可以采用的利器,而且要比干巴巴的考研单词手册更实用、有效。记忆力是靠锻炼而增强的,背过的新东西越多,才有能力背更多的新东西,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提高。

考研英语固然应试性强,但归根到底是依据语言学习的几个重要模块儿制定的。初试就侧重读与写,复试则强调听与说。这几个方面在以后的研究生学习及后期的工作生涯中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把握了词汇关之后,需要顺利的过渡到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强化。随之而来的就是翻译能力的不断完善及写作水平的最后飞跃。

学用结合除了在考试中的用途,英语对后期的职场生活也有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如果你想求职外企,一份英语简历和英语面试必不可少。如何制作一份吸引眼球的英文简历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它除了要求你能拿得出证明你的实力的“硬件”外,也要求你在英语表达方面地道、贴切。可以说,一张不超过一页纸的简历,比一张比英语试卷更能集中体现出你的外语能力。至于英语面试,更是对英语表达能力的严格考察,因为英语的面试,不同于我们平时的聊天及普通的英语对话,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对相关领域进行会谈,其中充满了难以预知的变数。因此,对于希望进入外企的同学来说,英语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读写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

还有很多国际化的认证考试,比如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CFA(特许金融分析师),FRM(金融风险管理师等)等,其教材与试题大多是以英语为载体的,想顺利或者高分通过,也需要有很强的英语功底。

让语文学习充满乐趣 第6篇

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动力,是不竭的动力源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科学大师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员的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拙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什么样的自主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呢?那就是让学生:(1)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2)对他们正学习的内容很好奇;(3)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4)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5)看到了成功的机会;(6)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7)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我们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尝试: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成为展示自己思维创造能力的舞台。如对中考试题中的“课文自主解读”这一题型,我就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对中考涉及的篇目开展自主学习,自己设计问题,自己组织答案,然后老师将学生的成果综合修改后制作成课件,在班级发布、交流、讨论。这种自主学习的形式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独到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体会到了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

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兴趣须从微观人手,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上试卷评讲课时,我就让学生对所要讲评的试题进行分工,根据老师设计的分析项目(得分率、优秀答卷展示、失误举例、出错原因、纠错方法和改进学习方法的建议等),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登台讲评。这样的讲评课,学生全员参与,兴致高,效果好。事实上,学生在课前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收获,通过课堂的发布交流使这种感受更深刻,这一过程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加强情感渗透,融洽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讲课时,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要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摆位问题至关重要。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笔者在教学实践探索中认为,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扮演好以下这些角色:

导演: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舵手: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记者:如今,学生作文的内容及体裁都呈现开放的状态。话题作文是近几年中、高考的考试形式。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老师可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说开去。这时,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例如:关于“树”的话题,老师采访学生的角度就很多: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语,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想。记者角色的扮演还可运用在课堂的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中。

主持人、裁判员: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放在指导学生“自治”管理上,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性自学能力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十分重视学生的自立、自治。他还认为这种情况下的语文教学“一靠民主,二靠科学”。这样一来,老师的角色扮演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例如:语文课中的一场辩论会,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主持人、裁判员(评论员)。一堂朗读或诵读课,老师同样要担当起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出色扮演,就完全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师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机制,把教师能够扮演的各种角色,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同时,这也是遵循教学民主原则的重要体现。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不仅是人文教育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智慧关系到一个人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未来的时代将是人们终身学习的时代,知识量的不断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去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因此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培养能面向未来的学生。如果我们不教育他们生活在未来,那么也许明天他们将生活在过去。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能完成自我教育的任务,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体验、实践、认识的机会。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有限的课堂难以办到的。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内我们只能传授方法,把课本当学习的范例,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即让他们把课本作为学习的引擎,举一反三,而不是把课本当成学习的终极目的。既要完成举一反三的任务,也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更多地学习、实践、体会,才能达到学会自我学习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内外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办小报,出文集,演讲辩论,采访调查,演课本剧,为东风公司及产品拟广告,为学校文明环境拟对联(对以上实践活动撰有专项作文)……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更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不尽的动力。

以我曾在执教班级开展的“课前一分钟新闻发布会”为例,由于形式新颖,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准备。开展这一活动后,大家开始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从中发现新闻。如“浚县道路改造扩建”、“购物中心濒临倒闭”、“子女不孝,六旬老人暴尸四九街头”、“建筑工地铁钉伤人”、“校门口烧烤摊亟待整顿”等,选材颇有新闻眼光。此后,我又把“新闻发布”改为“一分钟演讲”,取材更加广泛,诸如“学习心得交流”、“佳作欣赏”、“好书推荐”、“校园幽默小品”、“热点话题”等无所不包。每次演讲,听者练习记录,组长即时点评、打分,每周组织评比。这样,每次演讲活动,都要经过阅读--观察--思考--写作--演讲--记录--评论--积累诸多步骤,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能力。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

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坚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追求和实践,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欢乐的今天和光明的未来。

让生物课堂教学充满乐趣 第7篇

宜昌市上海中学 伍良胜

让生物课堂教学充满乐趣,吸引学生快乐学习。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本身就具有丰富、趣味性强等学科特点。若能利用生物学的上述学科特点,挖掘各种趣味因素,进行乐趣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还能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生物的快乐,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生物乐趣教学的方式很多,在教学中,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 趣味导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若能对每堂课的开场白进行认真仔细地推敲,就能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如讲“真菌”的时候,先让学生浏览各种各样的真菌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哪些蘑菇无毒吗?”从而将学生引到真菌的结构上来。讲“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二部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我以一个问题导课:“现在有一对夫妇,男的是双眼皮、小眼睛,女的是双眼皮、大眼睛,假如他们生的第一个孩子是单眼皮小眼睛,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孩子,会是怎样的眼睛?”每当此时,学生的思维就异常活跃,七嘴八舌的开始争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看看时机差不多,我及时引出新课课题——“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告诉学生,等我们学了新课的内容,就能对刚才提出的问题做出很好的回答。这个开场白顺利地将学生的思维从“基因的分离定律”引入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有效激起了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极大兴趣。二 打趣味比方

打比方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接近学生生活,加强理解。

生物学中有些观点和知识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如果能打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就能将知识点化难为易,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在“观察鲫鱼外部形态”教学时,前后座4人为一小组,每一小组的玻璃缸中放几条大小不一的鲫鱼。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想知道鲫鱼的哪些知识?你打算怎样来学习这些知识?说说你的设想并作好记录。根据学生的愿望、设计,重新分成:鳞片组、呼吸组、视力组、鱼鳍组。要求每组学生认真观察的结果,得出结论并向全体同学汇报。要求同小组内(每两人一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及时转化角色,以促使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促使他们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由于不同背景和学力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使得成员间优势互补,通过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交流和碰撞,实现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双向发展。

如讲“菌落”这个概念时,我就问:“人们聚居的地方叫小区(有很多学生都居住在各类新型小区中间),那么细菌真菌聚居的地方叫什么呢?”很容易得出菌落的关键词“一个、繁殖、肉眼可见、集合体”,从而加深理解。讲“细胞膜的作用”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我把细胞比喻成学校,把细胞膜比喻成学校的围墙(包括传达室)。这时,学生的思维就变得很活跃,马上想到围墙具有保护学校的作用,从而联想到细胞膜具有的第一个作用——保护细胞。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学校的围墙(包括传达室)除了“保护作用”之外,还有其他作用吗?(可以控制人员的进出)那怎样控制呢?(让本校的学生和教师自由进出,对于来访人员,有选择让他们进出,其他人如卖水果的小贩则不让进出)如此一来,学生就能轻松地理解细胞膜还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并且是有选择的控制物质进出,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这样,学生自己在轻松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三 多选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感性材料是认识的源泉,特别是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是生物体的形态、构造、生理活动、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更要借助于直接直观(如活体生物,生物标本)和间接直观(如挂图、模型、板画、录像等)的各种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以此作为获得理性认识的依据。

讲“种子”时,不妨多找几种种子让学生观看,摸捏,甚至把它们掰开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种子的各个部位。讲“真菌”时,不妨拿几个蘑菇,几种蘑菇,甚至将发霉的食品带进教室,让学生观察、感受。讲“种子萌发”的条件时,总是有人说“阳光”,我就向他展示了种子在土里,见不到阳光,就不能萌发吗?这一问学生恍然大悟。还有同学说“充足的氧气”,我就问:“氧气是要用钱购买的,用钢瓶装的,你见过农民播种还要背个氧气瓶的吗?”“没有啊!”空气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一的氧气,百分之七十八是氮气啊!

利用直观手段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切,同时也可激发兴趣。如讲DNA分子的空间结构,用模型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双螺旋结构;又如在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之前让学生看看相关录像,学生对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过程就会一目了然,做起这个实验来兴趣也非常浓。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了乐趣,不再枯燥。四

趣味记忆方法进课堂

生物学科中名词和概念繁多、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因此学生中普遍存在“记不住”的问题。教师如果能授予学生一些趣味的记忆方法如谐音记忆法、归纳总结法、口诀记忆法等,不但能使学生牢固记忆生物知识,还能消除个别学生的“厌”生物情绪。如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制作过程,我建议学生总结记忆为八个字:解离、漂洗、染色、压片;讲“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时,美国红雀喂金鱼、苏格兰的雌猫喂小狗都是先天性行为、繁殖行为,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这是几道题目的知识融合,记忆有连贯性。实践证明,教给学生好的记忆方法,能提高学生记忆的自觉性、积极性,知识点记忆起来也事半功倍,乐在其中。五 学以致用 利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发挥生物知识的作用,培养学生成就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让小学数学充满生活的乐趣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乐趣,数学语言

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 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 接受程度也不一样, 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 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 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 将数学语言生活化, 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 从而乐学、爱学, 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前提下, 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 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 喜欢学数学。

例如认识“<”“>”, 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 两个兄弟一起到, 尖角在前是小于, 开口在前是大于, 两个数字中间站, 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

二、创设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 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又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消除对新知的陌生感,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这样既活跃了思维, 又激活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如, 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琪琪有个小小心愿, “六·一”儿童节爸爸妈妈能一同带她上公园玩。可爸爸妈妈工作特别忙, 从五月七日起, 妈妈每六天休息一天, 爸爸每八天休息一天。你能帮琪琪算算她的心愿能实现吗?听说琪琪要请自己帮忙, 同学们很是乐意, 他们跃跃欲试, 有的用画图的方法解决;有的用找倍数的方法解决;有的找同学讨论……教室里顿时乐开了花, 叽叽喳喳个不停, 学生都在兴致盎然地帮琪琪想办法。学生的积极性广泛调动起来了, 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揭开了新课题“最小公倍数”。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在知识发现过程中得到快乐, 在课堂上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 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 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 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 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例如, 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 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 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 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 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 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 在教学四年级“求平均数的问题”内容时, 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道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 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 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 哪种牌子的最便宜, 算一算它们的平均价是多少。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 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数学走向生活。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 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 每辆卡车可载36名士兵, 现在有1128个士兵需要用卡车送到练营地, 问需要多少辆卡车?乍一看, 这是个很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测试的结果也表明, 有70%的学生正确地完成了计算, 即得出了1128÷36=31……12。然而, 只有23%的学生给出了32这一正确的答案,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学生没有把这一问题看成是真正的问题, 没有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去想这个问题, 而只是把题目看成是虚构的数学问题, 为了练习而杜撰的故事。他们所做的事就是进行计算把得数写出来, 这也是一些学生的通病, 只注重机械练习, 而很少考虑其他问题。我们的数学要加强真实感, 要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学数学要为生活服务, 从而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上一篇:爱唠叨的爸爸300字作文下一篇:实习教师岗位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