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后感

2024-07-27

读伊索寓言后感(精选13篇)

读伊索寓言后感 第1篇

近二十年的学校生活,为什么我们所教育出来的学生还不能马上适应社会呢?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我们只给他们对的,不让他们看到错的,我们只他们正确的,不让他们了解错误的,我们只给他们理论知识,不让他们深入实际生活,我们总是把一些简单的东西用简单的方式来输入到学生的头脑,结果他们自然就头脑简单了。教育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为什么又把自己同社会划一条“三八线”?

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学生,生活是复杂的,我们不能说这个人是好人就一切都好,这个人是坏人,就一切都坏。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同时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这个人之所以是好人,只是他好的一面占了主导地位,反之亦然。进而我讲了对现实社会复杂性的看法,让学生明确不能只看到阴暗的`一面,因为我们的社会毕竟是在不断发展的,这个发展是前进而不是倒退。看人看事,我们都要动脑筋,不能过于简单了。把生活本来的样子告诉学生,他们才有可能正确地理解生活。我们一面告诉学生片面性的东西,一面要学生产生正确的思想认识,这是自相矛盾的。

新教材把《读〈伊索寓言〉》这样的文章引入教材,是思想上的一大进步,对教师教学与学生认知生活都有好处,在这样的课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很容易落实,不在是一句空话了。

读伊索寓言后感 第2篇

寓言作为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目的在于形象性地反映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种种现象给人的启示和教训。这种用动物代替人的手法十分生动典型。古希腊文学家伊索,崇尚真理、热爱生活、赞扬真善美、敢于抨击黑暗势力。借动物的形象来讽刺、批判那些虚伪的、内心丑陋的人,这些人试图以貌似公正的理由来掩盖自己的暴行,但当他的虚伪言词被正义的人一一揭穿时,他便不加掩饰地露出了固有的横暴本性,显示出强者凌弱的丑恶现象。还有的表面装作很友好,可内心如蛇蝎般丑陋,在你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后,便会反咬你一口,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忘恩负义。

万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说完坏的一面再来说一说好的一面。《龟兔赛跑》作为一则广为人知的寓言,非常简明而形象地说明了先天才能和后天努力的辩证关系。

在《伊索寓言》中,有大量的语言描写。如《狼和狗》,用人们熟悉的两种动物之间一段充满个性的简单对话,赞颂自由自在的生活,反映了古代处于人类特有的发展形态——奴隶制状态下的人们对自由的爱好。寓言集中有不少寓言反映了古代历来存在的社会问题——贫富矛盾。

应该说,寓言集中更多的故事体现的是各种直接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每篇寓言告诉我们的都是不同的真理,有些寓言会告诫我们,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可违被自然,勉强从事,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有些寓言告诫我们知识高于经验,不可犯经验主义的毛玻还有的教导人们劳动创造财富,不好逸恶劳,考虑问题要全面、心灵美胜过形体美、做事不可冒失上当、要知恩图报、要互相帮助……

读伊索寓言后感 第3篇

教参16页说:《蝙蝠的故事》在伊索原文是《蝙蝠和黄鼠狼》, 寓意为“我们遇事不要一成不变, 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灾难”, 第6页还特别注明:“‘蝙蝠的故事’原来阐明寓意的议论是:‘世人卒遇险情, 不必过于拘执, 倘能随机应变, 自可转危为安。’蝙蝠本来是让人们学习的正面形象’。”

翻到21页却又说“刺善变者”。查阅词典, 这里的“刺”显然只能作“讽刺”讲, 那就应该是讽刺骑墙者。一肯一否, 为什么同一本教参出现截然相反的观点呢?我们到底该依据哪种说法进行教学?

《读〈伊索寓言〉》中有关蝙蝠的故事原句如下: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 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 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 表示高超出世……

作者是在借“蝙蝠”说事。而“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 碰见兽就充作兽”在《伊索寓言》原文中究竟是如何表述的, 成了我们解决疑惑的关键。翻阅九卷的《伊索寓言》 (白山译, 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 笔者发现第二卷中《鸟、兽和蝙蝠》《蝙蝠与黄鼠狼》和引文的关系最为密切, 那到底钱先生用的是哪个故事呢?我们来分别看这两则寓言:

鸟、兽和蝙蝠

鸟与兽展开了一场战争, 双方互有输赢。但是战争的结果如何蝙蝠不知道, 它十分害怕自己会倒霉, 总是哪边胜利了就靠到哪一边。后来鸟与兽宣告停战, 它的谎言被双方揭穿了。因此, 鸟兽双方都因为它不守信用而责备它, 惩罚它不许在白天出现。从那以后, 蝙蝠白天只能躲在阴暗处, 总是在黑夜里才出来孤独地飞行。 (《伊索寓言》第二卷, 第25页)

这故事是说那些两面三刀的人, 最终不会有好下场。

蝙蝠与黄鼠狼

蝙蝠跌到地上, 让一只黄鼠狼给逮住了, 它哀求饶命。黄鼠狼不同意, 说自己生来就是鸟类的敌人。蝙蝠对它说:“不, 我根本就不是鸟, 我是老鼠。”黄鼠狼说:“是吗?让我来看看。”它于是就把蝙蝠给放了。没过多久, 这只蝙蝠又跌到地上, 被另一只黄鼠狼逮住了, 它同样哀求不要伤害它。黄鼠狼说:“我特别痛恨老鼠。”蝙蝠向它证明, 它并不是老鼠, 而是一只蝙蝠, 于是它第二次也逃脱了。 (《伊索寓言》第二卷, 第27页)

这故事说明, 我们遇事要随机应变方能避免危险。也就是说, 教参21页“讽刺说”是就《鸟、兽和蝙蝠》而言的。到底哪种分析更接近先生的原意?我认为, 取21页的说法更恰当些。

首先, 先生原文“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 碰见兽就充作兽”, 照字面理解即蝙蝠遇见鸟就冒充鸟, 遇见兽就冒充兽, 这就接近《鸟、兽和蝙蝠》的故事了。鸟与兽宣战, 双方各有胜负。蝙蝠总是依附强的一方。稍加想象, 不难理解, 鸟和兽交战时, 遇到鸟胜利, 蝙蝠就说自己是鸟, 遇到兽胜利, 蝙蝠就说自己是兽。如果按照《蝙蝠与黄鼠狼》的故事, 我们虽然可以认为老鼠是兽类, 那么蝙蝠碰到第一只“生来就是鸟类的敌人”的黄鼠狼时, 它说自己不是鸟, 是兽;碰到第二只“特别痛恨老鼠”的黄鼠狼时, 它又改口说自己不是老鼠。如此应该是蝙蝠碰到“是鸟”的情况“非鸟”, 碰见“是兽”的情况“非兽”才对, 如何是“碰见鸟就充作鸟, 碰见兽就充作兽”?

其次, 按照先生在《读〈伊索寓言〉》里教给我们“不拘泥于故事本旨”的读书方法, 他写“蝙蝠的故事”是讽刺“比蝙蝠聪明多了”的人, 说“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 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 表示高超出世”。把蝙蝠方法反过来用的“人”碰见鸟充兽, 碰见兽充鸟, 岂不恰恰是《蝙蝠和黄鼠狼》的情形?当然, 蝙蝠为了保命, 人是为了显示自己“卓尔不群”。

那似乎又出现一个问题, 如果说先生是用了《鸟、兽和蝙蝠》的蝙蝠的故事, 如何理解“反过来用”呢?“碰见鸟就充作鸟, 碰见兽就充作兽”是说蝙蝠碰到鸟就当鸟, 碰见兽就做兽, 是冒充同类, 而“在鸟类里偏要充兽”, “在兽类里偏要充鸟”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冒充了异类?那的确是反过来用了。

读《伊索寓言》 第4篇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份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一到冬天,蚂蚁把在冬天的米粒拿出来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德洛斯》(Phaedrus)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应用到旁的方面。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天文家的故事: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在井里,大叫“救命”。他的邻居听见了,叹气说: “谁叫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呢!”只向高处看,不顾脚下的结果,有时是下井,有时是下野或下台。不过,下去以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说有意去做下属的调查和工作。譬如这位天文家就有很好的藉口:坐井观天。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

乌鸦的故事:上帝要捡最美丽的鸟作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它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这就是说: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么旁的东西?这个寓言也没有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老婆子养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贪。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事: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子踢伤逃去,因此叹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道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在《爱弥儿》(Emile)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則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Primitivist),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到:“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摘编自《钱锺书集》,有删节)

读《伊索寓言》读后感 第5篇

《伊索寓言》中有很多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最难忘的故事之一是《泉边的鹿与狮子》。

故事是这样的:过去,一群美丽的鹿住在山泉里。一只鹿跑到泉边喝水。她低下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豪地说:我的多么美丽啊!唉,但我的.小腿无法与我的双角相媲美。

鹿沮丧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树后的狮子。当她为自己丑陋的小腿叹气时,狮子猛地向鹿扑去,鹿吓得跑了。她的细腿跑得很快,很快就把狮子甩了。

鹿跑进茂密的丛林,没想到,她美丽的双角被树枝卡住了,再也逃不掉了,只能眼睁睁地被狮子抓住。

鹿想成为狮子午餐,伤心地说:我真不幸!被我不喜欢的东西救了,却被我喜欢的东西杀了!

读完这个小故事后,我深深意识到美丽的东西不一定有用,甚至是坏事,但不美丽的东西在关键时刻有使用价值,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这样的。美丽的外表不一定有用,比如在寒冷的冬天,阿姨喜欢穿裙子,虽然外表很漂亮,但很容易影响健康;有些东西不好看,但很实用,比如冬天我们穿羽绒服,虽然胖,不能展示每个人美丽的姿势,但可以冷暖,很实用。

读伊索寓言读后感 第6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伊索寓言读后感精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伊索寓言》,妈妈常讲给我听。那时候的我,只是听个新鲜罢了,可是今日我再一次读《伊索寓言》的时候,却又有了一层新的认识,那些道理,却不是书本所能给予给我的。

《伊索寓言》的作者是古希腊人伊索,大部分是以动物作为主人公,少部分是以人和神作为主人公的。

令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则故事是:逃命的梅花鹿。故事的大意是丛林中有一只梅花鹿,这只鹿对自我的角十分满意,却很厌恶自我的腿。之后一只狮子来追赶它,腿派上了大用场,使它跑得飞快,可是鹿角却被树枝别住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是,到了关键时刻,才发现了真正的朋友。

是的,仅有在危难的时刻,我们才能看出来谁是真正的朋友。在这则故事里,这只梅花鹿本以为自我的鹿角是美丽的,所以而十分骄傲,但它却仅仅只看到了这鹿角的一面。鹿角只是能在外表上表现的美丽,但有时候它并不能帮你在危难时刻度过难关,而恰恰相反,也许它还会帮上“倒忙”。由此,我们能够想到美丽的外表其实算不了什么,其实只是个外在美有什么用呢?我们大家以往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绣花枕头一包草。也就是说,外表看上去华丽无比,但里面其实只是一包草。我们总对外表美丽太过于钟情,把它看得太重要。却无心研究被这些外表美丽所挡住的`“美丽”。它对你都十分重要,你却有没有珍惜呢?这只鹿的鹿角也就如此,我们再仔细想一想。我们平时那样追求外在的美丽,那么如果心灵不美丽,外表再怎样美丽又有什么用处呢?且,美丽如同花一般,只开一时,你能使它永驻吗?

有些事物,也许它们的外表看上去并不美丽,可是它们的本质却是很好;而那些外表上看去很美丽的,有时候是最致命的“定时炸弹”。我们应当看清美丽背后存在的“价值”。

就像这只鹿一样,我们人可能也可是如此。这只鹿的脚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外表上的美,而鹿的腿就是那些本质上是“心灵美”,难道不是吗?

读伊索寓言有感 伊索寓言读后感 第7篇

今年寒假我又重读了一遍,竟有了和以前读书的不同了。这次重读我仿佛走进了遥远的梦境,越来越懂得书中的含义了。伊索寓言如同我的启蒙老师,它用精彩简洁的小故事,教育我认识世间的千姿百态,赞扬义.勇.智.善的贵人,讽刺那些阴险,狡诈的小人。

这本《伊索寓言》着实让我喜欢。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狮子和熊。》一天,狮子和熊捕捉到一只小鹿,为了争夺而打起来。他们谁也不让谁打得非常厉害,最后两人打的半死不活的躺在地上。正好有只狐狸从那边经过,看见狮子和熊躺在地上,他们中间还倒着一头小鹿,便过去把鹿背起来带着离开了。这说明他们为了争夺一点小利益就大打出手,最后让别人得了好处。

这本《伊索寓言》将许多的人生道理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我们,让我们获得了人生感悟,所选的故事可谓是最深刻最广泛的故事。

在这里我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伊索寓言》的故事书,它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也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知识。

读伊索寓言后感 第8篇

一、寓言故事《动物学校》

有一天, 动物们决定设立学校, 教育下一代应付未来的挑战。校方订立的课程包括飞行、跑步、游泳及爬树等本领, 为方便管理, 所有动物一律要修全部课程。

鸭子游泳技术一流, 飞行课的成绩也不错, 可是跑步就无计可施。为了补救, 只好课余加强练习, 甚至放弃游泳课来练跑。到最后磨坏了脚掌, 游泳成绩也变得平庸。校方可以接受平庸的成绩, 只是鸭子自己深感不值。

兔子在跑步课上名列前茅, 可是对游泳一筹莫展, 甚至精神崩溃。

松鼠爬树最拿手, 可是飞行课的老师一定要它自地面起飞, 不准从树顶下降, 弄得它精神紧张, 肌肉抽搐。最后爬树得丙, 跑步更只有丁等。

老鹰是个问题儿童, 必须严家管教。在爬树课上, 它第一个到达树顶, 可是坚持用最拿手的方式, 不理会老师的要求。

到学期结束时, 一条怪异的鳗鱼以高超的泳技, 加上勉强能飞能跑能爬的成绩, 反而获得平均最高分, 还代表毕业班致词。

另一方面, 地鼠为抗议学校未把掘土打洞列为必修课, 而集体抵制。它们先把子女交给獾作学徒, 然后与土拨鼠合作另设成功学校。

二、企业用人

(一) 企业:用人之长, 避人之短

由李维斯的寓言故事《动物学校》, 可联想到企业用人、育人。首先企业用人应该是用人之长, 避人之短。但企业往往会犯《动物学校》的错误, 以企业设定的标准来衡量员工的长与短, 而忽略了员工本质的长与短。很多企业, 自诩为人才加工厂, 不管员工进来时的差异性, 而一味按照企业设定的标准对员工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轮换, 甚至有意在招聘时抬高招聘标准, 且不说企业和员工的机会成本, 仅企业在员工培养和培训上花费的人力和财力与得到的结果就不可同日而语。

试想一下, 如果企业能够在招聘的时候就按照自己的目标和要求来招聘合适的人才, 那么就不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试岗成功率就会增加。也就是招聘时就要选择那些适合岗位需求的人才, 而不是将不适合的人或不具备岗位要求的人培养成能够胜任岗位的人。企业也不会因为人为抬高招聘标准, 出现高素质人才对就了低职位不满而离职的现象。

(二) 员工:彰己所长, 暗补所短

有些员工自己并不了解或者说并不充分了解自我, 或许与企业一样, 不知道自己 (员工) 的本质长短在哪里。那么, 企业嘴大, 员工口小, 企业认为长处在哪就在哪, 员工还美其名曰:服从组织安排!不管企业给安排的岗位适合不适合自己, 先干着再说, 并且会在干中学习, 有的学习还非常努力, 如鸭子放弃游泳课来练习跑步那般。但是, 会在岗位中工作得很累, 会很长时间掌握不了技能和技巧。这是组织安排与自己愿望不是悬殊太大的情况, 如果组织安排与自己意愿落差太大, 那就会像地鼠一样, 去另立学校。如果没能力另立学校, 大不了一走了之。

因为不满目前岗位而离职的每年都要大有人在, 这其中就有招聘时就决定了的。原因无外乎企业没有按岗位要求去严格招聘, 员工没考虑自己的特长及未来发展而且急于落实职位。但这种离职, 对企业和对员工双方都是不利的, 双方都增加了机会成本。

员工求职, 是否一定得适合自己的特长?其实就像上文所说, 很多人一开始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并不是很清晰, 需要通过在实践中试了以后才会发现。还有一些人本身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不管做什么, 只要认真去做, 认真学习和总结, 就能够做好。这样的人才, 适应能力强, 可塑性强, 发展潜力大。

所以员工也不能停留在自身特长上, 甚至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上。时代在发展, 环境在变化, 成绩代表过去, 能力代表现在, 学习代表未来。如今知识经济时代, 不学习等于放弃发展的机会。八小时内求生存, 八小时外求发展, 很明确地指出了每位员工应该走的路。学习也不再仅仅是校园里的事, 不再仅仅是青少年们的事, 学习已经成为潮流, 学习也成为人们终身必修的课程。

员工可以通过学习, 持续不断地学习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使自己的职业范围更宽, 职业生涯潜力更大。

三、企业育人

(一) 企业:针对性培训

企业用人, 更要育人。企业育人, 无非是让员工长之更长, 或者是补员工之短。现代企业在育人上, 投入甚大。不仅仅是各种内训和外训, 还有隐性成本更大的轮岗或岗位实训。有计划、有目的的轮岗, 可以发现员工之长, 至少可以补员工之短。但盲目轮岗, 与用人之长相违背, 而且带给组织更大的隐性损失。因为不熟悉、不熟练、不专业, 会出现延误、差错, 导致组织整体效率的降低, 甚至会影响到公司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 这样的隐性成本难以测算, 甚至难以发现。

如某公司, 属于高新技术企业, 对员工培训与发展相当重视, 每年的财务预算都有相当比重的培训费, 而且公司与目前培训市场比较知名的几家培训机构都建立了合作关系, 定期组织关键员工和一些客户进行专题培训, 培训现场每次都很热烈, 大家热情高涨, 但培训后所取得效果却没有人进行后期评估。笔者曾与公司里一些关键员工交谈过, 很多员工特别是一些技术型员工对那些管理培训并不是很渴求, 培训的内容当时觉得很有道理, 但事后很少能用得上, 时间一长就都忘记了。这是公司培训缺乏针对性的典型案例。

还有一家公司, 着重对中层主管的培养, 对主管的要求是“独挡一面、上传下达、拾遗补缺”, 所谓“独挡一面”就是要主管能够独立处理岗位上的事务, 达到游刃有余的程度;“上传下达”要求主管理解公司的战略、熟悉公司的政策、认同并遵循公司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才可以起到上传下达之功效;“拾遗补缺”就是能够快速补位, 在出现岗位空缺、职位空缺或事务空缺时, 能够随时补缺。为了达到主管的要求, 公司启用轮岗培训计划, 即将培养对象按一定的顺序和时间进行轮岗, 而不是遵循员工的原有专业、技能等, 结果公司在轮岗过程中, 发展速度大大受到影响, 由之前的50%以上增长速度降到10%左右。

在企业培训上, 我们也要避免《动物学校》的误区。让培训有针对性, 真正适合员工需要, 符合员工发展方向。而不是强行灌输, 灌者很累, 接受者接收的很少, 达不到管理者想要的目标。

(二) 员工: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员工自我学习也是如此, 很多员工学习意愿很强, 动力也很足, 但是面对浩瀚书海、面对琳琅满目的培训市场, 个人可能会手足无措, 似乎什么都很重要, 什么都想学, 结果无从下手, 或者仅仅学了点皮毛。学了点皮毛也许不是坏事, 怕就怕, 只看到了树木, 就以为自己得到了森林, 结果在工作中, 盲目运用, 而且自以为是。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而知识是无穷的。我们不可能学会所有的专业, 胜任所有的岗位。员工在业余时间学习时就要学会取舍, 既要全面发展更要重点突破, 重点学习那些与自己岗位相关、与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四、寓言对企业用人和育人的启示

解决企业用对人和育好人的问题, 需要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与员工个人共同努力。从寓言《动物学校》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 招聘前借用现代专业工具

为了发现员工的长与短, 仅是员工本人和他周围人也未必能看得清, 好在现在科学技术发展, 有专业工具可以借用, 如性格测评、管理素质测评等。HR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系统, 帮助员工认清自己的长短, 帮助员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员工本质的长与短, 只是与其自身其他素质相比较而言, 就像左手与右手相比, 哪个更有力量。而每个个体的差异很大, 就如《动物学校》中鸭子会飞, 但与老鹰相比就不是一个重量级上的。所以企业还需要建立企业的标准, 从而让适合的人在适合的岗位上,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现代企业在招聘新人上, 也建立了自己的测评系统。古有伯乐, 人们常叹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现代企业的人力测评系统就是现代企业的伯乐, 相信会为现代企业引进越来越多的千里马。

(二) 培训前准确定位培训需求

当员工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低于所要求的水平时, 培训的需求就产生了。只有针对真实的需求进行培训,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规划与设计每次培训活动之前, 人力资源部门培训主管和工作人员要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企业及其员工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 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培训什么内容。培训需求分析是日常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 既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的前提, 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培训需求定位包括人员分析、任务分析和组织分析等等。

(三) 科学设计培训方案, 灵活选择培训方式

一旦培训需求确定, 就可以进行培训方案设计, 即编制培训计划。计划的内容要做到尽量细致、全面、具体、明确, 让计划成为培训工作的行动指南。培训计划包含培训应达到的目标和培训课程设计。培训目标要尽量具体、可度量, 但要符合客观实际, 不能制定虚空的、无法实现的目标。对于在企业内部开展的培训, 除了企业“导师制” (“师带徒”) 这种在岗培训外, 培训组织者都要进行培训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对于激发受训者的学习欲望十分重要, 其重要内容包括教材选定和课程时间安排。有效的课程设计, 首先教材内容是针对培训的真实需求, 而且是以受训者具有掌握这些教材和其他课程材料的基本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为前提。课程时间安排上也应考虑到受训者的精力, 让他们能够消化吸收而不是疲惫应付。

某企业建立了内部“二级导师制”, 就是由经理指导主管, 由主管指导员工, 形成非常好的内部岗位培训机制。

读《伊索寓言》有感 第9篇

我叫何子美。想认识我吗?跟我来吧。

会画卡通女孩,且能异想天开地画,并因此能拿奖的,是我;会讲故事,会写童话,且有多篇作品发表的,是我。

伤心的时候,能强忍住眼泪的,是我;爱打抱不平,路见不平就一声吼的,是我。

这就是12岁的我,一个聪明的小女孩,现在北京读初中。

你认识我了吗?

[创作感言]

因为看书,我喜欢语文;因为写作,我很快乐。通过看书,我了解到了知识的深远,文字的奥妙。通过写作,我的想象力一直在飞翔。我最喜欢写童话。我觉得写作文最需要的就是想象力。童话能不断地丰富我的想象力。我爱语文,我爱写作,我更爱看书。

这次的国庆七天假,我看了不少好书,其中就有一本特别值得回味——《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收集了四百多个小故事,里面大部分的故事都是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这些故事虽然短,文字浅显,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在这四百多个故事当中,有5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

第一个故事是狗和自己的影子:一只衔着肉块的狗走在桥上,看见水里自己的影子,以为又有一只衔着肉块的狗,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和自己的影子打架。狗试图抢不存在的肉,结果却把自己嘴里实实在在的肉丢了。多么贪心的狗呀!真是贪多必失啊!

第二个故事是天文家的故事:天文家仰面观星,结果却失足掉到井里,他大喊“救命”。他的邻居赶过来救他,叹气说:“谁叫你只看着天上,不注意脚下呢!”只看着天上,却不顾脚下的结果,可能会是下井,也可能是下台,也可能比这更倒霉,更惨。不过,有的人下去以后,绝不会说是不小心的,会说是有意去下层做调查和工作。就像这位天文学家有很好的借口:坐井观天。虽然掉下去了,可嘴巴里却还在说大话。

第三个故事是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老婆子养的一只母鸡,每天都下一个鸡蛋。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两个鸡蛋,便加倍的喂它。从此鸡越吃越肥,不下蛋了。我想:有些贪婪的人总想得到很大的利益,结果却总将手中的小利丢失掉了。这真是既丢了西瓜又丢了芝麻啊,损失太大了!

第四个故事是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办法想吃到它,可最终也没尝到葡萄。于是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还没有熟呢,肯定非常酸。”呵!我不禁对狐狸的说法感到好笑。现实中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时机未成熟,这实在是对喜欢为自己找借口辩解的人的一个生动写照。

第五个故事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乌鸦有一块大肥肉,狐狸想把大肥肉弄到自己的手里,一个人独吞,就赞美乌鸦说他的歌喉多么的美妙,请乌鸦唱一首歌。乌鸦一听,果然中计,可他刚一张嘴,大肥肉就掉在了狐狸的手中。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往往是别有用心的。喜欢听好话的人,很容易上当受骗。

这本寓言故事,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包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深深的吸引住了我。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读伊索寓言有感_读后感 第10篇

有一个故事给我的印象最深,那就是《偷东西的小孩和他的母亲》。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一个小孩偷了一块写字板回家,母亲不仅没骂他,反而夸奖了他,从此以后他的胆子越来越大。有一天长成小伙子的他在偷东西的时候被人们当场抓住了,人们要把他送到侩子手那里,小偷的母亲跟在后面伤心地哭着。小偷让母亲把耳朵靠近他的嘴巴,一口咬掉了母亲的耳朵。母亲生气地骂到:“你真不孝顺,犯了死罪,还伤害母亲。”小偷回答说:“当我偷写字板的时候,如果你能批评我,教育我,我怎么会走到今天这种地步?”

小偷的结局让我明白了,溺爱不是真正的爱,纵容小错的发生,必然会酿成大错,真正的爱是纠正他们的错误,教育他们做个诚实善良的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读伊索寓言后感 第11篇

猫被这温暖的场面所感染了,他不禁也哼起了自编的小诗:“清晨的阳光下,鸟儿快乐的歌唱,云朵温柔的飘动,清风幸福的吹拂……”唱着唱着,猫的肚子也大声的唱了起来:“咕~~~” 猫摸了摸肚子,唉!今天的午餐是什么呢?这时,猫听见了一阵鸡鸣,对了!吃鸡!

猫走到一只又肥又胖的母鸡面前,据了个躬,然后很有礼貌的说到:“鸡女士,以前我们对你们不好,为了原谅我的过错,今天中午就来我家吃饭吧!我会真诚的对待你们的!”鸡女士想了想,也行,便答应了猫。

中午到了,那只母鸡来敲猫家的门了,猫热情的迎接了他,没想到他还把自己的丈夫给带过来了!猫得意的笑了笑,他把门锁起来,一步一步地接近鸡,几口就将她们给吞了!

读伊索寓言后感 第12篇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狮子和农夫》里面的内容是一只狮子特别凶恶,他到处行凶作恶。大家都很讨厌它,一天狮子在河里喝水,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狮子,想娶这位美丽的姑娘做妻子,然后下河洗了个澡,把鬃毛梳得整整齐齐,然后跟着姑娘来到了她家门口。狮子敲了敲门,问道“:家里有人吗?”姑娘的父亲开门了,父亲是一位农夫,看到狮子全身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狮子走进屋里,对农夫说“:我今天来,想娶你的女儿,做我的妻子,你同意吗?”农夫想我怎么可以把女儿嫁给狮子,可不同意狮子就会吃人。这可怎么办呢?女儿拉着农夫的手,低声说“:爸爸,你快想想办法!”农夫说“:人是万物之灵,只要运用智慧,就一定能战胜狮子。”农夫对狮子说“:我把女儿嫁给你,你会不会吃掉她?”狮子连忙说“:不会,不会!”农夫说“: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放心,除非你拔掉爪子和牙齿。”狮子为了娶到这位美丽的姑娘,只好拔掉了自己的爪子和牙齿。狮子刚拔完,农夫就用棍子打它,狮子没有爪子和牙齿,只好抱头逃走了。

里面的所有的故事都要用勤劳,聪明和细心才能成功,《伊索寓言》这本书,不仅向读者灌输了善恶与美丑的观念,更是一本生活教科书,值得广大读者细细品味。我们在这里讲故事的精髓呈现出来。科书,值得广大读者细细品味。我们在这里讲故事的精髓呈现出来。

如何读懂“寓言故事”类小说 第13篇

要想读懂寓言故事类小说首先要了解这类小说的特点。寓言故事类小说的故事情节常常是虚构的,它不追求对真实生活的描摹,而是追求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由于是虚构的,省去了许多具体背景,人物形象也似乎有点抽象。它往往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为我们呈现一个荒诞的世界,虽然荒诞,却能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它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批判性,它所揭示的、讽刺的、批评的,往往不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本身,而是像这样的、类似的人或现象。因此阅读这种文本我们不能满足于故事呈现的表层含义,要由比喻,象征手法入手深入探究其中的深层的意义。要能够从文本内跳到文本外,把故事中描写的种种现象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去,方能读懂其中的寓意。

一、概括情节,把握形象

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是小说表达主旨的依托。理清了故事情节、把握住人物形象才有可能读懂其中的寓意。梳理情节是读懂小说的第一步。在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依照一定的线索,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总结。比如《坚硬的荒原》,整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老人不近人情地役使三个小孩在荒凉、坚硬的荒原上用牙啃坑、用嘴聚土、化泪浇树,种出一棵棵绿树的故事。整个故事按照老人役使三个孩子由刨坑到播种再到浇水的种树过程安排情节。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故事中人物形象初步感受的过程。

在把握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形象的基础上我们再具体分析形象。文中的形象主要是老人和三个孩子。他们被放置在一个一望无际,灰茫茫的,凄清,空旷,荒凉而又寒冷的荒原上。“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文中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高大、冷峻、粗犷的老人,而站在他身边的三个孩子僵硬、消瘦、穷苦。“老人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老人对待孩子的粗鲁透过“抓”的举动以及冰雹似的声音可见一斑,面对弱小的孩子,高大的老人显得那么冷峻无情。以至于当孩子抽泣着说“爹,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时老人竟然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我们可以明显感受老人的冷酷,而那竟是他自己的骨肉。当孩子微弱地呻吟着用牙齿啃着坚硬的岩石时,我们感受到的是作品的荒诞感,而老人的冷若冰霜,纹丝不动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极端残忍,更让人心痛的是当坑达到一定的深度时,老人竟用脚把孩子踢开,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而此时第一个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而第二个孩子战战兢兢地目睹了前面的整个过程。接下来的故事又是之前的翻版。老人依然冷酷无情,孩子依然处境辛酸。当种下的这棵树长大结出果实,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时,犹如坚硬的荒原一般的高大的老人站在坚硬的荒原上,抓起三个孩子,让他们重新播种、攒土、浇水。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就能把握住文中人物形象的特征。这里的老人是一个硬汉的形象,粗犷、坚忍、有力。他表面上冷酷无情,但为了生存,他必须用尽全部心力去逼三个孩子种树。而三个孩子贫穷、弱小、无依,忍受着老人近乎残酷的役使,饱尝充满血泪的痛苦,以至于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但他们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在坚硬的荒原上创造着奇迹,让坚硬的荒原绽放出生机。

二、分析手法,揭示意义

寓言故事类小说之所以难懂,主要是因为作者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含蓄地表达寓意。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作品呈现的表层含义,要联系现实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比喻义、象征义。阅读《坚硬的荒原》时,在分析了文中的形象后,我们就要深入挖掘形象背后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将老人和三个孩子放置在一望无际,灰茫茫的,凄清,空旷,荒凉而又寒冷的荒原上,这个荒原无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而象征是一种替代和暗示,是以具体事物的形象替代和暗示隐藏在该形象背后的某种深邃的思想和意义。这个荒原到处光秃秃,硬邦邦,无法开垦,没有土更没有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种树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冷苦冰霜的老人心如坚石地追求目标,无视痛苦的折磨和沉重的代价硬是让弱小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劳作,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终于冲破命运之樊篱,长出了第一棵树,这是一种慰藉,因为他们终究创造出了希望。整个过程中充满了生命的悲壮感。但这样的过程却没有停止,而是一遍遍地重复上演。作者在文中写道:“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技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他们的弱小无力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这句议论性的话语无疑暗示了文中的形象隐含的意义所在。由此我们很容易想到现实世界的残酷,以及人类在这样的残酷的环境面前血泪斑斑、永不停息的创造历程。文中荒原的凄清、空旷、荒凉、寒冷显然象征着人类生存环境的险恶和创造活动的艰难;具有荒原一样品格的高大的老人象征着人类生命力的顽强,老人的冷若冰霜,纹丝不动,不急不躁,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坚定;三个孩子用牙齿刨坑、用舌头和喉咙给种子攒土、用眼泪为种子浇水,象征着人类自身的弱小与承受的苦难;三个孩子痛苦得满头白发则象征了人类创造历史过程的漫长和艰辛;而老人让孩子们重新刨坑、播种、攒土、浇水,正象征了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和永不停息的前行。上述一切象征着民族的生存、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尽管为了生存,为了抗争,必须如此残酷地从“弱小无依”中吸取力量,获得机会。这是令人恐惧和憎恶的,但人类又常常必须如此。正如作品结尾所揭示的那样:“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因为人类不甘心“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不愿意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因为人类历史不甘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之中”,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的人类将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这就是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

可见,要想挖掘出形象背后的意义,除了分析形象本身外,还要抓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仔细地揣摩体味,这些语句中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

总之,阅读这种文本我们不能满足于故事呈现的表层含义,要由比喻,象征手法入手深入探究其中的深层的意义。把故事中描写的种种现象转移到现实中去,方能读懂其中的寓意。

练兵场

马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沉重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骒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它脖子上热乎乎的温度和浓重的油腻气味让我心潮起伏、热泪滚滚,我的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

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借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然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为它轰赶吸它鲜血的苍蝇和牛虻,它冰冷无情,连一点谢意都不表示,宛如一尊石头雕像。我多少次对着邻村的小孩子炫耀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子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的眼睛是怎样瞎的——无人告诉我——我多少次猜测它瞎眼的经过,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它:马啊马,亲爱的马,告诉我,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把你啄瞎的吗?——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从它的口腔里喷出来的腐草的气味熏得我昏昏欲醉。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马说:“你应该知道,日本国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地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我知道你对他们不感兴趣,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分明是让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我期待着,我知道在这种时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用烧红的烙铁打印记时的痛苦至今还记忆犹新。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折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着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有删节)

1.简要概括作品中写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在诉说自己“为什么瞎了眼睛”前,为什么要讲述琴女春琴、俄狄浦斯、马文才等三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后半生“装瞎”。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依据文本加以探究。

上一篇:公信力下一篇:三农问题暑期调研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