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新闻观察社

2024-05-22

师大新闻观察社(精选6篇)

师大新闻观察社 第1篇

???????? 本社团名为新闻观察社,是在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团委大力支持下,于1月成立。该社团本着以“校园的镜子,社会的眼睛”为核心宗旨,进行各项社团活动。定位于我们新闻专业的实践演练平台,打造成为我们专业的交流家园。

新闻观察社主要活动是围绕校园动态,社会热点,进行各种调查研究。我们将密切关注与我们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如各种贫困助学政策落实的具体情况, 食堂饮食的问题反馈……。在对校园观察的同时,我们还会组织成员到社会(如市区,乡村等)对某个社会敏感话题,热点问题开展调查活动。

参加本社团,你将亲身体验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甚至解决问题的全历程。在你积极投入的过程中,你学会了如何与各种人交际,丰富了你大学的生活,增加了你人生的阅历。从中真实感受新闻工作者的一点生活,为我们更深刻地学习理论提供一个参照,也是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的机会。我们社团的指导老师是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程前老师,社会学专业的乐晶老师,两位老师将给我们提供专业的新闻调查与研究的`方法和知识,指导社团的各项活动,为我们的兴趣提供最好帮助!

?新闻观察主要部门

一,调查采访部:主要是到学校,社会中针对相对特定的人群,进行口头信息的搜集;深入了??材。(锻炼较好口头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

二,?策划部:捕捉校园、社会在一段时间内的敏感新闻话题、热点问题,就是要有对我们新闻敏感,密切关注,收集一些有价值的课题。并列举自己想要去了解的问题,到时本部的团队成员一起来综合,完成活动大纲。

三,制作、分析部:主要是对首阶段的材料进行系统化,把其中所能反映的问题,全都列出并整理好材料,为后期大家写报告选出课题。(要用到些数学的统计知识,微积分)

四,外联部:具体组织、落实各项活动的安排;还有一很主要功能就是争取能整个社团的衣食父母,为活动拉赞助。(这需要有很好商业头脑,还要好的口才,说服别人,最好人员广,认识很多的商人。)

备注:社团活动还可以以活动课题为研究小组,不一定非要拘泥上面条框。几个人对某个课题较感兴趣就可以成立专门活动组,进展中有什么要求,我尽量想办法帮解决。希望大家抓住这个团队合作的机会,尽力挖掘自己的潜能。

希望对新闻有共同兴趣的同学踊跃加入我们的团队,我们需要你的到来!

师大新闻观察社 第2篇

3月24日下午,曲阜师大“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启动仪式举行,这是曲阜师大第二家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曲阜师大党委副书记刘新生、济宁联通公司副总经理姚东出席仪式并为创业社揭牌。曲阜师大团委副书记屈跃宽主持启动仪式。

曲阜师大党委副书记刘新生为曲阜师大“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创业导师姚东、孔俊峰,理事长王建伟同学颁发聘书。仪式上,曲阜师大团委书记张隆海介绍了“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的基本情况。入驻青春创业社创业项目代表杨洋同学在仪式上发言。

济宁联通公司副总经理姚东在致辞中说,自团省委、山东省联通公司在全省范围内发起“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项目以来,济宁联通高度重视该项活动,积极为曲阜师大学子提供就业实习、商业体验、创业技术环境和导师辅导等一系列内容和服务的创业平台。希望学子们抓住机遇,充分创业平台,激情满怀地投身到创业潮流中去。

刘新生在讲话中建议创业社要在学校团委和联通公司的指导下,为同学们提供全面的创业服务,激发青年学生的创业热情,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者在信息、政策、企业管理上的培训和指导,帮助青年创业者领会好、运用好国家针对青年大学生创业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曲阜师大各级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要与就业指导部门做好沟通和协调,要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扶持青年创新创业。

“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是共青团山东省委在中国联通山东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发起成立的一个大学生创业组织,纳入学校管理并依靠大学生自治,具有山东省青春创业促进会团体会员的资格。曲阜师大“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的主要职能是:与中国联通等热心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企业广泛联系,引进、培育适合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发布有关的创业信息,引进并服务于优秀的创业团队,积极联系设立创业实习基地,聘任创业导师,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就业政策咨询,并引导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创业技能竞赛和创业社会实践。

目前,曲阜校区“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 已在大学生活动中心选定创业社办公地址,并由联通公司出资完成室内装修和办公家具、用品的配置。按照按需设岗、务实高效的原则建立了创业社的组织机构,按照自我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面试答辩的程序,选优配强了创业社主要工作人员。招募首批会员30余人,5个较为成熟的创业团队入驻,现已开始正常运营。

师大新闻观察社 第3篇

媒体于4月16日开始对该事件进行大范围的报道,许多报道标题中都使用了“斩首”这一词汇对受害人进行描述,其中不乏官方媒体网站。新华网标题为“川师大学生遭室友‘斩首’俩人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中国青年网标题为“川师大学生遭室友‘斩首’细节:报警后再次行凶”,环球军事网标题“川师大学生在寝室被杀川师大一位大一学生被斩首”等。

人文关怀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在西方,“人文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但它发扬光大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由Humanus发展成为Humanism,可译为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其内涵在于重视终极关怀,即对生命的关怀,高扬人的价值,把人放在第一位。

在川师大卢海清案中,媒体用中国古代死刑“斩首”去形容被害人,对受害人缺乏尊重,没有体现媒体对生命的关怀。而这也势必会给受众和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1 误导受众

在前段时间,恐怖分子掀起了一股“斩首”风。媒体对恐怖分子故意宣扬的信息照单全收,这原本就是违背新闻伦理的行为[1]。媒体将恐怖分子挟持人质,并残忍杀害的事件描述为“斩首”。这种报道方式一直延续,例如环球网报道的“IS公开斩首20名擅自脱逃成员百名恐怖分子目击”等新闻。媒体将“斩首”一词运用在恐怖分子新闻报道中已屡见不鲜,而这一次又“发展”到了刑事案件报道领域。在四川师范大学卢海清案发生后,用“斩首”一词去描述被害人。受众在接受这两个新闻报道时,很容易将川师大这一刑事案件同恐怖主义行为联系到一起。从而对受众进行误导,使受众对川师大事件产生错误的认知。

2 宣扬恐怖情绪

媒体使用“斩首”这一极具煽动性和情绪化的语言去描述一个严肃的刑事案件,这是对暴力的渲染,是对犯案手法的强调。李普曼曾经提出,现代社会越来越大,人们不可能对整个外部环境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意外的事物,只能通过“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所以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2]。受众在媒体对“斩首”的大肆报道下,会将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当作是其生存的现实环境,从而产生不安全感,使恐怖情绪在社会蔓延。而媒体对受众最大的人文关怀,莫过于它帮助受众实现安全感。而媒体在报道此次事件时,缺乏的人文关怀也使得受众难以获得安全感。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使用“斩首”这样的词汇,会刺激受众情绪,引起部分效仿者的出现,这将导致更多的社会犯罪。类似于2010年起的“富士康跳楼事件”,其后续事件的发生与媒体渲染的不良气氛和推波助澜存在一定关系。

3 伤害受害者及家属

“斩首”是我国古代一项严苛的刑罚。媒体将其用于描述受害人所受到的伤害,隐含了嫌疑人对受害者“审判”深意。这是对遇难者极大的不尊重,侵犯了遇难者及其家属的尊严。且将古代封建社会的刑罚与受害人相联系,体现了这部分媒体对生命的漠视态度,丝毫没有对生命的关怀和珍视。

“新、奇、异、情”确实是新闻价值的几个要素,但需要各种具体情境的职业报道规范来约束。我国新闻工作者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读本对于新闻记者的报道规范提出了相应的规范。刘云山在《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深化拓展创新宣传思想工作》中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一个重要方针原则,要始终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但是媒体需要铭记:追求新闻价值和商业利益不是媒体宣扬暴力和忽视人文关怀的理由。媒体将这一刑事案件当作是吸引读者眼球的“猛料”,选择最具“吸引力”的词汇来撰写标题,丝毫没有考虑受害人家属的情绪。这会给受害人家属带来二次伤害。

4 结语

媒体对刑事案件的报道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媒体可以注意在报道时的新闻伦理和法规的问题,这类报道可以对社会产生良好的警示作用。而在同川师大卢海清案件中,媒体使用“斩首”这类词汇,忽略人文关怀,没有把人放在第一位,以致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伤害了受害人及其家属的尊严。

摘要:在川师大卢海清案发生后,由于此案件涉及到高校、杀人、碎尸等敏感词汇,很快在就引起了媒体的广泛传播。许多媒体都采用了“斩首”这一词汇来形容被害人,这是媒体人文关怀缺失的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缺失会误导受众对该事件的认知,宣扬暴力和恐怖情绪,使受众产生不安全感,对受害者及其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关键词:人文关怀,新闻标题,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冰,张昌俊.国际反恐战:新闻媒体不是旁观者[J].国际新闻界,2005(3).

师大社教辅出版的可为空间 第4篇

治理要靠主管机关,也要靠教辅的出版单位和发行单位自律。出好教辅,是包括师大社在内所有教辅出版社的责任和义务。说是责任,因为出版社是基于国家出版法律法规基础上运营的机构,应该遵守出版法律法规,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否则就是对法律法规的违背,就是对法律法规的践踏;说是义务,因为我们生产的教辅产品的读者对象是未来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青少年,生产并向他们供应质量低劣的教辅,就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对国家的不负责任,要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和自我良心的折磨。

承担责任,尽到义务,师大社大有可为。

可为之一,做好师大社出版规范运营的承续。在出版规范运营中,编辑是图书出版的策划者、加工者、把关者,承担至关重要的质量保障职责,需要尽心尽责。师大社的编辑有许多是在出版社成立伊始从教师岗位转行而来,或者本身对教育教学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他们懂教育教学,在了解教学实际需求方面驾轻就熟,书稿运作能够得心应手,所需要做的就是继续承续良好的传统。作为教育出版的生力军,在以往的教辅出版市场中,师大社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近年来,教辅市场日渐混乱,师大社也深受教辅乱象之苦之害,有一些社毅然决然退出教辅江湖,颇有几分悲壮的意味。一部分师大社不愿意再趟浑水,是有责任的表现;一部分师大社坚守阵地,苦心经营,严把选题关、书稿质量关、营销规范关,更是愿意和能够承担责任的表现。在教辅乱象整顿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当头,师大社只要继续承续规范运营的良好传统,做好选题,选好作者,把好内容,三审三校,确保质量,合理定价,规范发行,而不是在蝇头小利面前随波逐流,就必然能在治理的环境下得到发展。

可为之二,做好师大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现在教辅品种很多,但是题材大多雷同,市面上鲜有创新性的选题。一旦出现好的选题,马上就会出现跟风,这也正说明了目前教辅选题研发能力不足。师大社的母体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肩负研究教育、研究课程、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学法的天然使命。师大的诸多科研成果中,许多是与指导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关,将这些研究成果加以物化,呈现出来的就是优质的教学教辅材料。师大社与师大有着无法割裂的血缘关系,在这方面与其他出版社相比有着天然的优势。师大社除了自己研发,也应该注意与院校建立联系,甚至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可以想见,建立在这种课题研究基础上的选题,应该最切合教师教学之需、学生学习之需。

可为之三,做好师大优秀作者资源的挖掘。教辅质量的源头在作者。师大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力量,许多优秀的一线教师大多是师范大学毕业或者在师范大学接受过继续教育,以师大为依托的师大社有着得天独厚的积累作者资源的优势。师大社一方面要抓住这些优秀的校友作者,同时还要以他们为点进行发散,网罗他们的同事、同行,打造一个汇集各学科、各层次的作者库。师大还经常性地承担着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任务,师大社也可以借此积累作者资源。这些优秀的作者资源,在相当程度上将是师大社的立足之本,发展之基,他们多源自师大,心念师大,对师大社也怀有同样的感情,师大社没有理由不与他们建立紧密的联系,为他们提供成长发展的平台的同时,也可构筑更加广泛的作者资源。

可为之四,做好品牌的塑造与口碑的维护。师大社一直比较坚持对内容质量、编校质量的追求,坚持发行的规范,再加上有品牌图书支撑,有师范大学的背景,因此,读者在购买教辅的时候一般都很相信师大社出版的教辅,认为师大社是教育方面的专业出版社。同时,社会对师大社的教辅出版既有高度的认同,也有高度的期望。因此,师大社没有理由不做好品牌产品的打造,没有理由不去维护师大社良好的口碑。不重视品牌,放任品牌弱化,就会影响师大社在广大读者中形成的口碑;不注意口碑维护,再好的品牌也会渐渐消亡。

虽然此前教辅市场混乱,但是现在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决心治理教辅乱象,师大社必将迎来重整旗鼓施展身手的大好局面。做人民满意的出版是包括师大社在内的所有出版社的责任,出人民满意的教辅是师大社当仁不让的责任和义务。师大社在坚持对质量、对规范的追求时,也期待出版与文化管理部门能够推出切实具体的措施。1.对教辅进行适度限价,通过限价解决高定价低折扣问题;2.提高教辅出版准入门槛,对全国出版教辅材料的出版社进行资质审查,对不具备教辅材料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进行清理;3.加强教辅材料质量监控,对质量不达标而入市的出版单位进行重罚;4.实行教辅专营,同时避免产生新的垄断。让出版教材或代理教材的师大社和教育社及其他相关教材出版社一起成为教辅出版的主体,避免专营之后一家独大的垄断,形成良性竞争与合作。

期待通过这次教辅治理,师大社能打出自己的旗帜,继续为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出力。

辽师大四年级品社上册教学设计 第5篇

课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活中的规则》中的一课。本节课的内容是认识法律法规,关于国家法律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只要让学生明白制定法律法规的目的和作用就可以了。教材以三个方面阐述了什么是宪法?法律法规的内容、再联系实际谈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关于宪法只是作为常识,学生知道即可;目的是让学生对宪法有初步的了解。法律法规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国家专门为少年儿童制定的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法律法规。书上21页内容需要学生知道和了解的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再结合搜集资料更进一步了解法律法规的内容。了解了具体的法律,结合几个案例讲解违反了哪些具体的法律?通过辨别,学生具有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另外教材设计了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自己的规则。使学生更进一步发现每个人都要具有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最后的真实故事对学生起到一种激励、暗示作用。【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的是一些枯燥的法规法条,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可能学生学习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让学生搜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实际案例来帮助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内容。初步了解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2.具有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3.初步具有调查、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内容。初步了解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关键】:课前搜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的法规法条、案例。制作答题卡

【教学准备】: 教师:《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的法规法条、案例。制作答题卡。学生: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生活中有关案例。

【教学活动过程】:

一、感知(2分))

同学们,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侵犯少年儿童权益的案例。我们该如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为此国家专门制订了一些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吧。板书课题:认识法律法规。

二、明理(15分))

1、师:“你都知道哪些法律呢?” 生:自由汇报。师:“同学们刚才汇报的这些法律都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它们制定的依据是《宪法》”

2、学生阅读P20页有关宪法的文字,思考:⑴什么是宪法?产生于何时?⑵法律制定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指名回答

3、老师讲解宪法的内容、效力、地位:“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产生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为总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徵首都等内容,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她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如《宪法》规定:“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她也有极高的约束力。如在对社会生活中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中,如劳动、受教育、服兵役等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但同时也是我们应当履行的责任。”

4、老师提问:“你知道这些法律制定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吗?” 生自由回答。

5、师:“对,法律的制定是为了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利益。为了保护大家的利益,国家还专为少年儿童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呢。” 学生朗读20页三个法律(出示课件)。

6、师:同学们知道保护少年儿童合法利益,国家还专为少年儿童制定了相关的三个法律,内容和作用是什么呢?请同学阅读21页的内容:规定了哪些法律法规呢?指名回答

7、请同学小组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其具体法条的资料。老师巡视指导。解答疑难。

三、行动(10分)

既然我们了解了具体的法律,下面结合几个案例讲解违反了哪些具体的法律?(出示课件回答)

四、拓展(6分)

1、师:“刚才我们给几个案例找到了它的法律根据,那么你想不想知道我们小学生也有自己的行为准则,那就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你记住了哪几条 ?试着说一说吧?你制定的规则是什么?自己在书上写一写,指名汇报.2、老师巡视指导。解答疑难。

五、测试(出示自制的答题卡。)(6分)

(1)设置抢答题:“你都了解哪些法律?这些法律有哪些规定?”(可任意说出几个具体的法条)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抢答,先抢答的同学说完再进行下一轮。(2)除了教材中应知应会的内容,还可以留给听众一道题:“除了上面几个同学回答的法律外,下面的同学还有没有知道其他法律法规的?”(同学还可以回答出《民法》、《刑法》、《婚姻法》、《兵役法》、《环保法》等以引起全班同学的互动)。

六、总结(1分)

本课通过同学搜集的材料及案例分析,使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哪些法律法规是专门为我们青少年服务的,我们应当记住这些法律法规,以便使我们在遇到合法权益受损害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同时我们也要遵守法纪,不然就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危害。下一节课要着重搜集有关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

板书 认识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品社教案 第6篇

于亦洁

安全预案内容:

遵循教育为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治的方针,抓好安全工作。

1.保证每节课,每项活动都有教师负责组织并进行

2分钟安全教育或提示。

2.认真细致地巡查,把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向领导汇报。

3.实行课堂考勤制度。对于缺失学生,要弄清缺课原因。4.学生在上课期间出现身体状况不佳,及时向有关教师,领导汇报,及时通知家长。

四年级下册品社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三、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第四单元 土地养育着我们

主题一 人们在土地上耕耘 引导课 餐桌上的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维护生命的最基本需要。

能力目标::知道这些食物、菜蔬的来源及与土地的关系。情感目标:帮助学生引发思考,产生了解食物来源的愿望。教学重难点:知道这些食物、菜蔬的来源及与土地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应对当地的饮食、菜肴和食物构成及特点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并且知道这些食物、菜蔬的来源以及与土地的关系。教学过程:

1、导入。引导学生:“我们每个人天天都要吃饭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一。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探究我们每天的饮食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新授:全班探究活动。“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每天主要需要哪些食物。”请学生观察教科书插图,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画面的餐桌上都有哪些食物?

3、教师可以将这一话题展开,然后进行讨论:“我们这里主要出产哪些食物?”“你平常喜欢吃什么?”这一讨论主要是指向带有地域性特点的食物和菜蔬。讨论时,教师根据自己对当地饮食、菜肴、食物构

成和特点的了解来把握。

让学生阅读豆博士的话,并明确:食物是保护和维护生命的基本需求。即食物是每个人正常生活离不开的,是必须满足的需求。

3、小组讨论。观察并阅读本页图画乐乐和小文的话,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实例说明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是从哪里来的。”然后交流汇报:“例如,面粉、大米、玉米等粮食是在土地上种出来的,白菜、萝卜等蔬菜也是在土地上种植出来的,鱼类等水产是从河湖、海洋中捕捞或养殖的,禽、肉、蛋、奶等食物是通过养殖生产出来的。”

4、阅读妞妞的话并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明确:人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食物都是来自土地、河湖、海洋,来自养殖。

5、布置课下的调查和思考:“食物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板书:

食物来自:土地、河湖、海洋、养殖„„

课题

1、萝卜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以萝卜的生长过程为例,体验农业劳动的过程。能力目标:了解农业的收获与农民收入及生活的关系。情感目标: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和态度。教学重难点:了解农业的收获与农民收入及生活的关系。教学准备:图片及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们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事物大多是土地上通过劳动获得的。但是,人们是怎样通过农业劳动从土地上取得收获的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虎子和爷爷是怎样种萝卜的吧。

二、新授: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本课题的七幅图画,通过讨论或谈话的方式知道:

第一幅图画是播种。第二幅图画是间苗。第三幅图画是除草。第四幅图画是给正在生长的萝卜培土。第五幅图画是灌溉。第六幅图画是收获。第七幅图画是在获得了好收成以后,虎子和爷爷有了收入,精打细算地把收入用于日常生活。

三、阅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从收获中留下自己需要的以后,要把剩余的部分拿到市场上卖掉?”“为什么收获的季节是最开心的季

节?”

四、阅读教科书中“虎子家卖萝卜的收入和支出帐目”。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虎子家为什么要用卖萝卜的钱买这些东西?”

对照虎子家的劳动收入方式。讨论:和自己家的收入方式有什么不同?自己的父母是怎样通过劳动来维持家庭经济来源的?

总结。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成果,并概括出农民在土地上生产食物是十分辛劳的,农民们通过他们的劳动得到收成,用于维持他们的生活。板书: 尊重农业劳动 尊重劳动者

课题

2、从种植到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违农时”的规律。能力目标:

1、了解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2、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区适宜种植农作物有一定的规律。

情感目标:知道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着人类的生存,从而对生养我们的土地产生由衷的敬意。

教学重难点: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区适宜种植农作物有一定的规律。教学准备:

日历(应同时标注有公历、农历和节气)、中国政区图及用于标注的相关农作物的图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从虎子讲述的‘萝卜的故事’中了解到,从每年3月初种植到5月底收获是萝卜最佳的生产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好的收成。这是为什么呢?

2、新授:讨论问题:光照和温度有什么关系;晚照、温度和农作物的生长的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了解一年中“在自然条件下,只有在一段

时间里的光照、温度才适合有关农作物的生长”。

3、阅读课文中虎子说的话,结合观察七幅图画通过讨论知道在农村,一年之中春种、夏管、秋收、冬闲的过程。引导学生讨论:“结合你在生活中的体会,谈一谈四季里温度和天气有什么特点。”

4、教师讲解。“我们的祖先按自然规律,按照季节的变化确定农时,总结出一年里的二十四节气。”组织学生阅读本课题的第二段课文和表格,明白表格中的冬小麦、玉米、黄瓜的种植、生长和收获的节气是固定的。

5、教师小结。朗读并学习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谣。板书: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第二课时

1、导入:

农作物的种植不仅和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都能够种植或出产的。比如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蔬菜、水果,并不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有的是本地出产的,有的是从外地运来的。

2、新授:全班讨论:

你知道哪些农作物生长所要求的土壤、气候是不同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3、阅读中国政区图,通过政区图上的图例了解主要农作物在我国的分布。

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南方几乎不生产小麦?水稻在北方也有,可是为什么要少得多?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在讨论过程中,不一定只有教师讲,可以由学生汇报作业成果,教师做适当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当的条件,其中光照、温度、水、土壤等条件是最重要的。

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我们这个地区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哪些是本地出产的,哪些是从外地运来的?

4、探究活动。

观察教科书第10页图画所出示的小麦、玉米、甘蔗、大豆、苹果、花生等农作物,并讨论:这些粮食、蔬菜、水果最早是从哪里来的?

5、阅读与总结。板书: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当的条件,其中光照、温度、水、土壤等条件最重要。

课题

3、妞妞的困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所造成的危害。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情感目标: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地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可是,由于这些年来,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许多农产品中都有残留农药。对此,生活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也就是妞妞的困惑。

二、新授:全班讨论。

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1页的图画和课文,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只是普通的消费者,面对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中有残留农药,我们怎么办?”

三、探究讨论。

对于豆博士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妞妞的另外一个困惑,应该怎么办呢?你们有什么好建议吗?

四、教师小结。概括讨论中的要点。

板书: 危害:

可持续性发展:

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

主题二 在希望的田野上 课题

1、从传统到现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实践中,人类发明了简单的农具,这些农具是人手的延伸,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情感目标:通过体验,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的态度。

能力目标: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飞速变化。教学重难点:了解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实践中,人类发明了简单的农具,这些农具是人手的延伸,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教学准备:

搜集本地区常用的简单农具的资料,既可以是文字、图片等文本资料,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准备一些小农具实物。教学过程:

1、导入:农作物的生长不仅依靠自然规律,在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还要靠人们的辛勤劳动,为此,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简单的农具。它们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劳动的效率,所以,这些看似简单的农具,其实都凝聚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

2、新授:观察活动。探究教科书12页的插图出示的是什么农具,做什么用的?使用这些农具有什么好处?

3、体验与交流:本地区经常使用哪些简单的农具,使用这些农具有什

么好处?

4、阅读书第13页的课文和插图,并思考:这四幅图反映了农业生产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生产效率有什么变化?

5、总结:农业生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之源。人类从双手采摘开始了农业劳动,后来人类学会了种植与收获,从徒手劳动到发明简单的手工农具,从依靠人力、畜力发展到现代农业机械化,无不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凝聚着劳动者的伟大创造。板书: 劳动者的智慧 伟大创造

课题

2、劳动者的创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情感目标: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自豪的态度。

能力目标:多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

教学重难点: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教学准备: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从简单手工工具到现代农业机械的伟大成就。其实劳动者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去参观瞻仰一下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吧!

2、新授:阅读讨论。

阅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讨论:“农业生产中的“靠天吃饭”是什么意思?”

3、探究活动一。

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4页有关四川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都江堰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4、探究活动二。

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5页新疆的坎儿井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在新疆干旱少雨地区,为什么要利用坎儿井地下暗渠来运输和使用天山雪水?”

5、教师总结。

教师肯定学生的探究,鼓励他们今后多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板书:

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新疆的坎儿井:

课题

3、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科学技术提升和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赖自然的局面,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能力目标:简单了解我国农产品的进口与出口情况,以及我国与世界的农业交流,增强国际理解。

情感目标:对我国农业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发展态度。

教学重难点:了解科学技术提升和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赖自然的局面,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农业科技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2、新授:阅读与介绍。欣赏和阅读书中第16页袁隆平院士的照片和文字,并讨论:谁知道袁隆平院士的事迹和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吗?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补充。

进一步讨论:袁隆平院士科学研究的成果增产了那么多粮食,顶得上增加了多少田地、多少劳动呀,这说明了什么?

欣赏并阅读书上玻璃日光室、无土栽培技术的照片及文字,并讨论:在严寒的冬季,你们吃过哪些新鲜可口的夏令蔬菜?你们知道这些蔬菜是在哪里种植出来的?你们知道无土栽培技术吗?以生菜的无土栽培为例,说一说怎样进行无土栽培的生产。

欣赏并阅读书上有关网籍养殖、规模化禽蛋养殖、现代化饲养牲

畜的照片及文字,并讨论:你知道这些生产方式吗?说一说这些生产技术有什么好处?对学生可能不十分清楚的这部分内容,可由教师结合书上的图片进行讲解。

延伸性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3、总结: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上,财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越来越丰富的优质产品。板书: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提高产量和质量

第二课时

1、导入:我国的农业不仅为我国,同时也为世界做出了伟大贡献。

2、新授:阅读与讨论:中国的农产品满足了我们本国的需要,为什么还要出口到世界各地?

通过讨论知道,我国既出口农产品,也进口农产品;把我们出产的优质农产品销往需要这些产品的国家和地区,也从国外买进需要的农产品,这就是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3、小组探究:按照书上第19页的提示,指导学生分小组读图,查找一下我国出口哪些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什么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进口什么农产品,是从世界哪些地方进口的。

“你们见过或吃过什么样的进口水果、奶制品、畜产品等农产品?”然后组织学生指图讨论。

4、发表与交流:

(1)各小组进行识图汇报和交流,同时还可以边汇报,这组织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标注我国出口和进口农产品的情况。

(2)学生汇报见过和吃过的进口水果、奶制品、畜产品等。这主要是指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的进口产品,如:泰国香米、美国柑橘、提子,荷兰奶粉、雀巢咖啡、吉百利巧克力、澳大利亚毛制品等。

5、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伴随着人类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农业生产一直在不间断地发展着,是劳动者在从事着农业生产,是他们的创造不断地发展着农业,是科学技术大大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板书: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世界第三次绿色革命

主题三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课题

1、农业孕育着文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古埃及、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农业文明,知道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人类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对土地的崇拜、丝绸文化和茶文化。

能力目标:收集世界古代农业文明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了解古埃及、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农业文明,知道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了,既然人类早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是从农业生产开始的,那么世界人类的早期文明当然也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2、新授:阅读与讨论。

欣赏教科书第20页古埃及的历史图画、古希腊的陶器和第21页北京中山公园社稷的照片,并讨论“这些画面告诉我们什么?”

3、全班探究。

阅读教科书第20页老师的话、第二段课文和豆博士的话,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古埃及、古巴比伦和我国古代,都创制了历法?这些历法各有什么特点?”

4、自由讨论。

(1)你知道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吗?知道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吗?

(2)你见过丝绸制作的服装和饰品吗?你知道丝绸是怎样制成的?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丝绸的事情?

(3)你的家人有饮茶的习惯吗?你知道有哪些饮茶的习惯和风俗? 教师总结。板书: 农业文明: 重要作用:

课题

2、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农业文明在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

能力目标:了解由于农业的地域性差异,各地所形成的饮食文化也各有特色。

情感目标:我国的农业文明成就还有很多。人们创造出许多习俗、节日,形成了多彩的节日文化。

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国农业文明在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本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民俗的资料。

2、收集各地饮食文化特色的资料。教学过程: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的发展,我国的丝绸文化、茶文化早已名扬世界。其实我国的农业文明成就还有很多。比如,在农业生产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人们创造出许多习俗、节日,形成了多彩的节日文化。

2、新授:思考并讨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我们这里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有什么民俗?你能说出这些民俗的含义吗?在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按照讨论题的要求把握和点拔,使学生理解本地民俗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3、阅读与讨论。欣赏书中22-23页的图片,了解藏历新年及彝族、白族等西南少数民族欢庆火把节的风俗,并讨论:你还知道我国的少数民族有什么节日与农业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讨论知道白族的三月街、维吾尔族和回族的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的芦笙节等少数民族节日与农业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阅读和欣赏书中第22-23页的课文和图片,了解“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和农业有关”。例如,感恩节有吃火鸡大餐的风俗,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日本人过年有打年糕的风俗,意在年年高高,庆祝丰收,祈祷丰年。

4、阅读和观察书第24-25页的课文和照片。组织学生讨论:你还知道各地的饮食有什么特点?各地的饮食文化有不同的特色,原因是什么?

知道我国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美食,像傣家的竹筒饭、蒙古族的手抓肉和涮火锅、新疆的馕和烤羊肉等,并进一步拓展讨论:你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风味食品?为什么少数民族也会形成各自的美食风格?

我们这里有什么居住和饮食文化特色?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加以把握。

讨论:为什么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居住和饮食是不同的?通过讨论明白道理是由于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不同,生产出的农产品也就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形成了不同的居住和饮食文化特色。

5、教师总结。强调农业文明的特点,节日、饮食、居住等,都与农业生产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板书:

藏历新年、火把节、三月街、古尔邦节、那达慕大会、第五单元 穿越时空的生活 主题一 通信技术与我们的生活 课题

1、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学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比较完整地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体会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能力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情感目标:参透有关通信基本礼貌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学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比较完整地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体会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实物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什么是通信?通信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引导学生理解:人们共同生活、劳动,需要交流,但有时距离很远,需要通过专门方式和工具才能交流。

2、新授:提问学生,是否去过电信博物馆?如果有学生去过,请他向同学们做介绍。或者由教师介绍,电信博物馆介绍了许多通信技术,从古代一直到今天最先进的电子的。今天,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了解通信家族,同学们将模拟电信博物馆的讲解员,从教科书中选择一种

通信技术(方式或工具),向大家介绍。教师向学生明确要求:

(1)所介绍的应当是教科书上呈现的通信技术。

(2)要说明这项技术的具体使用方式和特点,最好能够联系实际进行。(3)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介绍,并且将讲解、表演、图片、实物等方式结合起来进行。

3、教师小结。就巡视时发现的问题提醒学生,告诉学生,许多他们今天不太熟悉的通信技术,家长们却知道许多,可以把小组准备时遇到的疑问向他们请教。板书:

通信家族:优点及缺点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抽时间检查学生准备情况,并且给予提醒督促。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朗读书上第30页小文的日记,然后告诉学生,今天的活动,我们将在教室里参观电信博物馆,相信同学们会像小文一样大有收获。

2、新授:讲解活动。按照上节课及课后的准备,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一种通信方式。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介绍之后,组织其他学生提问题,与讲解者进一步交流。

3、全班讨论。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对通信家族有了许多新的了解,并且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信家族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出现了越来越先进、方便、快捷的通信工具。朗读书第33页的课文,思考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乐乐提出的问题。

4、教师小结。板书:

驿邮、马拉松传递、电报、电话、电子邮件„„

课题

2、信的旅行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了解一封信从寄出到受到的几个主要环节,体会邮政人员在其中付出的辛苦,从而萌发尊重他们及其劳动的情感。知识目标:学会正确地书写信封,了解关于寄信的一般常识。能力目标:了解通信中一些规则,养成自觉遵守通信规则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重难点:了解一封信从寄出到受到的几个主要环节,体会邮政人员在其中付出的辛苦,从而萌发尊重他们及其劳动的情感。教学准备:信封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科书第35页通过四幅照片为我们展示了一封信从寄到收的几个主要环节,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都有哪几个环节?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2、新授:刚才有些同学提到,一封信从寄到收要经过邮局叔叔、阿姨分拣信件这一过程。那谁能说一说,他们是依据事实什么对信件进行分拣的呢?

3、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个用过的信封,找几名学生说一说,信是寄到哪里的,邮政编码是什么,收信人是谁,这封信是从哪里寄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以丰富学生对书写信封的感性认识。

4、请学生默读教科书第34页男老师的一段话,边读边记寄信的要求(要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信封),以及书写信封的格式,并对学生进

行提问,教师随手将几个要点记在黑板上。

5、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布置学生填写教科书第34页的空白信封,并互相检查自己填写得是否正确。

6、请学生将从家长那里了解到的有关在通信中不文明的行为讲给大家听,全班同学针对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板书: 正确填写信封 邮编的含义

课题

3、绿衣使者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了解邮政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养成尊重他们及其劳动的积极情感。

知识目标:了解通信是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联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邮政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养成尊重他们及其劳动的积极情感。教学准备:

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标准信封及一张面值80分的邮票,并了解一位自己最想念的亲人或朋友家庭所在地的详细地址邮政编码。教学过程:

1、导入:上节课,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到邮局实地观察一下邮政工作者的劳动,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大家,也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愿发言,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以免学生就事论事,发言的内容仅仅局限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上。

2、新授:同学们,我们对这个地区邮递员的工作已经有所了解,但对于其他地方邮递员的工作可能还是比较陌生的,教科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地方的邮递员,你们了解他们那里的地理环境吗?他们一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除此之外,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3、个人制作。你们想像一下,如果你收到了一封非常想念的亲人或朋友的来信,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想,你的亲人和朋友也一定会非常想念你,给他写一封信,向他们介绍你的近况,并向他表达你的思念之情。

4、请自愿的学生向全班读一下信的内容;如果课上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提示学生,利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正确填写信封,贴好邮票,并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到邮局把这封信寄出去。板书:

辛勤劳动、尊重、关爱

主题二 路在脚下延伸 课题

1、路,越走越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和了解我国日新月异的道路建设的发展变化。能力目标:感受道路建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而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情感目标: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道路建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而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科书第40——41页的几幅图画、照片和文字,为我们展示的是各种各样的道路对人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些道路你们熟识吗?和我们所生活地区的道路一样吗?在我们生活的地区,最常见的是哪种道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道路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2、新授:专题报告。请老人或其他人为学生介绍本地区道路的发展变化。要突出先后的差别,以及对于本地区生活的影响:生产、商业、文化、旅游等等。报告应当比较具体,范围可以比较小,最好成绩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3、全班交流。报告后,教师鼓励学生就本地区道路情况向报告人提出问题,相互交流。

4、教师小结。让学生对报告人表示感激,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1页老师的话。板书: 道路建设 社会进步与发展

课题

2、四通八达的交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和了解我国道路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情感目标:通过新旧对比,增进热爱新中国的感情。能力目标:体验道路与人们生活及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体验道路与人们生活及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本地区销往全国或国外不同地区的产品。

2、几份全国交通图,最好是铁路、公路、航线都有,而且比较大的。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上次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我们这里道路的发展。今天,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内认识道路和交通。

2、新授:探究活动一。请学生对比书42和43页的两幅铁路图,并观察两幅统计图,问学生从中能够发现什么。

与解放前相比,铁路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线路和长度增加得非常显著,1949年前分布极为不均衡,西部完全没有铁路。)正在建设中的铁路有哪几条?从哪里通向哪里?

以1999年为例,利用统计图计算一下与1949年相比,铁路和公路分别增加了多少倍?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讨论公路和航线的发展。

3、探究活动二。虎子告诉我们人家乡的萝卜随着道路的发展走向了全国。其实我们这里也有许多产品通过各种道路走了出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产品是怎样走出去的。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种或几种本地的农业或工业产品,以及它们都销往哪里。然后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一份全国交通图。让学生研究,从家乡这些产品运出去应当利用什么交通工具,通过什么路线。

4、小组发表。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运输路线。

5、总结。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小组给予表扬。板书: 对比: 联系:

课题

3、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情感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教学准备:地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首先请学生朗读和欣赏教科书第47——48页的课文及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丝绸之路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同学可能以前通过广播电视、书籍杂志对它大致有所了解,课前,老师也请同学们去收集有关部门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下面我们就分小组进行交流,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要把你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给组内的其他同学,每个小组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推举一名同学向全班做介绍。

2、新授:小组交流。

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各小组收集资料及发言的情况,并应适当参与学生的讨论。针对每个小组收集资料的情况,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整理思路,引导他们

将归纳整理的侧重点集中在某个具体的内容上,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3、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事先掌握的小组讨论的情况,将每个小组介绍的重点随手写在黑板上。

4、小组探究。

a)教师分发给每个小组一张地图,请学生在上面找一找丝绸之路的大致位置。

b)在地图上任选一段丝绸之路作为测量对象,量一量这段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长度是多少,依据比例尺,换算出这段丝绸之路的实际长度大致是多少。

c)根据事先了解到的当时车辆运行或骆驼行走的速度,测量出走完这段路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如果现在重走丝绸之路,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所需要的时间有是多少。

5、教师小结。

道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极大地节省了时间。通过学习,同们对丝绸之路已经有所了解,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呢!教科书第48页为我们做了简单的介绍,请同学们看一看,读一读,对其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下做进一步的探究。

板书:

丝绸之路:横贯中亚、联系欧亚的交通要道。是古代最长的陆路商道。

主题三 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

课题

1、怎样看电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处理学习与看电视的关系。能力目标:懂得怎样有效、合理地看电视。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懂得怎样有效、合理地看电视。教学准备:走访、调查周围的人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教学过程:

1、导入:在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走访、调查了生活在你们周围的人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都是些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讲一讲,调查的对象是谁,他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2、新授:看来,由于年龄不同,兴趣不同,人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也是不同的。全班交流:在看电视的时候,你们与父母常常因为什么问题闹别扭?当你与父母因看电视而产生矛盾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办法吗?

学生各自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3、探究活动。看书53页的一组图画,请大家说一说,它反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如果像他那样,会有哪些危害呢?

4、总结。板书:

产生矛盾、危害、处理

课题

2、荧屏前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荧屏前后许多工作人员的努力。情感目标:萌发对电视工作者及其劳动的尊重。

教学重难点: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荧屏前后许多工作人员的努力。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提问学生:“在这幅导读图中,有两幅画面表现的是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地看电视的情景。我想问一问在座的各位同学,昨晚谁看了电视,看的是什么电视节目?”请学生自愿回答。

(2)“每一个电视节目凝聚着许许多多电视工作者的心血、汗水和智慧,都是荧屏前后许多电视工作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教师引出课题并写在黑板上。

2、新授: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提问学生:“你们最喜欢的电视工作者是谁?”请学生自愿发言。

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有谁知道,在一个电视节目中,除了需要主持人、播音员以外,还需要哪些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哪些工作?电视节目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请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将全组同学的答案进行归纳、整理。

3、全班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表本组得出的

结论。在个小组发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学生发言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待各小组发表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将他们提出的各项工作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教师总结。板书: 节目制作过程 流程图 人员比例

课题

3、书报——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书籍、报刊和杂志是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情感目标: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能力目标:学会在快报杂志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教学重难点:学会在快报杂志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把自己喜欢年看的书带到学校来。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大众传媒”这个词,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大众传媒”?让学生自由讨论。

(为一般社会成员传递各种信息的途径,如:电视、广播、书籍、杂志、报刊和网络)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他们经常阅读的书报杂志有哪些。

2、故事会。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人讲一个从书上看到的故事,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个故事,准备向全班做介绍。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把自己推选出来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

4、总结。教师肯定学生所讲的故事,并提议:如果你们愿意,可以把自己的藏书拿到学校来,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与班上的同学分享,让我们班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更多的好书。板书: 大众传媒 良师益友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近期的各种报纸杂志,特别是少儿类和科普类的。

2、准备剪报本、剪刀、胶水。教学过程:

1、导入:报纸、杂志和图书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从出版时间、形式、内容、故事性、新闻性等方面展开讨论,目的是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报纸、杂志的特点和功能。

2、全班交流:我家订了什么报纸或我看过什么报纸?我最喜欢的报纸是什么?哪些信息是从报纸上获得的?报纸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帮助?、剪报。首先介绍剪报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知识的好方式,然后介绍剪报的分类和剪贴技巧。

4、总结。鼓励学生订报、看报,并养成剪报的好习惯,同时也要强调剪报的道德。板书: 制作剪报

课题

4、电脑网络——我的新伙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网络对于个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意义。能力目标:知道网络的两面性,情感目标:了解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网络。教学重难点:了解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网络。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1)在大众传媒中,除了广播、电视、报刊、书籍之外,近些年来,又出现了一个神奇的新伙伴,谁知道是什么?

(2)我们班的同学谁家有电脑?有谁接触过电脑网络?谈谈你们对电脑网络的感受好吗?

2、新授:探究讨论。

在黑板上写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题目。让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说出电脑网络都有哪些积极的功能和作用。对人们的工作、学生和生活都有哪些帮助,有哪些消极的作用,如去不安全的网吧、上不健康的网络、玩内容不健康的游戏、随便结交朋友,这些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有危险。

2、演示活动。

老师利用教室的电脑展示电脑网络的现代化功能以及对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帮助。

3、阅读与讨论。

阅读教科书第58、59页的文字和图画,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到,网络虽然能够为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带来乐趣,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也回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与同桌讨论:

1)怎样在电脑网络中安全、有效地获取知识和信息。2)怎样才能避免掉进“网络陷阱”。

4、制订公约。

在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引导学生制订公约,并进行签名仪式。板书: 重要意义

安全、有效、合理使用

第六单元 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

主题一 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 课题

1、我们身边的交通事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调查,了解本地区交通事故发生的情况。情感目标:感受交通事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伤害。能力目标:进一步学习制定调查方案。

教学重难点:感受交通事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伤害。教学准备:

1、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交通事故发生的状况,特别是本地区的状况。

2、教师到本地区交通部门了解有关交通事故发生的情况,制作类似教科书上的统计图表。教学过程:

1、导入:看第60-61页的导读图,问学生:在这张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画面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我们居住的地方和这张图所呈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新授:全班讨论。教师出示交通事故图,并提问学生:看了这张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请几个学生发言。

3、阅读讨论。阅读书第62页的课文和“近十年来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的统计图及“在交通事故中不同年龄死亡和受伤的人数”的统计图。教师针对两张统计图的内容做适当的提问,帮助学生读懂统计图的内容。

教师出示本地区的交通事故图,引导学生将其与书上的图进行比较,并就此图发表意见。

4、探究讨论。交通事故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影响?(生命结束、身体上的伤害、感情上的痛苦、经济上的损失。)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交通事故呢?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交通设施问题、交通指挥问题、交通规则问题等。

上一篇:关于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调查报告下一篇:物资使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