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能人才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2024-05-21

创新技能人才培训的探索与实践(精选8篇)

创新技能人才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第1篇

创新技能人才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江苏油田职工培训工作紧紧围绕企业和职工需求,创新技能培训思路,在做优秀上下功夫,在“特色”培训上做文章,不断增加培训的科技含量,奠定了企业发展的基石。

一、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1、更新观念,实现“四个转变”。创新培训模式的基本目标是以调整改革职工培训的指导思想、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考核办法为重点,实现职工培训工作的“四个转变”,即由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启发式、交互式、亲验式、情景模拟式等先进实用的培训模式转变;由重在以专业理论传授向重在技能训练,辅之以备的专业理论传授转变;由重在以结业考试成绩衡量培训效果向重在跟踪考核学员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转变;由学员被动安排型培训向主动要求型培训转变。着力引导和开发广大职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能,最后实现学员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切实提高职工培训的效果。

2、精讲多练,注重培训效果。目前举办的高级工培训班,大都采取了精讲多练的原则,将专业理论课和技能培训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导作用,实现互动。在技能培训中,努力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突破单一的课堂理论灌输和专业理论课、技能培训分开的陈旧模式,将专业理论课的阶梯式递进序列划分为若干个模块,采用现场教学,每个单元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步穿插进行。根据学员人数和熟练科目将学员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培训中突出针对性、典型性和实用性。培训班充分利用培训处现有的投影仪、录相、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制作大量胶片,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好地适应了现代培训的需要,动感强烈,使学员耳目一新,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

3、教学相长,贴近生产一线。近年来,江苏油田涌现出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如全国劳动模范焊接专业高级技师汪宏辉,发明“双线绞接法”的通信专业高级技师余建全,以及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潘氏工作法”的石油地质测井专业高级技师潘月明。他们都是江苏油田本行业的技能大师,都身怀本专业的“绝技绝活”。培训班把江苏油田高技能人才的“绝技绝活”和创新经验作为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任课老师还从优秀学员掌握的“绝技绝活”中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典型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帮助学员修改、完善、提高后,组织别开生面、形式新颖的“绝技绝活”演示会,达到了互教互学的目的。通过这种交互式教学,师生之间、学员之间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既活跃了教学氛围,又推广了实用技术技能,使培训班变成了创新经验、“绝技绝活”的总结会、经验交流会、推广应用会。与此同时,培训班还充分利用生产一线的先进生产设施辅助教学,组织学员到现场参观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把课堂搬到了生产现场,进行“实践演习”。这种形式和方法,既开阔了学员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又实现了培训和生产的紧密结合。任课老师也从中获得了新的信息,并及时运用到教学中,并及时运用到教学中,使培训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结合实际,促进了培训效果的提高。

二、加大名师培养力度,适应培训工作需要

1、实施“青蓝工程”,让青年老师借“梯”上楼。新老师一进校门,即召开“青年老师拜师会”,以签订合同书的形式确定师徒关系,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导师不仅上示范课,指导备课、上课,还要带思想、带作风、带师德,切实承担将青年老师“领进门”的重任。职能部门对这项活动严格把关,为青年人定目标、择良师。目前,已有12名青年老师与导师签订了师徒合同,结成了师徒对子,做到了活动对象、传授内容、传授方法、培养期限四落为。为了提高师徒教学相长的积极性,制定了严格的活动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活动中实行考赛结合,对师徒履约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同时适时开展“师徒对抗赛”等活动,将师徒紧紧拴在一起,激发了师徒的集体荣誉感。在油田举办的工人技能大赛上取得焊工第一名的青年老师孙浩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身后有那么多甘为人梯,扶上马、送一程的老教师,我们的每一进步,无不渗透着他们的心血”。

2、制定成长目标计划,让青年老师在实践中锻炼。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熟练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五年四大步,一步一个新台阶。第一步:一年入门打基础—初具雏型(转正定级考核课)。第二步:两年上路稳步走—初步掌握(教学汇报课)。第三步:三年过关上水平—独立工作(青年教师评优课)。第四步:五年成熟显身手—形成特点(教学研究课)。通过五年的训练,青年教师具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步入成熟阶段。此外,搭台唱戏也是促青年教师成长的一个途径,利用各种机会,创造种种条件,使他们在竞争中学习技能,在比较中提高技能。此外,还将外语、计算机等列入教师素质达标计划,并根据形势和培训的发展不断提高标准,充实考核内容,以促进老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实施教学负责人制度,适应办班需要。为了加强对培训班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办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实行教学负责人制度。教学负责人根据专业要求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负责培训班老师的选拔和组建,组织培训、论文答辩、技能鉴定等工作的实施;按培训计划完成各项工作并达到培训要求,对培训质量负全面责任等。教学负责人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一定的权和利,有权挑选配备培训任课教师,对培训计划有权提出调整建议,根据办班需要,还可安排教师外出调研。教学负责人在评聘技术职称时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由于教学负责人的责任明确,权利到位,提升了技能人才培训的管理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培训效果的提高。

目前,教职工中学技能练本领蔚然成风,一批理论扎实、技能熟练、作风过硬的教学骨干脱颖而出,并不断更新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方式,使技能人才培训质量不断提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实现了职工培训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创新技能人才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第2篇

本文介绍了东方物探职业技能培训部依托企业的优势,围绕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管理方式、精品项目建设、质量控制等,不断改革创新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与取得的成果。

为进一步探索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东方物探职业技能培训部依托石油物探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设备设施等资源优势,以提升培训质量为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全过程实施项目管理,实施项目长负责制,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一、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提出的全球标准,它借鉴和融合了其他通用或专业管理领域的许多知识,集合了国际项目管理界精英的观点。运用PMP科学管理,能够提高培训效率,控制培训进度、成本,提高工作执行力,保证了培训质量。

二、项目管理实施

笔者面对的培训对象是具有一定专业特长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专业技能人员。多数学员是带着理论上的疑问和实践中的`困惑来参加培训的,他们急需在培训中获得对理论和技能问题的正确解答,并能将其快速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这就需要在培训项目启动过程中预先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各受训人员的水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界定培训范围和制订培训方案,力求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更贴近企业实际。

物探职业技能培训部采用PMP项目管理模式,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公司主业、设备制造、国际服务和新兴业务,分类别、分专业(工种)、分层次、分级别地开发了11个大类63个工种(岗位)培训项目。

1.调查分析培训项目需求

通过调查分析,将培训组织的需求与受训对象的实际需求有效结合。在培训项目内容设计上,采用学员“点菜”、教师“掌勺”方式,按照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摸底考试、座谈等形式进行调研,摸清受训单位和学员的需求,为不同层次的学员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实现个性化培训。

2.制定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在每个培训项目启动时,项目长要考虑师资配备(团队组织)、培训进度、沟通渠道、成本管理和培训质量等计划的制订。这些计划对不同的受训单位和工种是相互交织、复杂多样的,项目长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保证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1)做好师资配备。

根据各项目不同的培训需要,我们配备了不同的教师团队,在师资配备中做到选拔责任心强、知识面广、管控能力强的优秀员工为项目长;选派学校各专业顶尖的“三师型”(讲师、培训师、技师)教师;针对某些特殊培训项目需求,聘请集团公司、公司技能专家为兼职培训师,有些项目还需要聘请不同专业的高校教授、专家任教。

(2)提供设备设施。

根据培训项目的需要,为每个不同的培训项目提供不同的实训车间、演练室、教室和室外实训基地等。同时,对设备和场地进行编号,在培训指南上注明设备设施、场地所在的位置,标注室内、室外、校内、校外,便于学员提前做好准备。

3.控制培训项目全过程

在培训教学过程中,推行“教、学、管”一体化培训模式,考虑到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接受能力,在“教 ”的过程中,采用“模块、滚动、互动”的教学方法,强化学与做融合,学习与考试同步进行,形成“教中学、学中做、做中评”的一体化培训体系。在“学”的环节中,采用开放式教室管理、分组式学习模式、以考代训的教学手段,为学员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条件,促使学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管”的过程中,实行项目长(班主任)负责制,在培训运行过程中,项目长负责计划安排、实施与跟踪、多部门协调与沟通及风险控制,通过考勤管理、跟班听课、学员座谈、档案整理等手段,确保每个培训项目的教学质量。

三、项目管理效果

,共完成培训项目百余个,培训近万人次,覆盖了东方公司职业技能竞赛等六大精品培训项目和物探技术与设备、地震勘探、营地电工、计算机、管理等专业的项目培训,实现了培训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

创新技能人才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第3篇

1 农业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必然会加大对农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把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培养信息化人才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4],要求“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培养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5]。

高技能创新型农业信息化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包括: 1) 掌握基本的农业科学知识,熟悉农业生产、流通、管理某个或多个领域的内容,能够较为准确地提出行业企业需求; 2) 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意识,能够获取、分析和甑别农业信息资源,并能自觉使用信息化手段加工、使用和发布这些资源; 3) 具备计算机和通信相关专业知识,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农业各方面日常事务,能够进行农业生产、管理相关系统的设计、使用和维护; 4) 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紧随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通过自学不断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 5) 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仅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具体的农业生产、管理工作中,还能不断尝试和创新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率和经营效率[3]。

2 高职农业院校培养高技能创新型农业信息化人才的策略

2. 1 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储备人才

我国农业院校的招生工作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农业信息类专业通常招不满学生。各级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为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宣传,引导年轻人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提高高职农业院校生源质量。农业信息类相关专业也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密切关注国家和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农业信息化人才需求变化等[4],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还要结合学校特色和行业实际情况,突出为农业服务。

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可分为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种类型,作为一所高职农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要定位,与本科院校实行差异化发展,以培养高技能创新型农业信息化应用人才为主。本院农业物联网系在对农业监管机构、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着力为国家和地方培养熟悉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够在农业大数据、农业控制、农产品质量监控与溯源、农村信息化服务、农业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工作,具有能够使用信息化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高技能创新人才。

2. 2优化课程结构,将农业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在高职农业院校,农业信息人才培养要么属于信息类的院系,要么属于农业类的院系。信息类的院系虽然在专业前冠以农业的名字,但是与一般高职院校信息类人才培养目标无明显区别,培养出的是纯信息类的学生,从事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较少; 农业类院系培养的学生农业理论基础扎实,却对信息类的课程了解甚少,更谈不上信息类技能。农业信息化人才应同时具备农业相关领域知识的涉猎和计算机信息相关设计、应用的专业知识技能[6]。

农业信息类专业应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开设农学基础、农业与区域发展概论等农业基础类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电子电工技术等信息技术类课程; 还要加强农业与计算机专业的交叉,自主开发部分专业课,例如农业物联网基础、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农业信息化装置设计与开发、农业统计与分析,打破专业壁垒,将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相结合,将农业工程案例融入专业课程[4]。

2. 3 实践本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工作是将新知识、新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应用是最基本的要求,实践技能是最基础的能力。学生通过实践逐渐体会理论知识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而探索改进现有系统的方法,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这便是创新的体现。

农业信息类专业可开展多种类型的实践课程,应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增加综合设计型、创造型的实验,减少验证型实验[7];在进行实践指导时,要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引导探究,培养开拓和创新精神。

2. 4 组建团队,实现“两转化、两融合”

通过组建“1 + 1 + 1”团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科研和技术服务的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融合[8]。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业物联网系围绕农业信息化应用,每个专业都建有一个教学团队( 教研室) 、一个科研团队( 教师为主) 、一个技术服务团队( 学生为主体) 。教师参加科研团队,承担各类农业信息化项目,不断提高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在此过程中积累大量案例和科研成果,也能拉近理论教学与实践需要的距离,推进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具体。学生参加技术服务团队,实际参与到项目开发、推广、技术指导等过程中,学中做、做中学、研中学,培养“会找活、会干活、会创新”的高技能创新型农业信息化人才。

2. 5 “送出去,请进来”,提高教师科研和实践能力

高等农职院校信息类专业普遍存在成立时间短,师资队伍偏年轻等问题,很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就直接进入教学岗位,农业信息化科研和实践能力较弱。针对此种情况,一方面应多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参加农业信息化领域知识交流会议的机会,让教师尽可能多地获取前沿知识,在发展学术水平的同时,逐步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9]。还可以通过设置科技服务岗、企业锻炼、科技挂职等活动,安排教师进入农业信息类研发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了解企业和行业的动态,将最前沿的“三农”需求信息带回学校,使理论研究更贴近农业生产实际,避免开发出的系统操作繁琐,不实用。同时还可根据产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加有的放矢地确定研究方向和培养目标[10]。另一方面可以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为学院兼职教授,深入课堂,进行实训类课程的操作指导; 或者通过开展地方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等讲座,介绍区域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学院师生提供最新的行业资讯。

2. 6 充分发挥高职农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服务和继续教育

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高职农业院校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良好的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大量的农业和信息类专家。农业院校可以定期组织农业信息化专家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进行“送科技下乡”服务活动,了解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民的真实需求,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也可以联合农业主管部门对基层农业信息化操作员进行非学历技术培训,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本省市各级农业行政机构联合举办了多种培训班,例如与江苏省农业委员会联合举办了“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用户培训,与江苏省绿色食品办公室联合举办了“放心吃网”应用培训班,与泰州市农业委员会联合举办了“泰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的应用培训”等,通过培训提高了基层农业信息化操作员的业务能力;还可以通过开展专接本、专升本、远程教育等学历教育传授农业基础、计算机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知识,为农民和操作员的整体信息化能力提升提供培训服务和技术支持。

3小结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高技能创新型农业信息化人才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力量源泉,高职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紧围绕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和需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高技能创新型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EB/OL].[2014-01-19].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574736.htm.

[2]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5-02-01].http://www.gov.cn/zhengce/2015-02/01/content_2813034.htm.

[3]陈桂珍,邓文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5002-5003,5025.

[4]王丹,彭静,王艳.以农业信息化为导向的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47-48.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通知[EB/OL].[2006-03-19].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15999.htm.

[6]郑娜,张嘉.利用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的途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429-9430,9432.

[7]曹丽英,陈桂芬,姚玉霞,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计算机教育,2010(13):61-63.

[8]王坤,王富国,陆全华.农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15):3558-3560,3578.

[9]尹立萍,曹丽英.具有农业特色的信息相关专业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09上):192-194.

创新技能人才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第4篇

一、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调研新加坡、台湾、香港及国内大学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以及国家相关文件的指导措施,探索形成了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

1.构建了项目教学体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工程CDIO理念,根据CDIO项目导向培养模式,将光伏技术专业具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为三级逐阶递进的项目。在专业主干课程中逐步推行一体化项目教学,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从讲课的主体变为项目教学的引导者,实现“启发式”教学,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

2.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

教研室根据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子课题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情况,吸引并选拔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光伏专业科研课题。学生在教研室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相关的部分工作。教师负责的科研课题大多来源于企业或实际的技术项目,需要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市场需求相结合,并有确切的完成期限,对各项课题研究步骤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学生在参与科研课题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训练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项目要求具有严谨和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严格的工作标准有效地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事实证明,在科研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参与专利产品的开发,与老师联合获得专利数十项,进入工作或实习单位也是很快处于公司的重要岗位上。

3.推进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开展创新训练

技能竞赛是创新训练的有效方式之一。光伏专业建立了分级专业竞赛制度,形成常态,使之与项目教学体系相补充。此外,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省市级以上的竞赛,强化创新的实践训练。学生参与的主要技能竞赛举例如下:一是校内光伏知识竞赛,主要面向低年级光伏专业学生,每年一次;二是校内光伏应用小产品的设计与制作竞赛,面向所有光伏专业学生,每学期一次;三是校内风光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竞赛,面向所有光伏专业学生,每年一次;四是全国高职院校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竞赛,面向光伏专业优秀学生,每年一次;五是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面向光伏专业优秀学生,每年一次;六是广东省挑战杯,面向光伏专业优秀学生,每年一次;七是当地光伏行业协会等相关的竞赛。

4.鼓励学生组建技术兴趣小组,开展科技项目创新

开展项目教学的各类课程,依据项目教学体系的要求,均设置课内训练项目及课外自选项目,将各类项目教学课程延伸到课后。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建各类学生技术兴趣小组,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完成自选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课后兴趣小组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科技项目创新。学生从大一开始,即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小项目或课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设计,后续随着知识能力的提升,逐步完成项目的制作。

此外,依据课程的进展,学生在课后开展了光伏组件的设计与开发项目、离网光伏系统设计项目、光伏应用产品创意设计与制作项目等。学生制作的优秀作品可以拿去参加相关的竞赛。吸引企业参观学生的优秀作品,如与新能源公司签订了光伏应用产品相关的校企合作协议,选拔优秀的学生作品,经过改进后推向市场,促进学生作品的成果转化。相关的优秀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相应的企业开发产品。

5.对学生开放光伏技术实训基地,在光伏专业校内外专兼职教师指导下开展项目制作

对学生开放光伏技术实训基地。老师指导学生进入实训室完成各类课程延伸项目及科研课题子项目。此外,学生通过申请进入实训基地开展自主学习和制作各类项目。目前学生在实训室开展的项目主要有:一是学生在课后进入光伏系统设计实训室和光伏发电实训室,开展离网光伏系统设计项目的实验项目或项目制作,开展光伏电站相关的实验及项目制作;二是学生在课后进入校内光伏应用产品研发中心,开展小型光伏应用产品电子产品的开发与制作。该实训室课后每天均有学生进入开展自主项目制作与学习;三是学生课后进入光伏组件设计与制作中心,开展光伏组件设计与制作项目,或者相关的技术培训。

6.学生利用光伏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展自主学习,更新知识,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在光伏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基础上建设的新能源类国家教学资源库除了包含专业建设模块、课程资源外,还包含国内外行业知名技术网站、前沿技术、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在内的行业资源模块等上万条资源,方便学生查阅行业资料、了解最新行业技术、获取相关的行业资源资料。

资源库提供了个性化学习需求方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方案,方便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开展自主学习。同时,资源库设置了学生行为分析轨迹功能,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并进行评价,便于提高学习质量。

7.学生依托太阳能协会自己,组织群众性的课外专业活动

太阳能协会是在光伏技术教研室领导下的群众性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在配合光伏专业建设的同时,也是学生发展广泛、业余、兴趣爱好的群众性社团组织。协会开展的主要活动有以下几项。

一是组织了多次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活动。一类是面向校内所有学生开展了多次太阳能发电及节能减排宣传等公益性活动;一类是面向中高职衔接的中职学校,设立协会中专部,面向中职光伏专业学生开展了太阳能光伏知识及节能减排宣传活动。

二是在光伏教研室老师的指导下,协会组织了三个技术活动小组,包括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技术小组、学生太阳能应用产品设计与制作技术小组、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小组。三类小组均有技术小组组长、成员及指导教师,课后进入光伏技术实训基地开展项目开发与制作。

三是在光伏教研室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各种专业技术讲座。一种是由高年级的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讲师,面向太阳能协会低年级学生开办,提高低年级同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此外,由协会和指导老师共同联系,邀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担任讲师,面向整个光伏专业学生开展行业知识和前沿技术讲座。

四是协会出面和省内光伏行业、企业开展了光伏专业相关的交流活动。主要是以太阳能协会的名义和企业联系,组织协会成员开展各类光伏企业如太阳电池生产企业、光伏电站及光伏组件公司的参观活动,同时协助老师做好各类年级同学的光伏企业参观活动;由协会出面和光伏企业联系,帮助专业学生开展假期企业实习,包括寒假、暑假的各类光伏企业实习及勤工俭学。

二、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保障体系

1.教研室教师积极开展教学与科研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指导

一支结构合理、具有高度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先决条件。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科研技术服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随时处理项目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这样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或实际项目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处理大量信息的方法,将灌输式教育变为创新型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尝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项目化教学构成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项目化教学体系构成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首先以企业人员职业活动为主线,推行学校与企业的“三个对接”,构建项目化教学体系的环境。一是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按企业工作环境要求建设改造校内光伏系统设计实训室,发挥校内光伏应用产品研发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建设与工作环境相一致的教学环境。二是教学项目与企业工程项目对接:在离网光伏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并网光伏系统的设计与施工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中,引进企业工程案例经过改造成为教学项目。三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活动对接:按企业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实现、运行四个阶段序化教学内容,侧重于设计、实现两个阶段。在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按企业工作过程和技术规范完成项目。教师从项目完成质量、团队合作精神、工作责任心等方面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3.依托光伏行业协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实践基础

依托当地新能源行业协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从企业引入真实的项目案例,改良后用于学生的项目教学。校企建立产学研创新平台,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真实的项目支持。校企产学研创新平台为学生项目制作及创新活动提供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支持。针对专兼职教师积极广泛参与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与企业结合紧密度快速提高这一点,在各类项目中均带动学生参与,使项目教学与实践成为常态。

4.新能源类国家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提供资源支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新能源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以“课程标准、学分互认”为基础,构建以课程为主体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方便学生自主进入资源库开展课程学习。同时具有学生学习轨迹分析等功能,方便学生和社会人员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开展自主学习,提供终身学习的资源,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资源基础。

5.教学科研一体化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硬件支持

光伏技术实训基地用于教师的科研创新和学生的项目化教学,为学生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硬件的保障。实训室均对学生开放,除了项目化课程教学外,课后学生兴趣小组可以通过学院的实训室开放管理系统预约选修相应的实践项目,如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设备调试、太阳能模拟器调试等,进入实训室开展小组项目制作。教研室指定相应的教师指导学生。

6.竞赛与学生科技活动提供了创新训练平台

学生竞赛与科技活动提供课外创新训练平台,与课内的项目教学相结合,是对课内教育的强化和补充。光伏专业实行实训室全天候开放管理,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自选、预约等方式,在课堂之外的时间进入实训室开展项目设计和制作。

校企教师给出多个项目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报名参加不同的项目小组,如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调试、太阳能模拟器调试、色温可调太阳能光电板研发、太阳能手机充电器研发与市场开拓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参加省市级各类专业相关的竞赛以及行业竞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

建立光伏专业分级专业竞赛制度,与项目教学体系相补充。此外,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省市级以上的竞赛,提升培养质量。建立与项目教学课程相配套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由专业教师提供指导,进一步深化学生项目制作的能力。目前主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均按照项目教学开展,设置课外自由选择项目,供学生课后项目训练使用。

三、小结

本文系统阐述了高职光伏专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体系和保障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项目教学体系的构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推动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组建技术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科技项目创新;对学生开放实训室,培养自主学习和自主制作项目能力;鼓励学生利用光伏专业教学资源库自主学习、更新知识、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组建学生太阳能协会,太阳能协会自己组织科研活动等等,全方位培养光伏技术专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课 题:本文受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光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测评系统研究(2013JK288)项目、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节能减排环境下高职光伏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资金支持。

创新技能人才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第5篇

实践与探索

自2009年6月起,成都铁路局管内先后开通了遂成线、达成双等多条快速铁路通道,生产模式从“白天到黑夜”、“单线到双线”、“低速到高速”,“天窗修”、“机械修”、“集中修”大量运用,“四新”技术广泛应用,规章制度不断更新,技术标准更高,“速度快、客货混跑、密度大、重载列车”要求高铁轨道线路“零误差、零缺陷、零故障”,对传统养修理念、队伍建设带来巨大冲击。找准在职工队伍素质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高铁线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工培训工作机制,拓展培训思路,这是确保高铁线路安全的迫切之举。

一、高铁线路技能人才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职工队伍实际文化和技能水平不适应高铁线路养修所需。成都铁路局遂宁工务段于2008年7月成立,现有固定制职工和劳务派遣工两种用工形式,共计2001人。其中1371名固定制职工中384人在初级及以下技能,占到28%,技师90人仅占6%;630名劳务工中90%的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技能人才严重缺泛、职工队伍实际文化严重偏低在我段显得尤为突出。

2、培养机制不健全。一是拟定制度操作性不强,造成“执行难、难执行”,以前制定的《职工培训、考核与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由于该制度涉及各工种、覆盖全职工、牵涉各级各部门、考核评比量大周期长,造成操作性不强,执行一段时间后便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以素质决定岗位、以岗位和能力决定收入”的目的。二是从事高铁线路的维修作业人员收入与普速一个标准,加之技能津贴太低和各等级之间津贴差距太小,不能有效激发职工学习积极性。三是素质高低未与任用挂钩。不彻底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势必导致缺乏自觉学习的内动力。

3、未建立高铁从业人员选拔和培养制度。一是未建立高铁岗位任职资格条件,未从职业道德、理论水平、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选拔,入口把关不严导致后期培训难提高。二是对高铁岗位未建立必知必会,相对普速还应补充和更新哪些知识模块,否则导致在后期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差。三是对所有高铁从业人员未有培训规划,如何处理工种岗位人员多需要有一个统筹培养安排。四是“基层就是最好的练功场”,要强化车间和班组培训职责,制定车间和班组培训工作标准并督促落实。五是在开展各级各类培训中,必须要到现场实作。

4、软硬实力严重滞后。一是兼职教师自身素质急需提高。我局高铁发展相对较晚,其养护理念、作业标准、作业方式、作业手段、作业技能等方面都与常速铁路有着质的区别和要求,对高铁的养护维修正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加之兼职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还处在消化吸收阶段,致使开展的培训针对性和时效性相对较差。二是缺泛高铁岗位标准、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课件),目前,市场上关于高铁方面的书籍理论的多,技能培训方面的少之又少,致使在培训时深感“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三是职工教育投入不足,段、车间和班组的设施设备水平与其他一些站段相比处于严重落后状态。

二、高铁线路养修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以上情况,我段以“总工→职教科长→车间主管教育的副主任→班组学习员”为主线,以“健全体系、创新思路、抓住重点、全员推动”为工作思路,以“严格把关”贯穿培训始终,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和不断总结,形成了较为严密的培养管理体系。

(一)加强基础建设、健全培训体系,是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根本保障

1、建立高铁从业人员选拔制度,严把入口关。一是要建立高铁行车主要工种从业人员任职条件,我段高铁从业人员从中专文化且专业对口、中级技能水平及以上、两年现场工作经验、责任心强的职工中选拔。二是要进行任职资格考试,对班组长等关键岗位还要求面试,经理论和实作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对高铁安全管理规定、技术标准、作业技能不达标和责任心不强的职工要坚决剔出高铁队伍,不留后患。

2、健全育人机制、完善培训体系。一是要建立全面系统的高铁培训规划。二是要分层次、分对象对行车主要工种人员建立轮训计划,我段自2010年开始已轮训6期300余人,以1-2个月为一个培训周期,滚动式轮训,用5年时间把高铁从业人员全部轮训完。三是完善培训软实力。如:我段组织兼职教师建立了高铁线路工、高铁桥隧工培训教学大纲、培训实施方案和考试题库,开发了24个高铁培训课件。四是对高铁区段营业线施工作业人员要进行资格性培训,每2年进行一次复审培训和考试。

3、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一是与任用挂钩,我段干部实行积分管理,总分12分,半年考评一次,凡是扣分超过12分的直接降级低聘,是一般干部的解聘为工人;对一般干部、中层副职积分分别排在后2位的将重新经过理论考试、述职、面试等环节竞争上岗,凡是空缺干部岗位全部面向全段公开招聘,彻底打破干部不能下、工人提干难老大难问题。班组长每年实行竞争上岗。在我段初步形成了工人→班组长→干部晋升阶梯,只要你“能行”,就给你一个舞台,能者上,弱者下,今天的素质决定明天的岗位。以前是请职工参加培训他不愿意来,现在是他想进培训还不容易,每期培训班报名人数比例达到1:3,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培训、考核与使用一体化。二是与收入挂钩,奖励分配和津贴补助上偏向高铁职工,适当拉开差距。

4、培养一支优秀的高铁兼职教师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此,在开展高铁培训前,必须把兼职教师队伍素质提上去,否则会事半功倍。我段在抓兼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需求分析阶段、考察研究阶段和实践验证阶段。需求分析阶段由段长牵头,组织技术部分、安全部门负责人、兼职教师等人员,分析高铁线路养护重点、难点,共同确定了24个课题(高铁线路工15个、高铁桥隧工9个),每个课题由2-3名兼职教师组成。考察研究阶段将课题研究小组分三批先后到武汉铁路局、上海铁路局跟班考察一个月,或参加部局高铁培训班,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拟定初步培训教案,回段后,再组织行家里手对其教案逐项逐条集体“会诊”,形成共识。实践验证阶段将兼职教师安排到我段遂渝线,去实践应用学习成果,对高铁培训资料再修改、再论证,为我段全面开展高铁培训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培训时有学员在培训评估反馈信息表中写道:“这是我参加工作20几年,培训针对性和适用性最好的一次”。

(三)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是提升高铁线路养修水平的关键

1、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途径:一是每年分中层干部、线路专业技术主管、桥路专业技术主管三个层面,脱产轮训10天。二是利用段机关每周一11:00—12:00的固定学习时间,开展三个模块学习,第一个模块宣读2篇励志、感恩、阳光心态等文章;第二个模块由安全技术部门讲一堂业务知识专题课;第三个模块是传达上级文电或学习管理等方面知识。三是每月由技术科下达学习一个专题(附学习资料),由其自学,月底进行集中统一考试,对考试前2名和不合格者(或最后2名)分别增减干部积分,并进行经济奖罚。四是拟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和具体措施,下达研究课题,并开展课题论文评比。五是自2011年1月起对青年大学生签定师徒合同,师傅由段长、主管业务段长、业务能力强的科长(主任)担任,每周学习一个模块,每周星期天19:00—21:00徒弟要汇报学习情况,由师傅点评帮教,现已签订15对。六是根据阶段重点工作组织技能演练,今年已开展了红光带、胀轨跑道、防洪抢险等演练7次。

2、班组长培养途径:

一是每月利用车间生产会,对班组长进行一次理论考试,遇有新技术或新设备投入应用时,还要进行现场操作培训。

二是建立了以业绩决定岗位的动态考核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对发生班组管理差、轨检扣分超标、发生一起A类违章违纪等直接免去班组长职务。

三是加强预备班组长培训,建立预备班长、预备工长人才库。培养方式采取校企联合办学。今年在路局职教处牵头支持下,打破以前西南交大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开创路局职工学历教育新方式,利用西南交大师资和专业优势,按现场实际所需由我段自行设计培训课程和培养实施方案,增加现场实作课程,对43名入学职工采取“每月面授4天+每月一考+每月讲一堂课+每月一个实作科目+每学期综合考评一次”模式,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是每年开展高铁班组长资格性培训,培训时间2个月,理论10天,现场实作50天,集训期间突出“四个严”和“技能”,有效提高了班组长排解现场疑难杂症的能力。(1)管理上突出 “四严管理”:严格要求教师、严格筛选学员、严格过程管理、考试严格斗硬。严格要求教师是指在开班前要组织所有授课教师、科室负责人和领导对教师教案进行评审,培训结束后由学员对教师教案质量、传授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分和建议,这一前一后的卡控,从源头上避免了以前教师照本宣科、敷衍了事的作法。严格筛选学员是指要经过层层筛选和全方位的考评,挑选技能突出、综合能力强的职工参加培训;严格过程管理是指培训期间实行军事化管理和学分管理制管理,将整个培训过程按日常操行、安全模块、综合知识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实作技能等模块分别计算学分,学习期间扣到60分便走人,培养学员养成了“令行禁止”工作作风,改变以前以一张试卷成绩定优劣片面性做法。考试严格斗硬是指凡是参加段的各类考试均实行单人单桌闭卷考试,考试纪律明确按照“中考高考”要求,试卷严格判分,差一分也不留人情,培训结果期期通报,严格考核斗硬。

(2)培训重点突出“技能”。在2个月的时间安排上,理论时间占20%,实作技能占80%。每个实作科目都按照收集现场数据→室内分析→提出处理方案→实作指导教师审核→现场实作→召开施工作业总结会→独立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等几个步骤进行,学员的每个实作科目成绩以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和实作后次日轨检车扣分进行计算。

(四)推动生产一线作业人员素质提高,是确保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

为稳步推进生产一线作业人员职工队伍素质建设,段、车间和班组分别采取以下措施:

1、段每月执行 “四个一”、季度“技能达标抽样”管理制度。“四个一”是指:每月分工种编写职工《学习手册》,人手一份;每月抽查5个以上班组日常学习执行情况;每月抽考职工学习效果一次;每月通报一次抽查抽考情况。这种方式一是解决班组学习针对性差老大难问题,又可缓解班组学习资料溃泛现状;二是时效性很强,能及时将局及段的最新作业标准、安全规定及时下发到每个职工进行学习。季度“技能达标抽样”是指每季度分若干个片区开展技能达标考评,被考评者是由段随机抽取,而不是由车间推荐,以此成绩评定各车间、班组日常学习效果。

2、车间采取的措施。车间包保干部每月必须参加或组织包保班组职工学习一次,主管教育的副主任和技术员每月分别要到班组开展一次授课,车间月度生产会要组织参会人员进行考试以检查本月学习效果;车间每季度开展一次岗位练兵活动。

3、班组执行“七个一”学习制度,即:每日一问、班前半小时集中学习一次、每周集中学习不少于一次、每月组织一次理论考试、每月组织一次岗位练兵活动、每人每月一堂课、每月考核评比一次。

三、培训模式显成效

通过以上培训模式,2人通过锻炼走上了车间主任岗位,有6人走上了车间副主任(科室副科长)岗位,14人走上了车间技术员岗位,143人走上了班组长岗位,免去19名不合格班组长,解聘干部3人,低聘干部21人。职工“两违”明显减少,设备质量明显提升,定期轨检成绩一直名列全局前列,养修理念得到明显转变,职工学习积极性不断高涨。

四、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1、建立督导检查小组。部分车间、班组为应付检查只做台帐,形式主义严重,各类培训管理制度如何在车间和班组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是目前基层站段职教工作存在的难题,因此建立一支定期督促、指导、检查和考评的督导检查小组显得迫切需要。

2、实作技能培训应与班组生产要结合起来。现在职工急需提高的是技能,而在集训时对技能培训又是做得最差的,因实作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且担心安全出事而不去现场实作,往往是在教室照着课件讲一下,导致技能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实际上,我们在开展技能培训时,把学员分成若干个小组,深入到各班组,指定一名指导教师,帮助班组攻克现场病害,既搞好了设备,又提升了职业技能,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3、积极开发实作技能演练教学光盘。目前培训课件均以文字叙述为主,不适宜一线工人,其培训效果较差。如果,将作业程序、技术标准、安全要求以实作演练光盘形式展示出来,会更让成人接受。其实就用DV将实作操作过程记录下来后,再合成多媒体教学光盘,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更佳,值得尝试。

4、开设心理辅导课十分需要。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方式,加之生产任务繁重,职工长期夜间作业致使心理上产生巨大变化。因此,开设一些心理辅导课显得特别重要,我段推行的“阳光心态、快乐工作、有效劳动、健康生活”理念深入广大干部职工,都能以“阳光心态”来调整自己心态,同时,我们请了一些心理辅导师和专职培训机构人员开展心理辅导,能让一个近五十岁、脾气一直十分火爆的干部发自内心的忏悔,足以说明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加强宣传,引起各级负责人的重视。在生产过程中,造成大量无效劳动,甚至是有害劳动,均是因素质不达标所致。基于以上认识,我段主要领导极度重视,强推基础教育,也让领导尝到了“培训转化为生产力”的甜头,各级主要负责人认识到了“培训是昂贵的、不培训更昂贵”的重要性是搞好职工培训的关键。

五、结语

创新技能人才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第6篇

论文摘要:以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为切入点,以创新设计和创新竞赛为手段,论述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并提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论文关键词: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设计创新竞赛

近年来,我校开展以创新设计为手段的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通过机械CAD/CAM专业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将学生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传统优势与创新设计相结合,在落实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较扎实的创新设计能力。通过创办CAD协会及积极开展创新设计教学活动,创造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学习氛围,通过举办创新设计竞赛,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供实践的舞台,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机械CAD/CAM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现阶段的教学工作欠缺厚实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条件,还不足以形成一套系统的运行管理机制,经费使用方面也欠缺保障,跨部门的组织工作难以协调,虽然在教学中已形成创新的风气,但未能上升到教学模式的层次,受益面有限。

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课程实施必须思考的问题。我校机电系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韶关学院省级重点实验室――现代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整合实验室资源,建立创新设计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基地建设则是实现实训和实习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以前,学校的实验室按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单独设立,实验内容分散且有相互重叠之处,学生为完成实验而实验,尤其是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偏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相对偏少,学生思维方式僵化,教学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学生接收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适应社会挑战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通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我校将现有的实验室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了以省级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创新设计实践基地。该实验室既建立起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又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实践基地。它包括现代设计实验分室、现代制造室、测试与分析室及机电一体化室,完成了机械类专业从设计、制造、测试、分析及机电一体化等相关学科实验教学。建成的重点实验室年均可接纳学生、教师多人次,可同时容纳教师、学生100多人进行实验和科研工作。尤其是引进了大量的现代实验设备,如快速成型机、加工中心、ANSYS分析软件和测试仪器、特种加工设备和常用CAD/CAM应用软件,以适应不同年级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验需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我们更新实验课程,压缩演示性实验,增加动手操作性实验,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转变;打破单一课程的局限,把设计与制造有机结合,开设CAD/CAM一体化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实验”。

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成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实验基地,也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通过技能培训和科技创新培训,围绕先进实用设计制造技术开设各类工程实用技能培训,培养学生适应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工程应用能力;通过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并组织参加校内外的各项课外科技活动和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立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

高校能否为国家培养出合格人才,关键在于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更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还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果一名高校教师只能单纯地从事教学,不能开展科研活动,不仅本身的.学术水平难以提高,在教学上也会因为知识狭窄而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我校机电系教师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组织各类科技学术讲座,增强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意识,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且开辟了第二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建立大学生科研工作基地,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所在。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另一方面根据专业特点,要求现有的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产品设计和开发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到厂矿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训练,提高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机电系已有4名“双师型”教师,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进行创新技能培训

教育模式应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化的步伐,过去长期实行的专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同时,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欢迎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适应能力广的复合型人才,其中创新能力强是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它需要具有多面性的知识体系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此,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创新”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对口”人才培养,增加了校内公选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定期开设创新技能知识讲座,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先后成立了“CAD协会”和“电子协会”,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各项交流活动。同时,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对成绩合格者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形式多样的创新型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

学校成立了CAD协会并积极开展创新设计教学活动,创造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学习氛围,通过举办创新设计竞赛,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供实践的舞台。将培养手段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机械CAD/CAM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CAD协会和电子协会鼓励学生科技创新,经常性地举办校内创新竞赛,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和全国的创新设计大赛。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我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广东省和全国的多次创新设计大赛中,我校获得省级一等奖4项;在广东省第七届“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中获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竞赛获奖3项;广东省机械创新设计竞赛获奖12项;在中南地区港澳地区首届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中,获得广州赛区3项一等奖,选送到广西参加中南六省选拔赛获得2个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有2组获广东赛区三等奖。CAD协会的比赛作品有9项获得了国家专利,是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反映出我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已初见成效。

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形成新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既保留了优良的验证性实验,又更新了实验内容,增强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但常规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已不适应要求,尤其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像一般的基础性实验按实验指导书的规定完成即可,它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对优选出来的创新作品需立项并进行制作,以参加更高层次的创新设计竞赛。现代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对高年级学生及有项目参加创新竞赛的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时间进入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这种实验管理模式的意义还在于:

(1)实验室开放不仅对学生技能训练,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实验室开放内容贯彻了“因材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和要求确定开放内容,内容包括: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课外科技活动实验;

(3)较好地实现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加强了对学生实验素质与技能、创造性思维方法和严谨治学态度的培养;

(4)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开展“开放实验交流答辩会”等活动,促进学生实验小组之间的沟通,分享实验成果和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学生参与开放实验项目取得优异成果者,可向教务处申请学分。学校每年评选一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成效突出的开放实验项目作为优秀项目,对参加者和指导教师实行奖励。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是实验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其思路是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开放式实验、创新实验、科研和各类社会活动,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面向21世纪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创新品质和发展能力,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培养在制造行业生产一线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通过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系统地对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及培养目标进行积极的探索。几年的实践表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白彦茹.浅谈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1).

[2]曾洁珍.若干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J].教育导刊,2003,(10).

创新技能人才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第7篇

题目:奔腾电器人才开发制度创新的探索与

实践

作者:

院别:艺术学院

班级:09环境艺术设计

指导老师:

2011年 9月1日

奔腾电器人才开发制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琼州学院艺术学院09环艺艺术设计班

摘要:企业人才开发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提高企业素质的根本保证。奔腾电器用自己独特的人才战略观和人才理念持续吸引人才、造就人才,形成了 “企业发展-人力先行-流程造人-回馈社会”这样一个封闭的经营价值链条。奔腾电器人才开发制度要进行再创新,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最合理的引导;要创造更加优惠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要建立企业大学,为企业长远发展储备后劲。

关键字:奔腾电器 人才开发 制度创新

上海奔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是集家用电器产品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包括以电磁炉、电饭煲、饮水机为主的系列厨房小家电产品和以剃须刀、电吹风为主的系列个人护理产品。凭借战略眼光与不懈努力,历经十余年稳健发展,奔腾现已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专业小家电品牌运营商。“POVOS奔腾”先后荣获“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产品质量国家免检”、2008全国顾客最佳满意企业等荣誉称号。奔腾电磁炉、奔腾电饭煲、奔腾电压力煲、奔腾饮水机经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认定2009年销售规模荣列全国前三名,这已经是奔腾连续第四年获此殊荣,奔腾剃须刀2009年销售规模也位居全国第四名。奔腾电器集团人才开发制度创新的发展历程

奔腾电器集团十分重视人才开发制度的创新,其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制度创新、发展扩张和提高完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度创新期。1999年,奔腾电器集团制定了在全国扩张的发展战略,与其战略发展步骤吻合,引入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同时奔腾集团的领导层进行了明确分工,大大提高了奔腾集团的管理效率。

第二阶段:发展扩张期。从2002年开始,为了适应稳健扩张的战略,奔腾电器集团开始实施了人力资源管理上意义深远的战略举措——“1200工程”。与此同时,奔腾电器人力资源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企业文化及相关制度逐步建立,并开始发挥积极效应。

第三阶段:提高完善期。这个阶段,奔腾集团重点解决了企业文化、员工激励与信息流程等问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同时,奔腾集团的高层激励计划进一步增强了奔腾核心团队的事业与凝聚力。奔腾电器集团人才开发制度的创新模式

任何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要有一套不断创新的人才开发制度,这样

才能为员工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在员工自觉自愿为本企业尽职出力时,企业也会获得相应的收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封闭的经营价值链条。基于这样的人才理念,奔腾电器集团勇于突破,大胆创新,并用自己独特的人才战略观和人才理念持续吸引人才、造就人才,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制度创新模式。

2.1 连锁未动 人力先行

奔腾电器集团预测了三年后的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制定了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通过自主培养的模式,投入巨资铸造一个大规模的“奔腾连锁方阵”,并将之列为奔腾连锁发展战略中重中之重的大工程。

2.2 欲造人才 先造模子

为了培养符合奔腾电器要求的人才,奔腾电器造出了“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的人才培养模子。秉承这样的用人理念,奔腾电器集团把一大批有经验的下岗工人锻造成了对企业有用的人才,实现了“双赢”。

2.3 培训先行 流程造人

奔腾电器集团建立了一个有针对性的快速“造人”流程来完成新进员工个体的奔腾化,保证奔腾文化的传承。

流程 一 :“格式化”。“格式化”是新人转变为奔腾人的第一步,即任何人自进入奔腾的那天起,就意味着你在工作过程中要按照奔腾的文化和价值观行事。

流程二:培训+考试。奔腾对新进员工进行集中性的高密度的学习培训。培训之后,还会对新员工进行多方位的严格考试,没有通过的,要继续学习;仍然不通过的,将不能有效地融入奔腾。

流程三:轮岗执行。新员工都要经过奔腾著名的销售旺季“大忙”的洗礼,并到各个岗位进行轮岗执行,在此过程中对奔腾的文化、具体岗位的操作方式深入进行了解、认同直至熟悉运用。

流程四:传、帮、带。由老员工点对点、人对人的指导、教练、督察新员工,帮助他们快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奔腾人。

2.4 自主培养 内部提拔

奔腾通过自己的培训体系育人,并遵循干部优先从内部提拔的原则。奔腾在具体落实这个原则时,会形成一个系统的人才梯队计划,在计划上,将清晰显示出人才培养任务和晋升目标,以确保有的放矢选拔、使用人才。

2.5 不用“职业经理人”

奔腾对建立社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着自己的标准,即:“奔腾要的是事业经

理人,而不是职业经理人。”

2.6 用企业文化吸引人

奔腾电器塑造家庭氛围的企业文化,在给予良好待遇和职业生涯发展机会的同时,通过企业文化营造育人环境,增加企业的吸引力,从而达到人力资源储备的良好预期。3 奔腾电器人才开发制度的完善及建议

坚持人才开发制度的创新是奔腾电器经营成功的法宝之一,通过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在肯定奔腾电器人才开发制度创新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认真分析其人才开发制度再创新的空间,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1 大量的人力资源,应该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最合理的引导

由于缺乏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进入企业初期,可能由于预期过高未得以实现,使得他们对于未来的发展没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在进入企业一段时间后离开企业;二是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建议奔腾电器把信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采取国美集团在招聘员工时对所需的人才类型进行定位,员工上岗后,让员工参与管理,不仅可以让员工更加了解高层管理情况,还可以让基层的声音渗入到管理层来。采取这项富有创新意识的培养计划,能够让新引进的大学生尽快成为公司的骨干。

3.2 应该进一步解决好连锁企业员工的流失率较高的问题

奔腾电器也因为存在着“加班文化”, 造成薪酬水平相对较低,员工流失率较高。因此,奔腾电器要做得更强、更久远就必须不断创新企业的管理制度,采取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健全系统的人才培训体系。建议奔腾电器进一步优化企业文化,创造更加优惠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同城的五星电器的经验值得借鉴,2009年10月,五星电器启动了旗下美商独资公司首次校园招聘,与众不同的“美商企业文化”成为了这场招聘中的最大亮点之一,它打破了家电行业很多加班的“潜规则”,给竞争残酷的家电连锁行业带来一股浓厚的人性化气息,吸引了许多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加盟五星电器。在这方面,奔腾电器虽然有其独特的家庭氛围的企业文化,但仍需向五星电器学习,使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人性化。

3.3 专业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公司的发展

奔腾电器为满足公司连锁网络的持续高速扩张对人才的长远需求,在人力资源上采取了提前培养、提前储备的战略,但由此也带来了公司人员年轻、遇事经验不足等问题。随着公司连锁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人员能力的提升和专业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建议奔腾电器从为企业长远发展储备后劲出发,建立企业大学。企业

大学的建立可以为企业快速累积知识资本,丰富企业知识含量和文化底蕴,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实践感知

酷暑的夏日,骄阳似火,但却在这暑期的实践中收获了知识和快乐。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竞争激烈,更要求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不可能形成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我们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通过暑期的学习实践,我明白了任何事情只要付出就有收获,作为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就是要有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通过暑期的实践,工作中老员工的指导,以及队员之间的沟通,让我知道团队的力量。这对于我们学习的设计专业有很大的领悟,“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个设计人员如果离开了团队,每一件工作将变得吃力。

创新技能人才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第8篇

1按照培养目标改进教学计划, 加强技能训练

1.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将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医药人才。就业方向为立足内蒙古自治区, 面向全国、服务基层, 从事医教研工作。

1.2 存在问题

由于全国高校扩招、医学生培养和病人维权的矛盾, 各级升学考试、毕业后执业医师考试、职称考试、外语计算机考试等等终身应试教育的方式、方法导致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退化而且自身认识严重淡化。

1.3 对策

控制人口增长, 增加就业岗位, 才能缓解激烈竞争, 根本改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此为社会层面的工作。我们的工作是紧紧围绕西部教学型医学高校的定位和学生的培养目标, 改进教学计划, 依据教学大纲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验教学, 密切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的放矢地强调实验课以动手为主、学会操作、学会掌握和应用一切相关知识, 反复强化学生的临床技能[2]。我校麻醉、口腔、检验、影像、护理等专业均建成各自的实验中心。临床技能实验中心自2001年建立至今10年来, 不断扩大规模、完善设施、增添设备、增加实验项目, 现设诊断学、手术学、常用诊断技术学、计算机模拟心肺复苏学实验室, 目前已成为自治区示范实验中心。另外, 几所附属医院亦设立了相应的实验室, 可以满足临床教学的需求。近几年临床技能实验中心的实验室面积有所增加, 实验条件得到改善, 模拟实验设备得以充实, 种类和数量增加, 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增多, 上课学生的专业和人数增加, 由临床本科扩大到各专业本专科学生。作为包头医学院的亮点, 经常接待上级领导和兄弟院校参观考察。

2临床技能训练, 5年制学习中后3年逐年深入

2.1 大三时打好基础, 上好诊断学和外科手术学实验

大三学生第六学期, 在校本部上好诊断学、外科手术学及其实验课, 为下学期进入医院学习临床各科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课严格考核, 按20 %计入结课考试总成绩, 同时作为临床技能竞赛, 优胜者还享受综合测评的不同加分, 形成针对学生的激励机制。诊断学实验共9次、36学时, 包括多媒体心肺听诊2次, 腹背部触叩诊2次, 学生互相检体2次, 下医院见习2次, 考核1次。临床常用诊断技术包括胸膜腔、腹腔、腰椎、骨髓四大穿刺培训考核, 各4学时, 共12学时。计算机辅助临床案例心肺复苏术实验4学时。由于此时还未上临床专业课, 故不求掌握, 只需了解, 提前概括性渗透, 服务后续课程。手术学实验共16学时, 包括手术基本技能操作实验8学时, 内容有猪皮切开, 猪肠结扎、缝合, 模具、模块的打结、拆线、换药和围术期处理等。外科无菌术实验4学时, 包括更衣换鞋、刷手泡手、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大动物分组手术实验4学时, 该手术由过去每班1只羊的演示观摩, 进步为按照病人手术程序实验, 每班用羊4只, 分4组每组1只, 再分3小组, 每组3人, 达到术者、一助、二助人人动手, 待术动物 (羊) 束缚后静脉麻醉, 教师示教, 学生做阑尾、实质脏器切除术和空腔脏器吻合术等。

2.2 大四时强化训练, 开设《临床技能训练》必选实验课程

不贪大求全, 删除一些效果不满意的选修课程, 教师改变观念为学生减负。结合临床理论课程, 利用各医院病房病人和临床技能实验室, 加强所有临床课见习的考勤考核, 还要关注学困生、厌学者和非汉语母语者。在第8学期中后期, 即即将进入大五的毕业实习之前, 采用自编教材, 选择病房和实验室, 开设《临床技能训练》必选实验课,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培训其临床技能, 为毕业实习强化基本功。其内容为: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 诊断鉴别;医疗文书书写, 临床思维训练;胸腰腹骨穿刺术;无菌术;手术基本操作;妇科检查;产科四步触诊;分娩机转认知;小儿补液;静脉穿刺注射;洗胃导尿术;X线片、ECG结果阅读;心肺复苏术;加上考核共24学时。

2.3 大五达到动手熟练

日常跟师带教技能训练, 进行教学查房、病例分析讨论、师生座谈会和社会实践等。临床技能出科考试以加强学生的临床实践动手、语言沟通和创新思维能力, 将临床技能项目融入毕业考试。

3毕业生临床技能培训效果

在2008年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中, 我校临床教学管理规范, 教师理论授课精彩, 临床见习、教学查房特色鲜明, 病例讨论师生互动、水乳交融, 学生临床技能成绩优异。体现了技能训练反复强化的丰硕成果, 展示了普通院校师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彰显了有50年经历的医学院校深厚的教学积淀, 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为学校评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 我们还为学生提供机会, 举办授课方法技巧讲座、教学示范观摩和学生理论授课比赛, 随同实验、见习举办学生临床技能竞赛, 组织科研讲座, 开展论文写作培训, 锻炼其教学和科研能力, 为以后的考研、就业和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对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的探索[J].大理学院学报, 2007, 6 (6) :88-89.

上一篇:电工作业考试题库下一篇:“百师百题”课题开题论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