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霸应该怎样学习历史

2024-08-05

高中学霸应该怎样学习历史(精选16篇)

高中学霸应该怎样学习历史 第1篇

要认真阅读历史教材

教材是学习历史的根本,是知识的“源泉”。历史教材的正文内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地呈现出来,还配有大量的图画和照片对正文内容加以补充和说明,非常形象、生动、直观。高中学生要充分利用这些文字和图片,掌握所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和框架,并初步学会运用图片等资料来获取信息,实现第一层次的目标——知识目标。

阅读提示 抓住中心

高中的历史教科书是以课为单位,每课正文之前都有个提示,用花边框提示,它字数虽然不多,大约百字左右,但它的作用课不小,好比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说明高中的历史特征;揭示社会发展阶段和高中的历史时期;指出本课重点;沟通新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等作用。我们在学习的前面都要认真的反复阅读提示,这对消化理解课本时大有好处的。

学习历史要注重积累

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一一记住,甚至记了几遍后,隔了不久便会遗忘。其实,想要把历史知识记住,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学习古代史,可分解为政治特征、经济特征、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块进行记忆。而对于世界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则要注重理解,因为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交织、脉脉相承的,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较庞大的记忆网络,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这就需要理解的帮助,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就较容易将此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楚。

高中学霸应该怎样学习历史 第2篇

“稳中有变”是历年高考的一个方向,根据高考评价会传出的信息来看,高考也应该是“稳中有变”,这对于广大的高三同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好消息”。近几年很多高考题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现代文中出题者都紧密围绕考纲中的“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出题,所以对“稳中有变”历年高考方向的把握非常重要,也是考生应考准备的重要方向,对考纲所涉及的考点要一一落实和准备。

随时随地锻炼思维

平时读一条新闻,身边发生一件小事,你都可以思考:我怎么看待这件事,换了我会怎么做?问问同学的观点,为什么他们想到的我没想到?在高考语文卷上,要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会使你立于不败之地。

干净整洁,一目了然

狠心逼你练字的老师并不多,但书写真心是硬伤。千万不要对假期的练字作业敷衍了事,落得高三干着急。写漂亮也许很难,写工整一定不难,字乱的同学可以练练隶书,至少让阅卷老师觉得你认真了,尽力了。“规范”是老生常谈的事,可见其重要。分条作答,得分点前置,字迹清楚少涂改等等,既可以理清自己的思维,更能让阅卷老师看着轻松愉悦,给分自然大方。

举三反一,分类归纳

老师们常说,“举三反一”是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语文的板块很明显,容易归类,从许多同一类的题目中你能总结出固定的模式,当然有了套路也要结合每篇文本的特点灵活运用。如果你觉得分类整理太麻烦,至少把同一类的知识记得集中一些,比如这一页记成语,下一页记诗歌,这样有系统感,方便背诵和总结。

强调突出写作的内容内涵

写作的内容非常重要,在平时的复习中除了加强对于阅读的练习,培养自己深入思考问题,有问题的意识,加强理性的思考,同时积累优秀的写作素材,提高自己的内涵和思考力,这些都非常重要。考生可以从文史哲等方面多积累,从社会热点问题中多思考,培养自己独立的思考力和写作个性。

高中学霸应该怎样学习历史 第3篇

一、引导学生掌握初高中知识衔接, 转变学习方法。

1. 立典型择机诱导启发。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章制度等, 引导学生查找出初高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 教师在授课时再将初高新旧知识合理穿插,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 层层深入让学生慢慢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例如必修1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其重点之一是讲汉武帝如何解决王国问题, 在讲解汉武帝如何解决王国问题时除讲解铲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外, 还可以联系初中教材中王国问题的由来和史实七国之乱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汉武帝时期地方分权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的前因后果。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重新温故初中的历史知识, 还能很好地衔接高中知识, 并让学生得到“是什么到为什么”的升华, 而不是生硬死记。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长此以往采取的话, 对于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思维的转变可谓水到渠成。

2. 多开展双边活动及交流。

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立足书本多收集有关资料, 或是开展以书本为中相关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 也可将此类活动恰当地融入到课堂教学课程中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成就感与乐趣。例如在讲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建原因时可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些资料, 授课前先让学生看一些少数民族的照片, 让他们熟悉各个民族的服饰及习俗比一比谁认识的少数民族多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之后分组讨论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要建立此制度。这样既能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成果, 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将高中枯燥政治制度学习变为历史趣味与知识、能力相结合的一课。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过去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偏重于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传授给学生, 这种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其创造性和个性受到压抑与扼制。因此, 教师不应只做传授知识的喇叭, 更应培养学生解惑的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1. 备课设问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由浅入深。

“问题”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内容上更是包罗万象。因此, 历史教师应在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 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 建议采取实时热点导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后启发诱导学生追溯历史本源, 便于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 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必修1《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内容中重难点之一是美国政体的特点的分析,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的竞选之路及成功后如何组阁的时事热点吸引学生的眼球, 同时也可让学生得知美国总统是如何产生及总统有何权力, 以此为切入点进而联系教材进一步分析美国国会和联邦法院法官的产生及权力。让学生们讨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再用多媒体展示出总统、国会、联邦法院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加深学生的理解, 之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得出美国政体的特点是“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2. 直观感性材料恰当运用可活跃课堂的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上课前围绕重点和难点内容充分准备材料, 不在多而在精。材料也可多样性如:图片、视频、文字、声音等, 使学生可在课堂上全方位感受, 当学生看完后, 适当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老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再引导归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价值观。例如在讲解必修1《鸦片战争》有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在网站上收集下载一些以鸦片战争为题材的视频或图片引入课堂作为背景材料向学生介绍, 让远去的历史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育融入课堂。

如在讲解必修1《抗日战争》这一内容中, 我播放了“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的视频, 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 设问如果你身处当时的历史之下你会怎么去面对?中国当时为什么会被他国蹂躏?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即探究当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与日本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答案五花八门。老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 不仅可让学生应用知识, 独立思考, 加深对抗日战争历史有关内容的理解, 而且可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提高学生求新探索的能力, 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忌方法固定化和思维僵化。

研究多年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 其立足书本但又高于书本, 重在考查能力。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 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会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深入思考, 各抒己见, 探新求异, 达成共识, 获得成功喜悦, 增强学习兴趣, 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 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指导, 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 掌握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 而且能拓展思路, 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过程评价罗斯福新政的问题时, 设问:“罗斯福新政是走社还是维资?”让学生根据新政的内容进行分析探究罗斯福新政的前提是什么, 新政有无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基本政治制度, 为何新政内容中的福利制度和法律改革会照顾到弱势群体的利益。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和教师引导得出罗斯福新政维护的仍然是资本主义制度, 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当然在学生做探究题时, 教师对于学生的新颖而又言之有理的观点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信心。对于有些学生歪曲的观点, 教师更应该加以引导和评价, 让这些学生回到正确的思维轨道, 让问题结论达到师生共识和生生共识。教师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通过“有的放矢”来统管学生的“无的放矢”。

四、创新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思维及能力的培养应长期化和常态化。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模式, 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但是, 在以往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很多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老师布置的课题, 而且学生之间对工作的分配推诿, 甚至由老师动手制作, 致使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 无法达到探究的目的。所以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探究性学习的同时, 教师也要深入到学生当中, 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活动, 并在必要时帮助学生排除一些探究的障碍, 以便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 调动学生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应将高中历史思维及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每个教学环节, 当然并不仅仅拘泥于历史课堂。因为现在学生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 特别对现在许多的时事热点很关注, 茶余饭后往往有些学生与老师讨论这些话题, 通过这种聊天式讨论老师也可以借机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及是非辨别能力,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像这种“处处是课堂, 时时在授课”的教学模式更能使教师融入学生, 了解学情, 也能对学生思维及能力培养做到长期与常态化。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兴趣;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61-01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学习,学习的效果才会提高。我个人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重点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讲究导入,激发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导入,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一定要重视每节课的导入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将教材内容和贴近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头,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一节课的良好开始,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效果。如我在讲述丝绸之路时,视频展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草原全景,吟诵"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古诗词,指出丝绸之路不只吸引古人,直到今天仍然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情景意境交融,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其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良好的开头,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一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引入历史故事, 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调动高中生学习兴趣

要想让高中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历史教师就要在授课过程中善于挖掘教材中富有趣味性的知识点,必要时引用课外资料,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合理剪裁,将其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富于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这样做必然会深深吸引住高中生的注意力,使高中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授商鞅变法时,就穿插讲述了“立木为信”的故事,并引导高中生讨论,从中明白了“要想取信于人,要言而有信”的道理。讲授“春秋五霸”时,介绍了“卧薪尝胆”的故事。讲授楚汉之争时,讲了“约法三章”、“鸿门宴”等典故,这样,教学效果就比较好,一方面深深吸引了高中生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使高中生弄活了事件因果关系,加深了理解。记得刚从事历史教学时,我向学生传授知识,往往直截了当,平铺直述,学生听课时间久了,觉得平淡乏味,教学效果并不佳。后来,通过反复摸索,才发现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使高中生感受到艺术的美,能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在适度兴奋中进行思考和探索,能给枯燥乏味的陈述增添情趣,从而调动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在讲新中国的历史时,抛出难点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能激化。”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样理解?问题一提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接着又提出问题:“如果一支敌军被我们歼灭了,能否说,就没有一个散兵对我们打冷枪?然后又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剥削阶级各种影响及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呢?在国际上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是否存在?”并举例说明,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

“亲其师,信其道,方能乐其道。”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气氛和人际关系是高中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如果高中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师生关系对立,势必使高中生思维不活跃,参与教学活动的可能性不大,参与的质量也不高。

五、老师要有激情,要有演讲意识。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恐怕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你教师用多么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学生是课堂上的受众,是要被老师带动着学习的。让他们跟着老师的引导走,老师必须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老师靠什么吸引学生?就要靠老师的激情。只有把上课当成一次兴味盎然的演讲,才会注入激情,才会感染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收到良好的效果。试想,低声细语,贫乏无力的课堂,怎能刺激学生学习历史的 “胃口”、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怎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呢?

高中学霸应该怎样学习历史 第5篇

1、上课学习效率

上课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堂上学习的效率高的话,对你学习历史是非常有好处的,课前预习时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历史这种文科,通过预习将上课要学的知识框架和系统大致构建出来,首先就要有印象,然后通过上课将印象继续加深,课后再复习,这样这些知识就能牢记在脑海里了,这样的上课学习效率才会高。

2、史实问题和思维问题

我们高考历史答题无非就是考史实或者思维。史实问题考验的是你对历史的了解和积累,特别是一些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发生的内容和人物都是要记住的。而思维考验的是你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比如影响、原因、意义等。

3、学会分析问题

高中学霸是怎样各科笔记的 第6篇

高中学霸是怎样整理各科笔记的

01.错题整理初学阶段:

错时订正,顺序整理

第一个阶段,就是初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知识掌握的比较薄弱,那么错题的整理方法就比较古老。

比如数学学科的错题整理,就可以把错题复印下来或者抄下来,搬运到本子上。

但是不太赞成当时就写订正,先在习题册上标注,周末回家剪贴好,然后抽出一个下午时间重新做一遍,或者在下个星期的开始去重新做。

这样可以帮助大家很好的记忆做某个类型题的方法,真正掌握一道题,而不是凭借短暂的记忆做出。

当然大家也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时间区间。

比如如果有足够时间的话,做下一次题之前看一下前面的订正,或者有一道不太明白的题多看几遍,到周末再做一次。

物理的整理与数学比较类似。

在这里重点提一下错题整理分区的问题:

建议初学时,错题整理的价值在于重新做,彻底掌握,按学的顺序,或者做题的顺序去整理就好,当然用活页本的话微调位置也是可以的。

生物化学学科在初学期间,推荐采用随笔整理法。

就是一小条一小条整理错的点,因为生物与化学一开始做的题都是一些小的知识点,以后的大考中题目不会出的像初学一样集中地考知识点。

所以建议分单元总结小知识点。

02.错题整理熟练阶段:

分类意识,用难度标注

第二阶段,就是较为熟练掌握之后,这个时间跨度是很大的,可能是月考期末的备考阶段,也可能是高三一轮复习。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熟练掌握之后的错题整理,就不必要做简单的搬运了,而是要有分类意识的。

还拿数学举例,这时就要有章节性了,分章节来总结,而且要注意难度的上升。

因为粗心导致的错题是不必错题整理的,即使整理在第一阶段整理一下就好。错题整理的目的是对方法的熟练掌握,粗心问题可以通过易错点的总结来解决。而且,这个阶段可以采用难度的标注,来对这个阶段的错题作区分。

以圆锥曲线和倒数为例,这两道大题可能学校会发很多专题性的卷子。如果你总结的时候,再按着知识点总结,有做重复功之嫌。

建议可以向老师再要一套题目复印出来,在这个部分学完之后,再来细致地再做一次,把典型题型典型思路直接批注在卷子上。

自己总结的时候可以在某个类型旁边总结一下常用方法即可。当然如果做题时遇到了比较新鲜套路之外的题,也可以自己另外总结。

物理的话就没有必要整理一道一道的题,当然个别非常精妙的大题可以整理,小题可以抽象出这道题最关键的模型进行分析。

比如受力分析的模型,或者是需要分析磁场路径,这个阶段化学生物感觉还是知识点法比较实用,不过也可以分章节总结错题。

03.第三阶段:按考点分类

第三阶段,就是十分熟练掌握之后而且已经复习多次。对应的时间阶段大概是在高三一轮复习进行中或者结束后。

这时,章节的意识应该淡化,应该强化的是题型的意识,依据考点分类。

这个阶段错题整理既是梳理思路和方法,又是要引导自己融会贯通,把知识学成一个整体。

高中生复习笔记的方法

生物化学一轮复习时,要老老实实记了笔记,因为这两个学科有一些类似于文科的知识点需要温习,而物理数学最重要的是思路。记笔记的习惯,在高三发挥了很大作用,高一高二错题整理就相当于复习了。

比如,数学物理学科最基本就是易错点的整理,不是有错题集么,翻看过程中,对易错点的体会可以补充到复习笔记里。

物理的话,也可以总结一些常有模型,比如传送带模型,比如斜面模型。

要注意,复习笔记如果与参考书上的总结一模一样就毫无意义了,复习笔记作为你复习的纲领,一定要是全面的。

“可以统筹综合多个参考书和习题集的内容,结合老师所讲的内容,以及要总结的小专题相关的题目模型,总结出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最全面的笔记。”

对于化学分题型整理,比如原因类阐述的题型,先总结答题模版,然后记下几个表述的标准答案。

而实验题中的器材连接问题,就先剪贴器材的作用,才找一些经典题目以及比较新的题目补充上去。

化工流程问题就从头梳理一下可能考察的点,按照化学老师课上讲的思路,以自己的方式总结补充一遍。

生物学科答题,需要语言表述的规范,也就是答题模版+具体题型,除此之外就是抓住一些题目中常考的背景点,来发散总结考点。

学霸教你怎样学好高中英语 第7篇

英语教材一定要用老方法,背诵,而且要滚瓜烂熟。哪怕是死记硬背也要做到,做到这一步英语考个70分以上不成问题了。

第二,词汇。

英语记单词是最让人头痛的事情,说实话不难,现在很多那种一句话包含很多个单词那种书,网上一搜打印出来,背诵300句话,单词量就达到6000以上了。高中英语也就4000单词吧。

第三,真题。

很多人对真题有错误认识,基本上不去管它,或者做一遍就丢了。说实话真题很有用,对于英语的真题应该像教材一样,背得滚瓜烂熟,不仅一年的真题而且应该把最近十年的真题拿来背得滚瓜烂熟。因为真题,就是考纲范围内的,要考察的重点单词也在真题里面了,如果把近十年的真题弄得滚瓜烂熟了,单词,语法,考纲,出题套路等都会掌握于心了。

第四,读。

英语毕竟是一种交流工具,所以还是要读,读的内容就是教材,真题,每周读一遍,高中三年下来,英语教材和真题至少读了300遍了吧,这样肯定拿个140分不成问题了。

读的时候,口腔尽量打开,语速尽量快,发音尽量标准。

第五,写。

高中学霸应该怎样学习历史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问题,有效课堂

2009年我省高中学校进入新课改初期, 老师们经过几轮的培训和学习后, 对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感到高中新课程改革如春日和风, 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尤其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众所周知, 新课程推进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广大教师还存在着不少的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中有一些是所有课程共同存在的。对于数学课程来说, 目前出现的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是:任务重, 课时少, 学生认识不到位。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双基目标缺乏或含糊不清:

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时由于认识上的片面, 课堂教学中双基目标缺乏或含糊不清, 教学中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仍然存在。例如, 数学课上对集合中“三性”的训练过于细微, 对定义域过于人为化的技巧训练, 等等。

2、过程、方法、目标落得不实: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习惯于直接教给学生结论, 而忽视知识形成和产生的过程, 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导致了学生总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同虚设:

在数学课堂上, 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环境, 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空洞低效的。

4、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不好: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 教材被绝对化了, 教学变成了教书。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忠实的执行者, 而是与学生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 并注重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这应是数学新课程课堂中普遍的现象。

5、教师角色定位不准:

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中追求的基本理念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进学习方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 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6、学生的活动流于形式:

新课程倡导学生合作交流, 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 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学习, 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 培养他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新教材使用以来,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而它以新颖、科学的编排体系和丰富有趣的内容博得广大师生的好评, 为中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使之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新教材的使用引导了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教改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是教学不断进步的源泉。

1、加强对新知识的充电:

新教材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 其内容新颖, 图文并茂, 语言生动, 深入浅出, 可读性强, 给人以面目全新的感觉。新教材还在知识性、趣味性甚至在印刷版面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如增加了名人科学家的知识背景简介阅读材料、插图等新内容, 牵涉到数学史和科学史需要学习, 就是知识性的问题都需要重新学习。

2、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数学教育的核心是“问题解决”。而“问题解决”不应仅仅理解为一个具体的技能, 它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应该是数学教育所体现的一条主线。

(1) 认真研读课标:通过对数学课标的学习, 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教学中要以课标为纲, 就能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度。

1) 在知识观念的层面上, 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 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

2) 在创造能力层面上, 通过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景和其他学科的问题, 培养并发展学生提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方法、关注数学应用的能力, 形成自信、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

3) 在思维品质层面上, 熟悉数学的抽象概括过程, 掌握数学中的逻辑推理方法, 形成良好的演绎能力和合理的思维习惯。

4) 在语言表述层面上,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 它也是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 尤其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 诸如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更是随处可见, 数学素质自然应当包括能运用这种简约、准确的语言的习惯和能力。

(2) 把握教材:为了更有效地将“问题解决”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让教材中的知识变得活起来, 将单一的传授变为主动地构建, 高中数学新教材以模块形式编写, 我们在教学中, 一定要注意和理解新教材在创意上的以下特点:

1) 课题的引入放到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景之中, 给教材以厚实的底蕴, 使知识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把现实的数学与数学的现实更好地结合起来。

2) 以非形式化的方式为先导, 铺设台阶, 切合实际, 从而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一步步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身边的数学,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既要用脑, 也要动手, 还需要合作, 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各有所需, 并有所得;

4) 教学的结果不仅体现在问题的结论上, 更重要的是解决的过程之中, 学生所得的将是终身受用的能力和素质。

(3) 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 吃透教材, 备课时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一定要避免在新课程中出现上课蜻蜓点水般地涉及一下教材, 穿靴戴帽画蛇添足, 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 搞一些所谓的形式上的联系实际活动。其次, 切实把握高中数学课程的目标要求。

三、开展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 推动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利用自评、互评的方式改进教学。

另外, 学校还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老师搭建学习的平台。新课程的实施,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每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程中, 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让我们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展现,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

高中学霸应该怎样学习历史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106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基础

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首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组织的学习,会使课堂变得吵闹而又松散。笔者有意识地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 的课堂教学方法,科学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搭建一个带有竞争性、协作性以及个性的合作学习平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依据下列原则进行分组:(1)综合性原则。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把学生编成6~8个小组,每组通常由4~6人组成,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搭配,同时兼顾男女生比例,一般是男女生各半。(2)组长负责制原则。每个小组设小组长、发言人、激励员、评价者和记录员等。小组长相当于主持人,主持小组活动,按要求组织大家交流、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在观点的碰撞与交流中相互启迪。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知识因为得到应用而被记得更牢。小组长每两周轮换一次,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组织能力的机会。小组其他成员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多种锻炼机会和成就感。在合作学习中,学困生在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中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学优生也不断获得自信和发展。这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收获,从而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3)竞争性原则。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倡导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竞争是学生好胜心强的一种表现。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一旦形成,每个组之间就会存在竞争。而各小组成员考虑到本组的荣誉,便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二、传授合作学习的技巧,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保证

合作学习小组建立后,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教学生掌握合作的技巧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笔者的做法:(1)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合作学习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对所学的知识和问题往往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学会尊重别人意见,不仅要肯听,更要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和问题,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修正自己的想法,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2)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会表达,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在合作学习中,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鼓励学优生当“小老师”和“小权威”,还要多给予中等生和学困生发言的机会,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锻炼表达能力、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3)引导学生学会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存在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共同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4)引导学生学会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评价的主要功用是改进和鼓励,而不是鉴定和选拔。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笔者坚持以小组为单位的“捆绑式”评价,各小组互相评价,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通过评价,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能有效地把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转为小组团队之间的竞争。要对评价的结果做好记录。笔者的做法:每堂课都要宣布各小组得分,每月一小结、每学期一大结。学期终了时颁发最佳团队奖和最佳领袖(优秀小组长)奖,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又调动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讨论、评价等合作方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达到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合作能力的培养可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创新这三个环节进行。当学生基本掌握合作交流方法之后,就为学生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提供了保证。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合作兴趣,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关键

创设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好的设问就是-种艺术化的教学,可以使所授知识更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使问题得以解决便会获得心理上满足,这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内驱力。教师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在无惑处生惑,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上课伊始可以通过巧妙设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新中国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有哪些?科技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了什么作用?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在小组合作讨论前,笔者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为小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法宝

高中历史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同时善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开展争论和辩论。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笔者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敏锐地发现和纠正学生回答中的漏洞和错误。小组活动开展得好,应予以表扬;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应检查他们完成的质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指导,就能避免“热热闹闹”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五、重视引导学生有效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每个小组在通过合作学习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合作学习中,展示是亮点,是高潮,是激发兴趣、巩固成果、分享智慧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组织学生根据小组学习目标,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然后引导学生将问题不断引向深入,鼓励学生互相追问,以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展示具有如下特点:(1)展示内容具有多元开放性的特点。因为学生在自学、小组讨论、展示过程中除了解决老师设计的问题外,还生成了许多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拓展延伸了的问题。(2)展示形式具有灵活多样性的特点。参与展示的学生通过展示本组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阐明本组的观点和结论,得以学习、锻炼和成长。(3)展示效果具有互相学习的特点。对于作为听众的其他学生来讲,他们既是观众,又是裁判,还是合作者。他们在评价、欣赏、反思过程中吸收、借鉴和成长,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学会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从而达到了知识在展示中积累,能力在展示中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展示中不断升华的学习目的。高中历史教师在学生展示后要做好及时总结,评价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增强合作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是高中历史教学行之有效的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实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要重视合作学习的教学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指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觉合作的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

学霸们是怎样学习大学英语的 第10篇

听、说、读、写,每一步都差不了单词,单词记得少,听也听不懂,说也说不来,更不用说朗读和写出一大篇文章了。如何快速而牢固地掌握大量词汇?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方法,来看看有没有适合你的方法吧。

听歌看美剧,听力方法多

对很多同学来说,听教材绝对没问题,但要碰到英文广播、美剧电影,就有点儿茫然无措了,其实,锻炼听力也是有很多方法的。听可以分为泛听和精听,听的材料和方法也各有不同。

突破口语瓶颈,N招助你成功

2023年高考历史应该怎样复习 第11篇

一、吃透考试要求,对考试的内容、范围、能力要求有清晰的认识。

第二,认真阅读教材,尤其是高考前。很多优秀的考生,他们不只看一遍教材,还会看三四遍,每次都有同感。多读几遍,把教材读透,就能更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运用起来也会更熟练。

第三,融会贯通。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掌握课本知识。为了融会贯通,可以把复杂的知识变成简化的知识,用图表来表示,让知识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和使用。这样就可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

第四,培养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历史就是古为今用。所以要善于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上的重要事件,国内外的重要热点和焦点问题。通过应用,你会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在考试中你会得心应手。

高中历史备考方法

1、复习的重点放在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上,力求分析得出教材中各目录、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回忆法进行(即在翻开教材前,先努力回忆历史教材每一章的大小标题以及每个标题下所讲的重要事件、这些事件的联系如何),回忆不出来再翻开教材,这样既抓住了主干知识,又能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框架的理解。

2、选择一本质量较高的历史复习资料。当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由于商家一味的追求利润,很多资料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如印刷不清、题量少价格高、甚至参考答案错误多多,而学生往往不辨真伪,一看到资料就买,有些学生手中甚至每门学科往往有四五本参考资料。小编认为,学生手中只要有一本历史复习资料就可以了。

高中学霸应该怎样学习历史 第12篇

1、看题要边看边划

很多学生考试有些科目考不好是因为有些题目是粗心导致丢分的,所以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我们在读题的时候要边读边划。题目里的关键词和给出的条件都划出来,这样题目的条件和变量都会更明显了。

2、提高分析能力

所谓的分析能力讲究是动脑子,只有动手能力强和动脑能力强的人才能成为学霸,所以对于出现的难题,动脑分析是必须的,分析的时候要记住讲什么?和怎么做,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大多数需要分析的题目都是考试的大题,也真是这些题是学生经常丢分的题目。不管如何经常动脑思考,久而久之你就会有一种学习思维了。

3、总结

怎样学好高中历史 第13篇

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历史背景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内因和外因, 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 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 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

历史知识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 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的, 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 它反映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的, 因此, 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 是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二、记忆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 通过细致观察和全面比较后, 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 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 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 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 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 用图、表等方式形象地描绘出来。

8.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甚理解的地方, 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 理解性地记忆。

9. 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 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 0. 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 1. 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记忆的内容, 可以亲自练习、检测、实验, 增强记忆效果。

1 2. 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 3. 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 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 4. 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 然后逐渐记住每一个细节, 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 5. 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 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 找出异同。

16.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 分门别类整理归纳, 然后进行记忆。

17.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 作为记忆的“链条”联系全部内容。

三、学习升华, 培养能力

有些学生反映初中和高中历史学的内容差不多, 其实高中历史更注重掌握历史的线索和时代特征及一定的历史理论。因此, 要学好高中历史, 决非简单地背背就能顺利过关。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分为章节知识、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 其中, 章节知识是基础。章节知识和专题知识纵横交错, 构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 形成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体系。在学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容时, 一定要及时将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由点到线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 注重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 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 高屋建瓴, 拓展思路, 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注意分析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阶段面貌、历史趋势、经验教训, 使繁杂的知识条理清晰, 并从中总结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 更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 更注重对历史问题的分析, 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历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化解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 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 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第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 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 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 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 他们的作用再伟大, 也只是反映群众要求, 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

第四, 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

第五, 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学习历史, 决不能“为历史而历史”, 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学习历史, 主要是为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能够将在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时候, 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 例如坚持正确的立场、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效果第一, 动机第二, 等等。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首先要学会学习, 其次要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和学习技巧, 解决最基本的基础知识, 最后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理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摘要:信息社会, 教育面临重大变革, 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个全新的学习时代就要到来。学会学习, 是时代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分析并总结了如何才能学好历史。

高中学霸应该怎样学习历史 第14篇

关键词:历史学习;学习动力;思维习惯;德才兼备;人生观;史料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有了动力才能够一往无前,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喜欢学习,从内心深处喜欢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无限的智慧与能力,激烈而持久的动机之源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影响深远,对认识活动、学习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历史,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历史的价值,这不是可有可无的学科,要想方设法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人类生活的记录,鉴往知来,意义重大。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做德才兼备的智者,运筹帷幄,驰骋人生,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学生进入高中时代,思想逐步成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说在学生中间存在着贫富差异的巨大,那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历史人物来阐述。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引发他们更准确的人生观,让他们拥有健全的心理,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并非过眼云烟,不是简单的几个故事的综合,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

二、使历史感和现实感科学地融为一体

没有了人类生活就没有历史。教学内容只有与现实生活桴鼓相应,才属于真正的历史教育。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准确分析社会热点。讲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时候,说到苏联高瞻远瞩的策略,一方面加紧国内东部的经济开发,一方面紧急行动,把重工业迁往东部。这些有利的举措,为苏联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我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祖国一直注重大西北的开发,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什么重要的影响?你能否說出具有什么样的战略意义?学生在课堂上群情踊跃,畅所欲言,共鸣一片,这样学习历史,不仅仅掌握了课本知识,分析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将来走上了工作岗位,对于国家的建设也必然有独到的见解,也会有不同凡响的贡献。

三、提高辨别、取舍史料的能力

托夫勒断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认识、分析和运用史料,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时能够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史料能够正确地分析、使用,弄清史料的内涵、观点和出处,认真研究创作背景,加强分析,读透、消化,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念,感受史料中描述的真实历史。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断提高认识能力的过程,学习了历史知识,锻炼了思维能力,发现历史规律,增强历史感悟,提高认识和修养,让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得到实现。

讲解历史,照本宣科,必然枯燥干瘪,教学中,教师要利用高中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细心揣摩,总结经验,让学生主动、轻松而温馨,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温故知新,将知识反复巩固,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必使传道功成,达到学习历史的目标。

怎样引导学生学好高中历史 第15篇

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跟低年级相比趣味性减少了许多, 增加了许多理论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实在高中阶段对知识点的学习并不是最主要的, 更迫在眉睫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 高中历史学习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机械、被动, 学生觉得比较枯燥乏味, 新旧知识的连接不是很紧密。总而言之,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怎样改变历史课的现状,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 爱上历史课呢?经过总结研究, 我得出了以下的认识。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一件事物感兴趣, 真心喜欢学才能学好。同样, 学生只有有了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才会事半功倍。如果想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给他们渗透历史知识, 让他们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中也包含着历史。比如, 前一阵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至今让很多人津津乐道, 里面就有雍正皇帝大兴文字狱的镜头, 教师可以据此来讲讲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上的残酷禁锢。而且, 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康乾盛世时期, 可以就此讲讲康乾盛世在历史上的影响, 以及他们统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把要学习的历史知识和喜欢的电视剧相结合, 必定会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二、指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历史不是孤立的个体, 而是像一个个连贯的故事, 很多知识点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学习历史的时候, 我们不要孤立地学习, 而是要对它们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知道每一册讲的内容大概是什么, 每一章乃至每一节讲的是什么, 要知道教材的梗概, 清楚教材里的具体知识。然后把高中几册书分国家、分时代地学习。从整本到章到节再到每一节里面的小标题。这就如同一棵大树被分了好多枝干, 一枝枝地来理清, 增枝添叶,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 为了更加清晰明了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 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坐标轴来标注, 横向表示时间, 纵向表示事件, 画一条长长的时间轴, 分成几个阶段, 把每一阶段发生的大事都标注在上面, 并简略注明其影响, 之后复习起来就会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印度谚语说:“播种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也就是说好习惯和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历史课的学习中,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及时复习。

预习时要对知识的脉络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把不理解的内容画出来, 有利于学生上课的时候紧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提高听讲的效率。告诉学生如果预习时自己所标注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要举手提问, 或者在课下请教老师或者和同学进行讨论。在学习了新知识之后要及时地总结和复习, 根据遗忘曲线规律, 复习得越晚遗忘的知识会越多。

四、恰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的丰富多彩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教学的丰富多彩首先体现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不局限在三尺讲台, 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 让他们调动自己的积极性,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 当学到武则天建立周朝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通过辩论赛的形式来评价一下武则天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会提高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教学的丰富多彩还体现在教学载体的多样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教学方式不应该是填鸭式的, 而教学载体也应该多样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是历史教师对着课文把书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甚至有的教师会照本宣科, 讲述历史背景、历史事件, 然后是从这段历史得到的经验教训。随着学生思维的活跃, 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历史课堂不应该只是一支粉笔、三尺讲台。而应该多多运用新科技的力量, 比如多媒体。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历史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通过丰富的画面和声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 在学到岳飞抗金、北宋的统治岌岌可危的时候, 可以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播放屠洪刚的《精忠报国》,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岳飞保家卫国的决心。

高中学霸应该怎样学习历史 第16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探究性学习 教学活动

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其核心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主体性和能动性,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历史探究学习也是一个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历史资料,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课程改革的目标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教育特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它既涉及到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又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指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便于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选好质疑点,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方法和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古人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抓住历史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以及学生感到不甚理解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鼓励和引导他们去探索、深思、发现和解决。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探究性学习和教学,培养学生大胆地质疑和解疑的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独立获取与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正确的认知方法和历史观念,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求新探索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认识矛盾,强化意见分歧,形成发散思维,从各自不同的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具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4.开展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历史课程教材改革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与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学习方式。要使这种学习的精神和方法渗透到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去,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章制度,以及创造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成果等的研究性专题,向学生示范反映前人认识与探究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又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目的,让他们重视参与各种历史实践活动的设计,使探究性学习活动和教学健康地向前发展。如组织和积极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甚至是上网查询相关史料、图片和音像资料,编写和讲解历史故事,参观历史遗址,撰写历史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写手抄报,出黑板报等形式,或展开专题研究和讨论,请专家作报告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活动是时代的需求,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彻底摒弃过去传统教学中的陈腐观念,牢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始终把它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上.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强烈学习欲望及好表现的激情,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充分全面的提高和发展达到历史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上一篇:大班科学亲子小游戏下一篇:描写冬天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