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尊师重道的名言

2024-08-25

关于尊师重道的名言(精选8篇)

关于尊师重道的名言 第1篇

关于尊师重道的名言 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疾学在于尊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若要好,问三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 务学不如务求师。——杨雄 圣人无常师。——韩愈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师者,人之模范也。——杨雄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北周书》 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广潜书》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北周书》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勤求》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毛泽东

师者,人之模范也。——杨雄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佚名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务学不如务求师。——杨雄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 师者,人之模范也。——杨雄

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师道既,学风自善。——康有为 圣人无常师。——韩愈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清)王卓《今世说》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韩愈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吕氏春秋》

卷四《尊师》

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教师是太阳底下再优越没有的职业了。——夸美纽斯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激励短语

关于尊师重道的名言

叴嗯叵

九块九包邮http:///

关于尊师重道的名言 第2篇

尊师重道的名言

1.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

2.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3.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4.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5.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

6.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

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9.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威严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海明威

10.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12.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

13.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14.没有激情,世上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黑格尔

15.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

16.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

17.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8.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捷尔任斯基

19、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

20、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终不解。——韩愈

21、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22、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

23、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终不解矣。——韩愈

24、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25、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北周书》

26、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

27、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28、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

29、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勤求》

30、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3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韩愈

32、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33、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34、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35、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

36、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37、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38、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39、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40、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王卓《今世说》

41、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42、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43、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程颐

44、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45、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46、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47、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48、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49、若要好,问三老。

50、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51、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52、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关于尊师重道的名言 第3篇

一、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部分干部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的干部职工认为自己的岗位没有风险, 不需要查找;有的干部职工不愿深入查找, 甚至在思想认识上还存有抵触心理;有的部门对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缺乏主体意识, 认为这是纪检部门的事, 思想上存在不愿管、不想管的现象, 被动应付, 消极防控, 流于形式。

(二) 风险防控措施的针对性不强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 要求各部门对其业务工作所涉及的领域、各个环节和管理流程认真加以梳理和分解, 建立具体的监管制度, 明确具体的权责, 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或管理办法。从实际开展情况来看, 一些部门尚未达到要求, 存在照搬照抄《指南》、脱离实际的情况, 尤其是具体的风险防控措施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 考核机制和责任机制不够明确

现有的廉政风险防控考核评审办法对于如何实施监督、检查和考核等问题, 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定, 纪检部门对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无法用量化的手段进行评估, 检查仅停留在“做了没有”的表层, 难以触及到“做得怎么样”的深层, 导致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 厘清廉政风险防控的责任, 进行责任追究, 从而妨碍了监督的效果。此外, 由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建立, 要求纪检监察部门工作由事后查处变为事前预防, 工作量急剧增长, 纪检监察部门人员配备, 难以全面应对。

二、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几点建议

(一) 坚持“教育先行”, 转变思想观念

抓好宣传教育是防控廉政风险的先决条件, 通过召开动员会议、举办培训班、印发宣传提纲、开展警示教育、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 让干部职工意识到每个岗位都有职责, 有职责就有对应的职权和潜在的廉政风险, 并且职权越大, 风险也就越大;让各单位和各部门的负责人明白, 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活动, 是当好“领头羊”、做好管理、带好队伍的有效措施, 是领导干部履行“一岗双责”的有力抓手;让每一个工作人员明白, 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活动, 就是要将手中的权力“公之于众”,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这既是对权力的制约和限制, 更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让大家树立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活动“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观念。

(二) 科学分权, 合理设权, 理顺权力运行流程

加强岗位 (廉政) 风险防控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用现代化管理思维和科学管理办法, 合理分权, 科学分权, 有效制权, 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运转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重点加强对社会关注度高、岗位风险大的货币金银、货币信贷、外汇管理、国库、会计财务、等窗口部门和“热点”岗位的职权梳理, 对照《指南》, 绘制符合本单位、本部门的权力运行流程图, 努力实现“简化程序、优化路径、固化标准”的目标, 明确权力运行路径。对查找出来的风险点和潜在风险点, 要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使得隐性权力明显化, 显性权力规范化, 为权力运行设置安全界限, 尽量减少随意操作的空间, 限制权力扩张的可能性。对权力容易失控、行为容易失范的重点岗位, 一定要制定出相关的“硬”规定, 凡是触碰“高压线”的, 要予以处分, 始终保持纪律的权威性。

(三) 多管齐下, 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网

建立以“岗位、程序、制度”三位一体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对查找出来的风险点, 要从制度设置、程序规范、责任落实三个方面进行整改, 做到制权有制度, 用权有程序, 越权要问责。同时权力的正确行使也依赖于一个好的大环境, 没有好的环境, 也会遭遇“潜规则”。因此, 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应当在一个系统内整体推进, 以各部门为点, 设置权力之间的制衡机制, 拓展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的覆盖面, 形成廉政风险防控网, 做到只要有权力的地方就要开展岗位 (廉政) 风险防控, 权力运行到哪里, 防控就跟到哪里, 积极扩大防控覆盖面, 拓展防控领域, 确保廉政风险防控不留死角。

(四) 拓宽监督渠道, 增强防控的内外联动性

关于“名言”问题的思考 第4篇

一、何谓“名言”

现在市场上出版的名言类词典比比皆是,有的不叫“名言”,叫“名句”、“警句”、“格言”、“箴言”、“格言警句”,还有的叫“引语(引用语)”、“赠言”等。翻开一看,又似乎大同小异。这些名目繁多的术语或概念是一回事还是全无关联,看来很有深究的必要。

“名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解释为“著名的话”。其中,“名”是“著名”,“言”是“话”。“话”不难理解,一般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但也可能是固定短语或固定短语的集合。何谓“著名”?《现汉》释为“有名”,而对“有名”的解释是:“名字为大家所熟知;出名。”前半句释语中的“名字”与“言”没有关系,只有后半句的“出名”大致符合“名言”之“名”的内涵。但从“著名”到“有名”、“出名”,我们依然无法判断到底什么样的话才够得上“著名”。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以下简称《规范》)对“名言”的解释是:“著名的话;常被人们引用来说理的话。”这个定义比《现汉》进了一层,其后半部分可以视作对“著名”的进一步说明,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指出了名言“常被人们引用”,二是指出了名言是“用来说理”的。其中,“用来说理”是名言的功用,而“常被人们引用”至为重要,它是构成名言“著名”的必要条件,反过来说,名言的“著名”程度实际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称引率。

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引语”或“名言”词典的随想》(1988),一篇是《论名言》(1997)。他在《论名言》中开宗明义,给“名言”等下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

“名言、警句、箴言、嘉言、格言、谚语、引语……所有这些具有微小语义差别的称呼,在社会语言学某一层面上,却通通表达了同一种语言现象……那就是一种浓缩了的思想片段、一种纯化了的或结晶了的论点,或者一种具有普遍意义、普遍价值的超时空信念……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社会公众的筛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这许多语言材料称为‘引语’的缘由。名言、警句——所有称之为引语的——这些语言材料,是一种语言结晶体。”“浓缩了的思想片段”、“纯化了的或结晶了的论点”、“具有普遍意义、普遍价值的超时空信念”虽然不是语言学、词典学的定义,但却非常精辟地道出了名言的真谛:“名言”的“言”并非普通的话,而应该是一种“思想片段”、“论点”或“信念”,“名言”的“名”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著名”,而应该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同时,陈原还指出了“名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浓缩”、“纯化”或“结晶”——简言之,高度的概括性或凝练性。我们基本赞同陈原的看法,但不完全赞同他所说的“超时空”,因为不是所有的名言都具有超时空的特点,有些名言明显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名言未必为其他民族的价值体系所认同;有些名言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反映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核心价值观的名言也未必为后世的社会认同。

综上所述,我们试做如下归纳:“名言”是在一定时期内流传很广,包含一定的价值观并经常被人们称引的话。

二、“名言”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为,“名言”要成为“名言”,更准确些说,在一定时期内能被大家公认为“名言”,应该具备五个基本特征:

(一)权威性。指的是名言所具有的社会认可度或社会影响力,它所内含的核心论点符合社会公众的普遍认识或普遍价值观。汉语有一个成语,叫“引经据典”,引经据典的目的无非是增加话语的分量,表明自己的论点并非平空杜撰,而是合于圣人思想的。那么,引证名言的目的自然就是要向人们表明自己与权威人物、权威典籍的“思想片段”不谋而合。绝大多数名言出自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之口,会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名言就是名人之言。毋庸讳言,名人(包括著名的典籍)的话尤其是名人充满哲理的话更易于成为名言,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但是这样的“名人”必须是对人类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家,同时名家所说的“话”必须符合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相比之下,普通百姓的言语能够获得名言身份的概率微乎其微,即便其中包含了很多深刻睿智的思想。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名言,并非出于名人之口,但后人一定将其附会于某个名人,才觉得够分量和权威。比如,中国有一副著名的劝学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本不知何人所作,后人将创作权归于韩愈,原因即在于此。世界各民族民间流行的一些谚语和格言,几乎都经过了千百年的锤炼和筛选才积淀下来,其中又只有很小一部分进入名言,也可作为证明。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名言的“权威性”是指名言内容的权威性,而非说话人的权威性,尽管后者有助于名言的形成。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反对今人“创造”名言的说法,因为,尽管所有的名“言”都是由人创造的,但其成为“名”言却非一人、一时、一地之力所能为的。

(二)通行性。指的是名言在一定时期内为社会公众普遍接受、引用的程度。这是判断名言之“言”是否“著名”的依据。从“言”到“名言”,有一个社会公众逐步认可的过程,运用社会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应该可以算出很多名言认可度。从未在世上通行的言论不能称为“名言”。但如果仅仅这样表述,那未免失之片面,将“名言”与“流行语”(这里指流行的言论而非流行词语)混同了。流行语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在某个时段和特定范围内空前流行,被人们大量引用、复制和仿制,但像大浪淘沙一样在很短时间内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相比于流行语,真正称得上不朽的名言则大都具有陈原所说的超时空特点,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和社会公众的筛选”,也就是说,名言能够通行于不同的历史阶段,通行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度。更进一步说,名言一旦成为“名言”,它就不再为某个创造它的个人、民族或国家所有,而成为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和文化财富,它所包含的思想或论点也就成为了人类普世思想和普世价值观的一部分。

(三)称引性。指的是名言所包含的称引价值。这与通行性所指略有区别:通行性侧重指名言被引用的“量”,称引性侧重指名言被引用的“质”——即名言因何“著名”?名言之所以被称为名言,一定常被人们称引,而人们之所以称引名言,通常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学识渊博,而是为了阐发一定的道理或佐证某个观点,增加立论的权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原将名言称为“引语”有一定道理。“引语”也叫引用语,朱祖延就编过一部《引用语词典》。但是,笔者认为,“名言”和“引语”不是一个概念:第一,名言要成为名言,必先成为“引语”,这是一个先决条件,如果无人称引,即使蕴含多么深刻的道理,也绝无“名”可言。第二,从“引语”到“名言”,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引语”的称引达到一定的量,才可能成为“名”言。第三,不是所有的引语都能成为名言,引语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能够进入名言。第四,用“引语”称呼“名言”,并不贴切,因为“引语”包括了非名言在内的一切引文。顺便提一下,现在有些名言词典,将一些从未被人称引的言论编入其中,这缺乏理论依据:既然从未被称引,何以谓“名”言?“名”自何来?因此,这些所谓的“名”言,称为“言”尚可,称为“名”言则不可。除非是编纂者主观上认为该言论具备“准名言”或“候补名言”的潜在价值,在未来某个时期“准名言”或“候补名言”有望升格为正式的“名言”,因而有举荐之必要。但果真如此吗?

(四)哲理性。指的是名言中内蕴的深刻思想、道理以及价值观。名言之所以流传很广、很远,被世人时时称引,是因为所引名言一定蕴含了称引者认同的思想、道理或价值观,或言我所欲言,或据为典则,或引为佐证,或启人心智。尽管我们可以将名言分为很多种类型,但其中最核心或最具影响力的是思想名言和道德名言两大类。称引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公众反复筛选名言的过程,反复筛选的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与称引者个人的世界观及价值取向,筛选的结果决定了哪些“言”可以进入“名言”的殿堂。唯其如此,我们才不完全同意名言超越时空的说法,因为对名言的取舍常常反映了某个时代、某个集团与某个个体的意志及价值体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曾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被奉为天经地义的至理名言,现在已成文化垃圾,就是这个道理。真正历数千年而不朽、经受得住“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是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诸葛亮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名言。

(五)凝练性。指的是名言的内容高度概括和文辞高度简练。名言一般都不长,从几个字到二三十字不等,但语言隽永,含义深远,耐人寻味。“知识就是力量”,“满招损,谦受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发光的未必都是金子”,意义高远而出语精警,很容易记住。三十字以上的名言相对较少,一则不便记诵,二则太长就与“名段”、“名篇”混淆了界限。人们通常以句子为单位对名言进行切分,进一步说,“名言”一般只包含一个完整的句子,极少集合若干个句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名言有时会等同于“名句”。培根的《论读书》,满篇都是警语,但称引者绝不会将全文作为一个名言单位,而是将其切分成若干句名言,或者仅征引其中最有思想性的一句作为代表,比如“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王佐良译文)。

以上是名言的基本特征,其中,哲理性是名言的本质特征,是称引性和通行性的基础;称引性和通行性是判断是否能够成为名言的客观依据,而权威性和凝练性可以看作是形成称引性和通行性的必要条件。当然,名言的特征也许不止这些,但上述五个特征是必须具备的。

三、“名言”与“名句”、“格言”、“警句”、“赠言”的区别

弄清楚了什么是“名言”,再来讨论“名言”与其他几个概念的异同就比较容易了。

(一)“名言”与“名句”。名句,《现汉》:“著名的句子或词组。”《规范》:“长期以来经常被人引用的句子或短语。”按照这个解释,“名言”等于“名句”。实际使用中,也确实不易区分,拿上面的基本特征衡量,似乎“名句”也都具备,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不能绝对划上等号:第一,“名言”一定包含了某种思想、道理或价值观,而“名句”有很多只是纯文学的描写,不一定包含前面所说的“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如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等。通常将它们归入名句而不归入名言。但如果名句在传播过程中附加了某种哲理或价值观,它也就成了“名言”,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名句”要包括、涵盖“名言”。第二,“名句”的最大长度限于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名言”有时是不止一个句子的集合。比如:“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语)这包含了两个句子,作为“名句”似乎有些长,而归入“名言”则比较恰当。所以,我们认为,“名言”与“名句”的划界应该有所侧重:“名句”着眼于句子自身在传播过程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名言”还应着眼于句子中包含的思想、道理与价值观。

(二)“名言”与“格言”。“格言”,《现汉》解释为:“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为精练。”《规范》:“含有劝诫意义或富于哲理的精练的固定语句。多出于名家的言论……”《辞海》:“熟语的一种。可为法式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格”的本义是“规范;法式”,“格言”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作为行为标准的话,所以它一定含有某种劝诫和教育意义,换句话说,格言一般都包含了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某种价值观。格言大都言简意赅,也具有上面我们分析的凝练性、通行性、称引性等基本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格言”整体上应视为名言的一部分。在语汇学或熟语学上,格言和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一样是熟语的一种类型,结构上具有定型性,使用者不能随意改变其结构。而名言不是熟语,更准确些说,凡是有“主”(名家或经典)的名言都不是熟语。格言几乎都产生于民间,我们无法准确说出绝大多数格言的主人,个别格言虽然也能勉强找出某个首先使用的人,但因为格言主要通行于民间,后人在使用时已经完全忽略了格言的原始出处。因此,说格言“多出于名家的言论”并不贴切。还应该指出的是,名言中也有一小部分来自谚语,但主要是包含哲理和劝诫内容的谚语。偶尔,人们还使用“箴言”一词,殊不知“箴言”的含义更窄,主要指来自古书中的含有劝诫内容的话。“箴言”不都能成为名言,即使有些箴言进入了名言范围,但在名言中所占的比重也是很小的。

(三)“名言”和“警句”。“警句”多出自诗文,其中“警”有二义:一为“警示”,重在劝诫,使人醒悟;二为“警策”,重在文辞凝练而含义深远,使人感动。前者多寓某种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后者多为诗文名句,有些也含一定的哲理。根据我们的理解,“警句”属于名句的一类,含劝诫和哲理内容的警句同时也是名言。而纯文学的名句,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甫《旅夜抒怀》),“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语言精警,令人吟咏三叹,虽然有些人将此类名句也称作警句,但我们仍将它们划入名句而不划入“名言”。

(四)“名言”与“赠言”。“赠言”是“分别时说的或写的勉励的话”(《现汉》),与“名言”毫不沾边。古人有“赠序”,是送别时写的文章,像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实际上也是一种广义的赠言。赠言通常由自己撰写,表达对友人的勉励或祝愿,而且长短不限,但临别之际一时未必能找到恰当的表达,故而也会称引某些现成的名句,这才与“名言”发生交会。大部分的“名言”并不适合作为“赠言”,普通人题写的“赠言”更不可能成为“名言”,所以,用“赠言”指代“名言”,我们认为并不恰当。

四、“名言”是变化的

前面说到,名言的价值在于被人称引,而人们所以称引名言,是因为名言含有自己认同的深刻哲理与价值观,这些哲理与价值观构成名言的“普遍意义”,但是名言一旦进入大众传播领域,社会公众会对其进行筛选、改造,名言的含义有时也会发生某种变化。因此,对名言的考察不应是静态的,而应该将名言放入特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社会公众对名言的选择以及名言在传播过程中获得的意义。实际上,名言的“名”从来都是变化的,名言的知名度或叫社会认可度(也即社会影响力)受时代、民族、社会制度、价值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不能仅据名言的知名度就简单推论,知名度越大的名言就越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名言中既有高度浓缩的精华也有高度浓缩的糟粕——而后者越“著名”,其社会破坏性就越大,对人类心灵的毒害就越深。不仅名言的“名”会有变化,名言的意义、形式(文句)也会变化。

(一)名言之“名”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这在上文已经论及。任何名言,特别是含有某种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名言,不可能脱离它赖以通行的社会时代与社会集团,在某一时代、某一民族乃至某一社会制度的文化价值体系中视为“当然”、“必然”的名言,站在世界先进文化的角度看有可能是思想糟粕或文化垃圾。时下有些人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发掘出一些反映封建伦理观念的内容和圆滑世故的处世之道,而冠以“名言”的美誉,甚至将这些内容灌输给我们的下一代,实际上非常危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曾经是“名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我们奉为圭臬,现在恐怕仅通行于落后地区。“传统的”不都是优秀的,“民族的”不都是世界的。是否优秀,要看其是否符合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否具世界性,要看其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是否存在普遍的意义和价值。只有符合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世界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名言,才有可能成为陈原所说的“超时空信念”,才可能超越一切时代、民族和社会制度。

(二)名言之“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名言不都是积极、正面的,传世名言中也有很多消极、负面的内容。虽然有些名言自身含有价值判断,但能否成为“名言”,却主要取决于通行面与称引率的大小,这与称引人的价值取向有关,而与名言自身内容的价值判断无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固是名言,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反映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观念,法国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德国法西斯宣传部长戈培尔的“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在过去和现在仍有一些人信奉、称引甚至付诸实践,也是“名言”——“名”兼褒贬,“言”则分善恶。所以,仅据“名”不能判断积极名言还是消极名言,需对“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才能判断它是不是真正属于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名言的含义具有一定的再诠释性。名言一旦成为名言,就进入了大众传播领域,其内容有可能被重新解释,即名言在传播过程中其意义会发生某种变化甚至重新建构——这时,名言的原意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而在传播过程中新产生的意义才是名言真正的价值所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意是野火不可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了出来。后人称引这句诗用来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不可能扼杀。再举《论语·学而》中著名的“和为贵”为例,原文是: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杨伯峻对“礼之用,和为贵”的翻译是:“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论语译注》)杨先生解释说:“‘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今人删去了“礼之用”,仅留下“和为贵”三字,并对“和”的意义重新进行了诠释:“和谐”、“和睦”、“一团和气”……仿佛这三个字成了佛教咒语,可以化解一切矛盾。还有一种情形,姑谓之“断章取义”——不管名言的原意为何,引者只截取自己需要的部分——实际上也属重新诠释。举爱迪生的一段名言为例:“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其中后一句话极易造成误解,以为不必付出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仅需百分之一的灵感就够了,尤其是判断力还不很强的小孩子很容易由此而耍些小聪明。所以中国人在引这段名言时都自觉地将后半部分截去了。

(四)名言的形式(文句)可以改造。相当数量的传世名言,尤其是来源于古书或民间的名言,在称引或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后人的提炼或改造,已与其原始面貌大不相同,这一般是名言相对定型的过程,定型的结果是名言的意义更加显豁,而其语言更加凝练。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提炼改造,它们才逐步变成“名”言,通行范围更广,被称引的次数更多。就拿最著名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说,很多人以为这句话出自顾炎武,实际上,顾炎武的原话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这句名言的真正提炼者是梁启超,梁启超在《痛定罪言》一文中说:“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饮冰室文集》之三十三)梁任公将这句名言的首创权归功于顾炎武,后世遂以讹传讹了。再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有人算作成语,但它也是一句名言,本出于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唐贞观二年,太宗向魏徵询问:“何谓为明君暗君?”魏徵引这句话作答(事见《贞观政要·君道》)。后人将其改造为现在的通行句式,使这句名言的表现力大大提升,意义也更为广泛,因为不只是帝王,任何一个常人都存在兼听偏信的问题。

名言的传播及变化问题涉及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诠释学等众多学科,并非一篇文章所能回答。本文只是将这些问题提出来,冀能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陈原.关于“引语”或“名言”词典的随想.瞭望周刊,1988(24).

关于尊师重道名人名言 第5篇

2、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佚名

3、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勤求》

4、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5、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6、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

7、务学不如务求师。——杨雄

8、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北周书》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0、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广潜书》

11、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2、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

1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14、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15、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

16、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17、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

18、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

19、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20、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21、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

22、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2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24、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6、人不可以不就师矣。——佚名

27、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

28、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佚名

29、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名人关于尊师的名言 第6篇

2)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3)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4)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5)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6) 身教重于言传。——王夫之

7)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8) 您推崇真诚和廉洁,以此视作为人处世的准则。您是我们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

9)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10)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11)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12)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13)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4)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

关于尊师的励志名言 第7篇

2.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3.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

4.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

5.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7.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8.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9. 没有激情,世上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黑格尔

10.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11.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

1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13.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威严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海明威

14. 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捷尔任斯基

15.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6.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

17.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18.教师是太阳底下再优越没有的职务了。

19.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关于尊师重道的名言 第8篇

1998年11月4日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以下简称) 《村委会组织法》规定:“选举村民委员会, 由本村有先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村委会组织法》颁布以来的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已经在全国普遍展开十年有余, 这是加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的第一步, 其意义非常深远。

一、村级换届选举工作基本经验

(一) 领导重视, 摆正位置, 换届工作进展顺利

村委会换届选举事关农村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大局。各级党委、政府都把此项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派出了大批干部深入基层, 宣传了有关法律法规, 培训了选举工作人员。人大派出了巡视指导组督查。乡村也制定了具体的选举方案和选举办法, 为村委会换届选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 统一认识, 广泛宣传, 基层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

按照《村委会组织法》规定, 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班子,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 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科学抉择。为此, 各地都加大宣传力度, 采取刊登黑板报, 开辟电视专栏, 张贴宣传标语, 召开选举培训会议, 发放村民自治教材等形式, 使《村委会组织法》家喻户晓, 基层干部学习《村委会组织法》热情之高前所未有, 广大农村群众学法用法蔚然成风。

(三) 严格程序, 依法选举, 确保村民行使民主权利

一方面, 在保证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同时, 拟定村委会成员候选人的资格条件, 提请村民会议讨论通过, 并向全体村民公布。从而有效防止选举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私欲性。另一方面, 把好选举大会关, 在组织选举大会、推选监、计票员、选票分发、监票、计票、宣布选举结果、颁布当选证书等各个环节, 严格依法办事, 切实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

二、选举过程中暴露的主要问题

(一) 家族、宗派、宗教势力干扰了选举工作

在换届选举中, 大村易受宗派势力干扰;小村易受家族势力的干扰;偏远山区易受宗教势力的干扰。由于竞选, 一些地方沉淀多年的宗派、家族势力有所抬头, 个别村民把换届选举当成了本族“捞权”的机会, 不惜一切代价, 搞串联、拉票, 使神圣的民主选举蒙上了阴影, 严重地干扰了村委会的选举工作。

(二) 上届村委会的遗留的经济问题没有稳妥地加以解决

由于上届村委会在合同兑现、经济承包中遗留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造成新旧村委会的工作交接困难。有的村新班子上任把旧帐封存, 不理旧事, 建新帐, 唱新戏, 工作没有连续性。有的村虽交接顺利, 但新班子把帐一算, 外欠十几万元, 是个大窟窿, 马上面临一屁股债务。客观上形成了新旧班子矛盾和干群关系对立, 给新班子开展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

(三) 基层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认亟待加强

一些村民并不珍惜自已手中的民主权利, 谁给一包烟, 或者几斤玉米种子, 就选举谁。少数人甚至于借选举之机, 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不达目的, 就煽动告状, 抵制选举。而一些基层干部中有的不善于学习, 对政策法规一知半解, 工作中存在随心所欲现象。有的不会用政策法规示范引导等综合手段推动工作, 因而极易站到群众的对立面, 甚至激化矛盾。还有少数基层干部私心严重, 为了拉选票, 高唱不切实际的承诺, 甚至施小恩小惠泼撒钱物。

上述问题, 既有村级换届选举中本身存在的问题, 也有农村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这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对薄弱, 队伍不强, 素质不高, 人才不足, 指导不力是分不开的。

三、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几点建议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和国家各级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目前,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坚定的信心, 高昂的热情, 勤奋的工作, 旺盛的斗志, 扎扎实实地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政策法规。

(一) 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着力点, 充分认识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在于紧紧依靠群众, 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放在第一位。各级干部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要以身作则, 言行一致。群众对一些政策的接受、理解和支持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宣传力度再大一点, 思想工作再实一点, 方法再灵活一点, 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为群众干实事办好事时, 心和群众贴得再近一点, 对村情民情了解得再深一些, 细一点, 党群干群关系自然更加密切了。群众心顺了, 干部心齐了, 基层工作才有立足点。

(二) 抓紧对基层干部轮训,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后备干部队伍

充分利用各级党校的优势, 紧紧抓住党校这个轮训党员干部的主阵地、党性锻炼的大熔炉, 分期分批对乡镇干部、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轮训, 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群众观念和政策观念, 进一步充实他们的市场经济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 进一步树立领导意识、民主法制意识, 认真学习农村的政策、法规, 学会依法办事。教育他们正确理顺村委会同党委政府、村委会同党支部、村委会同村民的辩证关系。

对广大农村基层组织而言, 村级骨干后继乏人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因此必须扶持新秀, 储备人才, 要拓宽视野和渠道, 注意从大学生村官、复员军人、科技致富能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培养。通过建立农村后备干部制度, 逐步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素质。

(三) 继续落实“村务公开”制度, 使之真正成为一面镜子

上一篇:高职创新实践教学的案例研究论文下一篇:财产保险公司2013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