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活动《做汤圆》教学反思

2024-05-22

社会活动《做汤圆》教学反思(精选16篇)

社会活动《做汤圆》教学反思 第1篇

社会活动《做汤圆》教学反思

——梁稳娣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刚刚过去,幼儿园、教室里到处都还呈现着一派欢天喜地、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

本节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幼儿兴趣,让幼儿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习俗是吃元宵,点花灯和猜灯谜。同时也学会了运用揉,搓,团圆,包馅技能,制作不同口味的元宵,体验劳动的快乐!并从活动中感受自己动手做元宵、自己尝元宵的快乐。

在活动中,孩子们看到老师像变魔术一样把糯米粉变成了面团,再搓成小圆子,一个个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同时也迫不及待地想加入,只等着我的一声令下。瞧!他们一个个搓得多认真、多带劲呀,一粒粒的小圆子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晶莹剔透,手艺一点也不比我们成人差。

在品尝元宵时,孩子们更展示了他们大方可爱的一面,有礼貌地邀请老师共享劳动成果,使孩子感受和体验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喜庆、祥和、快乐的气氛,感受了与同伴、老师之间的深厚情谊,自然地萌发喜欢幼儿园这一温暖的大家庭的情感。

社会活动《做汤圆》教学反思 第2篇

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丰富教师和同学的生活,让同学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增进教师与同学的情感交流,让同学体会到节日的热闹与快乐。

二、 活动地点

1、学校食堂 各班教室

三、 活动时间

x月x日下午16:00开始

四、 活动组织

校文体中心

五、 参加人员

校级领导、文体中心成员、各班2名同学代表、各班班主任及住校生

六、 活动安排及布置

1、 各班自行布置教室,准备节目,班主任带领住校生进行元宵节联欢

2、 校级领导、文体中心成员、各班2名同学代表在食堂包汤圆、猜谜

3、?悬挂小灯笼,准备好猜谜活动所需材料 准备好奖品:猜出五个谜语随机奖励苹果、橘子等水果一个。以此累加。

4、 配置节日音乐并拍照留念

七、 活动所需材料

1、 包汤圆所需材料:糯米面、芝麻馅(住校生约400名,每人2个大汤圆)(食堂准备)

2、猜谜材料:细铁丝、各色彩纸(文体中心准备) 水果若干(食堂准备) 活动展板一块(文体中心准备)

八、 活动经费预算

社会活动《做汤圆》教学反思 第3篇

本次活动中, 各位授课教师敢于打破常规、突破自我, 对课程的处理均比较合理, 教学环节逻辑性强, 能够基于任务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同时又注重语言输入与输出相结合,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并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达成了让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 大大提高了技能培养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倡导“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也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工具。当今的中学生具有比较广泛的学科基础知识,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思维, 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加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发展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是完全有可能的, 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双方是共存的交互主体, 二者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 实现共识、共享、共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大胆质疑、发表观点和意见。

英语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学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 其主体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 英语课堂教学强烈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 英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通过做有意义的事情来激发他们的潜能,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授课教师能够遵循循序渐进的语言学习规律, 注重对教材的挖掘与整合, 课程设计有梯度, 课程实施有节奏, 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参与学习, 很好地落实了“做中学”的课程理念。

二、优化教学目标, 注重课堂生成

优化教学目标, 即在确立教学目标时, 各位授课教师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学生学完后将会做什么”而不是“学生要学什么”。在教学步骤设计时至少体现两种目标:本课题“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终点目标”;“本课题学习过程中必须达到的目标”———“使能目标”。

使能目标, 是指从原有知识基础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次级目标。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目标, 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条件。如果这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学生还不具备, 对于这些学生而言, 它们就是使能目标。

注重课堂生成, 即教师不囿于教学流程的桎梏, 而是随着教学的推进, 各位授课教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随时关注学生的变化, 尤其是对问题的回答不拘泥于固有的答案, 不局限于教师心目中的标准, 而是在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中实现智慧共生。

三、注重学科素养培养, 多项协调并举

初中英语学科教学倡导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各位授课教师在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不同程度地注重了教学方式的改变, 让学生张开嘴大胆地说, 放开思维大胆地想, 放开手脚大胆地做。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 并基于任务设计课程, 实现了“基于教材, 高于教材”的诉求。此外, 授课教师无痕化的课程设计非常有利于学生文化品格的陶与培养。

四、积极探索文本解读, 深度整合资源

针对阅读课教学, 授课教师立足于语境, 遵从整体性原则进行阅读文本的解读, 通过“头脑风暴”等方法开启学生的思维, 对于文本的解读有章法、思路清晰,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注重培养学生“提炼大意、捕捉情节、合作探究”等阅读技能,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其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大胆地尝试语言点的输入与输出,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此外, 在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教师课堂话语的规范性、阅读试题选项设计的等额性、课件制作的科学性、课堂时间的把控性、词汇拓展的合理性、任务设计的逻辑性、影音材料的难易性、课堂检测的科学性, 以及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写作教学、阅读教学, 如何开展复习, 如何整合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衔接等, 都是教育届同仁需要不断反思探究的课题, 这些也为我们进行课堂观察提供了研究的视角与切入点。

《做手工》活动教学反思 第4篇

《做手工》是部编本语文第三册《语文园地三》里的口语交际内容。本组的教材都是从培养学生动脑、动手方面出发,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造为出发点的。这次训练是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在交际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课前,我布置了做手工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每人都要做一个手工作品。课堂上,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段特点,在教学的实施的过程中,内容安排的顺序上体现了说一句话说几句话说一段话的梯度。我先让学生介绍我作品的名称和所用的材料,接着,我拿出我的一件小制作进行了示范介绍,让学生评价从而引出说话的要求和听话的要求。同时指导学生介绍时要注意从三方面去介绍:小制作的名字、所用材料、制作步骤。在介绍过程中尽量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类词语。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后,我请了两名平时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上台来介绍,介绍完后再请学生评价,她们介绍得还真不错。通过他们的带动大部分学生都跃跃欲试了,一个个眉飞色舞,抢看介绍的自己的小制作。

本次口语交际虽然达到了教学目的,但也有许多细节问题处理得不好,如学生的倾听习惯的培养、说话的连贯性、个别不注意听课的学生的及时提醒等做得都不好。特别是在学生评价的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用挑剔的目光在评价,努力的在寻找别人的缺点,而没有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身上的优点,再用委婉的语气给别人提出诚恳的建议。而我也缺乏适当的引导,致使本节课留有遗憾。这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要加强指导。

《做手工》活动教学反思 第5篇

一、活动目标:

1、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想象启发,把制作出的花组合装饰,制成花环,花篮等。

2、引导利用彩泥,橡皮泥及各种辅助材料。塑造各种花。

二、活动准备:

1、各种花的图片,鲜花实物2、(各种颜色的)彩泥、橡皮泥、塑料刀、牙签,剪刀。

3、玻璃瓶、双面胶、各种色纸,自制花篮。

三、活动过程:

1。材料导入:

A。出示制作所需的材料。

师:瞧!今天我们教师里来了这么多五颜六色的彩泥朋友!

B。欣赏完整的作品范例:

师:这些漂亮的花都是经过别的小朋友动脑筋和好朋友一起合作完成的很美丽吧!看看都是些什么花?你会用彩泥做些什么花那?

2。幼儿自主操作,教师指导帮助:

师:让我们找到好朋友一起合作来设计好看的泥塑花吧!

a。引导幼儿自己设计花瓣的形状,并利用花边剪刀、牙签、色纸等使花朵更立体,更漂亮b。引导幼儿自主创新。选择材料制作不一样花型的花朵。

c。发挥同伴合作协商的精神。

四。欣赏评析:

师:我们来欣赏已作好的作品,注意哦!有个小任务,就是找出你自己最喜欢的花,要说出喜欢它的原因。(集体欣赏,引导幼儿自评互评。)师:我们来举手投票选出最喜欢的花吧!

总结:小宝宝们的想象力是我们所估量不到的,瞧,小朋友们捏的花朵多逼真啊,就像是从墙上生长出来的一样,成为了教室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六一儿童节带来了更多的色彩!

社会活动《做汤圆》教学反思 第6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学习儿谣。

2、初步感应全曲节奏,认识新节奏“ ”。

3、了解南北方的元宵节庆习俗。

二、教学准备:

呼拉圈、图画纸、乒乓球、铃鼓、打棒、打击乐器、创意游戏卡。

四、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习儿谣,熟悉语词。

难点:准确拍奏出儿谣中的节奏。

五、教学过程:

(一)暖身活动

1、圆的联想

(1)观察圆:请幼儿找出圆形的物品,用身体不同的部位画画看。

引导语:“小朋友们,请你们看看身边的环境,你能找出圆形的物品吗?你能用身体不同的部位画出来吗?”

(2)身体:找出身体哪里圆圆的?请幼儿发表意见。

引导语:“刚才我们找到了那么多圆形的东西,现在我们在自己的身上找找,谁能说出身体上那些地方是圆的?”

(反思:这个环节,孩子们能主动参与到游戏中,积极的找出教室里的圆形物品,例如:电风扇、口杯、门把、闹钟等等,也找出身体哪些地方是圆圆的,例如:眼珠子、鼻孔。)

(二)基本部分

1、故事引导

元宵节到了,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圆圆的.汤圆里包着各种口味的馅料。香甜甜的。小朋友,你们吃过什么口味的汤圆呢?今天,宝宝和妈妈在家也忙着做汤圆呢。他们一边搓汤圆,一边念儿谣,儿谣的名字叫做《滚汤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儿谣,听听她们是怎么滚汤圆的,都做了哪些馅料的汤圆。(欣赏儿谣第一遍)

(反思:孩子们对汤圆的口味非常感兴趣,喋喋不休的议论着我吃过什么汤圆。在倾听儿谣时,孩子们也比较仔细地听出了儿谣中念得芝麻汤圆和红豆汤圆。)

2、语词游戏

(1)搓汤圆

引导语:“刚才的儿谣里小朋友们玩得真高兴,让我们也来一起边念儿谣边做汤圆吧。”搓滚乒乓球:一边念儿谣,一边将乒乓球放于掌心搓滚。

(2)摇元宵

引导语:“由于制作汤圆的方法不同,所以叫法也不一样,有些地方叫‘元宵’,这个元宵可不是搓出来的,也不是滚出来的,而是把圆圆的馅料放在筛子里滚上糯米粉制作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做元宵吧。”

摇筛子:用铃鼓当筛子,按照儿谣的拍子玩摇汤圆游戏。

(反思:孩子们在进行这个环节时,大部分孩子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边念儿谣边游戏,个别孩子则拿着乒乓球在掌心乱搓,摇元宵游戏比较吸引孩子,通过做汤圆游戏的铺垫,摇元宵游戏进行得比较顺利。)

3、表现强、弱

(1)教师念儿谣,结尾处敲奏乐器(打棒)。

(2)幼儿边按照节奏敲奏打棒,边念儿谣。

(3)教师带领学生以脚踏拍子,并以打棒敲奏语词节奏。

(4)幼儿造型感应力度,听到大声跳到大呼拉圈里,做出大的造型。听到小声跳到小圈里做出小的造型。

5、介绍节奏

(1)教师与幼儿一同分析全曲拍子和节奏。

(2)介绍tiritiri 和titiri 的关系。

(3)教师结合创意游戏节奏卡:看拍、看排、听排。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老师出示的节奏卡片,用小手拍奏出来。”

师:“请小朋朋友来排节奏卡,大家来拍奏。”

师:“请听老师拍节奏,小朋友来排列出节奏卡。”

社会活动《做汤圆》教学反思 第7篇

我是苏州市沧浪区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的朱文华。

人生的存在就在于吸纳和释放。吸纳的是人间真情、科学知识,使自己不断地成长;释放的是满腔热情、经验能力并传递给他人,回报于社会。从教28年,我就是本着吸纳和释放这样的人生理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我对幼儿教育的挚爱,从而也享受着幼儿教育给我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对教育对象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和方法都无法替代的。情境是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一直进行着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我深切体会到,要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教育功能和积极作用,就必须让情境承载真、情、趣、美四大教育元素。围绕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创设“真”的情境,把握境中之“情”,运用情中之“趣”,营造情境之“美”,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在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经验去“同化”新经验,在“顺应”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习使用筷子的方法,发展小肌肉的协调性。

2.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初步了解使用筷子的安全及礼仪常识。

活动准备

筷子人手一双,每组一盆豆子,PPT:美丽的筷子、外国人进餐、筷子的发展,图片:握筷姿势图。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起兴趣

1.猜谜:兄弟两个一样长,上下饭桌总成双,酸甜苦辣好滋味,都请它们先来尝。

2.幼儿学习正确表述:两只筷子,一双筷子。

二、欣赏筷子,了解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

1.欣赏筷子。

(1)提问:谁家里有筷子?你家里的筷子是怎样的?谁来介绍一下。

(2)看PPT“美丽的筷子”,认识各种各样的筷子。

2.了解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

(1)提问:我们中国人吃饭都用筷子,那美国人、法国人这些西方人吃饭用的是什么呢?

(2)幼儿观看外国人进餐的PPT。

(3)游戏:餐厅游戏。

教师给小朋友看不同的进餐图片,幼儿觉得是中餐的,就模仿中国人吃饭,觉得是西餐的,就模仿西方人进餐。

3.了解筷子的起源。

(1)提问:西方人吃饭用刀、叉,只有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才用筷子,其实筷子就是中国人发明的。那你知道筷子是怎样发明的?

(2)教师出示筷子发明图,请幼儿给这些图排序。排序后教师结合PPT简单介绍筷子的发展历史。

三、学习使用筷子

1.幼儿第一次尝试使用筷子。

(1)提问:中国人发明了筷子,每个中国人都会用筷子,你们也想用筷子吗?

(2)幼儿拿着筷子尝试去夹豆豆。

2.教师结合图片介绍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幼儿拿着筷子练习。

3.幼儿再次尝试使用筷子夹豆豆。教师表扬不怕困难、坚持练习的孩子。

四、了解使用筷子的一些安全、礼仪知识

教师用小故事的形式介绍不正确的筷子用法,提醒孩子不玩筷子,吃饭时不用筷子乱翻菜肴、不敲打餐具。

活动分析与改进

分析内容:幼儿进入中班以后,将逐步从使用小勺用餐,过渡到使用筷子用餐,有部分幼儿也已经有了使用筷子用餐的生活经验。因此,在中班上学期进行本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真正与幼儿实际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而且教学内容也比较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发展。

分析目标: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学习使用筷子的方法,发展小肌肉的协调性,初步了解使用筷子的安全及礼仪常识”。不仅满足幼儿生活技能学习的需要,也让幼儿尝试使用筷子,使双手的动作和眼、头、身体的动作协调一致,同时在活动中还知道使用筷子的安全知识及进餐的基本礼仪。另外,关于“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这条目标是幼儿已有的认知,不需要定在目标里。在活动中幼儿对不同外形特征的筷子有一定的兴趣,但又不完全了解,因此,建议可以将这条目标重新调整,改成“了解筷子的不同外形特征,有乐意使用筷子的愿望”。这样目标就根据《纲要》的要求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分析过程:由于幼儿思维呈直观、具体和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有目的地创设和运用多元感官的学习场景,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建议将教学活动的场景创设成与本次活动密切相关的“娃娃中餐馆”,让幼儿一下子就进入进餐的游戏情景。活动就在进餐的游戏中进行,幼儿来餐厅进餐一观察不同的筷子一了解中国的筷子文化一学习使用筷子的方法一知道使用筷子的安全方法及用餐的礼仪。

整个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学习筷子的使用方法,原来的方案是让幼儿先自己尝试使用筷子,在对筷子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通过语言、图片介绍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在有了一定的握筷基础后,马上让幼儿用筷子练习夹豆子。整个过程中,教师说教、幼儿看图片的时间太长,而且幼儿刚学习使用筷子,马上就让他们夹豆子,难度太大,不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我建议让幼儿在进餐游戏中不断操作练习,将活动过程这样调整:

一、幼儿进入餐厅,认识筷子

幼儿进入餐厅后,马上就看到用餐的筷子,由于每位幼儿用的筷子都不一样,引起了幼儿对不同特征筷子的兴趣。在这过程中,教师着重从色彩、材质、造型方面引导幼儿相互观察、交流、概括。知道西方人吃饭用刀、叉,只有我们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才用筷子,筷子就是中国人发明的。

二、游戏:娃娃中餐馆

第一盘炒什锦:(有各种蔬菜、荤菜)请小朋友用筷子夹一些蔬菜和荤菜到自己的盘子里。(提醒孩子只能用筷子夹不能用手抓)在进餐过程中,有的幼儿会用筷子夹菜,可有的幼儿怎么也夹不起来。怎么办呢?让会用筷子夹菜的幼儿来传授经验。教师再和幼儿一起将用筷子的方法编成儿歌:小小筷子本领大,吃饭夹菜全靠它;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拿起小筷子;食指中指管外筷,无名指放在里筷下;轻弯食指和中指,夹起饭菜吃得香。朗朗上口的儿歌并配上PPT进行演示,不仅生动有趣,也深受幼儿的喜爱。

第二盘是馄饨:幼儿用刚学会的方法学夹馄饨,数数每人能吃到几个馄饨。让幼儿在吃馄饨的游戏中,巩固练习用筷子的方法。在活动中教师深入观察幼儿的反应和各种表现,关注个别差异,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找到适合的练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三盘才是夹豆子比赛: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夹豆豆,比比谁夹得又快又好。教师和幼儿共同比赛,达成积极的师幼互动,享受学习探究的乐趣。

三、大家来评“进餐小明星”

最后让幼儿评出今天的“进餐小明星”,并说说理由。幼儿都会从用餐技能、礼仪等方面来评。在评的过程中,让幼儿了解用餐时不玩筷子、不用筷子乱翻菜肴、不敲打餐具等等用餐的礼仪。

对改进活动的反思

将教学过程创设成餐厅游戏的“情境教学”,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情境、角色间的情感交融、师生间的积极互动。将活动目标、内容、方法镶嵌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背景中,能形成以“真”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手段,以“美”为整合,以“周围生活”为源泉的情境教学。

1.以“真”为核心——根植幼儿的现实生活。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的“和筷子做朋友”作为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真实的情境,使孩子们能身临其境、如鱼得水。

2.以“情”为纽带——达成师生的情感交融。建立亲密无间的师幼关系是教学强有力的纽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营造共同进餐的平等而又融洽的师幼合作关系,并努力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传导给幼儿,以自己真切的情感激起幼儿的情感。情感交融反映了师幼之间既悦纳自己,又接纳了对方,在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达到情感上的沟通、融洽,形成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3.以“趣”为手段——促进积极的师幼互动。幼儿喜欢通过假想的语言、动作、表情来参与各种有趣的教学活动。创设“娃娃中餐馆”这个带有鲜明主题的、连续的、持久的、丰富的情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情境一幼儿一教师”三者之间形成相互推进、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在这样的磁场环境中,三者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促进。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造出足够的思维空间和练习空间,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一方面抓好教学的个体学习,让他们自己去想想、说说、练练;另一方面通过小组讨论,人人又说又练,做到教师和所有幼儿的充分活动,达成积极的师幼互动,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

4.以“美”为目标——实现有效的教学整合。“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学要像艺术那样吸引幼儿。在教学中,我们创设美的场景、美的画面并配合儿歌音乐,将场景、游戏、情感、行为、语言融为一体……以“美”为突破口,以“美”为追求的境界,一方面利用美,另一方面进行“美”的熏陶感染。在“娃娃中餐馆”的情景中,让幼儿欣赏各种不同特征的筷子,并自己尝试使用筷子,使双手的动作更加优美协调。在进餐的过程中,了解安全常识和基本礼仪,学习怎样做个“行为美”的文明人。修改后的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目标的整合之美、活动过程的情景之美、活动手段的多样之美。

[教学反思]在活动中做数学 第8篇

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奥苏伯尔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们在小学一年级4个班中对学生做了“认识人民币”、“兑换人民币”、“支付人民币”的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比例为96.5%,兑换人民币的正确率为83%,参加过10元以下购物付款的比例则为64%,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本课设计成“招考营业员”、“我是小顾客”、“物物交换”、“用物兑币”等几项活动,进行了本课教学――

一、准备阶段:

1. 收集“商品”:让学生自带一些玩具、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并制作出价格标签挂在商品上。

2. 布置“商店”:将课桌布置为柜台,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分别放好。

3. 提供给每人若干人民币。

二、实施阶段:

(一)争当小小营业员。

1. 多媒体展示各种面值人民币,让大家认一认,说一说。

2. 多媒体显示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并提问应该怎样以此兑换1元的.人民币?

生1:2个5角换1元。

生2:10个1角换1元。

生3:5个2角换1元。

生4:1张5角、1张1角、2张2角换1元。

生5:4张2角、2张1角换1元……

3. 多媒体显示面值为1元、2元、5元人民币,并提问应该怎样以此兑换10元的人民币?

(可采取小组活动,每人填写出1份列出兑换方式的表格,然后大家共同检查对错。)

4. 小组推选优胜者当营业员,小营业员挂牌上岗。

(二)购物活动。

教师:现在大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购物,营业员要根据商品的价格和顾客付的钱数计算出需要找回多少钱。在活动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其他同学商量、讨论。注意运用礼貌用语。

(“顾客”开始自主购物,教师在旁做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三)换物活动。

教师:我看到大家都已经购买了一些物品,你们现在能相互交换自己所购的物品吗?要注意在价格不同时需要贴补差价。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到我们班的“消费者协会”来寻求帮助!

生1:我的铅笔是5角1支,能用铅笔换你1块橡皮吗?

生2:好呀!我刚好需要铅笔。刚才我买的橡皮是2角钱一块,找你3角,对吗?

生3:对,谢谢你。

生4:我买的小娃娃是2元,可以换几支铅笔?

生5:铅笔5角一支,你说可以换几支?

生6(插嘴):2元里有几个5角?

生7(恍然大悟):2元里有4个5角,就可以换4支铅笔。

……

(四)物换币活动。

教师:现在大家可以到营业员哪儿去,把手中的商品换成人民币。看看换回的人民币和原有的人民币相符吗?如不相符,检查一下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

(学生开始活动,并在换币后核对钱币是否出错,如出错,进一步思考是哪儿出了问题。)

&nb

社会活动《做汤圆》教学反思 第9篇

【背景】:

美术活动《我来做糕点师傅》是主题《小鬼显身手》里的一节美术活动,这个主题要求幼儿了解一些社会上人们的职业,在孩子的眼里,成人是多么的老不起,模仿承认劳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经历,顺应孩子的需要,引领他们从成人那里吸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养料,让他们在模仿承认的过程中显示自己的潜能,为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创造良机。《主题小鬼显身手》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成人的世界,体察成人世界:他们是谁?他们在做些什么?他们是怎样做的?我能像他们一样做一做吗等等,因此这个主题就给幼儿搭建了一个合理的平台。

【案例】

美术活动《我来做糕点师傅》就是顺应这个这个主题的发展,在了解了许多不同的职业之后,幼儿对一些职业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我在执教的过程中,我为幼儿设计了一个情景:先出示一些糕点的图片,让幼儿看看这些是什么?猜猜这些东西是谁做出来的呢?而后我告诉幼儿做出这些东西的是糕点师傅,今天糕点店里来了许多顾客,糕点师傅做糕点来不及了,所以想请我们中5班的小朋友帮忙也来做一回小小糕点师傅。活动一导入孩子们的兴趣就显得很足,我以一首《饼干歌》导入,我发现每次小班做课间操的时候,孩子们都对这首歌曲很感兴趣,正巧这首歌也挺符合这节课的意境,于是我将它作为一个序曲进入第二环节,用意在于让孩子感受那种做糕点时候的动作,比如“揉一揉、团一团,有时候还会发出‘啪啪’的声音”,孩子们很起劲,沉浸在徒手做糕点的氛围中。动态的环节后,我为幼儿示范了做糕点的一些基本要领,比如一些基本的手法,我先用橡皮泥做了一块方方的糕,请幼儿观察了制作的过程,并且详细讲解了一些要领,除了做糕,我还请幼儿想了一些其他的糕点,如“蛋糕、饼干等等;显然幼儿很想跃跃欲试了,他们的运用捏、搓、揉的方法制作了他们喜欢的糕点。在延伸活动的时候我还请幼儿进行了情景性的表演――我的糕点屋,有些幼儿扮演顾客、有些幼儿扮演售货员。

【课后反思】:

事后我产生了一阵反思:

(一)孩子的想象力是无尽的:孩子们想象的东西往往是我们成人所不能猜想到的,可能她想表达的东西她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在课中可能孩子认为有些糕点是不规则的,这个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支持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想象力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老师的范画或者范例中,我们做的应该是交代清楚一些操作的注意事项,毕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孩子的想象力是无尽的.,给孩子一个创作想象的空间。

(二)利用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更加直观:在本节美术活动中,我为幼儿出示了一些糕点的图片,虽然能够顺应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但不够直观的向幼儿呈现;为此,我想我可以通过媒体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像幼儿呈现画面。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循环播放一些糕点的图片,从中也能够激发孩子创作的兴趣。

社会活动《做汤圆》教学反思 第10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团的技能来塑造汤圆。(重点)

2、通过情境化的泥塑环境让幼儿对泥工活动感兴趣。

3、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各色面泥、盘子

【活动过程】

一、魔术魔术变变变教师出示面泥,师:“今天,我们要变魔术,一起来念口诀:魔术魔术变变变!”教师手藏身后,团出汤圆。激发幼儿一试身手的兴趣。

二、幼儿学习团汤圆

1、幼儿自主“变”汤圆。老师会变出汤圆,你们想变魔术吗?我们一人拿一块彩色面泥,自己变变,看谁能变出汤圆。

2、教师教幼儿团汤圆团汤圆是有秘诀的--

(1)从面泥妈妈身上分出一个面泥娃娃

(2)边唱歌谣边团:“手心转呀转,团团团汤圆,我团的汤圆圆又圆,你团的汤圆圆不圆?”

(3)幼儿基本完成,大声回答:“圆!”由此体验团成汤圆带来的成功体验

三、幼儿练习团汤圆

1、教师边引导幼儿唱儿歌,边指导幼儿正确的团圆方法。

2、提醒幼儿团好一个汤圆就放到盘子里,比比谁团得多,团得圆。

四、送汤圆去展览幼儿将一盘盘汤圆送到邻居班,请他们参观,欣赏。最后将汤圆送到娃娃家。

教学反思:

对此次的活动感触颇多:

1、来自孩子的感触,曾记得班中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纸浆,是在托班,对于他们第一次的操作场面只能用一个字——“乱”来形容,纸浆在桌子、地面随处可见;而在这次的活动中,场面确是非常整洁、有序。

2、作品 “特效”的感触,此次的“汤圆”是制作在KT板上的,有一个较长的待干过程,由于在室内一时没找到理想的待干的场地,我们灵机一动,把它临时布置在了美工区内,美工区中美术的氛围顿时增添了许多。这可谓是“弄巧成拙、一举多得”呀!

小班美术欣赏教案《圆圆的汤圆》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397字。

相关文章

《小班水墨画教案《有趣的线条》含反思》:小班水墨画教案《有趣的线条》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水墨画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认识线条的基础上运用线条设计娃娃发型,幼儿认识线条:直线、斜线、波浪线,感受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乐于参与水墨活动,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水墨画《有趣的线条》含反思教案吧。

社会活动《做汤圆》教学反思 第11篇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做”的过程, 事是如何“做”决定如何“学”, 如何“学”决定怎么“教”, 教与学都围绕“做”为中心。如何为“做”而教, “教”得更有效率, 值得研究。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有很多, 主要有:五步教学法、顶岗操作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其中, 由于五步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更为符合“教学做合一”的特征, 因此, 我们把五步教学法也归为“教学做合一”方法中的一种。“五步教学法”的大致步骤是: (1) 下达任务—— (2) 知识导学—— (3) 小组讨论后任务实施—— (4) 检查与评价—— (5) 师生交流总结与归纳。

二、怎样用好“五步教学法”

第一步:下达任务

最近笔者在《基础会计》课程教改中应用了五步教学, 得到一些体验。五步教学中的第一步是下达任务, “任务”可以是学习理论任务, 也可以是实际操作任务, 但我们认为:在“教学做合一”中的“任务”应是“先实践——后理论”的。如何下达任务, 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课前设计与准备任务素材。二是激励学生积极完成任务。

(1) 如何课前设计与准备任务素材

事先根据工作任务流程及业务难易程度, 合理安排任务后选择素材。

例如:我校新开发的“教学做合一”《基础会计》教材在安排任务时, 是按会计工作的流程来安排的:“分析经济业务——审核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会计报告”。在任务素材的制作方面, 则根据工作任务要求及其需要的理论背景知识来组织。例如“分析经济业务”是会计工作的第一步, 我们为了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 专门制作了体现不同会计要素的高仿真凭证, 学生直接看凭证就能理解与体会什么是会计要素, 要素是怎么发生增减变动的。同时, 还能体会到凭证的作用, 企业究竟发生了何种经济业务。仅通过一项实践活动, 就能同时达到理论教学的多级目标:识别判断会计要素、了解业务凭证的内容及其作用。

过去教学时, 虽然我们也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但仍是“先理论——再实践”的思路。略有改进的, 会先讲会计要素理论, 再在PPT上展示凭证。教完后学生仍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在教材一开头就介绍会计要素。前后两种教法相比, 明显感觉新办法的效果好。

(2) 如何激励学生, 保持接受与完成任务的保鲜度

下达任务后, 需要设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完成任务。《基础会计》是新生的专业基础课, 一来就能接触到会计业务凭证, 感觉新鲜, 学习的热情自然高。但时间久了, 有些人的懈怠情绪上升。如何持续保持与提高接受任务的保鲜度呢?

一是从心理需求上激励。例如:我会对大家说, 这是你人生中亲手完成的第一本账, 肯定希望它是完美的吧, 到放假时, 我会把大家的成果交还, 这将成为一生的美好记忆, 带回家给父母看看, 这学期你在学校做了什么。

二是合理设计过程考核的规则。对任务完成得好的要有加分奖励, 对任务完成得不好的要有处罚分, 并且采取小组“连坐得分制”, 甚至于是“连坐累计”得分制。把任务下达给小组, 强化大家的学习团队意识。连坐得分制是指:个人表现不好的, 不光影响自己的成绩, 还会影响到小组他人的成绩。连坐累计得分制是指:一个小组没有完成任务, 再检查另一个小组仍没有完成任务时, 对第二个组处罚分会是第一组的两倍, 依次下去。“连坐奖励分”及“连坐累计奖分制”则用在相反的情况。

第二步:知识导学

下达了“经济业务分析”任务后, 先让学生观察仿真凭证实物, 问凭证里反映了什么经济业务。先让学生答, 然后告诉大家在会计理论中是这类业务如何界定, 界定有何用。遇到学生判断不了的业务, 老师进行示范与告知。再继续让学生用老师教的方法判断。

知识导学环节, 老师应注重“教”操作与实践的方法, 其间穿插理论。以实践为主, 理论为辅, 理论讲述为完成实践服务。在教改之初, 我们也曾担心, 这种教学法是否会造成知识点的遗漏, 但事实证明, 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学习, 会自主的由此由彼进行知识的推理串联。虽然表面上, 教师没讲太多知识点, 但在“做”中学生自然就习得了。

第三步:推进小组讨论及任务实施

组织小组讨论, 想要取得成效, 一要合理分组, 二要设法推进讨论, 三是真正实现任务的顺利实施。

每位学生都是存在差异的, 如理解力, 倾听力, 还有动手能力等。任务下达, 老师导学后, 仍有人不会。而且现在经常面对大班教学, 一个个的解答, 人累效果也不好。这需要引入“小先生”法解决问题。通过学生教学生, 依次教下去, 解决答疑问题。

“小先生”用得好, 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应本着“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来安排组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从每个小组中要选择、挑选“小先生”。其后是培养“小先生”。通过“小先生”互教活动, 提高小组讨论的成效, 推进任务的实施。

第四步:对任务实施过程进行监控

教师需要不间断的对整个教室进行巡查, 观察各组的任务进展情况。发现情况时, 要教会“小先生”, 用好“小先生”。

能充当“小先生”的学生, 一般在班上属于反应快, 学习好的, 这些人会最先执行任务。老师应及时解决“小先生”在实施中的困难, 教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依据的理论背景及缘由。让学懂了的“小先生”教其他组员, “小先生”讲, 老师在一旁仔细听, 及时指导教的方法与技巧。其他小组遇到类似问题的, 则派“小先生”去教另一组, 把其他人变成“小先生”, 依次教下去。小先生在“教”中, 既收获了成就感, 又加深了对知识技能的理解, “受教”的人更乐于主动接受, “教”与“被教”的人同时受益。

“小先生”还可以辅助老师检查任务完成进度及完成质量。可以是对同组人的检查, 甚至还可以帮老师对其他同学进行平时测验考核。可能会有人担心, “小先生”会不会徇私舞弊, 考评结果不公平。我们可以通过班级间各小组“小先生”的交换, 老师进行随机抽查的方法回避这种现象的发生。例如:先由“小先生”互相交换试卷批改, 再由“小先生”对其他班小组批改。其后, 老师在二次随机抽查中一旦发现情况不属实, 则会给被抽小组中所有成员扣分, 责任人还有加倍罚分处理, 并且剥夺“小先生”资格。

第五步:师生共同交流总结与归纳

任务完成后, 由各组选代表上台来演讲实践的过程及体会,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归纳总结。总结的内容既包括实践的总结, 又包括实践习得的理论总结。教师最后有针对性地拾漏补遗, 对指导实践的关键知识点给出提示与引导。

三、“教学做合一”的“五步教学法”反思

(一) 要自始至终地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我们应颠覆过去的“理论为主, 实践为辅”的课程教学思想, 更应该摈弃穿新鞋, 走老路的伪“教学做合一”的做法, 从根源上认识并做到: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要充分相信不论基础好坏, 个体悟性的高低, 学生都能从主动性的实践中, 获得体验式学习带来的益处。通过激发自主学习, 引发主动思考, 经过推理, 由此及彼, 必将能全面系统的认识、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技巧。

(二) 五步教学法不是机械的、单向进行的, 而应该是往返循环的, 通过循环推进学习者螺旋性再次提高。

五步教学法, 很有必要延伸到期末复习总结的教学活动中, 必须始终如一的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我们应按“下达复习任务——完成新的实践任务与理论总结任务——学生自我检查与评价——教师检查评价——根据检查结果有针对性讲解——学生再实践”来引导学生上好复习总结课。复习总结课不是课程的终结, 而是带领学习者重新进入螺旋式上升、提高的过程。复习课主题绝不是狂讲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章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知识的关联等等, 把复习课上成了应付期末考试的透题课。

“教学做合一”的课程考核应该是全面的, 应该重视过程考核, 弱化期末卷面考核。因为, 在注重实践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培养观中, 实践活动本身是没有重点与难点的, 只有任务实施的关键点与非关键点, 只有会做与不会做之分。对学习者的要求, 应是对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说到底, 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会“做”, 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总语

在教学实践中, 努力进行“教学做合一”的教改,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阻力与不理解, 伪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仍在层出不穷。但实践证明, 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合一”的五步教学法, 确实是一种好方法, 想用好它, 还需要坚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余浩, 陈年友, 周源.教学做合一论[J].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12)

[2]朴仁淑, 刘江彩, 陈显刚, 耿惊涛.行动导向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7)

社会活动《做汤圆》教学反思 第12篇

设计意图:

图形在孩子们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世界上各种物体都是由各种形状和它们的变体而构成。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就认识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在中班,他们又知道了什么是长方形、梯形和椭圆形,当我们把各种图形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都能自发的用稚气的小手拼出很多物体。为了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特设计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不受图形颜色、大小的干扰来进行分类,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各种图形,能排除颜色、大小等干扰来进行分类并目测图形的总数。

2、展幼儿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能用图形拼出各种物品。

3、养与同伴间的协调合作能力。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幼儿已经认识几种几何图形。并认识红、黄、蓝、黑、紫、咖啡等颜色。

2、质资料准备:各种图形的胸饰、各种图形卡片人手一份;活动室地板上帖着6种图形轮廓;钓鱼竿6根,贴有不同图形的小鱼22条;6种图形笑脸的桌牌。

活动过程

发放胸饰

1、教师扮演图形妈妈,带图形娃娃(幼儿)到池塘边做游戏。

(1)听音乐,走成大圆。

(2)找跟自己图形一样的钓鱼台。

图形娃娃钓鱼

2、妈妈说、图形妈妈提出不同要求,让孩子们钓鱼。

(1)每个钓鱼台的孩子们都要齐心协力,一起按妈妈的要求把鱼钓起来。

图形娃娃找家

3、胸饰一样的娃娃住在一起,到活动室2找自己的家,并用小图形拼出各种物品,打扮自己的家。

参观美丽的家

4、听音乐走成大圆,请图形娃娃参观别人的家,听别人说说他是怎么打扮自己的家的。

欢庆活动

5、图形宝宝跟妈妈到户外做游戏,用自己的身体拼成各种图形(和小伙伴合作拼的图形最多)。

活动延伸

带孩子们用各种图形的体育器械做游戏。

活动评析

1、注意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以他们的兴趣为教育的出发点。作为一个幼儿教师,首先应该是孩子们的朋友、玩伴,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孩子们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喜欢操作和游戏,顺应孩子兴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2、在合作中分享成功的快乐。我班孩子的个性特别强,在与同伴一起合作游戏、探索、创作中,他们体验到交流的快乐、合作更容易获得成功的经历。

3、在钓鱼的时候,老师说孩子钓的游戏形式捆绑了孩子的思维和手脚,没有挖掘孩子的潜力,对多数孩子照顾到了但没有照顾到个别差异,对孩子的卫生习惯要及时地培养。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社会活动《做汤圆》教学反思 第13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团的技能来塑造汤圆。(重点)

2、通过情境化的泥塑环境让幼儿对泥工活动感兴趣。

3、感受作品的美感。

4、感受色彩对比。

活动准备:

各色面泥、盘子

活动过程:

一、魔术魔术变变变教师出示面泥,师:“今天,我们要变魔术,一起来念口诀:魔术魔术变变变!”教师手藏身后,团出汤圆。激发幼儿一试身手的兴趣。

二、幼儿学习团汤圆

1、幼儿自主“变”汤圆。老师会变出汤圆,你们想变魔术吗?我们一人拿一块彩色面泥,自己变变,看谁能变出汤圆。

2、教师教幼儿团汤圆团汤圆是有秘诀的--

(1)从面泥妈妈身上分出一个面泥娃娃

(2)边唱歌谣边团:“手心转呀转,团团团汤圆,我团的汤圆圆又圆,你团的汤圆圆不圆?”

(3)幼儿基本完成,大声回答:“圆!”由此体验团成汤圆带来的成功体验

三、幼儿练习团汤圆

1、教师边引导幼儿唱儿歌,边指导幼儿正确的团圆方法。

2、提醒幼儿团好一个汤圆就放到盘子里,比比谁团得多,团得圆。

四、送汤圆去展览幼儿将一盘盘汤圆送到邻居班,请他们参观,欣赏。最后将汤圆送到娃娃家。

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手工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汤圆牵动我的情思做汤圆 第14篇

正月十五元宵节,妈妈提议,让我跟爸爸来个做汤圆比赛。妈妈制定了比赛规则:一比速度;二比美观;三比味道。妈妈话音刚落,我就迫不及待地举手赞同。于是,爸爸卷起袖管,开始和面,妈妈也准备了豆沙馅,芝麻馅和核桃馅。准备妥当后,妈妈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

因我是第一次裹汤圆,手忙脚乱的先把妈妈揪成一小团的面粉压平,然后想像着电视上看来的放入芝麻馅,再揪起开口处揉圆。做什么造型呢?眼珠子咕溜一转,把圆汤圆先往上拉捏出一个角,接着捏四个角,一个五角形的造型就出来了。哈哈,我太有天份了,做了第一个后,接下来的就简单多了,我又连续做了宝塔形,还有四边形。偷瞄了一下对面的爸爸,桌面上已经摆了满满的二排了。原来我只顾着做造型,忘了速度了。“时间到”妈妈洪亮的声音再次响起。我急忙一数,爸爸做了23个,我的只有10个。看着我懊恼的神情,妈妈说:悦悦造型得分,爸爸速度得分,现在一比一平,就等着看最后味道这关了。妈妈早已烧开了一大锅水,把我跟爸爸做的汤圆一一放入锅中,等烧开后,分别品尝了一下,妈妈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说:悦悦做的好吃,爸爸的馅太少,现在冠军是----悦悦。我听了后一蹦三尺高,还没从兴奋中回过神来,妈妈已经为我盛了一碗汤圆,第一次吃着自己做的汤圆,那可是有一种无法言语的幸福和自豪。

社会活动《做汤圆》教学反思 第15篇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都江堰》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中的一篇课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笔者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 (1) “课程标准”对选修教材散文教学目标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文学修养;理解作品内涵, 探索作品丰富意蕴, 以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思想内容并作评价;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 把握其艺术个性。 (2) 课文所处的单元知识话题是“现代散文的小与大”, 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以小见大”的写法。由此, 笔者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阅读文本, 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 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2.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3.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体会文中蕴含的对李冰父子为民造福实业精神的赞美。

4.理解现代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及文化散文的基本特点。

可是, 经过仔细分析, 笔者发现这个教学目标存在一些问题: (1) 表述累赘, 不够简练, 如第1点中“文章的写作脉络”和“文本结构”是同一层面的东西, 重复表述显得有些累赘; (2) 笼统宽泛, 不够具体, 如没有明确文化散文的基本特点; (3) 思路不清, 表达混乱, 如第2点中对比手法的学习和作品深刻含义句子的体会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不适合放在一起; (4) 比较主观, 忽略学情, 如第4点中散文的以小见大写法和文化散文的基本特点在本课的学习中很难真正达成。

基于以上的考虑, 为了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笔者注重对学情的了解和研究。笔者在授课前布置课前预习, 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 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 不左右学生思维。在学生自读课文后, 笔者对他们进行了学前检测, 了解哪些是学生已经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哪些是有疑问并且无法解决的, 哪些是比较欣赏和有些感悟的, 并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整理。在此基础上, 笔者把教学目标修改为:

1.阅读文本, 能独立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比较正确地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比较准确地找出并理解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并能作出阐释。

3.初步了解文化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由物到人的内涵提升、由叙到议的深度思考。

改动后的教学目标表述更为严谨和简练, 也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如原来的第4点改为修改后的第3点, 其中将“理解”改为“初步了解”, 显得更科学合理;将“文化散文的基本特点”改成“由物到人的内涵提升、由叙到议的深度思考”, 就更具体明确。又如第2点, 因为通过学前检测, 笔者已经充分了解了“对于学生而言, 文章哪些是含义丰富并且难以理解的句子”, 所以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抓住重点, 从而使目标能够真正落实。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考虑且考虑最多的就是怎样预设教学目标。可是在预设的时候, 教师通常都没有充分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主体需要, 以致造成学与教的脱离。所以说确立教学目标除了要充分尊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关注教材本身的特点外, 还要充分关注学情。

二、关于课堂讨论的组织

课堂讨论是目前语文课堂比较普遍的活动形式, 在诸多课堂教学活动中, 它有很多显而易见的优势, 如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发展思维能力等。而实际上, 有些课堂讨论的价值还值得探讨。经过这次施教, 笔者想就此问题谈两点体会。

(一) 精心选择讨论的内容

进行课堂讨论之前, 教师先要设计好讨论的内容。内容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 所以, 作为课堂讨论的“总指挥”, 我们要精心选择具有一定讨论价值的内容, 教师选择的讨论内容要针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 以引起每一个学生的思索, 教师也可以从中起到点拨的作用。同时, 讨论的内容要处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内, 即教师选择的讨论题难易度要高于全班的平均水平。这样既有一定的讨论价值, 又让学生乐于参与, 从而达到课堂讨论的最佳效果。

正是因为这样, 很多时候, 教师捧着教材和参考资料绞尽脑汁地设计讨论内容。笔者也是这样。笔者认为《都江堰》第一部分“都江堰社会功用的叙述”和第二部分“对都江堰壮观景象的描绘”, 是第三部分“对李冰父子伟大精魂议论思考”的铺垫, 所以文章的重难点是第三部分。于是, 课堂上笔者带着学生一起梳理了课文的前两部分, 而对第三部分设计了一个讨论题:文章的第三部分, 作者是如何评价李冰父子的?可是课堂讨论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通过课后反思, 笔者认为这样的讨论内容存在以下问题:问题设计来自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 预设问题指向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身, 研究了教材, 可是缺乏对学生的研究, 以至于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不够, 学生生成的空间很少。

基于这样的认识, 笔者认为讨论问题的设计应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这时, 学前检测又能派上用场了。笔者再一次利用学前检测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 发现学生已掌握以下课文内容:对都江堰社会功能的感知;对都江堰水流魅力的感受。同时发现, 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问是:作者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 而是都江堰”, 是不是把长城贬得太低了?文章标题是“都江堰”, 为什么用那么大篇幅写李冰?文中一些语意丰富的或看似矛盾的句子怎么理解?据此, 笔者此后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作者用“最激动人心”这个词来形容都江堰, 你同意吗?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2) 为什么要引入长城作为比较对象?有没有贬抑长城之意? (3) 作者用这么大的篇幅来写李冰, 那么李冰身上到底有哪些“最激动人心”的文化内涵?这些问题来源于学前检测中对学生疑问的调查, 同时经过了筛选提炼, 能指向文本理解的核心问题, 所以是有价值的。此外, 课堂教学内容的预设来自学生的疑问, 因而也能保证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生成。事实也证明, 选择这样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效果好多了 (通过两次后测的比较可以清楚了解到这一点) 。所以, 从学生的问题中归纳、提炼出讨论问题, 不失为一个简单而又有效的做法。而这也是“以学定教”教学理念的体现。

(二) 围绕语文问题进行讨论

确定了有价值的、学生有话可说的问题, 并不表示课堂讨论就能有效进行。在实际讨论过程和最后的交流发言中, 笔者发现学生经常抛开文本架空分析, 任意拓展延伸。下面是学生对“李冰身上到底有哪些‘最激动人心’的文化内涵”这一问题讨论后进行汇报交流的教学片段实录:

生1他首先是一个执政为民的人, 他以民为本。其次就是他还很勤奋, 很执著, 还是一个清廉无私的人。这是他身上激动人心的东西。

生2他有责任感, 有奉献精神。他十分智慧, 知道根据四川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绘制水系图谱, 使当地不再有旱涝灾害, 让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同时, 他是一个质朴的人, 他担任蜀地郡守, 不像其他官吏那样只顾自己享受, 而是马上让自己成为一个水利科学家, 能够为当地的农民服务。

生3他是一个实干型的政治家, 但是他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官员认为他是愚笨的;而在百姓们看来, 都江堰造福千年, 显现了他的大智慧。

生4“那把长锸, 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 终究又胜利了。”这说明他始终和其他官员在斗争, “失败了”可能是他一直被其他官员压制着, “胜利了”我想是他得到了民心。这里我看出的是他不屈服权贵, 敢做敢为。

学生没有抓住文本深入理解, 对李冰的“勤奋”“责任感”“敢做敢为”等评价缺乏足够的依据, 而认为他是一个“矛盾结合体”以及说他始终和其他官员在斗争等看法显然有违文章原意。这反映了学生还没有熟读课文, 没有很好地挖掘教材所蕴涵的价值取向, 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讨论, 其价值也就打了很大折扣。

这次讨论启示笔者更多地去关注学生是否忽视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并根据学生情况相应地进行引导。在此后的教学中, 笔者在学生讨论前重点强调了讨论要求, 如“仔细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独立思考, 找出相关句子进行分析, 并在旁边最好简单点评”。除此之外, 笔者还提供了一组句子, 让学生结合这些句子来讨论。

(1) 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 政治的含义是浚理, 是消灾, 是滋润, 是濡养, 他要实施的事, 既具体又质朴。

(2) 没有证据可以说李冰的政治才能, 但因有过他, 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3) 那把长锸, 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 终究又胜利了。

(4) 他大愚, 又大智。他大拙, 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 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5) 在这里, 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这些语意比较丰富的、看似矛盾的句子, 是学前检测中了解到的学生学习的难点, 同时也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把它们呈现出来, 就是提醒部分学生要注意对这些句子的解读。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能够抓住文本进行分析, 同时也解决了课前学生的疑问。这又再一次印证了“以学定教”教育理念的魅力。改进授课时,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的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请看以下教学片段实录。

生1第19段中说:“他大智, 又大愚。他大拙, 又大巧。”我觉得他大愚是他不像其他人一样这么追求权重名利;他大智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为人民造福。他大拙是他凭自己的踏实, 得出治水三字经、八字真言;他大巧是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 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他以最简单的那个思想解决复杂的问题。

生2“他失败了, 终究又胜利了。”这是因为当时的两种政治走向:一种是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 官场上流行的都是那种尸位素餐的官僚;还有一种是因官位而成为一名实践科学家。他失败, 因为他代表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胜利, 因为他把都江堰治理得很好, 都江堰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他为老百姓真正谋到了福利。李冰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务实的、质朴的、能够坚守自己岗位的人。

生3“在这里, 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乐观, 一是因为李冰代表的是一种清新的政治取向、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且有一位汉代的学者懂得李冰的心意, 由李冰到汉代的水官, 这是一种承续;二是因为都江堰的灌溉, 带给人们永久性的滋润, 这种滋润既是物质的, 也是精神的, 而这种精神的传续, 使中国的历史也有一种乐观。

显然, 这次交流发言都能立足于文本, 同时又有适当的延伸。相比于前一次, 这次讨论有很大的进步, 是有价值的, 也是成功的。

社会活动《做汤圆》教学反思 第16篇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能够理解对方说话的内容,能按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2、体验游戏的快乐。

3、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游戏的快乐

难点:学会游戏的规则

【活动准备】

果奶,鲜奶,酸奶,钙奶空瓶若干;小篮子3-5只。

幼儿对各种奶类具有一定的生活的经验。

【活动玩法】

1、教师和幼儿围成一圈,教师做发令员,幼儿听指挥做动作。

2、指令的发出可以由慢而快,由一项指令到多项指令,难度逐渐增大,语句逐渐增长。

如:“坐下”“起立”“向前弯腰”“挑一挑”“小鸟费”“专一个圈再拍拍手”等。

3、有做出动作与指令不符的幼儿,教师应停下,要求该幼儿或全体幼儿重复做一遍。

教学反思:

课堂环节紧凑,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下享受,由于在游戏过程中,我讲游戏规则不到位,导致幼儿在游戏过程有的捣乱,气氛太过度的活跃,导致我控制不住场面。今后我要加强本班的游戏规则的培养,是幼儿愉快、友好的分享游戏乐趣。

上一篇:盐酸克伦特罗检测下一篇:乡村文化旅游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