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

2024-05-16

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精选8篇)

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 第1篇

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是前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确保到 2020 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也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为优先任务。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推进的重要着力点。

划 落实教育精准扶贫计划 本 培植乡村振兴人力资本

扶贫开发工作走到今天,重在精准、贵在精准,成败系于精准 准。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5 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教育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类别贫困人口的发展需求,对于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自觉、提升贫困人口脱贫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具有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相关教育扶贫政策实施方案及文件,启动了一系列教育扶贫行动计划,如“9+3”免费职业教育

计划、雨露计划等,具体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贫困生资助以及贫困地区师资建设等方面,逐渐实现了由普惠式教育扶贫向精准式教育扶贫的转变。当前,中国教育扶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冲刺期,政府要继续贯彻“分类施策、重点部署、精准发力”的基本原则,在精准识别不同贫困地区和群体需求的基础上,落实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确保教育扶贫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教育扶贫行动计划的精准落实是提升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能力、推进贫困群体能力建设的关键,其扶贫成效在农村地区尤为显著。基于不同农村地区地域环境、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历史人文等因素的特点,因时、因地、因人施策,精准落实“一村一幼”计划、“控辍保学”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职业教育帮扶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东西部高等学校对口支援计划等,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农村师资结构、改革农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农村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而且能为乡村振兴培植人力资本。

系 完善教育脱贫协作体系 能 提升乡村振兴组织效能

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领作 域之间通力协作。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多年的减贫经验,以扶贫责任制为核心的贫困垂直治理结构和以大扶贫格局为核心的贫困水平治理结构是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基本经验,也是中国

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重要特征。其中,以扶贫责任制为核心的贫困垂直治理结构主要是指“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责任制;以大扶贫格局为核心的贫困水平治理结构则是指“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贫困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教育扶贫在中国扶贫开发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是中国特色贫困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市场、学校、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各尽其责、合作互补、共同参与。高质量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要系统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教育扶贫的垂直协作体系和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共同参与教育扶贫的水平协作体系。一方面,为解决教育扶贫职能部门立场、目标和利益差异性问题,以协同收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构建利益和责任共同体的方式,提高省、市、县、乡、村五级教育扶贫职能部门的协同意愿和合作积极性,实行目标引领和信息共享下多渠道多种类教育扶贫资源的组合发力,为乡村治理模式的优化提供经验借鉴和组织框架;另一方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和社区参与—学校和贫困人口响应”的互动协同体系,聚集政府、市场、社会、学校、个体等多方力量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为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联动协作体系凝聚组织力量和夯实组织基础,进而提升乡村振兴组织效能。

作 推进教育脱贫评估工作

设 服务乡村振兴智库建设

科学合理的精准扶贫评估机制及其运行,能为扶贫政策、计划及项目等调整和延续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确保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序推进。当前,我国精准脱贫虽逐渐形成以建立分省交叉评估系统、App 全数据采集系统、标准化统计分析系统、评估大数据平台系统和全员培训系统为特征的评估工作机制,但脱贫评估工作多是重点围绕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贫困人口退出准确率、因村因户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等三项内容而开展,教育脱贫大多被视为一个总的考量度,包含在以“因村因户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脱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未能充分反映教育脱贫政策、计划及项目等实施效果。

为保障教育脱贫真正“落地生根”,提高教育脱贫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需要推进教育脱贫评估工作,通过加强教育脱贫监督考核体系建设、创新教育脱贫第三方评估机制、优化教育脱贫评估工具与方式等为教育脱贫攻坚提供真实数据和反馈信息。首先,加强教育脱贫监督考核体系建设,设立教育脱贫监督考核部门,建立健全动态跟进式教育脱贫观察监管机制以及责任追究机制,引导和鼓励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脱贫评估工作的有序推进。其次,创新教育脱贫第三方评估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脱贫评估工作,加强教育脱贫评估队伍建设,重视后期回访和跟踪调查,探索并构建教育脱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深入评估

和分析教育脱贫实效,为乡村振兴战略调整与升级提供现实依据。最后,优化教育脱贫评估工具与方式,统筹推进教育脱贫评估大数据云平台建设,科学、及时、有效地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数据和政策建议,切实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智库建设。

制 构建教育脱贫长效机制 力 强化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为提升脱贫效率和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贫困人口再返贫,构建脱贫长效机制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教育扶贫是最具有持续效力、最根本的扶贫方式,在脱贫实践中发挥着战略性、奠基性、引领性和延续性作用。教育脱贫长效机制是按照教育脱贫工作正常运转的程序和基本机理,建立起维持并保障教育脱贫工作持续、稳定和高效推进的制度体系,能为不同教育脱贫环节及其行动提供相应的制度引导和约束。

构建教育脱贫长效机制,需要通过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制度创新和机制设计,构建教育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机制、教育扶贫资源的多元筹集机制和高效传送机制、教育扶贫主客体的协同联动机制、教育扶贫项目的精准实施和监督考核机制等,从而将优质的教育扶贫资源通过合理的教育扶贫方式、合法的教育扶贫主体,精准、有效、持续地传送至教育扶贫对象。这些机制

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城乡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为导向,以农村基层治理为依托,以增强教育扶贫对象获得感和能力素质为目标,且均在法治框架内规范、有序地运转,彼此之间相互联动、互为支撑。因此,教育脱贫长效机制的构建既有效促进教育扶贫要素的重新组合,又调整和优化教育扶贫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能够确保教育脱贫事业的可持续和稳步推进,避免教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的“断档”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总之,教育扶贫既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优先任务和核心举措,也是帮助贫困地区增强造血功能的民生工程。通过落实教育精准扶贫计划、完善教育脱贫协作体系、推进教育脱贫评估工作和构建教育脱贫长效机制等,高质量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以培植乡村振兴人力资本、提升乡村振兴组织效能、服务乡村振兴智库建设、强化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 第2篇

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宣讲报告

**自治旗委讲师团

**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学习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乡风文明的保障作用,正确认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必修课。

一、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总书记为民情怀的集中体现

精准扶贫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总书记多年基层工作的实践精华、智慧结晶,是为民情怀的高度集中体现。总书记自2012年11月15日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曾先后到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上海、福建、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海南、四川、甘肃和新疆、青海等各省市区农村考察调研,了解农村的发展建设和农村群众的生活状况,他在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中对农村、农民积累了深厚的感情。

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延安梁家河插队。一个15岁的孩子,突然从大城市来到小村庄,面对身体上、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他没有因为困难被打倒,没有因为苦闷而消沉,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1974年1月,不满21岁的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的村民修建了四个大坝,挖了水井,修建了沼气池,甚至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告别了吃不饱饭的生活,不仅衣食无忧,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1982年,习近平来到河北正定县任职。针对当时正定“高产穷县”的实际,他提出“吃饭问题是解决正定问题的当务之急”。正定是我国北方粮食高产县,头戴高产的帽子,其实很多人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习近平当时给中央写信,反映了这个高征购问题,国家给减掉了2800万斤的征购任务。这对正定来说是一个减负。减负后,习近平一直思考让正定的老百姓怎么能富起来,1981年底正定县人均收入每天只有4角钱,农民辛苦干一年,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不够。在他的推动下,“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广,为正定经济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在担任县委书记后,习近平又带领全县人民大胆改革,让正定全面摆脱“高产穷县”的帽子,逐步走向致富道路。

1988年,习近平到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到宁德3个月后,习近平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全地区绝大部分村屯。他当时第一次作报告就提出来,“当官不要想发财,发财不要在这里当官”,之后,他提出并倡导实施“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全力推动闽东地区摆脱贫困。在习近平离开宁德时,全区已有94%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012年底,习近平专程来到河北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2013年11月,习近平来到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坐下来同村民算收支账,询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打算,察看了村民的谷仓、床铺、灶房、猪圈,鼓励村民增强脱贫的信心。2014年马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冒严寒,踏冰雪,来到锡林郭勒盟81岁的牧民玛吉格家了解生活情况。问到:“小孩上学远远?”“看病、购物方便不方便?”“家里养了多少只羊、多少匹马?”“收入怎么样?”总书记问得很细。2016年8月22日总书记来到青海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在村民家中,察看房屋格局,了解施工进展,关心火炕取暖效果。

从总书记的工作经历和调研足迹,我们可以看出,从梁家河的村支部书记,到如今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40多年来,无论职位如何变迁,在总书记心中,农村建的好不好、农民过得富不富是头等大事。这40年基层的工作经历和一心为民的领袖情怀,为他精准扶贫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也正是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和战略的提出为中国近6亿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进一步增强了农村人口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二、深刻认识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深刻认识这20个字的总体要求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摆脱贫困是前提。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突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就是其“魂”,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保障。只有抓好、做好乡风文明这个保障,才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要“个人养成好习惯,乡村形成好风气”。

一是学习先行,凝聚乡风正能量。俗话说“宁可肚子空,不能脑子空”。村民平日里活多、忙,但一定不要忽视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国家大事和重要政策。村委会的学习讲堂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载体,村委要建好用好“学习讲堂”。村委会的干部要带头讲,也可以从村民中选拔能讲、善讲的百姓名嘴,走上学习讲堂讲台,分享致富经验、宣讲政策,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确保宣讲常态化,坚持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集中宣讲,既讲国家政策,又讲致富经验,既讲大政方针,又讲先进典型,努力把学习讲堂打造成村民理论政策学习的新平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提振广大农猎民群众“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和热情。

二是活动引领,提升群众整体素质。广泛开展的文明家庭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评选、设立的善行义举榜等活动,都是提升乡风文明很好的载体,要引领村民积极参与,增强凝聚力、提升精神面貌、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要深入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大行动”,各村要力争达到“十个一”目标,即:“一部村规民约、一个红白理事会、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一组家风家训、一个善行义举四德榜、一批文明示范户、一支农民文艺演出队、一支志愿服务队”,让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

三是移风易俗,倡导新型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涵养乡风文明,也是脱贫攻坚面临的重大课题,是能致富、不返贫的基础所在。

一要摒弃结婚高额彩礼。结婚送彩礼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一般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有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长期以来,很多农村孩子找不到对象,结不起婚的现象时有发生,房子、车子和彩礼全部下来要花掉一个农民一辈子的积蓄,好不容易脱贫的家庭,孩子一结婚又返贫。高额彩礼的危害有三点:一则增加父母生活压力。一般来说,每个家庭为儿子结婚都要负债,通常这笔债务儿子是不负责偿还的,最后往往由男方父母承担。父母在竭尽全力把子女抚养成人的同时,还要倾其所有帮助子女成家立业,俨然是被“二度剥削”了。二则影响年轻人感情。因为高额的彩礼,不少男方不堪重负,一些过度的要求甚至给原本美好的感情留下了阴影。三则不利于年轻人奋斗成长。有时,女方父母彩礼又转赠给小两口,年轻人结婚后就有房、有车、有存款,为生活奋斗、打拼的动力就会大大减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利于年轻人的进步和成长,所以此风不宜涨。

二要厚养薄葬。百善孝为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些都是古人劝人行孝的名言。趁着父母健在时,尽己所能回报养育之恩,顺着父母的意愿行事,这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老人活着时不善待,去世后又大操大办,只会劳民伤财。

三要拒绝礼金攀比。遇到红白喜事礼金互相攀比;更有青壮年劳动力整天酗酒、打牌赌博;个别村民信奉封建迷信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应该摒弃的陋习。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移风移俗和树文明新风显得尤其重要。各级党委、党组织要积极与文明办配合,狠抓树文明新风建设。在群众中要紧盯党员干部、大户能人这个“关键少数”,依法依纪狠刹“大操大办”、“打牌赌博”、互相攀比等不正之风。特别是对红白喜事的随礼标准、酒席规模等进行合理界定,结合实际建立并完善村规民约,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导村民主动转变观念思想,从根本上带动农村“民风”的转变,形成“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引导党员干部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文明新风的推动者、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带动村风民风向上向善。

四是抓好家风建设,筑好乡风民风的基石。树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理念,引导广大老百姓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家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曾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有这样一个关于家风的例子,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庭,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个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两个家庭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子女的成才与否。好家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可以让家族忠孝、和睦、尊老爱幼的家族文化和淳朴民风代代相传,而且能够有力强化乡风文明的“内核”。家风建设抓好了,就是抓住了乡风文明的“牛鼻子”。

五是庭院整治,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环境卫生是村民身边的小事,更是整个村里的大事。整洁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是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长期以来,垃圾乱倒、禽畜乱跑、柴草乱堆、污水乱排等现象还很普遍,要通过文明村镇创建,加强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落实“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四级运行机制,引导群众自觉维护和整治门前院后环境卫生,做到农村民房庭院内外环境卫生整洁、农器具摆放有序、村(居)环境整洁美观。

三、深刻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部署,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减少了将近9个百分点,建档立卡贫困村从12.8万个减少到2.6万个,有10万个贫困村已经脱贫退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减贫行动的楷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乡村振兴,让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才是最终目的。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只有实施好乡村振兴,才能让乡村更美,从而建设好美丽的中国。**自治旗是国家级贫困旗县,农村猎区基础条件差,产业水平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发生率较高。我旗的脱贫攻坚战目标是到2019年底,全旗未脱贫人口805户1626人全部脱贫、3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国家级贫困旗摘帽。全旗的干部群众要团结一心,继续发扬苦、不怕难的精神,一起努力啃下硬骨头,坚决打赢我旗的脱贫攻坚战,确保决胜之年必须决胜,用我们的脱贫成绩为国庆70周年献礼。

四、深刻认识强化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招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振兴乡村,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作为保障,党员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当前,结合“**”主题教育,要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教育管理党员的主体作用,以学习讲堂、文化活动室等为阵地,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深化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党员组织生活,做活“党员主题党日活动”,加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广泛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密切党群关系,发挥模范作用。让基层党组织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党员,紧紧地把群众凝聚在身边,形成同心同德、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为倡树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出倡议:

一要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在生活中,给予老人足够的精神慰藉,满足老人的正常物质需求。在办理丧事时,自觉摒弃在公共场所搭建灵棚、高音播放哀乐、撒纸钱烧纸扎冥币、大肆燃放烟花爆竹、大摆宴席等不良行为,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做社会新风的建设者!

二要崇尚节俭,婚事新办。提倡适度办婚礼、节俭过日子,摒弃搞攀比、讲排场的不良风气。自觉抵制高额彩礼攀比成风、婚车成串影响交通、鞭炮滥放污染环境、大办宴席铺张浪费,力戒恶俗闹婚,力求婚礼仪式简朴、氛围温馨,倡树婚事新办新风尚。

三要破旧立新,倡树新风。提倡在办理生育、升学、入伍、生日、乔迁等事宜时,在亲朋好友间通过一束鲜花、一条短信、一杯清茶、一句问候等文明方式,表达贺意,增进感情。杜绝滥发通知、收受礼金、大摆筵席、铺张浪费,自觉抵制相互攀比、显排场的不良习气。

运用市场思维助力脱贫攻坚初探 第3篇

是什么导致了群众贫困, 市场需要贫困群众发展什么, 怎样发展才能彻底脱贫?这是摆在崇义扶贫攻坚工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不断尝试, 崇义探索出一条运用市场思维, 既开方祛病、又强生健体的扶贫新路子: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 在需求、供给两端同时发力, 促进脱贫攻坚与斩断致贫根源、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产业体系相结合, 补足需求短板、提升供给能力、形成致富链条, 铺就脱贫高速路。

补足需求端

是什么导致了群众贫困?从贫困户共性层面分析, 经统计, 崇义最主要的致贫原因是因病, 占比47.3%。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分析, 崇义是地偏、人勤、资源丰, 由于地处罗霄山脉, 公路建设起步较晚、成本高、基础薄弱,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制约崇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从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层面分析, 贫困户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自身发展能力不强, 对土地流转等利好政策的把握较差、顾虑较多, 粗放式的农业种植无法适应当下市场经济的要求, 单靠自己努力来增收致富困难重重。

致贫原因找到了, 扶贫就有了方向, 脱贫就有了信心。崇义县从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下调医疗救助基线、全面落实结对帮扶等三个方面, 补足贫困户需求端的短板, 提高贫困群众的脱贫发展能力。

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崇义交通欠账大, 今年以来, 同时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4亿元的国省道改造升级、县级公路升级、479 个贫困村道路提升等6 大项目, 计划在2017 年12 月底全面建成投入使用。投资4000 万元新建12 所乡镇公办幼儿园及购置教学设备, 今年秋季可全部投入使用。今年将投资800 余万元改造低压线路100 余公里, 分三年投入4700万元完成贫困村饮水、农田基建、灌区节水改造等用前所未有的力度补足基础设施欠账。

崇义县精准扶贫对象电子商务培训讲座

下调医疗救助基线。崇义县因病致贫人口多, 于是专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精准施策。对扶贫对象中的低保、五保供养对象由政府出资购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农合) , 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 可报费用不设起付线, 直接按对应补偿比例进行补偿, 并享受基本保障和大病保险保障。参加新农合的贫困户家庭成员在大病保险补偿时, 起付线下调50%, 贫困户家庭成员在县内公立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先住院、后付费”并凭证明免缴住院押金。今年将按人均90 元的标准为全县1.7 万农村贫困人口购买商业保险。最大限度减轻贫困家庭负担。

全面落实结对帮扶。面对贫困群众高涨的脱贫热情, 崇义县实施精准帮扶全覆盖, 针对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强问题, 崇义县制定了《崇义县开展结对帮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 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工作机制, 按照单位在编在岗干部情况, 安排结对帮扶干部, 县处级干部结对帮扶3 户, 科级干部结对帮扶2 户, 一般干部结对帮扶1 户, 确保每个村都有帮扶单位, 每一贫困户都有干部帮扶, 做到结对帮扶到村到户, 责任到人、一包到底。让干部为贫困户出谋划策、助力脱贫。

提升供给侧

市场需要贫困群众发展什么?市场自然是需要贫困户提供更具特色、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这就要求精准扶贫在供给侧发力, 授之以渔, 让贫困群众有能力提供独具特色的产品、优质周到的服务或是熟练高效的技术, 满足市场需求, 增加自身收入。

阿基米德说, 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地球。大多数贫困户正是缺少这样一个“支点”, 才饱受贫困之苦, 而真正能源源不断增加农户收入的“支点”就是合适产业和稳定职业。

提供独具特色产品。崇义重点引导和鼓励贫困户种植刺葡萄、油茶、有机蔬菜、南酸枣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 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例如, 2015 年开始, 崇义县把种植刺葡萄作为精准扶贫主导产业, 力争三年实现贫困户户均1 亩刺葡萄的目标, 县政府专门出台扶持政策, 贫困户种植刺葡萄不用花一分钱。到目前, 全县已有110 户贫困户种植刺葡萄1290 亩, 1008 户贫困户新造或低改油茶林5600亩, 326 户贫困户直接或入股参与有机蔬菜种植。

提供优质周到服务。乡村旅游方兴未艾, 崇义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不断优化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发展环境, 致力发展旅游脱贫。县旅游部门免费为贫困户开办“农家乐”提供服务和指导, 优先旅游推介, 使贫困户从旅游收益中受益脱贫。借助《舌尖上的中国Ⅱ》等节目的热播, 上堡乡顺势而动, 引导赤水、竹溪和上堡等村开办了50 余家农家乐, 帮助31 户农户摆脱贫困。

提供熟练高效技术。对于没有条件发展产业的贫困户, 采取因人施策方式, 根据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的需求, 通过“雨露计划”、“就业技能培训”、“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等方式, 支持贫困户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并给予补助。2015 年通过“雨露计划”共培训605 人次, 2016 年将培训3000 人次。对贫困家庭子女, 在县职业中专设立“崇义扶贫班”, 优先选择贫困户家庭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就读, 对参加县内外职业教育的贫困学生发放补助资金, 并推荐就业。通过开办培训班、聘请专家现场指导、外出学习等方式, 引导全县54 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电子商务、竹木加工、特色种养等创业项目脱贫。

形成致富链

怎样发展才能彻底脱贫?实践早已证明, 扶贫不能“单打独斗”, “碎片化”的扶贫力量不能根治贫困。崇义县通过引导和调动龙头企业、致富能手、协会 (合作社) 等各方力量, 主动对接贫困户发展, 将扶贫产业融入到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具有崇义特色的产业体系中去, 打造致富链条, 形成全民协力脱贫、共奔全面小康的生动局面。

龙头企业+ 贫困户。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强、市场意识强、抵抗风险能力强, 崇义县一直通过支持并引导企业参与精准扶贫, 在企业壮大自身的同时回馈社会, 君子谷公司就是典型代表。崇义县对有能力、有意愿、符合种植发展条件的贫困户, 每户全额扶持种植1 亩刺葡萄, 由君子谷公司提供2 年以上规格的安全种苗, 种苗费用由政府和君子谷公司共同承担, 今年累计发放刺葡萄幼苗累计46000多株, 新增刺葡萄1830 亩。县财政补助每户贫困户搭建棚架费用4000 元 (含棚架材料实物补助) , 贫困户与君子谷公司签订每市斤刺葡萄不低于1.25 元的保护价收购协议, 将贫困户种植成本和风险降到最低。在一系列的帮扶政策支持下, 依托君子谷、齐云山等龙头企业, 年内有望新增刺葡萄2100 亩、南酸枣4000 亩、新增和低改油茶8600 亩。通过依托龙头“换穷业”脱贫致富。

致富能手+ 贫困户。群众身边的致富能手的成功往往最有说服力和可借鉴性。上堡乡沈敦玉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 长期以来家庭年均纯收入不到一万元, 生活拮据。随着上堡旅游的走俏, 因为熟悉地形, 他抓住机会当起了导游, 办起了农家乐。为人厚道、本分的他回头客越来越多, 现在, 沈敦玉家的农家乐已经发展成为一日可供160 人食宿的较大规模农家乐, 家庭年均纯收入超过20 万元。他主动帮助、指导其他村民发展农家乐。得到他帮助的沈伦俊等6 户村民如今借着农家乐脱贫致富, 平均家庭年均收入增加了2万以上。如今, 上堡乡旅游脱贫致富的理念渐入人心, 陆续开办了农家乐50 余家, 促进了贫困户增收。在崇义, 像他这样的致富能手大有人在, 政府通过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资金奖扶等办法, 调动他们带动身边的贫困户, 通过因地制宜“谋新业”脱贫致富。

协会 (合作社) + 贫困户。协会 (合作社) 作为供应链的末端, 具有规模效应, 销售网络, 是贫困户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电子商务具有“小平台、大市场”的优势, 农产品信息不畅、销售渠道狭窄, 是脱贫致富的优质资源。2015 年, 崇义县成立电子商务协会, 积极开展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 探索把“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引入扶贫工作, 依托电子商务新型业态推动贫困农民创业就业, 提高贫困户增收致富能力。并对建档入卡的扶贫对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群体开展电子商务创业培训, 帮助贫困户对接电商平台。去年, 电商协会和脐橙专业合作社帮助576 户贫困户销售脐橙1440 吨, 为贫困户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 第4篇

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加快推动老区建设发展,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全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座谈会于11月27日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会上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加快老区脱贫攻坚摆在扶贫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开发建设步伐,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汪洋强调,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加快推动老区建设发展,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要以贫困老区和困难群众为重点,因地因人精准施策,确保老区如期完成脱贫目标。加快建设公路、铁路、水利、电力、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破解老区发展瓶颈制约。培育壮大特色农业、红色旅游等产业,大力促进转移就业,积极有序开发优势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增强老区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老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尽快补齐教育、医疗等方面短板,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高优抚对象优待抚恤标准,让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 第5篇

助力脱贫攻坚

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高县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农村发展中人力资源匮乏、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难题,深入推进乡土能人选育计划,最大限度激活全县乡土能人资源,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决胜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突出“四定”,乡土能人选出来。一是定规划。乡土能人选育规划期为3年(2017年―2020年),每村每年重点培育2-3名村级能人,乡村两级每年集中开展一次乡土能人评选,县委每年命名、表彰一批乡土能人。二是定标准。分类制定“发展顾问、产业引领、技术支撑、经商促进、信访维稳”五个方面的评选标准,既突出评选的重点,又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使乡土能人选育成为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综合性工程。三是定人选。乡土能人选育计划采取提名推荐、个人自荐和项目申报相结合的方式,引导能人候选人参与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矛盾排解信访维稳等具体工作,乡村两级在具体项目实施中发现能人、培育能人。四是定机制。建立乡土能人建言重要议事制度、乡土能人列席乡镇重要会议制度,乡镇党委政府采取座谈会或“一封信”“一条短信(微信)”问政于乡土能人,邀请能人列席乡镇党代会、人代会、党委会等事关全乡镇发展的重大会议,激励和带动更多的乡土能人参与农村建设。

聚焦“四重”,发挥特长用起来。一是重建强组织。实行党员能人“互培”机制,重点培育党员为能人、发展能人为党员、培养党员能人为村组后备干部,将乡土能人吸纳到基层党组织中来,充分发挥乡土能人在组织振兴中的作用,目前培养116名乡土能人为党员,实施300余名党员能人培养计划,将1000余名乡土能人纳入后备干部培养计划。二是重致富带头。将乡土能人培养为农村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点带面,以大雁岭乡村振兴示范区为核心,示范带动全县285个村全域振兴。三是重乡风文明。依托家风家训展示馆、第二届忠孝文化推广节等,激励引导全县1000余名乡土能人广泛参与乡村治理。四是重信访维稳。采取“任务+清单”模式,鼓励290名信访维稳乡土能人将遗留的各类矛盾纠纷、信访维稳案件等进行项目化包装,提出构思策划、工作经费需求,定人、定时、定责,及时化解。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作文 第6篇

多数贫困地区在重点解决贫困人口脱贫的同时,将脱贫攻坚与建设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发展特色产业结合起来.除解决贫困人口脱贫外,进一步提升脱贫人口的生产生活标准,实现脱贫与同步奔小康相结合.如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按照“兴业、家富、人和、村美”要求全方位推进异地搬迁扶贫,广西和云南推进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模式.

(二)积极构建党员引领,全社会参与的全员扶贫格局

在脱贫攻坚中,党员干部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一些地方的各级政府党员干部带头、各类公共事业单位或机构的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全员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齐心协力推进脱贫攻坚.如四川省巴中市的“挂包驻帮”脱贫攻坚,实现100%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100%贫困户有党员干部帮扶.

(三)通过改革创新实现扶贫脱贫

各地在贯彻“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情况,积极创新,探索出一些脱贫攻坚的新模式.如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土地城乡增减挂钩,将转移建设用地指标获得的收益用于当地贫困人口异地搬迁、产业发展基金等,支持贫困人口尽快脱贫.湖北省恩施市通过构建银企联动机制和搭建金融服务“三农”平台、开展农村产权交易、设立风险基金等方式,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推进金融扶贫脱贫工作.这些地区通过积极创新脱贫扶贫方式,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脱贫地区农村治理取得新进展

贫困地区在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乡村治理,通过创建“村委会+乡贤”“村委会+村自治组织”等方式规范乡村民俗,形成脱贫攻坚与推动乡村社会治理良好互动机制.如陕西省旬阳县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探索建立的“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根本”、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新型乡村治理模式.

(五)产业发展已成为脱贫攻坚重点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感想 第7篇

注重规划的衔接与结合。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有机衔接,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幸福美丽乡村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等项目,有机嵌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增强规划的持续性和衔接性。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强总体规划与其他各类规划统筹联动,防止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注重政策的支撑与结合。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在坚持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的前提下,以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准绳,寻找到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对农民扶持的支撑点、对农业发展的交叉点、对农村治理的结合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梯次推进。同时,要抓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构建起适应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乡村行政管理体制。

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 第8篇

凉山是四川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在这里,四川移动在提升通信网络覆盖率的基础上,推出立体化的“扶贫+”模式。

近年来,四川移动仅在凉山地区投资就超过3亿元,宽带覆盖了758个行政村,实现29万农村家庭高速宽带接入能力。依托网络覆盖,四川移动在凉山开启了电商扶贫的新模式,搭建“和小宝”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有效帮助当地农户脱贫致富。

目前,该平台已建设为“互联网+优势特色农业+贫困农户精准扶贫”O2O农村电商平台,依托移动的乡镇营业厅实现产品的“上行”和“下达”,解决了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在第十三届中国信息港论坛上,该项目荣获“2016年度中国信息通信与互联网+应用优秀成果奖”金奖。

“和小宝”成立于2014年,随后,四川移动开始改造移动公司门店,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1309个,为广大农民提供“便民服务+互联网代买+互联网代卖”的线上线下结合的一站式服务,并通过终端、号卡等配送渠道,实现所有物品从县或镇到村的最后一公里物流。

有了服务站点,惠农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四川移动还与银行合作,将金融服务下延到乡镇。2013年底,四川移动和中国农业银行共同推出了惠农“银讯通”业务后,农民不仅可以取款、转账、生活缴费、查询等,还可以享受新农保、新农合存缴款结算、涉农补贴资金代理发放等服务。

在凉山,四川移动已依托营业网点建立电商综合服务站105个,覆盖全州17个市县,建成“O2O”移动渠道网点1000余家,覆盖80%以上的乡镇。

扶贫旅游把风景推出去生意请进来

凉山是四川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由于山高路远,美丽的风景和优质的农产品只能“敝帚自珍”。

为此,四川移动在凉山携手当地政府打造了“五彩凉山智慧旅游平台”,涵盖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智慧体验四大体系,汇聚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于一体,面向游客提供基于PC、手机等终端的应用服务。

上线仅3个月,平台用户已突破4万人,成为帮助外界了解凉山风光、来到凉山旅游,进而帮助普通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通道。

“五彩凉山智慧旅游”平台上覆盖了贫困乡镇的特色产品,游客在“住”的版块中,可以检索到贫困地区的农家乐;在“吃”的版块,可以浏览到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在“游”的版块,还能轻松发现深藏大山的美景和美食。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上述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

今年5月10日,凉山盐源县遭遇特大冰雹,果子上布满小干疤,销量下滑,四川移动凉山分公司采取对农户的补贴销售形式,不到1个小时,储备在智慧旅游平台凉山特产的300件苹果被抢空。

同样是在丘陵村,今年举办的樱桃节信息被“五彩凉山”推送,游客通过线上购票前往的占总游客量的20%,村里一下涌入上万人,3000亩樱桃一卖而光。

而在凉山州偏远的县城之一甘洛县,已经有两家县城周边的农家乐上线“五彩凉山”平台。该平台已经肩负起本地“大众点评”的功能,游客可在线了解农家乐的情况。

在凉山,有120余名四川移动的员工,涉足全州17县市采集涉旅企业的基础信息,应用于平台推广。特别针对偏远地区的农家乐,帮助他们做好特色打造。目前,四川移动已经在凉山所有的贫困县区筛选出特色的示范户入驻,下一步还将把经验推广到更多的贫困地区。

丘陵村是西昌市最边远的乡镇之一,以盛产优质樱桃远近闻名。全村360余户村民基本全靠种植樱桃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以前的种植规模不大,主要依靠公路交通向外销售,价格普遍较低,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

在四川移动的帮助下,村民开通网上销售渠道、经营农家乐,村民种植樱桃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有些原来的荒地也被村民改造成了樱桃园,目前全村樱桃种植面积近2000亩,村民收入逐年稳步提升,村里仅有的几户贫困人口今年底就能实现完全脱贫。孙建刚的年收入已经突破10万元,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据了解,自2004年以来,四川移动累计投资约122亿开展“村通工程”建设,承担了省内80%以上村通工程任务,村通建设投资和规模全国第一,共建成村通基站约1.9万个,累计实现10962偏远行政村、20849个偏远自然村通电话、5196个行政村通宽带、3902个乡村通宽带和100个农村学校通宽带任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移动投资农村宽带网络建设,推进凉山第一批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实现行政村光纤到户宽带覆盖,农村宽带网络的建成正在引领广大农村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扶贫教育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山区“移动”

用平板电脑做作业、轻点视频就能与老师对话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事,凉山的部分中小学生每天都在做。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等条件的约束,山高路远、基础薄弱,师资匮乏,凉山的教育一直都很“恼火”。在这个曾被贴着“教育落后”标签的少数民族地区,四川移动利用不断铺展的互联网,正在进行一场变革。

10月20日下午7点,西昌市第二小学三年级的冯小东同学在妈妈的指导下,用移动智能手机打开“凉山素质教育云平台(学生端)”(APP),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语文科目《观潮》测试,有判断题、选择题……

两个小时后,冯小东的语文老师陈鑫打开APP (教师端),此时全班50名学生已经完成并提交,她可以看到整个班乃至整个年级的学生答题详情,以及具体的分数。

云端大数据还分析出了学生们各小题的得分率,从69%-100%不等。陈鑫对错题认真做了个标记,打算明天将在课堂上再为学生们讲一次。

素质教育云平台是在中国关工委的支持下,四川移动与凉山州教育局共同投资打造的,涵盖“教育管理云、教学资源云、互动社区云”为一体,能有效为教育局、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实现办公OA、教务信息发布、名师课堂、数字图书馆、在线同步课堂学习、课后辅导、家校互动社区等功能,面向中小学用户提供基于PC、手机等终端的应用服务,实现教育信息化人人通的目标。

一个手机应用,连接了师生,提高了教育手段,助推了凉山的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西昌市第二小学校长沈光虎说,这个APP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学生换了一个地方做作业,而且实现了所有中小学同一套课后作业。

在贫困山区师资匮乏的情况下,该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均衡化。与此同时,该平台的题目是由凉山州优秀中小学教师组成的课题组编写的,代表了凉山教育的最高水平。

自2013年起,凉山州已实现700余所大中小学校园专网的接入,已有424所学校正在推广应用素质教育云平台。

据了解,凉山普格县正在开展民族地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试点。现有普格中学、普格县民族初级中学、附城小学等学校与成都七中、成都实验小学等校开展远程直播、录播、植入式教育教学活动。

普格县的教育信息化试点未来有望依托网络覆盖在全州推行。通过网络的普及,更多的学生们可以享受到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偏远的山区通过网络教学,有效解决了师资短缺的问题,从而使教育体系得到不断优化。

四川移动积极响应“宽带中国”号召,目前在凉山累计投资已超过3亿元,覆盖758个行政村,实现29万农村家庭高速宽带接入能力,已通过互联网建设为近30万凉山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网络教育服务。

为第一书记造“利器”移动应用助力精准扶贫

“这个是我们村所有贫困户的信息。”10月19日,西昌市民胜乡西洼村第一书记马政点开了一个名为“精准扶贫”的APP,向访客展示村里的情况。随便点开一户贫困户,就有十多项栏目把贫困户的情况进行了全纪录。“这对我们入户很有帮助,这样一来,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贫困户的所有信息了。”

据了解,中国移动开发的这个APP是“互联网+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延伸,是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的移动端应用,主要为各级扶贫开发工作人员提供随时随地的信息查询、统计分析以及数据采集等多种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Pad等设备登录精准扶贫APP,更加便捷灵活地开展扶贫工作。

助力政府精准扶贫,帮助政府搭建协同第一书记工作的信息化平台。目前,精准扶贫APP已进入内部测试阶段,并在凉山州盐源县开展试点,该县的贫困户网上建档立卡工作已经完成。第一书记通过移动端登陆后,该户的家庭基本状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成效、收入调查表、帮扶责任人等信息一目了然。

与传统的贫困户纸质档案相比,精准扶贫APP作为一本“电子化扶贫口袋书”,实现了贫困户建档立卡基础信息的永久保存,并帮助基层扶贫人员随时随地掌握贫困户帮扶动态信息,简化了贫困户精准管理程序,既节约了成本,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精准扶贫APP为广大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政策新闻传播、信息发布、交流的平台。为了更好的支撑精准扶贫工作,围绕“指挥者”、“管理者”、“一线扶贫队伍”、“扶贫对象”四类使用群体,提供手机APP+后台管理网站+分析系统的产品体系,提供便捷的扶贫办公能力,精准记录帮扶过程,为精准决策提供依据、为精准管控提供手段、为精准帮扶提供支撑。

如今,每天早晨上班,第一时间打开精准扶贫APP,查看精准指数,已经成为盐源县扶贫工作人员的习惯。

西洼村正在打算修一条路,马政想把修路的项目申请通过网络提交,跟以前提交项目不同的是,通过APP提交的项目可以随时查看进度,让扶贫工作更加阳光透明。

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用信息化手段密切党群干群联系,提升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凉山移动与凉山州委组织部开发了集教育、管理、服务、监督为一体的“凉山党群通基层手机信息平台”(简称“凉山党群通”)。自2014年“凉山党群通”信息平台启动并使用以来,经过不断完善及新增功能,实现了包括“党群直通”“党建网格”“移动党校”、“视频栏目”“便民服务”在内的10大功能模块上线并稳定使用。

平台正式使用以来,依托移动互联网切实起到了教育、管理、服务、监督的作用。通过党群通平台已上传各类学习资料500余篇,导入基层党组织3270个,上传活动信息1000余条,提供天气预报、交通出行、考试信息等12项便民服务,收到基层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800余条,并及时进行了解决回复。

樟木箐乡丘陵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周立军是最早的用户之一,10月19日,他把收集到的10多条村民意见和建议通过平台向上级部门反应,其中有建议在村里安装摄像头的,有建议多搞果树种植培训……涉及的民意方方面面。

随着移动互联网4G时代的到来,“凉山党群通”将具有更加良好的运用前景,目前已有5万用户下载使用,下一步将会覆盖全州20万党员干部,成为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张响亮名片,成为联系服务党员和群众的“掌中宝”。

近年来,四川移动响应“宽带中国”号召,按照中国移动集团“高起点、高品质、高价值”的宽带发展战略,累计投入43亿元,已覆盖全省2300万住户。建设过程中,四川移动所有宽带均全部实现光纤到户,并向用户提供百兆接入服务,实现“光纤起步、百兆到户”。

上一篇:果子狸养殖可行性报告下一篇:人事考试继续教育在线学习考试单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