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阔达的诗句

2024-05-31

表达阔达的诗句(精选3篇)

表达阔达的诗句 第1篇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壬戌三月七日,苏轼从相田到沙湖游玩的途中突遇大雨,大家都没有带雨具,同行的其他人都感觉很狼狈,只有苏轼反而觉得乐在其中,且由此联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在雨过天晴之后,有感而发,作了这首词。

词的大意是说: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慢慢走。竹杖和草鞋轻巧的感觉更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呢?仅一身蓑衣便足够我在风雨中度过一生。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正当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首望一望刚刚走过的经历过风雨的路,我信步归去,继续前行,无所谓风雨或天晴。

表达阔达的诗句 第2篇

自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开展以来,阔达藏族乡林业站按照《平武县阔达藏族乡人民政府2011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阔委发„2011‟5号)文件要求,坚持思想认识到位,组织落实到位,认真贯彻执行,精心组织实施开展了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以评风工作促发展。通过扎实工作和不懈努力,本站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人民群众的肯定。林业站在县林业局和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自身实际,本着“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以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主线,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为评判标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互相提,自己找”等方式,全面深入开展行风评议自查自纠工作。现自查汇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扎实开展自查自纠

1、思想认识到位,工作行动迅速。乡党委实施方案下发以后,我站严格按照方案要求,高度重视,行动迅速,把评议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当前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及时召开了站务会议和护林员会议,做到领导到位,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成立了林业站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大兴学习之风,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与时俱进。挤时间,多深入基层,勤于思考问题,珍惜岗位,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

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目的是促进被评议单位和部门的作风建设。为此我们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把政风行风评议整改工作贯穿到整个工作的全过程。做到部署工作有行风、检查工作有行风、工作落实有行风。对征求到得意见建议和自我查找出的不足认真整改,主要存在问题是林业宣传不断深入。针对群众提出的林业宣传不力的问题,我站决定在深度上做文章,在广度上下功夫。利用召开护林员会议、召开村三职干部会议,在农村广发宣传林业新技术和林业法律法规,并编印林业科普、林业法律法规等宣传资料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林业宣传工作。

总之,我站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中,在社会各界和政风行风评议领导小组的关怀和指导下,我站在政风行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上级业务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县林业局和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下,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各项工作都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以这次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为契机,努力塑造“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巩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已取得的成果,努力推进我乡林业可持续发展。

表达阔达的诗句 第3篇

学习表达如此重要,让我们问自己:我的语文课是指向表达的语文课吗?有的老师可能会迟疑、不确定。其实,我们的语文课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了表达,只不过有的是不经意的零敲碎打,有的是反复推敲的精心设计。比较两种做法,教学效果显而易见。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表达的训练。如何使指向表达的阅读课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呢?在平时的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牢记年段目标,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表达

各个年级各个学段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明确的表述。对应着这个螺旋上升的目标体系,我们应随着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而设计表达练习的难度:太简单,学生没有兴趣;太难了,会使学生失去表达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把握一个度,关注言语学习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既不降低也不拔高要求,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表达。

例如,苏教版第7册《珍珠鸟》一课,我请学生读课文4~6自然段,给珍珠鸟的活动排序,并思考这个活动顺序为什么不能打乱?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告诉我们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也就是感知作者的写作目的。但在教学中为什么没有提出“写作目的”这个词,并由此拓展开,这就是基于年段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四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学习“写作目的”还为时过早,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教者让学生用自述的口吻写小珍珠鸟的心声。确定这个写点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本册的《习作5》就是学写自述,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写之前充分品词析句,体验作者的爱后,又有教师提供的范文引路,写起来就易于入手了。

再如,苏教版第11册《麋鹿》一课,执教时,教者指导学生转换角色,做麋鹿的小小代言人。同样是转换角色,基于年级与课文的不同,要求和《珍珠鸟》就不一样。

课上,教者先引导学生将课文所介绍的有关麋鹿的知识罗列出来,让他们围绕这些知识点,转换角色,充当文中的麋鹿,用形象化的方法进行自我介绍。学生围绕这些素材撰写解说词:

我还有一个名字

我们的经历可真是坎坷

我的长相与众不同

我们幸福的住所

我们的传奇经历……

角色的转换激发学生的思维,大家兴致勃勃地写起来。写完后,指导学生进行解说。由于学生创造性地“转换”了文本的语言,避免了机械复述课文的沉闷,因此他们的发言比较精彩,课堂的气氛相当活跃。

有学生说:“小朋友们,你们来猜猜我是谁吧!据说啊,我们的祖先曾经是我国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姜子牙的坐骑。你看我们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可能是因为我们长得很奇特吧!所以人们又给我们取了一个小名儿———四不像。怎么样,有趣吧!噢,对了,请记住我的名字———麋鹿。”

……

在我们看来,用自述的口吻介绍麋鹿非常简单,直接将人称改改就行。但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感知、提取、转化的过程,在动笔动口之前一定要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写作脉络,在不知不觉中体验文本的情感,并自动地调动自身的语言储存,将语言仓库中的原材料(含课文信息)进行整合,在思维活动之后,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出来。

再拿苏教版第3册《要好好学字》一课来说,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课哪个内容是比较适合的训练点呢?

教者将第一节作为训练的范本:毛主席在延安遇到了两个小八路。他们一个叫安定宝,15岁,个子高一点;一个叫刘长贵,才14岁,个字矮一点。

教者先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这个句式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熟悉的人。如:我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刘星辰,瘦瘦的,喜欢看书;一个叫张伟航,长得又高又胖,最爱打球。再让学生想想自己身边还有两个什么?用这个句式向大家介绍。学生的思路很容易就被打开了。有的说“我养了两条小金鱼,一条……一条……”;有的说“我有两支铅笔,一支……支……”……

这样的表达训练基于年段目标,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又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有话可说,自然就乐于参与了。

二、精心选择学点,让学生实实在在学表达

初读《珍珠鸟》一课时,教者觉得写小珍珠鸟的语言很有特色,如: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等,读着这些句子觉得珍珠鸟是那么有趣,那么可爱。于是教者想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珍珠鸟的语言,抓住动物的神态、动作等,写出它的有趣,用几个词凸显这份有趣。但反复思考后舍弃了,比这篇课文写得好、有特色的专写动物的课文很多,中年级学生更多的是仿写语言外在的形,而不是语言内在的意和神。本课中的这些句子毕竟比较分散,零零碎碎,学生抓不住要点,会感到无从下手。

一篇课文中,可供学习的知识点很多,所以要选择本课中最有特色的句段篇,让学生有例可循,有法可依,才能有话可写。

比如,苏教版第9册《莫高窟》一课,课文的2、3自然段,都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同时两段之间又运用了过渡句“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是构段仿写的范例。

再如,苏教版第10册《谈礼貌》是一篇议论文,指向表达的阅读课不能忽略文章的体裁,不同体裁的课文,表达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议论文我们可以关注的点有:1.结构;2.观点的阐述;3.事例的选择;4.详略的安排;5.结尾的方法;等等。但我们不能每次都面面俱到,否则嚼不烂。五年级的学生必须过选材关,学习这课时,学生的学习重点笔者放在事例的选择上。

解读文本时,笔者觉得这课事例非常典型,隐藏着作者的智慧。文中有三个事例:1.牛皋问路没有礼貌,老人没有理他,而岳飞彬彬有礼,得到了老人的帮助;2.在公共汽车上踩了别人,礼貌化解了纠纷;3.朱师傅给周总理刮胡子,把周总理的脸给刮破了,周总理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安慰他。作者为什么选这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有什么不同?是笔者引导学生破解的形式之谜。在比较中,我们首先会发现事例中的人物不同:有古有今,有普通人有名人;再挖掘又会发现内容不同,且事例的顺序不可重排,有递进关系:事例1是你有求于人,事例2是你无意间伤害别人。这两种情况下,我们对别人礼貌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但事例3是别人无意间伤害你了,你仍能宽容大度地原谅别人,更能体现个人的修养,这才是学习礼貌要追求的高境界。明白了三个事例的不同,学生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选这些事例,我们写作文时选择的事例也要像课文里一样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于是,我让学生说说,如果写《谈诚信》你会怎样选择事例,学生学以致用,从不同的角度选材,从我给的事例中选出了这些例子:1.商鞅立木为信;2.宋庆龄冒雨遵守约定去看望小学生;3.酒中掺水关门大吉。也有学生选出了这些事例:1.《郁离子》失信而丧生的故事;2.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3.宋庆龄冒雨遵守约定去看望小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可以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训练点”,进行仿写。这样的表达训练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激发学生说写的兴趣,培养、提高表达能力。

三、慧眼发掘盲点,让学生兴趣盎然学表达

刚才我们是关注了规律性的语言,有特色的句段篇章等,如果一味让学生练说仿写,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所以教学中还要关注那些容易忽略的或陌生的语言点作为训练元素,出其不意,让学生感到新奇,从而来激发他的表达欲望。

怎样避免与值得学习的“表达”擦肩而过呢,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对语言有足够的敏感。苏教版第9册有《天火之谜》《诺贝尔》两课,一名教师教学时另辟蹊径,让学生阅读比较这两篇课文,针对题目的拟定,及如何根据题目选材设计教学,让学生眼前一亮,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这名教师首先让学生思考能不能将课题《天火之谜》改成《富兰克林》,《诺贝尔》改成《炸药之路》。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为什么不能改?首先让学生归纳两篇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接着思考如果要改题目,《富兰克林》你要写些什么?《炸药之路》你又要写些什么?学生从两篇课文中获得启示,迅速重组材料:如果是《富兰克林》,就要写他的生平,他的主要贡献;如果是《炸药之路》,就可以不写诺贝尔奖颁发和遗产设奖这两个内容。在比较揣摩中,学生得出一个结论:文要对题,围绕题目去选材。

又如,苏教版第11册《姥姥的剪纸》一课教学时,笔者发掘出这个句子指导学生练说:“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请学生学着乡亲用充满浓厚乡土气息的语言夸夸姥姥,学生依葫芦画瓢:“你姥姥神了,剪牛像牛,剪鸭像鸭,剪个狗儿能看家……”

学生争相发言,说得不错,笔者话锋一转,深表遗憾地说:“你们夸人的技术可没有乡亲们高超,再仔细读读乡亲们夸姥姥的语言,你有什么新发现?”问题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乡亲们的语言还有什么是我们未破解的奥秘?他们一个个很不服气,再读再思考,有的学生很快发现乡亲们夸姥姥的时候,用了“猫、虎”“公鸡、母鸡”这些极其相似的动物,来赞扬姥姥出神入化的剪纸技艺。

此时,再让学生来夸姥姥,更是兴趣盎然:“你姥姥神了,剪狗像狗,剪狼像狼,剪匹骏马能飞奔,剪头骡子能驮货”;“你姥姥神了,剪喜鹊像喜鹊,剪燕子像燕子,剪头牛儿能耕地,剪只羊儿咩咩叫……”笔者继续在此处迁移仿写,让学生夸夸美术老师,学生说:“何老师神了,画鸭像鸭,画鹅像鹅,画只孔雀能开屏,画只凤凰飞九天。”此时的学生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感受着语言别样的精彩,体验表达的乐趣,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我们不应该是那些“大多数人”里的一员,我们要和学生一起破解“形式”这个秘密。

上一篇:建筑务工人员劳动合同书下一篇:坚持努力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