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医药产业规划

2024-08-08

长治市医药产业规划(精选6篇)

长治市医药产业规划 第1篇

长治市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医药行业是我市重点培育发展的新兴产业,对我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担负着服务城乡、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

一、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医药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已形成了中成药、中药精制、生物医药、化学合成原料药及制剂和医疗器械及医药物流配送等门类品种较齐的医药工业体系,共有医药企业20户,主要产品有清开灵、生脉注射液、血液制品、复方苦参注射液、六味地黄丸等300多种。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8.8亿元。骨干企业有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和山西振东金晶药业有限公司等。从发展趋势看,我市医药行业的比重逐年增大,正朝着成为全市新型工业化支柱产业的方向发展。

二、目前医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医药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知名品牌少,自主研发能力弱,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相对匮乏。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活跃市场龙头,巩固种植基础,壮大工业支撑,打响文化品牌,全力推进种植标准化、加工精深化、物流现代化、产品品牌化、管理规范化,构筑药业发展“四大支撑”,推促医药产业整体上档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医药行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实现我市医药强市的战略目标;医药产业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医药工业在全省全国地位争取进入前列。到十二五末全市医药工业现价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四、发展重点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医药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突出特色,做大做强,突破性地发展医药产业,使我市的医药产业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力我争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医药产业基地。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品牌为核心,依据新型工业化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以中药现代化和生物医药为突破口,以医药流通为载体,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品牌创新,实现医药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在全市形成六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平顺、壶关、屯留、沁县、沁源、武乡),五大医药优势行业(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医疗器械、医药物流配送),十大优势医药产品系列(清开灵、人血白蛋白、复方苦参、冻干粉针剂、神经生长因子、比卡鲁胺胶囊、L-苯丙氨酸、六味地黄妨、单味配方颗粒、依西美坦胶囊)的格局。到十二五末力争医药行业成为我省优势产业之一,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以太行药业为代表的中药现代化要向纵深发展,要研发一些新特药。随着回归自然潮流的涌起,国际市场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天然药物成为现代医药的发展热点,目前世界天然药物的销售额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为此,各国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开发传统医药,抢占国际天然药物市场。因此要重点发展高效、速效、长效(三效)和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小)及贮存方便、携带方便、使用方便(三方便)的新型号中药,如单味配方颗粒,是继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之后的中药第四大支柱,是中医药领域的未来方向性产品。

以康宝制药为代表的生物制药要向外围拓展。现代生物技术成为医药的发展方向。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对医药工业产生革命性影响,对疑难疾病认识的深化,众多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的问世,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都将极大地改变医药工业面貌。世界发达国家利用资金、技术、市场上的优势,垄断国际生物制药市场,表明我国医药界在生物技术领域同发达国家的新一轮的竞争已经展开。因此要在人血白蛋白的基础上,加大神经生长因子、抗凝血酶、医药中间

体、L-苯丙酸胺、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及免疫缺陷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疾病的新型基因工程疫苗、诊断试剂和生物技术药物等的开发力度。

以振东药业为代表的抗癌药要向扩大抗癌药物品种发展。目前癌症已上升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的世界第2位“杀手”。自 90 年代初至今全球抗肿瘤药物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为12.5%,大大高于其他药物 7%的平均增长率,且增速还将提升。我国抗肿瘤药物行业的增长一直高于医药行业的增速,目前国内抗肿瘤药物及免疫调节剂的医院销售额达到 90 亿元市场规模,预计未来我国抗肿瘤行业复合增长率将为 26%。由于抗肿瘤药物行业壁垒较高,市场份额主要被专业抗肿瘤药物生产厂商占据,市场集中度较高。因此要在现有抗癌药物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注射用盐酸头孢唑兰、来曲唑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新型抗癌药物。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的统一领导,进一步发挥市政府部门联席会议的协调作用。建立市医药联合协调组织,由经委、发改委、药监、卫生、工商、财政等部门组成联合协调工作小组,负责协调医药产业发展中重大问题,加强宏观指导。

加快市医药协会的组建,强化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经营行为,努力打造医药行业规范化、秩序化、文明化、国际化新格局。

(二)、实行科技兴药政策,鼓励技术创新。

1、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积极支持和引导企业与在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确定科技主攻方向,加大科研力度,利用国家政策,帮助企业建立国家、省级科技创新中心。

2、加强新药研发。积极支持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为目标,逐步建立新药自主研究开发体系,利用国家的支持政策开展新药研发。

3、加强和鼓励技术改造、技术创新。

有计划的对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对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在研发、立项、经费补助、新药审批及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上给予优先考虑。

(三)加大改革力度,规范企业行为,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机制,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大力推行股份制改革,鼓励经营者持大股,购买企业组建大集团。

(四)优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

根据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适时地调整支持和鼓励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大力改善医药工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效的促进医药工业的健康发展。

长治市医药产业规划 第2篇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一、发展回顾

(一)产业在快速增长中凸显效益优势

(二)结构在优化升级中突出高端支撑

(三)创新在引领驱动中培育成长潜力

(四)布局在南北两极呈现专业化集聚

(五)产业在节能降耗中推动绿色发展

二、发展形势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四、重点发展领域

(一)以优化创新引领化学制药高端发展

(二)以继承创新加速推进中药品牌发展

(三)以突破创新实现生物制药快速发展

(四)以整合创新推动医疗器械多元发展

(五)以应用创新带动潜力领域突破发展

(六)以业态创新促进服务领域提升发展

五、重大实施专项

(一)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专项

(二)品牌通用名药产业化专项

(三)医疗器械提升与配套专项

(四)技术改造和品种培育专项

(五)研发和流通服务提升专项

(六)TOP10重点企业发展专项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协调,做好规划组织落实

(二)创新机制,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三)统筹规划,提升基地承载能力

(四)培养引进,凝聚产业高端人才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中关村国

1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机遇期。生物和医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既是符合首都资源环境特点、充分发挥科技智力优势的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市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全价值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为促进北京生物和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我市“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总体部署,结合我市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编制依据为:《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等。

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2015年。

一、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市生物和医药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总体规模、经济效益、结构升级、研发创新、潜力领域、集聚发展、节能降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产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产业在快速增长中凸显效益优势

“十一五”时期,北京生物和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2006—2010年,全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从204.3亿元增加到461.9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22%,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5%上升到3.4%;医药流通业销售收入从247.9亿元增加到628.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

在总量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市生物和医药产业经济效益优势明显。2010年,生物医药工业增加值率约为40%、工业销售利润率为16%左右,流通业销售利润率达到3%左右,各项效益指标均在全国同行业以及全市工业中名列前茅。

(二)结构在优化升级中突出高端支撑

行业结构向高端深化调整。“十一五”时期,以生物技术为引领,生物制药工业总产值增速领跑各子行业,生物制药占全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6年的不足8%提升到2010年11%以上;化学制药高端制剂所占比重显著提升;中药品牌优势进一步巩固;医疗器械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加快。

在结构调整的同时,形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品牌影响力大,临床应用广的“亿元品种”。目前全市生物医药“亿元品种”超过70个,销售总额约200亿元,占全市生物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40%以上。

(三)创新在引领驱动中培育成长潜力

北京是全国重要的生物和医药原始创新及研发中心之一。“十一五”时期,我市相继建成一批国家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引进了一批与国际接轨的生物和医药研发企业,建立了以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中关村生物医药研发外包联盟等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组织,成功吸引了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和尖端创业精英,涌现出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若干积极探索科研体制创新的先行机构,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特征进一步凸显。

在新药创制方面,相继诞生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内源性血管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成功实现了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尼妥珠单抗注射液、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血管内药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输送系统等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在新兴领域方面,研发外包服务年收入已近百亿元,生物农业行业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领域。

(四)布局在南北两极呈现专业化集聚

“十一五”时期,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已形成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创新中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为高端制造中心、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新兴研发和制造中心的互动发展格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充分利用“两区”行政和空间资源整合契机,提升基地对于创新资源的集聚力。

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了蛋白质药物、生物芯片和新型疫苗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接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基地建设项目,建设了“国家北京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三大核心园区集聚了主要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7.9亿元,占全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58%。

(五)产业在节能降耗中推动绿色发展

“十一五”时期,北京生物和医药产业继续按照集约化模式快速发展,能耗和水耗占全市工业比重持续下降。2010年,生物医药以占全市工业能耗和水耗的0.7%和2.3%,贡献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4%和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0%。生物医药万元工业增加值的能耗和水耗分别相当于全市工业单耗水平的11%和34%,分别比“十五”末下降了54%和59%。

总体上看,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培育和发展,北京生物和医药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物医药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不到2%,产业总体规模亟需提升;缺乏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部分企业缺乏活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应用性研究不足,技术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创新优势需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国际化水平亟需提高,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还需提升。

二、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生物和医药产业进一步夯实基础和壮大规模的战略机遇期。

从需求层面看,(1)市场总量。未来五年全球生物医药市场需求将稳定增长,预计年均增长率为5%-8%;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新医改”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我国医药市场将不断扩容。(2)市场结构。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将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的格局,医药市场终端将向基层医疗机构延伸。(3)市场趋势。随着居民健康生活观念增强,医疗模式由“治疗型”向“治疗+保健型”转变,由“医院集中式”向“医院、社区和家庭分散式”过渡,医疗保健、健康咨询、家庭诊疗、远程医疗等新兴服务市场将加快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不断深化。

从供给层面看,(1)产业格局。全球医药市场由跨国制药巨头主导的格局在较长时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但随着国际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全球化和分层化趋势加剧,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市场地位将不断提高。(2)产业结构。未来5-10年内,生物技术重大突破、专利保护集中到期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等将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结构调整。生物制药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品牌通用名药的市场地位将显著上升,医疗器械数字化、智能化和家庭化趋势将更加明显。(3)产业竞争。“十二五”时期,全国各地都在生物和医药领域积极布局,面对激烈的区域同质化竞争形势,我市生物和医药产业面临进一步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和实现高端发展的艰巨任务。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抓住实施“新医改”和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创新驱动、聚焦高端、融合发展、服务民生”的主线,以整合创新资源为重点,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以高端制造和高端研发为支撑,提高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产业融合为导向,发展新兴服务业态,以重大实施专项为抓手,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规模提升,保障民生健康需求;将北京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和医药研发创新中心、全国高端制造基地、全国医药流通中心,推动生物和医药产业由先导产业向主导产业跨越。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生物和医药产业主要发展目标:

——总量规模进一步做大。到201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行业经济总量翻番。其中:生物医药实现工业总产值13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率24%左右,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5%以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医药流通业实现销售收入翻番。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以及企业技术中心100个以上,推出国家一类新药2-3个,实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京产业化,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

——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到2015年,前20强企业产值占全市生物医药总产值的70%以上;亿元品种销售收入占全市生物医药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0%;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产值占全市生物医药总产值的比重接近70%。

——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积极开展园区生态建设,鼓励企业开展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到2015年,生物医药规模以上企业能耗总量控制在55万吨标煤左右;生物医药规模以上企业消耗新鲜水总量控制在1300万立方米左右。

四、重点发展领域

(一)以优化创新引领化学制药高端发展

在创新药物方面,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加快推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强缓释、控释、透皮吸收、粘膜给药等新型制剂技术和新型辅料的应用研究,重点发展高效、速效、长效、靶向给药的新型药物制剂。

在通用名药方面,抓住全球通用名药市场快速增长和一批“重磅产品”专利集中到期的机遇,结合国内医疗市场需求,汇聚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势资源,集中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发一批品牌通用名药。

同时,支持引进一批国内外领先水平的重量级新药及其制剂产品在京产业化。鼓励企业加强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适度发展高端化学原料药。

(二)以继承创新加速推进中药品牌发展

在品种开发方面,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积极推广提取、分离、纯化、制剂和过程质量控制等现代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支持企业加快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创新、名医名方的产业化开发和优质保健品的提升开发。重点开发和培育一批治疗效果确切、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理明确、质量稳定可靠的中药新品种。积极发展配方颗粒药物等新型中药产品。

在品牌营销方面,充分发挥北京在中医药领域的品牌优势,弘扬中医文化,坚持中医与中药相结合、治已病与治未病相结合,以医带药、医药互动、协同发展。引导企业创新营销理念,拓展营销渠道,加快名优中药品种的市场推广和培育,重视在预防、保健等领域的市场开发。

(三)以突破创新实现生物制药快速发展

在生物技术药物方面,重点突破高通量的基因克隆表达技术、蛋白质改构和修饰技术、抗体人源化技术、大规模细胞培养与纯化技术等产业化关键技术。鼓励开发用于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治疗的重组蛋白质多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核酸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支持研究开发生物活性高、稳定性好、半衰期长、给药方便的新型生物制剂。

在新型疫苗方面,推动关键技术和质量标准升级,提升疫苗产品整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鼓励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改进提升现有疫苗产品,支持研制多联多价疫苗、基因工程疫苗、蛋白结合疫苗、新型佐剂疫苗、治疗性疫苗等新型疫苗品种。重点开发和培育手足口病疫苗、宫颈癌疫苗、结核疫苗、戊型肝炎疫苗等一批新型疫苗产品。

(四)以整合创新推动医疗器械多元发展

整合北京在生命科学、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仪器等领域的技术与产业资源,巩固北京在数字医学影像、肿瘤诊疗、生物医学材料、诊断试剂等领域的优势地位。

在诊疗设备方面,重点发展新型数字医学影像设备、新型放疗等高端诊疗整机设备,推进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核心部件自主生产,占领产业链高端环节。对接医疗市场终端向基层下沉带来的新需求,重点开发安全可靠的社区和农村基层应用的普及型医疗设备。积极发展远程医疗专用设备和数字化家庭诊疗及保健设备。

在生物医学材料方面,鼓励发展微创介入、外科植入、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产品等材料和制品,支持实现人工关节、药物支架和齿科材料等高端产品的自主生产。

在诊断试剂方面,重点发展针对艾滋病、癌症、肝炎等重大疾病的诊断试剂,推动诊断试剂向方便、快捷、精确方向发展。鼓励研发诊断试剂用原料酶。支持生物芯片的产业化开发。

(五)以应用创新带动潜力领域突破发展

在生物农业方面,鼓励应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提升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航天搭载诱变技术以及细胞遗传学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进行高效育种,重点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农作物新品种。推进优良畜禽新品种选育。鼓励开发新型兽用疫苗,研发兽用疾病诊断试剂盒。

在工业生物方面,加强酶工程、代谢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在相关领域推广应用。重点推广生物合成技术在医药原辅料和中间体合成、农化产品生产中的应用。加快新一代非粮生物燃料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应用。加大生物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集成设备的开发和示范应用力度,推动生物技术在污水处理及城市垃圾处理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六)以业态创新促进服务领域提升发展

在研发外包方面,支持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院所的新型产业组织。鼓励发展横向合作、互为支撑、共享技术和装备的产业技术联盟。鼓励发展第三方检测中心、影像学判读中心、临床数据统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发展先导化合物合成和筛选、药物临床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等研发外包服务业态。

在医药流通方面,支持医药流通企业通过收购、合并、托管、参股和控股等多种方式做强做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经营。加快推进医药流通领域的物联网系统建设,推广射频识别技术在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城乡配送等方面的应用,促进现代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运转,提高企业整体运行效率。鼓励医药流通企业向上下游拓展和培育新的增值服务,并利用渠道优势发展药房托管、网上药店等服务业态,全面提升企业盈利水平。

五、重大实施专项

(一)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专项

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承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自主创新药物研发。推动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建设。推进蛋白质药物、中药复方(药物)开发、生物芯片、新型疫苗和病毒生物技术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建设新型制剂及工艺技术、高端化学原料药中试等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的建设。

促进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建设研发外包技术服务平台、生产外包技术支撑平台、实验动物平台等。推进建设生物医药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和优质籽种交易平台。发展和建设专业化孵化器,完善技术支撑、信息服务、投融资等服务功能,提升对创新型企业的孵化能力。

(二)品牌通用名药产业化专项

制定“品牌通用名药行动计划”。充分把握发展通用名药的重要机遇,加强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整合产学研资源,按照“民生需求、国际标准、品牌优先、规模发展”原则,加快推进一批品牌知名度高、治疗效果显著、临床需求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通用名药品种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动我市品牌通用名药快起步、上水平、成规模。

保障“品牌通用名药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统筹各方资源,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建立以企业为主、院所配合的品牌通用名药开发模式。推动建设高端化学原料药基地,形成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化中试研发和生产平台,加强对品牌通用名药开发的原料药保障。对接国家拟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在政府定价、集中采购、药品注册、医保报销等方面研究制定针对我市品牌通用名药的专项产业支持政策。

(三)医疗器械提升与配套专项

提升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推动PET-CT、脑起搏器、经颅磁刺激仪、手术机器人等创新成果的本地转化,实现自主设计和生产。提升放疗设备、CT、数字X光机、核磁共振、生物芯片等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增强综合配套能力。整合产业资源,积极配合在京建立核医学、1.5T-3T超导核磁共振等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开发先进适用的基层医疗器械和家庭诊疗保健设备等产品,增强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水平的保障能力。

强化发展关键部件与高端生物医学材料。推动实施PET-CT环形探测器、核磁共振超导磁体及谱仪、双能加速器、数字X光机平板探测器及高频高压发生器、医学影像后处理与分析系统等关键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提高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水平。加大对人工关节、药物支架和齿科材料等产业化项目支持力度,促进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实现双提升,提高高端生物医学材料自主生产能力。

(四)技术改造和品种培育专项

推动全行业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央企与地方企业重组后的整合,推动其在京布局重大项目,以拓展空间,带动研发整合和技术改造升级,扩大生产规模。分类指导和推进企业按照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对现有的生产设施和生产环境进行改造,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促进生物制药创新品种产业化。培育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生物技术药物创新品种,重点支持单克隆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质多肽药物和新型疫苗等对于重大疾病治疗有突破潜力的产业化项目。推动优势品种进行国际专利申请和上市注册,促进其快速上市并形成一定规模。

培育和提升中药优势品种。推进中药集群建设,形成中药材生产加工、成药制剂研发生产以及成药配送销售密切配合的产业链条,做大中药优势品种的规模。推动“十病十药”方案的实施,推动一批中药新品种实现产业化。发挥中药在“治未病”方面的显著功效,做大品牌中药保健品。创新市场开发模式,以名院带名企、名医带名药培育具有地区特色和品牌优势的中药大品种。

(五)研发和流通服务提升专项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外包中心。推进开展国际临床研究合作以及具有国际标准的新药安全评价中心和新药临床研究中心的建设,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临床(试验)研究体系。鼓励研发外包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全面接轨。完善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中关村生物医药研发外包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功能。

打造全国生物医药流通中心。鼓励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和专业性的药品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加快形成若干以北京为中心的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药品流通枢纽。继续实施“用北京药放心”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鼓励大中型骨干医药流通企业向居民社区和农村延伸销售与配送网络,实现药品流通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有效覆盖。鼓励使用无线射频、全球卫星定位、无线通讯、温度传感等物联网技术,提升医药流通行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六)TOP10重点企业发展专项

出台TOP10企业培育计划。以“创新能力强、规模效应明显、税收贡献突出、行业影响力大”为原则,对骨干企业进行优中选优。集中优势资源,聚焦重点企业,将TOP10企业打造为具有“资源集聚力、市场竞争力、行业影响力”的生物医药领军企业,有力支撑产业跨越发展。

制定“一企一策”的扶优措施。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需求,统筹创新、资金、人才等资源,以“一企一策”的方式进行扶持,重点从承接国家重大专项、拓宽融资渠道、兼并重组、政府采购、技术改造、人才引进等方面研究制定支持措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协调,做好规划组织落实

加强与市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共同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在研发创新、政府定价、集中采购、医保目录、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方面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持性政策。围绕重大实施专项,研究制定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切实推进规划落实。

(二)创新机制,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创新政府资金的支持方式,通过股权投资、贴息、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支持重大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发挥我市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投资的引导放大,带动社会资金投入产业。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股权、知识产权质押等信贷业务。支持发展集合债券、集合票据、集合信托等融资方式。

(三)统筹规划,提升基地承载能力

拓展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北部创新中心、南部新兴研发和高端制造基地扩区建设,支持其他地区完善特色产业基地。协调相关部门,从规划、立项、土地等方面共同推动产业基地建设和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严格执行项目在能耗、水耗和环保等方面的准入标准。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功能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项目在产业基地集中建设,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

(四)培养引进,凝聚产业高端人才

以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为契机,结合“千人计划”、“高聚工程”、“海聚工程”等人才吸引计划的实施,重点引进一批高端技术团队、创业领军人物来京发展,汇集一批创业投资、科技中介等服务团队,完善创业环境。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联合培养高端研发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开展股权激励等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长治市医药产业规划 第3篇

1、“十一五”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七、灯盏花、云木香等3个品种4个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红河灯盏花3个品种获得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初步统计, 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70万亩, 其中三七、天麻、滇龙胆、万寿菊的种植面积超过十万亩。灯盏花、重楼、石斛、龙血树等濒危野生资源变家种在技术和规模上均有较大突破。公司+农户+农业合作社等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的发展, 有效推进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流通产业链的整合, 为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云南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快发展, 但由于云南地处边疆, 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在全国相对落后, 云南医药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在全国仍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2009年, 云南医药工业产值居全国第23位, 仍排在西南5省的最后一位。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基地建设缺乏统一布局, 规范化程度低;对珍稀濒危药材品种资源的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栽培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缺乏有实力的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 药农分散种植, 导致管理粗放、品种混乱、病虫害和农药残留污染严重;原料流通体系无序, 大部分以初级原料的形式流到省外。

2、发展目标

中药材种植:201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 其中规范化种植面积100~150万亩;农业产值100亿元;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产业化种植基地超过10个。

3、主要任务

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企业整合。加强政府宏观指导,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应用市场准入、环境监管和资源保护等行政手段, 以品种为核心、资本为纽带, 结合产业链组织模式和上市企业培育, 推进农业、工业、工商业、流通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产业创新资源的优化整合, 培育和发展大企业集团,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

4、原料种植基地布局

针对支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大品种, 在文山规划15万亩三七、60万亩八角;在红河规划5万亩灯盏花、30万亩除虫菊;在曲靖规划30万亩万寿菊;在昭通规划5万亩天麻;在丽江规划15万亩薯蓣、5万亩云木香;在大理规划20万亩滇红花;在西双版纳规划10万亩砂仁;在临沧规划30万亩滇龙胆;在普洱规划10万亩栀子;在楚雄规划5万亩云茯苓原料种植基地。

在西双版纳、普洱、保山、德宏、红河、文山、临沧规划10万亩石斛;在丽江、红河、香格里拉规划15万亩红豆杉;在西双版纳、红河、普洱规划10万亩龙血树、在文山和红河规划70万亩草果原料种植基地。

5、重大工程

1) 中药材种植产业集群

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从数量和质量上对优质中药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云南独特的生态环境具有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的良好条件。“十二五”期间, 以市场内导向, 紧密结合省内外中药制药企业、植物提取物生产企业、保健品、化妆品、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对优质中药材的需求, 医疗机构对中药饮片的需求, 以及人民群众对药食两用中药材的需求, 以我省中药大品种优质药材、道地药材、濒危药材人工种植为重点, 以GAP规范种植为引导,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推进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产业、营销产业的链接, 实现我省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

到2015年, 力争中药材种植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2) 产业链打造工程

“十二五”期间, 选择具有较好基础、创新能力较强、带动面广, 而又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领域, 按照构建产业链的思路, 加大扶持力度, 以期形成以原料基地建设为基础, 骨干加工企业 (集团) 和产业集群为支撑, 科技创新体系为保障, 上中下游配套和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 实现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料为主向精深产品为主的转型, 成为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领域是:三七、灯盏花、薯蓣、石斛、红豆杉、大黄藤、云木香等名贵、特色药材种植、提取物及其制品;万寿菊、红花、栀子、玫瑰、迷迭香等天然色素、精油原料种植、提取物及制品;除虫菊、印楝等植物源农药原料种植、提取物及制品;螺旋藻、红球藻等养殖、提取物及制品;废弃烟叶提取及综合利用产品;工业大麻种植、提取及综合利用。

长治市医药产业规划 第4篇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设施蔬菜建设。为调动农民群众、农业企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长治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每新建一亩日光温室县财政补贴5000元,每新建一亩移动大棚补贴1000元;对规模较大的设施园区的棚区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农户新建日光温室给予信贷支持,享受一年期贷款贴息;在建设设施蔬菜中涉及土地流转,按合同期限每年每亩补贴100元。

龙头企业带动,创新发展模式。在蔬菜日光大棚建设方面,长治县涌现出了不少先进典型,探索出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苏店镇东贾村形成了以红都专业合作社统一贷款、统一构建、统一服务、规模发展的发展模式;荫城镇荆圪道村依托洁思养殖有限公司这一龙头企业,连片发展设施蔬菜基地,走出了一条农业循环经济的新路子;振兴新区、西申家庄发展现代化连栋大棚,形成了以蔬菜大棚为主导的农业科技园区新格局。

利用项目拉动,建设蔬菜物流基地。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助推县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长治县委、县政府大手笔投资12亿元建设的山西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以“买全国的菜,卖全国的市场;买全国的农产品,配送全国的餐桌”为发展构想,致力于建设“山西最大、华北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化大型农产品物流平台。园区占地2700亩,规划有果蔬水产、粮食油料、禽蛋肉奶、花卉农资四大农贸物流板块和具备农产品收购、交易、理货、仓储等15个分门别类的专业单元区域。目前,蔬菜交易一区和蔬菜理货一区已正式投入运营,有力地带动了周边村、镇发展设施蔬菜,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集散地。

完善标准体系,促进示范园区建设。长治县组织有关技术专家,因地制宜按照构架坚固、性能优良、造价合理的原则,制定、颁布主要设施的设计建造标准,规范设施设计、制造和施工,改善其温光性能,提高设施蔬菜的产量、品质和效益。该县还以上党现代农业示范园获山西省第一批省级标准示范园为契机,大力开展标准体系技术培训,推广蔬菜重大病虫害物理防控技术,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全县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长治市医药产业规划 第5篇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是伴随着高新技术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做出了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决策。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超过100个,均涉及生物技术产业。我国现有省级以上的生物产业园400多个。

众所周知,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业,从其发展规律看,重大生物产品研发周期需要5-10年,大规模产业化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其过程更是各个不同环节的整合,而这些环节都不是一个机构能够完成的,任何一个机构,包括产业化主题的企业,都不可能起这种系统整合的作用,必须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

因此,我国各地方政府陆续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相关园区,旨在促进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加速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从学术应用到商业应用的转化,实现开发新药、新型治疗手段、新型动植物品种等目的。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各项政策全面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2012年5月30日,《“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这被认为是国家层面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视,必将使承载医药创新发展希望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受益。2013年1月国务院又颁布了《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指出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总产值约两万亿元,到2020年,生物产业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政策的出台将推动生物医药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在政策大力扶持下,近年来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园数量呈井喷之势。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未来10年,中国医药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0%,到2020年左右,中国医药市场的规模将成为全球第二。因此未来5-10年,生物医药作为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角色”,同时生物医药园区将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承载和见证。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生物制药的定义、特性、分类,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形成、构成、类型等,接着介绍了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及生物医药细分产业的发展现状,然后具体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重点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运营管理。随后,报告对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做了主要产业园案例分析、重点招商企业分析、园区投资分析、园区政策分析,最后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未来发展规划。

长治市医药产业规划 第6篇

打造群众满意的社区中医药服务体系

---长治市城区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推荐材料

(2011年8月19日)

近年来,长治市城区坚持将卫生和中医药事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将中医药服务有机地融入社区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慢病、计划生育、临床医疗中。按照国家有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明确了社区中医药工作的定位,将中医药工作与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民生工程一起规划发展,打造“10分钟健康服务圈”社区医疗网络,做到了社区中医药服务扎根社区、扎根群众,并切实减轻了群众医疗负担,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以城区医院为技术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和网底的社区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网络。

一、基本情况

长治市城区是长治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金融、交通中心。城区总面积55.6平方公里,现辖10个街道办事处、28个农村(菜场)、50个社区居委会,人口近50万。

城区共设置10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的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全部10个街道办事处,50个社区,实际服务人口约50余万。城区10个中心、32个站中,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中心2个,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站7个。2010年,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城区延安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场东社区卫生服务站被省 1

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评为省级中医药示范社区。

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护士267人、执业医师275人,其中中医执业医师57人;执业助理医师26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9人;中医医师中具备高级职称的人员4人、中级职称的人员25人、初级职称的人员37人;中药师15人,中医从业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已初步形成了网络完善、队伍健全、服务广泛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格局。

在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先进单位的过程中,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中医科并按照中医文化特色打造中医馆,配备中医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针灸器具、火罐、TDP、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中药熏蒸设备等中医药适宜技术设施设备。

二、主要作法

1、加强领导,明确思路,为振兴中医药工作奠基铺路。区委、区政府始终对中医药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将中医药工作列入了政府工作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区政府组建了由区政府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区长任组长,有关部、办、委、局为成员的社区中医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中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区卫生局将中医药工作列入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汇报议事日程。全区中医药工作具体由1名副局长分管,配备了专职干部,具体负责全区中医药技术指导和业务咨询。

2、健全机构,巩固阵地,切实抓好社区中医网络建设近年来,长治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一直名列长治市的前茅,截至目前,已有2个中心,3个站被评为“省级示范站”,1个中心、1个站被评为“省级中医药特色示范单位”,有着良好的社区中医药服务基础。城区虽无区政府举办的公

立中医医院,但驻区的有市中医院、市中研所附属医院两家市直公立中医院,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公立中医医院的建立了对口支援、上级帮扶下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等机制,力求通过口对支援、上级医院帮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等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事业。通过签订“双向转诊”协议、聘请市中医医院、中研所附属医院等上级医院的专家坐诊并担任技术指导等途径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进行中医技能培训,逐步形成大中型中医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

3、注重人才、注重教育、大力加强社区中医药专业队伍建设

城区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卫医发„2006‟240号)及《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检查评估细则》规定,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2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

此外,城区还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一是依托城区人民医院建立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选派8名师资人员参加了省级的师资培训,成立了中医药服务专家组,为辖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所共计275人进行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配备了技术操作手册。由专家组具体指导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医务人员中医药服务水平。二是依托城区第二人民医院建立了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基地,为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输送全科医师、提升全科服务能力

奠定了基础。三是通过举办《处方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原则》等培训,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质量,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安全。

4、结合实际,讲求实效,积极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中医药适宜技术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经验结晶,具有简单易学,取材方便,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和价格低廉的优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2010年,城区被确定为全省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区,按照“项目”要求,城区卫生局制定了《城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确定了32种常见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全区推广,印发了宣传册2000余份,遴选了230名中医临床医生和乡村医生骨干参与推广工作。并按照省、市的要求,把中医药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考评内容,巩固和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网络,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骨干培训,充分发挥中医骨干在适宜技术推广和应用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人员培训率达100%,都能熟练掌握5种以上防治疾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医疗保健的需求。

7月下旬,我局组织专家组对城区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先进区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目前,城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开展针灸、火罐、中药敷贴、热疗、牵引、推拿按摩、刮痧、TDP、中药熏蒸、小夹板外固定、脉冲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中医手法复位、中药雾化吸入、放血疗法等中医适宜技术,中医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处方数占总处方数比例达

上一篇:婚礼主持背景音乐下一篇:年度施工安全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