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高考巨无霸后有感

2024-07-07

观高考巨无霸后有感(精选11篇)

观高考巨无霸后有感 第1篇

观《高考1977》有感

作为一名高中生,在概念中,总认为高考是在每年夏天举行的。而在中国历史上,有那么一次高考,一次中断了12年的高考,一次足以改变一代人命运的高考,于1977年的寒冬时节举行。

电影《高考1977》就是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叙述了在黑龙江插队落户的一群年轻人如何排除万难赶考,改变命运的故事。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观赏中,我的心被牢牢抓紧,并被深深感动着,多少次为影片中的友情、亲情与爱情而流泪。

在该影片中,最为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物是小根宝。这是一个社会大背景下的一个小人物,而这样一个小人物往往能折射出一代人的形象。

小根宝年龄小、个子小、力气小,论资排辈也好,凭政治和劳动表现也罢,推荐上大学横竖都轮不到他,除了玩命一搏,别无选择。而来自上海的知青强子向北京知青老皮送烟酒,是为了拉关系搞平衡,这是典型的“推荐政治学”行为。所以,当小根宝颤巍巍地背起三百斤的麻袋,我顿时百感交集,禁不住潸然泪下,小根宝的扛大包是用生命对“推荐政治学”的血泪控诉!但他成功了,他最终凭借着非凡的“勇气”获得了上大学的名额。

还有那一大批坐着拖拉机前往赴考的考生们,都足以震撼每一个老知青的心,震撼每一个当代青年的心。虽然那是一个缺乏知识的年代,但无疑的是,人们需要知识,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1977年的高考就是一段知青求知的光辉历史,改变了个人命运!

然而,它的意义也进而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其实,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为重要。”如果没有1977年的恢复高考,也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和祖国日益发展的今天。

1977是中国十年桎梏的结束, 1977是中国改革曙光的升起。

电影《高考1977》除了给共同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寻找那时的回忆外,其实也更给80后、90后的我们一个体验生命的机会。因为,高考1977后,我们会有属于我们的高考2009,我们无法亲身经历那个时代,但我们可以用心去体悟那个时代、那代人的精神,记住这段不平凡的历史,从而真心地去学会更加珍惜和把握今日的机遇。

观高考巨无霸后有感 第2篇

伟大祖国诞辰60周年,激荡起了我们沉浮已久的爱国热情。与祖国有关的各种爱国大片轮番上映,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之前上映的《高考1977》。

看完这部电影,为那个年代的的精神所震撼。亲情、友情、爱情纠缠在一起,让人无法不融入这生活的浪潮中去。电影叙述的是东北某农场几个知青在1977年高考前后所发生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他们已经被日复一日的单调劳动折磨得失去所有的希望,直到高考制度恢复,他们犹如黑暗中看到曙光。于是他们开始为命运搏击抗争,期间发生的友情亲情爱情,皆散发出人性的光芒。影片里,墨守陈规,固执己见的老迟并不那么讨人喜欢,他利用组织给他的权力,对知青们的报考横加阻挠,他不近人情地拆散陈琼和潘志友,他近乎自私地想把自己器重的年轻人留在深山老林„„看上去他是那么的冰冷无情。然而我更愿意相信,这并不是他的错,从头至尾,老迟一直是令人敬畏的。陈琼是一个极具年代、历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载了大量1977那个年代、恢复高考这个事件之下含合着历史遗迹、政治利害关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着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极端因素,是一个典型中国近代社会的因政治、立场、出身、界限等观念而导致情感、思想陷入极端的悲婉、压抑的女知青形象。

印象最深刻的那句话“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是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们有如此深刻的理解。相比之下,今天的我们众星捧月般的参加高考简直是太享福了。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我们,对那段时间的了解仅仅是限于奶奶辈的人的叙述。从他们口中,我们知道了那个时代人的艰辛,那个时代人的迷茫与冲动,那个时代的人的悲哀。

难以忍受的贫苦生活,单调的农业场景,在“战天斗地”“学大寨”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有青春,理想,激情,更有灾难和悲剧。这样的“仅仅能称之为活着的生活”到了1970年之后,已经堆积了太多的矛盾,人们在茫然中感受着命运的苦难,甚至是绝望。一万多人的农场,就有100多个精神病患者。有跳楼的,有上吊的,有为了饥饿去偷窃去斗殴的,有冒着危险偷偷返回城市的„„他们处在剧烈的地域流走和心灵动荡之中。他们无望地流浪在自己的祖国上,内心充斥着孤独、迷茫、和沉重的伤感,一年,两年,十年,还是永远都是这样?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国家当时的困境?

知识改变命运,对高考的渴望成了当时知识青年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历史的转折,民族的觉醒,个人的重生也许成为恢复高考真正的意义所在。

《高考19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不过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现在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高考1977》讲述了一群因文革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角色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特别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已热泪盈眶。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颖,但是演员们真实的演出一次次让我们从心里留下了眼泪。

一部电影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意义大于高考,史实本身意义高于史实。

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十年,二十年,时间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邓小平的复出,知道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新的高考制度不在考虑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终于又开始有了自由。

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今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助他们。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伟大得多,这是电影里面重复多次的一句话。977年改革高考,国家迫不及待地想要把知识还给整个民族,弥补十年文革的的伤害。

“知识就是力量”,那个年代,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高考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必须死死地抓住。小时候,邓小平在我心里是神,父母都很敬爱他,慢慢长大,才明白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他给的。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纪念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意义重大,一方面回顾小平同志在教育界拨乱反正的伟大创举,一方面回顾高考30年走过的历程,思考和展望高考发展和改革的未来。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观高考巨无霸后有感 第3篇

关键词: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电影镜头;场景

《运转手之恋》这部台湾电影完成于1999年,在这部90分钟的电影里,苏照彬运用一种戏谑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其貌不扬的出租车司机的生活和爱情:轻松幽默又略带荒诞的叙事风格使得本片从始至终贯穿极强的观影吸引;一气呵成的故事情节吧貌似琐碎的生活巧妙的串联起来,向广大观众展示了一副活色生香的当代台湾市井风情画。

1.整部影片在结构布局上很有特点

整体情节尽管比较琐碎,但透过主人公苏大全的贯穿始终的内心独白将其串联起来,不仅是影片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台湾电影的一种“常态”,有一种化零为整的奇效。两次特殊的载客遭劫经历,使大全回忆生命中的种种片段:自己的家人、事业以及爱情。这些点点滴滴如同日常生活流水账似的娓娓道来,在主人公不疾不徐的自述中徐徐展开,让观众着实乐了一把——家人的各具特色:父亲的老成持重又不乏幽默,母亲职业带给的严谨专业以及生活温情,妹妹的独特兴趣行业里的奇闻异事,爱情的执着疯狂。让我们不禁感叹主人公外形与性格的强烈反差,正是这强烈的反差使得我们饶有兴味。

2.导演将台北的风貌从始至终地呈现在电影镜头中,使观者感受到浓浓的台北风情

借用苏大全的职业——出租车司机的所见所闻,台湾的大街小巷、各色风景都随着导演的镜头映入观众眼帘。有狭窄偏僻的小路,闹市的十字街头,有停泊满各色车辆的单行小道,有空无一人的高架桥下,也有高速奔驰的高架桥上,还有逗趣的加油站、特色的槟榔摊……这些场景的截取使得观众在观影之时能够真切的伴随镜头体验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将角色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而又不失灵活变化,确为一种把场景的调度与剧中情节以及观众的观影感受紧密结合的妙招。苏家的正港车行是影片的主场景之一,正港车行历经苏大全的学生时代以及入行成为职业出租车司机,它不是苏周的事业与苏家私宅的杂糅体。他记录了苏周的一份事业和家庭。车行的地理位置很特别,处于三岔路口,所以也见证了这里上演的生生死死。苏家的一双儿女的终身大事是牵动父母心绪的主要事件之一。苏家的餐厅是家中的主场景之一,在这里,小妹第一次把心仪的化工博士带来家中见父母,席间化工博士的反应令家人惊叹,但却赢得小妹的芳心。苏大全带庄静文来家里做客刚开始气氛也很尴尬,最终因为一场意外的车祸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这个餐厅,这个饭桌,这个饭局,像是人物彼此之间联系的纽带,将主要人物的命运紧紧勾连在一起。

3.各形各色人物的成功塑造也是该片颇具特色的亮点

除却形形色色闪现在出租车中的乘客外,主要人物的塑造更现功力:苏大全的性格有几分淡定幾分闷骚几分幽默几分执着,说他淡定,在遇到劫匪的时候他从不慌张,还有闲情回忆自己的家人和爱情;说他闷骚,在他入行成为出租车司机的第一天时在车中臆想街边的美女因为他的飞驰而过刮走身上的抹胸短裙留下比基尼;说他幽默,在他遭遇车祸时,他还轻松地说人生嘛,难免会遇到意外;说他执着,当他遇到心仪的女孩,用尽一切办法不计代价的接近自己心仪的对象,用心的追求终于赚得美人归。大全身为计程车行老板的儿子,对开车这件事情的自我挑剔程度也很夸张。大全的性格处理貌似刻意而偶然,其实合情合理符合剧中情境。

苏周个性鲜明:职业普通,生活虽平常,面对心仪的女生游希子那份特殊的法医职业身份,他更多的是贴近人情的温情关怀,超越了常人对这份职业的歧见,淡定自若的关怀游希子,最终二人结为连理。

游希子既是一位普通的妻子,也是一位特别的母亲,她有着和全天下母亲一样的情怀,面对女儿出嫁和儿子成功交到女朋友,她难以控制自己激动的泪水;观看苦情电视连续剧也会被感动泪流满面。特殊的法医职业让她在日常生活中也流露专业精神,买肉时判断猪肉的新鲜程度,当儿子打算不结婚时提出保留精子以便将来试管孙子的建议。

当然,大全还有一位继承了母亲美貌的小妹,但是与外形截然不同的是她火星的个性,特别钟情各色的化学试剂,对化学试验情有独钟,并且屡败屡战。最终嫁给了一位在旁人看来怪异的、难以沟通但特别合自己眼缘的化工博士。大全的性格明显的继承了父亲苏周为人的实际持重、对爱情的坚定执着以及母亲性格中的冷静与泰然。这使得他平素外表的淡定冷峻成为一种必然而不显突兀,同时父母的职业整天面对伤痛和死亡,小妹的整日不倦的破坏力极强的古怪试验使得包含大全在内的苏家人对于生死问题举重若轻,为影片的结局走向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庄静文是一名外貌出众的女交通警察。她对婚姻保持不能将就的观念,但最终面对大全的疯狂而含蓄的追求,她选择了婚姻。二人的认识经历源于偶然:大全超速,静文开罚单。大全一见钟情。二人一方面外形极其不搭,一美一丑,职业也很尴尬,一个交警一个出租车司机。正是这种矛盾给故事的发展设置了很大的障碍你,成为一种典型的困境,这使得观众更加关注大全的举措以及二人的发展。大全为了追求心仪的对象可谓费尽心思:首先透过父亲的关系查到庄的执勤班表以“守株待兔”。然后让母亲支招,给庄留下深刻印象,包括各种耍宝似的不计代价的违反交通规则,这一切只为吸引佳人的注意,最终庄被感动,留下自己的电话,两人的美好爱情由此展开——美人的冷傲败给自己锲而不舍的追求。童话式的爱情令人称叹。

大全其貌不扬朴实自然,唯一出现过的“反叛”是在得到母亲游希子的恋爱建议——给女孩留下深刻印象后做出的阿飞造型:墨镜、赤膊连帽皮背心。令观众婉然。平素苏大全的着装和他的个性很同一:扎在人堆中毫不起眼,甚至有些丑陋。因为职业的关系,多半是休闲装加运动鞋。庄静文是一个外形出众的交通警察,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要求颇高,谁曾想有朝一日会邂逅大全,大全奋力的追求使得静文终于接受了他——每次主动出现在静文的执勤路段把各种规则都犯了个遍,一个把开好车视为人生要义的计程车行的老板的儿子,居然在心仪的对象面前开车跌跌跌撞撞,只为对方能够截停自己开一张罚单。静文的视而不见不足以使其退缩,反而更加不屈不挠的在她面前闪现。

4.影片的主题并不像一个单纯的爱情电影,还包含对生死的特别解读,平实自然而又略带自嘲的幽默给观众呈现出一道清新自然的浪漫之风

观高考1977有感 第4篇

高考,对于每一个参加过或是正准备参加的人都是一个敏感的词。而对于我来说,可能更不愿提起,由于08年距离高考分数线一分之差的我选择了重新回到高中校园,也许很多人没有那种体会,一旦选择复读你将会面临比别人更多的压力,无论是来自学校,家庭还是自身,于是就这样我走过了高四的那一年,又走进那个熟悉但又令人窒息的考场。于是,高考便成为我学习生涯里最深刻的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前段时间我院组织本届入党积极分子认真观看了一部与高考有关的电影《高考1977》,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高考,重新审视在30年后的今天,我们眼里的诟病百出的高考制度。

《高考1977》正如影片名字所展现的它给我们呈现的便是1977年高考改革的日子里,那些普通人,为了改变自己命运做出的挣扎。影片围绕着黑龙江一农场插队的知青们展开,在当年错误决策号召下,学生们离开课堂响应号召,到农村,去革命,去“建设”,书库加上了枷锁,思想被禁锢了起来,在那里的几年里,他们看不到方向,恢复高考的消息突然传来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大家开始自发复习应考,为了寻找复习资料,强子黑夜去偷书,却不幸被巡查人员抓住送进派出所。警察却把他的书包还给了他,整整一包书都被没收了,却留下一套高考复习资料他们再一次看到了光明,每天发疯似的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那个冬天,类似这样的学习和复习,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里,仍然有许许多多的人暗暗坚信知识改变命运。

影片开头的那一幕可能我们每个看过的人印象都很深刻吧,农场场长和知青们都聚集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从银幕上看到邓小平复出的桥段,它用一种不动声色,又质朴内敛的影像呈现,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特别是中间忽然停电,知青用脚踏车发电继续观看,它把知青们内心那种期待变革的饥渴不露痕迹却又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出来,是电影的一个亮点。

我们再来看看影片里给我们塑造的那些形象。

影片《高考1977》顾名思义应该是讲述高考的事,主要角色当然应该是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但实际上,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却不是那群知青们。是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和历史反革命陈甫德——两个父亲还有与特们有关的,影片中最发人深省的影像符号——两枚公章,老迟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他讲组织原则,讲党性,讲立场,但有点不通情理,甚至对知青有点粗暴,他有一枚永远别在裤腰上的农场革委会的公章。它是组织与权力的象征。在那个年代,一切个人命运都取决于这枚公章,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每一个与活着相关的细节都必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对于农场知青来说,他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掌握

知青生杀大权的上帝。陈甫德是个知识分子,他充满父爱,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但却毫无组织纪律观念,甚至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这极可能为他带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女儿的前途,他甘愿走上这条路,于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种作奸犯科的下三烂,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自我牺牲的伟大的父爱。这是影片给我们所展现的量为父亲的总体印象。

老迟的名字,也许有一种特殊含义在其中:被禁锢了11年的高考招生制度,在1977年的冬天终于迟迟地来到这个追求知识梦想沉睡中的中国。影片里,墨守陈规,固执己见的老迟并不那么讨人喜欢,他利用组织给他的权力,对知青们的报考横加阻挠,他不近人情地拆散陈琼和潘志友,但到影片的后半部分我们就开始有一个感觉:老迟是令人敬畏的。

影片前半部分的老迟动不动就拿大红印章吓唬人。对于知青们要报名参加高考这件事,他先是坚决不同意,之后又打算用所谓的场内“小测验”阻止知青们高考报名。但到最后却替没法在上海徐汇区报名的知青张国强在黑龙江报好了名。影片给我们展现知青们去参加高考的那天,火车一天只有一班。如果他们赶不上这般火车就等于赶不上1977年的高考,在大家眼睁睁看着满载希望的火车刚刚开走,倒地痛哭,当时等在观看影片的我们都为之捏了一把汗,“孩子们!快上来!赶快去考场啊!”老迟出现了,还有那半岁了他们七八年的拖拉机。这是载着他们等了11年的梦想的“拖拉机”,他们赶的不只是赶考的火车,而是赶向改写他们将来的人生的火车。

高考结束,统计考生们的分数老迟出现的那一幕其实很搞笑,可能看到此处大家都笑了,但在搞笑之余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什么。“如果为了孩子,你敢吗”,“我敢”,“我也敢”。

相对老迟而言,陈甫德则显得沉闷的多。他一出场就背负着历史反革命的罪名,挣扎在社会底层,也因为这已罪名,他与女儿陈琼一直未相见,但他却一直在为女儿着想,自从得知要恢复高考制度,他就决心一定要让陈琼参加高考。最后竟然毫无顾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组织和权威发起了挑战。在当年,这是违法的大罪,但为了向女儿赎罪,为了女儿能参加高考,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种作奸犯科,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自我牺牲的伟大的父爱。影片中除他私刻公章这一幕外还有一幕让我深有感触,就是他最后给女儿的那封信,对于女儿的称呼他不知应怎样去称呼,深夜里他一次次的写着女儿的名字。当陈琼最后读到父亲的那封信时我哭了,可能很多人也跟我一样,我们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与无私。通过陈甫德影片向我们阐述了亲情含义。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哪个父母都是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子女。

与两个父亲比较起来,影片对知青群像的刻画又要显得更薄弱一些。但是即便如此,在这个知青群像里仍有一个最后为救朋友而死的小根宝,带我们一种深刻的触动。影片中多次与他一起出现的就是那悬在房梁上的吊环,他想证明自己,想回家却从来没有成功过,小根宝这个人物可是说代表的是那一代知青中一种最为绝望的生存状态。

主人公潘志友可能是影片中很有争议性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一种理想主义情怀,极具奉献精神。在当年的知青当中,像潘志友这样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该会有很多。他们为追求完美的人格,为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前途。当社会现实面对突如其来的历史性转折的时候,是继续坚守自己的承诺,还是顺应历史的大潮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个两难问题是他们在那样一个历史关头所遭遇的最为严峻的挑战。留下还是离开?是遵守自己对老迟的承诺,还是以毁约为代价来换取自己更好的人生前程?在影片中,他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农场。对于这种选择,可能有人也会觉得他这样无论对于自己对也国家都太可惜,太不值,可是他毕竟饯行了自己的承诺。也许从这层意义上说他是高尚的,是伟大的。

“今天1977年12月10日,一定有很多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走来,走进考场,我们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醒了,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这是影片最后的一段话,1977年的高考是疯狂的。人们笑是为了11年后重回大学校园,哭,是为了一个不小心错过了唯一的机会。高考,于那辈人而言,是命运的咽喉,扼住了,便活,是救命的稻草,抓住了,便生。当年,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来。

观《高考1977》有感 第5篇

前段时间,我观看了影片:《高考1977》。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电影讲诉的是恢复高考的那一年,一群求知的渴望改变自身命运的青年冲破阻力,奔向考场,奔向美好明天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黑龙江的一个农场---三分场。场长老迟是一个没文化的大老粗。他讲原则、讲党性,但是却有点不通情理,甚至对知青有些粗暴。而潘连长、女青年陈琼和强子等人都是渴望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有志青年。影片的开头是农场正在播放关于邓小平复出的片段。突然,停电了引起了一片哗然,而潘连长用脚踏车发电使大家了解到邓小平的复出意味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接一个的青年用脚踏车发电可以探知他们内心的求知欲和期盼改革的渴求。他们欢呼说说道:“有盼望了,出头的日子到了。”那是怎样干涸的心灵遇着了久违的甘霖啊!那是怎样的灰白时代盼望到的曙光啊!

就在恢复高考这一政策传到青年的耳朵时,一些人却感到了不知所措。小根宝就在一个这样的人。他来到农场整整八年,“我想回家,我要回家”,小根宝发出这样的呼号。在机遇面前,他觉得自己不行了。他代表了那一代知青中最为绝望的生存状态。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抛开书本闹革命,他们的青春完全在政治动荡中殆尽。高考恢复之际,他们却发现自己根本走不动了。最后,小根宝只能用死于非命来与那个黑暗的时代一起永远沉沦下去。而我却感到惋惜,为小根宝,为他所处在的时代。强子和潘志友、陈琼等人却是性格极其突出的人。强子为了学习考试伙同阿三一起偷书被捕。但出现阻力的还不止这些,场长为了使知青们留下来完成大雁洼工程阻止他们报名考试,甚至提出先通过分场的测验等要求,这时候公章和高声喇叭成了他的权势。但邓小平将高考改为“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它是一片火红的天,滞后势必挡不住改革的步伐。而这时,陈琼,这个普通的女孩却因为她的父亲被判为“历史反革命”而身负污名。但是面临高考的改革,她也蠢蠢欲动啊!最让人感动的是陈甫德,一个充满父爱的却背负着“历史反革命”骂名的平凡父亲。他只身来到黑龙江,给女儿陈琼带来了高中学习的全部教材。他寄宿在阿三家,替女儿整理好了笔记。在偶遇女儿时,一句:“你的问题解决好了吗?”让他不禁潸然泪下,那是多难委屈的释放啊!然而,他知道就算女儿不认他这个父亲,她也必须参加高考。

就在这时,局势更加僵持了,场长的古板是知青们无法报名参加考试。陈父决定冒充招生办的主任出面解决。至今,我还记得陈父说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语:“孩子们被耽搁了11年,国家被耽搁了11年。地里的庄稼一耽搁就是一年,那孩子们呢?他们,被耽搁了11年呢……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重要得多,伟大得多……”

最终,老迟转变了:从一个铁石心肠的工农干部变成了一个肩负命运的闸门,他将年轻人放到光明中去。他将报名表交给了潘连长,知青们得以报名,而陈父冒着杀头危险做的自己不是历史反革命的证明最终换来了女儿的清白。我想,这个人物的结局,不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号,而是一记铿锵有力的感叹号!

只听见一个智者叫醒了沉睡的知青们:“走,我们读书去。”1977年12月11日,知青们在凌晨时分坐上拖拉机赶赴考场。可惜的是,拖拉机坏了,考生们手拉手,他们穿过树林,穿过雪地,奔向火车,奔向考场。他们从黑夜跑到天明,从无望跑到希望。就在他们为错过火车而哭号时,场长出现了,他开着农机具搭着他们去考场,去改革,去新时代……

最后,陈琼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强子也读上了西南政法学院,当然,还有他们,他们。然而,潘志友这个一直有着理想和抱负的人,却选择了诺言,选择了朝夕相处的场长,生活了八年了三分场。

看完影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20出头,正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哦。我也经历我1977年过后的2010年的高考。除了学习时被扼杀的个人兴趣爱好,我更加感到高考带给我的益处。当然,就今天而言,高考不是唯一出路,但我钦佩于77年的他们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们,做到了真正的自我,真正的面对高考的胜利!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但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观《全城高考》有感 第6篇

剧中的范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他朴素,善良,更为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对学生负责任的心,在30天的高考复习中,他陪学生们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帮助他们走出逆境。~秦鹏,任雪,叶子是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刚开始,他们的复习都还顺利,可是就在高考前几天,家庭因素等一系列不幸的事让他们其中的三个人都有了退学,不参加高考的念头。

一直默默关心他们的范老师了解情况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纷纷让他们重新燃起了希望之光,又继续奋斗着。眼看着,这将是美好的结局,可不幸的是,在高考当天,骑着自行车去参加高考,半路发生了意外,这一幕让所有人都难以接受。 被送到医院紧急治疗。

范老师知道情况后,为他争取了特殊的高考。身上绑着绷带,坐着轮椅的 他,为了曾经得努力毅然决然的要参加高考,用他说别人写的方式结束了高考。

成绩出来后,他们都考上了自己的心仪大学,范老师也深感欣慰。曾记得,影片中的多少情节都是那么真实,那么感人,不禁令人踏然泪下。

观硬汉后有感 第7篇

在金庸塑造的英雄中郭靖是喜欢的人最少的,而我却是其中一个,甚至小的时候希望成为一个郭靖一样的人。各种版本《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出现了不同人扮演的郭靖,央视拍的《神雕侠侣》我看完了,心动的是小龙女和杨过的天荒地老,感动的却是郭靖对忠肝义胆的诠释。

看完片子走到小区里,看着一辆辆奥迪、凌志,一下又被拉回现实中,理想离我越来越遥远,我也越来越聪明,明白现实的坚硬和冰冷,明白理想的遥远;明白正义不过谎言、谎言大红海的小蓝海,似乎拥有成长的希望,但现在需要在红海中摸爬滚打的竞争、生存;有时候正义越来越像奢侈品。

大道废,有仁义。前两年国家设立的见义勇为奖,能找到的正义例子都会大肆宣扬。以为正义的弥足珍贵也就到这个程度,细看却发现我是如此的乐观,因为对正义的宣传也会受到这样那样的质疑,而父母也不断的用物质、谎言这样的观念教育孩子,而正义、理想得来的评价不过一句:你好傻!

正义,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就像老三的红缨枪和现实格格不入。

阿甘最后收获了爱情,老三却只能把水壶扔进垃圾桶以遗忘或许叫做欺骗或许叫做苦衷的爱情。“爱要投入”“投入越多伤害越大”。阿甘只明白一路奔跑,坚持到底;老三如此的虚无缥缈,坚若火焰山的一块石头,火热、坚硬而棱角分明;阿甘像一支上帝射出的茫茫然的箭,别人知道他的方向,而他自己却不明白;老三像开天的盘古,挥舞着红缨枪为的是开天辟地,努力的奔向那个神话般的方向。

老三成了英雄,好人战胜了坏人,拳头战胜了智慧。

观硬汉后有感 第8篇

老三曾是一名潜艇兵,他喜欢水,向往纯净的世界,他一直保持着军人特有的强健体魄和正义感。他留着锅盖头,斜挎迷彩水壶,手提红缨枪,穿梭于城市之间,怪异而神秘。只有不遵纪守法的骗子、凶徒才有机会和他正面碰撞!领略他的力量的后果总是很悲惨的,而老三,正是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将邪恶征服的快乐。

老三的偶像是宋朝的岳飞,得知偶像所使用的`“沥泉枪”来市展出,老三雀跃前往,殊不知与此同时,国际级的大盗早已盯上了这件国宝。当正义与罪恶正面相撞,火花四溅;真实与谎言彼此交织,难以分辨,懵懂的老三不得不作出一个在他而言,非常艰难的判断。

其实一切也许很简单,因为他坚信这尘世间有一种力量,是为了消灭邪恶而存在的,那就是他,老三!

九十分钟的影片中,我们看到了黑帮片,警匪片,哥们儿电影,暴力美学,黑色幽默,军旅情缘,爱情悲喜剧,看到杀手莱昂,看到昆汀,看到斯巴达三百勇士,甚或安东尼奥尼。而从这一切中浮现出来的,是某种早已逝去的情怀,早已的失落价值观;是某种融合了中国古老道德伦理,社会主义时代人生理想,以及好莱坞式孤单英雄的怪诞组合,以及导演对这一切的追寻和质问。

观《绽放》后有感 第9篇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去观看《绽放》这部感人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盲人月明的一生成功事迹,她的事迹深深地感激着我们每个人,深深地启发着我们每一个人。

主人公月明是一位美貌如玉,心地善良的姑娘,也是拥有天赋的音乐天才——弹钢琴。我们好几次看到月明全神贯注地弹钢王琴的时候,不知不觉地进入美妙的声音世界。我们其实知道自己听不见声音,但心灵上似乎感受着从未听见过一个奇妙的曲子。月明虽然失去光明,但拥有一个深奥的心灵——眼睛,她同样把心灵深处的声音传给每一个人听,好得多么醉人。

我们本来认为月明有超群的音乐天才会有一丝希望。因月明的失明,社会上有关部门都不愿招收她,这样月明到处碰壁。虽然社会对盲姑娘的绝情,但月明从未一次自暴自弃,心灰意冷,坚信自己的愿望始终会实现。

我觉得社会上一些聋人找工作跟盲人月明差不多到处碰壁,一些聋人在社会上参加工作时为何放弃一丝希望呢?为何因社会的不公平而感到愤怒呢?由于心理产生种种的缺陷,所以他们很容易放弃一丝希望,坚持不下去了。想找一份好工作也难找,不如从基本认真做起,不怕累不怕苦;想获得加价对自己的赞赏就不如给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付诸行动;想为自己未来的日子打算不如从现在开始以梦想奋斗下去了,坚持不懈,坚定方向。

令我们没想到的`是盲月明被有个音乐学院愿意招收她担任音乐老师。有一句话:“成功是人往往经历着不少挫折去勇气克服的来源。”若没有这样过程的话,就不会有成功。盲月明有因失明而感到自卑,但有自己的梦想而去实现。

她说我们虽然是聋人,但不能因社会上存在一些的鄙视而失掉自信力,除了置身于物以外,我们要有一颗快乐自信的心。就这样,她的自信越来越强大,通往梦想之路奋斗下去,去实现它。

观电影《高考1977》有感 第10篇

这是三十年来第一部为纪念一次考试拍摄的影片,这是一部让当下社会中流砥柱潸然泪下的一部影片。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会因为这部电影而更加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十几岁二十岁的年轻一代人没有这样的记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火车大串联”,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年轻人可能会天真的问自己的长辈:“你们自己回家不就行了么,生活那么苦。”

他们不知道那个时代每家每户的口粮都是按人头按斤给的,回到家是没有饭吃的;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得到的……

改革开放了,最大的改变就从这一次高考开始,这是让中国人永远铭记的一年——1977。

东北某农场的负责人老迟,手下一批知青,他有推荐知青上大学的权利,这让所有年轻人都梦寐以求的,老迟却把这个机会给了一个大家都没想到的人。他是想以这样的方式拆散一对青年,把自己的得意助手留在身边一起搞建设。

影片中老迟的心态一直在变化着,这是最好看的地方,从一开始想要控制,管理年轻人到慢慢的管不住了,任由他们发展再到开着拖拉机送青年们去参加高考,这也是一代人的觉醒!

没有谁管谁这一说,强行的管理是不得人心的,将心比心才能结成和谐的友谊。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有远见的要求恢复高考,使得举国欢庆,青年人真正可以通过高考获得大学教育,以后在各行各业肩负起青年的责任了。

大家都为了1977年12月10日这一天而努力,很多人可以通过这一天的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高考复苏了,她沉睡了这么多年,年轻人终于可以通过学习派上用场了,这样的群体才使中国飞速的发展进入现代化,这样的一群人把在基层的吃苦精神用在学习中,把优良的传统,俭朴的作风一代一代传给自己的子嗣,他们的青年生涯是可爱的,是难忘的,既饱含着委屈又有无限的快乐。

在高考当天,一群青年人为了赶火车拼命的向有着阳光的方向奔跑,当火车驶过,所有人都觉得他们改变人生的机会再一次擦肩而过,不得不过上日复一日枯燥的生活的时候,奇迹发生了——那个固执的老迟,自己开车拖拉机意气风发的赶来了,这是他们的救星,精神支柱,就是因为老迟,他们赶上了高考,赶上了一次阔别十年的盛会。

老迟平静的在考场外面等待,他已经决定放手让年轻人自己寻找自己的梦想了,他不再强求爱将潘志友留在他身边了,他愿意孤独的待在这里,可是出乎意料,奇迹再一次发生——潘志友出了考场,告诉老迟,他会留下来,一起来建设东北。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可能枯燥无味,但是只要坚持,只要一直有一颗进取的心,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奇迹一定可以发生!

片尾曲悠扬的唱起来,这是一首抒情的诗——

你的你的不期而至

使顽强的生命有了全新的意义

你的你的如期而至

让追梦的人们有了登月的天梯

你穿过穿过原野

给干涸的大地多少绿色的希冀

你掠过掠过海天

使澎湃的春潮变成连篇的写意

你是那样不可置信

你又是那样确定无疑

如同天雷在天际滚动

啊!高考1977!

你是那样不可置信

你又是那样确定无疑

如同春雷在天际滚动

啊!高考1977!

影片结束,老迟很开心的在喇叭里念出一串串美妙的音符——那是一所所优秀的大学和一个个积极进取的年轻人的名字,他们将会改变中国!老迟的骄傲是属于所有中国人的,没有人不为高考的恢复而鼓掌庆祝!这是真正对自由的捍卫,对知识的尊重,让我们记住这一年,1977!

观《最强喜事》后有感 第11篇

《家有喜事》以及的剧情可以说是的的确确让我狗血了一把。因此,我本来对于这部喜事系列的《最强喜事》并没有太多的期待。但之前的很多的好评还是让我有了观赏一番的冲动。于是,怀着不知道是什么的心情,我走进了电影院。

看完之后,忍不住还是想写点什么.

首先在此我要大力推荐广大情侣们去看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话题新颖暧昧,剧情幽默诙谐,结局也是十分完美,这是一部标准的“港式爱情喜剧片”。约会看这部电影那是在适合不过了~

看看这些名字,“黄百鸣,闫妮,古天乐,张柏芝,甄子丹,刘嘉玲,杜汶泽,熊黛林”,你是否心动了呢?

《最强喜事》这部电影讲述了四队男女联系在一起所发生的恋爱趣事,其实这片卖点不在于剧情或者拍摄如何,相信喜欢看港式喜剧片的朋友都知道为什么。这部影片主要卖点在于两个字--“人”“喜”.而且也不像之前的两部那样恶搞.

《最强喜事》里有四个都市女子,她们几乎互不相连,独自成戏。刘嘉玲饰演神经质的女作家~生活在幻想与现实的交替中。每当她创作作品时她就会激情四射,她生活在幻想的情节中有点神经却美艳如花,每当作品完成回到现实中的她又是颓废无助的。这个角色很写实有点都市剩女的味道。《最强喜事》送给还在幻想或濒临失望的剩女们一句张爱玲的至理名言---“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你,无论你在什么地方,无论是什么时候,反正总有那么一个人。”正如这句话所言,女作家幡然醒悟抓住了最后的幸福,那个一直等她守候她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最强喜事!这个故事本是有些沉重的情节~《最强喜事》却采用了几段穿越幻想的手法~比如叶问雨夜相遇张爱玲,搞笑至极,让人们在笑声中理解主人翁的辛酸与快乐。

张柏芝饰演现代职场灰姑娘~善良缺乏自信,这是整部戏笑料最少的角色,很多哭的镜头。然而灰姑娘就一定会有白马王子,是杜汶泽饰演的多金又纯情的滑溜溜先生,还是古天乐饰演的伪娘?当最后婚礼现场镜头时,我的心里都还在矛盾,本来希望可爱的滑溜溜先生可以带给灰姑娘幸福,但电影前一段滑溜溜和前女友之间的情节却也有些瑕疵。电影的表现手法就很聪明,喜事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吧,只要觉得幸福就一切都OK。

熊黛琳饰演富二代女王飞扬跋扈的样子和我之前看的电影《叶问》太太温婉贤淑的形象判若两人,还有就是她真的很美很高。在这里唯一一段两个女主角对手戏,是熊黛林和张柏芝,也是滑溜溜先生的新老女朋友相见的戏超级搞笑。最后婚礼她带着手枪抢婚~夸张的表现手法,展示着为了幸福勇往直前的态度,滑溜溜最终挽着她的手实现身高不是问题的喜事姻缘。

整部戏最可爱是闫妮饰演的傍大款的小女人,有点小迷糊、小任性、小认真、小敬业、小霸道、小善良和小耍赖。摆脱了《武林外传》老板娘的影子,闫妮算是有些突破上演《最强喜事》。有个超级阔绰的男朋友,身着三点比基尼泳装,打个电话娇媚的声音嗲几句就可以借到超级游轮~闫妮塑造了一个活脱脱可爱幸福的小女人。很多镜头展示她是男人的依附草,但聪明的导演仅用几个办公室会议和工作的镜头又勾勒出她自立自尊的性格,用一个生日蛋糕又赋予她善良的天性。《最强喜事》看似轻描淡写却浓墨重彩的给与这个角色活力和生命。虽然完全不同类型,闫妮却能让我想起最早两部《家有喜事》里吴君如和伍咏薇饰演的阿嫂相形也是可以活脱脱印入脑海中。

除此之外,这部戏也是几个演员的颠覆之作。甄子丹细致的演绎,让这个角色立体而完整。一低眉,一个微起的嘴角,甚至是那微微皱起的眉头,都无不细微,把郑宇强这个角色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得这个人物不仅仅是一个颇为动人,更让人看到一种有骨有肉,赋有灵魂,这或许就是一个实力演员的精到之处,不是一个角色创造一个明星,而是角色因为这个明星而存在,再无可替换。我想,甄子丹这次很成功,哪怕有那么多人诟病,觉得他演这部戏叫做“堕落”,但是起码,我真的觉得他演得很好。古天乐,让人觉得眼前一亮,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原先总是以帅气美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男子,而如今,却已经拥有着如此纯熟和细腻的演技?无可挑剔的细腻。把一个“两面人”的角色转换得那么细腻游刃有余--沈美便是他,他便是沈美。还有谁人能够顶替他?更让人觉得,这场戏,却是不是戏,而是真切的展演了一场人间真实的故事,在那一刻发生在我们的眼前。那个男子细腻的心眼,那些扭捏的神态动作,他惟妙惟肖的演绎,沉静下温情的戏,又让人温热得感动,这同样是一个有骨有血有肉,充满着灵魂魅力的人。杜汶泽的恶搞就不用说了,永远那么给力,看着那个呆子脸就足以让人喷饭了。其的“忐忑”足以印证了郑宇强里面手握双全对天道“我可不可以扁你呀”。其那梦露式的女装也足够销魂,如花,让人销魂得死去活来,还有和熊黛林的那对戏,那三种经典式的侧想,也足够让人想要海扁他~

其次,我想说电影《最强喜事》中有个非常大的亮点,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秀色可餐!”除了几位女主角美艳动人外,配角也是美不胜收,如果你仔细观察就连群众演员也毫不逊色呀!所以说《最强喜事》不仅是一部爱情喜剧片,它还是一部十分养眼的爱情喜剧片!

上一篇:塑胶跑道专项施工方案下一篇:思源学校防汛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