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单病种实施方案

2024-09-04

医院单病种实施方案(精选6篇)

医院单病种实施方案 第1篇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康复科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为规范科室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以病例为单元的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我院实际,制订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单病种临床路径定义与内容

单病种临床路径是医护专家针对无并发症单纯性疾病制定的,以病人及其疾病(或手术)为中心、以时间作为横轴,以入院、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教育、出院等技术与服务的提供作为纵轴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有时限要求的整体医疗计划和服务程序,是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是医院实施实时质量管理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临床路径的内容一般应包括预期结果、评估、多学科的服务措施、病人与其家人的相关教育、会诊、营养、用药、活动、检验与检查、治疗和出院计划以及变异的记录等内容。

二、总体目标

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单病种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三、临床路径实施准备阶段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1.人员组成

领导小组

为了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进行,必须使所有参与人员在统一的领导下紧密协作。科室成立以主任为组长、各治疗小组组长为副组长、科室全体成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1)

医生组负责组织制定临床医师路径,护士长组织制定护理路径,协调员负责组织制定医患沟通路径。质控员负责单病种路径管理的综合考评,电脑护士负责相关病案信息收集、统计工作,科室主任负责合规收费的实时监控。

实践小组

因为临床路径涉及到多个小组,因此临床路径的发展需要一个跨范围的团队。除领导小组外,科室还应有实践小组,这个小组包括:科室临床医生、康复治疗医生、护士。这些成员需要对临床路径的内容进行反复的讨论和信息的交流,并且在领导小组的带领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实践小组负责人及病种名称见附件2)

2.人员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决定本科室实施哪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确定临床路径表的框架与格式

确定各有关小组的角色

确定各小组的沟通与协调方式

参与实施临床路径效益的评估与评价

组织人员培训

提供推展与实施需要的帮助

定期召开讨论会,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2)临床医生职责

在临床路径的计划阶段,负责相关资料收集

制定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

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在医嘱中注明

临床路径表内治疗项目的确定、计划和执行

进行病人的康复进度评估,是否合乎临床路径的预期进度

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提议讨论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3)护士的职责

在临床路径的计划阶段,负责相关资料的收集

依据护理程序,讨论与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

准备好临床路径表、送发检验单等

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

负责病人的活动、饮食和相关的护理措施

协助和协调病人按时完成项目

记录和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结果

负责提供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教育

协定和执行出院计划

(4)康复医生的职责

制定单病种临床康复治疗常规

在临床路径的实施阶段,负责相关资料的收集

负责病人全方位的康复方案实施

记录和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结果

有变异时,仔细记录变异,与护士长和医生讨论并加以处理

小组长或个案管理者负责查核项目执行情况和临床路径的进度

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参与小组讨论并提议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二)临床路径的病种选择

病种选择需考虑: 科室的特点、特长;根据本院收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选择诊断明确、手术或处置方式差异小、疗效确切的无并发症单纯性疾病。

(三)科室主任召集各小组长讨论实行临床路径管理的可行性

临床路径管理作为一种新的临床服务模式要进入医院,必须首先让参与人员有清楚的认识,因此科室主任首先要召集各治疗小组长研究,以便对临床路径有充分的了解,更好地明白各自的责任。

(四)、临床路径实施阶段

(一)制定标准化医嘱

标准化医嘱,是指依据某一病种的病情发展与变化,制定出该病种基本的、必要的、常规的医嘱,如治疗、用药等等。标准化的医嘱应与临床路径的内容相对应,使之相对全面化、程序化、并相对固定,方便明确临床路径的进行。

(二)各小组的教育宣传

临床路径是多种专业人员合作的工作模式。因此,在实施之前应举办说明会,对各专业人员进行说明,使医、护和康复治疗人员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职责。

除内部宣教外,还要向社会、病人和家属说明所开展的服务的目的和相关内容。科室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临床路径实施的意义和进展情况。

(三)试行临床路径

通过试行可对临床路径进行检测,找出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改,逐步制定出相对完善、合理、切实可行的临床路径。

(四)实施结果的评估与评价

临床路径是由专业人员为病人提供的、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以及提高服务品质,使病人获得最佳的康复治疗的服务方法。因此对临床路径进行结果评估和评价时,应包括以下项目:

1、住院天数;

2、医疗费用:病人的平均住院费用;

3、照顾品质/临床结果;

4、病人/家属的满意度;

5、工作人员的满意度;

6、资质的使用:平均住院日;

7、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

8、康复疗效

(五)修正与改良

临床路径的宗旨是为患者提供最佳的照顾,因此每一次每一种疾病的临床路径实施后,都应根据对其评价的结果,及时加以修改和补充。

(六)追踪与评价

除了临床路径的预期结果需要不断监测和评价外,临床路径应随着医学与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因此对某一病种与其临床路径也需要进行不断的追踪与评价。

四、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各有关小组务必认真学习有关规定,严格遵照要求对本科室病种的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并由科室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日常监督,规范诊疗行为,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二)强化监管。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实行“检查、备案和督查”制度。科室每季度组织相关人员对试点病种进行有计划的综合质量检查,了解病种的费用变动情况,定期考核入院人数、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药品费用、村料支出比例、检查项目所占比例、治疗有效率、病人满意度、临床工作人员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单病种路径管理效果评价。

(三)加强监督

定期听取意见和建议。建立并落实出院病人回访制度,收集患者的反馈信息并在科室及时通报。

(四)严格考核。单病种临床路径考评结果与责任人职称评聘、评优晋级和劳务分配等直接挂钩。

五、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奖惩办法参照我院《医疗缺陷管理制度》执行

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我科将不断改进服务态度、完善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做好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

医院单病种实施方案 第2篇

为了落实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加强单病种医疗质量控制,保证医疗质量安全,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医疗费用,根据《省卫生厅单病种质量管理办法》,特制定我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

一、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ICD-10:H259)。

行白内障囊外(ICD-9:13.59)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ICD-9:13.71)。

(二)诊断依据。

根据《眼科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2006年)。

1.症状: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

2.体征:检查可见晶体皮质、晶体核、晶体后囊下明显混浊,导致视力低下, 眼前节检查基本正常。

3.眼底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眼科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2006年),符合以下条件可以选择白内障囊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

(1)晶体混浊明显导致视力低下不能满足患者需要,而行白内障手术能提高视力。

(2)眼压及眼前节检查正常。(3)直接或间接眼底检查无明显影响术后视力提高的眼底疾病。(4)眼底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

(5)晶体核较硬(四–五级核)患者不具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条件,或无超声乳化仪设备的基层医院。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25.9老年性白内障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2)专科检查:视力(裸视及矫正视力)、眼压、冲洗泪道;裂隙灯检查、晶体混浊情况、眼底;角膜曲率、眼部AB超及人工晶体测算。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角膜内皮镜检查、光学相关断层扫描、激光视力。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术眼滴抗生素眼液,酌情治疗原发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4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必要时行心电监测。

2.手术设备:手术显微镜。

3.手术中用材料:显微手术器械、人工晶体、黏弹剂、显微缝线。

4.术中用药:缩瞳药(必要时)。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3–5天。

1.必需的复查项目: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等。

2.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水至手术后一个月,每日点药次数递减,酌情使用角膜营养药、非甾体类眼水。

(十)出院标准。

1.眼压正常。2.伤口愈合好。

3.无明显眼前节炎症反应。4.人工晶体位置正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角膜水肿明显,眼压高,眼前节反应较明显需用药观察,其住院时间相应延长。

2.出现手术并发症(晶体后囊破裂、玻璃体外溢、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等),需要手术处理者,不进入路径。

3.出现严重手术后并发症(人工晶体位置异常、视网膜脱离、眼内炎),不进入路径。

4.第一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青光眼需行青白联合手术者,不进入路径。

5.第一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同时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者不进入路径。

合并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要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需全麻者不进入路径。

二、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泪囊炎(ICD-10:H04.401)。行鼻腔泪囊吻合术(ICD-9-CM-3:09.8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泪溢,内眦皮肤潮红、糜烂,有分泌物。

2.体征:鼻侧球结膜充血,挤压泪囊有粘液或粘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泪道冲洗不畅。

3.辅助检查:碘油造影(必要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符合以下条件者可选择行鼻腔泪囊吻合术。

泪囊大小基本正常,无出血性疾病,无鼻科相关禁忌症。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04.401慢性泪囊炎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泪道冲洗、血常规、凝血分析、鼻科会诊。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泪囊碘油造影。

3.当手术患者合并全身重要器官疾病时,需由相关科室会诊,实施必要的诊疗。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1.麻醉方式:局麻。

2.手术方式:鼻腔泪囊吻合术。3.手术内置物:无。4.术中用药:无。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3–5天。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泪道冲洗。

2.术后用药:必要时全身应用抗菌素3-5天,使用呋喃西林液滴鼻,3天后首次冲洗泪道。

(十)出院标准。1.伤口清洁,无红肿溢脓。2.泪道冲洗通畅。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泪总管阻塞需再行探通术或义管植入术,不进入路径。2.术后3天内泪道不通可请鼻科会诊,去鼻腔内血痂后再冲。3.术后出现严重感染,不进入路径。

4.出现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5.需全麻者不进入路径。

三、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ICD-10 H20.004),特别是伴有前房纤维素性渗出或前房积脓的重症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1.症状: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

2.体征:球结膜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大量灰白色尘状角膜后沉着物(KP),前房闪辉,房水炎症细胞,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前房积脓,瞳孔缩小或不规则,虹膜后粘连,少数患者出现反应性视盘水肿或黄斑水肿。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 版)。

1.抗炎: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滴眼。

2.散瞳:拉开和预防虹膜后粘连,滴用睫状肌麻痹剂。

3.对于出现反应性视盘水肿或黄斑水肿者,可短期给予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20.004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疾病编码,特别是伴有威胁视功能的体征,如: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前房积脓,新出现的广泛虹膜后粘连,反应性视盘水肿或黄斑水肿。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眼部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

2.辅助检查:不是所有患者均需要做辅助检查,根据眼部炎症及视功能情况,可选择眼底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UBM、眼部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3.全身检查:HLA–B27、ESR、CRP、RPR、ANA;对于需要短期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者,应该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胸片。对于拟诊强直性脊柱炎者,可以做骶髂关节X光片或CT。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1.抗炎:应用糖皮质激素。(1)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根据炎症情况,可以q1h或q2h滴眼。

(2)曲安奈德或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适用于前房大量纤维素性渗出患者,且既往眼表滴用糖皮质激素无眼压升高病史。

(3)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一般不需要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但是,若出现反应性视盘水肿或黄斑水肿,可以口服强的松30–40mg/d,一般不超过2周。

(4)非甾体类消炎药滴眼剂的应用:可用于辅助抗炎,常用药物为双氯芬酸纳滴眼剂或普拉洛芬滴眼剂,但是要注意多种药物眼表应用的角膜毒性。

2.散瞳:

(1)1%阿托品凝胶滴眼:2–3次/天,适用于发病初期和严重炎症,特别是伴有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前房积脓或出现虹膜后粘连者。

(2)强力散瞳剂结膜下注射:适用于新鲜的但难以用1%阿托品滴眼拉开的虹膜后粘连,1%阿托品、1%可卡因、0.1%肾上腺素等量混合,取0.1–0.2ml结膜下注射。

(3)复方托吡卡胺滴眼:适用于患者眼痛畏光症状明显好转、前房纤维素性渗出或积脓基本吸收、虹膜后粘连已经被拉开者。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眼痛、畏光等眼部刺激症状好转。

2.前房炎症得到控制,前房纤维素性渗出或前房积脓基本吸收。3.新出现的虹膜后粘连已经被拉开。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全葡萄膜炎,需要长期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2.感染性葡萄膜炎。

3.伴有全身疾病且需要周身药物治疗者。

四、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角膜白斑(ICD-10:H17.801)。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ICD-9:11.6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严重视力障碍。2.体征:瞳孔区角膜白色混浊。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ICD-9:11.64)。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7.801角膜白斑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3–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手术前全身常规检查: ①血常规、尿常规;

②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免疫四项; ③胸片、心电图。

(2)专科检查:视力、眼压、泪道冲洗、裂隙灯及检眼镜检查。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眼AB超声检查;

(2)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

(七)手术前准备1–3天。

1.术前1–3天患眼使用广谱抗生素眼药水点眼。

2.相关科室会诊,完善术前检查。3.手术当天术前使用缩瞳剂。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4 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必要时行心电监测。

2.手术中用材料:异体角膜、黏弹剂、平衡盐溶液、手术刀具(建议一次性刀具)、显微缝线。

3.输血:无。

(九)术后处理。1.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以及抗排斥滴眼液点眼,应用促进角膜伤口愈合的滴眼液点眼。

2.术后观察切口对合情况,植片及缝线是否在位及眼内情况变化,如术后出现并发症,应对症处理,同时注意眼压。

(十)出院标准。1.一般情况良好。

2.伤口对合好,前房形成,眼压正常。

3.没有需要继续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4.需全麻者不进入路径。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治疗过程中出现伤口感染、愈合不良、伤口渗漏或其他合并症者,需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可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五、角膜裂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角膜全层裂伤(ICD-10:H05.302)。行角膜裂伤缝合术(ICD-9-CM-3:11.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眼部外伤史。2.症状:眼部刺激症状。3.体征:角膜全层裂伤伴前房形成不良。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行角膜裂伤缝合术(ICD-9-CM-3:11.51)。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H05.302角膜全层裂伤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眼眶X片或CT;

(2)必要时加查胸片、心电图;

(3)必要时加查肝、肾常规、免疫四项、凝血功能。

(七)手术日为入院第1天。

1.手术前准备:肌注破伤风抗毒素,清洁结膜囊。2.行角膜裂伤缝合术。

(八)术后用药。

1.防治感染:建议全身使用抗菌药物。眼部应用抗生素眼药水,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药物滴眼液,1%阿托品眼膏。2.防治术后出血:必要时口服止血药物。

(九)术后检查。

1.角膜伤口愈合情况、前房深度、眼压;

2.眼部炎症反应情况,有无角膜后沉积物(KP),前房液闪光(TyndaⅡ),前房内渗出物,出血、瞳孔有否粘连。

(十)出院标准。

1.角膜伤口闭合,前房形成。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中角膜伤口愈合延期,或因炎症反应加重或前房出血等合并症, 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并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2.若眼部CT显示有明确球内异物,合并眼内容物脱出、晶体皮质外溢或术后炎症反应进行性加重,有眼内炎趋势,退出此途径,进入相关途径。

3.需全麻时不进入路径。

六、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冻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青光眼绝对期(ICD-10:H44.501)或经其它抗青光眼治疗无效者。

行睫状体冷凝术(ICD-9-CM-3:12.7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病史:有原发性或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病史,多为青光眼晚期或绝对期,经其它抗青光眼治疗无效者。

2.临床表现:长期高眼压,伴眼红、流泪、眼胀痛、头痛,视功能严重减退或丧失。

3.辅助检查:B超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符合以下条件者可选择行睫状体冷凝术。

1.各种类型的青光眼晚期或绝对期,伴有严重高眼压不适症状,视功能减退显著,药物控制不佳,有积极要求手术保留眼球的愿望。

2.多次滤过性抗青光眼手术后结膜广泛瘢痕,难以建立有效滤过通道者,或已历经睫状体光凝术、术后眼压再升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4.501青光眼绝对期疾病编码或经其它抗青光眼治疗无效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眼压、视功能、眼部超声(AB超)。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视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七)选择用药。术前用药:

1.局部滴用抗青光眼液,必要时全身使用降眼压药。

2.术前使用抗生素眼液,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类或非甾体类眼液。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球后阻滞麻醉或静脉全麻。

2.手术方式:睫状体冷冻术。

3.手术内置物:无。4.术中用药: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3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眼压、裂隙灯、视功能。

2.术后用药:(推荐用药及剂量)眼部抗生素眼液、糖皮质激素眼液、非甾体抗炎眼液、阿托品眼液(膏)、降眼压眼液,酌情加用角膜营养眼液、全身降眼压药、止血药、止痛药。

(十)出院标准。1.症状较前缓解。2.眼压有所下降。3.眼内葡萄膜炎症反应减轻,无活动性出血。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眼压控制不满意,需继续手术处理,其住院时间相应延长。2.出现手术并发症(前房积血不吸收等),需要手术处理者,不进入路径。

3.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视网膜损伤),不进入路径。4.合并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要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

七、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 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1)进行性翼状胬肉;(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四)标准住院日为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翼状胬肉疾病编码。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2.手术方式:翼状胬肉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无。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情况、眼球运动。

2.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液、促进角膜修复眼液5-7天。

(十)出院标准。

1.角膜上皮或缺损区修复,伤口无异常。

2.眼球运动无异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手术并发症(伤及泪阜和肌腱、角膜穿通),需要手术处理者,或采用其它术式者不进入路径。

2.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晶状体损伤、视网膜损伤),不进入路径。

3.合并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要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

八、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12.6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0.203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表面麻醉。2.术内固定物:无。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九)术后住院恢复3-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前房形成及反应、瞳孔状况、滤过泡情况,结膜切口缝合情况,眼压,视力(矫正)。2.抗菌药物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

(十)出院标准。1.高眼压得到控制。2.前房基本恢复正常。

3.结膜切口愈合好,无感染征象。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患者术前存在持续性眼压高或眼轴短,真性小眼球等因素,容易出现恶性青光眼或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术后可能出现前房形成迟缓,需药物治疗甚至手术处理,导致住院时间相应延长。

2.出现手术并发症,如结膜伤口愈合不良、滤过泡渗漏、前房形成迟缓、脉络膜渗漏、驱逐性脉络膜出血等,转入相应路径。

3.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又合并老年性白内障,需行青白联合手术者,不进入路径。

4.需行全麻手术者不进入本路径。

九、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ICD-10: H33.001)行视网膜脱离复位巩膜扣带术(ICD-9-CM-3:14.4)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美国眼科学会编,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视力突然下降伴视物遮挡。

2.体征:眼底检查可见脱离的视网膜及视网膜裂孔。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视网膜脱离复位巩膜扣带术指征:

1.视网膜脱离不合并严重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2.视网膜脱离不合并后极部视网膜裂孔; 3.视网膜脱离不合并脉络膜脱离。

(四)标准住院日为7-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33.001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4)眼部AB超。

2.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选择行眼底照像、OCT及FFA等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4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可行局部麻醉联合神经安定镇痛。2.手术内固定物:硅胶或硅海绵。

3.术中用药:利多卡因、罗派卡因或布比卡因。

4.术中用耗品:巩膜缝线,冷凝用气,激光探头, 膨胀气体。

(九)术后住院恢复5-8天。

1.术后需要复查的项目:视力、眼压、结膜伤口、眼前节、视网膜相关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选择检查项目。

2.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时间为1-2天;(2)抗菌药物滴眼液;(3)甾体激素滴眼液;(4)散瞳剂。

(十)出院标准。1.眼压正常范围。2.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3.伤口愈合好。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前评估为严重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巨大或多发或后部视网膜裂孔需行玻璃体切割术,出现眼部(如结膜炎)或全身感染(感冒等)者,不进入路径。

2.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或同时合并黄斑裂孔者不进入路径。3.复发性、牵拉性或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者,不进入路径。4.伴严重玻璃体积血、脉络膜脱离、先天性脉络膜缺损、脉络膜脱离等眼部异常,不进入路径。

5.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脉络膜驱逐性出血,巩膜穿孔,严重玻璃体积血,眼内炎等),转入相应路径。

6.需行全麻手术者不进入路径。

十、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共同性斜视(ICD-10:H50.0-H50.4)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术(ICD-9-CM-3:15.1-15.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发病年龄、病程特点。

2.相关眼部检查:屈光状态检查;戴镜去调节之后,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斜视度;眼球运动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

2.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

3.内斜视患者远视性屈光不正全部矫正、戴镜6-12个月。4.共同性斜视的斜度≥15Δ。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50.0-H50.4)共同性斜视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4)检查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压、泪道;

(5)屈光检查:散瞳(显然)验光;

(6)主导眼、三棱镜检查、双眼视觉、眼外肌功能检查、Hess屏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身麻醉。

2.眼内植入物:无。

3.术中用耗品:缝线。

(九)术后住院恢复2天。

1.术后需要复查的项目:视力,眼位、眼球运动,前节。

2.术后用药:氨基糖甙类或喹诺酮滴眼液。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时间为1-2天。

(十)出院标准。

1.手术后效果较好,病情稳定。

2.伤口愈合好,伤口对合齐,缝线在位,伤口无感染征象。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前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相关检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2.术中发现眼外肌附着点位置异常及其他解剖异常,或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眼球穿通、肌肉滑脱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浅析医院实行单病种限价的利弊 第3篇

降低医疗费用,逐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政府改革医疗付费制度,推行单病种限价管理政策的最终目的。实行单病种限价收费也算是缓解看病贵的“良药”,患者在看病前就明确最终的总费用,降低了就医门槛,病人能积极的到医院看病。单病种费用的构成,是在严格控制药品、检查等项目,按照科学的临床路径和医疗质量控制制定出来的标准。单病种限价减少了医务人员对病人的诱导行为。病人得到了必要的诊疗和支付合理的医疗费用。所以单病种限价使医疗费用大为降低,提高了患者就医的经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 单病种限价的积极意义

医院推出单病种限价的措施,就必须对医疗费用重新进行经济核算,建立标准化的临床路径,减少过度利用和无效治疗,提高诊疗效率,降低了医院药品的收入比例。同时,以单病种限价为契机,改善医院管理模式,优化医院管理。通过薄利多销的手段,医院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获得社会效益。

对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来看,单病种限价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效应。单病种限价措施的实施,对重新塑造整个医疗行业的诚信度有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群众对卫生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政府实施的卫生改革一直无亮点,停留在探索试点期,从广大群众的观点上看政府失信于公众。因此,单病种限价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钝化了社会矛盾,有效降低了医疗保险资金的支出,减轻了财政负担,合理分配了医疗资源,体现了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公益性质的优越性。

2 单病种限价存在着的弊端

2.1 增加了医院经营难度

单病种限价的核心理念是规范医疗行为,限制乱检查、乱收费、乱开药,从某种程度上倾向于患者的利益。自单病种限价试点以来,各地各级医院执行的大部分是单病种最高限价收费,超支部分由医院买单。目前医疗收费低于成本的情况仍然存在,如果按照现行医疗收费标准作为限价的依据,成本如何消化,这一块在财务上政府如何补贴[2]?尤其新的医改要求医院取消15%的药品加成,理论上减低了患者的医疗支出,但医院则无法获得财政补偿,会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营,增加了医院经营难度。

2.2 医务人员承担风险的问题

由于实行单病种明码标价、全程包干,医务人员既要保证医疗质量,又要考虑费用问题,增加了医疗风险[3]。如20岁的青年和80岁高龄的老人,即使是做同一种手术,风险都是不一样的,加上医疗纠纷处理实行“举证倒置”,实施单病种限价收费给医务人员带来较大的压力。如何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上保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受影响,也是单病种限价收费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

2.3 对新技术、新疗法的影响

单病种付费方式存在影响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服务水平,不利于发展高、精、尖医学科学技术的隐患[4]。疑难危重率是影响医疗费用的重要因素。随着疑难危重率的增长,人均医疗费用同时也会相应增加。如果只是单纯降低医疗费用,而不考虑某病种的复杂危重程度,将诱导医疗单位不收或少收复杂危重病例,即使是收治疑难危重病人,医疗服务人员也会降低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从而影响医疗质量;医疗服务人员为降低服务成本,会避免采用耗费资源大的新诊断方法、新治疗方法,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势必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临床医学的创新发展。

3 小结

单病种限价减低了患者就医的门槛,减少了医疗费用,节约了医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单病种限价终究是一种新的尝试,还有很多理论的空白和同时出现的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全国率先展开“单病种收费”限价服务的医院,并不是对所有疾病都进行限价服务。事实上,只是按照一个不含并发症,相对独立的疾病进行诊疗全过程的独立核算和费用总量控制。患者享受单病种的主动权在医院手中。医院为了经济利益,在选择确定单病种时会出现对病人的高度选择。不易产生并发症、低风险的病人纳入单病种收费服务,其他病人放到按项目计费的管理模式中。此外还可能出现在先期诊断时医院纳入限价管理模式,但在诊治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后,转入按项目计费的管理模式中。病人能否买账,以至于容易产生新的医患纠纷。单病种限价的道路是否越走越宽,还有待在实施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尹爱田,钱东福.按病种付费方案的"费用控制"策略[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6,(02):34-37.

[2]茅竟伟.单病种限价难题[J].当代医学,2006,(10):52-54.

[3]朱孔东.对医院单病种限价收费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7,(22):104-105.

医院单病种实施方案 第4篇

【关键词】医改新政;单病种;成本核算

如何降低服务成本、医疗成本以减轻病人费用负担已成为公立医院改革对医院管理者提出的更高要求。医院要生存并求得发展就必须做好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单病种成本核算是成本核算工作的重点。单病种成本核算是医院成本核算的更加细化的其中一项,也是加强医院收费管理的重要基础,实行单病种限价,有效地治理不合理检查、用药,降低病人的治疗费用,同时也降低医疗成本,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减少卫生资源浪费,促进医院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一、单病种成本核算的意义

单病种成本核算,是以单一病种为核算对象,按一定流程和方法归集相关费用,计算单一病种成本的方法。其成本包括患者从诊断入院到按治疗标准出院所发生的费用开支之和。

1.单病种成本核算为政府制定单病种服务收费价格提供科学依据

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收费政策的制定与完善,真实、完整的单病种成本核算信息是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通过成本与价格的对比分析,佐证价格制定的科学性,评析医院消耗补偿的合理性。

2.病种成本信息为提高医院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依据

医院内部同一病种不同时期的成本对比,同一病种不同级别医院的成本对比,有助于对该病种治疗成本的变动的分析,从而发掘医院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分析看病贵的部分原因,为不断降低医疗成本提供依据。

3.单病种成本核算为规范监管医疗活动提供依据

单病种成本核算信息是从财务成本角度对该项医疗活动的反映,也是对医疗活动实施监督的重要财务数据基础。

4.实施病种成本核算是医院的成本核算的重要措施

单病种成本核算对医院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病种成本核算的实现,将有效地提升医院的管理工作的水平。

二、病种成本核算的核算流程

1.单病种成本的具体构成因素:单病种成本核算办法是叠加治疗某一病种所用成本即药品成本、单独收费材料成本、医疗项目成本。医院做好成本核算必须将单病种成本核算和医疗项目成本核算同时进行,以医疗项目成本为依据计算单病种治疗中所耗费的项目成本。同样,科室成本又是项目成本的基础,项目成本又是单病种成本的一部分,因此,科室成本是病种成本核算的基础。

2.确定具体的成本核算对象——病种,明确其临床路径(治疗的路径),即成本汇集的路径。

3.根据临床路径,确定实施的(消耗的)临床服务项目,计算应承担的服务项目的成本。

4.将临床路径中的各项服务项目成本累加,获得病种成本中的服务项目成本。

5.归集临床路径中消耗的药品成本与单独收费材料成本。

6.汇总计算该病种的全部成本。

三、合理选择核算方法

1.根据医院的HIS系统信息统计情况,如果能够取得所需医疗服务项目工作量,那么就可以采用历史成本法。

历史成本法是通过住院患者较大样本的病例回顾性调查,以调查资料为依据,计算服务项目成本,按一定的分摊系数将非项目科室所发生的成本,分配到病种医疗成本中, 汇总为病种医疗成本。公式如下:

某单一病种总成本=∑(该病种出院病人住院期间内各医疗服务项目工作量*各该项目单位成本+药品成本+单独收费材料成本)

某单一病种单位成本=该病种总成本/该病种出院病人总例数

2.鼓励各临床科室积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如果医院的临床路径开展的较好,可以采用标准成本法计算单病种成本。

标准成本法是对所需每个病种按病例分型制订规范化的诊疗方案,再根据该病种临床路径的医疗服务项目标准成本核算病种成本。

某单一病种标准成本=∑(临床路径下该单一病种各医疗服务项目工作量*该项目单位成本)+ ∑药品成本+∑单独收费材料成本

中医医院根据需要针对中医优势病种开展突出中医特色、临床路径明确、诊疗方案成熟、临床疗效确切、治疗风险可控的中医优势病种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法的特点是分析对比过去的小样本病例并进行回顾调查,节省大样本比例回顾调查所需的人力、物力,具有标准化要素。主要优点是合理计算单病种医疗成本,保证医疗质量。标准成本法强调的是某一病种的疾病诊断标准及病种病例分型标准化。

为使医疗技术项目标准化必须制定单一病种分型的诊疗技术方案,诊疗技术项目就是单病种诊疗技术方案的实际内容。①、每个诊疗技术项目按甲、乙、丙三型分别填写具体剂量或使用次数和天数;手术治疗按甲、乙、丙三型分别填写手术等级和麻醉方法;护理单元以甲、乙、丙三型分别填写各级护理天数。治疗项目包括中医民族医、中药治疗;治疗处置包括腰部穿刺、胸部穿刺、骨髓穿刺、吸氧、大小换药治疗等;检查诊疗技术项目包括核磁共振、CT、X线检查、超生检查、心脑电图、胃肠镜、纤支镜、心导管、肺功能检查等,仪器设备及其他治疗项目包括中医理疗、推拿、按摩、拔罐、针灸、放射治疗、高压氧舱等。②、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住院天数,单个病种的平均住院天数分为甲、乙、丙三型。对难以制定标准的慢性病患者的住院天数,要按必要完成的检查项目或完成若干疗程的平均住院天数进行计算。然后以本地区规定的医疗收费标准要求统一划价,计算出病种病例的医疗成本。

通过开展单病种成本核算,防止医疗资源浪费,抑制过度医疗,促进医患和谐,促进医院管理,提升医院形象。针对每一种疾病,以每一病种作为成本核算单位,建立相应的单病种诊疗标准成本,提高单一病种治疗的效率,反映单一病种费用的高低,提升医院医疗服务,并与不同时期,不同医院进行对比,从而反映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益,使医院在日益严峻的医疗市场中面临新的挑战,在医改新政下基层医院探讨单病种医疗成本核算显得尤为必要。所以,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在有规范临床路径、有明确治疗效果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领域开展单病种成本核算,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效果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骏.医疗项目及病种医疗成本核算[J].中国医院管理办法,1997.17(1):60

作者简介:

医院单病种实施方案 第5篇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以单病种为单位进行全程医疗质量管理的新方法,是我国近年来为落实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制度问题而出台的新举措,是当前 医院 提高医疗质量并为开展医疗保险,实施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 s)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1]。它既有利于组织医院宏观医疗质量管理,也有利于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消耗,实现医院管理年提出的“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高效和费用合理的医疗服务”已成为医院当前的热点课题[2]。

【关键词】 单病种;质量;管理

一、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005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要求,我区卫生厅制定了符合我区实际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3],管理年活动评价体系强调单病种质量管理必须符合要求,每个科室要对前3位病种开展质控,病种质控指标评价指数≥全区同级医院平均值(或中位数),三级医院每半年书面向卫生厅上报病种质控资料一次,要求数字准确,填报及时。由此可见卫生管理部门对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重视,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 发展 ,单病种质量管理已逐步扩展到所有病种,尤其是探讨临床路径的单病种管理,为医院质量管理提供一条新途径。根据病种确定诊疗常规,以单病种控制医疗成本,有利于医疗费用合理性,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因此,开展对单病种质量管理探讨, 具有重大意义[4]。

1.有利于客观评价医疗质量,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诊疗方案 通过单病种医疗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中是否存在不合理检查和不合理用药,有利于进行临床医疗质量反馈控制,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将医疗技术质量、服务质量和医疗成本等包含在医疗质量管理范围之内,克服传统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仅限于生物医学技术质量范畴的局限性。同时,通过制定、推行规范化的病种诊疗方案,以规范方案为依据进行质量监控,避免检查中的随意性,更能客观有效地进行医疗质量控制,规范了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滥用药品、过度医疗现象减少,使社会效益与 经济 效益同步提高,质量意识增强,医疗技术水平和 科学 管理程度朝着规范化方面发展[5]。

2.有利于增强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实行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通过强有力的规章制度,有利于促进各级医务人员人人参与质量控制,将医疗服务中的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并能够使医疗质量评价落实到每一位医务人员当中,成为对医务人员进行技术水平和医德、医风考评的重要依据。3.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疗质量 实行单病种质量管理,能有效减少病种的平均费用,最大程度限制医疗资源的浪费及节省病人开支,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缩减平均住院日,对防止医院感染,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减少并发症发生,加强医疗质量,提高治愈率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6]。我院于2005年开始实施单病种管理,制定了单病种质量限制方案,对病种的平均住院日、费用构成、治疗 效果等14项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和管理,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医务部每季度对科室的单病种进行统计评分,不达标的病种科室要查找原因,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考评的结果与年度劳务费挂钩。通过实施三年的单病种质量管理,2007年与2005年比较各项指标控制良好,其中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4.42%,术前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3.62%,平均住院费用同比下降1.66%。

4.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单病种质量管理对医患双方来说是双赢,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同时,为医院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单病种质量管理有利于医院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优胜的地位。因此研究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办法,可提高医院的竞争力[7]。

二、单病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医院管理层对单病种管理政策的认识和实施所持的态度,对实行单病种质量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在院内实施单病种管理,控制医疗护理质量比向社会公开实施单病种质量和限价收费而言要容易。医院管理者担心在具体的医疗活动中,医疗费用很难准确控制在限价水平,如果费用低于限价,会影响医院的收入,挫伤医生的积极性;如果费用高于限价,患者可能不愿意支付多出的费用,导致新的医患矛盾[8]。所以,在决策时大多数持观望的态度。而部分医务人员对单病种质量管理仍理解为病例质量管理,更多的在病历书写上下功夫,但对于病历“内涵”不够重视,有的病史记载不详,有的诊断、鉴别诊断依据不充分,有的治疗和病情变化在病历上反映不出来。

2.监管力度不够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持之以恒,狠抓落实,目前大多数医院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单病种质量的监控管理,只是由医务部或质控科负责,工作只是完成任务,没有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落实下去。

3.医疗费用与医疗质量之间的矛盾 作为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他们最关心的是能否治好患者的病。医疗活动是一种高技术性、高风险性的具有探索性、科学性的复杂工作。医疗风险客观存在,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同种疾病在不同个体中的临床表现各异,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对治疗的反应也不一致,即使采用非常成熟的医疗技术,也可能会因为个体不同而出现料想不到的意外。单病种的限价管理和医疗活动的高风险发生了矛盾,在对单病种实行最高限价后,医务人员既要保证医疗质量又要考虑费用问题;加上目前医疗纠纷处理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给医务人员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压力[8,9]。因此,面临高风险的职业,既要考虑治疗效果,又要考虑医疗费用,使医护人员不十分情愿地接受这一行为的约束,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

4.阻碍新技术新疗法的开展 新药品、新技术、新疗法在医学科学的发展中不断涌现,其运用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增加医疗费用。因此,新药品、新技术、新疗法与单病种管理为目的降低医疗费用产生新的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新技术新疗法的开展和推广。

医院单病种实施方案 第6篇

“看病难、看病贵”是一直以来困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大难题。随着医疗保险制度在社会的全面铺开,更多的人享受到了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电话预约、网上预约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看病难解决了,但如何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就成为医患之间新的矛盾焦点。为了控制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寻求一种合理的控制办法,单病种付费方式成为医院的首选。

单病种付费是医院对单纯性疾病按照疾病分类确定支付额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一、单病种付费产生的背景:

在我国传统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按项目付费,这是基于病人的身体素质、治疗条件、医疗发展水平的不同而采取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即病人需要对医院的治疗费用无条件的买单。随着医院逐步提高医疗质量,对临床诊疗过程程序、步骤的设计日趋科学合理,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临床路径,促进了医院支付方式的进步和完善,促进了医院由传统的项目支付方式向现代病种支付方式发展。采用单病种结算方式使病人在费用支付上有了更充分的选择权,对治疗过程也将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二、我院实施的情况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是一家卫生部部管的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始终坚持患者至上的宗旨,把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当做自身的职责和使命。自卫生部8月下发单病种试行文件至今,单病种付费方式已经在我院顺利推广实施。截至年底,已有16种疾病在我院采用了单病种付费方式。医院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做为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医院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医疗质量和医疗成本的的科学管理,从而达到在确保实现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医疗费用,实现“少花钱、治好病”,这就要求医院有行之有效的单病种管理手段。做为医院的住院费用结算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单病种结算当中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1.主诊断的确定

单病种是针对某一单纯疾病使用手术治疗后,医疗保险中心按照疾病种类支付固定金额医疗费用的方式。但医院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为方便患者,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对于两种以上疾病可以在一次手术中完成的,往往在一次手术中解决。在实际结算中,我们曾经遇到很多这样的事例,我们称之为“买一送一”。例如:胆囊切除手术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物切除同时进行;子宫平滑肌瘤切除与阑尾切除同时进行;胆囊结石切除与阑尾切除同时进行;子宫平滑肌瘤切除与胆囊切除同时进行等。按照医保文件规定,以上并不属于可以进行非单病种结算的情况。如果按照单病种结算,那么在结算过程中我们就会遇到以下两个问题:①主诊断排列顺序问题胆囊结石手术与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同属于单病种支付范围,但两种疾病的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支付并不相同。第一、第二诊断的排列顺序将直接影响到医院从医保中心获得的统筹基金数额。②一次手术治疗两种疾病,患者得到实惠的同时增加了医院医疗费用的支出,不管医院按哪种疾病结算,医保中心只支付一种疾病的费用,并且单病种属于后买单制,对于超出定额外的部分完全由医院承担,势必增加了医院负担。

2.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的复杂性、多样性,造成实际医疗费用支出超出单病种定额给付标准。

以享受医疗保险的抗排异定额付费病人为例:年与相比,人数增长了3.82%,但医疗费用超出医保中心规定标准的部分同时增长了57.13%。究其原因,我院做为一家部署三级甲等医院,医师力量雄厚,对于收治各类疑难病人义不容辞,疾病的.复杂性、多样性势必造成医疗费用支出增加。

3.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医疗费用的增加

随着新技术在临床的大力推广,越来越多的病人享受到了新技术带来的好处。例如:住院时间缩短、创面小、愈后好等。但由于单病种结算中相关部门对于统筹基金的测算、调整不能做到与新技术的使用同步,在对单病种统筹基金标准重新测算以前,将会加重医院负担。例如:胆囊结石手术使用腹腔镜模式后,我院采用腹腔镜进行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从的376例上升至20的529例。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单病种模式下的胆囊结石手术统筹基金支付标准仍然按照开腹式标准支付,支付标准低,对于走在学科前沿、率先开展新技术的医院,将加重医院的负担。

4.对应用新技术使用的材料无法界定是否可以纳入单病种支付范围

以一位患“结节性甲状腺肿”,病的患者为例:患者进行手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切除结节性甲状腺肿,但为了颈部能够不留瘢痕而在手术中选择使用了腔镜。那么,结算部门将腔镜费用做为治疗使用进行结算还是做为美容成形使用进行结算将直接影响到医疗保险中心对医院统筹基金的支付。

四、解决办法:

作为医院的住院结算部门,住院结算科的医保结算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录入、分解、结算过程,而是参与医院的医保管理工作,通过结算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临床医生加强沟通,宣讲医保政策,有效降低医院损失,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管理作用,强化管理职能,使住院结算科的工作由结算型转向结算管理型。我们在医院的现有模式下通过对“单病种结算”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有效减少医院损失。

1.事前控制:通过采用合理结算方式,对住院费用分割结算,从而减少医院损失。从年至2010年,我科对45名享受生育险而又不符合按项目付费的产科病人,要求医生按产前、产后分别开具诊断证明,对于产前费用按普通医保结算,对于产后费用按生育险结算(如果不分段结算,则产前全部费用均由医院负担),从而有效减少损失24万元。

2.事中干预:通过医保单病种结算发现问题,加强政策宣讲,提高医生对单病种政策的了解。例如:普外科一病人出院诊断为“胆囊结石”,应按单病种结算,但我科结算人员发现该病人住院费用高达一万余元,且做过ERCP,主动与主管医生联系,发现病人有胆总管结石,可以不按单病种结算,于是医生重新开具诊断证明,避免了医院损失。

3.事后分析:通过分析医保拒付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医院损失。

五、建议:

1.基于以上问题,医院应从自身寻找原因,通过改变单病种管理模式,争取效益最大化。首先制定单病种临床诊疗规范和配套措施,建立合理的医疗费用结构。医院应根据单病种的不同情况制定检查、治疗标准,制定流程模式和疗效判定标准,即合理的临床路径。在充分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对诊疗过程规范化,控制不必要的检查,努力降低药品收入比例,从而形成合理的单病种付费体系。

2.加强医保政策宣传力度。医务人员应全面了解医保政策,以便更好的将医保政策与医疗诊治相结合,从而控制不合理、不必要的支出。

3.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制定单病种考核方案。通过科主任负责制可以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单病种费用意识,从思想上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奖惩条例,将单病种结余、超支部分与科室效益挂钩,责任到人。

4.成立医院督导小组。通过督导小组制定出一整套严谨、合理、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将职能科室与临床科室相联系,听取各方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对于重点科室、问题较多的科室,派专人予以督导。

5.建立完善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为单病种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利用完善的信息系统对费用发生情况进行监督,不断调整流程模式和诊疗标准,提高单病种管理的精确性。

综上所述,实施单病种付费后,医院在管理模式、经营理念、运行机制等方面需要不断探索、改进,控制成本、降低不合理收费。首先,避免不必要的支出,在总收入既定的前提下争取更多的收入;其次,在控制费用的同时提高医疗质量,以低价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患者来医院就诊,只有这样医院才能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医院才能进入良性循环,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龙奕胡莎吕群单病种限报付费标准的合理测定探讨江西医药3期

[2]王顺利临场路径推广中的单病种付费制度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10期

[3]徐长妍张美荣刘玉杰医院实行单病种付费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中国病案2008年11期

上一篇:藏在粽子里的爱优秀作文下一篇:太原市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