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教学日历范文

2024-05-17

ii教学日历范文(精选11篇)

ii教学日历 第1篇

《看日历》教学反思

《看日历》是让孩子借助日历认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知道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学会用歌诀、拳头等方法记忆大小月,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在探索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本课的重难点是发现并记住每个月及平、闰年二月的天数,在设计时,我注意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习内容,安排教学环节。但这节课上完之后,感觉并不是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有些勉强过关,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独立思考后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从而避免有些学生只等着听别人的,不去自主思考。如出示大小月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当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时,再全班交流,总结出判断的规律。

2、练习中尽量优化了以“生活”为背景的数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实践。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足之处: 本课概念多,容易混淆,因此知识的记忆、巩固、深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大小月之后,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拳头法和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我还安排了数学小游戏:听老师报月份,男女生分别起立。当最末老师报出2月时,有趣的场面出现了:有的同学起立又坐下,有的同学在观望他人的动态,学生此时耐不住了,有些面面相觑„„我笑着问:大家想站又不想站的,为什么?这正好是这节课的重点,这说明发现的知识单凭死记还是很慢的,而且读背时间很有限,必须把它融入到练习中反复出现。

ii教学日历 第2篇

《认识日历》不仅仅是一节认知活动,更是具有科学性的活动。不仅要让孩子们认识到日历,并让孩子们了解日历、知道日历的用途。因此,在活动的开始,我没有绕任何的弯子,直接开门见山的让幼儿认识了今年的日历。这时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并不认识,只有少部分孩子能说上来。虽然孩子们并不认识,但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灵机一动,忽然想到了年的故事,孩子们一听到故事,兴趣更浓厚了。

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了,我就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让他们更主动、喜欢、了解日历。果然,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乐趣和积极性,幼儿很容易理解一年有365天,分别住在12个月里,分别有大月和小月,并能和我一起数一月大、二月小、三月大&&而大约为31天,小月为30天,其中最小的月是二月,或是28天或是29天。

虽然整节活动顺利进行,但我还是觉得少些什么,于是我决定分成两节活动来进行,这样更利于幼儿理解。课后我仔细做了一个分析,想想应该再补充一些什么,让孩子们了解更多关于日历的知识。

这中间我做了一些铺垫,让孩子们知道一年之中都有那些节日。我大量的搜集了更多的日历图片和台历,让孩子们知道每个日期的下面一行小字为阴历,过很多节日就是按照下面的小字来知道的。分别用找节日、找生日来进行,活动比较顺利,但还是由于材料的短缺遇到里一些小小的阻力,没能让全部的孩子们更好的操作。

从两节活动结合看来,看似枯燥的《认识日历》,通过故事的形式变为生动、简单的方法确实不错,有效果。值得在今后的活动中借鉴;还有材料的准备是一个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准备活动材料方面我恶魔能遇到了两难的境地,这值得我再一次的深思与探讨,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的完善,让幼儿能更快乐的学习!

反思二:认识日历教学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数学活动的内容应从幼儿身边取材,以幼儿身边的日历说起让幼儿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初步认识日历,在操作中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不同月份有不同的天数。对日历感兴趣,初步感知时间概念,懂得珍惜时间。发展推理能力。

这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一个还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为了能让幼儿的还子们学的开心有趣于是我以今天是什么年的问题引出主题。果然还子们的积极性一下了高起来了。接着我以小兔子不明白的问题让孩子们的帮助解决。你带的日历是那一年的?2010年、2009年、2011年、虎年、兔年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着。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的小眼睛可亮了:我的日历最上面有数字2010的就是2010年。我的日历上有好多小兔子的我就知道是兔子年。一年有12个月这一点大多数小朋友知道,可是对于每个月有不同的天数、认识几月几日他们还从来没有学习过。于是我在黑板上挂了一个大年历,请他们观察一个月有多少天,是不是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一样的。孩子们的发现果然不出意外,他们问:老师,为什么有的30天,有的31天,还有这个2月怎么是29天(28天)。在他们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用拳头形象地来区分大月小月,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们在学中乐,玩中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在寻找日历秘密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发现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发现了日历上的数字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呢?,我把这个球又抛给了孩子,有的孩子就说:红色是休息天,我们可以不上课。有的孩子说:不对,有的红色不是休息天,是节日,你看!还用自己发现的事实给你证明

在接下来的找节日环节中,当我说出节日后,小朋友首先要反应是几月几日,接着在年历中找出来。在找的过程中,孩子们找得都对的,而且迅速还很快!可是我发现这样能力弱的小朋友得不到锻炼了,于是我说:请几个孩子到老师的日历上来找。这下,孩子们更积极了。

整个活动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小朋友学得开心,首先老师必须带动学习气氛,让每个小朋友都在不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有大家都参与了,老师教得开心,小朋友学得也开心。

反思三:认识日历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日历》,活动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让幼儿认识了今年的日历,由于我们这是农村,我发现大部分孩子不认识,只有小部分孩子能说上来。于是我马上用讲一个关于年的故事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果然孩子们听到有故事,马上兴致勃勃的。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于幼儿理解的特点,使幼儿喜欢、理解日历。果然,这种方式大大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365天,分别住在12个月里,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通过让幼儿到前面来找年妈妈的孩子,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较好,效果也不错。

活动的第三环节是乘坐小汽车去参观日历展,由于孩子收集到的日历只有4本,我把办公室的日历都用上了,可是由于日历的种类不同,有两组孩子使用的是台历,在找生日、节日时遇到了困难,此环节由于材料的短缺遇到了不小阻力。

从整个活动来看,用故事的形式把枯燥、复杂的内容变生动、简单的方法真的很不错,值得在今后的活动中借鉴;还有材料的准备是一个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收集材料方面我们有时也确实遇到两难的境地,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反思四:认识日历教学反思

ii教学日历 第3篇

一、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作用

1. 利用网络技术, 建立创新学习氛围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教学应用, 其核心是发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原理、技巧和方法, 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情况, 将传统的教学知识信息转化为依托信息技术的教学组织体系, 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灵活性、扩展性、生动性、形象性、管理性等特点, 构建多维的信息空间, 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目标。多媒体和网络的灵活融合, 可以实现全方位的立体教学空间, 从而产生新型的思维灵感和创造空间。这种充满创造性的学习氛围, 比之传统的教学形式, 具有更大的媒体优越性和发展的潜力。

2. 全面调动感官, 充分吸收教学信息

多媒体课件基于不同的网络架构, 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知识源。一般情况下,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三种不同的感知行为来获取知识与信息, 而多媒体课件可以在这个基础上, 使知识的传播更加灵活、形象、直观。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首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 可以适应不同学生在学习行为上的差异,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全面提高;第三, 基于网络的多媒体以文字、音频、视频、图像等表现形式, 克服了以往学生单一形式吸收知识的缺陷, 能够充分发挥每个感官的作用, 互动的界面以及良好的操作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 构建沟通桥梁, 实现信息双向传递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处于枢纽地位, 按照教学大纲向学生教授知识和传递信息, 其信息的传送方向是单向的,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无法很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反馈。因此, 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 准确地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个体差异, 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课件, 通过教师计算机 (服务器) 、学生计算机 (客户端) , 可以实现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 学生与教师的交流, 甚至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通过计算机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 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学习程度, 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性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满意的学习效果, 实现教学信息的双向化。

4. 挖掘思维空间, 提高抽象感悟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没有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培养, 而主要通过文字、语言形成的信息来表现各种不同的数据。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社会面临新的知识结构和领域,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而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挖掘和培养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方法与环境。将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过程, 学生可以全身心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同时感悟的状态, 可以将自己的抽象思维与具体的形象思维有机融合, 形成全面参与教学过程立体空间动态模式, 克服了以往抽象思维培养的瓶颈, 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从而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环境的构建

结合目前校园网络的实际情况, 在充分利用网络硬件、实现较好教学效果的目标下, 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环境教学可以采用目前流行的B/S架构方式。下面, 我就简要阐述B/S架构的实现过程。

1. 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环境

该环境由教师计算机、学生计算机和网络硬件组成。

2. 服务器端

作为B/S架构的核心部分, S (Server) 端由教师计算机实现。操作系统可以选择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或者Windows XP Professional, 因为这两个操作系统都内置了IIS组件, 因此无需安装如Windows 2000 Server或Windows 2003 Server等专用服务器操作系统。

在教师计算机上配置IIS过程如下 (以Windows XP Professional为例) :

(1) 在控制面板中安装Internet信息服务 (IIS) 组件。

(2) 在控制面板的管理工具中打开IIS, 右击默认网站并选择属性, 并做如下设置:选择IP地址 (根据不同网络环境会有差异) ;根据首页文件的扩展名选择或添加相应文件。至此教师计算机设置完毕, 该计算机已具有IIS服务器的特征。

3. 客户端

作为B/S的客户端, B (Browser) 端由学生机组成。这些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不限, 唯一条件是具有浏览器并保持相同的版本,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6或以上版本。学生机访问教师机的方法很简单, 只需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http://教师计算机IP地址”或者“http://教师计算机名称”即可。

三、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件的注意点

1. 制作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件的注意点

在制作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件的时候, 首先要坚持以教学内容为准绳, 应了解课件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学, 而是用于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其次, 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件应围绕学生进行制作, 不能完全照搬课本, 应以提高学生兴趣为重点;再次, 应根据实际网络状况和带宽来制作课件, 使课件在Web工作模式下取得最好的效果。

2. 制作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件的简要过程

(1) 选择Web制作工具。可以选择目前流行的Frot Page2000/2003进行制作, 比较适合初学者使用。

(2) 搜集素材。可以通过互联网、现有教学资源中找寻需要的素材, 也可以自己用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捕获素材源, 然后根据需要用Photo Shop、Movie Make等软件进行加工。特效素材可以使用Flash、3D MAX、Java Script等实现, 这类工具与方法种类丰富、应用面广。

(3) 明确课件结构。以《Word文字编排》章节为例, 确定如下课堂结构:交流讨论/结构感知/整体感受/细节揣摩/音频视频/整体感知。

(4) 开始制作。制作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 (1) 基本模块制作, 主要以静态网页为主; (2) 视频流播放问题。多媒体课件经常会运用到很多大容量的音频、视频文件, 在多人并行访问时会占用很多带宽, 导致视频播放质量下降, 因此需要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 将大容量文件进行压缩; (3) 交流讨论动态模块制作。动态模块的制作涉及到网站与数据库编程的基础知识, Windows XP Professional中的IIS目前支持ASP语言, 后台数据使用ACCESS小型数据库即可。动态模块与数据库设计可以实现基于课件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交流讨论的结果可以在日后进行分析研究, 课上没有时间回答的学生的问题可以存储在数据库中, 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启发或指导。

四、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思考

《日历中的方程》教学案例 第4篇

本节课是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笔者在我市一所实验中学多媒体教室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等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的基础上,本节课让学生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重点,也为以后学习分式方程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采用指导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让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并给学生提供“从事观察、推理、验证与交流等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整堂课采用“创设情境—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初步认识用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等量关系。

2.能力目标: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在解决一系列有趣而富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合作交流,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建立等量关系。

五、案例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六、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做游戏:给黑板上挂本日历,请三名同学背对日历,老师圈出日历横行的三个日期,其他同学口头计算其和,然后将结果告诉台上的同学们,由台上的同学猜出是哪个日期,谁先说出为胜。

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的日历中有哪些规律,想想看,能否用我们前几节课学的方程来解决问题,从而引出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给出多媒体课件动画的图片并出示5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每一组派一个代表回答一个问题。(该问题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教学时要让学生亲自做做游戏,观察规律,并且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总结:设的未知数不同,列的方程也不同,在本问题中,这三天的和为60是求题的等量关系。也就是说,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解得32号是不会出现的;解得0号,也是没有的。(让学生体会解方程后必须根据实际意义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1.多媒体课件演示,做一做。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灵活设未知数。

2.出示例子。如果所圈出的4个数的和为76,这4天分别是几号?

让学生学习多种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方法,老师应修正学生解题的过程。(可与同伴交流解法)

(四)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解决课本习题5、6的第1题,先让学生解决第一问,求得答案是x=40/3。此时有些学生茫然了,怎么回事呢?老师适时提示:这一结果符合实际吗?并进行进一步深入:这3个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而40不是3的倍数。(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并汇报和交流,通过学生汇报获得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并及时纠正和点评。)

(五)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问题?

1.找准日历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必做题:课本P1812、3

2.选做题:《伴你学》1、2、3。

七、案例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

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1.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了学生的导师、伙伴,在课堂上除了引导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2.学的转变:學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

教学设计:《日历》 第5篇

王哲(河南省南阳市第二十二中学)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在朗读中梳理文章脉络,品味哲理式句子的深意。

2.理解文章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意义的巧妙构思。

3.依据课文,延伸阅读,以写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注重朗读,在朗读中梳理文章脉络,品味哲理式句子的深意。

2.理解文章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意义的巧妙构思。

教学难点:

注重朗读,在朗读中梳理文章脉络,品味哲理式句子的深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同学们,刚才那首歌中,我感触最的是那句“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你们有没有同感?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首歌,并不一定是因为它多好听,而是歌词写得像自己。今天我们学习当代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文章《日历》,相信它也能像这首歌一样,引起大家的共鸣。

二、检查预习

1.请同学分享预习时圈点勾画的字词。2.出关键词语(出示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思考:文章第一段写“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这是为什么? 2.本文的标题是“日历”,但文章显然不仅仅是写日历,那么文章究竟是写什么?想告诉人们什么?

明确:写时间,写生命;告诉我们时间易逝,生命易逝,要倍加珍惜(要求: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到重要的句子来支撑自己的看法)。

四、研读课文

既然同学们知道本文不只是写日历,而是有更深层的意思,是时间与生命。就请大家再次专心致志地朗读文章一遍,再次感知文章的深意。1.再读文章,理清脉络。

本文怎么从日历谈到时间与生命呢?这个过程有些曲折。我们一道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日历”出发向“时间”“生命”攀登,理清脉络,就能更加理解文章深意。

第一组朗读2—3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扯下一页日历——向往明天但又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

第二组朗读4—6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因为那是生命的页码。

第三组朗读8—9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明白日历的意义——生命忠实的记录。

第四组朗读10—15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不肯再去扯日历——因为想保存岁月。

归纳:由此可知,本文表面看来是写日历,但处处是写时间,写生命。从“扯下一页日历”到“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再到“明白日历的意义”和“不肯再去扯日历”,这个过程就是对时间与生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2.理解文章的巧妙构思。

珍惜时间与生命,这是个抽象的问题。而此时我们不觉得抽象,反而是具体可感,为什么?

明确:主要原因是作者把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

这就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也是本文的魅力之一。将抽象的时间与生命转化为熟悉而具体的日历,十分形象。如果用几句话来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时间(生命)是一本日历,扯下了一页便消失了一天。它时刻在警醒我们:时间(生命)无价,要好好珍惜。3.品味哲理式句子。

巧妙的构思本文的魅力之一。其实,同学们还应当会感受到本文的另一个魅力——众多富有哲理的句子。每读到此处,我们不禁会放慢速度,若有所思。请大家细心朗读文章,标画出你认为富有哲理或者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句子。

(1)要求边读边标画,形成自己的初步感受。

(2)朗读并交流哲理式句子,品味深意。

(3)学生 个人展示哲理式句子的阅读感受和启发。

(4)教师点拨几个重点的哲理式句子,引导学生品味深意。

例如:“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无奈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

“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

“因为日历是有生命感的,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教师的点拨可以有两个层次:首先是句子包含的意义,其次是给予我们的联想与启迪)。

4.借助语言训练强化认识。

仿写

1.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2.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五、当堂训练

阅读练习与探究中的第二题。

明确:之所以全文没有不统一的感觉,是因为这两者之间的本质是统一的。“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心头十分快活”,那是因为我向往明天,有明天就有生命和希望。后来又说“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日历大多数的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这是因为我感到岁月的易逝、生命的可贵,不想碌碌无为。

六、总结

本文没有写故事,也没有写风景,谈的是一个抽象的道理,但文章却能打动读者,令人喜爱。原因至少有两点:首先是巧妙的构思,从具体形象的日历入手,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是众多富有哲理式的句子,令人深思,启人智慧,获益匪浅。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珍惜时间,更加努力!

七、板书设计

冯骥才

新年伊始

《日历》教学反思 第6篇

《日历》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学习习近平实语言中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体会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由于哲理式句子较多,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课堂中我首先采用了谜语导入的设计,然后引入新课。接下来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日历”出发向“时间”“生命”攀登,理清脉络。在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在让学生了解本文语言平实的语言特色,我先从学生分段读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让学生找句子,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等进行品读感悟。

在充分品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时间飞快流逝,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自己由于不珍惜时间而碌碌无为的样子,有的说似乎看到了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情景,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如果也让同学们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时间、生命,你会选择什么?请同学们写一段话来表现你时间与生命的认识。”学生写的`虽然缺乏深度,但都基本写出了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悟和认识,有效对文本蕴含的哲理进行了迁移。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时处理得比较肤浅,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认识日历》教学反思 第7篇

这次数学活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实践环节,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套,层层递进。

活动开始,我神秘地说要与数字朋友做游戏,孩子们注意力一下子给吸引住了,通过让幼儿认认、想想 、说说数字,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扩展性思维.接着让幼儿进入一个有趣的故事中,有年妈妈带着孩子住在漂亮蘑菇房子里进行着有趣的游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到了年月日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然后又开了一个展览会,孩子们更是乐开了天更重要的是这个情境激发了孩子人人去探究、人人去发现,自己悟出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数学《认识日历》选择了幼儿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日历 挂历 台历等来让幼儿认识日期,查阅日期.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纲要》精神:幼儿的教育内容必须生活化、游戏化、社会化。“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创设出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就是数学学习的课堂,数学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ii教学日历 第8篇

关键词:Max+plusⅡ,数字电路实验,EDA,原理图层次化设计

近年来, 电子技术迅猛发展, 新的电子器件层出不穷, 集成电路成规模化发展, 数字系统的开发速度显著提高。另外, 数字电路的器件种类繁多、应用灵活, 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也多种多样, 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掌握好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设计方法和技能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现代电子技术设计的新方法和新技能, 在《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 我们引入EDA设计工具—Max+plusⅡ软件。它是由美国ALTERA公司推出的EDA设计的主流工具之一。在《数字电路实验》教学当中, 我们引入Max+plusⅡ软件, 结合相关的EDA实验设备, 通过直观形象的原理图输入介绍,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Max+plus II简介

Max+plusⅡ (Multiple Array and Programming Logic User System) 软件是美国Altera公司推出的一种EDA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工具, 为FPGA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和CPLD (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 提供开发环境。它具有易于获得, 适用多平台, 丰富的设计库, 全集成化, 功能强大, 与结构无关, 支持多种硬件描述语言 (HDL) 和具有在线帮助文档方便用户查找等特点。

二、原理图输入法的优点

Max+plusⅡ提供了图形输入、文本输入、元件输入、波形输入四种设计输入方式, 其中图形输入又称原理图输入。在电路设计中, 主要采用原理图输入和文本输入两种方式。在实际的《数字电路实验》教学当中, 我们主要采用原理图输入法, 其优点体现在:学习者不必具备许多诸如编程技术、硬件描述语言等新知识, 就可以利用原有的电路知识迅速入门, 设计完成较大规模的电路系统。更重要的是, Max+plusⅡ还提供了原理图输入层次化设计功能, 使得用户能设计更大规模的电路系统, 以及使用方便精度良好的时序仿真器。与传统的数字电路实验相比, Max+plusⅡ提供原理图输入设计功能具有显著的优势:

1. 能进行任意层次的数字系统设计。传统的数字电路实验只能完成单一层次的设计, 使得设计者无法了解和实现多层次的硬件数字系统设计;

2. 对系统中的任一层次, 或任一元件的功能进行精确的时序仿真, 精度达0.1ns, 因此能发现一切对系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竞争冒险现象;

3. 通过时序仿真, 能对迅速定位电路系统的错误所在, 并随时纠正;

4. 能对设计方案作随时更改, 并储存入档设计过程中所有的电路和测试文件;

5. 通过编译和编程下载, 能在FPGA或CPLD上对设计项目随时进行硬件测试验证;

6. 如果使用FPGA和配置编程方式, 将不会有如何器件损坏和损耗;

7. 符合现代电子设计技术规范。传统的数字电路实验利用手工连线的方法完成元件连接, 容易对学习者产生误导, 以为只要将元件间的引脚用引线按电路图连上即可, 而不必顾及引线的长短、粗细、弯曲方式、可能产生的分布电感和电容效应以及电磁兼容性等等十分重要的问题[2]。

三、项目设计实例

在此设计举一个多层结构设计的例子, 利用Max+plusⅡ设计一个四位加法器。

1. 项目分析

在设计复杂的数字系统中, 一般按照“自顶向下”或“自底向上”的设计方法, 先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进行合理的逻辑分割, 确定各设计模块, 以及各模块之间的接口信号和整个设计的输入、输出变量, 最后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器件类型。根据理论分析确定4位加法器的组成, 划分模块, 确定半加器——全加器——四位加法器这一—底层——中间层——顶层三层模式结构。输入端口为被加数、加数、低位进位;输出端口为高位进位、和数。

2. 项目设计

首先在磁盘下建立文件夹存放项目, 特别注意的是文件、文件夹名和存储路径中都不能包含中文。打开Max+plusⅡ, 选择“File”菜单下的“New…”选项, 在弹出的“New”对话框中选择文件类型 (File Type) 为“Graphic Editor File”选项创建图形文件。在新建图形文件的编辑窗口的空白处双击, 在弹出的“Enter Symbol”对话框中选择需要的元件和逻辑符号;连线;命名文件, 并保存到建立的项目文件夹中。图形文件的扩展名为.gdf。半加器、全加器“h_adder.gdf”原理图如图1, 2所示

3. 项目编译

项目编译阶段, 编译器 (Compiler) 对设计输入文件进行编译, 产生用于波形仿真、时序分析、器件编程等所需要的数据文件。在项目的实现过程中需要经过两次编译, 第一次编译产生波形仿真和时序分析的数据文件, 第二次编译产生器件编程所需文件。

对于待编译的文件, 如果不是当前的项目, 应先将其设置为当前项目, 选择“F i l eP r o j e c tS e t Project to Current File”选项进行设置。在仿真校验与编程下载时也要按上述操作将当前文件设置成当前项目。选择编译器对当前项目进行第一次编译, 编译结束时Messages对话框会提示所有警告和错误, 方便设计者查找错误修改原理图。

4. 项目校验

项目校验是数字系统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步骤, Max+plusⅡ提供了仿真器 (Simulator) 和时序分析器 (Timing Analyzer) , 它们利用编译器产生的数据文件进行功能仿真和时延特性仿真;其中时序分析器是对时序逻辑性能进行分析, 测试目标器件在最差情况下的时延, 而仿真器是用来检验电路的逻辑功能是否正确, 检查电路的竞争冒险现象等。

创建仿真波形, 选择“File/New…”选项, 在弹出的“New”对话框中选择文件类型为“Waveform Editor File”, 选择“OK”;添加输入输出结点, 选择“NodeEnter Nodes From SNF…”选项,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List”命令, 从可供选择的节点或组中选择需要的输入、输出结点;设置仿真时间, 选择“FileEnd Time…”选项, 设置仿真时间。存盘后选择“Max+plusⅡSimulator”选项, 在弹出的“Simulator”对话框中单击“Start”进行仿真。注意存盘的主文件名应与图形文件的主文件名同名, 扩展名为.scf。

时序分析选择“Max+plusⅡTiming Analyzer”选项, 在弹出的“Timing Analyzer”对话框中单击“Start”即完成。从输入输出矩阵中不仅可以看出输入源信号到输出源信号之间的传输延迟, 也可以看出最长与最短的延迟时间。

5. 创建元件

创建元件可以在项目校验结束打开原理图实现, 也可以在电路检测结束实现。对于非顶层文件, 我们选择在项目校验完成进行以缩短设计周期。打开当前项目的原理图文件选择“FileCreate Default Symbol”选项, 完成。通过“FileOpen…”选项可以查看元件, 元件的扩展名为.sym, “h_adder.sym”如图3 (a) 。在多层次结构中, 设计者要将同一项目的各个文件放在用户文件夹中, 这样底层模块创建的.sym文件可以作为元件可以直接被顶层模块调用。

按照上述步骤, 利用1位半加器实现1位全加器 (如图2和如图3 (b) ) , 利用1位全加器实现4位加法器 (如图4和图5) 。

6. 项目下载

项目下载, 是利用编程器 (Programmer) 将设计的电路下载到实际可编程器件中。它通过并行接口, 用下载数据线连接计算机和可编程芯片, 将在计算机上实现的项目下载到可编程芯片中。在下载之前, 首先进行器件分配和引脚锁定。分配器件选择“AssignDevice”选项, 在“Device”对话框为其分配器件, 应根据所选器件类型设置复选框。引脚锁定选择“Assign”菜单的“Pin/Location/Chip…”来实现, 也可以通过“Max+plusⅡFloorplan Editor”实现。引脚锁定结束进行第二次编译, 提取编程下载所需文件。下载项目, 选择“Max+plusⅡProgrammer”, 在Programmer对话框中设置接口等相关选项, 选择configure下载。

7. 电路检测

电路检测主要是在EDA实验开发系统上, 对下载成功的可编程芯片进行测试。根据引脚锁定的器件, 对输入、输出选项用每组测试数据逐一进行试验, 验证该器件实现的逻辑功能。

8. 项目层次结构观察

从4位加法器的实现可以看出, 在整个项目的实施当中, 只有顶层的图形输入文件需要完成项目下载和电路检测的工作, 而底层与中间层模块可以只进行项目校验确定逻辑功能的准确性就可创建元件为顶层模块调用。整个项目的层次结构从“Max+plusⅡHierarchy Display”从可以观察到, 如图6所示。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4位加法器设计的实例, 学生充分了解了原理图输入层次化设计数字系统的方法, 掌握了EDA技术的设计方法与技巧。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后, 学生只要在计算机上安装Max+plusⅡ软件, 就可以随时随地拥有一个虚拟实验设备, 完成数字电路与数字系统的分析、设计、验证和修改等操作, 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军英, 耿志辉.MAX+plus 在数字电路设计中的应用实例[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6

[2]侯继红, 李向东主编.EDA实用技术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ii教学日历 第9篇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所以这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中新课程地理主要就是围绕“人地关系”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线展开的。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和变化,像产业活动、产业转移和环境问题等都与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人口问题是人类当前面临诸多问题的核心问题。本节内容就是通过联系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而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因此本节内容以温州为案例展开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但是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对现象、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认识,像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上很多学生存在偏差,对于人口迁移原因的理解上也较为片面。另外高一学生普遍比较缺乏区域地理知识,所以对人口迁移的具体空间流动情况大多不太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发挥其主动性,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内化地理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三、课后反思:

1、整堂课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所以课前视情况组织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另外在分组探究的操作上,教师一定要注意活动时间的把握,要留出充足的时间组织小组间、学生个人间的交流和评价,以保证学生能充分地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课堂活动及时调整原先的预案,抓住一些课堂小细节展开难点、易错点的教学,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例如在人口迁移概念的教学上,我先组织学生判断五组人口空间流动哪些属于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必须要把握的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像这样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人口迁移概念这个难点的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口迁移,更好的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看日历教学反思 第10篇

《看日历》教学的重点是把教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导入新课部分尝试了问题导入和猜谜趣味导入两种,后者效果稍好一些。但是在年历和日历的概念上有所混淆。引出课题之后,先以20xx年的日历为例,讲授了看日历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能从日历中看到哪些信息。此过程中体现了对学生原有认知基础的重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对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有一些零散的认识,但依然有一大部分同学不会看日历,不知道看什么。通过提问学生的生日以及六一儿童节等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节日,检验是否都已经学会看日历并得到有效信息。在掌握了方法之后,学生就能迅速而准确的将课本上的个月份天数统计表天出来,为后面的发现规律做好充分的准备。

让学生观察数据表格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好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点播,导致此环节费时过多。对于规律的记忆方法不应交由学生讨论,应直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熟记即可。虽然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知识蕴含于学生具体活动的经验背景之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但是寄希望于学生讨论出前辈流传下来的记忆方法是有些难以实现。

看日历教学设计 第11篇

岳庄完小 原晋霞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2.在回顾、整理、观察活动中,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发展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看日历,认识年、月、日。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的日期吗? 你们的生日都是哪一天? 教师板书日期。

2.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都知道些什么? 如:1年有多少个月?

你知道哪些重大的节日?(或: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你还能告诉大家哪些难忘的日子呢„„)教师板书日期。

3.猜谜语: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

4、认识2017年的日历。

5、教师:接下来我们就借助日历来完成我们今天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独立学习。

观察教科书后面的附页1,把2013-2016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

2、小组学习。

(1)先在组内互相核对订正所填数据,确保结果的正确。(2)在组内轮流说一说你的发现。例如:各个月份的天数有什么不同等。

(3)小组内选出有代表性的结论,准备全班汇报。教师巡视,帮助指导有困难的同学完成记录。

3、集体交流。

(1).一年中12个月的天数有所不同,其中1,3,5,7,8,10,12月每月是31天;4,6,9,11月每月是30天;2月的天数很特殊,分别是28天和29天。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30天的月份是小月。

(2).2月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是闰年。

4、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各个月份的天数吗?

(1)“拳头记忆法”。

组织全班同学举起左拳头指一指、说一说,检查数的对不对。(2)歌诀记忆法。组织同学们翻开书读一读、记一记。

三、课堂练习。1、68页1题。2、68页2题。

3、判断。

爸爸出差了,9月31日回来。

今天是5月30日,明天就是6月1日了。

4、抢答题。(1)一年有多少个月?(2)哪几个月有31天?

(3)9月1日的前一天是几月几日?(4)11月30日的后一天是几月几日?

四、展示交流。

五、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板书设计:

看日历

1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1、3、5、7、8、10、12月。小月(30天):4、6、9、11。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看日历》教学反思

岳庄完小 原晋霞

《看日历》教学的重点是把教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第一个活动就是“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鼓励学生回顾自己在日常 生活中了解到的有关年、月、日的常识,如1年有12个月,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等;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各月天数填写年历表,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最后让学生想办法记住各月天数。学生经历了回顾、整理、观察、发现的学习过程,既丰富了已有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构建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网络。

上一篇:安徽高职分类考试下一篇:开学典礼教师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