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评述

2024-05-21

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评述(精选8篇)

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评述 第1篇

求 索 / 2006 /

3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评述

王 蔚

摘 要 :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的反思性前提具 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社会科学意识在西方强于中国。社 会科学有其重要的功能,已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主 要有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两种方法。社会科学方法论 面临着来自社会科学外部的压力。

关键词 :方法论;社会科学;实证主义;非实证主义 中图分类号: C91-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90X(2006)3-065-03

作者: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湖北,武 汉, 430079

方法论(M ethodology)是一系列有关方法的理论与学说, 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的反思性前提 ,具有重要的学 术意义。/不言而喻 ,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理论之所以可 能 ,首要的条件是刻画社会科学在对象、工具和方法诸方面区 别于自然科学的独特性质。0在中外各类社会研究方法的著¹

述中,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描述众说纷纭。本文试图对此 做一番粗浅之梳理。

一 社会科学研究在中西方之遭遇)/东方不亮西方亮 0

在西方 ,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意识比较强。早在 18世纪 ,维 科的 5新科学 6以及休谟关于精神科学的理论、斯密的经济学、弗格森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 ,对社会科学的哲学和方法论研 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世纪 ,在圣西门、孔德、斯宾塞、韦伯 等人的著作中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杜尔克 姆的 5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6是社会科学方法论领域的经典,韦 伯的 5社会科学方法论 6刊行于世。/严格说来 ,社会科学是在19世纪才出现的 0。º

20世纪 ,西方社会科学中的许多流派更

是以其方法论而著称 ,但是,自 20世纪 50、60年代始,在后现 代主义语境中 ,西学的主题和话语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20世纪 30年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合乎逻辑地 出现在中国学术和文化的前台,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有 过很多诸如 /社会科学概论 0、/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0、/社会科 学方法论 0的几乎同名的著作和文献。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 科学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主要的工作基本上停留在西方社 会科学思想的引入上。后来 ,由于唯科学主义的影响以及对 唯物史观的教条主义理解 ,无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以唯物史观取代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研究乃至取代、否定具 体的社会科学学科 ,使得后来一些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民 族学)、心理学等在极端的年代被取消。在 20世纪 80年代中 期 ,伴随 /迎接新技术革命浪潮 0,我国学术界对社会科学与自

5然科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过比较集中的讨论,因缺乏关于社 会科学的独立性的意识 ,无法展开对社会科学的性质、功能和 方法论的全面的研究。如何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 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远没有引起中国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一个突出的表现 ,就是有关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仍然不被 看作专门的学术领域 ,至少远不如自然科学史、科学技术哲 学、科学技术社会学或科学知识社会学那样引起广泛的重视。

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之功能

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智力活动,也是一种社会

活动。就特定的知识和学科来说 ,如果没有成熟而系统的方 法论作为预设和前提 ,就表明这一学科和这一类知识对于自 己的逻辑依据和研究程序、自己的视野以及自身的社会功能 , 尚缺乏系统而清晰的认识。

社会科学研究的功能首先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功 用。理论功用是指通过理论性或基础性的社会研究 ,获得有 关人类社会的基本知识;实践功用是指针对某种社会实际问 题而进行的具体研究 ,研究本身是为了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 思路与方法。两种功用缺一不可。其次 ,具有描述、解释和预 测的功能。描述就是对社会现象或事物的状况、过程和特征 进行客观的说明 ,做出 /是什么 0的回答。解释是对研究对象 的过程、原因等作出分析,回答的是 /为什么 0的问题。预测是 对研究对象未来发展状态的预期。它是建立在描述和解释的 基础上的研究活动。只有对事物的现状、发展变化的规律及 其因果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能对其未来的状况 作出正确的预测。但是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科学 的预测的局限性。

目前 ,社会科学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大致上 可分为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方法论是人 们研究社会的基本立场、基本假设和基本出发点。可以将其 划分为哲学方法论和各门具体学科的方法论。马克思曾经指 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重要 缺点;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 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民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 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0。可见»,人们在观察社会时难免有 /洞穴 偏见 0(培根语)。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出发 ,对社会的研究和 认识会得出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结论。研究方式主要 是确定研究和研究路线。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不同 , 人们可以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在社会科学领域,最常见的 研究方式是 :调查研究法、文本研究法、比较分析研究法、实地研究或观察法、访问法、实验法等等。

如果说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指出了研究的方向并确定了研

究途径的话 ,那么 ,剩下的就是 /小心求证 0,这就涉及到在研 究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其中最重要 的是如何收集资料、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进行调查、如何汇集 资料、如何分析资料、如何处理数据等等。这些具体方法和技 术往往交叉使用于各个阶段。因文章篇幅有限 ,笔者下面重 点从两方面来介绍社会科学的方法论。

三 社会科学内部的方法论之争

(一)经典实证主义、工具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 社会科学是继 17世纪科技革命后自然科学的发展、成熟 后争取到自己的 /科学 0地位的。社会学的鼻祖奥古斯特 #孔 德提倡建立 /科学的社会学 0(scientific soc iology)。人们把这 种源于孔德 ,主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一致性 ,并寻求普 遍规律性的观点称之为实证主义(positivism)。作为一种曾在 西方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的方法论观点 ,实证主义的发展经 历了经典实证主义、工具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三个阶段。

孔德和涂尔干的观点代表的是实证主义发展的经典阶 段。经典实证主义认为 :社会科学在学科性质上与自然科学 是一致的,社会学完全可以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并纳入 科学之列;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跟自然科学一样是寻找和建 立 /规律 0;宣称 /社会学坚持,一切社会现象都服从于因果原 理。这在于社会学应用这个原理不是出于理性需要 ,而是来 自于经验概括。既然已经证明自然界中存在着因果律 ,既然 因果律已逐渐由物理学、化学领域扩展到了生物学领域,又从 生物学领域扩展到了心理学领域 ,那么我们有理由宣称它同 样适用于社会世界。0经典实证主义主张整体主义的方法论¼, 强调对社会整体结构的研究 ,认为只有社会层次的事物才是 重要的 ,个体行为只是社会结构的产物。

/工具实证主义 0(instrum enta l positivism)是实证主义发展到 20世纪 40-60年代的新的表现形式。拉扎斯费尔德是其 代表。与经典实证主义相比 ,工具实证主义的研究重点不再 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考察,多数也放弃了建立普遍性的社会 规律的企图 ,而是着眼于具体的社会现实事物或制度,力求通 过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改进 ,通过研究语言的数学化和形式化, 发展了实证主义社会学。

20世纪 70年代,由于西方遭受的深刻的社会危机和学术 危机加上实证主义自身发展的不足 ,风靡一时的实证主义方 法论陷入了困境,受到了极大的怀疑和挑战 ,从而失去了独霸 天下的局面。实证主义进入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时 代 ,主要代表有华莱士、乔纳森 #特纳和亚历山大等。后实证 主义的出现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的某些趋 势 ,体现在 :社会科学研究趋于综合化 ,理论观点取向多元化;对 /科学 0概念和对社会科学各学科自身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 变化:人们已经认识到 ,科学没有统一的模式,科学的目标也 是多元的,因而社会学可以是科学取向的也可以是人文取向 的;对 /客观性 0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传统的实证主义知识观强 调客观主义 ,认为知识是积累性的 ,有客观的评价标准。然 而 ,目前此观点受到了相对主义论的极大挑战。社会科学研 究中的价值或 /意识形态 0问题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价 值中立 0观点也受到了动摇。后实证主义者虽然企图通过新 的努力来应对新的变化,但实证主义方法论已显得不再那么 强势了。

(二)非实证主义方法论

20世纪 60-70年代之后出现的非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代 表主要有现象学与理解方法、批评理论、建构主义等。如前所 述,实证主义方法论试图应用自然科学的范式,假设社会现象 和自然现象具有相同的性质。但是社会科学的现象学家则认 为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 ,因为自然界或自然现象是无意义的 , 社会世界是一个意义性(meaning)构成的世界,社会现象本身 是意义的。社会科学家的观察活动不仅仅是现象的观察与解 释,还需要理解(understand),从而抓住社会世界的意义的结构。现象学者认为实证主义社会学失败的根本问题就是没有考虑这一点。

西方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 /理解 0方法的人是德国哲学家狄尔泰。狄尔泰主张社会科学(他称为精神科学 ,包括社会与人文各学科)与 /自然科学相比 ,这些科学具有完全不同的基础和结构。它们的研究主题是有一些既定的、而不是推论出来的单元组成的)))这些单元都是可以从内部加以理解的。在这里 ,我们为了逐步达到概念性的知识,从一种直接存在的知识或者理解过程开始

0。对自然界可以说明½,但对社会

精神生活需要去理解。后来 ,韦伯继承与发展了 /理解 0方法 ,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被称为 /理解的社会学 0, /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 ,并依次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因果说明的科学

0。在韦伯看来¾,社

会学类似于历史学,不同于自然学。社会科学在研究方式上应作到 /价值无涉(value-free)0,不应该让个人的价值或利益左右其研究。在这一点上 ,韦伯跟实证主义的观点是接近的,要求对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作出明确的区分。认为不能从对 /事实的陈述 0中得出 /应该的陈述 0。但实际上 ,在社会科学中 ,人们很难做到这一点。后来 ,美国社会学家许茨进一步从现象学的角度 ,强调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特性。

现象学方法的提出者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胡塞尔对实证主义科学观提出了激烈批判,认为实证主义是一种非常片面的 /残缺不全的概念 0,它只关注对纯客观事实的研究,忽视了主体价值问题。他提出了现象学这一新哲学方法 ,目的是通过强调对生活世界 /主体 0的分析 ,树立一种新的更全面的科学观。胡塞尔的 /现象学运动 0对哲学和社会科学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20世纪 60年代之后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论等理论观点的出现就是突出表现。许茨在综合韦伯和胡塞尔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其现象社会学观点。他在肯定了对意义、生活世界和常识世界研究的同时,特别强调对常识实在的研究 ,主张用经验方法去考察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2ity)0这一重要社会实在。他通过 /主体间性 0的创造与维持概念,提出我们的生活世界是常识的潜在的典型化(typ ifica2tion)。他认为生活世界的典型化是建立在主观意义基础上的,分为初级建构(first-order construc ts)和次级建构(second-order constructs)。

总体来说 ,现象学和解释学观点与实证主义方法论有根本的不同。首先 ,他们主张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有明显的不同 ,表现在研究对象和目的等方面,特别重视理解方法。其次 ,重视对社会行动及其意义的研究 ,重视价值问题 ,倡导特定的分析视角。第三 ,以个体主义方法论为特征。从韦伯到许茨 ,他们都是唯名论者,关注对行为个体的研究。第四,倡导定性研究方法 ,而不是定量研究方法 ,如实地研究法、66

人类学的 /深描(think descr iption)法等 0。

批判理论又称 /法兰克福学派 0(Frankfurt School)。主要 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若、马尔库塞、弗罗姆、哈贝马斯 等。他们深受马克思思想的影响,故又属于新马克思主义学 派。其中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多产、最有影响 的人物。批判理论家关注的重点是对意识形态或社会文化的 批判。他们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批判反对 /唯科 学主义 0观点,批判实证主义的工具性单向思维 ,主张科学技 术也是 /意识形态 0,反对实证主义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观 点;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批判理论对社会的批判 ,是具体 的否定而非全盘否定。尽管这个学派后来出现了分化 ,但他 们都还保持了批判理论的基本趋向 ,即认为科学研究的目的 不是解决 /是什么 0(to be),而是解决 /应该是什么 0(should be)。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0主张科学知识跟其他知识形 态并无本质的区别。他们认为科学知识也是社会建构的产 物 ,必然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其观点可以概括为 :第 一 ,反对把科学仅仅看成是理性活动这一传统的科学观;第 二 ,采取相对主义认识论的立场 ,强调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弱决定的,并且削弱甚至完全否定经验世界在限定科学知识 发展方面的重要性;第三 ,认为自然科学的实际认识内容只能 被看成是社会发展过程的结果 ,并被看成是受社会变量影响 的。科学家在解释他们占有的材料时¿,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 响 ,甚至受到他们的利益的直接的影响。科学家所得出的发 现事实上是社会协商的结果 ,因而普遍的科学方法只不过是 一种思想。建构主义观点不但用于说明科学成果是社会建构 起来的 ,而且更强调一切社会知识与实在都是社会文化的产 物。目前,建构主义对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影 响。它涉及到不同学科、源于不同流派的各种社会研究,如科 学知识社会学、常人方法论、科学修辞研究、符号人类学、女性 主义理论、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等。

四 社会科学与外部社会的冲突

社会科学与外部社会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社会科学研究者 与外部非专业人员(主要指的是行政管理者和社会普通公众)和外部专业人员的冲突。

科学研究自产生时就与社会控制开始了永无休止的冲 突。因为社会科学家与行政管理者担任的社会角色不同 ,前 者从事客观研究 ,后者从事管理和社会控制。角色和利益不 同 ,对社会研究的看法自然也不同。社会科学的终极追求是 探索、描述、解释社会事实,而社会科学研究者直接关注的问 题是 :社会是什么 ?为什么如此 ?将来会怎么样?行政当局 更关心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行政管理者总是试图规定社会 研究者应该研究什么,什么样的研究结论应该告诉什么人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一冲突的核心是 /事实)价值 0问题。而 社会科学研究者与社会普通公众之间的冲突的关键问题是 /事实)常识 0问题。社会科学家尊重科学事实而普通公众则 更相信自己 /亲身 0经验、/切身 0体会和世人皆知的常识。造 成这一现象的表面原因几乎是公众盲目相信个人经验和社会 常识,但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研究的 /科学性 0不强 ,社会科学还

没有在普通大众的心目中真正确定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社会地 位。

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外部专业研究人员的冲突指的是社会 科学研究者与自然研究者之间的冲突。随着职业分化和教育 专业化的发展,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之间也出现了越来 越多的不理解、猜忌甚至是对立和冲突。产生这种冲突的原 因有三 :

第一 ,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在研究过程中 ,社会 科学工作者既是研究者,又是参与者。他们的感情和坚定的 信念难免会使得对事实的有效探讨更加困难。美国学者肯尼 思 # D #贝利就指出:自然科学一般不介入他或她正在研究的 现象 ,而社会科学家则置身在研究现象之中 ,因此,研究者必 然会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带进认识过 程,并最终影响到认识过程的结果)))观念性产品。这种观 念性产品就很难具有客观性。这就使得在社会科学研究中À, 对真理的探索尤其艰难。

第二 ,社会事实与自然事实完全不同。社会事实与价值 相关联 ,而自然事实却完全相反。因此 ,自然科学的研究与社 会科学的研究有着原则界限。自然科学中对规律概念的用法 在社会科学中尤其是在历史研究中很少有所得。在自然科学 中,规律越是普遍适用 ,对精确的自然科学越是重要 ,也就越 有价值。在社会科学中却恰恰相反 ,最普遍的规律正是最空 洞的 ,往往也是最没有价值的。

第三 ,学科之间的偏见。斯诺认为 ,造成冲突最主要的原 因是我们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和我们要把我们的社会模 式固定下来的倾向。社会上智力最高的人群间的对立和冲突 造成了重大的社会损失 ,他指出: /文化的分裂会使受过高等 教育的人再也无法在同一水平上共同就任何重大的社会问题 开展认真的讨论。由于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只了解一种文化 , 因而会使我们对现代社会作出错误的解释,对过去进行不适 当的描述,对未来作出错误的估计。0

Á

注:

¹马克思、韦伯著、韩水法、莫茜译: 5社会科学方法论 6。中 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版 ,第 2页。

º参见 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6第 7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 19 86年版,第 17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6第一卷,第 54页

¼E.Durkhe im.The R ules of Sociolo ica l M ethod.N.Y.: Th e Free Press.1938.P.14 1.½威廉-狄尔泰著: 5精神科学引论 6(第一卷),童奇志、王海 鸥译,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年版 ,第 18 0页。

¾M ax W eber。E conomy and Society, N.Y.: Bedm in ster press.1968.P.4.¿参见 [美 ]史蒂芬 #科尔: 5科学的制造:在自然界与社会之 间 6,林建成、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 45页。

À肯尼思 # D#贝利 : 5现代社会研究方法 6,上海人民出版 社, 19 84年版。

Á [英 ]斯诺: 5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 6,陈恒

六、刘兵译,四川 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译者序 0,第 5-6页。

(责任编辑:南桥)

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评述 第2篇

上虞中学的邵森标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热点评述分析课,我听后感受颇深。他首先提出,社会热点评述是是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一种新的量刑,他有比较强的现时性。要求学生对现时发生的热点要有一定的了解,并有要有一定的自己的观点主张,学会找角度,学会看出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邵老师提出第一点要学会如何找热点,这点相当于猜题了,就是难度相对来说比作文好猜多了,他提出最近几个时事热点,社会热点,民生热点,如08年的奥运会就是一个几年不会变冷的大热点。还有上海的世博会,加上最近的物价上涨,或者说抢盐风潮,日本核泄漏等等时事热点,谈到社会热点,他提到了家长用车接送孩子上学的利与弊,还有现在超流行的选秀节目,相亲节目等等。

如何准确对这类问题进行分析? 我们要分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才能保证面面俱到呢? 他提出分三个方面:一从自身角度分析:即从我的视角出发分析问题,二从他人角度分析,即从另面一个群体的角度来分析,毕竟矛盾都是有两面的,视角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是不同的,别外第三点,是从大视角,大眼界也分析问题,即社会角度来分析,这点需要一点大局观,需要总观全局,评述问题要带有客观性,可预见性。

未来情景思维研究方法评述 第3篇

未来情景思维(episodic future thinking)是指个体在心理上预先经历未来事件的能力,(1)是当前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是人的思维往未来扩展的重要方面,然而在近几年才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儿童掌握未来情景思维能力,从被当前状态束缚发展到能够预见未来这一转变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未来情景思维的定义与产生机制,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假设和观点。Tulving提出的心理时间之旅假设(The Traveler hypothesis),认为心理时间之旅的核心要素是自我、自我觉知和主观时间,未来情景思维是指自我觉知作为跨越时间的连续体来参与过去和未来的活动。(2)因此持此类观点的学者将未来情景思维又叫做心理时间之旅(mental time travel)。Suddendorf与Corballis提出的认知功能假设(The Components hypothesis),提出未来情景思维不是一个单独的模块,它是由一系列的认知因素所构成的综合能力,它的发展与多种能力有关,如记忆、执行控制能力、语言能力、心理理论,以掌握认知能力为基础判断是否具备未来情景思维能力。(3)近年来Russel摒弃之前的理论出发点,提出以自我为中心感受到的时间空间因素是未来情景思维中最核心内容的假设,并将其称为康德极简主义假说(The Kantian minimalist hypothesis)。(4)

这些假设都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未来情景思维的不同方面,但是很难用一个确切的定义去限定其内涵与外延。造成这种发展上的巨大差距的原因是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关于未来思维的公认的定义或者对未来情景思维的科学分类。因此,本文以实验范式为出发点,考察散见于各种研究报告中的研究方法,对这些研究方法进行归类并作比较分析,以期能为揭示未来情景思维的内涵提供参考。

1 未来情景思维的研究方法

1.1 谈论未来

最初的研究以儿童能够对自己的未来有所察觉并能成功回答自己将要做的事为标志考察未来情景思维,Busy及Suddendorf(2005)通过向儿童口头提问,“你昨天做了什么,明天将打算做什么”。儿童对此进行回答,由家长评定所报告内容的可行性。以儿童能够独立的回答他们未来要做的事情来判断儿童是否具备了未来情景思维的能力。以自我意识和时间连贯性为主要的考察因素是最初实验范式中主要信息点。

Atance通过设置儿童熟悉的具体情境,考察对情境中将会可能出现的状况的预测能力。以旅行任务为例,让儿童考虑如果去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旅行,应该带哪些物品,以关键物品为判断标准。如沙漠里水是关键物品。随后,许多学者认为未来情景思维是一种综合能力,以具备某些认知能力为基础,主要的认知能力有抑制控制能力以及心理理论能力。以Suddendorf房间任务”(Room Task)Atance和Meltzoff“饼干任务”,此类情境创设的实验范衍生出大量的实验范式,能够综合考察多种认知能力与未来情景思维的关系。

Russel等人对任务提出了质疑,儿童可能只是基于物品的功能推理来选择物品,并没有真正的测量到未来情景思维。也就是说以上的实验任务需要儿童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关于物品用途以及“未来”的含义理解,对真正的研究目的有混淆作用。另一种解释是幼儿已经具备在头脑中模拟未来事件的能力,但是实验任务中介入了其他认知能力,如语言或抑制控制能力,为未来情景思维能力的表达设置了障碍。

1.2 研究范式新发展

1.2.1 吹球任务(Blow Football Task)

Russell在批判以往的研究范式中提出,未来情景思维的标志是在认知上感受到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空间感,仿佛自己身临其境。(5)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在脑海中想像出她跟朋友共进晚餐的场景,但是她无法详细描述出他们晚餐时座位的安排是面对面坐着还是并排坐着,也认为她没有进行未来情景思维。为此,Russell设置了一系列将时间、空间、自我三者结合起来的新颖的实验任务。(6)

以吹球任务(Blow Football Task)为例,给儿童呈现一种桌式足球,即在一个桌子上用吸管把乒乓球吹进对方的门框内。任务中将桌子设计为两种不同颜色一边为红色,一边蓝色,红色那边桌子下面增高台,儿童可以借助增高台够得上桌子玩游戏。蓝色没有,儿童够不着桌子。游戏开始,儿童被安排在蓝色边,随即发现够不着桌子,这时实验者给儿童一个箱子垫在脚下,儿童借助箱子可以够得着桌子玩游戏。实验者借故拿走游戏道具,之后回到房间,和儿童调换位置,让儿童在红色桌子那边玩游戏。随后,将儿童分为不同的条件组,分别从未来(立即),自我(他人)的组合形式上回答,如果一会要回来玩游戏,但是要在桌子的红色,除了游戏必备的球、球网,会选择什么东西带回来。

Russell的任务中涉及了自我投射(是为他人还是为自我选择目标物品)、新的空间因素(从一个儿童从未体验过的空间位置做出选择),时间因素(与未来的时间间隔长短),为未来情景思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1.2.2 箱子任务(Box task)

与此类似,Suddendorf在多年的未来情景思维研究后提出,实验中任务应排除未来需要作为儿童的动机,要排除反复练习以及刺激—回报之间的连结,或者被试之前的准备状态所带来的结果混淆,应该要排除其他的认知条件所带来的结果混淆,因此他给被试呈现一个单一的新颖的问题情境。儿童不具备任何成功的经验,甚至没有练习的机会,为这一未来的问题做出选择,并且设置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来解决这个问题。被试若能完成该任务,说明儿童掌握了某种程度上的回忆和预见的能力。(7)

实验中使用一个箱子,箱子上有几何图形构成的钥匙孔,提示儿童箱子由特定形状的钥匙来打开。在确保儿童学会打开箱子的程序后,换上另一个钥匙形状不同的箱子,给儿童看过箱子之后,并不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在不同时间控制条件下,让儿童选择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钥匙。这样在完全没有学习经验的情况下,能否为某一未来问题情境选择工具作为衡量儿童是否进行未来情景思维的标准。在后续的实验任务中还加入了时间,空间因素,设置在即时条件或延迟条件,以及在空间移动和无空间移动的条件下儿童的选择。(8)

2 未来情景思维的研究展望

未来情景思维的研究方法林林总总,除了以上的介绍,还有许多研究。以考察心理理论的角度来考察自我察觉与未来情景思维关系的,以儿童是否能监察到自我存在作为进行未来情景思维的基础。许多学者认为自我可能是未来情景加工的驱动力,因此他们以儿童能否在任务过程中清晰的意识到自我存在作为任务。另外,也有许多研究者以未来指向行为研究为出发点来探究未来情景思维,他们在借鉴以往经典研究范式中以未来指向行为的部分而作为研究内容,例如延迟满足,前瞻记忆,河内塔范式等。虽然这些任务都需要未来取向,但是是由不同特定的类型和其他认知能力成分参与的,与未来情景思维在任务本质和能力要求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不能直接用作未来情景思维的研究。(9)

随着研究的深入,在最近的研究范式中,学者们针对之前的研究范式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新的研究构想。Suddendorf在总结了以往的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实验设计的四项标准:(1)使用单一的任务。来避免重复的给与相同的刺激—奖励关系,造成被试的潜在学习,并且需要排除借助以往的学习经验的可能性。(2)使用新颖的问题。为了避免相关的学习历史。更好的展示整个认知过程。(3)采用不同的时间、空间背景。这样也是为了排除之前类似经验以及事件定位的影响。(4)不同领域的使用问题;这样是为了避免儿童产生特定的行为倾向,展现出儿童的灵活性。依据这四项标准设计了箱子任务,在新的实验任务的基础上,让儿童在没有先前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独自解决未来的问题情境。

总体看来,目前关于未来情景思维的几种观点都只强调了未来情景思维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还没有一种观点能够将上述方法所研究的内容概括完整。关于未来情景思维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从未来情景思维的内在机制到未来情景思维与其他认知能力的关系(如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等都是十分重要而尚无定论的问题。尽管本文详细评述了散见于各种文章的关于未来情景思维研究方法,但我们发现,如果要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分析未来情景思维的本质,这些研究方法所带给我们的是一幅松散的景象,从中难以概括出未来情景思维的本质。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对这些研究方法进行进一步的鉴别和归类,弄清它们真正适用于研究什么,在此基础上再来概括未来情景思维的本质;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改进和利用,充实和拓展对未来情景思维的研究。

注释

11 Suddendorf,T.,&Corballis,M.C..The evolution of foresight:What is mental time travel,and is unique to humans?[J].Behavioural and Brain Sciences,2007.30:299-351.

22 白文,王美芳,闫秀梅.儿童心理时间之旅的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9(5):983-989.

33 ]Laura K.Hanson,Cristina M.Atance,Sarah W.Paluck.Is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related to theory of mind and executive function?Not in preschooler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14.128:120-137.

44 Russell,J.,&Hanna,R.A minimalist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episodic memory[M].Mind and Language,2012.27:29-54.

55 Russell,J.,Alexis,D.&Clayton,N.Episodic future thinking in 3-to 5-year-old children:The ability to think of what will be needed from a different point ofview[J].Cognition,2010.114:56-71.

66 Russell,J.,&Hanna,R.A minimalist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episodic memory[M].Mind and Language,2012.27:29-54.

77 Atance,C.M.,&Jackson,L.K.The development and coherence of futureoriented behaviors during the preschool year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09.102:379-391.

88 Suddendorf,T,Nielsen,M.&von Gehlen,R.Children’s capacity to remember a novel problem and to secure its future solution[J].Developmental Science,2011.12:1-8.

当代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评述 第4篇

关键词: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严密的管理科学方法论体系

一、对管理科学及其研究方法的简单回顾

管理科学的发展可以按不同的维度划分为相应阶段,最一般的分法是按时间顺序将管理科学发展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以泰勒(Frederick·W·Taylor)、法约尔(Henri·Fayol)、韦伯(Max·Weber)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其核心内容是科学管理、管理职能和过程分析、古典组织理论等;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则是以梅奥(Elton·Mayo)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说及随后发展的行为科学理论阶段;20世纪60年代,管理科学进入现代管理科学阶段,即被孔茨(H·Koontz)在1961年和1980年的两篇文章中描述为“管理理论丛林”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研究热潮。

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也同时反映了管理科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如:古典管理阶段侧重于物、财及管理组织过程的管理,其研究方法是以工业工程方法及经济学方法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方法论基础之上的;现代管理阶段则更是移植了数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他自然科学、统计学、系统论、文化学、法学等诸多学科方法论,并形成孔茨所称的“管理理论丛林”。1961年,孔茨发表了著名的《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把各种管理理论归为六个学派,即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量学派,他认为这些不同学派形成一个思想、理论和观点交织的“管理理论丛林”。其实,这里所谓学派的形成实际上是不同的学科方法在管理科学应用的结果,各学派的根本差别是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差异。1980年孔茨也认识到这一点,在其《再论管理理论丛林》一文中,把管理科学派归纳成包括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行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协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和情境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及经营理论学派等在内的11个学派,并认为所谓学派(School)应叫做方法(approach)更为合适。而且,这11个学派的研究方法,基本上也是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其他多种学科的方法。

二、当代管理科学研究中的主要方法

管理科学和其他许多社会科学一样,其基本研究方法有三种:归纳法、实验法和演绎法。归纳研究的方法又称实证研究,这是一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由于管理过程非常复杂,影响管理活动的因素非常之多,而且还相互交叉,人们所能观察到的往往只是综合的结果,所以大量的管理问题都只能用归纳法进行实证研究。但是,由于典型调查与实证研究必须有相当多的研究对象;同时,研究对象的状态不具有重复性,过去的实验结论也难以适用于将来,因此,归纳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验法可以得到接近真理的结论,但是,由于管理的复杂性,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很难操作。演绎法是一种从简化了的事实出发,通过建立起能反映某种逻辑关系的模型(或模式),来寻找一般性规律的方法。这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相互补充,对管理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几十年以来,随着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管理科学还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大大丰富了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这些方法主要有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在内的“老三论”和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在内的“新三论”以及经济学、数学、心理学、统计学、法学等研究方法。

1.以系统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系统论是20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具有普遍适用范围的现代科学。系统的理论方法是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系统方法用于管理科学,就是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以及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系统方法的特点是基于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强调系统的整体性、要素间以及系统与环境间的有机关联性、系统的动态性、有序性和目的性。这一方法具体包括系统理论、泛系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参量系统论、结构理论、层次分析论等方法。

2. 以控制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控制论思想描绘了管理形态和运动规律的多样性。控制论的方法主要强调系统状态的控制、反馈等等。这类方法主要包括反馈控制方法、功能模拟方法和黑箱辨识等一般性方法和模型化方法。

3.以信息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信息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它最初是一门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通讯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科学。信息论强调系统信息的传输、处理、接收、存储等。这类方法具体包括信息论、智能论等。

4. 以系统自组织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论的理论核心是系统的运动、发展和演化问题,尤其是揭示自然界中大量系统自发形成具有充分组织性的有序结构的内在机制。这类方法论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新三论”和超循环论等。一般认为,“新三论”是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5. 以非线性科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非线性科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非线性数学系统和自然现象的非线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前沿学科。非线性科学的方法可以说是实验数学、真实实验和新型分析方法的综合,因此更具方法论意义。非线性科学主要包括混沌理论、分形几何理论、非线性数学理论、孤立子理论及非系统论等。

6. 以相似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这里的相似是一种广义的相似,即这些方法是以空间、时间、结构、性质等的相似为基本点的。这类方法主要包括相似学、全息学、模型理论、比较学、周期学、系统动力学等。

7. 以数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数学方法作为管理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主要被用来建立模型和进行定量分析。使用数学方法所建立起来的模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修改,并求出最优解。常用的数学方法主要包括概率数学、模糊数学、离散数学等等。

8. 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经济学为管理科学分析方法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种分析方法要求对特定活动的费用(或成本)与效益(或效果)进行比较,旨在优化行为,以最低限度的支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原则”。管理科学中的价值工程就是经济分析方法的一种发展和具体化。

9. 以其他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除了上述研究方法以外,心理学、历史学、法学、统计学、生态学、哲学等其他多种学科的理论或方法都可以作为管理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当代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根据前文对管理科学发展历史的简单回顾和对当代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分析不难看出,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多学科移植性的特点。

所谓多学科移植性,是指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归纳法、实验法和演绎法这三种很多社会科学都会采用的研究方法外,主要依靠不断吸收和移植当代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随着历史的推移、人类的进步、新理论方法的不断诞生,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还会进一步丰富。它随时可能接收新分子加入,也随时可能在其内部形成新的独立的单元。如工业工程方法中的计量、分析物质、动作、时间等因素的方法促使泰勒发明了高速切削刀具和工作研究方法;记录、分析企业行为的财务会计方法,为企业决策提供了依据,促使麦克金塞(J·Mckinsy)发展了预算理论;统计学中概率论、数理统计等知识被用来推断事实和处理不确定性管理问题,并使得休哈特(W·A·Shewhart)创立了统计质量管理方法;数学中的模型有利于求解最优或最满意解,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促使丹兹格(G·Dantzig)提出线性规划方法;心理学方法用来对人的需求、知觉和情绪因素进行研究,以确定科学有效的管理行为和模式,如梅奥的霍桑试验;社会学方法中对社会人群及人群之间关系的方法被韦伯用来解决管理组织问题并创立组织理论。前面所说的“管理理论丛林”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多学科移植性的特点。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之所以会呈现出明显的多学科移植性特征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管理活动本身的性质为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移植性提供了必要条件。由于影响管理活动的因素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基本因素外,还有自然因素以及政治、法律、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这就决定了普遍存在的复杂的管理问题必须用多种学科研究出来的不同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才能解决。第二,从事管理研究和实践人员的来源为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移植提供了可能。自科学管理方法产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从事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纷纷开始研究管理问题,并使他们采用的方法带上了其各自习惯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研究管理科学时开始习惯于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管理科学理论的精确化和科学化。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管理科学家过于迷信数学推理,严重脱离实际,出现了为“研究”而研究的倾向。他们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模型方法等对管理过程进行定量化、形式化的研究,以为管理就是用数学模型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过程,并试图说明人们只要利用这些用符号表示的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数学方程式就可以保证决策合理、行动正确、效益提高。事实上,作为多种学科组合的管理科学,人们对其规律性的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管理问题还难以定量化,难以用精确的数学模型加以描述,而这些问题的内在规律相当复杂,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属于长变化周期和多重结构的大系统。但是,如果因此而仅仅使用不精确的定性分析方法,并凭借管理者的经验来处理和决策,那么,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常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已成为管理科学研究和创新中的重大问题。

四、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尽管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管理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而这种发展必然要依托于研究方法的不断科学化、精确化。

1. 继续吸收现代科技的新进展。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推动着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现代化。特别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迅速发展,管理中的各种模型,多至具有几百个变量的线性规划模型都可以在计算机上迅速运算,或者进行动态模拟。因此,计算机更为广泛的应用将大大促进管理科学向更加精密的方向发展。

2. 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不断融合。由于以“科学主义”为特征的科学管理的方法偏向于“物”,侧重于对外在对象的客观描述与分析;而以“人文主义”为特征的人文管理偏向于“人”,侧重于对人的主观感受与体验的抒发与阐释。而两者的任何单极发挥都可能导致人类智力上的内耗。因此,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方法的融合将是21世纪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企业文化研究热潮就是东西方两种管理模式的代表——日美管理比较的结果。21世纪无疑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纪,随着东西方两种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和融合,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也必将不断融合。

3. 与哲学的结盟将更加深化。哲学是一种高层次、深远的理论思维,它以最高层次、最一般的范畴体系揭示事物的本质、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的发展过程及规律,以最高的理性境界审视现象,展现人类的未来。因此,哲学是对管理活动作更深层次理性分析的重要基础。西方管理科学从20世纪初开始形成到现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在对“人”的认识上,从“经济人”经过“社会人”发展到“复杂人”、“管理人”;在管理理论上,从“科学管理阶段”发展到“行为科学时期”、再进入到“管理科学丛林”的局面。应该说,这些管理理论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也都有其局限性,而要解决当今管理科学的“丛林纷争”局面就必然要通过哲学的辩证思维对管理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进而推出一般性的管理原理和规律。

4. 注重跨文化分析。21世纪是经济的全球化的世纪,而文化的全球化将更加复杂,因此对管理科学理论的跨文化分析是一个长期的研究方向。根据对管理科学理论所作的跨文化分析,我们可以肯定不存在一个超越任何文化背景的管理科学理论。因此,我们根本不可能构建出一种超越文化背景下的通用管理科学理论。也正因为如此,未来的管理科学研究必将负有文化背景分析的责任。

5. 与经济学方法进一步融合。尽管从总体上说,经济学是研究“为什么”的问题,而“管理科学”是研究“怎么办”的问题,但是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联系还是非常广泛的。经济学只有通过管理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应用经济学就是在管理科学的参与和帮助下才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的。由于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的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经济管理科学和管理经济学等边缘学科相继出现的同时,在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大多兼有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的两栖性,几乎难以分清哪些是纯粹的经济学,哪些是纯粹的管理科学。众多的社会经济问题本身就需要经济学和管理科学共同来研究,只要能解决问题,倒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分清这种学科界限。美国管理科学家西蒙(H. A. Simon)因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作的研究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说明他研究的经济决策问题不仅仅是管理科学而且同时也是经济学。因此,今后的管理科学研究应该进一步吸收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五、结论

20世纪的管理科学研究因为来自各学科的专家以自己所熟悉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导致学派林立,显示了管理科学理论体系的一种散乱型、不一致性,使得管理科学不像一个严密演绎的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公理,像一个充斥着各种管理论断的大拼盘。但是,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管理理论自身的重整,管理科学必将在充分吸纳其他学科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自己的分析方法,最终形成自己较为稳定和独特的分析方法体系。可以预计,今后的管理科学研究除了一部分要继续由管理实践总结出管理原理和方法,一部分会通过案例的设计和情境模拟寻求可能的管理结果外,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建立起严密的管理科学方法论体系,特别是要吸收经济学的营养,把理论架构的建立作为研究的重心。这一过程在开始时可以从一个高度抽象的人性模型出发,探索出在一定的管理环境下的管理行为模式并以此建立起科学的管理理论。然后,逐渐放开约束条件,建立起多种层次、无限逼近真实人性和管理环境的管理模式、理论、公理、法则,最终建立起科学、严密的管理科学方法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崔援民.现代管理方法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

2.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3.(英)摩根·威策尔.管理的历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4.(美)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程恩富,胡乐明.经济学方法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芮明杰.管理科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周三多等.管理科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8.苏东水.东方管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9.Warren R.Plunkett,Raymond F.Attner.Management:Meeting and Exceeding Customer Expectation.6th Edition,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7.

作者简介:马成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上海实业集团副总裁;王国进,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上海实业集团发展研究部助理总经理。

高中历史评述题方法及练习 第5篇

一、试题举例

1、(2010陕西高考(13分)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

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反杜林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题思路解析: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阐述‛

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

观点梳理: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要发展需要哪些必备的因素(历史前提)?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条件和因素:政治前提;资本;劳动力;市场;技术;原料等

第四步:思考所列举史实与“观点”的联系或者影响——所列举“因素”在“观点” 中是如何实现的?

如英国,这一历史前提表现为:

①英国较早产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②早期的殖民掠夺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

③圈地运动为其提供大量羊毛即自由劳动力;

④早起商业革命为其奠定良好基础;

⑤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其奠定科学理论基础。

以上的历史前提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促使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

再如中国,在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由于当时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海禁,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当时商人经营商业挣来的钱多用来买田臵地,没有继续扩大 资本,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前提‛没有促进中国的发展。

综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经济、政治、社会多方面条件的共同存在,这样的‚历史前提‛才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参考范文:

论点:只有在市场这一历史前提具备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正式形成。

论证:英国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海外市场的需求,进而极大地刺激了纺织业的发展。原有手工业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从而催生了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

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贫困导致的低购买力,重农抑商政策对国内市场 的限制,以及闭关锁国形成的海外市场的萎缩,中国失去了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结论:中英两国的历史证明,只有当市场这一历史前提具备的时候。资本主义的生产方 式才能形成。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

2、(2011陕西高考)(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 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

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 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 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 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论‛

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

有几种观点?

观点1:近代欧洲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欧洲中心论):第一段材料;

观点2:近代欧洲崛起是其它地区文明影响的结果(反欧洲中心论):第二段材料。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

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

欧洲崛起的时间定位:16—19世纪末

欧洲中心论: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

经济:世界市场发展过程

思想:人文主义兴起发展

反欧洲中心论: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亚非拉地区为欧提供了市场、原料和劳动力; 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第四步:思考所列举史实与“观点”的联系或者影响——所列举“因素”在“观点”中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范文一:(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我认为西方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非洲、拉美、亚洲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外交)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当西方崛起的时候,亚非拉各国相对落后。比如中国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受以下因素阻碍:政治上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经济上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人们 的思想和创造力。所以亚非拉被殖民侵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亚非拉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范文二:(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 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世界领先,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比如:

经济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领先。

政治上: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贸易上: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注:如果只答西方或只答中国,最多给一半分数。西方史实和中国史实至少要各有 3个角度也就是

6方面史实才可以得满分,如果少一个角度的史实就扣2分。如果只有一个观点加一个史实,只能得三等文)

3、(2008年海南)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 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清)归玄恭:《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

答题思路解析:

第一步:明确答题(答什么、怎样答)——“评述”

第二步:叙述变迁(是什么)

第三步:变迁原因(为什么)

第四步:总体评价(说明了什么)

解析:评述主题是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以此作为理解材料的角度,在理解材料过程中不可偏离这一主题。《史记》描述了汉代商人在生活、赋税、政治仕途受政府的严格抑制,说明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旧唐书描述了唐代政府在政治生活中对商人的压制,但在生活中放宽,说明地位有所提高;宋代史料描述了作者对农商关系的理解,认为农商并立,相辅相成,一反以往重农抑商的政府政策,说明民间商人地位的大幅度提高;清代史料则描述了士商相杂的现象,及作者扬商贬士的态度,说明清代商人地位大为提升。从整体来看,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所受限制不断减少,社会观念中对商人的认识越来越正面,探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最后还需对商人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这一历史事件做出整体性的评论。

特别说明:本题要求考生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给出的四条材料是按照时 间顺序排列的,每条材料都涉及当时商人的活动或地位。在提取有效信息时,应注意材料的 时段、四个时期商人社会地位的差异和对商人态度变化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作出总体性评价,把握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并分析造成这种变化和差异的主要原因,得出规律性认识。

二、方法总结

观点论述题解题方法:

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评述 第6篇

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评述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分析及评估是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前提,是当前环境资源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在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中广泛应用.通过回顾中国生态脆弱性研究中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定义与理解,对比分析常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得出主要评价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并结合国外的发展方向、应用及中国的实际情况,指出了目前国内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作 者:周嘉慧 黄晓霞 ZHOU Jia-hui HUANG Xiao-xia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刊 名:云南地理环境研究英文刊名: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年,卷(期):20(1)分类号:X826关键词:生态脆弱性 指标体系 定量评价

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评述 第7篇

回归分析方法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评述

摘要:回归分析是一种处理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有效数理统计方法,回归分析模型目前已应用于环境领域的多个方面,并在实际应用中证实了其准确性和可行性.基本回归分析方法有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等,通过概述了这几种基本回归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现状,评述了其应用效果,并预测了回归分析技术在环境领域中应用的发展方向;对在众多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中,更好地发挥回归分析的作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作 者:张菁 马民涛 王江萍 ZHANG Jing MA Min-tao WANG Jiang-ping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100022期 刊:环境科技 ISTIC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8,21(z2)分类号:X1关键词:回归分析 线性回归 环境预测 环境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评述 第8篇

关键词:技术效率,数据包络分析,随机前沿分析

一、技术效率的概念和度量

关于技术有效性的研究始于Koopmans (1951) (1) 给出的技术效率的定义:如果在不减少其他产出 (或者增加其他投入) 的情况下, 技术上不可能增加任何产出 (或者减少任何投入) , 则该投入向量是技术有效的。技术有效的所有投入产出向量的集合构成生产前沿面。

最早的技术效率测量方法是Farrell于1957年从投入角度提出的。他利用Koopmans (1951) 和Debreu (1951) (2) 的研究成果, 以图形形式定义了能计算多投入厂商效率的简单测量。Farrell指出, 厂商效率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 (technical efficiency, 简称TE) , 即反映厂商由给定投入集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配置效率 (allocative efficiency, 简称AE) , 即反映厂商在分别给定的价格和生产技术下以最优比例利用投入的能力。这两方面的测量构成总的经济效率 (economic efficiency, 简称EE) 。

在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 Farrell假设一厂商利用两种投入 (x1和x2) 生产单产出 (y) , 图1中SS’表示完全有效的厂商的等产量曲线, 即效率前沿。根据F arrel l的解释, 如果给定厂商利用P点定义的投入量去生产单位产出量, 则该厂商的技术无效率可以用距离QP来表示, 即在产出不减少时所有投入可能减少的量。厂商的技术效率 (TE) 可以用OQ/OP来测量, 显然, TE取值在0与1之间。如果TE=1, 则意味着厂商是完全技术有效的, 如图1中的Q点, 因为它位于有效的等产量曲线上。

在图1中, 如果等成本曲线AA’斜率所表示的投入价格比率是已知的, 那么用等成本曲线就可以计算配置效率 (AE) :

结合TE的计算公式, 可以发现, 距离RQ代表当生产处于配置有效 (且技术有效的) Q’点, 而不是处于技术有效但配置无效的Q点时, 所发生的生产成本的减少。

给定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测量, 就可以计算经济效率 (EE) :

Farrell测量是一种比例测量方法, 易于计算。但Farrell提出的测量方法是有缺陷的, 主要体现在: (1) 没有充分利用所有的样本资料, 边界生产函数仅由部分样本观测值决定, 这导致对边界生产函数的估计严重地受数据质量的影响; (2) 参数不具备统计性质, 无法进行统计检验和统计推断; (3) 由于Farrell的测量是基于等产量集合的效率测量, 所以, 导致得到的有效生产单位不一定是真正的技术有效。因为Farrell测量使得所有投入同比例缩小, 这使得达到Farrell有效时, 可能存在非零的松弛变量, 从而没有达到Koopmans定义的真正的技术有效。

Farrell投入导向技术效率测量回答了:在规模收益不变、价格确定且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 不改变所生产的产出, 投入量可以按比例减少多少?与投入导向相反, 人们可能会问:不改变所使用的投入量, 产出量能按比例增加多少啊?这就是Leibenstein (1966) (3) 从产出角度对技术效率做的定义。Leibenstein假设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 厂商用一种投入 (x) 生产两种产出 (y1和y2) 。在图2中, 点A为无效厂商, 其在生产可能性曲线ZZ’下方运营, 距离AB代表技术无效, 它表示不需要额外的投入所能增加的产出量。因此, 产出导向的技术效率的测量为:

同理, 如果具有价格信息, 就可以画出等收入曲线DD’, 这样就可以定义配置效率的测量为:

经济效率为:

这种从产出角度所定义的技术效率由于和经济增长理论密切相关而被普遍接受, 也是在实证研究中广泛应用的。

由以上定义可知, 技术效率是用来衡量技术在稳定使用 (即没有技术创新) 过程中, 厂商获得最大产出 (或投入最小成本) 的能力, 表示厂商的生产活动接近生产边界的程度, 即反映了现有技术的发挥程度。当发生技术进步时, 边界生产函数就会发生移动, 表现为生产前沿的上升, 因此, 测量技术效率的关键是前沿面的确定。

二、技术效率测量的主要参数方法

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对技术效率的测量方法进行相关研究。劳动生产率是当时测量技术效率普遍采用的方法。但是, 在生产过程中, 除劳动投入外, 还需要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 如土地和资本等,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能反映这些生产要素的利用情况, 因此, 缺乏实用性。自从1957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Farrell首次提出技术效率的前沿测量方法以来, 关于技术效率的测量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主要的分歧体现在对效率前沿形状、随机误差的处理和随机误差、低效率值分布的假定上。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 可以发现被广泛使用的技术效率前沿面确定方法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图3列出了当前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方法, 包括确定性前沿法、随机前沿法、自由处置包法和数据包络法, 这些方法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1) 是通过线性规划还是统计方法构造前沿面; (2) 是否考虑随机误差的影响, 如偶然性因素、数据噪声和测量误差等; (3) 如何解释前沿面的偏差; (4) 如果考虑随机误差, 则如何确定随机误差与低效率值的分布形式。

生产前沿的参数方法, 或者称为统计方法, 是指通过计量模型对前沿生产函数的参数进行统计估计, 即在投入与产出之间首先假设明确的生产函数的数学表达式, 然后, 根据投入产出的观测数据, 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在满足某些条件下确定表达式中的参数, 并在此基础上测量技术效率的方法。一般, 参数方法又可以区分为:确定性方法和随机方法。确定性方法是将所有的观察资料, 根据前沿面和可行的技术, 把被观察到的生产与最大可能生产之间的距离视为技术上的无效率。而随机方法确定了投入、产出和环境变量之间的生产关系 (或函数形式) , 并考虑了技术效率与统计噪声之间的所有差别。

1. 确定性前沿法

(1) 确定性参数边界的生产函数方法

1968年, Aigner&Chu提出用齐次C-D生产函数来确定前沿面。他们认为在确定的生产条件下, 生产要素投入与可能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反映的就是前沿生产函数。根据该确定性生产前沿面就可以对生产单元的技术效率进行测量。

Aigner&Chu选择对数模型的C-D生产函数, 并假设残差项为正值, 然后利用线性规划方法使观测值与估计值之间的绝对偏差最小, 即可求得边界生产函数中的参数值。假定前沿生产函数表述为: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偏离正常生产的极端情况, 从而导致技术效率的测量不准确。实际工作中, 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法剔除极端样本点的影响:一是直接剔除 (100-p) % (p为预设概率值) 的极端样本, 然后再利用剩余的样本点来估计边界生产函数, 并技术技术效率;二是采用逐一剔除极端样本点直到待估参数β稳定为止。

确定性边界生产函数法得到的是所有生产单元生产前沿面的外包络曲线, 其函数因选择函数模型不同可以形成多种形态。在实际使用中, 该方法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一是只能回答效率能否提高, 无法回答效率提高的途径及如何提高;二是如果采用概率边界生产函数进行补救, 其概率具有主观性, 是基于未来技术进步程度的预测值。三是无法对估计进行检验。

(2) 确定性统计边界生产函数方法

1972年, Afriat建立了具有统计性质的边界生产函数, 这是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研究技术效率的开端。Afriat的模型形式为:

Afriat利用极大似然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其结果受残差分布形式的影响很大, 对残差项的不同假设常常会导致不同的估计结果。为此, Richmond于1974年进一步提出了用修正的最小二乘法 (COLS) 来研究生产函数。COLS方法是对生产单元前沿面的一种修正, 目的在于考虑不同的外生变量对生产函数的影响。在COLS方法中, 模型的参数 (不包括截距项) 能够利用最小二乘法持续地进行估计。如果被估计的截距项向上移动并被修正, 直到没有残差为正, 并且至少一项为0, 则可以得到一个关于截距项的连续评价。COLS方法的基本模型为:

以上两个模型均假设所有的生产单元共用一个固定的前沿面, 而且每个生产单元的实际产出和边界产出之间的差别纯粹是由技术低效率引起的。这样把影响产出的非技术因素 (如气候、政策变动、测量误差和函数设定误差等) 和技术因素不加区分, 全部作为非效率的反映与生产实际是不相符的。

2. 随机前沿方法

确定性前沿方法没有考虑测量误差和其他统计噪声来源, 而是将偏离前沿的因素都假定为技术无效。随机前沿方法则通过引入一个表示统计噪声的随机变量解决了上述问题。Aigner、lovell和Schmidt (1977) (4) 以及Meeusen和Broeck (1977) (5) 几乎同时提出了测量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方法, 其提出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为:

式中, vi表示统计噪声的对称随机误差项, vi的来源包括:一是被忽略的与xi相关的变量;二是由于测量误差和函数形式选择所带来的近似误差。

随机前沿模型的重要特征可以通过图4来进行说明。在图4中, 横轴表示投入值, 纵轴表示产出值。点A’和点B’分别为生产单元的投入与产出观测值。点A和点B为生产单元的随机前沿产出。当噪声影响为正时, 可观测产出就会位于前沿确定部分之上。反之, 则可观测产出就会位于前沿确定部分之下。当然, 由于噪声无法观察, 所以, yi*和yj*也是无法观察的。实际上, 随机前沿函数曲线是处于随机前沿产出之间的, 当随机统计误差对实际产出的影响大于非效率误差ui对产出的影响时 (vi-ui>0) , 其观测值就落在曲线的上方, 反之, 就会落在曲线的下方。

根据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可以定义产出导向的技术效率为可观测产出与相应随机前沿产出之比:

TEi测量了i厂商的产出与完全有效厂商使用相同投入量所能得到的产出之间的相对差异。显然, 要想测量TEi, 就必须估计随机生产前沿模型中的参数。

由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右边包含了两个随机项:对称误差vi和非负随机变量ui, 这使得参数估计变动稍微复杂了一些。

(1) 半正态模型

则不存在技术无效效应, 并且所有相对于前沿的偏离都是由噪声引起的。此时, 对数似然函数为:

公式 (7) 不能从解析形式上解出β, α和λ, 必须通过迭代优化程序使得似然函数 (7) 最大化。

利用半正态模型估计的生产前沿模型不能用来预测具有多产出厂商的技术效率, 而且, 在小样本的情况下, 也不能通过最大似然法来评估推断的可靠性。

(2) 其他模型

围绕ui分布形式的假设, 模型 (4) 可以有多种扩展, 常见的关于ui的分布包括:

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半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在0处出现众数, 即技术无效效应大多在0处取值, 而相应的技术效率的测量则多在1处取值, 因此, 尽量避免采用这两个分布。截断正态模型与gamma模型分布形状更宽泛, 但其待估参数也更多, 在计算上也更为复杂。不同的分布假设会导致技术效率的估计结果不同, 但对厂商的技术效率排序却无影响。因此, 半正态分布与指数分布模型更符合简单原则。

(3) 面板数据模型

上述前沿模型主要用于横截面数据分析。与横截面数据分析相比, 面板数据可以研究技术效率随时间的变化, 而且, 由于增加时期数目意味着估计相同数量的无效效应有更多的信息可以利用, 因此, 其预测值的方差会更小, 使得获得技术效率的一致性更强。同时, 面板数据还可以放松用于区分无效效应与噪声效应所必须的若干强分布假设。

1992年, Battese和Coelli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横截面数据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目前在实证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面板数据模型:

式中, η为待估参数。Battese和Coelli指出, 应该在随机效应框架下利用最大似然法来估计模型 (13) , 这样, 可以区分无效效应与技术变化。

将式 (13) 代入式 (12) 就可以反映技术低效率uit的变化确实与时间t和参数η的关系。

当η>0时, uit随时间的变化而下降, 技术效率状况逐渐改善;

当η=0时, uit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技术效率状况保持不变;

当η<0时, uit随时间的变化而下降, 技术效率状况逐渐下降。

在最后一期t=T时, uit=ui。

随机前沿模型从统计学角度, 将样本点形成的前沿面看作是由确定性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机前沿分析法的优势在于:一是估计的生产前沿面是随机的, 各厂商不需共用一个前沿面;二是对误差项进行了区分, 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的技术效率水平;三是可以对结果进行假设检验。尽管Battese和Coelli等人对随机生产前沿模型方法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 但随机前沿分析法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一是需要大规模观测样本, 小样本的情况下不能通过最大似然法评估推断的可靠性;二是随机误差项与技术无效的分离受强分布假设的影响;三是估计结果受分布假设模型具体形式的制约。

三、参数方法经验研究述评

生产前沿面构造的参数方法包括确定性前沿面估计方法和随机前沿面估计方法, 这些方法承袭了传统的生产函数估计思路:首先, 根据需要确定或构造一种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 然后, 通过适当的方法估计位于生产前沿面上的函数参数, 从而完成描述生产前沿面的前沿生产函数构造。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 主要以随机前沿面估计的应用研究居多。

根据众多学者的经验研究, 可以发现随机前沿分析法的优势在于:一是估计的生产前沿面是随机的, 各厂商不需共用一个前沿面;二是对误差项进行了区分, 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的技术效率水平;三是可以对结果进行假设检验。尽管Battese和Coelli等人对随机生产前沿模型方法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 但随机前沿分析法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一是需要大规模观测样本, 小样本的情况下不能通过最大似然法评估推断的可靠性;二是随机误差项与技术无效的分离受强分布假设的影响;三是估计结果受分布假设模型具体形式的制约。

参考文献

[1]谷彬.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测算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9, (8) :63-70.

[2]顾乃华, 李江帆.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 (1) :46-56.

上一篇:我和第一本探案书的故事作文下一篇:托福作文考试:1125雅思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