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发展与治理

2024-07-08

社区发展与治理(精选8篇)

社区发展与治理 第1篇

浅谈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与发展路径论文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东星资源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与发展路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问题提出

社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层细胞,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关乎民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工程,是塑造人本主义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牌美誉度的必经历程。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繁荣,城镇人口持续增长,20**年以后,中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更加关注人的城市化。在此基础上,20**年,中国成立了城市治理现代化研究院。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表明党和国家对国家治理、城市治理及社区治理的高度重视,并从实际出发进行了顶层设计。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社区治理建设对治理方式、治理路径及治理制度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尝试,最终进入了如今科学治理的现代化阶段。中国社Ⅸ治理经历了1978年单位制的松动、1991年社区建设的提出以及20**年社区治理的兴起的重要节点,社区治理大致可以分为探索(1949-1978)、转型(1979-1990)、建设(1991-20**)和治理(20**至今)四个阶段。现阶段中国已基本实现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部分建设日标,一是治理理念的初步现代化,在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度不断引导下,上级政府改变了独断的治理决策模式,确定了走民主协商的治理道路。然而,在基层政府实施过程中存在管理模式依旧行政化的问题。二是治理主体上的现代化,除了以往政府充当治理主体之外,还加入了许多非政府组织,使得城市社区治理更高效。三是治理工具上的现代化,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城市社区治理更加精密与周全。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

3.1 基层政府管理模式依旧行政化

近年来,中国积极开展服务型政府建设。但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基层政府习惯于“单边行动”,包办、代替、包揽一切。一些基层政府机关仍然存在着过度干预社区管理的情况,其治理手段大多还是以行政命令为主,治理方式还没有完全摆脱大政府的思维,只有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和行政主导,没有自下而上的关注民生,倾听民众的想法。这不仅严重削弱了居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提升社区现代化治理能力。不仅无法做到本质意义上的现代化民主自治,还严重偏离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以民为本的基本要求。

3.2 社区自治组织成员的能力不足以及工作量过大

在城市社区现代化治理的过程中,居委会至关重要。然而,尽管一直在强调优化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但在一些较小的城镇社区,其居委会的成员大多依然是退休老人、中年妇女、下岗工人等。他们文化水平低,工作应变能力差,以至于居民大多不信任居委会,从而不愿意响应社区号召和参与社区活动。另外,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人城镇,社区人口急速增长.使得居委会的职责日益多样化,管理工作和管理难度都不断增加。导致居委会工作人员一时无法适应,工作效率降低,部分工作人员甚至态度变得散漫,对待工作能简则简,敷衍了事,这严重降低了民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社区的自治质量。

3.3 居民社区参与的意识薄弱,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较差

社区居民的社区参與是社区建设成败的关键指标。城市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然而,居民的主体意识淡薄,忽略了自己也是社区治理的主体之一,在社区公共服务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服从管理,而没有主动地参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是社区治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它不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将居民聚集起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还可以为居民日常参与社区治理提供舒适方便的场所。然而,社区内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少且差,这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社区参与积极性。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4.1 明确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职能边界,寻求多样化的治理手段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和职能边界是否明确关系到城市社区现代化治理的成败。可以重点从以下两点明晰政府的职能:一是政府积极鼓励其他社区治理主体参与到治理中,而不是像旧时传统机制那样独断,忽略民众的意愿直接下发命令指示;二是政府权力下移,凡是应由社区组织承担和处理的事务,政府应主动放弃其权力,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单一的行政化手段不但不能培育社会自治组织的治理能力,也不利于民众治理的加强,更不能适应城市社区现代化发展要求。因此,要积极寻求多样化的治理手段。一是依靠政府权力治理的同时,加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正确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工具进行治理。二是治理手段应由强制性的命令转为平等的民主协商,居民生活在社区,是最清楚社区问题所在的人,也是最能够提供有效解决方法的人。因此,民主协商的治理手段在城市社区治理中是绝对适用和高效的。

4.2 提高社区自治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健全激励制度

社区居委会是与居民最近距离的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成员工作能力的高低,工作态度的好坏与社区自治水平密切相关。因此,一定要注重加强社区自治组织成员的素质培养。一是要选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员。二是要完善教育机制,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训,端正社区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使其成为社区居民的“好帮手”,成为政府和居民之间高效沟通的“桥梁”。三是要完善和健全激励制度,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制定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3 积极动员民众参与社区治理,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自治,不仅可以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更是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首先需要政府行使其职能,用教育、引导等方式增加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社区自治认同感,从而让居民主动成为社区的主人。其次,要充分运用和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宣传动员作用,鼓励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最后,增加社区工作的透明度,尊重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以此唤起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忱。另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一直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广、使用最频繁的公共设施,也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物质基础。为了增加社区活力,政府应积极作为,引导鼓励市场等多方非政府力量加入到公共服务的硬件设施建设中。为了使居民对美好生活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尤其是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结合具体的实际隋况大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社区发展与治理 第2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新区党工委以及**街道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精神,坚定不移转理念、转职能、转方式、转机制、转形态,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落地落实,努力推进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建设,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

以“社区建设为平台,强化社区功能,拓展社区职能,整合和带动辖区内各方面要素,以此推动工作全面进步”为发展模式,分三步走切实解决与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及城市品质提升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使居民居住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区服务更加高效、基层社会更加和谐,社区居住舒适度、生活便捷度、公共安全度全面提高,努力建成高品质和谐优美生活社区。2019年主要以提高社区服务为突破口,以打造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安全社区为重点,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调动社会各届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以社区党建为核心,打造“3“微治理模式

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协同参与,从“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出发,将党建服务着眼于“微”,为党员、群众提供精巧细致的服务内容,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活动方式,满足了党员群众个性化、共性化服务需求,探索了一条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新途径。

“微”平台:搭建“微平台”实行线上、线下运行,收集居民方方面面的需求,零距离服务群众,依托微信群、qq群、led显示屏、短信平台等,发布各类信息,让居民足不出

户就可享受社区便捷服务,随时随地参与社区管理,随时随地了解社区活动。真正做到便民、惠民、利民。

“微”改造:结合社会保障资金项目,引进社会组织开展社区“微改造”,拟开展“社区轮胎文化建设、开心农场、墙体彩绘”等活动,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居住环境,使社区的老旧街区风貌得到大的改善,使居民的居住环境更漂亮、更宜居。

“微”服务:采取“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搭建以党员干部为骨架、社区骨干居民为支撑、志愿活动为支点的“党群志愿服务队”,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微服务“,通过发挥党组织、党员的引领推动作用,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让社区党员带动影响群众,提升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增强群众共治决心。

(二)全面推行“街长制”,加大城市营造,促进社区品质提升

1、依托网格管理及“一标三实”工作,进一步推进“街长制”管理新方法。一是深化社区与辖区住户、商家沟通交流平台,加强线上、线下联系,并建立“1+3”动态管理档案台账(即一个档案+住户、商户、租住户“一档三户”信息)。二是采取各级街长不定时巡查的方式,围绕市容秩序、广告亮化、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停车秩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检查,并建立“一本账”,逐步解决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多元参与、齐抓共管,逐步转变街长和辖区居民的角色认知,转变街长工作只是上街拍拍照、传传照片的认识,转变辖区居民事不关己的认识,让居民真正的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最终达到街长和群众共建共享的成果。

2、充分利用“新媒体”(如微信群),构建“一网多格、一格多员(网格员、两委成员、社区民警)”的组织体系,调动居民(房主)、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党员等群防群治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对辖区流动人口实行

“底数清、情况明、服务好、管得住”的动态管理新模式。并结合社区治理工作,引导商家住户参与其中,落实好“门前三包”,打造整洁有序、和谐优美的城市形象;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理念。

(三)创建和谐稳定的平安社区

1、建立社区“大安全”共建体系,切实摸清辖区的人口、房屋、单位底数,利用“1+3”动态管理档案台账,建立健全人口基础信息采集维护常态化机制,把“一标三实”工作做细、做实,夯实“平安”建设基础。

2、进一步增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实效,全面建设平安社区,依托社区“街长制”和“一标三实”工作,入户排查辖区内居民、商家电、气等方面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及群租屋重点人员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形成整改台账,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完善消防栓等相关配套设施,消除安全隐患。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以书记为组长、主任为副组长、两委干部及小组长为成员的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五大行动”落地落实。

(二)措施保障。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led、微信、qq、短信平台等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并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及驻片企事业单位的支持。

社区发展与治理 第3篇

一、农村社区治理的内涵

(一) 农村社区治理是指按照一定的治理理念的运行机制

治理是多元主体参与模式, 农村社区的公共事务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 也不是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的事,多数人参与过程与决策,是现代治理的核心理念。 现代化的农村社区治理不能是简单制定一些法规办法, 而是基于良好运行机制的协调合作。 农村社区治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权力问题, 现代化的农村社区治理就是实现了权力运用的法制化, 在法制范围内对农村社区治理的组织进行架构, 侧重于社会公共服务为目的的服务型的组织运行机制。

(二)农村社区治理是各种农村经济主体优化与组合

在完善的治理体系中, 各种农村经济主体能精准找到自己的位置, 基层政府及相关部门能为市场主体提供最大化的发展空间,各种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社区组织权责明确、自觉自治,农村各经济主体形成一种合力,承担区域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事务。 形成一个劳动、知识、技术、 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社区善治局面。

(三)农村社区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基石

农村社区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单元, 社会治理变革与创新制度传导的终端, 也是对社会发展成效的评价基础, 从人口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到社会矛盾长效化解再到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 都最终会落地到农村社区层面。 因此,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下移到社区,社区治理能力提高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会增强。 社区作为国家与社会的融合点而存在的, 这就决定了社区治理的特殊性,社区治理既要依靠政府、法律、等正式的制度要素, 又要凭借基于信任、 人际交往以及社区认同而形成的非正式制度要素。

二、苏州农村社区的发展逻辑

(一)街居制走向社区制的制度变迁

随着苏州城市的规模拓展,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传统的街道和居委会所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 囿于资源与权限的束缚,其行政执行力逐渐弱化,基层治理的传统街居制也逐步由社区制替代。 随着政府改革的深入,社会管理职能逐步被释放出来并下移给基层。 基层政权组织承担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越来越多, 已经成为执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支撑。 同时,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大量繁杂的社会管理事务迫使城市管理重心下移, 街道办事处承担了大量的下派事务。

(二)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双向互动

长期以来, 形成的惯性思维及体制因素使得社区管理中更多是遵循上级意志,导致社区“ 不该管的却不得不管,该管的却管不好”局面,阻碍了政府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 社区活动留出了更多的公共空间,通过这些公共空间将社区居民集结起来, 形成固定且有份量的社区利益诉求与表达团体,并在治理的关键节点开展集体行动, 对市场机制和政府强权形成反制力量。 社区治理就形成政府、市场和社区组织三股合力,这种多中心结构的城市社区治理显然更富有弹性,也更有利于保障社区善治。 在社区建设中,政府借助政策支持、基础支撑、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建设社区, 市场机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空间持续扩大,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选择,社区服务供给效能逐步提升。

(三)从社区治理到公民治理转型

由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社区治理预示着政府政府在社区发展中的角色及行为、功能也将发生转变,转变为更加开放的、共和的、多元的和分散,更多是以对话、协商和协同为行动模式, 由此可以区分公民治理与其他治理形式。 公民治理的前提是公民能力的提升,公民治理的本意不仅在于公民的政治生活质量的提升, 最为重要的目标是公民综合治理能力与素质的提升。

三、苏州农村社区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依据

(一)社会资本理论— ——社区治理的基石

借助社会资本概念, 我们能够理解个体如何实现合作和克服集体行动问题以达到更高程度经济绩效的核心基础,它关注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 良好的社区管理者应该能保持社区社会资本增值, 即提升社区成员对社区的 “ 认同感”和“ 归属感”,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 信任度”,社会资本理论为社区“ 互惠性”、“ 资源共享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与视角。

(二)治理理论— ——多元治理的溯源

治理理论要求培育多元化的社区主体, 社区治理中的主体构成将打破政府统领的局面, 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格局。 治理理论要求自主对话协调共治社区,社区治理方式上,既实行正式的强制管理,又有行为体之间的民主协商谈判妥协,治理理论要求共同承担对社区的责任, 求同存异,化解冲突与矛盾,维持社区秩序,最终实现社区进步和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四、苏州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困境

(一)运行机制不完善

1.街、区协调工作的权威性不足。 面临繁杂的基层社会经济环境, 对农村社区的组织协调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街、区对辖域内的各种社会组织进行组织协调与动员成为必然。 社区在协调社区内部事务诸如邻里纠纷等事务时凭借个人关系基本能做到游刃有余,然而,在协调诸如社区与企业等社会较大实体时权威性不足,工作很难开展。 同时,在社区管理中,社区实际上处于物业公司管理之下,而如果物业管理不到位,上级部门只对社区、街道进行最终考核,而街道、社区对物业等社区组织有没有明确、具体的管理权限与法律依据,致使管理监督工作不到位。

2.农村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广度与深度有限。 在农村社区管理中,居委会平时很少召集全体居民参加会议, 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很大的限制。 另外, 居民常规化的参与项目主要局限于社区居委会组织的选举、捐款捐物、环境整治等方面,而对于涉及到社区居民整体利益的重大决策问题,社区居民几乎无法有效参与。 因此,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深度必须加强,否则参与社区治理的效果也很难得到保证。

(二)治理内容与方向偏离社区居民诉求

1.社区治理中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 随着城镇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苏州农村社区居民对相关公共服务诉求日益增多并不断细化, 而社区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回应社区公共服务需求, 无法及时供给相关的公共服务与设施。 农村社区治理的内容比较复杂,它既涉及包括政府行政管理范围内的事务, 又涵盖社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很多社区居委会承担着城建、城管、计划生育、文化卫生、治安调解、拥军优属、优抚低保等20个大项100多个小项工作,全年还需要接受政府部门各类检查和考评。 上级政府的考评及自身经济需求使街道、社区更加注重搞经济发展,致使社区治理中各项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2.农村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渠道不畅。 当前,开展三严三实的群众路线的践行活动为村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一个开放平台,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不足的方面: 大多数社区居民只有得到社区管理机构的邀请才有机会参与社区事务, 普通社区居民很难介入社区公共事务, 更多的社区居民是只能通过社区志愿者组织或社区各种专门组织来参与社区非政治性事务。 所以,社区居民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正常渠道没有规划化和制度化,因此,参与的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三)农村社区主体内生基础薄弱

社区居民组织发育程度极大影响和制约着社区治理水平。 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村社区居民自由结社程度是衡量社区治理的高低重要标志。 现实生活中,苏州农村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相比较其他地区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发展速度与发展程度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 农村社区内生力量没有真正激活,多元化主体合作格局尚待构建。 社区中的党组织、 居民自治组织以及社区居民中的企业家、成名商户等精英人士必须有效整合,才能形成合力。

城市社区治理角色发展研究 第4篇

一、贵阳市社区服务中心现状

社区服务中心是在城市社区中协助社区居民克服个人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人际关系和谐,致力改善社区生活环境、解决社区生活矛盾的社区自治组织。城市社区治理则可简单定义为国家和社会组织对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主体也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社区自治组织逐渐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社区服务中心始于2000年街道办事处的存废之争,之后2003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社区首先改革;2011年8月安徽省铜陵市成为全国第一个撤销全部街道办事处、实现“区直管社区”的地级市;2012年4月贵阳市也完成街道办事处全部撤销,悉数成立社区服务中心。至此,国内各地城市社区治理多种模式探索形成,社区服务中心也随之发展。

(一)贵阳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基本情况

2010年2月,贵阳市出台了《贵阳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并在小河区、金阳新区启动了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试点区域内撤销街道办事处、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是试点工作的重点,以求精简管理层级,从而形成“市-区-社区”三级管理模式,即把市、区、街道办、社区四级管理层次精简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层次(见图1),实现了从“衙门化”的街居管理体制向“公共服务+社区自治”的社会化治理机制的重大转变[1]。

2010年3月贵阳市小河区、金阳新区6个社区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后于2011年2月扩大改革试点。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各区(市、县)逐步全面推行。2012年4月,随着云岩区、南明区两个中心城区新型服务中心挂牌运行,全市49个街道办事处全部撤销,取而代之的是新设立的90个新型社区,从此,贵阳市的街道办事处正式退出历史舞台[3]。改革后的社区服务中心推行“一委一会一中心”组织构架(见图2),社区党委和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统筹区域内党务、政务工作[3]。

(二)贵阳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现状

长期以来,贵阳市一些街道办事处将主要精力用于抓经济、抓税收,未切实服务百姓,诸事均推给居委会,“衙门化”严重,成了“二传手”、“传声筒”[4]。推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后,贵阳市新型社区服务中心是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有机结合体”,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总结贵阳市先后成立的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现状,表现为:一是执行社区大党委制。以社区党委总揽全局,协调着各方功能,按时召开社区党委联席会议,建成有保障机制的紧密型“共驻共建”工作关系,基本实现了“共驻共建”社区党建工作格局。二是推行社区自治参与。以民主协商、互惠互利、平等互助为原则,从居民群众和驻社区单位中推选代表,新一届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和社区委员会委员由社区居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社区管理、服务事宜共商后执行。三是开展全方位服务。组建专业的社会组织团队,为社区群众提供简单便捷的全方位公共服务,社区群众评价较高。四是推动队伍建设。社区党组织班子“公推直选”初步执行,社区工作者选聘要求高素质、专业化,社区志愿者组织机构建立,社工、义工联动的社区工作格局初步形成,社区居民自我服务意识逐步增强[1]。

二、贵阳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社区服务中心的角色表现

贵阳市开展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后,建立的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坚持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为主线,切实扮演着相应的角色。

(一)社区、社会资源整合者

试点各社区服务中心在开展社区服务过程中,积极整合现有社区资源,充分挖掘潜在社会资源,全面、合理地利用各类可利用资源,全面调动中心工作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社区各种兴趣爱好者和积极分子的牵头作用,借助社区活动平台,吸引社区居民参与。通过商家赞助等方式开展公益活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挖掘社区本土特色,打造社区精品服务,初步形成了社区居民间互往互动、社区与社区间交流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社区服务提供者

试点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服务提供者,组织社区居民主要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社区生活服务、慈善公益服务和民意畅达服务等。通过中心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的合理介入和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扩大了居民参与服务的范围,引导社区居民为社区建立了更多的资源共享网络。

(三)义工、社工队伍建设者

试点各社区服务中心,从成立之初就着手义工、社工队伍建设,广泛招募义工,开展新入职职员岗前培训、专业实务技能培训、社工知识培训、公益项目运作培训等,不断提高义工、社工素质,充实理论知识,努力将义工培养成社工,将非专业化工作者培养成具有专业理念、熟悉专业工作方法的专业化工作者[5]。以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以社区工作需要为动力,以服务社区建设、发展为理想,各社区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了义工、社工日益专业化,初步建成了拥有一定规模的志愿者队伍。

(四)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带动者

社区发展与治理 第5篇

x街道是x区区划调整新成立街道,是x“双擎驱动”战略中支撑新城发展的重要产业功能区域。今年以来,我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区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结合《x区社区发展治理xxxx年工作要点》,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实践,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有序推进。

一、xxxx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众志成城,严把疫情防控关口

年初以来,面对疫情肆虐蔓延的紧急情况,我处在第一时间全员出动,以街道党工委为领导,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统筹党员干部及各方群众力量,不分日夜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严把疫情防控关口,担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重任。

疫情初期,我处选派xx名机关干部蹲点包户、包楼宇、包企业、包工地,成立xx个临时党支部(志愿队)、吸纳辖区xxx余名志愿者,开展了x轮入户排查,精细化开展重点人员居家服务管理,有效应对境外疫情输入压力,结合院落走访排查,为困难群众送慰问送关怀,关心关怀重点人员生活物资能否及时供应。积极引导辖区超市开展线上接单、线下配送服务,做到疫情防控和群众生活保障双统筹,扎牢了xx个小区院落、xx万居民防控关口。

疫情进入常态化后,我处及时收集、核实、录入外地返蓉人员信息,通过x区疫情防控平台建立重点人员台账,双向保证掌握人员行程路径、核酸检测、居家隔离等信息并进行动态跟踪。将疫情相关的风险提示第一时间告知居民,增加公共区域消杀次数,保证居住环境安全。我辖区截至目前已解除重点人员xxxx人,其中国内xxxx人,境外xxx人。

(二)党建引领,深化社区治理体系

xxxx年以来,我处着眼党建引领,继续深化“xxx”社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基层治理机制。

在社区实现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在推动物业小区党支部书记和业委会主任“一肩挑”方面努力探索。开展小区党的组织覆盖专项行动,计划对xx个物业小区开展党组织全覆盖,目前已完成x个建设,并创新推动小区党群服务站建设。

积极构建起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小区党组织+业(院)委会+物业服务机构+商居联盟+居民”五方联动治理格局,持续提升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能力。新街道成立以来,各社区常态化推进党建联席会议相关工作,同瑞、同辉社区着眼辖区商家多、居民多、单位多的特点,重点抓好疫情防控与商居融合,各社区单位、企业积极参与社区共驻共建,有效确保了疫情不反弹、经济社会正常运行。

(三)多元参与,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积极引导居民参与,树立共建共治共享意识。通过着眼党建引领、转变政府角色、社区搭建平台,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各社区均制定了小区居民议事协商机制,将党群服务站作为载体,开展居民、物业、业委会、商家等多元化主体参与的联席会议,支持和帮助居民群众养成协商意识、掌握协商方法、提高协商能力,更广泛地参与到社区共同治理当中。

积极引入社会企业,完善社区服务供给。街道坚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大力引入与民生服务息息相关的社会企业。例如围绕老年人衣食住行、医养玩学等需求,努力打造xx分钟养老圈,目前在辖区内建有养老机构x家、日间照料中心x个、助餐点x个。

积极发展社会组织,推进社区可持续营造项目。本年度,我处运用社会保障资金,引进x市x区扬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x市同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xx个社会组织开展保障资金项目,已备案社区社会组织xx个。

其他社会力量如x市妇女儿童医院、无料书铺等单位,也在社区的积极搭桥下,通过儿童之家、社区志愿活动、商居汇等平台积极参与到社区发展治理中,在构建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中发挥协同作用。

(四)项目先行,丰富社区场景营造

xxxx年度,我处通过十余个特色创新项目的打造,丰富了社区场景营造,形成了具有不同感知体验的场景供给,推进了社区场景与美好生活需求精准匹配,整体营造出高品质和谐宜居的社区场景。典型项目如:街道“爱x·迎大运”共建共享行动项目以“青春大运·活力x”为主题,结合xxxx年大运会的举办,以赛事营城为指引,围绕“社区共建共治共享行动”等七大主题,开展社区更新改造、社区英语课、社区运动会等xx个任务行动;同瑞社区示范社区项目通过“商居汇”的打造,构建起社区党委统领全局、社区居委协调各方、社区单位共驻共建、群众全面参与的多元共建、多元共融、多元发展的“和合同瑞、商居汇萃”的社区发展治理格局;光华逸家示范小区项目以光华逸家小区活动室为阵地,引领居民积极参与,发掘小区资源、特色和居民骨干,成立自组织和志愿服务队,探索党建引领下社区发展的新途径、新机制;同瑞的x区儿童之家项目通过专业化的服务传送,调动街道、社区、相关单位和社会资源深度参与,建立并运行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保护服务体系;全区品牌书屋项目结合社区历史文化,营造书香社区、和谐社区,将书香x的氛围传递到辖区千家万户。

二、存在问题

(一)社区发展不均衡

x辖区经历了近xx年拆迁安置和城市建设,目前正处于拆迁、建设同步推进的状态,情况复杂,造成社区发展不均衡。一是社区类型复杂,上半年完成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后,既有同辉、同瑞两个成熟城市社区,又有新成立的同欣社区,以及其他尚处在拆迁点位的涉农社区,工作重心有所区别,且目前辖区x个涉农社区的活动阵地尚在过渡阶段; 二是居民诉求多元,辖区建成区、待建区域和待拆迁区域相互交叉、错综复杂,外来新入住居民和当地安置群众相互融合,多阶层社会主体造成诉求多元化。三是辖区环境复杂,建成区大型社区和产业园区聚集,汇集了大量人口,部分小区存在大量的楼顶违建;待建区域工地比较多,待拆迁区域城乡环境比较复杂,街面秩序维护、治安维稳、生态环境管护、噪音油烟治理等方面的压力大。

因以上情况,今年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尤其是示范项目建设等工作重心主要落脚在城市社区,其他社区鲜有涉及,覆盖面不全,发展不均衡。

(二)社区品牌不鲜明

x正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社区作为最基层的城市单元,应体现更具特色的美学元素、文化元素,营造更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消费场景、社交场景,进而打造出鲜明的、独特的、可复制的社区品牌。目前,我街道社区的品牌示范性不够突出,大部分社区存在发展理念滞后、活动形式单一、场景营造不够活化、美学元素不够突出等问题,社区打造趋于同质化,未打破常规发展思维,未找到塑造社区品牌的突破口,在激发“生活+体验+社群”新业态、新模式、新体验上有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

三、xxxx年工作计划

(一)以更严要求落实疫情防控举措,确保风险不扩散

在可预见的未来,疫情防控势必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推进。我处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更严要求毫不松懈落实好各项疫情防控举措。一是继续加强人员社会管控,严防输入和扩散风险。认真落实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做好社区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实行人员分类管理,根据居民近期旅行史或居住史、目前健康状况、病例密切接触史等判断其传播疾病风险,结合区上要求动态调整,对重点人员采取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二是继续做好重点场所防控,严防扩散风险。发挥社区动员能力,实行网格化、地毯式管理,责任到人,做好组织动员、健康教育、信息告知、重点地区和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管理、环境卫生治理等工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切实落实、不留死角。对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生活必需类场所及酒店、宾馆等生活服务类场所,在精准有序推动开业的同时,严格落实环境卫生整治、消毒、通风、“进出检”、限流等措施。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增强大局意识,压紧压实属地责任、单位责任、家庭责任、个人责任,依法依规落实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总要求,推动由全面防控向精准防控、重点防控转变。动态评估防控成效,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全面提高建章立制规范性、风险识别合理性、措施落实精准性。

(二)以更强动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助力社区可持续营造

从社会组织只是活动承办者的单一角色的理念中转换出来,积极借助并壮大优质社会组织力量,加入更适应新理念的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中。一是探索建立街道枢纽型社会组织。根据区委社治委《加强和规范街道社区发展治理枢纽平台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孵化引入优质企业,建立街道枢纽平台,通过发挥党建引领、资源整合、项目研发、服务管理、培育赋能等平台功能作用,推动街道、社区开展可持续总体营造,助力街道形成符合x特色的社区发展治理基本路径和实施方案。二是支持社会专业性企业参与社区服务供给。通过发挥社会企业的专业作用,营造社区生活性服务场景,激发“生活+体验+社群”新业态新模式新体验,借鉴府南街道邻里中心打造经验,打造社区生活消费新场景,激活社区空间动力;通过引入专业企业,探索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力求实现社区服务的信息集成、活动集成、管理集成,提升生活便利程度和群众获得感。

(三)将更新理念融入社区场景营造,释放社区品牌效应

社区发展与治理 第6篇

xxxx年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目标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在县社治委的指导下认真开展“五态提升”、“三大治理”、“四大攻坚”等各项工作。现将相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xxxx年工作开展情况。

我镇坚持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以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为目标,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社区发展治理,不断提升社区发展治理水平。

一是按照x县xxxx年实施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措施计划,认真开展x村市级党建引领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设立了x新村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选举产生了自治管理组织x村业主委员会;将x村划分为四个组团,选出各组团党小组长、组团长,具体管理各组团。建立健全了以x村党总支为核心,x村村委会、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党小组长、组团长等共同参与的“党建+物业自治”治理机制。深入开展党员群众“双诺双评”,并在公示栏对党员群众承诺进行公开。

二是利用线上线下民生信箱、微信微博、宣传栏、村村响、“大联动·微治理”等平台,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入户走访、开展宣传活动、开展专题培训等方式对平安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进行广泛宣传,共制作专题微信x期,开展专题培训x次,录入平台信息xx条,入户宣传百余次。选取仙阁村作为全镇创建平安社区百日攻坚行动示范村,制定专题工作方案x个,通过典型推动,促进全镇平安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工作长效开展。我镇坚持“上下结合、问题导向、分级负责、集中整治”原则,从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着手,全面排查和整治影响平安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以x个村(社区)为基本单元,全面开展排查整治。全镇共发现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xx个,已解决xx个,正在解决x个,其中向县呼叫x个,已解决x个。开展平安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专项督查x次,制作专题工作方案x个,发现问题x个。

三是认真开展“最美阳台最美庭院最美小区”评选工作,于x月x日完成村级评选工作,x月xx日完成镇级评选。共召开镇级评选工作动员会x次,村级评选工作动员会xx次,制作专题微信x期,专题海报x张,参与人数xxx人次。建立评委会x个,评委会成员xx人。报名最美阳台xx户,最美庭院xx户,其中党员x户,群众xx户。共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x次,x个社会组织参与评选工作。评选出村级最美阳台x个,最美庭院xx个,镇级最美阳台x个、最美庭院x个、最美小区x个。

四是结合综治工作深入开展天府市民云宣传,以微信微博、短信平台、宣传海报、便民宣传板为媒介,通过网格员入户宣传、村社区微信群宣传等方式加强天府市民云宣传下载。

五是充分挖掘x村文化特色,加强仙阁村节点打造和社会组织扶持力度。在原有x个社会组织基础上成立新时代文化传播中心,加强传统文化传播力度。

六是加强社区保障资金监管力度,共召开镇级培训会x次,村级培训会xx余次,对社区保障资金管理中曾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多次学习强调。充分发掘社区特色,申报社区激励资金项目x个,目前获批x个。

七是认真开展社区微更新工作,指导完成百家村“书香百家礼仪仁孝”文化广场打造工作。

二、xxxx年工作计划

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保障资金监管和社区激励资金特色项目挖掘。在年初就督促指导各村做好保障资金项目议定工作。

二是进一步加强x村周边节点、景观打造,继续加强“党建+物业自治”工作推进。

三是争取完成x村高品质和谐宜居达标社区建设。

四是继续拓展线上线下民生信箱使用范围,深入宣传政策,强化群众参与。

五是加强与辖区内社会组织联动。

三、意见建议

社区发展与治理 第7篇

一、x镇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主要工作情况

(一)五大行动完成情况。目前我镇“五大行动”项目两个,一是实施主干道沿线风貌提升计划,计划投资xxx余万元,目前完成投资xxx万元,已完成项目招投标,并已入场施工,下一步我镇将加强施工管理,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内容;二是五员村电子商务试点村项目,投资xx万元,目前已完成项目实施内容,正对接相关部门,迎接x市验收。

(二)社会组织完成情况。积极协同社事办在xx月xx日前督导各村(社区)成立x家社会组织、x家自组织,并在xx月前成立一家社区微基金。

(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积极按照市委社治委要求,成立x镇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截至目前已开展志愿活动xx余次。

(四)村(社区)标识标牌规范工作。民乐村、凤龙村、榆树社区标识标牌工作已全面完成,目前正进行第二批标识标牌规范工作,涉及剩余村(社区)。

社区发展与治理 第8篇

关键词:转型,社区治理,公民参与

一、概念及背景

在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 社区治理和社区公民参与已经成为非常流行的话语。那么它们的概念和定位是什么呢?广义的“社区治理”是指社区与国家和市场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社会互动方式。 (1) 而对于社区参与这一概念的理解, 目前多内大多数研究者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 即认为它是指社区成员自觉自愿地参加社区各种公共活动或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运作, 影响社区权力运作, 分享社区建设成果的行为和过程。在我国的城市社区发展建设中, 实现社区自治式的社区治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 而社区自治的主体就是社区公民, 社区自治的实现需要真正地实现社区公民参与。城市社区公民参与的兴起和提倡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和城市化是紧密联系的。

从宏观角度来看,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 我国城市的“单位制”社区开始瓦解, 逐渐开始向社区制转变, 社区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会”, 逐渐成为介于政府和家庭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 而社区缓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从微观的角度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区居民不仅在物质生活和生活质量上的要求提高, 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和政治参与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长。

二、发展中呈现的问题浅析

尽管公民参与在社区中兴起并成为社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处在这样一个转型期, 各种类型的社区内的公民参与发展程度事实上是参差不齐的。一般说来, 在单位型社区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的居民参与度较低, 而在一些新型的商品房小区里的社区居民参与度则相对较高。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单位型小区的居民由于习惯了传统的纵向管理, 因此, 人们对于社区治理和社区参与的理解更多地带有自上而下的参与取向。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居民通常来说是由郊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组成, 这类社区由于社区的发育程度较低, 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 因此, 人们在社区治理中的参与意识并不强烈。而在新型社区里的居民由于有较好的收入, 参与意识较强, 且具备参与的能力, 因此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较前两者高。但是随着“单位型”社区的功能的逐渐弱化、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转向“社会人”, 以及现代化的发展, 单位型社区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的公民参与程度会逐渐地提高, 而目前社区参与的不同发展程度正是中国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从城市社区组织来看, 在社区内通常存在着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两种参与取向的组织。尽管在许多城市社区中, 业主委员会、中介服务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横向组织进入社区大大地推动了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发展, 但是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纵向组织作为政府在社区的代言人, 在很多社区中仍然在发挥主导作用。这种社区的居民参与依然表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参与取向, 所谓的“参与”只是一种政府动员、推动下的被动的参与, 并没有发挥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实现自治的真正作用。

三、小结

上述问题仅仅是从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社会内组织发展以及社区外来人口在社区参与上的困难来说的。事实上, 在社区治理中, 居民参与意识、参与渠道、社会资本、政府和社区的回应度及效率等都是影响社区参与的因素。这些影响因素都造成了我国社区公民参与社区自治的不同程度的困难, 这种困难主要体现社区居民在参与主体参与意识的薄弱以及参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的参与层次低。可见, 我国要在城市社区的发展中实现真正的社区公民参与还任重而道远。在我国这样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在社区现代治理的进程中推进公民参与仍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这一进程不仅仅有赖于人们观念的变革, 更有赖于整个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变化。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国回归绿色下一篇:加拿大留学申请表的函索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