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读:人体五液

2024-07-30

黄帝内经解读:人体五液(精选3篇)

黄帝内经解读:人体五液 第1篇

黄帝内经解读:人体五液

人体五液指哪五液呢?具体是怎么来的呢?要怎么养护呢?

唾液从肾精来,是太阳膀胱经经气化足给带上来的。

眼泪从肝来,肝开窍于目。肝属厥阴,肝在中医属于厥阴,迎风落泪等属于厥阴不收敛的问题。

鼻涕是肺的外现,感冒流鼻涕是肺受寒造成的。

涎xian,口水,从脾来,经常流口水,是脾胃虚的象。小孩出生后,脾胃弱,脾喜甜,小孩子爱吃糖是正常现象,是因为他脾虚,他需要用甘类的东西进取。

汗,是心血的变现,心主血,血全身都有,汗也可全身都出。

“形劳而不倦”,原则是要不倦。不能超负荷地去工作。锻炼也不能超负荷,不能大汗淋漓,大汗伤气、伤血。古代要求“沾濡汗出”,微微出汗,出一层细汗,对人身体最有好处。

这样就会“气从以顺”,如果气脉通顺,“各从其欲”,每个人,每个脏器,五脏六腑都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心脏和大肠的.欲望是不同的,心要的是血,大肠要的是粪,“皆得所愿”。得到自己该得到的,不要想去得到自己得不到的东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老子的一句话。

“美其食”,各脏腑只得自己该吃的东西,以自己该得到的食物为美。

“任其服”,古代不同官位服装不同,普通老百姓在家中穿龙袍,这种欲望是要有杀头之祸的,这是守时和守位的问题,每个人守住自己的本分,就可以不生病。五脏守住自己的本分,五脏就可以不生病。

“乐其俗”,以自己的风俗为乐,只干自己能干的事。

“高下不相慕”,五脏可以做到各在其位。高的别瞧不起底下的,心别瞧不起大肠的功能,没有大肠,心血无法运化。有个国王得了膏肓之症,就是心脏有毛病,不治之症,一日他去厕所,陷而卒,中气下陷,就死掉了。凡心脏病人,如厕要小心,如下面的气没有固摄住,上面一下子就会空掉。中医问二便,全是在问心肺。

“其民故曰朴”,脏腑本身是无为的,朴实的。人做不到这么朴实。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淫邪”是过分过度的意思,任何过分、过度的东西都不可以干扰你的心,惑乱你的心。这样不管是“愚、智、贤、不肖”,不管是聪明的心或是愚笨的大肠,五脏六腑都“不惧于物”,各自满足自己的精足,“故合于道”。因此人的本性是可以合于道的。现在不能合于道,是因为个人的欲望掺杂在里面。

晚上11点该睡觉时不睡,非要熬到夜里三四点,此时肺气重新疏布,如果不睡,真是要把自己伤透了。到点睡觉,这是身体本身的要求。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身体是可以度百岁的,如不能,是我们人把它耗干了。“以其德全不危也”,因为他德行特别全,没有被欲望所迷惑,他就不会出现危险。

黄帝内经解读:人体五液 第2篇

中医英译的重点在于中医术语的翻译, 中医文献中大量的文化负载词使译者在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时面临两难境地, 诸如对《黄帝内经》的英译, 西方或者华人译者倾向于采取异化的翻译方法, Veith将“气”译为“breath”, 而李照国采取“译古如古, 文不加饰”的原则, 将气译为“Qi”。中医翻译的难点在于众多中医概念在英语语言中基本上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 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无法完全表达清楚原文的内涵。[1]比如阴阳、五形、脏腑、精、气、神、等。李照国对此采取的是音译加注释的方法, 在他看来, 凡是含有国情的概念均应音译, 以利于保持其内涵, 而中医基本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均含有国情, 这是从语言与文化角度对中医基本概念英译给出的解释。语言, 特别是语言中的建筑材料词汇, 都有它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人, 在使用反映相同事物的词汇时, 有时概念十分接近, 但有时也会词义相距很远, 或者是部分接近, 部分不同, 这都取决于文化历史背景的不一。本文将从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对中医术语和基本概念及其英译做一解读, 力求为中医名词术语翻译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概述

弗雷格 (Gottlob Frege) 既是现代符号逻辑的创始人, 也是现代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的创始人。弗雷格的意义理论是关干语言符号的, 语言符号可分为三个种类, 即专名、谓词和句子, 本文重点讨论专名的意义。他认为暮星 (evening star) 和晨星 (morning star) 的指称虽然一样, 但两者的涵义却不同。[9]同样在汉语中“金星” (Venus) 也不能简单地称作“启明星”。所以一个单独对象的名称可以由几个词或各种不同的指号组成, 意即这些表达式 (或指号、名称) 的指称相同, 指号相异, 涵义也就各不相同;弗雷格同时指出“与一个指称 (对象) 相对应的可能不是只有一个指号”, 因此, 同一种涵义在不同的语言, 甚至在同一种语言中, 是由不同的表达式来表述的, 从而为翻译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意义都有相应的指称, 因此他又提出“对于涵义的把握并不能保证相应的指称的存在”, 比如他指出“离地球最远的天体” (the celestial body most distant from the Earth) 这些词具有涵义, 但指称却不确定。

3.《内经》术语与基本概念的分类及英译

根据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 以及汉语与英语表达方式的特点, 可将《内经》中医术语和基本概念分为如下几类:

3.1 汉英指称相同, 涵义不同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 藏象学说中的五脏器官等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 但在生理、病理的涵义上却不完全相同。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可能包括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 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 也可能分散在中医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因为脏腑在中医学中不单单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 而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比如“心”既是血液循环的中心, 又有藏神、主汗液、开窍于舌等方面的生理功能, 所以中医藏象学说中的“心”除代表解剖学中的实体外, 不能完全和西医解剖学上的心等同起来。由此说明, 中医中的五脏与西医对应的概念虽然指称相同, 涵义却有所差别, 然而在目前《内经》翻译中, 无一例外将五脏器官译为“heart, liver, spleen, lung, kidney”,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医对照国际标准》给出的翻译也是如此。参照李照国《素问》译本, “心”译为“heart”, 注解中并未对“heart”做进一步解释, 但是他本人确实是意识到了“心”在中、西医中的意义不同, 遗憾的是并未在注解中体现出来。朱明在译本第二章引言中也指出了该问题“accurately speaking, the concept of zang-organs in TCM includes not only the materialistic viscera but also relevant functions.”而罗希文《素问》译本则在引言“theoretical system”一章就具体指出了“the heart in the conception of vicseral manifestation is different than the“heart”in its atonomical sense…”[5]Veith与吴氏父子父子译本显然也是直接将“心”译为“heart”, 并无任何解释与说明。这样的翻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因为“心”这一概念在中西医中指称对象是相同的, 西医一般采用的是“心脏”这一术语, “心”和“心脏”在某些功能, 即这两个术语本身涵义方面是有所区别的。语言毕竟是趋向于经济原则的, 对于这类指称相同, 涵义不同的术语用英语已有的词汇翻译是完全可以的, 但是最好的方法是在前言或者注解中做一说明, 才不至于使读者造成概念上的误解, 否则中医的基本概念就逐渐会在翻译过程中变得不伦不类。类似的概念也包括病名的翻译, 如中医所指的消渴病概念远远大于“diabetes”。

3.2 汉语指称不定, 汉英涵义不同

精、神的概念就更复杂一些, 首先在汉语中它们并无固定指称, 比如“精”既可以指生殖之“精”, 也泛指一起精微物质, 包括气、血、津液和水谷精微物质。神广义之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包括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 狭义指心所主之神志, 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活动。引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起居有常, 不妄劳作,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为例, [3]来分析不同版本英译:

因此中医翻译难在对于这类汉语中指称不定的术语的翻译, 最佳方法是首先对原文解读正确, 然后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找出目标语中对应词汇, 必要时需要注解说明。

3.3 汉语中有涵义, 无指称类, 而英语中无指称

比如《内经》中最基本的概念气、阴、阳、三焦、命门等。这些术语本身就是一些概念, 无固定指称或者根本无指称, 比如, 气, 在古代是一个哲学概念, 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 被引进医学领域之后, 中医学中就有了气的概念, 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 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如脏腑之气, 经脉之气等。阴阳则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强调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三焦是六腑中的一个器官, 在《难经》中有“有名而无形”之说,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 决读之官, 水道水焉。”[3]即水液的升降出入, 皆需三焦疏通水道。“命门”首见于《内经》《灵枢.根结篇》说:“命门者同也。”[3]针灸学中命门是作为一个穴位命名, 作为内脏, 命门具体所在部位和功能还无统一看法。这些术语在西方人眼中是连概念都没有的, 更无从谈指称与意义了, 所以翻译只能是规定性的, 然后加以解释。《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将其各译为“qi, yin, yang, triple energizer, life gate”。中国译者基本是采取异化译法, 即拼音加注释, 或在前言或注解中附注说明, 西方译者Veith译为“breath”, 吴氏父子译为“energy”, 都采取了归化译法。除此之外针灸穴位名称的翻译也是难点, 外国人学习针灸并非通过学习中文或外语翻译, 而是通过国际代码来认识穴位和寻找穴位, 而中国医师则是牢记穴位名称来进行临床实践的, 这样势必在国际交流中造成沟通障碍。对此已有研究者论述, 此处不赘述。

因此对于在中医中无指称有涵义, 而在英语中无指称无涵义的术语翻译也是一个难点, 目前认同的译法是译文加注释,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当这些词汇进入到英语中作为固定词汇进入英语词典中后, 其翻译就不用这么费劲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词典编纂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深层涵义进行详细说明, 否则会使中医术语失去内涵意义, 中医文化也会在“中医西化”中被误读。

3.4 汉英涵义指称相同

这类词汇为数不多, 如女子胞, 小心 (心包络) 。《内经》曰:“七节之旁, 中有小心, 此处两肾所寄。”王冰训“小心”为心包络, 故云“新校谓真心神灵之宫室”, 杨上善则谓小心为肾。[7]故李译为“the small heart”, 在注解中对“小心“的不同理解做了说明;吴译本为“the refined substance of kidney”, 目前“小心”一次在中医概念中已经消亡, 取而代之的是“心包络”, 其翻译也无非议, 即“pericardium”, 似乎由此已对“小心”的所指有了界定。女子胞出自《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此六者……名曰奇恒之府。”又名胞宫, 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 故译为“uterus”或“womb”。这类经过进一步订正的术语中西医中指称及意义都相似, 一般是不会产生歧义的, 因此也是最容易翻译的。

结语

《内经》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 因此《内经》中的术语构成了中医学说的基本概念, 目前对《内经》翻译的研究大多是从西方翻译理论方面展开的, 然而笔者认为, 首先从最基本概念的订正入手并且审视其翻译正误对能否准确体现中医核心理论是关键, , 直接影响世界对中医的理解, 切不可使中医核心词汇和基本概念在不断地英译中失去了最基本的涵义。

摘要:本文借用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对《内经》基本名词术语进行分类, 通过分析其在汉语与英语中指称与涵义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指出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产生的分歧是由于对某些术语理解不当而造成的, 最后提出从对《内经》基本概念的订正入手审视其英译正误对能否准确体现中医核心理论是关键的一步, 从而直接影响世界对中医的理解, 切不可使中医核心词汇和基本概念在《内经》重译中失去了最基本的涵义。

关键词:涵义与指称理论,《内经》术语,解读

参考文献

[1]李照国, 刘希茹.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年, 总序第19-20页, 正文第3-5页.

[2]吴连胜, 吴奇.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年, 第7-8页.

[3]《黄帝内经》 (影印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 第8-9, 25, 226页.

[4]朱明.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9年, 第284-285页.

[5]罗希文.Introductory Study of Huangdi Neijing[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年, 第89-90页.

[6]王洪图.《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 第2-3页.

[7]钱超尘.《内经语言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年, 第219页.

[8]郭蔼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年, 第1页.

[9]陈晓平.符号的涵义与指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 (5) :24-31.

解读“黄帝文化” 第3篇

一、弘扬“黄帝文化”

黄帝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始祖,从古至今享祀不绝,备受景仰,由此形成的中华民族独特的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黄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认真研究和弘扬黄帝文化,既有历史意义,又极富时代内涵,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振奋民族精神,激励改革创新,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黄帝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条件。

所谓文化,为表现出一个社会的行为和物质特征的复合体,就它的某些成分而言,历来是各种文明之间交流不息的。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或感情的特征的完美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字,而且包括了生活方式和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

每一种文化代表自成一体的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价值观念,因为每一个民族的传统和表达形式,是证明其在世界上存在的最有效手段。

二、解读“拜祖大典”

此次“拜祖大典”以“盛世中国,和谐社会”为主题,是对黄帝文化的一次重要的传播活动,它弘扬了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了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文化是人民生活方式、习俗礼仪等的综合体,它包括一系列的仪式和程序。鲜明的符号性和仪式性,能体现出不同文化的鲜明特色和魅力,这次“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鲜明地体现出了黄帝文化独有的特色和无限的魅力。

下面概要分析一下“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仪式化和符号化的表现:

前来参加拜祖大典的有全国34个省、市、特别行政区领导人以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共计1万多人,代表广泛,这体现了全世界华人同心同德、同根同源。

古城、牌楼、炎黄广场、黄帝雕像、锣鼓、百家姓旗阵、少林武术、太极拳,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民族歌舞,现代中国团结统一、发展强大的表现。

沐浴、更衣,汉服、黄帝丝巾,中国式的虔诚、中国式的服饰。从外在的形式和衣着上开始,一步步把人引入内心认同和回归。

9时50分,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主持拜祖大典,宣布拜祖大典正式开始。

鸣炮34响、三批九人敬献花篮,海内外代表上香,全体行施拜礼,炎黄子孙特有的祭拜方式。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恭读《拜祖文》。

着汉装,读竹简,用词赋,颂始祖,一派中华风采!

吟唱《黄帝颂》。全体人员跟随1000名大学生和100名少年儿童合唱。九曲汇流,龙腾呈祥:由黄河流经省份的代表和海外华侨代表9人向巨型龙头注入黄河水,以二龙吐珠形成龙的传人互动仪式。放飞气球,升空的彩球呈现龙的形状,背景音乐为《龙的传人》,放飞和平鸽。

黄河与黄帝,祖先与传人,不息的河流、不息的民族。

“大典”进行到“乐舞敬拜”的时候,天空中围绕太阳突然出现了一条“彩虹”,“彩虹”呈红、黄、蓝、紫等色,颇为炫目。“彩虹”在大典进行到“九曲汇流 龙腾呈祥”,上千组成龙的形状的彩球腾空而起的时候更为炫目,主持大典仪式的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激动地连呼“这是吉兆”!直到10:30大典告成,这道“彩虹”依然高挂黄帝故里的天空。

这是意外的惊喜。天象呈吉祥,天地人和的表征,完全符合中国人的天人感应心理。

在传统的仪式和祭拜中,认同感加深。黄帝文化不是空洞的,是实实在在的、生动具体的。

三、寻根文化带动寻根经济

黄帝文化是寻根文化的一种,它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民族文化,还带动了寻根经济,促进了河南与世界的交流,这种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反过来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华大地出现了“寻根热”。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体现,是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强大后,给民族文化增添了新的魅力和吸引力。

文化从广义上说也包含着经济的成分,举办这种大型的文化活动,不仅仅是为继承传统文化,更有经济上的考量。“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后的商业洽谈中,3天内签约36个项目,资金达到73.2亿元。还为献礼拜祖大典首发了《根脉》明信片式邮票,并有一系列的经济文化活动。起到了寻根、联谊、合作、发展的目的,其后面的带动效应更是不可估量。

祭祖活动、寻根活动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但绝不仅仅为了发展经济,经济是一个基础,是硬实力的代表,而文化是软实力的表现,是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盛世中国,和谐社会,就要求经济文化共同发展。发挥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实力、吸引力的重要一步。

“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功地宣传和弘扬了黄帝文化,扩大了河南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对河南的文化和经济的长远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推动。

注 释:

①李岩:《试论黄帝文化的形成》,《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月,第8卷,第2期。

②(美)欧文拉兹洛 编辑,戴侃、辛未译,《多种文化的星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第7版。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社工个案工作总结下一篇:母爱四年级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