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师怎样上课

2024-06-17

新课程教师怎样上课(精选9篇)

新课程教师怎样上课 第1篇

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

《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一书是由陆志平和辜伟杰主编的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丛书系列中的一册。本书研究了教师如何更新教育观念,怎样落实教育目标,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终

身发展。

新课程,生活化教育逐渐走进校园,反思自己在美术课程中的教学,感到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问题太多,问题过大大,学生很难回答。二是提问有时不是预先考虑好的,随意性较大。首先,课堂提问不宜琐碎,不能把提问理解为教师问、学生答,在课堂中为提问而提问,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因此课堂提问应该在教学的关键处,在重点、难点处。提出的问题要起到作用,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其次,提问的内容还要适度有科学依据,有逻辑性,不能使学生无动于衷或百思不得其解,我在教学中提问的部分问题过于复杂,导致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也就失去了回答的兴趣,进行思考后,发现这样就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课前对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转折也要充分考虑好,怎样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教师的过渡语言也要处理得当。

必要时,在教案中要有体现,避免出现临时性语言的无序性情况。

最后,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冲动,激发探究愿望,如果总是一味的“对不对啊?”“是不是啊?”显得很多余。

课堂提问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机会,也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提供了范例,同时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并且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可以

扩大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渠道。

学习了“变革教学方式”和 “利用教学资源”两章后,我认识到在美术教学中需要学生有极丰富的想像力和自由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画画、说说、做做、玩玩等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作业。对于智力落后儿童来说,一节美术课,不仅仅是绘画,还要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熏陶。《面具》一课中,我让学生边听节的音乐,边发挥想象制作各种形状的面具,允许他们戴自己制作的面具随音乐跳舞,把旋律美和美术之美结合起来,更能触动学生思维。在教学中,通过有组织或随意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艺术魅力,同时课堂形式和教学过程更生动、可感、饱满,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其本身就存在着个性和共性的差异,老师应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传统的范画教学常常给学生统一的规范,统一的模本,限制他们的个人体验,个人表达和创作的方式,结果造成孩子大都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同样的画,缺乏个性、创造性。在教学中我也有新的尝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点,选用不同材料、方式,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表现。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美术,为了孩子的成长,我要走出课堂教学误区,活跃课堂,勇让每个孩子都能挥动画笔,闪现个性让每节美术课堂都充满活力和魅力。

新课程教师怎样上课 第2篇

----学习《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

心 得 体 会

大营希望小学

明全美

学习《新课程我们怎么样上课》心得体会

大营希望小学 明全美

在本学年的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活动中,通过集中学习及自主学习,《新课程:教师怎样上课》是围绕着新课程背景下上课和课后的系列工作呈现课程教学中的变化,阅读后从中获得很多的感悟。

书中指出:教师上好一堂课,需要多方面的素养。教师要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效地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善于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情境和开放灵活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调控,要运用恰当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艺术促进学生最佳发展。可见,在新课程中如何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已成为我们的一项重大的研究课程,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

回顾这些年来教学所走过的路,让学生掌握牢固的知识体系,从而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当代学科教学应着力于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一味的把书本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传统学科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科教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正确与否,缺少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的质量。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这种结论,再去解答各种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必要的东西,以及不同的人在知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什么样的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总之,课堂教学连接着教学准备和教学反思,没有好的课堂教学,所有的一切都是徒劳。课堂教学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新课实施程的过程中,我们每位老师都要“站在巨人的肩上”,学习和借鉴各种有益的经验。让我就用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总结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继往开来,把学习借鉴和探索创新统一起来,让每个课堂都绽放异彩”。

新课程需要怎样的历史教师 第3篇

一、师旷炳烛———重视学习的教师

史书记载: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这个故事是说晋平公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怕为时已晚了,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我们历史教师也要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过去我们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尤其是网络,这使得我们的一桶水远远不够用了。新课程下,历史教师角色已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的促进者。作为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学习过去发生了些什么,更要学习关于历史这一门知识如何而来。而且,要顺利实施新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历史教师自身要具备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从不同角度阐释历史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具备长期学习提高的思想,而且还要学会利用网络,直接和源头活水连接上。

二、秦王扫六合———把握整体的教师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由无数个看似独立、实则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构成。离开整体思维,就无法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要求教师具有战略眼光,从宏观上着眼,从微观中入手。

1. 通读教材。

这是指教师要通读初中三年的全部教材,对知识有总体的了解。这样教师在制定计划时,就能在短时间内尽可能让每堂课成为一个完整系统。长期来看,可以让整个初中历史知识成为一个完整系统。

2. 钻研教材,找出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

这就要求教师对知识有透彻的理解,大到古今中外,差别联系;小到单元章节,前后左右联系。

3. 教师要在教学中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个提纲概述,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大的知识框架。

教师在讲述中时应常向学生揭示知识点内在联系,让学生看到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当学生能看到某个事件在整体历史发展中的位置,再通过不断联系、比较、分析,才能比较全面、系统、高效地掌握历史知识。

三、黛玉教诗———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师

大观园中最爱哭的是黛玉,但最称职的老师,非黛玉莫属。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注重香菱主体意识,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仔细分析,竟有许多现代教学理念。

1. 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有了自信心,香菱自然上了劲,从而有信心、有兴趣地学下去。林黛玉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2.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注重基础,全面落实,尤其重视积累和感悟。

王维的五言律诗容易入境,故黛玉让香菱由此起步;杜甫的七言律诗能发人深思,故以此为继;李白的七言绝句比较难学,因而放在最后。

3. 在教学中强调自学,重视读说听写的综合训练;

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共记得多少首?”“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你竟作一首来。”这样就做到了及时检查反馈,交流讨论,订正总结,从而全面提高了成绩。

4. 积极引导学生敢于创新。

“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看了黛玉的教学过程,我不禁感叹:有师如此,学生之大幸!

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些理念黛玉居然深谙其中奥妙,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哥伦布竖蛋———敢于创新的教师

美国教师怎样上课 第4篇

橡树丘学校是位于弗吉尼亚州的一所有名的学校,招收的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不等。我们来到一间四年级教室,这间教室里有20多个孩子,一个50岁左右的白人女教师。这些孩子,有亚裔,有黑人,有印第安人,也有白人。大家肤色不同,但是每个孩子都光彩照人,充满自信。

教室的布置十分温馨:地上铺着厚厚的地毯,非常柔软。孩子的课桌每四张拼凑在一起,组成一个小组,墙边依次摆放着储柜、书柜。储柜里存放的是孩子们的外套和书包,书柜里的书满满当当。旁边地上摆放着一张舒适的皮沙发。窗户边有一台电冰箱和一台微波炉。电子白板的旁边有一个学具柜,存放着各种学具。

这是一节社会课,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了解他们的家乡——弗吉尼亚州的历史。

老师要求孩子们将学习的成果做成一个短小的影片,发布到他们的网上学习平台。

孩子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开始分组行动。他们有的以小组为单位坐在墙角,有的则匍匐在地,还有的小组就呆在自己的座位上。只要你在学习,无论采用什么姿势老师都不过问,只要孩子自己舒服就行。

<\\U01\文档 (e)\骆秋清\教育教学\2015-1\image1.jpeg>

仔细看这些孩子,有的捧着一寸来厚的书默默阅读,有的在平板电脑上查阅有关的资料,还有的孩子一边看书一边用笔记录。

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开始低声交谈,商讨怎样制作影片。

一个小组开始制作,他们将不久前外出开展实践活动时拍摄的视频导入制作影片的软件,这个片子反映的正是弗吉尼亚州的风光。然后,他们给这段视频配音,一名学生朗读小组刚刚查阅到的历史资料,另一名学生则操作平板电脑进行录音,最后将录音文件与那段视频组合在一起,合成影片。

不一会儿,这位老师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看到了孩子们上传的作业,非常自豪地点击给我们欣赏,在场的我们不禁目瞪口呆,太棒了!

我想,这正是分享式教学倡导的理念。这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释放孩子的天性。将教室布置得像家一般温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和谐良好的关系。环境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坐着也好,趴着也罢,随孩子愿意怎样就怎样,让孩子保持舒适愉悦的情绪。

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没有呵斥,只有鼓励;没有打击,只有指点。以对待人的方式对待孩子,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生命。老师做的,只不过是站在孩子的身后,带着一张和善而真诚的笑脸,偶尔给他们推上一把,不时朝他们竖一竖大拇指,用夸张的语调热情地说上一句:Very Good!

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很有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学习变得“好玩”、有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位老师非常智慧地让孩子“做电影”,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学习变得趣味盎然,充满期待,这样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学习。

用分享的方式展示学习结果。这节课由“问题——思考——分享”三个基本单元组成。提供一个任务,让孩子去选择学习材料,探究奥秘,寻求答案,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完善思考。老师让孩子们把小组制作的电影发布到网上学习平台,老师可以看到,同学可以看到,爸爸妈妈乃至所有的人,都可以欣赏到到他们的作品,并发表评论。让孩子得到更大范围的分享展示,体验成功的乐趣。

今天,教师应该怎样上课? 第5篇

今天在博友的博客里,读了《今天,教师应该怎样上课?》一博文,很受启发,觉得很有必要与老师们共享,现粘贴到此,希望能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博文如下:

我认为,教师主要应具备三种能力,即更新自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这三种能力都会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今天,我们教师应该怎样上课?应该怎样使教师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应该怎样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下面,我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谈谈我的认识,供教育管理者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工作时参考。

一、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课堂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名教师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有一次,我问一位很优秀的教师:“你上课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什么?”那位教师告诉我:“课堂教学中,当我的心与学生的心融在了一起,教学肯定成功!”这位教师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表现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学上。师生之心相融,才能实实在在地获得教学的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师生心心相融呢?我提倡,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随着我们对课堂教学认识的提高,教师们正在改变过去那种“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的做法,正在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教学怎样面对全体学生,怎样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教育管理者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有教师对我说:“现在的课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了!”这是一种教学观念还未更新的现象。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更新自我,用现代教学理念来构建高效课堂。一节课上得好不好,课堂教学质量高不高,用什么来衡量呢?我提出,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1.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教师上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这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第一,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不是只领着少数几个“优”生围着教师的教学“转”。课上得好不好,先要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有多不多,要看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有没有“差生”发言和参与教学活动。第二,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要看学生能不能向教师提问题,同学之间能不能争论问题。如果一节课上下来,学生都“懂”了(经常有教师在下课前一分钟问学生:“同学们都懂了没有?”学生齐答:“懂了”),这要么呈现出的是教学的假象,要么就是教学没有深度。

2.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心理的调适度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课,教下来效果不好”的现象。有的教师常找的原因是“学生不配合”。其实,任何一次教学的不成功,原因都应在教师自身上找。教师备课,要“备学生”,要备知识技能以外的东西。其中,怎样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心理调适,是教师重点备课的内容之一。课堂上,教师是否激发学生饱满的情绪;是否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紧张的心境;是否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的干扰因素等,是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如教师一句“就你笨!”那么这名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便会就此停滞。相反,如果教师引导激励恰当,学生心境会出现积极兴奋状态,这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都会增强。

3.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度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得训练,从而产生思维共鸣。因此,教师要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出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少提“是什么”的问题(许多事物一见便知,用不着去探讨它的概念);要多提“为什么”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要精提“做什么”的问题,通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智能的积淀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这样的思维才有效度。

4.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三维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能忽视学生情感的培植和内化。专家研究证明:学习的成功,情感因素占80%,智力因素只占20%。这充分表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知识的迷恋,被教学内容所感动,为探索真知而追求„„这是学生情感内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创设情境、启迪心智等方式,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和内化。没有情感推动认知的教学、不是真情实感的教学、不能引起师生心灵共鸣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

5.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语言的鲜活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课堂教学的智能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鲜活度,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课堂上,有的教师只注意学生答问的对、错,而不太注意学生答问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方式的鲜活性。这样的教学,是 “应试”的教学方式,是不完整的教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答问知识的正确性,而且要评价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性、规范性、流畅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倡导学生发言、说话:大声、大方,敢说、敢问、敢争。中小学正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课堂教学千万不能忽视学生语言训练这一重要内容。

6.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能力的形成度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学生能力形成的程度是教学检测的终结指标。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教师长期科学施教、求实训练、充分落实上述五个“度”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能够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看准疑点、突出特点、展示亮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地转换成学生能持续学习的能力。要努力消除学生只能“纸上谈兵”、“高分低能”、成为“考试机器”的现象。我们不排除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如学生考试心理素质、记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言简意赅表达的能力、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的习惯等,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应试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课堂教学的“六度”应成为教育管理者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基本标准。

三、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课堂教学是落实教育内容、落实教育思想、落实教育目标的主阵地。既要“落实”,就不能做“虚功”。我常对校长和教师们说:“教育千万不能搞形象工程,贻误学生,几乎无法挽救。”课堂教学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实。一次,我问一位获竞赛课一等奖的教师:“你平时都能像这样上课吗?”这位教师回答说:“平时教学很难做到这样。”这位教师得回答是真实的。今天,课堂教学要坚持改革的方向,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但是,课堂教学的“实”不能丢。

怎样使课堂教学有实效,怎样的课堂教学能使广大教师都能实施呢?我强调,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1.课堂教学要做到真实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过程,由教育本质所决定,教学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信息源(教材、教辅、音像、补充案例等)的真实,教学过程的真实,检测考评的真实。教师要真实地了解班情、学情,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自己,使教学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学习实际,这样才能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些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展示课、竞赛课,只是为了使教学“好看”,上课成为了一种“表演”,这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容易产生对教师的误导。我听过一些特别“精彩”,特别“顺利”的课,课后,一些教师就提出质疑,这个班的学生怎么这么聪明?”。教育要强化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真知。教师要用自己的真知灼见,去启迪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课堂教学要做到朴实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和基本形式,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必须长期坚持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朴实,更能体现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真实;更能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更能体现教学的实效。我不提倡上“豪华”课。“豪华”课多半只能“看”,不能“用”。特别是在公开课、竞赛课上。一是多种现代化手段都用上,如录像、录音、课件演示、图片道具、师生表演等等,课堂教学使人眼花瞭乱(当然,必要的、能够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现代技术手段,要恰到好处地用),这样的教学反而给人“哗”而不实的感觉。另外,这样的教学成本过高,不利于推广,学校教师也只能是个别课点缀一下。二是在展示课、竞赛课中,教师往往将一课书(一节内容)的最精彩部分都集中在40分钟里拿出来,这样的课平时常规教学不能复制,同样给人不实的感觉。难怪许多教师在观摩学习课后感叹,“课上得很精彩,但我们上不起,学不了。” 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以实效为根本,还是朴实为好。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但不要“画蛇添足”;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但不要“买椟还珠”。

3.课堂教学要做到扎实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掌握学习方法,激发思维活力,提高认知感悟水平,形成再学习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教学,来不得半点虚、空。课堂教学强调全部教学内容,所有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落实”,因此,教学既要以“扎实”为出发点,又要以“扎实”为收获点。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课讲得很好,“有看头”,“有听头”,但学生最后学习成绩不好(当然这里面还有应试的原因);有的教师上公开课、竞赛课“花样”很多,但落实知识、技能、方法不够,课上完后,教师还要给学生重讲一次。这种做法,有违教学规律,容易贻误学生。我们要坚持课堂教学的“扎实”,这种扎实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照搬照抄,不是单纯的复制知识。这种“扎实”应该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有知识技能学习的扎实,要有过程方法训练的扎实,更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的扎实。扎实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不断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扎实课堂,必能真正获得教学的实效。

读《今天,教师怎样上课》的感想 第6篇

闲暇时,浏览一些网页,看到了这样一篇,题目为《今天,教师怎样上课》。现将内容摘录如下:

一、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要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教学中,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味。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讶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1、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教室上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这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2、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心理的调适度

教师是否激发学生饱满的情绪;是否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紧张的心境;是否帮助学生消除心里的干扰因素等是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如果教师引导激励恰当,学生心境会出现积极兴奋状态,这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都会增强。

3、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度

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从而产生思维共鸣。教师要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出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4、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度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创设情境、启迪新知等方式,不失时机的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和内化。

5、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语言的鲜活度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答问知识的正确性,而且要评价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性、规范性、流畅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倡导学生发言、说话:大声、大方、敢说、敢问、敢争。

6、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能力的形成度

教学中,教师能够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看准疑点、突出特点、展示亮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地转换成学生能持续学习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1、课堂教学要做到真实

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信息源(教材、教辅、音像、补充案例等)的真实,教学过程的真实,检测考评的真实。教师要真实地了解班情、学情,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自己,使教学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学习实际。

2、课堂教学要做到朴实

课堂教学的朴实,更能体现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真实;更能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更能体现教学的实效。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但不要“画蛇添足”;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但不要“买椟还珠”。

3、课堂教学要做到扎实

教学既要以“扎实”为出发点,又要以“扎实”为收获点。要坚持课堂教学的“扎实”,这种扎实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照搬照抄,不是单纯的复制知识。这种“扎实”应该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有知识技能学习的扎实,要有过程方法训练的扎实,更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的扎实。扎实课堂,必能真正获得教学的实效。

读后,我反思了许久,自己的日常上课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有时课堂变成了展示会,因为设计好的程序,展示程序不能更改,所以只能在课堂上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按设计好的思路引学生,使整个课堂成了切换画面,展示的展示会。还有为夸奖而夸奖。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表扬,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种为夸奖而夸奖的形式,不但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取向,反而会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浅尝辄生或随意性太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怎样备好课 第7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呢?由于现在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是担任着信息技术教学和电教的双重工作,许多教师从来不备课,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地方就说什么,学生没有积极性、目的性,学习效果差。这当然是由一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备好课,而且备课要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要求教师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我们说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信息技术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

2、备课每一节课的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节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如下: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有关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

3、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5、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教师应把程序式课堂教学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的引导,教师的导向更重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什么事都是学生说的算,在民主的基础上还要集中,否则是另一个样子(混乱的,无头绪的)。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6、备好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标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我们认为学生最方便的合作伙伴就是自己的同桌,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桌,从独立学习到同桌的互帮互学。同桌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我想,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7、备好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新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新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教学评价必须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评价。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结束后以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心,从而布置学生书面或者上机练习要求。

8、写心得体会

谈初中数学教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 第8篇

一、教学目标是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教学目标不仅是一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也是执教者教学思想方法的集中体现.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纲, 纲举目张, 这是我每节课都要反复推敲的主要环节. 三维教学目标是目前比较时髦的提法,但每一节课、每一种课型不一定都有恰如其分的三维目标,如果不仔细推敲,就像给学生写评语,往往会流于形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常常从细节着手,比如在讲授扇形统计图时,我设计了两个例子:

(1)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七、八、九年级学生骑自行车上学情况,在夯实扇形统计图的画法知识点之后,提出为什么七年级学生骑自行车上学的比例较少呢? 因为国家规定只有年满12周岁的学生才能骑自行车,既进行了安全教育,又把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心渗透在教学中.

(2) 展示空气成分扇形统计图 , 既让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表示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率的特点,又从氧气所占的比例启发学生要爱护大自然,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 但怎样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谓众说纷纭. 有的教师用一节课只讲几分钟来体现, 有的用课堂问答式教学、十分热闹的场景来体现,有的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教法来体现, 这都是积极实践新课改的好形式. 我觉得数学课堂教学要上出数学的味来,数学课堂的活跃应主要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活跃上,教学中应力求“神”而不是“形”,教学方法应由教学内容来决定. 比如讲授“反证法”一节课,如果教师只讲几分钟,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在教学中,我引用中国古代成语“道旁李苦”的故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反证法”的精致. 再如讲“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节课,我在复习了用“在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的比值是定值”的方法测旗杆的长之后, 启发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解决如何测量金字塔的高的问题,在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之后,又迅速拿出一只小口径花瓶,启发学生解决如何测花瓶内径的问题. 学生讨论积极,兴趣盎然,当最后让学生探究能用几种方法测量河宽时,学生不仅想到了书上例题中的方法, 还将它扩展为一般情况,令人惊奇的是有一名学生给出了我意料之外的解决方法,我体会到师生平等交流、合作探究的教法带来的喜悦.

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是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来看,引导学生掌握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 比如平行线的定义,没有多少探究的价值,还是直接传授的好,但有的知识需要活动,在活动中感悟才更亲切、更真实.

三、教学评价要突出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

三年前我参加了一届毕业生的十周年聚会, 那届学生基础很差. 有一名学生很动情地说:“王老师, 我们没给你丢人. ”之后,我不断地反思:我该怎样评价我的学生和我的教学呢?

这件事对我是一次震撼,从此我改变了十多年的“结果评价观”,我的眼中不再有差学生. 在教学上我不再贪自己做小结,而是多听听学生的声音,特别是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的声音,我不仅仅听学生讲对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还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情感,只要这两点在正确的跑道上,夯实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就不会太遥远. 在管理上,不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学习有点困难的学生,只要进步都会得到表扬, 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帮助.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与学习、学校结下感情,得到正面的激励,我们设置了近20个表彰项目,进行多元评价,让每名学生在校求学的过程就是自身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

四、作业的设置要体现以人为本

学生具有个性差异,在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形成方面千差万别,作业的设置采用传统的“一刀切”,就会使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造成恶性循环的局面.我采用“分层次、做精品”的方式设置作业,阻止学生成绩的分化,效果显著. 我考虑到学困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并不一 定差的特点,设置一定量的动手作业和实践活动,使一些学生找回学好数学的信心. 比如在研究性学习“废旧电池收集”一节课,从设计问卷、完善问卷、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完成实践报告等环节,我始终充当学生的助手,几位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组成的小组兴致高、态度认真,完成的实践报告丝毫也不逊色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的小组. 这种活动也拉近了我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心理距离,提高了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如马玉同学在其他各门学科成绩偏差的情况下,数学考了90分,被老师们称为“马玉现象”.

教师怎样走进新课程 第9篇

一、走进新课程应了解新课程改革“改”什么

(一)改变课程的功能

改变课程功能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的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整体设置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的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改变课程的实施

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的评价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的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走进新课程应面对新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策略,重建了新的课程结构,更加注意了课程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对实践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希望。

(一)新课程目标对教师的挑战

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基本要求和标志,它体现课程编写者的意图,同时也为师生的教学活动规定了方向。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全面性原则。从知识的维度,要求学生了解某些基本的学科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从探究或能力的维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要求学生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同时还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它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一方面也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理念与教学行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新课程内容对教师的挑战

以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制属中央集权制,实行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标准和准则,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更新,增强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内容。新教材中大量新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教师要十分注重在教中学,学中教,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方面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面,适应新课程内容的需要。

(三)课程实施对教师的挑战

长期以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权威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控制和被控制关系。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载体、传授知识的工具,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是双向交流和双向驱动的过程,新教材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在实施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信任学生独特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學活动中既可是传道者、引路人,也是学习者、帮助者。力求创设和谐、平等、宽松、合作的课堂氛围。

(四)课程评价对教师的挑战

在过去的课程评价中,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使评价成为激励、激奋、激活学生的重要依据。在评价的方法上,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评价过程中,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发展功能,既要重视对学生量性结论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质性结论的评价。

三、走进新课程应有新技能

(一)应有交往合作技能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合作、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实施中,我认为一是教师要有交往技能,教师要努力重建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交往意味着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共同分享知识、创造知识、应用知识;二是要有合作技能。在新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要求学科课程相互整合,教师之间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密切合作。合作技能在新课程实施中尤为重要。

(二)应有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改革涉及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整个教育的全过程,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系统工程。肩负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应成为学习者与研究者。教育是一个需要创新和充满创新的职业,对学生的研究、对知识的重组、对学习过程的策划、对课程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的把握以及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都离不开科研能力。新课程增加了教学的不确定性,这就给教师提供了极大的研究空间。“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课改对每位教师的起码要求。

(三)应有整合课程技能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对学科教师而言,课程整合必须从学科本身开始,一是要注重学科教学目标的整合,把传授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和正确的学科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学习科学概念、原理和观点与材料、方法和过程整合。二是注重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把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整合,文本教材与网络资源、生活资源整合,学科的传统内容与学科新发现、新观点、新问题整合。三是实现教学方法整合,尝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整合。课程整合是智慧、意志、互动、调整的行为过程。实施整合应特别关注多样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四)应有开发课程资源技能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的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资源。

(五)应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能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直通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这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大家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课堂环境问题。在两年的试验中,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是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所以,教师面临的是要善于将信息与学科整合起来,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氛围。

四、走進新课程应承担新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政策由教师来执行,新的教学计划、教材由教师实施。因此,新课程改革给教师赋予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应当好课改政策的执行者

课程改革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学习必须强化。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才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以理念为先导,以政策为指南,全面把握改革的思路,全面贯彻改革的精神,全面执行改革的政策。

(二)应当好课改内容的传授者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多研究学生、多研究教材,全面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素质的提高。教学程序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和发展特点,教学过程要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和体验。教材内容的传授要展示知识产生、形成、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知识本质的准确理解。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新方式、新方法、新模式。只有开拓,才能进取,才能创新。

(三)当好课改研究的参与者

教师是教材的直接使用者,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学习个体,教师掌握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参与课程的研究和教材研制,有利于避免课程、教材偏离学生的实际,使课程、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上一篇:爱幻想的表弟作文500字下一篇:望岳练习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