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轮岗实施方案

2024-07-23

中学教师轮岗实施方案(精选8篇)

中学教师轮岗实施方案 第1篇

**县赤岩初级中学

教师轮岗实施方案(讨论稿)

为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教师校长的合理流动机制,根据旬教体发〔2014〕138号文件《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原则。

1、遵循科学合理,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稳步推进的原则。

2、遵循个人意愿与教育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个人申请与学校推荐,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原则。

二、范围要求。

1、轮岗范围为本校在编在岗教师。具体是:男45 周岁、女40 周岁以下(年龄计算截止当年8 月31 日),在本校连续任教满6 年的专任教师(教龄计算截止当年8 月31 日)。

2、交流轮岗每学年安排一期,每期交流服务时间不少于2年。

3、凡男45 周岁、女40 周岁以下(年龄计算截止当年8 月31 日),拟晋升高级教师、一级教师职称的,必须有2年以上交流轮岗工作经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教师,如本人愿意参加轮岗,可以向学校申请,经学校研究同意后可参加轮岗)。

4、对符合交流轮岗条件但拒不接受轮岗工作安排的,由学校上报县教育体育局,调离本校。

三、工作程序。

1、动员部署。学习宣传轮岗方案,让教师明白此项工作的重大意义。

2、初定人选。根据方案规定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人数,由教师自主报名和学校推荐相结合确定初步轮岗人选。学校推荐符合轮岗条件人选的先后顺序是:富余学科教师优先安排轮岗,同等条件下,年龄小教龄短的教师优先安排轮岗。

3、确定名单。学校上报初定人选,待县教体局审核确定正式轮岗人员后年,学校负责通知到人。

4、正式到岗。轮岗人员应准时到轮岗学校报到,接受流入学校安排相应岗位工作。

四、优惠条件

1、交流轮岗到外乡镇工作的教师,在交流轮岗期间,每学年由服务学校核销交通补贴1500 元,交流轮岗到镇内完全小学的每学年核销交通补贴1000 元。

2、交流轮岗教师在本校的住房保留。

3、交流轮岗教师职称晋升时综合考核每年加1.5分。

4、交流轮岗教师交流期满回校后业绩突出的,优先评优、提职。

五、工作任务

交流轮岗教师必须接受服务学校的管理,自觉遵守服务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得敷衍塞责、扯皮推诿。交流轮岗教师要积极参加服务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等活动,每学期听课20 节以上,至少上1 节示范观摩公开课,撰写交流轮岗工作经验总结1 篇以上。一级及以上职称的交流轮岗教师,每学年至少要开办1 次教育教学专题讲座,策划并参与组织服务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1 次以上。交流轮岗服务学校在交流轮岗教师、校长工作安排上不得徇私照顾,其工作量应与服务学校同职称岗位教师等同。

六、轮岗管理

1、交流轮岗教师在交流服务期间,接受服务学校和派出学校双方共同管理,以服务学校为主。

2、交流轮岗教师在交流服务期间要认真填写交流轮岗工作日志,每学期由服务学校校长及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签字确认。期满,服务学校对交流教师的工作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鉴定,将学校班子、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综合考评报告报备派出学校和县教体局。派出学校要把交流轮岗教师的工作日志、综合评价报告等记入教师成长档案,作为晋职、晋级、评优、评先、提干等重要依据。

3、严格交流轮岗教师考勤管理,由服务学校按《**县教育局关于教职工考勤管理工作意见(试行)》执行。交流轮岗期间,病事假累计超过30 天的教师,应中止本学交流工作,且不计算交流经历;因特殊情况调整,经组织同意,按实际交流轮岗服务时间计算。

4、交流轮岗教师的考核、绩效考核由服务学校组织,将结果送派出学校进入个人档案。学考核结果为合格(不含)以下格次的,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且不计算交流轮岗经历。

5、教师在交流轮岗期内,人事及工资关系保留在原学校,各项待遇与派出学校教师相同。派出学校负责交流轮岗教师校长的职称评聘、基础性绩效工资发放;服务学校负责做好工作安排、考勤考核、绩效考核、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

本方案自 年 月 日起开始执行。

中学教师轮岗实施方案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工作原则

1、科学合理

2、公开规范

3、积极稳妥

4、以人为本

5、促进发展

三、交流范围、比例

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满9年及以上的教师(男50周岁以上,女45周岁以下)。2.交流的比例:原则上参加交流的专任教师不低于本次应交流对象的10%;参加交流的骨干教师不低于本次应交流对象专任教师的20%。

四、本学校符合条件的交流教师人数:33人。

五、流动专任教师、骨干教师的确定 1.成立专门组织:学校成立教师轮岗交流推荐小组,确定轮岗教师的人选。

组长:吕志红 执行:教务处

2.宣传发动。召开干部会议和全体教职工大会,宣传教师轮岗交流的法律、法规、政策、意义。

3.确定交流教师。

(1)自主申报。教师对照县教育局测算的轮岗交流数量、学历、学科、职称、专业称号等要求,自主申报。

(2)小组核实推荐。自主申报数量小于应交流数量,由学校轮岗交流推荐小组核实推荐,推荐小组负责将推荐结果告知教师,教师没有特殊困难,应服从推荐,参加轮岗交流。

六、交流形式及安排

1.交流形式:双向选择、行政指定 2.交流安排

(1)第一期:各级骨干教师。人员有:马忠明 孙大为 冯春义 史文超 刘伟丽 王静 马艳辉 王晓敏 丛海燕 王淑春 姚月(2)第二期:校优秀教师:张长江 孙继伟 张立军 张文宝 张海清 王朝晖 王艳芬 王淑春 吴琼 周庆爽

(3)第三期: 李东明 李晓雷 赵勇 田亚娟 孙庆军 高伟玲 曹永辉 陈东 李亚文 孙志 杨闯(2)交流学校:县里安排。

七、工作要求

1.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工作氛围。

2、完善制度,规范操作,认真制定方案,严格执行。3.明确职责,健全考核。学校要了解和检查交流教师的工作情况,做好交流教师的日常管理考核工作,定期与派出的教师交流。

4.加强轮岗交流教师的档案管理,记录并保存轮岗交流的时间、学校、工作表现、考核结果等情况。

昌图县大洼中学

中学教师轮岗实施方案 第3篇

笔者于2009年末走访了辽宁西部地区的一座城市, 从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了解到, 该区共有6万名小学生, 其中, 4万在农村。但令人惊讶的是, 考入市一中 (当地最好的中学) 的80%是城镇学生, 这确实令人深省。城乡二元结构给我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诸多难题, 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教育必然要为制度与结构变迁付出代价[1]。毋庸讳言, 城镇与农村的教学环境相差甚远, 但笔者认为,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也就是现今城镇教师到基层轮岗制度兴起的原因。然而, 当走进农村教育现场时会发现, 这种轮岗制度的实施存在许多困难。本文试图以走进农村教育现场, 扎根于农村学校的切身体会, 透视教师轮岗制度的困境, 以期对此领域研究有所裨益。

一、教师轮岗制度实施中教师自身的困境

1. 轮岗教师家、业两地, 生活极为不便

对于每个教师来说, 扶危济困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只要是设身处地真正走进农村的学校中去, 颇具怜悯之心的教师无不为之触动。但目前, 城镇学校中的骨干教师, 多上有年逾花甲的父母等待照料, 下有子女需哺育。对于他们来说, 除了学校中繁重的工作外, 其承担的家庭责任和义务也颇具压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下, 照顾老人和孩子称为贤妻良母义不容辞的义务, 而农村学校中的骨干教师, 多数为贤良淑德的女性, 这就使得她们习惯性地受家庭事务所累, 而想帮助农村孩子的愿望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很多学者之所以支持这种教师轮岗制度, 是深受美国、韩国, 特别是日本的教师流动制度所启发。而相关资

刘伟朱成科

料表明, 美国教师的轮岗在区域上是有限制的, 主要是在本学区内进行的, 其宗旨是能使教师在交通和生活都得到便利的地方任教。无独有偶, 中国学者所非常关注的日本教师流动, 也是有着一定的区域范围限制的, 主要表现为同一市、街区、村之间的流动, 是平行的教师流动。所以, 对于国外的教师流动, 与其说是协助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 毋宁说是防止近亲繁殖, 从而更新教育理念、拓宽育人思路。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 教师的轮岗多数是到基层, 也就是农村任教, 属于下行流动。这本身就使得教师在心灵深处隐藏着潜在的抵触情绪, 而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则是家庭生活上的极其不便。强行将教师调任到离家很远而交通又不便利的农村, 使教师置老人孩子于不顾, 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 期盼其到农村安心执教是讲不通的, 不现实的。

2. 轮岗教师是教师评比制度下的被动参与者

真正走进农村教育现场执教的城镇教师, 很多都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着长期的规划。如今, 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骨干教师评比中, 基层工作经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农村相对不很便利的生活环境, 这一点起到了巨大的吸引作用。但这些教师盲目地走进农村教育现场, 缺乏应有的能力与准备。在如今这种轮岗制度还不完善的时期, 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和学校并未给予即将走进乡村学校的教师一整套既定的规划与目标, 只有简明扼要的扶助宗旨, 这就大大削减了此计划的实效性。一群没有目的的教师, 毫无完成一项责任重大任务的决心, 他们只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每天期盼着回城之期的到来。

*该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于‘扎根理论研究’的辽宁西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流动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城镇教师身处乡村学校盼望早日回城的艰难守望, 体现了这种轮岗制度评价机制的缺乏。单单用日期来限定教师的去留问题, 颇显牵强, 不尽如人意。城镇教师无论工作效果如何, 只要苦熬时日, 便会潇洒地“荣归故里”。评价机制的不健全, 导致了这些教师产生懈怠的工作情绪,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反正没有相应的任务规定和质量的限定, 任务顶多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无论成绩是否优秀, 对其影响都无两样。这就使得此行动的制度只具骨架, 而不具血肉。

3. 轮岗教师与乡村教育环境存在着教育逻辑的隔膜

从客观上讲, 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有着学业基础的差异、智力水平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动机的差异、学习期望的差异、家庭社会地位的差异[2], 而反映到主观上, 则是城镇与乡村有着不同的教育逻辑, 笔者从一些走进农村的城镇教师那里得知, “城市家长怕老师, 农村老师怕家长”。即为, 城市的家长怕孩子在学校受忽视, 忙于讨好教师。而在农村, 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 反而是家长不让教师传授过多的人文关怀的课程, 没有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所以, 农村的家长对于孩子所需要接受的教育十分简单, 他们理解的数学, 只要能教会孩子算账就行, 而语文课理解为只要能具备简单的叙述能力就行。这些是与城市学生家长期盼所得到的教育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笔者所访谈的校长道出其中的真谛:我们的教育宗旨就是“求真、务实”, 比起那些口号和虚华的东西, 我们的教育更注重传授学生生活必备的技能与知识。而对于那些从城镇走进乡村的教师来说, 怎样把握教学的深度与难度、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尺度是有难度的。田间的、草根化的乡村生活境遇中, 也体现着相对独特的、扎根于生活实际的教育需求。而城镇教师所接受过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真正拿到农村学校的课堂上会发现行不通。无论是学生的思维理念还是见识的视野都跟不上教师的授课基点, 使得教师原本在城镇课堂上十分普通的一堂课却在乡村学校难以开展。

二、教师轮岗制度实施中农村学生的困境

1. 乡村学生的适应能力受到挑战

在乡村小学的班级中, 更换班主任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我所走访的学校中, 平均每个班级每年都得换一次。这其中涉及很多种情况。有的教师谋求更好的职业前景, 调到城镇的学校中;有的是一些特岗教师, 到农村锻炼的;还有的就是这种教师轮岗制度, 使城镇的教师到基层来帮助兄弟单位, 也算是基层锻炼的教师。而这样频繁地更换班主任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是有着深刻影响的。乡村学生的家庭教育比起城镇的学生是少之又少的。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时间还是来自学校的课堂教学。而一个班级班主任的调换, 就意味着学生又得重新了解、熟悉和适应新班主任的言语习惯、性格特征、教学方法等一系列变化, 这对学生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学习精力提出了重大挑战。

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领袖, 从组建到步入正轨的一个班级具有相当多的特质, 即小到个体, 大到班级, 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教师对于这种特质的了解与熟悉, 再到妥善的处理, 需要相当长的磨合期。班级中每个学生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 有其独特的家庭背景, 有其独特的认知风格。班主任的更换, 致使新的班主任得从头了解班级的一切, 在这熟悉的过程中, 学生没有得到先前他们所拥有的获得所需知识的方式方法, 参差不齐、多维度的认知差异得到的是同等的授课方式, 使得因材施教的方式难以实施, 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

2. 乡村学生的发展受知识背景与学习硬件的限制

乡村学生的生活境遇有其独特性, 与城镇的学生相比有着不同的受教育的逻辑。城镇的教师在农村的课堂上, 一些先进的理念与想法是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的。笔者造访的一位城镇教师说, 他在市里的学校中, 学生知道怎样进行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 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有着最基本的准备与经验。而同样一节课, 走进乡村的学校中, 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方式、教学方法满脸愕然, 不知如何回答与配合。在课堂中, 一些形象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而往往一些为城市中众所周知的事物, 在乡村是不为人知的。城市教师的视野、认知领域与乡村学生的视野、认知领域有很多并不相交, 这些没有扎根于农村教育现场的思想与理念, 导致乡村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

笔者走访的学校中, 一些镇中心校的教学设施比起农村小学的要好得多, 但即使好的教学硬件, 也无非是有个多功能教室。之所以称为多功能, 是由于它兼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于一身, 当上级主管部门来视察教学硬件时, 可以以一抵多来应付检查, 足可显示当下农村的教学硬件。而问起学者颇多关注的远程教育设备时, 只有镇中心校的能用, 但由于设备数量有限, 每周一个班级能轮上一次就是十分幸运的了, 而到了冬天, 由于设备所占的教室很大, 取暖设备过于简陋, 也就只能停用。轮岗到此的教师, 对于教学设备的短缺和不足有诸多不适应, 一些原本应该实践操作学习和了解的知识, 教师只能进行口头的讲授。

三、对轮岗制度困境的解决策略

1. 完善教师轮岗制度的评价体系

在辽西地区的教师轮岗制度实施过程中, 有所限定的就是到基层进行扶助的时间, 并没有一整套详尽的实施计划、考核和评价机制。笔者认为, 在城镇学校开始选拔轮岗教师的时候, 就应该综合考虑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适应能力、家庭背景等条件。应优先考虑年龄稍大, 经验较为丰富并且家庭事务较少的教师。有人把教师职称评定条件比喻成一个“筐”, 里面装有教师的年龄、工作年限、工作态度、品格道德、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论文发表数量等, 并且某些新东西仍会逐渐被塞进来, 支教经历就是其中之一[3]。所以, 在轮岗教师选拔伊始, 就要了解到教师行为的初衷。对到农村轮岗教师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助是十分必要的, 但要逐渐淡化农村工作经历进入考核评比。轮岗教师的选拔需几次考核, 教师应做好进入农村学校的课堂教案、教学方法、授课的进度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准备, 通过城镇学校的一系列审核后, 还应集体进行农村教育的思维逻辑的学习, 也就是以乡村文化环境和经济水平来思考课堂的实施, 从而能有充分的准备走进乡村学校。其次, 由学生、老师和校长对轮岗教师进行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当城镇教师走进农村的教育现场时, 就应该有一整套的评价体制所引领。无论是在轮岗期间的形成性评价, 还是轮岗结束时的总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在评价过程中, 一方面教师要对自己授课效果进行评价, 而更重要的是乡村学校中的学生、教师和校长也要对其作出评价, 这样多维度的评价主体才能更加公正、客观。而对于教师轮岗的时间, 不能单一地由行政部门来规定限期, 而更应把这种评价体制纳入到考核中来, 这样的轮岗制度才更加有张力和弹性。最后, 应在城镇和农村的学校中进行统一的考试。一些城镇的教师到基层锻炼了一段时日, 但提起对农村孩子的帮助成效上, 却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凭证。而对于轮岗制度的最终效果的评定, 最简单又客观, 并且易于操作的途径就是考试。教育行政部门或是轮岗制度的管理部门可以定期或有针对性地将城镇学校的学生和乡村学校的学生组织起来, 进行统一的学业测验, 一来, 可以检测出城乡教育质量的实际差距, 二来, 可以评定流动到基层的轮岗教师的帮扶成效。最好这种统一考试在城镇教师到基层之前进行一次, 等到学期或学年结束时再进行考核, 评比一下教师是否提升了农村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这样才能使轮岗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

2. 增加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

教师轮岗制度实施的宗旨就是要帮扶农村的学校教育, 从而促使义务教育努力走向均衡、和谐的发展道路。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不仅仅是教师一个因素所能实现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基本的教学设备和教育资源的保障, 即使拥有了优秀的教师团队, 依然不能带来良好的效果。我国投在教育中的经费总额一直不足, 并且其中大部分的资金都流向了大城市的重点小学, 留给农村学校的经费严重短缺, 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学校之间产生巨大的差距。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70%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但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却只占总额的30%, 足可看出教育均衡的康庄大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城乡学校相对较大的差距之所在就是教育资源的拥有和使用的不均衡。要改善农村的教育现状, 首要任务就是加大教育投入, 使农村的教育硬件设施水平有所提高, 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穷了谁也不能穷了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落后农村学校以经济上的帮助与支持, 完善其所需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基础设施。所以, 要提高农村现有的教学质量, 除了“教师轮岗制度”的实施, 还要加大经济上的投入, 提高现有的办学条件, 从而对农村学生学习的教育资源有所保障, 真正做到教育均衡化发展。

3. 将“师徒制”引入轮岗制度中

笔者了解到, 目前的教师轮岗制度没有明确要求城镇教师到乡镇学校的具体帮扶手段, 教师只负责带好自己所管辖的班级, 没有最大化地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辐射给全校教师, 从而带动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此问题, 我们可以把企业中一直沿用的“师徒制”引到学校中来。与其说它是一种制度形式, 毋宁说是一种契约化的管理形式。在实施帮扶之前, 对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进行初始的评定, 以此作为城镇教师的帮扶根基, 以便形成契约化的扶助模式。在整个学期过程中, 师徒之间需建立系统的阶段性的教学质量与方法所要达到的目标, 最终, 依据契约的完成质量与实效对城镇教师的帮扶工作进行检测, 其结果可以作为城镇教师经济补偿与奖励的考核指标。科学的教师政策是对教师严格要求与优厚待遇的配套制度[4]。待师徒关系确定后, 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并结合师徒双方结对所要达成的目标, 可以制定一套详细的师徒教学工作规划, 并使其制度化。借鉴现已流行的学生档案袋制度引入“师徒档案袋”, 通过它可以对师徒之间工作情况的细节进行详实的记录, 从而可以收集教学材料, 整理先进的教学理念。师徒之间要定期地相互交流, 针对课堂中所记录的问题, 进行研讨和评述。实行这种制度将会产生长效机制, 真正使城镇教师到基层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坚, 陈阳.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失衡的制度分析.教育发展研究, 2008 (3-4) :35.

[2]文钱扑.教师流动中的社会学问题探讨.上海教育科研, 2006 (11) :4.

[3]李坚.教师职称评定条件成了个“筐”.中国青年报, 2002-01-29.

中学教师轮岗实施方案 第4篇

关键词 教师交流轮岗制度 困境 机制 创新

近年来,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我国陆续出台了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响应国家的政策,解决我国在义务教育师资均衡方面所面临的难题,各地纷纷开展了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践探索。经过几年的试点工作,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一定时期内缓解了“择校热”带来的诸多问题,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消除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问题。也就是说,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很多学者对教师在交流和轮岗中所遇到的困难作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教师交流轮岗的运行机制问题。本文针对我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具体运用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创新我国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的一些意见。

一、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缘起及本质

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全称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制度,又称教师交流制或教师轮换制,它是指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和教育均衡,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其所属行政区域内的教师,在不同学校间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交流任教的制度[1]。从2006年首次在全国提出实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的议案以来,将近10个年头,这期间教师交流轮岗成为研究的热点。最先推行教师交流轮岗举措的国家是韩国、日本、美国等,其中韩国是典型代表。历经几十年的理论论证和实践探索,实行公立学校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在韩国历史上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在韩国,所有公立学校教师以5年为一个轮岗周期定期进行校际轮换。这一制度作为缩小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师资队伍水平差距的机制,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2]。面对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在借鉴它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也开始了教师交流轮岗理论和实践的本土探索。

教师交流轮岗的本质,即实行教师交流轮岗的出发点,各国基本一致,就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然而,各国在地理环境、经济实力、政治制度、社会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对教师交流轮岗的本质认识略有不同。我国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对一部分学校采取的“优先发展”策略等各种因素,使得义务教育倾向于向城镇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则不断被冷落而逐渐衰落。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实现区域内校际师资均衡配置而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而有序地流动轮岗。因此,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的均衡发展是我国教师交流轮岗的本质。

二、我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困境

一项教育政策的执行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偏差现象。所谓偏差现象,就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原来的政策目标,从而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果[3]。因此,我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也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找到这项政策发生偏差的原因,即实施该政策的困境。

我国实施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政策的初衷,并未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的均衡配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

1.为薄弱学校派送优秀教师,却很难保证其教学质量

在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下,很多优秀的城镇教师被调往农村的薄弱学校进行交流和支教。正常情况下,其他条件不变,优秀的教师资源与教学质量应该成正比,这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对于在薄弱学校进行交流、支教的优秀教师来说,他(她)们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轮岗教师对轮岗学校缺乏认同和归属感。虽然这些教师或是原来学校的骨干教师,或是名师,但是因为不能完全认同所支教的新学校,始终认为自己属于原来的学校,所以不会全心全意投入轮岗教学,只为完成任务而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在面对新来的教师时会产生排斥感。学生对轮岗教师缺乏信任,对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的熟悉和认同也需要一个过程,还需要重新与新老师建立师生关系。基于学生的心理和成长规律,即使再优秀的教师也很难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学生基础薄弱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尽管为薄弱学校提供优秀教师进行交流任教,却很难保证这些教师带来良好的教学成效。

2.轮岗教师管理方式不当

如何对交流轮岗教师进行有效管理,一直是执行轮岗政策面临的一个难题。一般而言,轮岗教师暂时“脱离”与原来学校的工作关系,并与所轮岗的学校建立暂时的工作关系,然而在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下,轮岗教师的工资、人事关系仍然在原来的学校,并由原来学校负责发放工资和福利。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教师在轮岗期间处于无真正管理主体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轮岗期间,教师本身不在原来学校,与原派出学校只剩下工资关系,这时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从得知,因此,原派出学校对教师的控制基本无法实施。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没有与轮岗学校建立稳固的工作关系,在轮岗学校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工作,从而对轮岗学校独有的教师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产生一定的排斥,使得管理效果欠佳。可见,在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下,学校既有的教师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对轮岗教师是行不通的。

3.教师交流轮岗评价与监督不到位

对轮岗教师的评价与监督不到位,是贯彻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所面临的又一重大困境。由于轮岗教师的人事关系属于原派出学校,人却在其他学校工作,因此,原派出学校通常疏于对教师的评价与监督。在轮岗学校,由于轮岗教师与本校其他教师身份不同,采取的评价方式往往也不一样。对于本校教师,学校通常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且将考核与激励挂钩;而对于轮岗教师,由于学校唯一期望的是他们能够给学校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用终结性评价成为必然的评价手段。

从轮岗教师的角度来看,来自城镇的教师内心渴望早日回归本校,“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平时的教学工作,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交流轮岗评价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在某种程度上,评价与监督密切相关,教师交流轮岗评价的不足导致教师交流轮岗监督的缺失。

三、我国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

“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chane”,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将机制运用到不同领域就形成不同的机制。如教育机制指的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4]。由此推断,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就是教师参与交流、轮岗活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而机制创新,是各要素之间不断优化组合、革新创造的具体方式。因此,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的创新可以理解为:优化和革新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各部分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方式。

1.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创新

教学质量的保证依赖于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及其有效运行。一个有效运行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既能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监督、考核,又能为学校的教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5]。因此,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创新旨在为良好的教学提供先进、科学、有效的运行方略和途径。

首先,在选派轮岗教师之前,应充分考虑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家庭背景等因素,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派往交流轮岗的学校,这样保障了教师与轮岗学校的融洽与协调,消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对准备进入轮岗学校教师的教学教案、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设计的教学目标进行仔细审核,然后对通过审核的教师进行农村或城镇教育教学的思维训练和方法培训,使其在差异较大的学校的教学能够得心应手。

其次,针对轮岗教师自身的情况和教学水平来安排相应的班级教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同时,应对接受轮岗的班级和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来接受新的教师,以便使其很快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师和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

最后,原派出学校应对教师的整个轮岗过程进行跟踪。教师所在的轮岗学校应积极配合,将轮岗教师的最新动态、最新成果及时反馈回原学校,以便作为教师日后返校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如此一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轮岗的目的。

2.人事管理制度的更新与完善

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与当前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不太吻合,因此,更新和完善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成为当务之急。有学者提出“县管校用”的人事管理制度,笔者对此不太认同,原因有两个。其一,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和调配教师的交流轮岗容易引起管理的“僵硬化”,直接导致教师交流轮岗流于形式;其二,若由上级行政部门调配轮岗教师,表面上看来能最大化整合资源,实质上没有有效利用教师资源,因为教师的实际情况学校比上级主管部门更清楚。

公立中小学具有办学自主权[6]。因此,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任制的趋势下,笔者认为,在当前的人事制度下对交流轮岗教师的管理实行聘任制管理较为合适。轮岗教师与所调往的学校签订聘用合同,轮岗结束后返校时与原来的学校再签订合同,这样轮岗教师的工资人事关系跟随个人而流动;同时,考核教师的业绩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手段,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轮岗教学,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3.评价与监督机制的创新

创新教师交流轮岗评价与监督机制,主要在于建立多元的评价与监督方式。

首先,在选派之前,学校应对轮岗教师进行多方面的选拔考核,在了解教师各方面基本情况的同时对其作出初步评价。再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形式,利用校长、教师和学生对轮岗教师进行评价,这样多维度的评价主体会更加客观和公正,从而对轮岗教师起着更大的激励作用。

其次,要使城镇教师与农村教师互相交流轮岗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套完整的评价体制作为引领是有必要的。在轮岗的各学校,应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评价更加科学和客观。

再次,在城镇和农村学校组织统一性的考试。考试是检测学生和考核教师的最简单而客观的评定方式,也是考证交流轮岗制度实施效果的评定手段。地方教育部门或者轮岗制度的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城镇学校的学生和乡村学校的学生进行统一的学业考试。这样不仅可以检测城镇与农村教学质量的真实差距,还可以判定在薄弱学校交流轮岗教师的帮扶效果。应在轮岗之前、轮岗期间和轮岗结束时都组织这种考试进行考核,这样不仅有利于交流轮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更有利于制度实施效果的不断提升。

最后,加强教师交流轮岗的监督、提高监督的透明度是创新教师交流轮岗监督机制的重要举措。由于监督不力,轮岗教师不能及时掌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政策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因此,应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政策的执行状况。实行群众监督和管理者、轮岗教师、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相结合的多元、立体监督机制。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懒散、懈怠的教师加以惩罚,以唤起教师的监督意识。

参考文献

[1] 马焕灵,景方瑞.教师轮岗政策实施问题检视[J].中国教育学刊,2009(6).

[2] 赵允德.韩国中等学校教师轮岗制度及其特点[J].教师教育研究,2014(3).

[3] 吴志宏,陈韶峰,汤春林.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孙绵涛,康翠萍.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J].教育研究,2006(12).

[5] 符建湘,傅晓军.高等学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思考[J].评价与管理,2006(4).

[6] 黄启兵.教师轮岗制度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教师轮岗交流实施方案 第5篇

(试行)

镇属各中小学、幼儿园: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我镇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立符合我校特点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师轮岗交流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切实解决我镇各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上的结构性矛盾,优化本镇内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中小学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效益,高水平、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经研究,决定建立**镇中心学校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好每一所中小学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定》精神,立足实际,树立本镇内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一盘棋”思想,建立和完善教师轮岗制度,真正形成公开、平

等、竞争、择优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师轮岗制度,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实现教师队伍管理上的创新与突破,积极推动我校教师轮岗交流工作。

二、基本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增强活力、和谐稳定”的工作要求,本着“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到三个结合,即:建立教师轮岗交流机制与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师职务晋级和奖惩机制相结合;建立教师轮岗交流机制与弘扬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师德教育相结合;建立教师轮岗交流机制与确保教育系统安定稳定、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相结合。

三、实施办法

(一)轮岗对象

***镇中心学校在编(除外单位借调的)在岗、现任教学校工作已满5年的专任教师,均为轮岗对象。其中下列人员不作为轮岗交流对象:

1、男教师年龄50周岁以上,女教师45周岁以上的专任教师;(时间截至到2013年08月31日为准)

2、身体残疾或长年病假的教师(以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经县教科局批假为准)。

3、英语专任教师和“远教”管理员(以各校确定的教师为准。若是教师职务晋级,也必须参加轮岗。)

4、各中小学的校级领导(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

(二)轮岗措施

1、外单位(中心学校)调入到***学年的教师轮岗(学校在本学教师轮岗交流之后未超编的情况下可暂缓执行)。

2、在首次教师岗位设置聘任中,晋级的教师,男教师年龄在45周岁,女教师年龄在40周岁以下(时间以2013年8月31日为准),均要参加1学年的教师轮岗。

3、在以后每次教师职务晋级中,晋级的教师,只有不是离退休年龄不足三年的教师均要参加一年以上两年以内的教师轮岗。

4、各校(园)根据本实施方案制定本校轮岗计划。按照中心学校每年公布各校参加轮岗教师人数,妥善安排轮岗人员,于08月20前上报中心学校,便于中心学校对轮岗教师分配工作。

5、自愿轮岗交流。

(1)、鼓励**中学、**完小和***儿园的教师自愿到***小学任教,服务期1两年。

(2)、自愿交流的教师,由本人提出申请,学校签署意见,中心学校根据学校编制和学科结构情况统一组织安排。

(3)、服务期满后,安排回原学校任教。

四、激励措施:

1、在教师职务晋级量化中,到**小学*轮岗的教师每学年追加1.6分。

2、参加轮岗交流的教师在评优选模时,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

说明:①因教师职务晋级而被轮岗的教师不享受追加分数。

②外单位调入到我中心小学后被轮岗到***小学*任教的教师,每学年也可追加1.6分,计入教师职务晋级量化。

3、在教师职务晋级量化中,参加轮岗教师的追加分数不得超过3分。

五、纪律要求:

1、各校(园)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精心组织,服从全局安排,完成全面工作。

2、有关人员要积极参与,争取机会,提高自我,为我镇教育均衡发展作出贡献。

3、派出学校要加强与接收学校的沟通与协调,了解轮岗交流教师的工作、学习等情况,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使其能够思想稳定、工作安心。

4、轮岗交流教师的任职考核和教师工作量评估、教师职务晋级由接收学校负责进行。

5、确定轮岗而不参加轮岗交流的教师不能评优评先、不能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

6、所有涉及到的轮岗人员都必须按要求准时到岗尽责,不得自行安排或雇用临时人员顶岗。凡不服从组织调配,超过一周拒不到岗的,将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予以效能告诫;超过半个月时间拒不到岗的,按自动离职处理,上报教科局予以除名。

7、各校(园)长是实施教师轮岗交流机制的第一责任人。凡对轮岗制度不落实、措施不得力、工作不到位、造成不良影响的,将追究学校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8、本实施方案执行之日起以前所有教师轮岗有关规定一律废止。

本实施方案自2013年9月1日起执行。本实施方案由中心校依据有关教师轮岗文件精神负责解释。

教师轮岗交流管理实施方案 第6篇

(2010年8月修订)

为进一步贯彻省、县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促进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闽政办[2006]262号、浦教[2008]40号、浦教中

[2012]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经学校行政会讨论,教代会主席团审议通过,实行教师城乡轮岗交流制度。

一、轮岗交流的学校及对象

(一)交流学校范围:全县范围所有单位、以城乡学校结对帮扶为基础。

(二)轮岗交流的对象及条件

1、政治思想、业务素质较好的教师。

2、从2009年8月起,身体健康,45周岁以下(含40周岁)的全体教师。

3、外乡镇籍教师可优先参与轮岗交流。

外乡镇教师的界定(此界定只限于轮岗交流):

①外乡镇籍教师到霞南中学任教。

②霞美籍女教师嫁外乡镇,现在霞南中学任教。

4、暂缓轮岗交流的对象:

①身患重病不能正常工作的教师;

②配偶残疾或重病需照顾的教师;

③子女未满三周岁的女教师;

④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教师;

⑤夫妻双方若均属轮岗交流对象,一方可暂缓。

二、轮岗交流的调配方法

1、个人自愿申请的教师优先安排。

2、同一所学校有多人申请的按任现职时间的先后和在该校任教的时间长短而定。

三、轮岗交流待遇

1、全职交流人员的人事关系,工资福利待遇不因交流受到影响。

2、绩效工资按照全额分发。

3、选派单位对参与交流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生活和交通补助。

4、对于表现较好,成绩显著的交流人员,在评优评先、晋职、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并颁发荣誉证书。

四、轮岗交流的教师管理

1、凡属轮岗交流对象没有到交流学校任教,就没有参与聘用职称教师职务的资格。

2、轮岗交流的时间定为一年,若需再交流再申请。

小学轮岗交流教师实施方案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创新教师队伍管理的体制、机制,通过科学有序流动,调整、优化师资资源配置,缩小骨干教师在中心与薄弱(偏远)校际之间分布上的差距,促进各学科师资配备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增强教师队伍活力,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教师队伍,为办好东丽区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原则

开展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要坚持合理流动、师资均衡、资源共享、立足长远、统筹兼顾的原则,促进教师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流动,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偏远)学校流动,达到一名优秀骨干教师带动一批青年教师的效果。

三、实施办法

(一)交流范围

所有教学单位,包括中小学(含育才中学)、幼儿园、少年宫、教师发展中心、职教中心。

(二)交流形式

1.调动交流(人事、工资关系随人到受援学校)。

调动原则:申请调动人员所在学校原则上是超编单位或是学科结构性富余的单位,且工作满五年以上,有合理的调动理由;调入单位须是缺编单位、急缺学科教师或专业人员;工作不满5年的教师、正在接受有关部门审查的教师,学校和教育局不受理调动申请。

2.优秀骨干教师的交流。

3.超职数聘任人员的交流。

4.中心地区的学校根据教师职称晋升条件,有计划的选派符合条件的教师到相对薄弱(偏远)学校顶岗任教交流。

5.集团化办学学校之间的交流。

6.学校之间的学科对等交流。

(三)交流期限

教师交流轮岗(调动交流除外)工作一般为两学年,交流期满后回原学校工作。20xx-20xx学年度交流的教师本学年度延续交流任教。

(四)交流程序

1.交流教师条件

以20xx年8月底为时间节点,凡男50周岁以下、女45周岁以下,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6年及以上的教师。

2.交流比例要求

本校应交流教师人数为符合交流条件人数的20%(见点就入),应交流教师中的骨干教师人数为应交流教师人数的50%(见点就入)。

3.测算交流人数

各校统计本校骨干教师情况,骨干教师称号的范围是20xx至20xx年经过认定的骨干教师称号;按照交流比例要求,将测算人数及推荐人选填入《20xx-20xx学年度教师交流轮岗推荐表》;严格按照满教学工作量测算,上报学校的需求学科和富余学科情况。

4、教育局人事科汇总后,按照交流轮岗比例要求,结合各校学科需求情况,作出交流轮岗安排。

(五)交流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

教师交流期间,奖励性绩效工资由接收学校发放,工资关系仍在派出学校,仍享受派出学校的其他福利待遇。

(六)交流期间的考核工作

交流期间交流教师由接收校负责日常考勤和考核,如实上报《东丽区教育系统交流教师工作月报表》和年度综合考评资料。派出学校要严格按照接收学校提供的考勤、工作考核情况,落实相关待遇。

交流教师在交流期间每月病、事假累计达到10天及以上,接收学校要将情况上报人事科,人事科将视情节决定该教师是否继续交流。

派出学校和接收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如实上报交流教师的工作情况,不准瞒报漏报,一经发现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双方学校主要领导的责任。

交流教师在交流期间必须严格遵守所在学校的各项纪律要求,服从所在学校的工作安排。对不服从接收学校考核管理的交流教师,教育局责成派出学校按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条例》作出相应的处分。接收学校要做好交流教师所有材料整理存档工作,以备上级部门的检查。

(七)建立激励机制

将教师交流经历和业绩作为教师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等优先考虑的重要依据。

四、工作要求

(一)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测算与推荐工作

各学校要对学校教师队伍进行分析梳理,召开行政会研究决定推荐人选,填写《20xx-20xx学年度教育系统教师交流轮岗推荐表》,上报人事科(本校教师的交流意向只作为参考,不作为最后交流的去向)。

(二)严格落实交流比例要求

按照测算出来的应交流人数和应交流人数中的`骨干教师人数上报推荐名单。推荐的骨干教师必须是在人事科备案注册的教师(附件1的名单)。上一学年度的交流轮岗教师继续交流,计入本学年度学校推荐名单,按今年新的测算比例要求,人数不足的学校再补充新的推荐人选。

严格按照市教委对义务教育学校的要求,凡义务教育学校,无论超编校还是缺编校,必须严格按照“两个比例”要求完成推荐交流轮岗推荐工作。

(三)推荐的交流轮岗教师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适当放宽条件。

(四)上报的数据要实事求是,不准弄虚作假,一旦查出将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中学教师轮岗实施方案 第8篇

一、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缘起及本质

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全称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制度,又称教师交流制或教师轮换制,它是指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和教育均衡,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其所属行政区域内的教师,在不同学校间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交流任教的制度[1]。从2006年首次在全国提出实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的议案以来,将近10个年头,这期间教师交流轮岗成为研究的热点。最先推行教师交流轮岗举措的国家是韩国、日本、美国等,其中韩国是典型代表。历经几十年的理论论证和实践探索,实行公立学校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在韩国历史上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在韩国,所有公立学校教师以5年为一个轮岗周期定期进行校际轮换。这一制度作为缩小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师资队伍水平差距的机制,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2]。面对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在借鉴它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也开始了教师交流轮岗理论和实践的本土探索。

教师交流轮岗的本质,即实行教师交流轮岗的出发点,各国基本一致,就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然而,各国在地理环境、经济实力、政治制度、社会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对教师交流轮岗的本质认识略有不同。我国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对一部分学校采取的“优先发展”策略等各种因素,使得义务教育倾向于向城镇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则不断被冷落而逐渐衰落。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实现区域内校际师资均衡配置而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而有序地流动轮岗。因此,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的均衡发展是我国教师交流轮岗的本质。

二、我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困境

一项教育政策的执行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偏差现象。所谓偏差现象,就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原来的政策目标,从而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果[3]。因此,我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也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找到这项政策发生偏差的原因,即实施该政策的困境。

我国实施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政策的初衷,并未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的均衡配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

1.为薄弱学校派送优秀教师,却很难保证其教学质量

在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下,很多优秀的城镇教师被调往农村的薄弱学校进行交流和支教。正常情况下,其他条件不变,优秀的教师资源与教学质量应该成正比,这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对于在薄弱学校进行交流、支教的优秀教师来说,他(她)们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轮岗教师对轮岗学校缺乏认同和归属感。虽然这些教师或是原来学校的骨干教师,或是名师,但是因为不能完全认同所支教的新学校,始终认为自己属于原来的学校,所以不会全心全意投入轮岗教学,只为完成任务而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在面对新来的教师时会产生排斥感。学生对轮岗教师缺乏信任,对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的熟悉和认同也需要一个过程,还需要重新与新老师建立师生关系。基于学生的心理和成长规律,即使再优秀的教师也很难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学生基础薄弱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尽管为薄弱学校提供优秀教师进行交流任教,却很难保证这些教师带来良好的教学成效。

2.轮岗教师管理方式不当

如何对交流轮岗教师进行有效管理,一直是执行轮岗政策面临的一个难题。一般而言,轮岗教师暂时“脱离”与原来学校的工作关系,并与所轮岗的学校建立暂时的工作关系,然而在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下,轮岗教师的工资、人事关系仍然在原来的学校,并由原来学校负责发放工资和福利。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教师在轮岗期间处于无真正管理主体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轮岗期间,教师本身不在原来学校,与原派出学校只剩下工资关系,这时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从得知,因此,原派出学校对教师的控制基本无法实施。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没有与轮岗学校建立稳固的工作关系,在轮岗学校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工作,从而对轮岗学校独有的教师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产生一定的排斥,使得管理效果欠佳。可见,在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下,学校既有的教师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对轮岗教师是行不通的。

3.教师交流轮岗评价与监督不到位

对轮岗教师的评价与监督不到位,是贯彻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所面临的又一重大困境。由于轮岗教师的人事关系属于原派出学校,人却在其他学校工作,因此,原派出学校通常疏于对教师的评价与监督。在轮岗学校,由于轮岗教师与本校其他教师身份不同,采取的评价方式往往也不一样。对于本校教师,学校通常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且将考核与激励挂钩;而对于轮岗教师,由于学校唯一期望的是他们能够给学校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用终结性评价成为必然的评价手段。

从轮岗教师的角度来看,来自城镇的教师内心渴望早日回归本校,“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平时的教学工作,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交流轮岗评价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在某种程度上,评价与监督密切相关,教师交流轮岗评价的不足导致教师交流轮岗监督的缺失。

三、我国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

“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chane”,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将机制运用到不同领域就形成不同的机制。如教育机制指的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4]。由此推断,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就是教师参与交流、轮岗活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而机制创新,是各要素之间不断优化组合、革新创造的具体方式。因此,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的创新可以理解为:优化和革新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各部分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方式。

1.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创新

教学质量的保证依赖于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及其有效运行。一个有效运行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既能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监督、考核,又能为学校的教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5]。因此,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创新旨在为良好的教学提供先进、科学、有效的运行方略和途径。

首先,在选派轮岗教师之前,应充分考虑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家庭背景等因素,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派往交流轮岗的学校,这样保障了教师与轮岗学校的融洽与协调,消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对准备进入轮岗学校教师的教学教案、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设计的教学目标进行仔细审核,然后对通过审核的教师进行农村或城镇教育教学的思维训练和方法培训,使其在差异较大的学校的教学能够得心应手。

其次,针对轮岗教师自身的情况和教学水平来安排相应的班级教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同时,应对接受轮岗的班级和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来接受新的教师,以便使其很快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师和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

最后,原派出学校应对教师的整个轮岗过程进行跟踪。教师所在的轮岗学校应积极配合,将轮岗教师的最新动态、最新成果及时反馈回原学校,以便作为教师日后返校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如此一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轮岗的目的。

2.人事管理制度的更新与完善

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与当前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不太吻合,因此,更新和完善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成为当务之急。有学者提出“县管校用”的人事管理制度,笔者对此不太认同,原因有两个。其一,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和调配教师的交流轮岗容易引起管理的“僵硬化”,直接导致教师交流轮岗流于形式;其二,若由上级行政部门调配轮岗教师,表面上看来能最大化整合资源,实质上没有有效利用教师资源,因为教师的实际情况学校比上级主管部门更清楚。

公立中小学具有办学自主权[6]。因此,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任制的趋势下,笔者认为,在当前的人事制度下对交流轮岗教师的管理实行聘任制管理较为合适。轮岗教师与所调往的学校签订聘用合同,轮岗结束后返校时与原来的学校再签订合同,这样轮岗教师的工资人事关系跟随个人而流动;同时,考核教师的业绩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手段,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轮岗教学,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3.评价与监督机制的创新

创新教师交流轮岗评价与监督机制,主要在于建立多元的评价与监督方式。

首先,在选派之前,学校应对轮岗教师进行多方面的选拔考核,在了解教师各方面基本情况的同时对其作出初步评价。再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形式,利用校长、教师和学生对轮岗教师进行评价,这样多维度的评价主体会更加客观和公正,从而对轮岗教师起着更大的激励作用。

其次,要使城镇教师与农村教师互相交流轮岗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套完整的评价体制作为引领是有必要的。在轮岗的各学校,应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评价更加科学和客观。

再次,在城镇和农村学校组织统一性的考试。考试是检测学生和考核教师的最简单而客观的评定方式,也是考证交流轮岗制度实施效果的评定手段。地方教育部门或者轮岗制度的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城镇学校的学生和乡村学校的学生进行统一的学业考试。这样不仅可以检测城镇与农村教学质量的真实差距,还可以判定在薄弱学校交流轮岗教师的帮扶效果。应在轮岗之前、轮岗期间和轮岗结束时都组织这种考试进行考核,这样不仅有利于交流轮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更有利于制度实施效果的不断提升。

最后,加强教师交流轮岗的监督、提高监督的透明度是创新教师交流轮岗监督机制的重要举措。由于监督不力,轮岗教师不能及时掌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政策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因此,应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政策的执行状况。实行群众监督和管理者、轮岗教师、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相结合的多元、立体监督机制。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懒散、懈怠的教师加以惩罚,以唤起教师的监督意识。

参考文献

[1]马焕灵,景方瑞.教师轮岗政策实施问题检视[J].中国教育学刊,2009(6).

[2]赵允德.韩国中等学校教师轮岗制度及其特点[J].教师教育研究,2014(3).

[3]吴志宏,陈韶峰,汤春林.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孙绵涛,康翠萍.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J].教育研究,2006(12).

[5]符建湘,傅晓军.高等学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思考[J].评价与管理,2006(4).

上一篇:(习作训练)《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教学教案下一篇:章鱼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