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老师课后反思

2024-05-21

高中语文老师课后反思(精选13篇)

高中语文老师课后反思 第1篇

阅读是学生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同时也是收获审美体验和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但是不少高中生受自身认识的肤浅和外界事物的干扰等影响,不能承受阅读之重,阅读视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教师在诸多无形压力下,其阅读教学的指导方向也出现了一些困境。

教学理念的滞后性和功利性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围绕听说读写来展开的,但不少教师将其简单、机械地理解为“只有多读才能写得好”“读是为了写”,显然潜意识将阅读定位成写作的附庸品。当下的信息时代,作为个体的学生将来不一定都要掌握高超的写作水准,但却应具备过硬的阅读能力。不会阅读仅会写作的人,恐怕生存将异常的艰难。事实上,阅读不但不能成为写作的附庸,反而应该有着比写作更重要的地位。阅读不仅扩展学生当下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构建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为未来的人生打好扎实的精神底子。

其实,上述阅读教学理念有着明显的滞后性,而这种滞后性的背后有着赤裸裸的功利性。这种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的理念瞄准的是目前短期利益,至于学生未来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构建则暂且搁浅。不少教师渴望在短期内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得分能力提升到理想的境界,主观愿望可以理解,客观效果却未必理想。殊不知,阅读需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并非一朝一夕立竿见影。

教学实践的技能化和填鸭式

语文阅读的特点应该侧重丰富的人文性,它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家园和心灵世界,而不是简单的智力和纯粹的技能。但长期以来受高考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少教师不能从根本上给予充分的认识和严肃的对待,习惯于用理性肢解和阉割人文性很强的阅读文本,用条分缕析禁锢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把学生训练成缺乏人性和人格的应试机器。一篇篇美不胜收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甚至被拆卸成枯燥的字词句的文字游戏。毫不夸张地说,当下的阅读训练是完全脱离学生情感体验和现实人生的应试技能训练。

与此同时,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言堂”,将自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生硬地强加给学生,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阅读和解读的惰性。这种填鸭式的主观解读严重掩盖了学生独立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阅读一直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1)更新理念,营造氛围。

教师要让阅读呈现开放式、对话式、个性化的状态,必然突破原有阅读教学的封闭状态,为学生营造一种动态、自由、主动、多元的阅读氛围。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拓宽的视野去体味生活、感悟人生。这种多元的、开放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怀着信念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游弋,从而培养兴趣、塑造人格、提升素养。

(2)摒弃功利,注重积累。

阅读实践类似农民种地,但求耕耘,少问收获。应该说,阅读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对学生阅读教学来说,不应是“深挖洞”,更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同时,阅读之后不宜安排训练题,让学生们能够以一种毫无功利的心态去阅读,领会其中最直接、最单纯的内容。

重视阅读过程而相对地看轻结论,引导学生展开过程,并以言语的介入作动力不断地深入,就一定能使学生既得到多方面的营养,又使阅读能力不断提高,以适应个体和社会的需要。教师可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3)淡化技能,培养心智。

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是在阅读文本中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力和思考创造力,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阅读也讲求方法技巧,但应更关注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生阅读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而不是在阅读中去记住阅读文本分几段、有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有哪些写作特点等结论。即淡化偏重形式的分析式操作,多强调进行领悟式阅读。

(4)适当指导,加强对话。

阅读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来认识体验,而答案的本身并不重要。这种阅读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不是不管,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教师适时适当指导,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阅读教学主要任务应该是积极主动参与,与学生一起阅读、探讨和交流,营造互动式、对话式的氛围。

阅读能增长见识、拓展心智、丰富心灵,为此,教师在学识渊博的基础上,必须是个情感丰富和生活体验丰富的人。课堂之小,教师没有良好的统筹能力,学生在其中只能学到关于文字的基础性和带着技术性的知识。没有体味到文字所携带的美妙,不会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望。所以,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路上,必须打开学生们心灵的天窗,擦亮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在学海中扬起前进的风帆。

高中语文老师课后反思 第2篇

记得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的,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的。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在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语文教学应重视课后反思 第3篇

一、反思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差异点

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的蓝图, 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流程, 它受到课堂教学中诸因素的制约, 教师必须灵活掌握, 或做内容上的微调, 或做方法上的变更。清代画家郑板桥说:“江馆清秋, 晨起看竹, 烟光、月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中间, 胸中勃勃, 遂有画意。其实, 胸中之竹, 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 落笔变相, 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段话对教师颇有启示意义。如果说教学预案是“眼中之竹”的话, 那么实施教学预案就是“胸中之竹”, 而灵动的变化则成为“手中之竹”。

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之间是不能完全划上等号的, 这中间关系到实施过程中的灵动变化。有些教师的上课得心应手, 就是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将“胸中之竹”灵动的变为“手中之竹”。虽然“竹”的形象未变, 但“竹”的神韵异彩纷呈。因此, 即便同一个教案, 执教的技术与艺术不同, 效果也就各有千秋。而寻找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的差异点, 就是要寻找预设与效果的落差在哪里, 寻找“驾驭”的异同在哪里。

二、反思自身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个人的教学, 也需要一面镜子, 那就是他人的评价。诚然, 这面镜子不能变形, 变形了, 评价也就走了样。对于他人的评价, 也要作客观分析。看他的评价是否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是否切中教学的要害, 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 在教后反思时, 要寻找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那么, 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有哪些呢?其一, 表现在教学理念上, 看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 以创新求发展”;其二, 表现在教学目标上, 看目标的定位是否切合教学实际, 目标与效果是否趋于一致;其三, 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安排上, 看是否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及难、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其四, 表现在教学形式上, 看师生互动是否默契, 合作学习是否卓有成效, 学生的思维是否得以激活。只有在这些结合点上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 才能有效地将他人的评价化为自己今后教学的良策。

三、反思教学效果和重新设计的生长点

教学质量的高低, 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课堂教学效果是指实施教学预案之后所实现的预期目标的程度。具体衡量的标准, 一是知识与能力, 二是过程与方法, 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 根据课型实际特点各有侧重。对教学实际效果的界定, 传统的观念侧重于知识与能力, 侧重于教学的过程, 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 忽视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相悖的。因此, 检验教学实际效果应以三维为指向, 做到“形神兼备”。在实际操作中, 有形的可以通过多种检测手段检验优劣, 无形的则要与三维目标中的参照物比较得失。

寻找教学实际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 就是要根据教学实际效果的优劣得失, 扬长补短。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教案虽好, 但效果欠佳。这主要是因为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与先进的教学预设落差过大。这就要求在重新设计时放缓难度, 做到既不降低教学要求, 又要使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乐。也有些学生虽成绩较好, 但平素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式, 当学习方式变革之时, 他们一时不能适应。这时, 教师更要注意导而有度, 导而有序, 导而有效。因此, 在重新设计教学预案时, 要在新老方法的交替中架桥铺路, 让学生慢慢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可见, 寻找教学实际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 一要考虑教学预案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原则, 二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学习方式与实际水平的适应性原则, 从而使经过实践后的教学预案更具先进性, 更具可行性, 更具有效性。

四、反思设计的有效性与学生情感体验的融合点

有效的教学设计, 除了体现设计的先进性、操作的可行性外, 还必须体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任何先进的教学设计, 任何灵巧的教学方法, 最终都必须落实在“有效”上。而有效的教学, 终究要通过学生的心灵感悟、情感的体验而获得。因此, 教学反思中必须寻找设计的有效性与能力发展、情感体验的融合点。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叙事散文。那段对“背影”的描写, 朴实无华, 情真意切。然而, 有些中学生却体会甚微。为了加强情感体验, 在二次执教时, 我一改先读后写的方法, 变为先写后读, “未读背影先有情”, 即先写自己亲人的背影, 关爱自己的背影, 艰辛劳动的背影, 工作后疲劳的背影……再读朱自清的《背影》。由于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 效果就迥然不同了。可见, 教后反思, 不仅可以弥补教学上的不足, 还可以使教学预案日臻完善。

高中语文老师课后反思 第4篇

一、用课后反思解决教学进度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高中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如果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还要补习初中的教学内容,肯定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增加课时显然不可能,怎么办?我常常注意挖掘隐性课时。比如课前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事先解决上课时的“拦路虎”。

同时,设计适度的预习题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且这也是反思性教学目的——两个“学会”的具体体现。这样看来,设计一份既科学又经济的预习提纲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比如上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后,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效果进行了反思,经过一番思考,设计了如下提纲:

1、按时间顺序列举列强侵华的事件及其后果?

2、针对列强入侵,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

3、将列强侵华事件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一一对应起来。

4、在课本中找出中国军民反抗斗争的典型事件。

当然,这份预习提纲能否奏效,只有到下一节课才能得到验证。

二、课后反思发现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不容忽视

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只侧重史实讲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能生动感人,容易变成简单的史实罗列。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逐步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用情景式教学激活学生情感世界。

为使学生亲身体验,上课时我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感人场面,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教材选取了“三元里抗英”,这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地而作的积极努力;“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壮丽诗篇。上课选择典型事件,从“中华民族”的视野来讲授。面对着列强的入侵,无论政府官兵,还是民众百姓,尽管他们形式不同,手段不一,或自发,或有组织,但他们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

三、利用课后反思使自身在“学会教学”中得到发展

反思性教学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自身获得发展,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因此,反思型教师与操作型教师有较大区别。比如一节课结束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样的课是不是最好的课?反思型教师认为不是。因为反思性教学讲求的是要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比如在《鸦片战争》一课即将结束时,我用多媒体演示了清朝时关于鸦片的谣谚——陈澧的炮子谣(节选):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工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烧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怕炮怕火箭?”

还有现代几幅中外禁毒的图片。然后问:“从上面的谣谚看,鸦片战争时期,人们对毒品已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为什么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毒品仍有一定的市场?我们应当怎样做?”又问:“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某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有关史实,选用适当角度评述这种观点。”

大仓老师课后反思 第5篇

《大仓老师》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这篇课文记叙了大仓老师的两件事。一件事是他在开学典礼上的开场白,另一件事是讲述他上的一节语文课。从全文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小作者非常敬佩、喜爱正直、正诚的大仓老师。全文文字朴实感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真诚正直的品质。 教学时,我将多媒体课件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找句子,读句子,品句子让学生逐层深入地理解大仓老师所具备的令人感动的品质。课件给了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与热情。

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转变了学习方式,教学的过程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老师课后教学反思 第6篇

上课一开始,点明主题:今天我们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实践中的作用。利用投影仪出示如下的自学要求:① 自学课本例题,不懂的问题可以告诉老师或划下来。② 能看懂例题,并能说出例题解答中每个方程的实际意义。③ 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有几个?是什么?④ 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本题,对比前后两种方法,你有何感受?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开始自学,在自学时间内,要始终展示自学要求,教师巡回指导。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可用简洁语言和学生说几句”悄悄话”,对于较复杂的或具有共性的问题,记下来,做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内容。这一阶段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采用的是“全班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

第二步:检查自学效果。

学生活动:在检查之前,先“成对”交流1-2分钟,再全班交流。虽然已经分层,学生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提问时先由中等生或较差生回答,(目的:1.检查理解程度;2.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3、增强能学能会的信心。)优生补充,为提问的操作要求。教师指导:要注意凡是学生讲清楚的问题,教师绝不重复,教师只做有效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处。这一阶段采用的是“成对和全班共同交流”的学习方式。

第三步:合作与探究。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例题进行变化、扩展,经过生生、师生的交流及自我思维的碰撞,使学习更具有挑战性,更有意义。例如:上面提到的例题6的学习,学生自学完毕之后,提出若其他条件不变,公司研制了三种方案:方案一:将蔬菜全部进行粗加工;方案二:尽可能进行细加工,剩余部分在市场直接销售;方案三:将部分蔬菜进行精加工,其余蔬菜进行粗加工,并恰好在15天完成。如果每吨蔬菜直接销售利润为200元,若你是公司经理你将选择哪一种方案?1.由于改进精加工技术,每天精加工蔬菜8吨,其他的条件不变,你还选择这一方案吗?试一试!2.若更新机器设备,精加工和粗加工可以同时进行,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案?若有,请提供出来。尝试中发现学生非常欢迎这样现实的、有意义的、探索型的题目。这一时段经常是课堂上最出彩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高,解决问题的愿望强,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往往是最迫切的,而且是自发的。

此时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集体交流时,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路作出评价,探讨成功和失败的教训,探索一般的规律和问题的内外联系等等。若没有有效的指导和点拨,学生的学习会有一种一盘散沙的感觉。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本人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思考过程讲出来,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是一种能及时反馈、把握学生思维状态的好办法,效果非常好。

老师《石榴》课后反思 第7篇

1、理解重点的新词,了解石榴树的枝叶、花朵以及果实的特点。通过品读,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美。(重点说拟人修辞手法)

2、学习课文,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学习第四自然段品石榴的写法。

3、体会文中优美的词句,学习拟人句。

第一课时,我已经让学生学习了生字、词语,朗读了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并且讲读了第一自然段,理解了“驰名中外”这个词的意思(名气很大,国内外有名。)

第二课时,我从复习课文脉络入手,石榴园——石榴花——石榴果——品石榴,再按照段落一步步的学习、品读课文。

首先,阅读第二节,了解枝、叶、花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词语“抽出”“长出”“开出”“挂满”这些词语体会石榴树的的生长过程:抽枝——长叶——开花——结果,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填空练习,了解石榴树的生长过程。课文中有描写石榴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写出了花朵的形状特点以及花朵开得热闹的特点,但是再此教学过程我省略了,也没有着重强调比喻的修辞手法。

浅谈语文教学之课后有效反思 第8篇

一、教师的反思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领者, 教师反思研究的主要对象从人的角度来说应是学生, 研究的着眼点应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研究的效果是看学生语文素养是否提升, 从“长期效应”角度来看,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达到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不同阶段的学生应具有的语文素养。

教师反思的有效途径主要体现在自我对话和交流探讨

教师的自我对话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课堂教学过程重现, 教师分析、评价、归因自己的教学活动, 总结经验, 反思不足, 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课堂教学重现最好的方法是微格教学技术的运用, 当然, 要想每个教师、每一节课都使用微格教学, 实施起来很有难度,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可以以教学案例的方式来重现课堂教学的全部和片段。教师在自我对话的时候, 要善于“换位思考”, 就是教师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 把自己当做学生, 从学生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出发, 来反观自己的教学活动。

“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 教师的反思还需要在一个共同体中进行交流探讨, 一般通过听课评课、教学论坛和教学沙龙等活动来反思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得失。每个评课人不同角度的善意的批评和中肯的建议, 有利于执教者多角度地反思自身的不足, 有利于执教者“采众家之长, 补己之短”。

二、学生的反思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发展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 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具有短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要想使学生对语文学习长期地保持兴趣, 就要让学生的兴趣点不断受到刺激。可行的途径就是语文教师要求和训练学生写反思日记, 如《快乐的语文课》或《今天我是快乐的》语文学习系列性的反思日记, 让学生记录个人语文学习成长历程中的所学、所得、所知、所想;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对反思日记评优的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地撰写反思日记。

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它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课后完成适量的作业是必要的, 但是要避免“题海”战术。

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的课程, 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因此语文学科的课后有效作业的布置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 重在积累

积累语言材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语感, 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深切的体验和感悟, 能有效地传承文化, 认识语文现象, 把握语文规律, 生成新的话语, 丰富语文知识, 发展语文能力, 顺利实现三维目标,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文化修养。积累的语文材料首先应该是与课内学习相关的内容, 如成语的积累、文言字词的归纳整理、美文美句的赏析。其次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计划地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积累相关的语文材料, 如学习某一专题之后, 教师要求学生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知识而对相关材料的搜索、归纳和整理。还有就是指导、训练学生写读书笔记。

2. 自主作业

除了教师布置的必做作业外, 学生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作业, 如一句名言、一段阅读中的精彩句段、一篇自己的阅读感受等等, 多少不限, 做与不做不限。要想有效地实施自主作业, 关键的还是教师要有策略地进行:开始之初, 教师要明白要求, 不动声色地引导学生去做;当个别学生做了, 教师要及时、精心地批改, 评语要善于肯定学生, 在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正确引导, 要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终极的人文关怀。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力图用自己的表现来证明给其他学生看, 同时取悦老师。“自主作业”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而且很轻易地就达到。当其他学生发现这个意外之趣后, 必然也加入自主作业的行列。自主作业异彩纷呈、张扬个性, 变“要我做”为“我要展示”, 不是简单的完成作业设计与作业批改, 而是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 智慧与智慧的碰撞。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是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保持浓厚兴趣的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 同时三维目标再一次得到强化。

3. 形成积累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 必须靠自身的力量, 要通过自身意志的努力, 自觉地实践, 直到“习惯成自然”, 这就成了终身受用的习惯。语文学习中积累习惯的养成, 可以提高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 提升学生语言逻辑思维能力;外在表现为表达能力增强, 出口成章、引经据典, 行文流畅。

语文教师进行课后反思的途径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A-0060-02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的核心因素。面对课堂上的生成,教师以经验无法当场化解的时候,就需要通过课后反思来提升教育水平。叶澜教授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心理学家林崇德也认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应对教学中的课堂生成,是其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通过不断反思,教师的教育智慧才能不断增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促进自身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反思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自身的成长体验与感悟,认为教师要更好地进行教学,课后需要反思课堂的成功之处,需要反思“败笔”之处,需要反思学生的独到见解,以拓宽教学思路。

一、反思成功之处

教师每上一节课总有自己最满意的地方,这就是成功之处。例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师生共鸣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某一应变得当的措施;实践活动开展的成功之处;某些思想教育渗透的巧妙之举;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突然产生的灵感;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后记的素材。

例如,笔者在教《苦柚》一课时,在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之外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一个小男孩对小姑娘的品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在反思中记下了当时的触动:

这节课使我想起德国一位学者对教育的一个精妙比方: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全部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教育过程也正是如此。当看到课堂中孩子们都在为“小姑娘到底该不该收这一百元钱”辩论时,当看到他们全员参与、各抒己见时,我感受到在这自主活动中孩子们已将小姑娘的品质铭记在心间。这样的教学过程,不正如享受一份美味佳肴吗?

这节课的精彩之处,就是孩子们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融入课文,将生活与课本联系起来。在孩子们都在啧啧称赞小姑娘的品质时,一个小男孩的反面提问非常有力,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议论开来。如果这时我回避问题,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向前走的话,教学的结果可能会使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而组织学生开展一场小辩论,这样既训练了孩子们遇事要正确看待问题,要有主见,又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发挥。在这场小辩论中,孩子们如果改变了观点,会不由自主地站到另一边,改变立场,又自然地参与辩论。这种融洽的课堂关系,让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宽松的环境中,孩子们学到了知识,深入体会了小姑娘的精神,在激烈的辩论中联系实际,拓宽了眼界。这样开展教学,学生就能学得轻松,学得深入。

二、反思“败笔”之处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课也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预设再精巧的教学设计,在千变万化的课堂中,总有意外生成。教学中产生疏漏失误并不可怕,关键是教师在每堂课后都能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不足与失误。反思失误,学会运用“败笔”资源,这是每个教学一线的老师必做的功课,目的是避免由于预设不周再次出现类似的失误。教师只有多积累“病例”,同时对症下药寻找“疗法”,经过反思,使原有的经验不断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和升华,教学时才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认识几百几十几》一课的教学反思中这样写道:

了解学生的基础是教学的前提。此前学生已认识了整百数和整百整十数,所以对认识453并无多大困难,完全不必要分步出示,可以直接出示完整的例图,让学生看图尝试写数,在交流中说出思考过程,理解数的组成。而第二环节是本课难点,有两处难点:一是599接下来是多少,二是601的读写。我在此次教学中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最好让每个学生用计数器拨一拨,感知599通过两次进位到600的过程。数数应与读写数结合教学,可让学生看着计数器边数边写,借助计数器理解连续进位的意义与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法,体会0占位的意义。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改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在短暂的40分钟课堂内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并有充裕时间让学生通过必要的练习掌握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合理分配好各环节的教学时间,对学生能自行掌握的知识点决不拖泥带水,可能会有问题的地方应该重点讲解。

三、反思学生的独到见解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有创意的问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独到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

例如,在教《精卫填海》一课时,当学完了这篇故事,笔者让学生归纳并引出本课的主题——勇敢。

师:你们喜欢精卫吗?

生:喜欢!

师:你们喜欢她的什么?

生1:我觉得她很勇敢!

生2:精卫即使遇到困难也不放弃!

生3:我不喜欢精卫,我喜欢大海!

出人意料的回答打乱了正常的课堂秩序。

马上也有学生在下面附和:“精卫太不聪明了!”

笔者愣住了,三年级的小孩竟然否定课文。正当笔者准备强行将学生的思维引回课本主题时,忽然发现学生的视线已经不在老师身上了,有的学生同桌之间开始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而有的学生眼中充满了疑惑的目光。很显然,他们的兴趣并不在聆听教师的说教上。

师:你为什么不喜欢精卫?有理由吗?

生3:精卫的方法根本不对嘛!他怎么可能填得平大海?

师:你怎么知道不能?

生3:我做过一个实验,瓶子里装满水,往里面扔石头,水就会漫出来。精卫用石头和树枝填海,不仅不能填平,反而还会使海水越涨越高,淹没更多的田地和村庄。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被激发了,都跃跃欲试。一场小小的讨论会激烈地展开了。

生4:大海可能不是故意要淹死精卫的,是那天风太大,掀起了波浪,精卫才掉进去的。

生5:精卫为什么要报复大海呢?要是大海没了,地球不就变成沙漠了吗?

生6:精卫应该想更好的办法,她自己填不平大海,还要子子孙孙来填,多浪费时间呀!

生7:大海那么美丽,大海没了,世界就少了许多美丽,多可惜呀!

生8:要是大海填平了,我们用的电从哪里来?

回味课堂中学生精彩而独到的见解,笔者感到由衷庆幸。假如笔者在课堂上断然否定“不喜欢精卫”的孩子的发言,郑重其事地告诉学生“精卫填海”只是一个神话故事,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也许这一堂语文课只是一节平常的课,学生过几天就淡忘了“勇敢的精卫”和“愤怒的大海”。因恰当地保护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老师和学生都获得了意外的惊喜。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多作引导,课上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由,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语文,语文课程才会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影响。教师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意识,增强指导的能力,要不断对教学进行诊断、纠错、创新。

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教师只要收获了经验,就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从而成长为善于思考、富有创造性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初中化学老师课后反思 第10篇

1、选题要有代表性和启发性

化学习题不在多,而在精。精的标准就是习题类型要全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针对重点。

选题的启发性是指选取的习题材料要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潜在水平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启发和激发作用,将设计好的一系列问题,作为思维的路标,引导学生循着符合逻辑规律的方向进行思考,质难问疑、创造提问和答疑的民主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进行探索的思考能力。

2、以点带面,突出思路教学

在习题课教学中,重视题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审题,让学生弄清每类习题与哪些概念、理论、公式和哪些物质的性质有关,进而找出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然后根据习题特点,找出解题的要害,从而形成正确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案,把握解题方法,并能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重事项。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一般思路为:⑴审析题意。从中找出已知和求解的关系。⑵列已知,设未知。⑶列出比例式、求解。⑷写出答案并验算复核。

3、要重视习题课的反馈纠正。

《一个这样的老师》课后反思 第11篇

朗读亮点:

1.朗读我生气,愤怒的句子时,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产生共鸣,把作者的愤怒发挥得淋漓尽致。

2.朗读和邻居“正视”的句子,我扮演邻居,学生扮演作者。学生严肃地告诉我“你错了”,我追问,我错哪里?学生马上接说“怀特森老师不是在捉弄我们,而是在教会我们学习的方法。我恍然大悟地说“哦!原来如此,是我错了。”

3.理解亮点:

学生提到“狡黠的光芒”时,只是从表面的字义上去理解,我马上提示学生:

老师狡黠的光芒究竟想告诉我们点什么?他的目光里藏着什么内容?

《一个这样的老师》课后反思 第12篇

(1)难点质疑,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进行质疑;如第二板块作者又提到“凯蒂旺普斯“,还在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叫出来,有什么含义?这是本文的难点,因为这告诉我们学生们已经养成了”怀疑“的习惯,“凯蒂旺普斯“也是同学们心理难忘的教训,更是学习的动机。

(2)用语上质疑,对文章运用语言进行质疑,体会作者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一股怒火升起来”为什么用“升”,能不能用其它词代替,体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3).充分阅读,读悟结合。重点品读1—10自然段,学生自主学习勾画“我”的心理心里活动的句子并且批注上自己读出了怎样的心情。由于给的时间充足,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效果较好。

不足点:

1.有一学生提到:他认为“小桥车”事件不能算“学会了质疑”。这是非常有创新思想的男同学,但我没能对他的行为给以高度的重视和评价,因为他是真正体现了“新怀疑主义”的学生,虽然他的怀疑是错误的,但我们课堂就是需要这样的学习态度。

高中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教学思考 第1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思考 课后习题

一、教学中强调把握宏观

粤教版教材非常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几乎每一篇课文的练习都会有1~2 道宏观把握文章内容的题目。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主要包括对文章的整体内容、重点语句、中心思想、层次结构和写作特色的把握。

例如,《冰心:巴金这个人……》一课练习的第一题:作者认为冰心的“巴金这个人……”这句话包含很多东西。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巴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学会在零散的材料中做出分析和概括,训练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本文主要描写巴金这个人,而“巴金这个人……”一句是文章的线索,总结出巴金的性格,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如《华罗庚》一课练习的第一题: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空”、“松”、“实”的理解。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领会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从而领会华罗庚为学为人以及他取得科学成就的关键因素。《汉乐府两首》一课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上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诗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独特的情感内涵。这首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即使海枯石烂,仍然坚贞不变的炽热爱情。诗中的女子借用五种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事物来盟誓,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与执着。在粤教版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非常重视对文章的宏观把握和整体感知,几乎每篇课文都有1~2道这方面的练习题。但是有的练习题设计得不科学,出现了重复的现象,有的两道题完全可以合并为一道题。课后练习题本来就不多,平均每篇课文只有3~4道练习题,如果有两道题的答案出现雷同,就会极大地浪费练习题的空间,降低练习题的质量。

例如,《我的回顾》一课练习的第一、二题。第一题:作者的宗教信仰在12岁那年突然中止,中止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中止了宗教信仰后选择了一条什么道路?

第二题:作者为什么说“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第一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较为切实地把握爱因斯坦的世界观和科学观念的不断转变。第二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准确把握爱因斯坦思想变化的历程。两道题的命题意图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而且第二题的答案正好是第一题中爱因斯坦12 岁突然中止宗教信仰的部分原因。那个时代,大多数人崇奉的是有定论的宗教观念,并因此束缚了自己的创造力,陷入到“被愿望、希望和原始情感所支配的生活中”,很多人缺乏真正的思考,仅仅是去努力追求他人设计好的东西。因此,作者在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期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正是由于他相信宗教故事中有很多不可能是真实的,正是由于他对社会存在的一切信念持怀疑的态度,正是由于他的脑海中充满了一种狂热的自由思想,才使他在12岁那年突然中止了自己的宗教信仰,选择了科学的研究工作。

二、加强学生鉴赏与评价能力的培养

鉴赏与评价,是指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欣赏与评判,辨别它们的是非、高下和雅俗。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思维品质的健康发展。

鉴赏能力是对作品中所蕴含的美的感受、鉴别、赏析和评说的能力,它是读者进入作品深处的一种情感体验,要求读者驱遣想象、反复涵咏,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评价能力是对阅读材料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和表现形式等的合理性进行有根据的评价与判断,它是读者跳出文章之外的一种理智判断,是一种科学活动。如果说鉴赏性阅读是“入书”,是敬重作品的“仰视式”阅读,那么评价性阅读则是“出书”,是裁判作品的“俯视式”阅读。阅读鉴赏要求读者深入作品,贴近作者,“见得亲切”;阅读评价则要求读者跳出作品,与作者保持距离,以便“见得透脱”。“阅读评价”是阅读过程的高级阶段(认读→理解→鉴赏→评价→创造)。就读者对作品的认识程度而言,阅读评价比阅读鉴赏的程度要深得多,因为阅读评价不同于侧重审美享受的阅读鉴赏,它要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是非、优劣、美丑作出客观的理智判断和价值评估,然而阅读鉴赏又是阅读评价的基础,有了主观印象,才可能有客观判断,严肃负责的阅读评价必须以正确的理解和鉴赏为前提。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与评价,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语言艺术的品味,人物形象的鉴赏,结构布局的赏析,表达技巧的评析,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的评价。

在《阿Q 正传》一课中,分析阿Q 的精神胜利法是文章的重点。在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找出阿Q 五次动手打人或被人打的内容,并说说阿Q 每次动手打人或被人打时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五次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刻画了阿Q 怎样的性格特征。本题的命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在鉴赏分析阿Q 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评价阿Q 的精神胜利法。

三、强调培养拓展应用能力

所谓拓展应用,是指就阅读材料的某一内容进行拓展,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研究,从而对该课文描述的事件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进而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同时,灵活地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它使学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完善。粤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系统强调对学生应用拓展能力的培养。

在《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一课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在青春的校园里,你也可能与作者当年一样,正孕育着美丽的梦想。请把你梦想中的点点滴滴,记录在日记中或与同学交流。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诉说自己的梦想。但是,我认为“梦想”并不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作者是想通过这篇文章思索真正的自我应该是怎样的。成为理科状元,获得别人的认可与肯定,并不代表真正了解了自我,实现了自我。只有自己拥有梦想,并且坚定而自信地为了自己设定的梦想努力拼搏,最终达到自己的要求,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才是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他人为自己设定的人生。编者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梦”背后隐藏的深刻内涵,仅仅让学生交流彼此的梦想,这种阅读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层,是对文本的浅层次阅读和僵化的阅读,这种拓展是没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王土荣.广东版教材简介[J].中学语文教学,2004,(12).

上一篇:关于设立食堂银行账户的通知下一篇:街道城乡建设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