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研究心得范文

2024-06-01

对联研究心得范文(精选5篇)

对联研究心得 第1篇

关于对联写作方法的研究

对联,俗称对子,就字面意思而言它讲究对仗。所以对于对联创作最重要的就是对仗工整。对联有格律,骈文有规矩。就我组翻阅的书籍总结而言,一下有六项对仗格律要求: 1.字数相等。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否则如果字数不

相等就无法成对。这也是对联的基本要求。2.句式一致。这里的句式一致是指节奏形式一致,也可表示为音译的停顿。如五言的节律就不止一种:“二三式”“二一二式”“二一一一式”“一四式”。对于稍长的对联,半联不止一句,单上下联的句式也要相同。3.词性相当。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

宽松的地方。名词还分为若干小类,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而宽松的是不需要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

4.结构相应。这也就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相互

照应。就算不能做到结构相同但也要做到结构相似,5.平仄相对。这也符合了中国具有抑扬顿挫之感的音乐感。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应该平仄声相对,这样才具有抑扬顿挫之感。而上联必须是仄声而下联则一定要是平声。这会让读者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也是多年积淀下的传统。6.内容相关。内容相近,相互配合;内容相反,相

互衬托。如果上下内容不相连的话就只能是对偶句了。

以上就是对联的基本创作方法,也是本组同学通过研究而得到的。篇二:综合实践案例:对联的文化研究

走进对联,传承文明

——关于对联的综合实践案例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石横镇南大留小学 张金兰

一、活动背景及总体介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联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中国文化,发展至今,更显其精妙与独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逢过年还保留着贴春联的习俗,在一些旅游地也经常能见到对联,但现在的孩子由于对这种文化了解甚少,所以显得莫不关心。小学语文第七册有《春联》一课,学生通过学习已对春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些学生提出来,他们还发现有些人家墙壁上也挂着类似春联的句子,砌新房上梁时也要贴,那么这些是不是也叫春联呢?他们觉得了解的还不够深入,还想进一步了解。为进一步宏扬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通过活动,使他们更深刻地了解对联,了解中国的文化。

二、活动目标:

1、了解对联的起源、形式、类型以及有关对联的故事等。

2、在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有能力的学生学写一些简单的对联。

3、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

5、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6、通过小组合作的集体研究,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7、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懂得生活中中处处有学问,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选题分组

1、谈话激趣 大家通过学习已对春联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类似的句子?这些也是春联吗?

通过讨论,学生得知这些不叫春联,而是对联,春联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2、师出示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教师这里有一幅奇特的对联,有谁能读一读。

请学生读一读。

3、这幅对联应该怎样读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师讲述有关这付对联的故事。

4、你们还想了解对联的哪些方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把学生的问题板书出来。

6、整理问题,进行归类,生成研究主题。

(对联的历史、对联故事、怎样写对联、对联的类型??)

7、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小组,确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设计研究方案。

(二)商讨小组活动计划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分组,民主选定组长。

2、讨论小组分工,聘请指导教师,撰写小组研究计划书。

刚才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根据你们确定的研究主题,你想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你所要的信息。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归纳获取信息的途径:

1、上网查资料

2、图书馆找资料

3、书店买一本有关对联的书。

4、访谈村上写对联的人或老师

5、把人家贴在门上的对联写下来。

6、请专家作讲座。

7、打电话给亲戚、朋友。

(四)师小结

希望每位同学在研究中能发挥自身的特长,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取得能力和知识的双丰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一)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主题,采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形式,分组进行研究。

1、调查访问(学生以照片、录像、录音、记录等形式记录采访过程)

(1)、访谈有关老师。

(2)、采访村上写对联的人或自己的亲人。

对联研究访谈记录:

研究主题:对联的用处

访谈对象:张老师

访谈时间:2012年10月28日

访谈地点:学校办公室

具体内容

问:张老师,我们如今哪些地方还用对联?它们有什么用? 答:用对联的地方还是比较多。如在过年时,家家户户在门上要贴春联;人们在结婚的时候,要在新房门上贴婚联,以祝愿新人幸福美满;再如有老人祝寿时,要在中堂上挂寿联,来祝愿老人与天齐寿。问:我还看到有些人家在一幅画的两旁挂对联,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堂,主要来显示主人的文化品味和文化修养,对联的内容通常要和画的内容相配。

2、查找资料(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材料记录的方法)

(1)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站或教学生用“百度”网站搜索有关资料。(2)让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有关书籍资料。

(3)有条件的学生到书店购买有关书籍。

(4)找找身边的对联,到村上把人家贴在门上的春联收集起来。

3、填写研究记录

对联研究记录:

研究主题:妙联巧对

研究人:张亚茹、张瑞琪

研究方式:查阅书籍

资料来源:楹联世界、家中的书籍

研究时间2012年11月3日

研究地点:家中

具体内容: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由数字相等、词性相同、内容相关、对仗工整、音韵优美的特点,故享有诗中之诗的美誉,许多妙联巧对,更使人赞叹不已。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心得体会

原来我对对联一点也不了解,即使看到了也没有仔细去读,现在通过研究,觉得很多对联写得非常精采,我国古时候的人真厉害。我越来越喜欢这些对联了,我去公园也看见有些亭子的柱子上写着对联,但那些字我不认识,看样子我还要继续努力。——张瑞琪

(二)阶段性反馈交流

1、各小组整理收集到的材料。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并说说是采用怎样的方法收集到的。

3、谈谈在研究中所碰到的困难,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4、调整自己的计划。

5、写反思日记。

6、组织阶段评价。首先,每位学生对照自评表,对自己在活动是的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展开组内交流,同时小组成员对他进行组内评价,并提出建议。然后指导教师根据其表现进行口头或书面评价。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

(一)谈话导入

通过这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同学们一定收获不小,你们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二)成果汇报展示

1、妙联巧对组汇报。(部分)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很多有关对联的故事,如:《王羲之妙书春联》讲的是: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写了一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上。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可是此联一贴出,便被人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王羲之也不生气,又写一付贴上,内容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谁知天明一看,又没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眼看左邻右舍都贴上了春联,惟独自家门前空空,急得王夫人催着王羲之想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又写一付,但此次只贴半截: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夜里又有人来揭了,但一看,这付对联实在不吉利,只能溜走了。早晨刚亮,王羲之亲自把另半截贴上,大家一看,此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手称妙。

我们小组还收集了许多奇联妙对,今天先考考大家,看大家的水平如何。请在下面的对联中填入动物名称,组成对联。

(1)江水腾()影,春晖照华年。(龙)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扬鞭策()入新岁,举杯祝酒迎来年。(马)

(4)一马当先辞旧岁,三()开泰贺新年。(羊)

(5)()啸青山千里秀,风拂翠柳万户春。(虎)

(6)风拂杨柳千山绿,影随玉()万户春。(兔)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遇到一位年过百岁的老人,令他十分惊奇,乾隆出了上

联,纪晓岚略加思索便对出了下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个春秋。同学们,你知道这位老人有多少岁了?

2、对联写作组汇报。

我们通过活动,已基本掌握了写对联的一些要求,并且也学着写了几幅对联,现展示给大家看,请多提宝贵意见。(学生把自己写的对联贴在黑板上)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把自己勤奋读书的感受或经验写成对联,以鞭策自己,激励别人。现在把这些对联送给大家: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 轼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孙中山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在学生认真听取各组汇报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1)、听了他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他们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2)、听了他们的汇报,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三)组织评价。首先,对照评价内容,让学生用描述性语言进行自我评价;其次,课题小组成员通过观察、记录等对小组成员进行口头评价;然后通过家长问卷让家长进行评价,接下来由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活动档案袋等作出鼓励性、协商式评价;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作出对自己的终结性评价。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深入了解了有关对联的知识,但还有很多知识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究,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充实自己、展示自己,相信大家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四、活动的结果与评价。

活动结束后,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了评价。我认为,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不但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精心策划、准备、实施,使他们明白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接触社会,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应变能力。在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辛酸,困惑的苦恼,获得的艰辛,所有的这些,锻炼了每一位学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并培养了顽强的毅志力和责任心。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自主创造信息的能力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五、学生的收获。

1、发挥了自主探究精神。

由于是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内容,所以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课堂上获得知识,而且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了社会,通过主动的探索,去发现和体验。

2、学生学会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明白了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很多,如查阅资料、网上查询、实地考察、采访专家等。在收集了许多信息的同时,他们对这些信息要进行筛选、分析,并进行归纳。从而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得到培养。

外出活动、课间讨论要交流,课堂上谈自己的方案要交流,对别人的方案提意见或建议要交流。采访对方,要对方合作;制定方案,要小组合作;课堂上要篇三:对对联用字的研究(校本课程)巧遣妙用绽异彩

——对对联用字的研究

研究小组成员:林培俊(组长)、陈泽宏、陈少娥、陈伟佳、肖焕杰、周圆(汕头市潮阳区黄图盛中学)

春节来临,当你路过家家户户的门口时,你是否会对各家门口贴着的红纸产生兴趣呢?或许你知道这做叫对联,可你是否懂得各副对联的含义?是否理解对联中某个字、某些字词的用意?是否知道对联中的用字技巧??? 这些疑问使我们对对联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兴趣。经过老师的介绍与讲解,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了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曾说过,“对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对联巨大的魅力,使我们对对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引发了我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我们决定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然而,有关对联的知识范围极广,经过讨论,我们把研究的范围定为对联的用字技巧,希望能以此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

1、通过研究我国的对联艺术,深入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初步掌握研究对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对对联艺术的鉴赏能力;

3、通过对对联的赏析,对对联用字技巧的研究,学会举一反三,把研究所得运用到学习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一)准备阶段

1、确立要研究的课题范围,利用bbs进行网上调查,获取相关资料,对所得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利

用课余与老师同学进行研讨交流,在课题研究的方法、对象或方向上进行修正,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提炼课题,最后确定要研究的课题。

2、制订研究计划,通过上图书馆或上网等途径,开始收集查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与信息,3、成员分工

课题组长:林培俊

搜集资料:陈泽宏、陈少娥(去图书馆)

陈伟佳、肖焕杰、周圆(上网)

撰写报告:林培俊

(二)实施阶段(2013年 11月-2014年 4月)

按照阅读——体会——分析——提出见解的程序进行研究。

1、将资料搜集整理,精选出有关的重要资料,分析并进行初步交流;

2、深入研究资料,领会对联中用字意蕴,体会用字的艺术;

3、记录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定期与指导老师、小组成员交流并对课题研究的进展做一个小结。

4、分析、交流后进行整理,综合各人观点与指导老师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最后阶段(2014年 5月)

1、归纳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将本组的研究成果写成文章的形式,向同学展示进行交流和讨论,最后形成结论;

2、申请结题,总结研究的心得体会,进行成果展示和总体评价。

一、对联的特点

对联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种艺术,更是一门文学!......................... 对联,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饰的,因此散发着一种“典雅,精炼,优美”的古典韵味。我们可以慢慢品尝,细细咀嚼,从中汲取珍珠般的精华,润泽我们的心灵。对联有悠久的历史,随着

时代的发展,它不断积淀,不断发展,可以说,对联艺术“历久沉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对联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状物写景,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缅古叙怀,或扬善抑恶等,都集中体现了很强的艺术性。对联既然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形式,就必须使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内容与形式系统的统一起来,从而使人获得鉴赏的乐趣,增加各种知识,受到思想启迪。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

一、两字,长的可达几百字。种类繁多,有名胜联、集句联、行业联、谐趣联等。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等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字数相等,字音平仄,词语对仗,句法对称。因此,要称得上是对联,首先必须具...................

备这些特点,至于是不是一副绝妙好联,就要看作者的炼字和炼意的本领了。

鉴于对联艺术性强,文化意韵浓厚,涉及范围广,我们不可能全面研究,经过这段时间对对联用字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作联用字要平仄相协,音调和谐;对仗工整,炼字无痕。........................ 对联要求平仄相协,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为仄声,下联末句尾字为.... 平声。对联要按汉字平仄声(汉字分为四声,即平、上、去、入,除平声为平声外,上、去、入三声皆为仄声)来排列,上下联的字词要求平仄相协,读起来才铿锵有致。正如《文心雕龙·声律》中有文,“同声相应谓之韵,异音相从谓之和”,使人感受到联句的声调美和抑扬律。...............

一般来说,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因此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史通·叙事篇》所谓“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明确指出律诗中对仗的特点,但对联只有上联和...................

下联,比起律诗来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表现更为形象,更具多样化。正如《文心雕龙·丽辞》中指出,“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因此,对联用字造句,要求鲜明恰当,对...................

仗工整,文雅清新,语繁蕴藉,联语要对人,对事,对物,对意。

对联,一般都是寥寥数语,为什么能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享受?这就要求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概括力和驾御文字的本领。对联讲究炼字炼意,作者常用精炼的文字,巧妙的构思,以及画龙点睛的手法,为读者创造出感情丰腴,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意韵浓郁的各种作品。因此,联语中的精炼独特的文字可以说是对联的“联眼”,它最能体现出联语的意境,突出事物的形象,高度表达出联语的意旨和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正是“著一字,景尽现,意全到,情皆露,................而境界全出”。此外,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

对联中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对联更加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总之,作联要“平仄相协,音调和谐;对仗工整,炼字无痕”,才不失为一副美联,使人获得鉴..................┌

赏的乐趣。

二、对联的赏析

诗人臧克家把对联称做“中国文学园地一朵别致的小花”,它的“别致”之处在哪儿?我认为就在汉字词句的巧遣妙用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联也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文学,其艺术表现手法也日益增多,用字技巧更是各具特点。因此,对联具有很高的赏析价值。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如果只空谈理论,而不对对联进行赏析,那么就失去我们进行研究的目的了。在此,我们会挑选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对联,给合我们自己的见解进行赏析,跟大家共同研究和学习,体味其中的意韵。在对联中,名胜联的用字技巧最为精湛,只一字就能起到“一字传神”“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作用,使对联更增特色。一副名胜联就是一幅重彩的图画,将秀丽的景色跃然于纸上,使人如临其境,令人神往。如吉林龙潭公园有一联:

暖 松树之坚韧,松干之直挺。“疏”“劲”两字共同描绘出了树木的葱笼高大,郁郁青青,给人以视觉的真实感受。其次是“笼烟暖”与“锁月寒”,巧妙化用了“烟寒水月笼笼沙”一句, “笼” “锁”二字作动词,生动传神,把“烟”弥漫在柳树四周的迷朦和“月”柔柔地铺照在青松上的两种美境表现了出来;而“暖”“寒”意思相反,境界也相反,疏柳上迷朦的烟使人感到暖意,劲松锁月的倒影初看此联,上、下联首字嵌入“龙潭”的地名,很贴切,恰到好处。细品此联,首先是“疏柳”对“劲松”:“疏”字写出了柳树之多,柳枝之密;“劲”字道明了

使人感到寒冷,都给人以触觉的感受,更增添了真实感人的艺术效果。还有,联中注意到了动静结合,烟是流动的,月是静态的,一一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总体上看,联语将龙潭山的龙峰、潭水、疏柳、劲松、暖烟、明月糅为一体,动静相结合,分别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来渲染,描绘出了一种葱笼、迷朦、雅逸的意境,令人真实地感受到龙潭山的绝佳风景。还有上下联平仄协调,对仗工整,用字精炼,“笼”“锁”二字境界全出,堪称美联。

一般来说,名胜联多带有永久性的特点,与胜迹互相映衬,融为一体,成为各地风光一个不可分...

割的组成部分,又如杭州净慈寺有一联: 云间树色千花满

竹里泉声百道飞

这是一副名胜风景联。作者乾隆是一位身为九五之尊的风流天子,他喜爱诗文,在位时曾多次南游,饱览了江南各地的名胜风景,本联就是乾隆游玩西湖净慈寺时留下的。

净慈寺座落在南屏山慧日峰下,环境幽静,景色宜人。作者不仅通过这副对联将净慈寺周围的景色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而且运用了楹联中比喻、夸张的艺术技巧,将云间树色、竹里泉声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如上联的“云间树色千花满”,写的是远景、静景,它把云雾中的树木在阳光照射下出现的奇异景色,形容为像长满着各种花朵,千姿百态,千娇百媚。下联的“竹里泉声百道飞”,是写近景、动景,将竹林里传出的淙淙泉水声比喻为从千百道竹缝间飞出一样传入耳中,似一曲清脆悦耳的动人乐曲。树色泉声,组成一幅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画图;耳闻目睹,令人如进入一种清幽高雅的仙境之中。

这副对联,不仅写景形式活泼,丰富多彩,而且文辞优美,对仗工整,用字讲究。如上联的“云间”对下联的“竹里”,“树色”对“泉声”,“千花”对“百道”,“满”对“飞”,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对得十分巧妙,恰到好处。尤其是上联的一个“满”字,把云间树色的生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像真的长满着千百种奇花一样,绚丽夺目;下联的一个“飞”字,将山涧的泉水声响描摹得活灵活现,好象泉水声真的从竹林中飞出传入人的耳中一样,形象逼真而又生动。它把净慈寺周围的山水神髓点透出来,对全联起到了画龙点晴的妙用,称得上是神来之笔。这副对联题在千年佛地净慈寺,是最恰当不过的。佳联与胜迹相结合、互相衬托,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它不仅帮助人们了解了胜地的特色,而且使楹联倍添了诗情画意。

其次,有许多的名胜古迹还因文客骚人赋诗作词而名,所以许多联句集合前人的诗句或词句来表达,给对联增添上一层厚厚的文化色彩,更能感染人,而这种集句成联的技巧称为“集句法”。集句...篇四:《对联》教学总结与反思 《对联》教学总结与反思

在使用电子白板教学之前,教师在讲授这届课时所能用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不多,这是由本课内容知识性较强的特点决定的。

在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时,使原本平面的、单薄的课堂变得立体而丰富了,电子白板的运用,给课堂带来巨大的变革。具体到本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顺序,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电子白板依托自带的资源库和导入的素材库,在课堂互动环节,可以完全由学生对教学顺序进行选择,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打破了多媒体教学使用课件时的机械和僵化,课堂教学由教师的预设,转变为了师生的共同生成。

2.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在讲授本课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是主要教学目标。利用放大镜、电子笔等设备,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但是,归根结底,电子白板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学中不能过于倚重,本节课显现出的问题就是白板的运用与教学设计有一定程度的脱节,白板有些喧宾夺主。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是应该把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放在首位,让电子白板、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另外,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够充分,有的同学跟着大家一起热闹,对于讲故事,猜对联都比较感兴趣,但却没有扎扎实实地掌握对联的常识,使得课堂的效率偏低。篇五:对联文化研究

对联文化研究

高一三班组

我们组的研究课题是对联文化研究,对此作如下: 对联,可谓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历经千年而从未衰老,其魅力不言而喻。既是文化就有其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类文化相互交融,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现代的文化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独特而生动的体现。对联文体充分展示了汉语的对称美和韵律美,而且具有比其它文体更加突出的装饰功能、实用价值和趣巧特征,故特别为广大华人读者所喜闻乐见。对联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的研究和调查,有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并了解对联。通过此次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对联存在的价值以及保护对联传承对联文化的重要性。并能让我们认识到前辈们的智慧与语言魅力,从对联中去了解古人骚客们所寄发的情感。从而激发我们对对联文化的兴趣,引发对文字魅力的研讨。最早的一副对联 公元 964 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 “ 桃符板 ”(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 “ 桃符板 ” 上写了: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种类有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或者与它密切相关。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5.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6.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7.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8.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从而显得别具一格。

对联的历史起源,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中,如:“渺能视,跛能履。”、“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易传》中,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有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有扶苏,隰有荷花。”《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乘肥马,衣轻裘。”、“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等等。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

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对联的要求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 “ 对 ”,又要有 “ 联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 “ 对 ” ;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要求如下: 〃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 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臵,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 “ 双音步 ”,一是一字一顿,叫 “ 单音步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 “ 窗 ” 和下联中的 “ 门 ” 是平对平,“ 西 ” 与 “ 东 ” 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从调查结果分析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甚至不同村落,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俗,唯有贴对子,是最广泛、最普遍、最崇尚文明、最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民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对联挂在柱子上的联语叫楹联;贴在门上的对子叫门联;对联升堂入室叫中堂;办婚事贴对联叫婚联;办丧事挂对联叫挽联;为老人祝寿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的对联叫贺联;春节贴对子叫贴春联。细分还有节日联、行业联、题画联、书斋联、书法联和画室联等等,要属春联最时兴、最普遍、最集中、最隆重、也最富有民族特色。

对联研究心得 第2篇

宜春六小

刘会蓉

初见钟校长,感觉是一位优雅知性、聪慧灵气、快乐随和的老师。走近她的《趣味对联》,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名师的魅力。虽然对联是小学六年级(下)语文基础知识中的一个内容,但是钟校长给我们呈现的《趣味对联》是一堂厚实、诗意、巧妙、快乐的大课堂。

对联特点 :

词性相对,字数相同,平仄相同。

对对联特点 : 仄起平落,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小花狗

大花猫

小花狗摇头摆尾

大花猫捶胸顿足 小花狗迎主人摇头摆尾

大花猫抓老鼠捶胸顿足

中秋

春节 中秋吃月饼

春节看春晚 中秋人人吃月饼

春节家家看春晚 过中秋人人吃月饼

逢春节家家看春晚

对联研究心得 第3篇

Fairbanks等人在堪萨斯州研究了抗倒伏高粱在收获过程中的高粱收获损失, 重点研究了不同含水量和不同工作速度情况下, 高粱收获过程中的脱粒损失和分离损失。在同样条件下的地块里使用普通割台收割抗倒伏高粱的割台损失率为2.5%, 而收割倒伏高粱的割台损失达到10.5%。

1. 目的

比较普通常用割台和中耕作物割台, 在收割倒伏高粱与抗倒伏高粱过程中的割台损失率。

2. 过程

作者从1977年到1979年在USDA (美国农业部) 下设在德克萨斯州的bushland的农业保护与产品研究实验室做了长达3年的研究。每年5月在0.2 hm2的试验区里种植中成熟度杂交高粱, 作物行间距为0.75 m。种子发芽后, 用阿特拉津 (2—氯—4—乙氨基—6—异丙氨基—1) 进行杂草处理。在一半的地块里进行开沟灌溉, 可使湿度压力 (水分压力) 不直接作用在作物上。另一半地块里, 高粱生长到孕穗期以后不再进行灌溉, 这时的湿度压力 (水分压力) 可以减少作物倒伏。1977年, 收割高粱被延迟, 在天气和作物自身质量作用下, 试验田里产生了所需的各种倒伏度的高粱, 然后再进行收割。1978年和1979年, 因为在同一块试验田中出现了各种倒伏度的高粱, 所有的实验都在2 d内完成。

约翰·迪尔4400型联合收割机可使用互换性割台、中耕作物割台, 它安装了传统4.5 m的带有5级变速拨禾轮的割台, 割台上有长于切割器40 cm的护刃器 (高粱扶茎器) (如图1) 。这种可选择型扶茎器在南方大平原地区被广泛应用于高粱割台上。

在拨禾轮强制高粱穗进入割台之前, 扶茎器可以防止待割高粱穗滑落到地面上。约翰·迪尔453型中耕作物割台上有4个0.75 m宽的分禾器 (如图2) 。每个分禾器下面都有一个用来切割果穗的螺旋式割刀, 并用传送带把已割高粱穗输送到搅龙上。每个分禾器的尖嘴都有运升器以辅助茎秆运动到割刀和传送带上。

每年, 当高粱果穗含水量为13%~14%时试验才开始。每次试验前, 机器必须到试验区域以外进行维护。每次试验前还必须在收割机的前面放一块1.6 m2帆布, 试验过程中, 收割机停到割台经过帆布的位置, 接着收割机大约要后退2 m, 以便于靠近试验样品。

铺盖帆布的作法不能用于倒伏作物试验, 因为倒伏作物茎秆下面没有足够的空间可利用, 而且中耕作物割台前端太低不能够清理铺盖帆布。在这种情况下, 就选取2.75 m2的地表区域, 且区域内落下的高粱穗可以被收集起来。这样, 每项试验必须重复进行4次。衡量高粱收割损失含割前高粱破损和割台损失, 割台损失包括割台破损、切割破碎损失和收割后丢掉的高粱穗, 即割漏损失。在普通常用割台上割丢下的高粱穗被认为是拨禾损失。

3. 结果和讨论

倒伏样式多种多样, 其所占的百分比也各不相同。在风压和风向的作用下, 有部分植株发生歪斜引起相邻植株倾斜而产生倒伏, 或茎秆受到破坏植株扑倒在地而发生倒伏, 直立生长的作物成片发生歪斜、甚至全株扑倒, 产生大面积倒伏。当作物是茎倒伏、倾斜到作物行的侧方时, 分禾装置能扶起倒伏高粱以免割到高粱穗。如果茎秆和高粱穗都平行于作物行躺在地面上, 利用中耕作物割台也很难收割。在中度倒伏的情况下, 分禾装置尖端离地面0~10 cm;在重度倒伏的情况下, 分禾装置尖端要贴在地面上。

(1) 1977年试验表1的数据是1977年试验所得。割台损失率是割台损失在整块地生产的高粱中所占的百分比, 所用的是黄胚乳杂交高粱, 植株较高, 可达1.5 m, 较矮植株和较高植株间的高度差是非常大的 (0.80 m) , 通用割台很难调试出最佳分禾高度, 这种割台适合收割离地45~50 cm的抗倒伏作物 (倒伏率1%~2%) 。在植株较高且高粱穗离地高度不一的情况下, 通用割台的总损失率是相当高的 (2.6%) 。中耕作物割台的损失率仅为0.3%。割前破损率大约是3.6%。

注释:*表示中耕作物割台比通用割台多收获的高粱?表示抗倒伏高粱的分离实验§表示干旱 (未灌溉) 实验组

在倒伏率中等的情况下 (20%~25%) , 一些果穗倒伏是由临近植株引起的, 通用割台可以收割大部分作物, 损失率为5%, 而中耕作物割台的损失率是2.4%。中耕作物割台工作时离地高度在5~10 cm。

重度倒伏 (60%~75%) , 发生在大风雪后, 有些高粱穗几乎贴近地面。结果, 使用中耕作物割台也有相当高的损失率 (12%) , 这是由于旋转割刀切割倒地高粱穗时只割到部分穗, 有一部分穗碎片在收集过程中丢失了。这种情况下, 就很难用通用割台做试验了。

方差分析显示:总割台损失率在割台类型选用和收割日期下表现出明显差异。而割台破碎率、切割器损失率、割漏损失率表现出的差异都不明显。

研究人员做了这样的试验, 在高产量灌溉试验田里种植正常杂交品种的高粱 (1.25 m) , 而在低产量干旱试验田中种植矮品种高粱 (0.75~0.90 m) 。在高产量区, 中间高度的高粱的条件最接近理想状况, 两种割台下的损失率都明显偏低 (少于0.5%) 。在低产干旱区中, 有些高粱倾斜而果穗没有触地, 这时中耕作物割台仅为0.2%, 而通用割台损失率达到了3.3%。

(2) 1978年试验在1978年的试验中用的是异种黄胚乳 (青铜色) 杂交高粱, 株高大约1.25 m。出苗期间因降雨导致土壤板结, 使得出苗率比较低 (125 000株/hm2) 。这种低出苗率加上平均水平下的分蘖, 使得高粱产量大大降低 (全灌溉地的高粱产量是5 400 kg/hm2, 限制灌溉地的高粱产量是3 900kg/hm2) , 没有割前谷物损失。用两种割台收割抗倒伏高粱时离地大约都是0.45 m。中耕作物割台的损失率很小, 是0.2%。通用割台的损失率仅为0.8%, 见表2。

注释:*表示中耕作物割台比通用割台多收获的高粱?表示抗倒伏高粱的分离实验§表示干旱 (未灌溉) 试验组

在倒伏高粱区, 茎秆破坏大约在离地15~20 cm处, 果穗倒在行的右面的地面上。这样中耕作物割台就可以把尖部伸到倒伏茎秆的底下。通用割台不能处理触地高粱穗, 因此它的损失率是非常高的, 在两种倒伏高粱地里的损失率范围分别为40%和60%。通用割台出现高损失率的原因, 主要在于低出苗率, 导致要倒伏的高粱没有多少抗倒伏高粱来阻抗倒伏的发生。

(3) 1979年试验1979年高粱试验区的产量高于平均水平为5 600~8 800 kg/hm2, 这是由于这一年的夏季比较凉爽, 随之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偏低而引起的。而秋季的9月—10月温度高了点, 因而10月初的风较大和植株过密, 容易发生倒伏。高粱品种和1978年用的是一样的, 平均株高都是1.25 m, 割前损失率是0.2%, 在无倒伏高粱地里两种割台的损失率都小于1%, 见表2, 通用割台损失率虽然低, 但也达到0.8%, 是中耕作物割台损失率的4倍。通用割台损失大部分是由拨禾轮没有强制已割果穗进入搅龙引起的。

在中高倒伏率区域, 大多数倾斜高粱茎秆和果穗都被其临近的植株所扶持, 倒伏高粱倒在行的侧方。把通用割台调节到较低的收割高度 (30 cm) , 来收割尚未触地的倾斜高粱果穗, 可减少损失率, 并且其损失率不到割台高度为45 cm时的1/2。中耕作物割台收割每种倒伏度的高粱时, 总损失率都非常低。在抗倒伏区, 割漏损失率远高于果穗破碎率和切割器损失率。

4. 结论

关于白语对联的研究 第4篇

摘要

在此我仅对白语对联在出现时间、表现形式、种类、基本特点、及“双解”特色方面的一些研究作出介绍,希望借此以让更多的人对白语对联有所了解,对民族文化有所推崇,继续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

关键字

白语对联

出现时间

形式

种类

特点

翻译

特色

(一)白语对联的出现时间

白语对联最早的出现时间是很难确定的。因为皆为口头流传,既没有文献记载,也没有具体的实物可以考查,有关这方面的资讯,只是来自民间的传说。其所以如此,用赵椿先生在《大理百语诗联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一文中的话说,是“由于白族没有文字载体,乡间野老大都作为茶余饭后口口相传的消遣话题而已”。

根据民间传说,白语对联最早出现在明代。有故事说,明朝时期,大理苍山脚下的庆洞庄出了一位杨进士,洱海边上的河缪城村出了一位何进士。两人是好友,常在一起吟诗作对联,又常以诗联互相取笑。一天杨进士到何进士家做客,席间两人又做起对联来。何进士夹起一片肉将中间咬了一个洞,放回盘里说:“请对下联。”杨进士略加思索,夹起一块蛋,吃去蛋黄蛋白,把蛋壳漂在汤面上说:“下联对好了。”两人相视大笑。杨进士的上联为:

书绿武松吗初格,倒物奴先生。

汉译为:“木头披肩茅草鞋,背柴的先生。”何进士的下联为:

自富衣尔朱烟奴,搞米绕秀才。汉译为:“棕皮衣领竹烟袋,打鱼的秀才。”

类似的传说还有很多。白语的对联主要有三个来源。小部分出自谚语。如:

安尼羼相来邑改,厄褒咒己体邑冒。

汉译为:“猫儿闲身但吃肉,牛公犁田只吃草。”

这些对联大多数出自民间的口头创作。这种对联以日常事物为题,虽然不定都有很强的思想性,但艺术性很高,趣味性很浓,可读性很强。白族的先生们在诵读这些对联时,常常情不自禁地说:“对得真好!对得真好!”近十几年来,又出现了第三种,即以汉字对联为基础,或者先创作汉字对联,然后写成用汉字记白音的形式。如:

穿屯碰隔许很画,窜别勿歌刮董水。

汉译为:“窗前帆影水中画,岛畔渔歌浪上花。”

有时人们还在汉字对联的上方注上白玉拼音文字以作白语对联来用。现代青年一代说白语的人越来越少,能创作新的地道的白语对联的人会更少,从这个趋势上看,此种对联将来可能会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白语对联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这里所谓表现形式,是指白族用汉白两种文字书写时,对联表现出的面目。白族用汉白两种文字书写对联,有六种方式。用古白文写,此其一。如:

汉译为:“江里水色清如油,山上月光白似雪。”

古白文是用汉字或者汉字偏旁拼组而成的。其个别的字尽管与汉字相同,读音则与汉字有异。古白文未经系统整理,尚不能全面记录白语。

以汉字记白音,此其二。如:

则打漠窝褒,古盖塞由母。

汉译为:“贼偷窝家公,鬼捉师娘婆。”

用汉字记白音,是在白语没有文字表达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办法。结果却为对联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其他民族,有些也有这种形式。

汉白对,全联看来都是汉字,但一部分为汉语,一部分记白音,此其三。如:

风吹盐巴,必喷必;

羊吃松毛,客衣容。

此联还有一个对句:“蛇抬酒药,枯达枯。”这幅对联,前一半与后一半亦即为汉语的部分与白语的部分意思一样。“风”与“盐巴”白语皆音“必”,“羊”与“松毛”白语皆音“容”,“蛇”与“酒药”白语皆音“枯”,取其同音之趣,使两部分好像是在互为诠译。

但是汉白对的两部分并不是互为诠释的。汉白对是两语混用。这种情形,犹如而今在 说汉语时夹杂部分英语。但汉语中夹英语,即使是为了追求时髦,也是来自语音间的交流,而汉白对则是来自民族夹居。因为单一的白族村寨,只讲白语,是不会出现这种对联的。

给汉字对联逐字注上白语拼音文字,此其四。如: qiox

hol

senb

guob

cvnl

hol

cai 秋

红 Waint xiap

zei

bit

zaox

xaip

feil 晚

这幅对联是送给退休干部的对联。汉字与白语拼音文参合书写,此其五。如:

忆往昔,必闲腊盖,tit tvt lai

tai 取;

看今朝,衫子马褂,vl aip linl nod nai。相传这是过去一位私塾先生写给一位打铁出身的新贵的婚联。

必闲,意思是鼻涕。腊盖,意思是邋遢。tie tvt,是拉风箱的声音。lai,指炉火正旺。tai,指用锤子打铁。取,将打成的东西放进水里淬火的声音。vl alp,本为开门响声,此指开门。lil nod nai,吹喷喇声,写结婚场场面。这幅对联也是一种汉对白。

完全用新制订的白语拼音文字书写,此其六。如:

Bil co gaip yont nax nax yud, Xuix get zop kuil de de sex。

汉译为:“风吹垂柳娜娜也,水滴石头得得然。”

书写方式就有如此多样,足见白语对联的成熟性。

(三)、白语对联的种类

白语对联,相对于汉字对联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对联来说,其种类还是比较齐全的。现所掌握的资料,就有春联,喜联,寿联,挽联,咏物联,述事联,讽喻联,风景联,杂缀联,等等。

春联。如:

德者巧智慧者俏,真则容觅摹则多。

意思是:“从前哪有现在好,有时要想无日难。”联为施珍华先生于庚辰年春节所撰,2000年7月初笔者到他家时还贴在大门上。

喜联。应当说凡为贺喜而作的对联都在这个范围,但白语喜联还只见到婚联、建房联等 几种。

先说婚联。过去我国江苏北部和江西崇仁、永丰一带地方有一种风俗,就是订婚或者迎亲时,男家与女家或者说新郎与新娘要对对子,像“苏小妹三难新郎”的传说那样。这种风俗白族也有,应当说是受汉族的影响。白族民间,在迎亲时,女方出对,男方对不出就不让迎娶,因此双方都要事先请对联高手参与迎亲活动。如:

东山脚的花好看,海门口的密甘甜。

这幅对联反映的就是这种风俗,东山脚是女家所在地,上联自然出自男方。海门口是男家所在地,下联自然出自女方。

这种风俗在白族地区已经很难见到了。据了解,目前只有在个别的边远山区还保留着。而今主要流行客人给结婚的人家送贺联。甸南王树生先生之子结婚,西中白文研究会猪老作了一副贺联,如:

喜酒下醉,慢饮三杯;

菜味甚薄,多添一口。新居联,包括上梁、乔迁等。如:

三阳喜照平安地,五福笑临吉庆门。寿联。如:

Cai

gai

svp svnd se

qiainl,Baip hhod yin

sua

yind yaf gux.汉译为:“红甲山松色常青,白鹤遐龄人不老。”全联仍带有汉语对联的痕迹。

挽联。如:

筛女次枯倒女次,哼登麻松白登麻。

此联传为一位大理人所作。汉译为:“小女子哭大女子,黑发人送白发人。” 咏物联。此类白语对联很多,如:

巩得巩派巩达裹,且德且kv且井元。

汉译为:“山旮山旯山樱桃,刺梗刺蓬刺小果。”

述事联。此类白语对联也很多。旧时不懂科学,以为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皆为神灵所 为,一遇天旱,便祭天求雨,而祭坛两边都要挂衣服相关的对联。如:

害墨倒特厄,车龙出女梦;

必碰巫吴真,亨利跪偷闹。

汉译为:“雷鸣闪电罢,红龙出天上;风吹雨打来,黑官跪路旁。”其所言“黑官”,是因为人们认为天旱是由没有良心的官员的倒行逆施触怒上天引起的。黒官亦因作恶多端深怕霹雳打在身上,故吓得跪在路旁。

讽喻联。大理喜洲就有一些例子。如:

举姑堤客,习科及梅。

汉译为:“嘴巴请客,心里关门。”劳果,即乐果,一种农药。风景联。如:

车格子那温龙夫,自如母务瑞买跳。

汉译为:“红格子上黄龙飞,白山母处雪马腾。”“红格子”与“白山母”均为山名。杂缀联。此类对联包括上述各类以外的对联。如:

呆窝狂只登,该树白当思。

汉译为:“猪睡朝前拱,鸡食往后扒。”

(四)、白语对联的基本特点

白语对联的基本特点,可以从对仗、语序、平仄、联文、落款、横批、上下联位置等几个方面来说。

对仗。段伶先生在《白族曲词格律通论》一书中说:“白语对联要求上下句的句意、词义、词性、构词形式、音韵位置相互工整对仗。”句意、词义如何相对,不大好理解,但词性、构词形式的对仗则容易说明。如:

音辣子千居千者,护且薪掐手掐勾。

汉译为:“吃辣子辣嘴辣舌,烧刺柴刺手刺脚。”

“音辣子”即吃辣子,“护且薪”即烧刺柴,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千居千者”即辣嘴辣舌,“掐手掐勾”即刺手刺脚,是动宾联合对动宾联合。应当特别说明的是,用汉字记音的白语对联,其词性不能以记音的汉字而应以白语本身来定。如“音”在汉语里是 名词,所记的白语是“吃”的意思,“吃”是动词,就只能按白语“吃”的意思定为动词。白语对联是否对仗,不能只看记录白音的汉字。有些从汉语译文看,对得不很工整,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白语对联本身对仗没有问题,只是汉译没有译好。一种是白语对联本身对仗有问题,汉译无法译好。属于前者,改正汉译就行。属于后者,则应首先解决白语本身的对仗问题。

语序。白语的语序同汉语的语序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有时候也同汉语有别:人称代词或表示人的名词作宾语在它的后边带助词no或ngo时,或者说在疑问句或否定句里,宾语都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数量词一般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形容词或者叠词作状语,也常常放在动词之后。白语对联也按照这种语序来安排词语。

在创作白语对联时,应当遵守白语的这些语法规则。但是据《白语简志》介绍,而今老年人或在白语调子里多采用和彝语相同的语序,干部和学生则喜欢用汉语相同的语序。汉语的语法正在对白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并使白语的语序逐渐发生改变。

平仄。白语一般有8个声调,分别为31(松)、33(松)、35(松)、55(松)、21(紧)、42(紧)、44(紧)、55(紧)。松与紧,指发音“不仅表现在母音上,而且表现在声调上”。就是说即使调值完全一样,由于母音松紧的不同,导致意思上的差别,也是两个声调而不是一个声调。

联文、落款、横批、上下联位置。白语对联的书写,同汉语对联一样,都有联文和落款,联文与落款的安排方式,同汉字对联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联文写在中间,落款写在两边。纯白语对联基本都没有横批,给汉字对联的位置同汉语一样,也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但有时上下联是不确定的。

(五)白语对联的“双解”特色

双解,是白语对联的一大特色,为此,人们还将白语对联叫做“双解对联”。所为“双解对联”,通常是指汉字记白音的对联。但这种对联事实上只有一解,因为联中的汉字是只表音而不表意的。严格的说,应当指那种说一副可以解出两个意思来的对联。白语对联中有这种对联。白语双解对联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字面汉语可解,白语亦可解。另一类是按字面汉语不可解,但将白语汉译会出现两种意思。

白语对联,一般是人们将白语按其自身的规律进行创作的。但是前面说到的也有一部分是将汉语对联按对仗的形式翻译成白语,或者说在汉字对联上逐字加注白语着两种“白语对联”越来越多。严格地说,它们都只能算是汉语对联的白语翻译。但是白语对联将来若有更多的使用,或者说逐渐走向市场,可能会较多地采取这种创作方式。希望白族的同 道们多作些努力,把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主要参考文献: [1]余德泉:《对联通》。[2]《对联》

汉服研究所对联 第5篇

锦绣中华兴汉服;

风流人物数今朝。

日丽尧天光后世;

人穿汉服创将来。

上国衣冠增秀色;

上一篇:新员工指导方案下一篇:诗歌语言复习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