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的原文及注释

2024-05-29

《古风》的原文及注释(精选15篇)

《古风》的原文及注释 第1篇

①蹙:紧迫,窘困。

②去汝:《诗·魏风·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土。”“汝”指彼州。

③奚适:往哪里去。指赋役繁苛,到处都一样,无可去之处。“我”指此州。

④违:躲避。

⑤汤汤:大水滚滚滔滔。《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

《古风》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古风》繁体对照

卷337_20古風韓愈

今日喝不樂,幸時不用兵。

無曰既蹙矣,乃尚可以生。

彼州之賦,去汝不顧。

此州之役,去我奚適。

壹邑之水,可走而違。

天下湯湯,喝其而歸。

好我衣服,甘我飲食。

無念百年,聊樂壹日。

《古风》的原文及注释 第2篇

五月

[唐] 李贺

雕玉押帘额,轻縠笼虚门。

井汲铅华水,扇织鸳鸯纹。

回雪舞凉殿,甘露洗空绿。

罗袖从徊翔,香汗沾宝粟。

帘额:一作帘上。罗袖从徊翔:一作罗绶从风翔。

----------------------------------------------

注:

1:雕玉押帘额,轻縠笼虚门:以雕玉为饰,作门帘之镇押。〈〈汉武故事〉〉:“以白珠为帘,玳瑁押之。”〈〈古诗〉〉:“海牛压 帘风不起。” 轻縠,轻纱。

2:井汲铅华水,扇织鸳鸯纹:铅华水,水色深如铅华之光。〈〈本草〉〉云:“平旦第一汲,又云铅华。味辛寒。”

3:回雪舞凉殿,甘露洗空緑:回雪,舞袖飘动,曹植:“飘揺兮若流风之回雪。”空緑,犹碧落也。

《古风》的原文及注释 第3篇

晋步兵阮籍诗

其源出于《小雅》。无雕虫之巧(功)。而《咏怀》之作, 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颜延注解,怯言其志。

“其源出于《小雅》”,历史上有很多学者针对这句话进行过讨论,其观点不一,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赞成钟嵘的说法,比如黄节在《阮步兵咏怀诗注自序》中说 :“钟嵘有言 : 嗣宗之诗,源于《小雅》。夫《雅》废国微,谓无人服《雅》, 而国将绝尔。今注嗣宗诗,开篇《鸿號》、《翔鸟》,《徘徊》、《伤心》。视《四牡》之诗 :‘翩翩者骓,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我心伤悲。’抑复何异?嗣宗其《小雅》诗人之志乎?”陈延杰注 :“阮籍愤怀禅代,凭吊古今,颇具《小雅》怨而不怒之旨”。第二种是反对钟嵘的说法,认为阮籍《咏怀诗》本于《离骚》,并非《小雅》,如胡应麟在《诗薮》中说 :“阮籍宗《咏怀诗》,其源本诸《离骚》,而钟记室以为出于《小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与胡应麟的观点相同。第三种则认为《离骚》和《小雅》是相通的,认为阮籍之诗出于任何一方,均不准确。这种观点独树一帜,以方东树为代表,他在《昭昧詹言》中说 :“愚谓《骚》与《小雅》, 特文体不同耳 ;其悯时病俗,忧伤之旨,岂有二哉!阮公之时与世,真《小雅》之时与世也,其心则屈子之心也。以为《骚》,以为《小雅》,皆无不可。而其文之宏放高迈,沉痛幽深,则于《骚》《雅》皆近之。钟、何之论,皆滞见也。”

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即不能单纯的站在一个角度去评价阮籍。阮籍的人格构成是复杂的,将反映他思想状态的诗歌单纯地归为某一派,这本身就是不合适的。胡应麟、何焯和钟嵘、黄节、陈延杰这两派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也都是先入为主,没有综合考虑,都有片面的地方。方东树的观点分析得透彻到位,能够结合两派观点生发出自己的观点,确为高论。

“无雕虫之巧(功)”,这一句话各家有不同的注释。“巧”和“功”在传抄中有异,原作“功”,曹旭注《竹林诗化》、《诗人玉屑》、《太平御览》,均作“巧”,周振甫主此观点,吕德申本仍主“功”。对这句话,吕德申本注释为“阮籍《咏怀诗》多用比兴手法,意义曲折隐晦,但并不刻意雕琢”;曹旭本注释为“此谓阮籍诗神至兴到,直抒胸臆,无雕琢之迹”; 周振甫本注释为“(阮籍)没有雕琢章句的功夫”。在这三种注释中,笔者倾向吕德申的注释,这种解释比较接近阮籍的真实情况,并且阮籍并非不雕琢,而是不向华丽的方向雕琢, 是往隐晦的方向雕琢。对曹旭的解释,我不赞成“直抒胸臆”这种解释,因为阮籍为保全自身很少“直抒胸臆”。周振甫本不够准确,因为阮籍并非不具备这种“雕琢章句”的功夫。

“而《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一句,各家解释有所不同。吕德申本解释 :“陶性灵 :陶冶性情。发幽思 :启发内心幽微的情思”,曹旭本解释 :“陶性灵 :陶冶性情。陶,陶冶、锻炼。性灵,性情。发幽思 :抒发内心的情思。幽,深沉”,周振甫本解释 :“《咏怀》诗的创作,可以陶冶性灵,阐发深远的思想”。“陶性灵”,准确地解释为“陶冶性情”,周振甫的解释不够精确,吕本和曹本均引用《颜氏家训》中“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和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一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来佐证其“陶冶性情”之含义。“发幽思”中的“幽思”应该理解为“情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显然所谓“幽”是针对人的内心情感而言,是一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显然周振甫理解的“思想”是不合适的。对“发”字的理解,吕德申认为是“启发”, 这侧重对读者的作用,曹旭和周振甫解释为“抒发”、“阐发”侧重于作者主体,笔者认为第二种是合适的。因此对这句话, 曹旭的解释最为合理。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一句,吕德申本解释为“这是说阮籍《咏怀诗》具有言近旨远、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特点”,曹旭本解释为“《列子》卷四《仲尼》篇曰 : ‘唯然之音,虽远在八方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此本其语意。谓阮诗言近而旨远,语尽而情遥”,周振甫本解释为“讲的是在于听到看到的范围内,情思寄托在八方荒远的地方以外”。三种解释大致相同,但是对吕德申的“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解释,笔者认为不够准确,曹旭的解释是比较合理的,这句话只有言近旨远之意。

“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吕德申本解释为“洋洋 :形容美盛。会 :合。因为‘会于《风》、《雅》’,所以有‘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的作用”,曹旭本解释为 :“洋洋 :美盛之貌……会 :合也。此句谓 :阮籍《咏怀》诗合乎《风》、《雅》。可与首句‘其源出于《小雅》’相参……鄙近,鄙俗猥近。远大,邈远阔大……谓读之者遂忘却己之凡俗鄙近,自致阔大之襟怀,邈远之幽思。故当与‘陶性灵,发幽思’呼应”,周振甫解释为 :“内容丰富得合于《风》、《雅》,使人忘掉他的鄙陋浅近,自己达到远大的境界”。曹旭特别强调了“使人”二句并非评价阮籍的诗风,认为“此当指阮籍诗言近旨远、语近情遥之美感功能也”,这种理解是正确的,因此周振甫的解释就不太合理。

“颇多感慨之词”。吕德申本解释为 :“指阮籍诗多有所感而发”,曹旭举出了很多阮籍诗歌中的例子,认为这是说阮籍有很多感慨之言,周振甫将此句与上句连为一句,解释为“(自己有)很多感慨的话”。周振甫无论在断句和解释上, 都是错误的,而吕德申和曹旭的解释比较合理。

“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吕德申本解释 :“渊 :深 ;放 : 放旷”,曹旭本解释 :“厥 :其也。渊放 :深远放达。归趣 : 诗旨意趣之所归”,周振甫本解释为 :“它的意旨深远,趣向难以找到”。吕德申和曹旭都引用了《文选》李善注“颜延年曰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故粗明大意,略其幽旨也’”,由此可见,三种解释都认为这句话在说阮籍的诗歌,深远放达,意旨隐晦。

“颜延注解,怯言其志”。吕德申本解释 :“颜延之虽也说 : ‘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但他注解却只限于注明诗中一些词语的出典等,而对诗中寄托的意义并未加以阐发……所谓‘怯言其志’,指此”,曹旭本解释 :“延年遭际,与阮籍类同,‘怯言其志’,即怯言‘己’志也”,周振甫本解释为 :“颜延之的注,胆怯而不敢说他的意旨”。曹旭的观点透彻精到,钟嵘在阮籍条目中提及颜延之的注,用意其实就是说两人的遭际相似。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这段话最合理的解释是 :

阮籍的诗歌本于《小雅》,意义曲折隐晦,多用比兴, 并不刻意雕琢。《咏怀诗》是他陶冶性情、抒发情思之作。他的诗歌言近旨远,《咏怀诗》合于《风》《雅》,读者读之会忘却凡俗鄙近,自致胸襟豁达。阮籍诗歌有很多感慨之言, 但是深远放达,意旨隐晦。由于颜延年同阮籍的经历相似, 因此他的注同样不敢直接说出阮籍的意旨。

参考文献

[1]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2]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古风》的原文及注释 第4篇

Joking aside, I want to reassure you that I am invited here tonight. 因为前一阵子白宫举行一个活动,美国一对夫妻混过白宫层层保安,装作是白宫邀请的贵宾,还跟这些政客合影留念并发到网上,其中就有坐在边上的副总统Joe Biden。被曝光后,在美国引起很大争议,白宫的安保问题被质疑。

I grew up in China. Who didn’t?我在中国长大,谁不是呢?装作无知,认为每个人都是中国人,暗讽了一些美国人的自大,以为世界就是美国。

Most of my childhood memories are ruined by my childhood. When I was in elementary school, as part of the curriculum, I worked at a rice paddy next to a quarry where they use explosives to break rocks. That’s where I learned that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which is almost as slow as a flying rock. 主要是用生动而夸张的语言形容小时候生活环境的恶劣,光速比声速快,后者跟石头飞散的速度差不多,就是远处一道闪光,几秒后隆隆爆炸声伴着小石子飞溅过来。

杜甫的春运原文及注释 第5篇

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②。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③。

杜甫的春运创作背景

《新夏歌》的原文及注释 第6篇

新夏歌

[唐] 李贺

晓木千笼真蜡彩,落蕊枯香数分在。

阴枝拳芽卷缥茸,长风回气扶葱茏。

野家麦畦上新垄,长畛徘徊桑柘重。

刺香满地菖蒲草,雨梁燕语悲身老。

三月摇扬入河道,天浓地浓柳梳扫。

蜡彩:一作绛采。落蕊:一作落蒂。

----------

初夏景。

注:

1:晓木千笼真蜡彩,落蕊枯香数分在:千笼,千树如笼。蜡彩,喻叶也。

2:阴枝拳牙巻缥茸,长风回气扶葱茏:缥茸,青白色茸毛。长风,初夏风。扶葱茏,使枝叶郁郁葱葱。

3:野家麦畦上新垄,长畛徘徊桑柘重:野家,乡野人家。畛,《说文》:“井田间陌也。”

4:刺香满地菖蒲草,雨梁燕语悲身老:刺香,菖蒲香浓。

《摩多楼子》的原文及注释 第7篇

摩多楼子

[唐] 李贺

玉塞去金人,二万四千里。

风吹沙作云,一时渡辽水。

天白水如练,甲丝双串断。

行行莫苦辛,城月犹残半。

晓气朔烟上,趢趗胡马蹄。

行人临水别,陇水长东西。

注:

1:摩多楼子:乐府旧题,言征伐弋猎之事。

2:玉塞去金人,二万四千里:玉塞,玉门关也,在炖煌。〈〈西域传〉〉云:“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师古注曰:阨,塞也。 金人,〈〈汉书〉〉载,休屠王国作金人以祭天。此借指休屠地〈今武威〉。

3:风吹沙作云,一时渡辽水:辽水,〈〈地理志〉〉云:“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二千二百五十里。此借言边地也。

4:天白水如练,甲丝双串断:甲丝,缝甲胄之丝也。

5:晓气朔烟上,趢趗胡马蹄:趢趗,音鹿镞,急促细碎貌。

《古风》的原文及注释 第8篇

《喀尔喀法典》, 又译《喀尔喀吉儒姆》、《喀尔喀法规》、《喀尔喀律令》, 是18世纪蒙古重要的法律文献, 它的主体部分———1709年制订的《三旗大法规》是由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封建主们制定的局部性法规, 但这部法规对喀尔喀各部均有影响。继《三旗大法规》之后至1770间, 经17次集会不断增补而形成的一系列法律条文汇编, 统称为《喀尔喀法典》。

1959年, 由前苏联学者扎姆察拉诺译为俄语的《喀尔喀法典》在乌兰巴托出版。日本学者内田吟风将其译为日语。我国著名蒙古史学家余大钧先生将该法典由日语译为中文, 收录于2003年出版的《北方民族史与蒙古史译文集中》中作为最后一章。由于受到获取材料的限制, 扎姆察拉诺俄译本《喀尔喀法典》仅依据西库伦版本译出。近年来蒙文手稿及西里尔蒙古文转写本的出版为进一步校对《喀尔喀法典》译本提供了可能。笔者将该中译本与2009年校注本的西里尔蒙古文转写进行比对, 发现了一些翻译中存在的可能引起误读的细节。

二、有待商榷的翻译细节

1.《三旗大法规》第三条中“可取十车、四‘实古苏’ (即羊两只) ” (2) 似为“可取十车、两‘实古苏’”蒙古语中“实古苏” (шс) 与中译本别处出现的“饩羊”同义, 意为“作为抵债之用或供给官方买卖、宴会之用的羊肉”, 《喀尔喀法典》中一“实古苏”即为一“饩羊”。三个版本的蒙语原文均为“两实古苏”而非“四实古苏”。

2.中译本中用“急使”一词对应2009年校注本中“сурагтавигч” (直译为“携带消息的使者”) 和“яарамтэлч”两个词。笔者认为“急使可取用大车两辆 (3) ”应为“信使可取用大车两辆”。此处蒙古语用词为“сурагтавигч”, 意为“携带消息的人”。其余出现“急使”处如“第十条, 急使当其车夫———乌拉嘎齐未来, 得将其大车留在任何人处” (4) 等的“急使”对应蒙文均为“яарамтэлч”, 无误。

3.《喀尔喀法典》中多次出现“шахаа”一词, 中译本将其翻译为“宣誓”。中文中“宣誓”一词的含义为“担任某个人物或参加某个组织时, 在一定的仪式下当众说出表示决心的话” (5) 。《喀尔喀法典》中的“шахаа”一词不仅指当众表示决心, 更指一种借以验证 (犯人) 是否清白的仪式。当诉讼双方都无法拿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时, 或公职人员自身玩忽职守时, 依法应使用“шахаа”。一种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塞满妇女的内衣或腐烂的畜骨等不洁净之物的毛皮袋悬挂, 争执之人在其下宣誓, 若袋中物品未触及宣誓之人, 则表示此人清白 (6) 。依此看来, шахаа的意思与中文“宣誓”一词并不完全等同, 而是“验证”或“占卜”之意。就其具体操作过程和使用场合来看, шахаа是“神判”的一种 (7) 。将其翻译为“审判”比之“宣誓”更能体现此项仪式的行动效果, 此外也更具习惯法意义。

4.中译本的《1722年条例》 (8) 与2009年校注本对照出入较大, 似为由不同版本的回鹘式蒙文原版翻译/转写而来, 两个衙门版中均未发现这一条例。

5.“1722年条例 (关于普通窃贼) ”中“又一条。在有关贼人多少、有无牲畜、是否小孩及视 (被窃) 财物定出若干九畜‘阿勒丹吉’发生争执时, 得由达鲁嘎宣誓。当争执涉及牲畜及牲畜主人之牲畜多少时, 由牲畜主人之达鲁嘎宣誓” (9) 一段与西里尔蒙文西库伦版对应段相对照少了一句。2009年校注本中对应句的意思为:“在有关贼人多少……得由达鲁嘎宣誓。少于五阿勒丹吉时由‘收楞额’宣誓。当争执涉及……由牲畜主人之达鲁嘎宣誓” (10) 。

6.“1736年法规 (关于偷窃寺庙财产及僧侣之财产与牲畜) ”中, “若有平民称号者侵犯寺庙, 即将其本人杀死” (11) 中“杀死”对应2009年校注本中词语为“халуунамйигтавьяа” (12) , 意为“饶其性命”。下一段中出现同一词组, 则译作“留其活命”。 (“若有平民称号者为他辩护即应没收其动产及不动产, 但留其活命”) 。

7.“1736年法规 (关于偷窃寺庙财产及僧侣之财产与牲畜) ”中, “条文。大牧马人……不得接纳‘哈补齐古尔’ (流浪者、逃亡者) 而应驱走之。从其达鲁嘎罚五博多, 出首之证人可从此三项‘巴’中取两博多” (13) 一句中“从其达鲁嘎罚五博多”后有遗漏, 此处只提到三项“巴”中的第一项, 按照2009年校注本翻译补全后两项, 应为“从其达鲁嘎罚五博多, 从收留者罚五博多, 从哈补齐古尔罚六博多, 出首之证人可从此三项‘巴’中取两博多” (14) 。

8.“1728年或1729年斡齐赉·土谢图汗第五法典”第二段“又。凡必须将重犯逐出本三旗境外者, 可委派可靠之人将其逐出国 (兀鲁斯) 境外” (15) 一句中“兀鲁斯” (улс) 一词在现代蒙古语中意为“国家”, 但在历史上这个词的意义与现代意义的“国家”并不完全相同。蒙古四大汗国时期“汗国”一词对应的蒙古语即为“兀鲁斯”。达延汗分封子嗣之后, 将东蒙古分为六个万户, 每个万户即为一个“兀鲁斯”。清朝时期的蒙古地区, 由“盟”、“旗”的行政区划单位代替了“兀鲁斯”和“鄂托克”, 这里沿用“兀鲁斯”一词的意义仍取其“份地/领地”的本义。

9.“1728年或1729年斡齐赉·土谢图汗第五法典” (法规之最后部分) 开篇“蛇年十月初一” (16) 对应的三个2009年校注本本中语句翻译均为“狗年十月初一” (17) 。

三、结语

经过与乌兰巴托2009年校注本的比对, 可以发现该本目前在学界引用频率较高的《喀尔喀法典》中译本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因此在依据该中译本中条款进行研究论证时, 应当审慎使用某些条款, 避免因转译带来的问题。为确保意义准确, 还应查询蒙古语原本再做定论。应当指出的是, 扎姆察拉诺译出《喀尔喀法典》俄语本距今已有70余年, 当时能够得到的法典版本有限, 因此主要是根据西库伦版本翻译, 其中有一定缺失或错误亦无法比对, 进行补充和改正。扎译《喀尔喀法典》是在当时条件下做出的优质译本, 为国际学者研究该法典及通过该法典研究18世纪中后期喀尔喀蒙古社会政治、法律、经济及文化状况提供了便利。此后, 学界不断发现和整理《喀尔喀法典》的其他版本, 这为再次校对《喀尔喀法典》中译本提供了条件。今天, 我们还可以直接从蒙古语校注本重新翻译《喀尔喀法典》。

摘要:由余大钧先生从蒙古语经由俄语、日语译出的《喀尔喀法典》是我国汉语学者目前使用的唯一正式出版的中文译本。本文将余大钧先生翻译的版本与蒙古国2009年出版的《喀尔喀法典 (文献研究) 》1中的三个西里尔蒙古文版本做了比对, 发现了一些中译本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由比对可知, 目前《喀尔喀法典》的中文译本尚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 在引用时应当对照原文, 审慎使用。

关键词:喀尔喀法典,中译本,勘校,注释

参考文献

[1]内田吟风, 等.余大钧, 译.北方民族史与蒙古史译文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2]那顺巴拉珠尔.达力扎布, 译.《喀尔喀法规排印本》出版前言[J].蒙古学信息, 2004 (2) .

[3]萩原守.朋·乌恩, 译.18世纪喀尔喀的法律变迁.蒙古学资料与情报, 1991 (4) .

[4]Б·Я·符拉基米尔佐夫.刘荣焌, 译.蒙古社会制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追和柳恽》的原文及注释 第9篇

追和柳恽

[唐] 李贺

汀洲白蘋草,柳恽乘马归。

江头楂树香,岸上蝴蝶飞。

酒杯箬叶露,玉轸蜀桐虚。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此诗效柳恽齐梁体。

注:

1:柳恽:恽,齐梁间人,工篇什。尝作《江南曲》:“云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逄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 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逺。”长吉追和,必此篇,故首有汀洲白苹之句。王琦以为,恐追和者是另一篇。

2:柳恽乘马归:以归者形容未归者。

3:江头樝树香,岸上胡蝶飞:樝,山楂。刘辰翁云:闲逺渐近。

4:酒杯箬叶露:箬叶露,即箬下酒,湖州有箬溪。

5:玉轸蜀桐虚:玉轸,轸子,弦柱也。虚,中空。

6: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刘辰翁云:甚不草草。

附:

刘辰翁评曰:“就用柳恽句意,颇跌宕,景语亦近自然。”

方扶南评曰:此亦借以感归之寂寞,但不得追和柳恽者何意。

经典的边塞诗词原文及注释 第10篇

来往几经过,前轩枕大河。

远帆春水阔,高寺夕阳多。

蝶影下红药,鸟声喧绿萝。

故山归未得,徒咏采芝歌。

【题解】

此诗选自《全唐诗》。兰若:寺院,是佛语阿兰若的略语,意为寂静、无苦恼烦乱之处。

【简析】

许浑曾多次从潼关经过,写有不少歌咏潼关的诗。《潼关兰若》这首诗,集中描写潼关的一个佛寺,叙写了佛寺的位置、气势和环境,又从佛寺优美的环境想到了故乡的山水和归隐的闲适生活。由李远的《赠潼关不下山僧》和许浑的《潼关兰若》诗,读者便可以想象出唐时潼关的繁华程度。

【注释】

①来往:指入关和出关。

②轩:寺院中带窗槛的长廊,一本作“山”。大河:指黄河。从这一句可知,这个佛寺建在黄河南岸,离黄河不远。

③远帆:指黄河中远处的船只。

④红药:花名,即芍药。

⑤绿萝:地衣类草。

⑥故山:家乡的山。得:能够。

经典的边塞诗词原文及注释 第11篇

平关中,路向潼。

济浊水,立高墉。

斗韩马,离群凶。

选骁骑,纵两翼。

虏崩溃,级万亿。

【注释】

①平:平定。关中:地名,此指潼关以西地。《史记·项羽本纪》云:“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史记集解》引徐广语说“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四关之中为关中。或认为东自函谷关,西至陇关,二关之间谓之关中。

②潼:潼关。

③济:渡。浊水:指黄河。曹操曾先由潼关北渡黄河,然后又西渡黄河进入关中。

④墉:城墙。此言曹操在黄河西岸建立营寨。

⑤韩、马:指叛军首领韩遂和马超。

⑥离:离间。群凶:指韩遂、马超等叛军首领。曹操曾用计离间马超同韩遂的关系。

⑦骁骑:勇猛的骑兵。

⑧两翼:指阵营两侧。曹操曾分兵在渭河南、北结营,“后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

⑨虏:指马超、韩遂等叛军。

⑩级:首级,头颅,此处用作动词,当斩首、杀头讲。

【赏析】

关于爱国诗词的原文及注释 第12篇

流萤明灭夜悠悠,素女婵娟不耐秋。

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只泪流。

【注释】

流萤:飞行不定的萤火虫。悠悠:漫长、悠远。素女:即素娥,神话中月宫嫦娥的别称,也泛指月宫仙女。婵娟:容颜美好貌。

【鉴赏】

这一组诗共十九首,是作者19于日本养病闲居期间写的。此选其中一首,本诗通过秋夜景色的描写,渲染出一片凄冷的环境气氛,烘托了诗人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理和为国事而消极感伤的心情。

这首小诗由景物起笔,看到那时明时灭的流萤,诗人感到秋天的夜是多么漫长难耐;仰望碧空,似乎觉得那美丽娇好的嫦娥也禁受不住秋夜的清冷寂寞。虽在言景,实发心声,是特定环境下内心情愫的真实流露。

作者写此诗时,袁世凯已接任大总统,正积极准备复辟帝制。在诗人看来,祖国正处于长夜难明的一片黑暗之中。正像嫦娥面对碧海青天,不耐悠悠秋夜的寂寞冷清一样,诗人远怀多难的故国也深深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悲凉。作为一位多愁善感的才子、诗人、情僧,曼殊虽然此时已经出家十年,但应该说他依然是俗根未断、尘缘未了。国事、家事、天下事时刻萦绕在他的心头,使他很难做到心如止水,四大皆空。“相逢莫问人间事”恰好是他对人间事抛撒不开的表现。“莫问”岂止是莫消问、不必问的意思,更多的含义是不堪问,不忍问。辛亥革命后的政局,军阀之间的战乱,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哪一件事谈起来不叫人伤心流泪呢?

关于爱国诗词的原文及注释 第13篇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

河湟地:黄河与湟水交汇流域,即河西陇右一带,其地为今甘肃、青海东部。不拟:不打算。

【鉴赏】

少年行,乐府歌曲名,多以少年任侠尚义、报国立功为题材。令狐楚所作共四首,此为其三。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河湟一带为吐蕃所侵占,沦陷数十年未能恢复,朝野爱国之士,莫不以收复河湟为己志。令狐楚此诗,即通过对少年英雄形象的描绘,抒发了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爱国热忱。

起句借物写人,设词精巧。明艳如霞的雕弓,欺霜傲雪的宝剑,映衬出人的精神风采,一位英姿飒爽的少年英雄便兀立在读者眼前。接句写出征的情景。咸阳,此代指都城长安。少年英雄背弓佩剑,迎着猎猎秋风,纵马离京,奔赴杀敌前线,其情其景,豪迈中透出苍凉慷慨的意味。如果说首句是一个静态特写,那么次句便是长镜头的动态描绘,一静一动,一虚一实,组合成一幅鲜明生动的少年英雄出征图。

三四两句由描绘转为议论,点明少年辞京去国的目的,突现全诗主旨。在古人心目中,君与国是联为一体的,天子之地即指国土。“未收”、“不拟”两句构成一组因果关系,抒写出少年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壮志与赤忱。汉代名将霍去病曾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之语(见《史记》),这里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此诗将情景描绘与抒情议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象鲜明、气格刚健,言浅意深、语短情长,末两句既是少年英雄走马出征时的豪情抒发,也是作者报国心声的真实流露,强烈的爱国情感,足以撼动人心。

★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原文及注释

★ 春江花月夜原文注释

★ 赤壁赋原文及注释

★ 端午节的诗词及注释

★ 《秣陵怀古》原文及译文

★ 《沁园春·雪》原文及注释

★ 奕秋原文及其注释

★ 东南的原文和注释

★ 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

《南朝》原文及注释 第14篇

作者:唐·李商隐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

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

敌国军营漂木柹,前朝神庙锁烟煤。

离骚原文及注释 第15篇

1作品原文编辑帝高阳1之苗裔2兮,朕3皇4考5曰伯庸。

摄提6贞7于孟8陬9兮,惟庚寅11吾以降11。

皇览揆12余初度兮,肇13锡14余以嘉名:

名15余曰正则兮,字16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17兮,又重18之以修能。

扈19江离与辟芷20兮,纫21秋兰22以为佩。

汨23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24。

朝搴25阰之木兰兮,夕揽26洲之宿莽27。

日月忽28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29。

惟30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31。

不抚32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33?

乘骐骥34以驰骋兮,来吾道35夫先路!

昔三后36之纯粹兮,固37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38兮,岂惟纫夫蕙茞39!

彼尧、舜之耿介40兮,既遵道41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42兮,夫惟捷径43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44兮,路幽昧45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46兮,恐皇舆之败绩47!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48。

荃49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50。

余固知謇謇51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52以为正53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54兮,羌55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56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57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58。

余既滋59兰之九畹兮,又树60蕙之百亩61。

畦62留夷与揭车63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64枝叶之峻65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66。

虽萎67绝68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69秽70。

众皆竞71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72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73心而嫉妒。

忽74驰骛75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76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77。

上一篇:成人礼演讲下一篇:作业活动安全隐患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