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团队比赛培训讲稿

2024-07-25

网络教研团队比赛培训讲稿(精选9篇)

网络教研团队比赛培训讲稿 第1篇

网络教研团队比赛培训讲稿

一、比赛的基本流程

1、初赛流程

(1).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预案)。

各参赛团队根据自选的课题,自行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编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案),并作设计说明。设计说明要简要阐明设计的思路、亮点和特点。

(2)、课堂实录

根据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用文字实录教学过程。

(3)、教学反思

(4)、教学评价

评价包括教学设计有何特点与亮点、有何不足之处以及提出改进建议。

(5)、教学再设计

根据团队的反思性评价,修改原有的教学设计方案,形成新的教学设计方案,包括媒体与资源的运用等技术成果。

2、决赛流程

决赛由三个环节组成: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的教学设计与信息化备课;基于同伴互助的评价、反思与完善教学方案;基于协作与反思的陈述与答辩(虽然只有10钟左右,但最为关键)。

下面我将我们沿小团队去年参加苏州的全国决赛时的过程作一个简要介绍: 第一天上午,个人独立备课。

前一个小时,网络断开,进行个人独立教学设计。我们仔细研读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紧张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找到了平时备课的感觉,不时地为自己想到的新点子而感到兴奋和自得。一个小时后,网络开放,我们在网上搜了几个比较好的教案,准备利用它们来修改和充实自己的教学设计。总的来说,借鉴网络资源来备课时,我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和大的框架是不会改变的,这与我平时的备课经验相同。

第一天下午,我们在个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开展同伴互助,协作完成本团队信息化总的教学设计,包括课件的设计。

第二天上午,同一主题下的各团队针对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互评;下午,团队内针对其他团队的评价进行反思,并完善设计方案。这天,我的两个伙伴张和程两人按赛会要求进行互评和反思,我则专门对我们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理论提升,设计相关的陈述课件,为第三天的陈述做准备。

按照我写作的习惯,上午我用了两个多小时用笔随手将所想到的东西在本子上乱涂乱画,直到旁人觉得我在本子上画了一个布满芝麻的“港饼”时,我的思路却清晰起来,于是真正写的时候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陈述稿。尽管如此,这天晚上又是快十二点才上床睡觉。听说,其他几个团队每天凌晨3点左右才睡觉。

第三天上午,陈述。从以前参加过此项比赛的兄弟团队口中得知,陈述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准备室里,大家都在默念着陈述稿,一种紧张气氛扑面而来,由于我是本团队的陈述代表,比他们两位更紧张一些。

但真正到了陈述的时候,我不仅没有紧张,反而找到了一种倾诉的快感,整个陈述一气呵成——这得益于前几天的努力,因为是自己的真实体会所以才不会紧张。

下午,颁奖仪式。颁奖仪式前,全体参赛代表听取评委的简短讲评。在听取讲评时我们才发现我们这个赛场的评委是教研团队赛项的裁判长,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在短短3分钟的讲评过程中还肯定了“少数团队在教学中还引入了博客”这一做法,这让我们心里有了底。果然,在经过紧张的等待后,我们终于看到了我们的比赛成绩:一等奖!

二、对参赛教师的几点建议

1、合理分工。决赛历时两天半,工作量十分大,必须合理分工,真正发挥团队的作用,才能保证比赛时有休息的时间,保持旺盛的精力按时完成任务。三位参赛队员要全面参与,各有侧重,同时要以主陈述人为中心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任务。(几个团队到苏州比赛大多凌晨3点钟左右睡觉,我们沿小团队自认为在分工上动了脑子,每天也到11点多才上床睡觉。我们的参赛经历简介:主陈述人和课件制作人在第一天设计教案时,就开始制作课件和酝酿陈述词,教案由另一人完善);

2、教学设计要先思后“借”。在决赛的第一天上午,现场公布课题,后团队3位成员要分别设计一份信息化教学设计。这天上午的前一小时要求关闭网络,熟悉教材。我想,这一小时不仅仅是用来熟悉教材的,每位参赛选手要充分利用这一小时拿出自己的教学构想,再在一小时后开放网络时借鉴别人的做法,也就是先有了自己的思考后再去借鉴别人的东西(类似于洋思的“先学后教”)。如果自己的头脑一片空白时就去借鉴别人的东西,一不利于比赛时的创新,主干是别人的,你的创新只能体现在枝枝蔓蔓上;二不利于陈述词的撰写,因为你难以从别人的东西中找到真实的感受;三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顺便就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借鉴网络资源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网络时代,我们有了许多提高效率的方法,有了许多学习的资源,也有了许多偷懒的手段。是的,我们必须学习先进经验,但不能一阵子华应龙,一阵子徐斌,一阵子张齐华……似乎在不断创新,实质在来回折腾,浪费时间,消耗成本,不仅难有收获,而且贻误工作。在决定学习别人之前先得有自己的东西,就是要有自己的根基,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根基就如同浮萍一样随波荡漾,一生下来学成了“四不像”。我们提倡:教师立志成为根深叶茂的大树,不做随波荡漾的浮萍!

3、撰写陈述文稿,提炼主题是关键。教研团队规则要求:参赛团队推选一名代表陈述本团队完善教学方案的形成过程与体会以及该方案的亮点。我认为仅仅找到亮点还不够,我们不能使亮点成为满天的繁星,难以照亮前路,我们要让这些亮点汇聚成光环,汇聚成我们心中的太阳,然后像夸父逐日一样,锲而不舍地去追寻它,这也是我前面提出的利用教研团队比赛来提高教研层次的核心之所在。

现将我们参加全国决赛时的陈述稿片段展现出来,同时说明我们提炼主题的思路,请大家指正:

一、建立小数加减法学习博客,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的平台。(这一主题主要围绕“媒

体与资源的运用等技术成果”展开,与大赛的主题相吻合,得到了评委的肯定)

1、利用学习博客引导学生实现自主、互动学习;

为帮助学生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我们选取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计了具体的学习活动和相关练习,将这些问题、活动设计和练习上传到专门设立的博客中,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学习的平台中,可以实现自主、互动的学习。比如,在帮助学生理解“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这一关键知识点时,我们设计了如下填空练习(展示

博文),学生在这篇博文的评论栏填写答案时,能够借助知识迁移的作用实现自悟,同时,在博客平台中,学生能看到同伴的看法,从而互相启发,引发自我反思。有效实现了自主、互动学习。

2、以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现时代,学生学习的途径应该是多元的,书本、网络、教师、同伴都可以成为学习的资源。在我们的学习博客中,学生可以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动自主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利用网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利于在信息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赋予单调的计算以丰富的意义(这一主题反映了我们的教

学理念,即: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计算,计算教学如果脱离生活实际,容易走入单调乏味的误区。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以“快乐的星期天”为切入点,截取小明一天中的几个生活片段(课件展示:出门前拿衣帽架上的帽子、到肯德基就餐、看全运会体操比赛),让学生在生活片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有一个深刻的感受:生活才是真正的老师。

三、设计数学活动,吸引学生深度参与(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方式展开,是教学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本节课有一个难点:理解做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们设计了一条主线,即:带有长度单位的数量,长度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不带单位的小数,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小数点对齐后,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就对齐了(展示课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分别为这三个关键环节设计了相应的具体活动(展示:估一估、填一填、玩一玩),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深入思考。

如“估一估”,为了让学生领悟“带有长度单位的数量,长度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我们特意让学生辨析两个加法竖式(课件),并要求学生“估一估”哪个算式是正确的,这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估的过程中自觉将

1.63米和0.4米在头脑中进行转化,分别产生1米6分米3厘米和4分米的表象,自然明白了4分米只能与6分米相加,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再如“玩一玩”,我们设计了“调皮的小数点”这个小游戏(课件展示),在小游戏中,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只有小数点对齐了,才能使相同数位对齐。从而突破了难点。

写陈述稿要提炼主题,开展教研活动要提炼主题,就像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文时要有中心思想一样,道理很简单。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容易迷失,导致我们的教研在具体的、零星的、技巧的层面上徘徊,我们经常对一些老太太的喋喋不休感到好笑,原因就在于老太太们的话语属于“无主题变奏”,说一大堆无主题的话既费体力又令人厌烦,希望我们的教研不要走入这个误区。有人说,小学老师的劳动纯属体力劳动,指的是我们的小学生难以管教,希望体力劳动这四个字不要与我们智力含量本来很高的教研活动挂上钩。

就此再顺便谈谈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教师参加教育研究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正因为如此,教师的教育研究更多地依靠经验的累积,这种累积是一种十分艰苦的劳动,用“聚沙成塔”来形容也不为过。教育叙事是一种很好的积累经验的方式,但是,我们经常从教师们写的教育叙事就事论事,没有主题,没有提炼和概括,这样的经验累积形同“散沙”,艰苦的劳动换来的成果会因为不系统而“随风飘逝”。

4、陈述时的几个小技巧:善于与评委沟通;妙用自身的劣势。

5、精心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案,整合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设计的时候,以此为原则,该用技术就用技术,不该用技术就不用技术,该多用就多用,该少用就少用。必须防止片面追求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喧宾夺主的技术倾向和唯美主义倾向。我们可用的技术有BLOG、电子白板,在全国大赛中使用PPT的也不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个人推荐用PPT辅助教学。

三、我们的团队

如果对沿小的教师进行一项问卷调查,要求他们用一个字描述在沿小工作的感受,绝大部分教师会用一个“累”字来回答。因为在沿小一是活动多,除了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动外,学校组织的亲子运动会、经典诵读活动,学生的体验实践活动、作文比赛、口算比赛,教师的“作业备课经验分享会”、各学科各层次的教学比赛、课题研究等等都需要教师付出精力;二是压力大,除每周固定的教师培训活动外,我们对教师还采取分层培养的措施,每个年龄阶段、每个层次的教师都要参加诸如:“青蓝工程”、“希望之星”培养工程等等活动,因此每个年龄阶段每个层次的教师都有自己的压力。参加本次教研团队比赛的教师中有两位是中学高级教师、三位是主任、五位是年级组长或教研组长,是学校的中坚力量。选择他们参加此项比赛主要目的是让他们在教研活动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并且以他们为先导小组对其他教师进行示范,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层次。事实证明我们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1、探索新型教研模式,引导教师在更高的层面上展开教研活动。传统教研活动大多停留在具体的、零星的、技巧的层面上,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往往纠缠于某个细节争论不休,浑然不知自身处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之中;参与教研团队比赛时有一个重要环节:写陈述词。叶圣陶老人说:要写得清楚必先想得清楚,老师在写陈述词的过程中必定要经历理论概括的思考过程,消除了传统教研活动时的无主题、随意性较大的弊端。上升到了理论高度的教研活动,从具体的、零星的、技巧的层面上挣脱出来,从而将教研活动提高了一个层次;

2、提高教师的思辨能力。在网络教研团队比赛中,要经历团队内部互相写作、思想碰撞的过程,要经历团队间的评价、反思教学方案、思想交锋的过程,要经历专家答辩过程。处于这样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过程的教师,其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激情很容易被激发出来,职业倦怠感暂时得以消除,思辨能力得以提高;

3、优化教学设计,为打造优秀课例提供源头活水。教师参与团队比赛,经历的是头脑风暴似的激烈讨论,讨论的成果就是一篇篇优秀的教学设计。

参与此项活动,团队的12位教师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因为我们不可能像正式比赛那样拿出整块的时间来给教师们备课、评价、反思、完善教案、制作课件、撰写陈述词,只好化整为零,每个星期抽出1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的时间来从事这些工作,到后来实在需要一天时间来整合前面的工作了,我们在一个周末临时电话通知老师们加一天班,12位老师没有一位借口不参加活动的,其中李峥老师将老母亲从武汉请过来招呼自己的小孩,张昌魁老师的小孩要到武汉参加艺术培训因张老师加班而改期,杨晓丽老师生病住院刚出院两天,还没有完全康复也二话没说按时参加活动。

最后,对我校教研团队的展示活动进行说明:

1、我们今天展示的仅仅是陈述和答辩环节的比赛,而且我们也在尝试将团队比赛变成一种常态的教研活动,而常态的教研活动不可能都能请到专家来参加,没有专家的提问答辩环节就无法进行,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增加了一个环节即:论辩——就是团队之间互相提问题,我们期望通过互相提问、互相质疑来代替专

家的提问和答辩,当然,因为这是第一次尝试,也许只有“论”而没有“辩”,但我相信团队教研比赛的思辨的特点还是会在某种程度上得以体现的,我们期待参赛队员们有上佳的表现。

刚才说过,平时的教研活动不可能都能请来专家,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这么多的专家,我们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在论辩环节之后,我们将会请专家们向参赛队员提问,完整地展现团队比赛的最精彩的环节——答辩环节。

2、我校的团队活动还处于探索阶段,前面没有进行任何演练,因此肯定会有许多的错漏之处。如果让大家感觉到耽误了时间,请各位谅解,并请提出宝贵的意见。

我们相信,有我们全区各个学校的联手,我们的教研团队比赛活动一定会渐趋完善,在教研团队比赛的带动下,我们区的教研活动一定会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

网络教研团队比赛培训讲稿 第2篇

苏州市电化教育馆金陵

一年一度的NOC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将于7月在北京举行。网络教研团队竞赛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情境),以同伴互助为基本方法,重点发展教师以评价为代表的高级思维能力,考察并提升教师通过评价、反思、完善实现专业发展的能力。

网络教研团队竞赛“评价教学设计”采用循环评价方式,要求提炼“亮点”,指出不足,提出建议,核心是引导参赛教师走优秀教师成长之路。

提炼“亮点”,是要求参赛教师很好地发掘出其他团队教学设计(含课件)中的精彩部分。这个精彩部分不是指理论部分,而是指可以操作的实践意义上的亮点,这些亮点、精彩之处存在于教学步骤或教学环节中,能够非常出色地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指出不足,要求恰当地指出兄弟教研团队的教学设计(含课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充分说明其对于优化教学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

提出建议,指针对兄弟教研团队的教学设计(含课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的方案。所提建议应该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可以操作,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上述评价方式有利于教师发现其他教师教学中可资借鉴的教学经验。在评价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现场的、录像的、文字的)中,教师可以发现他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组织教学中的智慧与方法,可以模仿学习,可以联想、迁移,还有可能产生新的教育智慧,即教育智慧创新,从而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多方位、多视角、多元化的途径与方法,有利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加速度成长。可以说,发现“亮点”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基本功。

评价有利于教师避免其他教师的失误或不足之处。这些失误或不足之处有理念上的,也有行为上的,还有方法上的。在评价中发现他人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方式中的不足,有助于在教学工作中主动避免这类不足,同样起到快速成长的作用。可以说,发现“不足”也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基本功。

评价教学设计有利于发展教师高级思维能力。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师观察、分析事物的敏感性,帮助教师发展观察、分析、归纳、提炼的高级思维能力,长期修炼,有助于教师在教育生涯中善于发现“亮点”与“不足”,善于形成可供思考的问题,善于解决各种或简单或复杂的问题,帮助教师成长为智慧型优秀教师。此乃教师专业发展中最为可贵的要义。评价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们首先要基于实践判断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策略与方法、技术与资源运用方式等方面的合理性,这个过程本身就会使教师产生有话可说的冲动,从感性的分析中产生理性的升华。在评价实践中,教师会产生提升理论水平的需求,激励他们主动学习教育理论,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实践、总结、提炼,形成新的理性认识。

评价教学设计有利于把网络协作激发智慧的工作坊模式推广到教学生活之中,引起教学工作方式变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变化。扩展到现实之中,不必局限于评价教学设计,可以就教学问题广泛开展同侪互助,彼此提出话题,交流经验,碰撞思想,取长补短,迁移创新,激发教育智慧,形成网络环境下特有的跨时空的同伴互助,既改变教师工作方式,又激发教育智慧,促进教师主体意识觉醒与生命质量提升,有力地促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开展。

网络教研团队比赛培训讲稿 第3篇

在头脑风暴式的三天时间里, 我们团队精诚合作, 凝聚团队智慧, 发挥各自优势, 巧妙配合, 在各阶段比赛中稳定发挥, 最终不负众望,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教学片段对比展示

指定课题《复制与粘贴》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小学信息技术》 (上册) 第14课的内容, 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画图软件中大部分工具的使用和菜单使用方法基础上设置的学习任务:运用工具箱中的选定工具及编辑菜单中复制、粘贴命令复制与粘贴图形。

在两天的碰撞与思辨中, 我们的教学设计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下面选取三个片段加以说明。

第一组:对教材的处理

原始设计:

按照教材上的教学内容, 按选定蝴蝶、复制粘贴蝴蝶、移动蝴蝶的顺序 (如图1) 进行讲解, 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编辑菜单中“复制 (C) ”和“粘贴 (P) ”命令, 在掌握该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应用“透明背景”和“不透明背景”的区别, 最后通过“七巧板和蜜蜂舞蹈” (如图2、下页图3) 的练习来巩固知识点。

最终设计:

抛却课本上的例子, 将知识点进行重组, 将教学主题定位为“小小设计师”, 以三个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 (1) 根据教师提供的图案装饰衣服。 (2) 根据教师提供的图案或自己设计的图案装饰购物袋。 (3) 能否画一朵花, 让它变成百花园?能否画一棵树, 让它变成森林?你还能想出什么?根据自己的想法, 完成一幅图的设计和创作, 并保存提交作业。

碰撞与思辨:

【薛锋】课本教学内容的编排, 很好地从白色背景过渡到花底背景, 先后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复制和粘贴”、难点“透明背景的应用”, 可以说设计是非常巧妙的, 七巧板的游戏也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黄毅晟】书本上的教学内容, 只是将知识点进行了简单的训练, 设计上没有层次和梯度。而实践园里的“七巧板”游戏环节有些争议, 拼图中可能涉及旋转和翻转操作, 教师还没有教过, 学生完成有困难。

【周艾琦】七巧板拼图更多的是体现“移动”和“组合”的应用, 很难有针对性地体现“复制与粘贴”的重要功能:克隆相同元素, 简化重复劳动。

【薛锋】要有针对性地体现“复制与粘贴”的重要功能, 我觉得我的“设计服装”比较能体现这一点。我们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 设计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立足实际应用的主题来进行教学。

【周艾琦】对, 我觉得可以用“装饰图案”来教学, 因为重复构成是对复制、粘贴最贴切的诠释。

【黄毅晟】好, 我们就以“小小设计师”为主题进行设计, 用重复构造紧密结合复制粘贴, 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上。

第二组:对学习活动的处理

原始设计:

任务一:根据教师提供的图案装饰衣服 (如图4) 。

请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 复制一次后可粘贴几次? (2) 怎样做可以一次粘贴多个图案?

若学生遇到透明背景的问题, 引导学生先在主题网站中自主探究。

最终设计:

任务一:根据教师提供的图案装饰衣服 (如图5) 。

请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 为什么要选中?作用是什么? (2) “复制”和“粘贴”只用其中一个命令能否达到效果? (3) 复制一次后可粘贴几次? (4) 如何使复制后的图案背景透明? (5) 怎样做可以一次粘贴多个图案?

碰撞与思辨:

【黄毅晟】本节课的重点是复制与粘贴的方法, 而难点是对透明背景的处理, 我们不妨设计两个活动, 一个突出重点, 一个突破难点。在任务一中配合两件衣服上的图案, 让学生思考复制一次可以粘贴几次。在任务二中, 让学生面对透明背景的处理问题。

【薛锋】任务一中两件衣服都是白色的背景, 似乎可以避免背景透明的问题, 但实际操作的时候, 由于学生对鼠标操作得不熟练, 有可能会把选定的范围变大, 同样会产生透明背景的问题。

【周艾琦】我们看看其他团队给我们的评价:“突破‘背景模式的选择’这一教学难点的教学环节是后置的, 但对于学生操作演练而言这一难点却是前置且贯穿教学始终的。第五团队将T恤的背景设置为白色, 想规避这一难点, 后续教学进行重点攻坚。想法是好的, 但由于T恤的连续纹样图案排列非常紧密, 白色背景很有可能遮住其他图案, 是一个绕不过的‘坎’……”

【薛锋】所以, 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绕过这道“坎”, 而是怎样迈过这道“坎”。

【黄毅晟】我们可以把任务二的内容提到前面来, 跟任务一组合在一起, 设计两件衣服, 一件是白色底色, 一件是黄色底色。

【周艾琦】没错, 原来是一件白色衣服上填充图案, 想回避透明背景问题, 现在是两件不同颜色的衣服, 主动面对透明背景问题。这样处理过后, 学生在把图案移动到黄色衣服上时, 就会自然引发想要透明的需求, 难点问题的解决就会顺利成章了。

第三组:对任务梯度的处理

原始设计:

任务二:根据教师提供的一个或多个图案装饰有底色的购物袋, 要求正确利用复制和粘贴来完成, 并能体现图案的美观。

设计意图:学生在利用复制与粘贴完成此项练习的时候, 会发现白色背景的图案复制到黄色背景的购物袋时效果不美观, 引发学生对“背景透明”难点学习的需求, 教师利用此项练习进行重点讲解。

最终设计:

任务二:根据教师提供的图案或自己设计的图案装饰购物袋。提示:可以自己设计简单图案, 用这些图案进行重复构成, 给人以美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是复制与粘贴操作的实际应用, 加入了自主设计的图案来填充。

碰撞与思辨:

【薛锋】任务二的变化, 加入了自主设计的图案来填充, 这是顺应任务一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学生已经解决了本课的难点:透明背景的问题, 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层次问题, 让学有所长的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来装饰购物袋, 让能力稍弱的学生用老师提供的图案来装饰。

【周艾琦】我觉得第四团队的建议比较好:“复制、粘贴的简单纹样数量较多, 学生简单操作、练习的密度大、负担重, 但思维、创新的密度小、负担轻……修改建议:对范例进行修改, 使之更具美感或情趣。”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在点滴间培养, 将“自主设计重复构成图案”在本课中加重配比, 学的知识最终要落实到应用上, 对于让学生自主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意义深远。

【黄毅晟】是的, 我们一直在对“如何组织高效课堂”进行思考, 在给出完整支架的同时, 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应当更加开放, 在学习目标达成的前提下, 注重学生兴趣点和思辨创新能力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画图章节应当与艺术审美紧密结合, 而美术中的“重复构成”正是复制操作的最佳体现。

●参赛感受

【薛锋】我虽然也曾经做过网络教研团队比赛的后援, 自己上场却是第一次。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 我踏上了无锡之旅, 在短暂的三天里, 与另外两位老师一起协作, 让我受益良多。

(1) 通力协作, 体现团队的力量。从赛项的名称——网络教研团队, 我们就可以看出, 这是一个团队的比赛, 在比赛过程中, 处处体现着团队的力量:设计团队的教学设计、整体评价其他小组的教学设计、一主两副参加答辩等, 比赛中需要每个人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2) 力求完美, 体现教研的目的。比赛中光有个人的努力还不行, 作为一个团队, 要让队友采纳你的意见, 你就必须要说服别人:你的想法有什么突出的优点?有时候大家的想法都不错, 那么团队中就需要有人妥协。

(3) 搭建平台, 体现网络的优势。比赛中不仅要做教学设计, 还要制作课件, 所以需要参赛的教师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 利用网络搜集素材的同时也要对各种课件制作工具的使用娴熟, 可以说是对参赛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一个极佳的考验。

【周艾琦】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比赛的日子离我们远去了, 回想起紧张、兴奋、充实的三天中发生的点点滴滴, 至今仍历历在目。对于第一次参赛的我来说, 这次比赛是机遇, 更是挑战。

五个“半天”的比赛是这样安排的——三个人根据给定内容独立完成一份教学设计, 三个人相互合作共同完善一篇教学设计, 团队之间互相评价 (形成1500~2000字的文字稿) , 根据别人的评价再次修改教学设计, 陈述与答辩。

探索新型网络团队教研模式 第4篇

一、网上教学研讨的实施方法与步骤

1、实验教师进行网上备课。确定授课内容,把教学设计发布到指定的交流平台。

2、发布课堂录像。将实验教师正常授课的过程进行录相。通过软件,修改录像格式,发布到交流平台。

3、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集中或分散的,有针对性,具有参考价值的讨论活动。

4、讲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集思广益,拟定重教设想,为其他教师及今后的教学积累有价值的经验。

5、进行活动的总结。总结本次活动教师、学生表现。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次活动开展作指导。

二、网上教学研讨的优势

传统的教研模式,是在集体或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实际听课、评课、反思的过程。如果只把课堂实录文本发到网上,大家来研究、讨论,不仅失去了课堂教学的现场感受,而且需要整理实录的时间,失去了教研的实效性。根据现今校园网络情况及教师的实际现状,都应具备自主进行课堂教学录相的物质基础。把课堂教学“保存”在网上,不仅能够保留课堂的真实,而且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只要能够上网,随时可以观看、研究,发布自己的观点。

三、网上教学研讨应遵循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应该给予教师、学生适应录像教学的过程。录像课的节数在时间的密度上应该遵循先疏后密的原则。

2、实践性原则。教研活动的组织是为了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形成网络教研新模式。不能为录像而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这样的录像课,既不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常规性教学的研究。

3、开放性原则。在研究的初级阶段,课堂教学的录像、研究的内容、讨论语言的规范性必定会存在许多问题。因此,课题开展要经历一个逐渐开放的过程通过录像教学与网络教研,能够开拓学校教研的新领域。在自然成长的基础上,提升实验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网上教学研讨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地选择网络平台。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选择或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是做好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需要上传大量的教学录像,需要随时发表评论信息。因此,对网站空间需求大,网站的稳定性要强。课题组要通过网上搜索、调查、对比,选择最佳网站,构建教研平台。

2、集中进行技术培训。(1)对录相者要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2)要对视频处理负责人进行相关操作技能技巧的培训。

3、对评论者的要求。要抓住课堂教学中反映突出的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来谈。为使评论更加有效、更具参考价值,要求选择课堂教学、教师、学生各方面存在的优点、缺点分别进行评论。同时,逐渐对外开放视频观看、评论权限,以吸纳更多、更全面的评价。

4、对讲课教师的要求。(1)备课。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要把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结合起来,利用学校集体备课的内容、讨论形成的教学设计,使个人备课能够更加合理。(2)上课。积极做好课堂教学进行录相的各项准备工作,使课堂教学自然、顺利地完成。为教学研讨、课题实施提供真实的案例。(3)课后反思。录相结束后,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积极看待他人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通过查看评论、自我反思,对本课进行重教设想,为今后及他人的教学积累宝贵经验。

五、网络团队教研活动的实践

1、活动准备。网络选择:实验幼儿园安康网以实际应用、与工作紧密结合、内容丰富等特点,曾获省级乃至国家级优秀网站。基于该网站的实用性,视频上传简单、可交互性强,可设置权限等条件,选择该网站作为网络教研主阵地。组织讲课:结合幼儿园开放周、优秀课、课题课评选等活动,将教师教学进行录像,保存视频文件。视频制作与上传:根据安康网视频大小限于200M的条件,用视频转换软件将原文件剪辑、压缩,然后上传到安康网。

2、活动开展。全面观摩:以现场观摩和网络回顾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网络回放时间按视频上传视频确定。组织评论:组织一线教师,针对每节课进行点评。一方面,以课后现场点评的形式,教师面对面进行点评。

3、活动反思。根据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中发现的优点与存在问题,主讲教师作反思,其他教师以点评方式进行反思。

组织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丰富个人教学经验的重要平台。在现代社会,教师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选择开展网上教学研讨,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作为省级示范园,我们在开展网络教研活动的同时,也扩大了园所辐射范围,发挥了我园的示范引领作用。

网络教研团队比赛培训讲稿 第5篇

一、整合点的选择及其优势

1、利用视听技术,创设情境。

《猴王出世》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因此通过《西游记》的视频的欣赏的方式,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视听功能,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从而使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有了求知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网络平台,沟通课堂内外。

(1)课前充分布置预习作业,搜集关于《西游记》的有关背景、人物、历史的资料,并充分利用学校的论坛,让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上传到上面,实现资源共享。

(2)课堂凸显学生主体,师生、生生互动。在课堂上利用校园论坛,能够更加快捷、直观地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关于《西游记》的资料,同学们可以共同浏览,并就某一知识点进行思想的碰撞、交流、质疑。并且利用网络的保存、记忆功能,学生可以对于《西游记》的人物、其余的小故事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

另外,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功能,抓住重点问题,出示:这是一个()的石猴。让学生能够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学习环境,结合出示的问题,利用课件的超链接功能,把学生自我反馈信息、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信息,与师生间的反馈、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通过生生、师生互动,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的碰撞和认知、情感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向深入,从而达到“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的教学目的。这个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协同合作的精神得到培养,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3)开放平台,拓宽学生视野。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的搜索引擎,及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展示《西游记》目录,感悟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学记》里讲“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网络的开放平台,把课内外结合,把生活之泉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使学生视野拓展,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整合方式的选择

学习过程中利用学校论坛、多媒体课件等网络平台的交互功能,促进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

三、整合方式的优势

1、以生为本,实现互动方式的变革。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猴王出世》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使学生共享网络资源,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阅读提示中的问题,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学习水平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的学习空间中,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真正实现主体参与,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保证每个学生向最优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互动方式的变革。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可以集声音、图片、图像、文字等一体,利用视听课件,播放《西游记》视频,结合了小学生对直观画面、具体形象感兴趣的年龄、认知特点,借助声像为主的课件创设情境、激活表达欲望、强化审美情感,使学生在被课文的主人公孙悟空吸引,有利于调动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积极性。而避免其客观上削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实现学生走进故事情节、走进生动情景,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3、网络共享,拓展信息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信息共享能力。利用网络引擎搜索需要的《西游记》人物、故事、背景资料,并通过论坛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地将教师、学生、图书馆、网络等自建的信息有机结合,充分开发了语文的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真正让信息技术渗透到语文学习的各个领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信息量,更扩充了学生学习的容量。实现语文学习的大阅读,改变了传统教学以讲解课文为主,堵塞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弊端。

团队比赛获奖后的演讲稿 第6篇

我们的团队挑战题目是《合作无间》,它要求制作两部机械,其中一部要求载着一个同学在赛场上与另一部机械合作完成12项任务;编写并表演一个短剧,它要结合团队挑战主题而又有创意;还要磨练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力,因为一个赛程是即兴挑战,到了完全封闭的赛场时才知道赛题,它考验我们临场发挥的能力。

在这八天里,我们经历了至今为止,最艰难也最有意义的过程。我们的队员要求有敏捷开放的思维,有积极的行动能力,有高度的参与热情,更加要有牺牲自我、成全团队的合作精神。虽然一开始我们不理解、不情愿,但如今我们做到了!!

我们要白手起家地制作大型机械,没有经验没有器材。无数个方案,无数次失败,天天熬到10点多,却毫无头绪、漏洞百出,多少次以为无法完成了。但我们的DI战队本着“宁肯光荣地失败,也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互相鼓励着,互相支持着,一直坚持着。不埋怨、不哀怜,只有不断地构思、实施、改进、再改进!

虽然时间紧促,我们的作品明显粗陋,而且也没能完成全部任务。但我们独创的动力结构、独创的链条传动装置、物体弹射机构和V型推进器,得到了评判员们的赞扬。我们的作品是自制含量最高的机械;我们的自制服装引起赛场上一片惊叹;我们的即兴挑战超常发挥,获得了加分的奖励;当听说我们的DI战车用三天时间做出时,赛场上再次响起了惊叹声。

在这里,我们只有一个愿望,我们要感谢:感谢和我们并肩作战、同甘共苦的教练董老师和陈老师!他们率领我们完成了一切;感谢我们的领导,在我们最艰难、最困惑的时候,他们送来了快餐和问候,石主任成了我们购买材料时的司机,田校长和林校长亲自到赛场鼓励加油;要感谢我们的班主任,因为他们的支持,我们才有了疯狂的投入;感谢我们的家长,他们宽容和参与,让我们的活动有了意义;我们还要感谢自己,我们坚守了拼搏,成就了梦想;我们更想感谢大家,因为我们在这个大家庭里成长,光荣属于我们石岐中学!

我们的机械队长xx说:“过去的光荣不再回头张望,我们不会放弃下一次的机会。再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要挺进北京”

网络教研团队比赛培训讲稿 第7篇

●感悟1: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对每一个参赛队员的触动与促进最大化

在NOC活动中, 网络教研团队比赛对每一个队员而言, 所经历的时间很长, 收获也很大。在两天半的时间里, 首先是个人能力能够充分展现, 包括个人设计思想的呈现、参与同伴互助并表达独到见解、学习他人评价意见并合理取舍、多元教学资源的设计与重组 (技术的应用) 和现场思辩的考验等;其二是能够有效地“借力”提升自我, 能充分获取同伴和他方团队队员的指点, 包括评委的评价与点拔, 在多重头脑风暴与思维碰撞中拓展教学思路, 明晰教学流程与实施策略;其三是能在体验中更新理念, 强化团队协作式的校本教研思想。网络团队教研比赛的目的不仅是要评出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创新大奖、一等奖, 更是要探究校本教研的新模式, 引导信息化环境下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当然,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不一定是在网络环境下, 但网络环境却进一步扩大了校本教研的时空, 让专家引领、教研团队带动、同伴互助不再受到局限, 让学习与交流半径更大、效果更好。

●感悟2:网络教研团队竞赛真正比的是“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尽管网络教研团队竞赛有三个评价点位——教学设计情况、教学设计的互动评价与完善情况以及陈述与答辩情况, 但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 所有的环节都是围绕教学设计进行的, 同伴互助、反思与评价以及陈述与答辩无一不是为了进一步完善一份可行、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份团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看出一个团队的整体水平, 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教学资源的建构与重组能力 (技术设计与应用) 。从后续的教学设计评价中我们发现, 一个团队对某一节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考虑不全面、不深入, 那他们对兄弟团队教学设计的评价也把握不住关键、抓不住点位, 还会将亮点反视为缺点、缺点反视为优点。比如, 在设计物体的沉浮实验时, 一个团队设计的实验如下。

◎要求学生按照表1中的要求完成实验, 并填写观察的结果。

而另一个团队设计的实验如下。

◎要求学生按照表2中的要求完成实验, 并填写观察的结果。

(1) 把盖上盖子的空小瓶浸没于水中, 再松手, 观察小瓶的运动情况, 并进行手受力分析。

(2) 把装满水井盖上盖子的小瓶, 浸没于水中, 再松手, 观察小瓶的运动情况, 并进行受力分析。

(3) 观察空瓶最后在水面的运动情况, 并进行受力分析。

(4) 有何种方法使小瓶既不上浮, 也不下沉, 即静止在水中。

粗看起来, 似乎第一种实验设计得很好, 参赛教师也认为自己对教材上实验的改进是亮点。可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 他们的设计是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做, 而第二个团队的设计强调了学生自身的思维,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探究, 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感悟3:网络教研团队竞赛所展示的是团队精神和协作的成果

我们知道, 每一个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技术的运用以及语言综述的能力是不均衡的, 也正因为此, 团队协作才显得尤为必要。团队协作的目的就是要将三个人最优秀的成果展现出来, 在最佳的教学设计、最合理的技术运用和最精彩的陈述答辩上达成共识。为此, 在整个竞赛过程中, 思维碰撞的深入与否、分工与协作的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团队的成绩。因而, 在形成团队设计之前, 每一位教师必须独立地研究教材, 有独到的设计思想, 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并写出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在形成团队设计之时, 要根据达成的共识, 并根据三者之所长进行合理的分工, 谁负责设计文本的完善、谁负责资源的收集整理、谁负责资源的重组 (网站制作、课件制作) 等, 同时设计与制作之间还要进一步协作与沟通, 以保证整体教学目标的统一。因而, 在陈述与答辩时也要分工与协作, 谁主陈述 (10分钟) 、谁辅陈述 (2分钟) , 辅陈述如何配合主陈述 (如课件演示) , 两位辅陈述从哪两个方面去陈述, 才能既可与主陈述内容不重复, 又可突出本设计的亮点与思路, 这些都值得关注。可以看出, 在每一个环节中无不需要团结协作, 真可谓“一次协作, 一份收获”。

裁判长谈赛项——网络教研团队 第8篇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深入,特别是“校校通”的普及,广大中小学校充分运用网络,纷纷建设各种网络教研平台,开始尝试使用BBS、Blog、Micro Bog、QQ和微信等网络应用平台,开展基于l网络环境的校本教研活动。运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研究领域的一种创新应用。

实践证明,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研活动这一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而且还丰富了教研活动的形式。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研活动的展开,借助网络所具有的时空拓展特点,使得“教学工作”和“集体活动”的矛盾能够得到缓解。在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研活动的展开过程中,教师之间的互动方式从原来的“人际互动”变成“人机互动”,使得那些年轻的教师敢于在这种新的教研活动形式下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研活动支持跨校开展活动,使得教育集团也能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当然,广大中小学教师也能充分利用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研活动形式,有组织或者自发地形成“学习研究共同体”,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自主地开展教研活动。更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教研活动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的,新思想、新方法的扩张力有限,但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研活动的开展,特别是BBS、Blog和Micro Bog等新l媒体的应用,教研活动的过程和内容在互联网上得到充分展示,使得教研活动的成果能够迅速地传播和广泛地共享。因此,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研活动形式受到中小学校、教师和地方教研部门的普遍欢迎和广泛使用。

“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开赛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品牌效果明显。目前,有许多省、市(地区)、县(区)的教研或电教部门积极响应,按照“网络教研团队”比赛的方式,在本地区举办网络教研团队比赛,为“网络教研团队”全国决赛选送优秀选手。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开设以来,已有数百所学校、1000多个团队及3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比赛。在一年一度的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不仅展示了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研水平,而且还得到了专家的引领和他人成果分享。

“网络教研团队”作为国内唯一的以展示教师基于网络环境开展教研水平的全国性比赛活动,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网络团队教研”的发展,建议根据教研活动,特别是校本教研活动的本质属性,倡导教师运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这一教育创新的研究方法,围绕着教研活动的内容,选择当前ICT教学应用的热点问题或课程实施的重要问题作为比赛课题,在通用、流行和操作方便的网络技术支持下,组织广大中小学教师参加比赛。

侃侃网络教研团队竞赛之目的 第9篇

网络教研团队竞赛是在新课程背景下, 依托网络通讯技术, 通过同侪互助的协作方式, 在参与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教学设计、反思与完善教学设计、可视化陈述与答辩的竞赛过程中, 快速提升教学业务能力, 感悟网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法的信息化教师竞赛方式。具有实践性、协作性、过程性、有效性的鲜明特征。

网络教研团队竞赛的目的包括四个方面:

(一) 倡导网络环境教学研究新方式, 提升教学评价水平, 促进大众教研与精英教研并行发展, 实现教师生命质量的新跃迁。

网络教研团队竞赛认为, 网络环境是支持跨时空开展同侪互助式教学研讨的重要环境, 它使以往难以经常进行的教学“细节”研讨成为可能。只要有专业发展需求和愿望, 就可以随时随地开展网络教研。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坚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理念, 把提升教师从事教学评价的水平提到重要地位, 通过赛项引导教师去发现、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 借以迁移经验、智慧, 或者直接引发教育智慧创新。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引导教师去发现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 懂得主动规避这些不足之处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生, 像照镜子那样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网络教研团队竞赛还引导教师善于为别人的教学设计提出修改建议, 帮助别人进步。形成“大众教研”与“精英教研”并行发展的亮丽的风景线。

(二) 发挥网络主体大众化集聚教育智慧的优势, 提升教师从事教学设计的能力和可视化表达的能力, 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倡导“大众教研”, 使教师只要具有专业发展愿景, 就可以随时随地加入网络工作坊, 参加同侪互助, 分享智慧, 迁移智慧, 激发新的教育智慧。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明显提升。同时, 网络教研团队竞赛通过陈述与答辩, 倡导结构化思考、可视化呈现, 使教师善于提纲挈领抓住关键、把握课堂教学全局, 善于关注与应对课堂教学“生成”问题, 善于运用可视化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 更新教育资源观念, 提升资源感悟能力, 发挥网络积淀教育资源的优势, 构建基于网络头脑风暴的动态优化的教学资源新体系。

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凸显电子备课的重要意义。教师在竞赛中创作的教学设计上传到网络, 成为网络学习共同体上的宝贵资源, 这些资源因为网上同侪互助而不断得到完善, 形成动态优化、生态发展的教育资源积淀。这些资源都是由一线教师自己创造的, 在教学中特别好用, 有利于帮助教师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群体的电子备课将产生群体生态资源汇聚的教育资源新体系, 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

(四) 感悟网络环境下同侪互助、自我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 养成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习惯。

上一篇:卫计委年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总结下一篇:充分发挥主题班会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