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实践调查报告

2024-08-09

农业生产实践调查报告(精选8篇)

农业生产实践调查报告 第1篇

农业科技只有为农业生产实践服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建设现代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抓住创新成果的适用性、推广方式的有效性和技术应用的主动性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把科技人员引入生产第一线,把科学技术引入农村第一线,为现代农业提供持久强大的发展动力。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多出农业生产真正实用、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自主创新成果。农业科技创新要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面向农业生产和农民实际需求,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带有全局性、前沿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深入开展综合研究和协同攻关。不断推动科研单位与成果应用主体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促进农业科技上中下游的紧密对接,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使科研课题切实来源于实践、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集中力量创造出更多有用的科技成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千万家”,促进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既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又是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难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机制不活、手段单

一、投入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科技成果就难以更好地转化和应用,农业科技就难以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必须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加快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模式,加快适用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推广示范,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大力增强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吸纳能力。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最终要靠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他们理解、掌握、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近几年来,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特别是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农民队伍结构急剧变化,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业劳动者素质呈现出结构性下降趋势。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显得更为紧迫。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健全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增加培训投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接纳和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应心系农民,强化服务意识,带头深入农村,切实解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问题。要树立贴近生产、贴近农民的良好风气,在政策、信息、技术等服务方面,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良好作风,力戒华而不实、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解决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问题,为农业农村发展多办实事。

农业生产实践调查报告 第2篇

××镇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北部,距广州市区20公里。总面积7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66.67公顷,镇辖2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01条自然村,人口约8.4万,属全国一百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广东省和广州市的中心镇,也是白云区著名的侨乡镇,有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约7.6万人,遍布于全世界31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该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068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6556元,地方可支配纯收入7155万元,税收4247万元。

近年来,××镇农业生产工作坚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和广州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促进人和农业生产的五项转变为目标,即(1)从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2)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3)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4)从单一型向多种种植型转变;(5)从计划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中心,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指导和支持,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在稳定农村双层经营承包制的基础,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提高了农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增长。

一、××镇种植业基本情况

全镇总耕地面积41455亩,其中蔬菜19846亩,粮食作物水稻5934亩,花卉1651亩,水果2476亩,鱼塘面积9756亩。农业结构调整比例为:粮食面积占耕地面积15.3%,经济作物、菜、果、花卉面积占耕地面积60.7%,鱼塘占23.5%,具体种植业结构如下表: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镇政府切实地把发展“三高”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从发展大农业的目标出发,按照“高产、高质、高效”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制订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计划和措施。在农作物的品种布局,产品结构,科技含量等方面,按市场需求下功夫,在全镇41455亩耕地中,蔬菜等经济作物占84.7%;开展粮食创高产和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活动;扶持发展了一批种植,养植能手和大户;在确保农业投入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地域优势,把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推广公司+农户的模式,提高了农业产值和效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基地化、集约化经营。主要有:(1)××片1800亩农业集约化示范园区的建设和生产;(2)××村450亩剑花基地和日产一吨的剑花加工场;(3)××村80亩鳄鱼龟、水鱼养植基地,自繁,自养的鳄鱼龟被推荐参加市农业博览会;

(4)开辟了从培养菌种到生产、销售一条龙的404.7亩草菇生产基地,草茹每天的上市量已达1.7万公斤,占广州市场上草茹总量的60%左右;(5)加速××村35亩热带观赏鱼基地的发展和销售国外的渠道;此外,将计划发展××、××村的花卉基地;××、××等村2600亩农业示范基地。

二、目前××镇农业生产情况存在的问题

1、耕地减少的势头未能得到遏止,过量的资源流失严重危及到农业之本。一方面,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迁建征地,另一方面,××镇正在进行中心镇的建设,工业园区和中心园区需要大量的土地,这些都致使耕地的减少态势未能得到有效的遏止,这对稳定主要产品的种植面积,保证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近几年来,市、区财政支农支出占总比重年际间忽高忽低,起伏不定,未能形成一条稳定的轨道,镇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严格受制于其经济实力,尤其是正处于中心镇建设的人和镇,对农业的投入就更加极其有限。农户投入的局限性也一直没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这就造成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3、农产品大量增加,市场销售难。××镇属广州市中效,农村人口比例大,其中居民有17779人,农民有66626人,经济薄弱,基础设施滞后,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远不适应经济发展和农村市场繁荣的需要,市场的流通效率低,随着农产品大量增加,市场便成为制约着农产品销售的“瓶颈”。

4、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相对过剩。长期以来,××镇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存在缺口,生产什么消费什么,生产什么卖什么,在温饱问题未能解决的情况下很少考虑农产品质量和种类,随着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收入稳定增长,市场需求对农业的约束作用日益突出。从农产品品种结构上看,大路品种多,优质品质少,大量积压的农产品多属普通型的农产品,而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依然十分紧缺。就水果而言,品种雷同,品质较差,产期和上市期集中的龙眼、荔枝,烂市“烂”价情况就很突出。因此目前人和镇农产品市场的饱和,是农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不高的低层次饱

和。

5、农民素质低,制约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是对农业生产资源,生产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最终实现农业效益增加和结构优化。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素质越高,其收入也越高,对农业生产的调速能力也越强。根据人和镇有关统计部门的调查,从抽样的289个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8人,占2.77%;高中文化程度的有65个,占22.49%;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32人,占45.67%;小学文化程度的有78人,占26.99%;文盲的有6人,占2.08%;初中经下文化程度共216人,占74.74%。所以,农民由于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是很难及时掌握现有的农业科技,更谈不上把握市场,对农业进行结构优化。

6、农业技术落后,资源利用不合理。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但目前××镇农业科研,推广滞后。一方面,科技投入匮乏,农业基础研究滞后,缺乏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储备;另一方面,由于体制和政策的影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渠道单一,活力不够,动力不足的矛盾也很尖锐,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不畅,推广效益低下。

7、农业产业化生产未能形成规模。××镇产业化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还是未能形成规模,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生产的路子,目前还是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真正打造品牌,做优农业;农业生产经营形不成一定规模,不能实现规模效益,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

展,高效益农业,未能真正发挥其经济效益,农村中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无法得到有效的加工和利用,更难转为高附加值商品。

三、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建议

1、抓好有利时机。按照广州市政府的布暑,要切实搞好新机场高速公路、北二环高速公路景观带、流溪河两岸生态农业观光规划和流溪河沿岸景光带的工作。××镇应抓住机遇,依托流溪河沿岸的农田标准整治工作,把流溪河两岸所涉及的17个村属地域15101亩耕地,按照高标准建设标准化农田;把“两路”涉及的14个村,面积18000亩农田规划成田园化生态农业,抓好农田基础建设。

2、大力扩展农产品市场。目前农产品市场不十分适应时代的要求,××镇总耕地面积41455亩,其中蔬菜等经济作物占总耕地84.2%,粮食占15.3%,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农产品日上市量可达到30吨,因此建议打造一个大型的,具有农业信息化、农产品标准化的综合农贸市场。发展农业商贸体系,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3、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确保农业增产。农业结构不合理,种粮效益差,农产品大量增加,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业增长缓慢,农民增产不增收较为普遍,因此,建议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在以往调减的基础上,继续调减,蔬菜、花卉在以往增加的比例上,再增加适当的比例,力使农业结构基本更趋于合理化。

4、做好农业生产管理的技术推广。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做好农业、科技的推广,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工

作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的技术推广队伍,发挥村级农技推广员的技术推广主力军作用,定期组织农民参加技术培训,通过办好示范基地、示范户,板报、宣传资料、广播、电视、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民的农业素质培养,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引导他们走科技兴农之路。

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民行为改变实践 第3篇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新农民

党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决议发表后, “新农民”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引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有的人提出, 新农民应当是富有、智慧、文明和快乐的, 与城里人一样享有美好生活的农民;另有人提出, 不仅有知识, 而且有技能, 不仅有素质, 而且有思想, 这样的农民才是新农民;也有人认为, 新农民应当是有文化、有责任感、有上进心和公益心的农民;还有人认为,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能够有意识地推进新农村持续发展的农民是新农民。尽管对新农民概念的界定不同, 但都反映了人们对建设新农村中提升农民素质的普遍关注。广大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 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解决农民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而提高农民的素质又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迫切要求把提高亿万农民的素质摆在较为突出的位置。

农民素质是指农民这一特定范畴的各种属性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它分为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农民素质的基本内容是指农民行为过程中所具备的智能、技能、体能、思维方式、道德水准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等。从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行为特征出发, 农民素质可概括为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现代文明的集聚体。农村现代文明的建设基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党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 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 更包括了农民素质的提高。生活的改善, 整洁的村容, 这只是物质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农民只有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的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才有不竭的动力。因此, 培养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应当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国家, 国力的强弱, 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很难如期实现。同样, 没有高素质的新农民就难以进行新农村建设, 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素质的提高与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新农村是新农民活动的载体, 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结果, 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民的培养, 新农民的培养又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 引导农民通过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 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 使自己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 农民必须完成自身素质的转变和提升。

二、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随着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广大农民求知求乐的愿望更加强烈, 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农民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主要表现在:广大农民衷心拥护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 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一步增强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科学意识明显增强, 崇尚科学成为农民群众生活的主流意识;民主意识逐步加强, 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和当家做主的观念不断增强;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勤劳朴实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弘扬。但是, 相对于要进行的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 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比较低,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新农村的建设, 应当引起的高度重视。

㈠科技文化决定农民素质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农民自身全面素质形成的基础, 也是不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前提。在我国农村, 人口众多、劳动力多和文化素质偏低都制约着农民的脱贫致富。我国农村总体说来, 凡生活能够温饱或较富裕的家庭, 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 而那些生活贫困的家庭, 大多同时也是文化贫困户。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 直接影响着农民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 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之部分农村文化阵地萎缩, 公共文化体系缺失,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弱化, 导致贫困恶性循环, 这将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之一。

㈡理想信念淡化, 价值观失衡理想信念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依托和表现。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总体偏低, 承受来自自然和社会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的能力较低,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又放松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工作, 导致很多农民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失衡。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 农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农民群众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和多样的特点日益明显。在广大农村,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同时非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有所滋长, 腐朽落后文化有所抬头。一些农民受拜金主义影响, 只重钱不认人, 只注重个人财富的积累而对国家和集体事业的发展漠不关心。有些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 精神空虚, 热衷于赌博, 沉迷于黄色书刊, 甚至吸毒。一些地区封建迷信思想大行其道, 为建房、修坟而问卜占卦、看风水的增多, 遇灾患病求神拜佛的屡见不鲜。凡此种种, 都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 不利于农村的和谐和稳定, 更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㈢道德失范, 诚信缺失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传统美德受到冲击, 有些农民道德严重失范。如有的农民正义感淡化, 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 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 唯利是图, 损人利己;有的子女不孝敬老人、赡养老人, 甚至打骂、虐待、遗弃老人;有的农民为地界、房界等问题发生纠纷, 大打出手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诚信是市场的生命。一些农民却将诚信抛到脑后, 甚至以坑蒙拐骗捞取不义之财为荣, 掺杂使假, 强买强卖。道德的失范和诚信的缺失, 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还会导致人情冷漠, 人与人之间亲融感、信任感、安全感下降, 妨碍农村的稳定与和谐。

㈣封闭的小农文化意识浓厚我国农民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生产规模小, 居住分散而又封闭, 他们中的许多人小农意识浓重。墨守成规, 满足现状, 不思进取, 并且缺乏创新精神;思想保守, 目光短浅, 得过且过, 安于现状。封闭的小农思想, 也严重地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

㈤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途径建设新农村, 关键是农民素质的提高。而我国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整体素质较低的状况,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它反映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方面。其次, 公共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 缺少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再次, 由于放松了对农民的教育, 长期“一手软, 一手硬”, 其结果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经济发展也是短期行为, 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等。尽快提高农民素质, 使之适应新农村建设, 要做的工作很多。

1. 提高农民素质要以加大教育投入为突破口。

培养新型农民要从教育入手。首先, 要抓好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目前, 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很多地区师资力量不足;因经济原因辍学者增多, 给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带来困难。坚决杜绝新文盲的产生, 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农民为目标, 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 使这些未来的新农村建设者成为知识型的新农民。其次, 加快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加快培养和造就农村实用人才, 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保证。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的农村成人教育网络, 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成人教育体系, 让每个农民都有机会接受教育, 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促进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 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的新农民。

2. 提高农民素质要以加大物质投入为基础。

农业生产实践调查报告 第4篇

“粮食银行”的主要运作方式是:农民秋收后,随时把水稻存进企业仓库,并不是卖掉。而且,存粮可以选择活期、定期、分红或入股等形式,由于存粮形式不同,获得收益的方式也不同。如果选择活期形式,价格随行就市,还可以获得每斤水稻每月1分钱的利息,相当于农民把粮食存进银行一样。

经过近一年的运行实践,按照协议约定,合作社入社农户的892.25亩水田所产的95.5万斤优质水稻全部以高于市场价0.15元的价格交给粮食银行,实现纯收入71.8万元,合作社根据入社时按地力条件500到600元不等的保底承诺,为社员保底分红58.2万元(一次分红)。同时,合作社按章程规定,第一年提取盈余基金4058元后,剩余131942元进行再次分配,社员平均每亩耕地二次分红达到了804元,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户加入合作社、对接粮食银行并与加工企业紧密联接的积极性。到2014年底,兴安“粮食银行”的会员已超过1000户,流转土地17000亩。秋粮销售以来,农民的送粮热情持续高涨,兴安“粮食银行”全年可收储水稻35000吨。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深刻感到,合作社+农户+公司+“粮食银行”这种新型生产经营模式的有益实践和健康运营,正是顺应了农村合作组织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水平提升的客观要求,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常态。首先,合作社+农户+公司+“粮食银行”模式很好地顺应了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和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水平提升的现实需要。由于李吉银经营的米业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已经走过了企业发展的原始积累阶段,进入提升品质、打造品牌的新阶段,具备在市场中承受风险和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能力,也具备了承担带领基地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条件。更需要与广大基地种植农户在原有合作社农民带地入社和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提升其规模化、工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水平成为必然要求和选择。其次,合作社+农户+公司+“粮食银行”模式很好地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中以创新驱动为主要标志的新常态。近年来,在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进程中,肇源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关注和注重用市场化的现代理念改造传统农业,着眼于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以服务“三农”为切入点,强力推进政府转变职能,坚持创新驱动,大胆创新实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尤其是去年以来,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集中打造不同服务功能、不同辐射半径的区域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平台,为传统农业对接市场搭建了有效载体,市场化理念正在被广大农民群众不断认知并积极参与。在县委县政府的主导和强力推动下,肇源镇党委政府在具体运行中,带领兴安合作社核心人员几次外出考察学习,边学习、边建设、边调整修正,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补充中完善提高,并在学习借鉴安徽等地合作社发展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大庆市所属各县市,率先成立了首家“粮食银行”,并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公司+“粮食银行”这种崭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起到了立竿见影和示范带动作用。从去年以来的运行情况看,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认可。

兴安水稻种植合作社+农户+公司+“粮食银行”这种新模式,之所以能够取得明显效果并表现出良好的生命力,主要是能够抓住并有效破解当前农民和粮食加工企业“单打独斗”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瓶颈问题。一是解决了农民的卖粮难、储粮难问题。以往,农民年年都面临着秋收后卖粮难的问题,由于粮食集中上市,价格普遍较低。如果存粮待售,又面临存储条件不好易霉变和管理不善易损耗等一系列难题,而且还必须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等一系列制约。二是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农民发展生产,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问题,虽然农村物权融资已经破冰解冻,但距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当前,备春耕生产资金仍然是农民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三是解决了粮食加工企业资金压力大的问题。目前东北地区粮食加工企业的生产方式,大都是一季存粮,一年加工,由于原粮集中在秋季收购,企业面临着阶段性巨大的资金压力。而兴安水稻种植合作社+“粮食银行”模式有效破解了上述难题。一方面,利用季节差,缓解了企业收购资金紧张的矛盾,企业以实物负债代替现金负债,节省了大部分银行贷款,减少了流动资金,增强了企业资金周转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农民秋收后,以储蓄的形式,随时将手中的粮食存入“粮食银行”,可以实现粮食的随时变现,不仅减少了繁杂的贷款手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粮食银行”促使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实现了紧密的利益连接,形成利益共同体,社员的生产物资由龙头企业统购统销,大幅度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同时,龙头企业也能够实现品种统一、质量一致,打造品牌有了基础保障,农民的粮食也实现了与市场的“直通车”,产品真正实现了可追溯,企业效益和农民受益实现了最大化。

肇源县兴安水稻种植合作社+农户+公司+“粮食银行”这种新模式,很好地回答了如何以创新驱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同时,也为我们如何用市场化理念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方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释放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活力,带来了有益启示和新理念、新思路。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运城市农业生产调查报告 第5篇

(管理121班韩晨宇 09)

运城市是山西省和全国棉麦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运城市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意见》,鼓励龙头企业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进行风险管理,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经济的作用,2012年3月19日至21日,在山西证监局孙才仁局长、任宝香副局长的带领下,期货处与中粮、中辉期货公司赴运城市就期货市场服务“三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调研的主要任务是:一是通过重点走访有代表性的农业龙头企业,走进产业,贴近行业,服务企业,进一步促进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提高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二是通过与市政府和市农委、市粮食局等座谈交流,全面了解运城市涉农企业的基本情况,建立联系沟通的渠道,为后续举办涉农企业套期保值培训班做好准备,为制定合理的期货套期保值方案提供依据;三是引导辖区期货经营机构注重服务实体产业客户,提升核心竞争力,与涉农企业就订单农业、点价贸易等先进的生产与贸易方式进行探讨。

调研的主要内容有:涉农企业在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方面的生产加工情况、运输情况、资金成本情况、仓储情况,产品购销时间、地点、数量和质量情况,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和参与情况等。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与运城市委、市政府、市直涉农部门、有关涉农企业进行了座谈交流,同时重点走访了山西粟海集团公司、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山西恒晟纺织有限公司、山西忠民集团等企业,1、运城市的基本情况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全市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全市13个县市区中,被列为山西省商品粮基地县的有11个,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的有6个,被列为国家商品棉基地县的有2个。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16.6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12.54万人,占总人口的60.5%。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622元。

2011年,运城市粮食总产量266.5万吨,占山西省的22.3%,其中,小麦产量121万吨,占山西省的50.4%;玉米产量137.1万吨,占16%。棉花产量5.8万吨,占山西省的92.1%。油料产量1.86万吨,占山西省的10%。

2、运城市涉农企业的情况

目前,运城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50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30家,市级龙头企业154家。龙头企业总资产109.8亿元,固定资产59.3亿元,平均总资产规模为5800万元。2011年,运城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4.3亿元,其中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到21家。全市在涉农品牌上,拥有18个山西省著名商标,2个中国驰名商标,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172个。

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粮食类加工企业300余家,年加工转化粮食240多万吨,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山西亿家康面业有限公司,年加工小麦6.5万吨;油脂类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各类原料70余万吨,生产食用油10余万吨,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山西忠民集团有限公司,年加工原料34万吨,生产食用油5万吨;肉类加工企业20余家,年加工能力25吨,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山西粟海集团,已形成1.2亿只肉鸡加工能力,为华北地区之首。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规模总体上偏小,科技含量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企业利润率较低,资金较为紧张,企业项目建设滞后,进一步扩张的能力不足;人才匮乏,家族式经营较多,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订单农业占比较小,农民参与程度较低。

3、重点走访的四家企业的情况

①山西粟海集团公司。山西粟海集团公司位于运城市的永济市,总资产22个亿,职工3000余人,是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山西粟海集团旗下的粟海禽业公司,主业是肉鸡繁育、饲料加工和畜禽食品加工,是目前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位居国内同行业前五位,存栏种鸡100万套,年出孵雏鸡1.2亿羽,加工肉鸡1.2亿只,生产各种预混料和全价颗粒饲料73万吨。

在其饲料中,45%-70%的成份是玉米,10%-20%的成份是豆粕,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的70%。玉米和豆粕的价格变化决定着该公司肉鸡的产出成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该企业没有参与期货市场。

②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该公司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潜水泵制造企业,年产值2.5亿元,净利润1000万元。由于市场趋于饱和,产品老化技术含量低,面对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该公司制造的产品所需原材料中有期货上市相关品种铜,但一年的消耗总量不超过300吨,从目前看,参与期货套保的需求不大。

该企业有强烈的上市融资需求,计划逐步淘汰落后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果该企业上市,将会涉及到股权保值;加工规模扩大后会涉及到一些原材料价格保值。

③山西恒晟纺织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集棉花收购、加工、纺纱、捻线、染纱为一体的新型纺织企业,总资产2.78亿;年产棉纱11000吨,年产值5亿元,销售收入4.88亿元。棉花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发展甚至企业的生存。目前该企业通过控制现货库存、或减少下游定单等原始方式回避棉花价格波动风险,直接影响了企业规模扩张和进一步做大做强。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期货金融工具存在刚性需求,目前企业董事长已关注期货市场,但不熟悉期货工具的应用,不敢做。

④山西忠民集团。山西忠民集团年吞吐棉籽、大豆、油菜籽、葵花籽等各种原料60余万吨,加工食用油10万吨,总资产近12亿元,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油脂加工企业。该企业使用的大豆原材料基本上是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国际大豆价格的频繁变化对该企业生产经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值得庆幸的是,忠民集团是期货市场的受益者,近几年来应用期货工具进行进口大豆的点价采购,敞口风险通过期货对冲等手段,获益颇多。企业能够在大豆价格频繁变化且幅度较大、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油脂加工行业中平稳发展至今,期货功不可没。

三、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基本了解到该市和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特别是期货市场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希望,亲身感受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家对资本市场发展的热切渴望,收获很大。总体感觉:一是运城市政府对去年以来山西证监局所做的宣传发动工作反映积极,县级领导干部都看到了袁纯清书记对孙才仁局长的9·16讲话的批示,有思想共鸣;二是市政府和企业家资本市场意识比较强,思想开放,对资本市场有初步认识,对上市有强烈的渴望,对期货市场存在需求;三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部分企业对期货等金融工具较为关注,期货市场能够为服务“三农”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的意识比较强,也从中看到山西经济转型的希望和期货市场发展的前景。

同时,在调研中也深深地感到,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对上市融资的积极性较大,有增量扩张的意识,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家对期货市场认识非常少,对期货市场的交易风险有担心,缺乏存量保护的意识。

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认识不足影响了期货市场作用的发挥。期货市场作为商品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历史并不长,因各种因素,相当部分的党政干部特别是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对期货市场认知度不足,对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功能、途径知之甚少,甚至对期货市场的作用和功能认识发生偏差,把期货单纯当作一个投机工具,而没有意识到期货更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同时,由于早期期货市场主体结构失衡、投机之风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期货市场的形象,使部分同志对期货市场“谈虎色变”,在思想观念上有鸿沟。

二是部分企业对期货市场不理解,不关注期货价格,不参与期货市场。如调研的山西粟海集团目

前正在积极做申请上市的准备,希望通过融资扩大再发展。该企业已充分认识到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但是没有认识到资本市场的避险功能。该企业肉鸡饲养每年需要40万吨玉米和20万吨豆粕,从去年12月份到现在,不到4个月时间玉米和豆粕价格上涨15%左右,吞噬了企业大部分经营利润。

三是部分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识不全面有偏差。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在市场波动的风险中已经知道主动关注期货价格和期货市场,但对企业套期保值交易不是从是否实现最初锁定成本或利润的目标来评价,而是单看期货交易部分是否盈利,这一认识上的偏差极大地制约了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交易的积极性,不敢放手充分利用期货工具抵御市场风险,遇到大的市场波动风险即可能会被打垮。

四是缺乏熟悉期货工具的相关专业人才,一些企业在市场波动中已经认识到套期保值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企业没有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不了了之。如在调研中,与山西恒晟纺织有限公司郭董交谈中他这样说:“期货我们很早就开始了解了,但是企业一直没人会做,不敢做,现在只是关注。”也因此,该企业目前只能通过控制现货库存或减少下游定单等原始方式回避棉花价格波动风险,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规模扩大。

五是已经开始套保的企业存在内控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如山西忠民集团借助期货工具持续稳定经营、逐渐做大做强在当地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套保内控机制缺失,该企业的套保业务是董事长一人决策、一人操作,管理风险无法控制,可能会对后续的经营带来问题。

四、对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广泛传播期货知识。组织期货经营机构、专家学者、行业协会、企业通过举办研讨会、座谈会和专题期货知识培训等方式,加大期货知识的宣传力度,扩大期货市场尤其是农产品期货市场“三农”的影响力,开展期货知识培训进企业活动,继续为当地企业家送理念、送知识、送服务,使各级政府、经济部门、相关企业充分认识到期货工具对经济发展、对企业持续稳定经营、对

企业资产存量保护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作用,使企业知道“丰收不仅在田野、效益不仅在车间”,企业发展的更大空间在资本市场。举办涉农企业套保专题培训班,聘请业内专家量身制定培训课程,培育适应市场需求和“三农”服务的期货领导干部和期货人才。依靠当地政府,成立期货知识普及工作小组,定期到涉农企业进行期货知识的普及教育,努力发挥地方政府在利用期货市场方面的组织引导作用。

二是抓住重点,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一方面,建议当地政府做好推动协调工作,为企业提供智力、提供理念、提供服务、搭建平台、搭建机制。推动“公司+农户”模式,或组织一定规模的农业户,组成“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规模经营,由公司、合作组织参与期货市场,推动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另一方面,引导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做深度服务,发挥专业优势,主动与企业对接,加大业务推广、技术指导、知识培训等服务的力度,根据不同的企业经营情况和实际需求制定企业的套期保值方案,指导企业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开展业务。

三是现行先试,探索服务“三农”的新模式。借鉴吸收其他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勇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先行先试,选择一些素质好、有基本团队的,接受新事物较快的企业进行试点,试点企业要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套保风险控制,培养和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对试点套保企业的套期保值及套保收入给予税收优惠。探索银行服务实体企业套期保值和提供标准仓单质押融资服务的有效形式和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贷款进行套期保值的经验。探索将各种财政补贴政策化零为整,建立产业基金在期货市场上进行风险规避的机制。

农业生产实习报告 第6篇

实习过程中,正是安徽发生特大干旱的时期。利辛作为农业大县,旱情十分严重。省委副书记王侠同志指导抗旱工作,到的就是利辛县。我虽生长在利辛县,但由于一直在校就学,对农业缺少感受和认识。大旱发生后,我与局机关的同志一道,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旱情,参加抗旱指导和检查。我原先以为抗旱就是浇水灌溉,在实际工作中我才知道,抗旱措施除了浇水灌溉,还有中耕除草、碾耱镇压、喷施抗旱剂和保水剂等措施。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在资金困难,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创造经验,大胆尝试,令我大开眼界。同时也深感基层在发展现代农业资金融集上的艰难和无奈。

__天的毕业实习,我观看了农村基层的发展状况,接触了基层创业的能人和干部,走访了一些典型家户,参与了抗旱的具体活动,可以说天天都有新感觉,晌晌都有新脚步。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深感自己平日学习不够,对农村了解不足,对农民感情欠妥,对农业看待偏低。

通过这次实习,我个人觉得,自己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地方:一是缺乏工作经验。因为自己缺乏经验,很多问题不能分清主次,有些事务在办理中找不到重点,一些时候分不出轻重缓急。二是学术上不能灵活运用。没有深入研究农业发展与金融专业的联系,用事务代替了融会贯通。

回想这次实习,我体会颇多,我自己都觉得可以写一集电视剧。主要的体会有四个:

一是实践是个大课堂,这里充满鲜活的故事。农村条件差,待遇低,但到处都是发展的歌声,到处都有创业的故事。解海林、白连生、魏俊学、雷建学、董金万、苗在田,都是致富创业的能人,产业发展的先头,他们用自己的奉献和感召,赢得到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认可和赞扬。优质苹果、红提葡萄、奶牛壮大、设施大棚,清水莲菜,每一个项目的落实,都有许多感人的场景。

二是现代农业刚刚起步,发展还任重道远。现代农业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已初见成效,也成了规模,已经想规范化、标准化迈进。但对于利辛这个发展相对滞后、容易发生干旱的传统农业县来说,现代农业才刚刚显山露水。前面谈到的,是走在时代前边的群体,大部分乡村的发展还依然缓慢,既有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计划安排的无奈,更有思想观念的问题。要真正把苹果、红提、奶畜、莲菜、养鱼打造成利辛优势农产品,需要资金投入,需要政策扶持,需要转变观念,需要强化设施。从某种意义上讲,也需要当代大学生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思想和动力。这也是大学生服务农业发展,开展自主创业的一个平台。

三是农村融资十分困难,制度创新千呼万唤。目前发展现代农业在制度上面临两个大的难题:土地流转和融资苦难。无论是壮大优势农产品,还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都要求规模化、集约化,存在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现行的划块分绺的土地承包经营模式,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制约,流转成本过高,流转难度太大,基层干部对此比较头疼。发展现代农业,培植优势农产品,面临的另一个困难是融资。现行的金融政策,过于看重金融机构的商业经营性,淡化了金融机构的社会服务性。农村和农户的本身财力就不足,又缺乏金融机构的及时帮助,一些思想动员和项目启动,眼看着就是落实不了。中央在“两会”召开之前,召开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专题研究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相信土地流转和农村融资会有一些明显的改善。

农业生产实践调查报告 第7篇

我县订单农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农业经过若干年的渐进改革和发展,市场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就粮食而言,粮改的推行,打破了长期以来粮食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运行模式,开始了市场化运作。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第一线,企业为了生存,确保粮食安全和掌握一定粮源的需要,预先要确定收购计划;而农民(生产者)一方,受近几年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农产品卖难的影响,为使产品不致于积压,预先必须寻找卖主,这样,农民与企业间的关系就建立起来了,订单农业应运而生。

一、订单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订单农业作为一种市场导向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对于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我区订单农业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较快,效果明显,前景看好。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订单农业的品种数量在增加。已经由少数经济作物、杂交稻制种扩展到水稻、蔬菜、特产、畜牧、水产等大宗农产品,由种植业延伸到部分养殖业、加工业。由2-3个品种增加到今年的20多个品种。上半年我县共签订订单260份,合同总额达3000多万元。

二是订单农业的区域范围在扩展。目前订单农业已从双柳、三店等个别乡镇扩展到乌牛、昆阳等10余个乡镇,发展迅速。订单农业商不仅有本县的农业龙头企业,而且有区外的龙头企业,甚至还有市外、区外的龙头企业。本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区粮食收储、新集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区外的龙头企业美福食品、市食品公司、市粮食收储等公司;市外的农业龙头企业如区良种场发展大葱与香葱等。

三是订单农业向优质和特色方向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是订单农业的生命,数量是订单农业的基础。要发展订单农业必须要有一定的农产品数量和具有较好的品质。量大质优的农产品更易获得订单,如美福食品有限公司在徐古乡建立12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要求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进行种植,予以高价收购;三店镇的优质米按质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为确保订单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农业部门对订单农业的品种选择、栽培、收购实行全程技术指导。

四是订单合同形式的多样化。一是与农户直接签订。如县粮食收储公司与

202户种粮大户签订了430万斤早稻收购合同;市食品公司与养殖大户签订生猪收购合同。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企业)签订。就是农业龙头企业先与乡镇政府或农业部门或中介组织签订合同,再由中介组织与农户签订订单。与双柳乡签订150亩南瓜生产合同;美福食品公司与徐古乡签订了田鱼30吨,四季豆400吨,刀豆200吨,萝卜1000吨,蒲瓜300吨,秋豇豆200吨的合同;温州亮妹食品有限公司与仓埠镇签订100亩的甜玉米产销合同等。三是农业企业直接投资农业开发,建立自己的基地。如福建长华食品有限公司在徐古建立了蘑菇生产基地,美福食品有限公司在桥头租地开发等。

二、订单农业的作用与效果

订单农业实现了生产要素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给现阶段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对于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效益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销路难寻找,质量难提高,规模难扩大。订单农业使农民生产有了目标,销售有了渠道,收入有了预期,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如利多康食品有限公司与上塘镇栗一村签订了100亩的菜心生产合同,合同规定每公斤0.7元为保护价,其中一菜农的0.3亩地收入达400元。农民有了“订单”以后,可大量消化农产品原料,由直接上市转向加工增值后上市,缓减了市场压力,降低了农业风险,确保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如2000年,仓埠镇垄翔、陈家坪、潘家洋、下日川等村的农民首次与温州快鹿集团签订150亩大葱、南瓜的产销合同,合同规定南瓜每公斤1.40元、大葱每公斤1元作为保护价。然而,在收成时,南瓜的市场价为每公斤0.8元,大葱每公斤为1.40元,由于已经签订了合同,“快鹿”只好以每公斤1.40元的价格收购南瓜,大葱以每公斤1元收购,这使当地农民得益匪浅,仅此项就为农民增收50万元。

(二)有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订单农业的实践表明,抓住农业合同这只“有形的手”,就能较好地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就能促进农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一是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引导,促进品种调对。通过合同“订单”的形式,不仅可以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农民普遍不知道种什么的问题,使他们种得放心,卖得称心。如今年初,当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政策出台后,好多种田大户对粮食市场走势感到心中无数,对种植布局难以安排。正当农民忧心忡忡之时,永嘉县思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根据市场信息,率先提出每百斤稻谷以不低于70元的保护价收购,给种

粮大户吃了定心丸。二是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品质调优。订单农业对农产品质量、规格提出了具体标准,必然要对相关的种苗、技术等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是农业龙头企业获得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保证,也是农民实现预期收益的关键。龙头企业认真实施优质优价政策开展种苗技术服务;农民积极采用优新品种、应用先进技术,从而提高了优质品种的覆盖率和先进技术的到位率。如市粮食收储公司为了发展“协优9308”和“Ⅱ162”等优质米,制定了优价收购政策,与昆阳乡签订了2000亩的生产合同。三是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升级功能,促进产业调强。订单农业能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发展,促进产加销有机结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农村产业结构重组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有利于发展原料生产基地,实现企业增利。订单农业使企业有稳定的原料来源。当前虽然农产品总体上供大于求,但是生产的波动性也很大,如果加工原料完全依赖市场,原料难以保证,容易出现“吃不饱”甚至“无米下锅”的问题。如今年早稻谷收购,若无订单,储备粮就很难收足。大宗产品如此,新特优产品更需要以订单形式落实。实施订单农业,还会因价格的明示作用,带动周边其他农户跟着生产,起到原料基地建设“放大”的效应。订单农业使企业原料质量有可靠的保证。原料的质量是产品质量的基础。原料的质量又取决于自然条件、品质和栽培管理技术。各地生产条件不同,技术管理水平不同,产品的质量差别很大,如果从市场上收购农产品原料,质量很难保证。通过订单农业,建立农产品基地,就可以按照订单要求,组织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原料质量。同时订单农业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创造了条件。建立长期的合同合作关系,各方面都会不断增加对基地建设资金、技术、物质的投入,促进科技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三、订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订单农业的发展使我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新转变,但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订单合同的签订、运作、监管尚不规范。从订单文本看,规范性合同少,意向性协议多,存在着内容不全面,格式不规范,标的不具体,责权不明确等问题,可操作性不强,有的甚至是口头协议而无书面合同,给合同履行带来难度。从订单运作看,有的是企业与乡镇政府签订协议;有的是通过政府撮合,农民与企业签订协议;有的是重复签订,“一女嫁二郎”。从订单监管看,缺乏明确的监管机构和仲裁机构,违约行为得不到迅速公正的处理。主要原因是订单农业刚刚起步,订单经验和技术不足,需要一段时间摸索;企业特别是农户都有一种包赢不输的思想,不愿意把合同条款定细,以便在违约时免去责任。

二是订单双方的法律意识不强。从农户一方看,主要在订单合同签订以后,当农产品市场形势趋好,其价格走势明显高于订单时,一些农户为追求眼前利益,常弃订单于不顾,把农产品私下卖给其他客商或自行销售;从客户一方来看,约定的农产品市场滞销,价格走低,就一走了之,把损失加到了农民的头上。出现违约是双方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履约的严肃性,只看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合作的打算。有的订单虽然通过政府、农业部门与农户签订的,但一旦一方违约,后续工作难以处理。

三是利益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据调查,3/4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订单农业过程中,还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保护收购和实行“二次追利”的不普遍,企业和农户还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订单显得比较松散。另外大多数订单是短期订单,一年一订或一季一订,质量、品质价格等变动较大,使农户在生产上无所适从,容易导致农业结构的多变和反复,不利于形成区域化的农业生产格局。

四是缺乏相应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订单农业数量偏少。我县订单农业起步迟,政府、部门、农户对订单的认识不够,宣传和培育力度不够。同时我县农业的生产规模偏小,规模化、基地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订单农业的发展。

四、发展订单农业的对策

发展订单农业,对于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等突出问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上述订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着重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注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发展符合市场需要的优质农产品是农户获得订单的前提条件,质量是订单农业发展的生命,数量是订单农业的基础。所以发展订单农业始终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数量,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来调整耕作制度和优化品种结构,要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在发展订单农业中紧紧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加强种子工程建设,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从各个环节保证农产品的品质;通过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不断增强农民的质量意识。高的科技含量和一定的规模产量,使农户多赢得订单。

二要始终注重培育名牌,不断开拓市场。牌子响,市场旺。在发展订单农业时,政府和部门要根据本地优势,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效益农业增效的重点来抓。首先要确定品牌。

三要依法维护订单的严肃性。订单能否有效履行,是发展订单农业的关键环节。只有订单签约双方形成了责权利统一的制约机制,订单才能有效履行。在发

展订单农业中,一方面把订单农业纳入法制化管理,维护订单的严肃性,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各种互惠互利、相互制约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为订单的有效履行创造条件。同时还要运用政策法规规范订单农业,搞好引导、协调和监督工作,不断完善订单的签订和管理办法,为当事人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合同纠纷处理等服务,切实保护当事人利益,防止毁约事件的发生。

四要大力培育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是订单农业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特点,积极引导农户通过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创办经济实体,连接生产、加工和销售。按照“自主经营、自愿联合”的原则,组织互助合作的联合组织,成立行业协会、经济专业合作社,发挥他们在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产品销售、提供生产服务中的作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围绕当地的主导产品,组织农户在搞好生产的同时,经过加工、自行销售,减少农业内部利益的流失,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鼓励、组织更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专门参与产品的贩销,缓解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对经纪人素质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培训,提高营销水平,增强文明经商,守法经营的意识,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要建立保障机制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建立各种风险基金,如生猪生产调节基金和实行农业保险,确保农业生产稳定,缓解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二是继续加强对农业龙头的支持和培育,尤其要大力发展加工企业和培育购销大户。在资金、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发展效益农业多做实事。三是组建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区财政注入一定的启动资金,有关农业企业认购一定比例的股份,按股份制运作,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四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为订单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如协调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规范双方的经济行为;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利用农业信息网、招商引资等,积极帮助农户了解市场,开拓市场;与厂商、客户建立广泛的联系,为农户获得订单牵线搭桥等,促进了订单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浅谈农业生产实践与科技改革创新 第8篇

要实现现代化的农业发展, 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出发。现代农业的所需基础条件是:农业生产的设备相对发达;生产作业的技术相对领先;高效的组织经营与管理;政府部门的大力度补贴;农业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所以, 农业生产的科技现代化, 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改革创新实践去装备农业, 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 增加生产资料;使农业达到世界先进的目标。

2 农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农业发展改革建设找不清楚方向, 社会性的公益和商业性的利益依然错乱纷杂, 难以区分。改革过程中, 出现2个极端, 一个是提出“企业才是农业科技发展改革的主体”, 搞“一边倒”的盲目市场化, 把一些商业性较强的所谓的农业研究所, 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推入市场, 成为主流, 而且还转变为企业, 这不但不符合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的国情, 而且蒙蔽了农业发展改革的真正方向;另一个极端是, 确定为公益性研究所的公益性的职能没有得到明显的强化, 更有甚者, 很多研究所打着公益性的幌子进行利益上的行为, 这样强化了商业性的职能, 丧失了原有的本职, 而且导致大家都想从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

总量投入始终的严重不足的状态, 从而缺乏长效的投入机制, 导致投入结构的严重失衡。据资料分析, 到2005年农业科研投资强度 (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依然仅为0.56%, 远低于全国所有行业科研投资强度的平均数 (2.87%) 。在农业科研投入中, 政府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拨款为108亿, 政府的投资强度为0.47%, 低于政府对全社会科研的总投资强度0.66%。同时农业项目建设的科研资金投入结构不平衡, 竞争性的项目相对来说投入的比例很多。研究方向每年随课题的改变而改变。实际上光说不练, 长期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及措施难以实现;企业单位与部门之间难以形成长期的科研大协作, 因此就没有稳定的科研结果, 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讲, 只是不断地去做项目申请, 或者是做一些数据和资料来应付上级的检查与工作汇报, 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价值, 因此农业科研的效益显著下降, 过度依赖竞争性的项目, 必然造成这一系列的后果, 而且还会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

科研体系配套改革政策懈怠落后, 科研机构激励于投入的机制不足, 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停滞不前, 都对目前的农业发展改革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资金已成为目前农业科研体制改革难以深化的重要原因。农业科技生产改革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 使人员难以分离, 使优秀研究群体难以形成, 使科研机构的有效激励机制难以建立。

项目重复问题十分严重, 很多的项目的提出, 虽说在表面上, 议题和科研项目都不同, 但是研究的本质是一样的。这不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也使科研与农民技术需求严重脱节。这种情况也说明了科研立项常常受主管部门利益和部分科学家个人偏好和主观意识所影响。

3 现代化农业发展创新的必要手段

(1) 尽量做到农业制度分布的区域化、发展最优化和模式规范化。农业部门在制定农艺技术改革措施时要尽可能考虑到工程技术措施的可行性, 并保持农业技术与生产的相对稳定, 以减少工业对机具的重复研制和开发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与损失。农艺布局应尽可能集中成片, 以减少农机投放量和提高机械工作效率; (2) 按照因地制宜、用养结合、稳产高产、便于机械作业等需求, 确定耕作制度; (3) 要去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负责农业发展所需要强化组织与协调广大的农艺、农机工作者、农业工作者的配合, 农业技术创新人才, 对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千万不能盲目的追求技术上高指标和所谓的先进性, 而要脚踏实地的从实际出发, 周全考虑对技术经济效果有影响的相关因素, 更着眼于经济效果的分析和节约成本, 增加效益。

4 结语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需要明确现阶段农业科研创新主体, 农机设计要注意一机多用、机动灵活、可靠性、耐用性强等, 以适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多样性和恶劣的工作条件。由于农机投资大、研发周期长、农艺变化不宜频繁;强化农业公共科研单位的公益职能, 逐渐培育现代农业科研企业。同时, 要加快科研配套改革政策的出台,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建议成立由主要部委、各省农业主管部门和部分科研院所组成的国家农业科技委员会, 负责协调国家各部委、国家与地方、各省之间的农业科研重大计划。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农业发展的高效、快速、稳健, 有利于农业创新建设与改革工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丁兰, 张海清.关于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3)

上一篇:工程项目内部承包合同11下一篇:幼儿园小班美术优秀教案《笔宝宝出来玩》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