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21课表格

2024-08-06

第六单元21课表格(精选6篇)

第六单元21课表格 第1篇

岳麓版 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李学敏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列举并阐述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联系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理解中国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比较新中国的民主与西方国家民主的主要特点,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据国情认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树立为实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而不懈努力的责任感。

问题设计及思路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系如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导入本课主题。)

2.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主要有哪些?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怎样形成的?(明确并剖析本课重点、难点。)

3.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帆风顺的吗?对此你有哪些了解?关注现实,你体验到哪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你对其他国家的民主政治特点有兴趣吗?(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开阔的视野看待历史问题,关注现实,激发兴趣,并为本单元后两课的学习做铺垫。)

专家点评/束鹏芳:

同样撇开三维目标是否存在和如何表述的争鸣,我们暂且认同分列式的目标陈述,李老师的目标比较简洁,基本能够从课程标准的显性层面来加以处理。尤其是“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开阔的视野看待历史问题,关注现实,激发兴趣,并为本单元后两课的学习做铺垫”的教学愿望(尽管抓手似乎变成了棘手的刀具)值得新课程设计中加以倡导。只是目标或者失之于笼统,或者失之于牵强。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显然应该凸现三大政治制度,课程标准关于“阐述”的要求显然是一个思维过程和能力要求,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同样要具体一些。至于“理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性”在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之初就列为目标,并且在问题设计的第3问里,还要谈“是否一帆风顺”,要关注现实,我认为过于让历史超前了。历史事实是,那时的政治建设给当时的人们和社会带来的是喜悦和芝麻向上节节高的状态。认识历史时,特别是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时,优先考虑的是历史的阶段性和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客观事实,而不是我们今人之揣度。教学目标的激进还表现在,“比较新中国的民主与西方国家民主的主要特点,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这似乎也有点观念先行,历史的尺度成了“左派”的政治尺度了。也许李老师和其他学员不赞同,但是面对历史的价值判断务必不要附和与牵强,防止自己自大和自壮的反历史倾向出现,你们大概认可吧,也许都是每堂课都要三维目标作的孽?

第六单元21课表格 第2篇

《皇帝的新装》是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童话,是一篇富有想象、同时反映生活的童话故事,运用夸张手法讲述了一个虚伪愚蠢的皇帝上当受骗的荒唐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虚伪本质。本文诙谐有趣,情节丰富,且内涵深远,对学生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2、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3、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4、了解文中对比描写和心理描写。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本文的艺术特点和描写手法。

2、难点:理解文章意蕴。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走进童话

教师说以下导入语: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童年,每一个童年都伴随着多彩的童话。童话好似一个可爱的精灵,与年少的我们整日为伴,它飞翔在梦幻的国度里,承载着我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感受童话带给我们的神奇和精彩。

(二)初读文本,初步感受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诵读本文,用一句话写下自己的初读感受。(生写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代表本小组的感受。)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皇帝的新装》不愧为一篇出自童话大师之手的童话故事,整篇文章情节丰富,语言活泼,对话精彩,让我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故事。

(三)再读故事,深入感受

请同学们用略读的方式,再一次浏览课文,要求读出自己的思考,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独立发言

2.小组讨论

3.复述故事情节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本文写了一位皇帝每天都只顾着穿新衣服,最后竟然被两个骗子所骗,穿上一件并不存在的新衣服去举行游行,最后被一个天真的小孩揭穿谎言,结束闹剧。

(四)三读课文,自选式学习

每位同学用快速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然后凭自己的直觉爱好,就自己喜欢或印象深刻的一两个方面自主展开学习。

教师可稍作提示,提供以下学习主题:

1.课文写到了哪些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2.课文是如何描写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人物的?

3.故事的情节发展围绕着什么展开?

4.故事的主角是谁?

自主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学习心得,说说自己喜欢或印象深刻的原因。

(五)四读课文,共选式学习

每位同学再次以浏览的方式四读课文,然后全班共同选择确定一两个学习主题,深入品味。

以分析皇帝性格这一学习主题为例,可设计以下教学:

思考:结合以下问题,说一说,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说明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用夸张手法表明皇帝的心思都在穿漂亮衣服上,爱慕虚荣,昏庸懒惰,由此揭示了故事发生的原因,为下文骗子行骗埋下伏笔。)

为什么皇帝要先派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的情况?(参考:说明皇帝很心虚,害怕他自己看不见布料,说明了皇帝的愚蠢和不称职。)

游行中的皇帝听到老百姓说的真话以后有什么反应?为什么在被揭穿后他并没有穿衣服,同时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态?(参考:说明皇帝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总结:皇帝是一个爱慕虚荣、昏庸无能、愚蠢可笑、自欺欺人的人。

(六)五读课文,积累新词佳句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非常精彩的句子,朗读给同桌听,并说一说自己认为精彩的理由。

(七)总结学习收获或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说一句结束语,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或收获。

(八)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安徒生作为一名世界级的童话大师,他的一生都在进行坚持不懈的创作,他把自己的天才和生命献给了全世界的儿童,除了《皇帝的新装》以外,我们也可以读一读他其他的作品,比如:《海的女儿》、《野天鹅》、《小锡兵》等。

三、板书设计

孙宇

第六单元21课表格 第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背景相关知识。2.朗读课文,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用诸葛亮和毛泽东有关战争的名言,导入新课。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2.检查诵读课文的情况。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1)《左传》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许多篇目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2)春秋三传:

《公羊传》,作者公羊高;《谷梁传》,作者谷梁赤;《左传》,作者左丘明。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3)关于历史散文的体例 历史散文有三种体例: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叙写史实.。《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如《史记》。(4)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 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5)解题

曹刿是什么人物?他“论”的是什么“战”?

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他“论” 的是 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 齐鲁长勺之战。

三、诵读课文,感知文本 1.要求:

(1)读准字音,声音响亮;(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3)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2.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宋)朱 熹

3.联系课下注释和有关材料,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不理解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来,提交给老师,最后进行解决。

4.小知识(1): 春秋时代的战争

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5.难句翻译: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忠之属也,可以(此)一战。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可以”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6.小知识(2): 春秋时代的战争

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打败的一方往往离开车辙,人仰马翻,落荒而逃。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7.难句翻译: 夫战,勇气也。

作战,要靠勇气。打仗,是靠勇气的。打仗,靠的是勇气。8.结构层次

一、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详写)

(1)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2)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二、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略写)

三、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详写)(1)论述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2)论述追击敌人的有利时机。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哪句话体现了曹刿的政治主张?政治主张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

2、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庄公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什么上面? 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3.“忠之属也”指的是哪一类事情?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战略思想?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

4、根据第一段课文说说庄公和曹刿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庄公:目光短浅,勇于纳谏。

曹刿:热爱国家、深谋远虑、重视人民的力量。5.讨论:第二段

本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怎样的人? 临阵从容,胸有成竹,有卓越的军事才能。6.讨论:第三段

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取信于民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7.以弱胜强的原因:

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之时; 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军事上抓住时机、后发制人。)8.成语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彼竭我盈: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辙乱旗靡: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9.本文线索

事件发展:战前——战中——战后 曹刿活动 :请见——参战——论战 10.鲁国取胜的原因 政治上: 取信于民。

军事上: 正确的指挥和灵活的战略战术。11.详略安排原因

有利于展现曹刿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战前论战(详写)从战克敌(略写)战后论战(详写)

五、人物分析

1.曹刿:以国事为重,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庄公:政治上平庸,不懂军事,但善于纳谏,能用贤。

2.请以“我喜欢曹刿_______,因为______”,“我喜欢(不喜欢)鲁庄公______,因为________”,作出评价。

3.本文作者的观点与哪篇文章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取信于民= 人和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

第六单元21课表格 第4篇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诗词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词。

2、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诗词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预习指导](师徒合作,师傅检查徒弟完成情况,并给予相应的评价等级。)1.尝试组内提前背诵诗词两首《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并默写其中一首。(师傅向徒弟分享背诵诗词的方法。)

2.了解文体知识及作者(方法指导:在相关书籍、网络上查阅资料。将查阅的资料整合归纳,提炼出关键信息。)

(1)《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2)李白,字________,号_________,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__”,与_________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其诗多惊世之语,想象奇特,风格雄奇豪放,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3、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词句意, 并熟读课文.(学法:a、不认识或不能确定字音的字查字典。b、边读边在练习本上写,力求能准确书写。C、小组内互相听写,或者小组长组织听写,书写工整、准确率高的可被评“写字大王”。听写在听写本上。)

1、给下面加点词注音并解释。

纤()纤 迢迢()..皎()皎 擢().. 1 脉脉()一水间()..2.翻译诗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课后巩固练习[基础巩固] 1.默写两首古诗《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性默写

(1)《迢迢牵牛星》中表现思妇情思悠悠、心乱神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渡荆门送别》中描写荆门一带壮阔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老师的细心讲解,使他终于弄懂了这道题目。B.班会课上,同学们认真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C.能正确选择毕业后的去向,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D.两岸的灯光倒映在崇阳溪上,真是五彩缤纷,景色怡人啊。

4.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2010年4月25日至5月10日麻城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麻城杜鹃旅游文化节”的活动,使“杜鹃花城”的名声响彻云霄。

B、马的颚骨虽然很长,它却没有如驴的那副蠢相,如牛的那副呆相。相反地,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各得其所。

C、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产生小的灵感,就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D、玉树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待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

5.仿写下面的句子。

例: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

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评价] 书写 分 准确率:优 良 中 差 心得体会: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一)预习检测

1.师傅结合晚修预习检查结果,汇报预习验收情况。

2.师傅带领徒弟有感情诵读课文,检测字音熟悉情况,教师补充作者作品简介。

(二)朗读感知,师徒合作。

1、师傅带领徒弟朗读《迢迢牵牛星》,思考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人物是谁?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师傅督促徒弟圈画词语,并交流研讨。)

2、师傅带领徒弟朗读《渡荆门送别》,思考:“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师傅督促徒弟圈画,并交流研讨)

3、《渡荆门送别》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师傅督促徒弟圈画,并交流研讨)

(三)拓展延伸

赏析秦观的《鹊桥仙》,与《迢迢牵牛星》对比,师徒交流,分享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四)当堂检测

1.《迢迢牵牛星》是一首秋夜即景的思妇诗,巧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愁苦心情,实写________________ 的别离之感。

2.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的无限思念之情。

(五)练习巩固

要求:完成导学稿部分的课后巩固练习,师傅检查,给予徒弟相关的评价等级。

第六单元21课表格 第5篇

教学目标:

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2、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3、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以现实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课文。

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

作品简介: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

讲解《四知》

杨震简介:

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劝谏,樊丰诬之罢官,自杀。

题目解说:

“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文章注释: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

结构分析: 本文分成两层:

一、杨震拒金

二、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

写法全解:

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第二课时

讲解《私心》

第五伦简介: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课文注释:

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就予以训斥并赶走他们,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诚实,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也因为这样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难眠。像这样,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 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

一、(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

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主题分析:

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写法分析:

语言简洁,朴素无华。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的“私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属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22、《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基础知识:

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学生齐读课文:

疏通课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

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第二自然段:

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文章大意:

第一部分: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第二部分: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第三部分: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 布置作业 :

1.背诵课文。

2.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23、《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的

1.学习对照的写法。

2.否定句代词宾语提前和主语省略的用法。3.领会苦学方能成才的道理。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

作者简介 :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自读课文后分析 :

第一段:叙述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嗜学勤读,不怕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和刻苦精神。

简析:

家贫无书---艰。天大寒---手指不可屈伸。求书---借书学习。

勤---手自笔录,弗之怠,遍观全书。无师与游---趋百里外求师。

第二段:批评当时太学诸生学习条件优越而不知好学,勉励他们不要辜负好条件,应当专心至致志,努力学习。

简析:

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太学生良好学习条件 有师可问,有书可读。

第三段:说明作“序”的原因和目的。简析:

撰长书—-辞甚畅达。马生“善学”。论辩—-言和而色夷。学习—-用心甚劳。写作特点。:

(1)有亲切感,易于接受。(2)描写人物生动形象。

(3)对比鲜明。

24、《与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的写法。

3、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自读,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基础知识:

(1)卿卿(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

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各段关键性的句子分析:

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

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

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论说全文中心的后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进一步表达全文中心“吾至爱汝”的衷情。

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夫妻恩爱;“不幸”,“忍舍汝而死”。

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希望妻子透彻了解遗书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

第二课时

提问:

一、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二、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1、3、5段属于抒情,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6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

三、“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四、“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五、文章开头说,“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妻子解释的?

一方面表明他是爱妻子的;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忍当前时势,愿“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六、有人说,很多革命烈士的遗书往往写得激昂慷慨、大义凛然,而《与妻书》为何如此委婉,“汝忆否?”一节,近乎闲情逸致?

这是一封非同平常的绝笔书,因为担心妻子不理解而产生误会,因此处处要作安慰与解释;再则,写爱得深——爱妻子,爱生活,更见其精神境界之高,死得伟大。

七、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记叙,议论。

25、诗词六首

教学目标:

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

体会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背诵,体会五首诗词的内涵。教学难点: 诗词的意境

教学课时:

6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

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会背几首唐诗呢!诗人数以千计,诗歌浩如烟海,汇成了诗的洪流。同学们想过没有,形成唐诗这巨大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唐代距离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唐诗的源头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距今又有多远呢?最古老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古代诗歌源头的旅行吧。

《关睢》

基本知识 :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历史的作品,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风”有十五国风,是各诸侯国向周王室进献的民歌。“雅”是周王室的宫廷乐歌。

“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这些歌辞没有明确的作者,是当时在民间传唱,由文人采集而来的。

《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一首。

老师范读这首诗,学生自读二遍,把握节奏和韵律: 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

师生共同翻译诗文: 提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起兴。

讲解“比兴”的手法比兴手法的运用。

比是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蒹葭》

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千古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

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2)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提问: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

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明确清晨(拂晓)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4、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6、结合诗句体会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在”。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从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失望 怅惘 痛苦。只剩一人伫立水边。孤独寂寞。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7、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第三课时 《黄鹤楼》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作品简介:

黄鹤楼——黄鹤楼,屹立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雾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的三大名楼。

诗歌理解: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尾联—— “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

诗歌主题:

通过对黄鹤楼景色的描写,抒发诗人的乡关之情。

板书设计: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第四课时 《钱塘湖春行》

导入:

教师背诵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林逋。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熟读全诗,分析理解:

首联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主题:

通过对西湖早春景色的描写,抒发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无比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观景之所——孤山寺北贾亭西

更胜之处→绿杨阴里白沙堤

表达对西湖之景的赞美之情

第五课时

《相见欢》

教学过程:

写作背景:

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就写的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

词句分析: “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

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主题思想:

全词表现了词人的矛盾心理和无法排遣的苦衷。板书设计:

相见欢

寂寞→离愁→在心头

抒发亡国之愁

第六课时

《江城子·密州出猎》

写作背景:

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这是苏轼四十岁(熙宁八年)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

词句分析: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

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 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

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总体分析: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苏词的特点: 豪放雄浑,气势宏大。主题:

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出猎场面→气势盛大 报国之志→豪迈奔放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六首诗词。

口语交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要不要注意生活小节

活动目的 :

古人常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要不要注意生活小节这个选题很有现实意义。的的确确在中学生当中有的人平时很不注意生活小节,认为只要功课好就行了,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也仅仅看重分数,由此学生一心追求高分而不顾及其他。组织好这次讨论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论辩能力。组织辩论:

1、让学生自由组织,自行辩论,得出结果。

2、教师参与都学生中间去。

3、得出真知,各辩论小组推荐人发言。教师最后作小结发言:

写 作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草拟一份合同。

写作目的:

合同在当前的经济社会中是一种常见常用必不可少的应用文体。许多经济纠纷常因合同而引起。学生迟早要走向社会,要让学生知道合同的重要意义,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指导写作 :

1.通过生活中由于合同问题而 产生的经济纠纷的实际例子来引起学生对合同的重视。

2.给学生一些合同的范例,并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讲解,讲明 合同的语言特点和格式要求。

第六单元21课表格 第6篇

课文翻译

Unit 6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未来世界:医学

艾萨克·阿西莫夫于1991年撰写了这篇文章,文章中的许多预言已经成为现实。

1.人人都认为预防疾病比试图治愈它更安全、更容易、更省钱。

2.医学界第一个伟大的胜利出现在1798年,当时人们发明了种痘。于是,天花能够被预防了。

3.19世纪60年代,学界提出疾病的微生物理论,医生们开始发明出阻止细菌侵入人体以及人体一旦遭侵入后与之抗争的方法。

4.现在,我们能对付大多数细菌性疾病,但人类生命和健康最大的危险是所谓的退化疾病。它们包括肌体的损坏,人们因此会遭受到癌症、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折磨。

5.医学界人士对如何配置我们的饮食以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病率了解甚多。他们已学会如何用维生素使人的肌体保持较好的状态。

6.尽管我们已竭尽所能,但那些衰退疾病终将出现,人体将会完全垮掉。因此,人人最终都将面临死亡。然而,如果我们尽可能长地推迟疾病的发生,我们都将拥

有更加强壮、更加健康的老年生活。我们最终都不能回避死亡,但至少我们在离世之前不会遭受虚弱和痛苦的长期折磨。

7.这意味着未来的医学实践将更多地注重诊断或及早发现身体内部的变化。如果在初期发现疾病,那时它还未形成并开始对身体进行侵害,治疗就会比较容易。

8.现代诊断始于19世纪90年代X射线的发现。人们首次无需打开身体就能窥视体内器官。但是,X射线只能发现大的原子微粒。我们能清楚地看见骨头,但软组织显得不清楚。除此之外,X射线能量很大,可能破坏身体甚至诱发癌症。

9.近年来,观察身体内部的方法得以改进。我们能够运用比X射线危险性小得多的超声波。还有一种被称为“核磁共振”的东西能根据原子对核磁区域的反应——甚至在软组织内——测出不同的原子。它能显示X射线发现不了的东西,而且,它似乎对人体无害。

10.我们能够期盼,超声波、核磁共振或许还有其他技术将来可以在人体内任何东西开始变得异常之前就将其发现。对少量血液的分析手段将得到改进,这样血液中

任何反常的东西都能被筛选出来。

11.在未来,医院将变成主要为人们提供诊断的场所。每年,每个人将去医院做一到两次快速的、无痛的身体结构分析。分析结果将和去年的分析结果进行比对,看

看身体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

12.医生们也无需依靠记忆或书面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很可能将由计算机跟踪病人,并且几乎和身体分析同样快地作出诊断结果。

13.结果是当疾病必须进行治疗时,治疗会变得简单而且耗时少。住院情况将大大减少,医疗费用将会降低。

14.医学进步将朝着更加根本的方向前进。肌体被父母遗传的基因所控制,基因不断地复制自己,在每个细胞中都能找到它们。有时,由于带缺陷的基因被

新21世纪大学英语2

课文翻译

遗传,身体从出生起就不能正常工作。有时,完美有用的基因在人的一生中会发生变异而产生缺陷。

15.1953年,科学家们才发现基因结构类型。从那时起,他们一直努力试图发现每个单个基因的详细情况,研究基因如何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或基因可能被改变的方式。这被称为“基因工程”。

16.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不良状况能被追溯到某个特定的缺陷基因上。事实上,科学家们正筹划一个巨大的“基因组项目”,以识别和研究人体细胞中每个单个基因的结构。总有一天,人们能够对自己的基因进行定位并找到任何有缺陷的基因。

17.当技术改进后,很可能每位孕妇在孩子出生前就能够测试孩子的基因。人们可以发现任何严重的畸形,并能决定采取什么措施。

18.另外,也许可能把正常的基因植入受缺陷基因折磨的细胞中,或对缺陷基因进行修正,使之能正常工作。这些也许将会是我们对付许多疾病的最强大武器的证

明。

19.例如,利用那些技术,科学家们也许有一天会发现针对常见普通的遗传导致的致命疾病的治疗方法。

20.在未来,由于医学的力量更为强大,可能会引发严重的道德问题。父母亲是否应该选择孩子的性别?如果大家都决定想要男孩的话,该怎么办?

21.如果我们能改变基因,可以这么说,我们将设计新的人类。我们想要什么样的人类呢?我们是否要他们都长得高大和漂亮?聪明和善良,哪个更重要?是否有决

定好心肠和坏心肠的基因吗?

22.最要紧的是,倘若我们使人类寿命延长很多成为可能的话,将会发生什么?这难道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少生孩子,不让地球变得太过拥挤?

上一篇:语文4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下一篇:读《小美人鱼》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