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设计范文

2024-07-13

教学目标设计范文(精选6篇)

教学目标设计 第1篇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镇北小学(318020)阮林萍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以下简称目标检测),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式,即教学评价,最后设计教学活动。目标检测的核心是关注教学目标,特征是教学评价先于教学设计。本文主要讨论三个话题:什么是目标检测?为什么提出目标检测?如何实施目标检测?

一、概念界定:什么是目标检测目标检测是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它并非全新的教学理念,崔允漷教授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启发。基于课程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理念。基于标准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对标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标准转化为年级目标,再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情境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检测是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的教学设计思路。这种教学设计,第一步是明确课时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镇北小学(318020)阮林萍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以下简称目标检测),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式,即教学评价,最后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设计 第2篇

“ABCD”模式学习目标编写方法(认知观的描述方法)

练习实例1:

通过这一单元共5课时的教学,全班学生都必须学会参照课文例题或其它参考资料在40分钟内独立解答至少10个不同类型的一元二次方程式,解答步骤和答案的正确率至少达到80%。

实例2:请你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料,能比较文明世界的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实例3:在指认和书写中,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和写出10个生字。

实例4:中等生至少能够举出3个具体实例说明分数的3个基本性质。

实例5: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的口述要具体涉及事情的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实例6:在热胀冷缩实验中,每个实验小组要通过正确的实验操作,填写出实验报告。

内外结合法实例 实例1:

1领会“余弦定理”(一般目标);

1.1 会画图说明这一定理的条件和应用背景; 1.2 会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推出这个定理; 1.3 能叙述“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区别。实例2: 领会专门术语的含义(一般目标);

1.1 将专门术语与它所代表的概念联系起来; 1.2 在新造的句子中使用某个术语; 1.3 区别术语之间的同异。实例3: 理解植物生长的条件(一般目标); 1.1 正确说出植物生长的四个因素;

1.2 连贯、迅速地说出影响植物生长的各个要素;

1.3 解释为什么黑暗地方不长青草; 1.4 设计一个在月球上培育植物的实验。实例4: 掌握装卸和维修××实验仪器的技能(一般目标);

1.1 能够依次说出该仪器的各个零部件的名称,正确率100%; 1.2 依次拆卸该仪器,并按正确的顺序重新安装好;

1.3 能发现该仪器几种常见故障,并能及时予以排除; 1.4 能正确地说出该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各个零部件的功能

1.5 装卸和维修的动作连贯、协调,没有多余的动作,在10分钟内完成。

教学目标设计 第3篇

一、课堂教学怎样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学科基本知识,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等,这种目标是可以确定并具体化的。

1. 情境创设。

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构。这个创设过程即学生以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2. 新知探究。

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了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

3. 知识应用。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所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即一题多解、多题一思路、一题多变、学科综合。

教学中还要要落实四项训练,即始终贯穿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课堂教学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应答性的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和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及具体的学习方式(思考、笔记、提问)等等,这种目标也是可以确定并具体化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多向交流活动中,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是教师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其中“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

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而是由学生自主探索。其中,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各自自主探索所得学习成果,以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并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这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课堂教学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责任、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等等。这类目标是隐性目标,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全达成,而需长期努力才能实现;同时,它必须镶嵌、渗透在前两类目标之中。

从本质上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例如,看到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可能想方设法帮助他,也可能视若无睹;再如,购物时售货员少收了货款,你可能暗自庆幸匆匆离去,也可能赶快纠正予以补足……凡此种种反应,都是根植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的主动选择,都是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的。

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可以告诉他可能有几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择有什么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但是,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学习主体此后的选择。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习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情境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另外,具体学科课程资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关资源,也是学习主体在知识习得、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的核心要义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其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及其所积极创造的机会,使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并形成认识;二是积极发掘课程资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关资源,并在这些相关资源与学习主体间架设起通达的智慧之桥。例如,数学课程要在引领学生逐步培养抽象、推理、想象、创造等能力的过程中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其中特别是在认识数与形以及相互关系的教学中,重点渗透认识来源于实践、事物相互联系并运动变化的唯物主义教育。

所以说,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四、课堂教学怎样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三维目标的整合是系统整合,强调的是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

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的史实,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授学生以“渔”,使学生受到方法论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1. 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获得坚实的基础。

(1)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素养以及教学条件为依据,选择课堂教学的方式。

(2)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保证覆盖面和参与度,体现程式性,留下延伸性。

(3)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选准探究内容、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体现探究价值。重视交流:动口———语言交流,动手———操作交流,动键———网上交流,重视互动:动脑———思维互动,动身———实践互动,动情———情感互动。

2.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获得体现的载体。

(1)要重视情境创设:创设源于学生经验而又高于学生简单经验的学习情境,把学习目标定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内,激励学生跳起来摘取学习成功的桂冠;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清晰思考、预测和预报、有效交流、理解人类环境、知晓人类和社会、个人生存等能力;创设源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提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2)重视榜样的力量:教师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英雄、模范、先进人物闪耀着榜样光辉,通过这些积极创造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各种尝试的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

教学目标设计 第4篇

一、概念界定:什么是“目标检测”

“目标检测”是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它并非全新的教学理念,崔允漷教授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启发。基于课程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理念。基于标准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对标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标准转化为年级目标,再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情境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检测”是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的教学设计思路。这种教学设计,第一步是明确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最终收获的是什么?突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把教学目标的制定放在首要位置。第二步是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法,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评价方式,即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检测来了解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第三步是确定教学活动,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明确检测方式后,审视教学内容和方法,整体规划教学活动。

“目标检测”的显著特征:教学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体现了以评价促进教学的理念,通过当堂检测调整、补救课堂教学,保持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通过当堂检测来促进教学,确保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能够有效避免“只有教学,没有评价;只有内容,没有目标;只重教师教,忽视学生学”的现象。

“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既是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以检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它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将教学评价置后的考虑,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带着目标、带着问题思考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当然,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不是直白的、线性的设计过程,以上三个步骤也不存在顺序上的绝对先后,“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是相互衔接、循环往复的,都需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二、现状思考:为什么要提出“目标检测”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价值的过程。两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应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重教学内容,轻目标、轻评价的现象却不在少数。

(一)教学目标意识淡薄

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备课时更多的关注导入是否新颖、环节是否紧凑、练习设计是否能夺人眼球等等,教学目标仅是照抄照搬其他参考资料,缺乏教师自身的深刻解读。教学目标作为教案的一部分,形同虚设。在与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更重视本学期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考虑最多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教学目标是什么却不被重视。重内容、轻目标的“教科书”现象还比较普遍。

(二)课堂评价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后,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但仍存在教学目标与课堂评价脱节的现象。课堂评价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课堂评价的认识失之偏颇:

1.评价等同于考试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觉得教师的任务就是完成教科书内容的教学,评价是上级部门的工作,上级教育部门会统一组织考试,分数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这种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教师忽视课堂的当堂评价。

2.评价等同于练习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主要看学生的练习反馈,练习即评价。而练习又通常安排在课后,“作秀课”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当前,部分教师将评价与教学分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评价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如果教师忽视课堂内部评价,评价不能在课堂中有效进行,那么课后检测、单元检测以及其他层面的检测也将是浪费时间。因此,当堂检测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关注点。

综上所述,提出“目标检测”,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当堂检测应成为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关注与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实践探索:“目标检测”的教学案例

“目标检测”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因而它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而是体现教师对教学行为背后教学理念的更新。下面以“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分析“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思考路径。

(一)确定具体可测的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进行评价和改进的,在教学前清晰明确地陈述所设计的教学的预设结果是非常重要的。”“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教学目标。为了实现“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之间的动态统一,可将课时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

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尽量不使用“初步理解”“初步体会”“进一步”等模糊的目标表述,同时也避免将课程总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模糊的目标表述,甚至套用课程标准来代替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以“两张皮”的形态存在于课堂之中的根本原因。

从“抽象宽泛”的内容标准到“具体狭窄”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从数学教学“应然”到“实然”状态的转化。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标、学生和学情,将教学总目标合理地细分到每课时的教学中,并理解每一个目标的意义,将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突出其具体性、可测性。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执行力,对后续的当堂检测设计、教学环节设计也更具有指导性。

(二)确定检测的内容和形式

评价质量和上课的质量一样,也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通过当堂检测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目标达成情况,还能以此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因此,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后,紧随其后的应当就是对当堂检测的思考。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检测的内容、形式,以及部分检测内容的量化标准。检测并不是为了给学生分类,亦不是惩罚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向地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以检测来指导教学、促进教学。

“检测”紧紧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但检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是绝对固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量。其中,不变的是教学目标的“质”,变化的是检测方式的“形”。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中最易“检测”的往往是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但检测如果过度强调基本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当堂检测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当堂检测一定要关注那些更具价值但难以检测的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方位地考虑当堂检测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当堂检测的评价、指导、促进功能。

(三)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是教学目标,但具体的检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重组,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分配等,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当前的学习情况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来灵活设计。

“目标”、“检测”、“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既有融合,又有联系。检测并不是教学之后才开始的,它是与教学活动并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当堂检测和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最终指向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能为学生达成目标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

富兰克在探讨“实践中的变革”时提出,实施任何一种新的课程计划或政策的变革都至少有三个要素:使用新教学材料;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其中,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最为困难的,但是一旦教师能真正转变观念,其影响也是最为深远和富有成效的。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首要关注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其核心是提高教师基于目标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是对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理念的关注。它要求教师不仅明确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理解学生达成这些目标有何意义,以及为了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改变自身教学行为又有何意义。最终,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事实。

(责编罗艳)

endprint

“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以下简称“目标检测”),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式,即教学评价,最后设计教学活动。“目标检测”的核心是关注教学目标,特征是教学评价先于教学设计。本文主要讨论三个话题:什么是“目标检测”?为什么提出“目标检测”?如何实施“目标检测”?

一、概念界定:什么是“目标检测”

“目标检测”是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它并非全新的教学理念,崔允漷教授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启发。基于课程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理念。基于标准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对标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标准转化为年级目标,再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情境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检测”是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的教学设计思路。这种教学设计,第一步是明确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最终收获的是什么?突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把教学目标的制定放在首要位置。第二步是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法,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评价方式,即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检测来了解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第三步是确定教学活动,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明确检测方式后,审视教学内容和方法,整体规划教学活动。

“目标检测”的显著特征:教学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体现了以评价促进教学的理念,通过当堂检测调整、补救课堂教学,保持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通过当堂检测来促进教学,确保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能够有效避免“只有教学,没有评价;只有内容,没有目标;只重教师教,忽视学生学”的现象。

“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既是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以检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它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将教学评价置后的考虑,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带着目标、带着问题思考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当然,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不是直白的、线性的设计过程,以上三个步骤也不存在顺序上的绝对先后,“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是相互衔接、循环往复的,都需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二、现状思考:为什么要提出“目标检测”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价值的过程。两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应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重教学内容,轻目标、轻评价的现象却不在少数。

(一)教学目标意识淡薄

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备课时更多的关注导入是否新颖、环节是否紧凑、练习设计是否能夺人眼球等等,教学目标仅是照抄照搬其他参考资料,缺乏教师自身的深刻解读。教学目标作为教案的一部分,形同虚设。在与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更重视本学期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考虑最多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教学目标是什么却不被重视。重内容、轻目标的“教科书”现象还比较普遍。

(二)课堂评价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后,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但仍存在教学目标与课堂评价脱节的现象。课堂评价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课堂评价的认识失之偏颇:

1.评价等同于考试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觉得教师的任务就是完成教科书内容的教学,评价是上级部门的工作,上级教育部门会统一组织考试,分数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这种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教师忽视课堂的当堂评价。

2.评价等同于练习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主要看学生的练习反馈,练习即评价。而练习又通常安排在课后,“作秀课”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当前,部分教师将评价与教学分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评价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如果教师忽视课堂内部评价,评价不能在课堂中有效进行,那么课后检测、单元检测以及其他层面的检测也将是浪费时间。因此,当堂检测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关注点。

综上所述,提出“目标检测”,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当堂检测应成为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关注与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实践探索:“目标检测”的教学案例

“目标检测”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因而它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而是体现教师对教学行为背后教学理念的更新。下面以“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分析“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思考路径。

(一)确定具体可测的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进行评价和改进的,在教学前清晰明确地陈述所设计的教学的预设结果是非常重要的。”“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教学目标。为了实现“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之间的动态统一,可将课时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

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尽量不使用“初步理解”“初步体会”“进一步”等模糊的目标表述,同时也避免将课程总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模糊的目标表述,甚至套用课程标准来代替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以“两张皮”的形态存在于课堂之中的根本原因。

从“抽象宽泛”的内容标准到“具体狭窄”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从数学教学“应然”到“实然”状态的转化。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标、学生和学情,将教学总目标合理地细分到每课时的教学中,并理解每一个目标的意义,将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突出其具体性、可测性。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执行力,对后续的当堂检测设计、教学环节设计也更具有指导性。

(二)确定检测的内容和形式

评价质量和上课的质量一样,也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通过当堂检测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目标达成情况,还能以此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因此,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后,紧随其后的应当就是对当堂检测的思考。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检测的内容、形式,以及部分检测内容的量化标准。检测并不是为了给学生分类,亦不是惩罚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向地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以检测来指导教学、促进教学。

“检测”紧紧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但检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是绝对固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量。其中,不变的是教学目标的“质”,变化的是检测方式的“形”。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中最易“检测”的往往是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但检测如果过度强调基本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当堂检测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当堂检测一定要关注那些更具价值但难以检测的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方位地考虑当堂检测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当堂检测的评价、指导、促进功能。

(三)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是教学目标,但具体的检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重组,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分配等,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当前的学习情况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来灵活设计。

“目标”、“检测”、“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既有融合,又有联系。检测并不是教学之后才开始的,它是与教学活动并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当堂检测和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最终指向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能为学生达成目标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

富兰克在探讨“实践中的变革”时提出,实施任何一种新的课程计划或政策的变革都至少有三个要素:使用新教学材料;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其中,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最为困难的,但是一旦教师能真正转变观念,其影响也是最为深远和富有成效的。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首要关注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其核心是提高教师基于目标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是对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理念的关注。它要求教师不仅明确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理解学生达成这些目标有何意义,以及为了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改变自身教学行为又有何意义。最终,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事实。

(责编罗艳)

endprint

“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以下简称“目标检测”),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式,即教学评价,最后设计教学活动。“目标检测”的核心是关注教学目标,特征是教学评价先于教学设计。本文主要讨论三个话题:什么是“目标检测”?为什么提出“目标检测”?如何实施“目标检测”?

一、概念界定:什么是“目标检测”

“目标检测”是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它并非全新的教学理念,崔允漷教授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启发。基于课程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理念。基于标准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对标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标准转化为年级目标,再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情境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检测”是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的教学设计思路。这种教学设计,第一步是明确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最终收获的是什么?突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把教学目标的制定放在首要位置。第二步是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法,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评价方式,即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检测来了解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第三步是确定教学活动,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明确检测方式后,审视教学内容和方法,整体规划教学活动。

“目标检测”的显著特征:教学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体现了以评价促进教学的理念,通过当堂检测调整、补救课堂教学,保持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通过当堂检测来促进教学,确保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能够有效避免“只有教学,没有评价;只有内容,没有目标;只重教师教,忽视学生学”的现象。

“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既是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以检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它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将教学评价置后的考虑,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带着目标、带着问题思考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当然,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不是直白的、线性的设计过程,以上三个步骤也不存在顺序上的绝对先后,“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是相互衔接、循环往复的,都需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二、现状思考:为什么要提出“目标检测”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价值的过程。两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应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重教学内容,轻目标、轻评价的现象却不在少数。

(一)教学目标意识淡薄

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备课时更多的关注导入是否新颖、环节是否紧凑、练习设计是否能夺人眼球等等,教学目标仅是照抄照搬其他参考资料,缺乏教师自身的深刻解读。教学目标作为教案的一部分,形同虚设。在与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更重视本学期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考虑最多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教学目标是什么却不被重视。重内容、轻目标的“教科书”现象还比较普遍。

(二)课堂评价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后,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但仍存在教学目标与课堂评价脱节的现象。课堂评价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课堂评价的认识失之偏颇:

1.评价等同于考试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觉得教师的任务就是完成教科书内容的教学,评价是上级部门的工作,上级教育部门会统一组织考试,分数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这种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教师忽视课堂的当堂评价。

2.评价等同于练习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主要看学生的练习反馈,练习即评价。而练习又通常安排在课后,“作秀课”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当前,部分教师将评价与教学分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评价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如果教师忽视课堂内部评价,评价不能在课堂中有效进行,那么课后检测、单元检测以及其他层面的检测也将是浪费时间。因此,当堂检测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关注点。

综上所述,提出“目标检测”,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当堂检测应成为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关注与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实践探索:“目标检测”的教学案例

“目标检测”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因而它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而是体现教师对教学行为背后教学理念的更新。下面以“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分析“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思考路径。

(一)确定具体可测的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进行评价和改进的,在教学前清晰明确地陈述所设计的教学的预设结果是非常重要的。”“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教学目标。为了实现“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之间的动态统一,可将课时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

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尽量不使用“初步理解”“初步体会”“进一步”等模糊的目标表述,同时也避免将课程总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模糊的目标表述,甚至套用课程标准来代替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以“两张皮”的形态存在于课堂之中的根本原因。

从“抽象宽泛”的内容标准到“具体狭窄”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从数学教学“应然”到“实然”状态的转化。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标、学生和学情,将教学总目标合理地细分到每课时的教学中,并理解每一个目标的意义,将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突出其具体性、可测性。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执行力,对后续的当堂检测设计、教学环节设计也更具有指导性。

(二)确定检测的内容和形式

评价质量和上课的质量一样,也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通过当堂检测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目标达成情况,还能以此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因此,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后,紧随其后的应当就是对当堂检测的思考。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检测的内容、形式,以及部分检测内容的量化标准。检测并不是为了给学生分类,亦不是惩罚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向地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以检测来指导教学、促进教学。

“检测”紧紧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但检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是绝对固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量。其中,不变的是教学目标的“质”,变化的是检测方式的“形”。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中最易“检测”的往往是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但检测如果过度强调基本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当堂检测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当堂检测一定要关注那些更具价值但难以检测的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方位地考虑当堂检测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当堂检测的评价、指导、促进功能。

(三)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是教学目标,但具体的检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重组,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分配等,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当前的学习情况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来灵活设计。

“目标”、“检测”、“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既有融合,又有联系。检测并不是教学之后才开始的,它是与教学活动并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当堂检测和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最终指向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能为学生达成目标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

富兰克在探讨“实践中的变革”时提出,实施任何一种新的课程计划或政策的变革都至少有三个要素:使用新教学材料;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其中,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最为困难的,但是一旦教师能真正转变观念,其影响也是最为深远和富有成效的。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首要关注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其核心是提高教师基于目标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是对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理念的关注。它要求教师不仅明确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理解学生达成这些目标有何意义,以及为了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改变自身教学行为又有何意义。最终,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事实。

(责编罗艳)

五下教学目标设计 第5篇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会找会画对称轴。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合作能力和探索意识。

3、结合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向学生渗透美的教育。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旋转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平移教学目标:(无)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因数和倍数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建构”,使学生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谈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3.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思考。2.5的倍数特征教学目标

1、在观察100以内的自然数表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准确表述2,5的倍数的特征。

2、通过观察2的倍数特征,准确表述偶数和奇数的定义。

3、应用2,5的倍数的特征和奇数、偶数的知识,能准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4、在探索活动中,学生能感受数学的奥妙,体验数学的价值,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习重点准确表述2、5的倍数的特征和奇数、偶数的定义,并能准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学习难点应用2,5的倍数的特征和奇数、偶数的知识,能准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3的倍数特征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2)培养发展学生分析、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猜测、验证、归纳的能力。(3)学生通过探索与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并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情感的体验。难点分析:掌握3的倍数特征。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寻找新的方法。重点理解通过求各位数字的和,来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质数与合数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表面积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4.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5.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能正确区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3.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体积公式的推导。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目标:(无)1:在认识体积单位,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学习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3: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学重点: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无)1.知道容积的含义,理解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与毫升,初步建立升与毫升的容积观念。3.培养观察、独立思考和应用几何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知道容积的含义,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量(升、毫升)感的培养。

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

3、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突破一个整体的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真分数假分数教学目标(无):知识与技能: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真假分数。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教学重难点: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意义与特点,能正确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之间的联系。2.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⑴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⑵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约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2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约分。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教学难点:训练学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互质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的方法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概念,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把两个分数进行通分。

3、能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重点难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教材分析:学生是在已学习过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学习通分.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单位、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从分数的基本性质入手应该可以理解掌握本节内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能熟练、正确地将小数化分数。2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为什么分母不变。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法则的理解和应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和验算。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及迁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运用通分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教学难点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众数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渗透一组数据的对称美,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重点难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找次品5找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验证等学习方法,探究找次品的策略,能够借助抽象记法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通过讨论、探究、逻辑推理等活动,寻找次品的优化方法,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经历数学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提炼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经历观察、猜测、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学会运用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找次品多找1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设计理念

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设计理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探索新知,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教学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教学目标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2、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这篇课文《奇异的琥珀》。(板书课题)

二、复习入新。

1、读一读:琥珀

松脂

渗出

包裹

澎湃

粘稠

详细

2、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3、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三、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

1、课文中的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2、孩子的父亲说了些什么?

(追问:你怎样理解他说的“很少见的”?-——这确实是一块奇异的琥珀)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学习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说说这块琥珀的样子,体会、欣赏他的奇异、美丽。

2、这一自然段还写了什么内容?

理解:考古学家们通过这块琥珀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事? 从琥珀的样子——推测——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这个已知的情况)

(了解未知的情况)“可以推测”“可以知道”——表明这块琥珀考古价值。学习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

1、课文哪部份描写了故事的详细情形?——这个故事实际上讲的是什么?(讲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2、这奇异的琥珀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四个阶段:

(1)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落下来。(2)把苍蝇和蜘蛛一起包在里头。(3)松脂继续滴下来,积成一个松脂球。(4)淹没在泥沙下,变成了化石。也可以说是量大阶段:(1)形成松脂球。(2)变成化石。

3、你认为作者推测的这几个阶段的详细情形合理吗?他根据什么做出这样的推断?(抓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谈谈自己的体会,悟出:琥珀形成有哪些必要条件?)

四、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奇异的琥珀

形成过程

——→

——→

——→

↑ 刚 ↓ 好 ↑ ↑

必要条件

夏天炎热

苍蝇

继续滴

渗出松脂

蜘蛛 地壳变化

上一篇:口罩的造句下一篇: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台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