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论文

2024-06-24

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论文(精选5篇)

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论文 第1篇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理解农耕文明扩张的原因,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认识古代文明交往的总趋势和表现。

重点和难点: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的早期联系是本节课的重点,

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图片导入新课

观察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概括文明区域范围呈现的趋势

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论文 第2篇

关键词:联珠纹 萨珊波斯 中西文明交流 装饰纹样

联珠纹是波斯萨珊王朝时期典型的骨架纹样之一,波斯国作为当时的大国,其文化的渊源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中亚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后,经过前人尤其是唐朝工匠艺人的吸收和融合,逐渐摆脱联珠纹原本蕴含的波斯宗教寓意,改变了西方原貌,形成了有中华民族独特的装饰纹样,丰富了中国古代装饰纹样的素材、样式和结构,是其赋予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意义。

一、联珠纹的概念

在《中国文物大辞典》中对联珠纹进行了概括的总结:“联珠纹是在每个圆形单位纹的四周,有一圈圆珠状的边饰,构成连续性的图案。它是融合了波斯萨珊王朝样式而形成的纹样,在联珠外圈之内的圆形纹样多为动物纹。”

在中国学术界对联珠纹的具体定义是一个争论点,其中陈彦姝的观点阐释地更为宽泛,她认为:“联珠纹是以连续的圆珠组成的纹样,它或连成条带,或组成菱格,或围绕圆形主题图案的边缘。后一种是织物中联珠纹的典型样式,即所谓联珠圈纹。”因为除织物以外,条带和菱格式的联珠纹确实应用于中国古代的器皿和建筑的装饰纹样中,这个阐释是对古代织物、青铜器、陶器、壁画和建筑中的联珠纹的广义的总结。

二、 波斯萨珊时期的联珠纹

联珠纹虽然不是波斯人首创,但波斯人却最大限度发展了它。袄教被尊为国教,凡置于珠圈中的动物都具有宗教或神话的含义,并非唯美的装饰。森穆夫(Simurgh)是联珠纹的常见题材,所谓森穆夫是一种由狗头鹿身鹰翼混合而成的圣兽,是“犬视”和犬葬的反映。带森穆夫的金银瓶器型成为萨珊波斯和中亚的典型样式。飞狮纹即格里芬,为鹰头带翼狮身兽,为西域各民族圣兽。至于纯粹是狮子的造型,为密特拉神的象征,是袄教的契约之神和太阳神。猪头纹是袄教武神韦雷特拉格纳的形象。翼马纹就是双马神奈萨特耶的变体,等等。

关于波斯萨珊时期的联珠纹的用法,沈爱凤的《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下册)》概括为以下几种:1.在金属表面浮雕上分隔画面,或作壁画的边饰。2.联珠纹仅仅作为装饰图案;3.联珠纹的圆圈里面画上袄教的动物或诸神;4.联珠纹和枚黛纹可以提供某种框架结构,里面塞进各种内容,在壁画、浮雕、陶瓷、金属、丝绸、纺织品等装饰中广泛应用;5.表示数字时数字使用,袄教中有许多数字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圆圈的数量代表了某些数字。这些数字历史悠久,内涵复杂,在元文琪的《二元神论——古波斯宗教神话研究》(1997)有较为全面详实的探讨。

联珠纹作为一种装饰纹样,成为承载波斯文化的一种媒介,传播了波斯的宗教和艺术,所以萨珊波斯的联珠纹装饰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的佛教艺术和装饰纹样图库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 联珠纹“中国化”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架起了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的桥梁,胡人商队从中亚带来了萨珊王朝的文化、艺术、习俗、宗教,联珠纹就是这个时候进入到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波斯纹样区别于其他纹样的最大特点是其在排列骨架上的特殊性,联珠纹所采用的圆形连缀式骨架便是其中一种,圆轮内以对称形式来布局装饰主题。而魏晋时期以流动飘逸为特色的汉代纹样已渐趋程式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沿袭了汉式图案的繁缛细密,人们用重复使用珠圈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而填入多组纹样以后,使各装饰区的任何一组都不再居于主导地位,这与萨珊式的突出主纹、强调神性形成明显差异。另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做法是,将成对的动物放置在珠圈外铺饰的位置上,图案布局与主纹几乎一致,只有大小不同。被放置于此处的,甚至包括萨珊图像中极受重视的翼马,但在中国却将它弱化并与其他题材组合在一起。

联珠纹内的装饰纹样题材方面也融入了中国本土特色。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视龙为尊贵的象征,所以在唐代出现了以龙为主纹的联珠纹,同时还出现了一批反映日常生活的主题纹样,如鸳鸯、鸡、鹅等,所以写实形式,极具中国本土特色。此外,联珠圈内还出现了较写实的景象纹样,以主题纹样为中心,周边以花鸟植物为装饰,营造呈现出与生活相似的意境,这些联珠纹的边饰与中国传统花卉纹样风格一致,使纹样整体大气精致却又不失层次感。佛教兴起时,植物纹样以莲花为主,而萨珊式联珠纹样中的植物则以蔷薇、玫瑰、百合等西亚生产的花卉为主。

四、 总结

在开明的政治环境、思想开放、国力强盛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的大环境中,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联珠纹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纹样自魏晋时期开始进入中国并开始传播流行,直至隋唐时期达到顶峰。中国古代勤劳智慧的工匠们继承本国优秀的艺术传统,又兼收并蓄了外国的工艺特色的产物,创造出大量变形的联珠纹纹样,同时淡化联珠纹原本浓郁的宗教色彩,融入本土文化内容素材,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这种对外来文化进行“汲取精华,推陈出新”的再创造过程值得现代人借鉴。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彦姝.六世纪中后期的中国联珠纹织物[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1):78.

[2]沈爱凤.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下册)[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373.

[3]陈熊俊,梁昭华.“西”风东化-浅析联珠纹在敦煌服饰图案中的演变[J].艺术理论,2008(04):177.

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论文 第3篇

交通对于文明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的交通体系也集中反映着文明的内在区别。本文试图从地理环境入手,结合历史材料,比较这两个出现在人类文明轴心期的帝国交通形成方式上的差异,并解析交通与秦帝国和罗马帝国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交通秦帝国罗马帝国

秦帝国与罗马帝国,分别是东西方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而秦帝国之后的汉帝国也与罗马帝国一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矗立在东西方的两座高峰。尽管同为中央集权国家,秦朝与罗马在社会结构上却有着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也是今日东西方文明巨大鸿沟的雏形,而交通在形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区位的比较及交通运输方式的形成

秦帝国处于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靠青藏高原,北接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地势平坦,地形主要以平原丘陵为主;受季风气候影响,形成了发达的农业种植业。在这种情况下,秦帝国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辅之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

而罗马帝国则大相径庭,罗马帝国环绕地中海与黑海呈椭圆形。结合地形图可以看出罗马帝国的欧洲陆地部分丘陵居多,并不利于耕作。于是,作为罗马中心地区的意大利几乎所有的产品都不是从本地生产。“关于意大利,可以说,意大利即是罗马城,因为差不多所有的意大利产物不是在产地消费了的,必然流入台伯河畔的那个大城市。现在我们有着很多资料,足以证明:在帝国时代汇合到罗马的交易有莫大的数额,而罗马城所消费的商品种类更是不胜枚举”①,这其中有不少是来自北非,诸如埃及。因此,在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系统为血管的交通体系。

二、道路的不同承担及交通网的形成

农业是每个文明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古代耕地的多寡是决定一个国家农业产出的根本因素,也是文明是否强盛的先决条件。

春秋时期,秦朝的农业就已有了相当的发展。秦族继承周故地岐山一代,适宜农耕;进据关中后,取得了“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②;天水、陇西一带,“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③;“故关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④。战国之后,秦国的农业实力愈加雄厚。

整体看来,在秦帝国建立之前,秦朝的经济已然能够自给自足;在统一六国之后,六国本身的农业也足以自足,并不需要全国范围内的调配,这与中华文明的经济状态相关联。中华文明本质上是农业文明与河流文明,这就决定了文明呈现出静态与闭合形态;中华文明起源于平原,对土地有着世代累积的依恋,“安土重迁”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内涵的体现。于是,交通在中华文明中也体现出内合的特征。秦帝国交通网就是建立在六国本身的公路系统上并加以完善的。

相比较之下,罗马帝国的交通网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形成了,我想这必定与其海洋文明的本质相关联。单之蔷先生曾做过这样的思考:“海洋文明不是指‘靠海吃海’,不是指为了获取海洋的'渔盐之利、舟楫之便'所形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海洋文明指的是一种文明能够凭借海洋的广阔性和开放性与其他文明进行物质交换和文化交流的能力,及这种能力所形成的精神价值和物质成果。”⑤这种精神就是商业精神,以及由此所激发的冒险和不安于现状的精神。

交通运输对于罗马帝国可能更为重要,如上文所述,罗马的整个国家成为了一个共同的经济体,在城市里的自由民吃的是商品粮,“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贸易里的商品不单是奢侈品。简素的厨房器具、瓦、普通的烛台、各类廉价的葡萄酒和黄油在这里是和阿尔列提乌姆的器皿跟精美的玻璃制品同时存在的”⑥,而这一切存在的基石就是交通。

罗马帝国(海洋文明)的商品经济是如此发达,与秦帝国(农耕文明)不同,使得奴隶主更愿意用自己土地上产出的物品去交换,而不是像中国地主那样自给自足。于是,罗马帝国的交通网就这样形成了,“每逢罗马帝国政府一个地方,奴隶主就在这里建立起大庄园,罗马军队就开始修筑蜘蛛网般的公路系统……这个地区就被编入了罗马帝国政治、经济统治的大网。”⑦

可见,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网在形成上是如此不同。农耕文明下的秦帝国,交通呈现出闭合的特征,驰道的修建也是框架式的;而海洋文明下的罗马帝国,交通呈现出开放的特征,网络的建立属于囊括性与捕获性的。

三、交通体系与社会结构的相互影响

秦帝国实行郡县制,皇帝对下级具有绝对的领导权;而罗马帝国是由行省组成,每个地区设立元老院进行管辖,集权程度远没有秦帝国那么高。

秦帝国的交通是由中央统一筹划,征召役民修筑的,由于上级对下级具有绝对领导权,所以秦驰道联接郡级单位、主要起威慑作用。这种形式也反向巩固着秦朝的统治,利于防止郡与郡之间的联合叛乱,利于军队的调动及地方的安定。

而罗马帝国则不同,各行省之间来往密切;但它们共同处于罗马帝国大经济体中,叛乱也就意味着从其中脱离,对没有自给能力的单一行省,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罗马军队主要用于镇压奴隶起义。行省每年需向中央缴纳庞大的税金,而这些税金中,有绝大一部分用来支付军费,而由城市自由民组成的军队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修筑维护公路。这就使得罗马帝国的公路四通八达,促进了商业发展与行省兴旺。

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种文明的历史都是那个时代各种关系的综合产物,本文只愿循着那弯弯曲曲的道路,为那两个辉煌的时代做一次小小的巡礼。

注释

①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②史记·货殖列传.

③汉书·地理志.

④史记·货殖列传.

⑤单之蔷.一个中国海盗的心愿.

⑥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论文 第4篇

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课程标准要求】

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等基本史实。

【学习方法指导】

1.识图法:认知地图《公元前6~5世纪的波斯》、《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罗马的扩张》,增强对三次战争与征服的理解。

2.归纳法:查找资料,了解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和罗马扩张留下的遗物、遗迹、传说、故事等,归纳出战争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3.辩证分析法:通过辩证分析,认识到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又往往会带来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从而树立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观念,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例题解析】

例1: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运动项目“马拉松长跑”,它起源于()

A.布匿战争B.希波战争

C.亚历山大大帝东征D.罗马帝国的扩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等基本史实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答案:B

例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罗马帝国时期的有()

①罗马帝国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②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③斯巴达克起义 ④恺撒夺取政权 ⑤布匿战争 ⑥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⑥ D.②③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罗马帝国时期这一概念理解的准确性及辩析能力。做本题可以用排除法,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开始,①和⑤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③发生在公元前73年,④发生在公元前49年,不符合题意,排除掉A、B、D项。答案:C

例3:列举古代史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归纳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答案: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试题精选】

一、选择

1.公元前6世纪形成的波斯帝国大体位于今天的哪个国家境内()

A.伊拉克 B.阿富汗 C.伊朗 D.巴勒斯坦

2.罗马帝国初期大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哪个历史时期()

A.秦朝时期B.汉朝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三国时期

3.扫荡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占领两河流域、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国王是()

A.汉谟拉比B.伯利克里C.亚历山大D.屋大维

4.曾经地跨欧、亚、非三洲,使地中海成为其内湖的国家是

()

A.罗马帝国B.拜占廷帝国

C.古代埃及D.亚历山大帝国

5.以下哪些国家曾地跨欧、亚、非三洲()

①古代埃及 ②亚历山大帝国 ③罗马帝国 ④拜占廷帝国 ⑤波斯帝国

A.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⑤

二、识图问答

上面的地图是公元前4世纪时的一个帝国疆域。

请回答:

(1)请在图中方框内填上相应的名称。

(2)这个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它们分别是什么文明?

(3)请分析这个帝国的征战对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学习方法指导】

1.识图法:(1)地图:识读《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理解东西方交往的主要路线,并识记马可·波罗来华的路线。(2)插图:阅读《阿拉伯数字》、《马可·波罗》等图片,加深对知识的感性记忆。

2.归纳法:分别归纳阿拉伯人和马可·波罗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并理解“和平交往的使者”的含义。

【例题解析】

例1: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向西传播的过程中,作出贡献最大的是()

A.意大利人B.阿拉伯人

C.威尼斯商人D.中国的航海家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史实。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到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答案:B

例2: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是()

A.阿拉伯人B.古代埃及人

C.古代巴比伦人D古代印度人

[解析]阿拉伯数字的由来是本课的重点。阿拉伯数字是由古代印度人发明的,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所以称“阿拉伯数字”。答案:D

例3:元朝时,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了17年,并在朝廷中做了官,由他口述的一部书还曾经在欧洲掀起“东方热”。这个人是

()

A.亚历山大B.罗马安敦王C.马可·波罗D.穆罕默德

[解析]马可·波罗来华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重要史实,也是本课的重点。本题既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辨析能力。答案:C

【试题精选】

一、选择

1.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主要贡献不包括()

A.创造了阿拉伯数字

B.根据民间故事,汇集成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

C.翻译了许多希腊著作

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

2.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往西方的东西中不包括()

A.中国古代的发明B.阿拉伯数字

C.基督教D.印度的糖、米、棉花等

3.记述马可·波罗东方经历和见闻的书是()

A.《医典》B.《马可·波罗行纪》

C.《天方夜谭》D.《荷马史诗》

4.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接待他的中国皇帝是()

A.唐太宗李世民B.成吉思汗铁木真

C.元世祖忽必烈D.武则天

5.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把伊斯兰教传到中国来的是

()

A.罗马人B.阿拉伯人C.古巴比伦人D.意大利人

二、列举评述

人类历史上各民族和国家经历了从相互孤立、隔绝到彼此交流融合的过程。请列举古代世界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方式,并加以简单评述。

第8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2.了解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方法指导】

1.识图法:(1)认识和对比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字母文字的图片,体会这些文字的特点和发展的继承关系。(2)认识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一些建筑、雕塑、画像等图片,体会它们的特点和差别,增加感性认识。(3)通过认知三大宗教传播的路线图,理解它们的传播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2.列表对比法:列表整理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创立人、基本教义及传播的路线,体会它们的异同。

【例题解析】

例1:佛教的发源地在()

A.古代中国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D.古代巴比伦

[解析]佛教的产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答案:C

例2: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它对以后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文字是()

A.腓尼基字母B.象形文字C.楔形文字D.甲骨文

[解析]埃及的象形文字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人类古老的文字有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等。答案:B

例3:下面有关基督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基督教产生于巴基斯坦和小亚细亚等地的犹太人中

B.信徒尊称耶稣为“耶稣基督”,基督就是救世主的意思

C.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以及“圣诞节”等与基督教有关

D.4世纪,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基督教产生与演变过程梳理一遍,使知识条理化。在此要特别注意“巴基斯坦”和“巴勒斯坦”的区别。答案:A

【试题精选】

一、选择

1.有一种宗教,诞生于古代印度地区,后向北经中亚传到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这个宗教的创始人是()

A.穆罕默德B.乔达摩·悉达多C.耶稣D.老子

2.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

A.印度B.罗马C.麦加D.巴勒斯坦

3.以下城市中,被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奉为圣地的是

()

A.麦加 B.麦地那 C.巴格达 D.耶路撒冷

4.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的宗教是()

A.伊斯兰教 B.佛教 C.基督教 D.道教

二、完成下表

三、材料解析

材料一:彻底消除和根绝欲望后,生老病死、悲伤、哀痛、苦难、不幸和绝望就一扫而光。

材料二:救世主不久要下凡,拯救人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因人有罪,信仰上帝并虔诚悔罪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否则要下地狱。

材料三:宇宙间唯一的神是“真主”安拉——大家都应信仰“真主”。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宗教?

(2)材料三所属宗教的经典是什么?信徒称为什么?他们朝拜时面向哪个地方?

(3)你能说出与世界三大宗教有关的节日和习俗吗?

四、想一想

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使用过哪几种主要的书写材料?

第9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课程标准要求】

1.以《荷马史诗》、《俄底浦斯王》和《天方夜谭》等作品为例,了解古典文学戏剧的成就。

2.简述阿基米德等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

3.说出阿拉伯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古代建筑的特点,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方法指导】

1.举办故事会或读书会,了解《荷马史诗》、《俄底浦斯王》和《天方夜谭》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体会其艺术风格和特点,也可以通过故事或文学作品了解阿基米德、巴黎圣母院。

2.观看古代文化方面的图片和模型,加强对古代文化成就的感性认识。

【例题解析】

例1:欧洲的四大文学名著是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和古希腊的一部英雄史诗,这部史诗可能是

()

A.《圣经》B.《天方夜谭》

C.《罗马史》D.《荷马史诗》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辨析能力,《天方夜谭》不属于欧洲作品,首先排除掉B项,而A项是宗教经典,C项是历史书籍,不符合题意。答案:D

例2:古代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悲剧和喜剧作家,《俄底浦斯王》的作者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成熟,他是

()

A.索福克勒斯B.阿里斯托芬

C.荷马D.埃斯库罗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掌握了课标要求:以《荷马史诗》、《俄底浦斯王》和《天方夜谭》等作品为例,了解古典文学戏剧的成就,就可得出答案。答案:A

例3: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坐落在现今的()

A.沙特阿拉伯的麦加B.沙特阿拉伯的麦地那

C.巴勒斯坦地区的耶路撒冷D.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历史上古代典型建筑的了解状况和识记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历史与现实联系结合的能力。答案:A

【试题精选】

一、选择

1.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的文学名作是()

A.《荷马史诗》B.《俄底浦斯王》

C.《天方夜谭》D.《奥德赛》

2.下列选项与阿拉伯作品《一千零一夜》无关的是()

A.《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B.《阿拉丁和神灯》

C.《天方夜谭》D.《伊利亚特》

3.下图建筑是一座典型的()

A.罗马式建筑B.中国古典建筑

C.欧式建筑D.哥特式建筑

二、材料解析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的名言?他是什么时期的人?

(2)他有什么科学成就?

(3)他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尊敬与赞扬?

(4)了解这个人的故事后,作为中学生,你有何感想?

三、思考

根据你已掌握的物理知识,试具体说明阿基米德是怎样揭露金匠的欺诈行为的。

试题精选参考答案

第6课

一、1.C 2.B 3.C 4.A 5.D

二、(1)略。(2)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印度文明等。(3)罗马帝国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第7课

一、1.A 2.C 3.B 4.C 5.B

二、和平交流与暴力冲突两种方式。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虽然会发生冲突与战争,但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又往往会带来文化的传播与渗透。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谐,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是对自己文明的自尊、欣赏和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宽容乃至欣赏。

第8课

一、1.B 2.D 3.D 4.A

二、略。

三、(1)材料一:佛教。材料二:基督教。材料三:伊斯兰教。(2)《古兰经》。穆斯林。麦加。(3)基督教的“复活节”、“圣诞节”等。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宰牲节”等。佛教的“浴佛节”、“成道节”、“涅磐节”等。

四、答案提示:泥版、纸草、龟甲或兽骨、竹木简、帛、羊皮、纸等。

第9课

一、1.A 2.D 3.D

二、(1)阿基米德。古代希腊。(2)发现了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还发明了螺旋式水车,可用来排水和灌溉。(3)他献身科学,忠于祖国等。(4)要热爱科学,培养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要热爱祖国,忠于祖国。

古代东西方政治文明复习指要 第5篇

高考真题解析

例1(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解析:该题是一道历史地理常识题,难度不大,因为有关中国各省的简称及其渊源,考生在初中地理中就系统学过,现实生活中也时常遇到,理应是高中学生已具备的历史地理常识。同时,西周主要封国也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实际上,初中学生就已经学过了)。不过,本题构思巧妙,考生如果不清楚这些省份的简称,就难以作出正确选择。因为,河南与河北、湖南与湖北、山东与山西,西周时代都有诸侯国的存在。正确答案为c。

例2(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该题综合考查考生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理解。郡县制下的“公天下”,与分封制下的“家天下”是相对的。中国从夏朝开始,即所谓“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礼记·礼运篇》)。在分封制下,无论是周王,还是各地的诸侯、大夫和士,都是以血缘为纽带,依据宗法关系传承,“国”与“家”连为一体。郡县制则不同,除皇帝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其任免的重要标准就是“才干与政绩”。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很容易误选A或c。正确答案为D。

考向觅踪

从新课程高考实施以来,在历年高考中都有涉及本专题内容的试题出现。分析近三年历史新课程高考的命题情况,2011年高考本专题的考查趋势为:

第一,从试题考查内容上看,本专题会重点关注:①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试题将突出考查考生对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等制度的准确理解。②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将突出考查民主改革的措施、制度特点、阶级实质和历史影响。③对古代罗马法的考查。将会放在对不同时期罗马法的内容和实质的考查上。

第二,从试题能力要求上看,一是本专题不会考查纯记忆性的内容,而主要考查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是否能准确理解所学基础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如通过对分封制、宗法制的理解,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透过中央集权制度不同时代的主要内容、演变的原因和结果,认识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透过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理解,辩证地认识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二是要注意命题者将东西方政治文明进行比较考查。这类试题,往往能从人们意想不到的角度命制,令人耳目一新。如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与中国分封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明代内阁制的比较,罗马法与秦律的比较,东西方自然环境与政治制度差异的关系等。

复习策略

策略一:分清以下易混淆历史概念

1分封制与郡县制。

分封制与郡县制是中国古代两种重要的政治制度,由于种种原因,同学们对这两种政治制度往往混淆不清,在实际考试中常常出错。

例1(2008年高考广东文基卷)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政治制度,即分封制与郡县制同时并存的理解。当年不少学生因对历史上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内涵及前因后果缺乏准确理解,故错将D项“郡县制受到挑战”作为正确答案。在错选的学生看来,明朝因分封诸子,造成了藩王坐大的局面,破坏了郡县制,这是燕王朱棣能起兵夺取帝位的根源。本题答案为c。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从分封制设计方案来看,周王对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分封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旨在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国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它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在当时较好地解决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但分封制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井田制)之上的,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井田制的瓦解,加之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必然走向崩溃,并逐步为郡县制所取代。郡县制相对于分封制来说,其最大特点就是破除了按血缘亲疏分配和世袭政治权力的做法,郡县长官统一由王(皇帝)任免,只享受国家俸禄,无世袭特权,在辖区内行使行政管理权,即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等。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郡县制,分封制基本上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将众多的子孙分封到全国各军事重地,以“夹辅王室”。这些藩王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指挥权,虽起过屏藩王室、翼卫朝廷的作用,但也为后来的藩王作乱埋下了隐患。实际上,分封制到明朝已经没有其存在的经济基础,引发动乱是必然的,同时它也无力挑战当时的郡县制。正因为如此,朱棣上台后,与建文帝一样,继续削藩,以巩固统治。

2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是同学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最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之一。

例2(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是否准确理解唐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各机构职能与行政效率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考查三省六部的行政效率。本题学生最容易误选D,因为在一些学生看来,机构越简化、决策人越少,行政效率就越高。实际上“效率”,不仅仅是行政速度。更重要的是“只有正确的才是最有效的”。“简化机构,总揽于上”总体上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但如果缺乏一定的制约,就容易导致错误决策,带来灾难性后果,根本无效率可言。本题答案为B。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强化于宋元,到明清达到顶峰,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个复合概念,君主专制主义主要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则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关系,强调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国历时两千余年,既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逐步确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

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为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周天子无能为力的局面给后世以深刻的历史教训。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为巩固国家统一,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法家理论为指导,借鉴商鞅变法成功实践,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最终消失,主要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外来影响的必然结果。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必然要求废除阻碍其发展的专制制度;政治上,力量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同时,西方列强入侵和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传人,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封建社会前期,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等。其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封建社会后期,如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阻碍了科技的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策略二:辩证认识古代希腊民主与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1古代雅典民主制度不比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优越。

例3有位史学家在评论古希腊城邦的成就时说:“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做到了什么。”从这一观点出发,你对雅典民主的认识是()

①雅典民主重视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②雅典民主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议会制、选举制等民主形式,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③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设想,与同期其他文明的专制制度相比是巨大的进步④雅典民主是公民政治,激发了公民的主人翁精神,但外邦人、奴隶等被排除在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⑧④

D.①②③④

这是某地高考复习的一道检测题,被选人了多种复习资料。许多学生认为选项中③的表述是正确的,甚至有些教师在评析该题时,都想当然地认为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民主代替专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因而③的表述是正确的。这说明在我们的教学中存在明显的价值错位。有的学生乃至教师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采取否定和批判的态度,而对古希腊(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度则全盘肯定甚至赞赏有加,这是不可取的。本题答案为A。

我们应该学会历史地看待不同时期的制度文明成果,认识到专制与民主都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无论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还是雅典的民主制度都是那一时期、那一区域的人们创造的管理国家的文明成果,是当时社会条件、自然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产物,因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中国与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模式使其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得以确立。古代希腊山多地少、港湾岛屿众多的海洋性地理环境,形成了发达的商品经济,这种经济要求公平自由民主,而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也为实行民主政治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希腊民主制由此逐步得到发展。古代中国则区域广大、土地辽阔,逐渐形成了具有分散性特征的农耕经济,这种经济属性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系,因此形成了相应的专制政治。两种政治制度各有利弊:古代中国强有力的君主集权,对于组织大规模工程建设、有效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保持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个人统治容易导致专制独裁,产生暴政和腐败。钳制思想,阻碍新兴经济因素成长,从而成为束缚人民自由和社会进步的障碍。古希腊实行公民政治,使公民有了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但无条件限制的全体公民集体统治,也会造成多数人的“集体暴政”,而这正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总之,不论是古希腊民主制度还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都是各自“国情”下的产物,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不存在孰优孰劣之论。

2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古代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保证了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对当时和后世历史产生过深刻影响。在当今追求民主自由的时代,我们必须全面准确理解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不能机械地拿今天的民主政治去套雅典的民主政治。

例4(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卷)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A.全体奴隶主

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

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古代雅典民主是“男性公民的俱乐部”,揭示了古代雅典并不是所有人都享有民主权利,至少在雅典生活居住但没有公民权的外邦人、奴隶、未成年人、妇女等,他们是不享受民主权利的。我们如果对雅典民主没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就很容易错选B或D。本题答案为c。

我们在学习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雅典民主制度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达到了顶峰。

第二,雅典民主政治辉煌一时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首先,为应对激烈的竞争,防范外敌,争夺异邦的财富和奴隶,雅典统治者采取此种形式以集聚智慧与力量。其次,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雅典面向海洋,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公民的出身多源自小农和小作坊主,且是军队的支柱。出身高等级的官吏必须重视他们的情绪和呼声。最后,希腊文明的成就还受益于许多客观条件:奴隶劳动、东方文化、地中海、古代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都影响了希腊文明。

第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有四点:一是主权在民,体现在国家权力结构上是:①公民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构;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③公民具有对官员和法律的实际控制权,他们通过法院实现这一权力,法院是属于全体公民的;④雅典公民轮番而治。雅典政治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不再受财富和门第的限制。二是重视对权力的制约。这种权力制约主要是城邦的公民集体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三是法律至上:雅典严格实行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四是公民意识,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由于任用官职不再受财产和门第的限制,人人皆可以为政,贵族和平民的对立状态终于消逝了,统一的公民集体形成了。关心雅典、参与政治、轮番而治,是雅典人心目中神圣的事;城邦至上、政治为本,成为雅典人的共识;公民称号和公民权,对于雅典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雅典民主政治有著明显的缺陷:一是少数男性参与,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奴隶受到压迫,外邦人不大可能成为公民,下层公民迫于生计无暇顾及城邦的政治生活。二是奴隶制的存在及规定公民不得沦为奴隶,导致

公民日益贪图享乐,还追随政客以图私利,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最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突破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3罗马法的演变与影响。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但由于法律本身的抽象性与广泛性,使学生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往往缺乏全面和准确地把握,从而造成在考试中频频失误。

例5,(2008年高考江苏历史卷)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统治者()

①注重保护私有财产②重视维护平民利益③被迫改善奴隶处境④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罗马法内容的本质理解。由于学生对罗马法内容的演变缺乏全面掌握与准确理解,当年误选A、B、D三项的都有。本题正确答案为c。

这里,笔者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在十二块铜板上发表,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二是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它具有明显的狭隘性。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罗马法演变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这里的“万民”,并不是罗马帝国境内所有人的统称,而是指罗马帝国境内所有的自由民,即原有的罗马公民和外邦(自由)人。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协调了罗马人与外邦人之间的关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在庞大帝国内维系、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矛盾也起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例5中的选项③“被迫改善奴隶处境”不在罗马法的司法实践完善之列。三是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6世纪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在位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统称《民法大全》,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第二,罗马法对罗马帝国的维系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①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②它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③它顺应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公民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承认;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以笼络上层阶级。④帝国还建立了大量自治市,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但罗马法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工具,奴隶被当做私有财产,没有任何权利,不能体现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上一篇:大国工匠精神主题班会演讲稿下一篇:化工企业安全风险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