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方案

2024-05-24

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方案(精选8篇)

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方案 第1篇

**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方案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和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效能,锤炼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学校信息化工作有新的跨越,特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具体目标

四、当前现状

(一)硬件设施现状

(二)软件设施现状

(三)人员素质现状

五、需求分析

(一)硬件设施需求

(二)软件设施需求

(三)人员素质需求

六、实施策略

(一)硬件设施建设实施策略

(二)软件设施建设实施策略

(三)人员素质建设实施策略

七、保障措施

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方案 第2篇

高化东

摘要:在信息技术逐渐得到普及的当下,信息技术应用并服务于语文学科教学,是改革语文学科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本身又具有的丰富的信息及文字书写量大且费时的特点,因此如何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语文课堂教学由负效、无效走向有效,由低效走向高效,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和探索发现中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点尝试,探索创造信息化学习环境,推进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

关键词: 信息化;语文学习;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渗入语文教学,为课堂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还有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而且可以发展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譬如,对《再别康桥》一诗,我们在学生熟读全诗后指导他们进入诗歌网“诗歌鉴赏”栏目找到《再别康桥》一文观看图片,品赏动画,入境绘形,将那十分凝练、具有深刻内涵的诗歌语言形象化。

再如上杜甫诗歌专题时,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视听并

用,说写结合,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围中,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学生们的创造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活跃了课堂,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来提高写作水平。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只机械的面向学生传授知识,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学生也被动的接受学习,这样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在学生中出现了“学生喜欢语文,而不喜欢上语文课的现象”。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变了这一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通过双向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每个学生可以共享语文创作软件,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参与语文教学的热情。人的想象靠语言、靠情景的激发。而在教学中,情景的再现是通过信息化技术来实现的。不使用信息化技术,就很难直观地再现情景。

例如:可以通过网上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种素材,如文本、动画、视频、图片等,以巩固学习的内容,解决学习的疑惑,了解不同的观点,掌握不同的方法;在每节课前,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课件,发到服务器终端共享以实施对学生面广、量大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都能在交互中得到及时的反馈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另外,对学习能力较弱一些的学生来讲,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自己选择的练习中获得成功,建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全体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箱、互连网来相互交流,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以上仅仅是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初级阶段需要的信息化设备相对简单,容易配置,教学实施也相对容易。而高级阶段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创建需要的信息化设备就要复杂多了,投入也相对较大,需要建设多媒体网络教室,人手一台多媒体设备(或者至少每小组有一套),一般学校不容易配置,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学实施也要相对复杂。

总之,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符合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在网络环境下实施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学校利用校园网、多媒体电化教室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择运用信息技术帮助满足自身语文学科学习的需求。

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信息化技术永远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是手段,是工具而不是目的,绝不能仅仅把学生的兴趣引导信息化技术上去就了事,那样就是舍本逐末。

参考文献:

[1]冉自立.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04:25-27

[2]刘高勇.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实例 [J].《新课程(上)》,2012,03:182

作者简介:

电子信息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化建设 第3篇

一、电子信息环境下的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重开发, 轻利用

我国一些档案部门为了做“面子工程”, 片面追求档案馆藏数字化的数量, 未做馆藏资源分析就盲目展开数字化工作。一方面, 浪费了本就有限的人力物力, 分散了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其他方面工作的精力;另一方面, 这些大量的信息数据造成了不必要的存储压力, 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负担。另外, 有些档案馆在早期开发信息资源时不严格选择档案管理应用系统, 一味按照本部门的标准、要求进行建设, 必然不利于将来各馆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从长远看来也将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建设资金投入有限

信息基础设备和网络通讯设施配置是整个档案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基础。要解决信息资源开发中面临的信息安全、信息共享、信息存储问题, 需要配置安全性能高、稳定性强的大容量存储设备、网络设备, 例如服务器、高速扫描仪、磁带机、磁盘阵列、光盘库、缩微影像数字化设备、模数化终端组合电器等, 这些设备价格昂贵, 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作为社会文化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 财政预算是其主要经费来源, 信息化建设资金非常有限, 根本无法满足购置大量信息基础设备的要求。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最大问题。

3、推广的管理软件品种过多

品种过多的档案管理软件不仅不利于地区的统一管理和使用培训, 更可能影响将来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区域档案信息共享。有些档案管理软件开发商已退出档案管理软件研发市场, 无疑会给已购买该软件的档案馆造成软件升级的困难。同时目前市场上推广和使用的档案业务管理软件大多仍以单机版为主。虽然单机版价格较网络版便宜, 也可满足档案业务管理工作需要, 却并不适应今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早期推广的一些软件, 缺少与OA系统互通数据的网络接口, 不具备网络使用的拓展功能。

4、信息维权意识薄弱

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中, 大多数档案馆法律意识淡薄, 在纸质档案数字化、声像照片档案数字化、视频采集等过程中, 无视当事人的著作权、隐私权。虽然档案有着严格的保密规定, 但在提供信息资源利用时, 却无严格的信息共享标准。一旦信息资源共享侵害到了当事人权利, 要求追究法律责任, 将会对档案馆造成不利的影响。国外档案馆就曾发生过此类的事件。另外, 档案部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时, 信息安全意识薄弱。在信息内容安全上, 许多档案馆的档案数字化工作都外包给企业, 在此过程中涉及人员众多, 若管理制度不严格, 一些保密的档案信息极易泄露。从信息存储安全上看, 选用不安全的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开发信息资源, 也加大了信息丢失、泄密的风险。

5、档案从业者信息化素养偏低

我国档案从业者尽管或多或少地经过了档案信息化方面的相关培训, 自身的档案信息化意识已大大加强,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 在技术基础和操作技能方面仍十分欠缺, 个别档案人员甚至不会使用计算机。在档案局、馆中, 具有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领导更是凤毛麟角。尽管档案部门主管领导均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意识, 但75%以上的干部对信息化技术缺乏必要的了解, 个别领导甚至对信息技术持轻视或排斥心理, 极大地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二、电子信息环境下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提高信息化建设意识

正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见效缓慢, 一些档案部门领导或政府主管部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比较“感冒”, 采取漠然甚至排斥的态度。有些社会公众也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不理解, 认为没有发展的必要。这给档案部门扩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增加了难度。为此, 必须通过各种宣传方式, 如在档案馆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行文件利用中心、加大网站建设力度等, 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利用率, 让档案馆作为新兴信息服务业的形象深入人心, 从而提高当地社会公众的档案信息化意识。只有在建设思想上有了共鸣和认同, 档案信息化建设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支持, 才有可能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2、多途径扩大资金投入

鉴于档案工作的事业性, 财政预算仍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扩大建设资金投入, 档案行政机关首先应力促政府加大档案事业一般经费的预算, 力争将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列入地方政府或行业系统的专项建设经费, 尤其是列入地方信息化或电子政务建设规划以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同时面对信息化需要的巨额资金投入, 政府财力终究有限。档案部门必须开拓建设思路, 转变投入机制, 充分动员社会力量,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金, “多元化”地建设档案信息化工程。例如, 档案部门可与基础电信部门合作, 获得其网络资源方面的免费或优惠支持, 与大型跨区域IT企业联合, 利用其异地市场政策和形象开拓需要, 优惠获取其资金、技术和资源服务等。

3、推广规范的档案管理软件

选择档案管理软件不像采购其他信息产品, 可以根据需求的变化淘汰更新。软件要有地区适应性和市场稳定性, 且能随着工作需要不断升级。只要档案管理软件在设计上符合业务标准规范, 品牌并无多大的影响, 但必须注重软件与使用地区的地方特色、工作实际相结合。同时随着馆内局域网、政务网、Internet的迅速发展, 档案管理软件越来越需要能够适应网络化操作。各地档案馆若仍使用单机版管理软件, 通过OA系统初步采集电子政务信息后, 要实现其归档与管理, 必须在OA与单机版之间加装数据接口。而目前江苏省各地档案馆或档案部门正在使用的管理软件中, 很大部分并不具备这项扩展功能。为了顺利开展今后的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工作和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工作, 推广网络版档案管理软件势在必行。

4、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意识

档案信息资源在开发利用时, 必须提高对著作权、公布权、发表权、网络传播权公民隐私权等权利的维权意识。在档案数字化和档案数据库汇编作品过程中, 经常会涉及到著作权问题, 应当在加强著作人权利保护的前提下扩大信息与知识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与服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时会涉及到多方面的信息安全问题。首先, 重视档案信息内容安全。涉及到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内容的档案, 有些是整卷保密, 有些是单份、单张甚至单行内容需要保密。对于这些文件, 不仅在对外开放时要特别留心, 在数字化时更要提高警惕。其次, 保障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安全。使用安全级别较高的操作系统, 并对数据库进行定期备份或异地备份, 维护数据库事务日志, 实行严格的用户身份鉴别、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 避免由于系统故障或人为破坏造成信息丢失。

5、实施合理的人才政策

人才政策对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流动具有重要影响。档案信息化人才政策包括人才引入政策、人才使用政策和人才激励政策等。在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引入方面, 要建立有利于人才引进的软硬件环境, 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人才吸纳政策, 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方法。在档案信息化人才的使用方面, 要实行科学的人才考评政策, 建立起规范、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选拔机制, 切实改变重学历、职称, 轻能力、业绩, 重人才使用, 轻人才投入的传统观念。在档案信息化人才的激励方面, 要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推行协调、统一的多元奖惩制度, 完善突出贡献人员重奖政策, 建立起适合本局、馆情况的绩效考评、薪酬分配和竞争机制, 积极营造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合理竞争氛围。

总之, 正是由于档案信息化对档案事业的重要意义和发展的艰巨性, 本文试图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五个主要方面入手, 通过对各方面建设现状与问题剖析, 探讨档案信息化发展对策, 希望籍此能够为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理论的完善提供一份微薄之力。

摘要: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事业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必然选择。如何积极应对以加快本行业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档案部门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探讨了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档案信息化意识、基础设施、管理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人才建设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档案,管理软件

参考文献

[1]唐平波.浅析地方性档案法规建设[J].云南档案, 2006, 5:13.

[2]陈勇.关于我国档案法规建设的构想[J].山西档案, 2005, 5:68.

[3]尹莉.三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J].山东档案, 2006, 4:59.

对设区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第4篇

在全国环保系统中,设区市环境保护局承担着国家、省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承担着现场稽查、现场监测、环境统计及排污申报数据的核查工作,即担负着为当地政府提供环境保护宏观政策的支撑,又担负着具体环保政策法规的执行,工作量大而又繁杂。面对当前环境保护日益繁重的现状和污染减排工作空前的压力,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与国家经济政策相适应,努力提升决策水平和监管能力。为此,积极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环境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国家污染减排项目中环境监控中心项目和国控重点污染源监控联网项目的相继实施,各设区市环保局的信息化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软、硬件建设对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了一定的技术支撑能力。但纵观各设区市环保局信息化现状,仍存在着不足和问题:其一,机构建设缓慢,不适应当前信息化能力建设的需要。有的设区市到目前仍没有信息化建设机构,有的设区市虽然设有机构,但是人员数量、知识结构达不到国家环保部《信息中心标准化建设方案》的要求,致使已上的信息化项目达不到相应的能力,使信息化应用水平大打折扣,甚至造成设备和应用系统闲置现象,成为信息化工作的制约瓶颈。其二,资金投入不足,没有形成环境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大约90%以上的设区市环保局信息化建设资金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缺乏建设资金和日常维护资金是各地市普遍存在的问题,一直制约着设区市环保局信息化建设全面、深入、稳定推进。其三,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条块分割。全国范围内没有设立环境信息化建设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现象。其四,环境业务数据整合不足。设区市环保局主要业务数据是污染源数据和环境质量数据。在信息化建设过程还存在着盲目开发应用系统,不注重对污染源数据和环境质量数据的整合,造成对应用系统的开发所需数据资源不足,致使应用系统功能缺项,对环境工作支持力度不大。其五,对决策系统的开发不够。目前在环境信息化建设中,我们侧重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忽视决策系统的研发,没有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开发,没有使污染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等形成形象、直观的决策支持系统,方便领导和管理部门对企业环境行为、区域环境行为进行管理和决策。

环境信息化建设对策和建议

环境信息化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环境保护工作和信息技术,其中环境保护工作是主体,信息技术是支撑,所以环境信息化建设应以环境保护工作需求为主开展。河北承德市的环境信息化建设本着“前瞻规划、突出需求、分期论证、注重实效”的原则,在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完成了《承德市环境监控体系“十一五”规划》,并经市政府常务会批准,这样既确定了主要目标,又开辟了资金渠道。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仔细研究环保业务需求,制定实施方案,请专家论证,经几年的建设,先后实现了在线监控,超标预警,应急决策,污染源动态管理及环境质量分析评价等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系统,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使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效能。

实践证明,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指导原则,要紧紧围绕环保的核心工作,因地制宜,分布实施。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正常使用和发挥实效为标准”的观念检验信息系统建设。环境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要看是否能正常使用,是否得以推广应用,是否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其效能,作为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根据我局对环境信息化建工作探索,设区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布实施

为确保环境信息系统高效、有序运转,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必须坚持从全面出发,统筹规划,综合考虑各方面需求,对各设区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总体安排。另外,环境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难度大、创新性高,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分期分批开展建设工作。

(二)完善管理机制、统一建设标准

从上到下,逐步完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规范环境信息化机构建设。相对而言,形成统一的承担环境信息化工作机构更为迫切和重要。可以参照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推进方案,国家予以部分资金或能力方面的支持,地方配套,形成验收、考评机制,促进设区市环境信息化机构、资金保障机制的形成。另外,建立形成环境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环境信息化建设,以促进环境信息化的规范性和效益性。

(三)加强资源整合、开发决策支持系统

以污染源数据和环境质量数据为主线,全面整合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各类数据资源,实现环境数据的统一和共享。在整合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建设污染源动态管理系统和环境质量管理系统,全面分析评价辖区内污染源状况和环境质量各要素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开发,形成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体系和区域环境行为评价体系,并以地图、色标方式形象、具体的展示企业和区域的环境行为,为领导和管理部门提供简捷的结论性信息。

(四)建立考核机制、强化应用培训

将环境信息化建设纳入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的一部分,制定相关考核细则和标准,从上到下加强督查、督办,进行科学、规范的考核,以促进环境信息化工作有效推进。

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应用,有效应用是持续推进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在环境信息化建设规划中要做好应用培训计划,加强对领导和部门信息人员的培训工作,做到以点代面,形成良好的信息化应用氛围。首先要做好对领导的培训,努力促成各级领导主动学习和熟练掌握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成为网上处理业务的行家里手。其次,各系统的最终得以应用,在环保工作中能充分发挥其效能,离不开各部门的参与和使用。因此,在各部门指定信息技术精、业务能力强的人做为信息员,加强对信息员的应用培训,通过信息员在部门的带动作用,推动全局应用水平的提升。

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方案 第5篇

1、由于校园网建设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从而造成实施时缺少连续性,导致不同时期购买的设备兼容性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设备的使用效果。学校在校园网建设上只考虑一次性投入,而没有考虑校园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于没有具体的校园网建设 参考 方案作为参照标准,学校只能根据自身的资金投入情况来选择 网络 公司的建设方案,这样就出现了各校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总体发展不均衡,彼此间差距较大。而网络公司的建设方案往往是从资金角度来考虑设计,很少考虑校园网应具有的教学功能,于是出现了硬件设备及配置比较好,应用 层次却较低的情况。

2、校本培训缺乏系统性和长期计划性。学校大多采取外派教师参加短期培训,而没有制定长期的、稳定的校本培训计划。即使学校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培训,但也只是一次性的通识培训,校本培训模式单一,而且校本培训只重视 计算 机操作技能的培训,而忽视 教育 技术 理论 和 方法 的培训,致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 学习、研究 性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普遍掌握不理想。㈡ 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

1、学校的监督机制。学校监督机制不健全,缺少专门的监督机构,即使学校成立监督机构,监督成员构成不够合理,而且并没有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对学校信息化环境教学应用等进行公开地监督检查。

2、学校鼓励政策。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进行机房设备维护,还要负责校本培训工作,可见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在评职称、算课时量时却不能和主课教师同等待遇,致使教师很有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同时多数任课教师反映平时的教学任务很重,利用信息技术上课很费时间,但年终评比时并无嘉奖,教师的积极性很受挫。㈢ 校长的个人意识影响信息化环境建设学校的第一负责人是学校的校长,校长更关心的是学校的 经济 来源和学校的升学率,缺乏对信息化环境建设及其应用的深入地的思考。校长的个人意识也影响了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例如一所学校的校长非常喜欢运动,校长就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学校的 体育 设施的建设中,对于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投入却少之甚少。㈣ 教师素质结构的不平衡制约了信息化环境建设

1、教师的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未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由于固有的教育观念已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以及教师的排他心理,即经常使用信息技术上课的教师会遭到其他教师的冷落,这些都影响了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2、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的优势体现在学科教学上,即本体性知识丰富。广大教师的知识还应包含 现代 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堂管理 艺术、人际交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等,而对于这些条件性知识,教师依然缺乏。但这些条件性知识对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几点对策㈠ 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

1、制定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在制定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时要考虑两点:一是常规计划,根据教学需要和现有资金,制定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和发展方案。不同的信息化环境在教学中所表现的教育功能有所不同,充分 分析 各信息化环境在教学中所能发挥的功能,首先选择教学效率高的系统进行建设。同时也要考虑其运行成本和现有资金。由于信息化教学环境设备更新速度很快,学校对运行成本的支付决定了其可持续发展 问题。在制定常规计划时也要考虑设备的兼容性,部分设备的可扩展性;二是应变计划,根据外部信息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计划方案,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上面已提及信息化教学环境设备更新很快,根据信息化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设备,但要本着够用、能用、好用的原则。

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方案 第6篇

和龙市社保局2013年2月

为切实改善机关整体面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经研究决定,在全局各部门中开展加强机关环境建设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核心,以“优美环境建设”活动为载体,着力美化净化机关环境,培育特色机关文化,维护良好机关秩序,努力打造优美整洁、规范有序、文明高效、品位高雅的机关形象,做到以环境带作风、树形象、优服务、提效率、促发展,全面提高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主要内容及标准要求

(一)优化机关环境

1、规范有序。机关大门庄严、大方,有规范醒目的名称牌;门卫着装整齐,文明执勤;院内车辆及物品,按照指定地点有序存放。室内物品摆放达到“三齐”:即文件报刊摆放整齐、办公用品放臵整齐、衣物悬挂整齐。

2、绿化美化。机关门前做好绿化工作,绿化设施配套美观,花草树木搭配得当。办公楼安装轮廓灯,使其“白天看着美,晚上看着亮”。

3、清洁卫生。院落内无杂草、无污水、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无乱贴乱画;室内外墙壁无破损、无污渍;室

内门窗、桌椅无灰尘,设臵废纸蒌、痰盂,地面无痰迹、无烟头、无纸屑及其它废弃物,屋顶墙壁洁净无蛛网;卫生间达到“六无”标准:即无堵塞、无污渍、无污水、无脏物、无异味、无不良文化。

(二)培育机关文化

1、推广文明用语。制定本部门文明用语和工作忌语,并上墙张贴;推行礼貌用语,力戒语气粗暴、颐指气使;大力推广普通话,与外地客人交谈时提倡使用普通话。

2、衣着举止得体。工作时间衣着干净、得体,严禁衣冠不整,甚至穿拖鞋、背心或超短裙上班;接人待物热情大方、周到细致,力戒面无表情、态度冷漠。

3、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工作时间精神状态饱满、工作充满激情,动作干净利落、办事雷厉风行,诫除懒懒散散、萎靡不振、站无站相、坐无坐相,树立机关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良好形象。

4、打造特色文化。提炼反映本部门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的口号,在机关醒目位臵张贴悬挂;利用橱窗、板报、标语等形式,反映本部门的特色工作和干部职工精神风貌;举办特色鲜明的文体活动,丰富干部群众的文化生活,展示机关的良好形象。

5、健全学习制度。建立专门党员活动室,健全单位学习制度,做到规章制度全部上墙,资料存放有序;发挥好党员活动室的阵地作用,开展集中学习、自学、座谈交流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增强干部职工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三)强化机关管理

1、严格上下班制度。严格按照规定时间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认真执行请销假制度,不得无故缺岗、空岗,保证工作时间正常在岗。

2、严明工作纪律。办公室内不得大声喧哗、吵闹、聊天,不得上网聊天、玩游戏、炒股票、吃零食、织毛衣,不得在上班时间喝酒、睡觉。

3、强化目标责任。在机关醒目位臵,对各科室职能任务、办事程序、办结时限等事项进行公示;各科室要有工作目标分解图,标明任务目标及责任人,并上墙公布,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

三、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县局(营销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杨忠伟

副组长 :刘焕军、金英男、李群

成员:程永刚、朴伟华、宋金星、韩帅、黄卓、刘吉香、马峰、罗桂香、申光浩、郑女

四、活动要求

机关环境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部门要切实把机关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要深入宣传发动,切实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对机关环境建设的认识,把加强机关环境

建设的过程,作为干部职工接受教育、提升素质的过程,做到机关环境建设从我做起。

(二)强化措施、精心实施。各部门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实际,高标准、高起点、快节奏地开展好环境建设工作,确保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校园环境建设方案 第7篇

为了全面落实教育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校园环境建设,强化环境育人的作用,根据我校环境建设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为重点,以全员参与校园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努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步伐,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环境育人的功能,为师生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总体工作目标

1.各校结合本校校园建设实际情况,制定校园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对校园重新规划。

2.继续开展种花、种树等美化绿化活动。

今年我校在加强墙壁文化宣传教育的同时,在校园内植树(云中杨)100棵,栽种花卉1000株,并进一步充实校园内各宣传栏的内容,开展让墙壁说话等活动;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设永久性宣传板各四块、宣传条幅各10幅,班级的布置要精心设计,突出育人主题,力争上档次、够品味。

3.继续开展“让校园飘溢书香,让读书成为习惯”活动。我校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图书室、图书角的作用,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以

“知荣明耻,从我做起”为主题开展爱读书,读好书活动。并评出读书活动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4.开展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我校要抓住3、9月份的“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月这一契机,坚持经常性的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板报、主题班队会、升旗仪式等多形式、多渠道地向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礼仪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和道德行为。

5.建立学校卫生日,实行日检、周查、周评比制度。

三、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落实责任

各校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提高对校园环境育人作用的认识,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的原则,制定工作目标,落实方法和工作措施,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要从校长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落实工作责任,人人为校园环境建设做贡献。

2.校园净化的要求。我校要做到校园、教室、办公室整洁,无杂物,地面无垃圾、纸屑。窗明几净,墙面无污痕,无积尘,厕所保质经常性的清扫管理,定期消毒,等,给学生创造一个清新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美化、绿化、香化的要求:要做到树木、花草的合理搭配,注重整体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园空间、空地进行美化、绿化,保证新种植的花草树木的成活率,注重花草树木的规范管理。要设有警示牌,杜绝人为损坏,采摘的现象。

4.校园整体布局合理,设施完好,操场平整。有宣传栏,班级板报内容丰富,排版合理。国旗升降要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国旗下讲话内容教育性强,形式生动活泼。

5.各校都要制定一套完整、详细、可行的环境管理实施方案,要将花草树木、绿地景点,室内外卫生分划给师生承包,责任到人,任务分解。实行日常管理与定期集中整治相结合,日常检查和定期评比相结合。

6.我校抢前抓早,利用好自身资源搞好花木繁育,广泛发动师生,人人献计出力。

四、具体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我校要成立校园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布署、检查、指导和总结。将工作抓到手上,落到实处,各校要强化自己的特点,创设不同品味的校园环境。

2.规范管理,强化机制

我校严格开展工作,建立文明校园检查管理制度,保证建起来,管理好,留得住。做到管建结合,共创优雅和谐的校园氛围。

3.总结经验,培养典型

我们将在年末,根据考核评估,总结校园环境建设工作情况,对工作中成绩优秀的班级和教师进行表彰奖励,树立校园环境建设的示范班级和典型先进个人,学习先进经验,带动全校环境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扎实推进我校环境建设工作。

五.领导组织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第8篇

一、提高认识, 加大投入, 规范教育信息化建设

1.1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近年来,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教育信息化工作长期以来缺乏规范, 严重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教育信息资源缺乏有限地整合, 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

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首要工作是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特别是提高各级教育管理者对信息建设的认识。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中也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会带动软件建设, 就会使硬件得以充分利用, 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1.2加大投入, 科学发展。

近年来,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十年规划》中, 再一次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 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投入, 从而带动教育资源建设投资增长。

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是以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重点, 教育信息化最终的目的是教育管理和教学应用, 是资源的共享, 网络硬件环境只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的一个平台。因此, 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统筹规划, 科学发展, 当前的发展趋势应是:

(1)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心从城市转向广大的农村和西部地区。农村和西部地区信息化投资以国家扶持为主, 重点解决从无到有, 逐步加强的问题。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共同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中小学配备教学设备, 把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覆盖到全国农村中小学, 社会、企业、发达地区教育部门及一切有经济能力的个人和团体等, 都可以以自己的力量扶助农村和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 农村教育部门和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励投资, 负责任地为学生用好每一分资金。

(2) 教育信息化建设已进入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整合阶段。考核应用的效果不应只看学校配置了多少电脑, 重要的是电脑利用率高低和电脑用来做什么。一些省市的现代远程教育网平台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 从而实现省、市、县和学校特别是一些边远学校的网络互联和教育资源共享, 为实施“校校通”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1.3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国家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 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 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整合现有资源, 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 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当前, 我国教育信息化着重要解决全局性、基础性问题。诸如: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以及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等等。

教育部在《十年规划》中, 规划了我国教育信息化阶段性的发展目标: (1) 到2015年为应用、融合阶段, 基础环境基本形成。数字化学习资源总量与质量的提升, 所有学生都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所有教师都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初级以上要求, 信息技术与教育初步融合, 教育环境发生改变, 全面渗透促成部分变革, 信息技术深度影响教育体系。 (2) 到2020年为融合、创新阶段, 基础环境成熟完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发生变革, 所有学生都具备良好信息素养, 所有教师都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中级以上要求, 人人、处处、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形成, 学习型社会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形成。

二、加强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2.1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为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稳步发展, 教育部发布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引导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向网络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一个完整的教育资源管理解决方案必须包括允许用户无限制级的访问和共享资源且必须遵守国际、国内相关标准。”资源管理要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模块化, 具备灵活性、实用性、易整合的特点, 教学资源要按学科分类, 集中管理。制定一套完善、合理、先进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 使教育软件能够随时随处地共享并方便使用者交流信息, 因此, 教育信息资源的技术标准、资源平台的通用性与普及性、教师应用水平等都直接制约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整体发展, 这是教育信息资源技术标准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2.2加强信息资源库建设。

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是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资源库是开放的、动态的, 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需要一支有实力的技术团队, 联合多方面的力量, 共同建设。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 应该引导学校与企业向资源建设的良性化发展, 创造有利于市场竞争的外部环境, 尽量避免教育行政干预, 由市场来选择产品, 使教育产品市场形成有序、公正、公平的环境。

网上教育资源丰富, 教育资源库建设任务巨大, 仅从使用对象划分, 就包括科研资源、教师备课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等。

从教育信息资源库自身来讲, 其建设内容体系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 即资源素材层、资源管理层和资源应用层, 但三个层次的体系结构又和系统数据库及资源标准接口融合起来, 形成统一完整的资源新体系。

在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中, 信息资源平台的功能最重要, 符合实际应用的网络资源平台能实现分布式资源的同步共建、异地存储、集中共享, 这将大大减轻资源库服务器大流量访问的压力, 达到资源存储的负载均衡。

只有让教育企业、各地教育部门及有实力的学校等多方参与, 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来开发, 然后让其在实践应用与市场环境下自由竞争, 最终形成具有通用标准的统一资源平台。

目前从实际应用来讲, 最好和最通用的参照标准就是互联网。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全国教育资源的集散地, 实现资源的分布存储与集约式管理, 按统一的技术规范来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并能使用户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2.3教育信息资源的管理。

师生作为教育资源应用的主体, 拥有最全、最多、最新的原创教育资源, 这些资源各有所长。但由于缺乏适当的信息交流平台而无法共享, 只能在局域网上发布或存于个人手中, 形成“信息孤岛”。大多数教师都希望借鉴同行教学资源的长处, 结合自已的教学设计思想, 整合为适合教学的资料, 更好地使用教育技术将学习者引入学习环境, 教师是信息资源的利用、推广、建设、革新、整合的主力军。因此, 作为一个开放式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平台, 应具备共建共享机制, 而资源建设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教育管理部门、教育协会、企业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 提高教师对信息化应用的积极性和应用水平, 使教师乐于将自己的作品发表, 随时上传, 随时下载, 让整个资源平台保持实时、动态的更新。

努力克服教育职能部门、学校、教师、计算机公司、出版社、个人等各自为战的资源建设模式, 突出教育资源的管理功能, 通过以统一管理平台为核心的方式, 对各类资源和课件进行优化、整合, 改善以往教育应用软件各学科、各功能之间不能相互结合, 资源管理困难和资源互不兼容的问题, 实现教学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实现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师生等教育行业各用户对资源的共享、共建, 构成开放的、可反馈的信息交流平台, 使得用户间可协同工作, 更为区域内的教育单位提供办公平台, 将整个教育行政体系通过办公平台连接在一起, 使数据共享、高效办公成为可能, 真正体现以教学为中心、服务于学生的教育理念。

三、整合现有教育信息资源, 提高利用效率

计算机网络及教育平台、教育资源库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备条件。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计和调查的1.5万所学校中, 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指导和对教学资源的深入应用, 约有80%学校的教育软件产品和教学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我们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 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 一语简扼地点明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网络教育资源的必要性。因此, 在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3.1利用结构化与互操作两类技术手段实现整合目标。

结构化技术是实现资源从“劣构”向“良构”转变的关键技术, 它的作用在于将离散混乱的资源数据集变成有序结构化的资源。互操作技术是实现异种资源互连重用的关键技术, 它的作用在于解决网络信息资源的异种异构问题, 使不同的用户使用其他计算机中的资源与信息, 就如使用本地的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与信息一样。

3.2教育资源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 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网络中既有显性的素材、软件资源, 也有隐含的讯息、人力资源、数据资料, 而知识管理在信息资源整合中的作用在于让教学使用者从各种教学数据库、网络站点、教学参与者等不同来源所获取的信息知识进行组织协调, 使之集中化、有序化、显性化;并根据使用者自身需要进一步加以发掘提炼, 找出各种知识与实际需要之间的实用关系和发展趋势,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和创新的效率, 促进网络教育资源在应用层面上的整合。

3.3智能代理是在人工智能技术上发展起来的, 它具有高度的自治性、适应性和合作性等智能机制, 能承担绝大多数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在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中, 智能代理常见的应用功能有: (1) 资源挖掘:通过结合数据挖掘等技术, 利用智能代理来挖掘巨大的网上资源库, 综合提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进一步供教学利用。 (2) 资源集成:结合多代理技术, 沟通在网络上不同物理位置的分布资源, 以实现教学资源在应用逻辑上的集成与重用。 (3) 资源定制:根据教学者需求进行智能分析, 检索定制符合教学者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并按教学者的个性风格进行呈现, 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服务。

四、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近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云计算的应用, 使得教育信息化建设出现一个全新的层面。教育云对各种信息资源的重组与优化, 最终实现大范围、高效率的资源共享。云计算能够解决教育资源集中与分布两难的问题,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有效整合云时代提供的各种云服务, 将教育资源建设变成一项开放、共享的公共信息服务事业, 从而推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因此云计算与教育行业的接轨主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教育云在未来几年将会拉动教育行业IT市场增长。

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是采用顶层统一开发建设和区域分布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统筹规划、顶层统一设计我国教育云计算框架, 以教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现有云计算平台为依托, 在整合国家、省、市等各类教育机构现有资源的基础上, 建立资源公共存储、发布、检索、安全管理等基础云教育服务平台。通过开放共享和区域示范, 建立国家教育资源与数据云服务中心, 并与地方教育云对接, 提供教育信息资源, 形成公共教育信息资源云服务平台、终身学习云服务平台和教育公共信息服务云平台, 逐步建成覆盖全国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提供各类教育资源、终身学习和教育公共信息服务的一站式服务, 构建随时随地、人人可用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 满足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分布存储、协同管理等各种技术需求, 以及学籍管理、课程管理、教学评价、学校数字化、学分银行等各种业务需求。同时形成在公益基础上的支付和核算机制, 实现资源提供者、资源使用者和服务中介的良性互动, 提高资源开发和资源服务、数据汇聚与分享服务的效益。

结束语

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 通过教育信息资源整合,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互操作。丰富、开放的教育信息资源, 解决信息流通的各种“瓶颈”, 使信息畅通无阻。使广大师生能充分利用信息手段,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摘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 阐明了发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既需要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加大投入, 科学规范地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整合现有教育信息资源, 提高利用效率。在当前,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得教育信息化建设出现一个崭新的前景。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M].

[3]张豪峰, 孔凡士.教育信息化评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4]焦宝聪, 董黎明, 赵意焕.影响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因素及内在逻辑关系[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7) :53-56.

[5]桑新民, 等.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3) .

上一篇:家乡的年味征文下一篇:工程审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