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成果范文

2024-05-19

巩固脱贫成果范文(精选8篇)

巩固脱贫成果 第1篇

巩固脱贫成果经验材料

XX县坚持以特色产业体系的培育壮大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通过招大引强、延链强链,健全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了强县和富民基础,推动产业兴旺向产业振兴推进。

一、聚焦产业基础,提升巩固成果成色。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产业体系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产业体系更加清晰。做强传统产业。坚持“中国•XX品牌家居产业基地”的定位,木制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由最初的板材粗加工业发展培育成现代家居产业,规划品牌家居产业园,引进曲美、欧派、索菲亚、大自然、皮阿诺等6家上市企业落户XX,健全“原料供给—成品制造—家居定制—市场推广”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带动六个乡镇专业园区发展和吸纳就业,全县家居及木制品行业1700多家,产业链产值突破300亿元、带动就业8万人,全省唯一获批的“河南省木制品进出口基地”;推动民族乐器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各类民族乐器及配套企业219家,从业人员1.8万余人,年产各种民族乐器70万台把,音板及配件500万套,年产值20亿元。做大特色产业。坚持以蜜瓜、红薯、花生XX“新三宝”特色产业为抓手,塑造“拼搏XX好产品”,推动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发展蜜瓜、红薯、花生3万亩、8万亩、25万亩,创建国家级蜜瓜产业强镇1个、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个、省级蜜瓜湖羊种养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354家合作社和215家家庭农场带动8.4万余人参与发展和增收,全县土地规模流转率达到60%以上。重点培育“奶牛+肉羊”产业体系,累计带动5.5万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做优生态产业。树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依托光大、格林美等,与乡村生活垃圾分类结合起来,推进收储运和循环利用一体化,树杈秸秆、畜禽粪便、电子废弃物等都实现“变废为宝”,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建设河南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用经营城乡的理念建设美丽乡村,引导村级股份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参与投入乡村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入驻XX,灵活实施“旅游+”战略,推动黄河湾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利用滩区高滩搬迁村,发展文旅、康养等产业,按照“滩内种草、滩外养牛,以畜定草、草畜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规模化流转、集约化经营,发展紫花苜蓿7万亩、燕麦草1万亩、杂交构树1万亩、青贮玉米4万亩,亩均增收400元左右,直接带动群众就业3000多人,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群众也获得收益。

二、聚焦利益联结,激发群众参与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增加群众增收渠道的多元化、科学化。注重模式搭建。健全“龙头企业做两端,农民群众干中间,普惠金融惠全链”的产业增收模式,积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围绕研发繁育,做强产业链顶端,围绕品牌塑造和市场销售,做强终端,在产业发展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注入金融支持,为产业带动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利用群众的土地和劳动力两个优势,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就业”“土地流转+农户”等多种机制,带动群众实现增收。产业项目带动。围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链条、带动就业、实现稳定增收为目标,按照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投入产业发展不低于50%的标准,精准谋划产业项目,明确联农带农机制,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强项目全过程监管,采取干部带头,鼓励引导村内种养大户、合作社先试,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引导就业等多种形式,带动群众参与,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资产受益带动。凡财政资金投入的产业项目,财政投资部分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权属归村集体或国有,进一步明确经营主体或单位的管护主体,制定管护制度,确保资产可长期使用、长期受益。并明确资产收益比例,30%收益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70%用于带动农户发展。近年来,XX县共形成经营性扶贫资产3.888亿元,受益9900余万元,累计带动1.3万户脱贫户稳定增收。

三、聚焦服务保障,焕发产业发展活力。

制定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助力产业发展。注重政策引领。为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支持农业企业参与蜜瓜、红薯、花生产业发展,针对农业企业建设设施大棚项目总投资300万元以上,县财政按照项目最终投资额50%进行奖补;针对农业企业投资蜜瓜、红薯、花生产业深加工项目新上生产设备投资1000万元以上,县财政按照设备最终投资额30%进行奖补,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激励带动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增收致富。强化金融支持。坚持“政府引导、金融支持、企业发展、风险保障、群众受益”的多元化金融扶持模式,在产业发展中,针对脱贫群众、监测对象有小额贴息贷款,针对一般农户有普惠授信贷款、兰惠快贷,针对受洪涝灾害影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豫农担—救灾贷,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政银担”贷款、精准企业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使群众发展产业资金有保障。累计发放普惠授信贷款4.6万笔19.6亿元,促进了群众的产业发展、稳定增收。提供全面服务。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提升,组建蜜瓜、红薯和花生产业组,重点围绕“新三宝”产业发展和技术服务需求,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服务,帮助农户熟悉掌握农业实用技术,在115个脱贫村选派产业发展指导员468名,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37个,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达到108个,有机农产品认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3个,我县成为河南省第一个绿色食品破百县,“拼搏XX好产品”获得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

巩固脱贫成果 第2篇

发扬“钉钉子”精神,拓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接过“接力棒”,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练就过硬本领和作风的广阔舞台。要注重发挥自身专长,像《山海情》中的凌教授一样学以致用,立足乡村资源优势,围绕“创新扶贫治理机方式”“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提档升级脱贫地区产业帮扶”想办法、出实招,以“钉钉子”精神对准位置再落锤,一锤一锤连续敲,持续增强农村“造血功能”,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发扬“绣花针”精神,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系统工程,党员干部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来,坚持问题导向,多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与乡村零距离接触,与村民心贴心沟通,掌握“第一手资料”,找准“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释放城乡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城乡产业互补、文化互促、治理共融”等课题的切入点、突破口,积极为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献计出力,一针一线绣出乡村振兴的“锦绣华服”。

调整补偿政策巩固医改成果 第3篇

一、明晰标准算细账, 投入缺口显而易见

衡量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偿是否足额, 首先要搞清足额的标准是什么?中共中央国务院2009年3月印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意见》第十条明确指出, “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 使其正常运行。[2]”文件清楚地规定了政府对乡镇卫生院补偿的四项: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标准明晰了, 再看执行中是否按照这个标准足额到位。对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足额到位”, 这种说法多来自会议介绍和文字汇报;另一种是“缺口很大”, 这种说法多来自基层同志的非正式交流。

为搞清补偿真相, 中国农村卫生协会课题组采取“剔除法”进行测算调查。方法是从政府对乡镇卫生院年度投入总额中剔除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其他专项经费, 剩余的经费即为实际补助的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经费。再依据全县常住人口数和乡镇卫生院在编在岗人数测算出应补的公共卫生经费和人员经费, 最后用应补数与实补数进行比较。课题组在3个省收集了13个县2012年对乡镇卫生院投入的数据, 结果显示13个县应补人员经费为33509万元, 而实补人员经费为16939万元, 人员经费实际补助水平仅为50.55%。13个县中有12个县没有足额, 有4个县在30%以下。有的县对人员经费甚至分文未补。所谓“足额安排人员经费”其实是用公共卫生经费冲抵人员经费。

需要提出的是, “应补人员经费”是以“在编在岗”人员为基数。13个县核定的编制数为10724, 在编在岗数9091, 空编1633。如果按照人均经费4万元的标准 (含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资金) , 因人员空编, 财政对乡镇卫生院可以名正言顺地少补6532万元, 平均每县少补500多万。由于编制核定的标准本来就低, 再加上空编, 乡镇卫生院不得不在编外聘用。调查显示:13个县的乡镇卫生院自聘2212人, 自聘人员工资均由卫生院自筹, 按人均4万元计算, 卫生院需为此支付8848万元, 每县平均681万。

进一步测算发现, 13个县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均等化应补经费为14853万元, 按核定的编制应补人员经费为40041万元, 两项合计为54894万元, 而两项经费实补额为31792万元, 仅为应补数的58%。

值得一提的是, “基本建设经费”和“设备购置经费”13个县中有3个县分文未补。

是“足额安排”还是“缺口很大”, 此时一目了然!

二、政策自相矛盾彰显其逻辑混乱

为什么补偿缺口如此之大, 地方财政却仍然有底气声称“足额到位”?奥秘就在于其所实行的补偿政策不是按照中央规定的四项逐一核定, 而是依据财政部财社【2009】66号文件的规定:“对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差额部分由政府在预算中足额安排[1]”。这是一项足以让所有人都雾里看花的政策, 明明逐项测算时存在巨大缺口, 经过“核定收支”这道工序后, 就变戏法般地成了足额补偿!其实道理很简单:收入多核一些, 支出少核一些, 需要补给的“差额”便大大缩减, 巨大的补偿缺口就这样巧妙地隐匿在“核定收支”的迷雾里。

回顾5年来的运行, 可以清楚地看出这项政策的自相矛盾。

首先是前后矛盾。在2010年年初政策刚启动时, 财政部门有关官员曾宣称:乡镇卫生院年终的收支差额由“财政兜底”。有此一说, 当时惴惴不安的卫生行政部门和乡镇卫生院总算吃了一颗定心丸。但到了10月份, 财政部的一位负责人突然改口, 提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后的经常性收支差额采取机构内部消化、医保基金补偿、财政补助等多渠道的补偿办法”, 当初的“财政兜底”此时一下子变成了“三家分担”。此说一出便备受质疑。首先, 乡镇卫生院此时已无力分担。因为收入和支出是由财政在年初一笔一笔核定, 也就是说收入只有这么多, 支出必须这么多, 乡镇卫生院此时哪来能力“内部消化”?其次, 用“医保基金”代替政府投入有悖公理。以合作医疗基金为例, 虽然其中有财政的投入, 但当财政投入成为合作医疗基金后, 这项资金已经不再是属于财政所有, 而是属于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所有, 怎么能擅自挪用到本应由财政在预算里“足额安排”的支出项目里呢?在“三家分担”之说无以立足后, 财政部在年底印发的一份文件中索性做出了“超支不补[3]”的规定, 连那位负责人承诺的“分担”此时也不再兑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由年初的“财政兜底”到其后的“三家分担”, 再到年底的“超支不补”, 凸显了这项政策“出尔反尔”的内在矛盾。

其次是动机和效果的矛盾。当时推出此项政策的说辞是促进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 不必再去追求收入。但后来的实际效果却与此大相径庭。政策实施过程中, 为了缩小收支差额, 财政部门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刺激乡镇卫生院创收的手段:起初是把核定的收入指标作为指令性任务下达, 完不成收入指标就从工资中扣除。2010年某县财政部门给乡镇卫生院下达收入指标的做法被当地一家省级媒体曝光, 舆论对这种明显有悖公益的做法一片哗然。在此压力下, 当地政府不得不将文件撤回。媒体后来的跟踪报道称当地政府“采取措施纠正了该县在医改过程中给乡镇卫生院下达‘医疗服务任务’的不当之举。[4]”但这种下达指令性收入指标的“不当之举”后来却成为县财政的普遍行为, 因为它是这项补偿政策不可避免的衍生物。随后又提出了超收分成, 超收返还, 进一步鼓励创收。在2010年底出台的财社【2010】307号文件中又提出靠“收支结余”解决员工的奖金和福利。要获取“收支结余”唯一的途径便是大幅度增收。在这一系列刺激创收的措施引导下, 超收、增收成了乡镇卫生院的必然选择。当初做出的促进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不再依靠创收的许诺, 此时已沦为一张空头支票。

三、调整补偿政策是巩固医改成果的当务之急

现行政策的唯一“优势”是财政可以摆脱“定项定额”的硬约束, 对乡镇卫生院补偿的核定拥有至高无上的自由裁量权, 保障这种自由裁量权的杀手锏就是“核定收支”。由此引发的后果是巨大的补偿缺口。补偿不足必然要引起监管乏力, 对于乡镇卫生院出现的医疗行为扭曲、公共卫生服务缩水等诸多乱象, 地方政府此时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农村医改就此陷入困境。曾经先行一步的安徽省清楚意识到补偿政策的问题, 于2011年8月份出台规定, 终止实行“核定收支”。但由于上面部委的政策没有调整, 安徽新政在实施中举步维艰, 补偿缺口问题在不少县市依旧存在。

借用当初“四梁八柱”之说, 补偿制度应该是“八柱”中的顶梁柱。现在“顶梁柱”出现了问题, 整个工程必然岌岌可危。为了巩固基层医改成果, 应该尽快纠正补偿政策的失误, 按照中发【2009】6号文件明确的补偿项目, 变核定收支为定项定额。只有真正做到补偿到位, 监管到位, 公益性的卫生服务体制才有望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财社[2009]66号文件《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的意见》

[2]中发[2009]6号文件

[3]财社[2010]307号文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

巩固学习成果 拓展建设领域 第4篇

拓展学习型组织建设领域的必要性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促进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均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强调:“国有企业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把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对于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带动和促进学习型企业建设,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西双版纳供电局作为服务性质的国有企业,是云南电网最早实现向境外送电的供电企业之一,是云南省和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电力贸易合作的重要通道,对积极实施南网公司“走出去”战略,为营造边疆和平稳定、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不仅是切实提高企业内党组织执政能力、党员先锋作用、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当前世情、国情,完成南网如期建成“两精两优、国际一流”电网企业版纳篇章的客观需要。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助推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主体是党组织和党员,其学习直接成果体现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影响力的增强。学习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员工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表现,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提升企业学习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后,如何以其有效经验为解决提升企业团队和个人的学习力的问题,提供方向和方式方法,由各级党组织带动所属部门员工开展学习活动,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各部门、站所、班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企业人才建设、智力支持上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研究方向。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企业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有企业党组织在企业内部发挥着政治核心作用,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政治保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抓机遇,妥善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带领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目前,中央把建设学习型政党放在了“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的政治高度提出,对电力企业来说,是以学习带动自身建设,以学习促进企业发展,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带动企业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

拓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领域的

具体做法

西双版纳供电局党委基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效,进一步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领域进行延伸和拓展,扩大学习活动的覆盖面和增强学习实用性。在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学习活动形式,延伸学习层次和范围,由党员带头参与来引导普通员工树立学习意识。让学习型党支部、学习型党员不断发挥引领、助力的作用,在学习型企业建设中走在前面。

丰富学习形式,带动读书理念和学习习惯培养

好的理念和氛围能让学习活动事半功倍。“读书月”活动是西双版纳供电局党委为持续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开展的一项持续性活动,旨在全局倡导“让读书成为习惯”的理念。由党委、党总支、支部分层分级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通过“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好习惯微信积分活动、“支部读书接力赛”——支部(小组)党员讲坛、“好书点亮人生”——读书分享会、青年读书沙龙、微信读书专栏等形式,激发全局党员、员工读书学习的热情,引导员工育德励志,从读书学习中汲取知识来解决问题,营造出翰墨飘香、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同时,在活动中突出建立由支部牵头组织学习,由党员带动辐射周边的读书学习机制,实现以学习型党组织推动企业学习力提升。

延伸学习范围,带动思想意识和政治理论水平提升

意识决定行为,员工的思想意识水平对企业发展的后劲和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局党委对全局政治学习工作高度关注,集中策划了六期大型集中政治学习活动,以此来进一步推进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队伍。并且有针对性地丰富学习内容,扩大学习覆盖面,促进全局员工不断提升个人修养。每次学习都邀请省内外名师亲临现场,学习内容分为企业文化和政治理论学习两大类,涉及当前重大会议精神解读、行业改革动态分析、“两学一做”的贯彻落实、南网企业文化宣贯、读好书品人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讲座根据内容的适应度,会有针对性地让普通员工一起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效利用集体学习的机会,依靠高质量的师资,提升学习质量,让政治学习落到实处,在用理论知识武装党员意识的同时,也带动员工思想意识不断提升,做有思想有保障有“战斗力”的南网员工。

搭建学习帮扶通道,党员带动群众补短板齐进步

西双版纳供电局党委一直秉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为切入点,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让学习活动有了根基。团队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质量。而在学习过程中,党员与群众结对学习的形式,让“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要点得到了传递。由党员骨干领队QC小组,寻找工作中的难题,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和队员一起吃苦耐劳攻克技术难题;开展党员群众“一带一”“师带徒”,党员群众互学所长,传授经验,补齐短板;党员和员工一同参与读书分享、学习大讨论活动,为提高工作质量、效率等方面献计献策。搭建了党员与普通员工互帮互学的通道,调动了广大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nlc202309090535

学习立足实践,党员基层送教检验学习成效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版纳供电局党委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要求,开展党员送教到基层活动。根据提前向一线班组征集到的送教需求,组织相关专业的党员骨干专家进行送教。党员专家在现场通过与基层业务人员面对面沟通,解答基层员工工作中的疑问,并进行具体业务操作的现场指导,还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了集中培训,力求送教活动取得效果。西双版纳供电局党委对建立起的党员专家库实行定期滚动修编,根据党员岗位和专业变化制订“送教菜单”,让基层可以根据自身业务按需“点菜”,让送教更有针对性。通过送教活动中的“一教一学”,让党员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利用专业优势更好地服务基层,也为基层员工树立了勤学肯做的榜样。局党委将“党员专家送教”作为常态工作开展,营造党员乐于奉献、融入中心、服务基层的氛围。

深化德育学习,打造企业文化品牌

版纳供电局党委围绕员工思想教育工作重点,开展以企业文化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全局员工形成共同价值取向和基本行为准则,凝聚人心、熏陶品格,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开展“重温发展史 展望创先路”主题活动。机关各党支部通过图片展、荣誉墙、观看企业发展历程视频、听老党员讲述“那些年的电力故事”四个板块,见证版纳供电局发展历史,激发员工自豪感、使命感,激发员工不断学习超越的意识,充分发挥“辛苦我一人,点亮千万家”的职业追求。

开展“安全在我心”知识大比拼活动。生产类党支部组织党员、员工开展安全知识竞赛,通过必答题、抢答和观众互动三个环节,检验生产部门员工对安全生产常识、事故预防知识、业务指导书的应用能力,督促生产岗位员工牢牢绷紧安全这根弦,牢固树立“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

开展“廉洁文化PPT制作”比赛。营销、物流、调度信息等党支部组织关键岗位的员工结合工作实际,以PPT制作发布的形式畅谈对廉洁文化的认识、感受,分析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控好的关键环节,分享学习廉洁文化的收获,牢固树立“诚信做人,规矩做事”的行为理念。

开展“班组建设创先路”主题教育活动。县公司党总支以基层班组员工默默奉献的事迹展示班组建设创先路。活动以小品“抢修班的节假日”、礼仪与优质服务表演、班组规范行为展示、文化理念集体诵读等节目,让基层班组员工各展风采。牢固树立“以客为尊,和谐共赢”的服务理念。

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党团联合开展“学雷锋”“学习模范、当先锋”、青年志愿者服务、共产党员服务队、我与榜样面对面等活动。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导青年职工立足岗位学习技能,通过岗位学习成长为岗位标兵。

拓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领域取得的

初步成效

经过不断实践,版纳供电局党委对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都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夯实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对推动企业学习实践起到了指导作用。

深化认识,推进员工学习观念转变

西双版纳供电局党委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带领党员厘清了“学习”和“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和“党员个人学习”的含义和联系。让党员认识到“学习”的本质是“一种适应变化发展的生存模式”,这也是“学习型党组织”应该要具备的特征之一。在提升企业学习力过程中,需要像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一样,消除员工在认识、实操和评价上的障碍,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力争将学习重点与中心工作,与员工的工作业务、项目活动、自我提升、自我成就需求做到很好的融入和结合。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方式,促使企业全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家都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或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和工作技巧,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党员带动,员工参学积极性明显提升

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推进,在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普通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得到提高,涌现出一批立足本职、爱岗敬业、钻研技术、精通技能的标兵。全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形成了领导带头示范学、典型带动、全员学习的浓厚氛围,改变了以往学习脱离客观实际,不顾现实需要的情况。新颖、丰富的教育形式,让员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员工接受教育变得轻松、有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让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得以常态开展。

锻造硬功夫,提升了企业文化的软实力

通过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中的积极实践,总支、支部、党员都树立了要以工作需要为导向,持续创新学习内容,开展学习培训,解决具体工作问题,提高工作岗位技能,提升履职能力,最终服务企业创先工作的意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开展学习活动,最能激发大家带着问题主动去学,最终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困难、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员工能力得到锻炼,员工素质得到提升,带动了员工队伍和企业的进步。

把握关键,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西双版纳供电局党委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牢牢把握实践环节关键的“两个结合”。一是把党组织目标和党员个人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党组织与党员个人共同成长。二是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与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各项工作推进的过程中组织大家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使创建活动成为科学推进各项工作的有力工具。同时,将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结合起来,让“学”与“用”结合,通过“学习”找到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助推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

领导带头,促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出质效

西双版纳供电局党委在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要求各级领导在学习中积极起好带头作用,深入学习实践,破解工作难题。局党委领导班子带头引领,“量身制定”个人学习内容,参与领学活动,打破传统宣讲式、集中式理论教学;贴近一线、贴近班组、贴近专业、贴近客户调查研究,务实开展调查研究,每年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各级党组织班子成员应用“实践学习”,每年至少参与一个课题组,带头实践基于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各级党组织每年开展两个体验式学习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走出课堂,开展体验式、感悟式学习。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打破了传统围桌集中学习模式。随着学习载体的创新,学习渠道的拓宽,领导层的学习时效性得到了提高。

西双版纳供电局党委将继续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激发党员学习热情,不断提升企业学习力,真正将党的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西双版纳供电局的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课题组组长:李绍奎,课题组成员:杨雅洁、黄欣瑞、杨晓洁、高泽东、李琴)

(责任编辑:罗志荣)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个人感悟 第5篇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 走好产业兴旺之路 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 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脱贫成果巩固思考心得体会 第6篇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越是最后关头,越要一鼓作气,凝心聚力夺取最终胜利。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面对一个个艰难险阻,始终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带领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战役里,广大党员干部也要做到善作善成、久久为功。要继续咬紧目标不放松,确保“稳步”脱贫,圆满“收官”,如期兑现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确保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就要站在群众立场全方位检视脱贫成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仅仅是当前的“战斗”需要,也是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夯实基础、助力“远航”。

一方面要对前期工作进行巩固。结合各类抽查、普查、督查的结果反馈举一反三、查漏补缺,带着问题深入群众,结合群众意见、智慧,及时补短板、堵漏洞、锻长板。

另一方面要做好长期规划,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制定有效衔接机制,特别是针对特殊群众、边缘户等,要多一些谋划,让“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成果更“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避免出现返贫、新增贫困户,就要结合乡村振兴,对贫困户产业发展做好长期规划,以实现产业兴旺,并为乡村振兴发展蓄足“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感悟与收获 第7篇

经过多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为接续的减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高质量做好减贫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需要看到,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实现真脱贫、脱真贫,还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已经取得的成果;接续发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则需要不断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未来一段时期,更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实现其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是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对此,我们需遵循系统性原则,多措并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相对贫困、更加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建设、更加注重凝聚各方力量,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的扎实巩固和拓展提升,为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第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加注重解决相对贫困。以贫困程度为标准进行划分,贫困可以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相对贫困一般是指相比较于别人而言的物质资料占有量的匮乏和消费能力的低下。面向未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尤为重要。这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要着力改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也就是说,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要放在整个区域、城乡平衡发展的大格局中考虑,不能只谋一域。

二是要着力缩小低收入人口同其他群体的发展差距。现实地看,脱贫摘帽地区和群众实现从“脱贫”到“致富”,仍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一些地方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缓慢、农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日益凸显。对此,需采取措施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持续增收的能力,包括设立专项财政项目、培育和扶植相关产业、提供教育和技能培训、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等,让他们的收入增长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是要着力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民生问题。在实践中,我们衡量脱贫与否的指标主要是经济收入指标,但饮水安全、卫生设施、健康保健、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指标同样重要。更好解决相对贫困,就要关注多重维度的贫困问题,从更为宽广的视角解决相对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加注重提升内生动力。总体而言,致贫原因多种多样。从宏观层面上讲主要有自然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等客观原因;从微观层面上讲,各户有各户的情况,各人有各人的贫因。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扶贫工作的重心和方式都将发生变化。其中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千方百计提升相对贫困地区和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要重视产业培育、产业发展和产业振兴,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质量,优化产业格局。同时,继续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完善产业脱贫机制,让特色产业成为脱贫富民的强大动能。

另一方面,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相对贫困群众的精神状态是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因素。群众有决心、有志气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贫穷的现状,才能让脱贫成果更牢固、更可持续。还要不断加强对相对贫困群众的文化、知识与技术教育,不断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建设。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保障。

要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扶上马送一程”。

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筑牢防止返贫的“防护堤”,需继续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对存在返贫风险的人口分层分类制定精准防贫办法,采取多层次、复合式保障性防贫举措,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

要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困难和发展困境的成因复杂,需要持续的精准帮扶,重在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已经建立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需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科学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健全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同时,还需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因需施救、精准施救,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机制。

加强公路养管,巩固建设成果 第8篇

笔者认为公路养护工作是巩固公路建设成果的关键工作, 公路能不能服务“三农”, 关键看养护。熟悉公路行业的人都知道:“三分建, 七分养 (管) ”, 养护管理不到位, 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要对农村公路实行长期有效的管理, 使其能更好的发挥“纽带”作用, 必须理顺关系, 明确责任, 继续深化养护体制改革, 落实养护责任。县域内农村公路实行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 形成县道县管, 乡道县指导乡管理, 村道乡指导村管理的养护管理体系, 从而形成层层管理, 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公路养护管理体系, 由交通公路主管部门统一提供技术支持和行业指导, 将公路养护管理纳入政府对乡镇、对村委会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一项重要内容, 这样才能提高各级对公路养护的积极性, 资金投入才有保障, 养护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农村公路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第二, 养管资金不足, 一线养护工人任务重、报酬低是目前农村公路面临的又一难题。比如我县农村公路列养总里程1700公里, 有县道养路道工近300人, 乡村道管护员近400人, 按照“三化二全”养护任务 (即精细化养护, 规范化管理, 人性化服务) 和全年全路段好路率要求, 县道道工每人列养2公里, 月工作日应在20天以上, 乡村道道工每人列养3公里, 月工作日应在10天以上, 才能完成工作任务。而按现行月工资平均每人分别为400和150元的工价标准, 工资待遇太低。按照管养体制改革的“机构到位, 人员到位, 经费到位, 责任到位”的“四到位”目标, 经费未到位已严重影响了我县农村公路养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延缓了改革的进程, 特别是工人工资过低无养老, 已使养护工作难以为继, 并为社会和谐稳定留下隐患。必须要解决道工的工资:2007年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 明确国家承担公路养护工程费, 地方财政承担公路日常养护费 (人员工资和小修保养费用) , 建议县道道工工资增加到720元/月, 乡村道增加到360元/月, 以后按工龄时间每年每人每月增加50元。“三金”:先解决县道道工“三金”问题, 乡道、村道道工“三金”问题逐步解决。离路道工养老问题:自从1958年10月第一辆卡车开进我县山城起, 至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村通上水泥路, 养路工人从无到有, 待遇也是从拿工分去生产队分口粮, 到“三提留五统筹”的义务建勤工阶段。这部分人的养老金问题建议参照对“民办教师”政策, 预以核实解决, 即年满60岁者, 基础养老金按每人每月55元, 工龄每满一年工资增加6元的标准, 人员工资和养老都要纳入县财政解决。

第三, 加强路政管理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首先要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路基构造物书写标语宣传, 发放宣传资料、路政宣传车巡回宣传等形式, 深入开展公路法律法规宣传工作。还要结合农村公路自身特点, 面对经费困难, 专职路政人员不足的实际, 采用道工及路政管理人员日常巡查发现路政事案, 与报告路政事案专门处理相结合, 即小的乱堆乱占由道工发通知督促清理, 大的违章建房、长期占用公路、损坏公路等由道工及时报告, 形成事案发现网络, 依法及时处理, 对不能处理的事案要及时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以维护公路法规的严肃性。还可以在当地聘请村干部或者有一定威望和说服力的人兼职路政协管员。路政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乡规民约”、“路政模范村”、“共建文明路”等形式, 深化路政管理工作。

再之, 路政部门要与交警部门加大超限超载车辆的治理力度, 按照农村公路建设荷载设计主车15吨, 轴载10吨, 小于国家两轴车20吨的超载标准, 禁止超限超载车辆驶入农村公路, 保护公路建设成果, 维护农村公路不受侵害, 维护道路安全畅通。探讨是否可以在新建公路入口设超限超载车辆劝返点、卸载点, 派人值守;设置一定的限高、限宽设施;购置便携式轴重仪, 路政车等措施上路巡查处理。

总之笔者认为, 养管好农村公路, 巩固公路建设成果, 是科学发展观的行业体现, 让农村公路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才能让广大群众更好地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更好地享受到社会发展这份丰盛大餐, 才能更充分的落实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不断的深化改革, 落实责任, 加大投入, 提高质量, 才能把公路的“三个服务”落实好。

摘要:农村公路在我国公路网中处于“神经末梢”位置, 是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 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经过多年努力, 和全国一样, 我县农村公路从建设到养护管理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百分之百的乡镇都通了水泥 (油) 路,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行政村都通了水泥 (油) 路。与此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 在农村公路建设高速发展的时候, 如果管理公路的工作跟不上就难免会出现与之不相协调的问题, 那就是:养护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 养护责任要落到实处;养管资金不足, 一线养护工人报酬太低;农村公路超限车辆治理面临新课题, 治超人员不足, 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加大等。只有妥善解决问题, 才能使农村公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笔者作为农村公路的一名参与者, 对破解农村公路养管难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上一篇:关于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基地的管理模式的几点意见下一篇:农村服务站点运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