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及产业体系构建

2024-07-21

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及产业体系构建(精选8篇)

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及产业体系构建 第1篇

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及产业体系构建:

以金沙县为例

汪平

(贵州省金沙县农牧局,金沙551800)

[摘要]农业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生态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贵州省金沙县为例,对4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作出了分析,并提出了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的措施。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产业体系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贵州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金沙县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在“十一五”规划中,就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有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综合利用农作物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近年来,又提出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步伐,着力打造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农村循环经济等。为此,本文以金沙县为例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和产业体系培育作一些探讨。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农业经济活动。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就是生态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的3R理论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中,主要形成了以下3种理论模式:一是以多产业复合的大农业发展模式。就是研究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立体种植,横向延伸,建设农林牧副渔的一体化的模式。主要包括农林模式、农渔-农畜型模式、农林牧副渔各业兼而有之的综合型模式。二是以生态农业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主要研究如何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通过合理的投入,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在理想的状态并能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三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发展模式。该理论主要研究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后再利用,实现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农业循环经

[作者简介]汪平(1960-),男,副主任科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电话:1398587331

4济发展模式。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秸秆利用、“三沼”利用等。

2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

2.1粮食作物循环经济模式

2.1.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模式该模式是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各个生育期以及不同土壤情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使肥料有效成分被农作物吸收,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2008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其中水稻实施面积16万亩,玉米实施面积23万亩,油菜实施面积21万亩。通过田间试验示范及投肥调查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共减不合理施肥量971.59吨,节本增效2053.5万元,肥料利用率比常规施肥的肥料利用率增加3%以上。同时,还提高了农村的施肥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协调了土壤养分,培肥了地力,保护了生态。

2.1.2生态旱育秧技术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采用旱育壮秧,达到增产、省种、省秧田、省农膜的效果。2008年全县水稻生态旱育示范推广项目实施面积1.48万亩,项目实施新增总产量53.13万公斤,新增产值168.59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项目降低了化肥农药用量,提高了沼气综合利用效果,发挥了极好的生态效益;项目实施还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技干部业务水平。

2.2农村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近年来,金沙县每年都以2万口的速度发展沼气能源建设,在沼气能源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以沼气为纽带,以“猪-沼-果(蔬)”、“猪-沼-粮”等为模式的农村庭院生态农业。这些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生态学物质循环原理,把蔬菜、林果种植、养殖、加工等与沼气池、改厕、改厨有机配套,使整个过程实现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综合效率。“户建一口沼气池,圈养2—3头猪,种好2—3亩菜(果)”,利用农作物秸杆作猪饲料,产生的猪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气作为能源,沼液、沼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产沼气剩余的粪便直接堆肥用作肥料,从而形成了农户的良性循环系统。

2.3生态农业示范村模式

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一种应用形式。如金沙县岩孔镇板桥村,通过沼气建设项目,积极发展循环型立体生态农业,探索出了以“猪—沼—粮”、“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菌”等模式并存的立体生态循环经济的路子,走上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该村552户,户户建有沼气池,全部实行“一池三改”,普遍推广了“三沼”综合利用。利用沼液、沼渣培植葡萄、生产食用菌、养猪、养鱼。经过试验和推广,葡萄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8年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000亩,平均每户1.8亩,产量达150万公斤,产值450万元,仅此一项该村人均收入就超过2000元。板桥村还通过举办葡萄节等活动,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旅游业。近年来,板桥村每年的旅游人次均在5万以上,旅游总收入在60万元以上。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延伸,为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的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

2.4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根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打通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结,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机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如金沙县以板桥村为中心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重点探索坝区型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该示范园区包括西洛乡金槐村、中心村、岩孔镇光明村、板桥村、大水植物园、绿健牧业公司、惠馨果业公司、冠香坊调味品公司、金沙县大水酒厂等。通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整合项目、资金、资源等,在生产布局上注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引导人、财、物等要素向该区域聚集,着力构建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经济体系。示范园区汇聚了板桥葡萄、回沙酒、惠馨果品、绿星牌畜产品、冠香坊调味品等品牌,形成了双低油菜、优质米、特色蔬菜等两高一优农业,推广了水稻宽窄行两段育秧、油菜育苗移栽、玉米单株定向、烤烟麦肥分带轮作,形成规模酿酒、批量生产调味品、无公害生产蔬菜和有机养殖畜产品和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

3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构建

3.1生态种植业

金沙县是全省优质玉米、优质水稻、双低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县,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全区、全省前列。在农业循环经济方面应继续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普及推广实施优质水稻、双低优质油菜、优质辣椒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及正在示范研究发展实施脱毒马铃薯、玉米、蔬菜、茶叶、高梁农业标准化生产。二是重点研究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作物新品种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配套技术,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技术;减少资源消耗的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本农业生产技术。三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和农药利用效率,通过种植绿肥、秸杆还田,努力培育耕地的持续产出能力。

3.2龙头企业

3.2.1基地建设一是优质种猪生产基地,以绿健公司养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二元母猪生产基地、三元仔猪生产小区,向全县提供优质外三元仔猪。以二元母猪生产基地为依托,建设优质肉猪生产基地。二是以金沙县惠馨果业有限公司为基础,建设碰柑基地、大枣基地。以金沙县鑫源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金沙县兴林有限责任公司基础,建设核桃基地、金银花基地、樱桃基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设葡萄基地。三是茶叶基地,建设以清池镇、龙坝乡、后山乡、高坪乡为核心的茶叶产业基地建设,每年新建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四是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搞好蔬菜商品化处理和加工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的商品化处理及加工量,着力改善蔬菜产品的加工、包装、储运、运输条件,充分发挥加工、贮运企业在区域内的龙头作用。五是以茅台酒厂为依托,建设有机生态高梁生产基地。

3.2.2龙产品加工一是优质稻米加工。重点开发优质稻米,扩大金沙县种子公司优质米加工厂

及金沙县优质米专业合作社生产规模,提升加工能力,使“黔金”牌、“冷水河”牌优质米创国家“绿色食品”品牌。二是油菜籽加工。以开发无公害双低优质菜籽油深加工、精加工创新品牌,争创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为主,巩固、提高贵州康星油脂(集团)有限公司、世纪香植物油厂、玉明油脂加工厂的生产水平。三是辣椒加工。以巩固开发油辣椒、糟辣椒、糍粑辣椒和风味辣椒食品为主,扩大金沙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提升生产能力。四是醋业方面,以禹谟醋业加工为主,保持传统风味,扩大金沙县禹谟供销合作社酱醋厂、禹谟温馨醋园、安底醋厂的生产规模,并促成其实行强强联合,组建金沙县醋业集团公司,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茶叶加工。以开发精制茶、顶级茶为主,引进高新技术,改造扩建金沙县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工厂。以金沙县梦桥茶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在龙坝乡兴建高标准茶叶加工厂,以贵州天灵茶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在后山新建茶叶加工厂。

3.2.3农产品市场一是在城关镇建立以水稻、玉米为主的粮食综合专业市场,在金沙县西洛乡建立优质稻米专业市场。二是在金沙县城关镇、沙土镇建立植物油专业市场。三是金沙县源村乡、官田乡建立鱼类专业市场。四是在金沙县岩孔镇建立葡萄、雪梨专业市场。五是在金沙县清池镇、后山乡、龙坝乡、高坪乡建立优质茶叶专业市场、茶青交易市场。六是在城关镇建立蔬菜批发市场,在清池镇普安村、大田乡白泥村建立反季节蔬菜专业市场,扩大、规范木孔弯子、安底黔北辣椒专业市场规模。七是建立禹谟醋、温家醋等专业市场。

3.3生态服务业

3.3.1生态旅游业金沙县近年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在园区内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在生态旅游业方面,充分利用西洛乡洋海村、中心村、阳灯村、新坡村天然生态资源和田园风光,打造乡村美乐园,使其成为县城居民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后花园。一是建立特色农业观光园、动物园、特种养殖基地、森林公园。二是建设体育中心,建设集会议、商务洽谈、住宿、餐饮为一体的会展中心。三是指导农户改造环境开展乡村旅游接待,利用苗族同胞聚居地打造民族风情园。充分发挥现有农家乐的优势,建设岩孔镇板桥村的10里葡萄长廊和乡村旅游。

3.3.2投资融资财政金融部门要结合自身优势,做好服务“三农”工作,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资金优势,积极开发融资、引资服务,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保险部门要认真探索防范农业风险和救助农业灾害的新机制,规避农业经营风险,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资金筹措上,采取国家投资,积极争取国家投入,通过各种工程建设项目资金加强基地建设。争取地方财政专门用于特色经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良种培育、高产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资金。实行多元化投入,以农户、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投入为主,整合部门资金为辅,各级财政主导、财政投入资金担保贷款、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进行。

4结论与讨论

农业的生态系统与产业结构系统本身就是天然形成的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产业链与耦合体,农

业各产业之间的“天然联系”,使农业产业结构具有不可分离的整体特征,这正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措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农业循环经济步伐直接关系到全社会的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只有站在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农业循环经济的加快发展才成为可能。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对第一产业农业本身起到推动作用,而且还能带动第二产业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保险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发展。应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状况,进行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构建各产业和部门之间的耦合体系,谋求农业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及相关各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之间的有序化与整体持续运作。

[参考文献]

[1]冯之俊.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任正晓.农业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3]张建.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的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09(2):141-144

[4]张律、杨春明.绿色交响曲[N].毕节报,2007.8.11(1)

汪平男1960年12月生大学文化农学学士。工作单位:贵州省金沙县农牧局

职务:副主任科员

从事工作:农业技术推广

联系电话:***

邮箱:jslij.wang@163.com

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及产业体系构建 第2篇

[2]翟绪军.中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机制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

[3]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及产业体系构建 第3篇

(1) 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

通过近年中国政策研究部门和理论界对现代产业体系的解读, 基本上可以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而言的, 其目的是实现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 其核心是一个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 是国家和地区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载体。

国际视角下的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先进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 并逐步成为第二产业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显著, 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明显提升, 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服务业迅速发展, 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产业群落为核心, 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续性、市场适应性等特征。

(2) 现代产业体系的构成

现代产业体系主要由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构成。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各构成要素之间不是相互隔绝和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第一, 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生产性服务业脱胎于制造业, 是全球制造业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入的产物。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主要需求部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高专业化分工程度、延长产品的生产链条、降低制造业的运行成本, 为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提供强大的支撑。生产性服务业还是新技术的重要提供者和促进者, 将大量的高级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到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当中, 可以极大地推动传统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形成。第三, 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不断融合, 产业界限日益模糊。20世纪90年代以来, 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日益深入。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 很多企业依托制造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四,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现代农业是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基础, 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

二、贺州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探讨

(1) 贺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贺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2002年撤地设市, 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 人口218万。贺州区位优势明显, 地处桂、湘、粤三省区的结合部。贺州已探明蕴藏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等60多种矿产资源, 探明储量的有28种, 已开发利用22种, 其中白色大理石储量达26亿立方米, 稀土氧化物资源储量158480吨。2010年, 全市实际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6.7亿元, 工业增加值108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3.4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2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230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6.3:34.4:29.3调整为2010年的20.1:49.2:29.7, 经济发展已从农业主导型加快向工业主导型转变。

(2) 贺州市产业结构及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1. 经济总量小, 传统特征明显。

第二产业, 主要是工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偏大。2011年贺州市第一产业实现产值78.9亿元, 第二产业167.5万元, 第三产业108.1万元。主导产业优势并不明显, 贺州市做为新建市, 工业基础薄弱, 产业集聚度不高, 相互间的联系不够密切, 达不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2. 产业现代化程度较低。

工业化程度低, 创新能力弱, 土地和能源的节约利用程度低, 产业关联度低, 集约化、信息化进展缓慢;农业产业化发展起点低, 加工企业实力不强, 产业规模小, 带动力不强;服务业发展缓慢, 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影响与周边地区扩大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产业竞争力偏弱、产业组织规模偏小、产业链条偏短, 产业集群尚未做大做强。这突出体现在装备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以及物流业和旅游业四个最适宜拉长产业链、最适宜发展产业集群龙头带动、最适宜高附加值的产业。

3. 基础产业发展滞后, 成为产业结构中的瓶颈产业。

贺州市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规模和水平较低, 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仍以分散化经营为主, 没能形成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合作化的氛围, 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贺州市2011年12月份居民消费指数为6.4%, 为全年最低水平, 而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指数总体上涨5.4%, 表明基础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原材料供应不足, 造成居民消费资料供给短缺, 致使物价居高不下。基础产业的发展落后也严重制约了工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4. 主导产业资源依赖严重。

贺州的工业主要依赖于当地的矿产资源, 产品结构不合理, 初级产品比例过高, 例如粉体加工业, 以低技术的资源依赖型粗加工为主, 导致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对环境的极大破坏, 也决定了产业的不可持续性发展。

(3) 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贺州作为欠发达、后发展、资源枯竭型地区, 要想跨越式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根据本身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反梯度开发, 合理布局主导产业。中共贺州市委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决定》,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出发点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依照循环经济原则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布局,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仍然需要以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为目标。

1. 构建循环型现代工业体系

结合当地特点和发展趋势建设贺州市循环型工业经济体系,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 以物质的资源化利用为出发点, 以完善产业链为重点,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以大型集团及现有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 以重点项目为支撑, 以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经济实力为目的, 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重点发展电力、铝深加工、电子铝箔、稀土、环保建材及利废、生物产业及林产业等。重点构建电力-水泥-墙体材料产业链、“渣、水、气”循环利用的电力-啤酒-水泥产业链、啤酒—生化—食品—养殖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电—铝—电子产业深加工产业链、林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石材开采—加工—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增强产业间的关联性和渗透性。

2. 发展循环型现代农业

以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农牧企业, 提升产品附加值, 引进一批农牧加工龙头企业, 培育提升一批新兴企业, 改造、淘汰落后企业, 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以工业化的组织管理理念, 发展现代生态农牧业,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 推进特色农牧业和外向型农牧业的产业化、商品化, 持生态品牌、有机品牌和原产地品牌的创建。发展沼气工程, 以沼气生产为纽带, 促进农牧产业的有机、良性循环。建立种养加工一体化高效工农业集成循环经济模式, 以农产品加工种养殖业为产业龙头, 将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再生利用等产业和技术进行高效集成, 达到农业升级增产、农民就业增收、食品高质安全、资源节约循环、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3. 发展现代旅游业

以生态学理论和环境伦理思想为指导, 以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高效、持续利用为核心, 以绿色科技为支撑, 遵循3R原则, 具有能源低消耗、旅游污染物低排放、旅游废弃物资源化、旅游服务生态化等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构建以生态山水、古镇文化、民俗风情、都市风光为重点的旅游发展格局, 以循环经济模式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 实现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完整的循环型旅游产业群, 增强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促进贺州市整个产业体系的循环、持续发展。

摘要: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 转变产业发展思路, 提出循环经济背景下发展贺州现代产业体系的对策, 对于促进贺州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贺州,循环经济,现代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明哲.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0, (32) :42-46.[1]张明哲.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0, (32) :42-46.

[2]田家欣.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与政策选择——以绍兴市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2]田家欣.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与政策选择——以绍兴市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

[3]贺州市委.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决定[N].新华网广西频道., 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2010-08/24/content_20702174.htm.[3]贺州市委.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决定[N].新华网广西频道., 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2010-08/24/content_20702174.htm.

[4]刘海阳, 郭晓娟, 王同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J].统计与管理, 2010.[4]刘海阳, 郭晓娟, 王同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J].统计与管理, 2010.

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及产业体系构建 第4篇

关键词: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内涵;构建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10-1

农业是我国发展的最根本活动,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随着以往我国农业粗犷的经济发展,给人口、环境和资源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农业经济的增长潜能已被逼到了极限,按照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很难有更大的突破,甚至还会产生一系列负面问题。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出台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希望,它不仅能有效缓解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与环境和资源之间产生的矛盾,还能有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与特点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就是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农业生产中,使得循环经济不断推广、应用,该体系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并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以经济活动系统与生态系统为原则,以经济效益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为导向,遵循“5R”法则,对农业产生到产品消费的整个过程进行优化,促进物质的循环使用,有害因子的零排放。它的实质就是以保持友好环境为原则,充分挖掘环境的容量与自然资源,将农业经济往生态化方向发展转变。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对农业与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大循环提出了要求,把一切与农业相关产业的经济活动以“自然资源—成品—废弃物—持续再生资源”的模式组织成为一个闭环的流程,在这个持续循环的过程中,一切投入的资源和能源都能充分实现各自的价值,到达最高的利用率,将农业产生经济发展对自然与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实现了农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完美融合,不但对绿色产业所强调的安全消费而造成的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进行了有效地弥补,还对生态农业发展由于过度注重环境保护问题而造成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进行了有效地解決。在目前,我国面临着人口众多、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生态蜕变等多种问题,只有处理好农业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的资源关系,生态保护等问题,积极实现农业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

2 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成极为复杂,对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了一个维度空间,该空间包含了三个层面:农户层面—生态农业园区层面—区域循环农业层面。

2.1 农户层面

单个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除了注重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还应严格控制农药与化肥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对有限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尽量以可再生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使循环尽量闭合。

2.2 生态农业园区层面

模仿生态系统,进行生态农业园区的建立,使自然资源充分循环使用和共享。生态园主要包括牧业、渔业、林业等,并扩展到加工业和服务业,将废弃物的交换和循环利用以及要素的耦合相互依存并共同协作,形成网状的生态产业系统。

2.3 区域循环农业层面

充分发挥政府的表率作用,制定相应政策和条款,鼓励生态农业产品的优先入市和采购,培养百姓的绿色采购意识,营造良好的区域循环农业系统。

3 技术层

在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中应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方法,引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充分实现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制度层

4.1 政府的引导

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对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补助、减免税收,普及绿色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等。

4.2 市场的调节

在市场建立排污权,并对环境容量的使用上限进行限定,分配各单位污染源的排放量,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和管理部门,对排放超标者给予处罚,充分发挥市场的监管作用。

4.3 公众的参与

循环农业经济需要公众的参与,对政府部门的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决策与可持续理念的宣传中。公众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充分利用这个群体的操作性与影响力,促进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

该体系的建构目标是尽量减少农业生产中资源的投入以及废弃物的排放量,增加对废弃物的再次利用,增加农业生产量,使农业生态与农村社会以及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李莎莎.循环农业模式设计与动态评价研究[D].南昌大学,2009.

[2] 周海川.基于能值分析的循环农业发展研究——以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0.

[3] 金晶,曲福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57-61.

[4] 金晶,曲福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C].//

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121-125.

[5] 芦运莉.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

[6] 陈奇榕,翁伯琦.建立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C].//农业科技创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497-502.

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及产业体系构建 第5篇

2.1.1创新思想观念要构建与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就必须树立起循环经济的理念,走低消耗、高增长、可持续的发展路子,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应当贯彻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念,转变传统对农业发展与定位的认识,创新工作思路,将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创新点与切入点,切实推进农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2.1.2加强政策引导除应当创新思想观念以外,各级政府部门还应当积极进行政策性的引导,通过加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发展的财政性投入,加强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与农业环境管理,从而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尤其是在相关法律保障、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等方面,都应当制定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制度,以引导和促进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公众在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中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以尉氏县的政策引导工作为例,近年来,我县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基础上,一方面,始终将抓好粮食生产作为落实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落实政策,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粮食面积逐年增加,粮食总产连年提高,在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88.06万吨,为河南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还积极扶持发展林果业,多年以来在全县范围内持续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通过园艺工的技术培训,示范户的示范带动,全县果树面积达到7万亩,新增果树种植面积2万余亩。正是通过这些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的引导,为我县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优化农业经济布局

我们应当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以指导区域农业的发展,并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农业结构的特点,合理优化与调整我国农业的区域经济布局,并通过不断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有效建构出循环的农业经济体系。为此,我们应当一方面从大产业、大生态的角度,用循环农业的思路指导农业生产,摒弃传统依靠消耗资源来发展农业经济的做法,以实现低消耗、高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实现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模式。以尉氏县为例,为进一步优化县内农业经济布局,我县一是继续引导发展传统优势农产品,如西瓜、辣椒、小尖椒、蔬菜等优势农产品,通过麦-瓜-棉、麦-瓜-辣椒、麦-瓜-菜、土豆-玉米-辣椒、土豆-玉米-西瓜等间作套种模式,其面积已发展达20万亩,亩效益均在3000元以上;二是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目前我县共组织申报了1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6个无公害农产品,总面积约10万亩,年产无公害农产品约15万吨。

2.3构建循环农业的组织运行模式

运行良好的组织运行模式,是循环农业经济系统构建的基础。为此,应结合现有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类型,并通过不断创新与集成能够适应农业经济体系发展的新型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从而有效推进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可构建“农民协会+农户(企业)”的循环农业组织模式、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循环农业组织模式、构建农村清洁社区(乡、村)型循环农业组织模式等等。以尉氏县所采取的“农民协会+农户(企业)”的循环农业组织模式为例,该组织运行模式是由从事专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以专业大户和技术能手为骨干,以科技推广和经营服务为手段,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所组建而成。其特点是能更好的发挥出农业组织的引导与协调功能,并能将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集中共享与交流农业技术、信息与服务,从而为我县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打下良好的组织基础。

3总结

本文结合尉氏县循环农业的建设实例,着重就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强调各农业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与共生耦合,强调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方式,以此构建出合理而有序的农业生态产业经济链。为有效改变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着的水资源问题突出、生态体系破坏严重、资源利用率低以及居住环境脏乱差等各种突出问题,必须积极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进而真正实现农业经济体系的低耗、节能、安全、环保以及可持续化、健康化发展。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含义及构建探究 第6篇

1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含义和特征

循环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引入循环经济理论, 是循环经济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循环农业有效的提高了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 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先进农业发展模式。现代社会人口剧增、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 在这种形势下妥善处理农业和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关系, 对于资源的后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循环农业具有以下特征:

1.1 循环式的资源利用

在传统农业经济中, 各要素的流向是单向的, 也就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 它的主要特点是高消耗、低转化、污染严重。传统农业经济模式下, 人们大量攫取地球资源, 然后大量排放污染物, 资源的利用是一次性的, 转化方式是粗放的低效率的。循环农业是追求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 它的特点是循环反馈流程, 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这种模式能耗低、转化率高、污染较小[2]。在这个循环体系中所有资源都能得到合理利用、循环利用, 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1.2 资源的闭路流动以及能源的梯度利用

循环经济是将经济系统看做生态系统的一种, 而且这个经济系统以生态系统所存在的各种资源和服务为基础, 也就是说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衍生物。基于这种理念, 循环农业遵循生态系统规律, 通过工业和环保技术手段, 实现资源的闭路流动以及能源的梯度利用, 建立理想化的农业经济系统和生产模式。

1.3 循环农业坚持的五个原则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考虑到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 尽可能提高资源的转化效率, 探索资源的循环使用, 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在农业生产中坚持以下原则:减少资源使用量的原则、在生产源头缩减自然资源的投入量;产品长效使用原则, 也就是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和范围;废物的循环利用原则, 尽可能的减少废物排放, 降低所排放废物的危害,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回收原则, 也就是将人类排放的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再制造原则, 利用先进技术和手段对报废产品进行改良和修复[3]。

2 构建循环农业的策略

2.1 加强农业经济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是保证循环农业经济构建的前提和动力, 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根本, 所以要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循环经济的教育和技术培训。首先, 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提高培训的效率, 快速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其次, 政府应大力宣传推广循环农业经济, 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通过多种方式推广农业科技, 利用一切可能资源为循环农业经济改革创新服务。

2.2 完善循环农业经济法律法规

虽然对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推广非常重要, 但是法律法规是人们落实循环农业经济的强制手段和保障。比如可以制定“废弃物强制回收管理办法”, “循环农业管理办法”和“食品安全法规”等, 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手段将循环农业经济形式固定下来, 提高农业人员法律意识, 明确他们的责任和义务[4]。另外, 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对于违法循环农业法规的人们给予适当长发, 确立循环农业经济的权威性。

2.3 建立农业集群生产模式

首先, 应健全农业基础建设, 提供必需的设备,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 同时给与农业发展政策倾斜和优惠, 建立农业企业集群发展平台, 鼓励企业间合作交流。另外, 建立循环利用的生态园, 包括林业、渔业甚至工业产业, 建立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和运输集中发展的集群产业。同时根据产业布局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 在集群产业发展平台上, 实现上下游产品的循环利用, 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利用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结束语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 循环农业经济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循环农业经济的实现需要人们要转变观念, 理解循环农业经济的含义和特点, 其次, 要改革农业发展科学技术, 健全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法律法规, 完善农业集群生产模式, 为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金晶, 曲福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6 (21) :57-61.

[2]裴树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J].科技视界, 2014, 02 (14) :339.

[3]张菁华.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以及其构建研究评析[J].商场现代化, 2014, 03 (27) :289.

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及产业体系构建 第7篇

1 构建广西工业循环经济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必要性及意义

1.1 构建广西工业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是绿色的、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根据自身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 要转变发展观念, 改变传统工业经济增长所呈现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和难循环”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利用方式, 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实践证明,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近年来, 广西工业用能消费量持续攀升, 高耗能行业比重大, 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污染问题凸现, 给广西现有经济发展方式再次敲响了警钟。而且广西工业能源对外依赖强, 一次性能源自产量少, 七成以上能源供应依靠区外调入, 未来发展面临严重的能源瓶颈约束。

1.2 构建广西工业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

“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的单向线性型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虽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但也大量的吞噬着自然资源, 污染生态环境, 导致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寻求新的发展之路。循环经济以其在企业、产业及区域等多层面推进的可操作性而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循环经济对于促进广西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为构建广西工业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开展循环经济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 不仅符合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而且为构建广西工业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2)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广西资源约束矛盾, 减轻环境污染的根本出路。广西工业结构具有高能耗特征, 资源能源对外依赖性强, 现有产业结构带来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未来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增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有效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各种废弃物尽可能得到再生利用, 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问题, 缓解广西资源约束矛盾。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生态工业, 减轻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3) 开展工业循环经济有助于为资源持续利用、环境良性发展寻求最佳途径。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就是要促进自然资源的综合、高效、循环利用, 延缓资源的消耗速度, 同时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 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化转向,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广西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中的应用, 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延长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服务环节, 增加知识和技术密集度, 吸纳更多人员进入生产性服务体系之中, 极大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增加资源拥有者收益, 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和经济增长空间,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5) 开展工业循环经济是提升广西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需要。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构建生产与建设、流通与消费、处理与处置等各环节紧密相连, 资源开采与环境治理全面对接的全闭合循环经济流程, 形成清洁生产、循环链接和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体系, 获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竞争力, 突破“环境壁垒”, 实施“走出去”战略, 成为提升广西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 广西若干循环经济产业区的技术创新的存在问题分析

2.1 柳州市城郊型工业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路径及其存在问题

柳州市是广西主要的工业基地, 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 已基本形成了汽车、机械、冶金、制糖、造纸、化工、建材和日化等8大支柱产业。但是, 柳州市座位工业基地, 工业污染物总量在不断增长, 对资源和环境负担越来越重。柳州市工业循环经济存在以下问题:

(1) 生产方式粗放。目前, 柳州市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造纸、化工、冶金大部分行业在较长时间内仍是该市的支柱产业, 工业的粗放式生产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 表现出高污染、高能耗的特征。柳州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强度都远远高于国家生态城市的排放标准, 体现出工业生产强烈的“高污染排放”特征。

(2) 企业主动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柳州市各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各自为战的, 企业间缺乏联系, 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缺乏推进广西工业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的资金和动力, 且多数企业领导人对工业循环经济认识不足, 积极性不高, 严重影响了广西工业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

(3) 企业管理与创新能力较弱。柳州市部分工业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偏低, 没有经过良好的管理技能学习和培训, 缺乏优秀的管理水平。而且柳州市企业科技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开发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 科技创业氛围尚未形成, 从而制约了柳州市工业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发展。

2.2 平果资源型工业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路径

百色市党委、政府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 制定了百色“千亿铝产业”工程建设方案, 提出“把百色建设成为广西新型工业基地和中国乃至亚洲重要铝工业基地”。平果县作为广西和百色市重要的铝业基地, 在打造广西千亿元铝产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平果循环型铝工业发展有以下制约因素:

(1) 总体科技力量不够强大, 技术创新不足。广西科技水平相对于我国的东部地区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当前广西环保技术经济的成本效益较低。在很多情况下, 技术创新不足, 各种废弃物得不到充分的再生利用,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问题突显, 广西资源约束矛盾加深, 由此也增加了推进循环经济的难度。

(2) 铝工业产品结构单一, 配套产业不完善。平果县铝工业目前主要产品是上游的氧化铝和电解铝初级原料型产品。铝加工主要产品均为铝合金建筑型材, 品种单一, 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而市场需求大、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的高附加值铝加工产品仍处于空白。同时铝业市场发育还不完善, 配套的附属产业不全, 技术、行业中介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完善。

(3) 资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压力大, 限制当地经济发展。在平果县, 高耗能高消耗的工业集群特点明显, 没有因地制宜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没有强有力的经济产业支撑, 有些小型地方企业急功近利, 没有限产等措施, 减排压力大, 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2.3 北部湾混合型工业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路径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未被深度开发的沿海区域, 也是广西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 有其明显的区位、资源、环境、政策、布局等优势。但是,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也存在自己特有的问题:

(1) 经济总量偏少。经济区内产业竞争力较弱, 工业对经济的支撑力不够, 没有出名的工业;同时, 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 创新不高;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强, 开放水平不够高;城乡居民收入不高, 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

(2) 人才缺乏。人才总量不多, 整体素质不高, 中高级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由于产业基础差, 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开发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缺乏人才集聚载体;重大科研课题和重点工程项目少, 人才发挥作用的舞台相对狭小;高等教育发展滞后, 人才培养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要很不适应等问题。

(3) 信息机制不完善。北部湾经济区需要完善的信息机制, 需要信息、物流、产业、金融、投资、人力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 消除区域间的贸易壁垒。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分享“再生资源”相关信息的共享机制, 缺乏衔接沟通, 造成相关部门的决策滞后, 导致该区工业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滞后。

3 构建广西工业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策略

在提倡生态文明的今天, 广西的工业发展只有走上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才能拥有自己的发展特色, 才能在发展道路上有自己的模式。广西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既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策略, 又要注重技术创新模式的运用, 最大化地实现广西经济的发展与腾飞。

3.1 强化以科技创新促产业经济结构调整, 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技术创新模式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区域特点, 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加快科技创新, 加快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创新,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在坚持强化以科技创新促产业经济结构调整, 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术创新模式的原则指导下, 从广西区的具体实际出发, 围绕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 支持引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多种合作, 共同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 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 推动产业经济结构实现科学合理的调整。高度重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同时, 企业注重加大自身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的攻坚力度, 加强行业间的技术交流, 形成行业特色, 最终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模式。

3.2 加大科技投入, 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科技的投入对于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及经济发展的优势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广西在实现循环经济的产业技术的创新过程中, 始终以加大科技投入, 构建多元投融资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为指导原则, 以拓宽投融资渠道, 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为发展的前提。首先, 企业应加大了科技投入, 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试点企业、龙头企业为重点, 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企业的科技创新战略和季度、年度创新研发计划, 健全技术研发、创新制度, 对于技术的研发给予高度的重视。其次,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非企业单位等加大科技投入, 培育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并实现人才的充分利用。最后, 鼓励、引导社会各界人士以技术作为资本投入到科技创新的队伍中, 实现技术创新渠道的多元化。

3.3 以循环经济产业促进广西工业环境经济产业链的延伸

广西的经济发展层次不齐, 各地发展各有特色, 如以柳州的钢铁, 桂林的旅游业, 南宁的服务业、工业、旅游, 平果的铝矿, 北部湾的政策支持等, 各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各不相同, 因此经济发展的程度也各有差异,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各有特点。综合考虑经济的科学发展, 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对于广西经济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 广西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始终遵照加快工业技术创新, 依赖循环经济产业来促进广西工业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广西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顺应了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型经济模式, 实现“3R”原则, 做到尽可能多次、多种方式使用物质原料, 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延伸。如广西皇氏甲天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国内最大的水牛奶加工企业, 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 在互联网创建了官网, 以科技的力量实现了乳品的辐射范围;皇氏乳业采用的设备是加入了技术创新的元素, 对于奶瓶的清洗、消毒, 实现了循环再利用, 遵循了科学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以及产业链延伸的原则。广西产业链的延伸依赖于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 循环经济的实现更是依赖于技术创新, 对于目前企业的深化发展, 加快自主高新技术的创造至关重要。

3.4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工业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

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就是要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吸收创新的体制机制, 健全市场导向机制, 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的导向作用。同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体现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核心大企业的骨干创新作用, 激发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充分发挥市场、企业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原则的指导下, 广西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了很大提升, 无论是在人力投入、财力投入还是信息的投入上都呈现着逐年增长的趋势, 但从整体上来说, 很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很弱, 对于外在技术的创新依赖性很强。因此, 在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改革中, 还须要更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体地位, 从人力投入、物力投入、信息投入方面着手,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运行机制。

3.5 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培育壮大工业循环经济产业

目前, 在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过程中, 不仅要始终坚持技术的创新的原则, 更要坚持加快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的原则, 最终实现创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广西要充分利用地理、气候、区位等优势, 加快建设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最大限度地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 通过制定和完善一批引进、培育、使用人才的政策措施, 初步形成相互配套、相互支持的人才政策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以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三方面相结合, 建立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科技创新体系, 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 构建成果转化机制, 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以企业为载体, 推进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人才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建设, 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结成创新战略联盟, 全面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和能力,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中国环境产业, 2003, (11) :6-9.

[2]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中国环保产业, 2001, (7) :6-7.

[3]文兴吾.建设区域创新系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探讨[J].软科学, 2004, (2) :10.

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及产业体系构建 第8篇

1 指标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3 R”原则。3 R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三大原则,每一条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钢铁产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3R原则的要求。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指标的选取应建立在充分认识、系统研究的科学基础上,要考虑理论上的完备性、科学性和正确性,即指标概念必须明确,具有一定的科学内涵。

(3)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全面系统地反映钢铁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所选指标能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层次清楚、结构完整、系统性强。

(4)简洁与聚合原则。简洁与聚合原则常常被作为指标体系设计的主要原则,简洁使指标容易使用,聚合有助于全面反映问题,对指标进行科学处理以合成数量不多的高聚合指标是钢铁产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原则。

(5)数据可得性原则。选择评价指标时要重视指标的可比性和资料、数据的可获取性,尽量选取量化指标和相对量指标。

(6)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钢铁产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估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还要能够对钢铁产业循环经济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因此,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反映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当前发展水平的静态指标,又要有能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的动态指标。

2 构建方法

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指标组成的科学的、完整的总体,是一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能全面反映目标各个方面特征的指标集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本文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制订的《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为依据,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定量、定性两类指标,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在确定指标时首先划分准则层,这些准则从某一方面反映了被评价对象的系统结构特征和综合目标对它的要求,然后筛选与各准则层相关的具体指标。定量指标通过数值直接反映循环经济的发展程度,定性指标则从国家推行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政策、环境保护政策以及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选取,用于考核评价对象对有关政策、法规的符合度,与定量指标相结合,更加全面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与水平。

3 指标选取

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与指标层三个层次 (如图所示) , 定量指标的选取是从资源消耗、综合利用、废物排放三个方面细化为易于比较、可系统反映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12个指标, 定性指标从执行国家重点鼓励发展技术的符合度、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清洁生产审核、废物处理体系的建立三方面选取6个指标。

4 标准值的确定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定性和定量两类指标,由于各项指标背景数据来源渠道不同,标准值的确定方法也不同。其中定量指标的标准值是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先进钢铁企业生产指标值与依据《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中规定的指标值来确定。宝钢在我国钢铁企业中综合排名第一, 是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工艺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 也是世界先进钢铁企业,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对比宝钢2007年各指标值与现有清洁生产指标标准值来确定所构建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标准值, 定量指标标准值如表1所示。定性指标的指标要求如表2所示, 对于被评价企业, 达到指标要求则取相应指标值为1, 否则取值为0。

4结论

研究与实践表明, 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是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对我国建设以钢铁产业为主要环节的、具有高效经济过程及和谐生态功能的网络型工业系统, 达到整体社会资源、能源使用效率最大化, 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设计了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对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但是本文在设计过程中指标标准值的确定方法尚不完善, 有待深入研究。

摘要:钢铁产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十分紧迫和现实的问题, 但目前仍缺乏关于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本文基于循环经济理论, 依据国家现有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与钢铁产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对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评价进行了研究, 构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科学地考核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状态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循环经济,钢铁产业,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EB/OL].国家环保总局网站:http://www.ndrc.gov.cn/hjbh/huanjing/t20050711_45845.htm.2005, 5.

[2]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EB/OL].国家环保总局网站: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9/05/content_6666825.htm.2007, 09.

[3]刘铁南.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9

[4]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5年钢铁业发展情况和2006年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6年第一次信息发布会新闻稿.2006.1.27

[5]赵素丽.对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6]Christian Azar, John Holmberg, Sten Karlsson, Decoupling-past trend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R],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of Sweden.May, 200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及产业体系构建】相关文章:

毕节地区08-05

毕节文化论文题目04-07

毕节卷烟营销中心07-03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07-03

毕节中考历史真题06-29

毕节海子街中学范文06-14

毕节市七星关区范文06-13

毕节市小考试题范文06-14

毕节市海子街中学07-03

毕节市教育局地址08-27

上一篇:早晨问候短信下一篇:创建互动的语文教学论课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