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译文及注释

2024-08-22

《望庐山瀑布》译文及注释(精选6篇)

《望庐山瀑布》译文及注释 第1篇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译文及注释

《晚泊浔阳望庐山》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译文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注释

得阳:江州治所,今江西省九江市。

挂席:张帆。

郭:外城。

远公传: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

尘外踪:谢灵运《田南村园激流植授》:“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

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望庐山瀑布》译文及注释 第2篇

奔流下杂树, 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望庐山瀑布》译文及注释 第3篇

晋步兵阮籍诗

其源出于《小雅》。无雕虫之巧(功)。而《咏怀》之作, 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颜延注解,怯言其志。

“其源出于《小雅》”,历史上有很多学者针对这句话进行过讨论,其观点不一,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赞成钟嵘的说法,比如黄节在《阮步兵咏怀诗注自序》中说 :“钟嵘有言 : 嗣宗之诗,源于《小雅》。夫《雅》废国微,谓无人服《雅》, 而国将绝尔。今注嗣宗诗,开篇《鸿號》、《翔鸟》,《徘徊》、《伤心》。视《四牡》之诗 :‘翩翩者骓,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我心伤悲。’抑复何异?嗣宗其《小雅》诗人之志乎?”陈延杰注 :“阮籍愤怀禅代,凭吊古今,颇具《小雅》怨而不怒之旨”。第二种是反对钟嵘的说法,认为阮籍《咏怀诗》本于《离骚》,并非《小雅》,如胡应麟在《诗薮》中说 :“阮籍宗《咏怀诗》,其源本诸《离骚》,而钟记室以为出于《小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与胡应麟的观点相同。第三种则认为《离骚》和《小雅》是相通的,认为阮籍之诗出于任何一方,均不准确。这种观点独树一帜,以方东树为代表,他在《昭昧詹言》中说 :“愚谓《骚》与《小雅》, 特文体不同耳 ;其悯时病俗,忧伤之旨,岂有二哉!阮公之时与世,真《小雅》之时与世也,其心则屈子之心也。以为《骚》,以为《小雅》,皆无不可。而其文之宏放高迈,沉痛幽深,则于《骚》《雅》皆近之。钟、何之论,皆滞见也。”

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即不能单纯的站在一个角度去评价阮籍。阮籍的人格构成是复杂的,将反映他思想状态的诗歌单纯地归为某一派,这本身就是不合适的。胡应麟、何焯和钟嵘、黄节、陈延杰这两派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也都是先入为主,没有综合考虑,都有片面的地方。方东树的观点分析得透彻到位,能够结合两派观点生发出自己的观点,确为高论。

“无雕虫之巧(功)”,这一句话各家有不同的注释。“巧”和“功”在传抄中有异,原作“功”,曹旭注《竹林诗化》、《诗人玉屑》、《太平御览》,均作“巧”,周振甫主此观点,吕德申本仍主“功”。对这句话,吕德申本注释为“阮籍《咏怀诗》多用比兴手法,意义曲折隐晦,但并不刻意雕琢”;曹旭本注释为“此谓阮籍诗神至兴到,直抒胸臆,无雕琢之迹”; 周振甫本注释为“(阮籍)没有雕琢章句的功夫”。在这三种注释中,笔者倾向吕德申的注释,这种解释比较接近阮籍的真实情况,并且阮籍并非不雕琢,而是不向华丽的方向雕琢, 是往隐晦的方向雕琢。对曹旭的解释,我不赞成“直抒胸臆”这种解释,因为阮籍为保全自身很少“直抒胸臆”。周振甫本不够准确,因为阮籍并非不具备这种“雕琢章句”的功夫。

“而《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一句,各家解释有所不同。吕德申本解释 :“陶性灵 :陶冶性情。发幽思 :启发内心幽微的情思”,曹旭本解释 :“陶性灵 :陶冶性情。陶,陶冶、锻炼。性灵,性情。发幽思 :抒发内心的情思。幽,深沉”,周振甫本解释 :“《咏怀》诗的创作,可以陶冶性灵,阐发深远的思想”。“陶性灵”,准确地解释为“陶冶性情”,周振甫的解释不够精确,吕本和曹本均引用《颜氏家训》中“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和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一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来佐证其“陶冶性情”之含义。“发幽思”中的“幽思”应该理解为“情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显然所谓“幽”是针对人的内心情感而言,是一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显然周振甫理解的“思想”是不合适的。对“发”字的理解,吕德申认为是“启发”, 这侧重对读者的作用,曹旭和周振甫解释为“抒发”、“阐发”侧重于作者主体,笔者认为第二种是合适的。因此对这句话, 曹旭的解释最为合理。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一句,吕德申本解释为“这是说阮籍《咏怀诗》具有言近旨远、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特点”,曹旭本解释为“《列子》卷四《仲尼》篇曰 : ‘唯然之音,虽远在八方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此本其语意。谓阮诗言近而旨远,语尽而情遥”,周振甫本解释为“讲的是在于听到看到的范围内,情思寄托在八方荒远的地方以外”。三种解释大致相同,但是对吕德申的“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解释,笔者认为不够准确,曹旭的解释是比较合理的,这句话只有言近旨远之意。

“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吕德申本解释为“洋洋 :形容美盛。会 :合。因为‘会于《风》、《雅》’,所以有‘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的作用”,曹旭本解释为 :“洋洋 :美盛之貌……会 :合也。此句谓 :阮籍《咏怀》诗合乎《风》、《雅》。可与首句‘其源出于《小雅》’相参……鄙近,鄙俗猥近。远大,邈远阔大……谓读之者遂忘却己之凡俗鄙近,自致阔大之襟怀,邈远之幽思。故当与‘陶性灵,发幽思’呼应”,周振甫解释为 :“内容丰富得合于《风》、《雅》,使人忘掉他的鄙陋浅近,自己达到远大的境界”。曹旭特别强调了“使人”二句并非评价阮籍的诗风,认为“此当指阮籍诗言近旨远、语近情遥之美感功能也”,这种理解是正确的,因此周振甫的解释就不太合理。

“颇多感慨之词”。吕德申本解释为 :“指阮籍诗多有所感而发”,曹旭举出了很多阮籍诗歌中的例子,认为这是说阮籍有很多感慨之言,周振甫将此句与上句连为一句,解释为“(自己有)很多感慨的话”。周振甫无论在断句和解释上, 都是错误的,而吕德申和曹旭的解释比较合理。

“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吕德申本解释 :“渊 :深 ;放 : 放旷”,曹旭本解释 :“厥 :其也。渊放 :深远放达。归趣 : 诗旨意趣之所归”,周振甫本解释为 :“它的意旨深远,趣向难以找到”。吕德申和曹旭都引用了《文选》李善注“颜延年曰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故粗明大意,略其幽旨也’”,由此可见,三种解释都认为这句话在说阮籍的诗歌,深远放达,意旨隐晦。

“颜延注解,怯言其志”。吕德申本解释 :“颜延之虽也说 : ‘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但他注解却只限于注明诗中一些词语的出典等,而对诗中寄托的意义并未加以阐发……所谓‘怯言其志’,指此”,曹旭本解释 :“延年遭际,与阮籍类同,‘怯言其志’,即怯言‘己’志也”,周振甫本解释为 :“颜延之的注,胆怯而不敢说他的意旨”。曹旭的观点透彻精到,钟嵘在阮籍条目中提及颜延之的注,用意其实就是说两人的遭际相似。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这段话最合理的解释是 :

阮籍的诗歌本于《小雅》,意义曲折隐晦,多用比兴, 并不刻意雕琢。《咏怀诗》是他陶冶性情、抒发情思之作。他的诗歌言近旨远,《咏怀诗》合于《风》《雅》,读者读之会忘却凡俗鄙近,自致胸襟豁达。阮籍诗歌有很多感慨之言, 但是深远放达,意旨隐晦。由于颜延年同阮籍的经历相似, 因此他的注同样不敢直接说出阮籍的意旨。

参考文献

[1]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2]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敢以烦执事”注释及标点商讨 第4篇

【关键词】标点 注释

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句末尾的标点用句号,将“敢”注释为“冒昧地”,是值得探讨的。

第一、根据课文的注解,将整句译为“如果让郑国灭亡了却对您(秦伯)有好处,(我烛之武)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因为,既然“让郑国灭亡了却对秦伯有好处”,烛之武再“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秦伯”已没有意义,烛之武就不必再枉费口舌去劝说;即使麻烦地劝说了,秦伯也不会听。所以,这一句不能用句号,应当用问号,表明烛之武以问的口气委婉地向秦伯提出“麻烦”的要求,同时表明亡郑对秦国没有好處,整句应当译为“如果让郑国灭亡了却对您(秦伯)有好处,(我还)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

第二、根据文意,“敢”应当解释为“岂敢”,翻译为“哪里还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95页注“敢”:“副词。用于反问,有‘岂敢’的意思。”将整句译为“如果让郑国灭亡了却对您(秦伯)有好处,(我烛之武)哪里还敢用这种方式麻烦您?”其言外之意是:我烛之武既然来麻烦您了,亡郑对秦国是绝对没有好处的。

从后文来看,烛之武的这种麻烦,不仅说明了亡郑无益于秦,而且说明了亡郑是对秦的损害,晋在东边获郑之后,必然往西阙秦。秦穆公正是听了烛之武的一番话,明白了这一利害关系之后,不仅放弃围郑,而且还生怕郑国不能抵抗晋国的进攻,于是派杞子、逢孙、扬孙帮助郑国把守。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的译文注释 第5篇

奔流下杂树, 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望庐山瀑布古诗注释及解析 第6篇

②香炉峰:庐山北部名峰。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故名。南见:一作“南望”。

③三百丈:一作“三千匹”。壑(hè):坑谷。“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

④歘(xū):歘忽,火光一闪的样子。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隐若:一作“宛若”。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

⑤河汉:银河,又称天河。一作“银河”。“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⑥造化:大自然。

⑦江月:一作“山月”。“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

⑧潈(zōng):众水汇在一起。“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

⑨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⑩乐:爱好。乐名山:一作“游名山”。益:更加。闲:宽广的意思。

上一篇:后悔的泪作文下一篇:辅导机构教研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