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管理制度

2024-05-26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管理制度(精选14篇)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管理制度 第1篇

黑泉中心小学定安校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管理制度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是保证项目工作正常开展的物质基础,是国家投资建设、学校负责管理使用的国有资产,必须落实专人管理,建帐上册,定期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和长期使用,真正发挥作用。

一、项目设备实行专人管理,落实责任制。任课教师是项目设备的管理者,必须尽职尽责管好设备。

二、按照“三种模式”分别填写《设备登记表》,建立设备安装、使用、维护档案。在《设备使用记录表》上对运行情况做出详细记录。

三、使用者操作必须符合相关设备的技术规范要求,符合有关安全规定和使用规则。

四、做好日常维护保养,使项目设备时刻处于完好状态,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注意电器设备的防雷、防尘、防潮、防盗和定期保养工作。

五、项目设备应为项目所规定的目标服务,只能用于接收、下载、浏览教育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不得挪作它用。

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将项目设备出借、转让、变卖或平调,决不允许被个人挤占挪用。

七、建立损失赔偿制度。因管理不善或使用不当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必须追究责任,责任人照价赔偿,损坏设备必须尽快恢复工作功能。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管理制度 第2篇

管理使用制度

1、项目设备实行专人管理,落实责任制。所有教学点教师是项目设备的使用者,必须尽职尽责管好、用好设备。

2、建立设备登记和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档案,按型号分类入账、入柜妥善管理,不得丢失、损坏,保证配套使用。

3、对设备使用和运行情况做出详细记录。

4、熟悉、了解设备的规格、性能、基本结构和操作使用方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做到规范操作,正确使用。设备使用后必须断开电源和接收信号源。

5、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做到防火、防盗、防雷、防潮、防尘、防静电。定期检查设备完好率,保持设备良好性能,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

6、禁止带故障运行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应立即停机并及时请专职技术人员处理。同时,建立故障登记薄,做好故障原因、责任、处理和维修等记录。

7、不得以任何借口将设备出借、转让、调拨或变卖,绝不允许个人挤占挪用。

8、建立损失赔偿制度。因管理不善或使用不当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必须追究责任,责任人照价赔偿,损坏设备必须尽快恢复工作功能。

二〇一六年三月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管理员职责

1、遵守国家法律和有关法规,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爱岗敬业、精通业务,忠于职守。

2、管理员要适时编制设备更新计划或提出购置(更新)报告,以保证工作不因设备故障而间断。设备和教学资源管理规范,存放有序,账物相符,设备技术资料文档保存完整。日常各项管理和使用手续完备,及时归档。

3、熟练掌握学校现代教育设备和相关应用软件性能。为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必要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4、做好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和安全使用工作,及时妥善处理设备故障,保障设备正常使用。做好防火、防盗、防雷、防潮、防尘、防静电等相关工作。设备使用完毕必须断开电源和信号源,关好门窗,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5、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和软件光盘效益,及时完整地下载存储过程教育资源,多种途径开辟教学资源渠道,构建适用的校本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目录编制科学有序,便于检索,方便老师使用,满足教学需要。

6、积极参加现代教育装备管理和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和业务素质。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管理制度 第3篇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教育部、财政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专门针对边远贫困地区启动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通过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确需保留和恢复的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 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组织教学点应用资源开展教学, 切实提高教学点教育质量。

为帮助教学点教师掌握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方法, 教育部对全国1000名骨干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 帮助各地组建由管理者、技术人员、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培训者团队, 利用暑期对当地教学点教师进行专门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在各地利用今明两年完成对本地教学点所有教师的全员培训同时, 教育部还建设项目专题网站, 教学点教师和中心校教务人员可以通过登录网站、拨打呼叫中心热线电话、发送邮件等方式, 进行资源接收、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咨询。

为确保播发资源切实满足教学点需求, 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教师优化资源内容设计, 开发出“教师上课”、“学生自学”和“拓展资源”三大部分内容, 覆盖小学1~3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科学、音乐、美术和体育8个学科。这些资源将通过卫星和网络两种形式结合教学进度分期传输到全国教学点, 供广大教学点师生免费使用。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管理制度 第4篇

据悉,为了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促进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2014年10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在全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要求各地以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经费保障、组织措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为主要内容,开展自查。在各地自查基础上,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教育部相关司局、国家督学和专家组成6个督导组对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浙江、福建、河南、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12个省份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其间,共抽查了48个县(市、区)的288所学校(包括教学点、县乡村的小学、初中、高中和中职)。

督导报告发布了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经费保障、组织措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主要内容。报告称,各省均在教育行政部门内建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各业务处室参与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大多数省还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的跨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绝大多数省份制定了专项发展规划,确立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经费投入方面,在中央财政专项投入基础上,各地加强省级统筹,弥补经费缺口。大部分省份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面改薄”计划,给予优先保障。比如,陕西省在2015年项目申报中明确将“全面改薄”工程资金的20%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多数省份明确规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标部分,用于满足学校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方面的开支需求。安徽省规定各中小学按照不低于公用经费10%的比例建立信息化专项资金。

督导报告称,各地普遍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从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以来,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参与过相关培训。各地积极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有效性。绝大部分省份明确规定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相应考评指标体系,建立推进应用机制。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管理制度 第5篇

工作汇报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之一。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帮助各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为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重大举措;现结合我乡项目学校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乡小学及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我乡现有中心完小1所,村完小1所,教学点2所,全乡小学在校学生1092人,共29个教学班,共有在职教职工53人。

近年,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加大装备的投资力度,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日趋完备。中心小学现拥有一间多功能音乐教室、一间电脑室30台学生用电脑、一间电子备课室8台教师用电脑,17个教学班都已装备班班通教学设备,开通了80M光纤宽带网,内部联接核心通过千兆交换机与多个分支交换机及无线路由器联接到教室和教师宿舍,高源、庙前、巷口小学也都已连接宽带网络,网络终端都联接到教室和宿舍。可实现全校每一台电脑终端的上网和其它信息传输。庙前、巷口小学安装“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各一套。

尤其是庙前小学,近三年来,在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2009授予吉安县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学校。2010—2011年授予吉安县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学校。

2012年授予村小办学水平评估先进学校。2012—2013学授予信息技术工作先进单位。

2013年在创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工作被评为先进单位。

二、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1、加强领导。成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做好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工作,把管理和应用纳入学校管理体系。

2、建立健全制度。学校出台相应的使用制度、设备维护等。制度由县统一制作并上墙,切实保证设备管理与应用有序化、常态化。

3、根据项目情况,中心小学投入近万元,为村小教学点添置了相应的设备如电脑桌、交换机、打印机等,各校网络都已经连接到各班教室和教学点资源室等,网络布局规范合理。

三、规范管理,完备资料

中心小学根据相应的管理要求,建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台账资料。

1、规范档案建设和资料管理。各项目教学点能及时收集资料,认真整理归档。(具体台账资料分别为:①各项制度;②使用记录;③维修记录;④培训资料;⑤资源目录)

2、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由中心小学教育技术处主任亲临各校指导安装、调试、培训,负责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使设备正常运行,确保一线教师能正常使用设备上好课。

3、强化设备的安全防护工作。做好了设备的防盗、防尘、防潮、防火、防触电等维护工作,加强教师值班查夜等。

四、强化培训,普及应用

1、加强教师培训。中心小学根据项目教学点教师情况,认真制定校 2 本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学校采取不同的培训深度和力度,对庙前小学主要进行光盘教学和教学点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培训。对巷口小学主要从电脑基础开始,因教师年龄大又刚接触电脑,培训任务重,难度大。

2、我乡培训人员情况。参与县级培训老师有3人,中心小学管理员和村小管理员负责培训本校教师;目前教学点教师能基本使用资源上课。

3、强化普及应用。根据教育局相关文件、方案等要求,我乡把数字点教育资源作为教育教学应用作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和途径。如庙前小学积极探索教学点资源使用方法,切实提高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要使设备发挥最大效益。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第6篇

全覆盖”项目工作汇报材料

根据各级关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工作的要求,2013年12月中旬各教学点所有设备的配送安装调试工作已经完成,配套资源光盘配送到位,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也已基本完成。上学期末已有部分教学点教师开始通过网络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本学期开学后,该项目将全面进入实质性的应用阶段。现将该项目工作进展汇报如下:

一、教学点基本情况

XX学校现有教学点8个(其中XX教学点无学生)。

二、教师培训开展情况

2013年8月28日,我校1名教师到福州参加该项目省级骨干者培训;12月1日组织教学点25名教师参加该项目县级培训;12月25日组织教学点15人到中心校电脑室集中进行实践操作指导。

通过多次培训,取得了如下效果:

(一)、基本熟悉项目设备,掌握并能正常使用设备;

(二)、熟悉项目资源网站,熟悉学科网页框架、栏目;

(三)、熟悉掌握了操作步骤,利用学科资源开展教学工作;

(四)、基本能进行资源简单加工与处理的能力;

三、教学组织应用情况

根据“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和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各教学点都能做到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具体情况如下:

XX学校的教学点主要是由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组成(其中山桥教学点是1—4年级),所以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一至三年级(或四年级)的课程。每个教学点都根据实际情况和课程设置要求开设了国家规定的课程。

一年级开设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体育六门课程。

二年级开设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体育六门课程。

三年级开设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品德与社会、体育、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十门课程。

已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教学点数有7个。

四、保障措施

1、加强意识,健全保障机制。学校成立项目管理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由教学点教师、学校技术人员、参培人员等组成项目组,负责此项目的管理、安全、使用工作。

2、安装“四防”设施,确保设备安全。各教学点安装防盗门窗、柜,添置防火、防潮、防尘设施,规范安装供电线路。同时,要做好日常清洁卫生,做到室内干净整洁、温度适宜、通风良好,各种线路规范、整齐,确保项目设备安全,延长使用寿命。

2、建立设备档案,加强设备管理。学校对每样设备都登记造册,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心校与教学点每学期核对设备数量、型号,检查设备性能,加强设备管理,确保项目设备不被损坏、丢失、挪用、偷盗、侵占。

3、加强设备维护,确保系统安全。要求各教学点负责人认真填写记载设备运行和使用情况。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互联网管理的规定。

4、建立健全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建立项目设备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建立项目技术人员培养制度,保证项目设备有人管理、维护。

5、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教研活动,使教师熟练掌握数字资源的应用技术,有效运用教学设备和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学科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第7篇

北新街小学

qinglinghe

2016年3月28日至4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省电化教育馆举办的楚雄州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师培训班。刚接到培训通知,我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我终于有机会参加一次国家级培训,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了却了自己多年以来的夙愿,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上又增添了辉煌的一笔;紧张的是我还要担负着二次培训的的任务。感到身上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想想教学点孩子们那一双双“饥渴”的双眼,那种期待让我不敢有丝毫松懈。

这次培训共有来自全州各县的教学点教师100多人参加,培训为期五天。授课教师都是来自学校的省级专家、骨干。他们用渊博的知识和专业的培训模式,让所有参训学员无一不感觉到受益匪浅。

通过省教育厅、省电教馆专家的详细解读,我懂得了“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政策背景和积极意义,感受到国家对农村教学点的政策关怀和良苦用心,同时也对农村教学点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我初步掌握了教学点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方法,对设备的组成、结构也有了大致了解;基本懂得了如何在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中应用教学点数字资源。

参加“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是的确是从实际培训出发,做到了通俗易懂,由浅入深。通过培训,我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通过这次学习,我学习了Windows7、Windows8的操作,演示文稿Power Poind和excels的操作和使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施设备的使用,信息资源的整理与发布。本次培训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来说确是受益非浅。这次培训为我们搭建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使我们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不断提高和成长。并能在以后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老师在应用技巧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并针对大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点、讲解。相信经过这次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使用这些软件肯定能够得心应手。虽然这次培训的时间很短,但每一位老师都很有耐心,对于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总是一遍遍地讲解,这让我很受感动。在与同行的相互学习、交流中,我收获颇丰。为了使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我要经常与同层次同专业的学员组织起学习兴趣小组,大家在一起交流讨论学习问题、体会、经验。并由学习好的学员带领大家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遇到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可以让自己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而对帮助解答问题的同学来说也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另外要充分利用网上答疑时间,在答疑前做好准备工作,对学习中的疑问事先有个总结,以便在答疑时能有的放矢。培训让我进一步了解了计算机的硬件与系统软件的安装,维护知识.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景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并让我们自己积极动手操作,结合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使每个学员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尤其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老师的一句话:“学习计算机就要多动手,不怕出错!其次,学习了几种软件的应用技巧,同时也学习了一些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如下载音频、图片资料)经常出现的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次学习,一定会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计算机运用的得心应手.为了提高大家的认识,老师不仅采用实物演示的办法,而且还为我们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来为大家讲解有关的知识,介绍了一些平时我们很少用到的方法,对我们今后自己的操作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这次培训,明白了要多了解了相关知识,读思考,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学以致用,计算机网络使学习、生活、工作的资源消耗大为降低。我们是新一代的人用的都是高科技,也随着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高科技的,需要老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不过有时也要动我们的脑子,要个人亲身去体会,去实践,把各项命令的位置,功能,用法记熟,做熟。提高我们整体的知识,打好基础同时学到很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和其他人员之间的交流。大家坐在一起畅所欲言,互相讨论,交流,把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让老师来帮助解决,这样使得相互之间都得到了学习,巩固知识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希望今后能多举办一些这样的培训。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管理制度 第8篇

一、教学点信息化教学的难题分析

作为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单元以及县区学校的补充形式,教学点仍然是农村学生重要的学习场所。但因地理位置偏远、规模小等客观原因,其普遍存在教学设施设备简陋,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师信息化素养不强等问题,信息化教学面临重重困境。

(一)信息化设施配置不足,缺乏财力支持

德庆县地处粤西,总面积2257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下辖13个镇(街道),学校数45所,教学点128个, 在校学生近6万人。经过几年创强工作,德庆县完全小学以上学校教育装备大大改善,教育信息化水平得以快速提升。但同时县内的128个农村小学教学点地处偏远, 学校分散,学生人数少、分布不均,这些教学点同城镇学校相比,信息化设施配备差距明显。由下表可以看出, 农村教学点信息化设施配备严重不足,其中有103所学校没有安装教学平台,也就说这些教学点无法开展多媒体教学,有91所教学点未接入互联网,无法使用互联网优秀数字教育资源。

经过教育创强,财政和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心学校基础设施、信息化装备建设方面欠下大量债务,教育欠债已成为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较棘手的事,至于地处偏远的山区教学点,县教育行政部门限于财力的困难不愿意再将本来就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教学点 , 教学点信息化设施建设缺乏财力支持。

(二)师资问题较多,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低

山区教学点条件艰苦 , 吸引不到优秀教师,师资问题较多:老龄化、学历低、配置不合理,信息素养低。德庆县128个教学点现有教师532人,50岁以上260人, 占了49%;40岁以下教师103人,仅占19%,由图1可以看出德庆县教学点教师老龄化问题非常明显

教学点教师主要由民师转正人员、代课教师和近几年的大专毕业生构成。尽管许多教师通过各种自学、函授等形式获得合格学历,但这种学历合格情况与正规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具有本质上的差别。他们缺乏较强的满足信息化教学相适应的学科基础和技能[2]。

教学点教师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缺乏正规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都比较全面,可以给教学点带来新的理念,促进教学点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 大部分都是语文、数学教师,其他如英语、音乐、美术、 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严重缺乏(如图2所示)。

由于山区教学点条件限制,教师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和网络,教师信息素养普遍较低。教师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差,对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电子白板使用知之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另外教学点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致使教师对现代化教学理论和方法掌握较少,许多教师仍是凭借过往的经验进行教学,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

二、政策依据与理论基础

解决山区县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中存在的问题,要按照国家项目实施要求、结合优秀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来开展工作。

(一)政策依据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通知》正式开启了全国教学点信息化建设。项目要求在全国教学点做好基本硬件建设 ; 组织教学点教师应用能力培训 ; 督促指导并组织教学点应用配备的设备和教育资源开展教学 ; 统筹项目经费 ; 加强督导检查。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应用要结合国家项目实施要求,特别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推进策略。德庆县通过实践探索,在经费使用、师资培训、资源应用、督导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能够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且具有本地特点方法、途径。

(二)理论基础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的核心在于资源应用, 资源应用需以优秀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混合学习理论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人们对E-learning进行反思后, 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3]何克抗教授则指出“所谓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 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4]”

三、推进策略

(一)建立“适度、有序”的经费投入机制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信息化设施配置不足,而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经费的投入,如何用好有限教育经费关系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应用的普及程度与效率。德庆县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工作过程中采用了“适度、有序”的经费投入机制,经过三年的实践,德庆县所有教学点按照目标逐步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全面开展。

首先是经费投入“适度”。山区教学点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结合山区实情,重点在多媒体教学平台、电脑教室、校园网络等几个方面进行规划建设。德庆县教学点学生人数一般不多,大约都在几十人左右,过百人的少之又少,开设年级一般在1-3年级,基本上每年级开设一个班。在教学点没有必要一味耗费大量财力、人力、 物力跟风建设所谓的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校园。为尽快启动并开展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德庆县在2013年全覆盖试点工作初期,只是考虑了开展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最基本的条件。在硬件上试点班每班投入1万元左右,装备一套简易的、能满足教学点教学需求的46英寸一体机智能教学平台或者手提电脑加液晶电视教学平台,连接了宽带网络(ADSL),为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基本的硬件条件。与此同时,国家在“三通两平台”之一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 专门为教学点设立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免费提供与教学内容和进度相对应的课例、课件等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优秀简洁、方便使用、为教学点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软件支持。德庆县在九市镇和凤村镇总投入25万多元就实现了全部25个教学点的教育数字资源应用环境初步覆盖,为全县试点工作提供了保障。

其次是经费投入“有序”。山区县教育经费本来就有限,用于教学点的教育经费更是捉襟见肘,但在“适度”投入的前提下还要做到“有序”投入,即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经费投入计划,并按计划有条不紊的落实,这样才能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德庆县在开展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工作初期制定了三年计划:初期选定两镇开展试点工作,中期选定其他部分乡镇铺开,到2015年12月达到教学点全覆盖。德庆县2013年11月在九市镇的所有11个教学点和凤村镇的所有14个教学点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连接了宽带网络, 开启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应用试点探索工作。在试点工作进行了近一年的时间后,在总结了试点工作的经验基础上,德庆县2014年9月投入30多万元在武垄、永丰、播植三个镇所有27教学点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开通网络,开展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推广应用探索。2015年3月后,教育经费投入逐步加大, 其余7个乡镇陆续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二)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培训方式

教学点老龄化、学历低、配置不合理,信息素养低的师资突出问题影响着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工作的开展。 教师培训是能够尽量抵消这种不利影响的有效办法,特别是要抓好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采用灵活的培训方式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培训积极性,提高培训效率。德庆县在教学点数字资源应用培训中采用了“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 具体实施如下:

一方面是“线下”,指的是直接在最基层的教学点内开展培训,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在各教学点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初期,考虑到教学点教师之前基本都没有接触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而且教学设备又与县教育培训中心、其他中心小学设备各有不同,同时教师也没有开展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的经验,为了让教学点教师尽快掌握本校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开展信息化教学,所以德庆县把初期培训放在了教学点。如在九市、 凤村开展试点工作时县教育局组织信息技术人员、教研室专家分两批次在两镇各一所教学点内对镇内的所有教学点骨干教师、中心小学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了初期培训, 培训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功能教室设备使用知识;国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第二层面,由各镇中心小学派出骨干教师,不定期的深入镇内各教学点进行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教学培训、指导。第三层面由各教学点掌握应用较好的教师对本教学点其他不熟悉应用的教师进行的校本培训。正是通过三种层面的培训,让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得以迅速开展。

另一方面是“线上”,是指采用远程培训方式对教学点教师的全员培训。山区教学点偏远分散,组织全部教学点教师集中培训有着各种不便,培训成本也不低, 运用远程培训方法能够很好解决这种问题。早在2010年8月德庆县就利用市教育局视频会议系统平台,搭建开通了“德庆教育远程视频讲堂”,邀请有关领导、专家、 名师、教研员和学科带头人不定期举办讲座、培训。在 “线下”培训的基础上,利用各教学点现有多媒体设备, 德庆县采用“视频讲堂”对全县教学点教师进行了多场次全员培训,收到了较好效果。

(三)应用“传统、在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山区教学点启动信息化教学的时间较晚,一般采用传统主流的教授式、灌输式教学,但随着教育技术理论成果的不断丰富,结合最新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混合学习”是把传统面授教学与互联网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 优势互补,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德庆县在开展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工作中,结合现有教学点信息化环境开展了基于山区教学点学情的混合教学模式应用,考虑到教学点学生年龄较小,主动性、 自觉性、自学能力还是比较差,还有具备网络学习的农村家庭还不是很普遍,如果一味学习“翻转课堂”模式, 将自学过程放在课外,将显得不切实际,难以达到混合学习的最佳成效,但是如果把在线学习适当放在教学点电脑室进行,我们觉得这种混合还是可行的。德庆通过实践,总结基于山区教学点学情的混合教学模式为:把在线学习适当放在课堂中,在课堂教学中先开展在线学习,教师通过基于云计算的课程资源平台呈现学习内容 (包括课件、知识点素材、微课等)和学习目标,学生登录课程平台自主学习,然后完成相关练习。在完成练习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学习活动,如探究、分组、 讨论、案例分析等,此时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平台反馈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接着教师采用面授教学,不再逐一进行知识点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最后,回到课程资源平台,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巩固学习, 通过讨论区进行学习评价、反思,教师也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图3)。

山区教学点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结合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提升了面授教学的效率,实现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互相评价、讨论反思,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实践。

(四)推行“常态化”的领导督查管理

推进山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需要各级部门加强领导,强化督查,并且形成“常态化”的管理机制。 德庆县教育局成立了“德庆县教学点数字教育教育资源全覆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在规划、 保障等方面加强领导和业务指导。同时各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制定镇内实施方案。教育局领导及专业人员经常到教学点检查指导,中心学校加强了教学点设备使用和管理督查,防止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空置或者挪作他用,而且也不容许教师以“年老”或其他原因为借口不学习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教学点负责人负责督促本校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开展信息化教学。

四、应用成效

(一)教学点信息化设施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建立“适度、有序”的经费投入机制,德庆县教学点信息化设施水平逐步提高,德庆县教学点教学平台由2013年11月的25台增加到了104台,增长316%;电脑室由11间增加到19间,全县开设有四年级以上的全部教学点全部装备了电脑室;教师办公电脑由49台增加到120台,增长145%,连接互联网的教学点增加到了104间。能够开展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的教学点也由25间增加到了104间,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率由20% 增加到了81%,并且剩余的教学点的信息化实施也按计划预计在今年10月份前全部得以提升。

(二)打造了一支新的信息化教学应用队伍

随着德庆县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工作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教学点教师已经初步掌握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运用,他们已成德庆县一支新的信息化教学应用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德庆县通过“线下、线上”结合培训方式,培训教学点教师430多人,占全部教学点教师的81%,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功能教室设备使用基础知识、国家资源使用方法、存在问题的针对性培训、资源平台学科教学应用等。通过培训以及实践应用,教学点教师们现在都能够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三)推动了教学点教育教学改革

1. 转变信息化教育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普遍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上,由过去的不想用、不会用,逐步到现在想用、会用、争着用,信息化教育观念得到了较大的转变。

2. 丰富教与学的方式。过去教学点的课堂大多都是 “一支粉笔 + 一张嘴巴”式的“满堂灌”教学,现在有了多媒体,教师可以借鉴课件和名师课例组织教学,使教与学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了,以学为中心,自主、合作、 探究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得到了体现。

3. 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把知识点学习通过多种途径呈现,过去单调的课堂变成了多维多彩的世界,这是过去偏远山区教学点难以想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听觉、视觉、动觉等多感官同时参与,学习兴趣大增,教学质量随之提高了。

4. 扎实教师教学基本功。利用名师制作的课件教学, 本身也是教师学习提高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 教师汉字书写规范了,普通话水平提高了,英语发音标准了,数学语言表达也严谨了。可以说,利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的资源进行教学,促进了教学点教师教学基本功和学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5. 开设所有课程。由于教师专业配置不齐全,国家规定的课程,如英语、美术、音乐、科学、品德等课程, 在过去是难以开齐上好的,这也是长期以来制约教学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非本专业的教师也可以利用名师制作的课件边学习边教学了,大大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6.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和教学教研能力。通过实践, 教学点教师普遍学会了如何下载、使用课件和如何在网上获取更多教学资源等方法,有些教师还掌握了修改和制作课件的技能,信息技术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同时, 由于经常参与教研活动,教师的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水平提高了,教研能力增强了。

五、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改善山区教育点设施设备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教学水平,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

1. 教育行政部门力促山区县教学点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观念。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他们大多觉得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费时费力,学习不积极,也没有主动尝试使用。还有的教师只是在公开课、评优课上偶尔使用,主动性不强。

2. 尽早普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多采取措施,做好规划。首先解决硬件建设问题,然后再抓好培训应用,总结推广。

总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对加快山区县教育信息化步伐,提高教学点教学质量,促进山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门要努力做好资源应用工作,开展教研活动,加强管理,总结应用经验, 切实改进教学点教学薄弱环节,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快,山区教学点信息化设施设备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然而,与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以肇庆市德庆县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试点工作为例,分析目前山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国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实施要求、相关教学理论为指导,提出山区县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的推进策略。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管理制度 第9篇

教学点是中国基础教育最为薄弱的环节,为从根本上打通教育均衡之路,2012年11月底,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以使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为推进项日开展,教育部专门组织力量,配套开发人教版1至3年级8门国家规定课程的数字资源,并从2013年9月开始通过网络和卫星两种方式同步播发。同时组织建立“教学点专题网站”和呼叫中心热线电话,为教学点教师提供专家解读、在线答疑和咨询,积极开展远程指导和服务。各地结合项日开展情况,通过教师应用培训、教研巡回指导等多种方式为教学点提供支持服务。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桃花沟教学点,虽然仅有一名55岁的老教师,但经过培训,一个人利用项日设备与资源为3个年级、7名学生开齐了国家规定的全部8门课程。虽然一句英文都不会讲,这位老教师却利用资源把英语课上得有声有色。山西省芮城县东屿村教学点通过实施项目,学校教学条件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孩子们会唱歌、会画画了,村里的老百姓很认可,新学期陆陆续续共有16个孩子转学回村。安徽、湖北、湖南等多地还通过专递课堂、同步课堂等形式,探索扩大优质资源在农村教学点更广泛覆盖的有效机制,真正实现让山里娃娃与城镇学生同上一堂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很多地区的教学点还利用网络建立了亲子热线,使学生可以与外出打工的父母进行视频交流,以人文关怀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日的实施及持续推进,有效解决了教学点师资短缺和水平不高的实际困难,既改善了教学质量,也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教学点学生培育适应信息时代的观念、习惯和生活方式开辟了渠道。

广西投入10亿元实现示范性普通高中县县全覆盖

《广西日报》消息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确认天峨高中、合山高中为第十八批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并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牌匾。至此,广西实现了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县县全覆盖。

近5年来,广西每年安排普通高中基础能力建设专项经费,同时统筹中央财政普通高中改善条件资金、中央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资金,共投入10.5亿元支持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新增校舍面积48万平方米,新建功能教室160余间,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

此外,广西教育厅制定出台《广西普通高中学校常规管理规定》,实现了广西基础教育各学段常规管理政策文件的全覆盖;制定《广西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全区学籍管理工作,首次提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双向转学政策,有力促进了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教育的有效实施。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81条术语发布

中新社消息 日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81条思想文化术语在北京发布,“道”“仁”“义”等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术语入选。81条术语均配有简明中文释义和英文翻译,供海内外读者使用参考。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组织,多部委联合参与,旨在梳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术语,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准确予以诠释,用于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传播媒体等对外交往活动中,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没有相对一致的理解与阐释,更没有规范的翻译标准和统一的操作规程,涉及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解释、翻译往往大相径庭,水平参差,极易引发歧解。这不利于外国受众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准确把握,也极大影响了“中国声音”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据介绍,首批发布的81条术语,既包括“道”“仁”“义”等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也有“阴阳”“诗言志”“修齐治平”等属于交叉学科的术语,“不学诗,无以言”“玄览”等术语则是第一次作为学科术语被挖掘整理。未来该工程整理、翻译的成果还将通过出版物、网络数据库、创意音视频等多种方式与读者见面。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管理制度 第10篇

通过参加“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学习活动,使我对数字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以往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多反思。以下是我对培训的一点总结与反思:

培训内容:

1、“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概述。

2、“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操作和使用。

3、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介绍及应用。

4、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检索与获取。

5、农村学校教研的组织与开展。培训效果:

通过对网上视频的观看,基本达到了培训目的,完成了培训任务。

首先更新观念,充实自己。通过此次的培训学习,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还要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何况处于信息化的时代,学生知识的来源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课本,而有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如果教师不及时充实自己,不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能行吗?

其次,积极研修,提升自我。通过这次培训,我解决了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使自己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互联网有着浩瀚的信息,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宝藏。以后我要利用搜索工具,查找更多有用的信息,帮助我的成长,帮助学生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我相信这将为我今后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体系都使自己对语文教学与教研工作不得不重新审视和重新思考。培训是良师益友,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大基石。听专家讲座,聆听名师的课堂,这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作好准备。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管理制度 第11篇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培训汇报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之一。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帮助各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为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重大举措;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偏远地区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行动。

我校就“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于2014年2月24日对教师进行了使用培训。主讲老师陆桂梅,一、向让全体教师了解“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政策背景和积极意义,感受到国家对农村教学点的政策关怀和良苦用心,初步掌握了教学点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方法,对设备的组成、结构也有了大致了解。

二、给老师提供网址,培训老师如何下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中的资源。

三、保证每周二、周四坚持打开接收器,接收资源,让老师们使用方便。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管理制度 第12篇

—— 写在湖南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之际

《 中国教育报 》 2013 年 12 月 25 日 11 版

江华瑶族自治县务江乡小朋村大坪口教学点汤海英老师,在用数字教育设备给孩子们上课。

‚真新鲜,现在通过电视也可以上课!‛ ‚太好了,城里老师‘来’给我们上课啦!‛

‚城里老师的课,上得又生动又活泼!孩子们很爱听!‛

‚城里老师的课,普通话好标准哈;老师好帅好漂亮。‛

今年9月以来,笔者多次深入湖南偏远农村地区的几十个教学点,不断听到这样的赞美声。

让这些老师和同学们高兴与赞美的,是数字教育卫星接收系统带来的优质数字教学实录课。在国家教育部门等九部门的部署下,今年湖南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即让全省的3480个教学点,全部用上数字教育资源,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首项重点工程。在资金紧张、工作量大、路程遥远等多方面困难的制约中,湖南的各级教育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全方位推进。截至12月初,这一工程已圆满完工,实现了‚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实际覆盖的学校还多了两个,第一批2241个,第二批1241个。偏远农村学校的孩子,从此可以听‚城里老师‛上课,可以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数字教育资源点燃了偏远农村学校孩子们的‚梦想‛。

“信息孤岛”渴望“新空气” 80多个孩子,4名老师,这就是一个遥远山村教学点的全部师生。这所学校名为鲁合小学,地处平江县浯口镇,离省城100多公里,离县城40多公里,离镇里也有20多公里。路途的偏远和高山的阻挡,不仅使这里的师生出门困难,而且使他们信息受阻。由于至今没有网络,在信息上与外界几乎处于隔断状态,是个典型的“信息孤岛”。

像这样的“信息孤岛”,在湖南还有不少,多是农村教学点。省教育部门介绍,所谓教学点,简单地说,就是不成规模、不成建制的农村非完小,多是一人一校两个年级,许多还是隔年招生。这些“教学点”,通常位臵偏远,教学条件和设备差,学生很少,老师身兼几门课程,专业教师基本没有,教育教学水平落后,网络又进不去,成了典型的“信息孤岛”。据2010年全省教育事业统计,湖南共有这样的农村“教学点”3480个。

“信息孤岛”渴望“新鲜空气”。“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教学手段不断翻新,教学模式不断变革,学习方式不断创新,特别是在省城,电子白板已经普及,电子书包等各种信息化产品被陆续推广和使用,教育信息化不断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然而,农村,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教学点,信息化几乎还是空白。”省教育部门信息化部门负责人说。

2012年,国家教育部门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列为当前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七项重点任务之首,中央财政给予重点扶持,湖南将其作为今年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点工作,除在财政上进行配套外,还着力抓好招标采购、安装调试、师资培训、资源配送、督查验收。省里成立了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是在省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由省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省教育部门教育信息化办公室统筹协调,省电教馆具体组织实施,各市州和县市区明确业务科室对口并指定1-2名专人跟踪项目推进。

一场偏远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攻坚战,拉开了序幕。

克难攻坚,步步为营 这是一场鏖战。

要把信息化推进到偏远农村学校,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事实往往比想象更困难。路程的艰难,就是其中不可逾越的“鸿沟”。全省3480个教学点,都遍布在极其偏僻的农村地区,近则离省城上百公里,远则近千公里,且多是路途崎岖,得爬山涉水。而每个教学点要完成这个项目,首先省里必须要进行设备招标、采购、分发,然后教学点要进行设备安装、老师培训,之后省里还要组织开发适合当地的相关课程,再层层分发下去。“都是很具体的工作,必须深入每个教学点,一套套设备安装调试,一步步落实。”具体承担此项工作的是湖南省电教部门负责人介绍说。

经费上的困难,也是难以逾越的。按照有关规定,每个教学点,中央财政拨付5000元,省财政配套2000元。全部加起来才7000元,包括全部的设施和设备的购买,以及施工和劳务。而其中的设备,又包括卫星接收系统、防雷系统以及电视机和电脑。“拨付的经费,实在是少了点,只够用来购买基本设备,施工和劳务等费用,根本没办法解决。”一名具体负责项目施工的电教人员说。

怎么办?降低设备档次?不行!增加拨款?显然也不现实。经过认真研究,陈德平和他的同事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件事关农村孩子教育的大事,质量上坚决不能打折扣。设备档次不能降低,电视机必须是42英寸的液晶电视,接收锅也必须是上级规定中最好的。为此,他们决定,全省电教系统全员出力。仓储的提供,设备的分发、运输等都自己出力。同时,积极调动教学点老师和乡镇、村组负责人的积极性,组织大家自己动手挖基座、地沟。光这两项,至少就为每套设备节约了1000元左右。“与兄弟省市使用同类设备比,我们每套节约了几千元。”省电教部门负责人说。

有了设备,没有教学资源,设备就成了摆设。中央电教馆虽然制作了同步教学课件,但是其版本与湖南小学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完全一致。为此,由省电教馆牵头,在推进设备安装的同时,积极开发适合湖南教学点实际的教学资源。他们一方面对以往开发的资源进行筛选,精选一些适合教学点用的资源;另一方面组织省内专家开发适用的新资源。“教学点的老师,整体年龄偏大,没有二次资源开发的能力,提供的资源最好是成品,拿来就可以用。”省电教部门负责人说。笔者走访时得知,目前全省已遴选了教学点1-4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科学等7个学科、11个教材版本的优质资源,共计200G,各地发挥县市或乡镇中心校的作用,采取移动硬盘配送的方式把资源推送到各教学点。

有了设备,有了资源,老师们不会用也是白搭。由于历史原因,教学点的老师普遍年纪偏大、知识结构老化、信息化教学方法欠缺。要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师的培训工作必须得跟上。为此,省电教馆又牵头对教学点老师开展专项的分层次培训。首先是培训骨干。今年8月,170多名骨干在长沙进行集中培训。其次,是这些骨干回去后组织各县教学点的教师,采取相对集中或送培到点的形式,进行全员培训。省电教馆为此还组织编写了《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教程》的专门培训教材,免费发送到老师们的手里。

各县市区也采取积极举措推动这一举措。比如,江华瑶族自治县针对本县教学点多(205个)且布局分散的情况,在硬件配备时,他们还创造性地将全县教学点分成四块,同时进行,分组安装,加快了安装进度,确保了安装质量。在老师培训上,他们首先抓好各乡镇教育专干的培训,再通过教育专干“星星之火”,“燎原”到教学点。教学点老师信息化水平低?培训就分步实施。第一步,由中心小学和完小组织分管的教学点老师进行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校本培训。主要解决如何用鼠标,如何开机、关机,如何连接电脑等最基本的东西。第二步,全县由电教部门分片区组织进行设备应用基本操作培训。比如,如何接收卫星信息,如何下载课程资源,如何在教学中使用,设备使用出了问题如何咨询、维修,等等。很快,205个教学点全部用上了数字教育资源这一“新式武器”。

教学点来了“城里老师”,真好!“这个方法好,孩子们都喜欢。”11月中旬,笔者在平江县浯口镇鲁合小学时,二年级的李复兴老师正在利用数字教学系统,给孩子们上课。电视机上,一个年轻、美丽的女老师正在领读课文。语气、语调都相当标准。李复兴说:“我的普通话不标准,有了这个系统后,好多了,对孩子会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学生江向阳也很开心地说:“能听到城里老师给我们上课,真新鲜。”

鲁合小学是湖南最早安装数字教育卫星接收系统的学校之一。

和别的教学点一样,这里的老师大多年龄偏大,知识更新较慢,以前基本上是哄孩子的“娃娃头”,教学上很难有突破。

今年6月,当数字教学设备配发到学校时,老师们完全不会使用。计算机如何操作,资源如何下载,课堂上如何使用等等,老师们全不会,真可谓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这让我怎么教娃娃们啊?”老师们很为难。正在这时,县教育辅导站派来了技术员,手把手开始教老师们使用电脑。

从开关机到基本操作,再到如何进入教学系统使用资源,老师们认真记下了每一步操作。学生们放学了,他们还一遍一遍地熟悉各个工具的功能,一次次练习查找课程资源、使用电子课本。

几个月下来,如今这里的4名老师,基本上都可以熟练地使用了。“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春天来了》,想不想先看个小电影啊?”在平江县的另一个教学点翁江镇晋平小学,笔者看到老师正在利用新系统,开展视频教学。只见老师点开电子课本中的视频,液晶电视屏幕上的动画片开始播放:嫩绿的小草慢慢发芽、五颜六色的花儿开始绽放,还有白云、快乐的小鸟……孩子们完全被电视中的画面吸引了。美丽的画面,生动的讲解,将孩子们的视野和思绪带到了外面的世界。

“山区的老师,语文和英语教学,最害怕发音不准,有了这个系统后,解决了很大问题。”在鲁合小学走教的英语老师王旭,颇有感触地对我们说。

“以前,农村学校,尤其是教学点,由于教师缺乏,音体美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没有开齐,项目启动后,该教学点教室里的电脑直接连上了网络,以前无法开起来的课,老师只需在网络课程上的课表点一下,就可以直接为孩子们上课。”平江县教育部门领导说,“里面的资源都是全设计好的,甚至习题和课堂活动都设计好了,方便得很。网络课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活泼。”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管理制度 第13篇

1.教学点资源全覆盖资源的理论概述

随着一些数字信息化教育进入课堂, 教师开始以全新教学方法理念,新的教育体系实施教学,让许多教师从先前粉笔书写转为播放幻灯片, 从一门课一个讲师到可以随时听专家讲座,这对学生学习突飞猛进有很大帮助,使教师意识到自我基础知识需要巩固,感受到新的课程革新的光明前景。教学点资源全覆盖这一项目还专门针对贫困地区进行课程开设,通过教学点优良的设备进入每个课堂, 减弱贫困地区再次落后的趋势。为了让教师熟练掌握运用方法,教育部开设课程对教师进行指导培训,项目自启动以来,深受教育界瞩目,各地区积极响应, 利用信息帮助边远贫困山区开齐学生所需基本课程,解决有学生无教师的问题。

教育部大力推行教学点数字教育, 将人员分组推进项目工作,邀请教育部专业人士对资源进行优化,使之更适用于教学内容,各大学校利用寒暑假装进设备,更新教师讲课学生听的 方式 ,转变为学 生自主学 习探索问 题 ,开拓头脑 ,对资源有效利用, 其覆盖面之广还体现于增设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八门学科,在时间、空间、经济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掌握最 新发生的 事件 ,随时了解 时事 ,丰富知识 ,做一个不仅会读书而且善于应用的头脑灵敏的学生。教学点资源全 覆盖资源 拉近了世 界的距离 ,不分地区 ,不分贫富 ,让学生可以学习相同的课程,有助于国家团结和谐,共同灌输爱国思想, 减弱贫富分化, 让我国在信息化时代登上世界舞台,稳固国际地位。

2.教学点资源全覆盖资源应用方法研究

2.1教学点教育资源全覆盖的应用

到现今为止,教学点资源全覆盖早已应用几年了。普遍教学点都采用新进设备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尤其在偏远山区这种变化更为明显,如老化的黑板换为网路设施。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直接提高教学质量, 间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了发展中国,领导们重视教育,所以我们要制订最佳教学方案,为国家培养栋梁。在教育资源全覆盖应用的情况下,我们要不断发现不足并及时改正,勇于改议更好的教学方案。各教学点的领导人组织相关教育设备的有序配设。在此基础上会有相关部门提供帮助,如安装设施及相关技术的提供。与此同时,教学点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只有将老师培训会,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为了体现该应用方法的效果,教师培训可以和教学同时进行。当然,为了实现教学点全覆盖, 有些部门提供了大量资金帮助和教学技术的帮助。

2.2教学点教育资源全覆盖的研究

由于教学点全覆盖教学方式被普遍推广,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问题,因此以下便是对该方法的研究。我们为了加强体现教学点全覆盖的积极作用,必须积极转变教师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让同学们渐渐习惯,渐渐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需要积极选举出色的教学点。采用选举的方式是推动教学点全覆盖发展,更积极促进教育发展。采用推选可以让各教学点各自逐渐完善教学点全覆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这种教育模式的益果。

3.教学点资源全覆盖的实践

为了达到全覆盖, 教育部对全国较多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帮助教学点教师掌握教学设备资源使用方法,快速接受新理念教育的思想,贯彻新体系,改善教育机制,更好地融入信息化教育时代。从该应用实施以来,各地积极响应,立即在培养学生方面行动。学者和教师在假期时也进行培训,并把学习积极性带入教学课堂, 让同学们慢慢熟悉这种教育模式。当然, 实践之后就要进行反思, 反思之后就要行动起来解决问题,若不解决就不会有进步。在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下,我们应该做的不单单是实践。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教师视野得到了开阔,提升了其教学能力。在特色教学点,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们也在反思全覆盖教育资源的教学方式, 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改正,选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

教育部十分关心教学点资源全覆盖实施的情况, 因为它关乎学生成长中最重要的接受教育阶段, 所以随时会进行视察,以此关心学生的发展动态,希望学生按照预定设想发展,更有利于今后学习,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而且在推进工作中,我们要有序实施,成立各种部门积极推进该教育方式实施,以顺利开展各项活动,大力开发。

4.结语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管理制度 第14篇

关键词:资源全覆盖;教学点;效益;发展

中文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7-0030-04

教育部于2012年起实施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主旨是解决遍布中西部地区广大山区教学点师资短缺、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学校开不齐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两年的实施,项目学校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对带动全县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教育的改革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勐海县县情和教育的基本情况

1.县域概况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东接景洪市,东北和西北与普洱市思茅区和澜沧县相邻,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距省会昆明599公里,距州府景洪市45公里。全县国土面积5511平方公里,辖5乡6镇1个农场,85个行政村3个社区6个生产队,949个村民小组81个居民小组,驻有1个省属茶叶科学研究所。2014年末常住人口33.9万人,户籍人口32.75万人。

全县具有独特的气候优势,年平均气温18.7℃,平均海拔1180米,冬暖夏凉,适宜养生、休闲和度假,是打造度假、体验游的最佳选择;具有享誉天下的普洱茶,茶文化、茶树王和连片的古茶园是打造健康游、体验品位游和古茶文化游的最好品牌;民族文化、农耕文化是勐海县吸引现代城市人思古追幽、返璞归真的最亮卖点;打洛边境游是勐海县旅游独具特色的旅游名片。勐海县土地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生物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良好。

勐海县集商品粮基地、糖料基地、普洱茶基地、畜牧蔬菜出口基地、竹产业基地、石斛基地于一身,目前的农产品加工都处于初级阶段,加工转化升值空间大。勐海县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融合度较高,蔗、茶、竹、石斛、木薯等主要农业产业都有优势龙头加工企业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效的关联度高,产、工、销连接链较长。目前,勐海县正处在诸多产业发展初期和基础期,大的规划发展才刚刚起步,随着国家和省、州各项重大政策机遇效应的叠加,勐海县特色优势正加速向竞争优势转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

全县国境线长146.556公里。国家级一类口岸打洛距缅甸景栋仅86公里,距泰国北部口岸米赛仅240公里,是我国通往缅甸、泰国及整个东南亚距离最近的陆路通道。勐海县辖区内居住有25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8.86万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的88.1 %,世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等13种少数民族,大多跨境世居。勐海县有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37494人。其中: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主要生活在山区、半山区。由于交通闭塞,导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傣族主要生活在平坝区,较之其他民族较为先进。

全县四大主体民族(傣、哈尼、拉祜、布朗)的地域分布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县教育基本特点: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与傣族受教育程度差距较大,层次分明,全县教育水平呈现出多层次、差距大的特征。勐海县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以1953年县一小办学为主要标志),起步很晚,加之受经济、交通条件制约,发展缓慢,与全省其他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2.勐海县教育的基本情况

2014-2015学年初,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含校点)118所。其中:幼儿园12所(含民办4所);小学50所(含民办1所、完小32所);普通中学13所(含完中3所,初级中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职业初中1所,职业高中(中职)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教学点40个(其中一师一校点12个)。

全县共有教学班977个,其中:学前教育班级155个,小学566个,初中班级201个(含职初10个);普通高中班级26个,职业高中班级29个。

全县在校学生42840人,其中:学前教育在校生6631人,比上年增加13人;小学在校生23204人,比上年增加11人;初中在校生10653人(含职初473人),比上年减少1280人(上学年初中毕业4446人,本学年招生3365人,招生小于毕业数1081人,故在校生减少);普通高中在校生1369人,比上年增加59人;职业高中在校生983人,比上年减少31人。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2649人,其中:学前教育教职工203人;小学教职工1421人;普通初中438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职工156人,职业初中教职工38人;完全中学教职工320人;职业高中及教师进修学校教职工73人。

2014-2015学年初辖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61.63%,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8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5%,小学在校生年巩固率99.36%;辖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17.9%,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88.5%,初中年巩固率98.33%;辖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38.07%。青壮年非文盲率99.9%。

二、扎实有效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带动和促进教育改革

1.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情况

勐海县有“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学点47个,其中“一师一校”教学点有12个,主要集中在边境山区乡布朗山乡。这些分布在全县山区乡镇的教学点,有近200名教师,覆盖2000多名学生。

2.扎实有效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

(1)县教育局高度重视,2014年勐海县教育局自筹资金购买了32套电子白板发放到教学点。项目实施以来,共投入近200万元资金,用于举办各种培训及奖励教学点教师。

(2)有效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措施

一是克服困难,将项目设备有效利用起来。

如:勐海镇新生寨教学点离村寨较远末通电,镇中心小学购买了一套太阳能发电机,重新加固教室门窗,并聘请了本村村民看护学校(每月500元);布朗山乡南朗、老南东等教学点为确保资源设备的安全,教师每天上课将设备调试、安装,以供教学使用,放学后再将设备拆除、搬回宿舍。上述举措为偏远山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保证。

二是以会代训,提高认识。

认识是制约项目有效实施的最重要因素。勐海县及时建立了关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应用推动机制,全面推动资源的广泛应用。“以会代训”解决教师思想上的问题。通过举办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应用经验交流研讨会提高教师对资源全覆盖思想上的认识。

2013年12月,在布朗山乡召开研讨会,校长、教务主任和信息技术人员参会,观摩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项目设备安装、调试、应用。同时,在应用过程中召开项目促进推进会,全面听取项目学校开展工作情况汇报。在布朗山举办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经验交流会,每个项目点的教师都把本校应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开展教学的实际情况作了交流,并上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示范课。全县各乡镇小学的主管教学副校长,信息技术人员参加了研讨会;

三是以赛代训,推动应用。“以赛代训”解决教师使用和应用中的问题。通过举办应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课堂教学竞赛提高教师课堂驾驭信息化的能力。2014年5月25-26日,县教育局主办布朗山中心小学承办了应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教学竞赛,参赛的32名教师又是比赛者又是评委。竞赛以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分组进行;2014年12月23-25日,县教育局主办、勐遮镇中心小学承办了勐海县“国培计划”(2014)——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教师教学实践暨课堂教学竞赛研讨会。省电教馆、州教育局、县教育局、全县各乡镇小学主管教学副校长、信息技术人员,共计143人全程参与了这次研讨活动。经过全县各乡镇村完小及教学点全体教师初选,推选出55名教师参加了竞赛。此次竞赛最大的亮点就是音乐、美术专业教师不能参加竞赛,竞赛教师既是选手也是评委,更好地达到竞赛教师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目的,并形成了机制,每年举办一次;积极举办了课赛团体赛。它以团体赛的方式进行,分预赛、决赛两个阶段。各校按照参赛学科选拔推荐优秀选手组团参加片区预赛,片区预赛评选出团体前两名参加全县的决赛。竞赛学科分为小学语文、数学、思品、科学四科;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品六科。参赛教师用多媒体备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充分调动了除教学点外其他学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们相互帮助、一起学习,共同面对挑战,既锻炼了自身课堂教学能力,又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点教师的流动性大,应保证任教期内教师熟悉并能独立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维护和资源接收等工作,及时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设备和技术问题,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县教育局、乡镇中心学校委派信息技术骨干教师深入到教学点教会教师利用配发的设备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接收以及获取资源的途径,能够进行简单的课堂教学设计。组织学科优秀教师直接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送到教学点,帮助教学点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能够花时间、精力思考优秀教师教学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要素,通过相互之间不断的切磋、交流,提高教学点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而不是孤军作战,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教授知识。

上述活动的开展,有力推动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在勐海县的使用、普及,使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全县各教学点的教育教学工作。

(3)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取得的成效。

勐海县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探索,成功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植入教师课赛团体赛,使数字教育资源(可视性强、直观性强、图文并茂)的优点真正服务于中心小学、中学的日常教学,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显著。

一是有效解决了全县教师不足、结构不合理和开不足、开不齐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

国家提供的教学点数字教学资源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信息闭塞、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让边疆少数民族子女享受到了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对少数民族地区孩子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全县各小学积极应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特别是村完小和教学点应用教学点资源开设好了音乐、美术、科学课等课程,解决了常年因无专业教师不能开齐课程的大难题。音乐、美术课的开设让学校换发了生机、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生动的画面、规范的动作、美丽的图画、动听的歌曲,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深深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整个校园充满了欢歌笑语。家长们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学生会唱更多的歌曲,会画更多的图画,会做更多有趣的游戏,学校成为少数民族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孩子们也更加喜欢在学校学习、生活了。

二是很大程度矫正了教学点教师语言、书写不规范问题。

三是有效提高了教学点的教学成绩。布朗山乡教学点相对分散、偏远,教学质量相对中心学校偏低。在使用数字教育资源后,学生的成绩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是促进了农村教师的快速成长。

农村学校教师通过参与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每学期应用教学点资源上好一节的公开课、研究课或示范课,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和教学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教师们谈到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时,都兴奋不已。“应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课堂教学会更加轻松,更高效。数字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我们的知识面也得到拓展、教学技能得到提升,以前不敢上的课也敢上了,彻底改变了我们‘一张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以来,勐海县逐年引进、输送优秀年轻教师到教学点工作,确保了教学点教师素质的稳步提高。同时,给予教学点物质支持,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教育均衡化发展。

三、搭建平台,促进区域内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带动并促进了勐海县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丰富的数字资源有利于培训广大教师,促使教师与时俱进,改变自己。使广大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实现教育公平成为可能。为使项目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构建三级管理服务网

为加强对全县数字教育资源的组织领导,勐海县及时成立了“县教育局信息中心——乡镇信息技术人员——村小信息员”的三级管理服务网,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各中小学信息技术员到各学校解决设备应用、维护维修等实际问题。通过这些活动,信息技术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大大提高,从而确保了数字教育资源真正在乡镇尤其是教学点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2.建设校园网

校园网属局域网一种,其特点是:投入小、使用简便、管理技术要求低。学校只需购置服务器一台,加装所需硬盘,用不低于100兆的网线通过交换机连通所有的教室、功能室和教师的办公电脑,通过映射功能就能实现班班通、室室通、台台通。

校园网的主要功能是在校内应用可以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存储及共享、班级及校园文化建设、办公自动化、学校管理、慕课、晒课、网上集体备课、评课等。

目前,全县完小以上学校校园网建成28所,未建19所。计划到2015年12月底完成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校园网及班班通建设,网速提高到50至100兆;2016年12月底完成完小校园网及班班通建设,网速提高到20兆;2017年12底完成教学点班班通建设及网络全覆盖,网速10兆。

3.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对有效校本资源库建设认识

通过网络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召开研讨会等形式促使校长及领导班子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上学期分别召开了小学及中学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科、教务主任和信息技术人员校本资源研讨会,有效提高了学校领导班子对有效校本资源库建设的认识,为学校开展校本资源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领导基础。就在2015年8月20日,召开了由全县校(园)长参加的勐海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会,展示了中小学有效校本建设、应用和教学点数字资源应用。

4.建好数字公共资源库

2014年勐海县分别组织了全县小学、中学的学科带头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一百多人从《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库》、《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教学点数字资源库》等能下载的网站中下载、整理了大量和我县学科配套的资源,基本建成了我县中小学公共资源。为各校有效校本资源(科科、课课有适合本校学生的优质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及课堂、课后检测题等)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为全县教师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5.专家服务队伍下基层学校服务教学

县教育局及时组建人数160多人的信息技术专家服务组,涵盖中小学所有国家规定学科,以指导定期开展工作。

一是信息技术专家服务组定期深入到各个学校及教学点帮助建立简易校园网,维护、维修设备,培训指导教师使用设备开展教学、下载资源、整合资源,建立IP资源库;二是学科专家组定期指导各学校全员参与,建立校本资源库,构建有效、高效课堂。

6.狠抓教师培训教师

有效校本资源建设主要靠各学科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校本资源。勐海县将定期组织学科专家组深入学校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包括电子白板有效应用,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等。

今后,勐海将以“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的推进为契机,做好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的延伸与发展,以点带面,全面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推动全县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富丽商务酒店出纳岗位职责下一篇:摆花样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