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总结

2024-05-13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总结(精选9篇)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总结 第1篇

一、基本做法

在管理制度上,**区出台了《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严肃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纪律的意见》、《**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区国有资产集中管理试行办法》、《**区国有资产处置实施细则》等文件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规范了国有资产从配置、调剂、产权登记、产权界定、清产核资、处置、报损、报废等一系列程序,明晰了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办法。同时,该区组织全区所有单位进行了资产清查,摸清了家底,在此基础上,该区把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统一划归国有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管理。明确规定全区国有资产必须登记造册,明晰产权。

在管理权限上,国有资产实行“国家所有,集中管理,授权经营,市场运作,收益上缴”的原则。并构建了国有资产管理的三层组织架构,规定**区国有资产管理领导小组为最高决策机构,**区国有资产管理局为监管机构,**区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为经营机构,并明确了各自职责。原资产占有单位不得随意处置资产,配置资产也规定了审批权限,单位擅自购置、处置资产将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

在操作程序上,**区从资产配制、处置、运营建立了一整套阳光操作程序,并针对每一个环节制度了具体的操作规程,杜绝在国有资产管理环节发生腐败。与此同时,**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追究制度来规范全区的国有资产管理,对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任何单位的国有资产收入必须统一进财政专户。

在资产购置上,明确规定全区国有资产必须登记造册,明晰产权;规定购置国有资产必须实行审批制,凡单位价值3000元或批量资产价值XX0元以上的,必须向国资局报告,

总结

同时规定,购置资产单位价值50000元或批量资产价值100000元以下,报国资局批准,购置资产单位价值50000元或批量资产价值100000元以上,由国资局审核后报国有资产领导小组审批,购置小车一律由区政府审批。

 

在资产处置上,规定资产处置在实行审批制的同时必须按公开的方式进行,必须按照申报、核实、审批、评估、处置的程序进行,各单位处置国有资产不论大小都必须报批,100000元以下由国资局审批,100000元以上由国资局审核后报领导小组审批,与此同时,在资产处置时,国资、监察、资产单位共同到场并签字认可。

在资产运营上,规定全区经营性国有资产由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实行集中管理、集中统一运营,其他单位不再进行资产的经营,运营公司采取公开拍租的方式实现国有资产经营,区国有资产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对运营公司的资产经营进行考核。

二、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后的几点思考

通过一年左右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我们认为国有资产管理大有文章可做,要切实杜绝国有资产管理的漏洞,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改变过去分散的管理制度。关键的是要由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和加强资产登记、购置、处置等环节的.监管,要形成统一的资产登记、购置、处置办法。

统一资产经营。由一个专门的单位来集中经营,变各自为政为统一管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集中经营。达到有效整合资产,拓展财政增收渠道的目的。同时达到杜绝利用国有资产搞腐败的现象。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必须打破各种条条框框,要从政策上探讨如何建立新政,特别是如何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产生。一方面要着手把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纳入国资经营预算管理;另一方面要对国有资产经营从制度上加以规范,要建立符合现代经营管理的公司对全部的国有资产进行专门的运营;再一个方面要加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环节的监督,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总结 第2篇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社会稳定为基础,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革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建立扭亏增盈目标责任制和考核体系为杠杆,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在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国有粮食企业实现战略性重组,形成比较合理的结构和布局,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扭亏为盈。附营企业资产整体出售,国有资产退出,系统内平衡调控,职工身份置换,现金安置职工,实行民营化改制。

二、摸清情况,制定改革方案

㈠、摸清企业家底

摸清底子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为确保粮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局首先严格资产认定,对企业涉及的资产、债权、债务,坚持从审计和评估摸清家底入手,摸清两方面的情况。

1、人员构成情况

**区粮食系统有军粮供应站(此次改革不涉及)、收储经营总公司及6户附营企业:食用油脂厂、面粉厂、广告公司、饲料公司、编织袋厂,粮贸公司共8户企业。

全区国有粮食企业共涉及改革对象532人,其中退休职工259人(含内退50人),应置换身份273人,各企业人员组成情况为:收储公司职工总数:327人,其中退休职工184人(含内退35人),应置换身份143人;油脂厂职工总数:47人,其中退休14人,应置换身份33人;面粉厂职工总数:79人,其中退休职工30人,应置换身份49人;广告公司职工总数:10人,应置换身份10人;饲料公司职工总人数:26人,其中退休3人(含内退1人),应置换身份23人;编织袋厂职工总数:19人,其中退休9人(含内退6人),应置换身份10人,粮贸公司职工总数:24人,其中退休19人(含内退6人),应置换身份5 人。

2、资产及债权债务

7户企业共有资产7653.5万元,其中流动资产5401.5万元,固定资产2165.1万元,其他资产95万元,负债8560.6万元,资产负债率达112%。

(二)制定改革方案。

2003年5月,我局成立了粮食系统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在弄清企业家底的基础上,粮改领导小组认真领会上级粮改政策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政策界限,结合企业实际,因地制宜,因企施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改革。经过充分讨论,反复研究,分别制定《**县粮食收储经营总公司改革方案》、《**县塑料编织袋厂改革方案》、《**县食用油脂厂改革方案》、《**县粮贸公司改革方案》、《**县面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改革方案》、《**县广告公司企业改革方案》及《**县饲料公司企业改革方案》报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分别于2003年4月、12月对收储经营总公司、面粉厂、粮贸公司、编织袋厂、油脂厂等5家企业改制方案给予批复。改革方案中明晰国有粮食企业职工身份全部终止,明确了收储企业以出让部分国有资产,现金安置职工,清偿债务,创建国有粮食独资公司的形式进行改革。其余4户附营企业资产实行公开拍卖,现金安置职工,清偿债务的形式进行改革。并根据各企业实际明确职工安置补助标准,收储总公司在职职工每人4000元再就业启动金,每年工龄814元安置补偿金,面粉厂、粮贸公司、编织袋厂在职职工每人3000元再就业启动金,每年工龄736元安置补偿金,油脂厂在职职工每人3000元再就业启动金,每年工龄500元安置补偿金。

(三)认真细致做好改革所需资金的详细测算工作。

为使企业改革得以顺利进行,我局粮改领导小组对改革所需费用进行详细测算,7户企业改革安置资金及其它支出所需资金为1950.8万元。其中:在职职工终止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人员273人,需安置资金552万元;内部退养职工50人,在内退期间需发放生活费及应缴基本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和大病保险、失业保险,所需费用为353.9万元,需支付抚恤、丧葬费为39.7万元;退休职工209人应一次性缴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和大病保险费用为559.3万

元,需支付抚恤、丧葬费为140.7万元;应支付107名退休职工未领安家费和建房费73.9万元;应退22名职工现金入股股金21.1万元;支付职工遗属补助费用为23.7万元;应支付改革前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143.7万元;清偿其它债权单位和个人欠款42.8万元。

(四)盘活资产,筹措改革成本,妥善安置职工。

善安置好企业现有职工,是确保社会稳定和粮改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而安置的关键在于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在改革过程中,我局党政领导千方百计筹措安置资金,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筹集资金:

1、清收旧帐。一是清收职工往来借款及经营过程中的赊帐欠款。二是对企业原有债权进行清偿。

2、变现资产。一是企业整体出售,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二是对职工原有宿舍进行产权出让收入;三是对企业现有其他可变现资产进行公开拍卖;四是盘活资产收入。通过清收旧帐和变现资产筹集改革成本750.5万元。其中:收储经营总公司资产变现收入513.5万元,油脂厂资产收入30万元,编织袋厂资产收入60万元,粮贸公司变现收入22万元;办公楼拆迁补偿款125万元

至2008年10月止,用变现资产安置职工273人,共支付资金750.5万元,其中:支付安置金552万元,支付职工安家费35.6万元,抚恤费16.7万元,一次性支付职工遗属补助23.7万元,补交改革前欠交养老保险金101.4万元、清退职工股金21.1万元。并结合企业实际,对男年满50周岁工龄30年,女年满40周岁工龄20年,再就业困难的64名职工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办理提前退养手续13人,目前通过清收旧帐和变现资产筹集改革成本750.5万元,尚缺口资金1200.3万元。

(五)成立企业离退休人员托管中心,做好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

为更好做好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经报区人民政府同意,我局成立粮食局企业离退休人员托管中心。收储经营总公司深化企业改革及附营企业民营化改制后的离退休人员和办理内部退养人员全部进入中心管理,使企业改制后离退休人员和内部退养人员管理工作得以继续进行,实现对离退休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落实老同志的“两个待遇”。

三、存在问题

根据我局改革目标和改革所需资金测算,现企业改革资金缺口1200.3万元,资金组成情况如下:

(一)、退休职工209人应一次性缴纳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和大病保险、失业保险,所需费用为559.3 万元,需支付抚恤、丧葬费124万元,应支付未领取安家费和建房费38.3万元,合计721.6万元;

(二)、内部退养的50名职工在内退期间需发放生活费及应缴基本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和大病保险、失业保险、所需费用为353.9万元,需支付抚恤、丧葬费为39.7万元,合计393.6万元;

(三)、“三项保险”欠费问题。由于各企业没有能力缴纳“三项保险”,到目前为止拖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共计85.1万元。致使职工的保险权利得不到保障,终止国有企业身份的职工不能办理个人社保续保手续,患病职工得不到及时治疗。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展粮食经济,搞活流通,使企业轻装上阵,让改革深入彻底地进行,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由于企业欠费,到目前为止,有80个退休职工未进入医保,这些职工一天比一天老,但医疗保险未交,医疗条件得不到保障,致使粮食系统的工作存在不稳定因素,今后的重点就是解决80个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

二、内部退休人员中有一部分按照当时**市的政策,已经达到退休条件,但是退休审批权上划到省上以后,由于省上不承认**市制定的关于粮食系统的特殊工种政策,致使一部分人无法办理退休,增加企业负担,希望市粮食局帮助协调解决。

三、市政府搬迁重建占用饲料公司的土地8.15亩,按照现在的搬迁补偿价格,应补偿饲料公司580万元,望市粮食局帮助协调。

**市**区粮食局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总结 第3篇

关键词:创新管理,深化改革,促进发展

1国有林场改革前的基本情况

隆化县国营林场管理局成立于1963年,原名河北省茅荆坝国营林场管理局,为河北省林业厅直属正处级全额事业单位,1984年下放到隆化县,降格为正科级差额事业单位,下辖1个调查队和10个国有林场。在国有林场范围内有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有林场主要分布在滦河周围,生态位置重要,武烈河(承德市的母亲河)发源地位于茅荆坝国有林场范围内。全县国有林场总经营面积116万亩,占隆化县国土总面积的1/8,有林地面积94万亩(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57.65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62%),森林覆盖率81%,林木蓄积量350万立方米。

2国有林场改革的主要做法

2.1抓部门联动,合力推进改革

自2011年作为河北省第一批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县以来,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有力指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及时破解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改革试点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2.2抓方案制定,逐级上报审批

制定了《隆化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并逐级上报审批,2013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我县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和市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编制了《实施细则》,按照实施细则稳步推进各项改革。

2.3抓部门联动,共同推进改革

财政、人事、编制、发改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密切配合,全力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3国有林场改革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3.1明晰功能定位

根据我县林场所处的重要生态位置、公益林所占比重较大等因素,坚持生态公益性的改革方向,把10个国有林场全部定性为生态公益型林场。

3.2理顺领导体制

由原来的县管改为以市为主,市、县共管的管理体制。

3.3合理确定组织架构

一是,提升机构规格。由原来隆化县国营林场管理局更名为隆化国有林场管理处,规格由原来的正科级升格为现在的副处级,内设机构、所辖林场和调查队由原来的股级升格为现在的副科级。二是,核定领导职数。隆化国有林场管理处设领导职数四名,其中:处长一名(副处级)、副处长二名(正科级)、总工程师一名(正科级),内设综合科、计划财务科、森林资源管理科、经营产业发展科、防火办公室五个副科级机构,领导职数五名;10个林场领导职数配备依据林场规模确定,经营面积在10万亩以下的徐八屋、旧屯等林场领导职数设一正两副;经营面积在10-20万亩的张三营、南阳等林场领导职数设一正三副;经营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茅荆坝林场领导职数设一正四副;森林资源调查队领导职数设一正一副。领导职数变化情况为:改革前正科级2名,副科级5名,改革后副处级1名,正科级3名、副科级16名,比改革前增加了副处级1名,正科级1名,副科级11名。

3.4科学核定编制

改革前原有编制493名,改革后共核定编制451名,精简编制42名。管理处核定全额事业编制38名,经费形式为财政性资金基本保证;森林资源调查队和10个国有林场共核定差额事业编制413名,经费形式为财政性资金定额补助。

3.5落实财政支持

从2015年开始,我县将人员经费869万元全部列入财政预算,用于林场职工工资发放,解决林场职工的生计问题。

3.6依规使用改革专项资金

中央和省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1674万元已全部拨付到改革单位,并严格按照批复方案要求,将改革补助资金全部用于缴纳职工“五险一金”、拖欠职工医药费、工资等与改革相关费用。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都达到100%,彻底解决了林场职工的后顾之忧。

3.7解决历史债务

我县用改革资金1794万元,化解了部分历史债务,使国有林场轻装上阵,加快发展。

3.8妥善安置职工

改革前有职工493人,改革后批复编制451人,现有职工347人,自然减员146人。改革试点期间,全县没有出现因国有林场改革引发的上访事件,实现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统一。

3.9创新国有林场管理机制

我县初步建立了以公益林管护和“三项作业”实行购买社会服务、干部选拔实行竞聘上岗、林场职工实行绩效考核等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多种经营发展森林旅游、园林苗木、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财务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为林场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4国有林场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我县经过2014和2015年的正式改革,明确了林场功能定位、提升了机构规格、工资待遇明显提高、“五险一金”全额缴纳,解决了后顾之忧,化解了部分历史债务,使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职工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国有林场各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开创了全县国有林业工作新局面。

4.1生态观念得到转变

我县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的原则,把保护和扩大国有森林资源、提供优质生态服务作为国有林场改革的首要目标。通过改革,推进了国有林场由采伐木材获取经济利益向保护培育森林资源发挥生态功能和服务为主。由生产经营性单位向公益性单位转变,职工由砍树人变为种树人、护林人,工作重心转移到保护培育森林资源为主。在营林生产上推广木兰林管局目标树管理等近自然经营理念,实行流域治理,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效益。现已完成流域治理面积1万亩,目标数经营设计1万亩。

4.2经营机制得到活化

依托茅荆坝国家森林公园和茅荆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级品牌,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目前已成为京北森林休闲旅游的一张名片。2014年,我县又成功筹建了郭家屯省级森林公园,为隆化发展森林休闲旅游拓展了新空间。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苗木产业、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多渠道增加林场收入。

4.3森林资源得到增加

自2014年开始实施了“百万大苗上山工程”,为林场培育了后备资源,拓宽了增收渠道,同时也增强了国有林场发展后劲。严格执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大力削减采伐限额,减少森林蓄积消耗。使森林蓄积每年净增长10万立方米,总蓄积量达350万立方米。另外通过场场合作、场外合作造林以及承包经营的形式,共同开发森林资源,实现合作共赢。

4.4办公条件得到改善

几年来,我县通过采取争取项目和自筹资金的方式,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全体干部职工的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得到根本改善。10个国有林场场部机关全部实现了新建或新购,30%的管护站实现了新建,冰箱、彩电一应俱全,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提高。

4.5职工面貌得到改观

国有林场在职职工工资由改革前的每年3万元,增加到现在的4万元,提升了职工的工资待遇,特别是林场级别的提高提升了林场职工的社会地位,使职工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切实增强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凡是遇有国家政策性工资调整,如:乡镇工作人员补贴、精神文明奖等均能惠及到国有林场职工,并都能及时兑现。广大职工感到很自豪,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5问题和建议

5.1公益林及生态造林项目补助标准过低

目前,每亩公益林、天然商品林补助标准国有的6元,民营的15元。建议:进一步提高国有公益林补助、中幼林抚育项目补贴标准,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5.2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缺口较大

林场林区的通信、电力、道路、饮水、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信息联系渠道不畅;需要建巡山道的林区由于没有资金而搁置,部分巡山道在雨、雪季节中断问题频出。建议:继续加大对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贫困林场的扶持力度。

5.3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国有林场职工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不高,知识结构得不到及时更新,不能适应现代林场建设的需要。

5.4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探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国有资产管理 模式 改革

高校国有资产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的暴露出来。对此,要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质量,从而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避免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保障高校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亟待改革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完善,传统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的需求,也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因而必须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改革。具体表现如下:

(一)按照国有资产的概念,高校国有资产隶属于国家,并归国家所有,然而事实上,并没有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来具体实施,这就混淆了高校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导致责任和使用脱节,导致国有资产的使用和处置较为随意。再加上,目前我国针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这部分的制度不完善,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制约,使得高校国有资产在管理上漏洞百出,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二)高校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低下。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使得高校国有资产的相关信息不能在各部分之间畅通的了流动。同时,在使用国有资产的过程中,使用者往往手里含有的国有资产数量,并凭借国有资产的数量衡量一个人权利和势力的大小,但是并没有真正重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缺乏考核机制,从而导致建设多次复工,虚假夸大报告等问题。目前,高校国有资产分割严重,并有加剧的趋势,拥有者往往只在乎拥有量,不管效益,在使用和调配的过程中,各部分之间缺乏交流,导致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每况愈下。

(三)僵硬化的高校国有资产配置。高校国有资产的凝固性,导致高校国有资产流动性差,不能满足高校的发展的需求进而导致国有资产配置僵化,不能优化资源配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有资产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方向

(一)明确权责管理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责部门是财政部门,因而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由财政部门统一监管,对此,为了明确财政管理部门。高校、主管部门等管理主体的责任和权限,要完善管理体制。 具体做法如下:第一,财政部门作为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履行职责,通过财政预算优化高校国有资产的配置,并根据相关的规定对其的使用、配置以及处置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财政对会计制度基础性管理工作职能对高校国有资产实行价值观管理,从而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价值,最大程度的保留高校国有资产,防止资产流失。第二高校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高校国有资产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全面系统的管理。

(二)创新机制,建立高校国有资产财政监管新模式

一是实行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统一。为避免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脱节,一方面可以考虑改变当前单一的年度预算形式,补充编制高校中长期预算,使年度预算和中长期预算能够相互连贯。另一方面从高校资产的形成、使用和处置各个环节上建立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结合点,实现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有效结合。二是建立高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制度。从预算收入入手,着力于预算支出的审计;从预算执行结果出发,着力于预算执行全过程审计。三是改进高校会计核算,增强会计信息的可行性。

(三)完善制度,全面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综合管理水平

首先,要做好国有资产的基础性管理,健全管理制度,认真对待清产核资、产权登记、资产台账等日常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规范高效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健全高效国有资产台账制度。针对学校产权、无形资产、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其次,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力度,如针对知识产权,可以专门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激烈制度,提高高效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并促进高效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产品。再者,重视国有资产的配置和使用,实行以存量定增量,盘活存量资产,优化配置,防止出现重复配置现象。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传统的高效国有资产管理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改革。对此,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的研究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资产管理办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以便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保障高校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避免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有高校国有资产。

【参考文献】

[1]邹群.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财经界,2013(2):43-45.

[2]郭彦斐、李忠民.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分析与展望[J]. 山西建筑,2013(3):244-246.

[3]朱节云. 关于晚上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和建议[J]. 科技信息,2012(32):110-111.

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第5篇

加快本市国有企业结构调整,明晰国有企业功能分类和投资运营模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由市场决定的国资进退,补充机制,全面优化本市国资布局。本市国有企业改革的范围,包括国资监管机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未与主管部门脱钩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后拟设立的国有企业。本市对上级上报的国有企业按照功能分类:属公共服务类型的企业有:市供水公司、市公汽公司,竞争类型的企业有市汽车运输总公司、市小乔米业公司、市食品公司、市饮食服务公司、市金属回收有限责任公司等。还有十几家未完全与行政事业单位脱钩的小型国有企业。

二、目前本市国资推进改革所做的工作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公车用车制度改革的日常事务,为公车改制拍卖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按规定分三类情况:对本市进入拍卖程序的公务用车进行摸底排查。对外出租出借公务车借用,占用下层单位及其他单位,接受企业捐赠车辆;领导干部因工作变动借用,占用原单位公务用车;公车私挂。截止2015年7月8日,本市共清理实际上交车辆44辆,其中乡镇上交28辆,部门上交超编公车4辆,人大、政协上交12辆。对上述产权清晰,权属明确的车辆。委托正规鉴定评估机构评估后,按程序委托拍卖公司对处理的车辆进行公开拍卖,分三个批次对上述44车辆进行了拍卖,除3辆流拍卖外,其它41辆全部拍卖成交,拍卖金额280多万元全部上缴国库。经过这三批次的公车拍卖,为本市公车改革积累丰富的经验,使本市公务用车改革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有力地配合省政府刚刚出台车改方案执行,为方案的实施做好对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本市的公车改革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运行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两房清理整治专项活动能否取得实效,整改落实工作为重中之重。根据全市各单位三定方案统计人员数2875人,而实际人数3521人,副科以上干部人数1427人。在这次办公用房清理过程中,共清理面积109708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面积80023平方米、附属用房面积14155平方米、出租面积15530平方米;结合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和各单位三定方案人数核算本次应腾退43008平方米,已清理腾退面积2981平方米,统筹调剂15143平方米,已封存面积9354平方米,出租面积15530平方米。

三、探索新型的国有事业单位经营之路

对本市原血防医院、蒲纺医院进行托管,寻找有技术、有资金、会经营的合作对象,委托托管经营,对提高服务质量,对做大做强国有资产,有很大的帮助。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及建议

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总结 第6篇

一、市属国有企业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国有企业167户。分布在工业、商业、交通、乡企、农机、城建、外贸、计经、粮食、市社、十系统。十系统职工总数24,811人,离退休职工7,209人,总资产268,209万元,负债总额 342,697.9万元,其中:欠银行贷款316,841万元,欠保费 5,072.9万元,欠职工工资9,161万元,欠职工集资款、抵押金3,015万元,欠职工工伤亡补助费203万元,欠职工其它应付款8,405万元。

二、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情况 市属十系统共有167户(其中包括市社系统55户企业)企业进入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其中70户企业已完成了改制任务。70户国有改制企业包括:工业41户、粮食28户、城建1户。70户企业净资产48,657万元,企业占地面积269.2万平方米,其中建 筑面积158.1万平方米,银行贷款256,030万元,企业其它应付款27,733万元。职工总数13,996人,其中在岗人数111人,离退休人员3,905人,解除劳动关系人员13,996人,重新上岗人数 1,617人。70户企业改制支付总成本16,557.6万元,其中职工经济补偿金 10,734.9万元,(国家补助金 3,584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3,004万元,企业自筹资金 4,146.9万元其中:工业资产变现610万元、软贷款、粮食储备金 3,536.9万元)。职工债务 3,825.2万元,其中拖欠职工工资1,085万元,职工集资款抵押金2,655万元,工伤亡补助85.2万元。养老保险金按国家“并轨”政策50%折算为1,997.5万元。

三、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制情况 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工作截止2005年8月30日基本完成。市属国有工业企业41户,职工总数6,846人,其中进站职工4235人,未进站职工2541人,离退休职工2860人。净资产22,320万元,负债总额39,898万元,资产负债率178%,资不抵债企业33户。其中欠保费1,944万元(按50%折算),欠职工工资849万元,欠职工集资款、抵押金73万元,欠职工工伤亡补助费83万元,欠职工其它应付款169万元,欠银行贷款17,829万元,欠其它应付款18,951万元。41户工业企业职工总工龄12,342年,其中固定工工龄101,154年,合同工工龄27,188年。经济补偿金总额4,70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费2,025万元,本级财政配套费1,481万元,企业自筹1,220万元。41户企业改制总成本7,655万元。其中经济补偿金4,706万元,养老保险金1,944万元,职工债权1,005万元。

四、市属国有企业未改制情况 未改制97户企业(含市社55户)职工总数 10,815人,离退休职工 3,304人,占地面积7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2万平方米,企业净资产22,199.9万元,预计变现9,927万元。改制总成本16,682.7万元,其中:经济补偿金7,379.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480.5万元,地方配套2,455.8万元,企业自筹2,443.4万元。职工工资5,283.2万元,职工集资款、抵押金 845.7万元,工伤亡补助98.6万元,职工养老保险3,075.4万元(6,150万元的50%),改制成本预计缺口6,755.7万元。

五、国企改制存在的问题 市属167户改制企业(其中包括市社系统55户)剔除工业、粮食、城建三系统已完成改制的70户企业。还有97户企业有待改制,如97户企业不能尽快进入改制程序,将会增加改制成本,并产生不稳定因素。(一)、增加改制成本

1、晚改制一年将增加经济补偿成本421万元。(企业职工10,815人,年经济补偿标准按390元计算,即10,815人×390元=421万元)。

2、晚改制一年将会增加职工养老保费1,143万元(10,815人×1,200元=1,298万元)

3、晚改制一年将会增加企业留守人员工资216万元(450人×400元×12月=216万元)。合计增加改制成本1,935万元。(二)、增加不稳定因素 今年年末是国企改制的最后时限,国家在资金政策和保全企业资产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的政策照顾,过了改制时限企业的资产将很难保全,现在华融公司、长城公司等几大金融部门正在通过法律程序准备对企业资产进行扣押,如果企业资产一旦被扣押,企业将无能力支付改制成本,企业改制将无法进行,职工队伍必然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同时商业、市社等七个系统 8,844人已个人垫付经济补偿金 2,410.8万元,只待国家、地方配套资金到位即可完成改制任务。如配套资金不能到位,职工经济补偿不能兑现,债务不能偿还,养老保险不能投保,职工很难接受这一现实,势必将会发生不稳定因素。

六、具体建议

1、应尽快解除法院扣押事宜,立即变现企业现有资产,变现资金用于弥补改制成本不足,从而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2、政府应举债偿付“单退出”职工每人集资的130元垫付款,已确保社会稳定。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总结 第7篇

当前,对于国有资产能否管好,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成功,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政府、企业及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平民百姓的热门话题。因为这上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与否,下连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现就当前国有企业产生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谈些看法。

一、国有企业发展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经济所创造的财富维持了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壮大了国防力量,保证了国家的安全,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可以说没有国有经济的物质基础,就没有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但是国有经济的发展也同其他所有制经济一样,不是、也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有时也带有明显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既受国有经济政策、政治环境制约,也与国际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以说,建国以后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实行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在当时我国工业化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不高,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但解决了占全世界1/5人口的吃饭和就业问题,而且为我国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内、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继续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继续实行原有的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我国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出现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亏损面逐年增大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1992年~1995年分别为22.7%、29.8%、32.7%、33.5%,1996年上半年则达到43.3%,并且1996年一季度出现了全国性的整体亏损,国有资产的损失数额也逐年增大,据1994年全国开展清产核资的12.4万户国有企业的不完全统计,全部资产损失达2231.1亿元,全部资金挂帐22069亿元,损失与挂帐合计达4438亿元,占这些企业全部资产的10.7%。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少看法,有的归结为管理体制落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有的归结为企业目前存在三座大山:负债过高,冗员过多,社会包袱过重;有的认为主要是企业管理混乱,管理水平低。上面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我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是管理制度不顺,企业管理落后。虽然近10多年来,我国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放权让利,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际两权分离,进而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什么药方都用过了,但成效并不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以往这些改革,停留在企业层面的多,政府层面的少,浅表性的多,深层次的少。因此,必须抓住问题的本质,改革才能见成效。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起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仍困扰和阻碍着企业的发展。

传统的体制下,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被政府部门分割,造成了产权管理的多元化,政府各部门都可以所有者的身份向企业发号施令,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企业要对多个政府部门负责,但却没有哪个部门真正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任。由于所有者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企业缺乏应有的监督的约束,尤其是那些直接归各级政府管理的大企业集团,其产权归政府所有,但政府是由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由于政府没有授权由哪个部门进行监管,结果是政府哪个部门都可以管企业,但谁都管不了,谁都不负责任。政府对企业的情况完全靠听汇报,对企业的内在情况不清楚,结果不出问题则可,一出问题就大得不得了,就要关闭乃至破产。

那么国有企业如何进行改革?这方面中央有了明确的规定,即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目前,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从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到中间或中介性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再到生产经营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框架,在认识上是统一的。近年来,各地也根据实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目前全国已有11个省、市、自治区及经济特区先后建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尽管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但新的管

理体系基本上是按照三个层次的框架建立的。其大致情况是: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一级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简称国资办);在中间层建立资产经营公司;在下层是由企业群组成。这三个层次,在上层通过国资委直接管理资产经营公司,而不是靠各部门分工把关,这样既能实现将政府各部门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又直接加强了对资产经营的监督和领导,形成了有效的制约机制;在中间层建立了国有出资人制度,为资本运营构建合格的载体,使企业对投资主体负责,投资主体对出资人负责,出资人向政府负责,实现了国有资产监管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的分离;在下层由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参股及合资企业群组成,这些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拥有法人财产权,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具体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从而实现了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理顺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

三、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坚持改革与加强管理相结合 现在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并没有与经营者的利益直接挂起钩来,经营好了没有得到实惠,经营差了也不负责任,出了问题只要自己没把钱装腰包仍然万事大吉,这个单位搞不好调到另外一个单位去照样可以当官,这样的一种机制打击了先进,保护了落后,也出现了一些投机钻营和短期行为。我认

为,加强管理应该坚持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方针,内部管理主要是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内部人控制制度目前很难奏效,因为现在是厂长经理说了算,你要么坚持原则看饭碗,要么保饭碗说假话。因此,加强政府对企业管理尤其重要,但加强管理并不是捆住企业手脚,不能采取计划经济那一套行政办法,而应该用政策进行规范,用制度约束和监督考核的办法。

四、国有企业改革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

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情况非常复杂,当前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以下几种倾向。

一是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当前有的地方为了赶速度,不顾客观实际,搞指令性计划,要求在一段时间内全部完成改制计划。应该说,改制有个计划是对的,但计划应该实事求是,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致,要成熟一个转一个。否则即使转了,也是换汤不换药。

二是改制应讲究实效。现在有的企业改制图形式,赶时髦,为组建企业集团搞拉郎配;改变主管厅(局)为公司,把牌子一换,结果机构没变,管理方法没变,职能也没改变;组建经营公司不但未能减少行政干预,而且增加了新的婆婆。这些不讲究实际的改革,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劳民伤财。

三是改制应采取多种形式。现在有一种误解,似乎一搞改制就只有搞贴身经营”,搞员工持股;一搞抓大放小就只有卖

企业。于是出现了不顾企业和职工的反对,把本地好企业全卖光,似乎卖得越彻底越好。有的企业借改制之机化公为私,最近朱总理就曾两次对安徽扬子集团改制中化公为私问题进行指示,提出这种改制”问题很多,父职子继,把国有企业变成家族企业,要严肃处理,吸取教训。

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对策分析 第8篇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变革原则

国有经济进行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就是要把资本而没有成为资本的国有资产转化为国有资本, 转化为以增殖为目的、处于运动之中的、时刻产生扩张冲动的那种资本。只有国有资本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才能实现搞活国有经济的目的。具体而言,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新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 促进分工发展的原则

经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初始要素和最终消费之间插入越来越多, 越来越复杂的生产工具、半成品, 使分工越来越精细。生产力的提高表现为技术水平上升,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教育水平提高, 以及采用先进的管理和信息技术, 而这一切都要依赖劳动者的专业化分工水平得到体现。在一定意义上讲, 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社会分工的发展。任何经济形式如果阻碍分工演进, 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国有经济也必须遵循分工发展的基本原则。但是, 分工的演进受制于交易效率, 交易效率提高, 分工水平则上升。而交易效率又受制于制度、市场和交易技术三方面因素。因此, 推动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降低交易费用, 提高市场竞争自由度, 提高交易效率, 推动分工的演进。作为国有经济制度架构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则必须以促进分工演进为基本原则, 通过制度创新, 降低交易费用, 提高交易效率, 推动分工的演进。只有如此, 国有经济才能发挥其推动经济发展, 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目的。

(二) 推动资本流动的原则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是创造新价值的物质前提和条件。换言之, 自行增殖是资本的本质属性, 资本在运动中增殖, 在增殖中运动。任何资产和资金, 如果不以增殖为目的, 不处于运动之中, 没有任何扩张的冲动, 就不能叫做资本。资本的流动, 不仅仅使资本获得增殖, 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本的流动, 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推动分工演进和经济发展。国有经济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把本来是资本而没有成为资本的国有资产转化为国有资本, 转化为以增殖为目的、经常处于运动之中的、时刻产生扩张冲动的国有资本。即:一是要求国有资产具有可交易性, 明确规定除特殊性国有企业之外, 所有国有企业都可以上市买卖, 可以股份化。而且国有股同社会上任何股份一样, 具有可交易性与平等的上市交易。二是国有资产交易应是纯资本性交易, 要把政府目标及人力资本同资本和资产交易分开, 不能为交易性的国有资本附加非交易条件, 阻碍交易。

(三) 实施国有经济的资本控制原则

国有资本控制不同于国有经济控制, 国有经济控制是指国有经济对非国有经济成分的控制, 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原则相悖的“国有经济主导论”;而国有资本控制则是通过运营国有资本对国有经济实施控制, 与国有经济控制论存在本质区别。一是必须把国有资本与国有企业资产严格区分开来, 对国有经济的控制只能是对国有资本的控制, 而非对国有企业资产的控制。二是实行国有资本的纵向放大与多级所有的控制方式, 即通过母公司控制子公司、子公司控制孙公司的多级所有方式, 实现国有资本的纵向放大, 以达到对国有经济的控制目的。三是在某些条件下, 对企业的控制还可以实行“零资本控制”, 通过对一些具有很高市场价值的“无形资产”进行控制来获得对企业的控制权。因此, 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不一定必须要求对国企实施绝对控制, 而可以采取资本控制的原则, 获得国有资本的放大, 进而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殖。

综上所述, 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构建原则必须以整体搞活国有经济为目的,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 以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殖为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 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必须坚持实现由国有资产管理向国有资本运营转变这一基本原则。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新模式框架

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既关系到政企分开, 又关系到政府职能转换,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之一, 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要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享有所有者权益, 使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 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联系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构建原则,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应经历两个发展阶段:

(一) 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与经营模式

1. 建立国有资产分级管理模式

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 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 变国有资产的“统一所有、分级管理”为“分级所有、分级管理”。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国家统一所有, 政府分级管理”, 中央政府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 却只管理部分国有资产, 而大部分国有资产由省、地、县三级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掌握了所属国有企业的人事任免权、收益权、资产处置权等所有者基本权能。但是, 目前的地方政府在实际享有上述权利的同时, 并不承担相应的责任, 责、权、利处于不对称的状态, 从而使地方政府滥用国有资产, 导致国有资产得不到切实的保值增殖。这种情况诱使地方政府在力图争取国有资产所带来的收益的同时, 却逃避承担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责任, 造成地方政府的“搭便车”行为。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改变责、权、利不对称状况, 使地方政府既享受国有资产所有者权利, 又承担相应的责任。具体模式是设立独立的、平等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独立履行国有资产出资者职责。中央和地方两极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不是隶属关系, 而是相互独立的、平等的两个机构, 它们都各自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授权行使其管辖范围内国有资产所有权权能。并且, 中央和地方组建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不在行政序列之中, 而是一个直接对国务院或各级政府负责的专门委员会。

2. 成立资本运营公司, 变“资产管理”为“资本运营”

我国过去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基本上采用“资产管理”模式, 而非“资本运营”, 而市场经济要求国有资产必须恢复资本的属性。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必须变“资产管理”为“资本运营”。首先, 中央及国资机构和地方级国资机构应当实行“资本分割”, 而非“资产分割”。其次, 成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 由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授权, 对国有资本实施运营。它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是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关系, 作为国有股权主体, 通过对企业的参股、控股、投资、出卖股份, 形成资本营运体系,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的目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是控股公司, 而不能从事其它的生产经营活动, 依法自主经营, 照章纳税, 其行为应由《公司法》来规范。在经营体制上, 要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既可自行经营, 也可以吸收其他经济成分参股, 发展成为跨地区、跨行业的股份公司。由此, 通过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这个国有资产管理中间层的设立, 切实将国有资产的管理转变为国有资本的运营, 实现国有企业出资人到位的目标。

3. 对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实施不同的管理原则

从总体上看, 我国的国有资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竞争性领域, 包括国家安全领域、公共品领域、自然垄断领域和国民经济支柱、主导产业;一类是竞争性领域, 如一般工商业企业。对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则是不一样的。处于非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 社会价值居于优先地位, 经济价值处于次要地位, 对这一领域国有资产的管理原则是投资, 即视为创造社会价值的支出;而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 盈利目标则居首要地位, 管理原则是资本增殖, 即以不断实施国有资本的扩张为目标。国有资本不应当仅仅停留在非竞争性领域, 也要进入竞争性领域。只要符合基本原则, 国有资本将对所有经济形式实施参股和控股, 国有资本既可以进入非国有经济, 也可以进入到外资企业, 甚至对海外投资。

总之, 国有资产分级管理模式在结构上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 履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责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第二层次, 实现国有资本所有权权能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第三层次, 企业, 包括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即市场中独立经营的一切经济主体。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体现所有者意志, 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实施所有者管理, 它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之间是规范的委托代理关系。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与其参股、控股企业之间的关系由《公司法》规范,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依出资额行使股东权力。通过国有资产分级管理模式这三个层次的架构, 实现出资人权利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使得国有经济彻底走向市场, 在国有资本的扩张中获得国有效资产的保值增殖。

(二) 国有资本经营模式

1. 取消具有行政事业属性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必须为恢复国有资产的资本属性提供制度保障, 即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应当以推动国有资本流动为基本原则。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实行“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制度安排, 如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不转变为“管资本”, 而继续沿袭隶属关系式的行政干预, 成为“老板加婆婆”, 那么就会把企业管死, 退回到改革原点。但是, 从政府脱胎出来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对于管资产与管人、管事还能应付, 而对于管资本, 则完全是“外行”。因为, 管资本的关键在于资本运营, 这要求管理者具备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而这个基本要求对于现在的国资机构人员而言, 实在是勉为其难。此外, “管资本”根本就不需要存在一个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足以胜任, 而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监督只要委托给财政部和审计署就可以了。

2. 取消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行政级别划分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是市场中经营国有资本的独立主题, 其地位应当同其他市场主体一样, 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哪一个级别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都应当遵循相同的市场规则, 在市场中公平、公开、公正地经营。在国有资产分级管理模式下, 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履行出资人职责, 享有权利, 承担责任。在明确了产权责任后, 如果地方政府为保护所监管企业的利益, 而强化区域分割和市场保护, 就会有改革倒退的危险。而据此建立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必将受制于各级政府, 形成诸侯割据, 不利于国有资本的自由流动, 从而也就难以实现国有资本的增殖。

总之, 国有资本经营模式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 实现国有资本运营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第二层, 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即市场中独立经营的一切经济主体。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体现所有者意志, 对企业实施所有者管理。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与其参股、控股企业之间的关系由《公司法》规范,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依出资额行使股东权力。通过国有资本经营模式这两个层次的架构, 实现出资人权利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实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管资本”目标, 使得国有资本的扩张中获得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

参考文献

[1]郭励弘.正确认识“国资”的产权归属[J].经济研究参考, 2003, (23) .

[2]张卓元.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六大问题及深化改革设想[J].经济学动态, 2001, (10) .

县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初探 第9篇

一、县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监管对象特殊,国有资产管理中心人员少,管理难度大。

二是单位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资产管理不到位。存在“重收入、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缺乏一套规范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

三是单位基础工作不规范,制度执行不严格。由于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互脱节和财务基础工作薄弱,导致国有资产产权不明、职责不清、账实不符和形成账外资产的现象产生。

四是单位资产处置不规范,资产监管力度小,不按规定报经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审批擅自处置,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五是纪检部门、审计部门在日常监督、审计过程中侧重于财务审计,对资产购置、处置环节关注较少,容易导致一些部门和单位钻空。

六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相脱节。目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还停留在账簿与报表的管理上,不能动态地反映国有资产的变化情况。资产管理尚未建立信息化系统,落后的管理方式造成管理的漏洞与安全风险。

七是希望投资有限公司企业化管理经验有待提高,缺乏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很多非富的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现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创造出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县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措施

一是明确改革思路,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按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由财政部门管理的国有资产“1+3”管理体制,即“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财政部门管理、单位占有使用”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二是完善国有资产预算管理体制,探索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制定资产配置标准,以现有资产状况与配置标准作为预算安排的依据,逐步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相结合的工作流程。

三是加强国有资产的基础性工作。具体表现在:加强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妥善保管产权登记表,并建立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档案和电子数据,了解和掌握国有资产存量增减变动情况;加快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集中、统一、规范、科学的管理。管理模式应是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实现财政、执收单位资源共享,使财政掌握资产资源,完善信息系统。使预算、采购、支付和资产管理能有效的衔接;加强国有资产资产清查工作,定期进行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明晰产权,真实反映资产、财务状况及单位基本情况,为制定科学的资产定额标准提供真实的依据。对调整工作岗位或调离本单位的人员,要对其管理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离任核查,按规定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国有资产处置工作,尤其是乡镇的国有资产处置工作,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处置机制,修改完善资产处置办法,明确资产处置范围和权限,建立严格的资产处置程序,抓好处置收入管理,严格按非税收入进行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建立节约高效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制度,建立健全预算单位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内部管理制度和资产使用管理责任制,规范国有资产使用行为;完善国有资产调剂制度、办法及程序,对一些长期闲置不用和超标准占用的资产及出租、出借的固定资产,由国有资产部门按规定的标准进行调剂。

四是加强闲置或“非转经”的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对各单位资产集中信息化管理基础上,将各单位闲置或“非转经”的国有资产集中管理,产权全部变更至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名下,并经县政府授权由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履行所有者职权;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各单位的闲置或经营性国有资产委托给县希望投资公司统一管理和经营,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进行运作,对统管资产(包括我县可开发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可以进行市场化“资本运营”,采取资产抵押、招商引资、出租、投资参股(基础设施投资、地方优惠政策等形式入股)、担保贷款等方式,使长期闲置、沉淀的资产在金融市场上融资,变“死资产”为“活资金”,不断盘活存量资产,使闲置及“非转经”资产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实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为县域经济发展筹集必要的资金。

五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的管理,逐步实行公务用车管理改革,使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分开,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管理,走企业化、市场化运作路子,通过收入竞争机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使用效率。使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不再由本单位自行管理,逐步与市场接轨,实行有偿服务,自负盈亏,减轻财政负担。

六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实行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国资委代表县人民政府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结合我县实际,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方法,国资监管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七是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资源整合,加大对县级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和产权转让行为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依法规范操作,严防国有资产流失,着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点在布局结构调整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下功夫,发展壮大一批对和静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会同有关行业部门,积极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密切配合,协调推进,促进全县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上一篇:邹县发电厂状态检修工作的应用与实践下一篇: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