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4-05-23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及答案(精选6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及答案 第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面加线的字(2分)

A.齐地方千里 地方( )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 )

C.王之蔽甚矣 甚( )

D.客之美我者 之(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3.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 。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修辞手法(1分),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2分)

[参考答案]

1.A.方圆 B.偏爱 C.厉害,严重 D.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分)

2.(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2分)(2)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2分)

3.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2分)

4.使用排比,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迫的语势,环环相扣,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门阐述自己的观点。(2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及答案 第2篇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靖郭君将城①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②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日:“亡③,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④,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日:“善。”乃辍城薛。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城:修筑城墙。②谒者:主管传达通报的小吏。③亡:不。这里指(我)不怪罪你。④阴:通“荫”,庇护。

9.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皆以美于徐公 闻寡人之耳者

A. B.

客有于此 君不闻大鱼乎

虽欲言,无可进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 D.

虽隆薛之城到于天 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10.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2)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11.【甲】文中齐王强国的原因有哪些?(2分)

12.邹忌和齐客分别是针对什么问题劝谏的?他们共同采用了怎样的劝谏方式?(3分)

答案:

9.C【解析】A.于:比/在;B闻:使……听说/听说。C.虽:均为“即使”的意思。D谓:叫作/告诉。

10.(1)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2)我不敢用性命来开玩笑。

11.齐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善于纳谏;国内有善于劝谏的大臣。

《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 第3篇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实践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 这是我们应该思考、探索的。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按照创新教学设计的三原则, 围绕主问题, 精心设计问题链——让学生自读感悟、寻找“三”, 互相讨论、归纳“三”, 联想拓展、提升“三”。

课堂一角:让学生找“三”

一.自读感悟, 寻找“三”

学生听完课文录音带之后, 自己又朗读了若干遍。

师:同学们仔细地默读后看能不能发现这篇课文内容结构上的一大特点。

生:严谨、清晰。

生:清楚、紧凑。

师:你们很动脑筋。说了好几个特点, 但是都不能统摄全文。

师:“这篇课文内容结构上暗含了一个数字。” (这一点, 学生便豁然开朗)

生: (异口同声) “三”

师:那么就让我们来找一找, 这篇课文究竟暗含了多少个“三”? (学生又专心致志阅读, 然后小组交流, 接着是小组汇报。)

生:“三问三答”、“三个类比”。

生:“三赏”、“三时”。

师:“还有没有?”新的目标)

生:“三思、三日、三比美”。

(基本上差不多了。我叫学生将这些“三”排排队, 理顺课文内容;概括出“三”的具体内容。)

二.互相讨论, 归纳“三”

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仅344字, 但是文章内容发人深省, 而且故事情节完整, 妙趣横生, 掩卷思其奥妙, 可谓层层三叠, 蕴藉简峭, 引人入胜。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 看看文中的“三”含有多少奥秘?

(学生分组讨论, 组长记录。讨论后, 组长代表发言。)

生 (一组)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邹忌朝服衣冠后, 问妻、问妾、旦日问客, 曰:“吾与徐公孰美?”三人异口同声回答:“徐公何能及君也”“三问”及“三答”, 此为“三叠”之一。

生 (一组补充) :邹忌对三人的回答不相信, “孰视之”, “窥镜自视”、“暮寝而思之”, 终悟“私我”, “畏我”, “欲有求于我”的真谛。“三思”至“三悟”, 此为“三叠”之二。

生 (二组) :邹忌从家事得感悟, 立即现身说法, 推己及王。家庭中的妻私我, 妾畏我, 客人故意奉承我, 与朝堂上嫔妃侍卫私王, 群臣畏王, 平民百姓有求于王, 两者如出一辙。设喻明理, 绵里藏针。“三喻”达“三讽”, 此为“三叠”之三。

生 (四组) :邹忌讽纳谏, 齐王从善如流, 于是悬赏纳谏。赏赐级别为面谏上等, 上书中等, 讥谤下等。令初下, 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间进;期年之后, 无可进者。“三赏”促“三变”, 此为“三叠”之四。

师 (补充) :全部事态的发展是三层:第一层, 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见;第三层, 邻近的诸侯国都来朝见。全文在内容上也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1段) , 进谏的缘起;第二部分 (2段) , 进谏的内容;第三部分 (3、4段) , 进谏的结果。

文章从家事到国事, 从讽刺到纳谏, 从下令悬赏到无可进者, 终至四国朝齐, 可谓层层三叠。叙事层层清晰, 简括有法, 辞约意丰, 反复回旋, 美不胜收。

三.联想拓展, 提升“三”

师:考察《邹忌讽齐王纳谏》结构, 令人击节叹赏的是“三叠法”的巧妙运用。由于三叠技法的妙用, 行文前后呼应, 上下关照, 互相勾连, 层层推进, 使结构完整紧凑又活泼灵动, 精巧严谨又摇曳多姿。

由此又会引发我们进行深入的文化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一”乃万物之始, 代表极少, “九”乃万物之极, 代表极多。在表示较少而非很少, 较多而非最多这个意义时, 人们选用了“三”这个数字, 通常又赋予其“较多”或“很多”之义。于是, 在传统文化中带“三”的成语典故、俗语格言可谓比比皆是, 不胜枚举。请同学们说说含“三”的成语典故。

生:三顾茅庐。

生:三朝元老。

生:三令五申。

生:三人成虎。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

师:谁能举一些含有“三”字的俗语格言?

生: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生:三分天才, 七分学。

生:三伏天送扇, 三九天送炭。

生:三门三塔三元桥, 五山五厂五公园。 (南通俗语)

师:又如上古诗歌之集大成者《诗经》中, 铺陈比兴, 重章叠句时, 往往贯之以三叠, 回环往复, 一唱三

人们还将一些文化现象分三个阶段陈述之, 并非完全巧合, 实乃有时有意凑之。《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作者, 深谙此文化现象之含蕴, 以三叠技法贯穿全文, 自然灵动, 尽得风流。在此文化背景之下, 由此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叙事模式, 给后世文学以深远影响。如明清时成书的四大古典名著中, 三叠叙事法更是俯拾即是。刘备访诸葛亮而三顾茅庐, 非三顾不能表其诚心;诸葛亮三气周瑜, 非三气不能置人于死地。

生:孙悟空三盗芭蕉扇, 非三盗不能显示取经路上之艰辛。

生:梁山英雄三打祝家庄, 非三打不能显示起义场面之壮阔。

生: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非三进不足以给沉闷枯燥的大观园注入新鲜活泼的生活气息。

师:叙事文学如此, 其他艺术形式亦如此。即如传唱千载的唐诗名篇《渭城曲》, 在流传过程中“好事者”将其“三叠“, 并冠之以《阳关三叠》而传唱之, 非三叠不足以使人荡气回肠。又有许多文学现象以“三”概括之, 亦繁衍出了后世文学之许多“三部曲”等等, 这些并非完全巧合, 实乃有意凑之。中华文学, 与“三”结下了不解之缘。凡此种种, 盖皆滥觞于先秦文学之“三叠”技法, 中华文化之“三叠”情结。

[教学反思]

综上所述, 把握住了“三”字, 就紧握住了理解这篇课文艺术价值的“金钥匙”, 也就能够准确地把握这篇课文的结构层次, 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这种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美和递进美, 进一步掌握文章内容。

这样, 新颖的教学设计, 富有层次感的提问, 有效地激发同学们阅读文本的兴趣, 吸引他们细心认真地阅读并进行深入地思考、讨论,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也思考了阅读教学预设问题时要遵循的原则和要注意的问题。

一.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 注意问题的真伪

教师设计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 儿童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具有的水平, 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 叫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 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是“跳一跳, 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 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的问题是最具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没有探究价值。

教学中的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凡是学生已经掌握理解的内容, 或者超出学生现阶段领悟水平的问题, 我们都视为伪问题, 哪怕这一问题在学术上依然有价值。凡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 均是“为问题而问题”, 这是“动机之伪”;至于“错误的问题”, 更属“伪问题”。

教学中存在太多“伪问题”:教师的小儿科式的“低级提问”;故作高深式的“学究提问”。———前者使学生索然乏味, 如满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后者使学生一头雾水。例如, 有教师执教庄子《逍遥游》时问道:“庄子的‘逍遥’与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有何异同?”———这类超出学生认知水准的“伪问题”贻误了学生也戏弄了学生。

二.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原则, 注意问题的主次

教学中的“问题”不宜多, 否则教学将散漫无序。这就需要教师对诸多问题进行遴选。只有最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 最能够解决学生学习障碍的问题, 才是教学中的“主问题”, 其余问题教师应该大胆舍弃。

即便是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 也未必就一定会成为教学中的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若干问题, 学生在学习时也会有许多问题, 但真正有资格成为课堂“主问题”者并不会太多。

我在请学生预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 学生阅读之后提出10多个问题。如, 邹忌为什么讽齐王?邹忌为什么不直接对齐王提意见?等等。我再三思考后, 决定从“三”字入手, 设计相关的三个问题———寻找“三”, 归纳“三”, 提升“三”。这样课堂分为三个环节, 环环相扣。课前设计问题时, 注意抓住理解课文的主要问题, 切中要害, 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并且考虑到问题之间的层次关系, 由浅入深,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因此,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 学习主动性增强, 课上师生活动配合默契, 讨论也具有相当的深度。

三.遵循“提问的层次性”原则, 注意问题的高下

主问题确定后, 还未必能成为最佳问题。最高境界的问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切合文本要害, 做到纲举目张;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趣味, 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本身设计精当, 既有助于学生当前的进步,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思维水平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 也能够促进学生长远乃至终身发展。

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 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从问题涉及的内容上看, 我们把问题类型分为四类:一是差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 代表性词语是“是不是”、“对不对”。二是描述类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 代表性词语是“是什么”、“怎么样”。三是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 代表性词语是“为什么”、“你从中能发现什么”。四是发散类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探究客观事物, 代表性词语是“除此之外, 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类问题最根本的特点是答案不惟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题 第4篇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第1~4题。(15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关?”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关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朝服衣冠()

(3)私我也()

(4)王之蔽甚矣()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关键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B.听了邹忌的谏言,齐威王仅仅说了一个“善”字,凝练传神,其纳谏的态度和决心跃然纸上。

C.妻、妾、客的回答,虽然同为赞扬,但态度、语气明显不同。妻是热情的,妾是逢迎的,客是畏怯的。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文中齐威王的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4分)

湖北襄阳市试题

文言文阅读。(10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文略,见前文)

【乙】梁惠王日:“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日:“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日:“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日:“无以异也。”日:“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梃(tǐng):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0):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________

(2)杀人以梃与刃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予观夫巴陵胜状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欲有甚于生者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兽相食,且人恶之

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文强调的是_______,【乙】文强调的是_______。(2分)

5.【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重庆市B卷试题,从理解文言文的词语、句子、内容等角度设题,考查比较全面。其中第3题的四个选项,不仅涉及人物的性格特点、语言特色、心理变化等,还涉及了文本的写法特色,覆盖面广。第4题要求考生结合生活感受谈认识,体现了学以致用、古为今用的理念。

湖北襄阳市试题,采用课内、课外文段对比阅读的形式,试题涉及的课外篇目中的词语均在课内篇目出现过,设题目的在于考查考生的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第4、5两题,对比点选得巧妙,突出了对比阅读的意义,很好地考查了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及答案 第5篇

【甲】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i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皆以美于徐公 是以至此 B、吾妻之美我者 由宋君观之

C、至于鄙 皆以美于徐公 D、暮寝而思之 宋昭公亡而能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选文第③段写齐王下令按上中下等次奖赏进谏的群臣吏民,从“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看,齐王之“蔽”得到了根本整治。

B、【甲】选文第④段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正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

C、【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D、【乙】选文“宋昭公亡而能悟”可见宋昭公有着冷静、清醒的头脑,这也是他后来能够“反国”的原因之一。

答案:

9.D

10.(1)满一周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言,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内容了。(其中,“期”“虽”各1分。但如句子整体不通畅,扣1分。)

(2)通过宋君看来,做君主的与国人离心最终亡国的原因,就是因为阿谀奉承的人太多了。(其中,判断句式1分,“所以”解释1分。但如句子整体不通畅,扣1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 第6篇

邹忌修八尺有余,……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8.下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地域,表处所)B.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19.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B.暮寝而思之C.臣之妾畏臣D.何陋之有

20.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将下边这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邹忌讽齐王纳谏纳:(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2分)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②今齐地方千里

1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高缭仕①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②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③陋之人也,四维④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⑤吾过,是以逐之也。”

8.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2)时时而间进

(3)高缭之事夫子三年(4)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 9.翻译句子。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缭仕①于晏子,晏子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中邹忌和高缭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对你为人处世方面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臣之妻私臣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4)时时而间进

2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皆以美于徐公(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1.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臣之妻私臣()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③ 王之蔽甚矣()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龙谏勿伤百姓

赵简子①出畋,命郑龙射野人②,‚使毋惊吾鸟。‛

龙曰:‚吾先君晋文公③伐卫④,不戮一人;今君一畋,而欲杀良民,是虎狼也。‛ 简子曰:‚人畋得兽,我畋得士。故缘木愈高者愈惧,人爵愈贵者愈危,可不慎乎!‛(选自《金楼子》)

【注】①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晋国正卿。②野人:农夫。③晋文公:即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④卫:春秋时的卫国。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邹忌修八尺有余(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3)王之蔽甚矣

(4)赵简子出畋(5)故缘木愈高者愈惧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爵愈贵者愈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同样是“谏”,邹忌和郑龙采用了什么不同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贾谊集》)

1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D.今/齐地方/千里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⑪朝服衣冠⑫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B.窥镜而自视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D.皆朝于齐朝而往,暮而归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及其结果。

16.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徐公来,孰视之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吾妻之美我者D.暮寝而思之

11.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

9.请用“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今齐地方千里

10.查《古汉语词典》,“树”有三种读音,并有若干不同义项。一读“shǔ”义项有:①作动词,计算。②作动词,列举。二读“ shù ”,义项有:①表事物的数目。②作名词,规律,气数。三读“ shuò ”,义项有:①多次。根据以上义项,请写出“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中“数”的读音与词义。

读音:词义:

11.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1)时时而间进(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1)皆以美于徐公(2)骈死于槽枥之间

D、(1)使烛邹主鸟而亡之(2)吾欲之南海

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各又有不同。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1.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世之妻私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D.时时而间进

辍耕之垄上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皆以美于徐公以: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

③期年之后期年:④皆朝于齐 朝: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释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臣之妻私臣:___________②期年之后:___________

9、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3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试题

1.常州市(09江苏省)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和《成侯邹忌为齐相》,完成17~20题。

【甲文】邹忌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7.解释下列词语。(2分)

(1)门庭若市:(2)面刺:(3)期年:

(4)不相说:(5)走:

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20.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德州市(09山东省)于是入朝见威王,……无可进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 王之蔽甚矣② 时时而间进

10.翻译下面的句子。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德州市德城区(09山东省)

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8、解释加着重号的词语。①臣之妻私臣:___________ ②期年之后:___________

9、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书林纪事》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未尝苟且 __________ ②或答人简札 ___________

1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试题

(二)4.荆州市(09湖北省)

7.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B.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D.乃下令。(乃:于是,就)

8.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A.吾妻之美我者(美:美丽)B.时时而间进(间:偶然)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讽刺)D.闻寡人之耳者(闻:听到)

9.将“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译成现代汉语。

10.文章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的道理。第二段写邹忌巧妙运用的方法,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牡丹江市(09黑龙江省)

11.解释下列语录句中加点的词语。

(1)能谤讥于市朝谤:(2)闻寡人之耳者 闻:

1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山西省(09)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邹忌修八尺有余(2)孰视之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4)时时而间进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用“_________”一词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1分)

10.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试题

(三)7.徐州市(09年)(一)阅读下面两篇(段)文言文,完成第6到第9题(1 5分)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臣之妻私臣私:__________________(2)皆以美于徐公 以:_______________

(3)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_______________(4)卒得反国 反: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D.①内外不闻吾过②及鲁肃过浔阳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知所以亡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扬州市(09年)

【甲】(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齐策》)

【乙】燕昭王卑身厚币①以招贤者,往见郭隗先生……昭王曰:‚寡人将谁朝②?‛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④,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⑤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战国策·燕策》)

【注】①厚币:拿着丰厚的钱财。②谁朝:拜见谁(宾语前置)。③涓人:宫中洒扫的人。④见事:被侍奉,被重视,受重用。⑤乐毅和后面的邹衍、居辛分别是魏、齐、赵三地的名士。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王之蔽甚矣()(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4)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涓人言于君曰余将告于莅事者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其真无马邪

D.隗且见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有关句子。(6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三塘小学教育工作自查自评报告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以及计划

全站热搜